回忆的文章十篇

时间:2023-03-22 01:43:14

回忆的文章

回忆的文章篇1

“啊!”我终出了黑暗,却发现,我从空中直向地面栽去。

我急忙展开羽翼,哇!还好没摔死。

“小羽,小羽!”

忽然,有人向我扑来,“啊!”我倒了下去。

“好痛痛哦!”我叫着,“上面的人快起来啊!好重!”

“对不起,我……索索?!”

“小羽?!”

“啊!索索是你啊!”

“得了,别说了,快起来啊!”

小羽从我身上起来,我爬起来拍了拍衣服,“小羽,这是哪啊?”

“应该是人间吧!”

“天!这里这么多人,而我们只找一个,怎么找啊?还这么热。”

“似乎已经很晚了,先找找看吧,顺便找个过夜的地方!”

“也只能这样了。”我十分丧气。

于是,我们便在这茫茫的人海中寻找起来。暮色四合,天色黯淡,我们拖着疲惫的身躯在这个不属于我们的世界中穿梭。渐渐,人愈来愈少,只有我们还在漫无目的的走着,走着……

回忆的文章篇2

开头,我与朋友谈起想写回忆录时,他们摇头的多,赞成的少。朋友给出忠告:你不是伟人只是凡人,没必要写回忆录。我则认为,一个人的平凡或伟大,不一定在于你是什么大人物干过什么大事情,而在于你能否读懂属于你自己的那部分生活,平平淡淡亦是真。如果能在平凡中透析哲理,对自己有启示,对后人有警示,那就更有意义了。还有,我本来就喜爱笔耕,且常爱写回忆录式的随笔或散文。正如有的人说的那样,老年人笔耕就像是在摘取春天的小草,给暮年生活注入春的气息,带来春的芬芳。冰心不是90岁还在“微笑中写作”嘛!再者,我还认为,老年人喜欢回忆,从忆旧中能获得一种欢乐。

为了使回忆录不落俗套,我参看了不少回忆录和传记类的书,从中吸取教益。首先在格式上,我是以事情的时间段画横线列章,这种“以时为经,以事为纬”的体例是受到编年体史书的启发;每章中的小节按照“横排门类,竖写历史”的原则,把同类事情穿插在一起,这样条理性更清晰。其次,在每章的开头,都冠有一段感悟性的引子,内容有名人或凡人语丝,有古语、谚语或格言,有自感、自悟或自勉,以求对该章的内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再次,为确保文章的准确性,撰写中我查阅和对照了当年的全部工作笔记(30余本),以及学习笔记、日记、记事台历本、出差的原始记录等。另外,记叙中我努力做到既不拔高,也不贬低,恰如其分。措词上不求华丽,保持我以往文章生动易懂的风格,文章虽没有华美的语言,却让人有朴实清新之感。尽管做了这些努力,可由于我水平有限,从总体来说,这书还只属于一本凡人拙录。

在文中提到一些与别人相关的事,因为怕伤害到别人,碰到这种情况时我尽量回避,对别人的功过是非一笔带过,且不提及其姓名,只写“某君”、“友人”。后来,有位看过我回忆录的文友说我这方面用语比较得当,巧妙地避开了一些对立面。

在写的过程中,还有一些有趣的意境。因为当你静心忆写的时候,可以无拘无束地放飞自己的心灵,剖析自己的灵魂,让那些逝去的日子重新复活,再遥远的情节也变得亲近和熟悉。所以说,写回忆录不仅是在记录人生的全过程,也是全方位反省人生的过程。

如今,当我翻开这本金黄色、大32开、封面设计很富诗意的回忆录来反复咀嚼和品读时,为自己没有虚度年华、没有碌碌无为而深感庆幸。当然,也不能说对过去一点悔恨也没有。一位日本诗人曾说:“人如果不悔恨,最好什么事也不要做。然而,什么事也不做的人生,也一样是悔恨的。”

回忆的文章篇3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述了儿时在家中百草园得到的乐趣和在三味书屋读书的乏味生活,鲁迅首先使用了许多鲜亮的文字记叙在百草园无忧无虑的生活,接着再写道“我”不得不告别百草园去三味书屋上学。开头的几段写百草园很好地反衬了后来在三味书屋读书的乏味生活,揭示儿童广阔的生活趣味与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书塾教育的尖锐矛盾,表达了应让儿童健康活泼地成长的合理要求,体现了鲁迅对旧社会私塾的不满。

《藤野先生》,记录作者在日本留学时期的学习生活,叙述在仙台学医专受日本学生歧视、侮辱和决定弃医从文的经过。作者突出地记述了日本老师藤野先生对中国留学生孜孜不倦的教诲及对学生的一视同仁,这与日本学生对中国学生的轻蔑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现了藤野先生的严谨、正直、热诚、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体现出藤野先生是个真正的君子,表达了鲁迅对藤野先生深情的怀念。

