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课件十篇

时间:2023-04-07 13:19:58

桃花源记课件

桃花源记课件篇1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了解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

            2、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古今异义现象;

            3、学习文章曲折回环,思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4、在诵读的基础上,落实字词,疏通文章,熟知课文内容。

            5、通过讨论、辨证地看待作者在文章中寄托的理想社会。

情感与德育:6、体会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目标2、3、4

教学难点:

目标5

教学方法:

1、朗读背诵法;

2、讲解归纳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归纳字词,疏理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欣赏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词讲述了作者因醉意未消,暮色苍茫而迷路误入荷花深处,惊动了水鸟,别有一番情趣。今天,我们要学的《桃花源记》也是讲述的一个渔人因迷路而误入桃花源,那又是一番什么景观呢?请打开书——

二、检查预习:

   1、学生齐读课文。

   2、抽生谈谈初读课文的感想。

三、夯实基础:

   1、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九江西南)人。我国古代杰出的文学家。他受家庭教养和儒家思想的影响,年少时就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时值东晋和宋的易代之际,社会动荡不安,壮志难酬,二十九岁开始,先后做过几任小官,

得:便得一山  (看到)    既出,得其船        (找到)

志 :处处志之  (做标记)   寻向所志     (做的标记)

复:不复出焉、不复得路  (再)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又)

遂:遂与外人间隔  (因而) 遂迷(终于)后遂无问津者  (就)

5)同义词

1.悉如外人:       悉:都

并怡然自乐:     并:都

咸来问讯:       咸:都

皆叹惋:         皆:都

2.便要还家:          要:通“邀”,邀请。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延:邀请。

3.缘溪行:            缘:顺着。 

便扶向路:          扶:沿、顺着。

四、解题、图解课文:

1、概括文章各段内容(学生归纳,教师总结)

第一段:写渔人偶然发现桃花源的经过。

第二、三段:写渔人进入访问桃花源的经过。

第四段:写渔人再寻桃花源,终不可得。

2、分析本文写作线索(以渔人行踪为线索)

3、解题,复述主要内容: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故事曲折回环。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中心思想)

五、本堂小结:

    这一节课我们从整体感知了本文,也积累了一些文言词语,但我想同学们在理解文章上还有一些疑惑,下一节课我们重点来解答同学们的不懂之处,到时请同学们大胆提出。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深入分析课文;

2、讨论课文思想。

教学步骤:

一、背诵导入:

背诵课文;

二、疑点解惑:

   学生提问,学生回答,教师精讲。

参考问题及作答:

1、渔人怎么发现桃花源的?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人。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2、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3、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的生活环境的? 

    土地平旷,屋舍产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4、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的?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5、桃源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 

    写出桃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显示桃源与世隔绝的久远。 

  6、渔人—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 

  7、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不希望外人来打扰这里的生活。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 

  8、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虚构的。 

三、亮点欣赏:

   (一)感受桃花源的美丽

1、桃花源美在何处?(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桃林美;土地美;屋舍美;田池美;桑竹美;阡陌美。

2、教师小结:桃花源美在环境幽雅,风景优美

(二)感受桃花源的神秘

1、桃花源神秘在何处?(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桃林神秘: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山洞神秘:仿佛若有光,形状奇特。

林中人神秘: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结局神秘:不复得路,探访未果。

(三)感受桃花源幸福

1、桃花源的幸福表现在何处?(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发垂髻:怡然自乐(和平安定、丰衣足食)

男女:往来种作(没有战乱,安居乐业)

渔人(侧面烘托):杀鸡作食,皆出洒食(民主平等,民风淳朴)

2、学生小结:桃花源幸福在生活和平安定,丰衣足食,民主平等,民风淳朴。

四、主题讨论:

   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当怎么评价? 

    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

五、处理练习: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文后的问题。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县各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自云先世进秦时乱,申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边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文中加括号的地方都省略了主语,请补出。

2.文中加点的“要”读作____, 加点的“间”读作___。

3.文中加点的“要”的意思是____,在这段文字中还有个表达这意思的词,它是___.

4.“妻子”在现代汉语中指的是男子的配偶,它的词性是___,而在文中,它指的是____,是个___短语。

5翻译句子。

不足为外人道也:_____。

6.桃源中人“皆叹惋”的原因是:______。

7.在文中用波浪线画出表现桃花源中人热情好客的淳朴风尚的语句。

 

六、小结: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向往一种没有剥削与压迫的幸福美好生活,这是我们应学习的,作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更应树立一种远大的理想将个人的利益与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才能无愧于这个时代,无愧于我们的民族。

 

他在几次仕途中,深感官场污浊、仕途凶险,终于在41岁辞官回乡,并作《归去来兮辞》以明其志。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他所做的诗文多描写农村生活情趣,表现田园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愿与农民来往而不愿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但又包含了消极遁世的因素。

本文大约写于宋永初二年(421年),陶渊明约57岁。他既拒绝过东晋政权的征召,又复拒绝同刘裕的宋政权合作,而以《桃花源诗并记》寄托了自己的社会理想。“诗”追述了桃花源的形成,歌咏了“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这样一个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记”相当于诗的序,记叙了武陵人偶入桃花源的见闻,富于小说色彩。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农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选作课文的,就是这篇有新奇情节、有优美环境、有人物、有对话的《桃花源记》。

2、字词归类:

1)补充实词:

为业:靠……谋生。   缘:沿。    夹岸:夹着溪流   杂:别的。

鲜美:鲜艳美丽。      异:诧异。     穷:穷尽。舍:舍弃,放弃。  

豁然:开通、敞亮的样子。开朗:开阔明亮。  平旷:平坦开阔。  

 属:类。悉:全。    怡然自乐:喜悦,心满意足。  咸:都。

所从来:从哪儿来。    问讯:打听消息。    先世:祖先。

邑人:同乡人。      不复出焉:不再从这里出去。      

焉:于之,从这里。    间隔:断绝了往来。     皆:都。

叹惋:感叹,惋惜。    延:请。  语云:告诉(他)说。  

不足:不值得。       既:已经。   诣:拜见,

如此:像这样。       遣:派。         欣然:高兴地。 

2)通假字:

便要还家:      要:通“邀”,邀请。

3)古今异义:

阡陌交通  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纵横交错,四通八达。

今义: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妻子: 古义:指妻子和儿女

今义:专指男子的配偶。

绝境: 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毫无出路的境地

无论魏晋。无论: 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义:表示条件的连词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鲜美: 古义:鲜艳美丽

今义:味好,香浓

诣太守,说如此。     如此 :古义:像这样 

今义:这样

4)一词多义:

为 :武陵人捕鱼为业 (作为)  不足为外人道也     (对,向)

寻 :寻向所志     (寻找)   寻病终       (不久)

桃花源记课件篇2

老学校已成危房被撤销

白云小学位于酉阳桃花源镇,1980年建成,当时属于银铃乡。村民梁照兵说,当时政府出资3000元购买材料,村里出劳动力。如今,还有木匠师傅打课桌的材料钱,泥水工倒院坝的水泥钱都还没有得到手,但是为了自己的孩子,村民都没有说什么。

梁家堡村村民吴启贵不仅参加了建校,他的儿子也是从那毕业的。吴启贵说,学校至今已经30多年了,中途不论是门窗损坏,还是墙砖脱落,政府都未曾修补过。考虑到大多学生都是本村的孩子,不少村民每年都要对房顶上的瓦进行检修。去年,学校被桃花源镇镇政府确定为危房。村民多次找到镇政府,请其出钱维修,但均未得到回应。

今年初,镇政府教管中心找到村里,要撤销学校,14名学生被安排到离该校10公里外的洞底小学就读。

好心人租教室请来教师

“来回要多走8小时,完全不考虑孩子的感受。”吴启贵不解的是,镇政府口口声声说是为了孩子的安全,可来回8小时路程,如果孩子上学,早上4点过就得出门。黑灯瞎火的,难道就安全吗?让学生去洞底小学上课,招到当地群众不满。

今年初,桃花源镇镇政府引入重庆奇恒农业开发公司,在梁家堡村开发中药材项目。该公司总经理石全看到孩子们艰苦,主动找到镇教办领导商讨学生读书问题。在征得同意后,石全在该白云小学对面,租了一间20平方米的农屋作教室,还每月出资800元,请来一名老教师给孩子们上课。今年3月,面临失学的孩子重新返校。

14个娃娃分成三个年级

14个学生不用走远路就能上学了,村里群众为此兴奋不已。可孩子的大小年纪不一,年级就肯定不一样,白云小学14名学生,分为六年级、二年级、学前班,但是只有一位老师教。

“一个人教三个班确实忙不过来。”43岁的教师石化勇想出了一个办法,将二年级和六年级合并,剩下学前班一个教室。今年14岁的尹丽就是六年级唯一的学生,2009年在洞底小学读书。据尹丽说,她在洞底小学读书的成绩没有现在好,原因就是路程远,看书的时间都被耽误了。

合作终止家长无奈接手

今年暑假,石全放弃为孩子们租教室,也不再请老师。石全昨天告诉记者,当初他与镇政府教管中心达成协议,由他出资建一所新的白云小学,政府提供教师。然而,几个月后,教办反悔了。

没了教室和老师,孩子们上课又成了问题。村民们经过商量,无奈返回白云小学,将教室房墙和房顶重新检查,9月初开学前,14名学生家长自己拿钱,请回了石化勇。梁照兵说,每名学生每学期交给石老师700元,除去近200元杂费和保险费,剩下的就是工资。“算起来每个月不到800元工资。”石老师算了一笔账,14个学生一共交了9800元,每名学生保险40元花了560元。由于镇政府停办了学校,他不得不去其他学校高价买来书本和练习册,花去4000多元。除开水电费,剩下也就不到4000元了。但石老师告诉家长,只要有学生到校,就会把他们教好,工资少一点也没关系。

石全与教管中心达成的协议,真成了“空了吹”吗?时任桃花源镇教管中心主任石洪坦言,今年初确实与石全有口头协议。然而,在他6月份调离教管中心后,如今已有人接手。石洪介绍,白云小学目前的情况他有听说。根据县教委的安排,白云小学撤销后,14名学生将安排至其他学校就读,并实行寄宿制解决他们上学路程问题。“享受寄宿制,住宿免费,伙食每天还有补助。”石洪说,根据国家的营养午餐计划政策,白云小学的学生可以享受到每个月近60元补助。就目前的寄宿制学生生活费来算,14名学生每个月还需缴纳200元左右,就能解决读书期间的伙食。

对于14名学生何时才能享受寄宿制,石洪示意跟桃花源镇联系。记者随即联系上现任桃花源镇教管中心主任张先华。张先华告诉记者,寄宿制问题,镇政府研究后还得报县政府,因此不确定14名学生何时享受。当记者问及学生家长筹钱请老师授课一事时,张主任表示自己并不知情,随即挂掉电话。

相关回应

桃花源记课件篇3

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给语文教学注入了无限的生机,让语文教学更为妙趣横生,兴味盎然。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巧妙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提升学生的情趣,培养语感,引起情感共鸣,激发美感,点燃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

一.妙用多媒体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提升情趣

多媒体能使语文课堂呈现声情并茂、活泼生动的情景,不但可以提供学习的感性材料,而且可在文本的精彩处,再现情境,诱发学生对文本进行品析、归纳、升华,使其逻辑思维向更深层次发展,让学生的情趣得以提升。

如学习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笔者设计了品味桃源的“奇美”这一环节:

屏幕展现“桃花源”的美丽画面,学生看得如痴如醉,沉浸在桃花源优美的情境中,教师抛出了两个问题:

1、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课文注释,复述文章内容,放飞丰富的想象,可以每人讲述一节,也可以推荐一人主讲,讲得不完整的,小组成员作补充。

