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情的故事十篇

时间:2023-03-26 07:49:58

亲情的故事

亲情的故事篇1

离暑假结束还有一个月的时间,作业早早做完又闲的无聊的我,居然主动报了个补习班,半个月的那种。

这天,我跟最近一样,放学后背着书包往家走,双手抱头仰望天空,突然发现今天的太阳与我玩起了捉迷藏,竟不散发出令人眼疼的光芒,反倒躲在云层后面,使大地都蒙上了一种阴蒙蒙的感觉。突然,一阵狂风袭来,感觉额头上一凉——一大滴雨滴滴落下来,然后就成倾盆之势泼下,于是我就飞奔的跑向家。

终于到家了,妈妈见我这副落汤鸡的样子,赶紧跑去给我找干衣服,还拿来了毛巾,一边给我擦头发一边焦急的说:“怎么样?冷吗?刚才有没有滑倒摔跤?”我一边答应着一边又打着喷嚏,又让妈妈的眼神变得异常担忧起来。洗完热水澡后,我依然有点冷,而且浑身不自在,连走路都变得吃力,我几乎昏倒在床上,就这样昏昏沉沉的睡着了……

我睁开朦胧的眼睛,发现我躺在了温暖的被窝里,我拿起闹钟,手掌上一阵冰凉,看着闹钟却发现指针的位置在我眼中变得摇晃起来,刚刚看清是11点,随即脑袋一疼,就捂着头叫:“妈!”“怎么了?”“头疼!”妈妈急忙用手摸了摸我的额头,“好烫!快,我给你量量体温!”……“呀!都38。6°了!快,赶紧吃药!”我又艰难的咽下了几颗胶囊,一头栽在床上,陷入了天昏地暗的状态中……

亲情的故事篇2

离暑假结束还有一个月的时间,作业早早做完又闲的无聊的我,居然主动报了个补习班,半个月的那种。

这天,我跟最近一样,放学后背着书包往家走,双手抱头仰望天空,突然发现今天的太阳与我玩起了捉迷藏,竟不散发出令人眼疼的光芒,反倒躲在云层后面,使大地都蒙上了一种阴蒙蒙的感觉。突然,一阵狂风袭来,感觉额头上一凉——一大滴雨滴滴落下来,然后就成倾盆之势泼下,于是我就飞奔的跑向家。

终于到家了,妈妈见我这副落汤鸡的样子,赶紧跑去给我找干衣服,还拿来了毛巾,一边给我擦头发一边焦急的说:“怎么样?冷吗?刚才有没有滑倒摔跤?”我一边答应着一边又打着喷嚏,又让妈妈的眼神变得异常担忧起来。洗完热水澡后,我依然有点冷,而且浑身不自在,连走路都变得吃力,我几乎昏倒在床上,就这样昏昏沉沉的睡着了……

我睁开朦胧的眼睛,发现我躺在了温暖的被窝里,我拿起闹钟,手掌上一阵冰凉,看着闹钟却发现指针的位置在我眼中变得摇晃起来,刚刚看清是11点,随即脑袋一疼,就捂着头叫:“妈!”“怎么了?”“头疼!”妈妈急忙用手摸了摸我的额头,“好烫!快,我给你量量体温!”……“呀!都38。6°了!快,赶紧吃药!”我又艰难的咽下了几颗胶囊,一头栽在床上,陷入了天昏地暗的状态中……

亲情的故事篇3

一个初夏的夜晚,劳累一天的人们洗漱完毕准备入寝的时候,一场无情的火灾凶残的夺去了一个年仅六岁女童的生命,刚刚绽放的花蕾随着火光的升起消失了。  这是十六年前的一场悲剧。  一栋茅草砌成的民宅里一个三岁男孩和一个六岁女孩被大火严严的包围着。顿时寂静的夜喧吵起来,人们拿桶的拿桶,拿盆的拿盆都纷纷向大火扑来。  噼里啪啦、熊熊燃烧的火声里传来两个孩子撕心裂肺、惶恐不安哭叫声:“妈妈,你快来呀妈妈,快来救救我……”此时大火已经把门死死封住,火海里的哭叫声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心碎的默默流泪,心惊胆战,无计可施。此时,孩子的父母亲还熔在离家近一里路程的妯娌家喜庆的氛围中。  贵突然百米冲刺一般向自家跑去。不知实情的人们大骂着贵是个见死不救、铁石心肠的无情汉子。  短短几分钟时间,大火越燃越烈。人们汗流浃背的飞奔于水井与火海之间时,孩子的哭声弱了许多。贵抱着一床被子从家里跑出来直奔向水井,用水把被子浇透,披在身上,顾不了自己的安危,向火海冲去。  屋里烟雾缭绕,一片狼籍,许多被烧焦的物品横七竖八的躺在地上。烧焦的气味直呛的贵喘不过气,他努力的睁大眼睛摸索着寻找两个孩子。此时孩子却不知在哪个角落里发出断断续续的呻吟,声音微弱的几乎听不见。屋脊梁被火烧的滋滋直响,屋顶上烧着的东西不断的向下掉落,贵着急的大叫着两个孩子的名字,却不见回声。身上潮湿的被子被火烤干的地方燃烧起来,他着急的如油锅里的蚂蚁,然而始终不见目标。  屋外的人们都为火海里的人揪心的直冒冷汗,心里不住的为他们祈祷,希望他们能够平安的走出来!希望上帝能够看在孩子小的份上放过他们。  终于,贵看到了他们——两个蜷缩在一起的孩子,惊喜的大跨步向目标冲去。可怜的孩子们奄奄一息的躺在地上,姐姐爬在弟弟的身上,衣服被火烧糊了粘连在身上,弟弟微弱的呻吟着,他们的脸已经烧的不成样子了。贵的眼泪迅速流了出来,急忙俯身去他们抱起,可是姐姐死死的趴在弟弟身上,怎么也分不开,贵急了,将被子扯下,用湿的一面将着火的那面被子的火扑灭,披在他们身上,将两个孩子一起裹在被子里抱着,自己光着身子向外冲去。一路的障碍几次欲将他拌倒,他跌跌撞撞的一路坎坷跑出火海。  在外救火的人们都深深松了一口气,贵身上的衣服和头发也在熊熊燃烧,他忍着被烧的灼痛坚持把孩子放在安全的地带,人们一拥而上,有的为他扑灭正在燃烧的火焰,有的打开被子救孩子。  孩子被打开的同时,在场的人们无一不哭泣、心痛!人们欲把女孩和男孩分开的时候,才现她已经断了气!人们花了好一会儿才把他们分开,在场的每一位都不敢想像火海中无计可施的六岁的女孩为了保护娇弱的弟弟,用她小小的身躯做弟弟的襁褓,大火烧身时那种灼灼的痛也没有令女孩退却,她坚强的挺了过来,直到最到一口气!人群中有人“呜呜”哭出声来,很多人都不敢再面对这一对可怜的孩子,纷纷离去。  多么伟大的孩子,多么伟大的姐姐!一个年仅六岁的孩子却做出如此惊天动地的事情!写到这儿我已经泪流满面,我的手在不停的颤抖,无法支配我的手中的键盘,心在不停的流血!  男孩躺在地上喉咙里发出微弱几乎听不见的呻吟声。直到这时孩子的父母亲才从妯娌家跌跌撞撞的跑来,一见躺在地上奄奄一息、目不忍睹的一双儿女,孩子母亲的腿一软晕倒在地,父亲则强行支撑住软弱而摇摇欲坠的身体,快到孩子面前的时候终于支持不住内心的剧痛,“扑通”一声瘫倒在地,慢慢的向孩子爬去……  孩子的奶奶泪流满面的从人群中挤进来后,跪倒在两个孩子面前哭天泣地的大声哀嚎:“作孽啊!作孽啊!……”  围观的邻居们带着一颗同样受伤的心,将男孩送进了医院,女孩则被家人择地安葬了。  接下的日子里,人们的心久久不能平息。  几个月后,男孩平安出院,但已面目全非。  那个叫贵的男青年,因救孩子造成三度烧伤。  事情已过了十多年,我突然想起那天的情景仍然心有余悸……  那个男孩他现在生活的怎样?但愿他早日找到属于他的幸福!(完)

