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十篇

时间:2023-03-22 11:49:52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篇1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

在当代中国,只有实现广大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践行,整个国家和社会才能形成强大的凝聚力,确保国家、社会的稳定发展。因此,深入研究和探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和践行的现实境遇、主体力量和有效路径,促进全社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和践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必然要求。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和践行的现实境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和践行是一项系统工程,其具体成效如何受各种因素影响。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和践行的现实境遇,分析探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和践行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找到影响制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和践行的关键瓶颈,对于我们认清形势、明确方向,有的放矢地解决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是我们顺利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重要前提。

1、有利条件

建国6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显著提升。良好的经济基础和思想、文化、制度环境,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和践行提供了现实基础和有利条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传播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良好的制度环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制度之魂。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综合国力迈上新台阶。到201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到39.8万亿元,经济总值上升为世界第二。

2、制约因素

(1)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与实践的契合度不高,导致主流价值观边缘化危机。

现实生活中,暴力征收征用土地、强制拆迁房屋、垄断国有企业与民争斗等损害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时常发生,严重脱节、严重削弱了广大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心、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导致了主流价值观边缘化危机,成为影响和制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和认同的消极因素。

(2)社会转型时期的价值冲突和碰撞,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和践行形成挑战和挤压。目前,中国社会正处在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社会转型时期。很容易在价值迫求和价位选择上产生迷茫和困惑,这就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与认同受到挑战和挤压,甚至面临着“认同危机”和被“边缘化”的危险。

二、核心价值观传播和践行的主体力量

1、执政党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和践行的领导力

执政党首先要坚持理论创新。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工人阶级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一部中共党史就是一部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的历史。其次是价值灌输。价值灌输是指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科学理论输送到人民群众中去,用以教育人民,实现其服务实践的价值。灌输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基本原则。再次是价位示范。执政党提出意识形态是为了抓住人心;但在抓住人心的同时,政党自己也受到它的束缚,广大大民群众对执政党意识形态的信仰、信念、信心,往往聚焦于政党自身的示范意义。

2、政府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和践行的责任主体

中国共产党的各级组织是领导者。各级党组织领导下的各级政府则是执行者。因此在我国现行的政治生态中,各级政府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责任主体。具体说来,政府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中承担着政策执行、经济调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等责任。

3、企业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和践行的重要承担者

在现代社会中,企业不仅是市场活动的主要参与者,也是国家文化的微观创造者,还是社会责任的重要承担者。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企业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基础作用,也是企业文化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和践行的重要单元组成部分。

4、民间组织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和践行的重要参与者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扩展和渗透,民间组织的兴起也日益成为参与社会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重要力量。民间组织凭借其自由、广泛的优势,不仅传播它们的组织核心思想,而且积极参与社会核心价值观建设。因此,民间组织己经成为国家推进社会核心价值观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甚至在某些领城成为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倡导者和捍卫者。

三、核心价值观传播和践行的基本路径与策略

1、思想教育

思想教育处于基础性地位。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公众教育体系之中。首先,家庭教育反映出特殊群体的价值倾向,这些价值取向在潜移默化、长期的行为互动中被家长无意识地或有意识地灌输给个体。

其次。学校教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阵地。在学生价值观和思想品德形成的过程中。学校教育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从学校教育过程看。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到各级各类学校,贯穿到从幼儿园到大学教育的全过程。

最后,社会教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大课堂。社会教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进一步强化和补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本身就是一项要求群众广泛参与的实践活动。

2、舆论引导

舆论引导的主体是大众传媒。人民群众对主流价值观的认知程度,在很大界度上取决于媒体传播的力度。大众传媒是承担舆论传播工作的主力军,是营造主流舆论、推广主流价值观的主要渠道。要充分发挥媒体在核心价值观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引导各级各类媒体认清肩负的责任,努力把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贯穿到日常宣传报道中。

3、文化熏陶

通过文化的熏陶和感染。引导人们接受和内化主导的价值理念。文化具有普及性,可以说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在所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载体中,通过文化熏陶和感染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加强主流文化建设,通过主流文化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众文化。

4、实践养成

实践出真知。实践长才干。实践见真情。实践养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一条重要路径。首先,实践是人们形成正确价值观的基础。要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们首先要形成正确的价值认识,而正确的价值认识最终是来源于实践,只有经过人们的亲身实践体验才能内化为人们的价值认识。人们的价值情感、价值意志以及价值信念都是在人们的践行价值规范的实践过程中才得到强化的,人们的价值行为也只有经过反复实践才能形成。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达到培养人们的正确价值观和价值行为的目的,就必须积极引导受教育者参与各项实践活动。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引导人们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去行动,它不仅要求受教育者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知识,而且要求受教育者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去行动。

5、政策支持

完善人民群众的政策参与,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所谓政策参与就是以政策主体和客体的双重身份直接或间接参与公共政策决策过程。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过程,不仅可以促进人民群众对于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和情感方面的认知,还可以强化人民群众在社会行为与价值观认识之间的协调性、一致性程度。事实上,政策能否实施合理而有效的调节作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策的制定是否与社会发展趋势和大多数人的根本愿望相吻合,这就要求政策的制定必须有广泛的社会参与度,尤其要充分地听取各方来自群众的利益要求,充分发挥各方面群众的积极作用。使决策过程成为广泛听取意见、分析、研究并解决社会利益矛盾的过程,成为调动各方面群众积极性,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过程。

6、制度安排

要保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为广大人民群众所认知、认同和践行,就必烦保证有效的制度供给。制度建设既要考虑经济发展的近期目标,更要兼顾社会发展的长期目标。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分配制度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这种情况要有其他制度与之相配套,否则收入分配差就会持续扩大。要在制度上体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价值观的历史传承。

[参考文献]

[1] 梅荣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构成[J].红旗文稿.2012(09)

[2] 侯惠勤.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括上如何取得共识[J].红旗文稿.2012(08)

