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学习方法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18 08:36:40

英语学习方法论文

英语学习方法论文篇1

关键词:英语课堂教学;常见错误;纠错

作为教师,如何对待和纠正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错误,会对学生的英语学习产生很大的影响。纠错的次数、类型和方式将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教师在选择纠错方法时,除了要区别错误类型、性质和考虑教学目的外,还应该考虑与学习者相关的各种因素,如年龄、学龄、个性差异、语言水平、目前所处的学习阶段等。对不同年龄、学龄的学习者,教师纠错的方法应有所不同。同一学龄和年龄段的学习者,个性心理特征也各不相同,教师也应有选择地使用不同的纠错方法。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具体情况具体对待,科学看待学生的错误

教师要用科学的理论来指导学生纠错。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在口语表达上经常出现一些似是而非且顽固性语言错误。针对这类问题,笔者认为每个错误的出现和解决都要经过收集、识别、描写、解释、评价和纠正几个过程。因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可能一下就完全掌握所学内容,他们必须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内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出现语言错误极为正常,所以我们无需对学生的错误产生困惑和不解。另外,学生个体发展的差异也直接导致接受能力方面的差异。比如,在同一个班级中有的学生语言表达方面的能力强一些,有的学生理解方面的能力强一些,即使同一个学生各方面的发展水平也会有所不同。所以,教师要善待和关心出现错误的学生,仔细分析并适时纠正错误。

二、摆正心态,理清认识

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学生的语言错误是学习英语过程中重要而又自然的组成部分,它为课后的辅导提供了重要依据。对学生的错误持消极态度是不应该的,存在畏惧心理是没有必要的,对学生的错误持不可容忍、逢错必纠的态度也是不可取的。在纠正学生的口语错误时,教师应注意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多采取鼓励、重复和幽默等策略,切忌态度生硬、粗暴。

三、审时度势,把握纠错的时机

在弄清学生错误发生的根源后,教师就要进行纠正,可到底是学生一犯错误就纠正,还是为了不打消其积极性而后续指正呢?关键要把握好纠错的时机,如果是在教师讲授某个语言点或句型的时候学生出错,则应该及时纠错,以保证语言学习的准确性,只有每一句的句法准确才能保证语段表达的准确。如果是在上口语课,那么即使学生在表达中出现了某些语法或词汇方面的错误,也不应该打断学生,有错必纠,因为此时过多的插入会打断学生的思路及表达,也会在很大程度上打击学生“说”英语的积极性,使他们因为犯错而变得不敢说。正确的方法是教师在学生整篇表达完成后进行总结时将错误列出并纠正。这样适时地纠正错误一定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四、因材施教,灵活运用纠错方法

在综合分析出现错误的原因、类型、场合后,教师还应结合不同方法来纠错。传统的纠错方法是由教师单方面完成的。笔者认为采用暗示的方法是很好的选择。学生犯错误时,教师可通过面部表情或者手势来决定是否让学生停下来。但在做这一切以前教师应该耐心等待。如果学生有能力自我纠正,那么教师就可以保持沉默。纠正错误的最佳方法是让学生自我纠正。在具体实践中还可采取以下纠错方法:

1.教师直接引导进行纠错

当学生发生了错误,教师可直接指出错误或让其他学生指出,然后让这位学生重复正确答案,必要时请全班学生一起回答,以加深印象,因为这个错误也有可能是其他学生易发生的错误。但要注意的是,当学生回答正确后要及时进行表扬和鼓励。这样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也使学生在情感上更容易接受。

(1)明示纠错

T:Whatdidyouhaveforbreakfastyesterday?

S:Ihaveaglassofmilk,aneggandsomebread.

T:Oh,youshouldsay:“Ihadaglassofmilk...”Readafterme,please.

S:Oh,sorry.Ihadaglassofmilk,aneggandsomebread.

T:Thatisright.

(2)委婉的明示纠错

T:Wheredidyougolastweekend?

S:Ivisitmygrandparents.

T:Oh,youvisitedyourgrandparents.

S:Oh,sorry.Ivisitedmygrandparents.

T:Thatisright.

2.运用肢体语言进行纠错

这种方法比较含蓄,不那么尖锐,特别适用于性格内向的学生,使他们更乐意接受。比如,当此类学生给出错误答案时,教师可以微微皱眉以暗示学生出现的错误,或者可以通过音调起伏来重复学生的错误,启发他们自行更正错误。总之,要以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主旨,使内向的学生愿意说、敢于说,进而说得好。外向的优秀学生有时会很骄傲或过于自信,以至于也会犯一些“低级”错误,这时教师应该立即严厉指出,并且强调该类错误是不允许再犯的。这样的纠错会强化正确答案或思路在他们心中的分量。但要指出的是,这样直接的方式只适用于成绩优异而且平时敢于向教师提出挑战性问题的学生。教师偶尔对他们的“威慑”会有很强的冲击力,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学生间相互纠错

学生间相互纠错是指将学生的书面作业相互交换,让他们检查并找出错误交给本人改正或直接由检查人改正的方法。对于口语表达,则直接由对话双方互相监督、发现问题或及时纠正,或暂时记下来过后纠正。这种交换方法可以在同桌之间或前后排之间进行。让学生充当教师的角色,他们会有新奇感和自豪感,会倍加珍惜这种机会,认真仔细地去寻找错误并改正错误。这种方法使学生不仅加深理解和巩固了所学知识,而且也从别人的语言表达中学到了新的知识。学生指出错误时直言不讳,能大胆发表个人见解,有利于展开讨论,互相帮助,共同学习,共同提高。

4.间接纠错

间接纠错是指学生出现语言错误后教师不直接予以纠正,而是通过扩展句子重复学生的错误,或加重语气,或改变语调,或附加话语把正确的语言形式用教师自己的话说出,以引起学生的注意,间接示范提醒学生使用正确的语言形式。这样做既纠正了学生的错误,又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教师应该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自我纠正或给他人纠正错误的时间和机会,鼓励学生去发现和纠正错误。教师实施间接纠错的方法如下:

(1)通过示范间接纠错

T:Whatwillyoudonextweek?

S:IwenttovisitafriendofmineinBeijing.

T:Iwillgotovisitafriendofmine,too.Howaboutyou?

S:Iwillstayathome.

T:Thatisright.

(2)通过扩展句子间接纠错

T:Whatdidyouhaveforlunchtoday?

S:Ihavesomericeandfish.

T:Ihadsomericeandfish,too.Whatdidyouhaveforlunchyesterday?

S:Ihadsomericeandvegetables.

T:Oh,thatisright.

(3)通过教师提示和引导间接纠错

T:Whatdidyoudoyesterday?

S:Igotovisitmyfather.

T:Oh,really?

S:Yes,Iwenttovisitmyfather.

T:Thatisright.

5.学生自我纠错

自我纠错是指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查阅参考资料,自我发现错误并自行纠正错误的方法。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成功感具有刺激、鞭策作用,能促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完成任务,取得更大的进步。因此,如果将学生的口语或书面表达交给学生自己检查,学生必须要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作出分析、比较和判断,去发现错误和纠正错误。每发现或纠正一次错误,他们就会产生一种成功的喜悦感、满足感和自尊感,增强责任感和自信心。例如,将某一学生的口语录音,然后将录音磁带交给本人或将学生的书面作业交给学生本人检查并改正错误。在学生自我纠错后,教师做出评价和进一步修改。

综上所述,教师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对学生出现的不同类型的错误进行纠正,选择恰当的时机和方式,纠正学生的口语错误,不会影响学生有意义的交际。纠错处理的不好,将会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处理得当则会促进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因此,纠错时教师必须采取妥当的方法,避免消极的影响,有效发挥其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可可.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如何纠错[J].考试周刊,2009(12).

[2]袁昌寰.英语课堂教学中的错误纠正策略及技能[J].课程·教材·教法,2000(9).

英语学习方法论文篇2

[关键词]英语散文 写作能力 经典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2-0192-02

散文,是一个熟悉而难于笼统下定义的概念。对其定义,黄源深教授认为散文根据其所包含的内容有三种划分。“一是广义的‘散文’,英语中的prose,包括除诗歌之外的一切体裁;二是较广义的‘散文’,它在英语中找不到一个相对等的词。如果把广义的散文中的小说与戏剧划出去,余下的部分即为较广义的散文所包含的内容;三是狭义的‘散文’,即英语中的essay。从内容上来看,essay既指那些由一件小事生发开去,信笔写来,意到笔随,揭示出微言大义的“随笔”,也指“议论时政、评价文学现象的气势宏伟、洋洋洒洒的政论和文论”。①

本文所指的散文,就是第三种划分,即通常意义上的“随笔”,它具有题材广泛,文章短小精悍,结构严谨,用词精炼,说理性强等特点。英国文学史上,培根等人的随笔堪称佳作中的典范,他许多作品中的名言警句在英语学习者中广为传诵,他的散文简洁流畅,论述精辟,重点突出,富有哲理。

一、读英语散文的作用

一般来说,大多数英语散文内容丰富,语言优美,风格迥异,可读性强。阅读英语散文能够增长智慧,还可以感受其中所蕴含的丰富而深刻的哲理。具体说来,有如下作用:

