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论语心得全集十篇

时间:2023-03-23 19:54:41

于丹论语心得全集

于丹论语心得全集篇1

出版界创下的奇迹

2006年“十一”期间,于丹开讲《〈论语〉心得》,当时谁都不会想到,这竟引发了一场全国范围的国学热。

于丹后来回忆说,她本来以为这只是帮万卫老师一个忙。这个万卫老师,即《百家讲坛》栏目制片人。他听说于丹读过《论语》,便想到了找于丹来主讲。本来,于丹是拒绝的,但经不住万卫一直劝说,她就来央视录节目了,完全是试一试的心态。于丹一上来开口就说,哗啦啦讲完了一节内容。说完之后大家都鼓掌,问:“于老师,你下次还来吗?”接下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于丹一夜爆红,被视为“国学超女”。

那时于丹有多红,她自己其实并没有感觉。当年11月底,中关村图书大厦与中华书局联合举办《于丹心得》新书签售会,于丹第一次与读者见面并现场交流。那天于丹去中关村,望见一堆堆的人,路都堵死了,于丹还以为出了什么事。她心想,“我怎么赶上一个出事的时候上这儿来呢?给我耽误了怎么办?”却万万没想到,这个“惹事的”就是她自己。最后,热情的读者堵得她只能坐货梯上楼,这一天,她就创下了9个小时签售12600本的记录。

于丹一上来就创造了出版界的奇迹,打破了学术书与畅销书无缘的魔咒。当年“开卷非虚构类”畅销书排行榜上,她的《于丹〈论语〉心得》仅次于易中天排名第二。到了2007年,更是力压易中天《品三国》(上、下),拿下榜首。在2007年作家富豪榜上,于丹以1060万的版税收入排名第二,仅次于郭敬明。相比之下,《百家讲坛》一集节目几百块的酬劳,就太微不足道了。

但没有了《百家讲坛》,就不会有如今家喻户晓的于丹。事实上,《百家讲坛》堪称是学术明星的造星工厂,前有阎崇年、纪连海、易中天,后有钱文忠、袁腾飞、马未都,他们把那些艰涩高深的传统经典,讲得通俗易懂,正好满足了大众对中国传统文化那种似懂非懂的好奇心。而国学,由一门单纯的学问变成一股社会热潮。《百家讲坛》捧红的学术明星,也被冠以“国学大师”的头衔。对此,很多人是拒绝的。比如易中天,他不主张讲“国学”这个词,因为国学是学术,跟中国传统文化是两回事,“国学热”其实是传统文化热。还有钱文忠,他说,“我们原来把国学一脚踩到底,后来又把国学捧上天,其实这都是不对的。现在有一种可怕现象,就是一种热潮一旦出现,马上就会变成生意……”

首先,这是出版社的生意。以中华书局为例,本来作为一个带有学术意味的出版机构,脱离了计划经济,想走上市场难免有些困境,一度负债经营,举步维艰。2004年,他们忽然发现了阎崇年在《百家讲坛》上的讲座,觉得不错就联系阎崇年出书,便有了《正说清朝十二帝》。虽是“正说”,但做出来还是通俗类读物,印了5000册,但没想到在地坛书市上5天就卖完了。这就是商机。中华书局很快做了一系列的“正说历史”书系,市场反馈良好。而中华书局也打赢了“翻身仗”:现金流也开始转正,发货量也首次突破了1亿码洋,成为了中国排名前列的出版社。到了2006年,中华书局更是有了易中天的《品三国》和《于丹〈论语〉心得》两大爆款,在出版界的地位不可动摇。

成了培训、讲座的“成功学”

于丹火了,最“不开心”的恐怕就是台湾地区的国学大师傅佩荣。本来,《百家讲坛》计划讲《论语》的节目,是于丹7集,傅佩荣30集,每一集的题目都定好了。但于丹一上镜就轰动了全国,结果央视就取消了傅佩荣的《论语》档期,直接跟他说,“你不用讲了。”错过这波热潮,傅佩荣就成了大众眼中的“台湾版于丹”。