[3] 韩震.“民主、公正、和谐”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追求――兼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及其原则[J].红旗文稿.2012(06)

[4] 杨明.国家与公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括的基本路径[J].红旗文稿.2012(04)

[5] 田心铭.独立自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J]. 红旗文稿.2012(03)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篇2

孙礼 中共辽阳市委党校

摘要:自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后,社会各界对进一步提升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呼声就未

决于耳。党的十七大及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党的十八次代表大会上不仅重申了其兴国之魂的重

要性,更是以12个词开放式的表述凝练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本文从理论视角出发,联系当今时代,反思社会现实,深入挖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意义并提出对策思路。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兴国之魂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过程。十六届六中全会上,在

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里面,第一次提出了社

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此基础上,不断到探索发展,在历次的

党代会不断地深化强化,直到十八大以三个“倡导”的形式问世。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

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政治条件下,代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

展趋势的一种价值追求,它的三个层次依次说明了我们要建设什

么样的国家,构建什么样的社会,塑造什么样的公民。

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意义

1.它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国家层面

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已经在党章修正案中规定为我党在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它包含了经济、政治、文化、社

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体现了我党在理论、道

路、和制度上的自信表达,或者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我党

在理论、道路和制度层面社会化、精炼化的表达,就是致力于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因此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的过程,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开创新局面的过程,就

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它是建设和谐文化、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本要求。习

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2013 年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指出,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

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文化的本质力量很大程度上都凝结在其中

核心价值观上。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程度加深,国家

之间的交流、交融和交锋就体现在各个国家软实力的交流、交融

和交锋,最为本质的就是不同文化所代表的核心价值观的碰撞。大

国博弈已经从以往以政治制度为核心转向以核心价值观为支点,一

个不能对外输出价值观的大国,不能称之为强国,中国是一个大国,

能否成为强国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国家核心价值观的建设。

3.它是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的必然选择。在改革开

放进程中,随着与外界交流程度的不断加深,国外很多价值观念、

思想给国内老百姓的人生观、价值观带来不同程度的消极影响。

当前主要表现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思想泛滥,而

且这几年越发公开和理直气壮。因此,越是在各种思潮的冲击影

响下,社会就越需要主流思想的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

引领社会思潮,凝聚共识的核心力量。

4.它是创新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必经阶段。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

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形成四位一体的全布局。但

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受众面以及大众化传播由于其过于

理论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展现。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在核心

价值体系的指导下,将“四位一体”的基本内容以24 个字表述

形式高度概括,让老百姓看得懂、说得出、记得住,也便于宣传

教育。因此社会主义价值观的赋予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新生

命力,更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展现。

二、坚持三个倡导,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

1.认真学习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思想和基

本原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作用,关键在于培育和践行。

培育注重的是国家、社会、个人内在自觉的接受和认同,是基础,

践行则是在培育的基础上将这种价值追求转化为外在的自觉行

动,是关键。正所谓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指导意见和基本原则

是总领,未来的工作都是在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的框架内进行,

比如说基本原则规定了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要以人为本,关

注人们的利益诉求,因此在凝练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就要搭建平

台,让更多的老百姓参与其中,只有这样核心价值观的凝练才是

聚民智,接地气。

2.创新开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宣传活

动。教育环节,以开展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活动贯穿

于国民教育的全过程,从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再到高等教育,以

及后期社会补充教育,都应该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

以达到教育持续化的目的。在宣传方面,要注重用创新的方式手

段,特别关注某些特殊领域和群体。比如网络,随着信息化时代

的发展,网络已经成为各种思想汇集碰撞的集中领域,即使有相

关的法律法规颁布,但相对来说滞后,在执行监管的过程中很容

易造成疏漏。因此应对网络的不良信息,应该运用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观主动引导,以占领舆论宣传领地的主流地位。

3.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经济发展和社会

治理中。在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的过程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的精神融入始终,以道德讲堂、知识竞赛、有奖问答、志愿者引

领等多种灵活形式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实践环节。

日前已有多数省份、地区开展了“四德榜”、“道德讲堂”等活

动,从实际取得的效果来看,不仅丰富培育和践行的方式,给整

个社会起到引领作用,更是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

提升了其价值魅力。

4. 加强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组织领导。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必须要有系统科学的规划和统筹,

而党委和政府是规划负责人,因此要肩负起政治责任和领导责

任,提高规划工作的科学化水平。党员干部是倡导落实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的主体,必须要将党政机关领导干部职业道德、社会

公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的塑造提升贯穿到自身价值观建设中

去,以合格的人民公仆作风成为核心价值观的正确导向。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观不是某一个阶层团体的价值观,而是全社会的核心

价值观,因此党委和政府要推动全社会的共同参与,把社主义核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篇3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述

在十八大会议我们正式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12个词是对我们价值观的高度概括。

对个人而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要求可以分为长期、中期和近期三个目标。“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每个公民的长期目标。为了这一目标的实现,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为之浴血奋战,它是我们党带领中国人民想要实现的“中国梦”。“自由、民主、公正、法制”是我们奋斗的中期目标。当前我们进行全方位改革,必须要以此为价值导向,从而保证人民平等享受社会发展的成果。“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每一个中华儿女追求的近期目标。作为国家繁荣的建设者、社会和谐的参与者、自身利益的实现者,必须以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为指导,提高精神修养,增强精神力量。

当前世界意识形态领域风起云涌,我们在扩大开放发展经济的同时,多种社会思潮、价值观涌入我国,加上我们现在处于社会转型期,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不断变动,此时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十分必要的。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丰富、补充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另一方面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明了方向,确保我们发展道路的正确性。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引下,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变得真实具体。

二、从宏观方面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思想文化领域、意识形态领域的主流思想,在培育和践行过程中必须要从大局出发:

首先保证意识形态领域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经历了革命年代的磨砺、改革年代的冲击、和平年代的考验确立起来的,是历史和人民选择。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我们可以理性认识多样的价值观,确立符合我们特色、时代要求的核心价值观。只有这样我们的核心价值观建设才能永不褪色,才能体现我们核心价值观的社会主义性质。