亲情的故事篇4

31岁的姚明为何在当打之年选择退役?家人能理解吗?他做出如此决定又有何隐情呢?

背负荣光征战NBA,贤妻屡次助小巨人走出伤病

2009年5月10日,美国休斯敦火箭队宣布:该队主力中锋姚明在与湖人队的西部半决赛中,左脚踝发生应力性骨折,将无缘参加火箭和湖人的第四战以及剩余的季后赛。事实上,自登陆NBA,为了总冠军戒指,这已是姚明第17次受伤了。许多人对此都习以为常,可有一个人的心却揪紧了,她便是姚明的妻子叶莉。

叶莉总是提醒丈夫:“打球,拼命是应该的,但也要注意保护自己呀!教练让你下来你就下来,不要逞能嘛。”姚明却说:“不行啊,我有义务帮助球队赢球。”

2009赛季,火箭队招来阿泰斯特,与姚明、麦迪一起组成三巨头。这三人组合一度被外界看好,姚明也因此十分激动。可事与愿违,三巨头尚未完全磨合,麦迪倒下了,但姚明却变得更加顽强和拼命。可是,在2009年5月9日的一场激烈的较量中,姚明被科比撞到了左腿膝盖,当即痛苦倒地。而当时正是比赛最为关键的时刻,主教练阿德尔曼无奈地让队医扶姚明回更衣室。队医检查后,认为姚明伤势严重,不宜再打比赛。可姚明拒绝了,1分钟后他在亿万球迷的呼唤声中又回到了球场。他不仅自己愈战愈勇,而且极大地鼓舞了士气。最终,火箭队以100比92赢下湖人,将总比分扳成2比1。胜利的背后,姚明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第二天,姚明不得不前往休斯敦赫尔曼纪念医院,接受检查。医生对他的左脚进行了CT扫描,结果发现他的左脚骨裂。多名专家会诊后,决定对姚明的左脚采取保守治疗,不进行手术。这样,姚明只需要在家静养。

比赛还在如火如荼地进行,自己却要在家静养,姚明失落到了极点,整天茶不思饭不想。叶莉担心丈夫这样着急上火,对康复不利。而要想重返赛场,他必须有一个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叶莉灵机一动:让姚明暂时离开球场,做一些与篮球无关的事,说不定会有收获呢。叶莉将这称之为“心灵疗法”。

当时,就在姚明经历人生低谷时,他曾经效力的上海男篮因连年亏损,经营状况陷入绝境。于是,叶莉说:“明,你在NBA打了这么多年,有没有胆量管理一支球队?”姚明一听就知道妻子说的是上海男篮,他不假思索地说:“有什么不敢?”

2009年5月底,姚明和叶莉一起回到国内,开始筹备自己全资拥有的上海泰戈鲨客投资有限公司与上海东方篮球俱乐部的股权转让事项,谈判进展顺利。

那些天,姚明渐渐忘记了伤痛。一天晚上,叶莉躺在他的怀里,说:“明,以后别老想着打球。你看,许多事情比打球有趣多了吧!”姚明点了点头,问:“叶子,还有哪些有趣的事呢?” “有呀,你只要听我的,我就会让你忘掉伤病。”叶莉又趁热打铁地说。

2009年六一儿童节,叶莉带着姚明来到北京市史家胡同小学,和那里的孩子们一起庆祝节日。当一个小女孩将一条红领巾系在姚明脖子上时,姚明笑得比孩子们还灿烂。这时,有记者问叶莉:“你们准备什么时候生姚小明?”叶莉红着脸说:“这个问题嘛,得问姚明。”记者于是将摄像头对准姚明。姚明乐呵呵地摸着头,不好意思地说:“快了快了,现在不是正没事吗?没事就造人吧!”结束这次活动,姚明深深地体会到,自己过去一门心思打球,好像人生的目的就是为了一枚总冠军戒指,但其实生活还有许多,等着他去拼图,比如家庭和孩子。