(一)有助于提高英语学习者的写作能力

阅读散文对提高英语学习者的写作水平非常有益。目前,无论是英语专业还是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写作对于他们来说,一直是听说读写这四种语言技能中难于掌握的一项内容。如何有效提高学生的书面英语表达能力,已成为广大英语教师关注并探讨的热点问题之一,也是摆在他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到了大学阶段,学生的英文写作水平已经有了相应的提高。针对给定话题来表达自己的想法似乎不成问题。可事实证明,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学生的写作还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一是写的文章虽然成型,但是语言平淡,内容空洞,几乎找不到内涵丰富的词语。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衔接过渡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二是部分学生对英汉思维方式的差异掌握得还不到位,写作中没有养成用英语构思的习惯,多数按汉语的思维方式去写作。还有个别学生的英文写作几乎就是中文的机械翻译,通篇中式英语频繁出现。平时习作出现的这些问题也直接反映在本科毕业论文的撰写之中。一般说来,6000字左右的毕业论文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毕业论文写作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观点不够明确,结构松散,语言表述不够凝练,描述性的句子较多,而分析论证的方法和力度明显不足,说理性不强,材料的堆砌罗列比较常见等方面。

如何弥补写作中出现的上述不足引起了广大英语教师或研究者的关注,大家提出的许多方法富有成效,但笔者认为,比起阅读其他文学体裁,阅读散文不失为一个正确的选择,因为“语言要有输入才有输出,只有大量的输入才能确保一定量的输出。只有经典语言的输入才能保证输出语言的质量和品位。经典英语的输入、模仿、内化是提高英语习作水平的根本途径”。②散文中词语的选择,篇章结构的布局,排比、对比、隐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对某一话题客观冷静的分析,独特的文体风格等对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能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李赋宁说:“我的英语表达能力从这些浅易的英文作品里吸取了丰富的营养,帮助我形成了通畅、明晰的英文文体。”③诸多前人以其亲身经历证明了自然流畅的英语散文阅读对英语写作水平的提高效果显著。

(二)有助于提高英语学习者的文化素养

文化素养的提高可以有许多途径,但大量成功的教学案例表明阅读英语散文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之一。首先,阅读英语散文有利于英语学习者领略英美文化的魅力。散文形式自如、形散而神不散,它所阐述的道理能给读者提供借鉴或启迪。其次,阅读英语散文有助于提升英语学习者的兴趣。散文中贴近生活的内容,真挚情感的抒发,都能激发学习者的阅读兴趣,拓宽其视野,提高其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最后,散文阅读能够让学习者感受英语语言的美妙。散文语言优美流畅是其他文体所不能替代的,仔细品读散文中的经典语言,感悟其中深刻的寓意,耐人寻味。

二、阅读英语散文的方法

(一)选取经典散文

了解英语散文对英语学习的作用之后,需强调的是英语散文的选取也是一门学问,阅读材料选好了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英语散文的阅读一定要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文本,如对人物传记感兴趣,可以选择像普鲁塔克的《希腊罗马名人传》这类的英语散文范例;如果侧重谋篇布局、论证的方法和精炼的语言,培根的《随笔集》非常有帮助,尤其是他的《谈读书》。无论哪个版本的英国文学教材,该随笔都被收录其中。其中有许多关于知识、关于人生的名言警句,大多数学习者都耳熟能详。除此之外,英语散文阅读文本的选择还要根据学习者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难度的英语散文。对于语言基础较差的学习者来说选择较高难度的文本,无疑会打消其阅读的积极性。

(二)注重篇章结构

在英语散文的阅读中,把握文章整体结构很重要。通常认为结构是文章的“骨骼”,用黄源深教授的话说,有的散文呈蛛网状,有的呈辐射状,有的呈直线型,有的呈圆形。无论哪一种类型的散文都有其对应的篇章结构,英语学习者阅读时应把握作者的思路,注意文章开篇如何引出要阐述的问题、中间如何承上启下、结尾是如何总结上文,点明主题等技巧。英语学习者要善于辨别文章的结构是先总后分,还是先分后总;作者对相关材料是如何进行精心的组织和周密的安排,文章如何做到首尾呼应等。只有对上述问题做到心中有数,方能更好地把握文章的脉络,进而对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有全面充分的理解。

(三)学习论证方法

英语散文在说理论辩方面别具一格。阅读英语散文时,要认真领会散文中所运用的论证方法,因为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往往是英语学习者相对薄弱之处。散文主要通过描述法、类比法、归纳法、演绎法等方法来阐明主旨,增强说服力。阅读时学习这些论证方法对学习者的英文写作有很大帮助。以“通过对具体例证或实据进行分析讨论,概括总结出一般性结论的逻辑推理”的归纳法为例④,这种方法运用于英语散文创作通常是先引出话题,进而展开论述,最后水到渠成,概括总结全文。阅读时需注意散文不同的论证方法,在写作时就会避免出现诸如段落之间的衔接,缺乏过渡语言,逻辑性不强,层次不够分明等问题。

(四)模仿背诵经典句式

在阅读英语散文时读者还需注意对一些经典的句式进行有意的模仿,必要时可以做笔记,记下优美句子,并记忆内化。模仿经典句式有益于锻炼学习者的篇章策略,所谓篇章策略是指“篇章作者在篇章生产中根据交际目的对篇章所作的总体决策和选择,是作者判断选择以何种方式,在什么程度上最好的服务于语言交际目的所做出的自觉的、理性的、有目的的权衡和取舍”⑤由此可见,阅读散文时,经典句式的模仿、理解和内化对学习者英文写作有很大作用。长此以往,写出符合英语思维习惯的英语文章便不再是一件难事,而且写出来的文章往往也是一气呵成、浑然天成。

(五)学习散文中的修辞手法

为了增强文章的说理性和感染力,抑或是为了便于读者理解所阐述内容,作者经常会运用一些修辞手法来增强文章的效果。最常见的修辞手法之一应该是比喻,以培根的《谈读书》为例,“Some books are to be tasted,others to be swallowed, and some few to be chewed and digested……”,在这句话中,作者把读书比作进食东西,强调有些书只须读其中的某些部分,有些只须大体涉猎,而少数则须全读,该比喻非常生动形象,而且说理性很强。英国18世纪塞缪尔・约翰逊博士在《致吉士菲尔德伯爵的一封信中》中有这样一段话:“The shepherd in Virgil grew at last acquainted with Love, and found him a native of the Rocks.Is not a Patron, my Lord, one who looks with unconcern on a man struggling for life in the water, and, when he has reached ground, encumbers him with help?”第一句话既是一个典故,又是一个暗喻,喻指伯爵铁石心肠,对作者当初的求助无动于衷;第二句讽刺了伯爵当初拒绝资助作者编撰辞典,然而当作者的辞典即将问世时,他却希望作者承认他是辞典的赞助人。因而作者说“当有人落水,他袖手旁观;当此人上岸时,他却伸手相助。这样的人,还堪称恩人吗?”作者用这样一个反问句,以及微妙的类比,笔锋犀利地讽刺了伯爵的虚伪自私,发泄了自己的悲愤。诸如此类的修辞手法在散文中很常见,阅读时应引起注意,这也是写作中值得借鉴的方法。

综上所述,英语散文以其在语言、结构、文体等方面的独特优势为广大英语学习者所喜爱。阅读英语散文能够提高学习者的思辨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以及语篇的驾驭能力。但是由于思想观念、文化习俗等方面的不同,对待英语散文我们要进行批判性阅读及客观分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要具备这种甄别能力;其次,透过散文来提高英语写作能力和增强文化素养不是短时间内形成的,要持之以恒方能见成效;再次,模仿背诵经典句式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创新能力。要勤于思考,着力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常言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有多读多写,才能提高对语言的敏感度,增强语感。总之,高效率的散文阅读要求学习者不但有阅读散文的意识,而且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散文材料,更要掌握恰当的阅读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攻克听说读写这四种语言技能中最难于掌握的一项内容――英文写作,进而提高英语学习者的语言综合能力。

注释:

①黄源深.英国散文选读[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②刘可红.基于经典英语模仿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最简策略[J].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11(05):67.

③陈羽纶.识途篇[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149.

④张爱卿.大学英语写作漫谈[J].大学英语学报,1999.

⑤姚明发.篇章特征与英语写作教学[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1(08).

【参考文献】

[1]郭鑫.基于合作W习理论的英语散文课程教学[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5(05).

[2]蒋显文,王玲.评点英语散文培养英专学生的思维和论证能力[J].怀化学院学报,2012(01).

[3]王海啸.大数据时代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改革[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03).