其次必须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和利益。在唯物史观中,马克思主义强调人民群众既是历史任务的主体,也是历史发展的最终目标。人民群众的愿望和利益就是整个社会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要关注群众,更要依靠群众,发挥人民群众的创造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运动,最终要落实到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中,同时也是由表及里的过程,最终要全社会形成广泛认同。

最后必须注重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世界各国优秀文化的吸收和借鉴。中华民族走过数千年,并创造了丰富的价值观遗产,我们不能离开传统文化空谈核心价值观建设。同时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能保存至今,其延续方式是值得我们借鉴的。随着马克思所预想的世界历史的形成,我们的核心价值观不仅具有自身的个性,同时也体现着整个人类世界的共性。而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史上,价值观一直是战略重点,因此其拥有多样的方式和成熟的经验。因此我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走出去,才能正确认识世界文化,借鉴符合国情的合理成分。

三、从微观方面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最终目的是要使其成为社会成员的理想信念和行为准则,并落实到具体的生活中。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是一项长久的工程,如何提高社会成员的关注度、参与度,将成为成败的关键。

首先需要对社会成员进行系统的理论灌输。目前社会成员获得的价值观是碎片式的,距离科学的核心价值观还相差甚远,列宁在《怎么办》中说“工人本来也不会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②。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必须以理论的普遍认知和接受为前提,采用社会成员喜闻乐见的具体形式进行,这样有助于社会成员将其内化成自己的价值观,从而转化为社会群体的共识。

其次要善于利用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传播学是研究信息传播的一门学问,这与思想政治教育有着相似之处。根据编码解码理论,传播者要对所传播的内容进行编码,然后将编码传递给接受者,如果接受者能够正确的解码,那么传播就是成功的,否则就取不到理想效果。而在此过程中,如果接受者对传播者的内容比较抵触,这说明价值尺度不同,如果表示无聊,多是表达价值的词汇、语言不同造成的。因此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注重了解社会成员的价值观和兴趣点,以他们导向设计活动形式和内容。其次根据传播学的“使用与满足”理论,接受者在接受信息时总是根据自己的需要对信息进行筛选,进而学习、内化。因此社会主义价值观的践行要根据社会成员所需、所缺选择传播内容,从而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为更多人所喜爱和接受。

最后以行业和地方特色为准则开展形式丰富的活动。不同行业的成员拥有不同的素质和需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看法以及培育方式会有很大差别,据此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应以不同行业的具体状况为导向。不同的城市也是这样,北京根据自己的城市特点提出了北京精神,协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入践行。这些包含城市或行业特色的精神必将受到社会成员的关注。

除此之外国外价值观培育的方法也是值得我们借鉴的。比如美国利用自身所拥有的大众传播体系,借助多样的传播手段,不厌其烦的传播他所倡导的价值观,从而形成了被全体成员所认同的价值观,为维系“美国精神”提供保障。在实践中以时间、地点、条件为基准,借助网络媒体等新形势,开展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同时注意保持中国特色,这是我们努力的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是一项首要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并且值得我们为之不懈奋斗。我们必须主动接受这项艰巨的任务,将专业知识与实际状况紧密结合,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注解: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篇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2006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2007年底党的十七大,首次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纳入报告中,更加明确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概括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基于对多年理论与实践探索的总结,2012年11月召开的党的十,在重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有关任务要求的基础上,首次以24个字、12个词,即“三个倡导”,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目前不同社会思潮相互激荡、人们思想观念趋于多元易变的条件下,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出这样的凝练,对于廓清各种思想迷雾,培育基本价值共识,强基固本,凝魂聚气,引领社会价值导向,进一步强化理想信念教育,为实现中国梦汇聚正能量。

本书切入点较深较全面,切入视角较新颖,涉及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来源、探索过程、中国传统文化滋养、基本内容、时代境遇、培育和践行等,表述言简意赅,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很少用抽象化、专业化的语言,而是尽量用形象的语言说明问题、阐明道理,可使读者慢慢品味、细细琢磨、逐步领会,日积月累地融化在心灵里,体现在习惯养成中,具有学术性与可读性于一体,试图达到“内行不觉浅,外行愿意读”的最终效果。

本书主编沈壮海,是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教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主要从事文化发展与文化软实力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的研究。2013年12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研究进行了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沈壮海教授和全国宣传干部学院黄志坚教授就这个问题进行了讲解,并谈了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在主持学习时发表了讲话。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夯实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篇5

为推进“8.19”讲话和内蒙古自治区全区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精神在我区新闻宣传领域的深入贯彻落实,本期以“责任与担当 创新与发展”为主题,推出学习贯彻“8.19”讲话和全区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精神特刊,集中刊发自治区宣传文化系统、自治区党校,各盟市部分宣传部、报社、广电局(台)主要领导的署名文章及《内蒙古日报》系列评论,以飨新闻宣传战线同行。

8月19日,中央召开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的重要讲话,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就中心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远大理想和现实目标、党性和人民性、正面宣传和舆论斗争、总结经验和改革创新、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全党动员和部门负责等7个方面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做了精辟而深刻的阐述,是指导新时期宣传思想工作的纲领性文献。总书记的这些深刻阐释,明确了党的中心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的定位和关系,明确了意识形态工作引领社会、凝聚人心、推动发展的强大支撑作用,明确了意识形态工作根本性、战略性、全局性的重大意义,为我们新时期开创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新局面指明了方向,作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者,深受鼓舞、倍感亲切。

10月29日,自治区党委召开了全区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王君书记在重要讲话中围绕学习贯彻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精神,深刻阐述了讲话的重要意义,对我区宣传思想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做了深刻地分析,对切实加强和改进党对宣传思想工作的领导,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开创我区宣传思想工作新局面,做了全面地部署,提出了明确地要求,为做好新时期我区宣传思想工作提供了重要遵循。要把全国全区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精神落到实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认为需要从3个方面做出努力。