2009年7月,姚明回到休斯敦复查脚伤。没想到,姚明的脚伤复查结果不理想,医生建议接受手术治疗。

这次,有了妻子的“心灵疗法”,姚明没有沮丧,而是积极配合医生治疗。

亲情的故事篇5

情景阅读 孩子 童年

在幼儿阅读环境中,教师要为幼儿提供适宜于现实基础的帮助,让幼儿在适宜的阅读情景中接触优秀的阅读资源,学习掌握良好的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活动的情景创设,能帮助幼儿在特定的氛围里优化阅读质量,提高认识能力,加深对阅读活动的兴趣,享受故事带来的快乐。

一、集体阅读情景的创设

集体阅读活动的内容一般可分为:没有图片的文本故事、图片故事、绘本故事、录音或VCD动画故事等,后两种因为有鲜明的视听感受,幼儿的兴趣明显比前两种浓厚,但由于条件限制,很多故事仍离不开前两种形式。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在创设情景时,遵循视、听结合的原则,尽可能为幼儿创造生动有趣的故事情景,提高集体阅读活动效果。

1.文本故事情景

这类故事只有文字,或是书本上的,或是老师创编的。老师在组织讲故事活动时,可以有意识编排好幼儿位置,半圆形围坐在老师身边,与老师面对面,与老师的声音、表情正面交流,幼儿在这样的情景下容易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方便与老师进行对话互动,在头脑中想象出活动的故事情景。

2.图片故事情景

这类故事配有一幅或几副图片,一般比较大,容易让幼儿凭借图片理解故事内容。老师在故事阅读活动中,可以让幼儿先读图片,产生疑问,带着疑问听故事。故事《小乌龟找家》讲的是小乌龟出生了,问小鱼、蚯蚓、小鸟、小蜗牛,他的家在哪里,最后找到了自己的家——甲壳的故事,共有5幅图片,老师引导幼儿边听边欣赏图片,调动多种感官同时参与阅读,把兴趣、情感融入故事中,感受到家庭的舒适和温暖,生活的幸福和快乐。

3.绘本故事情景

这类故事属于幼儿专门的读本,一般画面色彩丰富,文字简洁。近年来,一些优秀的国内外绘本故事不断被带进幼儿园,如《爷爷一定有办法》《逃家小兔》《三个强盗》等,独特的画面,精彩的文字,纷呈在幼儿的视野。老师在组织绘本阅读时,要让幼儿知道看书的基本方法,如何以图为主、随机认读,并且隆重介绍绘本的美妙精彩,在幼儿还没阅读前产生亲近绘本的情感,产生积极阅读的行为。

4.音像故事情景

老师制作的课件、网络资料、VCD等这类故事音、像生动,容易吸引幼儿注意。老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采用连续的或者片段播放的形式,结合开放性提问,让幼儿在观看听、看时加快思维运转,深入故事情节,充分体验视听故事的美妙,最后再让幼儿完整欣赏或者模仿表演。

二、自然阅读氛围的营造

教师在自然阅读环境里的任务是为幼儿提供早期阅读的条件,利用幼儿感兴趣的内容,创造语言表达的环境,使幼儿能自然习得,提高语言表达的流利程度与运用语言交流的能力。

1.说多于看

阅读时,鼓励幼儿想说便说,能让及时表达对作品的理解,不管是零散的还是不完整的,能让幼儿经历一个看到思考到表述的转换过程。说的方式可以是自言自语,可以是同伴交谈,在宽松的氛围下,幼儿的说会是很精彩的花絮,点缀属于他们的阅读过程。很多平时不愿意说话的孩子也会容易进入作品情节里而愿意说,促进语言能力发展。

2.问多于看

幼儿自由阅读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疑问,如果疑问过多,会直接影响到阅读的兴趣和持续性。问的过程也是一个思维锻炼的过程,在接受同伴或老师信息时,更能调整原有的认知结构,梳理成新的知识体系。从自发问,到相互问,能逐步形成积极的阅读状态,帮助幼儿看懂书,巩固记忆,提高看书的效率。

3.想多于看

好的作品能启迪幼儿的想象,想是语言的内在表现。幼儿阅读时,有意识引导幼儿从画面展开想象,除想象故事情节,还可以想象对话、心理,突破故事中文字的约束,只有幼儿有想象的理由,就是合理的,同时鼓励幼儿能把想到的说出来,与同伴共享精彩。

三、亲子阅读环境的设置

亲子阅读环境需要父母和孩子共同来营造,在阅读过程中给孩子一个安全的、温馨的、愉悦的阅读布景,父母做好孩子的引导者、帮助者、合作者,让孩子尽早接触书和书面语言,增进与书本的感情,养成阅读兴趣与习惯,引领孩子走向阅读社会。

1.固定亲子阅读时间

亲子阅读是天伦享受中的精神大餐,一般早上和晚上比较适合进行亲子阅读。早上边起床边给孩子讲讲故事,让故事里美好的情节、情感影响孩子一天的心情,滋养孩子一天的心灵;晚上的睡前小故事更能让孩子在甜美的故事情景中安静入睡,提高睡眠质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一般时间可定为20分钟到30分钟比较适宜,太短,孩子意犹未尽,营养吸收不够,太长容易兴趣转移,营养过剩,事倍功半。当每天都有一段亲子共读时间时,孩子会有意识地期盼这一美好时刻的到来,积极的人生态度就在这里逐渐生成。同时也是给父母明确了每天的任务,安排好工作与生活的时间,与孩子一起在图画里欣赏故事,在文字里解读世界,一起收获习惯与情感。

