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诗十篇

时间:2023-03-17 07:43:34

李白诗篇1

【讲故事】

李白(公元701~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诗人,被誉为“诗仙”,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李白的诗雄奇飘逸,艺术成就极高。他讴歌祖国山河与美丽的自然风光,达到了内容与艺术的完美统一。李白的诗具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魅力,这也是他的诗歌中最鲜明的艺术特色。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难》《将进酒》等。

【认汉字】

李,形声字。

《说文》:李,果也,从木,子声。古时李字的本义是李花白、李果甜的“李”。

甲骨文里,目前尚未发现有“李”字,战国时代“陈簠”里的“李”字是左“子”右“木”。“战国印”时上“木”下“子”便已固定下来。

①② 战国金文。③ 小篆。④ 楷书。

白:纯粹是个象形字。

甲骨文“白”是一颗白米的形状,中间一横表示上的丝疵。

今天的“白”字已不像白米了,“白”是霜雪一般的颜色。既然像霜雪,自然便引申出“明亮”(如“白天”“东方既白”)、“纯洁”等意思。

① 甲骨文。② 金文。③ 小篆。④ 楷书。

【学书法】

横弯的写法:

(1)逆锋落笔向左(2)转锋向右行笔(3)顺锋向下行笔(4)行笔渐慢,顺势上提收笔。

【受启迪】

李白的诗,既豪迈奔放,又清新飘逸,而且想象丰富,意境奇妙,语言轻快。

有下面几点值得小朋友们学习借鉴:

1、李白学习和兴趣爱好十分广泛。少年时代的他除儒家经典、古代文史名著外,还浏览诸子百家之书。他喜爱运动,好剑术;

李白诗篇2

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号称“斗酒诗百篇”,一生中与“酒”相伴,创作了大量与“酒”有关的诗歌,他的诗与酒往往是一体的,李白既是诗仙,又是酒仙,他的诗歌始终洋溢着一种浓郁的酒香。

一句“与尔同消万古愁”,痴迷了几代豪杰,“举杯邀明月”的意境,醉了整个世界。李白一生爱酒,就如热爱诗歌一样。他的诗词沁满酒的浓香,如《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君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又如《客中行》“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金陵酒肆留别》“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如《把酒问月》“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在以上李白的诗歌中,都溢满、荡漾着酒的醇香。李白咏酒的诗篇极能表现他的个性,这类诗固然数长安放还以后所作思想内容更为深沉,艺术表现更为成熟,《将进酒》即其代表作。李白被后世尊为诗仙,而此《将进酒》一诗,则是太白借酒消愁、以酒抒愤的名作!此诗成于太白被赐金放还长安之后,仕途中的伟大抱负无法施展,诗人只能借酒消愁。在这愁苦的意境中,诗人却从反面述说忧愁使人衰老,以黄河水之流逝联想时光蹉跎,而后,“人生得意须尽欢”,豪放的诗句表现了对权贵的不屑。依稀仿佛,还能看到太白轻蔑的笑。“古来圣贤皆寂寞”,又有一种哀愁。无言,却愈加悲伤。特别是在《将进酒》中写道:“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任情倾泻,真可谓“天然去雕饰”,酒这时已经不是单纯的酒已经成了一种象征。李白诗歌中在写酒时都在言志或写壮志难酬后的悲慨、消沉、失落、苦恼,都是诗人那一颗积极愤世之心的具体体现。

在酒的世界里,李白可尽情的游乐欢快,豪迈奔放,不受任何束缚,不向任何势力低头。“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这是何等自在逍遥,李白的诗似一壶壶醇厚芳香的佳酿,多么沁人心脾啊!李白借酒抒发自己的旷放豪情,表明对不合理的社会人生的藐视。“人生达命岂暇愁,且饮美酒上高楼”(《梁园吟》),何等洒脱!李白用酒向世人表达自己的激烈壮怀、难平孤偾,发泄自己的郁勃不平之气和抑不住的万千悲慨。“三杯拂剑舞秋月,忽然高咏涕泗涟”(《玉壶吟》),何等悲怆!李白借酒展示自己裘马轻狂的青年时代,描述自己恣意行乐的放诞生活。“忆昔洛阳董糟丘,为余天津桥南造酒楼。黄金白璧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何等痛快!李白借酒向青天发问、对明月相邀,在对宇宙的遐想中探求人生哲理,在醉意朦胧中显露自己飘逸浪漫、孤高出尘的形象。“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且停杯一问之。”,“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何等潇洒!李白借酒抛却尘世的一切琐屑和得失,忘情于山水,寄心于明月。“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何等的逍遥和洒脱!

在“一杯复一杯”中,在半醉半醒之间,李白笑傲度过一生,但毕竟是“举杯销愁愁更愁”。酒和诗、花和月、山和水,郁结与旷放、失意与孤傲构成了整个李白。酒,是李白人生中除诗歌外的又一大人生支柱,他爱诗成性,爱酒至狂,他明白“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天地即爱酒,爱酒不愧天”。他的诗多半是以酒助兴,由兴而发,如果少了酒这个东西,我想中国古代文坛不会这么兴旺,也不会有这么多的好诗为后人所传诵。李白的诗酒文化,是他人生体验的最好记录。他一生用酒当墨,用心作笔,写下了许多令人心惊和令人心驰神往的文字,在诗坛上成为一件又一件亮丽的瑰宝。李白一生关心国事,但为国立功的理想和不满黑暗现实的秉性,又构成了他特有的“诗酒”人生。

