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缺少母爱的孩子重展笑颜

时间:2022-05-06 05:44:00

小议缺少母爱的孩子重展笑颜

【内容摘要】工作中发现很多缺失母爱的孩子,少言寡语、自卑消沉;邋遢成性、自暴自弃;唯我独尊、性格孤僻;品德不良、违纪成性。虽然这些同学占得比例不高,却是教育者更应去了解,去关爱的一个群体。本文从分析缺失母爱的孩子一系列的问题入手,结合自己的实践探索,阐述了帮助他们找回自我、重展笑颜的有效策略,希望能为更多关心、关注这一群体的同行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缺失母爱;分析;策略;重展笑颜。

“家”,对很多人来说,都是一个温馨的字眼!“母爱”,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有一种天生的倦恋。在儿童的眼里,家和母爱都是心灵的栖所,成长的港湾,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然而由于父母离异、自然灾害等种种原因,有一小部分的儿童仍要面对家庭破碎的境况,承受着失去母爱后的自卑与伤痛。缺失母爱的环境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极易产生一些消极的影响,因此这部分孩子的教育问题显得十分重要。

一、对缺失母爱的孩子的分析

缺失母爱就是孩子童年就失去母亲,缺少母亲对自己的关爱。造成缺失母爱的原因很多,如父母离婚、天灾人祸造成的伤亡或其他原因致使母亲的离去等等。由于缺失母爱的成因不同,及个人本身所拥有的内外在的资源不同,面对没有母亲的感受及造成的影响也就有所不同。几年的工作实践中,我发现这类孩子容易出现以下几种问题:

问题一:少言寡语,不愿敞开心扉与别人交往

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在他著名的“人格发展八阶段论”中就谈到,儿童在出生至十八个月时就要通过感官去领会世界,从母亲的形象中去信任世界。如果他得到了母亲的关怀和爱抚,生理需要就得到了满足,就会感到安全,从而对周围的人也就有了信任感。但是如果母亲的关爱不够,甚至没有,孩子就会对人、对世界产生恐惧,充满不信任,可见母爱对孩子的影响至关重要。这类型的学生女孩子居多。她们童年失母,父亲的心态、性格也是沉默不语型的,孩子无法得到细致的关爱。情感易陷入忧郁、沮丧、悲观和苦闷状态。初中阶段的她们正是身体发生变化的关键时期,比如她们第一次来了月经,没有母亲的关心,又不敢和同学交流,她们常常会感到害怕;学习上更无法集中注意力,于是成绩渐渐下滑,可内心深处她们又渴望进步,却自感力不从心。这在无形中会增强她们的自卑感,削弱她们的自信心。她们不愿意同学老师问家事,不愿意学校开家长会,但内心却无比渴望亲情、温情。

问题二:邋遢成性,让人对他避而远之

有些孩子从小就没有母亲,父亲又忙,生活上没有时间照顾他,一切都要他自己做,洗衣做饭,整理物品,而贪玩是孩子的天性,他们常常因为贪玩而忘了换下的衣服还没洗,自己的东西还没去整理,久而久之养成了习惯,衣服脏了干脆不换,自己的物品乱放,甚至脸上脏兮兮的也不会觉得难受。

问题三:唯我独尊,受不得半点委屈和挫折

高尔基的一句名言最为中肯:“母爱是世间最伟大的力量。没有无私的、自我牺牲的母爱的帮助,孩子的心灵将是一片荒芜。”这句话表明,幼年的经历影响一生,其中母爱对于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作用无可替代。

很多家长因其子女失了母爱而有一种愧疚心理,认为自己不能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庭,便想从金钱和其他物质方面给孩子补偿,对子女过份地宠爱娇惯,在吃、穿、玩、花等各方面,不论孩子的要求是否合理,行为是否正确,一概予以满足。家长的这种“亲近”方式,很不利于孩子良好习惯的形成,直接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发展。这类家长不知道初中孩子的心理和生理都在迅速成长中,因为父亲的宠爱,让他们(她们)觉得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是理所当然的。这类型的学生总是惟我独尊,以自我为中心,自私、偏激,没有集体观念,很难融入到集体生活中。同时受不得一点儿批评,更承受不了挫折与打击,表现出极其脆弱的心理状态。

