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情故事十篇

时间:2023-04-11 01:22:08

亲情故事

亲情故事篇1

离暑假结束还有一个月的时间,作业早早做完又闲的无聊的我,居然主动报了个补习班,半个月的那种。

这天,我跟最近一样,放学后背着书包往家走,双手抱头仰望天空,突然发现今天的太阳与我玩起了捉迷藏,竟不散发出令人眼疼的光芒,反倒躲在云层后面,使大地都蒙上了一种阴蒙蒙的感觉。突然,一阵狂风袭来,感觉额头上一凉——一大滴雨滴滴落下来,然后就成倾盆之势泼下,于是我就飞奔的跑向家。

终于到家了,妈妈见我这副落汤鸡的样子,赶紧跑去给我找干衣服,还拿来了毛巾,一边给我擦头发一边焦急的说:“怎么样?冷吗?刚才有没有滑倒摔跤?”我一边答应着一边又打着喷嚏,又让妈妈的眼神变得异常担忧起来。洗完热水澡后,我依然有点冷,而且浑身不自在,连走路都变得吃力,我几乎昏倒在床上,就这样昏昏沉沉的睡着了……

我睁开朦胧的眼睛,发现我躺在了温暖的被窝里,我拿起闹钟,手掌上一阵冰凉,看着闹钟却发现指针的位置在我眼中变得摇晃起来,刚刚看清是11点,随即脑袋一疼,就捂着头叫:“妈!”“怎么了?”“头疼!”妈妈急忙用手摸了摸我的额头,“好烫!快,我给你量量体温!”……“呀!都38。6°了!快,赶紧吃药!”我又艰难的咽下了几颗胶囊,一头栽在床上,陷入了天昏地暗的状态中……

亲情故事篇2

安徽卫视长寿剧《娘家的故事》第一部与第二部在2009、2010年播出时,都夺得同时段收视冠军。有人说这样的戏没有偶像,有人说这样的戏天天家长里短,婆婆妈妈,但就是这样的戏打动了万千观众的心,因为它朴实无华,因为它真情动人,因为它就像发生在你家、我家、他家的故事,因为家是中国人永远的情感寄托。《娘家的故事》牢牢地抓住了植根在我们生活中的一切亲戚关系,把令我们痛苦、让我们欢笑的人情世故巨细无糜地展现出来,并通过那些真实、可亲的母亲、爱人、姐妹等女性形象,用最平凡的琐事触发我们内心深处最刻骨的感动。老百姓也笑称“《娘家的故事》是家庭生活百科全书”,无论是婆媳关系怎么相处,夫妻感情怎么经营,家族争产如何解决,还是亲家之间如何调和,《娘家的故事》都有对策。这一次,朴实无华,饱含真情的收官之作《娘家的故事3》浓情登场,最熟悉的娘家人又回来了。

对于生活在当下的中国人而言,事业和家庭、感情和金钱正在逐渐成为一个无法平衡的翘翘板,每一个人的生活信仰都会被放在上面经历一番考验,是我们这个时代正变得世风日下,还是每个人心里都有不同温暖的港湾?240集系列情感大戏《娘家的故事》正是这样一部瞄准当代人生活困境和情感危机的作品。从家庭关系到个人生命经验,从集体的悲欢到个体的挣扎,这部《娘家的故事3》承袭前两部的精彩之处,并将之前所有的伏笔全部收拢起来,创造出了精彩缤纷的故事情节。《娘家的故事3》用一个欲扬先抑的巧妙结构,把我们最熟悉的生活一步步地铺陈开来,让所有的观众都被荧屏中那些令人感同身受的泪水和欢笑深深打动。《娘家的故事3》牢牢秉承了前两部的核心“娘家是女儿永远的家”,并将这个主题进一步阐释开来,深刻揭示了隐藏在日常伦理中那永恒不变的家庭情结,道出了中国人对于家、对于亲情永恒不变的依恋和信仰。

家长里短 笑中有泪

这一次娘家很不平静,娘家人必须打响一场“娘家保卫战”――“夺夫、夺子、夺财、夺命”的四大家庭战役陆续打响,娘家人需要“保卫财产、保卫爱情、保卫子女、保卫亲情”。《娘家的故事3》依旧延续以往的脉络,以沈何两家的姻亲关系为核心,上演了一出父女、婆媳、母女、妯娌、姐妹以及亲家等中国典型麻辣关系的精彩好戏。退休的何校长有三个出嫁的女儿,她们各自遇到了不同的婚姻危机和人生困境,老校长该如何面对亲家的指责?又该如何帮助女儿们渡过难关?出嫁的女儿们,又要如何在婆家与娘家间找到最佳平衡点?在何赛飞、马雅舒和石维坚等实力派演员的精心演绎之下,《娘家的故事3》中那些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平实故事和这些平凡人的喜乐能够让我们忘却生活的苦恼,而他们的危局又往往能发人深省。这部情感大戏巧妙地融合了泪点和笑点,用扎实的故事和精彩的表演给观众带来了一场别样的情感盛宴。

来自观众心声的故事

娘家的故事总是说不尽,它纠结、虐心,但结局总是令人欣慰的。细心地观众会发现,在《娘家的故事3》里的很多人物出现了较大逆转:何小西不再一味地逆来顺受,勇敢追求自己的幸福;前两部中一直与婆婆不和的恶媳妇江玉凤也终于因为一次大病而大彻大悟,变成了贤惠媳妇;第二部中的富二代花花公子杨俊贤到第三部中穷困潦倒,但却成了一个有担当的男人;何家大姐何小东则由家庭主妇转型为事业型女人。这些改变不突兀,反而让人看得心里暖暖的,因为这些情节都是从老百姓的心声中扎扎实实成长出来的。安徽卫视携手剧酷传播,对前两部中所有热心观众发来的短信进行了量化分析,找出了观众最想看到的剧情线索,找到了观众最喜欢的人物关系组合,选出了观众最喜欢的演员,这才有了《娘家的故事3》的精彩故事。

何守杰(石维坚饰):

65岁,何家大家长,坚守份际的退休小学校长,原想换个方式奉献社会、退而不休,四个儿女的感情事业波折不断,让他难以如愿,只能无怨无悔协助子女面对接踵而至的人生意外。到了六十而耳顺的年纪,却夹在理智与情感间左右为难,人生的考验才要开始。

吴丽珠(张琴饰):

58岁,一辈子相夫教子的校长夫人,结婚四十年总把丈夫、子女搁在生活首位,三个女儿出嫁后,就等着幺儿讨房媳妇,生个乖孙子,这辈子也就了无遗憾了。无奈现代婚姻不靠谱、三个女儿陆续出了状况,单纯传统的家庭妇女,遇上了复杂现代的情感纠葛。

何小东(于小磊饰):

38岁,守杰长女,有着长女的担当,却不见得有长女的智慧;弟妹的闲事她从不吝插手,天生的侠义心肠,总是让她冲到第一线替全家挡子弹,但却常常冲过了头。外遇丈夫回头,让她重拾人生战斗力,开店做做生意,扛起娘家大小事。

何小南(歌洋饰):

36岁,守杰次女,独立失婚的现代女性代表。轰轰烈烈结束婚姻、紧接着谈了场无疾而终的恋爱,旋即离家寻找人生的下一个目标。独立得过了头就显得有些无情了,家中的纷扰从不见她现身,也成了小东口中没良心的何家女儿。

何小西(马娅舒饰):

32岁,守杰三女,集传统现代妇女优点于一身、一路走来,求学、结婚从没让父母操心,不料却因为夫婿事业重挫,成了家中二老最大的牵挂。她没料到无怨无悔的付出,换来的竟然是一次又一次让她伤心的结局。

何小北(王福建饰):

29岁,林家幺子,备受宠爱地长大成人,生平无大志,工作一个换过一个。直到他遇到生命中的真命天女欢欢,他终于想认真地干桩正事,可偏偏欢欢又是个单身妈妈,小北人生的头一桩正经事,也成了何家二老眼中的麻烦事。

沈万海(林在培饰):

60岁,猪蹄老店的传人,厨艺一把罩,离婚后再结婚却把家里搞得一团糟。眼睁睁看着儿子一步步步入歧途,却无力阻挡挽回,只能在恨铁不成钢的懊悔与子不教父之过的愧疚中,抑郁度日。

李秋萍(何赛飞饰):

54岁,万海现任妻子,直率、仗义、没坏心眼,最大的弱点就是宠溺独子建弘。癞痢头的儿子是自己的好,她无怨无悔包庇建弘有心或是无意的过错,却万万没料到自己无条件付出的母爱,居然害了建弘的一生。

沈建明(郭超饰):

32岁,万海长子,沉默木讷,粗中带细。他总认为母亲在世时没好好尽孝、所以谨遵母亲的遗言,包容了家中所有不和谐的因子。建明始终记着母亲的教诲,在充满冲突与矛盾的家中,寻找生活的平衡点。可他万万没料到,向来强势不服输的妻子却罹患了不治之症。

沈建弘(尚于博饰):

31岁,万海和秋萍的儿子,自许为知识分子而自视甚高,在母亲与妻子全力支持下,圆了创业的美梦,却因为急于证明自己非泛泛之辈而得罪小人,惹上官司。前女友刘安琪趁虚而入取代了小西的位置,但建弘心中却始终惦记着生命中的最爱。

江玉凤(杨婷婷饰):

30岁,建明老婆,金钱至上、自以为是。即使炒房炒到负债,依旧不改一贯的 强势。医生诊断出她得了乳癌,她终于发现汲汲营营赚来的金钱换不回健康,想为身边的人多做些什么,她不知道还来不来得及悔误,只能瞒着家人跟死神赛跑。

刘安琪(江祖平饰):

