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爱记叙文十篇

时间:2023-03-26 09:15:25

母爱记叙文

母爱记叙文篇1

1. 记人记叙文:使学生感受人物的品性美

记人记叙文是以写人为主的。小学语文课本中写人记叙文中的人,大多是人类的精英,是为人的表率。我在教学写人记叙文时,力图把人物的心灵美使学生感知,陶冶学生的情操。如《曼谷的小象》,写阿玲不过是个拉车、洗车,看来是小事,可是展现出来的心灵美,却是光彩照人的。在教这一课时,不在事情的过程上花时间,而是把精力放在揭示阿玲的心灵美上。拉车,是司机所冀求的,但没有等司机提出要求帮助,她就主动指挥小象拉车了:主动、自觉帮助别人克服困难,心灵上已经够美的了。但更美的是表现在洗车上,司机只求把车从泥坑里拉出,可是阿玲想到了司机没有想,也不敢想的地方,为了让车干干净净开走,就指挥小象洗车。汽车漂亮了,阿玲的美的心灵也更光灿灿的了。

为了更具体,更真实地展示人物有心灵美,还必须抓住描写人物的词语。如《春蚕》的结尾有一句话:“我抬起头,看见母亲的两鬓又添了一些银丝。”对于“银丝”,我不仅仅停留在要学生明白就是“白发”上,而是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母亲的赞美。母亲爱家,爱她的儿女,有一颗伟大的母爱之心。她为家付出了全部的精力。这“银丝”不仅是操劳的印记,也是作者对母亲有着深深的爱的表现。学生也就感受到母亲之爱,作者之情了。

2. 叙事记叙文:使学生感受到社会的生活美。

写人的记叙文,人美:叙事的记叙文,事美。这是小学语文课文的显著特点。凡是写事的文章,都是要反映时代特征、社会特点,表现了人们是在一个怎样的生活环境里生活着,教叙事的记叙文,不能仅仅停留在就事论事上。人有灵魂,事有内核。如《放风筝》,以前,我把教学重点放在风筝是什么样子,怎样放风筝的,为了昭示课文中的美育因素,我就把教学重点放在放风筝的情趣上,通过放风筝体味到孩子的生活美。例如第三小节,我不仅要学生明白“我”和“哥哥”是怎样放大蜻蜓的,而且着力使学生感知“放”的情趣:“端端正正”表现了“我”一心在放风筝,“飞快地”跑,是放开来跑,是开心地跑;“赶紧”松手,是为了风筝快点上天。这样做,为的是使学生感受到放风筝的无限乐趣。

3. 写景记叙文:使学生感受自然山河美。

写景的记叙文,在学生面前展示了一幅幅绮丽多姿的自然风光、山河姿态。而这一幅幅景色,就像一支“出墙的红杏”,透过它可以看到“满园的春色”。即大自然的多带多姿,山河的清秀壮丽。如《五彩池》写出了池美,水美。第二自然段是写池的,为了使学生知其形,而又感其美,因文定法,我就抓住了一些比喻句来进行教学。如:一个个水池怎么形成了一颗颗宝石呢?大小相同,深浅不一,在你眼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景色?池边又美在哪里?通过这些提问,让学生好好体味池形的美,又知又感,学生也就受到审美教育了。

4. 状物记叙文:使学生感受生活的环境美

状物记叙文的基本内容是“物”。作者笔下出现的“物”,都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或点缀着人们的生活,或增添我们生活的情趣,或启示我们的人生。状物记叙文有两个特点:一是所状之物的特点,二是借物抒情,托物言志。所以,教状物记叙文就是要展现物美、情美。如《蟋蟀的住宅》,蟋蟀的住宅在奇特中显示了美,而蟋蟀建造住宅本领,不是想我们展现了创造美吗?如果状物记叙文就“物”讲物,把很强的美育因素丢弃一边,这是很可惜的。

母爱记叙文篇2

记叙文作为初中生必须掌握的一种文体,在中考作文考查中有着很高的出镜率。下面我们以08年广东省中考作文为例,谈谈考场记叙文写作中的常见失误及提升技巧。

常见误区

误区一:内容空洞,无具体事件病文片段:

脚步

在人生当中的脚步有快有慢。

小时候我们学走路是一步一步学,就像学习一步一步慢慢学习。在我们脚步的带领下,我们由小学到中学,但我们的路还远,还有很多的脚步才能走完我们的人生。

我们在初三阶段是很辛苦的。

我们这几天在战场作战,打完仗我就过了这个初三。不知不觉又是一年过去了,在这几年里我留下了不少的脚步。漫长而美好的初三我们过完了。

分析:作文语言唆,内容空洞、笼统,没有一件完整、具体的事。作者说“漫长而美好的初三我们过完了”,但综观全文,并没有一件事叙述和描写初三生活,读者并不知道“漫长”和“美好”体现在何处。误区二:内容空泛,无细节描写

病文片段:

父亲的脚步声

从小,我就有一个特别的爱好。那个爱好,就是喜欢在宁静的环境中听父亲的脚步声。父亲的脚步声很沉,很稳重,不急也不慢。其实这并没有什么特别,但听到父亲的脚步声总给我一种很安稳的感觉。

小时候父亲经常出差,一去就是十几天。我上了初中以后也很少回家,因此与父亲在一起的时间更少了,这时就异常地想念父亲和他的脚步声。

沉沉的脚步声一下一下地震撼着我的心,父亲说得对,他也是脚踏实地地工作才能经营起他的事业和家庭。他以他自己的做法教育着我。如果不是他的脚踏实地,恐怕就没有他现在的工作和这个幸福的家了吧。

父亲的脚步声依然那么沉,那么使我感到安稳,而他的工作和家庭依然被他脚踏实地的态度经营得那么成功与幸福。我这个昔日飘飘然的中学生,也日渐沉稳下来,努力学习着。

我有一个特别的爱好依然没有变,就是听父亲的脚步声,它使我感到十分安稳。

分析:本文缺少了作文的加分点之一――细节描写。文章的题目是“父亲的脚步声”,文中却没有对“父亲的脚步声”作细致到位的刻画描写,只是“很沉,很稳重”,如能在这方面“浓墨重彩”一下,就更能突现作者对父亲脚步声的真实感觉,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此外,对“父亲”这个人物形象的刻画不够细致,只是寥寥几笔,如能适当增加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人物形象就会更丰满,从而能更柯力地表达文章的主题。