2.选择亲子阅读材料

一般来说,只要是正规出版社的儿童读物都是可以用来亲子阅读,不过,由于一些外国动画片《奥特曼》《皮卡丘》《蜡笔小新》一类的孩子看得比较多,他们很容易因为喜欢动画的形式而爱看那些图书,事实上很多优秀的有图书不能拍成动画片,有的拍成了也不一定看得到,热门的流行的并不一定就适合孩子阅读。因此,选择什么样的读物是父母的责任和义务,让孩子通过书本来汲取、吸收并促进长远健康发展。

另外,随着孩子年龄增大,可添置一些图文并茂的知识性或推理性读物。但整个幼儿阶段,亲子阅读的主要内容应该是图文结合的优秀读物,孩子的关注点始终是图画多于文字,文字的解释是在理解图画出现困难时的补充,这个责任是父母的。爱读书的父母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对书的感情,这样的孩子似乎天生喜爱书本,我们在亲子阅读时要让孩子把书看成喜欢的玩具,要好的朋友,学会整理好自己的图书,一生尊重、友好相待。

3.多样亲子阅读方式

亲情的故事篇6

本期推荐影片:《大鱼》

美国2003年

导演:提姆 波顿

Tim Burton

主演:伊万 麦奎格

Ewan McGregor

亚伯特 芬尼

Albert Finney

杰西卡 兰格

Jessica Lange

斯蒂夫 巴塞米

Steve Buscemi

比利 克鲁德普

Billy Crudup

剧情简介:

几乎在每个人的童年里,父亲都是高大伟大的。

在威尔的童年里,他的父亲爱德华 诺顿是个超级故事大王,讲述自己从小到大的无敌奇遇人生,从非常规的出生时就注定了的传奇――他是从母亲肚子里飞出来的。

在他的故事里,有一条总也抓不住的大鱼。传说那条大鱼是60年前淹死在湖里的小偷的鬼魂,因而狡猾地躲过了无数个鱼饵,爱德华也一直无法诱其上钩。但这只是爱德华众多奇遇中的一个。总之,一切光怪陆离的事情都让他碰上了。

不过爱德华最中意的还是大鱼的故事,故事的句号划在了小威尔出生的那天,父亲那天捕到了那条大鱼,鱼饵就是他订婚的金戒指。

父亲一直乐此不疲地在向众人讲述他的捕鱼妖事,但已经长大的威尔却厌烦了,甚至在订婚前都和未婚妻调侃那条大鱼。在儿子的眼里,父亲几乎所有的故事都是虚构的。但父亲没有察觉到儿子的忍耐,一直讲到婚礼的晚宴上。儿子对父亲的喧宾夺主再也忍受不了了,就离开了婚礼,和妻子去了法国生活,三年没和父亲说过话。

三年后的一天,威尔的母亲突然电话告知父亲时日无多,威尔和妻子回到了美国,照料父亲度过最后的时光。

回到家的威尔发现父亲已虚弱得只能每天卧床,但他仍对自己的那一箩筐故事津津乐道,时不时对威尔的妻子约瑟芬谈起往事。约瑟芬也从爱德华那里知道了许多她以前没听说过或版本不一样的故事。

在朝鲜期间,爱德华出色完成任务,深入敌后盗得情报,并在一对连体人姐妹的帮助下一起逃亡,辗转半个地球,终于回家和妻子团聚。

约瑟芬听了这些觉得很浪漫,但威尔却更想知道他认为是胡侃的事情真相。在一次饭后,儿子终于表达了自己的心愿,希望父亲告诉他究竟什么是真的,他不能一辈子不知道自己的父亲是个怎样的人,但爱德华认为他已告诉威尔一切。

威尔郁闷了,和母亲来到了储藏小屋,在里面发现了父亲被征入伍的信,才知道原来不是所有的都是编造的。渐渐儿子在这里发现了许多父亲的秘密,也在寻找真相中慢慢了解了父亲。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在。当威尔开始理解父亲时,爱德华突然病入膏肓。就在父亲弥留之际,威尔在父亲耳边为他的离去也编织了一个美丽的童话。

本片看点:

父爱的理解

小编特别推荐这部片子,不止因为它好看,还有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我有个与男主演相仿的老爹。

还记得我从身高不及两尺开始,就在听父亲讲过他儿时的故事:天天啃窝头咸菜,门口卖水萝卜哭半个小时妈妈也不给买,家里哥儿仨人人挨打、惟独自己总能“逃灾避难”,小小年纪办起事来就学大人托关系走后门……在他一次次调侃中,我也不像别人听得那么新鲜、笑得那么狂暴了,长大后也向奶奶求证过,被告知其中许多纯属子虚乌有(特别是水萝卜那篇奶奶特别否认),有的事情也明白了是不可能的。可我非但没有与父亲疏远,反而逐渐变得像他一样,像他一样在许多人面前经常是扮演讲故事的角色。原因是我在他的故事中,找到了好多人生智慧。小时候还不懂什么叫人生智慧,刚开始是听着笑笑,后来在别人的笑声中很骄傲――我爹不会像别人的老爸光会坐着喝酒吃菜,别人都是他的倾听者(偶尔还能落几滴泪);再之后就学着他讲述经典为人处事的案例,在小学就开始拉关系、搞小圈子、忽悠老师。

《大鱼》的故事只强调了讲那么个爹,我这里讲的是一个现实版《大鱼》的孩子成长经历。经历过这些,我可以明白《大鱼》在说什么,我明白这样一个父亲带给孩子的会是什么。爱德华不管面对着什么人什么事,都以童话故事中王子的心态来乐观面对,遭遇什么也会积极认真地解决掉。父亲临终前威尔告诉他最终会变成了那条大鱼,相信他已经琢磨出点什么了。

直到最后,父亲故事里的主角们都出现了,原来他们都是真实的。他们在爱德华的葬礼上和桑德拉兴奋地谈论着爱德华的一切,仿佛爱德华真的没有死,而是在众人的欢送下变成了一条大鱼。儿子也被感染了,和他们一起聊了起来。已经毋需搞清事实的真相,威尔已经明白了这个世界因为自己的父亲而多么美好(想到《美丽人生了吧》)。

