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发展方案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1 10:46:53

科技发展方案

科技发展方案范文篇1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坚持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科技需求导向,以“科技进村入户、促进增产增收”为主题,深入实施农业科技创新计划、农业重大技术推广计划、农业农村人才培养计划,推进科技创新大联合、农技推广大协作、农业科技大培训、乡站条件大建设,全面掀起农业科技与人才兴农强农热潮,推进农业创新创业,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充分发挥科技在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业现代化建设中的引领支撑作用。

二、工作原则

(一)坚持全县联动的原则。整合各方资源,组织和动员县镇两级农业教学、推广部门和涉农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多方力量参与,形成全县联动、协同推进的良好氛围,大力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农业科技促进年活动。引导广大农业科技人员积极投身现代农业农村经济建设主战场,深入基层、开展服务,掀起农民“学科技、用科技、促双增”的热潮,凸显农业科技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中的作用。

(二)坚持分层实施的原则。县农委及时成立农业科技促进年活动领导小组,制订全县农业科技促进年活动方案,统一部署、层层落实,逐级实施。各镇(区)农业服务中心、各直属事业单位、各驻镇畜牧兽医站要结合实际,组织制订本地区、本单位“农业科技促进年”活动方案,根据产业发展实际和农事季节,因地制宜组织实施,形成统一部署、层层落实的良好氛围。

(三)坚持突出重点的原则。科研攻关突出品种创新、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技术、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技术、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和防灾减灾技术集成;成果转化突出重大关键技术产业化;科技服务突出春耕春管、三夏、秋冬种等关键季节。组织形式上,与三解三促、创先争优、争创群众满意的窗口服务单位等活动相结合,求真务实,让农民得益、让农民满意。

(四)坚持机制创新的原则。完善“产业导向、稳定支持、联合协作、科学评价”的农业科技运行机制;构建“首席专家+推广单位+科技示范户”的科技成果快速转化机制;实行“专家定点联系到镇、农技人员包村联户、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科技服务机制;建立“政府引导、多方参与、分工协作、高效运转”的技术培训机制。通过农业科技促进年活动,探索新模式,完善新机制,形成推动农业科技发展的长效机制,努力促进农业科技工作再上新台阶。

三、目标任务

(一)着力提升为农科技服务能力。加强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健全乡镇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公共服务机构,强化地方政府建设主体责任,在全县全面建成“有先进服务手段、有优良专业人员、有规模示范基地、有严格责任制度、有稳定财政保障”的“五有”乡镇农技推广综合服务中心。实现在岗人员工资收入与基层事业单位人员工资收入平均水平相衔接、推广机构条件建设项目全覆盖。把“五有”建设与争创“群众满意的窗口服务单位”紧密结合,强化为农服务,推动农业科技进村入户。

(二)着力提升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能力。以农业科技为支撑,大力推进主导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新兴产业,逐步构建适应现代市场要求、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提升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水平。着力发展优质粮油、设施园艺、规模畜牧、生物农业、休闲观光农业,推进产业集聚,发展品牌农业,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和土地产出率。

(三)着力提升农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能力。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大联合、大协作,凝聚全县农业教学、推广与相关企业科技资源,以产业发展为主线,以科技项目为载体,以人才建设为根本,充分发挥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农业产业技术创新团队科技资源优势,围绕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科技需求,坚持基础性、前瞻性、公益性科技研究与集成应用研究相结合,着力提升农业科技源头创新和集成创新能力,引领支撑现代农业建设。坚持以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为主导,引导我国农业教学单位、农业科技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等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农技推广,通过实施农业重大技术推广计划、农业三新工程、挂县强农富民工程、农业科技入户工程等科技项目,建立农业科技推广新机制,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步伐。

(四)着力提升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科技应用能力。以农民合作组织、农业龙头企业、种养大户等现代农业生产经营各类主体为对象,以现代农业发展科技需求为导向,以科技素质和应用能力建设为核心,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大培训,快速提高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科技素质,提升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能力。

(五)着力提升农业科技与人才战略地位。全面实施科技兴农、人才兴农战略,坚持把农业科技与人才建设作为推动农业现代化的战略任务来抓,认真贯彻落实《省中长期农业农村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和《2012年全县人才工作要点》,创新人才工作机制,营造人才发展环境,着力培养一批农业技术推广人才、农村生产经营型人才、农村服务型人才、农村管理型人才,为现代农业建设提供智力支持。认真总结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农业人才培养方面的经验做法,宣传推广农技战线先进典型,进一步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农业科技与人才事业发展的浓厚氛围,着力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环境,提升农业科技与人才战略地位。

四、活动内容

(一)举行全县农业科技促进年活动启动仪式。3月份由县农委组织举行,各相关单位以及有关农业教学单位、农业科技企业负责人参加。《全县农业科技促进年活动方案》,对农业科技促进年活动进行全面部署。

(二)开展春季农业生产科技服务百日行动。在春耕备耕关键时期,组织全县农业系统广大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开展春季农业生产科技服务百日行动,深入推进“三解三促”活动。通过多种形式,对基层干部、种养大户、合作组织成员和广大农民开展实用农业技术培训,加快推进先进实用技术落地生根。深入农户开展调研指导工作,坚持做给农民看、指导农民干,重点指导农民做好小麦、油菜、蔬菜等在田作物各项田管措施落实,打好水稻等春夏播作物生产基础,引导农民因地制宜发展高效设施园艺,及时增养补栏发展畜禽规模养殖,做好动物疫病防控工作。

(三)参与建设现代农业产业技术创新团队。贯彻落实省现代农业“双百双十”人才工程,与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相衔接,积极申报参与省、市级现代农业产业技术创新团队,启动建设3-5个县级现代农业产业技术创新团队。配合县人才办实施好“双创人才引进计划”,引进一批农业高层次人才。

(四)实施现代种业强县攻坚计划。加快推进种业科技创新,引育一批高产、优质、高抗的粮食作物品种,加快蔬菜等高效设施农业、种畜禽品种创新选育工作。建设开发区、掘港、马塘、曹埠、新店等高标准、规模化农作物种子繁育基地,试点建设种苗、畜禽苗工厂化繁育中心,提升种子种苗规模繁育科技含量与优新品种推广覆盖面。促进种业优化组合,加强科企合作,建立种业科研成果转化平台,培育科技型种子企业。

(五)组织申报一批生物农业产业示范基地。加强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等农业新兴产业科技自主创新,组织申报争取获得认定一个科技含量高、示范引领能力强、研发实力雄厚的省级生物农业产业示范基地,提升农业生物制品研发水平。

(六)实施农业重大技术推广计划。深度对接省农业三新工程项目实施,组织实施2012年全省农业重大技术推广计划,重点推广10项农业重大技术。推进项目集聚,充分发挥农业科技综合展示基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基地作用,提高技术推广的组织化程度和技术集成创新能力、示范推广能力,形成技术推广合力,为现代农业建设提供坚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七)实施挂县强农富民工程。按照“扩大规模、量质并举、强化激励”原则,创新管理和运行方式,着力提高驻村专家和服务时间的“量”,努力提高技术集成和推广的“质”,培育一批“一村一品”特色专业村、农业科技示范村、镇,壮大县域优势主导产业。

(八)深化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内涵。在国家、省支持基础上,按照“规模稳定、布局调优,指导到位、农民满意”的原则,强化服务效果,突出科技进村、入户入棚、入社入企,提高农业“三新”技术推广普及率和到位率,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应用步伐。

(九)全面推进“五有”乡镇农技推广综合服务中心建设。以条件建设为重点,强化能力和制度建设,确保全县“五有”乡镇农技推广综合服务中心建设11月底前全面建成并通过验收。把“五有”建设与争创“群众满意的窗口服务单位”有机衔接,树立基层农技推广机构良好形象,争创群众满意的窗口服务单位。申报开展“五有”乡镇畜牧兽医站建设试点。申报开展村级规范化农业科技服务站建设试点,实行“五统一”,即统一名称、统一标识、统一服务规范、统一评价标准、统一运作模式,推进每个行政村至少有1名专职人员从事农业科技服务。

(十)实施农业科技大培训行动。依托现有各类公益性农民教育培训项目资源,广泛发动教育培训、技术推广、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多方力量,围绕强农惠农政策、防灾减灾知识、种养业关键技术、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产品加工与营销管理、农耕文化等内容,多渠道、多形式,因地制宜地对基层农技人员、农业生产、经营和管理人员开展培训。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4万人,职业农民培训0.327万人,农技人员培训100名,力争0.105万人获得国家农业职业资格证书。

(十一)推进粮棉油高产增效创建。完善粮棉油作物高产增效创建推进工作机制,促进关键技术措施普及到位,实现更大规模平衡增产。全县粮棉油万亩示范片达到15个以上,争创“亩产吨粮县”,强化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技术集成推广、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农业生产方式转变,纵深推进高产创建,带动大面积均衡增产。抓好超级稻示范推广项目建设,开展超级稻主体培训,推广超级稻品种及配套高产栽培技术。强化农业防灾减灾,与气象部门密切协作,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制定分区域、分品种、分季节的防灾减灾技术指导意见,开展农业生产全程服务指导。

(十二)实施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推进重大病虫害的数字化监测预警,提高预测预报准确率。大力推进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扶持1-2个规范化、规模化的病虫害防治组织,建立1个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区,集成推广农业、物理、生物等措施相协调的绿色防控技术,提高水稻病毒病、“两迁”害虫、蔬菜烟粉虱等重大病虫防控水平,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创新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提高防治效果、效率和效益,确保重大病虫不暴发成灾、植物疫情不恶性蔓延、飞蝗不起飞危害,小麦、水稻、玉米等主要作物总体损失率控制在3%以内。加大生物农药推广力度,力争园艺作物生物农药应用比例提高2-3个百分点,重要生产基地提高5-6个百分点。

(十三)促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科技对接。按照省农委统一部署,组织、支持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与农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建立起紧密的合作关系,大力推广现代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深入开展技术培训与指导工作,提升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科技应用水平。

(十四)开展现代农业信息进农家服务。办好农业信息网、“12316”农业服务热线、惠农短信等现代农业信息服务平台,丰富农业信息资源,提升信息采编质量。加强农产品网上营销,扩大农业物联网信息技术示范应用,促进农业监测预警、农产品和生产资料市场监管、农村市场与科技信息服务等信息进村入户,指导农业生产、经营活动,满足农业生产、经营个性化信息需求。

(十五)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科技示范。大力推进合作社推广应用良种良法、良机良艺,努力提升合作社产品科技含量,实现质量安全可追溯的目标;推广应用信息科技,启动实施合作社信息化建设工程,提升合作社市场信息获取和农产品市场均衡供给能力与水平;组织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培养“农二代”,造就新型职业农民。结合第六届省农民专业合作社产品展销会,展现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科技成果,彰显合作社在农业科技推广应用中的载体地位。

(十六)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科技行动。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实现镇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和检测室全覆盖,县级农产品质检站提升综合性检测中心的检测能力。组织农产品质量安全专家、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检测机构、农技推广人员,以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种养大户和农业园区、农业龙头企业为依托,研究制定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技术示范创建,加强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的宣传贯彻力度,在关键农时季节,深入田间地头,根据实际生产条件,有针对性地进行标准化安全生产技术指导,确保生产出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品质有保证。大力推广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业生产技术,在种植业和养殖业上分别建设一批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生产技术示范基地。全年新增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30个,“三品”基地认定面积5万亩。

(十七)实施耕地质量建设推进行动。认真贯彻、落实《省耕地质量管理条例》,切实履行耕地质量管理职能。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地力培肥,按期完成1万亩高标准粮田建设任务。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加大商品有机肥推广应用力度,实施规模0.55万吨。实行机械化秸秆还田与生物技术相结合。加快普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巩固粮食作物,拓展经济园艺作物,狠抓整建制推进。制定区域配方,引导企业按方生产,农民施用配方肥,探索建立专业化统测统配服务模式,扩大配方肥推广应用。全县测土配方施肥面积188万亩次以上,为25万农户提供测土配施肥技术服务。因地制宜推广农田节水措施,建立农田节水综合示范区,集成推广主导技术模式,示范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努力提高水分和肥料利用效率。