一、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教育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迫切需要,是一项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重要工作。党的十报告提出的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确了国家发展目标,彰显了社会核心理念,确立了公民基本遵循,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要求,对更好地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思想,在日趋激烈的国际思想舆论斗争中掌握主动权和话语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级宣传部门要进一步提高对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认识,紧紧围绕党的十提出的“三个倡导”,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教育活动,进一步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要求,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成为全体人民的价值追求和自觉行动。

二、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

党的十以来,自治区党委高度重视思想道德建设,就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全区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中央和自治区精神,不断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和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广泛开展道德模范评选表彰和学习宣传,切实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力促进了公民道德素质的提升。与此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社会道德领域还存在着不少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一些领域存在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现象,一些社会成员理想信念淡漠、人生观价值观扭曲,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混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有所滋长,、造假欺诈、见利忘义、损人利己现象时有发生。这些问题和现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背道而驰,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格格不入,冲击着社会的道德底线,拷问着人们的道德良知。我们要按照全国全区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的有关部署,着力在推动实践养成上下功夫,以在全社会深入开展“中国梦·尽责圆梦”和“德润草原·文明之行”主题实践活动为载体,大力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常态化,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要深入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把诚信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大力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营造诚实守信的良好社会环境。要抓好“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广告宣传,充分发挥公益广告在传播文明、引领风尚中的重要作用。要不断加大分类指导力度,完善创建工作长效机制,着力提升文明城市创建水平。要以“乡风文明大行动”为载体,狠刹不正之风,倡导文明新风,培育新型农牧民。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篇6

问:通过5天的参训,您在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何收获?

答:在开学典礼上,连处长和视频中的谌省长的讲话精神让我收获多、感触深: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至关重要!作为教师,要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具有教育学生知法懂法的责任,还要成为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高素质人才,核心价值体系要贯穿在整个少先队活动中去。吴祖平老师向我们深入浅出地诠释了如何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实现中国梦。分别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大家将我们的国家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强国,将我们的社会建设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美好社会,让广大老百姓成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高素质的人民,这24字描绘出中国梦、复兴梦、强国梦的未来。中国梦任重而道远,我们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所以要依法治国、反贪防腐,这样,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才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人民民主,奋进之基:爱国、敬业;为人之基:诚信、友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我们老师来说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现在要从学生抓起,从小事抓起!短暂的五天培训结束,我收获到了新理念、新思考、新方法,带着收获、带着感悟、带着信念、带着满腔热情投入到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

问:如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答:这次,通过参加新一轮“千校万师”培训,我更加有头绪了:深入思考、细化工作、减轻负担,提高效率,尤其是创文工作和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我自己先琢磨各项指标体系,再和老师共同分析、共同完成资料,工作效率上提高不少,在少先队活动中,我利用教师学习、升旗仪式讲话向师生解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的内容,并要求师生牢记“16字(记住要求、心有榜样、从小做起、接受帮助)”在心中。要求大队部组织中队开展一次“核心价值观记心中”主题队日活动,利用队会课,要求师生熟记熟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让学生把24字融化在心灵里、铭刻在脑子中;心中要始终有英雄人物、先进人物、美好事物,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追求;文明行为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一点一滴积累,努力成为思想好、品德好的学生;同时让学生要听得进意见,受得了批评,在知错就改、越改越好的氛围中健康成长。

问:参加新一轮第19期“千校万师”培训回校后,您在学校都开展了什么活动呢?

答:9月22日下午,我校五(2)班组织开展了一堂生动的“道德讲堂宣讲活动”并且在中国文明网已报道。教室里传出阵阵歌声,队员们踊跃背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形成了师生崇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环境和氛围。

问:通过您参训后,您将带着老师们围绕核心价值观的内容都开展了哪些丰富多彩的活动?

答:我们通过学科渗透、积德榜、少先队活动课、国旗下讲话、黑板报、宣传栏等师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立德树人提高师生思想境界,教育引导师生养成高尚的道德情操。我校作为南明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示范点之一,还开展美德少年进课堂讲故事、唱歌曲、学典范、诵经典、发善心、送吉祥”等活动,倡导学生“在校做个好学生,在家做个好孩子,在社会做个好公民”,并由此带动家长一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问:您参训后,在学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作的加强,取得了什么成效?

答:10月13日建队日活动,我校代表南明区参加全市军乐队比赛,在十二支参赛队激励的比赛中,我校获最佳表演奖。整齐的队列、悦耳的乐曲、饱满的精神风貌都令人赞叹,活动中无时无刻不践行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问:新一轮“千校万师”给您最大的感受?

答:励志训练课。它让我们从体验学习中找寻到了快乐,活动的多样性让我们意识到团结协作的重要性,彼此鼓励、相互尊重,共享成功;礼仪课。它让我们懂得了教育无小事,教师要以身示范,无论在学校、在社会、在家庭,都要规范自己的行为,做学生的榜样,当一名有修养,讲礼仪的好老师;“德法合一,以教为先”讲座,教会我们用法律保护自己,维护自己的权益,还主动为我们开设一条免费咨询的绿色通道,让我们为之感动;赵国华老师我们感受到师爱是伟大的,他付出的艰辛、是常人无法做到的,让我们为之震撼,受之感染。心中无限感慨着,授课老师们的辛勤付出、人文关怀,激情洋溢的演讲风采,让我们收获友谊与欢乐、熏陶与感染;让我们学会用精彩的语言去吸引学生,用趣味游戏去带动学生;老师们的博学多才,让我们增长了知识,忘记了辛苦;增添了欢乐,摈弃了烦恼,增强了自信,摆脱了困境!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篇7

党的十报告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部署。“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不仅是对全体公民行为规范的基本要求,也是大学生行为规范的基本素养。大学生是社会的希望、国家的栋梁、祖国建设的主力军,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应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是传播社会意识形态的主要阵地之一,肩负着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任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大学生重要的价值观培养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