鲁迅在《琐记》里回忆了隔壁家的衍太太表面对孩子好,其实是暗中使坏,让孩子做危险的事,给鲁迅看不健康的图片,教鲁迅偷妈妈的首饰,但对自己的孩子十分严格。表现出了她是一个自私自利,奸诈,坏心眼的妇人。主要回忆了自己离开绍兴去南京求学的过程。作品描述了当时的江南水师学堂和矿务铁路学堂的种种弊端和求知的艰难,批评了洋务派办学的“乌烟瘴气”。作者记述了最初接触《进化论》的兴奋心情和不顾老辈反对,如饥如渴地阅读《天演论》的情景,表现出探求真理的强烈欲望。

在《父亲的病》这篇文章中,鲁迅的父亲被江湖庸医耽误,死去了,一直是埋在鲁迅心中的痛苦。文章重点回忆儿时为父亲延医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几位“名医”的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

《无常》这篇文章,主人公无常是个具有人情味的鬼,去勾魂的时候,看到母亲哭死去的儿子那么悲伤,决定放儿子“还阳半刻”,结果被顶头上司阎罗王打了四十大棒。文章在回忆无常的时候,时不时加进几句对现实所谓正人君子的讽刺,虚幻的无常给予当时鲁迅寂寞悲凉的心些许的安慰。同时,文章深刻表达了旧时代中国人民绝望于黑暗的社会,愤慨于人世的不平,只能在冥冥中寻求寄托,寻求“公正的裁决”。

读鲁迅的文章,我深切体会到了他童年所散发出的童真童趣的气息,感受到了他对自由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曾几何时,我已经离童年远去,但我还时常梦见自己五彩缤纷的童年。回忆起那些童年琐事,还时常记忆犹新,忍俊不禁。在繁忙的学习中抬起头来,天空上的童年已是一个遥远的梦。重温鲁迅的童年,就仿佛自己的童年正在我眼前微笑。

回忆的文章篇4

由她携手好莱坞两大男星科林・法瑞尔和杰米・福克斯出演的《迈阿密风云》刚上映,就以北美票房2500多万美元终结了“《加勒比海盗2》三连冠”的票房神话。影片大卖,口碑也不错,在北美各大影评网站均获得了50%以上的好评度,巩俐的演技更是得到普遍认同。英国权威电影杂志《Empire》在《迈阿密风云》专题中甚至把巩俐的大头照排在两位男主角之前,与此同时,由她担任女一号的《沉默的羔羊前传》也蓄势待发。此外,她还将和喜剧天王金凯瑞上演对手戏――继《艺伎回忆录》之后,巩俐在好莱坞的行情明显看涨。

相反,章子怡在凭借《艺伎回忆录》入围金球奖影后提名狂赚了一阵人气后,便显现出后劲不足的迹象,近来关于她的新闻几乎全与冯小刚的《夜宴》有关,而且多数集中在“文替、武替、光替、裸替”的八卦传言中,她在好莱坞的新作也迟迟没有下文。有媒体说得好:“《艺伎回忆录》之后,当章子怡还在待价而沽,出现在各式各样的秀场上时,巩俐已经实实在在签下了《迈阿密风云》和《沉默的羔羊前传》这两部好莱坞大片的合约。”炒作固然可以维持一定的知名度,但演员毕竟要靠影片说话,从这个意义上看,巩俐显然是“大年龄更有大智慧”。

也许有人会说,章子怡年轻,还有一个金球奖影后提名“傍身”,前途不可限量。而巩俐毕竟年过40,又没有打戏功底,似乎发展空间不大。

我倒不认同这种观点:首先从年龄上看,中美差异很大。在中国,女演员除了极个别演技派,基本上一过30或嫁人或退居二线。好莱坞则正好相反,一线大牌女星都是三四十岁,而历届奥斯卡影后35至45岁的占了60%左右,巩俐虽说“女人四十”,却符合好莱坞一线女星普遍“人到中年”的客观规律;而27岁的章子怡,在美女如云的好莱坞则只能算是“小荷才露尖尖角”。

其次从演技方面看,看过《艺伎回忆录》的人都觉得巩俐的演技明显要比章子怡老辣。在各大电影评奖活动中,巩俐荣获了美国国家电影评论学会的最佳女配角奖,而章子怡虽然入围了金球奖和英国电影学院奖的女主角奖,但都空手而回,颗粒无收。章子怡自出道以来,尽管跟许多国际级导演有过合作,也尝试了不少角色,但演来演去比较拿手的还是那种风情十足、倔强中带点狠劲儿的角色,《2046》、《茉莉花开》、《艺伎回忆录》算是她表演比较出彩的代表作,可也没有脱离上述模式。相反,巩俐比章子怡更具有东方女性的成熟风韵,这也是为什么金・凯瑞新片候选人中本也有章子怡,却最终被巩俐胜出的原因。