备考技法

技法一:学会讲故事

什么是故事?凡是有情节、有头有尾的事皆称故事。写记叙文,首先要学会完整而具体地叙写一件事,有起因、过程和结局。同学们在考场上写记叙文时,不妨假想…个倾诉对象来给他讲自己心中的故事。

母爱记叙文篇3

一、选材要准,要收到以一当十的效果

好的记叙文,也许篇幅并不是很长,所写事件也可能很平淡,但经过作者的艺术加工,人物形象鲜活生动地站立起来,给我们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究其原因,就在于作者善于选取自己最熟悉的,最能表达文章主题的,最富于感染力的事件,以小见大地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

胡适的《我的母亲》一文记叙的都是生活小事,文字也不多,却形象地反映出母亲既是严师又是慈母的特点。如写有一次“我”说了轻薄话,母亲罚我跪下,重重责罚,“她气得坐着发抖,也不让我上床去睡。我跪着哭,用手擦眼泪,不知擦进了什么微菌,后来足足害了一年多的眼翳病。医来医去,总医不好。我母亲心里又悔又急,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有一夜她把我叫醒,她真用舌头舔我的病眼。”这样的小事有多强的表现力啊!生活中这一类质朴生动的小事有很多很多。记叙文选材要准,就是要选取那些蕴含了真实情感,能形象传神地反映人物性格的事件。

二、抒情要准,要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记叙文写作往往不追求故事情节的曲折生动,人物性格的复杂完整,它的目的在于立起人物,使之栩栩如生。这就要求我们在写作时对笔下人物倾注真挚的情感,用情感浸染人物形象,让他“活”在读者眼前、心中。

有的记叙文通篇叙述、描写,没有直接抒情的语句,作者把深沉强烈的情感蕴含在貌似冷静的叙述、描写之中。如孙犁的《母亲的记忆》,结尾是这样的:

1956年,我在天津,得了大病,要到外地去疗养。那时母亲已经八十多岁,当我走出屋来,她站在廊子里,对我说:

“别人病了往家里走,你怎么病了还往外走呢!”

这是我与母亲的永诀,我在外养病期间,母亲去世了,享年八十四岁。

文章写得从容、宁静,却句句含泪。尤其是最后一句,把作者无限悲怆的内心情感含蓄委婉地传达出来,表达了作者对不能回报母亲的辛苦养育之恩的歉疚之情。

三、细节要准,要牵动人们的情思

记叙文要通过细节来传神,人物在很大程度上是靠着细节描写站立起来而扣动读者心弦的。细节描写要精细,尤其是那些处于关键部位的细节。

《孩子的马车》是鲁彦抒写亲子之情的代表作品,结尾写玩具马车被撞坏后孩子的动作、神情,就用了细节描写:

他立刻胆怯,把那个歪曲了的马头抱住了。许久许久,我还看见他露着忧郁的眼光,翕动着嘴唇在低声地说着什么,轻轻地抚摸着他所珍爱的结束了生命的马车。

一连几天,他没有开过笑脸。

寥寥数语,把孩子对玩具马车的珍爱之情淋漓尽致地反映出来。

母爱记叙文篇4

[关键词] 文本分析;心理电影;经典叙事;悉德・菲尔德;普洛普;布雷蒙

电影因其独特的呈现方式、技术特点,已经成为将人类潜藏的心理活动显现为外在动态信息的重要形式。心理电影,往往更集中于表现人的内在精神世界,以人性和心理作为其情节工具,反映或展示某个心理学原理或者某种典型心理障碍,因此影片常常涉及幻觉、梦境等叙事时空,并伴随着精神创伤的治愈和心理障碍的突破,从而表达寻求心灵安宁的自我救赎主题。而幻象、创伤、投射、错位、记忆等心理元素也成为影片必备的叙事内容。也正是这些元素的碎片化特点,要求心理电影要在传统的叙事结构的基础上,做出各种大胆的变化,最大限度地利用记忆碎片,对其进行重组和演绎,将真实的自我、投射的自我和创伤本身交错在一起,虚实呼应,自圆其说。

“大胆的变化”,虽然促使心理电影形成了独特的影像风格和表现手法,但同时也带来了“无视传统叙事结构”的评价,从而使其在一定程度上饱受争议。经典叙事理论经过前人不断积累、总结和认证,具有普遍适用性。因此,本文以《二次曝光》为个案,将心理电影纳入到经典叙事理论之下,探讨心理电影与经典叙事理论的诸多契合关联,以期明晰心理电影的叙事策略和叙事特色。

一、悉德・菲尔德电影“范式”下

《二次曝光》的结构分析 《二次曝光》是一部由李玉执导,范冰冰、冯绍峰和霍思燕领衔主演的中国电影,是一部典型的以自我救赎为主题的心理电影,充满着“过往”和“当下”的不断穿插,“幻觉”与“现实”的情感错位,但正如悉德・菲尔德在经典模式的基础上为电影故事总结了一个基本“范式”,其中包括开端、中段和结尾三幕,以及第一幕和第二幕结束部分的情节点。所谓情节点“任何一个偶然事故、情节或大事件,它‘钩住’动作并且把他转向另一个方向。”[1]

《二次曝光》其实是“关于一个故事的两个故事”。影片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一个关于童年创伤和残酷真相的故事;第二部分是一个关于爱情、友情和背叛的故事;第三部分是一个寻找记忆的事件。“寻找记忆”作为关键事件将“母亲之死”“幻觉世界”这两个故事固置在一起,形成了“关于一个故事的两个故事”。而无论是一个故事,还是两个故事,它们都有故事最基本的结构,符合悉德・菲尔德的电影“范式”。

“一个故事”。开端,母亲之死,童年遭遇母亲被杀变故的宋其跟随刘建长大,她在养父车祸去世后的一次远行中发现了事情的真相,导致精神崩溃;中段,幻觉世界,宋其开始产生幻觉,并在幻觉中因遭遇感情的背叛而杀人逃命;结尾,寻找记忆,宋其从幻觉中清醒,寻找丢失的记忆和人生;情节点Ⅰ,宋其远赴新疆,发现母亲被杀真相;情节点Ⅱ,幻觉消失,宋其清醒。