2、小组互动交流,以“美”为话题,自选一个角度,品味陶渊明笔下的美妙的“世外桃源”图画,把小组的合作探究成果讲出来。

请同学们用这个句式,“桃花源的 美,你看 ”,驰骋你的想象,用优美灵动的文字再现桃源美景。

屏幕上呈现出的精美的桃源生活画面,点燃了学生的热情,个个跃跃欲试,全情投入。多媒体课件的引入让课堂学习达到了最佳效果。

二.妙用多媒体,品味语言美,培养语感

鉴赏语言美,培养语感,其关键就是通过对形象的感知,引发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力,理解文本内容的深刻意蕴,使读者与作者在情感交流上产生共鸣。如《济南的冬天》,老舍对薄雪覆盖下的小山美景的描写:“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层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白,一道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学生感性认识不丰富,对“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层银边”,凭学生的一般认知经验难有寥廓之感。这时用视频,通过画面的拉近、拉远,画面的更迭、定格,让学生观察、体悟,反复吟诵表现画面的句子,感受到济南冬天小山的朦胧的意境美,产生愉悦的情感。

三.妙用多媒体诱发思索,有效生感

巧妙运用多媒体会彰显课文所表现的诸多情感,拨动学生心灵深处的琴弦,敲击出动人心魄的火花,从而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多媒体技术为我们有效挖掘文本中的语言美、自然美、人性美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学习莫怀戚《散步》,课堂即将结束时,笔者适时巧用了多媒体,再现了“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慢慢地、稳稳地走在田间小路上的感人场景,在动人的视频中学生感悟着亲情,有些学生情不自禁地流下了激动的泪水,接着让学生以“亲情”为话题即时口头现场作文,课堂达到了最高潮。

四.妙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美感

景美情深的作品最能打动人心弦。多媒体把美的形象、事物通过屏幕展现,学会在品读中产生美的情感,拥有了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在学习吴均的《山中杂诗》时,笔者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形象生动性,把诗歌的节奏借助屏幕展示出来,这样教师就不必口干舌燥地讲解诗歌的节奏划分,屏幕直观地展现诗歌的朗读停顿。接下来就是教师范读,学生朗读。根据诗歌的内容,借助多媒体的可视性,设计了诸多意境优美的画面,将诗歌美妙的意境传达出来,让学生体味诗人住在山中的有趣生活。意韵深远的画面辅之以清晰的字幕,在教师入情入境范读时同步展示,将诗歌形声色兼备地呈现出来。教师范读完毕,屏幕展示《山中杂诗》全诗。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品味诗人的山水情怀,我们借助课件把其他经典的山水诗,通过屏幕展示出来让学生欣赏,体味诗人寄情山水的情怀。

桃花源记课件篇4

关键词:课堂;教学;提问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再次教这一课时,对教学过程进行了一点调整,加入了“质疑”这一环节,当我教完全文后,我向学生提出:“同学们,大家学习了这篇课文后,有什么收获或还有什么疑问,请大家说出来吧,收获大家共享,疑问大家共同解决。”学生都踊跃发言,突然,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觉得课文中有一个解释是错误的。”教室内顿时一片哗然,有人说:“你只是一个初中生,还敢说教材有错误。”要是在以往,我也一定会生气,不会让学生发言了,但是由于参加了课程改革实验,学习了许多相关理论,课改意识还是有的,所以,我制止了其他学生的起哄,向全班说:“同学们,雄辩滔滔的孟子就曾经说过‘尽信书不如无书’,这位同学虽然和你们一样是一名初中学生,但他这种敢于怀疑的精神是好的,让我们听听他的意见吧。”

这位学生胆胆怯怯地站起来吞吞吐吐地说:“书上第167页第9个注解:‘外人:桃花源以外的世人,下同。’我认为这两个外人的意思不是一样的。”我说:“你不用害怕,大胆地说出你的理由吧。”这位学生接着说:“我觉得‘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中的外人应该是指的桃花源中的人,而‘不足为外人道也’中的外人才指的是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这是我备课中没有想到的问题,我一时也不知道怎样来回答这个问题。我灵机一动,决定把这个问题抛给学生,让他们来讨论,我说:“同学们,大家对这个同学提出的问题有什么意见,请说一说吧。”学生马上展开了讨论。

生甲说:“我不赞成这个同学的意见,我认为,这两个‘外人’就是一样的意思,这些编教材的都是专家,他们编教材时肯定进行了认真研究,不会出错的。”

生乙说:“我也认为这两个‘外人’意思不一样。因为这篇文章是采用的第三人称的写法,是以武陵捕鱼人的见闻为线索组织材料的,武陵捕鱼人刚进入村中,见到了正在劳作的男男女女,觉得他们的衣着与自己常见的人衣着不一样,不由发出‘悉如外人’,所以我觉得这个外人应该是与武陵捕鱼人的衣着打扮不一样的人,也就是‘与桃花源以外的世人不一样的人’。而当武陵捕鱼人要离开这里的时候,这里的人向武陵捕鱼人说:‘不足为外人道也’,由此可以看出,在这里人的心中,桃花源以外的世人是与他们不同的‘外人’,也就是课文注解的‘桃花源以外的世人’。”

两方学生争执不下,谁也不服谁,最后让我做决断,我见此情景,心里暗暗为他们的探究精神高兴,但又怕处理不好而伤了他们的积极性,怎样才能更好地处理这个问题呢?我略加思考,决定让学生来表演,由两种意见的学生分别派一个为代表来扮演武陵捕鱼人进入桃花源,通过表演,最后两方代表基本统一了意见,都认为教材的注解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桃花源记课件篇5

关键词:开发利用;本地特色;语文课程资源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1-0217-02

一、应开发和利用适合本地的特色语文课程资源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

1.开发和利用本地的文物古迹作为特色语文课程资源。如语文版教材《语文》八年级下册的《桃花源记》,在备课时发现文中注释提到“武陵人捕鱼为业”的“武陵”是指今湖南常德一带,因此,正好可以利用我们家乡本地优势—常德桃源县的桃花源引入课堂教学,于是在课前,我动员学生把曾在桃花源拍摄的风景图片和抄写的桃花源诗歌、传说,经整理后编入了教案和课件中,通过我的穿插讲授让学生在学习这篇古文时身临其境,兴趣大增,也为自己身在桃花源故里深感自豪,结果在课堂吟诵比赛时更是争先恐后,气氛热烈。吃惊的是,一堂课下来,已有多数同学基本能够背诵全文。