爱国――核心价值之核心

“爱国”是核心价值观的核心,是每个公民的义务和责任。历史反复证明,“爱国”从来就是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核心要素和第一位的价值观。“爱国”作为公民的一项基本义务和美德,具有鲜明的时代特性。今天,大学生“爱国”既表现为对祖国河山、历史文化等的热爱之情,更意味着将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融入努力学习、增长才干的实践中去。在校学习期间,自觉的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动力,不断加深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认同、对中华民族认同、对中华文化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的理解和认识,朝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理想境界迈进。

爱国是对大学生最基本的要求,也是大学生最朴素的情感。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大学生要正确认识国情和社会发展规律,正确认识自己肩负的历史责任,提高明辨是非、甄别真假、判断对错的能力,将爱国主义情怀转化为实际行动,从点滴做起,诠释爱国主义的真正内涵。要把个人理想同国家、民族的奋斗目标相统一,努力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坚定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为2021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49年实现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努力。

敬业―― 核心价值之前提

“敬业”是公民的基本职业要求,是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条件,也是“爱国”在工作生活中的具体体现。“敬业”既包括精神层面的内涵,也包括务实层面的要求。敬业意味着热爱、看重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并将这种自豪转化成对工作的动力,对生活、集体和国家的热爱。敬业者既希望获得个人的成功,往往也对单位、国家具有强烈的归属感和自豪感。中华民族之所以伟大,就是由忠于职守、品格高尚的亿万劳动者组成的。国民能否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地干好本职工作,不仅关系到自身生存发展,也决定着整个国家的健康发展。要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目标,就必须以公民的恪尽职守及对祖国的诚实忠义为前提。

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过学习,成为符合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为达此目的,大学生应当参加学校按照教育教学计划统一安排和组织的各项活动,认真刻苦地学习和研究,以便在学校规定的修业年限内完成学业。大学生在校修读期间,务必处理好学习与参加其他活动的关系,坚持以学习为主的基本原则。这既是高等学校学生的权利,也是其应当履行的一项义务,更是国家和社会对高等学校学生的基本要求。

大学生的“敬业”,就是刻苦努力、勤奋学习。在高等院校这座美好的象牙塔里,大学生应当珍惜这段时光,努力学习、学习、再学习,勤奋刻苦、刻苦、再刻苦。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体验活动,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理解,把自己的人生追求与社会事业发展结合起来,不断提高自己,完善自己。

诚信――核心价值之根本

“诚信”是个人的立身之本和必备的道德品格。“诚信”包含“礼于外,诚于内”。其基本内容是诚实、诚恳、信用,也就是以诚恳待人,靠诚取信于人。“诚”不仅是道德的基础和根本,也是一切事业得以成功的保证。“信”是一个人形象和声誉的标志和个人所应该具备的最起码的道德品质。当今社会,“诚信”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个体道德修养层面,它更是现代公民的社会公德和公共领域的交往规矩以及政府机构的行事准则。小到人与人之间的约定,大到国与国之间的条约,都须讲诚信。诚信也是国家社会建设的基本要求,只有国家社会都讲诚信,诚信才能成为维系整个社会的纽带,才能成为整个社会普遍存在的状态。

由于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近年来,学术剽窃和考试作弊的现象在校园时有发生,“恪守学术道德”已成为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加强高等学校的校风、学风和考风建设,建立正常的教学秩序,保证学生学习和生活的良好环境,培养学生的诚信和诚实品行,这是高等学校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重要内容。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就大学生个人而言,就是接受高等专业知识的同时,务必树立“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的荣辱观。让“诚信”真正根植于心,时时刻刻用诚实守信来规范言行,做到诚信于己,诚信于人。以诚信的态度与老师、同学相处,以诚信的态度遵守校规校纪,把诚信作为人生立身之本。

友善――核心价值之美德

“友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包含善待亲友、他人、社会、自然等。善待亲人可以和谐家庭关系。善待朋友,善待他人,可以和谐人际关系。善待自然可以形成和谐的生态关系。能否以友善的态度为人处世,不但体现着一个人的道德水平,同时也体现了一个民族素质的高低。

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倡导并保留一份友善之情,发扬友善互助的精神,既体现了人间美好的真情,也为社会和谐增添了正能量。“友善”是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必须具备的道德规范,是人与人和谐相处的剂,心与心沟通的桥梁,它无形胜似有形。友善可以营造安定、和谐的学习及生活环境。

以“与人为善”心态处理日常事务,校园、教室、图书馆、宿舍便会呈现团结友好气氛和环境。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譬如:“希望工程”、“送温暖”、“手拉手”等公益活动,彰显中华民族“友善”美德,体现了和谐的社会人际关系,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会产生亲和力和凝聚力。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篇8

民主与和谐是传统文化的精髓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在2014年5月4日的北京大学讲话中做了完整的概括:“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 “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国语?郑语》中论述道:“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生之”。认为阴阳和合而生万物,完全相同的东西则无所生。“和”中包括着不同事物的差异和矛盾多样性的统一。中华传统文化强调“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天人合一侧重指人与自然的和谐,和而不同则强调人与人的和谐。“和”就是由相和的事物融合而产生新的事物,这不仅是民主平等相处,而是更进一步的不同事物的相互依存,彼此吸取营养。“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而不同体现在文化精神上则表现为生生不息的创造性和对差异的包容性。这些思想和理念,既有其自身的稳定性,又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时俱进。“和”更成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民主与和谐反映了人们正向积极生活的需要,有百姓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中国人世世代代在中华传统文化的浸润中成长。多少年来,人们在行为处事中自然而然地追求民主、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环境。