英语学习方法论文篇3

【关键词】英语写作方法迁移中介语

一、运用语言正迁移,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

1.关于迁移

心理学认为:迁移是一种学习中习得的经验对其他学习的影响,即原有的知识对学习新知识产生的影响。无论是“为交际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还是“口头上和书面上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实质上都是迁移能力(transfer)的外在表现。母语对英语能够起促进作用,产生积极影响的迁移称为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反之,母语对英语学习中所起的干扰或阻碍作用,产生消极影响的迁移称为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英语学习中,迁移的作用在于使习得的经验能够概括化、系统化,形成一种稳定而整合的心理语言结构,有效解决当前问题。同时,通过具体运用使原有的知识结构得以改造和充实,形成一种较为完善的调节机制,实现由知识、技能到能力的转化。

2. 语言正迁移

(1)读法与写法:利用汉语中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中的声母和韵母规则,英语中有基本相同、相似的对等元音、辅音音素,拼读相关英语音标。能拼读出来,按基本规律就可以拼写出来。

(2)汉字与生词:从字面意义上来看,语言可分为理性意义词汇和联想意义词汇。英语的理性意义词汇多数可用汉语相应的词来表达,其意义在上下文中是完全相等的。如一些专有名词。学生在记忆这些单词时,可以借助汉语的理解加速掌握。为了让学生更灵活地记忆单词、扩大词汇量,教师还可以利用汉语中形声字声旁和形旁的构字法,指导学生分析英语单词的构成(词根、词缀)。通过学习词根、词缀,避免死记硬背,进一步扩大词汇量,进而促进正迁移。

(3)语法规则:英语的一些基本句型和汉语有许多相似之处,这就为运用汉语的正迁移提供了极大便利。汉语中“主+谓+宾定+状+补”结构基本完全等同于英语句中的“S+V+O+A+A+C”,只不过英语句子中常常出现后置定语,状语后置现象,学生如果掌握这一规律呢,自然就会写出地道的英语句子和短文来。如:我非常喜欢你。对应的英语句子为“I like you very much.” 而“I very like you .”就不是一个地道的翻译句子。

3. 避免汉语负迁移的影响

(1)语法方面。汉语除了附加助词外,词语本身无法表示从属语法范畴,而英语属于有形态变化的语言,名词有格和数的变化,动词有时态、语态、语气的变化。汉语中缺省的这一部分规则就容易造成学生学习英语的负迁移,他们往往忘记这些变化,产生如“He like English”等错误。另外,汉语词汇的句法功能取决于语义,而语序是语义结构的重要手段。汉语语序顺序线形集结占绝对优势,倒装只是一种功能性变异,不属于常规。英语词语的句法功能取决于语句的词语形态及句子的组合形式,语序的语法功能不如汉语那么重要,修饰语与被修饰语之间的关系逆序线形集结很普遍,倒装不会引起句子成分的功能变化。英语中有一组由关系代词(who, whom, whose, which, that)和关系副词(when, where)引导的从句,还有以it为先行主语的句式,如“It is necessary that…”等,可使逆序得以广泛使用。但中国学生往往宁愿使用汉语句式来逐字逐句将英语套进去,无论句子多长都按汉语顺序排列,自然造不出地道的英文句子。如中文为:这就是我父亲曾经学习过的地方。学生翻译成:This is my father used to study. This is the place my father used to study.写句子是,先找出英汉完全一致的主谓宾,再处理其他成分,养成这个习惯,就能很大程度上避免错误,写出漂亮地道的英语来。

要克服汉语语法方面的干扰,首先在教学中,教师对于英语特有的语法现象和特殊句式要给予足够重视,重点讲解。其次,通过大量的练习来使学生逐步形成运用正确英语句式和语序表达的习惯也是行之有效的办法,它可以抵抗母语干扰,避免负迁移的产生。

(2)文化方面

英语学习中的负迁移不仅存在于语言层面上,还存在于文化差异上。也就是说,汉语与英语的文化差异是造成干扰英语学习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

汉语文化负迁移造成理解错误或使交际陷入尴尬境地的例子不胜枚举。例如,中国人重感情,英美人重隐私,英美人见面常谈天气,因其不涉及隐私,中国人见面常谈生活细节,比如“去干什么呀?”等,可是许多中国人将汉语习惯也迁移到英语中,碰到英美人士也套用“Where are you going?”自然有多管闲事之嫌了。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主要表达形式和传播工具,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学家王佐良先生说过,不了解语言当中的社会文化,谁也无法真正掌握语言。文化对语言的影响涉及语言的各个层面。不了解西方文化,以母语文化的风俗习惯、价值标准来应对西方人士,自然会造成用语失误,形成交际上的障碍。真正了解了西方文化,才能自如地写出标准的英语句子和英语短文来。

二、运用中介语理论,避免英语写作中的错误。

美国语言学家塞林格(Selinker)于1969年提出中介语假说(interlingua)的概念.1972年在其著名论文《中介语》中提出的中介语假说,是试图探索第二语言习得者在习得过程中的语言系统和习得规律的假说,在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史上有重大意义.中介语理论(Interlingua Theory)是由Selinker等人最先提出来的。所谓中介语是指第二语言学习者建构起来的介于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过渡性语言,它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并逐渐向目的语靠近。

中介语理论是较早用认知观点解释第二语言学习的理论模型,其重要意义首先在于它把第二语言学习看作是一种心理过程,并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来解释这种心理过程,而且这种理论为后来人们采用实验的方法研究第二语言的学习提供了理论基础。其次,Selinker提出的中介语概念,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它实际是语言知识的一种表征。因此这一概念的提出为后来认知理论进一步探讨这一表征的性质,及这种表征在第二言语学习中的作用打下了理论基础。Selinker中介语理论的不足主要在于它并没有明确说明中介语系统是如何发展变化的,也没有说明中介语系统是怎样影响语言输出的。犯错在英语习得过程中是不可避免的,有效的英语教学可以促进学生的中介语发展。

三、小结

中学生容易在词汇选择,句子语序,篇章逻辑等几个发面出现错误。全面对比英汉两种语言,避免彼此的干扰。通过大量阅读,提高英语语感。包括阅读英文报刊,收听英语广播,观赏英文电影,听唱英文歌曲等方法。写作过程中注意连接的技巧。针对中介语,母语及其思考方式对英语的学习有着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影响。在教与学的实践活动中,帮助学生辨别两种语言的特色及其显著差异,争取吸取各个语言的特长,互补互益,达到一个完美的写作水平。

参考文献

[1]刘利民,刘爽. 中介语产生的语言心理原因 [J]. 外语教学,2003,(1).

[2]吴锦,张在新.英语写作教学新探.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6)

英语学习方法论文篇4

关键词:模因理论;成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6-0217-02

成人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英语学习能力对其职业规划、职业发展有重要意义。英语学习能力是成人终身职业发展的基础,而自主学习能力成人英语学习能力的重要部分,它符合成人教育的基本目标,符合成人的学习特点,有利于解决工学矛盾。有效的学习策略是促进成人英语自主学习效果的有力保障,模因理论是语言学习过程中模因复制、传播和重组的过程,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成人英语学习者可以利用模因在复制和传播过程中的两种方式--基因型语言和表现性语言模因,提高其自身自主学习能力。这一理论和方法能有效地解决成人在英语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对成人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有积极地推动作用。

一、成人英语自主学习现状

1.基础薄弱。就大多数成人英语学习者而言,是出于工作需要或对英语的喜爱,在参加工作之后重新开始学习英语,但大多成人学习者基础薄弱,学习时间相对较少,此外离开校园多年,本不牢固的基础随着时间的推移已遗忘得差不多了。大多数人进入工作岗位后接触英语的机会也很少,专门从事成人英语的培训结构也有限,导致成人英语学习进入两难境地。

2.缺乏良好的学习环境。学习环境对于学习者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对英语学习者,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而对于大多已经参加工作的成人英语学习者,都是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来弥补英语学习上的不足,与在校大学生相比,他们缺乏稳定,有效的学习时间,没有同学之间互帮互助的学习氛围,更没有“学霸”们的带动和鼓励,所以整个学习过程中缺乏良好的学习氛围。

3.缺乏正确有效的学习方法。成人的理解能力更强,解决实际问题的效率也会更高,他们能够根据工作中对于英语的实际需求增加自己的有意注意,弥补在英语语法,词汇量上的不足。但英语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持之以恒的毅力和坚持,所以成人英语学习者在没有正确学习方法的指引下,往往事倍功半,学习效果不理想。

4.没有明确的目标,有效的评价和管理机制。对于成人英语学习者而言,大多已明确知道英语在工作及事业发展中的重要性,但是对于具体的英语学习目标往往不明确,加上有些学习者也是“三分钟热度”,对于无论是短期的还是长期的目标都不能保证,这使得学习效果大打折扣。相对于在校学生,成人英语学习者缺乏有效的管理体制和评价机制,所以英语学习变成了一件随心所欲的事情。

成人英语学习者由于学习条件的不足和缺乏有效的学习方法,听、说、读、写英语综合能力的提高受到很大的限制。采用何种有效的理论指导和教学方法提高学习效果,成为英语教师必须关注的一个问题。

二、模因理论

模因理论认为模因是文化模仿单位,模仿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手段,文化的传播需要通过模仿、复制等传播手段得以继承和发展。我国对于模因理论在语言学科的研究始于2003年,何自然提出了“语言模因论”,用模因理论来解释语言传播和发展的规律,他认为模因有利于语言的发展,语言模因揭示了语言传播和发展的规律,而语言本身是模因的载体。模因论的发展对外语学习者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对英语学习者提供了一种重要的思路。何自然指出,模因在复制和传递的过程中要经历四个阶段:同化、记忆、表达和传播。这与英语学习者输入、记忆、输出英语的环节是相一致的,这四个阶段环环相扣,相互制约。