“两个故事”。“母亲之死”,开端,与宋其相依为命的母亲惨遭杀害;中段,抚养宋其的刘建车祸去世,宋其在养父日记的指引下远赴新疆;结尾,宋其在发现母亲被杀真相后精神崩溃;情节点Ⅰ,母亲被杀;情节点Ⅱ,发现“父弑母”的真相。“幻觉世界”,开端,原本工作顺利,爱情甜蜜的宋其在偶然间发现男友与闺蜜(周小西)对她的背叛;中段,愤怒的宋其杀人逃跑,并在逃跑期间误杀警察;结尾,宋其报警自首;情节点Ⅰ,宋其发现丝巾,产生怀疑;情节点Ⅱ,宋其幡然醒悟,决定自首。

无论故事如何地进化或者变革,或是被怎样地分割和细化,电影都有最基本的形式和内容结构,也就是它的“范式”,这是故事不变的元素。

二、克洛德・布雷蒙的“叙事序列”理论下

《二次曝光》的结构分析 法国叙事学家克洛德・布雷蒙在《叙事逻辑》一书指出“任何叙事都遵循一个具有双重可能性的基本序列”,而基本的叙事序列能够产生若干复杂的组合类型。其中有三种基本的可能性或序列组合类型:连续、嵌入、并列。

电影《二次曝光》从“一个故事”的叙事时空来说,属于“嵌入”式的序列组合类型。影片有着基础的序列,伤痛―迷失―救赎。“母亲之死”带来的童年创伤为宋其精神崩溃产生“幻觉世界”提供了可能,促使行为得以实施。而在幻觉行为实施期间,影片叙事时空发生改变,从现实到幻象,从主人公的外在行为表现到其内在精神展现,开始了一个崭新的故事,一个全新而完整的叙事序列。幻觉中,宋其发现男友与闺蜜背叛了自己(行动的可能性),然后愤怒杀人(行为的实施),最终报警自首(行为的完成),这是“幻觉”序列的结束。此时叙事时空也再次回归原来的现实,而“记忆的找回”也作为行动结果完成了整个序列。

从“两个故事”的内容和情感主题上来说,影片属于“并列”式的序列组合类型。“幻觉世界”除却其产生原因,在故事内容上和情感主题与“母亲之死”完全不同,“母亲之死”,关于寻求母亲被杀真相,关于亲情;“幻觉世界”,关于爱情背叛,关于爱情。两个故事相对独立,形成了两个并列的叙事序列。但与布雷蒙的理论不同的是,这两个序列不是由同一“动作”在不同序列中的不同功能而产生联系的,而是如同两匹完整的布被“寻找记忆”这一行为“缝合”起来,建立结构上的联系,通过人物、情感、情境以及事件“相同性”做到内容上的融合。

借助悉德・菲尔德的电影“范式”和布雷蒙的“叙事序列”分析,我们可知,时空交错、记忆闪回作为心理电影的标志性元素大量出现在影片中,但它们并非“无视传统叙事结构”,并非杂乱无章地聚集在故事里,而是被强而有力和坚实的结构维系在影片叙事中。

三、普洛普“行动范畴”理论下

《二次曝光》的人物研究

在故事中,人物是主要情节的发动者和承担者,是矛盾冲突的载体,是叙事的核心,更加是作品创作的重点和理论研究的重要对象。普洛普在自己的叙事理论中将故事中的人物划分成了七类,称为七个“行动范畴”,分别是反面角色(侵犯者)、捐献者(施惠者)、助手、公主(被拯救的人)、送信人(委托人)、英雄、假英雄,和他们“各自的表演者”相对应。而这七类人物是由他们在故事任务中担任的“功能”来决定的。

《二次曝光》讲述的是主人公面对童年创伤与残酷真相时,深陷幻觉,自我救赎的故事。在自我救赎主题中,“英雄”“公主”“恶棍”三者往往是重合的,主人公要拯救的是自己,要战胜的也是自己;虽然“不曾离开”的刘东看似是主人公宋其的精神依靠、“白马王子”,但他在宋其深陷幻觉、努力挣扎时没有给予任何实质性帮助,是一个“假英雄”;反而是郝医生在宋其清醒后帮助她找寻丢失的人生,充当“帮手”。

借助七个“行动范畴”,影片人物的关系和功能将会更加清晰,而“行动范畴,并不完全等同于影像中的某一专属人物,而是强调故事中不同段落和情节发展到不同时刻文本构成元素所具有的功能”[2]。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二次曝光》同一人物不仅在不同的叙事时空中担任不同的“行动范畴”,而且在同一叙事时空也被赋予多重的“行动范畴”。

四、经典叙事理论与心理解构的结合

《二次曝光》作为一部心理电影,承担了解构心理和叙述故事的双重任务。影片将大量的精神分析融入叙事结构和人物设置上,蕴涵于在“母亲之死”与“幻觉世界”的内在关联中,做到经典叙事理论与电影心理解构的结合。

“两个故事”,不同的叙事时空,相对独立的内容,却被影片用各种元素的“相同性”联系起来,建立了“母亲之死”和“幻觉世界”之间的投射关系。“幻觉世界”如“梦”一样是现实中“所见、所说、所欲与所为”,只是那现实中的事物、行为和情感已丢失了原有的逻辑载体,它们被打乱,重组,最终重建在一个全新的故事里,连同自己的欲望也在这一个世界中被具象地表达。杀人工具“橙色丝巾”作为主人公宋其对“死亡”的记忆深深印在脑海里,所以它在“幻觉世界”中再次成为杀人工具;宋其在母亲死后被带回刘建家时的那场雨已经与她的悲伤和痛苦建立了深深的联系,所以当在她“幻觉世界”中发现男友与闺蜜的背叛时,天空下起了雨;两个叙事时空内都有“车祸”,两次都发生在刘建身上,宋其都是无能为力,两次都引起事情发生转变。现实在幻觉中渗透,表达。

人物作为最为具象和最具戏剧张力的叙事元素,是影片解构心理的重要工具。“两个故事”中,名字相同的人物拥有不同的身份,却有相同或相似的叙事功能或情感功能。“幻觉世界”中人物的设置承载了主人公对于“母亲之死”中人物的情感和欲望。

影片中相同的道具、事件、场景和精巧的人物设置遵从经典叙事理论和心理投射原则,将人物内心世界的情感和欲望外显在故事结构和人物中,使其成为不可或缺的叙事元素,不仅丰富了故事内容,推动了情节发展,而且实现了对主人公的心理解构和精神分析,达到了经典叙事理论与心理解构的完美结合。

五、结 语

通过对《二次曝光》进行经典叙事理论的分析,我们得知心理电影并不是大众批评的那样“无视传统叙事结构”,影片不仅进行了心理解构和精神分析,更是符合了经典叙事理论的基本结构和人物设置。