民主和谐价值观的形成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认为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特有的活动。教育作为一种上层建筑,一定与特定社会、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社会主流价值相一致。教育民主、和谐是社会民主、和谐的基础。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除了进行宣讲、组织有关德育活动外,重要的是教育本身应体现民主、和谐。而我国当前的一些教育现象,恰是与之相悖的,如为了追求升学率,学校争夺好生源,客观上对一些学生形成了歧视;学校将学生按分数排队,分为三、六、九等,给学生贴标签,伤害了部分学生;对升学有望的学生关注较多,而对其他学生低期望,关心帮助较少,学校教育更多强调了竞争与淘汰,忽视了合作与共生;教学“一刀切”,没有考虑不同?境、文化背景、学习基础、智能水平、学习方式等学生的不同学习需要等等,造成了不和谐的教育现象。

教育民主强调师生、生生民主平等,教育和谐,即是要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平等、宽松的氛围,尊重每个学生的不同学习需要和合理诉求;和谐的前提是承认学生的差异,并重视不同学生间的沟通、交流与合作,创建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共同提升的生态环境。

差异教育理念的实施

我们倡导的“和而不同”是“包含差别于自身的同一”。也就是在实现“同一”的过程中,允许有不同,允许存在差别。这反映在教育上,就是我们在追求孩子发展的共同目标时,承认差异,尊重差异,包容差异。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教育“是在全面了解人的基础上,有目的地自觉培养和谐发展的人的过程”。

要想达到教育的民主和谐,首先,要关注差异性、多样性的存在。学生差异性展现了个体生命价值所在。学生的不同文化背景和生活经历以及获取信息的广泛性,早期教育的差异性都会反映到他们学习中,形成多元文化的学校生态环境。教育正因为有了人与人之间的不同,才产生了教育的可能性,才产生了教育方法的多样性。其次,要关注诸因素之间的平衡与协调。师生间、学生间并不是相克而是相生,是相互促进、相互联系,共同发展的,学生本身是课程资源的关键要素,是构建课堂生态环境的主体。

差异教育是指在教育中,立足学生个性差异(特别关注个体间差异与个体内差异),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要,以促进学生最大限度发展的教育。差异教育立足于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构建师生的民主、平等、和谐的关系,强调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要,促进每个学生在其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的发展,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这也是与社会主义追求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相一致的,差异教育在国内的兴起,也体现了人们对正向积极生活的追求。差异教育是针对过去我国“大一统”“一刀切”的教育提出来的,“大一统”“一刀切”的教育,无视学生的差异,不利于培养多种类型的创新人才,也不利培养学生民主和谐的价值观。

教育民主和谐,就群体来说,师生间、生生间围绕学习与发展有更多民主的心灵沟通交流,差异的个体相互依存,成为精神共同体,实现和而不同的局面。就个体来说,和谐应是心灵的自由和解放,扬优补缺协调发展,实现自我超越。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认为,为人在世,可贵者在于发展各人天赋的内在力量,使其经过锻炼各尽其才,在社会上达到他应有的地位,和谐是具有活力的,是人成长的一种需求。

差异教育继承和发展了我国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体现了和而不同、同中存异、异中求同、长善救失等我国传统文化的辩证思想,差异教育是从中国国情出发,构建适合我国教育的教学理论和策略。差异教育倡导者认为,个性是主体与外部生活条件相互作用形成的,促进人的和谐发展是教育的核心目标。通过教育发展个性,把统一性和多元性结合起来。辩证唯物主义观认为,个性系统中既包含着共同性,又包含着独特性,普遍就在特殊之中,同一就在差异之中。良好个性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集体的学习和活动。差异教学立足群体中的个体,追求集体中的每一个成员的充分发展并大力弘扬集体主义精神,在集体活动中发展每个学生的健康的个性。每个人的潜能越是得到开发,越能对集体有更多的贡献。而优良的集体、民主和谐的氛围、同学间的团结友爱对每个人都是巨大的教育力量。正像苏霍姆林斯基强调的,要使学校里人与人的接触成为对人成长最有利的条件,同时要培养每个人对集体、社会负责的能力――这就是个人与集体的和谐统一。

差异教育关注个体间差异,这些差异可以表现在智能、兴趣、情感、态度、学习准备、学习方式、主体意识、自我效能感等方面,这既给教师的教学带来挑战,也是课堂生动的源泉,教学中要将共性与个性辩证地统一起来;差异教育关注个体内差异,注重个体内差异的合理性,扬优补缺,开发潜能,帮助每个学生实现自我超越,实现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差异教育承认学生的差异,尊重差异,理解差异,但不是消极适应差异,而是对差异具体分析,挖掘学生差异的教育资源,通过差异教学策略的运用,使每个学生的学习和学生本人最大限度的匹配。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师生相互作用,更好地实现学生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

差异教育的课程设置

民主和谐的价值观要求教育在确保学生核心素养达成的前提下,尊重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给学生自主选择的机会,实现自身的最大限度发展。课程是教学内容和进程的总和。差异教育强调基础课程,确保核心素养的达成,并在关注共同课程和标准的同时,强调课程的灵活性、选择性,以满足不同学生发展的需要。学校除开设必修课程,保证共同的基本教育目标的实现外,还应开设选修课程、模块课程,供学生自主发展。另外,学校还应开设丰富的课外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发展兴趣、潜能和积极健康的个性。学校或社区应建立课程资源中心,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不同课程的需要。

差异教育的课程体系不仅与当前课程改革要求一致,而且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疑是当前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部分,差异教育的课程设置在强调选修课程满足不同学生发展的不同需要的同时,也同时强调对学生的共同的基本要求,早在十几年前差异教育的倡导者就强调核心课程,以保证学生的核心素养的达成。差异教育在强调系统的学科课程的同时,为了使课程具有开放性、实践性、综合性,以更好实现学生的情感目标,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也倡导了模块课程、活动课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能只是空洞的说教,需要学生的参与、体验、实践,我们可以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需要设计不同的主题模块,通过模块课程进行教育,同时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课程培养学生的积极的情感态度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能力。例如,扬州育才实验学校的“基于差异教育文化的儿童民主课程”,该课程以尊重儿童的个性差异为前提,鼓励儿童自主参与班级和学校的事务管理,使儿童的权益受到保护,让儿童学会过民主的生活,帮助儿童树立民主意识。课程以个性化的岗位设置引领儿童民主管理;以校园三级诉求平台的建立引领儿童民主对话;以差异化的礼仪塑造引领儿童民主修身;以争章晋级机制引领儿童民主评价,有效地培养学生民主和谐的价值观。