虽然我以前很看好章子怡,而且偏爱她的打戏,但不得不指出,章子怡最拿手的打戏显然也成了她前进道路上的一把“双刃剑”。当年,好莱坞通过《卧虎藏龙》认识了这支东方的“铿锵玫瑰”,但“女打星”在好莱坞毕竟只是美丽的浪花,成不了主流,试问好莱坞有哪个女星能够靠打戏走上一线?所以,章子怡才急需《艺伎回忆录》来实现从打戏到文戏的转型,但从《艺伎回忆录》以后章子怡至今在好莱坞的定位(包括身价、戏路、演什么级别的影片、跟什么样的导演合作)还没有完全找好。听说拍完《艺伎回忆录》之后,章子怡的身价大幅度上升,我觉得这不见得是件好事,身价过高华语影坛请不起你,好莱坞也不愿请你(好莱坞女星层出不穷,与其花重金,不如找个便宜一点、具有同样名气的。此外,适合华裔女星的角色也很有限)。

回忆的文章篇5

源头:王哲回忆

关于王尽美出席远东人民代表大会时曾受到列宁接见的说法,源自王尽美同代人王哲的回忆。王哲是山东省黄升乡黄升村人,1919年就读于北京大学,1925年入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1927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3年底赴延安,历任延安大学预科部主任兼图书馆主任、华北联合大学政法学院副院长、辽东军事大学副校长。1949年4月任山东省政府行政委员会委员、教育厅厅长。后改任中共山东分局文教委员会副主任。1956年8月任山东省副省长兼山东医学院院长。他关于王尽美的回忆文章《回忆在国民会议运动期间的王尽美》就是在20世纪50年代留下来的。

他在文中提到:“王尽美在苏联听取了共产国际的报告、兄弟党代表的发言,到苏联各地进行了考察,参观了克里姆林宫的列宁办公室,并受到了列宁的亲切接见。”文中还详细描述了列宁办公室的布置和接见时的场景:

列宁办公室是一间有两扇窗子的大屋子,靠墙是书架,里面摆着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百科全书、经济方面的书籍和古典文学名著,新书放在较低的一个书架上,有几个架子专门放报纸,有一个桌子专放各种地图,墙上挂着地图和马克思、哈尔士林的像。

列宁的书桌差不多是在屋子的中心,桌上放着一盏小台灯,几架电话机,一把用来剪信用的剪刀,一把裁纸刀,和几支削尖了的铅笔。桌子两旁的架子上放着准备查阅的党的文献,参考书籍、报刊。桌前是一把藤做的、朴素的圈椅。

列宁的办公桌前面还有一张桌子,周围放着圈椅,这是接待来访者和举行政治局会议用的。屋子的整个气氛简单、朴素。尔后,就在这间屋子里,列宁接见了中国代表团的负责同志,王尽美等同志一进门,列宁便指着桌旁的软垫圈椅请他们坐下,列宁自己却坐在桌旁的一把硬圈椅上,他轻轻地移近王尽美,面带友谊的微笑,开始了亲切的谈话。列宁仔细了解中国的实际情况后,指出中国现阶段的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它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列宁还指出革命统一战线的重要性,要团结其他革命阶级,推进革命事业。

王尽美十分尊敬和热爱列宁,他说,他是一个伟大的人物,他的渊博和机智是非凡的,这次接见给他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

根据王哲文中所述,这段见闻是1924年底王尽美告诉他的。当时,他还正在北京大学读书,就是在积极投入国民会议运动时,他才认识了赴京参加“国民会议促成会总会”的王尽美。会后,他和王尽美、王乐平以及阎容德同赴天津拜会孙中山。期间,他和王尽美在天津一家普通小旅馆中同住一室,“晚上,他和我谈心,给我讲革命道理,常常谈到深夜。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王尽美谈他访苏时的所见所闻”。于是便有了上文的这些描述。显然,王哲这里只是听说,并不是亲眼所见。

破解:回忆

对赴苏参加远东人民代表大会的经历和观感,在《我的回忆》中用了整整四个章节来讲述。其中,也详细记述了列宁约见他们的情形。

他写道,开会后几天的一个晚上,远东局主任、俄共驻西伯利亚全权代表、苏俄政府西伯利亚区全权代表、西伯利亚军区主席施玛斯基偕同共产国际一位英文翻译爱芬(此人后来任斯大林秘书),邀请、张秋白和邓培三位中国代表和朝鲜代表金奎植一同去克里姆林宫。到了之后,才知道是应列宁的约见。须臾,列宁就从隔壁的办公室过来接待。列宁出现时的朴实无华、毫无做作让感到惊讶,让他感觉面对的完全是个普通人,很像中国乡村中的教书先生,绝对看不出是手握大权的革命最高领袖。经过施玛斯基的一番介绍之后,谈话便在轻松的气氛中进行。

张秋白首先要列宁对中国革命作一指教。列宁很直率地表示,他对中国的情形知道得很少,只知道孙中山先生是中国的革命领袖,也不了解孙先生在这些年来做了些甚么,因此不能随便表示意见。他转而询问张秋白,中国和中国共产党是否可以合作。张秋白并未多加说明即作肯定表示:国共两党一定可以很好地合作。列宁旋即以同样的问题问,并希望了解一些有关中国的情形。回答,在中国民族和民主的革命中,国共两党应当密切合作,而且可以合作;同时指出在两党合作的进程中可能发生若干困难,不过这些困难相信是可以克服的;并表示中国共产党成立不久,正在学习着进行各项工作,当努力促进各反帝国主义的革命势力的团结。列宁对的回答,似乎很满意,并没有继续问下去。接着,又记述了列宁和朝鲜代表金奎植、远东局主任施玛斯基谈话的情形。