问题四:品德不良,听不进师长的规劝

初中学生的自控能力不强,世界观正在逐步形成,易受外界影响。有些家长在孩子母亲突然离去后因工作繁重,常常无法在家陪伴照料空闲下来的孩子。这样,学生在冷清的家里丝毫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情关爱,对家毫无留恋,觉得外面的世界比家里更有吸引力,外面的朋友比父亲更令自己感受到“人情”味,更能关照自己。故此,放学后就直奔“更精彩的世界”,与“朋友们”浪迹在网吧、游戏机室,深夜都不愿归家。这种类型的学生在“精彩的世界”里逐渐产生对道德规范错误的认识,缺乏道德和社会责任感,他们对自我的评价往往不正确,容易接受“朋友”或社会消极评价的影响,不易接受学校、家长正面的积极的教育和评价,这对周围的学生影响极坏,是典型的双差生。

二、让缺失母爱的孩子重展笑颜的策略

无论是哪种类型的孩子,他们最缺乏的就是亲情、温情和愉快的心境、欢乐的笑声。作为班主任老师应做到从眼前的一点一滴做起,给孩子以充分的爱,用理解和体谅来唤回那份失去的感情:

1、充当母亲的角色,关爱他们的生活

法国作家巴尔扎克说过:“民族的未来掌握在母亲手里。”母爱的作用显而易见,可想而知,一个孩子没有了母爱,对他的影响有多大,所以作为一个班主任老师,我们要尽量弥补孩子没有母亲的遗憾,多给孩子一些慈母般的关爱。

我班的慧慧从小没有母亲,父亲一直在外打工,和爷爷在一起,瘦小的她一直是个乖乖女,从来不会违犯纪律,只是很难看到她的笑容,她做每一件事都小心翼翼,生怕做错事老师会批评她,同学会讥笑她。见到老师很害怕,总是低着头,怯怯地说“老师好”,声音低得只有她自己听得到。一开始,我只是在她的周记上写到:“听到你的问好,老师很开心,希望你也开心哦!”那天我仔细观察,她可开心啦,第一次看到她笑了。9月20日是她的生日,这天我叫同学一起为她唱生日歌,祝福她生日快乐,她感动得哭了。

以后的日子,我经常和她谈心,告诉她有什么话可以和老师说。有一次她一个人在教室里偷偷地哭,我把她叫到办公室,问她什么原因,她只是一个劲地哭,后来经过我耐心地劝说她才告诉我,她来那个了。我给她详细讲了这是每个女孩子都会遇到的,给她买了纸和卫生巾等,告诉她注意哪些事项。从那以后,她有什么话都会和我说,渐渐地发现她开朗了很多,常常可以看到她和同学在一起说笑、玩耍。

2、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教育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著名专家孙云晓说“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

班里的宁书静同学从他记事开始就没有见过母亲,父亲每天打短工,根本没时间管他,从小他就养成懒散的毛病。因为成绩差(入学摸底语文10分,数学2分),没有老师看得起他,同学也讨厌他,没有人愿意和他玩,甚至经常有同学欺负他。如果有人骂他打他,他就用拳头来还击,打不过别人时会找棍棒之类的东西。因为小学落下的功课太多,他连自己的家庭住址都不会写,上课根本听不懂老师讲些什么,无论老师怎么说,他都不会拿笔写字。

开始我也很少去关注他,有一天他又和同学打架了,我把他叫到办公室,看到他战战兢兢地站在我面前,天气那么热,他却穿着一件厚厚的棉毛衫,而且肩上都裂开了,裤子还是小学的校服,已经太小了,早不适合他穿,全身上下脏兮兮的,身上还有一股浓浓的汗臭味。我内心有些震撼了:“这是我的学生吗?为什么我一直没有注意到他?”那天我没有批评他,心平气和地和他聊,了解他为什么打架,也从他那里了解到他爸爸很少管他,也很少给他买衣服,我对他说:“以后别打架了,回家后洗个澡,身上脏了,同学也不愿意和你玩,如果你乖些,老师给你买套新衣服。”听到这些他有些惊讶,一个劲地点头。