三、模因理论对成人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的意义构建

1.模因理论为成人英语自主学习提供了一种新的学习方法。学习方法是提高学习效果的必要手段,好的学习方法往往会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方法不对往往“事半功倍”,因此好的学习方法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手段。成人英语学习者更是如此,他们工学矛盾突出,更要求其提高单位时间内的学习效率。成人英语学习者以前对于英语的认识只是停留在“非常难”的表面问题上,没有仔细分析难的具体原因是什么,具体来说是词汇量的问题,是语法根本就没有学懂,还是文化背景不同导致的理解困难,搞清这些具体原因在成人英语自主学习过程中是最基础的,也是最关键的。

首先,模因理论的四个传播阶段为成人英语学习者听说能力的提高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思路。成人英语学习者最薄弱的就是听说能力,他们往往表现出来的就是听力材料听不懂,哑巴英语。模因的四个传播阶段同化-记忆-表达-传播提醒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一定先有语言的输入,这些听力材料被学习者不断注意,学习者进一步理解并纳入自己的认知体系,这些新接触的材料在学习者大脑中不断被加工,思考,当达到一定量的积累时在一定时期必然会在口语表达中被输出,从而这些信息被表达和传播。

其次,模因理论的核心-模仿为成人英语写作学习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成人英语学习者在英语写作中往往最终呈现出来的是不符合英语句法的自创句式。究其原因是面对英语写作无话可说,或者偏离主题的滔滔不绝。模因的核心――模仿是语言得以传播的关键,其两种传播方式基因型和表现型为成人英语写作学习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2.模因理论有助于成人英语学习者的自我评价和自我反思意识的提高,凸显学习者主体意识。成人学习者大多对英语学习比较悲观,会认为是英语是自己的“死穴”、“软肋”,任自己怎么努力效果都不明显,自我评价较为悲观。模因理论使得成人英语学习者能够刨根问底地反思学习效果不理想的原因,是词汇量的问题,是语法根本就没有学懂,还是文化背景不同导致的问题,是同化阶段不到位,还是表达方式有问题。模因论的四个发展阶段能使他们清醒的认识到自己是哪个环节出现问题,便于及时纠正;模因论的两种传播方式使他们有方法可循,成人英语学习者通过对这些具体的问题的分析,在模因理论的指导下,尽力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3.有助于学习者对于学习资源,学习内容的全新认识。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成人英语学习者对于学习资料的选择比较盲目,对于教师或是网络上提供的资源盲目接受,花费大量的时间,效果却不怎么理想。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他们对学习资源没有经过选择、加工,在网络时代,学习资源铺天盖地,而哪些资源是有利于英语自主学习的,哪些是不利的,哪些学习资源是切合自己英语实际水平的,哪些是针对英语较高水平的学习者,所有这些问题没有经过学习者选择;对于课堂上教师要讲授的内容,教师要求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对于英语基础较差的成人学习者也成了纸上谈兵,无法从根本上实施。

成人英语学习者由于基础差,缺乏语言环境,又没有正确方法的指引,导致学习者的学习状态一直处于被动的接受,而不是主动地“索取”,自主学习效果不理想,自主学习能力得不到长远发展。模因论为成人英语自主学习提供了理论支撑,解决了成人英语学习者无章可循,盲目随从的实际问题,同时为他们提供了可操作的学习方法,成人英语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提高,这不仅符合我国成人英语教学大纲中提倡的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的要求,也符合教育事业发展的趋势。

参考文献:

[1]邹强珍.反思性学习与成人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发展探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5,(7).

[2]何自然.语言中的模因[J].语言科学,2005,(11).

英语学习方法论文篇5

论文摘 要:国际间学术和技术交流的日益频繁以及信息的全球化使得中国科技工作者用英文撰写学术论文成为必要。本文分析了中国科技工作者英文学术论文中的中介语现象,并探讨了其对专业英语教学的启示,以期提高中国科技工作者用英文撰写学术论文的能力以及专业英语教学效果。

1. 引言

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心理学和语言学的发展,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内容发生了重要变化,研究者们将其研究重点从“教学方法”转到了“学习过程”,逐渐认识到学习者是语言学习的中心。作为在第二语言习得中学习者所使用的语言,中介语受到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但遗憾的是,国内对中介语的研究大多都以学习者对普通英语的使用情况为研究对象,而忽视了中国科技工作者所使用的专业英语中的中介语现象。

2. 中介语简介

中介语理论是二语习得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它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初并于80年代初被介绍到我国,对我国的外语教学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人们也逐步认识到中介语在外语教学中的积极作用。Selinker在其论文Language Transfer(1969)中首次使用了“interlanguage”一词,并于1972发表了题为Interlanguage的研究论文。Selinker认为,中介语是第二语言学习者独立的语言系统,在结构上处于母语和目的语的中间状态(1972)。

Selinker还提出了制约第二语言习得的中介语所表征的五个心理因素:(1)语言迁移,指学习者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运用已掌握的母语知识来帮助习得新的语言。学习者在运用目的语进行交际时,会试图借助于母语中的语音、词汇、句法等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这种母语的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积极的影响称之为正迁移,它有利于第二语言的习得;消极的影响称之为负迁移,它会阻碍学习者获取目的语知识。(2)训练迁移,指学习者由于教师的教学不当或采用错误的学习材料,或训练方法不得当而产生的中介语。(3)第二语言学习策略,指语言学习者掌握、理解单词、语法规则和其他语言项目的含义和用法时所采用的方法。(4)第二语言交际策略,指学习者在第二语言知识有限的情况下采用的一种表达意思的方法。(5)目的语规则的泛化,指学习者在第二语言学习的过程中,常常会把一些语言规则当成普遍性的规则套用,将目的语的语言结构系统简单化,从而创造出了一些目的语中没有的结构变体。

根据Selinker的定义,中国科技工作者在撰写英文论文时所使用的语言也是一种中介语,带有汉语的痕迹。笔者结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硕、博士用英文所撰学术论文,从以上五个方面探讨英文学术论文中的常见错误。

3. 中介语在英文学术论文中的体现

学术论文中的母语负迁移主要体现在词汇和句法层面上。在词汇层面,学习者会受到新项的干扰。例如,英语有冠词(a、an、the)而汉语没有,冠词对于英语学习者来说即是新项。汉语中名词即可表示一类事物,而在英语中,要通过正确使用冠词或变名词为复数形式来表达“类”这一概念。学习者经常因忽略汉英的这种差异而忽略对冠词的使用。词汇内涵的不对应也是产生中介语的原因之一。汉英词汇中有众多内涵不对应的现象,需在翻译时作区别处理,如:“对”不仅可以表示对象,翻译为“to”,还可以表示逻辑的动宾关系,需翻译为“of”;“同时”不仅可以表示同一时间,翻译为“at the same time”,还可表示“也”,需翻译为“also”;“首先”并不是“刚开始的时候”,因此不应翻译为“at first”;“最后”既可表示“终于”,翻译为“at last”,也可表示最终的时间,需翻译为“finally”等;“下”不仅可以表示位置低,翻译为“under”或“below”,也可以和“温度”、“频率”等搭配使用,表示一个抽象的地点,需翻译为“at”。词性的干扰也会产生中介语。汉语的词性划分标准主要是词的语法功能,而不是词的形态变化或词的语法意义。英语有比较丰富发达的形态变化,有构词形态。译者往往忽略汉英的这一差异,在翻译过程中对词性不加区分,例如:“with the flourish development of economy”。习惯用法的干扰也是中介语的来源之一。汉语中经常会出现像“情况”、“现象”、“问题”、“使”、“有”、“种”等没有实际意义的词,学习者往往按照汉语习惯,在写作时把这些词都翻译出来,使得译文冗长,也不符合英语习惯。如:“the phenomenon of the disagreement between the experimental result and the theoretical result”。句法层面上的母语负迁移主要体现在语态负迁移、时态负迁移和句型结构负迁移三方面。在汉语中,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在形式上并无严格差异,句子可以无主语,在主语位置出现的名词也可能是动词的逻辑宾语,或者句子以“据……”开始。学习者受汉语影响,往往将这类句子误译为无主语句子或主动语态。在时态方面,汉语的时态不具备具体形式,而英语中不同的时态有不同的形式,作者在写作时要么忽略时态,要么错误使用时态。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科技工作者似乎对过去时态有偏好。在句型结构方面,英语重形合,造句注重形式接应,要求结构完整,句子以形寓意,以法摄神,因而严密规范,采用的是焦点句法;汉语重意合,造句注重意念连贯,不求结构齐整,句子以意役形,以神统法,因而流泻铺排,采用的是散点句法(连淑能,2006:46)。在写作过程中,作者往往不从句子结构上作调整,而是按照汉语的习惯仅将各分句简单堆砌,甚至在同一句话中出现多个动词。

训练迁移体现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将语法规则、语言技巧等按照章节孤立讲解,使学习者进入了某些误区。如:教师过分强调句子结构应灵活多变,以至于学生为此而忽略了连贯性;或者教师过分强调被动语态的重要性,以至于学生对主动语态望而生怯;更为严重的是,教师不能识别学生作文中的错误,甚或使用了错误的语言,从而误导了学生。

第二语言学习策略不当体现为:很多学习者期望通过对词汇和语法规则“死记硬背”来提高语言熟练程度。这种错误的学习策略导致了诸多问题的出现:记住了语法规则但不会使用,认识单词但不知道其具体用法,如:“As a result, users could access to digital resources and services at anytime.”