告辞时,列宁亲切地双手握住邓培的手,用英语向说:“铁路工人运动是很重要的。在俄国革命中,铁路工人起过重大的作用;在未来的中国革命中,他们也一定会起同样的或者更重大的作用。请你将我的意思说给他听。”邓培听了的翻译后张口大笑,点头不已,作为对列宁盛意的回答。列宁受到感染,也露出乐不可支的笑容。

这次谈话大约持续了两个多小时,因为翻译的费时,谈话的内容很简单,但晤谈时那种友爱亲切的气氛,尤其是列宁的神态和一些细节处理给留下了深刻印象。细致描绘列宁在谈话时,总是倾斜着头向发言者靠近,眼睛里充满自信的光芒,全神贯注,一个字也不肯轻易放过。如果爱芬的翻译有一个字不甚恰当,他也会和气地加以点明;如果他们说话的意思不够清楚,他也要问个明白。

《上海革命史资料与研究》第七辑刊登的一组远东人民代表大会的档案资料显示,目前发现的36张代表团成员调查表(中国代表团人数为37人)和23张委任状证明,回忆自己是“中共的惟一代表”是不错的,因为只有他以中国共产党代表身份出席。而且他当时确实出任中国代表团团长。他回忆中提到的爪哇代表与上述资料披露的该代表调查表情况也基本相符。这说明张对于此次会议的回忆是基本符合历史事实的。1920年7月至8月,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确定了在殖民地和落后国家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应该与所在国资产阶级民主派暂时合作进行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革命的基本思想。从苏方安排接见人员的立场角度考虑,共产国际、联共(布)及其领导人列宁自然关注中国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民主派及其政党的合作问题,作为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代表团团长,张秋白作为代表,自然应该在列。而且晤谈中列宁询问和张秋白的同一问题印证了列宁对国共两党合作的关注。邓培是当时中国铁路工人运动的佼佼者、领导者,作为无产阶级的当然代表,在接见之列也合乎情理。而王尽美当时只是作为山东报界的代表,在代表团成员中应该说是不出众的。

再来分析一下接见晤谈时的情形。的回忆,包括对列宁第一印象的描绘、对谈话内容的记述、列宁谈话时的神态和细节,其反应和关注视角符合小人物第一次见到景仰的革命领袖时的逻辑情境。而王哲的回忆却更多地关注列宁办公室的布置,更像是参观时留下的印象。对列宁个人形象以及谈话内容的记述却非常笼统,至于会谈中间的细节问题,更没有提到。

他证:罗章龙回忆

对于这次会议的情况,罗章龙在《椿园载记》中也专辟了一个章节“东方民族大会”作为记载。关于接见的情况,罗章龙的记述是这样的:“这次会议自始至终是由第三国际主持的。当时列宁身体抱恙,没有经常出席会议。但在会议期间,列宁接见了中国代表,其中包括两名工人代表,一位就是唐山的邓培。中国工人代表见到了列宁是很荣幸的。列宁在谈话中表达了他对中国革命的关怀,鼓励中国工人阶级不断前进。邓培回国后向我详述了列宁接见时这一难忘的情景。”

根据罗章龙的记述来看,除了邓培外,还有一名中国工人代表,根据《上海革命史资料与研究》第七辑刊登的代表调查表,中国代表团中另外8位工人代表,分别是:王光辉、王寒烬、王福源、欧阳笛渔、倪忧天、梁鹏万、许赤光和赵子俊。而王尽美在“社会的位置”一栏填写的是“学界”,“职业”一栏是“山东劳动报记者”,显然王尽美不是以工人代表身份出会。

罗章龙和王尽美有着深厚的朋友情谊。他们早在五四前后就已认识,此后二人不断往来济南和北京之间,共同研习宣传马克思主义,奔波于多条铁路和工厂之间,调查工人疾苦,开展工会活动,组织党团,领导罢工,互为声援。1922年10月后还曾经一起指导北方工人运动。晚年罗章龙在回忆录中曾多次忆及王尽美的事迹,也专门写文进行纪念,还经常和后辈提起王尽美如何深入山海关工人中成立京奉铁路工会,如何指挥开滦五矿大罢工取得胜利,“二七”罢工失败后如何不避艰险,继续指挥罢工、组织善后救援工作等。美国溪流出版社2005年出版的《罗章龙回忆录》题图显示,中共“二大”在上海召开期间,罗章龙同王尽美同住一室,此时参加远东人民代表大会的王尽美刚从苏联返回上海。因此,依照罗章龙和王尽美的关系,如果王尽美受到列宁的接见,罗章龙是有很大机会知道的,在回忆中也不会不提及。

另外,笔者还请教了国际共运研究专家李玉贞教授,但遗憾的是,她在查找远东人民代表大会的档案资料中,并未见到关于列宁接见中国代表的记载。

回忆的文章篇6

论文摘要:孙犁的忆旧散文既是回忆亲人、战友,也是对自己过往岁月的审视和自己心灵的抒写.通过对情感的深层次把握,用平缓的语调,简约的文字,使朴索中组深情,淡远中见浓重,具有时代的广泛性和情感的普遍性.