心理电影,蕴涵着自我救赎的主题,有错位的情感,有创伤的疼痛,有交叉的叙事时空,有投射,有隐喻,有幻觉,这些阻碍观者理解和感悟的元素在经典叙事理论解读和分析下易于理解和体会。悉德・菲尔德关于电影故事的“范式”,有利于我们理清交错的时空,从本质上认识故事基本形式,了解故事基本内容;布雷蒙的“叙事序列”理论注重解决“如何讲故事”的问题,通过灵活运用序列组合模式解析文本,理解故事整体的叙事结构,掌握故事各个部分的组合方式及其内在逻辑;普洛普的“行动范畴”理论则通过揭示人物类型和功能,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和细致探索文本深层含义。

经典叙事理论不仅可以应用在心理电影的解读上,更可以用于心理电影的创作中。不同的是,创作是从内而外的,从心理到影像,从解构到结构,这时经典叙事理论可以作为心理电影的创作指南,将抽象的、内在的心理元素具象化、外在化,将情感和欲望融入故事中,对应心理结构构建叙事结构,根据情感功能进行人物设置,帮助心理电影形成严谨而独特的叙事表达。

[参考文献]

[1] 悉德・菲尔德.电影剧本创作指南[M].魏枫,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社,2012: 30,12.

[2] 侯薇.浅析符号学分析在影像意义解读中的应用――以短片《人质》为例[J].当代电影,2012(04).

[3] 李军.特效叙事:当前电影改编的诱惑与陷阱[J].广西社会科学,2013(01).

母爱记叙文篇5

在这一个假期里,我一口气读完了《爱的教育》,这本由亚米契斯撰写的名著记载了小学生安利柯整整九个月的四年级生活。“爱”是整篇小说的重点字,就在最平实的字里行间,融入了种种伟大的爱,虽然每一种爱都不是惊天动地的,但却感人肺腑。

在《爱的教育》中,其中“小抄写员”叙利奥与父亲之间的比山还高、比水还深的亲情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之中,挥洒不去。文章中的主人公叙利奥仅有十二岁,他生活在一个贫困的家庭里,因为家庭的条件不好,叙利奥等到了父亲休息的时候,偷偷的帮他抄写签条。由于长时间工作,叙利奥睡眠不足,经常打瞌睡,学习成绩也在一天天的下降,身体状况也一天天的衰弱了。经过屡次被父亲责怪仍然坚持不懈,直到父亲知道了真相。

我被叙利奥的关心、体贴父母,勇于分担家庭责任的精神所感动。在我们当今这个社会上,有多少孩子能像叙利奥这样子呢?在我们当今这个社会上的那些独生子女,受到了父母的百般呵护,各个就像是“小皇帝”、“小公主”的,哪个是像叙利奥这样子做的?几乎没有。记得我小时候,即使是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我也不愿动手,尽是撒娇让爸爸妈妈帮忙,一点都不体贴爸爸妈妈,不知道他们的辛苦。长大了,我仍没有勇于承担家庭责任,经常找借口不愿意帮助爸爸妈妈做家务,并没有打从心底来关心、体贴他们。如今,读了《小抄写员》后,我不禁为自己的过失感到惭愧。我顿时觉得叙利奥是那样的伟大,而我却是那样的微不足到,实在太惭愧了。

从现在开始,我学会了要向叙利奥学习,做一个关心体贴父母,勇于承担家庭责任的好孩子。

母爱记叙文篇6

《语文新课程标准》在阅读部分要求同学们:“在

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结构是文章思路的外在表现形式,主要包括文中句与句的联系、段与段的关系、整体谋篇布局的特点等。准确地分析文章结构,是理清文章思路的重要手段,也是理解文章主要内容的基础。因此,阅读时对文章进行结构分析,也就是在理清作者的思路了。

阅读记叙文,要迅速地理清文章思路、分析文章结构,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能力:1.明确把握文章记叙的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并且弄清楚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2.找出文章记叙的线索,弄清文章的脉络。3.划分记叙文的层次,准确地概括出段意,并能准确判断文章所采用的结构形式。4.明确文章记叙的顺序,即顺叙、倒叙、插叙和补叙,并且对其作用有所了解。5.注意文章中的表达方式,把握文章写作思路及作者情感的变化。

【应对策略】

阅读记叙文时,理清文章思路、分析文章结构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看标题理思路

标题被喻为文章的“灵魂”。一般情况下,标题是文章内容和写作意图的直接或间接表现,不少文章的标题与中心思想、作者情感有密切联系,透过标题我们可以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文章主旨。

二、把握记叙的要素

记叙文有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各个要素在文中的作用各不相同,彼此又有着密切的联系,阅读时同学们一定要注意这种联系,防止片面、孤立地分析某个要素,才能全面地理清文章思路。

三、找出记叙的线索

记叙文的线索形式有:以人物为线索、以事物为线索、以事件为线索、以时空转移为线索、以作者的思想感情或其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为线索。寻找记叙的线索,一要注意文章标题,有的标题直接揭示线索,有的标题包含线索的因素;二要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句;三要注意文中的议论和抒情部分,因为“情”通常是记叙文组织材料的重要线索。

四、理清记叙文的结构

记叙文的结构包括开头、结尾、过渡与照应、段落与层次等,其中段落与层次最为重要。划分段落与层次的方法有以下几种:按时间先后划分、按地点的转换划分、按人物出场情况划分、按事件的发展变化划分、按作者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划分、按内容变化划分、按“总分式”的结构特点划分等。

划分段落与层次的同时还应准确地概括出段意,才能更好地分析文章结构。具体方法有:1.找中心句,中心句的位置多在段首或段末。2.细读全段文字,体会段中各句的含意以及句子之间的相互关系,概括出段意。3.把文段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重要意思连接起来,概括出整体段意。

五、明确记叙的顺序

常见的记叙顺序有四种:顺叙、倒叙、插叙和补叙。顺叙,即按照事情发生、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写,使文章的层次同事件发展的过程基本一致,脉络清晰。

倒叙,即开篇先交代事件的结局,然后再回到事件的开头,按照正常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然后再接着叙述中心事件。补叙,是指行文中对前边所叙的人或事作一些简单的补充交代。阅读时,注意倒叙、插叙的起止点对把握文章的结构很有帮助。

六、抓表达方式

记叙文往往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来行文,分析这些表达方式时,尤其要注意抒情和议论,它们是理清文章思路、分析文章结构的很好的切入点。