对于这个称号,傅佩荣是很介意的。毕竟他是美国耶鲁大学的哲学博士,是成名已久的国学大师。关于于丹,傅佩荣的评价是,“只能说于丹的人格魅力、语言表达能力征服了观众。而从真正意义上讲,于丹对于国学只是个欣赏者,并不是个研究者。”而傅佩荣所倡导的国学研究分三步:推广普及,深入经典,改变生活。他认为于丹只做到了第一步,书也只是心灵鸡汤。而他,至少是在研究了400多条《论语》注释后,才开始讲《论语》的。

虽然如此,但是有段时间,他的书要靠“撞车”于丹的方式来卖――傅佩荣的《〈论语〉的智慧》,被书商改作《〈论语〉心得》。于丹再出一本《庄子心得》,书商就把傅佩荣的《向庄子请益》改成《庄子心得》。这么搞很“山寨”,傅佩荣也很无奈,因为他很早就跟这个书商签了版权合同,所有著作都交由对方处理。国学热这么一兴起,他就吃了大亏,不仅书名被改,版税收入也损失不少。直到2011年他才“收复失地”,改变之前自己的著作出版混乱的局面,重新跟大陆出版社谈合作,提高版税收入。并且这一次,宣传口径也发生了变化,为了与于丹这类“心灵鸡汤”式的国学大师区分开,他开始强调自己的学者身份。而这也是他的国学研究迈出的第二步――之前是推广普及,告诉大家国学里有好东西。现在则是深入经典,让大家直接去看原典,简单来说就是把文言文翻译成非常清楚的白话。

不过,虽然傅佩荣这些年损失了不少版税,但挣钱的路子,显然不止是卖书这么一条。像他这样的知名作家,各地演讲的邀约是很多的,大部分都是商业活动,单次出场费能达到6位数。国学越热,邀约越多。

于丹论语心得全集篇2

清净丹法中,可分为两种,即《道德经精义》第八十章所言:“若论修道,古有两等法,有清静而修者,有阴阳而补者”,所谓清净而修者,乃是自内而出外(此内者,乃内外合一之虚空与元神真息),完全不着肉身,不讲气脉,而是纯以命功炼虚为主,人在 中,混然于 化之内,直炼不二元神真息,直修玄关一窍的开 穴功法而中黄直透。所谓阴阳而补者,即是自外而入内(此外者,乃指色身与气脉及窍位),乃是从人身气脉与窍位着手,先开气穴而使任督畅通、河车运转,补人元之亏损,接后方能使二 归于黄道,再力加精进,于是中黄大开,而产大药。

直修中黄直透何其难也,黄元吉先生言:“清静而修者,即炼虚一着……然非上等根器,不能语此,”何谓中黄直透?其《道德经精义》第八十章言:“但只一正其元神,使之不知不觉,无思无虑,那清空一 ,浩浩荡荡,自然一呼一吸,上下往来……不过清心寡欲,主静内观……以我神 炼此一个真汞……然此真汞,须有生发之候。盖心为五脏之中 ,中 一升,五脏之 随升,中 一降,五脏之 随降。其生也,由于真汞之动;其息也,由于真汞之静”,中 之升降,即中黄直透,闵一得先生所谓“纯由黄道升降”。中黄一开,任督自开,此法全为“人在 中”之无为功里自施功的炼形命功。又谓真空炼形,世称真空丹法,民国万启型所谓“混然于 化之中”也!但是,学人对大道根源未能彻底解悟,又无先天真意真息之真实把柄,则怎能内辟而直透入玄窍?或者功修之时,不能真正做到万缘放下而虚寂心身,或身中三宝不足,则有闹黄之患,此皆因中 升降纯是先天,不能夹杂半点后天也,所以黄氏云“纯是炼虚一着功夫”。黄氏所论中黄直透丹法散见于《道德经讲义》 、 《乐育堂语录》内。学者细参而集录后,不妨与清闵一得先生所撰之《古书隐楼藏书》一起研究,则最上一乘妙道必可得之大概!