忆旧散文,是新时期以来巴金、孙犁等老作家散文创作的发韧之作.经历了十年浩劫之后,他们积郁心中的感情喷吐首先表现为忆旧,怀念故去的亲人、朋友,追忆自己的经历.其中,涌现出许多感人至深的作品.如丁玲的《牛拥小品》,杨蜂的《千校六记》,巴金的《怀念肖珊》、《小狗包弟》,孙犁的《亡人逸事》等,各见特色.这些作品共同的特点是情至深处,以感情的真挚令人感佩.

孙犁的忆旧散文,一方面是回忆自己的经历,另一方面是回忆故去的亲人、战友。这里就他怀念亡妻、亡友的散文进行剖析,以见其朴素中范深情,淡远中见浓重的特色.

《亡人逸事》是孙犁忆悼妻子的散文.这篇散文,没有巴金《怀念肖珊》那样强烈的感情倾诉,没有朱自清(给亡妇》那样的絮絮绵绵,也不象章含之回忆丈夫乔冠华的散文那样任感情奔泻.他写得很有节制,文辞朴素简约,色彩淡远,如他在散文结尾所写,是选择了一些不太使人感伤的片断.

“逸事”是从“天作之合”的婚姻写起的.如妻所言“假如不是下雨,我就到不了你家里来里”作者记叙了绕有情趣的一幕.因为那天下雨,她(妻子)父亲在临街的梢门洞里闲坐,从东面来了两个说媒为业的妇女,被雨淋湿了衣服,他父亲认识其中的一个,就让她们到梢门下避进雨再走。于是,这雨天就成了作者与妻婚姻的缘起,习以为常的祠房喜批横联“天作之合”就有了特殊的范含.

接着,作者写了妻如何从一个娇惯的女儿变成吃苦耐劳的妻子与母亲,早起下田,纺线织布,抚养孩子,备受辛劳.如前所记“天作之合’一样,感情隐含其中而不形诸于外,只一句“她从来没有对我叫过苦”,语言平平,却道出了这位茹苦含辛,任劳任怨的普通劳动妇女的情操和品性.

老妻故去,作者“老年独处.四壁生寒,却几乎每晚梦见她.想摆脱也做不到。”读(亡人逸事》中的这些文字,可以感觉作者对亡妻忆念之情的深挚浓重,但是,夫妻四十年风雨年华,作者只择取了几个琐细的片断忆悼亡妻,每个片断均不李铺张,用平缓的语调,简约的文字,几笔点染,即勾勒出了妻子的形貌影姿.也见着了孙犁自己的心迹。

这种朴素淡远的特点还见于其它几篇怀念亡友的散文,如《选的怀念》、《伙伴的回忆》、《悼画家马达》、《谈赵树理》、《悼李季同志》。

这几个篇子中,除《悼画家马达》内容较为详细之外,其余各篇,都非常简约,如孙犁所说:“我所写的,只是战友留给我的简单印象.我用自己诚实的感情和想法纪念他们.”

孙犁时至晚年。经历了人生的几度风雨,心灵的顺沛动荡之后.往事如潮,水落石出.他不在意为这些人树碑立传,而在意宜泄自己内心对这些人的怀念。他拣亡友镌刻在自己心版七的儿个年象来描述,简笔点化,不经意间写出了这些人的品格特质。

在《悼李季同志》中,作者择取了与李季交往的两件事来写李季同志的为人品格.写得至为感人。一次是集体出国:有一天,忽然通知:一律西服,我却不会结领带,早早起来,面汁镜子。正在为难之际、李季同志忽然推门进来,衣冠绝楚,笑着说:“怎么样,我就知道你弄不好这个。”然后熟练地代我结好了,鱿象在战争时代,替一个新兵打好被包一样。还有一件最让作者感念的是李季深深知道自己的缺点和弱点,作者写道:我一向不怕别人不知道我的长处,因为这是无足轻重的.我最担心的是别人不知道我的短处.因为这就谈不上真正的了解。在国外,有时不外出参观。他会把旅馆的房门一关,向同伴们提议:请孙罕唱一段京戏.在这个代表团里.好象我是唯一能唱京戏的人.每逢有人要我唱京戏,我就兴奋起来,也随之而激动起来,李季又说:“不要激动,你把脸对着窗外.”他如此郑重其事,真是欣赏我的唱腔吗?人要有自知之明,直到现在我也不敢这钱相信。他不过是看着我,终日一言不发,落落寡合,找机会叫我高兴一下,大家也跟着欢笑一场而已。

作者直陈关于李季同志与我交往的几件小事.文字素朴。李季真诚地关心他人,替解人意,细微体察他人心境的品行,自有感人的力量在里面.《伙伴的回忆》中的两篇,《忆郭小川》写郭小川留给作者的印象提“一见如故,平易坦率,热情细心,工作负责,生活整伤.他从不在自己领导下的刊物上发表诗作,以至报社的很多人都不把他当诗人看待,甚至不知道他能写诗.《忆侯金镜》,作者对侯金镜的印象是“严肃老成”,“他是研究文艺理论的·但没有当时一些青年理论家常有的那种飞扬专舒的作风,也不好突出显示自己.”