31岁,建弘的前女友,美丽聪慧、精明干练,因建弘受不了她的强势黯然结束毕生难忘的恋情。不过建弘人生的低潮,又重新燃起她内心深入已经熄灭的火苗。身为律师的她,不计酬劳代价地替建弘和小西打官司,也介入两人的婚姻。

杨俊贤(王骏毅饰):

33岁,小南的前夫,杨家的独子,结束了家族企业后,也挥别了旧日风光,他放下身段,重新来过,委身大企业积极向上,试图凭借自己的力量,重振杨家过往的辉煌。

马娅舒:为自己而活

马雅舒饰演的善良的三女儿何小西发现自己深爱的丈夫沈建弘原来一直在外面养了个小三,而这个人正是他的初恋刘安琪,虐心的剧情由此展开,声嘶力竭的争吵,歇斯底里的哭喊甚至大打出手的场面不断上演。原配由一个事事恭顺的小媳妇升级成内心强大又自信的女人,虽然没有像韩剧中那样展开复仇,但一袭红衣闯前夫和小三婚礼的场景还是相当霸气。

在剧中小西从第一部的逆来顺受蜕变成勇于为自己争取的女性,现实中的马娅舒也在经历情感风波后,逐渐成长,她说:“三年中,生活经验经历成长,表演方式也在改进,生活的经历让我体会更多。”当被问到有关吴奇隆出演的《步步惊心》热播的问题时,她这样回应:“我不会关注某一部戏,实际上我自己拍戏也很忙,不拍戏就开始度假,很难去关心别人的事,也不会看电视。”她表示不会受到外界的影响:“我活在真实的世界之中,不活在一小撮人的世界之中啊,这不会影响到我,但我也阻止不了别人说什么。”

在《娘家的故事3》中少不了婆媳之间的矛盾、战争,马娅舒不免会被问到现实中与洋婆婆的相处如何,她说自己很幸运,因为与洋婆婆相处很简单,不会有很多要求,她们认为自己的人生自己做主,不会干预你,“比如我在美国可以睡到下午三四点起床,婆婆看到我只会面带微笑地说good morning,但在中国可能自己都会心虚吧”。她还讲到婆婆听过自己的歌,而且还会拿给朋友听,“她很以我为荣”。看来戏里苦情的她,戏外却是幸福满溢,老公经常去现场探班,还与剧组的其他演员成了好朋友,“老公积极地融入我的生活,和我的朋友成为朋友,我认为工作和生活需要平衡,当我不工作时我就会全身心地投入自己的家庭生活”。

现在的马娅舒和小西有着相似之处,她们都是勇敢地追求自己想要的,也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幸福是争取来的,我现在是个享受幸福的女人。人是不断成长的,从天真、幼稚到成熟,现在的我对人生、社会都有全新的看法,拥有豁达的人生态度,过去的过去,不应该因为那些影响现在,不然对身边人也不公平。”马娅舒说“我还是我”,千帆过尽后,她抛开外界的纷纷扰扰,“我勇敢地做出选择,我觉得人不要轻易下定论,跟着直觉走就好”。

Q:第二次与“娘家”合作,有什么感受?

A:我接拍了《娘家的故事》1和3,“娘家”陪我成长。现在回想每个场景都有每种感情。拍摄的过程,对每个演员都是成长经历,我们自然地演出,真情地表演。

Q:在《娘家3》中小西有什么变化?

A:第一部中的小西让大家喜欢,我很高兴,小西是个完美女人,善良的媳妇,识大体,下得了厨房,进得了厅房。第三部中,我在表现小西温柔娴熟的同时,也会要突出她的个性,把人物表现得更为丰满。剧本中把小西刻画得更人性化,不是一味地表现人的好,她更真实,勇于表现自己,小西进步了,她为自己活着,争取自己的幸福、事业、爱情。同时小西的经历变丰富了,也有生活的压力,我要把小西所代表的当下80后媳妇的辛苦也真实地呈现出来。

Q:戏里做了妈妈,戏外什么时候打算生小孩?

A:在戏里与孩子接触,感触很多,发觉自己人生还没有这部分的内容,而且戏里面的小朋友实在太可爱了,他会自己加台词,看到我在哭,他会说:“小西我好喜欢你。”我喜欢小孩子、喜欢与小演员合作、喜欢与小朋友在一起。与小朋友拍戏,让我也有了生宝宝的打算。

其实生孩子的计划一直都有,只不过我希望能有更多时间去学习、进步、休息,更好地去迎接孩子的诞生。拍戏和生孩子也不冲突,导演要是愿意请挺着大肚子的我去演戏,我只要带着老公助理就好。当然为了孩子的健康我也不打算那段时间工作,现在只是放不下,所以继续。

亲情故事篇3

离暑假结束还有一个月的时间,作业早早做完又闲的无聊的我,居然主动报了个补习班,半个月的那种。

这天,我跟最近一样,放学后背着书包往家走,双手抱头仰望天空,突然发现今天的太阳与我玩起了捉迷藏,竟不散发出令人眼疼的光芒,反倒躲在云层后面,使大地都蒙上了一种阴蒙蒙的感觉。突然,一阵狂风袭来,感觉额头上一凉——一大滴雨滴滴落下来,然后就成倾盆之势泼下,于是我就飞奔的跑向家。

终于到家了,妈妈见我这副落汤鸡的样子,赶紧跑去给我找干衣服,还拿来了毛巾,一边给我擦头发一边焦急的说:“怎么样?冷吗?刚才有没有滑倒摔跤?”我一边答应着一边又打着喷嚏,又让妈妈的眼神变得异常担忧起来。洗完热水澡后,我依然有点冷,而且浑身不自在,连走路都变得吃力,我几乎昏倒在床上,就这样昏昏沉沉的睡着了……

我睁开朦胧的眼睛,发现我躺在了温暖的被窝里,我拿起闹钟,手掌上一阵冰凉,看着闹钟却发现指针的位置在我眼中变得摇晃起来,刚刚看清是11点,随即脑袋一疼,就捂着头叫:“妈!”“怎么了?”“头疼!”妈妈急忙用手摸了摸我的额头,“好烫!快,我给你量量体温!”……“呀!都38。6°了!快,赶紧吃药!”我又艰难的咽下了几颗胶囊,一头栽在床上,陷入了天昏地暗的状态中……

亲情故事篇4

吴猛,晋朝濮阳人,八岁时就懂得孝敬父母。家里贫穷,没有蚊帐,蚊虫叮咬使父亲不能安睡。每到夏夜,吴猛总是赤身坐在父亲床前,任蚊虫叮咬而不驱赶,担心蚊虫离开自己去叮咬父亲。

给老人设个亲情号码

我的老岳母患中风后遗症和糖尿病后,生活便不能完全自理了。年前,我们曾给老岳母买过一部手机,可老岳母眼睛不太好,看不清上面的数字,有时甚至还忘了开机或关机。后来,我们又专门给老岳母买了一台移动式座机电话,但由于老岳母年龄大了,拨电话时不是记错了数字就是拨错了号码。那天,我从报刊上看到有种移动话机可以设几个“亲情号码”(就是用一个阿拉伯数字代表一串电话号码),只要按一个特设的固定号码,对方就可以收到。为此,我请我的小外甥女帮忙,给老岳母设了几个“亲情号码”,老岳母试用了几次后感到非常方便,她自己有什么日常生活小事,只要一拨电话就成。老岳母想谁了,就直接拨电话,随即就到,很是方便。

(刘剑侠)

母亲家的保洁员

因为工作忙,家里雇了小时工,每周一次来家做卫生,减轻了我们不少负担。

周末是我给自己规定的孝亲日,无论刮风下雨,雷打不动地要去母亲家,陪老爸老妈说话,给他们做饭。母亲非常勤劳,又极爱干净,窗明几净,一尘不染是家里的常态。我总是批评妈妈不给我留点活儿,妈妈每次都笑着说:“举手之劳,你一周才来一天,咱好好说说话。”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发现妈妈家的桌子上有了灰尘,玻璃也模糊了。忽然发现妈妈的眼睛不再尖了,手脚不再麻利了,说话也不再高门大嗓。妈妈老了,我的心开始变得沉重。再到妈妈家时,我便多了一项任务――做卫生。受母亲的遗传,有洁癖的我,不能容忍房间里的灰尘。于是和爸妈聊天的时候不再坐着,而是拿着抹布,擦擦这儿,抹抹那儿,老爸老妈就跟在我身后叨叨:“歇会儿吧,别累着。”我说:“天天工作都坐着,活动活动有利健康。”老爸老妈不再叨叨,转身到厨房为我做好吃的。说真的,收拾完妈妈三室一厅的大房子,我还真有些吃不消。

亲情故事篇5

2、作为妹妹惟一的亲人,男孩的血型和妹妹相符。问男孩是否勇敢,是否有勇气承受抽血时的疼痛。男孩开始犹豫,10岁的大脑经过一番思考,终于点了点头。

3、抽血时,男孩安静地不发出一丝声响,只是向着邻床上的妹妹微笑。抽血完毕后,男孩声音颤抖地问:“医生,我还能活多长时间?”