【美文展示一】

祖母的呼唤

牛 汉

童年时,每当黄昏,特别是冬天,天昏黑得很突然,随着田野上冷峭的风,从我们村许多家的门口,响起呼唤儿孙回家吃饭的声音。极少有男人的声音,总是母亲或祖母的声音。喊我回家的是我的祖母。祖母身体不好,在许多呼唤声中,她的声音最细最弱,但不论在河边、在树林里,还是在村里的哪个角落,我一下子就能在几十个声调不同的呼唤声中分辨出来。她的声音发颤、发抖,但并不沙哑,听起来很清晰。

有时候,我在很远很远的田野上和一群孩子逮田鼠、追兔子、用锹挖甜根苗(甘草),祖母喊出第一声,只凭感觉,我就能听见,立刻回一声:“奶奶,我听见了。”挖甜根苗,常常挖到一米深,挖完后还要填起来,否则大人要追查,因为甜根苗多半长在地边上。时间耽误一会儿,祖母又喊了起来:“狼下山了,狼过河了!成汉,快回来!”偶尔有几次,听到母亲急促而愤怒的呼吼:“你再不回来,不准进门!”祖母的声音拉得很长,充满韧性,就像她擀的杂面条,那么细,那么有弹力。有时全村的呼唤声都停息了,只有野成性的我还没回去,祖母就焦急地一声接一声喊我,声音格外高,像扩大了几十倍,小河、树林、小草都帮着她喊。

祖母最后的呼唤声,带着担忧和焦急,我听得出来,她是一边吁喘,一边使尽力气在呼唤我啊!她的脚缠得很小,个子又瘦又高,有一米七以上,走路时颤颤巍巍的,只有扶着我家的大门框才能站稳。由于她几乎天天呼唤我回家,久而久之,我家大门的一边门框,手扶着的那个部位变得光滑而发暗。祖母如果不用手扶着门框,不仅站不稳,呼唤声也无法持久。天寒地冻,为了不至于冻坏,祖母奇小的双脚不时在原地蹬踏,她站立的那地方渐渐形成两块凹处,像牛皮鼓面的中央,因不断敲击而出现的斑驳痕迹。

我风风火火地一到大门口,祖母的手便离开门框扶着我的肩头。她从不骂我,至多说一句:“你也不知道肚子饿。”

半个世纪来,或许是命运对我的赐予,我仍在风风雨雨的旷野上奔跑着,求索着,依我的体验写诗,跟童年时入迷地逮田鼠和兔子、挖掘甜根苗的心态异常的相似。

祖母离开人世已有半个世纪之久了,但她立在家门口焦急而担忧地呼唤我的声音,仍然一声接一声地在远方飘荡着:

“成汉,快回家来,狼下山了……”

(选自《读者》2011年第4期,有删节)

母爱记叙文篇7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会审题、选材,从而学会记叙文写作。

[过程与方法]:使用情景法、提问法等启发诱导学生联系现实,积极思考,学会写记叙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对于生活的观察与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审题、选材

难点:写作

三、教学对象:

五年级学生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师讲述故事

提问1:同学们认为海因兹偷药这么做对不对;海因兹是什么样的人?

自由回答—结合故事一起复习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提问2:在同学们眼中,海因兹是怎样的人?同学们有没有想过你们在别人的眼中是什么样的呢?

父母是我们最亲近的人,今天我们就进入作文《父母心中的我》的学习,让我们一起来想一想父母心中的我们是什么样的。

(二)传授新知

1. 审题:

(1)全命题作文

(2)注意关键词(“父”和“母”)与角度(可以父母两个角度也可以合起来写),避免偏题。

2. 交流讨论:

父母心中的我是什么样子的,体会父母对于我们的爱。

3. 选材:

(1)作文一般是总分总或总分、分总三种形式。开头一般是点题、铺垫和承接,结尾是总结和升华。

(2)至少3段,可以按照时间顺序、事件顺序、地点变换、先主后次等来分段。

(3)选材的基本步骤:确立主题;根据主题联系实际来选择典型事例;多个事件则选出最能突出主题的事件,详略得当。

(4)教师举例。比如说前面说到父母心中的我是既有活力又热情但是做事情三分钟热度的,那么可以选择比如说我迷上了打篮球,刚开始每天都打,过几天每周打一次,最后不打了。即使父母知道我们的秉性,仍旧会给我们买等,会抽时间与我们一起打篮球,体悟出父母对于我们的爱。

(三)课堂练习同学们自己花5分钟思考一下事件,然后写一下除开头结尾外的主要部分。

母爱记叙文篇8

“新颖”一词出自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送参寥师》,诗中写道:“剑头唯一桑焦谷无新颖。”这里的“新颖”指新生的带芒的谷穗。后来,“新颖”逐渐引申为作品的内容新鲜而别致,令人耳目一新。在记叙文写作中,如果能够做到新颖别致,那就能让自己的作品脱颖而出,充满活力,甚至成为万绿丛中的那一点红。记叙的新颖来自多个方面,其中,巧选人称、妙用顺序角度是最简单易行的两种方法。下面,让我们先来看两个美文片段,感受这两种技巧的表达效果。

【美文导航】

片段一:

你怀疑过自己,你曾沮丧地说:“太多的人都比我优秀。”你老是巴望着自己的名字排在成绩单的第一位,然而,你的前面,总有几个名字在那里晃啊晃,拦住你,不让你遂愿。我说:“妈妈是做教师的,知道教育界有个著名的‘第10名现象’,就是说,在班级里排名第10名左右的孩子以后是最有出息的。别气馁,你要生出与竞争对手较量人生最终得分的雄心。”你又说:“妈妈,你和我爸爸都是学中文的,按照遗传学的原理,我似乎更适合学文科,可我偏偏选了理科。我觉得我好像是选错了。”我说:“其实,妈妈的理科学得棒着呢!妈妈一直为自己选择了文科后悔呢。现在好了,你成了妈妈最好的后悔药。”

你于是微笑着前行,心儿的帆,鼓得满满的。

你寻梦寻得好辛苦。在万里之外的异国,我惊讶地发现你稚气未脱的眉宇间竟隐约有了一道只有母亲才能发现的细纹!我慌了。我问自己,这孩子究竟给自己的眉心施了怎样的压?须知,上万次的局部皮肤活动才能缔造一条皱纹啊!离别的时候,我郑重书写了《母亲至嘱16条》,令你贴于床头。其中一条,就是告诫你“不皱眉”的。我好怕在追梦途中,你被猾黠的窃贼窃走人生的快乐。我要你的眉梢永挑着欢笑。

后来,你戴上了博士帽。你告诉我说,你是你们高中同学中第一个拿到博士学位的。我立刻想到了那张曾被你万分看重的成绩单。孩子,你看,这一回,到底是谁的名字,当仁不让地排到了第一位?