李白诗篇3

一、《毛诗正义》与李白诗歌人生命运的抒写

李白的许多诗歌采用《毛诗正义》的经学阐释意义来抒写人生命运的体验,或者表现自己怀才不遇的处境,或者抒写自我悲剧命运,并喷发哀怨激越的悲愤之情,以表达心中的不平体验。例如《古风》其四十五,此诗前四句以奔放激烈的笔触勾勒渲染宇宙天地间狂飙横暴,席卷摧落万物,天空阴霾重重,夕阳昏暗惨淡无光,大海惊涛骇浪激荡,仿佛世界末日来临似的一片恐怖黑暗狂乱振荡景象,各家注本皆以为具有比兴象征之义。在此宏观背景的衬托下,接着二句一转千钧之笔以龙凤摆脱网罗后的飘摇无归来象征人生或者自我摆脱命运重大挫折后的迷茫彷徨感受,最后二句“去去乘白驹,空山咏场藿”用《小雅·自驹》及其经学阐释意义来结千里来龙之穴,以抒发诗人怀才不遇的哀怨。《小雅·白驹》的《笺》曰“刺其不能留贤也”,这是对《白驹》总主题的概括;其余各章句还有具体的经学阐释。通观《序》、《笺》、《疏》的阐释,李白《古风》其四十五的结尾二句正是用《小雅·白驹》上述经学阐释意义来表达自己欲乘白驹归隐空谷的意愿,而这意愿的动机正是对“弃贤”的一种反讽,看似意欲解脱的诗歌结尾中流露出怀才不遇的深沉哀怨。

李白诗里比较集中采用了《小雅·青蝇》及其经学阐释的有关语汇来表现自我不幸遭遇的感受体验。青蝇出自《小雅·青蝇》,孔颖达《疏》曰:“以兴彼往来者,谗倭之人也……谓当今之王者,无得信受此谗人之言也”,孔颖达把《序》的“大夫刺幽王”改造为“谓当今之王者,无得信受此谗人之言”,表现了唐代经学阐释通经以致当下之用的意识,体现了诗教中刺上规谏的一面。李白诗有6个“青蝇”用例,占《金唐诗》22个用例总数的四分之一,于此可以听见李白遭谗抒愤的强烈声音。李白《赠澡阳宋少府陟》、《书情赠蔡舍人雄》等运用《小雅·青蝇》及其经学阐释来构建自己的抒情诗,以表达对谗佞颠倒黑白、权奸残害贤士的一腔愤怒,抒写自己无辜遭谗人谮毁的政治悲剧。

李白用《毛诗正义》的经学阐释意义来抒写所蒙谮毁的诗歌当以其《雪谗诗赠友人》为最,全诗共九处出自《毛诗》。《雪谗诗赠友人》“坦荡君子,无悦簧言”出自《小雅·巧言》,李白的诗句实为深受谗言之害者向在位君子的坦诚铮谏,颇类“君子在位之人,见谗人之言,如怒责之,则此乱庶几可疾止……君子何不怒谗而福贤。以止乱乎”的诗化表达。各家注评者多以为此诗中的谗人暗指杨贵妃等,从《雪谗诗赠友人》的“彼人之猖狂,不如鹊之疆疆。彼妇人之淫昏,不如鹑之奔奔”和此诗语境看,李白此诗中的谗人确当为宫廷里的显贵男女。《?风·鹑之奔奔》的《序》说:“刺卫宣姜也。卫人以为,宣姜,鹑鹊之不若也”,李白诗所表达的正是指唐王朝宫廷里有极高地位身份的苟合男女。此诗把谗人视为“天维荡复”的直接根源,其憎恶之情溢于言表。如果说这种憎恶带有那个时代正直知识分子共同的政治抒情性,那么“拾尘掇蜂,疑圣猜贤。哀哉悲夫!谁察予之贞坚?”“人生实难,逢此织罗。积毁销金,沉忧作歌”等诗句所直接抒写的则是诗人源于无辜蒙冤、遭谗被谮的个人政治悲剧命运而喷发的激烈呐喊和深沉忧愤。

二、《毛诗正义》与李白诗歌政治忧患的表达

李白的政治抒情诗多所采用《毛诗正义》的经学阐释意义来表达对王政衰微的忧患和国家动乱的怨怒,这种忧患和怨怒本质上属于来自经学阐释的通经致用传统,但在创作中却转换为文学的批判现实精神,尽管其批判的起点和归宿乃在维护王道政教的统治,带有那个时代的局限。李白诗歌采用《毛诗》及其经学阐释意义表达对王政衰微的忧患和国家动乱的怨怒者相对集中在组诗《古风》五十九首的部分作品里,如《古风》其二“??入紫微,大明夷朝晖”,“??”出自《?风·??》“??在东,莫之敢指”,按照《序》、《疏》的阐释,??是虹,虹是女子淫奔。夫妇过礼淫行的象征。紫微,汉唐以来有以天象喻人世、紫微喻帝宫之说,那么李白此句可以理解为:宫廷中出现了有伤风化的男女非礼之事即妄自淫行夫妇之事,颇类似今天所谓的宫廷绯闻。李白下句“大明夷朝晖”中的“大明”出自《大雅·大明》,综合其《序》、《笺》、《疏》的阐释,所谓“大明”在《毛诗》经学阐释里指文、武王日益广大的明德,而这明德又会通过天象昭示出来,《李白集》里还有两例也是明德之意,如《为宋中丞自荐表》“陛下大明广运,至德无偏”,《崇明寺佛顶尊胜陆罗尼幢颂并序》“圣君垂拱南面,穆清而居,大明广运,无幽不烛”,根据语境皆应解为唐代帝王广施明德于天下之意。故我认为李白“大明夷朝晖”接上句当理解为帝王光芒万丈的明德被宫廷中肆无忌惮的绯闻损伤了光辉。李白把龌龊的宫廷丑陋视为王道衰微的表征,故其诗末抒写了自己终日深沉的忧患和无奈的感伤哀怨。