4、医生正想笑男孩的无知,但转念间又震撼了:在男孩10岁的大脑中,他认为输血会失去生命,但他仍然肯输血给妹妹。在那一瞬间,男孩所作出的决定是付出了一生的勇敢,并下定了死亡的决心。医生的手心渗出汗,他紧握着男孩的手说:“放心吧,你不会死的。输血不会丢掉生命。”

亲情故事篇6

见面即遭“下马威”,

热心“准后妈”碰上“小对手”

2005年9月,名模瞿颖正在录制她的第二张个人专辑《连锁反应》,为了帮助她录好专辑,朋友介绍“音乐超人”张亚东过来对她进行帮助和指点。频繁的接触,瞿颖见识到了张亚东过人的音乐才华。专辑录完了,性情直爽的瞿颖经常主动给张亚东打电话,请他去北京胡同里的私家小厨吃饭,有时还邀请张亚东去玉渊潭公园看花海。半年后两个人便由“心有灵犀”发展成为了恋人。

张亚东老家在山西省天镇县,他从小就是个音乐天才,与文工团的舞蹈演员曹方结婚,后来生下儿子小北。但两人在1994年离婚,离婚后儿子就一直由曹方带着。一直到2004年的时候,张亚东才把他从山西接到北京上学。张亚东和瞿颖开始恋爱后,他有些担心瞿颖能否接受还没嫁进门就当起了“准后妈”的尴尬事实,因此,直到2006年3月,当两人的感情已经稳定下来后,他才忐忑不安地把儿子的事告诉了瞿颖,没想到瞿颖哈哈一笑:“这事我早听说了,我还听说你儿子特别聪明!我就喜欢聪明的孩子,你放心吧……”

瞿颖的话让张亚东备感欣慰,但他心里仍然有些担忧――他害怕儿子不愿意接受瞿颖。张亚东心里清楚,儿子毕竟是个孩子,在心里最爱的是他的亲生母亲,对于一个陌生的女人的突然闯入,他肯定难以接受。因此,和瞿颖恋爱期间,他从来没有跟儿子说过这事。就在他还在犹豫怎么跟儿子说的时候,瞿颖主动打来电话,说:“我给小北买了一件小礼物,很想当面送给他,你安排个时间,我请你们父子俩一起吃顿饭吧!”

几天后,张亚东和儿子提了这件事,果然如预期所想,被儿子断然拒绝了。第二天,张亚东坦诚地把真实情况告诉了瞿颖。瞿颖听后没生气,反而很轻松地说:“既然小北不愿意出来吃饭,干脆我到你家去给你们做饭吃好了,也顺便把我给小北买的礼物带过去!”张亚东就答应了。

瞿颖来到张亚东家时,小北正在客厅弹钢琴。见到瞿颖后,他很有礼貌地站起来说了声“阿姨你好”,便不再说话。瞿颖拿出为他买的一款十分漂亮的新款手机,说:“小北,这是阿姨送给你的一份小礼物,你打开看喜不喜欢!” 小北很有礼貌地拒绝道:“谢谢阿姨,您的礼物太贵重了,我不能收下!……”这下瞿颖送也不是,不送也不是,颇为尴尬。张亚东接过手机给她解围说 :“这孩子,阿姨送你礼物,你怎么能不收下来呢!”没想到小北毫不退让:“不是你告诉我的,不能轻易接受别人的礼物吗?再说,我有我妈妈给我买的手机嘛!……”看见父子俩争执了起来,瞿颖赶紧打圆场:“没啥,小北要是不喜欢,也别强迫他,就先放这儿吧,哪天他想用了再用也不迟!”

打不破的壁垒?

“准后妈”倾尽宽容和真诚

2006年10月,瞿颖的父亲因癌症病逝,瞿颖的情绪十分低落。为了不让她远离一个人独居的孤独和痛苦,张亚东提出让她搬过来跟自己一起住。而在瞿颖父亲生病这段时间里,张亚东经常抽出时间去探望照料,同时,他还在精神上给了瞿颖莫大的安慰和支持,这也让瞿颖真正感到他是一个值得托付终生的男人。

张亚东决定跟儿子好好谈一谈。他对小北讲明了情况,说:“小北,爸爸爱瞿颖阿姨,这是作为正常人都有的感情需求。爱情是美好的,你长大了就会知道。因此,爸爸希望你能尊重瞿颖阿姨的感受,注意一下自己的态度,好吗?” 小北沉默了片刻,冷冰冰地说:“老爸,你说的我都懂,我会注意自己的态度,但是我明白告诉你,我在心里永远都不可能接受她!”

瞿颖搬过来的第一天晚上,张亚东邀请胡海泉、陈羽凡、辛欣等几个好友到家做客。瞿颖做了满满一桌子美味佳肴。大家都准备吃饭时,发现小北还躲在自己的房间一直不出来。瞿颖过去敲门,喊他出来吃饭,小北却说:“我不舒服,不想吃,你们吃吧!”也不开门。辛欣和张亚东也过来喊他出来吃饭,小北才开门。门一打开,大家都吃了一惊:只见桌子上摆满了母亲的照片,而小北红肿着眼睛,眼角还残留着泪渍!张亚东走过去责备儿子:“小北,你这是干什么呢?还不快去吃饭!”见到眼前尴尬的场面,瞿颖却没有转身离开,而是走过去先制止了张亚东对儿子发火,然后轻轻牵起小北的手,轻声说:“大家都等着你呢,走吧小北,咱们吃饭去!……” 小北这才抹了抹眼泪,跟着她出来了……

晚上,张亚东非常抱歉地对瞿颖说:“小北这孩子不懂事,第一天过来就让你受委屈了!回头我再劝劝他,让他把那些照片收起来!”瞿颖心里也有些难受,但她还是笑着说 :“没什么,他喜欢就让他挂着呗!越不让挂,他越起逆反心理,反而不好!”

随后,瞿颖发现小北最爱的还是他现在学的专业――钢琴,他喜欢去现场听钢琴演奏会,而他最喜爱的则是优秀的钢琴演奏家郎朗,他把郎朗当成了自己的奋斗目标。在他的房间里贴了好几张郎朗的照片。了解到这些后,瞿颖在心里暗暗记下了……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准后妈”成功收编“第三者”

2007年2月12日,来自新加坡宗邑兄弟将在北京世纪剧院举办钢琴演奏会。韦宗邑兄弟也是小北所喜爱的一对儿童演奏家。瞿颖闻讯后,提前半个月便订了3张票,和张亚东说好一起陪着小北去听演奏会,为此,她甚至推掉了一个演出的机会。2月12日下午,当瞿颖和张亚东开着车来到小北的学校,把3张演出票摆在他眼前时,小北惊喜异常。当他从父亲口中知道是瞿颖买票让他看演出,而且为了陪他还推掉了自己的演出后,他终于情不自禁地说出了:“瞿颖阿姨,谢谢你……”

从这以后,小北对瞿颖的态度开始有些改变。几天后,瞿颖在晚饭后问小北 :“小北,你不是很喜欢画画吗?我给你命个题吧,如果你有一间房子,你会把它布置成什么样子?” 小北于是按照自己的想法画出了一张画,交给了瞿颖。

2007年4月中旬的一个周末,瞿颖和张亚东说要带着小北出去玩,然后他们开车到了北京小汤山的一个风景如画的别墅区,车子在一栋小别墅面前停下来,随后,瞿颖把张亚东父子带到二楼的一个房间面前,笑吟吟地说:“小北,这个就是我为你准备的房间,你看喜不喜欢?”打开门,小北简直看呆了:墙壁是浅绿色,顶灯是可爱的卡通造型,室内的家具都是原色的松木家具,全都是他所喜欢的!怎么这么眼熟呢?他突然想了起来:这间屋子,正是按照他的那张画来设计的!

更让小北惊喜的事情还在后面。在他的床头,竟赫然挂着一张郎朗亲笔签名的海报!那是他做梦都渴望拥有的宝贝!一个多月前,他曾经听说过一个同学有郎朗的亲笔签名海报,当即提出跟人交换,但被拒绝了。如今,这梦寐以求的宝贝赫然就在眼前! 小北很感动,哽咽着问:“谢谢你,阿姨!你对我太好了!……”说着眼泪从眼角滑落,瞿颖抽出纸巾帮他擦干眼泪,和张亚东相视一笑,说:“小北,我们是一家人,不能说那么见外的话!……” 小北含泪笑着点了点头……

当天晚上,小北想了很多。他突然发现,自从瞿颖阿姨来到这个家,这个家不知不觉中突然改变了很多很多……瞿颖阿姨是多么好的人啊!我为什么还要那样一次又一次去伤她的心?……

第二天晚上,小北主动和瞿颖谈心。他坦诚地把害怕爸爸认识她后就不再关心自己的担忧告诉了她,并向她道歉。瞿颖听了,笑着问:“你现在还担心吗?” 小北不好意思地说 :“不担心了!其实仔细想想,有了阿姨后,我的生活中又多了一份爱……”瞿颖听了,也欣慰地笑了,这时,她的心里感到说不出的甜……

不久,小北的手机不慎掉进水里坏了,他终于将瞿颖送给她的那部手机拿了出来使用了。当一切隔阂冰消雪融后,小北对瞿颖越来越信任和依赖。此后,每隔两三天见不到她,他就会给瞿颖发短信问候,让她不要只顾着工作,要保重身体。

2007年7月2日是瞿颖的生日,这一天,她收到了小北送给她的一份特别的礼物:英国作家柯南道尔的侦探小说《福尔摩斯全集》和席琳迪翁的唱片精选。她又惊又喜:“你怎么知道我喜欢这些?” 小北得意地一笑 :“我经常光顾你的博客呢,还能连这点东西都不知道?……”一边的张亚东见此情形,开心地拍着儿子的肩膀 :“儿子,你冷酷的“心”什么时候变柔软了……”

亲情故事篇7

一、回顾课文

同学们,民间故事是一些长期流传于老百姓之间的故事,这些故事往往表现了群众美好的愿望。上节课我们初步阅读了《猎人海力布》这篇课文,了解了故事的大致内容,现在请你们回忆一下,课文主要讲了海力布的哪几件事?(救白蛇 得宝石 救乡亲 变石头。)

同学们你们看,前一个故事埋下的伏笔,在后一个故事的发展中会一步一步地呈现出来,故事就是这样推进的。

二、回顾复述故事的方法

讲故事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故事情节完整,我们在四年级时也学过怎样简要复述课文,那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怎样做才能在讲故事时不会遗漏重要情节?