差异教育教学策略

差异教学是从课程标准的共性出发,结合学生的个性特征实施差异教育,由于参照了课程标准,减少了教学目标的随意性,又因为运用差异教学策略,从而使集体教学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同时也使每个学生更好地适应班集体学习,最终促进每个学生既达到共性的课程标准要求,个性也获得充分发展。差异教学强调大教育观,从?n堂内外不同的教学要素出发,分别设计15个策略,整体考虑教学中如何兼顾个性与共性,促进全体学生发展。

对于教育而言,学生知、情、意、行方面发展的不均衡,要求我们承认差异、尊重差异。如果教师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始终为他们提供相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统一的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唯一的评价方式和评价维度,那么势必会出现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撑不下”的局面,形成过度认知冲突,造成教育不和谐。差异教育的预设与生成挑战性学习目标策略、选择性的课程和灵活安置的策略、教学内容选择和组织的策略以及多样化的教育方法策略等满足了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发展。

和谐课堂是指课堂教学各主要因素的良性互动和作用能充分发挥的课堂。师生、生生间在经历、文化、认知、兴趣、性格等方面存在的差异,这就要求我们尊重和谐的精神伦理,和谐正是差异的存在追求的一种境界。差异教育强调通过师生、生生的合作更好地照顾学生差异,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差异教育的同质组和异质组交替运用的策略通过异质合作,取长补短、集思广益,从而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同时也满足了学生对同伴的尊重、肯定与交流合作的需求,通过同质合作满足部分学生的发展需求,两种形式交替运用,并给学生自主选择的机会,更好的照顾了学生的差异,实现个人与集体的和谐发展。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篇9

一、坚持以文化人,注重宣传教育引领,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有灵魂,着力在入耳、入脑、入心上下功夫。

近年来,我市坚持价值引领,以大爱台州,共筑梦想主题实践活动为抓手,强化公民道德教育,注重价值理念养成,促进广大干部群众在学中养成,在看中感受,在唱中激活,在行中陶冶,努力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

一是注重学习教育,夯实思想基础。科学的理论最终必须回到实践,回到群众中去,才能发挥作用。近年来,我市大力实施核心价值观普及行动,广泛开展中国梦、文明礼仪、节俭养德、我们的节日等宣传教育活动,组织开展台州精神、我们的价值观、我们的家风家训讨论、提炼活动,促进核心价值观本土化、普及化。全面部署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精心设计贴近大众的学习活动,大力培育各类学习型组织。举办全民读书月,先后以读书求知文明等为主题,开展了好书伴我行、图书漂流、讲党史、颂党恩主题报告进基层等主题读书活动。连续举办文明论坛,汇集了历年优秀论文的《大爱台州文明论坛》一书,成为我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直接、最生动、最有力的教材。

二是注重舆论引导,增强精神力量。努力用群众易于接受的语言来感染,用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来说明,用共享发展的事实作例证,用百姓信得过的榜样典型作引领,让人民群众切身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在现实生活中,就是他们现实的价值追求和精神家园。近年来,我市集聚新闻宣传、网络宣传、社会宣传等各种资源和手段,着力形成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着眼于发挥新闻媒体的主渠道作用,在事实报道中体现正确导向,在信息服务中开展思想教育,在舆论监督中弘扬社会正气。以百姓故事宣讲为载体,讲述草根故事,弘扬核心价值。抓住网民这个日益扩大的群体,成立网络文化联盟,建立网络文化俱乐部,开展领导干部与网民在线恳谈、传箴言红段子创作传播大赛等活动。建立台州文明网、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主题网站,打造网上核心价值观教育平台,不断扩大教育覆盖面,让越来越多的网民成为网络文明建设的参与者、传播者和监督者。

三是注重文化倡导,筑造精神家园。坚持以文化人,着力改善文化民生,在全市创建了181家文化礼堂。注重道德传承,让文化礼堂成为推进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场所;注重结合融入,将农民文化节融入文化礼堂建设,吸引数万群众参与。实施三个三文化计划,在全市创建5000多家基层文化俱乐部。举办了多届农民文化节、邻居节和企业文化节。广泛开展全民唱红歌、全民才艺展演等系列活动。发挥文学艺术对公民价值理念养成的教育功能,创作生产了影视剧《海之门》、《我的娘姨我的娘》、《和合奇缘》等一大批有影响的文艺精品力作。

二、坚持实践养成,注重主题活动引领,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有活力,着力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

德育工作,重在得法。近年来,我市广泛开展最美浙江人,大爱在台州系列主题活动,推动价值观培育实践,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是在读道德文中传导理念。我国传统经典中蕴涵着深邃的智慧、高远的意境和崇高的品格,对于塑造未成年人的道德心灵具有重要作用,理应成为未成年人的宝贵精神食粮。我市从2005年底开始,以诵一本有道德的书、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为主题,在全市开展千校道德经典诵读活动,通过开设道德经典诵读课程、编印《中华传统名言警句选读》读本,让未成年人在诵读经典过程中汲取人文之源、亲近和谐之根,有力促进了未成年人道德水准和文化素养的提升。我市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精神,连续开展青少年爱国主义读书教育活动,累计已有900多万人次青少年参加了读书教育活动,连续15年获得全国青少年读书教育活动组织特等奖。