在第二语言知识有限情况下,学习者不得不采取一些交际策略以使交际得以顺利进行。回避是一种比较常用的策略。在写作过程中,若表达受挫,作者往往会折中地选用一种能表达自己大意的方式,从而回避了能够确切表达自己意思的方式。求助权威是另一种常用的交际策略。目前市面上所出现的汉英科技字典,无论是电子类的还是传统的,都极少介绍词的具体用法。作者在写作过程中往往过分依赖工具书,导致论文中词的误用现象时有出现,如:“This method remains to be perfected.”

目的语规则的泛化在学术论文中也很常出现,如:学习者根据动名词的定义,简单推断出所有动词均可通过加后缀“-ing”变为名词,如:“with the developing of the Internet”;学习者根据比较级的相关语法规则,简单推断出“越来越”均可翻译为“more and more”,如:“People more and more realize the importance of solar energy.”;学习者根据定语从句的定义,简单推断出所有定语从句用关系代词引导即可,而忽略了介词的使用,如:“The temperature that the machine operates normally is 28℃.”

4. 对专业英语教学的启示

根据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课程设置,学生在硕士和博士阶段均对专业英语进行系统学习,而硕士学术论文和博士学术论文中的中介语现象并无本质区别,这可以用石化现象解释。Selinker对石化现象进行了阐释:“语言的石化现象是指外语学习者的中介语的一些语言项目,语法规则和系统性知识倾向于固定下来的状态,年龄的增长和学习量的变化对改变这种固定状态不起作用。”(转引自赵萱,2006:18)既然到达某一特定学习阶段后,学习者并不能通过自身的作用消除石化现象(defossilization),显然外界因素至关重要,而教师这一外界因素因和学习者的学习过程紧密相关,其作用不言而喻。因受交际法的影响,有学者主张在专业英语的教学过程中,应强调任务和话题本身内容,注重交流,不过多纠正错误,让他们敢说、敢写,鼓励学生利用一切机会练习英语的应用能力,提高语言的流利程度。事实上,在学习者语言能力已经石化的阶段,教师便有必要对学生纠错。认知心理学及第二语言习得理论认为,输入在语言习得过程中的确起到决定性的作用(Ellis, 1994)。语言的输入是学习任何一种语言的基础(丁双红、张学辉,2005:115)。教师的纠错过程也是一种语言的输入。教师还应在课堂上最大限度地提供目的语模式。中介语作为一种语言,在以自然进化的方式非常迅速地变化着。在这一过程中,可供学生模仿和对照的目的语模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应在课堂上最大限度地给学生提供充分的目的语语言模式。这些模式不仅是学生模仿的对象,而且能够对学生正确的语言运用给予巩固和强化。

《大学英语教学大纲》规定:“专业英语课原则上由专业教师承担”,各校“要逐步建立起一支相对稳定的专业英语课教师队伍,成立由学校领导和专业英语教师组成的专业英语教学指导小组,统筹、协调、检查专业英语教学方面的工作”(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4)。事实上,目前我国的专业英语教学情况不容乐观。据韩萍、朱万忠等调查,由于ESP对教师有专业与语言的双重要求,许多高校的专业教师由于自身语言底子不足又缺乏语言教学经验,选择的教学模式主要是“翻译+阅读”,很少涉及语言综合技能的全面训练(2003:24-33);同样,由语言教师担任ESP课程教学,若其不懂相应的专业知识也难以胜任。各专家、学者都曾就此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解决方案,刘润清建议给大学英语教师举办师资培训班(1999:7-12);蔡基刚也提出鼓励年轻的具有硕士学位的外语教师攻读其他专业的博士学位(2004:22-28)。笔者认为,有必要培养稳定的ESP师资队伍,培养对象最好是有理工科基础的英语爱好者,他们有理工科学生的思维习惯,易于接受专业知识;同时,他们爱好英语,容易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此外,他们应该有机会进行专业英语翻译或编辑工作,以便能将专业知识和语言能力有效结合起来。

5. 结语

中介语是第二语言习得中的一个必然现象。研究中介语可以有效了解学习者出错的类型及其成因,提炼出语言学习的一般性规律,最终达到缩短中介语与目的语的距离、提高学习效果的目的。从中介语的角度研究学术论文中的常见错误能够帮助学习者有效消除母语和其他不利因素的影响,提高用英文撰写学术论文的能力,引出对专业英语教学的反思。教师在专业英语教学中的角色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Ellis, R. 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4.

Selinker, L. Rediscovering Interlanguage[M]. London: Longman, 1972.

蔡基刚. ESP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发展方向[J]. 外语界,2004(2):22-28.

丁双红、张学辉. 理工科专业英语教学特点及改革意见[J]. 理工高教研究,2005(26):115.

韩萍、朱万忠、魏红. 转变教学理念,建立新的专业英语教学模式[J]. 外语界,2003(2):24-33.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Z].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46.

英语学习方法论文篇6

[关键词]ESP理论 警务英语 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6-0034-02

一、ESP理论

ESP理论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由于当时世界各国频繁的经济交往,英语成为最广泛的交际工具。学习英语的目的不只是为了通过考试,获得证书,其目的变得多样化。ESP理论的产生是为了满足不同学习者的多种学习需求。

ESP是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的缩写,即“专门用途英语”或“应用英语”,英国应用语言学家Peter Strevens定义ESP:“ESP courses are those in which the aims and the content are determined, principally or wholly not by criteria of general education(as when English is a school subject), but by functional or practical English requirement of the learner.”

ESP作为ELT(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英语教学)的一个分支,与之相对应的是EGP(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普通英语”或“公共英语”)。根据学习者的不同专业领域ESP可分为三大类,EST(科技英语),EBE(经贸英语)和ESS(社会科学英语)。ESP从使用目的角度包括EAP(学术英语)和EOP(职业英语)。

ESP是一种目标明确、针对性强、实用价值高的教学方法。最明显的特点是:其学习者均为成年人,他们把英语作为学习工具,进而学习更加专业的知识。

二、ESP理论指导下的警务英语教学

在ESP教学中,英语不是学习对象,而是学习工具。警务英语是一门具有其特殊目的性的英语课程,学习者应该是即将从事涉外警务工作的公安人员,公安院校英语教师应该以此为出发点,从而更好地进行警务英语教学。本文所讨论的警务英语在性质上属于社会科学英语,在目的上则同时包含了学术目的和职业目的。

(一)警务英语

警务英语“the English language of Police”or “Police English”。警务英语被视为警务工作者在工作中使用的英语。警务英语教学是英语教学领域的一个分支,属于ESP特殊用途英语教学。本文所讨论的警务英语在性质上属于社会科学英语,在目的上则同时包含了学术目的和职业目的。

(二)应用ESP理论指导警务英语教学

在警务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学习者的学习目的和英语基础,既要保持学习者的积极性也要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通过学习英语获取他们所从事专业的知识或技能。通过ESP教学,学生既学习了专业知识,又提高了英语水平。警务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学重点是在实践中提高学生应用语言的能力,对培养复合型警务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新形势下,加强警务英语教学具有必要性。警务英语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警务英语方面的专业术语和表达,在ESP理论的指导下,警务英语教学有助于警务英语人才的培养。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国际交流合作的日益增多,英语是使用最为广泛的交际工具。一些警务工作人员缺乏警务英语专业知识,无法用英语进行交流,因此笔者认为,在警务英语教学中,以ESP理论为指导,教师可以根据警务人员在不同的工作环境中使用不同的警务英语,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标准句型,使学生提高学习效率,以便日后能够顺利完成涉外警务的工作。

在警务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语言水平选择难度适当的教材,在ESP理论的指导下,采用情景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意识。教师首先要搜集一些案件材料,并且对材料进行分析和整理,使学生在特定的情景中学习和练习,学生能够将语言知识和专业知识相结合并且在实践中应用。警务英语教学不同于传统的公共英语EGP教学,警务英语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情景让学生进行会话表演,之后教师可以结合教材进行讲解和点评,学生要认真学习英语教师所讲的知识,才能正确地把理论运用到实践中。

三、警务英语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在警务英语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一些实际的问题。首先,公安院校的学生英语基础普遍不好,专业性很强的警务英语教程对于学生难度很大,同时使得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难度加大,教师授课时需要给学生讲解以前学过的知识,大量的授课内容需要用汉语完成,这样既影响教学进度,又限制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其次,国内很多公安院校都是自己编写警务英语教材,这使得教材的选材不够广泛,内容不够充实,也不能做到与国际警务英语教材接轨,笔者认为,我国应该按照教育部的涉外警务人才培养方案,出版一系列专业、权威的警务英语教程。再次,公安院校学生需要学习很多公安专业基础知识,以及一些法律知识,因此安排学生上英语课的时间是非常有限的,警务英语教学应当注重学生的听说能力,学生在课堂上得不到大量的练习,在以后的工作中也无法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最后,我国现阶段缺乏专业的警务英语教师,英语教师都是学英语的,当被分配教授警务英语这门课时,是一边学习一边教课,这样的授课效果并不好。教师应当把英语作为工具,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公安警务实践。

四、培养高素质的警务英语教师

警务英语是一种带有明确目的性的英语课程,它要求教师具备扎实专业基础的同时,还要求教师有公安专业的相关知识,在警务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进行中英文表达的有机结合,授课模式多元化,授课内容情景化,教师在警务英语教学过程中可以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教师不能只讲授词汇和语法,应该围绕警务专业的相关领域传授知识,利用情景教学法在课堂上设置一些场景。例如,海关或者机场的安检,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模拟演练,使学生通过模拟的情景学习警务英语专业知识,提高警务英语技能。

为培养优秀的警务英语教师,笔者认为全国的公安院校课应采取交流互换的方式,对青年英语教师进行专业的培训,或者在学校开展公安专业警务知识的讲座等,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对警务英语课程的建设有实践意义。

五、应用ESP理论指导警务英语教学的实践意义

在经济发展全球化的过程中,我国与其他国家经济交往频繁,培养既懂得警务专业知识,又能熟练运用英语进行涉外警务的高级警务人才,已经成为当前公安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因此,高校英语教师应该应用ESP教学法指导警务英语教学,培养出更多复合型人才。

警务英语课程是学生学习警察专业英语的有用资源,又是了解国内外警务资讯的良好平台。警务英语课程提供了开阔的自主学习空间,让教师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教学条件选择适合的教学模式。警务英语教学的重点是英语听说能力的训练,在ESP理论的指导下,利用情景教学的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应变能力,获得好的教学效果,对培养涉外警务应用型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可以推进公安院校英语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Strevens,Peter.New Orientations in the Teaching of English[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7.