(十八)实施园艺作物标准园与高效创建活动。深入推进园艺作物标准园创建活动,建立2-3个园艺作物标准园,提升园艺产品质量和效益。实施设施园艺科技提升行动,加快推广苏式日光温室和标准钢架大棚,提高智能温室、连栋大棚等高档设施生产比重,强化集约化育苗、田头预处理等配套设施建设,提高园艺产品供应能力。实施设施蔬菜“十吨工程”,加强技术集成创新,推广设施装备建设与生产高效创建“1+1”模式,培植1-2个设施蔬菜、果品高产高效栽培典型。创新园艺标准园技术模式和管理经验,推进标准园由“园”到“区”拓展,带动实现园艺作物在更大范围的提质增效、增产增效。

(十九)实施畜牧业六项创建活动。全力推进我县畜牧业转型升级,加快建设现代畜牧业。在前几年开展畜牧生态健康养殖、畜禽良种化、动物防疫规范达标三项示范创建的基础上,2012年起新启动三项示范创建:畜牧新型合作经营模式、畜禽粪便综合利用和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创建活动。通过以点带面,全面推进,加快培育建设一批生产规模化、畜禽良种化、防疫规范化、粪污无害化、产品优质化的现代畜牧业企业。开展兽医科技推广行动,推广种畜禽场疫病检测控制进化技术,提高猪瘟、高致病性蓝耳病、伪狂犬病、经典猪蓝耳病、牲畜布氏杆菌病、结核病、禽白血病等重点动物疫病的防控水平。开展乡村兽医培训,提高基层兽医的疾病诊断能力和医疗技术水平。全年新增畜牧生态健康养殖示范场6家,畜禽良种化示范场2家,动物防疫规范达标示范场15家,力争20%的大中型规模养殖场畜禽粪便综合利用达标,市级以上生猪规模养殖比重达27%,确保全年肉、蛋产量增长4%。

(二十)实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科技提升行动。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引导农业龙头企业从主要依靠资源要素投入的发展模式向主要依靠科技驱动方式转变,力争省级以上龙头企业每年拿出销售收入的1%用于科技投入。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科技人才的引进培养力度,为企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积极为龙头企业营造创新发展的政策环境,组织农业龙头企业参加科技创新高研班等科技培训班,引导企业树立科技强企理念。组织农业龙头企业与金融机构开展银企对接,解决企业在发展中的融资难问题。

(二十一)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治理科技促进活动。贯彻环保优先方针,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以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为重点,大力推广生物发酵床养殖、干清粪、沼气工程等治理模式,以“三沼”(沼渣、沼液、沼气)的综合利用为抓手,积极探索和推广生态循环农业技术。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搞好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和利用效益,严禁露天焚烧秸秆,严禁在沟渠边弃置秸秆。在有条件的地区,配合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一体化的农村面源氮磷生态拦截示范工程,逐步构建多层次生态机构体系,鼓励开展生态湿地修复,加强生态林(草)带建设,构建生态走廊,达到“恢复生态、综合控污、养分平衡、美化环境”的目标。

(二十二)开展农业科技推广表彰活动。组织农业系统内广大农业科技推广人员深入一线创新创业、积极投身推进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以实际行动争创全省农林系统农业科技推广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

以上活动由县农委统筹安排,相关科室(单位)组织实施。各镇农业服务中心、各直属事业单位、各驻镇畜牧兽医站结合全县农业科技促进年活动方案,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分别组织开展1-2项标志性活动。

五、进度安排

(一)动员部署阶段。2012年2月,县农委制订农业科技促进年活动方案,各镇区制定相应措施,明确目标任务。利用多种形式开展前期宣传,层层动员,部署落实相关措施。

(二)全面实施阶段。2012年3月—11月,组织开展全县性和各镇区重点活动;相关科室要抓好重点工作落实,及时组织协调和监督检查,及时汇总相关情况并上报。

(三)总结表彰阶段。2012年12月初,各单位对2012农业科技促进年工作进行全面总结。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县农委成立全县农业科技促进年活动领导小组,由委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委有关科室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主要负责方案制订、组织协调、工作督导等工作,领导小组日常工作由委科教科牵头落实。各单位要切实加强对活动的组织领导,制定实施方案,量化目标任务,创新推进举措,建立高效运转的工作机制,推进农业科技促进年活动顺利开展。

(二)加强机制创新。创新农业科技管理和组织动员机制,结合绩效管理考核工作,从科技立项、科技评价、科技协作等方面入手,实行农业科技管理绩效考评,提高管理效率。推进农科教结合、产学研协作;通过政策引导、项目带动和表彰奖励等,进一步激励和引导科技人员进村入户开展科技服务;引导涉农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农业科技促进年活动。

科技发展方案范文篇2

一、进一步降低门槛,放宽市场主体准入条件

(一)实行“注册资本零首付”。在区设立注册资本100万元以下的有限责任公司可“零首付”注册,自公司成立之日起六个月内认缴首期出资,其余实收资本在法定的出资期限内缴足。

(二)实行“注册登记零费用”。在区设立有限责任公司、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个体工商户免收登记费和证照费等有关行政事业费用。

(三)放宽投资行业和领域。凡法律、法规未禁止的行业和领域,允许投资者在区设立各类市场主体;除国家法律法规禁止的外,允许企业自主选择经营范围和经营方式;积极支持企业根据市场变化调整经营范围,不涉及前置审批的,允许其除主营项目外,其他经营项目登记为“法律法规未规定许可的,均可自主选择经营项目开展经营”。

(四)放宽企业名称登记条件。允许冠市名且注册资本在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可以不受行业限定,在名称中使用“工程”、“科技”、“实业”、“发展”、“开发”等字样。对区内企业名称不冠行政区划的企业名称预先核准、变更,予以优先指导,协调和呈转。

支持投资者与科研机构在区内合资合作创建高新技术企业,组织形式为有限公司的,允许其企业名称中使用“XX所有限公司”、“XX院有限公司”等字样;鼓励投资者投资设立高新节能、环保产业企业,允许其名称中使用“科技”、“环保”字样。

(五)放宽个体工商户名称登记条件。允许个体工商户名称在行政区划后缀其经营所在地的乡镇、街道或者行政村、社区、市场名称;除有特殊含义的数字组合(110、119、120、12315等)外,允许个体工商户名称中的字号使用阿拉伯数字,在符合个体工商户名称规范要求的情况下,经营者的姓名可以作为个体工商户名称中的字号使用。

(六)放宽经营场所登记条件。未取得相关产权证明从事生产经营的企业,可凭当地乡镇(街)政府出具的同意使用有关住所从事经营活动的证明作为企业房屋产权的有效证明;个体工商户(除拟将划入马尾新区的28个村居外)可凭当地村(居)委会出具的同意使用从事经营活动的证明作为个体工商户经营场所的有效证明使用。(以上需提交不作为拆迁补偿依据等内容的承诺书)。

住所设在经过工商部门备案的商业综合体、大型写字楼、市场内的企业(个体工商户)可以用租赁协议作为住所证明直接办理登记。

(七)放宽企业出资方式。允许自然人名下的固定资产,包括厂房、土地(不含土地经营权)、写字楼、店面等,经依法有效评估后,按照《公司法》规定的出资比例出资,可在五年内办理过户手续;鼓励公司债权人将其对公司(简称“被投资公司”)享有的合法债权转为出资(认购股份),作为增加被投资公司注册资本。

(八)放宽注册资本到资期限。对首期已到资,其余注册资本因暂时性资金困难未能按期到资的企业,经企业申请,允许其到资期限延长一年。困难企业超过法定或者章程规定期限仍无法到资的,企业可在申请办理减少注册资本变更登记后通过年检。

(九)放宽企业集团登记条件。凡母公司注册资本总额达到1000万元人民币,母子公司注册资本总额在2000万元人民币以上,且拥有3个以上控股子公司的,允许设立企业集团,促进我区企业向规范化、集团化方向发展。

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促进各类市场主体加快发展

(十)支持企业总部落户。支持企业在区设立地区总部、配套基地、物流中心、仓储中心、采购中心、配送中心、营运中心和研发中心,支持投资者投资服务业企业发展连锁经营、特许经营、电子商务、物流配送、专业配送中心、专卖店、专业店等现代物流企业;经总部授权,允许配套基地、物流中心、采购中心、配送中心、连锁门店使用总部的字号、冠用总部全称,使用“连锁”字样。

(十一)支持企业拓宽融资渠道。积极开展股权出质、动产抵押和商标质押登记,拓展企业信贷融资渠道;积极扶持担保、创投等投融资服务机构发展,促进投融资体系建设;积极鼓励投资者利用股权出资设立企业、增加注册资本,提高股权资产效益。

(十二)支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按照“增加总量、扩大规模、鼓励先进、淘汰落后”的要求,鼓励对落后企业兼并重组和优势企业强强联合,提高企业抗风险能力;支持发展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企业转型升级;支持配合有关部门做好产能过剩、技术落后、破坏资源、污染环境等企业的变更登记、注销登记,提高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

(十三)支持困难企业存续发展。企业成立后超过6个月未开业,或者开业后自行停业连续6个月以上,或资产负债表、损益表中未体现生产经营活动情况,但企业仍有生产经营意愿的,经企业书面申请,允许保留主体资格;对因经营不善或因其它原因丧失经营能力而停止经营的企业,允许原经营项目变更为“仅供清理本企业债权债务使用”,其主体资格保留时间不超过合同章程或审批机关批准的年限。

(十四)支持企业创建自主品牌。推进“十二五”期间商标品牌战略“8118”目标,即以区电子信息、机械制造、电力设备、建材、服装、食品、商贸服务等产业的商标品牌培育为重点工作,通过商标品牌基地、科技研发中心等建设,推动区注册商标总量不断增长、商标发展质量和水平进一步提高;力争实现国内注册商标总量达到8000件,驰著知名商标得到大力培育和发展,市知名商标达120件、省著名商标达100件、中国驰名商标达8件;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商标使用以及品牌培育、发展、保护工作机制,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区域商标品牌。

三、简化注册登记审批环节,提高服务效率

(十五)进一步下放登记权限。在下放个体工商户、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权限的基础上,逐步推行“县域通办制”登记,允许经营者在办理上述经济类型工商注册登记事务时自主选择本辖区内任何一个工商所办理,方便创业主体选择就近办理登记。

(十六)进一步缩短办照审批时限。投资者可通过邮寄、传真、电子数据交换和电子邮件等方式提出登记申请,登记机关自收到受理登记申请之日起从15个工作日缩减到5个工作日内作出是否准予登记的决定;对政府重点项目企业,实行特事特办、专人专件办理,凡提交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的当天予以核准。

(十七)进一步完善窗口服务机制。继续落实和完善首办责任制、服务承诺制、政务公开制,推行上门年检、集中年检、网上年检和网上登记,畅通注册登记“绿色通道”,自2011年12月1日起在区办理工商登记实行“预约服务制”,辖区各类市场主体可通过电话、传真、网络、现场申请等方式提出预约登记申请,经确认预约成功后,按照预约时间前来窗口办理有关事务,提高服务效率和服务水平。

四、寓监管于服务中,优化投资发展环境

(十八)积极开展“打假保名优”活动。建立健全“打假保名优”网络,设立打假维权工作办公室,积极走访区内名优企业,宣传企业维权打假的法律法规,及时受理企业投诉和举报。对于跨区域案件、重大侵权案件在24小时内向上级汇报,通过上级部门协调涉案地的有关部门联合调查处理。

科技发展方案范文篇3

(—)