但在实际修炼中,还是破体多于童体,中、下根器之人多于上根之人,所以必须自外而入,以修炼精气及色身二者为基而先开气穴,补足亏损之元 ,黄氏丹法所谓“阴阳而补者”,为何有此阴阳而补?这皆是因为破体修士之元神不纯,真息不凝,故在玄窍初开,做不到一心不动而被外境所诱;真阳初生之时,做不到真息凝定而神气散乱,所以不能直透入玄窍窍中地位而当下采取真一之 ,则必须另寻途径,用我先天逆行有作之功,心息相依,将我初生之微阳真息真心入于坤母气穴之中,完全去掉后天五官感受,所谓以阳交阴,自然归于丹田水府之内,而温养之、交媾之、混沌之,久之外药真铅自生,所谓阴中阳生,即《悟真篇》言“依她坤位生成体”之法也。再采此外药接补我身,用河车之功,种入我乾宫虚窍内而阳阴交感,即《悟真篇》所谓“种向乾家交感宫”。如此不断循环反复而行之,渐使元神纯粹、真息坚凝,后接行炼虚一着则无敝病也。此即黄氏丹法所谓阴阳两补之真意,正如其在《道德经精义》中说:“何谓阴阳两补?必先识得太极开基,先天一阳发生(非二阳、三阳),然后将我这点真阳之气,投入丹田之中……合作一团,此为先天真种”。何谓先天真种?最初一点真心真意合真息而成者,此先天一阳之发生,黄氏丹法又叫性阳生、精阳生,乃真正元精发生,将此元精放入坤母水府之内温养锻炼之,方成先天真种。此先天一阳亦可称为最初之真种,此真种对于破体及性功不纯者而言,犹风中之烛,最难把握,必用阴阳交感两补之法,才能化为太阳而长悬虚空,此不比上根童体及性功精纯之人,可直下承当,透入玄窍窍中,当下采取而中黄直透,则精自然化气,气自然化神,神自然还虚,虚自然归道。黄氏丹法,虽中黄直透亦有揭示,但以阴阳两补为主要之法。学者不可不分辨清楚。

从外而入的阴阳清修之法,玄窍之开,有真有假,对于还虚一功未彻至自然者而言,则假者居多,有认气穴为 穴者,有认小药为大药者,更有认穴位为丹田,认震动气感为药生,等等蒙迷,不一而足,或虽得真阳于活子,但无真阴以涵化而失于活午,此皆昧于还虚之旨,所生之阳不是真阳,或无真阴以应,则得而复失,终无成就。更有甚者,不知何谓神气,所动之气乃是后天气。不知真阴真阳在修炼中究竟是何“事物”?是何“景象”?所以,无真种,则是空炼;不识神气真息,则是枯坐。还虚一功,清闵一得真人称为深耕置种,其具体行持规则依循《清静经》三观功法,西派称还虚一功为钻杳冥,当年以李涵虚真人之资质,在洞天中学钻杳冥,历七八年才稍有把柄,而伍冲虚用十数年工夫方得其妙。

对于初学丹道的人如何下手兴工,即最初守何窍?黄氏丹法提出了几种方法,最上一乘守“规中一窍”,前以揭示。二为心息相依而自然守于肉身表面某处,如肚脐表面处,或任脉一路所在皮肉表面。三为心息相依而自然守于下丹田。四为守阴 ,所谓神光下照阴 穴。五为守头部山根一窍,此在《乐育堂语录》内有明示。六是守身外,如鼻空外之径寸虚空,或任脉一路之离肉一寸、二寸的身外虚空。七,纯粹的守呼吸之法,即数息听息之法。总之,依各人之生理状况及环境和性格决定用何种法子,不可生搬硬套,要知变通、自然。需注意的是,守非死守,乃是心息相依入于虚静后的略用一点意思而守,黄元吉先生所谓“如种火然”,亦即其它丹书所说的“似守非守”、“先存后忘”。总括而论,黄氏丹法所言守窍之法有三种,一为守内虚空,一为外虚空,一为不内不外之交感虚空。而守之之时,必须要有息有气(或 )相和。否则为死守,为顽空枯坐。