二是在行道德事中养成习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重要途径,就是实践养成,通过知与行相统一、教育与实践相结合把观念变成习惯、规范变成行动。近年来,我市面向城市社区,从衣物、垃圾、绿化、杂物、车辆、宠物和小广告等七件社区居民生活小事着手,开展新开门七件事教育实践活动。面向全社会,从群众广泛关注的脏乱差现象入手,开展垃圾不落地,台州更美丽行动,组织开展我为创建加一分、文明随手拍等系列专项行动。面向农村,针对存在的封建迷信、大办红白喜事、等一些问题广泛开展乡风评议、文明殡葬、孝敬教育等活动。面向青少年,围绕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开展家庭、学校、社会三个层面的系列道德实践活动。搭建起了群众适宜参与、便于参与、乐于参与的道德实践活动平台,使人们在自觉参与中,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

三、坚持示范带动,注重先进典型引领,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有榜样,着力在可敬、可信、可学上下功夫。

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最有效载体,就是深入挖掘、宣传、学习各类先进典型,建立广大群众共同遵循的价值评价体系,引导全社会见贤思齐、择善而从。近年来,我市以最美人物、道德模范、台州好人榜等系列评选、宣传活动为抓手,推出了一批社会各个行业和领域的草根英雄,产生了中国好人台州现象。

一是挖掘道德典型,用榜样的力量引领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经由全市范围内发现好人、寻找好人、推介好人的大型宣传活动,平安水鬼郭文标、长人师傅舒幼民、最美社区书记陈定华等凡人善举从幕后走到台前,变成了人们关注度最高、参与度最广的社会话题。短短三年间,我市就已宣传展示了近600位身边好人的事迹,建立了资源丰富的好人库。每月公布一次的中国好人榜中,台州字眼频频闪现,截至当前,已有60人上榜,入选人数居全省之首。

二是注重运用典型,以多种形式的学习宣传活动来引导、感染群众。通过媒体宣传提升好人知名度。坚持内宣与外宣相结合,开设专栏专题,集中宣传好人事迹,做到报纸天天有文字、电台天天有声音、电视天天有图像、新媒体天天有点赞。通过道德宣讲增强好人影响力。邀请各类好人走进社区、企业、学校、农村等基层道德讲堂,面对面进行交流,讲述亲身经历,分享人生感悟,彰显好人力量,传递好人精神。同时,组建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实干论英雄等系列报告团,深入城乡基层开展巡回宣讲,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在全市营造了学先进、扬正气、促和谐的良好氛围。通过社会宣扬扩大好人覆盖面。通过出版好人书,传唱《好人歌》,创作好人公益广告,建设好人文化墙等方式,全面展示好人风采,广泛传播好人事迹,营造了全社会人人学习好人、个个争当好人的浓厚氛围。

四、坚持利民惠民,注重文明创建引领,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有结合,着力在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上下功夫。

改善民生是永葆核心价值体系活力的源泉,我市多年来坚持不懈,将文明创建与改善民生紧密结合起来,以创建工作为抓手,推动核心价值观培育落细落小落实。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篇10

一、深入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什么是价值观?价值观是指人们在处理价值问题所持的立场、观点、态度的总和。人人都有价值观,价值观一旦形成,就会对人的行为有着深层的导向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人们对社会主义价值的性质、构成、标准和评价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基本内容包括四个方面,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鲜明地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用什么样的精神旗帜团结带领全体人民开拓前进、中华民族以什么样的精神风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大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于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作为教师要从自身做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教师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坚持为人师表。广大教师应该深刻认识到,一位富有人格魅力的教师,一定是一位注重修身立德、充满为人师表使命感的教师。教师个人的修身立德、为人师表,既是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基础,也是教师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另外要从自身做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做到:

1.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做到坚定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是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人们对于自身及国家未来发展所持有的坚定不移的态度,是人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集中反映。广大教师理想信念坚定与否,直接关系到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关系到社会价值目标能否最终实现。教师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要带头坚定理想信念。当代教师在理想信念方面呈现出日益多样化的倾向,一些教师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过于重视和追求个人私利,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淡薄,对社会主义前途信心不强,各种消极的政治观点和错误的价值观念还存在一定的市场。

理想信念源自现实,又高于现实,具有一定的超越性和崇高性。但理想信念并不是完全抽象的,更不是高深莫测的存在,而总是与一定的社会物质条件相联系,并通过具体的社会实践最终实现。就此而论,教师理想信念的坚定,与教师的教学本职工作密切关联。广大教师只有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通过教书育人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才能得到他人和社会的认可,才能有成就感、幸福感和荣誉感,才能使自己的人生绽放出绚丽的色彩,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2.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增强立德树人的责任感。

育人先育己。教师首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职业操守。教师的职业操守,是同教师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符合教师职业特点所要求的道德准则、道德情操与道德品质的总和。教师的职业操守既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又是教育行业对社会所负的道德责任和义务。作为人类文明的创造者和传播者,教师队伍职业操守的水准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因此,教师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点就是坚守良好的职业操守。

中华文明五千年,一直有着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教师高尚的职业操守也一直影响和感染着无数的国人。长期以来,广大教师在教书育人的实践中认真负责,以恭敬、严肃的态度对待自己的教师职业,对教职工作一丝不苟、忠于职守,为实现教书育人的目标而努力奋斗。当然,我们也不必讳言,在我们的教师队伍中,也确实存在着素质参差不齐的现象。素质差的教师数量虽然非常少,但负面社会影响却非常大。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关键在于教师要把加强职业操守建设作为自己的一种自觉行动,不断增强自己的社会责任感。责任感能激发教师的潜能,也能唤醒教师的良知。有责任感的教师,总是能够全身心投入教育教学之中,为全社会树立崇高的道德标杆。正是因为如此,我们不难理解,纵是恶劣的自然环境和简陋的教学条件,众多“最美乡村教师”仍会坚守自己的岗位,以教书育人为乐。

3.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增强为人师表的使命感。

教师的修身立德,是指广大教师通过修养自己的身心,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水平。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一直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这其中,修身是本,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和前提。个人的修身立德,不仅包含着为人、处世的人生智慧,也包含着对待自己职业和工作的基本态度。教师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前提和基础就是教师首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个人修养,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不断提升自己教书育人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