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董事制度十篇

时间:2023-04-11 09:01:27

独立董事制度

独立董事制度篇1

在美国公司法中,董事可分为内部董事与外部董事。在采取两分法的情况下,外部董事与独立董事有时互换使用。如果采取三分法,董事可以分为内部董事、有关联关系的外部董事与无关联关系的外部董事。其中,只有无关联关系的外部董事才可被称为独立董事。其中,内部董事指兼任公司雇员的董事;有关联关系的外部董事指与公司存在实质性利害关系的外部董事。独立董事则指不在上市公司担任董事之外的其他职务,并与公司及其大股东之间不存在可能妨碍其独立作出客观判断的利害关系(尤其是直接或者间接的财产利益关系)的董事。由于独立董事不兼任公司的经营管理人员,独立董事属于外部董事的范畴。又由于独立董事不公司存在实质性利害关系,独立董事又不同于其他外部董事,尤其是股东代表董事。

美国上市公司董事会的席位在20世纪70年代之前,基本上为内部董事所把持。即使偶尔有些公司为外部董事设有一两个席位,外部董事往往由公司总裁的亲朋好友担任。其结果是,外部董事对公司总裁言听计从,唯唯诺诺,俨然好好先生。70年代初的水门事件丑闻促使美国证监会要求所有上市公司设立由独立董事组成的审计委员会,以审查财务报告、控制公司内部违法行为。纽约证券交易所、全美证券商协会、美国证券交易所也纷纷要求上市公司的董事会多数成员为独立董事。殆至1980年,企业圆桌会议、美国律师协会商法分会,不仅要求上市公司的董事会多数成员为独立董事,而且要求董事候选人的任命完全授权给由独立董事构成的提名委员会。到了90年代,大量经营效益滑坡的公司的总裁被独立董事们掌控的董事会扫地出门。在上市公司的董事会席位中,独立董事席位大约为三分之二。

独立董事制度在其他市场经济国家也得到确立。例如,据经合组织(OECD)1999年调查结果表明,董事会中独立董事所占的比例在英国为34%,法国29%。独立董事制度对于提高公司决策过程的科学性、效益性、安全性,加强公司的竞争力,预防公司总裁和其他公司内部控制人为所欲为、鱼肉公司和股东利益,强化公司内部民主机制,维护小股东和其他公司利害关系人的利益发挥了积极作用。

我国《公司法》并未规定独立董事制度,但该制度率先在我国海外上市公司中试点。国家经贸委与中国证监会1999年联合的《关于进一步促进境外上市公司规范运作和深化改革的意见》中就要求境外上市公司董事会换届时,外部董事应占董事会人数的1/2以上,并应有2名以上的独立董事。可惜,这一硬性要求只适用于境外上市公司,而不适用于境内上市公司。《上市公司章程指引》对于境内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仅是采取了许可的态度,而非鼓励的态度。

尽管如此,一些境内上市公司仍然大胆尝试独立董事制度。虽然实践中出现了独立董事“花瓶化”、荣誉化等一系列问题,但毕竟为我国上市公司全面建立这一制度发挥了宝贵的镜鉴作用。实践证明,由于我国的上市公司大多由国有企业转制而来,流通性不强的国有股、国有法人股控股现象比较普遍,致使大股东或者母公司得以控制董事会和经理任免,董事会与经理层互相兼任,重叠程度过高。这种内部人控制的现象,不仅导致公司经营者游离于广大中小股东的监督之外,而且导致公司经营者及其代表的大股东肆无忌惮地蚕食上市公司。而独立董事制度则是根治内部人控制的一剂良药。在总结有关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中国证监会于今年5月公布了《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意在向所有上市公司全面推开独立董事制度,此举之善意值得肯定。但一些相关法律问题仍需在法理上阐明。

二、 妥善处理好独立董事与监事会的相互关系

独立董事制度最早发端于美国。但美国与英国公司法均确立单层制的公司治理结构。也就是说,公司机关仅包括股东大会和董事会,无监事会之设。因此,独立董事在实际上行使了双层制中监事会的职能。而在德国、荷兰等国公司法确定的双层制下,公司由董事会负责经营管理,但要接受监事会的监督,董事也由监事会任命。但无论是双层制,还是单层制,其共同点都在于实现经营职能与监督职能的分开。如果说单层制在董事会内部实行了独立董事监督职能与内部董事经营的分开,双层制则在董事会之外另设上位机构行使监督之责。

我国《公司法》确定了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构成的公司治理结构。看似双层制,实与双层制不同。原因在于,监事会与董事会均为平行的公司机关,同时对股东大会负责;监事会既不握有重大决策权,也无董事任免权。当然,监事会还是被赋予了法定的监督之责。由于在制定《公司法》时,立法者没有把独立董事制度考虑进去,也就不会为独立董事预留法定监督权限。如此以来,在上市公司推行独立董事时,似乎存在独立董事与监事会权限的碰撞。

应当指出,在上市公司中尝试独立董事,实在是由于目前上市公司监事会监督乏力而采取的无奈之举。如果监事会在实践中能够切实有效地行使其法定职责,确实没有必要设置独立董事。但是,在《公司法》修改之前,各类公司(含上市公司)的监事会仍应当依法围绕公司经营的合法性、妥当性对董事(含独立董事)和经理行使《公司法》规定的监督职责。监事会与独立董事都对公司利益负责,因此两者在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中不存在本质性利害冲突。但是,美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的职权是在没有监事会的制度环境下设计出来的,而我国上市公司已经存在着监事会,这就决定了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的出现,不能也不应取代监事会,更不可能享有美国独立董事所享有的那么多权限。独立董事的主要权限应当限定于《公司法》载明的董事会职权中的关键部分,如向董事会提议聘用或解聘会计师事务所;向董事会提请召开临时股东大会,提议召开董事会;聘请独立财务顾问,从而对董事会提交股东大会讨论的事项出具独立财务顾问报告。因此,只要独立董事在《公司法》规定的董事会权限范围内运作,不侵占监事会的权限范围,就不会存在独立董事与监事会发生职权撞车的问题。

我国《公司法》修改在即,现行公司治理结构当然是完善的重点之一。那么,究竟单层制与双层制哪种模式好呢?应当说,这两种模式都诞生于市场经济国家,都有其独特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欧盟第5号公司法指令草案》(修改稿)的起草者在回答这个问题时是这样说的:“就公司管理机构而言,目前在欧共体范围内存在着两套不同的法律制度。其中的一种制度规定了单层制公司机关体系,另一种制度规定了双层制公司机关体系,即经营机关负责经营管理公司的业务,另外一个机关负责监督经营机关。在实践中,即使是在单层制公司机关内部也进行事实上的职能分离,即执行成员负责公司的经营管理;非执行成员只负责监督公司的经营管理。在这两套法律制度之下,都有必要严格区分负有上述职责之一的人员的责任。全面推广这种严格区别将会有助于推动来自不同成员国的股东或者股东集团设立公司,并进而推动欧共体范围内公司之间的相互融合。虽然强制性地全面推广双层制,从近期看是不切实际的,但是该制度至少应当作为所有股份有限公司都能自愿选择的一种模式。当然,只要赋予单层制某些法律特征,以使其作用与双层制的作用相协调,就可以继续保留单层制。”可见,虽然起草者对双层制格外青睐,但从实际角度着眼,允许单层制的存在,并要求单层制具有与双层制相同的法律特征,即经营职能与监督职能的分开。而在单层制国家看来,单层制已经行之数百年,要改采双层制亦为不可能之事。可见,《欧盟第5号公司法指令草案》(修改稿)采取折衷主义态度是妥当的。无独有偶。1966年的法国股份公司法也允许公司选择单层制或者双层制模式。笔者认为,我国在修改《公司法》时也应当仿效《欧盟第5号公司法指令草案》和法国的立法思路,授权公司在其章程中选择单层制或者双层制。

除了建立健全单层制中的独立董事制度外,双层制中的监事会也要予以完善。就监事会制度的完善而言,要转变目前由公司章程确定职工监事比例的立法态度,由立法直接规定职工监事比例;要引进外部监事;要改进监事会的监督手段,扩充监督职权,规定董事会有义务定期向监事会报告工作;从长远看,应参照德国公司法的双层制模式,把监事会重新确定为董事会的上位机关,监事会有权任免董事会的成员。

三、 独立董事的资格保障机制

个体独立董事资格之优劣是关系到整个独立董事制度能否发挥其应有作用的大问题。大体而言,独立董事既应当具备普通董事的任职资格,也应当同时具备其他特殊资格。所谓特殊资格,既包括利害关系上的独立性和超脱性,也包括过硬的业务能力。与公司和大股东存在千丝万缕利害关系的独立董事,不可能堂堂正正地独立行使董事职责。也许这类人士可以担任合格的内部董事,但没有资格担任独立董事。立法上应当采取枚举法与概括法相结合的原则,严格界定独立董事的消极资格。在一定年限内受雇于公司或者其关联公司(包括母公司、子公司和姊妹公司)人员,为公司或者其关联公司提供财务、法律、咨询等服务的人员,公司大股东,以及上述人员的近亲属(不限于直系亲属)和其他利害关系人(如合伙人),均应被排斥于独立董事范围之外。但仅有独立性还不够。独立董事还应当具备至少足以与非独立董事相匹配,甚至更强的业务能力,包括担任独立董事所必需的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这种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囊括企业管理、法律、财务、工程技术和其他专业技术。在美国,担任独立董事的人士囊括其他上市公司的总裁、退休的公司总裁、大学校长、退休的政府公务员、成功的个体商人、独立的投资者等。其中,前两类人士是最受欢迎的独立董事。主要是因为,这两类人士对管理大公司的复杂性有清醒认识,其提供的建议也就会十分中肯、详细、实用。其美中不足是,这两类人士有可能偏袒、放纵公司总裁任意行使自由裁量权。考虑到我国尚无成熟的企业家队伍和经理市场,公司经理不宜成为独立董事的主体。

从知识结构上看,独立董事集体的专业知识应当搭配合理,不宜高度重叠。一家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不宜全部由法学家担任,也不宜全部由经济学家或者任何一类专业人士担任。鉴于上市公司独立董事的业务素质关系到成千上万投资者的切身利益,立法者有必要干预独立董事的业务知识结构,对于不同的业务知识构成规定一个硬性比例。

为培育独立董事市场,加强独立董事自律,设立独立董事协会尤其必要性。协会可以制定独立董事的任职资格,甚至组织全国性的独立董事资格考试。以推荐独立董事为主要业务的猎头公司,也将在市场中获得发展壮大。

四、独立董事的责任确保机制

独立董事究竟对谁负责,值得探讨。传统公司法认为,包括独立董事在内的董事应当对上市公司及全体股东负责。《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也要求独立董事维护公司整体利益,尤其要关注中小股东的合法权益不受损害。这一方面强调了,独立董事要维护的是公司利益,不等于大股东的利益;中小股东与大股东的利益都蕴含于公司利益之中,不允许大股东利益凌驾于小股东利益之上。另一方面,也提出了一个问题:公司利益是否等同于大股东利益与中小股东利益的简单相加,或者股东近期利益与股东长远利益的简单相加?回答是否定的。现代公司法中的公司社会责任理论认为,公司利益既蕴含着股东利益,也蕴含着股东之外的其他利害关系人的利益,如消费者利益、职工利益、债权人利益、供应商利益、环境利益、公司所在社区利益等。相应地,公司董事会作出公司决策时,既要增进股东利益,也要考虑其他利害关系人的利益。从这一角度看,把独立董事界定为仅对中小股东利益,或者仅对股东利益负责是狭隘的观点。独立董事既应考虑到股东利益,也应考虑到其他利害关系人的利益。这才是独立董事对公司利益负责的全面涵义。当然,股东利益是公司利益中的核心内容。独立董事不得剥夺股东的合法权利以增进其他利害关系人的不法、不当利益。

明确了对谁负责,还要究明怎样对公司利益负责。独立董事试点中的这类问题很多。例如,不少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由名人担任。名人作独立董事本来无可厚非。名人作独立董事不仅给公司带来知名度、关系资源和知识资源,也会给名人带来部分经济收益。但问题在于,同时兼任多家公司的独立董事能否保障独立董事依法履行《公司法》和公司章程规定的董事义务;一旦独立董事由于不懂装懂或者一时糊涂给多家公司造成损害时,这些独立董事是否有能力承担赔偿责任?