(可以借助表格、示意图、思维导图、关键词等方式梳理主要情节。)

三、练习复述

现在请大家以“救白蛇得到宝石”为内容,自己试着讲一讲这段故事,可以讲给你的同桌听。谁想毛遂自荐到台前讲故事?(我觉得你特别棒,讲得文从字顺,内容也具体完整。)

那现在我们来讨论一下:除了故事情节完整,有什么好的建议可以把故事讲得更精彩呢?(把自己想象成故事中的人物,揣摩人物的心里想法;加上合理的想象,拓展文中没有的内容;以故事中某一个人物的口吻讲故事。)

四、变换角色复述

文中最令人感动的部分是海力布“救乡亲变作石头”,那你能不能用上刚刚我们讨论的方法,小组内试着以海力布或者乡亲们的口吻讲一讲海力布劝说乡亲们赶快搬家的部分,互相提建议,并最终推选一人讲给大家听。

过渡:在即将大山崩塌、洪水来袭如此危急的情况下,如果你是海力布,你打算怎样劝说不愿离开的乡亲们呢?

面对这即将遭遇的险情,你会怎么想?

生:要是我就这样告诉乡亲们,他们肯定不会相信,但是不告诉他们,他们就性命难保了。

生:山洪就要爆发了,但是我又不能跟乡亲们说,因为我会变成一座石像。但是,如果不跟他们说,那他们的性命就难保了,用我一个人的生命换回乡亲们那么多老老少少的生命,肯定是值得的。

生:这真是太糟糕了,我一定要马上把这件事告诉乡亲们。

师:听到这个消息,海力布心想:这怎么办啊,大山崩塌,洪水来袭,乡亲们……不行,我得赶快劝他们搬家。于是,海力布急忙跑回家对大家说:“咱们快搬到别的地方去吧,这里不能住了!”乡亲们听了很奇怪,有一个乡亲站出来说:“海力布,这里住得好好的,你为什么要叫我们搬到别处去啊?”又有一个小孩听了他忍不住哭了起来:“不要,不要,我不要搬家。”尽管海力布焦急地催促大家,可是谁也不相信。

师:孩子们,他讲得和原文有什么不一样?你说得太好了,这里我们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想象,加入了心理活动,文章就显得生动多了。(板书:加入心理活动)

还可以怎么讲使故事更加吸引人呢?

师:那请你也想象一下,听到海力布的劝说,还有谁会说些什么呢?

生:海力布的母亲说:“海力布你别胡闹了,搬家这种事可不能乱说呀!”

生:海里的朋友说:“海力布你是怎么知道的呢?让我搬家就怕老老少少的吃不消啊。!”

生:海力布的叔叔站出来说:“海力布,我们这儿这么多人一起搬家,托儿带口的多不容易呀。”

师:我们根据课文内容,想象了人物对话,我们再去讲这个故事,是不是更有吸引力了?(板书:改变人物对话)

学到了这些方法,我们先自己练一练,待会儿再来讲一讲。

师:四人小组先读一读海力布第三次劝说乡亲们搬家的内容,然后讨论一下哪里可以加入心理活动,哪里可以加入变成人物对话,哪里可以配上动作、神情,然后自己练一练,把这个片段讲生动。

(生交流讨论,并进行个别展示)这些方法我们都掌握了,那么要想讲的古诗与众不同,我们还可以怎么做呢?

生:我们想加入海力布在宣布消息时,乡亲们切切私语讨论的声音。

生:我们想在海力布变成石头以后,加入一位乡亲说的话:“海力布,是我们对不起你,没有早点相信你的话。”他又对着乡亲们说:“乡亲们,快走吧……”

师:了不起,他又教给了我们一个把故事讲生动的方法。他把原来没有的情节也想象出来了。(板书:想象故事情节)

师:老师迫不及待想请你们来讲这个故事,谁愿意?

过渡:刚刚我们以从海力布这个主人公的角度感受了这段故事,那么站在乡亲们的立场上,他们又是怎么想的?谁来以乡亲们的口吻讲述一下?

忽然听到要搬家,要离开世世代代居住的地方,你们会怎么想?怎么说?听到海力布说出实情,忽然看到他变成石头,你又有怎样的表现?

五、缩写故事

就是这样一位“乐于助人,舍己救人”的猎人,明知道自己说出实情会变成石头,却义无反顾,所以人们世世代代纪念海力布,据说在内蒙古自治区至今还能找到那块叫海力布的石头。可是很多到那里旅游的游客并不了解这块石头的来历,你能不能做一个小导游,向这里的游客简要介绍它的来历呢?

民间故事通常是口耳相传,当你读到一个比较长的好故事,想把这个故事简要地介绍给别人,就需要缩写故事内容,让它变得短一些、简单一些。怎样缩写呢?下面是对课文《猎人海力布》第1-4自然段的缩写,对照原文,看看保留了什么,删减了什么,哪些句子是概括出来的,哪些句子是改写的。

从前有一个猎人,名叫海力布。他热心帮助别人,大家都非常尊敬他。

有一天,海力布打猎时看见一只老鹰抓住一条小白蛇,他急忙救下了小白蛇。小白蛇告诉海力布,她是龙王的女儿。为了感谢海力布的救命之恩,小白蛇说她家有许多珍宝可以送给海力布。小白蛇还告诉他,龙王嘴里含着一颗宝石,谁含着那颗宝石,就能听懂各种动物说的话。不过动物说的话只能他自己知道,如果对别人说了,他就会变成一块石头。

怎样才能做到简要介绍?(通过摘录、删减,既要内容完整,交代清楚故事的来龙去脉,又要语言精练,让游客在驻足游览时,能迅速了解“海力布”这块石头的来历;具体描写部分可概括写,对话部分可改写。)

六、知识拓展

生活中,你们还听说过哪些关于石头的民间故事?

其实《望夫石》、《卧牛石》等都是一些常见的民间故事,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查阅一些相关资料,用上这三种方法创造性地讲故事,等到下节课课前进行养心三分钟时我们一起分享。

七、作业:小练笔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希望同学们去探寻更多的民间故事,也希望同学们有机会去寻找一下这块传说中的“海力布”的石头,在茶余饭后,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一听。

亲情故事篇8

[关键词]电影美术;《我的父亲母亲》;色彩基调;美学内涵

在电影《我的父亲母亲》中主要围绕爱情讲述了一个真挚感人的故事。这部影片拍摄的过程中着重运用了美术色彩的基调来实现了现实和回忆之间的鲜明对比和情感的不同呈现,同时影片中所采用的一些道具、灯光等也使人物的情感更加细腻化,促使整部影片营造了富有诗情画意的美术效果,另外,影片也通过镜头的特写和画面的凸显把影视美术展现得更加生动。

一、《我的父亲母亲》的美术色彩基调

(一)黑白色彩映射现实部分

在电影《我的父亲母亲》中描述的现实部分基本上都采用了黑白色作为影片的感情基调。站在电影美术的视角来看,通过以黑白色作为影片画面基调的目的就是以此来表现出现实生活中的悲伤的情感。而之所以在影片中采用黑白色就是为了进一步表现父亲死亡的这一事件促使整个现实部分都萦绕了悲伤的基调,从而更好凸显出这种凄凉的感彩。在这一部分的处理中,导演大胆突破了传统电影创作中用黑白来展现回忆的部分,并对其进行了倒置,并实现了良好的色彩美术效果。与此同时,在现实部分中黑白色彩的作用也与回忆部分中鲜亮的色彩运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并引领观众在内心情感上与影片的主题思想产生共鸣。一般来说,色彩是一种强烈的表现情感的手段,而色彩的对比在影片中总得到了巧妙的运用,在影片的现实部分中,主要讲述的是父亲的死,是一个悲伤的故事,所以在整个父亲的葬礼中,几乎就没有任何愉悦的情绪,只有对死者表达的沉重的哀痛和无限的眷恋之情,再加上影片呈现现实部分的时间主要选择在冬天,天空中还飘洒着雪花,黑白色与冰冷的环境相结合,两者相得益彰,同时为人们心中的感伤增添了一种悲凉的氛围,也为整部影片的美术设计营造了一种富有层次变化的主观感受。.

(二)彩色反映回忆部分

在影片《我的父亲母亲》中,当现实部分的情节画面开始转变到回忆中后,整部影片的色彩基调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从现实中冰冷的黑白色转化到回忆中充满鲜艳的色彩感。而两部分的色彩基调形成了巨大的反差,这一巧妙的设置则更倾向于把回忆部分中讲述到的美好爱情呈现在观众的眼前。导演在回忆部分中转变了色彩的运用,彩色在这一处的作用则象征了美好的爱情,使回忆部分中展现的优美景色和真挚的乡间情感得到深刻的印迹。事实上,彩色也正是回忆部分中深厚情感的代表,导演在这一处中利用回忆中的风景和人物造型上的色彩感来进一步表现出人物的美好和曾经真挚的感情作为心中的祭奠,而母亲心中的幸福感也得到了填补和展现。母亲身上穿着一件红棉袄,置身在安静、祥和的原野中,随着车碾过的声音和孩童郎朗的读书声,再加上母亲脸上洋溢质朴、纯真的笑容,影片中展现的整个画面瞬间变得异常安静,这一情节画面的刻画具有深远的美学意义。整部影片在回忆部分采用了彩色的配置,同时在现实部分中与黑白色彩相结合,就好像是在引导人们抛开忙碌而又繁杂的现实生活,一同和影片人物开启纯真而又美好的爱情故事。另外,导演利用回忆部分和现实部分的色彩感也表现出美术上的色彩寓意,并揭示出人物自身的情感对比,影片中的色彩美术具有强烈的写意性作用,并在色彩的相互转换中表达出抒情性。正是得益于色彩美术的奇妙转换,才引发观众对此的反思,并且观众的主观情感和影片的情感内容实现了一致性。