——泉州市林业技术推广中心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以加快林业发展为主题,以创新和科技支撑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技术进步为动力,以满足社会对林业多功能需求为根本出发点,围绕我市林业年发展规划,强化科技兴林措施,坚持科技与林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制定并实施林业科技发展“”规划(即个科技推广体系、个科技活动、项科技示范基地),努力提高林业生产的科技含量,促进新世纪林业跨越式发展,为我市率先基本实现林业现代化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

二、奋斗目标

“十一五”期末,以林木良种培育为主的实用技术和组装配套栽培技术得到大面积应用推广,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在林业领域中的应用取得突破和推广。

通过“实施一个人才战略”,发挥人才作为第一资源的战略作用,培养一支技术应用和产业化开发的科技骨干队伍。

林业科研和推广的资金投入占地方财政支林经费%中的%以上,林业育林基金和维简费的%,企业研究开发资金投入占销售收入%、优势企业达到%。

建立珍贵乡土树种和引进树种的优质资源基因库、母树林、种子园、采穗圃、无性快繁圃计个。

通过省、市验收鉴定的林业科技成果项以上,林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以上,林业科技贡献率达%以上,技术创新增加值递增率达到%以上。

林业科技整体水平居全省的前列,部分学科居全省领先水平。

三、主要任务

实施林业科技发展“”规划,即健全个科技推广体系开展个科技活动,建立项科技示范基地。

(一)健全个林业科技推广体系。

健全市、县、乡三级林业科技“六有”推广体系,尽快提高林业科技成果推广的覆盖率、转化率和贡献率。“六有”即有一定的基础设施;有一支稳定的、素质高的队伍;有一定规模的试验推广基地;有一套必要的推广设备;有稳定的经费来源渠道;有一批好的推广开发项目。

(二)开展个科技活动。

开展林业科技人员“四个一”活动。

林业科技工作应以人为本,深入持久地开展林业科技人员“一师、一项目、一论文、一讲评”的“四个一”活动,不断提高林业科技人员科技兴林意识和自身工作能力。

开展林业科技人员“四技”活动。

开展“技术培训、技术交流、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的“四技”活动,是林业科技人员的本职,也是提高科技人员自身素质和服务水平的关键。

开展科技宣传和送科技下乡活动。

坚持开展科技宣传周活动采用各种宣传形式,以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精神为指导,宣传贯彻《科学技术进步法》、《农业技术推广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技术专利法》等科技法律法规,重点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和福建省政府《关于加快人工用材林发展的若干规定》、泉州市政府《关于加快人工用材林发展的若干意见》以及省科技厅、林业厅联合下发的《关于调动林业科技人员积极性的若干规定》等文件精神,组织广大林业科技人员把先进适用的林业科技成果技术组装配套并送到林农手中,以提高营造林、护林和森林资源利用的科技含量。

开展林业宣标、制标和贯标活动。

中国入世,给林业发展提供了机遇和挑战,新世纪林业,必然向现代化林业发展,泉州林业要现代化,离不开标准化。因此,要大力开展宣传林业标准化的重要性,积极制定和实施各项林业标准化,以提高林业各项生产质量,提高林业产出的副加值。

开展林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活动。

组织广大林业科技人员大力推广先进适用的桉树、福建柏、杉木、马尾松、木麻黄、晚熟龙眼、毛竹、绿麻竹、雷竹、红豆杉等项林业科技成果,使之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三)建立项林业科技示范基地。

建立桉树、福建柏、木麻黄、绿麻竹、雷竹等林木良种繁育示范基地,面积亩。

毛竹大径材丰产培育示范基地,面积亩。

桉树等速生丰产短周期工业原料林示范基地,面积亩。

名特优新经济林示范基地,面积亩。

马尾松、杉木等低产林技术改造示范基地,面积亩。

木、竹、笋、藤等林产品加工示范基地个。

科技发展方案范文篇4

【关键词】公共政策;民生科技;政府

一、民生科技:一种客观的现实需要

民生科技作为政府主导的科学技术发展的价值要求,既关系着科学技术自身的发展,也关系着科学技术发展的目标达成度。公共政策作为维系和推动民生科技发展的主要工具,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字面来理解,民生科技是民生和科技的合成词,这既包含着价值指向性问题,也包含着工具指向性问题,是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有机结合。从概念上看,民生科技就是“指与解决、服务民生问题直接相关的科学技术,就是与广大人民群众物质生活、社会安全、心理健康以及文化追求等切身感受和现实利益问题相关的科学技术”。[1]在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过程中,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推动科学技术与民生福祉有机结合,让科技发展助力民生、让科技发展服务民生、让科技发展推动民生,是摆在理论界和实务界案头的重要任务。新世纪新阶段,民众的需求发生了重大变化,“我国逐步从提高物质需求向提高生活质量需求转变,民众渴求健康、环保、安全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2]从现实情况看,“民生科技由于贴近人民需求,因此与其他类型的科技相比更易于在区间推广。”[3]总之,民生科技的发展固然有理论层面的激发,但更多内容则是来自于民生领域发展的实际需要,是理论和实践协同推动的结果。

二、民生科技发展的公共政策缺位

(一)民生科技政策价值凸显不足。民生科技政策的价值指向既不是简单地民生,也不是简单地科技,而是民生科技,强调科技发展的民生指向性、融合性和协和性,是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统一。在具体民生科技政策设计上,多数时候我们是强调工具理性,即更多地借助于科技来解决问题,强调事后的纠正、调整。而民生科技强调前瞻性,即在民生科技政策方案形成之前,就着眼于具体的民生问题,着眼于具体的科学技术的应用,民生科技的核心要义在于“为了人”的科技,但在具体的政策运行过程中,受制于功利思想的影响,价值论者与工具论者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片面性的问题,前者更多地强调“为了人”,后者更多地强调“问题的解决”,由此生发开来,民生科技价值难以有效地糅合到一起。(二)民生科技政策方案质量不高。民生科技政策方案对于政策运行具有直接作用,民生科技政策方案问题剖析越准、方案的对策应对就越具有针对性,其效果就会越好。客观现实是,在民生科技政策方案制定过程中,政策参与者与政策参议者往往都会各取所需,为我性地输出个人或团体诉求,对具体的民生症结与科技的项量关系分析不深,对民生与科技的契合性挖掘不足。(三)民生科技政策执行被权力裹挟。在民生科技政策运行过程中,政策执行者往往会根据个人偏好进行政策裁量,符合自身需要的或能够给自身带来利益的政策,就多执行,相反,不符合个人需要或不能给自身带来利益的就漠不关心地执行。在民生科技政策执行过程中,政策往往被权力绑架,政策演变成地方官员或地方政府谋取私利的工具。(四)民生科技政策跟踪问效不足。比较而言,民生科技是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生物、环境、农业生产、医疗卫生等相关的内容,就其辐射的领域也是包罗万象的,很难用具体的文字将其涵盖到位,这也无形地加大了对民生科技政策效果追踪的难度。政策需求多元,认识多维,能力素质各有差异,这些都无形中加大了对政策追踪问效的难度。

三、民生科技发展的进路:公共政策供给质量的改进与提升

(一)进一步彰显公共政策的民生科技。价值就民生科技价值生成而言,“它的发展过程充满了各种风险,包括安全风险、环保风险、投入风险、利益风险、科学技术风险和认知风险等,我们需要通过相应的路径减少或规避公共安全科技发展的风险,促进民生科技的发展。”[4]强化民生科技价值,主要应从民生科技价值理性和民生科技工具理性两方面入手。对于前者,就是要不断地创设条件和内容,推动民生科技的融合性,强化民众的个体认知,使广大民众充分看到民生科技的发展对于人自身的意义,不单纯是要科技,而是要为了人的科技;对于后者,就是要不断地用民生科技抑或是科技去解决民生问题,通过问题来解决不断提升民众的感悟和理解程度,促使民生科技价值从形而下层面向形而上层面过度,真正实现“让科技活动和创新成果造福于广大民众,为广大民众谋福祉”。[5](二)进一步提升民生科技政策方案的质量。民生科技政策方案制定的质量和精确程度直接关系着民生科技问题或症结的剖解度,如果“症状”不清晰,提供的解决方案任凭如何科学、民主和符合法治精神,都是毫无益处的。为此,强化民生科技政策制定,必须精准研判民生科技政策的症结问题,尤其是要找准与民众利益最直接、最现实、最相关的问题及其与科学技术的配套程度、契合程度,能够有效区分哪些是民生科技问题能够解决的、哪些是民生科技不能有效解决的;哪些是民生科技现在就可以解决的,哪些是民生科技需要在未来解决。按照民生科技问题的大小、强弱精致政策方案,集思广益、多维协同联动,确保民生科技政策方案是经得住推敲和研磨的方案。(三)进一步规范民生科技政策执行者的权力边界。规范民生科技政策执行者权力边界应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是进一步规范民生科技政策执行者权力边界。权力是政策施动的有效保障,必须对政策执行者进行有效规约,以防止权力被滥用,为此,必须明确界定科技政策执行者的权力边界,即明示给科技政策执行者,哪些是他能做和必须做的事项,哪些是不能做的事项,使其能够谨慎用权、合法用权和有效用权。二是进一步加强民生科技政策执行者的约权工作。民生科技政策约权应主要从内部慎独和外部惩戒两方面着手。所谓的内部慎独就是不断提升民生科技政策执行者的慎独慎微意识,提升个人的内在自省,确保个体行为与政策要求同向同行;所谓的外部惩戒就是努力借助于规范把民生科技政策执行者装进制度的笼子,使其不敢越雷池一步。(四)进一步提升民生科技政策实效。一是提升民生科技政策运行质量。民生科技政策制定完成后,执行效果对政策实效具有决定的影响和意义。切实关注民生科技政策的执行细节,能够把政策方案所表征的内容精准地配置好执行内容,能够努力促使政策执行主体按照政策需求去裁量政策和执行政策。二是跟踪问效,不断提升民生科技政策效果。“要通过科技政策、财政政策、金融政策等进行引导、规范和管理,创办中介构有效地传递市场信息和技术,并在研发项目的初始投入、新产品购买上发挥更多的作用,引导企业和社会资金的投入,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和转化体系,为民生科技成果转化、企业科技进步、生产技术产业化提供前提和保证”。[6]

参考文献:

[1]李宏伟.民生科技的价值追求与实现途径[J].科学经济社会,2009,(3).

[2]苏玉娟.民生科技与中国梦的实现[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4,(8).

[3]周元.民生科技论[M].科学出版社,2011.

[4]苏玉娟.民生科技研究[M].人民出版社,2010.

[5]崔永华.民生视域下的科技发展与政策启示[J].科技论坛,2012,(8).