以上记叙亡友的文章,落笔虽简单,印象却真切,着墨细微,却传斗出了人的品质风貌.孙犁是严谨的现实主义作家,他强调作文以质取胜。他在忆念亲朋故友的一系列散文中,都以真诚的态度记叙他们的人生进遇,描写他们的悲欢离合,抒发自己对他们的真情实感,既写他们的优点,也提到他们的弱点.如《忆郭小川》一文,有这样一段“很多年没有见到小川,大家自顾不暇后来,我听说小川发表了文章,不久又听说受了‘四人帮’的批评。我当时正怪他,为什么在这个时候,急于发表文章.”联想到孙犁在(文字生涯》一文中写过的“老实讲,在这一时期,我不仅没有和那些帮派文人一较短长的想法,甚至耻于和他们共同使用那些铅字,在同一个版面上出现”。

可见作者对郭小川的批评之意,这样的文字在忆悼文章里是不多见的,不过孙犁这种直率,不是咄咄通人,而是让人体会到一腔温热的挚友情谊.孙犁忆旧散文的朴素淡远,是扎根于真诚自然的土壤之中,正如,他认为的“对于散文而言.真诚与朴实,犹如水土之于花木。”

他在评论贾平凹的散文时写过这样的话“能以低音淡色引人人胜”,这自然是一种高超的艺术境界.”这也可看作是孙犁追求散文朴素淡远的一种境界。

《亡人逸事》通篇弥漫着一种生死两茫茫的意绪,作者对亡妻的几件往事的回忆之后,本该是抒情的高潮之处,可作者将十分情绪压低几分表现出来,避免了直接抒情,择取了一件小事作结,即作者在北平当小职员时,曾经买过两丈花布,直接寄至妻子娘家,妻临终之前,向作者提起这件事,下面是一段对话;

“你那时为什么把布寄到我家去啊!”

我说:“为的是叫你做衣服方便呀”!

她闭上眼睛,久病的脸上,展现了一丝幸福的笑容。

置于弥留之际这样的氛围之中,细细品味这段平常的夫妻对话便有了感人至深的份量.夫妻四十年,妻子至死感念的是这样一件小事.于妻子,说明她珍视丈夫给予她的爱,哪怕是一点一滴。于丈夫,隐含了多少说不出的愧疚,让妻子为这样一件小事念念不忘,作者在文中扣心自问:“在夫妻情分上我做得很差,正因为如此,她对我们之间的恩爱,记忆很深”。

《亡人逸事》,作者用这样的方式作结,情感看似淡远却浓重呵!孙犁忆泊散文的朴素淡远,深情充盈蕴含其中。这种感情之深,之浓在于作者对于情感的深层次把握.写散文,首要的是有真情实感,但仅有真情实感,并不能解决散文创作的全部问题。真感情,也还面临着情感体验层次的深浅,质量的高低。要使这种真情具有审美价值上的深刻性和准确性,还在于作者对于情感的深层次地把握。孙犁把自己与被写对象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他在散文中回忆亲人、战友,也是对自己过往岁月的审视,对自己心灵的抒写,这种审视和抒写真诚自然,无伪无饰。他多次发出心灵的感慨,感慨与他们一起经过的那样的岁月,在那样的岁月里他们相濡以沫,患难与共的情感。因为有了深刻的生命体验,他把握住了情感漫游的实质,使情感具有深层次和价值。所以,孙犁的忆旧散文与巴金、朱自清、章含之忆念亲人的散文异曲同工,同样会使读者受到深层的情感的撼动,分明地感觉出其间情感的深挚与浓重。

孙犁的忆旧散文引起读者深刻的共鸣的原因还在于作者虽然只写了几位自己熟悉的人,抒发了对亡妻、亡友的情感,但却具有时代的广泛性和情感的普遍性。他写亡妻,笔下的妻子是一代含辛茹苦勤劳善良的中国妇女的缩影;他写亡友,选择的都是“纯朴和诚实的人”。这是为人民大众所敬重的人,是符合人们心目中真善美评判标准的人.他写出亡妻、亡友的为人品性,也抒写了特定时代高尚、正直的人的情操胸怀。所以,随着作者文章的情感起伏,读者也会击节吟哦.