再如《古风》其二十九“王风何怨怒,世道终纷挈”,“怨怒”出自《毛诗序》:“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关于《王风》的称谓,《毛诗》的经学阐释者是把其与政教衰微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故《王风》十篇的经学阐释充满了以王政衰微、乱世之音为背景,以“怨以怒”为总体特征的政治忧患情绪。从《毛诗》经学阐释还可清楚看到,所谓乱世之音的怨、怒、闵、刺都是以恢复文、武、周公为代表的周代王政教化为指归,都是使世道之乱弃恶向善。使王政之衰重振王纲,李白的“王风何怨怒,世道终纷挈”除了表现以王政衰微、乱世之音为背景,以“怨以怒”为总体特征的政治忧患情绪外,亦当有欲图使世道之乱弃恶向善、使王政之衰重振王纲的政治向往。只不过这种政治向往没有机会来实现,故其诗结尾“临歧胡咄嗟”流露出一种怀才不遇的彷徨激愤情绪。明人徐祯卿所说的“此篇白厌世乱而思去之之词也”,并未探得此篇之骊珠。

《古风》五十九首受《毛诗》及其经学阐释观念的影响是比较明显的,如《古风》其三十五“大雅思文王,颂声久崩沦”,上句“大雅思文王”中《文王》是《大雅》之首,《序》曰:“《文王》,文王受命作周也”,所谓“受命作周”按孔颖达的理解包括了两个部分,一是受天命而王天下制立周邦,这一部分已成为辉煌历史而使后代瞻仰,二是用文王为法,其法可则于后,即《文王》诗句“仪刑文王,万邦作孚”,孔颖达的阐释正在于提醒当今唐代帝王应效法文王之道。这也是《大雅,文王》的经学阐释所阐扬出来的王道政教精神。李白所谓的“思《文王》”也就是思慕《大雅·文王》经学阐释所标举的王道政教在当下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复现。李白的“颂声久崩沦”实际上与赵歧注《孟子·离娄下》:“大平道衰,王迹止熄,《颂》声不作,故《诗》亡。《春秋》拨乱,作于衰世也”如出一辙,所谓“颂声久崩沦”与“《颂》声不作”庶几同义,同样反映了感叹当下王道衰微、王者迹熄的一种政治忧患意识,并透露了李白对当下政治的焦虑情绪。

三、《毛诗正义》与李白诗歌人伦情怀的袒露

李白的不少诗歌采用《毛诗》及其经学阐释意义来表达对社会生活中人际之间往来酬唱的当下感受与情感体验。例如《豳歌行上新平长史兄粲》“前荣后枯相反复,何惜余光及棣华”、《赠从兄襄阳少府皓》“棣华傥不接,甘与秋草同”、《秋夜宿龙门香山寺奉寄王方城十七丈奉国莹上人从弟幼成令问》“桂枝坐萧瑟。棣华不复同。流恨寄伊水,盈盈焉可同”和《君马黄》“相知在急难,独好亦何益”,后一例“急难”用《小雅·常棣》“兄弟急难”,《传》曰:“急难,言兄弟之相救于急难”,此例用来表达朋友相知当如兄弟,兄弟有急难当援手以助之意。前三例皆出《小雅·常棣》首章“常棣之华,鄂不??”,郑《笺》曰:“兴者,喻弟以敬事兄,兄以荣覆弟,恩义之显亦??然”,第一例用来表达希望其兄李粲荣达的余光复罩以显其恩义,第二例表达倘若吾兄不施“以荣复弟”之恩义,吾将甘心与秋草同枯之意,第三例抒发了自我冷落孤独的感受,不能跟从弟幼成、令问二人长享兄弟恩义的叹惜,以及将离情别恨寄托于伊水的体验,这三例都把包含有《毛诗》经学阐释意义的“棣华”摘取来如融灵丹一粒而化为自己诗歌的意象,以抒写自我的感受与体验。如《酬谈少府》“三事或可羞,匈奴哂千秋”,“匈奴”句用《汉书·车千秋传》故事,“三事”则用《小雅·雨无正》“三事大夫,莫肯夙夜。邦君诸侯,莫肯朝夕”以及孔《疏》的阐释意义,三事大夫不肯早起夜卧以勤国事与车千秋无贤而居相位之间,构成一种志大心壮者屈居下层而无德无贤者却身居显宦的人生命运对照,产生出对照结构的艺术张力,来刺当下尸位素餐的公侯贵宦,并表达了对谈少府的同情,从而流露出深挚的朋友情义。

《毛诗正义》语汇、意义用例较多的酬唱赠答作品可以李白《感时留别从兄徐王延年从弟延陵》为代表,此诗为五言古体长篇,朱谏评此诗“词气典雅而切实”,与此诗较为密集地采用《毛诗》语汇及其经学阐释意义不无一定的关系。李白酬唱赠答等这类诗的主要目的在于朋友之间的交流沟通,而其交流沟通必须依赖共通的语境,那个时代的共通语境自然包括了诸如语言、文化、习俗等多种因素的构成,《毛诗》及其经学阐释就是那个时代语境的构成因素之一,李白的这类诗采用《毛诗》及其经学阐释来表达自己对社会人生的理解、感受、体验和判断等复杂思维、内心情感,是顺应和同化该语境的一个明证,同时又真挚地抒写了朋友之间患难相知的沉重情怀。

四、《毛诗正义》与李白诗歌的象征艺术

《毛诗》的经学阐释把“兴”作为一种政教阐释策略并大量加以运用。这种阐释策略。往往被后代诗人转换为用“比兴”来进行创作的艺术表现方法。唐人写男女相思、相怨、追求、失落的抒情诗,就往往渊源于《毛诗》经学阐释的这种阐释策略。

李白诗篇4

武汉市在2012年明确提出进行了构建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研究,我校有幸被区教研室推荐成为武汉市中小学高效课堂建设工程样本校,结合学校的“信息育人、育现代人”办学理念,拟构建“信息育人”课堂教学模式,“信息育人”课堂教学模式是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课堂,是在互动、开放、平衡和可持续性发展的课堂教学理念指导下,变革师生的教与学行为,营造一种自然、和谐的教育环境,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课堂模式。课堂呈现出“前置信息,交流信息,巩固信息,反馈信息,运用信息”的结构模式。