科技发展方案范文篇5

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建强创佳”奔小康和“四化”发展目标,分析研究我市经济与社会发展总体及各重点领域科学技术的发展现状、趋势、战略重点及对科技的需求,提出总体及各领域今后5—15年科技发展的思路、战略目标、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为制定“十一五”规划和“规划纲要”奠定良好基础。

二、研究目标和主要内容

(一)战略研究的目标

通过战略研究,力争实现“三个突破”。

一是在科技发展的总体战略上有所突破。提出未来5-15年我市科技发展的总体战略、指导方针和切实可行的战略目标。

二是在重大科技发展任务上有所突破。根据*市长远发展和近期需求,提出我市科技发展的战略重点、优先领域和关键技术等,力争能凝练出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科技发展任务和项目。

三是在科技环境、科技政策上有所突破。根据科技发展需要,提出科技发展的保障机制和政策措施等,以确保规划任务的顺利完成。

(二)战略研究的主要内容

战略研究的内容包含12个专题。

1、*市中长期科技发展总体战略研究。

研究国内外科技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客观评价我市科技竞争力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创造能力。结合实际,研究如何通过科技体制创新提高我市持续创新与自主创新能力。根据小康社会发展目标和“四化”发展理念对科技的总体需求,确定未来5-15年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的总体框架、发展目标、指导方针、基本任务、重点布局和战略途径。

2、农业与农业产业化科技发展战略研究。

在客观分析世界农业及农业产业化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研究分析我市农业(包括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深加工、农村第三产业)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技术瓶颈和对科技的需求,明确我市农业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战略重点、关键技术和重大项目,提出加速农业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和思路。

3、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分析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确定我市基础应用研究的重点与方向,提出加强成果转化、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的对策;研究分析世界性产业与技术转移的趋势和我市现有条件与优势,提出应对策略、发展方向、目标任务和重大专项;提出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节能环保、光机电一体化等领域发展的战略目标与重点,确定优先发展的重大关键技术、系统成套技术和重大科技专项。

4、科技人力资源发展战略研究。

分析我市科技人力资源的现状及主要问题,研究科技进步与创新对科技人才和教育的需求,明确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科技人才的类型及数量,比较我市与国外和国内其他城市人才政策,研究提出加强科技人力资源发展的战略思路、目标任务及政策措施。

5、高新技术提升改造传统产业科技问题研究。

研究分析我市传统产业发展现状,明确我市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的战略重点、关键技术和重大项目,确定技术引进、二次开发的重点领域和重点任务;应对世界产业转移趋势,明确加速我市先进制造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和重大项目,确定发展战略、目标,提出促进先进制造业发展的对策和思路;研究分析几年内有望成为10个年产值过百亿的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科技的需求,提出促进企业发展的重大科技项目。

6、军民融合科技发展问题研究。

分析我市军民融合科技发展现状,研究我市军民融合科技创新体系和推进机制,明确军工科技资源与地方经济密切融合的切入点,确定军工技术民品化和民用技术军品化的重点领域和重点产品,提出加快军民融合的发展思路、重点任务及对策建议。

7、旅游、商贸业发展科技问题研究。

分析我市旅游、商贸业发展现状与趋势,研究旅游、商贸业发展对科技的需求,提出依靠科技手段提升和树立我市旅游品牌,加快商贸业发展的重大专项,研究加速旅游、商贸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8、城市公共管理科技问题研究。

为打造“国际化、市场化、生态化、人文化”的新*,提升政府管理城市的综合水平,在分析我市城市安全管理、智能交通、公共卫生、重大突发事件应对等城市公共管理能力的现状与趋势基础上,提出相关重大科技问题,筛选出重大关键技术和重大工程项目,并提出对策与思路。

9、现代服务业发展科技问题研究。

研究分析基于电子化、网络化的商务、教育、文化娱乐、金融、社区服务等领域的信息化发展和技术创新现状与趋势,提炼出影响现代服务业的重大科技问题,筛选出重大关键技术和重大工程项目,并提出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对策与思路。

10、基于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的循环经济科技问题研究。

分析我市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的现状及主要问题,根据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研究生态建设、环境保护与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对科技的总体需求,明确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的发展战略、发展目标及重大科技任务,并提出对策建议。针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城市垃圾的科学处置中需要科技解决的关键问题,提出发展循环经济的思路及对策建议。

11、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建设问题研究。

在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上分析我市科技资源现状,根据我市经济与科技发展的总体布局,明确发挥科技资源优势和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的发展目标、重大任务,提出为科技企业提供研发服务平台以及建立科技资源共享机制的措施。

12、科学普及与提高公众科学素养问题研究。

根据我市公众科学素养调查结果,分析科普工作现状,研究提出未来我市科普工作的目标、重点任务和对策建议。研究创新文化对科技发展的重要作用,分析我市创新文化发展的主要问题,提出弘扬科学精神,加强创新文化建设的对策。

三、组织设置与工作方式

战略研究工作由规划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多部门共同协作,并充分发挥科技、经济、社会、管理等各方面专家的作用,尤其注重发挥一线优秀专家的作用,确保战略研究全过程的开放。要动员我市有战略思维能力和战略眼光的优秀专家参与,调动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的广泛参与,体现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保证战略研究工作取得有效成果。

(一)组织设置

*市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和规划研究总体战略组共同负责战略研究的组织实施。

总体战略组主要负责规划研究的顶层设计,包括制定规划总体架构,确定战略研究专题设置及研究内容,对各战略研究专题组进行指导等,同时负责总体战略研究报告的起草工作。

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下设联络组、文件组。联络组主要负责具体协调工作,包括规划战略研究各专题组的协调,办公室与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总体战略组及专家顾问组之间的沟通协调,负责战略课题研讨会、论证会的召开及资料准备和整理等。文件组主要负责有关文件的起草,工作方案的起草及文档管理等工作。

(二)工作方式

战略规划研究采取公开招标的方式确定承担单位和专题组长,市级相关部门参与协作,其负责同志作为专题组副组长。专题组长根据规划领导小组的工作部署全面负责本专题的研究工作。在组长和规划办公室签订战略研究计划任务书后,专题研究的具体部署,研究人员的组织、资料收集和调研、研究报告的撰写等由专题组负责组织完成。

四、对战略研究工作的要求

规划的战略研究是规划制定的核心和基础,直接服务于“十一五”规划和“规划纲要”的编制。

(一)战略研究的方法

----在对我市科技发展现状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各种方式充分了解国内外科技发展的趋势,把握科技发展的前沿,做好技术预测,对未来科技发展的全局做出前瞻性安排。

----对我市科技发展经验进行总结,注意广泛调研,听取意见,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瓶颈问题分析入手,找准科技发展的切入点与突破口,逐渐深入,不断总结和凝练,提出科技发展的优先领域、关键技术、重大项目与课题等。

----对典型的案例进行解剖分析,并与其他省市有关情况进行对比研究,客观评价我市科技发展的地位与差距。

----加强研究的开放性,提倡大跨度、多视角考虑科技发展战略和政策等问题。利用多种多样的渠道,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多吸收各方面的研究成果,在研究过程中,发扬民主、鼓励争鸣,使各种观点相互交锋,允许不同的观点存在。注意加强专题之间的交流,对于领域比较宽的专题,尤其是要注意系统研究和交叉融合。

----注重专题研究的顶层设计和综合,使专题研究工作做到宏观有序,并根据专题研究的整体部署和要求,制定出科学的、合理的、可操作的专题研究方案和专题任务分解方案,精心组织,深入研究。同时,在专题设计与研究过程中,允许专题之间的合理交叉,但要加强专题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协调沟通,以减少专题间不必要的重复,保持整个专题研究的完整性。

----专题研究应特别强调要具有前瞻性的眼光和创新性的思维,力争为制定出一个有新意的规划奠定坚定基础。

(二)专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根据规划制定的总体要求,专题研究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以下5个方面:

1、发展趋势分析:系统分析国内外的经济、政治、社会等的背景,以及本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和特点。

2、现状分析:在系统研究我市实情的基础上,深入分析本研究领域我市发展的现状、优势及问题,并与国内省市相对比提出我市的主要差距、阶段特点,以及未来发展的重大需求。必要的统计数据要求详实,统计分析方法科学合理。

3、发展思路研究:根据形势和现状,研究本领域未来发展的总体思路,包括指导思想、方针原则、发展途径等,提出未来15年本领域科技发展的总体目标以及未来5年的阶段目标。4个战略研究专题要重点提出未来15年发展目标,同时提出未来5年阶段目标;8个问题研究专题以提出未来5年目标为主,同时展望未来15年发展目标。

4、战略重点和主要任务研究:根据目标和需求,研究本领域发展的战略重点和总体布局与部署,提出优先发展关键技术和重点、以及重大项目等。

5、政策措施研究:研究为实施上述目标和任务而采取的对策和措施,包括政策、保障、条件、环境等建议。

(三)专题研究报告形式

各专题研究任务完成后,须提交专题研究报告,主要包括:

1、专题主要研究成果与总报告摘要;

2、专题研究总报告;

科技发展方案范文篇6

一、加强农业科技管理,大力发展知识农业

1、适应知识农业发展需要,创新农业科研教育组织

为提升农业科技水平,策划农业科技发展方向与目标,加强科技计划的管理与考核,“农委会”于1986年成立任务编组的“农业研究发展小组”,于1993年改组,确定该小组的主要任务:(1)农业科技发展政策及法规的拟定;(2)计划的规划、评审及预算编列;(3)计划的推动、管理、成果检讨与绩效的考评;(4)人才培养及国际合作的规划、推动与管理;(5)科技会议的筹划及其结论与建议事项的推动;(6)与相关“部、会”、学术及研究机构有关农业科技计划的协调与联系。随后又改组为任务编组的“农委会”农业科技研究发展委员会。这一时期台湾农业科技集中在“农委会”农粮处主管,部分科技项目由“农委会”有关业务处室管理。此外,“国科会”生物处主管台湾地区农业生物科技的基础研究。

为了适应知识农业发展的需要,“农委会”着手研究调整农业试验研究机构,于2000年把拟成立“农业部”作为工作重点来抓,研究设置“农艺研究署”,从事全台湾农业科技研发工作。

为了迎接生物科技新纪元的到来,“中研院”设立生物农业科学所,台湾大学成立生物技术中心,中兴大学成立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所。民间企业于1998年投资12亿元新台币成立了花卉生物技术公司,投资六亿元新台币成立家畜疫苗公司。近几年还先后把屏东技术学院和嘉义技术学院扩大为屏东科技大学和嘉义科技大学。

各有关农业科技的研究机构的分工是,“中央”研究院主要从事学术及基础方面的研究工作;大专院校则以教学及训练人才为主,研究工作为其业务的一部分;公营事业机构研究所及财团法人或类似组织的研究所从事专业性特定项目的研究工作;而原省属的试验研究机构为从事台湾地区全面性的试验研究工作的主干。有关农业科技研究发展对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发展与商品化及应用,依上、中、下游各层次负责推动。

2、应对国际农业科技发展趋势,加快高新技术创新步伐

1992年“农委会”农业研究发展小组依据《台湾科学技术发展12年长程计划及6年中程计划》、《农业综合调整方案》有关农业科技发展目标,以及历次“行政院”科技顾问会议农业组顾问建议事项,确定生物技术、生物防治、种苗繁殖、栽培渔业、动物用生物制剂等五个领域的研究发展重点,加以推动实施。其中台湾“农渔牧产业自动化”十年计划,约投入经费25亿元新台币。

从1997年7月至2000年6月,台湾“农委会”按照台湾地区“跨世纪农业建设方案”中的有关“发展政策导向的产业科技”要求,在重点产业科技、加强生物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整合农业科技研究群及区域推广体系、加速农业自动化与信息科技应用等方面研究取得一批成果。

2000年夏季,台湾“农委会”研究拟定“迈进二十一世纪农业新方案”,做为2001年至2004年农业政策蓝本。该方案提出了“发展农业知识经济,厚植农业竞争得基”策略,明确了新世纪初台湾地区农业知识经济的发展重点。2001年台湾农政机关用于扶持农业知识经济发展的经费预算为450.01亿元新台币,2002—2004年约需195.18亿元新台币用于支持农业知识经济发展。

2001年“农委会”制定台湾地区农业各领域科技发展中程纲要,包括11个研究领域,分别是作物科技领域、林业科技领域、渔业科技领域、畜牧业科技领域、农业环保科技领域、农产品加工科技领域、农业自动化科技领域、农业共通性科技领域、农业生物技术领域、林业防灾科技领域,“农委会”计划从2000—2004年度,共投入241.56224亿元新台币用于支持农业科技研究。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二十一世纪前十年台湾地区农业科技发展方向主要是:(1)在生产方面:建立高科技、高效率的农业生产体系,提高国产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突出加强生物技术的研发与运用,创造台湾地区农业的新绿色革命:加速农业自动化与信息科技应用,提升产业竞争力。(2)在生活方面:生产卫生、安全、高品质且多样化的农产品,提升国民生活品质质,重点发展高品质且多样化的农产品,满足消费大众需求;结合民间力量发展食品科技,带动产业发展。(3)在生态方面:减轻农业生产对环境的冲击,强化农业支持生态环境维护的功能,重点改进动植物生产、检疫防疫技术与体系,保护国内农业生产环境;加强农业资源保护利用,维护自然生态环境。