独立董事与其他董事一样,既享有权利和权力,也承担义务与责任。独立董事对公司和全体股东负有忠实义务与注意义务。违反该义务的,独立董事也要对公司、甚至公司股东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独立董事们应当意识到,独立董事不同于公司的挂名顾问或者其他名誉职。独立董事既握有参与公司重大经营决策、对其他董事和经理层进行监督的权力,也肩负着沉重的法律义务。独立董事具有的独立性不是独立董事逃避责任的护身符。在一定程度上,独立性只会加重、而非减轻独立董事所负的义务。对于忠实义务而言,尤为如此。对于注意义务而言,独立董事也要严格履行。而判断独立董事是否履行注意义务的标准应当是,以普通谨慎的独立董事在同类公司、同类职务、同类相关情形中所应具有的注意、知识和经验程度作为衡量标准;但若有某一独立董事的知识经验和资格明显高于此种客观标准的证明时,应当以该董事是否诚实地贡献出了他实际拥有的全部能力作为衡量标准。

当然,公司法中的经营判断规则可以鼓励独立董事的进取精神,使得出于公心的谨慎独立董事免于承担赔偿责任。独立董事还可以为自己购买董事责任保险,以减轻自己的赔偿责任,公司也可提供部分保险费补贴。但如果一个独立董事投保后,屡屡由于其品德瑕疵或者能力不济而导致保险公司向公司或者股东支付赔偿金,那这名独立董事迟早要被独立董事市场所淘汰。因为,保险公司会不断提高该董事的保险费,独立董事迟早有一天会望而兴叹,打消作独立董事的念头;上市公司也不会聘请这些无德无才的人士担任独立董事。因此,法律责任机制与市场机制都应当为建立成熟的独立董事市场发挥积极作用。

恰恰由于独立董事是一项新生事物,独立董事与其他董事共谋公司大业就必然存在一个磨合期。独立董事有可能受到非独立董事的冷待、甚至排挤。在这种情况下,独立董事尤其要挺起腰杆,凭着自己高尚的人格与过硬的业务素质履行自己的职责,争取自己在公司治理结构中应有的一席之地。独立董事由于被其他董事或者控制股东收买,而对其他董事侵害公司和股东利益的行为,充耳不闻、随波逐流的,也要与行为人一道对公司和股东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为确保独立董事对全体股东利益负责,建立独立董事对广大股东和社会公众的报告和说明义务,开辟独立董事与广大股东之间的信息沟通渠道,具有现实意义。

五、独立董事的利益激励机制

除了强化独立董事的法律责任,建立健全相应的约束机制,还应当善待独立董事。实践中,如何确定独立董事的报酬是个令人棘手的问题。就独立董事而言,要价过高会吓跑上市公司,要价过低又担心降低自己的身份。就公司而言,目前也无成熟的报酬确定方案。其结果是,相当一批独立董事从上市公司取得的报酬大大低于内部董事,甚至仅具有象征意义;有的独立董事从上市公司分文不取。问题在于,调动独立董事为公司经营献计献力的动力源仅仅由良心和菩萨心肠提供是不够的。独立董事违反对公司所负忠实义务和注意业务的,或者由于过错而对错误的董事会决议举手赞成的,也要承担责任。独立董事分文不取,既不符合按劳取酬的分配原则、权利与义务相一致的理念,更无法让其承担赔钱的民事责任。

在美国,20世纪初独立董事的报酬也很微薄。但随着独立董事群体的壮大,独立董事的报酬已有明显提高。在不少上市公司中,独立董事的年均报酬为5万美元。许多公司为了吸引独立董事,还推出了股票期权或者“金降落伞”。有些公司还向独立董事提供退休养老福利计划。尽管许多股东权益保护团体抱怨这些独立董事的福利过于丰厚,但不少公司人为这些计划对于确保独立董事的高素质具有积极作用。对于我国独立董事,既可以在立法上规定独立董事的报酬组成结构,也可以授权各公司自由斟酌确定。但立法中必须确保独立董事不能成为类似于内部董事甚至雇员的利益中人。至于独立董事的具体数额究竟为多少,立法者和政府证券监管部门都无权干预,而应由独立董事市场予以确定。

六、独立董事的集体规模优势

独立董事的能力和品德不管如何优秀,但孤掌难鸣。单个或者少数独立董事无法在内部董事占多数席位的董事会产生支配性影响。美国的独立董事之所以有效,主要原因之一在于独立董事多于内部董事。可以设想,如果美国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善于内部董事,便没有今天的独立董事制度的成功。因此,独立董事在董事会构成结构中究竟应当占有多大比例,值得探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治理指引(征求意见稿)》规定,公司应至少拥有两名独立董事,且独立董事至少应占董事总人数的20%。当公司董事长由控制公司的股东的法定代表人兼任时,独立董事占董事总人数的比重应达到30%。中国证监会《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要求,上市公司董事会成员中应当有三分之一以上为独立董事。无论是20%,30%,还是三分之一,都大大低于美国62%的比例。为使得独立董事的声音不被非独立董事吞没,建议将独立董事的比例提升为51%。

独立董事制度篇2

论文摘要:独立董事制度是英美国家公司治理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创新。由于我国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不同于英美国家的一元制结构,在引进独立董事制度的过程中,出现了诸多的问题。因此,必须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将独立董事的职能合理配置到现行的治理框架内,确保独立董事的独立性,为独立董事制度营造良好的内外部机制,既发挥独立董事的监督效用,又避免与监事会的功能冲突。在逐步完善我国的独立董事制度的基础上,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我国引入独立董事制度,旨在改变董事会的运作状况和效率,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在现代股份制公司的治理结构中存在一种授权行为,这种授权的行为很容易引起内部人控制等问题。而董事会承担着公司经营和发展的主要责任,独立董事进入董事会,可充分发挥董事会的职责和作用,对公司长期发展起的作用是很大的。

一、独立董事制度的形成及我国引入独立董事制度的进程

独立董事制度最早起源于美国。1940年,美国颁布的《投资公司法》中,就有“至少需要40%的董事由独立人士担任”的规定。1956年,纽约证券交易所(NYSE)规定公开上市公司至少必须选任两位外部董事;1977年,纽约证券交易所再次要求美国的每家上市公司“在不迟于1978年6月30以前设立并维持一个全部由独立董事组成审计委员会(AuchitCommittee);这些独立董事不得与管理层有任何会影响他们作为委员会成员独立判断的关系”。其后美国股票交易所(ASE)亦做了类似的决定。至此,独立董事作为美国上市公司董事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便成为一种正式制度被确定下来。

我国是在1999年首先从境外上市的公司开始引入独立董事制度的。1999年3月,国家经贸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促进境外上市公司规范动作和深化改革的意见》,要求境外上市公司设立独立董事;2000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国有大中型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加强管理的基本规范(试行)》,提出“董事会中可以设立非公司股东且不在公司内部任职的独立董事”;2001年8月,中国证监会了《关于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标志着独立董事制度步入实施阶段;2002年,中国证监会正式了《上市公司治理准则》,进一步推动了我国独立董事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二、独立董事制度对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现状产生的作用

独立董事亦称外部董事或非执行董事,是指代表公司全体股东和公司整体利益、具有完全独立意志的董事会成员。独立董事与公司没有利益联系,都是具有特殊专长的战略经营管理专家,可以独立、公正、客观、科学地作出有关决策判断。其独立性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独立于大股东;二是独立于经营者;三是独立于公司的利益相关者。独立董事的这种特殊地位和独立性,能对内部董事起着监督和制衡作用,并对于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监督和约束公司的决策者和经营者,制约大股东的操纵行为,最大限度地保护中小股东乃至整个公司利益起着关键作用。

显然,增强董事会独立性,公司的成本就会降低,有利于公司绩效的提高。否则,公司可能被某一或某些利益集团所操纵,从而损害公司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因此,保证董事会的独立和公正,增强董事会的透明度,完善董事会的职权与结构,已成为企业所关注和需要解决的问题。独立董事制度正是适应这一要求而产生的。

三、我国引入独立董事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独立性问题

确保独立董事的独立性,是实施独立董事制度的关键,也是独立董事制度的生命力之所在。否则,独立董事制度只是流于形式。但从目前上市公司实施的情况来看,其独立性远没有形成。

1.公司所有制性质。由于我国多数上市公司是由国家或国有企业法人控股,经营者在政府部门授权下享有经营决策权,有的甚至作为国有股东代表,集经营权与所有权于一身。而行使监督权的国有控股公司经营者或政府官员既不分享经营成果,也不承担对投票后果的责任,难免与企业经营者合谋。在此情况下,独立董事的提议和决策难以贯彻下去,当然也就不能发挥其作用。

2.独立董事的任免。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目前主要由政府主管部门、董事会或董事长聘任。于是,尽管聘任的独立董事具备相应的资格和条件,但由于其任免权仍掌握在政府主管部门领导或公司高层管理人员手中,便失去了其独立性。在独立董事的聘任中,人情董事、名人董事的现象非常严重,使得独立董事的独立性、知情权和工作时间都得不到保证。

3.独立董事的权力。赋予独立董事独立的权责有利于提高其独立性。为此,《关于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规定上市公司除赋予独立董事具有一般董事的职权外,还应赋予独立董事特别职权和独立意见发表权。为强化独立董事的责任意识,应明确独立董事行使特别职权和发表独立意见既是权利,也是义务,独立董事“必须”行使特别职权和发表独立意见。否则便是未能认真履行独立董事职责。

4.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中的比例。独立董事的存在最终是为了保证董事会的独立性、董事会决策的科学性和正确性。但我国目前上市公司董事会中独立董事所占的比例仍较小。全国已有1000多家上市公司,而独立董事仅300多人,这不利于独立董事发挥应有的作用。

5.独立董事的激励。独立董事也存在激励问题。否则,独立董事可能与经营者或大股东合谋,可能缺乏开展工作的积极性等。目前,我国独立董事的激励机制设计不合理,这也是独立董事未能发挥作用的一个原因。

(二)法律依据

从世界范围来看,独立董事制度主要盛行于公司权力属于一元模式、不设监事会的国家,如美国和英国。它们由于受信托法律制度的深远影响,形成了严格的董事责任,加上发达证券市场外部监督,客观上不需要在股东会下设立与董事会平行的监事会。股东大会选举董事会,董事会任命主要经营者,公司内部没有一个常设的监督机构,由此演变出外部董事对内部董事的监督。

我国与日本相仿,同属二元权力模式,讲求权力制衡和结构对称,三权分立,各司其职,公司机构中已经存在专事监督职能的监事会,如引入独立董事,容易导致功能上的重叠。日本曾在1950年修改商法,监事会只保留会计事务的监督,将业务监督权赋予了董事会。但结果并不成功,1974年日本再修改商法,恢复了监事会的业务监督权。因此,我国必须将独立董事的监督职能合理配置到现行的治理框架内,既发挥独立董事的监督效用,又避免与监事会的功能冲突。

(三)中国公司的现实问题

在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由于存在管理经营绩效评估机构和相当完善的经理人市场,独立董事多由具备专业管理能力和经验的人员担任。在我国,职业经理层和人市场尚未形成,独立董事资质评定机构缺乏,担任独立董事的人员多为经济学或法学学者,往往缺少企业经营管理经验,对公司经营业务的敏感度也不够,未必能很好地履行职责。另外,中国向来强调个体服从整体,缺少个性张扬的传统,独立董事一旦进入董事会,极易与内部人员同化,丧失独立性。

日裔美国学者福山把美国、日本、德国归类为高信任度国家,中国则被归类为低信任度国家。事实上,西方各国通过长期的努力,业已形成完整而规范的信用体系。个人信誉度因而成为独立董事发挥作用的主要动力来源,其良好的表现将极大地提升他们的声誉,而一旦声誉受损,将直接影响其未来发展。在我国,传统的信用关系依赖道德约束而非法律约束。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新的公共信用还没有形成,导致了严重的信用危机。然而,在公共领域以契约为基础建立诚信关系将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独立董事功效的发挥也会受其阻碍。四、完善独立董事制度的几点建议

(一)明确独立董事的职责和角色定位。

根据我国《公司法》对监事会的组成和职权的规定,首先要避免监事会与独立董事之间权力和职责的重叠和冲突。独立董事职责的设定和角色定位,应考虑在监事会行使监督职能之外的未监督到的地方、独立董事“独立性”所承担的特殊职能和独立董事自身所具有的专长。

(二)建立独立董事行业自律体系。

1、成立独立董事协会。成立独立董事协会,保障独立董事合法权益,并通过制定内部惩戒措施,规范独立董事执业行为。如制订具体执业准则,明确独立董事执业责任,组织业务培训提高独立董事执业水平,促进职业经理层的建立。另外,由协会对独立董事的资质和经营绩效定期进行评估,提供权威的可行性论证,增强独立董事的行业自律性。

2、建立独立董事事务所。建立独立董事事务所,独立董事以加入事务所的方式执业,把独立董事的自然人责任转化为法人责任。这样,可以由事务所直接出面对独立董事的行为加以约束,承担相应的损失赔偿责任。独立董事事务所还可以防止独立董事同时在处于竞争关系或有利益冲突的公司之间任职,客观上起到自律的作用。另外,使独立董事职业化,限制独立董事同时任职公司的数量,确保其对公司经营业务和信息的必要了解。