2.开发和利用本地的自然风光和风俗民情作为特色语文课程资源。又如讲授语文版教材《语文》七年级下册的《乡愁》,备课时我发现作者余光中的晚年经历与我们家乡常德竟然有不少渊源。作为“惟楚有才”的楚国领地,我们常德以市城区沅江防洪大堤为载体,自1991年开始历时10年修建大型文化工程——中国常德诗墙。诗墙荟萃了中国当代名家诗词、书法、美术精品,被称为世界上最长的诗、书、画、刻艺术墙,载入世界文化工程史册。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首次来常德,惊叹后称其为“诗国长城”“半部中国文学史”。余光中第二次来常德是参加中国常德石门茶文化节活动,他彻底感受了来自桃花源故里的禅茶文化的魅力,并欣然题诗留念。我于是根据这些资料图片整理成一个专题《余光中的常德解愁之旅》写入教案,并编入课件中。在讲授这首诗时,我有意加入了这段课程资源,顿时让整堂课耳目一新,拉近了学生与这位台湾爱国诗人的心理距离,尤其是我还加入了当前的时事材料,随着海峡两岸关系的改善,连战、宋楚瑜的破冰之旅,大陆与台湾的交往越来越频繁。这样的乡愁将会越来越淡,祖国和平统一的愿望将会离我们越来越近。可见,在课堂教学中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效地开发和利用适合本地的特色语文课程资源,既能促进课本与生活的融合,更能拉近语文与学生的心理距离,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二、应开发和利用适合本校的特色语文课程资源

语文不能仅仅局限在语文学科本身和课堂学习的范围上,还要在学习资源开发的广度和深度上实现整合,以体现语文课程资源的丰富性。

1.开发课程资源可从课堂走向家庭,争取得到广大家长的支持和参与。如在语文版教材《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综合性学习活动“献给教师节的特殊礼物”中,学生需要自己制作礼物。由于我校是市级示范性家长学校,每个班级既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集体,也是各学生家长定期培训学习提高的基地,是家长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学校老师与家长经常沟通、交流、互动。如果能利用这一学校优势特色,让家长和孩子共同制作贺卡礼物,这既是一种亲子教育,也是一种感恩教育,于是我动员学生与家长共同完成此项活动,结果“献给教师节的特殊礼物”活动得到家长们的积极响应和大力支持,很多家长在家里和孩子一起亲自参与了祝福贺卡的制作,最后一张张美轮美奂而又寓意深刻的贺卡作品展现在班级的文化墙上,成为鲜活的极富教育意义的语文课程资源。又如在学校开展的“国学经典《弟子规》诵读感受”征文活动中,我校语文教师也充分利用家长的作用,让家长和孩子共同参加征文,评出优秀作品,在学校文学刊物和网站上刊登发表,这既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又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可以说,让家长参与到孩子们的活动中来,和孩子一起亲近大自然、搜集整理信息、探究解决问题,能激发孩子们的表现欲和参与热情,无形中又收获一笔丰厚的语文课程资源。

2.开发课程资源可从课堂内走向校园内,拓展语文课程的容量和空间。如我校在2004年曾发动所有语文教师编了一套校本教材《德育》,其中的“文化篇”涵盖了我们语文版教材《语文》中熟知的成语典故,分别从出处、释义、感悟三个方面再加工后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并每年进行班级或年级识记诵读比赛,考察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反过来,这套校本教材又成为学生学习古典文化知识的新途径和窗口,成为具有我们十一色的语文课程资源,受到广大师生、家长们的欢迎。又如语文版教材《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属于新闻单元,其中的篇目《北京喜获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别了,“不列颠尼亚”》等按新闻时效性来看,明显过时,学生已毫无兴趣。当时正值我校每年一届的体育艺术节,于是我动员学生按照新闻的写法,以体育艺术节为内容自行编写此单元教材篇目,同学们竟然真的仿写出了较高质量的消息、特写、人物通讯,自然又形成了具有我们十一色的语文单元课程资源。

其实,全国各地区都各有特点和优势,也都蕴藏着丰富的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只要我们语文教师有强烈的资源开发和利用意识,因地制宜地开展各类语文学习活动,形成和运用特色的语文课程资源,就能逐步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好语文、用好语文的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文学素养。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桃花源记课件篇6

关键词:语文;悟性;方法

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悟性”呢?笔者在多年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做了如下的探索:

1.把握情感读一读

要感悟语言文字表达的内容,要感悟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一个最直接有效的办法便是读一读,涵泳玩味。从语言的气势、韵味、节奏、停顿中感受人物的喜怒哀乐,领悟作品的思想内涵。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中邹忌与妻、妾、客三人的对话,只有读出各自的语调,才能从他们不同的处境设身处地地体会其心绪和情态,从而体会人物描写的惟妙惟肖。

2.换种说法试一试

如鲁迅的《孔乙己》中“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铜钱”一句,如把“摸”字改为“拿、掏”等动词,表现力有什么不同?让学生在比较中准确把握人物内心的情感。再如校本阅读教材《画山秀水》写于“”时代,文中对桂林山水景点的传说带有阶级斗争的痕迹,阅读时不妨换种说法:对“父子岩、娘娘洞”等传说来个脱胎换骨,改掉凄惨的成分,虚构几种全新的传说。这样的说法,能诱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跳出课文原有的“框框”,获得新的发现,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思维,使其深刻把握了课文。

3.抓住悬念想一想

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一文开头写道“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而结尾又写道“我不觉加快了脚步”,阅读时可以抓住这个悬念思索一番:是什么让作者不由得停住了脚步?眼前茂盛的紫藤萝又经历了怎样的波折?花儿和作者自己的经历有什么联系?作者又为什么不觉加快了脚步?这些悬念问题,会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引导学生探索思考,从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使学生始终保持高昂的学习兴趣,有效培养学生阅读的创造性思维和成就感。

4.延展扩充联一联

如在教授《与朱元思书》时,笔者有意引导学生延展扩充,联想归纳“表示江水清澈”的句子。有的说“水皆漂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有的说“日光下彻,影布石上,倘徊欢”;有的说“素潭绿湍,回清倒影”。这样一来,学过的课文就融会贯通了,思维得到扩展。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通过课文或课文语句拓展延伸,找准扩展点,由此及彼,触类旁通,或联想生活中的实例、学过的课文,读一读、比一比,思路开阔了,语文学习也就有了丰厚的底蕴。