另,黄氏丹法与伍柳丹法相比较,则伍柳一派专讲身内功夫,即丹书所谓“身内成自神功”也,未讲身外得自虚空,只论药归身内后的功法,使人误会可单凭一己一身之静修而能还丹,执着一己,不知外面的人群、天地、虚空之妙用。故近世学者百炼而无成,使人流于形气,静坐孤修气转枯。打个比方,以人道生人作比喻,伍柳者,专讲女子之行为与作用,如只讲女子之产育,只讲女子之怀胎,只讲女子之哺乳,未讲胎中的受精卵从何而来及怎样来,亦未讲哺乳之乳是怎样来的,等等不一而足。使人误会所有阳生之道皆是通过身内神气阴阳的交媾而生成,执于一己,自然不可能做到同类相须。使行者落于孤阴寡阳。须知身内的能量有限,而身外之动力无穷,未得真师传授,学者只照书修炼,亦终免不了生、老、病、死,其最高者亦不过出阴神而已。但其疚不在伍氏,而错在学者执于形气或顽空,及柳华阳和其所传一脉,致失其本来面目矣,且伍柳本为伍谢(此见田诚阳所著《道经知识宝典》)。况伍真人得药后,亦于王昆阳处受天仙大戒而修身世并炼之功。

值得注意的是,伍氏亲著之书,内之法理句句皆是真言,“身内成自神功”之法理致其已是发泄殆尽。因,清修之火候掌握,必竟是“我”之功;持心待时,必竟是“我”之事;结丹更是结在“我”身之中也!所以凡讲到身内法相之时,黄氏亦多引用伍氏之论。

现今伍柳所传丹书未论中黄直透法理,使人不识气穴与 穴之异同而凡后夹杂、真假相参。若照书修炼,成功时所出之神经任督而出,则必为阴神。伍柳流传到现今的全部丹书,其所载具体功法皆主论的是开气穴而补足人元的口诀,虽偶有开 穴玄窍之诀,而亦是依稀仿佛,未得师传则不能明了书中之真意(而其实,不用身外同类相须之虚空交感,亦很难真正补足人元),所以学者多忽略还虚一步功法,即使未忽略者,然不知还虚积铅的具体功法原则,虽自认还虚功夫做得好,但在真正得药与还丹阶段,必须具备内外护法,否则,不能得药,更不能还丹。而黄氏所传丹法则无此弊,即使功修浅者,还丹之时只要外护足矣。深者,内外之护皆可有可无。

另,黄氏丹法对一刻(或时、或天)四步(所谓一时内有“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等功夫在,吾称之为玄窍周天,此有勉强达到和自然达到之分,用人力强炼还原而到玄窍周天者,则所得为玉液小还丹;纯顺自然而返还者,则所得为金液大还丹。所以,清修无此功法,则绝不可能还丹。)有专门之论述,此见《道德经精义》及《乐育堂语录》内,而伍柳丹书内则无此。现今唯一可行而无偏倚之大道,其在斯乎?

黄氏丹法总的心诀可以用十六字概括,即“凝神调息,调息凝神。一动即觉,一觉即收”,正式修功时是此个心法,日常应事接物亦是此个心法,此法实是奥妙无穷而又简单朴实,修命炼性皆包含其中。吾更进一步发挥之,乃“忘形以养形虚中之初兆气机,忘气以养气虚中的初觉神真,忘神以养神虚中之太和一 ”,形虚中有动气,其清者乃初兆之气机,神气合相合,故言:“一动即觉”,则气静而虚,气虚中有主宰之神,其净其灵者,乃初觉之真,有无不立,神归太虚,故言:“一觉即无”,方“见”神中之虚,是我非我,全是清空一 ,到此而知确有太和一,乃神气和虚无二者之本体。没有无气之神,更没有无神之 ,而真气在息“中”,真息在气“中”,神气虚无皆是对待立名,修炼之道不可使神气二者相离,故言“凝神调息,调息凝神”。形虚方能真正调息,至气静方能真正凝神。其气其神其虚有凡后、清浊、真假之别,稍一不慎,则差之毫厘而缪以千里也。