《远的回忆》结尾写得荡气回肠。“现在不知道他魂飞何处,或在丛莽,或在云天,或徘徊冥途,或审视谛听,不会很快随风流散,无处召唤吧.历史和事实都会证明:这是一个美好的、真诚的、善良的灵魂。他无负于国家民族,也无负于人民大众.”这样的文字,在全篇低回平静的叙述中,奇峰凸起,情绪陡然昂扬激愤。细细回味,又无突兀之感,是前文铺垫,水到渠成之作,自然导引读者情感同步发展至高潮。

回忆的文章篇7

她想让我失去力量

我祈祷

不要回忆的目光

我要的是唤回希望的阳光

可以带我去找心的依靠

不必借助以前的心情

把回忆的钥匙丢掉

隐藏在记忆深处的往事是最轻的分量

我想活得轻松

我会在锁链上画上自己喜欢的图案

让心情豁然开朗

自己的明天

我要自己把它打开

条例的枷锁

世俗的偏见

永远不会成为我的障碍

即使是误解

即使是委屈

我都要证明一个普普通通的平凡女生

即使没有闪亮的容貌

即使没有豁达的胸襟

也有怀揣梦想

创造明天的权利

梦的方向

我也可以飞翔

回忆的文章篇8

记忆的基本过程是由识记、保持、回忆和再认三个环节组成的;

识记是记忆过程的开端,是对事物的识别和记住,并形成一定印象的过程;保持是对识记内容的一种强化过程,使之能更好地成为人的经验;回忆和再认是对过去经验的两种不同再现形式;

记忆过程中的这三个环节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识记是保持的前提,没有保持也就没有回忆和再认,而回忆和再认又是检验识记和保持效果好坏的指标,由此看来,记忆的这三个环节缺一不可,记忆的基本过程也可简单的分成记和忆的过程,“记”包括识记、保持,“忆”包括回忆和再认。

(来源:文章屋网 )

回忆的文章篇9

“夕阳落了,松柏冷了,风吹起了起程的号角,在空旷的田野里,回忆像一架散落的班驳马车,载着一位沧桑的歌者,绝尘而去。”这是在网上一位叫做“田野里的风”写的《关于回忆》里的前几句,每位沧桑的歌者都想驾着那架散落的斑驳马车,驶向曾经历的青春岁月,大多数的歌者之所以沧桑与年龄无关,与经历有关。经历的多少决定了回忆的长短,回忆的质量与经历的多少也没有必然的联系,却与经历的色彩有着莫大的关系。假如明天不能回忆,我们有再多的经历,有再多的色彩,却只能在经历的那一瞬属于自己,不能长久的温习;假如明天不能回忆,我们只能从别人的口中听到我们有过那么多斑斓的过去;假如明天不能回忆,我们岂不是像失忆的病人,没有亲人、没有朋友、没有熟悉的东西,却不知道亲人朋友一直都在,只是我们想不起来;假如明天不能回忆,一觉醒来,我们会很努力的安排新的一天,因为我们的生活不会是有情节的电影,而是很多电影剪辑下来扔在一起的片段;假如明天不能回忆,自然就不会有爱情;假如明天不能回忆,生活中就只有好与坏,只有在回忆中无论是好与坏才会被遗忘在光阴之外。

假如明天不能回忆,我想我会在今天好好的大哭一场,哭完之后去找你。

假如明天不能回忆,我时常回忆的那副画面就会消失,“一场久违的大雨终于是倾泻而下了,那雨猛的敲击在屋顶上,那灰瓦上腾起的袅袅白烟,升腾、飘渺。坐在车上,窗玻璃渐渐蒙上白幕,窗外的景色渐渐模糊,轻轻的划开几道痕,窥视着若隐若现的景色,朦胧极了。那雨水轻轻地从屋檐往下滑,却是重重的击落在水面上,大珠小珠落玉盘。有人在亭子里赶忙举起相机,快门啪啪作响。大雨滂沱之后,天空渐渐放亮,变的高远,变的幽兰了。车窗上的白幕也渐渐的消失了,窗外的景色洗脱的珊珊可爱,荷叶碧绿碧绿的,像是晶莹的翡翠,叶上的水珠更像是珍珠,熠熠闪光;远处的青山,被层层的雨雾笼罩着,仿佛是刚出嫁的闺女,头上披着丝沙,遮住羞涩,遮住泛着红晕的姿色。”这些生活中常见的却也总被轻易忽略的场景就会再也不见了,不能回忆,可是还可以想起,于是我把这个画面写下来。

假如明天不能回忆,我想我该庆幸我没有谈过恋爱,恋爱中最痛苦的事情莫过于我就站在你的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没有回忆杨过和小龙女凭什么熬过十六年的等待;没有回忆,李莫愁有何会发出“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的生死感叹;没有回忆,少游的“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岂不空洞虚妄;没有回忆,东坡又岂会在妻亡十载发出“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揪心话语;没有回忆,商隐又怎会追忆彼情,直道为当时的惘然而唏嘘不已;没有回忆,容若不会那么痴情,从“人生若只如初见”中倒是能够得到些许安慰,没有回忆,只定格在初见的结点,倒是符合了容若“若只如”的心愿。说了这么多有关爱情的没有回忆,似乎爱情天生就不能缺少回忆,没有回忆的爱情该是多么的苍白,没有回忆的爱情能是爱情吗?这样一来,回忆倒是成了判断爱情的一个标准了,两个人在一起,日后连像样的回忆都没有,可要怀疑当初是不是真的爱了。假如明天不能回忆,恋人们连彼此是否爱过都无法判断了,该有多焦灼,该有多悲伤,悲伤逆流成河。