二、《我的父亲母亲》中的美术造型

(一)“父亲、母亲”的人物造型反映时代的特征

在电影的创作中,要表现影片中的故事背景主要通过人物的造型美术来凸显。从年老母亲憨厚的笑容中就给人一种朴素善良的内心感受,而就是这样一个人物造型上的美术设计就可以表现出母亲是一个知识分子。而影片中展现了年轻时候的父亲身着一件整齐的中山装,再加上一头短短的头发,配上干净的笑容也反映了影片中的历史时代,并且这一人物造型也为影片中父亲遭遇了“”的变故而埋下了感情的伏笔。但从父亲这一人物造型上看,也能让观众感受到母亲对他的爱慕心理,同时也为母亲后面执著不悔的等待提供了历史背景。而年轻时候的母亲,则是一个扎着两条辫子的姑娘,并穿了一件红色的棉袄,这一人物的美术造型正把当时的乡村姑娘的特征表现出来了。而且从年轻时候的母亲跑步时的略显笨拙的样子中,就把母亲质朴的乡村形象展现得淋漓尽致。母亲具有淳朴的笑容和清秀的脸庞,这些人物特点把人物身上的青春感反映出来了,而就是这样一个质朴的乡村姑娘,在面对爱情时,展现出来的执著不悔更是让人为之动容,而这一情感的表达也与当时社会背景中的乡村爱情具有一致性的特征。在电影《我的父亲母亲》中,通过几个主要人物的美术造型,能让人们很轻易就了解到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从人物的着装就可以清晰的了解到影片主要展现的就是一个美丽的乡村爱情故事,并不是发生在城市的爱情故事,更不是有关城市人之间的。另外,从人物的着装造型上也可以帮助观众进一步区别人物的身份特征。影片中刻画的父亲是一个具有代表性的知识分子,而母亲则是一个鲜明的淳朴的乡村姑娘。人们从人物的造型上也可以知道故事大概发生的历史年代,父亲身穿中山装,母亲穿红棉袄,从中可知故事的时代并不是发生在古代,也不是在讲述近几年的故事。另外,从人物的美术造型上也可以看出故事发生的地区,并以此来判定人物的身份和社会地位,这样就能有利于观众掌握整部影片中的故事内涵。

(二)以“路”为道具造型表达了人物之间真挚的感情

在电影《我的父亲母亲》中把主要的情感碰撞都展现在这条具有道具作用的乡间“小路”上,影片在开头部分就描写了一条弯曲的道路,同时这条路也被赋予了美术的效果从而来象征了父亲和母亲之间的相伴相随的感情。影片中的路是通过一条静谧的乡间小路来展现的,并且路在影片中所起到的美术作用就是告诉观众父亲和母亲在这条路上是怎样的执著,同时也是表达母亲毅然决然要把父亲的遗体带回家的真挚情感。在此后,影片中就曾多次出现了路的景物描写。当彩色的画面出现在观众的视线中,就出现了一条路是直通往村子,而父亲就坐在马车上来到了这个村庄,母亲则是在路的另一个尽头在等待着,这一景物的描写就暗喻着父亲和母亲即将要展开两人的故事。在影片中,正是这条路的景物画面才指引了父亲、母亲之间的相遇,父亲是一位乡村教师,而母亲则为了能多看父亲一眼,并且和父亲多说上一句话,两人的感情变化多次都发生在这条路上,并且这条路的美术效果也正是表明了父亲和母亲之间相互追逐的爱情故事。故事发展到后来,父亲被牵连到“”的事件中而被强行带走,此时的母亲一路上追逐,并希望父亲能吃上自己做的饺子离去,但最终还是没有追上,而此时画面中出现的是一条没有镜头的道路,及至母亲无力倒在了路上,路的印象也逐渐隐退,在这一处中,路所营造的美术效果就是为了凸显出母亲在爱情道路上的种种艰辛。自父亲离开后,母亲则日日都在路上等待,而此时的道路则赋予了凄美的美术意义,表达了母亲对爱情的执著和坚信。母亲在最后也终于等到了父亲,而这一处的描写也借助这条路来展现,寓意了两人之间的爱情终于有了明了的结果,影片中描写路的画面也到此终结了。在这一系列的过程中,路的作用已经包含了父亲和母亲之间通往幸福的道路。从影片中的现实部分来看,观众也似乎明白了为什么母亲坚持要把父亲的遗体带回来,也感受了两人之间的爱情艰辛。而父亲的遗体也正是通过了这条路,影片中出现了感人肺腑的关于路的画面。在影片中,路作为拍摄过程中的一个道具,蕴含了深刻的美术意涵,也是最能表达父亲和母亲之间的爱情,同时也代表了一种朴质的乡土情感。.

(三)景物的美术造型折射出人物细腻的心理活动

在电影《我的父亲母亲》中,导演恰当地把景物融入影片的抒情过程中,并实现了良好的艺术效果,也获得了非凡的美术视觉,巧妙的景物刻画为整部影片增添了美感。在影片的回忆部分中,当母亲穿着那件红棉袄出现在路口在焦急等待父亲的出现时,整个镜头从远景到近景都展现,并通过全景、近景之间的相互变化,着重凸显出母亲当时的心理活动,并且正是随着景物描写的不断切换中,也逐渐把剧情带向了高潮的发展阶段,而观众也可以通过这一个美术上的视觉刻画来了解人物的内心。在影片的另一处中,母亲为了能够听到父亲的声音,便每天都到村里去打水,此时把金黄色的画面背景和弯曲的道路相互映衬,再加上母亲脸上纯净的笑容,与整个画面相融合。在这个场景中,导演主要把每一幅的画面都定格住,并着重展现人物身上的那种自然和纯美的感觉,并以此来表达母亲心中对父亲的绵延不绝的爱意。在影片的另一处描写中,母亲为了能让父亲吃上自己做的食物,导演还特意把一个青花瓷碗放在了一个固定的地方,并且对此进行了远景和近景的特写,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通过这一美术造型来告诉观众母亲对父亲的真情。母亲在父亲被带走的那一条路上等待着,影片的画面也在金黄色的美术色彩中得到了开展,把母亲的凄美完全展现出来了,这就实现了人物和景物相结合的美术效果。在电影中,导演还对母亲做饭的情景进行了特写,并把母亲劈柴、烧水等情境都生动展现出来了,在这一个画面中,不需要添加任何的语言,仅仅是随着镜头的特写而把人物的情感和自然景物唯美地结合在一起,凸显出母亲心中强烈的情感特征。当影片的故事发展到后面,母亲独自一人在那条路上无尽的奔跑着,导演把画面替换为彩色的回忆中,这不仅是对回忆内容的概括,也表现了那种深入骨髓、真挚感人的爱情终结。影片中充分表现景物过程中,也带领观众一起感受和体会人物的情感,这也是电影独特的艺术魅力。

三、结语

在电影《我的父亲母亲》中由一段感人肺腑的乡村爱情故事直达到观众的心底,并为之震撼和动容。在欣赏电影故事情节时,我们还应对影片中采用的一些影视美术进行特别的关注。为了能凸显出影片细腻的感情线索,导演在色彩、美术造型上进行了特别的设置,并且实现了良好的影视美术效果。

[参考文献]

[1] 周登富.镌刻山河雕镂人心——论电影美术设计的十大造型要素[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5(05).

亲情故事篇9

【关键词】家园合作;亲子阅读;共建;书香班级

一、让家长在交流讨论中认识到亲子阅读的重要性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伴随孩子亲子阅读,能给孩子建立良好的安全感及亲情,获得和孩子一起成长的机会。孩子在阅读中能感受到亲情、安全感、审美体验,促进语言发展、培养高尚的情操及完整的人格。为了让家长们认识到亲子阅读的重要性,从小班开始我们就向家长大力宣传幼儿园开展的早期阅读活动,随着阅读活动的进程向家长提出一些简单易操作的配合要求,一点一点让家长跟随班上阅读的步伐,将家长的关注点吸引到阅读活动中。有了家长的关注,我们开展了“宝贝喜欢的书”、“我陪宝贝读”、“妈妈讲故事”等活动,在活动当中与家长交流讨论怎样陪孩子阅读、给孩子提供什么样的读物、阅读中孩子的表现等等,并且及时给家长有力的支持与阅读指导策略,让家长们渐渐地认同了阅读、认识到了亲子阅读的重要性,主动参与到了亲子阅读中。在我们的倡导下,班上几位妈妈因阅读而聚到了一起,开始利用休息时间,带孩子一起阅读、讨论如何更好地指导孩子阅读。“一本好书,两人阅读;三周坚持,终生受益。”对亲子阅读有所研究的小新妈妈跟大家分享了自己的感受,班上越来越多的家长加入其中,以亲子阅读为重要活动内容的“妈妈社F”得以诞生,在社团活动中给了家长更多交流、互动、学习、借鉴的机会,推动了亲子阅读活动的开展,家长们互相推荐使自己受益的图书,还写出读后感与大家分享。现在,我们班“妈妈社团”的活动已经由最初的读书扩展出了越来越丰富的亲子活动,成为了幼儿园教育重要的合作伙伴。

二、让生动的绘本阅读点燃孩子阅读的兴趣

幼儿的阅读不仅仅限于书本,它包括与阅读有关的所有活动。为了提升阅读活动对孩子的吸引力,激发幼儿阅读兴趣,我们在与班里几位妈妈的多次讨论、沟通后,以绘本阅读为主要形式的“妈妈社团”活动走进了班级课堂,妈妈们以季节为线索开展了系列活动:在“春?花的故事”里,利用自制道具,以手偶戏的方式讲述绘本故事《三朵小花》,还和孩子们一起种下了七彩牵牛花;在“夏?毛毛虫的故事”里,表演情景剧《好饿的毛毛虫》,帮助孩子了解毛毛虫蜕变成蝴蝶的过程;在“秋?收获分享”里,和孩子们一起阅读绘本《鸡蛋花姑娘》、《兔儿爷的故事》,在丰收的喜悦里带领幼儿DIY自制饼干;在“陪你一起走过的春夏秋冬”里,春节主题绘本《团圆》让孩子们感受到了浓浓的过年气氛和暖暖的亲情。在情景化的阅读活动中,在家长的倾情表演下,孩子们深深被绘本阅读所吸引,新鲜感十足,听得津津有味,孩子的阅读兴趣得以激发。家长资源被充分挖掘了出来,他们参与幼儿阅读的兴趣也被充分调动了起来,更主要的是他们从中也逐渐领悟和感受到了应该如何参与到孩子的阅读中。