5.比较辨别析一析

如学习《岳阳楼记》《醉翁亭记》两文时,可以做个比较思考:作者当时都处于被贬的境遇,联系两人的作品,探求他们在对待被贬的遭遇上有什么异同?有比较才有鉴别,这样就能深刻理解。通过比较可知:两人对待被贬都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但范仲淹襟怀旷达,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欧阳修寄情山水,与民同乐。这样的比较有助于开阔视野,启发新知,使所学知识前后贯通,达到温故知新的效果。

6.质疑思考探一探

如《桃花源记》一文,课本对“悉如外人”中的“外人”的注释是:桃花源以外的人。对吗?“桃花源以外的人”就是像渔人这样的人。但是,桃花源中的人与世隔绝好几代了,衣着不可能与桃花源以外的人一样。再说如果渔人看到洞中人的穿着和他没有什么两样,那也就不会感到好奇了,也用不着出洞后沿路做上标记。那“外人”应如何解释呢?尽信书不如无书。这样,以批判质疑的眼光来审视课文,敢于挑战、大胆质疑,能够培养不唯书和质疑求实的精神,有利于获得真知灼见。

7.见微知著揣一揣

一个细节描写就是一滴可以映照太阳的小水珠。如《背影》一文中父亲对儿子一共讲了三句话:“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进去吧,里边没人。”看似平常普通,但每句各有潜台词,或放心不下,或惦念旅途平安,或对儿子不谙世事的担心。仔细研读这耐人寻味的言语细节,就能深刻理解这一平实而感人的父亲形象,体会浓浓的爱子之情。因此深入品味课文细节,就能充分感受人物的身份、处境、性格,深入理解人物的内心;又能培养学生深入研读的阅读品质。

8.设身处地悟一悟

如校本教材《享受生活》文末,海伦用沉郁的语言写出了自己的孤独与寂寞、酸楚与痛苦。这种悲凉情调会不会影响文章主旨?设身处地想一想,思考一番,问题便迎刃而解。一个正常人在遭遇失败与挫折时会有软弱会有情绪的波动,更何况是一个盲聋哑的残疾人。海伦勇于说出心灵的悲凉,正表明她面对现实、直面人生的积极态度。设身处地地想一想,从文中读出自己,也就读出了课文的感情、思想、内容,也就读懂了自己的个人体验、感受,极大地丰富了对作品的深度认识。

9.联系生活品一品

桃花源记课件篇7

一、营造轻松氛围,引导自由学习

开发式教学是一种精神,它的核心就是给予学生自由,包括阅读的自由和思想表达的自由。所以,老师在课堂上应该去努力营造轻松自由的学习阅读氛围。在这样的课堂上,首先,学生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喜欢的文学作品来阅读,并不拘泥于教材,一切学生感兴趣的且对学生有益的文学作品都应该鼓励学生去读。其次,人们常说身边的环境可以影响一个人,这才有了“孟母三迁”的故事,课堂教学也是如此。要实行开放式阅读教学,就必须营造轻松自由的教学氛围。轻松体现在教学思想上,教师要学会激发学生思维,并且要鼓励学生有自己的想法,而不要对于学生提出的较为新奇的见解给予打压,否则的话就与开放式阅读教学背道而驰。自由就是教师要理解学生在阅读上的差异,无论对错,只是见解不同,教师应该给予包容,不可以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另外,教师在学生自由阅读时,不可置身事外,教师要做的是和学生们互动,互动是提高阅读质量的保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随时和学生沟通,把自己的见解和学生的见解融合起来,从而可以给予学生更多的动力。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在精神层面营造轻松自由的气氛,在物质层面,教师可以把课堂布置得漂亮温馨一点,比如在教室的一角设一个图书展示柜,或者放盆花,这样有助于教学环境的进一步提升。

二、打破定式思维,激发想象力

陶行知说:“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交给学生。”因此,在开放式教学中老师在营造轻松自由的氛围时还要懂的激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打破学生的定式思维。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培养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赏析能力,而学生要想更加深入了解这些文章,就要下大力气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开放式的阅读要求学生有他们自己的想法,放开他们的手脚,打破传统的思维习惯,甚至要进行逆向思维。

例如讲《桃花源记》时,教师可以先以“我心目中的世外桃源――理想生活”为题让同学们自由探讨,畅所欲言,从而让学生心目中产生美好的意境。然后教师直接引入《桃花源记》,详细分析陶渊明心目中的世外桃源,并且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学生们进行互动性分析,从而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这篇文章的主题。再如,教学《皇帝新装》时,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小组合作表演课本剧。课本剧的表演形式,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促使学生个性发展。课本剧表演把课文中的人物演绎得淋漓尽致,为上课设置情境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如学《孔乙己》时,就让学生依靠自己的想象,对孔乙己进行人物勾勒,这样更加容易扩大学生的想象力。又例如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老师可以引发学生以“我的童年”为题让学生们进行探讨和沟通,讲述自己小时候有过的童年,而后再引入作者的童年,仔细分析作者描写的瓜果,小动物流连忘返的快乐时光,同时也要引入无聊的学习,并结合现在的教育模式和以前的做对比,从而让大家有天壤之别的感觉,并且进一步深化主题。

这种开放式的阅读教学方式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更加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

三、设置反思性问题,打开学生思维

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提问的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思维,开阔眼界。所以教师要依据不同的文章,从多个角度对学生进行提问,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放大知识的实际利用价值。在这个前提下课堂提问更要具有反思性、开放性。开放性可以打开学生的思维,而反思性则会让学生们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同样是在前文中说过的《桃花源记》,学生认为陶渊明是为了追求自己理想生活,才远离尘世,向往世外桃源。对此,可以结合当下社会情况,向学生提问:你们觉得现在的社会是怎么样的,如果陶渊明活在当下他会不会还选择去桃花源?陶渊明想去世外桃源是不是也说明了他不敢面对现实社会,软弱的一面呢?如果陶渊明去过了世外桃源,体会过里面的生活了,他会不会一直喜欢那样的生活呢?又如讲《范进中举》时,我们可以进行提问:如果他不中举会不会受不得压力而变疯,如果范进在现在社会里他还会不会一直参加高考?如果范进开始时就参加别的工作那他最后会不会取得成功,从范进丈人对他的态度转变,和乡绅对他态度的转变,大家是否又看到当时社会人性丑陋的一面呢……类似的问题一定会引起学生们的兴趣的,从而可以大大地开拓他们的思维视野。