“远方除了遥远一无所有。”孩子,不要听信这样的话。相信吧,当你拥抱远方的时候,你就拥抱了一个全新的自己。只有卓异的耳朵,才可以听清远方的召唤;只有插翅的心灵,才可以饱览远方的胜境。

(节选自张丽钧《必然的抵达》)

品析:这是一位母亲记录儿子成长经历的文字,面对失败,儿子怀疑、沮丧,而母亲却想尽办法来给孩子鼓劲。终于,儿子战胜了一次又一次的困难,跑到了同龄人的前面……作者在讲述这个故事时,本可以用第三人称“他”来写儿子,但作者没有这么做,而是避开了寻常的“他”,以“你”作为对象,倾诉内心的话语,小小人称的改变,一下就令人心头为之一亮,悄然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并让所有文字饱含真情。那种深藏于母亲心中的最亲切、最真诚、最炽热的情感在字里行间急急流淌,深深打动人心。不难看出,在记叙过程中,巧用人称常常能取得出其不意的效果。

片段二:

从一个菜摊走到另一个菜摊,我不停地在寻找一个卖菜的老婆婆。

昨天,爱人因事早走,把买菜的事情就交给了我。别看买菜不是什么大事,孰料,还真是一门学问。置身于偌大的菜市,熙熙攘攘的人流,纷繁喧嚣的声音,琳琅满目的品种,参差不齐的质量,各种各样的价格,令人眼花缭乱。我只能忐忑不安地走向一处菜摊。

守菜摊的是一个年纪很大的老婆婆,干瘦的脸上雕刻着岁月的风霜,但凹现的眼窝里仍然有一双很和善的眼睛。见我走近,她就指着蔬菜对我说:“都是新鲜的,买一点吗?”她的声音多么像我的老母亲。老婆婆的话一下子将距离拉近,我自然就买她的菜了。在菜摊上,我东拣一下,西挑一下,把她的菜拨弄得零乱不堪。看我这样子,她笑着说:“你不会买菜,来,我替你拣。”说完,就利索地把菜分拣好。

“您这么大年纪了还卖菜?”我不解地大声问。她听清楚了说:“习惯了。”“那您的子女不管您?”听我提及她的子女,她显得非常高兴地说:“他们都很孝顺,都不要,可我一天不做心里像缺了什么似的,你看,我身板现在还硬朗着呢。”我付菜钱,没想口袋里零钱不够付,无奈拿出一张百元的。我知道很为难她,一个卖菜的老婆婆,菜摊上的菜拢起来也不足百元,而且她也不会有很多零钱的。她对我说:“你把零钱给我,剩下的明天再给。”“好的,我明天一定给。”一激动我就忘了到附近去换零钱给她,拎起菜就走。

于是今天早上,我早早赶到菜市场……

(节选自光其军《守住诚信》)

品析:本文记叙了一件很寻常的事,“我”去菜场买菜,身上的钱不够,老婆婆并不在意,让“我”明天再给。透过作者的描述,一位善良、热心的老人形象跃然纸上,惹人喜爱。在记叙过程中,作者并没有采用常见的顺叙,由前向后不紧不慢地进行讲述,而是采用倒叙方式,先写“我”在菜市场急切地寻找老婆婆,然后再回过头来倒叙事情的经过,如此巧设悬念,读者的阅读兴趣一下地就被调动了起来,取得了非常好的表达效果。别具一格的记叙顺序,让文章显得与众不同。

【写作攻略】

同学们在写记叙文过程中,如何借助人称、记叙顺序来营造新意,吸引读者,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呢?

先来看记叙的人称。记叙文的人称一般有三种,即第一人称“我(我们)”,第二人称“你(你们)”,第三人称“他(他们)”。最常用的是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第一人称不仅便于进行细腻的心理描摹,更能把内心真挚的情感一吐而出,去撞击读者心灵,给人的感觉真实、亲切。第三人称是以旁观者的态度来叙述的,往往能客观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不带任何偏见,从而能让读者信服。所以,这两种人称只要用得恰当,并不影响表达。

不过,如果你能稍稍转换一下角度,采用第二人称,借助于“你”或“你们”,来向读者叙述亲身经历或他人故事,往往就能轻松地把那种最亲切、最真诚、最炽热的情感表达出来,深深打动人心。

母爱记叙文篇9

摘要谭恩美的《喜福会》和《接骨师之女》因其感人至深的移民母女关系主题、丰富的中国文化内涵和新颖独特的叙事结构,而赢得了读者和评论界的一致好评。本文主要分析了谭恩美这两部作品中所包含的中国章回体小说的叙事结构和西方故事的环结构,进而探讨了这种中西结合的叙事结构为作品带来的效果。

关键词:《喜福会》 《接骨师之女》 叙事结构 章回体结构 故事环结构

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

谭恩美的代表作《喜福会》(以下简称《喜》)于1989年正式出版后,大受好评,并成为一部国际畅销书。而发表于2001年的《接骨师之女》(以下简称《接》)则是谭恩美自传性最强、表现华裔移民母女关系最为深入和感人的巨作。《纽约时报》书评人南茜・维拉德曾盛赞《接》的结构,并将此书比喻成精雕细刻的象牙球,即一层镂空里面还有一层,如此层层不穷,构造非常精巧。本文之所以把这两部作品放在一起加以研究,不仅因为它们都是讲述华裔移民故事的小说,更重要的是它们的叙事结构也有着共同之处:两部小说都采用了中国章回体小说的结构,小说都分为几部分;每一部分都有引言,在章回体小说中叫做楔子或入话;每部分都有自己的讲述者;《喜》每部分都有标题,而《接》的第二部分被分成7个带有标题的部分。如果仔细分析这两部作品的叙事结构,我们就会发现,谭恩美作为一个美籍华裔作家并没有一味地继承中国的写作传统,而是把中国的章回体结构和西方故事的环结构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因此,她的作品不仅在华裔作家中独树一帜,而且还进入了美国社会的主流文化之中。