三、开展多样的亲子阅读活动,感受阅读的快乐

我园一直致力于早期阅读的研究,着力打造绘本阅读特色。为了进一步激发家长、幼儿参与阅读的热情,推广全民阅读,4月结合世界读书日,幼儿园携手“妈妈社团”开展了亲子读书月活动,我班家长参加了亲子阅读情况调查问卷,和孩子一起录制的亲子阅读作品精彩亮相,三个家庭获得一等奖,六个家庭获得二等奖。孩子和家长共同完成的亲子阅读作品在我园微信公众平台“悦读时光?雒城三幼亲子阅读优秀作品展”上推送,受到了老师们和家长们的好评。

在幼儿园和家长的共同配合下,我们还举办了别具一格的亲子阅读体验活动。内容集幼儿朗诵、故事讲述、亲子情景剧表演、亲子绘本阅读等多种形式为一体,精彩纷呈。活动由我班“妈妈社团”成员负责组织,朗朗妈妈主持,小新妈妈介绍了阅读活动的意义和内容。幼儿身着汉服集体诵读《三字经》,活脱脱的古代小书童,家长深受感染纷纷跟读。羊羊小朋友讲述了故事《一颗棒棒糖树》,语言表达清楚流畅、语气抑扬顿挫,让家长看到了阅读对于提升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及自信心的积极作用。亲子情景剧表演《猜猜我有多爱你》、《三只山羊嘎啦嘎啦》生动演绎绘本内容,将孩子们带入故事情境之中,孩子们一边欣赏,一边跟着演员比划、拥抱、跳跃,完全沉浸于阅读的精彩世界中。朗朗妈妈讲述了绘本《妈妈买绿豆》,给大家提供亲子阅读的指导示范。现场亲子阅读体验中场面温馨,孩子们自选图画书,偎依在家长怀里静静地享受着绘本的滋养。通过这些多样化的阅读活动,让幼儿和家长充分感受阅读的快乐。

四、持续开展阅读活动,让阅读成为习惯

为营造书香氛围,我们班设置了图书角,以茶餐厅的形式吸引幼儿进入“书吧”,为幼儿提供多种适宜的绘本、书籍,让书成为幼儿随时可以亲近的伙伴;围绕班级读书活动计划,开出推荐书目、古诗、童谣、小故事,制定了班级好书漂流的借阅管理制度,检查班级好书漂流等情况;创设班级语言主题墙,将幼儿的讲述记录展示其中,供幼儿日常交流分享;坚持开展餐前讲述活动,或老师给孩子们讲故事、读绘本,或组织幼儿轮流在集体面前讲述故事,?争当“故事大王”;倡导家庭亲子阅读,每天阅读20分钟,鼓励孩子与家长大胆交流,制作书签、自制图书;发挥“妈妈社团”的组织作用,带领孩子们到户外去玩耍,去体验自然的奇特与美妙,扩展阅读的范围……我们将一系列阅读活动融入到幼儿的日常生活当中,让阅读变成每天孩子们都要做的事,都喜欢的事,成为孩子们的习惯。

为鼓励每个幼儿都开口讲故事,我们开展了“同讲一个故事”活动,请家长将幼儿的故事录音,我们推送到班级微信公众号供大家欣赏。活动开展两个多月,越来越的幼儿和家庭加入到讲故事的行列中,很多家长由衷的感慨,“今天孩子终于站在了集体面前,拿起话筒开口讲故事了,不管讲得好不好,能勇敢的迈出第一步,就是成功!”

阅读是终身陪伴的过程,我们的书香班级活动会坚持一路走下去。因为我们始终相信,阅读将开启老师、幼儿、家长不平凡的人生旅程。我们会付出更多的努力,家园合作,让阅读浸润到每个家庭,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播下喜爱阅读的种子。

亲情故事篇10

我们一家三口正在吃饭。去开门的母亲时候首先惊愕地问了一声:“你……找谁?”

我听到那个女人羞怯地回答:“郭宏海。”

父亲惊疑的目光越过我的头顶,和门外女人的目光相遇了。他“哦”了两三下才站起来,走到门前。

“是你呀?怎会是你呀?”父亲的笑来得有些唐突,但恰到好处。

母亲闪开一条路,让父亲迎那女人进屋。女人忐忑地从母亲身边走过,眼睛始终观察着母亲的反应,似乎生怕母亲一声断喝把她轰走。她进了客厅,不知道把自己往哪里安放,显得局促不安。而父亲显然是措手不及,一时慌乱得找不着放碗筷的地方,在厨房里手忙脚乱。倒是母亲淡定地从女人手里接过黄瓜,然后让她坐到沙发上,给她倒了一杯水,一会又倒了一杯。喝了三杯水的女人才镇静下来,接过母亲递过来的湿毛巾擦了擦脸。母亲夸奖她的黄瓜,说那是她见过的最好的黄瓜,鲜嫩,洁净,皮薄,可以吃,可以美容。

“是自家的地里种的,拣最好的捎来了――一种完庄稼,我就到城里来了。”女人说,“我姓唐。”

“她是我在壶城乡下蹲点时认识的老乡,石榴村的……”父亲向我们解释说。

只有唐姓女人点头认同父亲的说法。父亲还想多解释一些,可是找不到更多可以拿得出手的说辞。因此,他依然显得措手不及并处于下风。

母亲和女人交谈的时候,未曾正眼看一眼父亲,透过若无其事的表情我看到了她内心深处熟悉的怒火,那怒火,被巨大的石块压住了,但不知道到底能压多久。

父亲终于取来了一套干净的碗筷。母亲冷静而不失热情地邀请女人坐到饭桌旁边,一起共进晚餐,并在她的碗里盛满了饭。我在火车站吃过了,女人说,怎么好麻烦你们?像乡下人那样礼节性地推辞再三,她才拿起碗筷,小心翼翼地吃起来,小心翼翼地夹菜,小心翼翼地偷看母亲捉摸不定高深莫测的神色。

“大姐。”女人可能意识到什么,向母亲解释说,“我跟宏海没有什么不见得人的关系,清清白白的,我是来听他讲完《天堂散》的――你知道《天堂散》吗?”

母亲吃惊地摇摇头。

“他没跟你讲过《天堂散》?”女人觉得不可思议。仿佛世界上所有的人都应该听郭宏海讲过《天堂散》似的。她脸转向我,我也不明真相地摇摇头。母亲依然淡定得像个女首领,只是再次轻轻地摇了一下头。

父亲终于弄明白了女人的来意,如释重负,长吁了一口气:“何必呢?”父亲的意思最明白不过了:为了听一个故事,何必跑那么远还给他带来可能发生的误解?

“大姐,我保证,听完《天堂散》我就回去。”女人极力打消母亲的疑虑,恳求母亲的同意。

母亲不置可否,冷若冰霜的脸上没有多余的表情。父亲装出笑呵呵的样子,“不必要了,我没有什么可讲的了,那故事已经结束了,没有了,明天你就可以回去了――今晚没有回壶城的火车了,大概。”

“故事还没有完,他们在天堂里失散了,能找到对方吗?”女人执着地要知道答案。

“没有了。编不下去了。故事编着编着就坏了,废掉了。”父亲断然道,有居高临下之势。

女人执着地要知道故事的结局,但她失望了。

“你为什么不能把一个故事给人家讲完?”母亲终于发飙了,冲着父亲怒吼。

父亲错愕了一下,他早就预料到母亲这一怒吼迟早会来,但想不到当着女人的面。

“真的没有了……”父亲很无奈,“故事不值得继续编下去了。”

在家里,母亲是绝对权威,她的意志几乎决定一切,尤其是父亲丧失编写故事的能力后。

“大姐,宏海他不愿意讲就算了,明早我就回家,我家里有丈夫,三个孩子和一地黄瓜。”女人说。

母亲拉着女人的手,又朝父亲吼了一声:“你必须把故事讲完!”