在设置问题时要注意,语文涉及了很多理性的知识,如果教者只是向学生脑袋里塞东西,殊不知如此教学就会使学生在考试时不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因此,教师在平时教学里要说一些易懂的词汇,并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运用所学知识,通过老师的培训达到熟练运用的程度。

四、多种模式训练,培养阅读能力

开放式的作业是学生们的需要,成长的需要,对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在开展开放式的阅读后,学生们的作业自然不可能再和以前一样写观后感了。教师在给学生们布置作业时重点要从多种多样和轻松的角度着手。例如可以依据在课堂所学习的文章回家后问问自己爸爸妈妈的想法……这样才会激发学生们的阅读积极性的,对于以后的教学也是有好处的。

桃花源记课件篇8

一、电子白板的交互功能使课堂突出了学生的主人翁地位

交互式电子白板优越于多媒体最大的长处即人机交互、生生交互、师生交互功能,这一交互功能可以贯穿于个人或小组合作下的预习、课堂学习、课堂检测、总结反馈整个过程。其图、文、音、视频综合一体的强大功能还可以对课堂的某一个环节进行回放、点评、强调、补充;每一个环节可随时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进行人机交互、生生交互、师生交互,便于学生在参与中发现、在碰撞中迸发创新的火花。如,在进行《桃花源记》一文教学时,教师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将渔人“发现桃花林―进入桃园―做客桃园―离开桃园―重返桃园”制成白板课件。设计课件时,教师可有意在渔人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中,给学生留下寻找表现情节、主题的思考空间,提醒学生抓住关键词句边阅读、边观察、边思考。之后,教师可让学生以小组内合作的形式,对所标注的重点词句做自我评点或理由说明。再让每个组的小组代表在白板上对重点词句所做的合作探究结果进行阐述,小组间进行相互评点。这样的碰撞之后,学生对文中词句的积累就会更细致、系统,对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文章学习结束后,教师可以将学生对整篇文章学习的过程进行回放,让学生重新体验一下自己所走过的路,让他们在反思中更好地去改进和升华。这样的课堂,就能较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张扬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

再如,教师在进行改病句、句子仿写等专项知识与能力训练时,可以利用探照灯、隐藏、拖拉等功能,让白板在“交互”中彰显其独特的魅力。在改病句训练中,教师可以事先将各种不同类型的典型病句罗列出来,对它们出错及针对性的修改办法、规律进行示范和说明。之后,用白板给学生呈现出同样类型的病句,把需要修改的任务交由学生自己或学习小组去共同研讨。让学生在白板上利用探照灯、隐藏、拉幕等功能对修改结果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解说(让学生使用不同颜色的笔在白板上进行标注、更改、替换)。各小组之间再用同样的手段进行反复的修正、补充和理由说明,直至大家意见完全统一为止。教师在学习任务完成之后,对学生课堂学习的过程进行保存回放,引领学生进行反思重建。通过这样一个过程,学生基本上能够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图1

这种形式的学习就是一种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在课堂上对学习的投入、思考的深度,会远远大于教师的口头说教。他们会在充分享受主人翁地位的同时,对学习成果内化的过程也会极大地缩短。

二、交互式电子白板可以较好地培养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能力

交互式电子白板以其音、画、视频集于一体的功能,可以为学生立体、动态地呈现文章内容,使学生对文章内容能够产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感其情的感觉,并能在此基础上充分引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因而使课堂教学效果更佳。

桃花源记课件篇9

千百年来,桃花源以其幽静秀美的独特风貌,吸引了无数慕名而来的游客,曾令多少游人迷恋,陶醉!她以红树、青山、斜阳古道闻名,山中幽谷深深,曲涧潺潺,藏凤聚气,泻灵溢韵, “水回青嶂合,云度绿溪阴”。为大家推荐的景区桃花源导游介绍参考素材,提供参考,欢迎参阅。

景区桃花源导游介绍参考一

各位游客朋友:

大家好!欢迎来到世外桃源----桃花源旅游观光!

桃花源位于常德市西南部,东晋诗人陶渊明先生的《桃花源记》使桃花源名扬天下。

千百年来,桃花源以其幽静秀美的独特风貌,吸引了无数慕名而来的游客,曾令多少游人迷恋,陶醉!她以红树、青山、斜阳古道闻名,山中幽谷深深,曲涧潺潺,藏凤聚气,泻灵溢韵, “水回青嶂合,云度绿溪阴”,当大家沉浸在“偶闻黄发石中语,时有白云衣上生”之意境时,自会有一种幽深恬静之感。

传说武陵渔郎所逢桃花林,正是这片林子。每当桃花盛开,红云飘浮,赤霞腾飞,与沿溪松涛、竹风映照,瑰丽多彩。可谓“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现在登上的这座桥,叫“穷林桥”,以《桃花源记》“欲穷其林”而命名。桥下流水潺潺,桥畔桃花灼灼。传说当年武陵渔郎沿溪而行,置身于一片桃花林中,十分惊讶。历经沧海桑田,桃花溪虽已没当年那么宽、广,但“桃花依旧笑春风”。

前面那座精美的建筑物就是菊圃,建于明万历年间,原为渊明祠,因陶渊明爱菊,遂改名菊圃,门口有副对联:“却怪武陵渔,自洞口归采,把今古游人忙煞;欲寻彭泽令,问囵园安在,惟桃花流水依然。”是说当年武陵渔人,从世外桃源出来以后,把人间仙境透露出去,引采了古往今来的游人想找陶渊明先生问良田美景究竟在哪里,只有桃花流水千古不变。走进菊圃大门,仔细观赏一下菊圃的建筑,菊圃四周环以垣墙,数处开窗,分前后两进,前进人门为鱼池,池旁绕以回廊。两旁随地形高下,雕栏疏棂,修竹垂影,兰桂飘香。池上石桥纵跨,狮象猴麟,分蹲左右;池后为花圃,金菊竞放。正中是一块渊明东篱采菊石刻,后镌《饮酒》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这栋古朴典雅、雕梁画栋、耀碧流丹的建筑,就是渊明祠。正门廊柱上,挂着一副概括了陶公秉性的楹联: “心爱菊,睥睨荣华,难为斗米折腰,辞去彭泽县令;性嗜酒,不汲富贵,甘愿南山种豆,归来五柳先生。”写出了陶渊明心爱菊花,厌恶荣华,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辞去彭泽县令;他特别喜欢喝酒,从不追求富贵,心甘情愿归隐回园,种豆南山,好个五柳先生啊!渊明祠正中,供有汉白玉雕刻的渊明像,右边是他自传体铭文《五柳先生传》。这30多幅画,以历代名家所写陶渊明为依据,介绍陶渊明这个伟大诗人61个春秋的人生旅途,他五次出仕为官,五次归隐田园,不为五斗米折腰,41岁辞去彭泽县令后,乐道清贫,安居田园,终老一生。