一 两部作品中体现的中国文学的章回体结构

章回体小说是中国古典长篇小说的主要形式,它是由宋元时期的“讲史话本”发展而来的。讲史一般都很长,艺人在表演时必须分为若干次才能讲完。每讲一次,就等于后来章回体小说中的一回。一回叙述一个较为完整的故事段落,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又承上启下。

《喜》的叙事受到中国传统的章回体小说的影响,故事以传记的形式记录了四位中国母亲为什么远涉重洋移民美国以及她们在美国的种种艰难;同时描述了四位美国女儿如何反对母亲们中国式的教育以及她们急于融入美国主流文化时的迷茫。谭恩美巧妙地按照打麻将的轮流坐庄编排了全书的16个小故事,结构类似中国文学传统的章回体结构。传统的章回体小说中没有一个绝对中心的人物,每一章都会凸显某一个人物,就像打麻将一样,每个人轮流出牌、轮流坐庄,《喜》的叙事结构足以说明谭恩美继承了中国文学的优秀传统。全书中的每个故事都有自己的主要人物,中国麻将里打麻将的四个人分别代表东、西、南、北风,而在小说里,“林阿姨是东风,我是北风,最后出牌,映阿姨是南风,安阿姨是西风”,出牌顺序则为琳达、映映、安梅、晶美,这一顺序对应了第二部分四个女儿的叙事顺序。在母亲与女儿们轮流讲述的故事中,读者逐渐了解了两代人之间的文化差异和冲突。这种叙事结构脉络清晰,在许多中国明清章回体小说中是屡见不鲜的。

2001年,谭恩美出版了她的第四部小说《接骨师之女》。小说仍然以旧中国和现代美国的社会生活为背景,描写了中国母亲和美国女儿两代人之间的隔阂、痛苦和谅解,再现了华人移民家庭的真实生活。不同的是,《喜》是四个家庭四对母女的故事;而《接》向读者讲述的是一个家族的故事――外祖母、母亲和女儿三代人。和《喜》一样,《接》由主人公分别出场讲述自己的故事。全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由露丝讲述,第二部分由露丝的母亲茹灵讲述,第三部分仍然由露丝讲述。每一部分都是一个独立完整的故事。主人公露丝与她的美国男友及年迈的中国母亲茹灵住在旧金山。母亲茹灵患上了老年痴呆症,记忆力急剧衰退,因此露丝的焦虑与日俱增。而茹灵深感自己年迈,急于把自己的身世告诉女儿,于是在日记中记录了旧中国的那段动荡不安的岁月。这段讲述使露丝了解了外婆的悲惨遭遇以及茹灵的姐妹如何在乱世纷争中幸存下来,又如何先后抛弃过去的种种伤痛,最终来到美国的坎坷经历。露丝在读了母亲的日记之后,了解了母亲过去的苦难生活,接受了母亲古怪的性格,母女关系也随之缓和。

此外,两部小说每部分开头都有引言,相当于章回体小说中的入话或楔子,而入话或楔子部分的内容一般可以当作是故事正文的前言或引子来看待。

《喜》的每一部分都借用了中国传统小说的“楔子”技巧,即通过寓言式的小故事画龙点睛地突出了故事主题。比如第一部分“千里鸿毛一片心”开篇的小故事暗示了母亲在旧中国所遭受的屈辱和苦难,传达了她们对新生活的憧憬、融入主流社会的渴望,寄予在女儿身上的梦想以及梦想破灭后所感受的失落。这一故事不仅统领了这一部分母亲们的四个故事,同时还预示了全书的内容。谭恩美对“楔子”技巧的成功运用不仅使各个部分的四个独立故事在主题上彼此相连、融为一体,更使文中的四个部分层层推进,形成了母女关系由冲突对抗到理解融合的清晰的叙事脉络。《接》第二部分的引言“口袋里有两样宝贝……”表达了茹灵对自己的母亲宝姨的愧疚之情。两件宝贝――龙骨和照片,统领了作者将要在这部分展开的内容:龙骨的故事贯穿于宝姨悲惨的一生;年轻女子的照片引领读者了解了茹灵的神秘身世。

二 两部作品中包含的西方文学的故事环结构

谭恩美在创作中不仅继承了中国传统章回体小说的写作套路,也选择了西方文学中的一种基本体裁――故事环结构。她通过借用并改造这种西方传统的文学体裁,直接介入了所谓的主流文学的领域,赢得了主流文化读者的认可。

弗里斯特・L・英格拉姆为故事环下的定义是:

“故事环是由相互关联的一系列故事构成,它必须兼顾各个故事的独立性和整本书的整体性,最后达到两者间的平衡。”

据此,作家在进行故事环的创作时都必须注意两点:第一,作为构件的各个故事必须保持自己的个性与独立性;第二,各个故事之间必须通过一种或几种关系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一个更大的整体。

谭恩美在1985年读过路易斯・厄德里克(Louise Erdrich)的《爱药》,是这部作品改变了她的生活。《爱药》是由许多个短篇小说组成的,是故事环结构的典型作品。谭恩美的第一个故事《喜福会》与后来的小说曾在1989年发表在《Ladies’Home Journal》上。1987年出版社G.P.Putnam以5万元美金收购了她在《F M Magazine》发表过的短篇小说。第二年,她的长篇处女作《喜福会》就成了各大出版商的竞争对象。因为这部作品深受《爱药》故事环结构的影响,第一批书评称其为小说。但谭恩美却说:“实际上这本书是故事集,而不是小说……这些故事由一个主题―感情或社群连接起来。”错误的归属让她开始思考叙事的结构问题。在创作《接》时,谭恩美通过大故事套小故事的手法,慢慢地把外祖母宝姨、母亲茹灵和女儿露丝这三代人不同寻常的经历展现在读者面前。小时候的露丝与母亲关系紧张,但却不经意地在母亲茹灵面前扮演起通“灵”的角色,而所通之“灵”正是宝姨。宝姨为什么是母亲心中的“灵”,为什么母亲多年以来不能释怀?谭恩美就是利用故事环结构即通过一个个小故事一环一环地展现给读者一幅幅历史画卷。