案例整合点

借助信息技术强大的资源性、交互性、直观性等特点充分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借助信息技术的无限性,打破时空的界限,彻底改变学习方式,变“教”为“学”,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案例分析

1、教材分析:《读李白诗 品太白诗韵》是我校自行开发的五年级校本课程《经典伴我成长系列》中一个教学内容,本教学内容通过吟诵李白不同题材的诗歌,体会诗人性情豪放,不拘一格,感受“诗仙”的独特魅力,激发学生诵读中华古代诗词的兴趣,学会多种赏析诗歌的方法。

2、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具备了在学习过程中自主探究、感悟品读、合作交流、共同探讨的能力,同时通过近三年的信息技术学习,具备网络学习的能力,会上网查找资料并进行下载,会进行输入、复制、粘贴等文本处理,会自己收集、、交流有价值的信息,建立小组qq讨论组和个人博客,还能熟练制作电脑小报、电子文稿。

案例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吟诵李白不同题材的诗歌,体会诗人性情豪放,不拘一格,感受“诗仙”的独特魅力。进一步培养学生搜集、归纳、整理、应用信息的能力,同时通过自读自悟,学会赏析诗歌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教师个人博客、qq群及互联网平台,在小组合作探究中,收集、处理、归纳、整理信息,制作PPT、诗配画小报等,交流多种赏析诗歌的方法,提高赏析诗歌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激发学生吟诵中华古代古词的兴趣,同时提升信息技术素养和人文素养。

教学环境与准备:

1、教学环境:网络环境

2、平台资源:

A、qq讨论组:有效提升学生间相互分工,合作,交流的能力。

B、教师个人博客:借助博客平台,打破时空的界限,促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更加得无限开放。

C、百度搜索引擎:基于字词结合的信息处理方式,极大地提高了搜索的准确性和查全率,能够客观分析网页所包含的信息,从而最大限度保证了检索结果相关性,并能提供在上次检索结果中继续检索的功能,逐步缩小查找范围,直至达到最小、最准确的结果集。利于我们更加方便地在海量信息中找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内容。

3、教学准备:电子白板(课件)

案例片段

1、预习前置,储备信息。

来,看一段视频(课件),他们读的是谁的诗?李白是个著名的大诗人,咱们身边不管是牙牙学语的娃娃,还是白发苍苍的老人,随口都能背几句他的诗,我们每一学期的语文课本中也都会有他的诗作供大家吟诵(课件),那你对他的诗有多少了解呢?

【片段反思】利用白板“嵌入”、“拖拉”、“呈现”等交互功能呈现视频和学生已知的李白的诗篇,创设情境,以三段李白古诗诵读的视频为导入,加上行云流水的古典音乐,给学生视觉、听觉上的入情入境,过度到学生对诗人及诗句的似曾相识,引起共鸣,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多维互动,交流信息。

宣布学习目标:接下来,按照赵老师博客中提出的学习目标,以四人小组为单位选取李白的一首诗,借用老师博客中的信息或者通过百度搜索信息,在小组内进行归纳整理。(各小组边借助网络平台搜集资料,边利用qq群讨论组在小组内汇集整理资料。)

【片段反思】借助网络平台强大的信息性,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 合作 探究”的教学,充分尊重学生个性意愿及兴趣点,给予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力,还给学生充足的课堂活动时间。学生以四人学习小组的形式,依托教师博客提供的资源或更为宽广的网络平台去搜集整理信息,借用qq讨论组有效提升学生间相互分工,合作,交流的能力。有的小组搜集古诗朗读,有的小组搜集对诗句表现形式与修辞手法的信息。多种信息技术手段整合的运用,让整个课堂由局限变得无限,由单一变多样,由指向变开放。

3、穿插练习,巩固信息。

接下来,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你们的感受,让我们一起来随着你们的分享再次走进李白吧!

小结学习方法:从古诗的吟诵,从诗人的潜心用词,从古诗的修辞手法,从搜集诗人的生平经历中都能让我们读懂诗人的内心,细细品味古诗的韵味。

【片段反思】借助网络的无远弗届,充分让学生在分享成果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在分享知识中享受成功的喜悦,假设起一座人机之间、人人之间平等、畅通、和谐交流的桥梁。

案例反思

李白诗篇5

关键词:李白诗歌 主导风格 豪迈奔放 飘逸若仙

李白是盛唐时期的天才诗人。要说盛唐诗人的诗体、个性特点、诗的风格在谁身上展现无遗,当数李白。李白的诗豪放、飘逸,艺术个性鲜明,可谓是历史长河中独一无二的。

一、性格方面

李白生于盛唐时,他从幼年开始,文学、奇学、百家杂学,没有一项是他没有学过的。对于他来说,有三种思想对他影响十分深刻。这三种思想是儒、道、侠。他一直都希望去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然而这一远大的政治理想却一直都未实现。李白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他奋斗了一生,至死不渝的政治思想是“安社稷、济苍生”。

而道家思想对于李白来说也是深受其影响的。李白在政治上受到一次又一次的打击,抑郁愤懑的时候,道家的思想对他起到了主导作用。然而天才诗人李白尽管满腹诗情,满怀豪情,但是他的一生事事不得意,因此道教就会影响且伴随他一生。

三种不相容的思想在李白身上展现。在功名成就之后,拂衣而退,过着那种悠闲飘逸的生活。在仕途遇到阻碍的时候,他既非常的气愤,又具有宽大的胸怀,依然放弃仕途生活,投入田园生活。他的内心对社会非常不满,对统治阶级非常憎恶,但是,自己一个人的力量是无法对抗统治阶级的,在苦闷中,他毅然选择了放弃,开始过一种田园生活。因此,在他的身上所体现出来的是痛恨,也有平静和狂放,他自身就是一个矛盾体。正是这三种思想在他身上刻上的印痕,让他拥有了这三种思想的精华,在诗中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给诗融入了新的元素,让诗句有了更加根深蒂固的豪迈和飘逸。