亲情的故事篇7

一.一个前提:知人论世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而新的阅读理念认为,文本的解读是多元的。从阅读的基本规律看,这种多元主要体现为三个层次:一是文本的作者意义(主观意义),二是文本的社会意义(历史意义),三是文本的读者意义(个性意义)。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作为读者,要真正走进文本,实现与文本的对话,其前提是知人论世,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等等。这样,才能够在了解文本的作者意义(主观意义)的基础上,去深入理解文本的社会意义(历史意义),从而引导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有效实现文本的读者意义(个性意义)。

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人生阅历有限,教学中需要教师借助辅助材料向学生介绍作者、作品的相关背景资料,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深入文本、解读文本。

比如朱自清的叙事散文《背影》,传统的教学一般都围绕“父子情深”这一主题展开文本解读,这看似无可厚非。但散文是作者运用个性化语言表达自我思想情感的文学形式,品读散文就是要理解作者在字里行间所蕴涵的属于他自己的独特的经验和情感。文本讲述的是“父亲坚持到浦口车站送别儿子”的故事,在整个故事推进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很多与“父子情深”这一主题相悖的细节:“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我心里暗笑他的迂”“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面对一个疼爱自己的老父亲,已经二十岁的朱自清为什么会如此“不谙孝情”?学生们无法理解。教学中,我及时向学生展示《朱自清家族的命运变迁》中所述相关背景:原来朱自清的父亲是在徐州榷运局局长(掌管盐专卖的肥差)任上,因讨了几房小老婆,姨太太闹事,才丢官的;原来丢官后负债,家道中落,朱自清祖母为此一病不起而逝世,于是便有了父子回家奔丧之事;原来由于朱自清父亲的封建家长式作风,父子俩后来又一度失和;原来八年后朱自清收到父亲“大去之期不远矣”的来信,回想起当年父亲爬月台的艰难的“背影”,他原谅了父亲的荒唐,体谅到父亲的艰辛,以《背影》一文抒发了永远的父子情。了解了这些背景后,学生们在对文本故事的深度解读中自然而然地理解了作者那种复杂而深刻的情愫。

二.两个视角:故事内叙述和故事外叙述

谭君强认为:“根据叙述者相对于故事的位置或者叙述层次,以及叙述者是否参与到故事之中以及参与故事的程度,可以区分为故事外叙述者/非人物叙述者,与故事内人物叙述者/人物叙述者;根据叙述者与隐含作者的关系,可以区分为可信的叙述者与不可信的叙述者。”叙事类文本解读教学中,一般要求学生初读文本,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写作思路,对文本内容有个大概了解,知道文本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进一步解读文本时适时调整自己的阅读视角,走进文本,融入故事,设身处地地理解每一个人物的情感变化,获得丰富而又深刻的阅读体验。

比如学习鲁迅先生的《孔乙己》一文,学生先把自己假想为文本中的“我”――咸亨酒店的小伙计,扮演着咸亨酒店里发生的故事的目击者和参与者,以故事内叙述者的身份解读文本、理解文本。而故事内叙述者可能有不同的叙述眼光,“一为叙述者‘我’目前追忆往事的眼光,另一为被追忆的‘我’过去正在经历事件时的眼光。这两种眼光可以体现出‘我’在不同时期对不同事件的不同看法或对事件的不同认识程度,它们之间的对比常常是成熟与幼稚、了解事情的真相与被蒙在鼓里之间的对比。”文本故事中被追忆的十二岁的“我”是见证者,见证了咸亨酒店里发生的一幕幕故事,见证了孔乙己一步步走向死亡的命运轨迹;十二岁的“我”还是参与者,参与了对孔乙己的鄙夷与不屑。如今的叙述者“我”又是感受者和提炼者,深刻地揭示出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笔者引导学生通过不同叙述视角的解读,以“我”的感悟、体验一层一层剥开孔乙己的悲剧命运及其原因。

再如学习澳大利亚作家泰格特的《窗》一文,我们先以故事外叙述者的身份阅读文本,了解文本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初步感知靠窗病人和不靠窗病人在整个故事中的言行举止。作为叙事类文本,本文以事件为中心,但我们在教学中不能忽视人物的心理状态。因此,教学中我们不妨引导学生将自己分别假想成靠窗病人和不靠窗病人,以故事内叙述者身份对文本进行深度解读。学生设身处地,在故事的讲述过程中,理解、体验两位病人不同的心理状态,揣摩、感悟不靠窗病人心理状态的变化过程;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跳出文本,回到故事外叙述者的身份,对比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丑恶,对比人性灵魂的高尚和卑劣,从而深入把握文本主旨。

三.三个述点:聚焦点、矛盾点、空白点

语文之所以失去了“想象”的灵魂,正是因为语文失去了故事。也正因为如此,肖川教授在多个场合公开呼吁,我们的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要善于运用讲故事这个技巧,即使有些课里面没有故事,也要善于编故事、改写故事。故事讲究文趣、情趣、理趣,这是故事能够“载道”的基石。运用讲故事这个技巧解读文本,不可能面面俱到,而应该在感知文本的基础上,通过细读文本,局部深究,抓住文本中的聚焦点、矛盾点和空白点等三个述点进行赏读、品析,挖掘其中文趣、情趣、理趣,探究文本主旨。

一是聚焦点。叙事类文本在对其中情境、事件、人物进行描述的时候,总要掀起情感的高潮,这种情感的高潮往往会聚焦到某一具体意象上,我们称之为聚焦点或动情点;而这一聚焦点(动情点)往往构成文本的一条线索,既贯穿全文,又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如朱自清《背影》一文中,“背影”是全文的线索,父亲为“我”买橘子时攀爬的背影,一直定格在“我”的脑海里。教学中抓住“背影”这个聚焦点(动情点)进行故事的讲述,引导学生通过赏读、品味文中对父亲“背影”的描写,深刻体悟父亲对儿子的爱、儿子对父亲的愧疚等情感。