(三)建立和健全独立董事的生成和退出机制

首先对独立董事的任职资格从法律上予以确认。其次,对已有的和潜在的独立董事人选进行专业培训和教育,不断提高他们的素质和执业水平,由政府制定独立董事的行为操作规范并发放资格证书。再次,成立全国性或区域性独立董事协会,人员由各行业的专家组成。这些人员进入董事会可以直接由协会推荐,证监会考核认定,上市公司董事提名委员会审核提名,将候选人的资历、背景与公司有无关系等情况予以公布,最后进入股东大会表决程序。为了避免大股东操纵,第一大股东在表决时应予回避。

一个有效的独立董事退出机制应包括以下几点:一是用法规的形式规定独立董事的任职期限。目前我国已有这方面的规定,独立董事在同一公司任期不得超过两届(即6年),届满自然退出。二是市场选择。随着独立董事资源稀缺状况的改变,当供求矛盾缓解后,由市场机制来选择独立董事。三是依靠独立董事协会作为民间自律组织。对那些无法履行独立董事职责者,劝其退出;对那些败德的独立董事,应予以惩罚。

(四)建立健全独立董事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1.声誉激励。对独立董事的资质进行考核和认定,发放资格证书,把这一职业看作是具有较高社会地位的高尚职业;对成绩突出、素质高、职业道德良好的独立董事,可以通过独立董事协会确认为终身独立董事,使他们珍惜自己的声誉和地位;发挥优秀独立董事在独立董事协会中的作用。对被授予终身独立董事者,在独立董事协会中,他们对独立董事的资格认定和推荐具有决定权;奖励有突出贡献的独立董事。

2.报酬激励。目前,我国的独立董事的报酬一般是由津贴和车马费构成,上市公司给独立董事开展工作提供费用的情况并不多,导致独立董事因经费不足而无法有效开展工作。对于股东来说,为了使独立董事的工作独立而负责,应当付给他们较高的报酬,给予独立董事开展工作必要的费用,其数额出股东大会决定。而且,出于独立董事需要具备一定的学识、能力和经验等,为了吸引优秀人才进入上市公司董事会中担任独立董事,支付一定的报酬亦是必要的。事实上,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公司法均规定了董事有权获取报酬。

3.对独立董事的约束机制。没有尽职尽责、缺乏努力的独立董事,不能获得相应的奖金和津贴及其他回报。同时,对独立董事的败德行为应在经济上予以制裁并让其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独立董事协会、证券交易所和中介机构组织对独立董事的操守行为也应提出相应的要求,通过制定一些自律性准则,增加行业自律性和指导性。在未来的独立董事制度框架中,独立董事的生成和约束都应市场化运作,通过潜在的独立董事对在岗的独立董事形成竞争性约束。特别是通过独立董事的退出机制淘汰那些不称职的独立董事。

独立董事制度能否在中国上市公司真正发挥作用,还有赖于其他相关制度的完善程度,如监事会制度,证监会监督机制,投资者的参与等等,但只要科学合理地引入独立董事制度,无疑对完善公司监督机制,客观上促进我国公司治理结构朝着良性的轨道发展具有真正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张维迎.所有制、治理结构和委托关系[J].经济研究,1996,9:15-18.

[2]青木昌彦,钱颖一.转轨经济中的公司治理结构——内部人控制和银行的作用[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6.95-102.

[3]张开平.英美公司董事法律制度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85-95.

[4]林凌,常诚.独立董事制度研究[J].证券市场报,2000,9:26-29.

[5]喻猛国.独立董事制度缺陷分析[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1,9:36-38.

独立董事制度篇3

关键词 独立董事 公司治理 上市公司

中图分类号:F271 文献标识码:A

Study on Independent Director System in China

WU Tianpei

(Shangha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444)

Abstract From the date of the independent director system originated in the United States, so far, 80 years of history, the Independent Director System in China since 2001, the Commission issued the "Establishment of Independent Director System in Listed company guidance", the official establishment. Sinc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independent directors of listed companies to improve the governance structure of listed companies, to protect shareholders' interests have played a positive role. But the independent director system in China is not perfect, there have been many problems in practic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value through the establishment of an independent director system, combined with the development and current status of independent director system in China, and put forward rational proposals for sound system of independent directors.

Key words independent director; corporate governance; listed companies

1 独立董事制度的概念及特征

独立董事制度起源于美国,迄今已有80多年的历史。根据2001年证监会颁布的《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独立董事“指不在公司担任除董事外的其他职务,并与其所受聘的上市公司及其主要股东不存在可能妨碍其进行独立客观判断的关系的董事。”区别于其他董事,独立董事应当有以下几个法律特征:

(1)独立性。立法者设立独立董事制度的价值在于监督和制衡,唯有保持独立性才能实现其价值。这里的“独立性”应当体现在选任、薪酬、罢免和行权等几个方面。(2)外部性。正如俗语道“旁观者清”,独立董事作为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中的重要组成,只有与公司的日常经营活动相分离,才能客观、独立地参与公司治理。(3)专业性。独立董事应当是具备与公司经营业务相关专业知识和实务经验的财务、法律、工程等领域的资深专家,能够独立地根据有关问题作出判断和发表有价值的意见。

2 独立董事制度的价值

根据董事会职能划分理论,在一元制的公司治理结构中,董事会需要通过自我监督的方式来弥补监事会的缺失,所以需要一种专门负责监督、但不参与公司经营的董事,作为一元制公司治理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实现公司内部的权力制衡,独立董事制度应运而生。独立董事制度起源于美国,扩张到其他国家并蓬勃发展,对于完善公司治理,保障股东和中小投资者的利益,提高公司经营管理绩效以及建立良好的市场环境有重要意义。

2.1 完善公司治理

如前文中提到,一元制公司治理结构中,不设监事会,监督职能由独立董事行使。资本市场对公司的约束主要表现在事后的监督,相对局限,需要一种内部的权力来对公司的决策、执行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的全方位监督和制约。独立董事恰恰可以独立有效地对公司的决策和执行问题做出判断,发表意见,完善由于监事会的缺失造成的不平衡的公司治理结构。

2.2 保障股东和中小投资者的利益

相对于制度,人具有不可靠性,任何人都不可能不犯错误。公司管理层作为股东的人,集公司的经营大权于一身,是否能够一直秉公办事,不计较个人利益,不能得到保障。通过独立董事制度,以独立的外部董事作为公司管理层的有效监督,即可以对管理层经营管理方面的决策进行监督和制衡,以保证决策的公正性,减少股东和管理层之间的矛盾,保障股东和中小投资者的利益。

2.3 提高公司经营管理绩效

独立董事一般是具备财务、法律、管理等方面专业知识的资深专家、行业权威,他们的决策和建议可能比公司经营者更加专业,有很强的参考价值。另外,正所谓“旁观者清”,由于独立董事的“外部性”,他们能够比较客观地根据自己掌握的资料和专业知识对公司的战略计划和经营管理做出判断。

2.4 建立良好的市场氛围

上市公司中,大部分都是所在产业中的佼佼者,占有比较大的市场份额甚至居于垄断地位,具有很强的市场影响力。独立董事制度的建立有助于上市公司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为行业的其他公司树立标杆,带动整个产业良好氛围的形成,从宏观角度促进了良好市场环境的形成。

3 我国独立董事制度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3.1 独立董事缺乏独立性

独立性是独立董事最核心的特质,是其客观、公正地参与到公司决策的基石,是发挥其监督作用的前提。不同于英美国家高度分散的股权结构,我国上市公司多是国有企业改制形成,所谓“一股独大”的现象在我国上市公司当中十分普遍。所谓“一股独大”是指一个股东持有绝对多数股(一般50%以上),那么这个股东将对公司的经营管理各方面的重大决策享有绝对控制权。这里的绝对控制权包括对独立董事个人的薪酬和任免的实际控制权,加之缺乏立法上的支持,独立董事往往出于对个人生计和发展的考虑,不敢与大股东的意愿进行对抗,对大股东错误的战略决定或者损害中小股东的行为不敢作为,逐渐演变成控股股东的“傀儡”。

3.2 独立董事的法律定位不明确

世界上,绝大多数采用独立董事制度的国家都是英美国家,这些国家有个共性就是基本上都是以一元制公司治理结构为基础的,即没有监事会,由独立董事行使监督权的形式。而我国使用以德日为代表的二元制的公司治理结构,监事会独立行使监督职能。由于职责定位不清,独立董事和监事会出现职能重叠、责任模糊的现象,这样的结果就是二者中会有一个完成不了使命,甚至两者都不能实现最初设立的初衷。独立董事制度与监事会制度如何共存,发挥各自的作用,我国引入独立董事制度的定位是什么,法律对于此没有明确的规定。

3.3 独立董事薪酬体系和激励机制不完善

虽然《指导意见》对于独立董事的薪酬体系有明确的规定,但实践性却不强,易受大股东的影响,导致独立董事的薪酬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大股东,从而其独立性受到影响。

与薪酬体系相匹配的,我国独立董事的激励机制,上述条文明确禁止了独立董事收取津贴以外的利益。由于激励机制的缺失,主观上工作积极性得不到调动,而客观上又有来自控股股东的压力和执业风险,最终导致了独立董事的“不作为”。

3.4 外部惩治与内部监督机制的不健全

从外部来看,我国目前对于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尚未建立统一的考核办法,考核通常由上市公司自己来完成,考核制度不合理不利于独立董事积极行使职权。而对于独立董事违法违规行为的法律制裁也不力,主要以警告和罚款为主。目前我国独立董事受到的约束主要是一种以职业道德和个人良心为出发点的自我约束,但是“制度比人更可靠”,仅凭独立董事的自我约束不能真正实现对独立董事的监督和约束作用。

从内部来看,我国目前公司治理结构中并不缺乏监督机关,不论是独立董事还是监事会,都不能真正发挥其监督作用,归根到底就是监督机制不健全,有法不行。实践中往往公司治理监督机关得不到重视,实际权力很小,受制于大股东和管理层,这就使得独立董事无法对公司管理层进行有效监督。

4 完善我国独立董事制度的建议

4.1 确保独立董事的独立性

《指导意见》中规定“上市公司董事会、监事会、单独或合并持有上市公司已发行股份 1%以上的股东可以提出独立董事候选人,并经股东大会选举决定。”实践中,独立董事的聘任大多由大股东决定,中小股东很难参与其中。建议参照美国的模式,建立提名委员会,由提名委员会对独立董事候选人进行提名,而提名委员会自身,则是由全部股东按人头而不是股权提出,由其他独立董事组成。这样的方式既可以防止独立董事受大股东、管理层的控制,也可以使中小股东参与到独立董事的选任当中,从而有助于维护中小股的权益。

4.2 明确独立董事的定位

独立董事和监事会机构重叠,权力职责划分不明确是独立董事制度的另一大问题。笔者认为,应将独立董事和监事会的监督职能予以界定和分化,避免导致效率低下,相互扯皮的情况。

首先,应当体现独立董事的专业性。独立董事大都是具备财务、法律、管理等方面专业知识的资深专家,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和较丰富的实践经验,且独立董事与上市公司不存在利益关系,应当更加强调独立董事提供建议、咨询的职能。其次,从监督方式上区分独立董事和监事会。独立董事大多有自己的本职工作,主要是通过参加会议的方式参与监督,不可能每时每刻关注公司的监督工作;而监事会更像是一种常设的监督机构,监事本身就是公司的正式员工,所以要在监督的节奏和方式上对两者进行区分。

4.3 完善独立董事的薪酬体系和激励机制

目前我国独立董事的薪酬完全由上市公司自己决定,这使得大股东很可能实际控制独立董事,建议通过证监会建立统一的薪资标准,避免大股东通过控制薪酬来实际控制独立董事。

另外,我国现行公司法律制度没有规定独立董事的激励机制,可以参照美国的模式,加入会议补贴和延期支付的方式。会议补贴的方式能调动独立董事参与公司决策的积极性,而延期支付方式,可以防止独立董事为了眼前利益而牺牲公司长远利益。建立了这样的机制,既可以提高独立董事工作的积极性,也对独立董事有一定监督作用。

4.4 健全独立董事监管处罚机制

有权力即有责任,独立董事掌握对公司决议的监督权,应当设定相对应的责任。目前我国对于独立董事的监管处罚主要是由证监会给予的行政处罚,且力度较轻。应当健全独立董事监管处罚机制,如果因为独立董事违法违规造成了上市公司的损失,负有责任的独立董事不仅要承当行政责任,还应当对损失进行赔偿。另外,还需要在行政、刑事的领域完善对独立董事不作为甚至违法违规的惩治,以规范独立董事的行为,促进其履行职权。

参考文献

[1] 刘李胜.上市公司治理独立董事制度[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9.