诗人李白放纵不羁、豪迈的个性色彩完全体现在了他的诗中。李白那傲岸不屈、放荡不羁的个性和充满自信的心态,充分地在气势奔放、意气凌云的诗句中表现出来。《月下独酌》这一诗,体现出他的孤寂。他有才,但是无处施展才华,他对这个社会非常痛恨。他空有一腔的才华,但是,又有谁能够欣赏,又有谁会发现呢?于是,他一个人独饮,和月亮一起喝酒,只有这一轮月亮可以读懂自己的心。他无助、他寂寞、他无奈,只能把这一心情向月亮诉说。在这样的境遇下,他没有消沉,仍然表现出豪情万丈,思想仍旧放荡不羁。

二、内心情感方面

李白内心世界经常处于剧烈的矛盾冲突中,这是由于其复杂的思想性格、“功名身退”的最高理想所影响而产生的。而在李白的诗歌中这种独特的个人情感体现得非常活跃,使诗的感情强烈,富于变化。比如,《将进酒》这首诗就如同大海,刚开始风平浪静,波光粼粼,非常平静,但是,随着风动,水面上掀起了层层的波浪,再后来,风起云涌,波浪一层接一层,掀起了波涛,汹涌澎湃,最后,又陷入了异常的平静。这首诗给人的感受就是急缓相间,急中有缓,缓中有急,让读者既有感情的澎湃,也有感情的平静,这就是李白性格的体现――豪放和飘逸。从“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的豪情万丈,到“与尔同销万古愁”的借酒浇愁,情绪一落千丈,这是他受到连连的挫折的打击,思想陡然转变。 诗从头到尾运用了比兴、比喻、反衬的手法,从一开始对自己充满自信,孤高自傲,到政治前途出现挫折以后,由“悲”到“欢”、“乐”、“杯莫停”,诗人的情绪陡然转变,形成一个大逆转。然后,在酒酌正酣中将“与君歌一曲”表现出来,抒发自己的豪情壮志。诗的情感从刚开始到此时狂放至极,似乎已经结束了,开篇的“悲”相互结合,然而,最后突然又迸发出了一句“与尔同销万古愁”。正是作者强烈的思想,让诗有了浓浓的情感,使诗人的思想更加情绪化。当诗人处于顺风的时候,表现出豪情壮志,当诗人处于逆风的时候,表现出借酒浇愁,对黑暗社会无比痛恨。

三、诗歌技巧

(一)李白诗歌的诗体

李白的诗作非常多,很多的诗都流传很远,就像一股涓涓细流,流淌在人们的心田,让人吸取它的甜美,享受作品所带给人们的精神境界。他的诗作所使用的诗体也多种多样。七古(包括七言乐府和七言诗行)和绝句是他运用最多最出色、贡献最大的诗体。当时最自由的诗体就是七古和绝句,是李白诗体的首选。

绝句的体制短小,而贵在含蓄自然。然而李白的绝句里面完完整整地表现出了那种豪爽性格、率真情感、洒脱气质,体现了那种清新飘逸的感觉,诗人畅游自然,拥抱自然,将日常琐碎生活的感悟大多数都写在他的绝句中。就像《静夜思》,这首诗就简简单单的四句,一共20个字,每个字都不多余,每个字都不能少,真的做到了言简意赅。为什么李白的诗句那么简单,但却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呢?那就是因为,在他的诗中融入了感情,是他多年来对生活的体验。这首诗运用的是五言绝句,简单明了,让人感受到一气呵成。这首诗没有华丽辞藻,但是,却在世间流传很广,其原因就是融入了情,让读者产生了共鸣,使读者深深地感受到那种思虑之情,感受到那种游子思念亲人的心情,此景此情,让人回味无穷。

又再如《宜州谢I楼饯别校书叔云》这一诗,诗人的豪迈情怀展示得非常到位。诗歌从一开始到结束,抒发出一种浓厚的情感。特别是,诗中的那种重叠的字词,更加显示出那种情感。此外,在这首诗里表现相当突出的语言风格是自然与豪放的和谐组合。

李白的诗中总是给人以惊喜,让人看到他跳跃的思想。他的情感极其强烈,具有非常强的冲击力,让人感受到无穷的震撼。所以,当用平实的语言不能表达自己的情感的时候,就用一种夸赞的手法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思想。比如,在《望庐山瀑布》中,他看到大好河山,心里顿生热爱之情,内心思绪澎湃,就如同汹涌的波涛。所以,就写下了“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豪情壮语,充分表现出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祖国大好河山的喜爱之情。再如 《望庐山瀑布》、《蜀道难》、《庐山谣寄卢侍御虚》,在这些诗中,更多地展现出他最纯真的思想,他内心思想澎湃,在这些诗中尽显无遗。他的思想具有飘逸性,他的性格随意和开放,这就给他的诗注入了豪放的元素,让他的诗中永远有抒l不完的激情,永远充满活力。不管是在逆境中,还是在顺境中,都是那么的饱满和热情,都显示出无穷的力量。

(二)李白诗歌的句法

对于李白的七言诗而言,他在诗中更多地运用了散文的格式,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就像天空漂浮的白云,思绪想到哪里,笔锋就写到哪里,根本不去考虑格式,比如《蜀道难》和《将进酒》这两首诗,它主要的格式是七言,但是里面又夹杂着很多其他格式,因此,看起来非常杂乱,就像一丛丛杂草,但是,细细读起来又觉得铿锵有力,感受到力量十足,思绪飘扬,李白豪放和飘逸的性格在诗中得到了最完美的展示。