3、大力推动农业生物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鉴于农业生物技术将成为21世纪世界产业发展趋势,为了加快台湾生物技术的研究创新及其应用技术的发展,突破台湾农业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的瓶颈,提升传统农业的技术能力,近十几年台湾在生物技术产业发展方面,不断增加研发经费、人力和设备投入。

1995年8月台湾“行政院”第2443次会议通过《加强生物技术产业推动方案》,并于1997年修订方案内容,确定将农业与医药领域的生物技术,作为台湾全力发展的重点科技。“农委会”为落实“行政院”《加强生物技术产业推动方案》,1996年优先执行了花卉种苗、动物用疫苗及生物农药三个推动计划。

1997年3月,台湾“国科会”委员会选定农业生物技术为台湾四个“国家型”科技计划之一。同年10月,成立台湾农业生物技术“国家型”专案计划规划工作小组。1998年1月,聘任该计划个案咨询委员会委员。1998年2月,台湾农业生物技术“国家型”计划的目标、规划重点提交“国科会”委员会审定通过,推动执行,课题申请通过率为45.2%。1998年7月,公布1999年度第一期三年的课题补助金额,共有42项课题列入该“国家型”计划。其主要研究目标是:(1)整合台湾农业生物技术产业研发既有人力、物力与技术资源,落实产业应用,使农业生物技术在台湾得以生根并茁壮发展;(2)加强本土性的具有产业发展潜力的农业生物技术产品,以提升台湾生物技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3)建立台湾研发与应用体系,确保台湾农业生物技术产业的永续发展,尽快提升台湾的农业生物技术水平;(4)整合以产业发展为导向的尖端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把台湾建成为亚太地区农业生物技术产业研发与营运中心,促进台湾加入WTO后的农业发展。

该科技计划的重点研究领域是:(1)、花卉及观赏植物领域,(2)植物保护领域,(3)水产养殖领域,(4)动物用疫苗领域,(5)农产品保鲜利用领域,(6)农业环境保护领域,(7)保健及药用植物领域。

4、加快农业科技管理创新

“农委会”为加强农业技术发展规划及本会农业科技研究发展计划的执行、管制与运作,设立农业科技审议委员会,该委员会的任务是:农业科技研究发展方向规划的咨询,农业各产业技术发展政策、制度、法规、策略及重大方案审议之咨询,农业科研计划资源分配审议的咨询,农业科研计划成果检讨审议的咨询,其它农业科技发展事项的咨询。委员会下设农业、林业、渔业、畜牧及生物技术五个技术领域审议小组,各技审小组的任务是:对“农委会”个别产业技术发展规划及审议的咨询,“农委会”科研计划审查及管理考核咨询,“农委会”科研计划与业界合作事项协调及审议的咨询,“农委会”有关科研计划事项的咨询。

为加强农业科技研究发展计划执行绩效评估,促使农业科技研究经费有效运用,“农委会”2001年3月6日成立农业科技绩效评估委员会,该评委会的任务是:以农、林、渔、牧及生物技术等领域科技研究计划为对象,评估过去该领域的研究计划执行绩效;评估农、林、渔牧及生物技术等领域科技研究成果所建立的技术,对提升台湾地区农业产业竞争力的效益。评委会设委员23—25人,由“农委会”主任委员遴聘学养优异、经验丰富,对产业科技、经济充分了解的相关产、官、学、研界专家兼任。评委会在对各领域专业技术进行评估时,得视需要聘请该领域的相关专家若干位参与绩效评估。此外,还在台湾地区农业生物科技“国家型”计划中设立了咨询委员会,在台湾地区农业科技中程发展纲要各领域聘请评审委员会。

二、注重农业科技投入,扶持技术创新

从下表可以看出,台湾地区农业科研经费投入常年维持在较高的水平。

台湾地区农业科技经费投入

年度经费年度经费

199621.135200145.04193

199715.3857200249.51840

199816.6880200355.26226

200029.79313200461.94672

注:2000—2004年为中程科技纲要需求估计数

1996年度(1995年7月1日—1996年6月30日)台湾地区农业科研经费为21.135亿元新台币(下同),其中农业基础研究(含农艺学、园艺学、农业化学、畜牧兽医、森林及水土保持、渔业科学及农业工程)的经费投入为3.9450亿元新台币,其经费主要来源是“国科会”和“中研院”,共执行537个研究课题,参加研究人员1206人。同年度的农业应用研究与技术发展(含农作物科技、林业科技、渔业科技、畜牧科技、食品科技等)的经费投入为17.19亿元,执行197项整合性研究发展计划,参与研究人员5142人。

在研究成果方面,共有952篇研究、72本专著、934项技术报告发表,完成55项技术创新和923项技术服务,实现技术转移18项,取得专利权6项、著作权3项。从1996年度的农业应用研究与技术发展的经费投入结构看,应用研究占70%(12.172亿元),应用基础研究占3%(0.439亿元),商品化开发研究和技术发展占18%(3.077亿元),其他研究占9%(1.504亿元)。

1997年度台湾地区农业科技应用研究与技术发展经费投入为15.3857亿元。1998年度台湾地区农业科技应用研究与技术发展经费投入为16.6880亿元。从1998年度台湾地区农业科技各领域经费投入结构看:重点产业及资源保育利用研究发展的经费为10.94648亿元,农业生物技术领域经费2.12078亿元,食品加工科技经费投入为1.79738亿元,遥测技术及精准农业科技经费投入为0.44965亿元,农牧渔产业自动化科技经费投入为2.60亿元,其中重点产业领域内部经费投入结构为:作物育种及生产技术研究2.822亿元,农业生物遗传资源研究利用0.8亿元,动植物防检疫与病虫害防治研究1.25755亿元,渔业生产科技研究发展0.805亿元,畜牧生物科技研究发展1.46606亿元,农业废弃物利用及公害防治技术研究0.44431亿元,水土森林资源保育利用及水利科技研究0.95641亿元,农业经济、农产运销技术与农民辅导研究0.52亿元,农业科技人才培育、国际合作及计划管理0.6亿元,农业资导系统建立研究与利用1.07515亿元。

“农业生物科技国家型计划”经费,包括台湾地区“国科会”、“农委会”、“中研院”、“环保署”和财团法人台湾农业生物技术中心五部分的研发投入,预估1998至2001年度,总额达到8亿元新台币。各年度分别为0.2亿元、2.11亿元、2.6亿元和3.1亿元。

三、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促进技术成果转化

1、制定农业技术成果转化政策法规

主要包括《“行政院”加强生物技术产业推动方案》、《“农委会”农业科技计划产学合作实施要点》、《“农委会”科技计划已有成果拟进行产学合作加速商品化的项目一览表》、《“农委会”科学技术研究发展成果归属及运用办法》、《“农委会”主管计划研究成果技术转移执行要点》等法规。

《“行政院”加强生物技术产业推动方案》提出台湾地区生物技术发展策略是加强研究发展与其成果移转、扩散及应用,整合产、官、学、研的研究发展体系,成立“国家型”计划,畅通研究、发展、生产三者之间的渠道,以加强生物技术产业发展。其中与农业相关的主要内容有:修订生物性农药开发相关法令规范;推动农业生物技术国家型计划以花卉种苗、水产养殖、动物用疫苗、生物性农药、保鲜技术等方向为重点,并落实于产业发展;加强花卉新品种智能财产权保护,并纳入植物种苗法新品种命名及权利登记范围的花卉种类,加强花卉新品种权利保护,以提高育种研发意愿,推动花卉种苗产业发展。

“农委会”为提高农业科技研发绩效,鼓励民间产业界积极参与农业科技研究与开发应用,以加速落实研发成果于产业发展,于2001年4月3日制定了《农业科技计划产学合作实施要点》。“农委会”的经费支持主要用于人事费、研究设备费、包括杂支、材料、仪器设备维护等其它研究有关费用、管理费和必要的技术移转费用。

《“农委会”主管计划研究成果技术转移执行要点》提出,移转研究成果的技术或智能财产权给予厂商时,应以该成果作价取得价款。技术成果移转作价原则以“农委会”资助研究总经费乘下列百分比收取之:(1)参与开发的合作厂商收取5%,未参与开发的厂商收取10—15%。(2)技术成果最终使用者若为供个别农家使用则收取5%,供农企业使用则收取10—15%。

2、推动农业科技推广方面的研究

台湾地区各年度的农业科研课题均包括与农业技术推广和成果转化方面有关的研究课题。从2001年度台湾地区“农委会”主管科技计划研究重点内容看,与推广相关的研究主要有,在农业政策方面,设有《农产运销制度、法规、批发、零售、渠道与市场的规划及评估研究》在健全组织及人力资源,提升农业经验管理效益方面,设有《农民组织功能研究》、《农业推广体系研究》、《农村建设规划研究》、《农业人力资源研究》、《农民福利制度研究》、《农业金融结构研究》;在农业生物技术产业方面,设有《推动花卉种苗、生物性农药、动物用疫苗及水产养殖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研究》;在农产运销电子化方面,设有《推

动产销与网络商城信息整合研究》、《农业自动化与电子化推动配合措施研究》、《农产运销自动化及电子化研究》等。

从1999年度台湾地区“农委会”主管农业科技计划实施结果看,安排与农业技术推广相关的研究课题主要有,《现有农业网站与农业推广网络系统评估》、《农业知识信息推广体系研究》、《农业推广远距离教学系统的规划》、《农业知识创新的传播研究》、《作物基因转移技术的开发应用研究》、《生物技术在植物病虫害诊断与防治上应用研究》、《生物性农药的生物技术应用开发研究》、《生物肥料的生物技术应用开发研究》、《应用生物技术加强花卉种苗产业发展研究》、《加强推动动物疫苗产业发展研究》、《农产品服务业自动化计划配合措施研究》、《加强食品工业技术及管理的辅导》、《灵芝和樟芝菌种发酵培养技术开发研究》。

【参考文献】

1996年、1997年、1998年“中华民国”科学技术年鉴,“行政院国家”科学委员会编印

“农委会”九十年度委外办理之科技计划研究重点、汇整单位及汇整人一览表

科技发展方案范文篇7

一、加强农业科技管理,大力发展知识农业

1、适应知识农业发展需要,创新农业科研教育组织

为提升农业科技水平,策划农业科技发展方向与目标,加强科技计划的管理与考核,“农委会”于1986年成立任务编组的“农业研究发展小组”,于1993年改组,确定该小组的主要任务:(1)农业科技发展政策及法规的拟定;(2)计划的规划、评审及预算编列;(3)计划的推动、管理、成果检讨与绩效的考评;(4)人才培养及国际合作的规划、推动与管理;(5)科技会议的筹划及其结论与建议事项的推动;(6)与相关“部、会”、学术及研究机构有关农业科技计划的协调与联系。随后又改组为任务编组的“农委会”农业科技研究发展委员会。这一时期台湾农业科技集中在“农委会”农粮处主管,部分科技项目由“农委会”有关业务处室管理。此外,“国科会”生物处主管台湾地区农业生物科技的基础研究。

为了适应知识农业发展的需要,“农委会”着手研究调整农业试验研究机构,于2000年把拟成立“农业部”作为工作重点来抓,研究设置“农艺研究署”,从事全台湾农业科技研发工作。

为了迎接生物科技新纪元的到来,“中研院”设立生物农业科学所,台湾大学成立生物技术中心,中兴大学成立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所。民间企业于1998年投资12亿元新台币成立了花卉生物技术公司,投资六亿元新台币成立家畜疫苗公司。近几年还先后把屏东技术学院和嘉义技术学院扩大为屏东科技大学和嘉义科技大学。

各有关农业科技的研究机构的分工是,“中央”研究院主要从事学术及基础方面的研究工作;大专院校则以教学及训练人才为主,研究工作为其业务的一部分;公营事业机构研究所及财团法人或类似组织的研究所从事专业性特定项目的研究工作;而原省属的试验研究机构为从事台湾地区全面性的试验研究工作的主干。有关农业科技研究发展对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发展与商品化及应用,依上、中、下游各层次负责推动。