[2]廖传风.涉外警务英语语篇的功能语言学研究[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

英语学习方法论文篇7

关键词: 交际法理论;大学英语教学;交际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2-0140-01

70年代初,美国社会语言学家Dell Hymes首先提出了交际法教学理论。Hymes认为语言能力是交际能力的一个组成部分,他强调语言的社会文化特征、交际功能、语言的上下文关系等方面,为交际法教学提供了理论根据。交际法教学作为一种以培养交际能力为根本目的的英语教学法,强调的交际能力包括语法能力、社会语言能力、语篇能力和策略能力等等。其核心是把语言作为一种交际工具来教、学和使用。

自20世纪80年代早期交际法传入我国以来,其就受到了广大外语教师的热烈欢迎,因为交际法的目的是以培养学习者的交际能力,即语言的运用能力为目的,这就符合英语教学目标和社会需求,因此,广大英语教学者为了适应这一趋势,一直不断地致力于把交际法运用到大学英语教学中去,目的是解决学生语言学习中的实际问题,这对于大学英语教学有着很重大的意义。

1. 交际法理论基本观点

Hymes认为,具有交际能力意味着人们不但获得了语言规则知识,而且还懂得了语言在社交中的使用规则。主要包括四个方面:(1)语法性,即某种说法是否(以及在什么程度上)在形式上是可能的。(2)可接受性,即某种说法是否(以及在什么程度上)能被接受。(3)得体性,即某种说法是否(以及在什么程度上)得体。(4)实际操作性,即某种说法可能合乎语法性、可接受性和得体性。换句话说,Hymes理解的一个人的交际能力包括语法(合法性)、心理(可行)、社会文化(得体)和概率(实际出现)等方面的判断能力。

2.交际法理论特点

交际法理论认为语言能力只是交际能力的语言结构基础,交际能力是在把这种语言结构应用到真实的交际过程中才能体现的。交际法把交际功能作为教和学的核心,主张将社会生活各方面的交流需要作为外语学习的原动力,注重培养交际能力是交际教学法的指导思想和教学原则。在语言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语言是交际的工具,英语教学过程就是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过程。教师不仅要教育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而且要引导学生做到在交际中学习语言、运用语言,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中心人物。评价学生学习英语的成绩,要着重考查其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重视研究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产生的错误,重视研究引起学生主动、积极学习英语的动机。

3. 影响大学英语学习的根本因素

3.1 学习目的:大多人认为学习目的是影响语言学习成功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具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和学习动机,学生就会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望、主动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积极性,就会自觉地进行各种学习活动。然而,学习目的又是难以定义和衡量的。Gardner和Lambert把学习动机即学习目的性分为两种:融合性动机和工具性动机。张正东先生也曾说:第二语言学习者主要为生存而学习,他们要通过目的语的学习而融入当地社会。我们认为:对外语学习者(FL)来说,学习目的主要是工具性目的,即把目的语作为图谋良好发展的工具。而当前的大学外语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国际理解力和跨文化交际力,因此外语学习得目的仍是以工具性为主。

3.2 学习材料:语言学习的具体学习是以学习材料即教材的形式来体现的。如果学习材料是以一定的教学法理论为基础,在教学法理论指导下编写,为教学法服务,针对学习者的具体状况的话,其学习效果是不言而喻的。因此,要按照交际法教学的规律要求编选教材,在进行基础知识讲解的同时,还要兼顾听、说、读、写等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3.3 学习环境:学习环境的要求对于二语习得的学习者来说是相当重要但却最难实现的一个要求。它是最能体现交际法理论要求的一个因素。因此,对于广大教学者来说,如何安排和设计语言应用环境,如何还原语言的交流情境,是一个相当有挑战性的任务。

3.4 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交际法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宰者和参与者,教师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和协调者,从传统教学过程中强调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的作用。它要求教师应注重建立良好的课堂交际氛围和良性循环的课堂生态环境,尽可能在课堂上创造一种用英语进行交际的和谐环境,让学生成为“舞台”的主角。因此教师应尽量基于以下几点设计教学:

3.4.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课堂上应该尽可能真实地设计交际活动的场景;课后应鼓励学生更多使用英语进行交流,如参加各种英语比赛、戏剧表演、会议、同外国笔友交流等等。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尽量创造条件激发学生交流的兴趣,并且应尽量提供较多的参考语言,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想说、有话要说,让学生懂得在不同场合、不同时间,对不同人物应该怎样进行交际

3.4.2 组织实践各种交际性语言活动:尽量组织学生实践各种交际性语言活动,如角色扮演(role-play)、语言游戏(communication games)、解决问题活动(problem-solving)、模拟表演(simulation)、辩论(debate)等等。其中角色扮演是常用的语言交际活动。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组织不同的交际活动形式,给学生提供演练和实践机会,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在现在大多数院校使用的大学英语教材中,其视听说教材中的交际运用很不错。各单元的交际语言内容丰富、贴近生活。教师可以建立模拟英语课堂,用以调动学生的语言实践积极性。

3.4.3 实施拓展课程,增强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在英语教学中,可以通过设置英语拓展课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要注重引导学生关注语言之外的文化知识。要引导学生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基础上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4.结论

交际法理论教学引入我国业已几十年,已被越来越多的英语教师尤其是广大大学英语教师所接受。正如Allwright(1980)所说:进行学生课堂交际训练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是把学生的课堂知识转化为社会实践必要的、也是颇有意义的环节。交际法是一种符合语言习得规律,可以迅速提高学习效率,能够培养学生交际能力的教学法。作为一名大学英语教师,我们应该研究怎样结合大学英语教学现状,充分利用交际法教学优势,把交际法教学理念和知识应用于教学中,以便进一步促进大学英语教学,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 Brown,H.D.Teaching by Principles:An Interac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Pedagogy[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6.

[2] Richards,Jack C.”Theodore S.Rodgers.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8.

[3] Cohen,A.D.Strategies in Learning and Using a Second Language[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3.

英语学习方法论文篇8

【关键词】模因论 基础英语 教学

模因论 (memetics) 最早是由生物学家Richard Dawkins提出来的,他认为在文化领域中,有一种基因可以复制我们父辈或者朋友的语言或者文化,而在这种复制中,语言是基础。这种基因叫做meme,该词源于希腊语,意为:被模仿的事物。在我国,将之翻译为“模因”(meme),是有意让人们把它与“模仿”相连。

一、模因与语言学习

1.模因的特征。模因作为基因的一种,具有自己的特征。研究者们将模因的特征分为几大类:

(1)长久性(longevity):模因作为特殊的基因,它具有长久性的特征。就是说复制模式越久,它复制的东西就越多。以基础英语教学为例子,就是说一个种族学习或者交流英语越久,就越容易学习英语,这对于整个英语的教学工作时非常有利的。

(2)多产性(fecundity):模因在复制过程中,复制得越快,扩展得就越快,模因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复制出成千上万的东西。

(3)复制的真实度(copying-fidelity):模因这种基因是从记忆层面复制的东西,它具有一定的真实性,但不是所有的复制的东西它都会记得,可能在复制的东西当中它只会记得表达模式或者重要的语言,这就是它的保真度。

2.模因复制的阶段。模因不是机器,它的复制也是分成阶段进行的,就算是电脑复制的东西多了也会耗费一定的时间,所以模因复制也是分阶段的。

(1)同化(assimilation):模因在第一个阶段所要做的是同化,它会同化新的基因,然后把它变成带有记忆载体的基因,只有这样才能开始其的复制过程。

(2)记忆(retention):模因是记忆基因,它可以记忆文化和语言,但是记忆的保留是有时效的。其保留时间的长短要看这个事情对于主人来说是否重要,就像我们人类对于重要的事情会记得很久一样。

(3)表达(expression):模因不仅仅可以记忆,还可以在某种情况下释放出来,这就是表达。比如我们在和人用英语对话时就会学习他的语气和口音,这就是目前英语分为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的原因。如果我们的英语老师用的是美式英语,那么我们的模因基因不断地复制老师的英语语气和用法,那么我们表达出来就是美式英语。