二是矛盾点。矛盾是文学创作中较为普遍的创造手法,往往会使作品产生许多独特的效果。运用矛盾可以突出人物的形象,展现人物命运,传达作者意图。好的故事,一定是善于设计矛盾的。如李森祥《台阶》一文中,其故事的聚焦点无疑是“台阶”,作者在这个“点”上又巧妙设计了矛盾:“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我们不妨引导学生围绕这个矛盾点进行探究: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会相应高吗?很显然,这种说法是错误的,矛盾的。但父亲作为一个普通的农民,他偏偏信奉这种说法,他的思想已经完全被这种封建残留的传统说法所束缚。在当时社会生产力还相对落后的情况下,这种错误的、矛盾的乃至有些愚昧的说法必然会导致父亲的悲剧命运。教学中,两次引导学生品读这一细节,第一次并不揭开这种说法的矛盾,而是作为理解父亲渴望高台阶的直接原因;第二次是在引导学生挖掘文本主题时揭开这种说法的“矛盾”真相,学生自然而然地探究出父亲最终感到失落的根本原因。

三是空白点。留白是一切艺术的表现手法之一,指在艺术创作中为了更好地表现主题而有意识地留出“空白”。空白点并不是作者写作的疏忽和无法言说的无奈,而是作者不忍道破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文本解读中,不仅要解读出文本的字面意义,还要能发现文本的空白点,从空白点读出其中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还以李森祥《台阶》一文为例,文末这样写道:“好久之后,父亲又像问自己又像是问我:这人怎么了?”“这人怎么了?”父亲辛苦一辈子最终的失落就凝聚在这令人纠结的五个字上。教学时引导学生反复揣摩这五个字的言外之意:其一,父亲问自己“我怎么了”,怎么就这么不中用了?以前能背三百来斤重的青石板,而且背三趟还没觉得花了太大的力气,现在咋就连一担水都挑不动呢?已经拥有九级的高台阶了,我的地位怎么没得到提高呢?其二,父亲问乡邻们“你们怎么了”,我已经拥有九级的高台阶了,你们怎么没有尊重我、羡慕我呢?怎么还和以前一样看待我呢?这一切的疑问父亲自己无法找到答案,显得无比的失落和无奈,所以“又像是问我”,想从“我”这里得到答案。正如李森祥自己所说:“关于小说结尾,当初我的确没有把它当作悲剧来处理。在中国乡村,一个父亲的使命也就那么多,或造一间屋或为子女成家立业,然后他就迅速地衰老,再也不被人关注。我只是为他们最终的命运而惋惜,这几乎是当时乡村农民最真实的一个结局。”从文末这一空白点中,我们读出了“父亲”这一辈中国老农民的辛酸命运。

亲情的故事篇8

关键词: 电影《我的父亲母亲》 电影叙事 记叙文 写事

文学和电影是两种不同的表意媒介,虽然借助的媒体不同,但任何艺术作品都有其相通之处,二者“都能自由地表现人的活动和所经历的环境,都有充分的自由真实地记录事件在时间、空间中发展的自然进程”。

电影天生就是一个故事的叙事者,或者说电影就是因叙事而存在的。电影依靠一个个镜头的组接来叙事,也可以说是靠运动着的造型(影像和声音)和话语(有声语言和字幕)的有机构成来叙事。电影叙事和文学叙事虽属于两种不同方式的叙述方式,但在叙事人称视点的选择、叙事时间的安排和叙事结构的编制叙事表现方式等方面,电影叙事充分吸取了文学叙事的成功经验。反过来说,我们也可以借助电影这种既常见又被学生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来帮助我们提高记叙文的叙事写作能力。时至今日,记叙文写作能力尤其是写事能力成了学生写作的一大缺陷。很多学生往往写不具体一个故事,更谈不上生动感人。所以,我们要训练学生学会“看电影”,激活大脑中的表象,形成丰富鲜明的画面,把事情想具体、写生动。假如能从电影叙事中有意识地获取写作的技巧,那么这将是一笔丰富的写作积累,对记叙文写事能力的提高具有巨大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本文拟从《我的父亲母亲》这部电影出发,探讨如何从中学习和借鉴写事技巧的问题。

之所以选择这部电影,是因为这部电影获得第50届柏林电影节银熊奖和第20届鸡奖最佳故事片奖。张艺谋曾说这是他倾注感情最多的一部,也是他最珍爱的一部,也就是说这是一部讲故事讲成功了的影片。同时这部电影所选择的故事不是惊天动地的大事件,而是平凡的父亲和母亲之间非常纯粹的温暖人心的爱情。这种感情较之其他更能体现人与人之间的微妙关系,它表现形式更丰富,张力更大,空间更大。

那么这部电影中张艺谋“说”故事的高明之处在哪里?他借用了哪些有效的方法来表现这个唯美动人的故事?它对记叙文的写作有哪些启发?我想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借鉴。

1.景物画面的渲染

的确,在这部影片中景物、画面的渲染为这个唯美的故事增色不少。在影片画面中我们可以看到导演对画面色彩的使用、动静的搭配、造型画面的构造,技艺是相当高超的。俄罗斯画家列宾说过,色彩即感情,不同色彩能引起人不同的情感反应,产生相应的情绪效果。色彩有穿越人的眼睛,直至渗透人内心深处的力量。影片将过去部分拍成彩色而现实部分拍成黑白。这样虽然有悖习惯思维,但更能反映导演对人物心理的把握。青春、爱情应该是五彩缤纷的,隽永的回忆即使成为过去,也永不褪色。而父亲的去世,显然带走了一生挚爱的母亲心中的色彩,只留下了单色的冰冷世界。影片主题部分是过去时空,色彩饱满、明朗、澄澈、如诗如画。金黄色绿黄色的树叶树林漫山遍野,无穷无尽,枯黄的柔软的草地绵延向远方,还有明亮的太阳,白色的树干、栅栏、雪地、深黄色的亭子,加上母亲红扑扑的美丽的脸、红色的棉袄、红色的围巾、红色的发卡……缤纷而清朗,丰盈而不染纤尘。在这世外桃源般的环境中,男女主人翁的爱情自然应该冰清玉洁,而观众也从中获得巨大的审美愉悦。