趁着我们还能回忆,检查一下她是不是爱你,他有没有爱过你,我们有没有彼此相爱过,如果答案都是肯定的,我们该庆幸明天我们还能回忆。

假如明天不能回忆,我们才会发现还有那么多的记忆不容割舍。记得吗?那年秋冬交替的间隙,我们骑着单车,在已经没有人的街心,找了一家还没有打烊的餐店,凑钱买了一只烧鸡,在那桥上,在那闪着微微黄光的路灯下,深夜里特定的冷冷的风,那只烧鸡就在这个环境里为我们的饥肠辘辘献身了,时隔境迁,我们依然清楚的记得那夜在昏暗灯光下彼此的轮廓,那店还在,那桥还在,那路灯还在,那人那景多年来却没有在那桥那灯下出现过,可在回忆里却是无数次的闪烁,最可怀念。记得吗?那年秋天,那间书社,那本散文集,那个推着单车一起走过的场景,我们虽是错过,但彼此留恋。记得吗?我们曾有共同的爱好,我们在一个偌大的操场,追逐着皮球,满场的疯跑,诠释着我们的热爱,我们的激情,我们的酣畅淋漓。记得吗?那些年的考试,你坐在我的后面,我总是告诉你“建安七子,曹氏三雄,唐宋元明”,你总是告诉我“重力,抛物线,三角函数”。记得吗?我们平时最爱的消遣,忙完各自的事情我们坐在一起,四人一桌,较起劲来,再来一局?于是什么是休息时间变得模糊。嘿,起来了,该上课了,超,帮我写个假条,就说我闹肚子了,安稳的睡到中午。记得吗?校园里的每个角落都曾有过我们忙碌的身影,图书馆我们埋头苦读,殊不知在英语书的底下是时尚杂志或是鬼吹灯盗墓笔记;镜湖边上我们不屑一顾的走过正在热吻的青年男女;两栋宿舍楼间男男女女彼此的骂战与调情。记得吗?在那个著名的旅游景点,我们有过一起兼职的经历,天的自信、昊的漂移、宇的真诚、琪的简单、玲的单纯、菁的开心没有提到的不要以为我忘记了,我还能回忆,只是不敢一一回忆下去,眼泪已在眼眶中徘徊,眼看就要滑落指尖。嘿,小姑娘们,组长在想你们呢!其实我们不想离开,我们也不曾离开,我们一直都在一起,记忆里。记得吗?我们都彼此忙碌在各自的天地里,见的少了,聊的少了,可是始终都有联系,我们会关注彼此的心情、最新动态。有时我们会翻开通讯录,在一个名字上犹豫很久,最终决定按下拨号,却只是在没有通之前就按下了挂断,只是想念,只是回忆仅此而已。

假如明天不能回忆,我情愿登上天台,大声说我要回忆,然后摆一个美美的pose,做一个自由落体。

假如明天不能回忆,生活就会像一张白纸,今天刚刚涂上些色彩,明天就被侵蚀。

有很多时候,我们仅仅为了一丝相遇的可能,一直执意的坚持着,然而并不知道坚持之后会是什么,一直都在为过去的自己伤心,却一直沉湎于过去,走不出蓝蓝的心海,努力去追溯以往,是因为害怕终有一天会将以往遗忘。

假如明天不能回忆,我们已经将以往遗忘,走出了心海,不再伤心,却也不再开心。

假如明天不能回忆,我想我们是没有将来的,过去、现在、将来,没有回忆,没有了过去,现在仅剩下悲伤,谈将来岂不是奢望?

假如明天不能回忆,我们会变成乞丐,精神的拾荒者。

假如明天不能回忆,总之我们会失去很多很多。

回忆的文章篇10

幸福的回忆,美满的回忆不一定会成为救赎,有时候,回忆越是美满便越痛苦,也有时候,会越害怕,无论是对于将要离开的人来说,还是对于被留下的人来说,都不可能会成为一种救赎。

如果自己的寿命时间打从一开始就已经是定数的话,换做我的话会怎样面对这一现实呢?我想我会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全力的活着。

幸福或者美丽的回忆并不一定会成为救赎。回忆越是美丽,也可能会让人越痛苦越害怕。不管是对离去的人来说,还是对留下来的人来说。

因为悲伤,所以一直微笑。

越是美好的回忆,有时可能会令人越痛苦。

命之环轮回反复思绪终将合而为一

幸福并没有一定的模样。

时光终有一天会将我们分开,比起以不好的回忆来结束,保留着好的回忆不是更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