[2] 杨荣展.简论独立董事独立性之若干问题[J].法制与经济,2011(6).

[3] 孙伯琦.完善我国独立董事制度再思考[J].法治,2011(10).

[4] 李红琨.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6.

独立董事制度篇4

一、独立董事制度探源

独立董事首创于美国。在英美的公司法制中并无董事与监事的“权力分立”制度,而 完全由董事会主掌了公司的一切资源。(注:张民安:《现代英美董事法律地位研究》 ,法律出版社2000版,第12页。)在此种背景下,为避免董事滥用其权限,亦即基于有 效监督董事及公司管理层行为的需求,英美遂逐渐发展出独立董事(IndependentDirector)制度,通过独立董事的参与董事会以有效监督公司的经营及发展状况。

所谓独立董事,一般是指不实际执行公司业务(非管理层的),与公司及其控制者并无 利害关系,并具有相当的品质、经验与能力来监督及评估公司管理层运作的董事。独立 董事的主要特征在于其与公司的控制者以及股东间并无利害关系,并且不承担公司实际 执行业务的任务。其职权与一般董事相同,他不但可通过客观行使董事职权的方式来监 督公司的运作,并且可透过其积极的参与各种委员会运作来影响公司的决策与经营。

在美国公司法中,董事可分为内部董事与外部董事。在采取两分法的情况下,外部董 事与独立董事有时互换使用。如果采取三分法,董事可以分为内部董事、有关联关系的 外部董事与无关联关系的外部董事。其中,只有无关联关系的外部董事才可被称为独立 董事。内部董事是指兼任公司雇员的董事;有关联关系的外部董事是指与公司存在实质 性利害关系的外部董事。独立董事则是指不在上市公司担任董事之外的其他职务,并与 公司及其大股东之间不存在可能妨碍其独立作出客观判断的利害关系(尤其是直接或者 间接的财产利益关系)的董事。由于独立董事不兼任公司的经营管理人员,独立董事属 于外部董事的范畴。又由于独立董事不与公司存在实质性利害关系,独立董事又不同于 其他外部董事,尤其是股东代表董事。

美国证监会早在1930年就已经开始建议公开发行公司采用独立董事制度。《1940年投 资公司法》规定至少40%的董事必须为独立人士。1977年经美国证监会批准,纽约证券 交易所引入一条新规定,要求每家上市的本国公司“在不迟于1978年6月30日以前设立 并维持一个专门由独立董事组成的监督委员会,这些独立于管理层的董事不得有任何会 影响他们作为委员会成员独立判断的关系”。(注:何美欢:《公众公司及其股权证券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版,第513页。)

独立董事制度在美国设立之初,争议颇多。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在美国股权分散的大 型上市公司中,独立董事已经成为董事会中的多数。从实证研究看,此制度对于防止公 司经营阶层的徇私舞弊等卓有成效,甚至有许多研究显示,上市公司外部董事愈居多数 ,经营业绩愈好。独立董事制度在美国已逐步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独立董事制度之所以被认为有助于企业经营的监督、管理,其主要原因在于这些独立 董事与公司股东及公司经理人之间并无实质的利害关系(亦即有较强的“第三人性格”) ,在董事业务的执行上被认为较能公正、客观地行使其职权。另一方面,若欲寄望独立 董事的存在能够真正地影响企业的运作,则必须赋予独立董事介入企业的经营的实质权 利,必须对于独立董事的选任加以严格要求,并予以充分的授权。

在美国公司的实际运作上,独立董事除了行使董事会职权的方式外——亦即利用参与 重要决策决定及选任、解任经理人员等方式来影响公司的经营以外,最主要的,他们还 参与了各种经董事会授权成立的各个委员会如提名委员会、报酬委员会、审计委员会等 的运作,特别是监督委员会。这些委员会依其不同的授权范围,主导、监督了公司的经 营管理状态,经由对各委员会的参与,独立董事因而能够有效地发挥其监督功能。

独立董事制度在其他市场经济国家也得到确立。例如,据经合组织(OECD)1999年调查 结果表明,董事会中独立董事所占的比例在英国为34%,法国为29%。独立董事制度对于 提高公司决策过程的科学性、效益性、安全性,加强公司的竞争力,预防公司总裁和其 他公司内部控制人为所欲为、鱼肉公司和股东利益,强化公司内部民主机制,维护小股 东和其他公司利害关系人的利益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我国独立董事制度存在的问题

我国《公司法》并未规定独立董事制度,但该制度率先在我国海外上市公司中试点。 国家经贸委与中国证监会1999年联合的《关于进一步促进境外上市公司规范运作和 深化改革的意见》中就要求境外上市公司董事会换届时,外部董事应占董事会人数的1  /  2以上,并应有2名以上的独立董事。可惜,这一硬性要求只适用于境外上市公司,而  不  适用于境内上市公司。《上市公司章程指引》对于境内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仅是采取  了  许可的态度,而非鼓励的态度。2001年中国证监会公布的《指导意见》,意在向所有  上  市公司全面推开独立董事制度,此举之善意值得肯定。但该《指导意见》存在诸多问  题  。

(一)独立董事的选任规则不严格、不科学

独立董事制度篇5

[关键词]独立董事;股东;证监会;董事会;

一、引言

在现代公司治理结构中,其核心是董事会的职权与结构问题。董事会作为股份公司最高执行机构,是代表全体股东的利益的,它应以诚实、审慎的态度对公司的战略、计划进行决策,最终实现股东价值和长期回报的最大化。但是,在传统的董事会结构中,大股东的代表始终把持着董事会决策权,使董事会在决策时往往偏重大股东的利益,中、小股东的利益无法得到有效的保障。另一方面,很多公开上市的企业,由于股权的分散化,而陷入了内部人控制。由于传统的董事会结构缺乏一种制衡机制来保证其运作的公正性,从而影响了投资者的信心。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美国出现了很多对公司董事会或管理层不信任的法律诉讼案。类似的情况,在其他市场经济国家也有发生。于是,人们开始逐步意识到引入独立董事制度可以强化董事会的职能,确保董事会运作的公正、透明的必要性。

二、独立董事制度

独立董事最早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它的出现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1)萌芽阶段,20世纪30年代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就建议公众公司设立“非雇员董事”以使董事会能切实督察高级职员的经营活动;(2)初创阶段,美国《1940年公司法》第10条(a)中明确规定董事会成员中至少40%的董事必须为外部人士,从而奠定了美国现代“独立董事制度”的基础。(3)正式建立阶段,美国60年代政治混乱,人们对包括大公司在内的体制失去信心,在此情形下美国证监会(SEC)积极推动了公司治理结构的改革。《1934年证券交易法》于1975年修订,赋予了美国证监会(SEC)批准和拒绝自我管制机构上市规则的权利,从而使有可能间接影响上市公司的治理。1977年,经美国证监会(SEC)批准,纽约证券交易所引入一项新规定,要求每家上市的本国公司“在不迟于1978年6月30日以前设立并维持一个专门的独立董事组成的审计委员会,这些独立于管理层的董事不得有任何会影响他们作为委员会成员独立判断的关系”。(4)进一步完善阶段,由于投资者获取信息的方式和速度惊人发达,对独立董事监督公司审计提出了新的挑战,从而使独立董事制度得以更加完善,美国《密西根州公司法》第450条,率先规定了独立董事的标准及任命方法和特殊权限[1]。作为改善公司治理机制的重要部分,各发达国家在90年代初对这一建设的重视进一步加强。

在西方股份公司的治理结构中,其权力机制的制度性安排有二种模式。一种是以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家为代表的一元模式或叫单层模式。其权力结构是由股东大会选举董事会是由执行董事和非执行董事组成,由其托管公司财产、选聘经营管理班子,全权负责公司的各种重大决策并对股东大会负责,董事会由执行董事和非执行董事组成。一种是以日本、德国等国家为代表的二元模式或叫双层模式,是由一个地位较高监事会监管一个代表相关利害者的执行董事会,监事会和董事会呈垂直的双层状态。二元模式中日本、德国的具体权力形式又有区别。日本公司是由股东大会选举产生董事会和监事会,董事会和监事会都对股东大会负责,由监事会对董事会进行监督,并与董事会共同行使对经营管理层的监督制衡。而德国公司是由股东大会选举产生监事会,再由监事会来任命董事会,监事会对股东大会负责,董事会对监事会负责。德国模式中的监事会相当于美英模式中的董事会,但其权力重点在于监督而非决策,而董事会相当于经营管理班子。像法国公司究竟采取一元模式,还是采取二元模式,是由公司章程确定,经过对公司章程的修改,两种模式还可以互相转换。

我国的公司治理结构是一种二元制的结构。公司在股东大会下设董事会和监事会两个平行的机构。根据《公司法》第124条的规定:“股份有限责任公司设监事会,其成员不少于3人。监事会应在起组成人员中推选一名召集人。监事会由股东代表和适当比例的公司职工代表组成,具体比例由公司章程规定。监事会的职工代表由职工民主选举产生。董事、经理及财务负责人不得兼任监事”。在我国二元制公司治理结构下,监事会既无法了解实情,又缺乏监督手段,无法起到良好的监督作用,其职能没有得到确实发挥,仅仅流于形式,成为摆设。鉴于我国公司治理结构的这种现状,证券监督机构试图通过引入美国的独立董事制度来解决对公司的监督问题。证监会并为此专门了《指导意见》,并在上市公司全面推行独立董事制度。

1、独立董事

何谓“独立董事”?学界和企业界的共识是,没有也不应当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定义。一般所谓独立董事是指既不代表某一股东或团体的利益,也不存在任何影响其独立与公正地判断公司的战略、投资决策、绩效评估、监管等方面能力的相关关系,更不是公司的经营人员的外部董事。在西方也被称为非执行董事(non-executive director)[2]。Delaware最高法院的意见是,“外部董事”是指某董事既非公司雇员又非执行董事,而“独立性”指该董事就某一事项所做决定确系根据公司的利益,而不是出于其他外部考虑或外部影响[3]。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于2001年8月16日的《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上市公司独立董事是指不在公司担任除董事外的其他职务,并与其所受聘的上市公司及其主要股东不存在可能妨碍其进行独立客观判断的关系的董事。”

2、独立董事制度设立的目的、作用

独立董事并非完全意义上的绝对独立,而是相对于公司及关联企业或人士利益的独立。独立董事不是利益的绝缘体,他同样要对特定的社会群体负责,服务于法律法规规定的特定目的。

一般来说,设置独立董事的目的主要有:(1)利用外部董事专业上的优势,吸取各种不同的观点提高董事会的决策水平;(2)真正履行董事会的监督职能,对公司的内部董事和管理层实施外部监督,避免内部人控制,维护全体股东的利益;(3)防止大股东操纵董事会,增加企业运作的透明度,站在公正的立场上,发现企业的问题,发表客观、独立的意见。但不同国家因具体的社会条件、文化背景的不同,其设置独立董事制度的目的会有不同[4]。

我国设置独立董事制度的目的主要在于防止公司大股东滥用控股权,维护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证监会在《指导意见》中规定:“独立董事应当按照相关法律法规、本指导意见和公司章程的要求,认真履行职责,维护公司整体利益,尤其要求关注中小股东的合法权益不受损害。”也就是说,独立董事不能充当大股东利益的代言人或附庸,唯大股东的利益马首是瞻,而应以维护中小股东的合法权益为其存在的理由。

我国设置独立董事的目的与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现状密切相关。由于我国上市公司大多由国有企业重组改制后以募集方式设立,股权相对集中,其中半数以上的公司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高于50%,不少公司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甚至高达66.7%,这就导致大股东控制力超强。因为按照公司规定,公司内部的权利分配中可以实行资本多数原则,如果不对大股东在董事任免的权限进行限制,公司董事会就完全可能被大股东操纵,许多董事将会置公司及中小股东的利益而不顾,成为大股东利益不折不扣的代表。很难设想,大股东选派的董事、高级管理人员会代表中小股东的利益,以中小投资者的立场去作出判断和行事。这就很容易解释,为什么我国证券市场中大股东能够肆意兴风作浪,利用关联交易操纵公司利润,制假造假,侵占或挪用公司资产而不被公司管理层所制止,在东窗事发之前能够长期安然无恙,逍遥法外。实际上,大股东委任的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往往就是大股东滥用控股权损害中小投资者利益的听命者、实施者或帮凶。因此,通过设置独立董事限制大股东在董事任免上的权限,防止由于股权集中导致大股东操作董事会,进而操作整个上市公司谋取私利的做法也就成了一种适当的选择。