这里有他自己的《挽歌诗》的一部分: “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从这里我们仿佛看到陶渊明先生以极为淡泊的心态,视生如死,视死如生,超凡脱俗的高风亮节。

历代文人贤达颜延之、杜甫、韩愈、白居易、苏轼、黄庭坚、朱熹、辛弃疾、顾炎武、王夫之、龚自珍、梁启超、鲁迅等对之予以高度评价,字里行间流露出了对陶渊明先生的敬仰之情。颜延之的“畏荣好古,薄身厚志”,就道出了陶渊明高洁的人品。游览菊圃,就像阅读了一本有关陶渊明的书。穿过圆门,来到碑廊。千百年来,游桃花源者,骚人墨客多览物兴怀,写景抒情,碑碣传世颇多,惜为风雨剥蚀。现存唐代诗人杜牧、胡曾、李群玉以及明代袁宏道、江盈科等名家石刻,虽历经沧桑,尚可摩读,弥足珍贵。方竹亭,原名“桃川八方亭”,建于明万历二十三年(公元1595年),为八方三门四窗砖石结构。亭方8米,墙厚1米,上覆琉璃瓦,内为穹隆顶,有古今石刻8方。亭侧方竹,依依滴翠,为桃花源珍品之一,亭因此而得名。

1995年,江领导人主席游览到这里,抚摸方竹后,连声说:“还真是方的呢!”品玩方竹之后,前往遇仙桥。桥原系横卧涧上的天然巨岩,传为渔郎遇仙之处。桥柱上有对联一副:“花藏仙溪,落英何许流出,水引渔郎,春风不知从来。”是写桃花源藏于仙溪之内,正是那和煦的春风和这流着落英的桃花溪,引武陵渔人进人这样一个神秘奇异的境地。

走过遇仙桥,循着飞瀑流泉,拾级而上,来到山腰的“白云轩”,轩因“时有白云衣上生”而得名,轩后古木参天,轩下碧潭澄澈,潭上小桥横跨,白霭漂流其间,另有一番意趣。穿过雾霭,踏着古朴的石板小径,经乱石向右,就到了“秦人古洞”,相传为武陵渔人从此口人。洞口嵌“秦人古洞”古匾,洞门半启,“初极狭,才逼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给人一种“土地平旷、屋舍俨然”的感觉。

现在尽收眼底的这些房屋,古香古色,都是村民的住宅,他们世世代代在这块乐土里,繁衍生息,“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有趣的是,这里许多人家都姓秦,大概是为“避秦时乱”,就以朝代为姓吧。他们非常好客,“每逢客至,必设酒杀鸡作食”,并“咸来问讯”。沿齐整而古朴的石级下行,首先到达秦人居。秦人居为秦代建筑样式,古窗幽壁,雕梁画栋,飞檐斗角,室内陈设极富先秦风味,室外田园桑竹,古意苍茫。

[在这里不妨欣赏一下美妙的楹联吧:“豁然敞五百奇踪,祗山上白云,尽堪怡悦;到此空古今疑案,彼天涯黄绮,未免尘嚣。它是说桃花源突然敞开了神秘境界,像无心出岫的白云,舒卷自由,可以使人留恋、快乐、消忧解愁;到了这里,把心中存疑的古今关于桃花源的渔樵仙隐种种说法,都搞清楚了。想起秦末嵩山四皓夏黄公、绮里季他们,晚年还出山辅太子,未免欲心太重了,只有这儿的避秦人,才是真正的隐者。走出秦人居,便是竹廊。竹廊全用竹子精工做成,廊亭相连,结构精巧,造型奇特。远观蛇行龙腾,气势非凡,古意野趣,淋漓尽致。廊内高挂诗词对联,两旁栽植各类花竹,一览可饱平生之眼福。

景区桃花源导游介绍参考二

国庆长假间,我回我爸爸的老家——湖南,游历了毛良坞又名桃花源。

出常山城大约三十多公里,就来到了毛良坞,出了常山县城,就渐渐入山。公路盘曲而上,我们坐着上海大众的帕萨特轿车随着山路,在崇山俊岭之间蜿蜒盘旋。山上种满了松树,不论是气魄还是色彩,都比我美术课上画得来的有精神;色彩也显得更加鲜艳。竹子也非常多,这一丛,那一处,真是不少啊!周遍山石呈天蓝色,在别处似乎没有见过。碧绿的山,各式的竹林,在加上天蓝色的岩石,眼前一片明艳!

一路迎着水库,水库时而宽,时而窄,时而浅,时而深。水式也时时变换速度。虽然外面景色宜人,但我以等地有些不耐烦了。山式越来越复杂,路窄的只够两辆较车并排通行。我担心会不会只开得进去,却开不出来,我望两旁的山水,等待着。大约走了30公里,到了一个农庄,我一下车,转过头来看着那些被抛弃在后面的山水,我不禁想起一句话。那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桃花源里的水和别的地方不一样。虽然也是天上下雨的雨水,但是可以把它当纯净水用,不需要经过任何检验或是消毒,就可以来饮用,味道比饮料还甜呢!

在挑花源,还有很多树根,形状多种多样。

哪个地方虽然经济条件不佳,但是气候环境非常好。虽然科技不发达,尤其在二战的时候日本人根本打不进来,所以那里人生活得非常好!