那时候,我还没成名,根本不能理解父亲对成名的渴望和焦虑。

父亲是省文联的专职创作员,也就是人们所说的专业作家,据说全国的专业作家只剩下不到两百名了,文坛对这些只拿俸银不坐班的计划经济时代的遗老颇有微词,这给名列其中的父亲很大的压力――尽管这种压力是自找的。父亲的狂妄之处在于,他试图为专业作家正名。但一看便知道,父亲是一个老土的过气作家,作品虽然出版过一些,然而,视野、题材、技巧、语言都已经跟不上时代步伐,属于一辈子没有成名却自以为名家的那一类,到了五十多岁还没有写出轰动一时的或可以问心无愧的代表作,他心有不甘,整天苦思苦想,处于莫名其妙的煎熬之中。可怜的父亲已经江郎才尽黔驴技穷,像一个穷途末路的将军作最后的挣扎,可是手下已无可驱使的一兵一卒。那一年,灵感犹如上帝突然降临到他的头上,一个自认为惊天地泣鬼神的故事雏形把激动得彻夜难眠。他决定重新回到散发着泥土芬芳的农村,回到广大群众中去。壶城是他知青时代的故乡,那里是他的根,他几乎所有的作品都以此地为背景。他依然抱着过去文人所信奉的创作原则:只有感动了广大群众的故事才是好故事。他一辈子缺的就是一个好故事。

那一年,他终于收获了一个自认为不错的故事。故事的名字就叫《天堂散》。

父亲显然是吸取了过去的经验教训,不敢贸然下笔,生怕误入歧途,把好端端的一个故事写坏了写废了。于是,他把故事先讲给别人听,如果把别人感动得热泪盈眶泣不成声,他才下决心写,写出来的故事肯定感人。对于父亲这种层次的作家来说,小说感人就算成功了。然而,现在的作家越来越自信,这种老土的方法早已经随着赵树理他们埋入黄土,但父亲依然坚信这是走向成功的唯一途径。他在壶城石榴村的一年,就一边构思一边向那些乡亲讲述他煞费苦心虚构的故事,把简单的脉络式的故事小树变成参天的枝繁叶茂的小说大树。每天晚上,他就坐在女人的家门口的石板凳上,向那些喜欢听故事的乡亲讲述一个并不存在的爱情故事。“我给你们讲的是故事,写下来就是小说了。”父亲说。村子里没有通电,夜晚漆黑一团,寂静得仿佛处于世界之外,他们需要故事的抚慰才能入眠。父亲虚构了一场与他年龄不符的爱情。那故事里,主角依然是知青,一个知青和一个农村姑娘轰轰烈烈、死去活来的爱情,他们在石榴树下相爱,因为世俗的重重阻力,使得他们的爱情被乱刀砍死,令他们伤心欲绝。像所有的庸俗故事那样,父亲安排他们双双沉河,殉情前约定在天堂相见,从此长相厮守,生男育女,缠绵终生。故事本来应该已经结束,但父亲突发奇想,让他们在熙熙攘攘的天堂里走散了,多少次擦肩而过却失之交臂……而在天堂里相互寻找对方才是他故事的重头戏,也是他自鸣得意的灵感,他断定这是区别其他庸作的神来之笔。然而令父亲沮丧的是,石榴村没有几个人对他的故事感兴趣,听众一夜比一夜少,那对恋人投河后,他们就一哄而散。开始父亲把失败的原因归咎于故事没有完全想好,经常破绽百出,而且他讲故事的方法如他的写作技艺那样并不高明。后来他才发现,乡下人对爱情的理解和接受能力远跟不上自己的浪漫思绪,与其说他们不相信那些伤感的细节,倒不如说他们压根就不相信爱情。因此,故事跌跌撞撞地蜿蜒前行,最终一头摔倒了。但令父亲稍感欣慰的是,坐在月光照不到的角落里的那个姓唐的女人始终听得入神,直到只剩下她一个。她竟然被这个故事感动了,那对恋人沉河的时候她痛哭流涕,呼天抢地,引起村人的讥笑和她丈夫的恶骂。

父亲记得,她是赵朴实的老婆,在石榴村是一个另类,干农活的时候喜欢幻想,经常突然停下来向忙得热火朝天的丈夫请教:

“什么才是爱情?”

“究竟有没有天堂?”

赵朴实有时候顺便掴她一巴掌,因为她干的农活总没有别的女人多。

那时父亲和唐姓女人几乎没有说过话。父亲不善于和年轻的女人说话。女人也只是把自己作为一名听众,她只管从黑暗中发出笑声或哭声,父亲宣布“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她就悄然离去。白天在路上与她邂逅相遇,她也不和父亲打招呼,低着头侧着身就走过去了。在她眼里,父亲就是一个讲故事的人,讲完故事就回城里去,像贩卖廉价小商品的温州佬,卖完最后一件东西便溜之乎也。

故事还没有讲完――实际上还没有想好,惘然若失的父亲带着一丝慰藉离开了他熟悉的石榴村。他认为,只感动了一个人的故事是不足以感动全世界的,因此,他决定放弃原来的构想,重起炉灶,写一场在天堂里发生的故事。

父亲离开石榴村那天,唐姓女人追到村口,在众人的哄笑中问父亲:

“他们后来在天堂里相遇了是吧?”

父亲回答说:“是的,但他们最后在天堂失散了。”

“他们能重新找到对方吗?”女人寻根问底。这却是父亲正在思考的问题。

父亲想了想说:“天堂很大,人很多,车水马龙,熙熙攘攘……”

这个模棱两可的回答远远不能满足女人的好奇心,她满脸失望。

从壶城回来后,有很长的一段时间父亲都萎靡不振,深陷在那个日夜折磨着他的故事里,让他欲罢不能,像一个建筑师面对一座设计失误的烂尾楼一筹莫展。

“既然写了那么多的失败之作,多写一部又如何?”父亲挣扎着拿起了笔,作最后的努力,企图扶起一堵已经倒塌之墙。

这部小说便是《天堂散》。这是父亲的最后之役。已经写了厚厚的一堆稿纸了,就堆放在书桌上,风把它们吹得很散乱,还有部分被塞到垃圾桶里。这种情况,通常是写不下去了,却又于心不甘,明知写出来的又将是一堆垃圾,却不愿意承认,自己跟自己较劲。父亲随时都有可能一头栽倒在他的那堆乱稿纸里永远站不起来,和他的文字一起灰飞烟灭。这种担心我已经跟母亲说过,但母亲对父亲的志大才疏和争强好胜早已经厌烦,对他的焦头烂额和孤独绝望已经熟视无睹。“如果你父亲愿意为我们母子着想,就不应该再写狗屁小说,争取多活几年,像他的国家一级作家职称,退休金已经大幅度提高了。”母亲总是向我喋喋不休地抱怨。终于有一天,父亲踩着那堆书稿对母亲说,从此以后,他主攻书法了。这是很多江郎才尽作家体面的归宿。

父亲没有力气和理由再去写一部没有前途的小说。他解脱了。他的书房里变得整洁明亮,翰墨飘香。他开始热爱颜真卿和黄庭坚,开始托关系在本城晚报的角落发表书法作品,开始关心全国书展和兰亭奖,有时候还悄悄光顾过去不屑一顾的政府大院夕阳红剧社,跟几个老大妈学唱越剧《十八相送》……父亲突然过早地急剧往晚年滑去。

这时候,唐姓女人来了。

父亲无所用心地重拾《天堂散》,跟女人讲述故事结局的几种可能性,每天就讲一种,计划分五天讲完。五天后,唐姓女人就可以回家了,他又可以全神贯注地练习书法和《十八相送》。“你心目中就没有一个最理想的结局吗?”女人问。父亲说,没有。他看似拿不准,实际上是敷衍塞责。

母亲还远没到退休的年龄,但所在的单位人浮于事,纪律涣散,母亲因此得经常早退回家催促父亲给唐姓女人讲述故事。说是催促,实际上是监视。往往是,母亲突然回到家里,父亲躺在客厅的躺椅上,手摇羽扇,有气无力地像讲述着一桩遥远的无头公案,而女人则远远地端坐在客厅的另一头,双目微闭,像仔细倾听来自天堂之外的稀薄之音。母亲的回来破坏了这种宁静与和谐,她找不到得体的话跟女人客套,便指责父亲对女人的傲慢:“你就不能一本正经地坐起来讲呀?像在石榴村那样。”父亲却依然悠然自得地躺在躺椅上,像一个正大光明的国王。

唐姓女人看到母亲回来,总是怯懦地迎上去拿过母亲手中的菜或大包小包,然后放到该放的地方,没有母亲的吩咐,她不敢贸然动一下我家里的物品,当然垃圾除外。唐姓女人介入我家的家务是从倒垃圾开始的。她总是在母亲弯腰去处理垃圾之前主动把垃圾袋系好,然后飞快地跑下四楼把垃圾扔掉。母亲觉得她的手脚还算麻利,便招呼她帮忙洗菜、擦拭厨具,拖洗地板,整理陈年杂物……女人总是乐此不疲,仿佛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她呆在我家里不是一个累赘,更不是白吃白住。第二天,不待母亲使唤,她便把家里收拾得井井有条,一尘不染,连父亲脏乱的书房也变得整洁舒坦生机盎然。很快有邻居问母亲,你家雇了一个保姆?母亲想了想回答说,是乡下的一个亲戚,到城里来住几天。慢慢地,母亲开始主动和唐姓女人谈论一些世事,比如,乡下的生活,乡下的夜晚,乡下的春天和夏天。后来,她们谈论到了乡下的爱情。

“乡下肯定也有爱情,只是跟城里的不一样,比如说,城里人先有房子才要爱情,而乡下人往往是先有爱情才有房子。”母亲以罕见的幽默感跟唐姓女人谈论爱情。父亲在一旁闭目养神,脸上满是不易觉察的不屑和嘲讽。

唐姓女人并没有明确赞同母亲的说法,只是笑笑。她笑得挺好看的,那牙齿,那春风荡漾的脸,那双对爱情极度敏感的眼睛。父亲的右手指头轻轻地敲打着躺椅侧部的藤条,那节拍仿佛是弹唱《十八相送》。

“你跟我说说《天堂散》吧。”母亲突然转移了兴趣。父亲以为是叫他,猛地张开眼睛,直起身子。“我说让她给我说说你的《天堂散》。”母亲冷冰冰地对父亲说。父亲复躺下去,闭上双眼,手指敲打着藤条。

唐姓女人显得很难为情,偷偷地瞧了一眼父亲。父亲面无表情,天花板雪亮。

“你不用管他,就说说你听到的《天堂散》。”母亲说。

唐姓女人措手不及,摇摇头,我记不清了……我说不好,还是请郭老师跟你说吧。

母亲断然拒绝了唐姓女人的建议,并以此结束了这次聊天,忙她的家务去了。这一次,唐姓女人没有在母亲一旁帮忙。她呆在窗户边,似乎是遥望她的家乡,又似乎是在努力回想《天堂散》里的细节。