结合我国现状,上市公司为什么要设立独立董事?这主要是因为:(1)通过独立董事可以降低政府部门对上市公司日常经营行为的干预;(2)通过独立董事来制约内部控股股东,避免其利用控股地位做出不利于公司和外部股东的行为;(3)通过独立董事来监督公司管理层,减少“内部人控制”对公司利益造成的损害;(4)独立董事能够确保公司董事会相对独立于公司控股股东和公司高级管理阶层,从而客观、独立地决策公司各项事务、做出维护公司所有股东利益的正确选择,保证上市公司实现可持续发展。

独立董事在上市公司中的作用 :

设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核心作用是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1)、从股东层面来看,独立董事有利于制衡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保持董事会的相对独立性,进而维护所有股东的利益。独立董事从全体股东利益出发来监督公司管理层。

(2)、从公司层面来看,独立董事能够以其专业化的知识及独立判断能力为公司发展提供有建设性的意见,协助管理层推进经营活动,从而有利于公司提高决策水平,改善公司声誉,提高公司价值。

(3)、从社会层面来看,独立董事制度的建立将使上市公司的“内部人控制”现象在源头上得到控制,有利于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进一步完善,增强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信心,对上市公司的社会价值的提升产生积极影响。

3、独立董事的职责和限制

独立董事必须具备专业知识,拥有经营管理、法律或财务工作的经验,并确保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履行董事职责。

为了确保独立董事的独立性,有如下最低要求:

(1)不是上市公司的当前或以前的高级管理人员或雇员。

(2)不在政府部门或公司股东单位及其上级主管部门任职。

(3)不拥有任职公司的大量股份,也不代表任何大股东的利益。

(4)除收取公司董事费外,不得以任何形式与任职公司发生经济利益关系。

(5)《公司法》所规定的不得担任公司董事的人员。

(6)被中国证监会确定的市场禁入者。

独立董事的人数限定

上市公司至少拥有董事会成员数的三分之一以上的独立董事。鼓励上市公司提高独立董事在董事会构成中的比例。独立董事人数在上市公司董事会中所占的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董事会的独立性。

独立董事的产生方式 :独立董事应该由股东大会选举产生,不得由董事会直接任命;独立董事的任命都必须经过正式的程序,并应该有特定的任期;当独立董事不再具备独立性时,股东大会可以取消其任命。

独立董事除了必须履行董事的一般职责外,兼有如下职责:就公司发展战略、业绩、资源等问题做出独立判断,包括主要人员的任命和操守标准;检讨董事会和执行董事的表现,确保董事会代表所有股东的利益,而非某特定群体的利益;监督上市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在执行董事可能存在利益冲突时介入,减少内部人控制和大股东操纵。

独立董事的权利 :独立董事在公司重大投资、财产处理、关联交易、对外担保、利润分配等关系到公司经营发展的重大事项上有发表意见、参与决策的权力;向董事会提议聘用或解聘会计师事物所;向董事会提请召开临时股东大会;经两名以上的独立董事提议就可以召开临时董事会;独立董事可以单独举行独立董事会议,对特定的议程进行审议和表决;不论其是否同意董事会通过的意见,独立董事所发表的意见应在董事会决议书中书面列明;公司的关联交易在提交董事会书面表决投票时,独立董事应当享有否决权。即必须由独立董事签字后方能生效;独立董事可以直接向股东大会、中国证监会和其他有关部门报告,必要时可以在报刊上发表其独立意见;独立聘请外部审计机构或咨询机构;对董事会提交股东大会讨论的事项,如需要独立财务顾问出具独立财务顾问报告的,独立财务顾问由独立董事聘请;可以在股东大会召开前公开向股东征集投票权;独立董事行使上述职权应当取得全体独立董事一致同意。如果上市公司董事会下设薪酬、审计、提名等委员会的,独立董事应当占有二分之一以上的比例。

独立董事的义务 :独立董事应当遵守公司章程,维护公司利益;不得利用在公司中的地位和职权为自己或他人谋取私利;不得利用职权收受贿赂或其他非法收入;不得侵占公司财产;不得挪用公司资金或将资金借贷给他人;不得以公司资产为本公司股东或其他个人债务提供担保;非经股东大会同意,不得同本公司订立合同或进行交易;不得泄露公司机密;独立董事应当对公司重大事项向董事会或股东大会发表独立意见,包括“(1)重大关联交易(指上市公司拟与关联人达成的总额高于300万元或高于上市公司最近经审计净资产值的5%的关联交易)应由独立董事认可后,提交董事会讨论;独立董事作出判断前,可以聘请中介机构出具独立财务顾问报告,作为其判断的依据;(2)聘任或解聘高级管理人员;(3)公司董事、高级管理人员的年薪;(4)独立董事认为可能损害中小股东权益的事情;(5)公司章程规定的其他事项。”

独立董事就上述事项应当发表以下几类意见之一:保留意见及其理由;反对意见及其理由;无法发表意见及其障碍。如有关事项属于需要披露的事项,上市公司应当将独立董事的意见予以公告,独立董事出现意见分歧无法达成一致时,董事会应将各独立董事的意见分别披露。

如果不建立独立董事的约束机制,强化独立董事的责任意识,使独立董事有足够的责任心去真正履行监督职责,那么要使独立董事维护中小股东权益就是一句空话。

独立董事制度作为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内部制衡机制,应该吸取我国现行监事会制度实施中的经验教训。在我国的上市公司中,监事对监督经营层没有积极性,更没有责任心,对众多的经营者的不当行为,作为监督的监事并非一概不知,更多的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更严重的是,监事自身也参与了某些不当的交易,从不当交易中谋取私利。对众多的经营腐败,除应指责经营层失职、大股东滥用控股权外,监事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我国公司法在监事责任上的语焉不祥,无疑为监事逃避监督职责提供了可乘之机。

证监会在指导意见中要求上市公司为独立董事建立责任保险,但并未依据公司法的规定对独立董事应承担的责任作出任何细化规定,而公司法有关董事职责的规定又过于原则化,如果独立董事不勤勉尽责,如何对其进行约束,显然成了独立董事制度的软肋,严重危及独立董事制度设计的初衷。现在我国上市公司都设置了独立董事,但防范大股东滥用控股权、维护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的效果并不明显,许多独立董事成为花瓶董事、人情董事,与内部董事一团和气,甚至相互勾结,沆瀣一气,出席董事会往往就是走走过场,一旦决策失误,就当甩手掌柜,辞职了事,对其失职根本不予追究,也无法追究,这样设置独立董事的上市公司甚至更容易被大股东所操纵,更容易出问题。如果真出现这种局面,将既是独立董事制度在中国遭遇的悲哀,也是对独立董事制度设计的讽刺。

独立董事既然接受了这一职务,他们就应该履行独立董事应有的义务,如果他们没有适当履行义务,签字同意的关联交易对公司和少数股东不利,对因此造成的公司或其他股东的损失,独立董事应该对公司或受损害的股东承担连带民事赔偿责任。只有有法律责任约束的义务,才可能得到切实的履行,也只有潜在的法律责任的威胁,才会促使独立董事投入时间和精力去研究关联交易的问题,并坚持和维护法律要求的公平公正原则,避免独立董事成为“人情董事”或“花瓶董事”。郑百文弄虚作假事件披露后,中国证监会对在郑百文董事会中担任独立董事的河南郑州大学外语教师陆家豪行政处罚10万元一案,已经给那些放弃职守,随波逐流的“花瓶董事”们敲响了警钟。

因此,要使独立董事真正发挥其职能作用,就必须相应制订有关独立董事责任承担的具体规定,以对其行使职责进行一定的约束,从而促使独立董事在法律的框架内切实履行其职责,最大限度地维护中小股东的合法权益。

4、独立董事的独立性

独立董事的独立性应当包括两个层次:一是任职前的独立性;二是任职后的独立性。

任职前的独立性是独立董事其中一个重要的任职条件,即被选举前是独立的。不同的国家及不同的机构对独立性的界定是不同的。如,纽约证券交易所要求:独立董事意味着该董事独立于管理层,并且与公司不存在任何董事会认为有可能影响到进行独立判断的关系。其他机构如美国加州公职人员退休基金、英国Hermes养老基金管理公司、泰国证券交易所、香港交易所创业板等也都对独立性进行了明确的界定。我国《指导意见》是通过直接规定和援引公司法等来界定独立性的。

任职后的独立性则是指独立董事获选后是否能一直维持其独立性,这需要若干制度的建立和实施来加以保证。所涉及到的任期问题:独立董事的任期影响其独立性,因为经过一定时期的共事,同化是一种普遍现象。所以各国对独立董事的任期都是有所限制的。美国《密西根州公司法》规定的独立董事任期为3年,即使获选连任也将丧失独立性。《指导意见》规定独立董事每届任期与该上市公司其他董事任期相同,任期届满,可以连选连任,但是连任时间不得超过六年[5]。

对于“独立性”不可做僵化理解。在公司治理的需要方面,没有两个公司是完全一样的,也没有一个公司是会一成不变的,因此,“把‘独立性’用语言表达出来本身是一件困难的事。” [6] 独立董事的任命不应是符号化的过程,如果真正体现了公平基础上的股东民主 (如累积投票制等的采用),证券监管部门的审核程序似可省却。否则,在对独立董事违反诚信义务的诉讼中,证监会应否承担实质审查的相关责任?独立性是一个事实问题,针对独立性的争议一旦发生,几乎必然是在诉讼中。尽管法院不是一个评估公司商业决策的适宜机构,但对于审查某个董事在某个具体交易或决策中的独立性,它还应该是适格的。相关当事人对于“独立性”的多有不同理解,应当留给受害股东挑战某董事的独立身份的机会。

三、独立董事制度的评述

独立董事制度在实践中运行后,越来越多的人提出质疑,独立董事制度究竟起到了什么作用?有人说:设置独立董事的目的是把专家型人才纳入企业管理层,弥补企业决策层在某些方面的缺陷或不足,可使企业的发展决策更为科学可靠。有些政府官员认为“独立董事的推出就是由政府出资,实现政府在企业的‘代言人’,就是借专家替政府把好关”。“独立董事不只是企业的顾问,而是代表政府行使相应的权力”。有的文件对独立董事规定了下列职责:“贯彻执行国家有关部门方针政策、法律和法规,执行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有关部门决定,认真履行国有资产保增值的职责;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公司章程,参与董事会对公司国有资产经营计划、投资发展、财务预决算、内部管理机制设置、任免经营班子成员、制定基本管理制度以及对直属企业管理等重大事项的决定。向市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提出建议,独立、认真、郑重地行使表决权” [7]。看来,即使在独立董事制度已应用于实践后,人们对它的作用仍是莫衷一是,搞不清楚。

英国Cadbury报告(第4.11节)认为,非执行董事主要应对公司战略、经营和资源配置包括关键职员的任命和行为准则的确定,作出独立判断。英国Hermes投资基金管理公司在其1998年6月的《公司治理声明》中指出,独立董事的关键角色是:确保首席执行官和董事会作为一个整体集中精力使股东的长期价值最大化。为此,非执行董事应在三个方面负起责任:(1)战略上的功能:在治理决策过程中导入他们的独立判断;(2)专长:提供公司可能没有的技能和经验。这尤其适用于中小企业;(3)治理功能:确保遵守最佳行为准则,参与新董事的任命和监督执行董事的行为。[8]

四、结论

由于我国独立董事制度才刚起步,所制订的制度还有诸多不足要使独立董事真正发挥其作用,就必须相应制订有关独立董事责任承担的具体规定,以对其行使职责进行一定的约束,从而促使独立董事在法律的框架内切实履行其职责,最大限度地维护中小股东的合法权益。

总而言之,在各种利益关系错综复杂的现代商业社会中,要想切断独立董事的所有利益关系,本身是有很大疑问的。指望完全处于真空状态的独立董事为股东谋利,显然是不现实的。将独立董事的功能集中定位在于维护中小股东权益,参大股东、其委派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及关联交易的监督与审查上,并相应进行制度设计,同时借鉴西方发达国家一些有益的作法,不失为我国目前一种现实的选择。

五、参考文献

注释:

[1] 《独立董事制度与公司治理:法律和实践》 第三章 P160-163 官欣荣 著 中国检察出版社 2003年9月 第一版

[2] 《创业板市场的独立董事制度》 郭锋 民商法律网 .

[3] 《独立董事制度与公司化中国》 郭强 民商法律网 .