景区桃花源导游介绍参考三

今天,我和妈妈乘车到湖南桃花源去参观。来到桃源映入眼帘的是万里桃花,争奇斗艳。远看,绯红一片;近瞧,云霞朵朵,重重叠叠,多姿多彩,真令人心旷神怡。

遨游在桃花丛里,犹如在仙境之中,香风到过的地方,桃花呢喃细语,我倘佯在这如诗如画的美景中,多么幸福!

那桃花有的迎风初绽;有的含苞待放,半藏半露;更多的是毛茸茸的,微吐红点的小花苞。 现在正是百花齐放,万枝吐绿的春季,那一个个花苞,在绿叶的掩映下,悄悄地张开了花瓣,好像是一群害羞的'小姑娘,还有那张开笑脸的桃花,狭长的绿叶再也遮不住桃花粉红的花瓣了,花儿从绿叶中探出头来,贪婪地吮吸着阳光和雨露。在微风中,花儿来回摆动,好像跟我一样陶醉在这暖人的春风里。

“快点儿,我们要回去了!

”妈妈的高声呼唤唤醒了我。

我恋恋不舍地登上了回程的旅游车,但秀丽的万亩桃花源的美景却深深地印刻在我心中。

景区桃花源导游介绍参考四

常德市位于湖南省西北部洞庭湖之滨,史称“黔川咽喉,云贵门户”,是—个历史悠久,物产丰富的“鱼米之乡”也是—个发展迅速、自然条件优越的新兴工业城市。是湘西北重要的交通枢纽、能源基地和政治文化中心,也是三峡——洞庭湖、南岳衡山——张家界黄金旅游走廊的纽带与中枢。先后获得“国际花园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交通管理优秀城市”、“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城市”、“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先进城市”等荣誉称号。

桃花源是我国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笔下奇文《桃花源记》所描述的避秦绝境遗址,后人所称“世外桃源”真迹,距今已有1600余年的历史。其山水田园之美,寺观亭阁之盛,诗文碑刻之丰,历史传说之奇,举世闻名,具有很高的游览价值、历史价值和文化艺术价值,成为中国历史沧桑、文化变故的产物,是世界隐逸文化的见证,可以代表中国历史文化的一个层面,闪烁着人类文明的光芒。

桃花源始建于晋,初兴于唐,鼎盛于宋,大毁于元,时兴时废于明清。桃花源在历史上就是我国四大道教圣地之一,与峨眉、武当、南岳齐名,有第三十五洞天、四十六福地的美誉,融合傩、道、佛、儒等多种文化。

千百年来,咸集文人墨客,忙煞古今游人,陶渊明、孟浩然、王昌龄、王维、李白、杜牧、刘禹锡、韩愈、陆游、苏轼等都在此留下了许多珍贵的诗文和墨迹。解放后,党和国家领导多次视察桃花源,关心桃花源。

1995年3月24日,原_江领导人视察桃花源,在考察了桃花源的人文景观历史之后,认定:“这就是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并题词留念。

桃花源风景名胜区总面积157.55平方公里,其中核心景区面积8.12平方公里,有神话故乡桃仙岭、道教圣地桃源山、福地洞天桃花山、世外桃源秦人村四个景区近百个景点。同时,还有百里沅江风景线,战国采菱城遗址、星德山、仙姑洞、热市温泉、宋教仁故居、翦伯赞故居等景观。

潇湘八景之一的渔村夕照,位于景区之中。

桃花源地处湘西北,是湖南通往中国西部的门户,319国道贯穿其中,位于长沙、张家界、三峡、湘西四地的中心,距这四地均在200公里左右。

桃花源水陆空交通便捷,沅水经洞庭湖水路可直达岳阳,距常德桃花源机场仅30公里,距常德火车站和常长高速公路40公里,将于20_年开通的常张高速公路和将于20_年开通的常吉高速公路的桃源进出口距风景区仅20公里。

桃花源记课件篇10

(1)自学质疑。“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无要疑。学到此时方是进步。”让学生自学是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和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必要方法之一。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可以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去选择、去感悟,并提出问题。现代心理学认为:学生只有在民主、平等的教育氛围中才能迸发出想象与创新的火花。我在教学中常给每一个学生以展示自己才能和水平的机会,还特别创造条件,给后进生发表意见的机会。允许学生犯错误,给他们改正错误的机会。尽管花费的时间更长,但比教师直接告之以标准答案有价值。

(2)筛选问题。学生在自学预习的基础上会提出教师意想不到的问题。教师就要从学生的问题中找到突破口和学生一起共同归纳、综合、筛选出有共性,最符合教材要求,最富有求异、创新的问题来进行探讨。捕捉即逝的智慧火花,激励他们的学习兴趣,启迪他们的思维达到开发潜能的目的。

例如:我在教授“桃花源记”一课时,有学生问,这个理想在当时条件能不能变成现实?我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启发学生,学生马上明白这种理想在当时是不可能实现的。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而且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勇于质疑的积极性。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需要教”,“不教是为了使学生养成有一辈子自学的能力。”

(3)合作交流。在教学中教师要采用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习,借助各种教学手段,不断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要给学生留有查找资料、思考、讨论、交流的时间。“人思如涌泉,浚之愈新”。学生带着自己渴求解答的问题去探寻、讨论,加上教师的激励和鼓舞,他们的好奇心、成功欲就能得以极大的满足,被动地接受就会变成主动的探求;独立思考加上团队的合作交流,就能使许多问题迎刃而解。例如:我在教“春”这一课时,先让学生从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中,用自己最喜欢的学习方式(可以朗读、评析、画画等),把春天草、花、风、雨、人的独特美表现出来。同学们采取自由组合成四人小组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和潜能,每个人都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进行交流。真正使课堂成为增进学生智慧,培养学生情感的综合场所。这一步是学生在开放、民主、自主、愉悦的气氛中,驰思维、各抒己见、感悟知识,共同探究的一步。

(4)反馈归纳。学生在自学、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反馈出来的问题,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要求和教材的重点、难点及时进行点拨、解感和归纳。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疑难。教师要注意学生回答的情况,找出学生自学中没有掌握的知识和学生不能解决的难题;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对学生感到不理解的地方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掌握所学知识的重点、难点,达到解惑的目的。这一步是调动学生积极性,将新旧知识串联,重新组合提示主题的过程。教师的水平得以充分展示,学生思维训练、知识迁移和组合也得以培养和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