正是有了这些画面,电影更好看了,它成为故事发生的客观环境,与故事中的人物相辉映,有力地烘托了这个如诗如画一般美好的爱情故事,让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样唯美的画面会产生这样唯美的故事。影片除了景物画面外,还有人物、场面画面,比如手扶门框的母亲、栅栏外听先生上课的村民和母亲,小学门口坚硬的石头堆中独坐的年迈悲痛的母亲的背影,这些人物活动的画面经过精心的设计更能充分体现创作者的意图,增强作品的画面感。那么在文学作品特别是记叙文写作时是不是也能使用这样的创作手法呢?

记叙文需要典型环境的选择,这个环境可以是田野村庄、山川河流,也可以是街头巷尾、工厂车间……我们可以通过描写它来衬托人物性格,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表现故事的主题。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景都能入文,它可以是我们根据故事主题所选择的真实的人物活动的背景,也可以是我们为了配合文章故事表达、人物塑造需要的“人工刻意制造”的背景。我们在写作中可以根据故事表现的情感、主题利用蒙太奇手法做相应的景物描述。

2.细节的雕琢

前井打水、故意“巧遇”……这些细节在影片中非常生动而又真实地表现了“爱意萌动中的女主人翁的心理”,记叙文中的记事不是记流水账(不加分析罗列现象的叙述或记载)。它需要我们“大题小做”,这里的“小”包含我们通常所说的细节描写,正是大师们的精妙的细节描写才使作品的叙事获得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也是他们创作成功的精髓所在。关于细节的问题我们平常已经讲过太多了,这里不再具体展开。

亲情的故事篇9

爱听故事,几乎是所有孩子的天性。哪怕再顽皮的孩子,只要听说您要给他讲故事,他也会立即安静下来,坐在您的身边,希望您能给他讲一个迷人而动听的故事。

您千万别小看了讲故事对孩子文字语言及创作的启蒙作用,这个作用发挥好了,甚至能关系到孩子的美好前程。以语文考试来说,如果试卷满分为100分,作文分一般为40分,所占比例实在不少。而作文要做得精彩感人,其故事情节是否吸引人,文字运用是否生动恰当,写作手法是否推陈出新,文章立意是否符合时代的精神和人们的道德水准等,将是判定作文分高低的重要标准。当然,这是对长大以后的孩子说的。对于幼儿来说,只要他们编出的故事生动富有幻想,有童趣般的描写,有一定的故事情节就可以了。梁晓声曾在自己的作品中回忆过母亲。他说:“幼年时的我,就经常蹲在母亲的身旁,听母亲讲那些娓娓动听的故事。”可见讲故事对激发幼儿时期孩子的创作激情是何等重要。如果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在作文方面,甚至在文学创作方面有所作为,那就用您自己讲述的故事去启蒙、引导孩子们自己讲述的故事吧。

瑞典有一位动物学家叫波特曼。他在对即将出生的新生儿与各种动物的胎儿进行调查研究之后,发现人虽然是各种动物中最高级的动物,但他却是在大脑发育不成熟的状态下出生的。鹿、羊、马等弱势食草动物生下的羔儿,生下来不久,就能随母亲奔跑,在遭遇狮、豹、狼等食肉动物的极端危险的情况下,它甚至能趴在树草丛中一动不动,来逃避灭顶之灾。而人类的新生儿则在出生1年左右的时间才能做其他哺乳动物的“新生儿”所能做到的事情。这说明人类新生儿是在出生后,不断在丰富多彩的外界环境的刺激下,大脑才逐渐发育成熟的。一般来说,大脑发育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出生到满3岁以前;第二阶段是从4岁到6岁;第三阶段是8岁左右,这时的大脑发育才基本成熟。而2~3岁是儿童口头语言发育的关键期。这也就是说,我们为孩子讲故事,以增强他们文字与写作才能的时间越早越好。这样才能使我们所讲述的故事在孩子的心中打下深深的烙印,用我们所讲述的故事中的“火花”去点燃孩子心中的创作激情:“我也能编个好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讲故事是语言艺术,特别是给学龄前儿童讲故事,更应在语言上下功夫。最好做到通俗易懂,生动有趣。只有这样,才能符合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收到较好的启蒙效果。讲故事时,应尽量避免成人化的语言,如讲到“山路崎岖不平”就要改成“山路弯弯曲曲,高低不平”。孩子的知识和经验都比成年人缺乏,但孩子的想象力却极其丰富,他们每日的游戏和活动都是在想象中进行的,很少受成年人思维的那种约束。讲故事时,要注意启发孩子的创作灵感,这是家长给孩子讲故事的重要目的。例如,孩子如果在家中抢吃抢喝,就不妨给他讲一个“孔融让梨”的故事。故事讲完了,能否让孩子再就这个故事创作出更多更精彩的情节?例如,孔融又裁了许多梨树,他是怎样为梨树浇水的?遇见了干旱没水怎么办?有一天飞来了许多害虫,他又是怎么消灭害虫的?后来梨树结了许多又大又水灵的果子,他是怎样处理这些梨子的?只要能丰富孩子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就应鼓励他们在故事的王国里自由地翱翔。

亲情的故事篇10

且不说故乡是童年的乐土,那清河里的小鱼儿、老槐树上的麻雀、乡间小路两旁那挂满藤蔓的豆荚;更不用说童年时的玩伴、少年时的同学、兄弟间的打闹、还有父母亲的呵护……多么惬意的故乡啊,故乡连同那故乡的老屋是挥之不去的情结。