2、应对国际农业科技发展趋势,加快高新技术创新步伐

1992年“农委会”农业研究发展小组依据《台湾科学技术发展12年长程计划及6年中程计划》、《农业综合调整方案》有关农业科技发展目标,以及历次“行政院”科技顾问会议农业组顾问建议事项,确定生物技术、生物防治、种苗繁殖、栽培渔业、动物用生物制剂等五个领域的研究发展重点,加以推动实施。其中台湾“农渔牧产业自动化”十年计划,约投入经费25亿元新台币。

从1997年7月至2000年6月,台湾“农委会”按照台湾地区“跨世纪农业建设方案”中的有关“发展政策导向的产业科技”要求,在重点产业科技、加强生物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整合农业科技研究群及区域推广体系、加速农业自动化与信息科技应用等方面研究取得一批成果。

2000年夏季,台湾“农委会”研究拟定“迈进二十一世纪农业新方案”,做为2001年至2004年农业政策蓝本。该方案提出了“发展农业知识经济,厚植农业竞争得基”策略,明确了新世纪初台湾地区农业知识经济的发展重点。2001年台湾农政机关用于扶持农业知识经济发展的经费预算为450.01亿元新台币,2002—2004年约需195.18亿元新台币用于支持农业知识经济发展。

2001年“农委会”制定台湾地区农业各领域科技发展中程纲要,包括11个研究领域,分别是作物科技领域、林业科技领域、渔业科技领域、畜牧业科技领域、农业环保科技领域、农产品加工科技领域、农业自动化科技领域、农业共通性科技领域、农业生物技术领域、林业防灾科技领域,“农委会”计划从2000—2004年度,共投入241.56224亿元新台币用于支持农业科技研究。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二十一世纪前十年台湾地区农业科技发展方向主要是:(1)在生产方面:建立高科技、高效率的农业生产体系,提高国产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突出加强生物技术的研发与运用,创造台湾地区农业的新绿色革命:加速农业自动化与信息科技应用,提升产业竞争力。(2)在生活方面:生产卫生、安全、高品质且多样化的农产品,提升国民生活品质质,重点发展高品质且多样化的农产品,满足消费大众需求;结合民间力量发展食品科技,带动产业发展。(3)在生态方面:减轻农业生产对环境的冲击,强化农业支持生态环境维护的功能,重点改进动植物生产、检疫防疫技术与体系,保护国内农业生产环境;加强农业资源保护利用,维护自然生态环境。

3、大力推动农业生物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鉴于农业生物技术将成为21世纪世界产业发展趋势,为了加快台湾生物技术的研究创新及其应用技术的发展,突破台湾农业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的瓶颈,提升传统农业的技术能力,近十几年台湾在生物技术产业发展方面,不断增加研发经费、人力和设备投入。

1995年8月台湾“行政院”第2443次会议通过《加强生物技术产业推动方案》,并于1997年修订方案内容,确定将农业与医药领域的生物技术,作为台湾全力发展的重点科技。“农委会”为落实“行政院”《加强生物技术产业推动方案》,1996年优先执行了花卉种苗、动物用疫苗及生物农药三个推动计划。

1997年3月,台湾“国科会”委员会选定农业生物技术为台湾四个“国家型”科技计划之一。同年10月,成立台湾农业生物技术“国家型”专案计划规划工作小组。1998年1月,聘任该计划个案咨询委员会委员。1998年2月,台湾农业生物技术“国家型”计划的目标、规划重点提交“国科会”委员会审定通过,推动执行,课题申请通过率为45.2%。1998年7月,公布1999年度第一期三年的课题补助金额,共有42项课题列入该“国家型”计划。其主要研究目标是:(1)整合台湾农业生物技术产业研发既有人力、物力与技术资源,落实产业应用,使农业生物技术在台湾得以生根并茁壮发展;(2)加强本土性的具有产业发展潜力的农业生物技术产品,以提升台湾生物技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3)建立台湾研发与应用体系,确保台湾农业生物技术产业的永续发展,尽快提升台湾的农业生物技术水平;(4)整合以产业发展为导向的尖端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把台湾建成为亚太地区农业生物技术产业研发与营运中心,促进台湾加入WTO后的农业发展。

该科技计划的重点研究领域是:(1)、花卉及观赏植物领域,(2)植物保护领域,(3)水产养殖领域,(4)动物用疫苗领域,(5)农产品保鲜利用领域,(6)农业环境保护领域,(7)保健及药用植物领域。

4、加快农业科技管理创新

“农委会”为加强农业技术发展规划及本会农业科技研究发展计划的执行、管制与运作,设立农业科技审议委员会,该委员会的任务是:农业科技研究发展方向规划的咨询,农业各产业技术发展政策、制度、法规、策略及重大方案审议之咨询,农业科研计划资源分配审议的咨询,农业科研计划成果检讨审议的咨询,其它农业科技发展事项的咨询。委员会下设农业、林业、渔业、畜牧及生物技术五个技术领域审议小组,各技审小组的任务是:对“农委会”个别产业技术发展规划及审议的咨询,“农委会”科研计划审查及管理考核咨询,“农委会”科研计划与业界合作事项协调及审议的咨询,“农委会”有关科研计划事项的咨询。

为加强农业科技研究发展计划执行绩效评估,促使农业科技研究经费有效运用,“农委会”2001年3月6日成立农业科技绩效评估委员会,该评委会的任务是:以农、林、渔、牧及生物技术等领域科技研究计划为对象,评估过去该领域的研究计划执行绩效;评估农、林、渔牧及生物技术等领域科技研究成果所建立的技术,对提升台湾地区农业产业竞争力的效益。评委会设委员23—25人,由“农委会”主任委员遴聘学养优异、经验丰富,对产业科技、经济充分了解的相关产、官、学、研界专家兼任。评委会在对各领域专业技术进行评估时,得视需要聘请该领域的相关专家若干位参与绩效评估。此外,还在台湾地区农业生物科技“国家型”计划中设立了咨询委员会,在台湾地区农业科技中程发展纲要各领域聘请评审委员会。

二、注重农业科技投入,扶持技术创新

从下表可以看出,台湾地区农业科研经费投入常年维持在较高的水平。

台湾地区农业科技经费投入

年度经费年度经费

199621.135200145.04193

199715.3857200249.51840

199816.6880200355.26226

200029.79313200461.94672

注:2000—2004年为中程科技纲要需求估计数

1996年度(1995年7月1日—1996年6月30日)台湾地区农业科研经费为21.135亿元新台币(下同),其中农业基础研究(含农艺学、园艺学、农业化学、畜牧兽医、森林及水土保持、渔业科学及农业工程)的经费投入为3.9450亿元新台币,其经费主要来源是“国科会”和“中研院”,共执行537个研究课题,参加研究人员1206人。同年度的农业应用研究与技术发展(含农作物科技、林业科技、渔业科技、畜牧科技、食品科技等)的经费投入为17.19亿元,执行197项整合性研究发展计划,参与研究人员5142人。

在研究成果方面,共有952篇研究、72本专著、934项技术报告发表,完成55项技术创新和923项技术服务,实现技术转移18项,取得专利权6项、著作权3项。从1996年度的农业应用研究与技术发展的经费投入结构看,应用研究占70%(12.172亿元),应用基础研究占3%(0.439亿元),商品化开发研究和技术发展占18%(3.077亿元),其他研究占9%(1.504亿元)。

1997年度台湾地区农业科技应用研究与技术发展经费投入为15.3857亿元。1998年度台湾地区农业科技应用研究与技术发展经费投入为16.6880亿元。从1998年度台湾地区农业科技各领域经费投入结构看:重点产业及资源保育利用研究发展的经费为10.94648亿元,农业生物技术领域经费2.12078亿元,食品加工科技经费投入为1.79738亿元,遥测技术及精准农业科技经费投入为0.44965亿元,农牧渔产业自动化科技经费投入为2.60亿元,其中重点产业领域内部经费投入结构为:作物育种及生产技术研究2.822亿元,农业生物遗传资源研究利用0.8亿元,动植物防检疫与病虫害防治研究1.25755亿元,渔业生产科技研究发展0.805亿元,畜牧生物科技研究发展1.46606亿元,农业废弃物利用及公害防治技术研究0.44431亿元,水土森林资源保育利用及水利科技研究0.95641亿元,农业经济、农产运销技术与农民辅导研究0.52亿元,农业科技人才培育、国际合作及计划管理0.6亿元,农业资导系统建立研究与利用1.07515亿元。

“农业生物科技国家型计划”经费,包括台湾地区“国科会”、“农委会”、“中研院”、“环保署”和财团法人台湾农业生物技术中心五部分的研发投入,预估1998至2001年度,总额达到8亿元新台币。各年度分别为0.2亿元、2.11亿元、2.6亿元和3.1亿元。

三、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促进技术成果转化

1、制定农业技术成果转化政策法规

主要包括《“行政院”加强生物技术产业推动方案》、《“农委会”农业科技计划产学合作实施要点》、《“农委会”科技计划已有成果拟进行产学合作加速商品化的项目一览表》、《“农委会”科学技术研究发展成果归属及运用办法》、《“农委会”主管计划研究成果技术转移执行要点》等法规。

《“行政院”加强生物技术产业推动方案》提出台湾地区生物技术发展策略是加强研究发展与其成果移转、扩散及应用,整合产、官、学、研的研究发展体系,成立“国家型”计划,畅通研究、发展、生产三者之间的渠道,以加强生物技术产业发展。其中与农业相关的主要内容有:修订生物性农药开发相关法令规范;推动农业生物技术国家型计划以花卉种苗、水产养殖、动物用疫苗、生物性农药、保鲜技术等方向为重点,并落实于产业发展;加强花卉新品种智能财产权保护,并纳入植物种苗法新品种命名及权利登记范围的花卉种类,加强花卉新品种权利保护,以提高育种研发意愿,推动花卉种苗产业发展。

“农委会”为提高农业科技研发绩效,鼓励民间产业界积极参与农业科技研究与开发应用,以加速落实研发成果于产业发展,于2001年4月3日制定了《农业科技计划产学合作实施要点》。“农委会”的经费支持主要用于人事费、研究设备费、包括杂支、材料、仪器设备维护等其它研究有关费用、管理费和必要的技术移转费用。

《“农委会”主管计划研究成果技术转移执行要点》提出,移转研究成果的技术或智能财产权给予厂商时,应以该成果作价取得价款。技术成果移转作价原则以“农委会”资助研究总经费乘下列百分比收取之:(1)参与开发的合作厂商收取5%,未参与开发的厂商收取10—15%。(2)技术成果最终使用者若为供个别农家使用则收取5%,供农企业使用则收取10—15%。

2、推动农业科技推广方面的研究

台湾地区各年度的农业科研课题均包括与农业技术推广和成果转化方面有关的研究课题。从2001年度台湾地区“农委会”主管科技计划研究重点内容看,与推广相关的研究主要有,在农业政策方面,设有《农产运销制度、法规、批发、零售、渠道与市场的规划及评估研究》在健全组织及人力资源,提升农业经验管理效益方面,设有《农民组织功能研究》、《农业推广体系研究》、《农村建设规划研究》、《农业人力资源研究》、《农民福利制度研究》、《农业金融结构研究》;在农业生物技术产业方面,设有《推动花卉种苗、生物性农药、动物用疫苗及水产养殖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研究》;在农产运销电子化方面,设有《推动产销与网络商城信息整合研究》、《农业自动化与电子化推动配合措施研究》、《农产运销自动化及电子化研究》等。