对于近体诗而言,它对格律有很严格的规定,然而,在李白的诗中却非常少地使用对仗的句子,没有一定的格式规定,显示出自由、开放的特点,诗句非常的自由,想到哪里写到哪里,想用什么格式就用什么格式,没有严格按照诗体格式来写。他的诗非常的自在,也非常的清纯,就像出水芙蓉,透露着一种天然之美。在他的诗句中很少使用对偶句式,他的诗歌更加显示出自然飘逸、无拘无束的特点,比如,我们从小就非常熟悉的《赠汪伦》和《静夜思》等诗,它们虽然看着简单,但是蕴藏着真理在里面。这些诗非常的亲切,信手拈来,一气呵成。诗中都是以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为背景,通过非常平凡的小事,让人感触颇深,给人无穷的回味。同样,李白的律诗也往往不拘于对偶,别有一番风味。就像五律中的《送友人》,应该用偶句的地方不用偶句,不应该用的地方偏偏用了,离别的悲痛却体会得真真切切,率性为之,语言流畅,无拘无束,行云流水,让诗歌艺术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如此可以得出,在隋唐这个特定的时期,为李白的性格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形成其主要诗风的内在土壤的是他那洒脱不羁的气质和傲世独立的人格。而李白诗歌情感表达得十分浓烈,极富感染力,悲喜异常强烈鲜明,又都是他豪迈奔放、飘逸如仙的性格的真实写照。因此,李白的个性魅力和诗歌的风格交相辉映,放射出夺人的光彩,展现了诗歌艺术的无穷活力和朝气,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的统一,这就是李白的诗歌之所以流芳百世、独一无二的原因。李白诗歌代表了唐朝的特征,是对唐朝文化的反映,也正是唐朝肥沃的土壤孕育了李白的性格,让他的诗歌彰显出无穷的魅力,给世人留下最珍贵的文化遗产。

参考文献

[1] 尹爱荣.豪放飘逸 飞扬个性――论李白诗歌的主导风格[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0):117-118.

[2] 仝建军.谈李白诗歌“豪放飘逸”风格的成因[J].考试周刊, 2011(53):32-33.

[3] 李向阳.论李白诗歌豪放飘逸的风格[J].湖北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4):12-13.

李白诗篇6

关键词:李白;山水诗;意象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11-0291-01

我国古代山水诗自南朝谢灵运开创以后,经谢眺、何逊等诗人的不断创新发展,到了唐代己呈现出空前繁荣的局面,使山水诗成为诗歌艺术领域最肥沃的耕耘地之一,特别是经过王维、孟浩然等诗人的大量创作,将山水诗的艺术美质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李白作为盛唐诗坛的一面旗帜,他创作了大量摹山范水的诗作,在我国古代山水诗中更是卓然超群、雄姿独秀,放射着永不衰竭的艺术光芒。

李白自二十五岁出蜀至六十二岁病逝当涂,其间除两度短暂而失败的政治生活外,几乎全在游历中度过。他的游踪遍及大江南北,大河上下,“凡江、汉、荆、襄、吴、楚、巴、蜀与夫秦、晋、齐、梁山水名胜之区,亦何所不登眺”(刘楚登《太白酒楼记》)。这使他得以饱览祖国广阔山河的无限风姿,并写下了大量歌咏自然、描摹山水的优秀诗篇。李白的山水诗题材相当广泛,形象各具特色,风格也变化多样。这些多姿多彩的诗篇既能使我们从中领略到祖国壮丽河山的无限神韵和风采,也显示了李白对自然山水多样化的审美情趣。

李白在游览名山大川时曾对充盈着勃勃生机和无穷伟力的高山大河,这类雄奇壮观的景象更是情有独钟,因而这类意象在他的诗中得到了最为传神的再现和多角度的描绘。如奔腾咆哮的黄河:“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公无渡河》)、“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巨浪滔天的长江:“浙江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横江词》其四)、“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庐山谣寄卢待御虚舟》);垂空飞泻的瀑布:“挂流三百丈,喷壑数十里。忽如飞电来,隐若白虹起。初惊河汉落,半洒云天里”(《望庐山瀑布》其一);摩天高耸的山岳:“太白何苍苍,星辰上森列。去天三百里,邈尔与世绝 ”(《古风》其五);崎岖陡峭的蜀道:“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蜀道难》)、“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送友人入蜀》)。从对这些高山巨浪,飞瀑险径的描摹中,我们不仅会真切地感受到祖国河山的惊险奇绝、雄伟壮观、气势飞动,充满活力,更会强烈的感受到诗人宽阔坦荡的胸怀,傲岸不羁的性格, 渴望创建,造就非凡业绩的人生理想及对雄壮美的执着追求。

像这类雄奇狂放的自然形象在诗歌领域中得到丰富生动的艺术再现,是李白在王维、孟浩然山水诗的基础上对自然美进行的更深的开掘——王维、孟浩然也有一些雄伟壮丽的山水诗,但数量极其有限,气势也远不及李白诗这样恢宏壮阔、慑人魂魄,而李白的这些山水诗,意象鲜明独特,气象雄浑,无不具有催人奋进的艺术力量,代表了李白山水诗的主流。

同时,在李白的山水诗中,我们还可以看到清澈迷人、浩森宽阔的湖水:“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清溪行》)、“正是桃花流,依然锦江色。江色绿且明,茫茫与天平”(《荆门浮舟望蜀江》);迷 人的山花翠竹:“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访戴天山道士不遇》)、“池花春映日,窗竹夜明秋”(《谢公亭》);飘然的朗月白云:“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峨眉山月歌》),“楚山秦山皆白云,白云处处长随君”(《白云歌送刘十六归京》);活泼的走鹿飞雁:“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访戴天山首士不遇》)、“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这些澄澈空灵,宁静清爽,风姿绰约的优美意象,无不蕴含着诗人喜清厌浊的生活情趣,豁达旷放的性格及对自由、光明和含蓄美的热烈向往。这些清新宁静的山诗是李白对谢眺以来诸山水诗人借以抒情寓意,明志咏怀的山水诗风格的继承和发展。

李白的山水诗豪放与清新并存,明丽与幽深同在,犹显雄壮的特色,与他独特的生活经历有关,而更与他复杂的思想个性密不可分。

李白诗篇7

把握李白,不妨从下面三个方面观察:

1.教育。李白天资聪颖,少年时代广泛涉猎,研读儒家经典和古代文史名著,遍览诸子百家之书,学富五车。广博的知识和开阔的视野使得他能在写作诗歌中才思敏捷,古人名句、历史典故信手拈来。比如《行路难(其一)》中“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两句,运用了姜子牙钓鱼邂逅周文王、伊尹托梦受用于吕尚的两个典故,“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诗句则借用《宋书・宗悫传》记载的宗悫立志的故事,含蓄地表明李白积极入世之心。

再看《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中,谢灵运穿的带齿的木屐、传说中的东南桃都山上的天鸡、驾车的鸾鸟、神仙或隐士骑乘的白鹿等,无不恰切地融入诗歌之中,丰富着作者的想象,表现出诗人浪漫的情怀和迷惘、徘徊、幻想在政坛上呼风唤雨、不甘沉沦的复杂思想情感,氤氲出满卷墨香。

2.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李白性格中最主要的成分就是:

(1)狂放。李白豪放不羁,宛如脱缰野马,一切率性而为。即使身有家室,李白也毫不顾忌,决然抛妻别子。这种性格映射到诗歌创作中,便会营造出非凡的想象力,使诗歌形象超脱现实,令人耳目一新,产生强烈的冲击力。

《将进酒》中形容黄河为“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言黄河自天上来,为读者打开了一个遥远无极、纵目远眺的画面,豪气万丈;《蜀道难》一诗更是将狂放的性格挥发成浪漫主义色彩,“笔势纵横,如虬飞蠖动,起雷霆于指顾之间。”不仅仅是写景,而且那些更为鲜明地抒情言志的诗句仍然表现为狂傲放达、气吞山河之气。所以,李白也会狂放豪言“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更会放歌“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可见其冲天志向。

从手法的角度审视,李白善于运用比喻、夸张、拟人和想象、联想,再加上他内在的翻江倒海、一泻千里的感情以及问鼎朝廷、普济天下的宏大志向,将浪漫主义文学推向高潮,影响深远。《梦游天姥吟留别》便是这种诗作的典范,最能体现李诗的浪漫主义风格,想象丰富,联想神奇,豪迈奔放,飘逸若仙。

(2)耿直。李白性格耿直,不肯向权贵屈就,鄙视趋炎附势、阿谀奉承的作派。《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他毫不掩饰仇视官场的心态:“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大有一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气概。李白保持人格的独立,天生的与权贵格格不入,便因为直言上谏或者抨击朝政而得罪朝廷,最终导致他被赶出朝廷。然而,李白骨子里还始终存留着积极用世的思想,又渴望得到朝廷的重用。这就造成了李白悲剧的必然性:受赏识时,志得意满,口出狂言,受排挤或流放时,又悲愤至极,怨天尤人。这两种思想左右着李白,制造了李白大悲大喜的情感波涛,同时也催生出李白对出世与入世的深刻体验,产生了“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月下独酌》)、“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将进酒》)的及时行乐的思想,但又瞬间涌起“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雄心壮志。

纵观李白后期的诗歌所流露出的主题无不与其耿直的性格密切相关,狂放性格的施展必定使李白处于风口浪尖,后终被朝廷流放。于是,不肯掩饰、不屈己的李白一方面纵酒狂歌,“有飘然超世之心”,一方面独自消弭着泣血的灵魂,最后穷困潦倒,凄然死去。“行路难”是一种乐府古题诗的形式,常用来咏叹世路艰难及贫困孤苦的窘境。李白此时的心境正迎合此意,全诗激烈的动作、激越的情感、激愤的心情交织成汹涌波涛,塑造出一个悲剧性的“御用文人”的可怜角色,呈现出一颗痛苦无奈而又实在不甘的灵魂。

李白诗篇8

诗酒年华里,李白高吟着“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坚信着“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山月尚不能知少年心事,于是他在梦里写下了波澜壮阔的天姥山,诗梦里的场景越美好,现实就越残酷。仕途跌宕,李白游走在诗歌和政治中间。一边是诗人的得意,一边是仕途的失意,而明月就是他的精神寄托。或许比之婵娟,对于李白,明月更像一个相爱多年的爱人,跨越了时间和空间,去到他的诗中,低诉尘寰的爱恨悲欢。咏月诗中,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最为杰出。《春江花月夜》中关于时间与人生的探讨与李白诗中“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一句有异曲同工之处。也难怪自古以来诗人都喜欢咏物明志,屈原问天,李白问月,不过都是借着山河之美抒心中郁郁不平之气。但是比之屈原,李白又是豁达的,失意也不妨事,投河自尽更不可为之。你说众人皆醉你独醒,我便在这十丈红尘里醉一场,找些红颜,找些知己,便看清楚这盛世长安里独醉的只有我一人而已。皇宫不过也是一个酒家,“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这朝堂是你唐明皇的天下,并不是我李白的。让力士脱靴、贵妃研墨不过是小意思,“明朝拂衣去,永与海鸥群”,天下之大何处不可去?