然而时隔不久,我却渐渐地感觉故乡连同那老屋的确与我渐去渐远了。

不是么,就在十几年前,我还常常踏着自行车带着孩子沿着乡间的小路回到老屋去贴近故乡,白天倾听夏日的蝉鸣,夜晚感受乡村的宁静;即就是在母亲去世后老父亲已经接到城里生活、责任田已经完全不种了的那几年,也还有“回老屋看看、转转”的念头时不时地驱使着我,隔三岔五地回到家乡的老屋,即便是无事可做,但总可以抚摸童年的记忆。那时想,这里或许就是我永远的故土和归宿了。

近几年我偶然觉悟到那种“念头”已经很少了,少到了只有在清明节期间回乡寻根祭祖;或者是在春节前夕于祖先的坟前感恩膜拜。

老屋的院子以前是经常里里外外打扫的,印象中的那个院落有夏天老槐树浓浓的阴凉,还有合欢树素净的绒花散发着的淡淡清香,院里院外始终是洁净的;尔后老屋记忆更多的是挂在屋檐下的蛛网,院落里厚厚的或已经腐烂的落叶;再后来,回村办事老屋也不进去了,只是驻足,带着一丝的怅然凝视一下那已经锈迹满身的锁头,还有那在风中摇曳着、且退色了的半垂的春联。

老屋的确就在我的面前,而我却没有进去的念头,起码这一次。仔细回味,确实有些许的酸涩,这里曾经是我童年的乐土,我的祖祖辈辈在此间曾经演绎了多少饱含酸甜苦辣的人生故事,如今面对她我却开始漠然,难道是我在渐渐地忘本而且无情地在割舍这神圣的乡情吗?我陷入了苦苦地沉思……

先祖的故事基本是身不离土、勤俭持家、筚路蓝缕的创业史,在父辈和族人中神奇而断续地传唱。我想,这或许就是我的乡情的有着千丝万缕交织着的深深的根,我可以随时随地地依据父辈和族人的演绎而自由地想象祖先们创业的执着和艰辛。

而我的母亲在家乡和老屋辛勤创业的影像是我亲身经历的一幕幕苦涩又甘甜、心酸而幸福的故事。

儿时候的记忆里,且不说冬日的早晨,甚至没有一只滴滴答答的马蹄表,母亲天天早早地叫我们上学,寒冷冬夜那伴着柴火堆的机杼声,枕头旁边那嘤嘤嗡嗡的纺车声,还有油灯下母亲吮吸被针扎破手指时的此情此景,始终都萦绕耳际,恍若就在眼前,单是回想起乡村的除夕之夜就让人幸福而又酸涩。那时没有电视和广播,夜已经很深了,劳累了一年的人们在唠叨和盘算了过年的设想后蜷缩在温热的火炕上,孩子们也因要起一个大早燃放鞭炮,早已进入了梦乡,而母亲依然在准备着十几口人过年的器用,不知什么时候在我们的袖头已经露出棉花的黑色棉袄上套上了母亲亲手缝制的新衣服。大年初一,第一眼看到的是母亲早已在灶房里忙碌着,好像她整晚上就没有合眼;小朋友们聚在只剩下一个大石墩的城门楼前炫耀着自己的新衣服和手里的鞭炮,天真的骄傲、童稚的羡慕、以及无忧的欢乐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个朝霞灿烂、幸福美满的新世界。但是那时很少去想这个童话世界其实是母亲亲手缔造的,那时候对那常常是泥泞小路的乡村、烟熏火燎的老屋有着与生俱来、本能而纯净的眷恋,现在回想起来,大概是因为那里不仅是儿时的乐园,还有勤劳而善良的母亲。

对于更多的人来讲,无论是放学回家、还是游子归来,可能进门第一声喊的往往是“妈——”。然而勤劳的母亲由于积劳成疾,带着对生活的憧憬和眷恋过早地离开了她常年劳作的老屋,不在世间了,父亲还在乡村老屋居住的那些年还常回家看看,可是没有了母亲的老屋总是空荡荡的,我的心也是空荡荡的;自从老父亲来到城里和我们一起生活,就很少再回到故乡了,仅有的清明和春节也较少停留。

慈祥而智慧的长辈们营造了浓浓的温馨,不管你长多大,一见面他们都会亲昵地叫着你的乳名,或者以最简化的方式亲切地称呼你,关切地问你的工作与生活,或者干脆就是一声笑骂……在浑身暖流涌动的同时你会感受到更多父母般的爱意;更何况他们都是个性鲜明的,每个人都有一段传奇故事或者最为闪光的地方,足以让人经常提起,津津乐道,即便是你已经远离故乡在外工作了,这些故事也会在你不经意时闪进你的脑海,那些慈祥的面容和熟悉的身影也常常自觉地在你的脑海里浮现。可如今他们一个一个的或者在尽享幸福生活中漫漫地老去,或者在用尽最后一丝气息抵抗病魔中、怀着对新生活的无限眷恋、裹挟着对未尽事宜的终身遗憾万般无奈地先去了。人到中年而又在外因工作或者为生活奔波,听到来自家乡的消息时往往更多的都属于这一类的。可能在清明时,你回家祭祖还看见他或她佝偻着年迈的身躯在侍弄了一辈子的土地理播种着希望,而麦熟时节你回来,还是在那块土地里就多出了一个插满纸花的坟茔;也可能在春节时你还看见他坐在贴着寄予了一年美好愿望的鲜艳春联、而且宽敞明亮的门厅里含饴弄孙,可你中秋回来那原来贴着红色对联的地方已经换了白色的挽联了,子孙抑或是亲朋好友们试图用最美好的词语来告慰失去的亡灵,其实倒不如说是在抚慰自己无限伤痛的心,使自己尽快能够从那个难以接受的痛苦的亲情中解脱出来,怀着感恩的伤痛、甚至还有突然无主的迷茫、用因为过度悲伤而布满红丝的眼睛去面对现实,开始新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