从1999年度台湾地区“农委会”主管农业科技计划实施结果看,安排与农业技术推广相关的研究课题主要有,《现有农业网站与农业推广网络系统评估》、《农业知识信息推广体系研究》、《农业推广远距离教学系统的规划》、《农业知识创新的传播研究》、《作物基因转移技术的开发应用研究》、《生物技术在植物病虫害诊断与防治上应用研究》、《生物性农药的生物技术应用开发研究》、《生物肥料的生物技术应用开发研究》、《应用生物技术加强花卉种苗产业发展研究》、《加强推动动物疫苗产业发展研究》、《农产品服务业自动化计划配合措施研究》、《加强食品工业技术及管理的辅导》、《灵芝和樟芝菌种发酵培养技术开发研究》。

【参考文献】

1996年、1997年、1998年“中华民国”科学技术年鉴,“行政院国家”科学委员会编印

“农委会”九十年度委外办理之科技计划研究重点、汇整单位及汇整人一览表

科技发展方案范文篇8

一、日本科技政策发展史

(一)战前和战中的科技体制。日本最初设立的研究院,是模仿欧美个别发达国家研究院的形式,1879设立了东京学士会院,在1906年东京学士会院改组为帝国学士院,帝国学士院负有促进学术发展,加强文化教育的使命,从制度上作为国家机构对科学研究的支援。之后根据需要日本相继设立了理化学研究所、测地学委员会、日本学术振兴会,其中日本学术振兴会的建立促进了军事、产业、官厅、民间研究人员的相互交流,这也是促使日本科技体制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战后科技体制。由于在二战战场上战败,受到严重创伤的日本经济难以得到自立,1955年日本制定了“经济自立五年计划”,为振兴科技未雨绸缪。在原子能的开发问题上,政府推进了第一艘核动力船“陆奥”号的开发,并设立了原子能安全委员会。

二、日本振兴发展的科技政策实践

(一)创造性的科技政策。1981年是日本的创造元年,这一年是明治政府以后政府第一次正式提出创造性科技振兴方案。政府设立的目标是建立流动研究系统,以及由科学技术厅推进的创造性科技制度和九十年代技术立国的通产省的二十一世纪产业基础技术研究开发制度。可以做下对比:日本以前的科技就像从外国购进种子在日本成熟收割的“收割型技术”,现在是日本播种后成熟的“播种型”技术。创造性科技的制度就是通过寻找科学和技术的衔接点,发掘和培养素材的新特性,从而开发更广泛的应用领域。

(二)新产业基础技术研究开发政策。日本政府最大限度的发挥民间企业技术及生产工艺,积极有效地研究开发,将多种研究方案委托给多数的民间企业,同时将长期的整体规划划分为几个阶段完成,各阶段由专家组成的评价委员会负责,从中选取最佳的开发方式。

(三)量身定做发展科技政策。日本的科技政策振兴方案,在充分发挥日本科学技术特长的同时,也成为当前革新原理发现和发明及突破型科技的潜力。针对最高度的科技和低水平科技之间存在的质量上的差异,日本政府根据它们各自的性质推出不同的方案。例如:①突破性技术:对国际有重大贡献的个人成就,政府会为其创造出能发挥创造性水平的整体研究环境;②尖端型技术:对国内有重大贡献的组织,政府会为其创造出创造性最佳的研发系统和研究方法。(四)技术鉴定政策。在科技的开发和应用方面,为了防止环境恶化,日本政府推出了技术鉴定政策,提前预测该技术给予自然环境正或负的影响,并站在综合性的立场采取措施。作为推进技术鉴定方案,日本政府提出5项建议:①对国家开发计划要提前实施技术鉴定。②推动民间企业采取技术鉴定。③在高等教育上广泛采用技术鉴定。④努力实现技术鉴定基础的跨学科领域。⑤实施两国间和多国间的技术鉴定。

三、对我国科技政策发展的启示

(一)加强基础理论研究,有计划的开展政策研究。自1983年3月美国提出“星球大战计划”之后不久,日本政界、科技界权威人士深感只零散的实现某个高技术领域的突破,已远不能适应世界科技发展的需要,遂于1984年11月27日,由日本科技领域的最高决策机构——科学技术会议,向中曾根首相正式递交了一份研究报告《基本对策》,明确提出了日本今后10年科技发展计划。该计划的战略目标是在1985—1995年期间,加强基础研究,鼓励科技创造,使日本在基础研究方面进入世界先进行列。“科学技术基本规划”旨在建立一个以科技创造力为基础的日本,为科技的发展建立全面系统的政策。因此中国应积极加强科技基础研究工作,有计划、有步骤的发展科技,不能超之过急。集中我国科技工作者,发挥他们的长处,为我国的科技建设提出科学合理的实施方案。

(二)完善科技立法建设。日本是一个重视法制建设的国家,科技立法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日本正是依靠法律所特有的强制性和指导性来干预全国科技工作。据统计,日本有关科技的法规有200多个,其中包括:科技行政机关和研究机关的设置法及组织法;各种科技发展的法令如:原子能、宇宙开发、灾害对策等。日本的各种法令比较齐全,这些对日本的科技发展起到了应有的保障作用。日本在1995年通过并实施了《科学技术基本法》,它为实现日本今后的科技发展提供了相应的法律保障。中国应加大出台科技进步相关的法律法规,推动我国科技创新和发展,从法律层面上确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和科技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科技发展方案范文篇9

一、加强农业科技管理,大力发展知识农业

1、适应知识农业发展需要,创新农业科研教育组织

为提升农业科技水平,策划农业科技发展方向与目标,加强科技计划的管理与考核,“农委会”于1986年成立任务编组的“农业研究发展小组”,于1993年改组,确定该小组的主要任务:(1)农业科技发展政策及法规的拟定;(2)计划的规划、评审及预算编列;(3)计划的推动、管理、成果检讨与绩效的考评;(4)人才培养及国际合作的规划、推动与管理;(5)科技会议的筹划及其结论与建议事项的推动;(6)与相关“部、会”、学术及研究机构有关农业科技计划的协调与联系。随后又改组为任务编组的“农委会”农业科技研究发展委员会。这一时期台湾农业科技集中在“农委会”农粮处主管,部分科技项目由“农委会”有关业务处室管理。此外,“国科会”生物处主管台湾地区农业生物科技的基础研究。

为了适应知识农业发展的需要,“农委会”着手研究调整农业试验研究机构,于2000年把拟成立“农业部”作为工作重点来抓,研究设置“农艺研究署”,从事全台湾农业科技研发工作。

为了迎接生物科技新纪元的到来,“中研院”设立生物农业科学所,台湾大学成立生物技术中心,中兴大学成立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所。民间企业于1998年投资12亿元新台币成立了花卉生物技术公司,投资六亿元新台币成立家畜疫苗公司。近几年还先后把屏东技术学院和嘉义技术学院扩大为屏东科技大学和嘉义科技大学。

各有关农业科技的研究机构的分工是,“中央”研究院主要从事学术及基础方面的研究工作;大专院校则以教学及训练人才为主,研究工作为其业务的一部分;公营事业机构研究所及财团法人或类似组织的研究所从事专业性特定项目的研究工作;而原省属的试验研究机构为从事台湾地区全面性的试验研究工作的主干。有关农业科技研究发展对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发展与商品化及应用,依上、中、下游各层次负责推动。

2、应对国际农业科技发展趋势,加快高新技术创新步伐

1992年“农委会”农业研究发展小组依据《台湾科学技术发展12年长程计划及6年中程计划》、《农业综合调整方案》有关农业科技发展目标,以及历次“行政院”科技顾问会议农业组顾问建议事项,确定生物技术、生物防治、种苗繁殖、栽培渔业、动物用生物制剂等五个领域的研究发展重点,加以推动实施。其中台湾“农渔牧产业自动化”十年计划,约投入经费25亿元新台币。

从1997年7月至2000年6月,台湾“农委会”按照台湾地区“跨世纪农业建设方案”中的有关“发展政策导向的产业科技”要求,在重点产业科技、加强生物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整合农业科技研究群及区域推广体系、加速农业自动化与信息科技应用等方面研究取得一批成果。

2000年夏季,台湾“农委会”研究拟定“迈进二十一世纪农业新方案”,做为2001年至2004年农业政策蓝本。该方案提出了“发展农业知识经济,厚植农业竞争得基”策略,明确了新世纪初台湾地区农业知识经济的发展重点。2001年台湾农政机关用于扶持农业知识经济发展的经费预算为450.01亿元新台币,2002—2004年约需195.18亿元新台币用于支持农业知识经济发展。

2001年“农委会”制定台湾地区农业各领域科技发展中程纲要,包括11个研究领域,分别是作物科技领域、林业科技领域、渔业科技领域、畜牧业科技领域、农业环保科技领域、农产品加工科技领域、农业自动化科技领域、农业共通性科技领域、农业生物技术领域、林业防灾科技领域,“农委会”计划从2000—2004年度,共投入241.56224亿元新台币用于支持农业科技研究。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二十一世纪前十年台湾地区农业科技发展方向主要是:(1)在生产方面:建立高科技、高效率的农业生产体系,提高国产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突出加强生物技术的研发与运用,创造台湾地区农业的新绿色革命:加速农业自动化与信息科技应用,提升产业竞争力。(2)在生活方面:生产卫生、安全、高品质且多样化的农产品,提升国民生活品质质,重点发展高品质且多样化的农产品,满足消费大众需求;结合民间力量发展食品科技,带动产业发展。(3)在生态方面:减轻农业生产对环境的冲击,强化农业支持生态环境维护的功能,重点改进动植物生产、检疫防疫技术与体系,保护国内农业生产环境;加强农业资源保护利用,维护自然生态环境。

3、大力推动农业生物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鉴于农业生物技术将成为21世纪世界产业发展趋势,为了加快台湾生物技术的研究创新及其应用技术的发展,突破台湾农业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的瓶颈,提升传统农业的技术能力,近十几年台湾在生物技术产业发展方面,不断增加研发经费、人力和设备投入。

1995年8月台湾“行政院”第2443次会议通过《加强生物技术产业推动方案》,并于1997年修订方案内容,确定将农业与医药领域的生物技术,作为台湾全力发展的重点科技。“农委会”为落实“行政院”《加强生物技术产业推动方案》,1996年优先执行了花卉种苗、动物用疫苗及生物农药三个推动计划。

1997年3月,台湾“国科会”委员会选定农业生物技术为台湾四个“国家型”科技计划之一。同年10月,成立台湾农业生物技术“国家型”专案计划规划工作小组。1998年1月,聘任该计划个案咨询委员会委员。1998年2月,台湾农业生物技术“国家型”计划的目标、规划重点提交“国科会”委员会审定通过,推动执行,课题申请通过率为45.2%。1998年7月,公布1999年度第一期三年的课题补助金额,共有42项课题列入该“国家型”计划。其主要研究目标是:(1)整合台湾农业生物技术产业研发既有人力、物力与技术资源,落实产业应用,使农业生物技术在台湾得以生根并茁壮发展;(2)加强本土性的具有产业发展潜力的农业生物技术产品,以提升台湾生物技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3)建立台湾研发与应用体系,确保台湾农业生物技术产业的永续发展,尽快提升台湾的农业生物技术水平;(4)整合以产业发展为导向的尖端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把台湾建成为亚太地区农业生物技术产业研发与营运中心,促进台湾加入WTO后的农业发展。

该科技计划的重点研究领域是:(1)、花卉及观赏植物领域,(2)植物保护领域,(3)水产养殖领域,(4)动物用疫苗领域,(5)农产品保鲜利用领域,(6)农业环境保护领域,(7)保健及药用植物领域。

4、加快农业科技管理创新

“农委会”为加强农业技术发展规划及本会农业科技研究发展计划的执行、管制与运作,设立农业科技审议委员会,该委员会的任务是:农业科技研究发展方向规划的咨询,农业各产业技术发展政策、制度、法规、策略及重大方案审议之咨询,农业科研计划资源分配审议的咨询,农业科研计划成果检讨审议的咨询,其它农业科技发展事项的咨询。委员会下设农业、林业、渔业、畜牧及生物技术五个技术领域审议小组,各技审小组的任务是:对“农委会”个别产业技术发展规划及审议的咨询,“农委会”科研计划审查及管理考核咨询,“农委会”科研计划与业界合作事项协调及审议的咨询,“农委会”有关科研计划事项的咨询。