“国家不幸诗家幸”,政治的放逐给了李白诗歌的开阔视野。流浪江湖,行至水尽,坐看云起,在壮阔的自然景观面前,胸怀开阔,便留下了豪放奔逸的诗歌;得遇红颜,秦娥梦好,罗帐流苏,便能为美人晨起画眉,月下交杯;相逢知己,流水高山,偶有离别,也显得惺惺相惜。“赤壁争雄如梦里,且须歌舞宽离忧”,且用歌舞升平来宽慰心中离别的忧愁。

看过了权利倾轧,政治压迫,尝遍了世间熙来攘往的辛酸,看得多了便也厌倦了,便也看开了,也很容易就此隐居山林。但他在庐山隐居的生活过得并不久,当永王请他当幕僚的时候,就顺理成章地出山了,写下“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的诗句,来表现自己伟大的政治抱负。可是,如果说李白从来没有放下功名利禄,其实是不正确的。为什么李白执著于政治抱负,不过是因为他从来没有实现过它;如果李白真上的了朝堂,他未必能忍受案牍劳形、权谋累心之苦。否则,他也不会极度厌恶科举考试而不通过科举去完成他的政治理想,毕竟,李白的骨子里是有那么一根反骨的。

于是安史之乱后,他便也如同忧国忧民的诗人一样,举笔讨伐黑暗的政治。不必含蓄,不必委婉,奸臣窃弄国权,“君失臣兮龙为鱼,权归臣兮鼠变虎”,直言不讳。《沧浪诗话》“诗法”篇讲到:“意贵透彻,不可隔靴搔痒;语贵洒脱,不可拖泥带水。”挥斥幽愤,太白从来不会掩藏,总以切深往复之词写自己的“傲岸不谐”。一之不足而再,再之不足而三,狮子搏兔一般,将个人的愤怒不平和社会世俗的不能相容,透彻地表达,极尽淋漓尽致之能事,而不觉其繁冗。

李白诗篇9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号青莲居士,有“诗仙”之称,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和杜甫并称“大李杜”。其诗风格豪放飘逸洒脱,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韵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其诗歌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李白既是“诗仙”,又是“游侠”,仙的精神和侠的精神在他诗中均有体现,这同他的个人经历以及盛唐气象是分不开的。

李白少年时代的学习范围很广泛,除儒家经典、古代文史名著外,还浏览其他诸子百家之书,并“好剑术”(《与韩荆州书》)。他很早就相信当时流行的道教,喜欢隐居山林,求仙学道;同时又有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自称要“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靖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

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李白出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在江陵,见到了受三代皇帝崇敬的道士司马承祯,司马承祯对李白,称赞其“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此后李白南到洞庭湘江,东至吴、越,寓居在(今湖北省安陆市)。他到处游历,希望结交朋友,干谒社会名流,从而得到引荐,一举登上高位,去实现政治理想和抱负。可是,十年漫游,却一事无成。他又继续北上太原、长安,东到齐、鲁各地,并寓居山东任城(今山东济宁)。这时他已结交了不少名流,创作了大量优秀诗篇,诗名满天下。天宝初年,由道士吴筠推荐,唐玄宗召他进京,命他供奉翰林。不久,因权贵的谗言,于天宝三、四年间(公元744或745年),被排挤出京。此后,他在江、淮一带盘桓,思想极度烦闷,后来又遭遇一系列打击,最终病逝宣城。

李白素有“安社稷”、“济苍生”的理想,这种理想在国土开拓、民族融合、边战频繁的现实刺激下,在开放型文化的熏染下,勃发为一种建功立业的奋怀。这种渴望建立盖世功业的思想一直贯穿于李白的一生,也深深地浸透于他诗歌的剑意象之中。

唐代的长安自汉以来有着浓厚的侠文化传统,尤其是关陇一带人民“融合胡汉为一体,文武不殊途”的生活习惯更是侠风盛行的沃土。对于胸怀壮志的文人来说,任侠成为他们功业意识的一种寄托,他们“渴望通过古代游侠那种偶逢知音便平步青云的方式来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而佩戴一把光彩照人的宝剑则是显示游侠身份的必须。李白生活于这样的文化氛围之中,不可避免地受其影响,况且游侠精神“流动着青年人的活泼泼的情感和新鲜的血液”,充满着“乐观奔放的时代旋律和火一般的生活欲望、人生宣泄”。这更与他酷爱自由、张扬个性的天性不谋而合。

血管里涌动着的游侠精神使李白对剑特别钟爱。诗人一生佩剑,年轻时“秋霜切玉剑,落日明珠袍”(《白马篇》),年老时“边尘染衣剑,白日凋华发”(《禅房怀友人岑伦》),求谒时“高冠佩雄剑,长揖韩荆州”(《忆襄阳旧游,赠马少府巨》),醉酒时“醉来脱宝剑,旅憩高堂眠”(《冬夜醉宿龙门,觉起言志》),高兴时“击筑饮美酒,剑歌易水湄”(《少年行二首·其一》),失意时“倚剑增浩叹,扪襟还自怜”(《郢门秋怀》)。他的许多朋友也佩戴着光彩照人的宝剑。《夜别张五》:“龙泉解锦带,为尔倾千觞。”《君马黄》:“长剑既照曜,高冠何赩赫。”《赠崔侍郎》:“长剑一杯酒,男儿方寸心。”在异常广阔的空间之下,诗人倚剑而立,俯视苍茫大地,不禁情绪激昂、感慨万千!《发白马》:“倚剑登燕然,边烽列嵯峨。萧条万里外,耕作五原多。一扫清大漠,包虎戢金戈。”《登邯郸洪波台,置酒观发兵》:“观兵洪波台,倚剑望玉关。请缨不系越,且向燕然山”“遥知百战胜,定扫鬼方还。”

但是,当李白被赐金放还,他平交王侯,一匡天下的理想遭到了破灭。于是李白寄意于山水,想到了求仙解脱,这也是与他飘逸洒脱的诗仙性格是相契合的。如他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惧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这首诗里,我们见到了一位遗世独行、愤世嫉俗的中国诗仙的人格形象,它有道教的洒脱和狂放,丝毫没有佛教空幻寂灭的悲观和基督教遁世苦修、逆来顺受的消极,“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正表现的是珍惜个体生命,渴望现实享受的仙人精神。

李白诗篇10

1、李白和几位文人骚客经常聚在一起饮酒唱和,唐代诗人贺知章也是其中之一。他很叹赏李白的诗。据说当他看了李白的《蜀道难》后,无比佩服地称其为“谪仙子”,把他比作天上下凡的“仙人”。于是后人便把李白称为“诗仙”。

2、唐代诗人李白的诗充满了积极浪漫主义色彩。

(来源:文章屋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