(4)传播(transmission):模因具有传播功能,在我们的生活中,模因的传播随处可见,比如网络上英语歌曲,电视中广告语等的传播。

模因通过这四个阶段不断地重复,时间久了就会在人的脑海里形成特有的记忆,这就是模因论的理论基础。

二、国内外对于模因语言复制能力的研究对比

国外对于模因的研究开始的比较早,而达尔文的人类进化学说也是风靡了整个西方世界,所以国外对于模因的研究是处于一种比较先进的地步,但是也没有把模因论运用于实际之中,我们在学习时使用了它的复制功能都是我们根据本能的选择,但是模因论在国外很多学者之间流传,也被大家接受,这使得它的研究更加的顺利,模因研究家Blackmore S.的作品The Meme Machine在国外就是其模因研究的代表作之一,这也从侧面说明国外对于模因的研究是领先于我国的。

目前国内对于模因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所以对于模因语言复制能力的研究也是很少的,我们基本上是在国外对于模因研究的基础上来研究的,我们在英语教学上的运用只是人类在学习中本能的选择,有的人认为这样我们可能会学习的更快,这样我们能学习的更好,这样才创造出来的学习方法,很多人并不知道模因的存在,所以我们要不断地加强对于模因的研究,争取创造出我们自己对于模因的看法和想法,这样才能把模因的复制功能更好地运用于实际教学中。

就目前来看,我国在模因领域的研究是不足的,但是我们要奋起直追,不断地学习和研究新的知识,希望能早一步的了解和运用模因为这个人类服务,而英语的教学也能变得更加的方便。

三、模因论在我国基础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1.目前我国英语教学的情况。在全世界学习英语的大环境下,我国不可避免的开设了英语课程,在我国的九年义务教育中英语已经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现在我们基本上开启了全民学习英语的浪潮,而在这股浪潮中,我们的英语学习方式也变得五花八门。比如前段时间很流行的李阳英语,就是通过大声的朗诵来加强记忆,最后达到熟练掌握英语的目的。以及大家熟悉的新概念英语。很多老师都提倡学生诵读新概念中的课文直至熟练程度,目的就是让学生不断地复制模因,最终掌握英语基础知识。很多人总想找出英语的最佳教学法,但是事实上教学是不存在最佳方法的,只有根据每个人的差异来选用最适合的方法教学。

随着我国英语教学工作的开展,老师也迫切的想要找出能让学生更好的学习英语的办法。从我国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引进英语开始,我国的英语教学已经经历了初期的摸索,中期的英语基础教学,直到今天我们英语教学已经从初级教学到走出国门的培训应有尽有。可以说我国的英语教学上在世界都有一席之地。

2.模因论在基础英语教学中的运用。虽然说现在模因论在各国还不是很成熟,但是模因论会不断地发展。英语教学就是教授人们学习英语这种语言,而模因有复制语言的功能,所以说,模因也可以复制英语。英语教学在刚刚进入中国的时候,很多教师都不得其法,英语的教学也是一团糟。老师生搬硬套,这样不仅仅不利于学生的学习,而且学生对于英语也会失去兴趣,这种情况一直持续了十几二十年之久,才有人不断开创新的英语教学法。当时模因论还没有传入国内,但是我们已经开始慢慢运用模因的复制功能开始学习英语了,只是我们并不知道模因这种东西,比如中国非常出名的李阳的疯狂英语教学法,这种办法用特殊的环境刺激人们的感官来加强人们对于英语的记忆,就是利用模因在特殊情况下会加大语言的复制量的原理。在这种情况下模因的复制功能得到了最大的发挥,而人们的记忆也越发的深刻,这就是最开始简单的利用模因进行的英语教学法。

而我们英语教学最重要的就是基础教学,模因最重要的作用也就是基础教学中的复制。比如对于单词的记忆,还有语法的运用都是英语学习中的基础,在学习这些基础时,如果更好的利用模因会使得学习更加的简便和快乐。有人曾经说过,快乐是学习最大的动力。如果一个人在学习中是快乐的,那么还有什么能阻止他呢。所以我们又发明了对话教学法,这种教学方法可以最大的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是要学生在课堂上和老师对话或者学生和学生之间对话,而不是老师一直述说一个问题,学生在下面昏昏欲睡。而对于模因来说在这种情况下是非常活跃的,模因在对话中的复制速度是非常快的。比如模因在普通的教学中它的运行速度是一的话,那么在对话中它的复制速度可以达到五。因此对话教学法也是模因的一种利用模式。

在英语教学中,老师和学生的互动是非常重要的。在刚刚开始的英语教学中,老师只是简单的教授学生背英语单词和句子,而很少教学生运用,模因在这种情况下的复制能力是非常差的。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出现新的教学方法。在上海最先出现的一种教学方法很受学生的欢迎,随后普及全国,这种英语教学方法被命名为开放式英语教学。在这种方法下,老师积极地引导学生思考,用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东西来吸引他们的注意,此时模因会积极地运转,来消化和复制,这样的情况下学生的学习和记忆能力会成倍地提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现在无论做什么,只要你有了兴趣,一定会全身心得投入,这样积极地状态下,整个人都是比较兴奋地,学习能力也是最强的,因为在这种情况下,人兴奋了模因也会跟着兴奋,这就是兴趣的力量。基于这种情况,我们也可以做出兴趣教学法,比如给学生听英语歌,或者给学生播放英文电影,在学生学习极度紧张地情况下,一首歌曲或者一部电影可以很好的缓解学生的压力,也可以使得学生在这种情况下学到有用的东西,这也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但是这种方法不能常用,只能适当的培养学生的兴趣,使得学生自己花时间去研究,这样才是最合理的学习方法,这种情况下模因对于学习的帮助也是最大的。

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流也是模因记忆的重要方法之一,在英语教学中也有一种只会写不会说的学生,这种学生是非常不可取的,我们学习英语就是为了交流,如果做不到交流,那么我们的学习只会变得没有意义。为了使我们的学生更好的学习英语,现在的很多校园建立的英语角,这也是模因在英语教学中的具体实践之一,在英语角中,学生们只能用英语交流,不能使用我们熟悉的汉语,这样的情况下,模因也会疯狂的记忆,使得我们对英语的理解不断地增加,这也是模因在目前我国英语教学中的运用之一。

我们很多的教学方法都会运用到模因,只是我们有时候自己都不知道我们运用了这个基因一样,就像我们生下来就会汉语一样,这是我们的模因基因在我们的生活中不断地复制和记忆储存在我们脑海和记忆中的,才使得我们可以运用汉语。那么在英语的教学中,我们也可以不断运用模因来实现英语的基础教学,为我们的英语教学做出贡献。

四、结束语

由于模因涉及到基因理论,所以我们现在所了解的也只是模因能够复制文化和语言,对于知识的传播有着巨大的作用,但是模因对于英语基础教学的整体作用还有待研究。我们在对模因的研究中,对于模因的组成模式,或者是结构我们都一无所知,这是一个新兴的领域体系,模因的研究和目标都有待界定,而在社会上也有很多人反对模因论,认为这是一种不存在的,我们自己想象出来的基因,这对于整个模因论都是巨大的打击,所以我们要不断地探索和研究,证明模因论是正确的,用我们的实际行动来证明模因对于英语教学是有所帮助的,这样也会大大提高英语教学的质量。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英语的教学方式已经变得多种多样,很多教学方式都是很有效的。在层出不穷的英语教学方法中,模因的影子总存在于其中,在模因论的视角下,面对现在新出现的英语教学方法,我们也要积极地研究,使其更好的为英语教学而服务,而我们对于模因的研究也在不断地进步,总有一天我们会揭开模因的面纱,使得我国的英语教学更加的高效。

参考文献:

[1]Dawkins R.The Selfish Gene[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6:605-644.

[2]何中立.语言中模因的力量和用处[J].中国语言科学,2006, (7):54-85.

[3]聂睿,陈玉红.国外对于模因的研究和运用[J].外语教育,2010, (3):29-33.

[4]Blackmore S.The Meme Machine[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53-58.

[5]王宏军.论模因在语言教学中无形的运用和作用[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外语版),2007,(4):72-76.