[4] 《独立董事的责任》 国泰君安

[5] 《对公司治理及独立董事制度的认识和反思》 丁文顺 法律图书馆

[6] 见《新合约》。 中国证券立法体现了难能可贵的灵活,比如对于“证券”、“并购”等概念的处理(见吴志攀,《证券市场、政府与法律的互动》,《金融法苑》1998第12期)。在独董制度建设上应当坚持这种活性。

[7] 《广州日报》2001年8月24日。

[8] 参见倪建林《公司治理结构:法律与实践》,法律出版社,第113页。

参考资料:

{1}《独立董事制度与公司治理:法律和实践》官欣荣 著 中国检察出版社 2003年9月 第一版

{2}《独立董事的责任》 国泰君安

{3}《董事的责任》 国泰君安

{4}《独立董事制度要行之有效》 国泰君安

{5}《独立董事不能“花瓶化”》 人民法院报

{6}《在新词语中变革——独立董事》 新浪网

{7}《“花瓶董事”状告证监会 陆家豪该负啥责任》 新浪网

{8}《“花瓶董事”该负啥责》 新浪网

{9}《独立董事 是聋子的耳朵吗?》 新浪网

{10}《对公司治理及独立董事制度的认识和反思》 丁文顺 法律图书馆

{11}《建立独立董事制度 完善治理结构》 法律图书馆

{12}《论独立董事的法律制度》 法律图书馆

{13}《创业板市场的独立董事制度》 郭锋 民商法律网 .

{14}《关于独立董事制度的思考》 殷少平 民商法律网 .

{15}《独立董事制度与公司化中国》 郭强 民商法律网 .

{16}《论独立董事制度》 刘俊海 民商法律网 .

{17}《美国独立董事制度与德国监事会制度之比较——也谈中国公司治理结构模式的选择》 彭真明、江华 民商法律网 .

{18}《难以安然:刀俎之间的ENRON独立董事》 郭强 民商法律网 .

{19}《台湾证券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函:订定「台湾证券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上市公司设置独立董事、监察人之相关处置措施》 民商法律网 .

{20}《我国不必设立独立董事制度》 赵晓琳 民商法律网 .

{21}《我国台湾地区修正“独立董事及独立监察人之资格”规定》 民商法律网 .

相关法律法规、行政规章:

1、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2001年8月16日《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

2、《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令第5号-证券公司管理办法》

3、《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内部控制指导意见》

4、《关于规范上市公司实际控制权转移行为有关问题的通知》

5、关于印发《关于境外上市公司进一步做好信息披露工作的若干意见》的通知

6、《中国证监会发言人就基金管理公司(含外资参股基金管理公司)设立问题的谈话》

7、《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

独立董事制度篇6

关键词:独立董事制度;独立性;监事会

独立董事制度首创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随后为英国所引进,在公司治理上取得了巨大的成效。20世纪90年代以后,许多国家包括一些实行公司二元制的大陆法系国家如日本、韩国等,也纷纷效仿。独立董事制度作为英美公司治理结构中的制度创新成果,俨然已成为全球学习的“典范”,甚至可以说已成为一种国际潮流①。我国也实行了独立董事制度,然而实际效果却并不乐观,从而引起了诸多质疑。笔者接下来要对该项制度略作分析。

一、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背景分析

独立董事制度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产生背景,而在不同的背景下又具有不同的机制和作用。

西方经济发达国家的公司治理结构模式主要有两种:一为英美法系模式,一为欧洲大陆法系模式。美英等国推行独立董事制度的背景是“以一元制”为特征的公司董事会制度。“在一元制”的公司治理结构中,公司只设董事会,不设监事会。董事会是公司最高决策机构,同时又负责对公司的经营者(经理层)实施监控。由于在公司没有设置专门的监督机构,因而主要依靠外部聘请独立董事对公司管理层进行监督②。与此德日法等国推行独立董事制度的背景则是以“二元模式”为特征的公司治理结构,即公司机构中董事会与监事会并存。

我国采用的是“二元制”的公司组织结构模式,在公司股东大会下同时设立了董事会和监事会,这就不同于英美法系国家。然而我国公司在设置董事会与监事会的背景下,又推行独立董事制度来加强对公司经营者的监督,这样就造成了监事会与独立董事的监督职能重复交叉,甚至引起公司组织功能的紊乱或削弱。

二、我国独立董事制度在实践中面临的困境

(一)独立董事的独立性难以保障

1.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进行分析

中国是一个人情社会,儒家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有非常深刻的影响。儒家文化讲求“以和为贵”、“兼收并蓄”,这一点对中国的商业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独立董事在其实际工作中,难免不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并且逐渐被其同化,而逐渐丧失其独立性。

2.从独立董事的提名、选举、聘任和任期的角度进行分析

从公司法和证监会相关规定可以看出,由于股份公司通行的“资本多数决”的原则,因此股东大会不大可能选举产生真正代表中小股东利益的独立董事;再者,我国公司的独立董事任期过长,难免与公司管理层与决策层形成亲密的伙伴关系,甚至有可能出现同流合污的情形。

(二)独立董事制度的制衡性难以实现

我们可以把公司视为一个小型的国家,公司的治理模式就类似于国家的结构。三权分立的模式实质上就是一个对抗式的模式,各方实力基本上势均力敌,故才能保证公司治理结构的一个平衡与稳定。

在我国,“一股独大”是当前股权构成的基本状况,这种情形在国有企业尤为突出。我国进入全球500强的公司基本上都是大型国有企业,国有股份占绝对优势,在此类情形下,独立董事如何发挥其自身作用,尚是一个难题。

(三)我国尚不具备充足的独立董事资源

我国目前独立董事制度人才市场还没有建立起来,上市公司目前聘请的独立董事往往都是一些学者教授,学术气息浓厚,难以明了商场中的尔虞我诈,并且欠缺公司治理的实践经验,故难以发挥监督作用。再者,很多独立董事往往身兼多职,疲于奔命,有时就仅凭看几个小时的资料就上董事会发表意见,久而久之就成了花瓶董事。

(四)我国尚不具备独立董事制度所要求的配套制度

独立董事制度的正常健康运行,也有赖于其他一系列辅、配套性的规定和制度,比如西方的独立董事保险制度以及提名、组成薪酬和绩效考核委员会的人选等诸多制度设计。而我国目前在这一方面还很欠缺,从而使得独立董事制度孤立运行,不能够发挥有效作用。

(五)独立董事与监事会的职权冲突

两者权利交叉之处主要表现在:(1)二者都把对公司财务的检查监督作为核心内容;(2)二者都有监督董事、经理违法行为的权利;(3)二者都有权提议召开临时股东大会③。两种监督权,哪一个起决定作用,法律尚无明确界定。

三、借鉴西方国家管理经验,进一步完善中国独立董事制度

尽管独立董事制度目前在我国运行的效果不够理想,但作为一次有益的探索,我们不能因噎废食。并且,中国的上市公司正在努力的走出国门与西方国家的上市公司开展越来越多的业务合作,实行独立董事制度也是与国际潮流相接轨的必然要求。

因此,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应当结合我国的具体环境,再借鉴西方国家管理经验,进一步完善独立董事制度。具体要做好如下几点:

(一)独立董事制度的引入不应脱离中国国情

中国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国家,市场经济发育时间不长,游戏规则还不成熟,企业的自律行为欠缺,因此中国在建立独立董事制度时不能忽视监事会存在的现实,以期实现其独立董事在监督方面的功能互补。

(二)营造独立董事制度成长的良好外部环境

要想使公司建立起现代的公司治理结构和机制,就应首先改革我国公司的股权结构。目前的做法主要有:1出售部分国有股权,特别是上市公司可以通过合理的价格使国有股减持;2.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扩大机构投资者在公司股权中的比重,发挥机构投资者的公司治理机制;3.通过引进外资,降低部分与国计民生无太大关系公司中的国有股比例,形成合理的股权结构对公司制衡机制的形成将起到直接的作用④。

(三)独立董事的选聘制度应科学透明

中国的上市公司应当聘请既有丰富知识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士来担任独立董事。另外,中国现行法律法规中并未禁止外籍人士担任董事和独立董事,所以中国完全可以聘用有丰富企业管理经验的外籍商务人士、财务专业人士来担任中国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

(四)建立对独立董事的监督约束机制激励机制

可从正面提供激励独立董事的动力,而监督约束机制则保证独立董事尽职尽责。监督约束也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建立独立董事连带责任制度,具体规定独立董事应承担连带赔偿责任的情形;二是建立自律组织。可以通过建立起独立董事自律组织实现内部监管并对加强独立董事的自律教育。

(五)建立和完善独立董事配套制度

完善的法律制度是独立董事保持独立性和以法行权的根本依据,应该推动建立民事赔偿机制和董事责任保险等配套措施,并在提名、组成薪酬和绩效考核委员会的人选等方面做出细致合理的制度设计,使得使独立董事在行使监督权的时候拥有完善的法律制度保障这一坚实的后盾,进而发挥其应有的积极作用。(作者单位:昆明理工大学法学院)

注解

①彭真军:“我国独立董事制度的几点反思”,载《广东社会科学》2008年第2期,第196页。

②宋东涛、廖晓莉:“中外公司独立董事制度的比较研究”,载《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6月,第72页。

独立董事制度篇7

关键词:独立董事;独立性;公司治理

一、我国引入独立董事制度的动因及现状

我国与英美等国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动因不同,英美国家是一元制公司治理模式,不设监事会。独立董事的主要任务是平息投资者对经理人员高薪的抱怨,降低诉讼风险等。而中国上市公司中大部分是由国有企业转制而来,“一股独大”、“内部人控制”现象比较普遍。公司治理虽是二元制结构,设有监事会。但监事会作为外部监督机构,对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很难起到保护作用。为了使流通股东的利益免受非流通股股东的侵害,我国上市公司引入了独立董事制度。

中国证监会于2001年8月16日《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要求2003年6 月30日前各上市公司董事会成员中,应包括三分之一的独立董事。标志着我国独立董事制度的正式建立并进入实施阶段。2006年施行的《公司法》第123条规定“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从法律层面明确了独立董事的地位。目前,我国独立董事制度的建立已经初具规模。无论是人员构成还是专业化水平,都基本符合现代公司制要求。从独立董事制度实施几年的趋势看,大学教授和高级管理人员将成为独立董事队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①。

二、我国独立董事制度的独立性分析

(一)独立董事的选拔不科学

独立董事的提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公司治理主体之间争夺董事会权的斗争。控股股东希望通过所拥有的股权完全控制独立董事的提名,从而减少中小股东等其他治理主体的监督。在我国现阶段股权过于集中的情势之下,上市公司的董事会和监事会主要被大股东掌控,独立董事基本上是由控股股东推荐产生。这样就很难保证独立董事的独立性和客观性。

(二)独立董事的薪酬来源没有合理规定

独立董事的薪酬来源是一个敏感话题。如果独立董事从上市公司获得薪酬,其独立性就容易生疑。可是,如果独立董事不收取任何报酬,以“义工”的形式出现,那么他们工作的努力程度就会大打折扣。我国《关于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规定:“上市公司应当归于独立董事适当的津贴。津贴的标准应当由董事会制订预案,股东大会审议通过,并在公司年报中进行披露。除津贴外,独立董事不应从该公司及其主要股东或有利害关系的机构和人员处取得额外的、未予披露的其他利益。”目前的薪酬制度制约着独立董事独立性的发挥。

(三)独立董事的人员数量得不到保证

如果独立董事人数比例偏低,就会受制于董事会集体决策的限制,导致独立董事难于对董事会决策施加影响。《公司法》规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成员为5-19人。《指导意见》要求上市公司董事会成员中应有三分之一以上独立董事。实际上,我国上市公司董事会平均规模11人,而独立董事仅为1-2人。这种情况容易造成独立董事的存在只流于形式。

(四)独立董事的信息获取能力有待商榷

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大部分是由经济学、法学界等知名人士或高级管理人员兼任。他们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是上市公司向其提供的材料。如果上市公司没有及时提供材料或提供的材料有虚假成分,那么独立董事的判断就会产生偏颇。另外,独立董事除在上市公司兼职外,还有自己本职工作,很难把大量时间和精力用在考察公司经营上。因此,其独立性判断有待商榷。

(五)独立董事的职责权限不够清晰

我国是二元制公司治理结构,既存在监事会又存在独立董事。原则上,监事会执行“外部监督”职能,独立董事执行“内部监督”职能。但是在实践中常常因职责界限不明晰,导致独立董事的独立性难以发挥。比如:《公司法》赋予监事会有财务监督的职能。而《指导意见》赋予独立董事有独立聘请外部审计和咨询机构的权力。这样的职责重叠,很容易造成“搭便车”的心理。

三、完善我国独立董事制度的对策

我国独立董事制度的法律位阶比较低,相关配套的规定也不够完善。应该加强法律法规的系统性建设。同时,以下几点也值得关注:

(一)建立独立董事托管制度,完善独立董事选拔考核机制

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专业独立董事队伍,实现独立董事制度的法制化、规范化,前提是必须完善独立董事的选拔和考核机制。笔者认为,当前最有效的办法是建立独立董事托管制度。即在证监会引导下,以上市公司自愿、互利原则为基础,委托行业协会等非营利性、自律性社团组织对公司的独立董事选拔和绩效考核进行专业化统一管理。确保向上市公司输送合格人才。

