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电影插曲引发的回忆

时间:2022-01-10 10:56:47

浅谈电影插曲引发的回忆

一、音乐教学中的难点和相关理念

笔者在教学中发现经常有学生指出“自己很喜欢音乐,但不喜欢音乐课上教的音乐”,认为课堂上鉴赏的音乐中“要么中国音乐模块太土气,要么国外音乐模块太生涩”。——简而言之,这些音乐给学生的距离感太强。那么,要如何拉近学生与音乐的距离,笔者经常在思考这个难题,而在某次看了一部电影《泰坦尼克号》后忽然找到了灵感。既然电影因为迎合了人们怀旧情结,引发了记忆共鸣让人念念不忘,那么教学中是否也可以运用一下唤醒学生记忆共鸣的方法呢?“共鸣论(Resonance)”主张在述说目标对象珍贵的、难以忘怀的生活经历、人生体验和感受,以唤起并激发其内心深处的回忆,同时赋予特定的内涵和象征意义,建立目标对象的移情联想,通过与生活经历的共鸣作用而产生效果和震撼。

二、教学案例演示

某学期结束前的最后一课,笔者应学生要求为他们提前上“流行歌曲”的课程章节。笔者选取了一首电影插曲《天地孤影任我行》做课堂导入。55秒的鼓点前奏让学生暗暗期待,当鼓点衬托下的主旋律完全舒展开来那一刻,学生们的反馈是在以前课堂上前所未有过的:一脸的恍然大悟,瞬间又惊喜的开始交头接耳,然后又沉醉在对乐曲的欣赏之中,直至歌曲播放完毕。接着笔者询问学生在乐曲的欣赏中想到了什么。有学生描述道:“紫霞仙子身着嫁衣紧靠在孙悟空怀里,气若游丝的描述着心目中的英雄,然后说:‘我猜中了开头,但我猜不着这结局。’”每个被问到的学生都仿佛打开了一个话匣子,他们都在自己的回忆中寻找答案。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完成的十分顺利,在这些“零零后”们出生前流行的歌曲也迅速被学生接纳了,他们倾诉说“在这堂课的音乐中都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记忆”。这句话令笔者茅塞顿开,之前一直困扰笔者的问题突然迎刃而解了。笔者发现从“寻找记忆共鸣”这方面入手,学生对于音乐鉴赏的理解能力和对于教学课程的接受程度就会提高很多。

三、教学理论研究

《辞海》中对“记忆”是这么定义的:“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识记、保持、再现或再认。识记即识别和记住事物特点及联系;保持即暂时联系以痕迹的形式留存于脑中;再现或再认则为暂时联系的再活跃。记忆就是人们把在生活和学习中获得的大量信息进行编码加工,输入并储存于大脑里面,在必要的时候再把有关的储存信息提取出来,应用于实践活动的过程。”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笔者发现活用记忆共鸣的魅力可以从两方面入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1.激活学生已有的音乐记忆。音乐是一门时间的艺术,作曲家时常会把一些灵光一现的情感和灵感注入乐曲之中,听众也有一些不经意的往事常常也会在不经意间被封存在音乐中。每个人都会在记忆中将感知过、体验过、思考过的音乐和自己经历的悲欢离合相挂钩,然后经过大脑记录和存储。而当熟悉的音乐再现时,我们的大脑就能够将相关记忆回放出来,构成心灵上的共鸣。例如在讲到西方音乐介绍莫扎特时,笔者播放的是莫扎特的《第四十号交响曲》第一乐章,旋律一出来学生就笑了,因为台湾流行音乐组合SHE有一首专辑主打歌《不想长大》,其副歌部分的旋律正是翻唱自《第四十号交响曲》第一乐章一开始的旋律。学生在听《不想长大》的时候,便会回味出一些久远的往事来,心境不同,态度就会因此不同。这部分回忆由《第四十号交响曲》这个诱因引发。所以学生再聆听莫扎特的《第四十号交响曲》第一乐章,就会觉得格外亲切和生动。2.传达作品创作者的记忆。作为音乐老师应该像导游一样传递作者的记忆,介绍作者创作这个作品前的经历、创作时的心情、身处的社会背景等等。等学生真正了解了作者的情感与意愿时,作品本身就不再仅仅是纯粹的静止物像,而是精神内容、情感颤动的传递物,作者鲜活的艺术记忆才能借此流传到学生心中。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可以把作品中的情感体验移植到自己的现实中,或者把自己的情感契合到作品中,使作者的情感传达与自己的理解相融合,创造出新的音乐记忆。当一个作品注入了欣赏者的感情时,欣赏者与作者之间就形成了共鸣。德国教育家阿道尔夫•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其实,这也就对老师的教学技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方式可以是采用一支学生感兴趣、较熟悉的相关性流行曲目进行引导,然后由浅入深的展开课题讨论和知识传授;也可以是相似性曲目对比,再给学生介绍不同曲目的背景差异;还可以是互动性更强的情景模拟,先给出作曲家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周遭环境,让学生来定义自己的情感表达方式,再把曲目中最契合学生想法的段落展现给学生鉴赏……

四、总结

《新课标》中要求音乐课不能片面强调知识与技能,而是应该与情感态度、价值观整合,跨越学科之间的鸿沟,体现整体面貌,健全学生人格使艺术与人文素养得到综合发展。音乐跟其他学科也有着密切的联系。于美术,人们在欣赏音乐作品时脑海中形成的画面感,让德彪西的印象派独具一格;于政治,肖邦因为自己家乡华沙革命失败后激昂悲愤得创作了《革命练习曲》催人奋起反抗;于历史,爱情故事《梁祝》谱上音乐后感动了全世界;于物理,1584年出现了按音的震动频率制定的定律方法,让巴赫的钢琴曲集《十二平均律》至今为止仍然是钢琴学子必学的教科书。音乐其实不仅仅只是音乐,音乐课也不仅仅只教音乐,作为一个音乐老师要懂得音乐了解文化并把它传递给学生,培养他们的审美情感,激励学生健康美好的成长,做到真正的“传道、授业、解惑”。

参考文献:

[1]夏征农,陈至立等.《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第六版,2001.

[2]阿道尔夫•第斯多惠.《外国教育名家名作精读丛书》第一辑第十五卷[J].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出版,2010.

作者:周艺铭 单位:江苏省梅村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