为加强农业科技研究发展计划执行绩效评估,促使农业科技研究经费有效运用,“农委会”2001年3月6日成立农业科技绩效评估委员会,该评委会的任务是:以农、林、渔、牧及生物技术等领域科技研究计划为对象,评估过去该领域的研究计划执行绩效;评估农、林、渔牧及生物技术等领域科技研究成果所建立的技术,对提升台湾地区农业产业竞争力的效益。评委会设委员23—25人,由“农委会”主任委员遴聘学养优异、经验丰富,对产业科技、经济充分了解的相关产、官、学、研界专家兼任。评委会在对各领域专业技术进行评估时,得视需要聘请该领域的相关专家若干位参与绩效评估。此外,还在台湾地区农业生物科技“国家型”计划中设立了咨询委员会,在台湾地区农业科技中程发展纲要各领域聘请评审委员会。

二、注重农业科技投入,扶持技术创新

从下表可以看出,台湾地区农业科研经费投入常年维持在较高的水平。

台湾地区农业科技经费投入

年度经费年度经费

199621.135200145.04193

199715.3857200249.51840

199816.6880200355.26226

200029.79313200461.94672

注:2000—2004年为中程科技纲要需求估计数

1996年度(1995年7月1日—1996年6月30日)台湾地区农业科研经费为21.135亿元新台币(下同),其中农业基础研究(含农艺学、园艺学、农业化学、畜牧兽医、森林及水土保持、渔业科学及农业工程)的经费投入为3.9450亿元新台币,其经费主要来源是“国科会”和“中研院”,共执行537个研究课题,参加研究人员1206人。同年度的农业应用研究与技术发展(含农作物科技、林业科技、渔业科技、畜牧科技、食品科技等)的经费投入为17.19亿元,执行197项整合性研究发展计划,参与研究人员5142人。

在研究成果方面,共有952篇研究、72本专著、934项技术报告发表,完成55项技术创新和923项技术服务,实现技术转移18项,取得专利权6项、著作权3项。从1996年度的农业应用研究与技术发展的经费投入结构看,应用研究占70%(12.172亿元),应用基础研究占3%(0.439亿元),商品化开发研究和技术发展占18%(3.077亿元),其他研究占9%(1.504亿元)。

1997年度台湾地区农业科技应用研究与技术发展经费投入为15.3857亿元。1998年度台湾地区农业科技应用研究与技术发展经费投入为16.6880亿元。从1998年度台湾地区农业科技各领域经费投入结构看:重点产业及资源保育利用研究发展的经费为10.94648亿元,农业生物技术领域经费2.12078亿元,食品加工科技经费投入为1.79738亿元,遥测技术及精准农业科技经费投入为0.44965亿元,农牧渔产业自动化科技经费投入为2.60亿元,其中重点产业领域内部经费投入结构为:作物育种及生产技术研究2.822亿元,农业生物遗传资源研究利用0.8亿元,动植物防检疫与病虫害防治研究1.25755亿元,渔业生产科技研究发展0.805亿元,畜牧生物科技研究发展1.46606亿元,农业废弃物利用及公害防治技术研究0.44431亿元,水土森林资源保育利用及水利科技研究0.95641亿元,农业经济、农产运销技术与农民辅导研究0.52亿元,农业科技人才培育、国际合作及计划管理0.6亿元,农业资导系统建立研究与利用1.07515亿元。

“农业生物科技国家型计划”经费,包括台湾地区“国科会”、“农委会”、“中研院”、“环保署”和财团法人台湾农业生物技术中心五部分的研发投入,预估1998至2001年度,总额达到8亿元新台币。各年度分别为0.2亿元、2.11亿元、2.6亿元和3.1亿元。

三、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促进技术成果转化

1、制定农业技术成果转化政策法规

主要包括《“行政院”加强生物技术产业推动方案》、《“农委会”农业科技计划产学合作实施要点》、《“农委会”科技计划已有成果拟进行产学合作加速商品化的项目一览表》、《“农委会”科学技术研究发展成果归属及运用办法》、《“农委会”主管计划研究成果技术转移执行要点》等法规。

《“行政院”加强生物技术产业推动方案》提出台湾地区生物技术发展策略是加强研究发展与其成果移转、扩散及应用,整合产、官、学、研的研究发展体系,成立“国家型”计划,畅通研究、发展、生产三者之间的渠道,以加强生物技术产业发展。其中与农业相关的主要内容有:修订生物性农药开发相关法令规范;推动农业生物技术国家型计划以花卉种苗、水产养殖、动物用疫苗、生物性农药、保鲜技术等方向为重点,并落实于产业发展;加强花卉新品种智能财产权保护,并纳入植物种苗法新品种命名及权利登记范围的花卉种类,加强花卉新品种权利保护,以提高育种研发意愿,推动花卉种苗产业发展。

“农委会”为提高农业科技研发绩效,鼓励民间产业界积极参与农业科技研究与开发应用,以加速落实研发成果于产业发展,于2001年4月3日制定了《农业科技计划产学合作实施要点》。“农委会”的经费支持主要用于人事费、研究设备费、包括杂支、材料、仪器设备维护等其它研究有关费用、管理费和必要的技术移转费用。

《“农委会”主管计划研究成果技术转移执行要点》提出,移转研究成果的技术或智能财产权给予厂商时,应以该成果作价取得价款。技术成果移转作价原则以“农委会”资助研究总经费乘下列百分比收取之:(1)参与开发的合作厂商收取5%,未参与开发的厂商收取10—15%。(2)技术成果最终使用者若为供个别农家使用则收取5%,供农企业使用则收取10—15%。

2、推动农业科技推广方面的研究

台湾地区各年度的农业科研课题均包括与农业技术推广和成果转化方面有关的研究课题。从2001年度台湾地区“农委会”主管科技计划研究重点内容看,与推广相关的研究主要有,在农业政策方面,设有《农产运销制度、法规、批发、零售、渠道与市场的规划及评估研究》在健全组织及人力资源,提升农业经验管理效益方面,设有《农民组织功能研究》、《农业推广体系研究》、《农村建设规划研究》、《农业人力资源研究》、《农民福利制度研究》、《农业金融结构研究》;在农业生物技术产业方面,设有《推动花卉种苗、生物性农药、动物用疫苗及水产养殖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研究》;在农产运销电子化方面,设有《推

动产销与网络商城信息整合研究》、《农业自动化与电子化推动配合措施研究》、《农产运销自动化及电子化研究》等。

从1999年度台湾地区“农委会”主管农业科技计划实施结果看,安排与农业技术推广相关的研究课题主要有,《现有农业网站与农业推广网络系统评估》、《农业知识信息推广体系研究》、《农业推广远距离教学系统的规划》、《农业知识创新的传播研究》、《作物基因转移技术的开发应用研究》、《生物技术在植物病虫害诊断与防治上应用研究》、《生物性农药的生物技术应用开发研究》、《生物肥料的生物技术应用开发研究》、《应用生物技术加强花卉种苗产业发展研究》、《加强推动动物疫苗产业发展研究》、《农产品服务业自动化计划配合措施研究》、《加强食品工业技术及管理的辅导》、《灵芝和樟芝菌种发酵培养技术开发研究》。

【参考文献】

1996年、1997年、1998年“中华民国”科学技术年鉴,“行政院国家”科学委员会编印

“农委会”九十年度委外办理之科技计划研究重点、汇整单位及汇整人一览表

科技发展方案范文篇10

一、指导思想

以*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优化发展环境,服务和谐社会,有效预防腐败,全面解决妨碍科技发展的突出问题为重点,以转变观念、转变职能、转变作风为突破口,切实把民主评议工作融入到科技管理与服务之中,彻底解决在创新发展,优化发展环境中损害企业和农民利益的不正之风。

二、评议范围

局机关各股、站、室。

三、评议内容

1、强化意识、优化科技环境。结合“解放思想大讨论”和“三双教育”及“为民、务实、清廉”教育实践活动。认真查找我局存在的影响和制约发展的突出问题,增强科技发展意识,推进职能和作风转变,提高服务水平和工作效率。健立健全促进科技发展的有效措施。发扬求真务实的作风,营造“人人是发展环境,个个是青龙形象”的良好氛围。提高科技系统的社会信誉度,彻底解决科技系统影响和制约科技创新发展的突出问题。

2、健全制度、提质提效。继续开展“提、创、展、促”优化发展环境活动。围绕行政职权办理、惠民惠企政策落实、信访案件办理等问题,查找政令不通、中间梗阻等行为,纠正作风不正和行政不作为、乱作为行为,查找在工作过程中是否敷衍塞责、推诿扯皮、违反首问责任制、服务承诺制和限时办结制等问题,继续完善九项服务承诺制度,实现以制度规范行为,按制度办事、用制度管人、促进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

3、强化监督、开展行政权力公开透明工作。进一步深化政务公开。机关各股室站,要按照局里统一部署,在抓巩固、拓展、落实上下工夫,对各项行政权力进行进一步清理,对流程图进行再次审核、确保职权目录清晰、流程图更加规范、实用。特别是科技立项、科技成果评定、科技奖励等重点部位和关键环节要加大公开力度,从有利于群众知情、便于监督出发丰富公开的形式和载体。

4、强化优质服务、加强机关效能建设、树立良好机关形象。认真落实“提、创、展、促”优化发展环境的实施意见,围绕优化科技发展环境树立良好形象,以建设廉洁、勤政、务实、高效机关为标准,进一步规范机关行为,完善运行程序,增强服务意识,改进工作作风。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和企业利益,违背政务诚信的行为,要做到便民服务,简化手续,在解决群众和企业办事难上下功夫,增强服务意识、规范服务行为、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彻底解决群众办事难的问题,树立良好的机关服务形象。

5、明确重点目标,推动科技工作全面发展。围绕我县“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制定年度计划,确定重点领域和主攻方向,找准突破口,制定实施措施,争取有实质性进展。同时,树立科技为民的思想,围绕方便群众,服务群众,精心组织开展有时代特色的科技活动周,科技下乡、科技大集和大众科普宣传等活动,把科技知识送到千家万户,让广大群众真正依靠科技致富。

6、扎实做好民主评议工作。完善政风行风建设长效机制,认真贯彻民主评议工作要求,把政风和行风建设摆上领导班子重要日程,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党政齐抓共管,各股室各负其责,职工群众广泛参与,纠、评、建、改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同时建立政风行风建设与业务于一体的绩效考核制度、责任追究制度。争取年内不发生重大违纪案件,使行风建设工作真正落实实处,推进科技工作水平不断提高。

四、评议步骤

(一)制定方案,动员部署。5月上旬制定《民主评议工作实施方案》,5月中旬召开党风廉政建设暨民主评议工作动员大会,总结20*年民主评议工作,对20*年工作进行动员部署。

(二)征求意见,自查自纠。(6月份—7月底)

1、召开行风监督员座谈会。

2、向全新25个乡镇和县直部门及部分村发放征求意见表。

3、局机关领导带领相关人员深入到边远乡村户,特别是企业,科技示范户等进行走访征求意见。

4、认真开展自查自纠。召开全体职工大会,查找局机关在政风行风方面还存在哪些突出问题,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三)公开承诺,整章建制,8—9月份,根据存在的问题和差距,进行公开承诺,制定和完善规章制度。同时,积极参加县里组织的听政质询和座谈活动。

(四)承诺践诺,取信于民。10月份,对照承诺内容进行检查,将践诺情况通过媒体向社会进行公示。践诺公示内容。

(五)做好总结,迎接考评。11—12月份,对一年来的政风行风工作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进行总结,把总结和相关材料报县民主评议办公室,等待考核验收。

五、几点要求

(一)紧紧围绕全年科技中心工作,抓民主评议活动,做到业务与评议和争先进位三者有机结合,加强协调,把握关键,在取得实效上下工夫,在关键环节实现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