(二)建立专项基金,解决独立董事资金来源问题

由证券监管机构根据上市公司发展状况,制定缴纳比例。上市公司每年从收入中按比例提取专项基金,作为独立董事的薪酬来源。该基金交由自律性社团组织统一管理。使独立董事独立于所服务的上市公司。

(三)弱化控股股东在董事会中的权力,明确独立董事人数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过于集中。“一股独大”现象严重阻碍了独立董事的工作效率。应加快股权分置改革的步伐,尽量弱化国有股比重,使股权尽量多元化。但同时也要注意不能过度分散。对独立董事人数在上市公司董事会中所占比例,法律规范中应规定最低标准。比如:董事会由11人构成,其中至少要有4名独立董事。独立董事只有占董事会多数席位,才能发挥出监督和制衡作用。

(四)加强信息保障制度建设,增强独立判断力

首先,规范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具体流程和质量标准,确保独立董事知情权;其次,明确独立董事兼职数量和在上市公司的工作时间,使其充分了解公司经营情况,加强独立判断的能力。

(五)明确职责权限,防止机构重叠

针对独立董事和监事会职责交叉现象,《公司法》和《指导意见》应作出修改和补充,明确职责权限,充分发挥各自的监督职能。独立董事还应为上市公司提供必要的咨询服务,保护中小股东利益,帮助公司实现经营目标。(作者单位:1.长春大学旅游学院;2.吉林中石油昆仑燃气有限公司;3.长春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陈文浩,《公司治理》,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2]冯源,《试析我国独立董事的报酬问题》,现代经济信息2009年版。

[3]何卫东,《独立董事:实质重于形式》,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独立董事制度篇8

【论文摘要】鉴于我国现有的大多数上市公司是由国有大中型企业改制转换而来,独特的产生背号,决定了上市公司产权治理结构的特点是缺乏有效的监督制衡机制。据调查资料显示上市公司董事会成员中来自大股东的董事占50%以上,董事会成员被大股东控制事实上成为了一种普遍现象,这也正是一些不正常关联交易得以合法通过的原因之所在。这样既保证不了中小股东的利益,也不利于董事会决策的独立性、科学性和开放性。文章通过分析我国现有上市公司中董事会存在的几方面问题与现状,解答了独立董事的特点及作用,认识到设立独立董事的必要性,进而提出了从五个方面建立与完善独立董事制度的对策思考。

我国实施上市公司制度近二十年来,各项制度章程在摸索中不断完善和优化,但独立董事制度还长期存在着内部人管内部人的不合理现象,因此.深入探讨和切实解决董事会成员的任职资格和构成就显得尤为迫切。

1建立独立董事制度势在必行

如何界定独立董事?或者说独立董事有哪些特点?独立董事又称作外部董事、独立非执行董事。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1)独立董事与公司没有任何股权关系。国外对独立董事的界定是:不在上市公司内部任职且与公司没有任何股权关系的人士。2)独立董事主要为中小股东的“代言人”。在国外上市公司中设立独立董事相当普遍,这一职位通常由经济学家、管理专家或社会知名人士担任。他并不是股东,而主要以公司的中小股东的利益代表身份出现,帮助企业规范运作,维护中小股东的利益。3)独立董事具有独立自主地位。独立董事的独立性至关重要,各国证券交易所对独立董事的人选均有严格限制。独立董事应有足够的时问和必要的知识、能力履行其职责:同时.作为董事会成员,独立董事被赋予一定的权利。鉴于我国公司治理结构的现状,证券监管机构试图通过引进独立的董事制度,以解决企业治理结构的重重困境;并为此专门在2001年8月16日中国证监会上了《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具体而言,证券监督机构希望独立董事制度解决以下问题:

1.1解决目前大股导致的内部人控制、投资者利益普遍得不到尊重的问题

我国上市公司大多是国有股份高度集中在国家手中。在这种情形下,中小股东基于成本的考虑普遍存在缺乏参与股东大会的热情,这导致了股东大会一边倒的现象,使大股东对投资者利益的肆意侵害。而引入独立董事制度.就是要利用其规定控制大股东、为了整体利益站在公正、客观的立场上大胆地发表意见、采取措施、制约控制大股东利用其控制地位作出危害小股东的行为,以保护中小股东的利益、改变一股独大的局面。具体地讲,独立董事主要通过以下途径体现出其积极作用:1)有利于公司的专业化运作。独立董事们能利用其专业知识和经验为公司发展提供有建设性的建议,为董事会的决策提供参考意见,从而有利于公司提高决策水平,提高经营绩效。2)有利于检查和评判。独立董事在评价CEO和高级管理人员的绩效时能发挥非常积极的作用。独立董事相对于内部董事容易坚持客观的评价标准,并易于组织实施一个清晰的形式化的评价程序,从而避免内部董事“自己为自己打分”.以最大限度地谋求股东利益。3)有利于监督约束,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独立董事在监督CEO和高级管理人员方面也有重要的作用,较之内部董事,这种监督会更加超然和有力。

1.2解决我国董事会有名无实的问题

一个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是否规范,关键是看其中居于核心地位的董事会能否充分发挥作用。从我国有些上市公司董事会的工作来看,董事会作用与影响并不很大甚至于形同虚设。因此,我们引进独立董事制度是期望通过它使董事会与控制股东、经理层保持独立,从而保证董事会独立判断公司事务,独立监督和评判公司内部经理层,以克服董事会形式化的困境。

1.3制定董事的最佳规则

应在公司章程层面上,依据上市公司的自身情况制定关于董事的最佳规则,对独立董事制度的运作机制作出详细的规定。构建我国的独立董事制度,关键是要设计一整套用以解决独立董事地位、任免、资格、职权等问题的具体制度和一些必要的措施,用以协调冲突的规范,使之确实能在我国上市公司的现状下行之有效。

2目前我国独立董事制度存在的问题

我国《公司法》并未规定独立董事制度,但该制度率先在我国海外上市公司中试点。国家经贸委与中国证监会1999年联合的《关于进一步促进境外上市公司规范运作和深化改革的意见》中就要求境外上市公司董事会换届时,外部董事应占董事会人数的1/2以上,并应有2名以上的独立董事。但是,这一硬性规定只适用于境外上市公司,而不适用于境内上市公司。《上市公司章程指引》对于境内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仅是采取了许可的态度,而非鼓励的态度。2001年中国证监会公布的《指导意见》,意在向所有上市公司全面推行独立董事制度。此举之善意值得肯定.但在实际运作中问题很多。主要表现在不是强制性规定,执行弹性幅度大:独立董事任职条件存在疏漏:独立董事的选任程序不尽合理;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中的比例太低;独立董事与监事会的职权相冲突;独立董事的激励机制还不够健全;独立董事的法律责任缺失等。

3完善独立董事制度的对策思考

3.1建立公司治理结构中设立独立董事的强制性措施

由于我国在《上市公司章程指引》中对独立董事是一种许可的态度,而非强制性规定。由此造成上市公司是一种自愿而非必须的态度对待设立独立董事制度,最终使这一许可有流于形式的可能性大大增加,最终会造成所有者代表与所有权职能形成某种意义上的缺位。而我国现行公司治理结构迫切需要解决的就是出资人的到位问题。在这方面我国国有企业既不同于西方国有企业.也不能拘泥于原有的治理模式,而应当以现代公司治理的模式为基准,重在加强董事会的建立和完善.这对于固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具有关键性的意义而完善董事会的职能与职责其中一项最重要任务就是在董事会中大量引入独立董事。此举会提高董事会决策的科学性和开放性.有效抑制国有独资企业的决策独断行为,有效而切实保护中小股东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或少受侵害。

3.2建立科学的独立董事选任机制

要严格规定独立董事的任职条件,独立董事资格之优劣是关系到整个独立董事制度能否发挥其应有作用的关键性问题,既包括利害关系上的独立性和超脱性,也包括过硬的业务能力。一般来说,独立董事大都是某一领域的知名人士或专业人士。在现阶段我阉的注册会计师、执业律师、社会研究机构的研究员、金融中介机构的资深管理人员等都可以成为独立董事的来源和资格为保证独立董事尽职尽责,我国应当限定独立董事任职的最多数量(按国际惯例其比例是不低于50%),并且还应根据其工作量作进一步的细化规定,防止重叠。一家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不宜全部由一类专业人士担任。鉴于上市公司独立董事的业务素质关系到成千上万投资者的利益.立法者有必要干预独立董事的业务知识结构。对于不同的业务知识构成规定一个硬性的比例。为培育独立董事立场。加强独立董事自律,应设立独立董事协会建立合理的独立董事选任程序。独立董事由谁提名决定着他们将代表谁的利益,这是选任制度的关键。较为合理的做法是严格按照独立董事的任职标准,由那些不在董事会中担任董事职务的股东们推介独立董事候选人,报股东大会选举通过。另外要适当提高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中的比例。笔者认为.我国可以借鉴国外的做法,规定我国上市公司应当设立审计委员会、报酬委员会和提名委员会等重要的职能委员会,并且最好全部由独立董事组成[zl。这无疑将促使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切实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改善公司治理情况。

3.3建立规范的独立董事的利益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如何建立?激励和约束问题历来是国有企业所经常面临的深层次问题也是建立独立董事制度并保障其合理运行的关键性问题。就当前国有企业改革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来看,激励和约束主要是要解决好激励方面的问题。因为国有企业长期偏离激励的方向,正如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所说的,“问题不在于社会主义体制不存在激励.而在于社会主义体制内的许多激励被误导了”。按斯氏的说法,这一被误导的激励主要表现在:1)社会主义“平等”意识对有效激励结构的障碍。激励结构的基本方向在于报酬必需按照绩效的不同而有所差异.这样才能形成激励效果。这恰恰就是从不平等的前提出发的。而在社会主义经济中,往往追求的是一种平均主义的平等,尽可能地缩小这种激励差别,以牺牲效率来换取所谓的“公平”。这样”社会主义经济对平等的意识形态方面的约束阻碍了有效激励结构的建立”。2)“政治体制充当了经济激励的部分替代物,它使得激励机制的导向发生了扭曲。”国有企业激励方面的问题直接导致对企业经营效率的影响。长期以来,我们比较多的从约束的角度去克服国有企业存在的弊端,但往往不尽如人意。因为没有激励的约束,是一种被动的约束,其效果也是十分有限的。激励是最深层次的约束。实践中,对于我国独立董事,既可以在立法上规定独立董事的报酬组成结构,也可以授权各公司斟酌确定。但立法中必须确保独立董事不能成为类似于内部董事甚至雇员的利益中人。至于独立董事的具体报酬数额究竟为多少,立法者和政府部门无权干预,而应该由独立董事的市场机制来予以确定。

3.4建立长效的独立董事的责任约束机制

独立董事的法律责任大体上可分为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独立董事的民事责任应包括:1)对公司的责任。独立董事因怠于行使职权,如明知内部董事有违法行为而不予揭露等,致使公司利益受到损害的,应当和有关人员一起向公司负连带赔偿责任。2)对股东的责任。如股东对独立董事提起诉讼,其起诉属实,则独立董事对于起诉股东因此诉讼所受到的损害负赔偿责任。3)对第三人的责任。独立董事履行职务时,如因违法行为而致他人受到损害的.应与公司共同对第三人负连带责任。至于独立董事的刑事责任,可以比照我国《公司法》、《证券法》中关于董事、经理刑事责任的规定,作出相应的处罚。

3.5合理界定独立董事与监事会的职能定位

独立董事制度的建立,必须使得独立董事的功效与我国现行的公司治理结构进行“无缝接人”,既发挥独立董事的功效,又避免职能上的冲突和无人负责的尴尬局面。一方面,由于《公司法》已就监事会制度作了明文规定,那么就应着手提高监事会的职权和细化监事会的工作内容.以强化监事的法律地位因此我们可将监事会的职能和工作重点定位于对公司财务的全面监督,并赋予其必要的知情权、调查权、召集股东大会权、代表诉讼提起权等。在对监事会进行改造的过程中,我们还可考虑吸收独立董事制度的某些优点,设立独立监事。对独立监事的任职资格、权利义务和法律责任等问题作出明确的规定,以形成公司内部的相应制衡机制。另一方面,可将独立董事的职权集中在对公司内部董事和经理人员的业务监督以及参与公司决策上,独立董事应当对内部董事和经理人员的薪酬、关联交易、自我交易等问题享有决定权.并有权就执行董事和经理人员的业绩评价、利润分配、亏损弥补、增减注册资本以及发行公司债券等发表独立意见.以期能使公司在这些重大问题上形成科学的判断。具体来说上市公司应当赋予独立董事以下职权:1)重大关联交易应由独立董事认可后,提交董事会讨论;独立董事作出判断前,可以聘请中介机构出具独立财务顾问报告,作为其判断依据。2)向董事会提议聘用或解聘会计师事务所。3)向董事会提请召开临时股东大会。4)提议召开董事会。5)独立聘请外部审计机构和咨询机构。6)可以在股东大会召开前公开征集投票权。独立董事行使上述职权应当取得全体独立董事的l/2以上同意。如上述提议未被采纳或上述职权不能正常行使,上市公司应将有关情况予以披露。独立董事除履行上述职权外.还应当对以下事项向董事会或股东大会发表独立意见:(1)提名、任免董事;(2)聘任或解聘高级管理人员;(3)公司董事、高级管理人员的薪酬;(4)上市公司的股东、实际控制人及其关联企业,对上市公司现有或新发生的总额高于300万元人民币或高于上市公司最近经审计净资产值的5%的借款或其他资金往来,以及公司是否采取有效措施回收欠款;(5)独立董事认为可能损害中小股东权益的事项;(6)公司章程规定的其他事项。