英语学习方法论文篇9

关键词:克拉申“输入假说”理论;商务英语;培养目标

商务英语教学涉及的知识面较广,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难以让学生将这些知识有效吸收。克拉申理论强调“输入假说”的重要地位,使商务英语教学能够得到一些教学启示,因而值得探究。

一、克拉申“输入假说”理论

“输入假说”理论是克拉申提出的,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学习和研究有重要意义的二语习得监察模式中的核心理论。在“输入假说”中,克拉申认为习得语言的关键在于语言环境中的“可理解性的语言输入”。这里的“可理解性”指的是语言学习者对语言输入意义的理解而不是形式的理解。最佳的输入难度是略高于语言学习者现阶段的语言水平也就是理论中的“i+1”的原则;就内容而言,语言环境提供的语言材料要有趣又有关联,最好是能够和生活息息相关,让语言学习者有较大的参与感和“真实”使用语言的机会;就学习顺序而言,语言环境提供的语言材料不需要按照语法的严格顺序;就语言输入的数量而言,要有足够多的量。只有大量的语言输入才能模拟出“自然”的语言环境并能够形成自然而非人为的最佳的输入难度[1]。

二、商务英语教学的培养目标

商务英语旨在培养英语基本功扎实,具有国际视野和人文素养,掌握语言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国际法学)等相关基础理论与知识,熟悉国际商务的通行规则和惯例,具备英语应用能力、商务实践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思辨与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能从事实际商务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2]。商务英语是培养专用外语人才的一种途径,同时英语能力与技能是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也是最为主要掌握的知识与能力,即商务英语专业教学属于语言类教学的一种,但同时商务知识与文化也同样是学习者必须掌握的。可以说,这两方面的知识是相互交融且必须同时学习和掌握的。

三、克拉申“输入假说”

理论对商务英语教学的启示克拉申的语言习得理论是模拟第一语言的习得情景而提出的,所以所谓“真实”应该等同于习得第一语言的自然的语言环境。而第一语言习得的环境包括:语言输入的量和质,即足够的语言输入量和语言输入的真实性。这个条件在目标语国家中,在有自然的语言环境为支撑时是很容易实现的,但在非目标语国家的语言教学中,却存在很多困难。一方面,在语言输入的量上,我国外语学多是在课堂上,只有通过听的能力,进行足够多的可理解性的输入达到习得的状态。而在说、读、写、译几方面,受到教学内容和课程安排的影响,仅靠课堂上的可理解性输入是远远不够的。另一方面,在语言输入的质上,很大程度受教材内容和教师自身想法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提供的语言场景多是模式化、共性化,死板且脱离生活实际。综合上述分析,结合商务英语教学的培养目标可得出以下启示:在商务英语教学中可以采用沉浸式教学法。沉浸式教学法可以在教学活动中把语言知识转换为一种潜在的学习内容,并把语言知识当作在商务知识学习中进行商务实践和学习的沟通工具,即在教学输入中遵循语言+文化(商务文化)的原则,使在课堂的教学活动中以一种无意识的状态习得语言知识,从而达到语言知识和文化(商务知识和文化)同时学习的效果。由于有了商务知识和能力的要求,可以把语言知识的学习,特别是实践,放到商务知识的背景下。从这个角度看商务文化,又刚好给语言学习者提供了一个既能引起学习兴趣,又可以使学习者在努力后得以对语言知识进行练习的平台。在教学环境营造方面的启示是教学环境不能仅局限在课堂上。学校应该尽可能地有效利用课下时间,营造一种语言使用环境。同时,针对商务英语的学生,可以组织一些商务方面的交流活动,如模拟商务谈判,商务案例讨论等活动。通过这样的活动,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进行商务知识交流,同时还增加了学生使用更多目标语的机会,提高了学生有效的语言输入和输出量,满足了学生语言输入量的要求。

总之,克拉申“输入假说”理论是否对商务英语教学有积极作用,还需进一步探究,但其理论中的“可理解输入”为商务英语教学模式的转变带来了一定的启示。因此,在商务英语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有效借鉴克拉申“输入假说”理论积极的方面,为提高教学有效性创造有利条件。

作者:张莉莉 单位:辽宁大学

参考文献:

英语学习方法论文篇10

 

关键词:商务英语教学  跨文化交际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美国的次贷危机演变成金融危机,不仅威胁了美国经济,也殃及世界上其他国家,其负面效应对中国经济形成了较大的冲击,尤其是对外依存度较高的外贸行业受到的影响则更大。严峻的经济形势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就业。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如何在日趋白热化的就业竞争中胜出?这对商务英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商务英语课程特点与教学现状

Hutchinson和Waters认为商务英语是专门用途英语中的一个分支,是一门以语言学为主导、吸收了一切与商业相关的领域的学科研究方法的综合陛学科,基本上属于应用语言学。从语言的角度看,商务英语是商务环境中应用的英语,但从内容而言,商务英语叉不能脱离商务。其特点是:(1)以目的为导向;(2)以自我学习为中心;(3)真实语料2]。例如,BEC商务英语口试主要考查考生商务交往过程中运用英文的能力。商务交往主要包括建立和保持商务联络、谈论工作、制定计划与安排工作等,目的性和实用性较强。2005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体验商务英语》还设置了真实的案例分析。

改革开放后,中国众多高校纷纷开设“经贸英语”、“商贸英语”、“商务英语”以及“外贸英语”等课程,培养既通晓外语又精通国际商务的复合型人才。有的院校如上海对外贸易大学还开设了相关的研究生课程。另外,出版了一系列商务英语教材,例如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级商务英语教材,与其相关的商务英语考试和培训已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和肯定。但是,我国多数讲授商务英语的英语教师由于受专业知识的限制,往往用讲授基础英语的方法进行商务英语教学,以词汇和语法教学为主;而多数讲授商务英语的商务专业课教师由于缺乏语言教学的经验,教学中以翻译为主。这两种教学模式只是在形式上把英语与专业结合起来,其基本模式是:分析商务英语中某些句子的语法现象;逐句翻译成汉语以解句义。这种“语法~翻译”教学法虽然解决了学习者初涉商务英语时所遇到的“既看不懂也记不住”的难题,然而课堂中缺少师生双向交流的机会,学生接受的是死记硬背的“填鸭式”教育,教师难以帮助学生获得以英语为媒介进行商务交流的能力,未能体现“以目的为导向、以学生为自我学习中心”这一商务英语特点。因此,“语法一翻译”教学法不断受到商务英语教学界的排斥。近年来,随着认知理论研究的深入,以跨文化交际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视角改进商务英语的教学成为可能。

二、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商务英语教学

跨文化交际指的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人之间的交际。“英语+商务知识”的单一模式往往使学生误认为会说英语,懂得商务知识就能够进行跨国商务活动了,而实际上商务活动是一种跨文化交流,每个国家都有自己不同的文化背景,如果不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而按照本国文化所表达的含义去行事,就会引起文化冲突,从而导致商业活动的失败。正如胡文仲先生在《跨文化交际学概论》一书中所说的“跨文化交际已经成为我们时代的一个突出的特点”,当今世界范围内的交际是以跨文化为特征的。因此,用外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也就被视为现代社会人才必备的重要素质。

(一)商务英语与跨文化语言交际

商务英语所面临的文化高度敏感的社交场景,对从事商务英语教学的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教师不单是语言的传播者与研究者,还应兼具商业运作方面的知识,能观商海风云,能洞察世事人情。在商务英语教学中,文化的研究、传授与语言的学习同等重要。在真实的商务交际环境中,在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下,对汉英双方文化的学习、了解与运用,并非靠一点指南,报刊杂志的报道,以及一点外贸必备技术手册就能实现。在正规的商贸洽谈和日常商务活动中,其情景与任务等背景,决定了它所使用的风格和内容与其他环境中,如学术交流中所使用的语言特征不同。在商务交际环境中,商贸谈判与日常商务活动所涉及的言语内容和风格也截然不同。因此要研究商务英语交际环境中的语言特征,以及它所承载的文化符号与含义,并从语言和它所承载的符号与意义等层面进行研究,剥离出语言上附加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文化习俗等。

(二)商务英语与跨文化非语言交际

语言行为,只是跨文化商务交际行为的一部分;其外的所有交际行为,即非语言交际行为,同样忠诚不二地传递着丰富的文化信息j。只有将语言体系与体语体系相结合,才能构成完整的交际体系。跨文化的研究,不能遗漏这一文化特质。跨文化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对比,找出英语与汉语文化的异同,增加对文化的了解,提高跨文化交际意识,交际前就应了解两种文化的差异,预见并避免可能出现的文化误解和文化冲突,在交际中创造双方共同接受的交际氛围,使商务英语交往和跨文化交际得以进行,提高商务交往的有效性。

(三)跨文化理论对商务英语教学的指导意义

商务交际的语言与非语言特质,决定了商务英语在教学大纲的编制、教材编撰、课堂教学和语言测试等各环节中,必须遵循三个原则。首先,要重视语言教学的规范,尤其是在商务背景下的规范表达。其次,要重视文化信息、社会环境的解释,增强学生的交际能力。再次,展开对非语言手段的信息,即体语系统的学习与探讨。

文化是商务活动的杠杆和润滑剂,商务英语教学首先必须按商务英语专业特点设置跨文化教学相关课程,如“英美概况”、“商务礼仪”、“企业管理”、“营销策略”、“英美法律和谈判”等课程,在文化渗透的同时进行知识渗透。其次,教学法上,单纯的翻译教学法显然无法适应现代商务交际的需求,教师应当多渠道讲授商务文化,如商务英语报刊、电视广播、商务网站、有声磁带、光盘、软件模拟等,都可以带给学生直观的感受,使他们了解最新的商务信息和商务动态;通过观摩、探讨、表演模拟、案例分析、英语角和晚会等,为学生创造多种形式的文化与语言环境;邀请经验丰富的从业人员举办讲座,把商战实例与文化差异结合起来分析、探讨;在外贸公司建立实习基地,使学生获得第一手的资料。再次,要使用国内外优秀教材。目前我国书市上的商务英语教材种类繁多,但是质量参差不齐,有的语言老化,练习单调,内容严重滞后,远远不能满足教学的要求。所以,建议引进国内外优秀教材,这样学生既学习了英语,又获取了专业信息。授课可以采取全英语授课或中英文结合(双语)的方式。总之,商务英语的教学,必须将商务知识与跨文化交际知识相结合,运用合理科学的教学方法、最新的优秀教材,经过多渠道商务英语的视听接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高素质商务英语人才。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视角下的商务英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