大约两天后,也就是唐姓女人来到我家的第七天,母亲刚回到家门口,正好和唐姓女人撞了个满怀。

“大姐,回来了?”唐姓女人谦恭地说。

“回来了。你要走了?”母亲看到了女人手里提着来时的背包,估计她是要离开了,样子还有些匆忙。

“是要走了。郭老师的故事讲完了,我也明白了。”唐姓女人说,“这几天白吃白住的,给你们添麻烦了。”

“不麻烦……多呆几天吧,你还没到城里去逛呢,不等于白来了吗?”母亲是真想挽留唐姓女人。到了此刻,母亲完全信任了唐姓女人,甚至觉得前几天对她的怀疑和提防太过于敏感了。母亲的脸上除了真诚,还有愧色。

“不算白来,我本来就是来听故事的,没有其他目的,故事结束了,我也该回去了。”女人的表情似乎放松了许多,“我家里有丈夫,三个孩子和一地黄瓜。”

父亲依然躺在躺椅上,闭着双眼,似乎是,终于完成了一个艰苦的任务,累了,困了,轻松了,睡着了。

母亲想着要补偿什么,情急中找不到能送的东西,便匆忙从兜里掏出一把面额不等的钞票,塞给唐姓女人作为路费,但说什么唐姓女人也不愿意收下。母亲很无奈,转而吼了一声父亲:“你应该去送送她!”唐姓女人慌忙说不用,真的不用,我认得路,我会乘坐205路公交车到火车站,我认得开往壶城的火车……

父亲一动不动,仿佛没有听到母亲的吼声,也许真没听到。

唐姓女人的离去,使母亲如释重负,却又好像多了一份冷清。这份冷清是突然增加的。

“如果她不走,倒可以陪我聊聊天,还可以帮我做一些家务,我也可以不天天早退回来伺候你老人家。”母亲对父亲表达了挽留女人之意。

父亲没有吭声。像一个曾蒙受怀疑和冤屈的人用沉默作出了回应,实际上是一种反击。母亲感觉到了来自父亲的不满情绪,她素来反感父亲这种文人习气,只是这一次不跟他较真而已。

母亲发现唐姓女人住过的房间被打理得井井有条,被褥折叠得像兵营的“豆腐块”;地板纤尘不染,连头发也没发现一根;马桶被洗得洁白如新。客厅除了更加干净,一切如初,找不到唐姓女人来过的蛛丝马迹。要说能令人想起唐姓女人的只有打开冰箱时扑面而来的黄瓜味,淡淡的,像一丝清风。

“你为什么不练书法了?我很久没闻到墨水的臭味了。”母亲突然发现了什么新鲜事似的。

“不练了。”洁净的宣纸被当垃圾扔掉了。父亲躺在躺椅上,以低沉而认真的语调回答母亲,“从明天起,我要继续写《天堂散》。”

母亲愣了愣,然后很不屑地摔了一样什么东西:“狗屁!”

父亲似乎被震了一下,身子刹那间一阵颤抖。窗外的阳光明媚地照进来,到了屋子却显得清冷、胆怯和寂寥。

母亲断然想不到这是她见到父亲的最后形象。第二天中午,她回到家里发现屋子里更加孤寂和僻静,觉得应该少了些什么,仔细一看,原来是父亲不见了。书房里没人,躺椅是空的。平日里,这个时间段父亲总是呆在家里的,写作或练习书法,或翻阅那些他觉得永远也无法企及的经典。他几乎从不看电视,母亲喜好的那些电视剧总是和他有不共戴天之仇。他一辈子都属于书房。离开了书房,他到哪里都活不长。可是他跑哪里了呢?怎么会不留下任何字条之类的东西?母亲做好了饭,仍不见父亲回来,她四下打电话打听,一直到晚上也不见父亲的音讯。母亲还亲自去了一趟政府大院夕阳红剧社,那边的人说,你说的那个五音不全的郭老头啊,不在,我们早就劝他不要来了,一个木瓜子头脑,他唱不了戏,你以为唱戏有那么容易,等到老了人人都能唱?其实父亲还没有老,至少比那些老头老太年轻得多,如果说他还没够资格进入人满为患的剧社,不是因为他天分不成而是年龄未到。

此后的两三天,母亲寻找了每一个父亲可能去的地方,还是不见他的身影。母亲已经隐约意识到事态的严重,只好给我电话,让我提前结束出差,回来寻找父亲。那时候我正跟随一名导演在山西取景,正热烈地喜欢上导演这个行当。我只好连夜赶回来,并很快弄清楚了父亲的去向。

父亲跟随唐姓女人去了杭州!

离开我家后,唐性女人并没有返回壶城,径直踏上了开往杭州的火车。她在杭州等父亲。第二天,父亲先是乘火车到了苏州,再转赴上海,然后才潜入杭州城。父亲自认为自己是一只老谋深算的狡兔,多转几个站点便能逃过我们的眼睛。多么愚蠢可笑的把戏,像他的小说那样。但可以看出,这次不可思议的私奔应该是蓄谋已久和精心策划的,只是连多疑和细心的母亲也没有察觉。也许,母亲早已经失去对某些事物的敏感和直觉。但是,父亲的举动也让我颇为吃惊。

母亲获知父亲的去向,先是暴跳如雷、懊悔不迭,不断责怪自己。

“我为什么就没有发现这对狗男女的阴谋诡计?”

“我早知道那狐狸精不是什么好东西,我竟然放狼入室!幸好,她没有往我的碗里下药毒死我!”

“我就想看看这对老狗在外头能呆多久!”

很快,母亲发现怨恨和后悔都于事无补,慢慢变得心平气和,不再谩骂父亲和唐姓女人,相反,她愿意原谅父亲和唐姓女人。有一天她看到晚报的角落里又发表了父亲的一幅书法,她让我把这个喜讯告诉父亲。这肯定是父亲出走以前投的稿,他的编辑朋友帮他发出来了,以资鼓励。可是我怎么才能告知父亲呢?我确实不知道他的任何联系方式,他们与世隔绝了,任何人也找不到他们。母亲无奈地叹息一声,算了吧。但母亲不是那种说算了就算了的人。此后的两个月,在母亲的反复要求下,我去了一趟杭州,从中心到郊区里里外外找遍了,但一无所获。偌大的杭州城,人头攒动,车水马龙,熙熙攘攘,天上地下都是房子,即使藏着一头大象我也无法找出来。母亲开始焦虑不堪,整天神不守舍,像丢了魂似的,连班也不上了,甚至连饭也忘记做了。母亲一夜之间衰老下去,像一树枯枝败叶。

我去了一趟壶城的石榴村。那里偏僻得几乎只能看得见太阳和月亮,但山清水秀,树木茂密,鸡鸭众多,村民纯朴闲逸。我对村民自我介绍说,我是郭宏海的儿子。他们对我客气而暧昧地微笑,递给我一杯山泉水和水烟筒,并不多说话,他们只是向我炫耀生活的满足,而不愿意提及我父亲的一切。最后他们引我到唐姓女人家。我见到了唐姓女人的三个孩子,其中一个只有三岁。他们竟不怯生,告诉我,他们的父亲在黄瓜地里,到了晚上才回来。

“妈妈去了城里,跟了郭宏海,不会再回来了。”他们像村民一样微笑着,若无其事还争先恐后地说着自己的母亲,“妈妈喜欢听故事,她喜欢听郭宏海讲故事,还喜欢哭,哭起来像笑……”

我坐到了父亲当初坐过的石凳上。石凳有点冰凉。石榴树已经开过了花,有些花离开了枝头,那些没有离开的花都结成了果实。几个村民远远地蹲着,不知道低声地说着什么。唐姓女人的一个孩子走到我的身边,天真无邪地吃着我送给他的蛋黄派,好奇地问我:

“你听过郭宏海讲《天堂散》吗?”

我很惊讶:“你也知道《天堂散》?”

“怎么不知道,我妈妈讲过给我们听。我爸爸也在一旁听。我妈妈给村里所有的人都讲过《天堂散》,学校里的老师也给我们讲过《天堂散》……现在,我爸爸一听到别人说《天堂散》就哭,以前他总是笑的。”

从石榴村回来的路上我突然明白了。父亲真的是去写他的《天堂散》去了。他知道这部小说是为她而写,他终于找到了写这部书的理由,就是为她而写。我相信,父亲现在过得很惬意,写得也很惬意。他躲在最隐蔽的角落里,却拥有了整个世界。

但此后的三年,尽管我就在杭州工作生活,却没有父亲的任何消息。我知道他肯定仍然在杭州,我能感觉得到他们的存在,他们就躲在我的身边。我曾无数次期待能在杭州的街头与父亲邂逅,他与唐姓女人手挽手,抬头突然看到了我,尴尬之间我们相视一笑,然后装作若无其事在各自离去。然而,他们好像预知我将在哪里出现一样,成功地避免了与我相遇。父亲似乎打算不让我知道他的任何情况,包括生死。直到第四年春天。有一天,我在杭州书城的新书推介的显眼位置看到了一本抢眼新书:《天堂散》。作者:郭宏海、唐洁美。

这部23万字的小说,按作者自序所说,创作的过程中,前后中断三次,删改七次,曾多次想把书稿焚毁……小说的末尾写着:X年Y月构思于壶城石榴村,T年R月一稿……F年M月七稿,K年L月定稿于杭州。第五稿之前,是一个人撰写,从第六稿以后,是两个人共同完成。没有作者介绍。

我买了一本,连夜读完。在此之前,我从没有为小说或电影而感动得落泪,这一次,我被父亲的小说感动得一塌糊涂,到最后竟掩卷而泣。那时候,我已经走在了导演的路上,但没有取得成功,导演过的三部电影都反响平平,票房惨淡,我所在的公司对我失去了信任并准备和我解约,我正处在迷茫、失落和焦虑中。读完父亲的小说,直觉告诉我,我的机会来了。第二天一早,我带着父亲的《天堂散》直奔影视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