独立董事制度篇9

【关键词】上市公司 独立董事制度 内部控制

历史学家汤田比曾说过,一个国家乃至一个民族,其衰亡是从内部开始的,外部力量不过是其衰亡前的最后一击。上市公司何尝不是如此。郑百文等一系列侵害股东权益事件的发生启示我们:建立上市公司(企业)内部监督与制衡机制已成当务之急,而上市公司内部监督和制衡机制的完善,必须首先从建立健全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着手。

鉴于此,中国证监会在2002年初颁布了《上市公司治理准则》,要求上市公司实施西方国家普遍推行的独立董事制度,强化其内部制衡机制。如何运用、完善独立董事制度,强化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则需要开展深入的理论研究。

一、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存在的难点

独立董事制度的推行,为中国证券市场的规范发展带来希望,但我国上市公司运行独立董事中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1.独立董事并不真正独立

目前,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基本上是由大股东推荐产生的,这些独立董事往往与董事会中的某一个高级管理者关系较好,他们到上市公司担任董事,是尽朋友之义,或者仅仅是在公司挂个名,这使独立董事在客观上就成为“人情董事”和“花瓶董事”,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加之独立董事所获知的信息还可能存在虚假、误导和歪曲等种种风险,这样,尽管独立董事都是专家,也很难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

2.独立董事的产生程序不合理

独立董事候选人由谁来提名、如何选举产生,决定着他们将代表谁的利益,以何种立场去做出判断和行事。如果说独立董事是作为公司整体利益和中小股东利益的代表进人公司董事会,以控制股东及其派出的董事及高级管理人员的话,那么在选举投票时就不应该由控股股东或其控制的董事会来决定独立董事的候选人,否则,选出的独立董事是不能充分发挥他们应有的监督作用的。

3.独立董事的知情权与工作时间难保征

目前,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都是兼职的,而且大多数是较为知名的人士。他们往往在多家上市公司兼职,又有繁忙的本职工作和各种社会活动,很少有时间深人上市公司了解情况,更没有充分的时间用于研究受聘公司情况,他们对问题判断的依据,完全是上市公司向其所提供的间接材料。因此,在独立董事的知情权并没有得到充分保障的前提下,他们所能做出判断的公正性就值得商榷了。

4.独立董事的责任与回报不相称

调研显示,独立董事目前的薪酬相对于他们肩负的责任是不相称的。独立董事从上市公司获取酬劳,不仅是以自己所拥有的学识为回报,而且是以自己多年奋斗所赢得的良好声誉为担保的,随着各项制度的不断完善,独立董事很有可能面临法律条款的追诉。因此,责、权、利不对等就难以调动独立董事的积极性。

5.独立董事与监事会等机构的关系有待理顺

英美国家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背景,是以其公司机关的构造为“一元制”的董事会制度,而我国实行的公司治理结构接近大陆法系,即采用同时设有董事会和监事会的二元模式。这势必牵涉到监督权力的分配和协调问题,如果相互之间推诿,多人监督就等于无人监督。

二、独立董事如何在公司内部控制中发挥作用

独立董事作为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真正在公司内部控制中发挥作用,必须解决好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

1.制定能使独立董事发挥作用的法律和制度

制定和完善有关法律和制度是保证独立董事充分发挥作用的重要环节,就当前而言,应完善四方面的法律和制度:(1)相应地修改、完善公司法,增加有关独立董事的权利、义务、职责和作用的法律条文;(2)由中国证监会等部门制定有关的配套法规;(3)证券交易所应完善上市公司独立董事指导意见和章程指南,对不同主导产权结构的上市公司独立董事的具体人数、条件、独立性解释、薪酬的范围、发表意见的具体方式以及责任追究的程序方式做出具体规定。

2.创造独立董事发挥作用的工作环境

上市公司要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使独立董事的“知情权”得到有效的保证,就要求上市公司做到:(1)加强与独立董事的联系和沟通;(2)加大独立董事对公司活动的参与度;(3)制定保证独立董事行使职权的专项制度;(4)要为独立董事提供必要的办公条件,及时解决独立董事提出的有关意见。

3.独立董事的人数和在公司董事会总人数中所占的比例

在法律或法规中应该规定一个合适的最低标准,以确保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中形成一股实际的力量。建立独立董事制度最早的国家——美国在其《公司治理原则》中,建议在大型公开公司董事会中,外部独立董事应占多数,在其他公开公司董事会中至少要有3名独立董事。我国监管机构对独立董事人数的最低要求是两名。在我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控股股东的情况下,要求独立董事占多数既不必要也不现实,但要求独立董事的人数在董事会中占到1/3以上是比较合适的。因为有1/3以上的独立董事能形成一个较为有力的批评群体,使其不至于势单力薄受到其他董事的控制,影响其监督作用的发挥,而且可直接避免公司内部人控制,保护中小股东的合法权益。

4.给独立董事相应的报酬与激励

在实行独立董事制度的过程中,上市公司的股东也应该采取一些激励措施,以促使独立董事更加积极认真地投人工作,即让独立董事获得与其承担的义务和责任相应的报酬。报酬的多少会产生不同的激励作用,但也会影响到独立董事的独立性,因此,要使独立董事在公司内部控制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就应当充分考虑报酬标准的确定及支付的保障制度等方面的问题。笔者认为对独立董事的报酬应当有利于他们关注公司的长远发展。

5.处理好独立董事和监事的关系

独立董事制度主要盛行于英美这些并不设有监事会的国家,其监督用意非常明显,但在我国的公司治理结构模式中,股东会之下的董事会与监事会呈并行之态,监事会的功能就与独立董事的部分功能出现重叠,因此,要使独立董事在公司内部控制中充分发挥作用,就要处理好独立董事和监事之间的关系,避免在监督问题上出现二者功能的冲突和无人负责的尴尬。

参考文献:

[1]于玉林,李端生.会计基础理论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独立董事制度篇10

一、英美法系之独立董事制度:单层制模式下的公司内部监督机制

独立董事制度发端于美国。所谓独立董事,按照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的理解,即为与公司没有重大关系的董事。所称没有“重大关系”是指以下情形:不是公司以前的执行董事,并且与公司没有职业上的关系;不是一个重要的消费者或供应商;不是以个人关系为基础而被推荐或任命的;与任何执行董事没有密切的私人关系;不具有大额的股份或代表任何重要的股东等。[1]作为一项制度,独立董事制度兴起于1940年美国《投资公司法》。当时,为解决证券欺诈、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美国《投资公司法》要求投资公司董事会至少40%的董事必须是“非利益相关人士”[2].同时还规定,投资公司股东和包括大部分独立董事在内的董事会对投资公司顾问和承销合同进行批准或更新。[3]然而,在此后的三十多年里,独立董事并没有在美国得到很大的。众所周知,美国的公司治理采取的是单层制模式,在这种治理模式下,并没有专门负责监督职能的监事会的设置,董事会同时身兼管理和监督两种职能。但这种制度设计的缺陷是显而易见的:董事会的自我监督无异于让自己的左手监督右手,而这两者又皆听命于一个大脑,这种制度设计不可避免的会有监守自盗之嫌。直到70年代初,美国一些著名大公司的董事会纷纷卷入操纵公司贿赂的不光彩的诉讼中,使得美国证监会迫于高度分散股权结构下的小股东和被限制的机构投资者的巨大压力,于1978年批准纽约证券交易所引入一项新条例,即要求本国的每家上市公司"在不迟于 1978年6月30日以前设立并维持一个全部由独立董事组成的审计委员会(Audit Committee),这些独立董事不得与管理层有任何会他们作为委员会成员独立判断的关系",独立董事制度这才从广泛意义上在美国得以确立。90年代,随着公司治理中股东大会无机能化趋势的加剧、董事会功能的弱化以及市场选择机制和评价体系的形成与完善,英美法其他国家也随之掀起了一场公司治理中的 “独立董事革命”。1991年英国财务报告委员会、伦敦证券交易所和专业委员会联合成立委员会,Cadbury报告,建议应该要求董事会至少要有3名非执行董事,其中的两名必须是独立的。另外该委员会还在1992年颁布了《上市公司最佳行为守则》,对上市公司董事会构成的规定如下:“董事会应该包括具有足够才能、足够数量、其观点能对董事会决策起重大影响的非执行董事。”[4]并且伦敦交易所要求上市公司在年度财务报告中披露他们是否遵守了《准则》的规定。继英国之后,1993年香港联交所也引入了独立董事,《香港联合交易上市规则》第3.10、3.15规定:“每家上市公司董事会至少要有2名独立的代表小股东利益的非执行董事。如果联交所认为公司的规模或其他条件需要,可以提高最低人数的规定。按照香港联交所的规定,独立非执行董事如果发现关联交易有损于公司整体利益,有义务向联交所报告;独立董事须于公司年度报告内审定交易是否符合公司的利益。”[5]独立董事这一制度的形成直接诱因于公司卷入丑闻,但究其根源,是由美国特殊的公司治理结构所决定的。美国的公司治理结构采用的是单一制,其公司机关构造只有股东会和董事会,没有监事会之类的专门监督机构的设置,而是由董事会承担监督职能。但随着内部人控制的愈演愈烈,董事会的监督职能日渐萎缩。可以说,美国之所以要建立独立董事制度正是基于公司被内部人控制的客观事实。被公司所称的内部人控制(insider control),是指在两权分离的现代里,经理人员事实上或上掌握了公司控制权,他们的利益在公司的战略决策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6]由于“美国公开公司的股权非常分散,以至于没有一个股东能够对公司进行有效的控制,因此才导致内部人控制,独立董事制度正是针对这一问题而建立的,希望通过对董事会这一内部机构的适当外部化,引入外部的独立董事对内部人形成一定的监督制约力量”。[7]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讲,独立董事制度是美国在既有的单层制度框架内进行监督机制的改良,是一种迫不得已的选择。尽管是迫不得已,但是这种改良的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在现代公司董事会内部,独立董事具有其他内部董事所没有的监督制衡作用,并以其开阔的视野和战略性眼光为公司发挥显著的决策参谋和战略咨询作用。作为一种创新制度,独立董事制度的基本价值主要体现在:一是在公司治理结构中形成有效的制衡机制,防范和遏制“内部人控制失控”;二是完善董事会素质结构,提高董事会化决策水平;三是强化公司公开信息披露,保障公司财务及业务披露更加公正透明。

近年来,美国独立董事在董事会结构中的比重日渐增加。据全美公司董事协会对100家最大公司董事会的调查表明,外部董事和内部董事的比例平均为3:1,1/4多的董事会此比例大于5:1,在外部董事中又以专家董事和其他公司的经理为主。[8]自安然等公司丑闻曝光后,纽约证交所(NYSE)更是用白皮书的形式公布了一系列加强美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的建议提案,这些提案大体包括:对于独立董事更加严格的定义并且在董事会中独立董事占大多数;董事会的薪酬委员会必须由独立董事构成等等。独立董事的作用亦日益彰显。20世纪90年代,大量经营效益滑坡的公司的总裁被独立董事们掌控的董事会扫地出门。据美国一些学者对266家公司在1970年、1976年和1980年董事会的结构和公司业绩的调查,证明公司董事会的独立性与公司业绩存在正比例关系。到了20世纪90年代,更有学者发现强有力证据,认为公司经营绩效与独立董事的独立程度成正比。当然,也有学者认为董事会结构与公司经营绩效之间的关系并不确定。

除英美法系国家外,独立董事制度还移植到法国和日本等国,大有蓬勃扩张之势。《OECD公司治理原则》第5条第5项也要求董事会对公司事务作出客观判断时应独立于管理层,并明确要求董事会设立足够数量的非执行董事对有可能产生冲突的事项(如财务报告、提名、高管人员与董事薪酬)作出独立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