独立的故事可以以这种方式组合在一起,各个故事因为主题相同产生共鸣,故事环的紧密连接的个体和主题的一致通过结构的并置、对照、递增发挥了重要作用。标题作为全书的第一张名片,往往能使读者对全书形成一个总的印象,而这一点对于故事环尤为重要。如何为故事环选择一个合适的标题,使它既能统领全书,又颇具深度,是创作者应首先考虑的问题。在《喜》中,全书中的16个小故事貌似自成一体、相对独立,但主题的一致性使得各个故事相互关联,总题目可以担当连接各个故事的重任。“喜福会”是全书最重要的象征,它联系着母女两代、过去与现在、东方与西方,由它作为标题极具深度广度。像《喜》由题目把许多故事串联起来一样,在《接》中,接骨师之女――宝姨就是贯穿整部作品的最重要的人物。《接》的序言是茹灵日记的一部分,故事开始就提起宝姨,此后这个神秘的女人在小说的第一部分由露丝讲述的故事中再次出现,茹灵认为露丝能用沙盘写字与死去多年的宝姨对话;接着第二部分茹灵的日记讲述了宝姨家族古老而神秘的过去;第三部分露丝了解了母亲和外祖母宝姨苦难的身世,母女和解。总之,没有宝姨,母亲和女儿两代人的故事便会黯然失色,无法展现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这部作品也就失去了意义。

研究这两部作品的故事环结构,不能忽视作品中各个独立故事的动态发展,故事是动态的、平行的,各个故事的发展方向、人物之间的对比、节奏和主旋律的变化都是相互关联的。比如:《喜》中吴素云的女儿吴晶美,自小与母亲的关系十分僵化。为了与母亲抗争,她故意让自己的分数没有达到A级,没当上班长,没考上斯坦福大学。同样,谭恩美把类似的故事也安排在其他三对母女身上。另一位母亲琳达的女儿薇弗莱是个象棋天才:9岁时就拿到部级冠军。琳达引以为荣,到处夸奖,这让薇弗莱感到非常尴尬,认为母亲是在拿自己出风头。在描写女儿们小时候不服从母亲们的教育时,作者凸现了故事环的各个故事平行发展的结构和人物之间的对比。在女儿们婚姻问题上以及她们到而立之年与母亲达成和解的这些阶段,谭恩美都采用了同样的手段,各个独立故事的发展方向都是一致的。

故事环结构的故事平行发展这一特点在《接》中也清晰可见。一家跨越时空的三代人中有两对母女:外祖母宝姨和她的女儿茹灵,茹灵和她的女儿露丝。首先,茹灵作为女儿时不认同宝姨,把她的好意弃之不顾,当宝姨反对茹灵嫁给自己的仇人张家时,茹灵根本不听她的劝说,认为一个保姆没权利管自己的事情。谭恩美描写完前一辈母女的冲突,继而在后一辈母女中也描写了茹灵作为母亲与女儿的格格不入,茹灵总是希望女儿按照中国的传统文化习惯生活,而露丝则与母亲对抗到底,一定要独立自由。其次,在讲述两位母亲宝姨和茹灵的身份丢失时,作者也做了平行发展的安排。茹灵的母亲在丈夫死后,婆家把她作为她亲生女儿的保姆收留了她,没人知道她的真实身份,只知道叫她“宝保姆”。可想而知她在婆家的境遇多么悲惨。而茹灵移民美国后隐藏了第一段婚姻,以新的身份开始生活。原有身份的丧失、家庭的不幸,使得她性情孤僻、与女儿关系紧张。

《喜福会》和《接骨师之女》这两部小说以华裔母女的冲突为切入点,将华裔女性在旧中国的乱世生活和在美国的焦虑彷徨呈现给读者。小说引人入胜的内容依靠的并不是单一线索的平铺直叙,而是作者大胆创新地将中国传统的叙事结构和西方传统的叙事结构相结合,以独具特色的叙事结构赢得了读者的好评,颠覆了族裔文化和主流文化之间的对立,推动了两种文化的融合。

注:本文系2010年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编号:HB10QWX070。

参考文献:

[1] [美]谭恩美,张坤译:《接骨师的女儿》,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

[2] [美]谭恩美,程乃珊等译:《喜福会》,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

[3] Ingram,Forrest L.Representative Short Story Cycles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Studies in a Literary Genre [M].The Hague:Mouton,1971.

[4] The contemporary American short-story cycle:the ethnic resonance of genre, James Nagel.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2001.

作者简介:

母爱记叙文篇10

《爱的教育》,我是一口气读完的。虽然我没有流泪,可是我的心已经承认这是一本洗涤心灵的书籍。吸引我的,似乎并不是其文学价值有多高,,而在于那平凡而细腻的笔触中体现出来的近乎完美的亲子之爱,师生之情,朋友之谊……这部处处洋溢着爱的小说所蕴涵散发出的那种深厚,浓郁的情感力量,真的很伟大。

《爱的教育》的作者是亚米契斯,它叙述的是一个意大利四年级小学生在一个学年中所记的日记。全书一共有一百篇文章,主要有三部分构成:主人公安利柯的日记;他的父母在他的日记本上写的劝告启发性的文章;以及十则老师在课堂上读的小故事。

本书的主人公安利柯出生在一个充满爱与信任的家庭,他天性纯良,观察敏锐,是一个乐观进取的好少年。而他的父亲则总是采取一种设身处地的教育方式,让安利柯从日常生活的点滴中体验到课本以外的许多宝贵知识的人情,他是影响安利柯很深的一个重要角色。

在这本书的三部分中,我最喜欢看的还是每月故事,这一部分实在是太感人了。像佛罗伦斯的小抄写员、撒地尼亚岛的小鼓手、爸爸的小护士、千里寻母的小孩子的精神都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举一个例子吧,我个人比较喜欢“佛罗伦斯的小抄写员”这个故事。

文中描写的是一段小学生叙利亚瞒着父亲每晚帮他抄写封条的故事。叙利亚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里,家里人口很多,收入却微薄,一家人过着拮据的日子。父亲为了补贴家用,除了日常的工作以外,他还给人当抄写员来挣钱。每晚,他都要用工整的正楷字抄写几百份封条到深夜,每500份只赚6角钱。

叙利亚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问父亲可不可以帮他,但父亲坚决不同意。他只好每天晚上听见父亲上床后,悄悄地摸进工作间,模仿着父亲的笔记开始抄写。可是父亲却一直都没有发现,因为父亲每次都是在第二天早晨清点数目。但是由于过度劳累和缺乏睡眠,叙利亚的成绩开始直线下降。父亲很是生气,叙利亚却没有把真相告诉他,任凭他打骂。

终于有一天,叙利亚在抄写时不小心把一本书碰翻在地上,惊醒了沉睡的父亲。父亲站在儿子身后,一时间,他明白了一切,心中充满了无限的懊悔和慈爱,他抱着叙利亚头呜咽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