那天晚上我到店里给他选了一套衣服,第二天当我带给他并帮他穿上时,他可高兴了,看到他腼腆的笑容,我很欣慰。从那以后,有时间我会帮他洗洗衣服,偶尔送他一些如香皂、洗发水等东西,也经常问问他的饮食起居,他都乐意和我说,每次在路上看到我都会说“老师好。”虽然他现在学习成绩依然不很理想,但他会拿起笔写写字,会和同学在一起玩耍嬉闹,能看到他开心地和同学在一起,这对他来说已经是个质的飞跃,同学们也不会因为他成绩差而歧视他了。

3、做孩子的引路人,培养孩子健康的人格

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健康人格。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都得让孩子明白酸甜苦辣都有营养,既要表扬,也要批评,不能一味地迁就孩子。班主任老师要经常与家长沟通,和家长一起探讨如何教育孩子。对于那些溺爱型的孩子家长,应该告诉他们没有批评的教育是不负责任的教育,是缺钙的教育,是危险的教育。总有一天我们的孩子可能会受到委屈、受到冤枉、受到打击、挫折,如果孩子只能听表扬,不能受批评,那是非常危险的。父母是孩子成长的路标,如今路标已经缺失了一半,作为父亲更应该肩负起教育孩子的责任,一定要让他知道哪些事情是可以做的,哪些是不可以做的。抽烟、喝酒不可以,吸毒更不可以,要从小就让他知道是非对错。在学校,老师也应该正确引导孩子,让孩子有个健康的人格。

4、家校联系更紧密,让他们也能感受到家的温暖

对于没有母亲的孩子,我们班主任除了在生活上关心照顾他们外,应该和他们的父亲多联系。我们可以在一定时期暂时替代他们母亲的角色,可我们始终无法替代家庭教育。因此,作为班主任应走出学校,定期对没有母亲的孩子进行家访,了解孩子具体的家庭境况,与家长建立更紧密的联系,及时反馈孩子的情况,使他们配合学校共同教育好孩子。同时向家长提出中肯的建议,希望家长在工作之余多和孩子聊聊天,谈谈心,逛逛街,让孩子在紧张的学习之余能多感受一份家庭的乐趣。要多关心孩子的学校生活,打个电话、留个字条,让孩子知道你再忙也在关心着他,这会令孩子感到愉快。对孩子身上的毛病,不要期望他们能立即改正,也不要轻易给孩子泼冷水,表示自己的失望。家长更多的是在旁边鼓励,与孩子站在一起,这对孩子来说是最高兴的事,因为他们可以感受到来自亲人的支持和爱,他们的孤独感才会渐渐消失,也才能够敞开心扉去感受生活的愉快。

2008年的教师节,总理在与八位来自基层的中小学教师的座谈会说到:“对老师来讲,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温总理的这番话,一语道破了教育的真啼。常常在想,对于那些本来已经拥有着一份完整的爱的孩子,我们的关爱可以让他满心欢喜,那么,对于一个缺失了母爱的孩子,他们的需要是不是更容易满足呢?一个不经意的动作,一个温柔的眼神,一句好听的话语,都会让孩子心潮激荡,刻骨铭心。爱是一种赏识,如果我们能用爱心去呵护,用爱心去启迪,缺爱的孩子一样能在关怀、温暖的怀抱里茁壮成长,他们的笑颜可以依旧,他们的人生灯塔一样可以灿烂无比。

【参考文献】

[1]黄金生:《家庭结构缺损型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九江学院学报》,2005年2月期;

[2]王诗堂:《对单亲家庭子女教育问题的探讨》,《江西教育科研》,2005年5期;

[3]傅安球:《离异家庭子女心理》,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

[4]吕斐宜:《父母离异儿童社会交往状况研究》,《中国学校卫生》,2002,23;

[5]苏畅:《单亲家庭与完整家庭初中生自我概念的比较研究》,《鞍山师范学院学报》,1999,1;

[6]李晓芳,杨淑红,王敏娜:《单亲家庭子女个性特征和行为问题对照研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13;

[7]何宏灵,刘灵,杨玉凤:《单亲家庭儿童个性和学习成绩研究》,《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