据我个人认为, 《道德经精义》、 《乐育堂语录》 、 《道门语要》皆非黄氏亲作,而是其门人弟子记录其言论,再整理成书,流传世间。故书中言论不免有错乱遗漏之处,但此皆对全书主旨无多大影响。

专就书中丹法而论黄元吉先生师传,黄氏与李涵虚当为同门(或即李涵虚?),同学于张三丰先生门下,学者拿《道德经精义》与李涵虚之《东来正义》、《乐育堂语录》与李涵虚所编之《张三丰全集道言浅近说、玄机直讲等》一起对照参看,即可知其中许多言词及论述何其相似。《道德经精义》中所论之一刻内有四步之功(此为先天一之实具,更是千古未明泄之返还秘旨!善读书者千万注意研究之!)与张三丰师所论如出一辙,甚至许多言词及语气亦相同。而三书中更多处直接引用张三丰师之言。

于丹论语心得全集篇3

关键词:国学 挪用 遮蔽 消费

中图分类号:G206.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09)15-

一、缘起:“人民的孔子”与经典狂欢

以“奇观”形容由于丹始于2006年《百家家讲坛》的“国学热”并不为过。2006年“十一”期间,时北京师范大学传媒学教授于丹应中央电视十套《百家讲坛》栏目之邀,从幕后走向台前,以“心得”的方式再一次触及“国学”的关键――《论语》。

节目开播后,与节节攀升的收视率相呼应的是经整理的讲演录书籍所创造的各种图书销售神话:2006年11月26日,于丹的演讲录《于丹〈论语〉心得》在北京中关村图书大厦签售,创下了单场12600的记录(据统计,这本书1个月的销量即突破百万);而随后的《于丹〈庄子〉心得》则创下10个半小时签售15260本的记录,首月销量达到200万册;截至到2008年3月,这两本书在全国的销售量将近1000万册(2004年中国大陆年度最畅销书籍《狼图腾》的发行量是100多万册;而2005年的两部主要畅销书《达•芬奇密码》和《兄弟》的发行量分别是60多万册和80多万册)。因此有人说,其受大众关注的程度只有当年的“红宝书”可与之媲美①。

与惊人的图书销售神话和可观的电视收视率同步的是于丹不断被符号化的过程。在“于丹《论语》心得”不断为央视重播的同时,于丹继续沿袭“心得”的方式说《庄子》、讲昆曲,甚至再一次以“感悟”的角度重新述《论语》。在现代传媒的讲坛上,于丹无疑成功构建了“人民孔子”、“女孔子”的“师者于丹”身份。而在拥有公众人物的符号功能之时,于丹也就同时从“国学讲坛”走向了一个公众人物所能覆盖的话语场:作为一个具有“与时俱进”性的“国学大师”对现代企业的“企业文化”策略演讲、作为一个具有“心灵修复能力”的智者对灾区的慰问、作为一个优秀的国民代表参与奥运火炬传递、作为一个具有“知性之美”的女性为时尚界所关注、作为一个具有民族文化身份(儒学)的高端知识分子而出席高端企业峰会、会见他国元首……

同时,来自网民、学者在各网络、杂志报刊之“挺”或“倒”于的喧闹同样参与了这场“国学”之热:“挺于”一方,以活跃在网络贴吧、论坛为代表的“鱼丸”们认为,于丹“为大众找回了孔子”,其解读方式“把古老高深的道理,浅显地娓娓道来”,是“激活经典”的创举;以“学院”为代表的学者如李泽厚、任继愈等,从经典/文化“布道者”的角度予于丹以肯定,认同其对“唤醒经典记忆”的功劳。而“反于”一方,则主要集中在以马千里等的“硬伤”、“软肋”、“死穴”式的针对“原典”的逻辑性、准确性方面的批评,以及以“十博士”针对“元典”的权威性、严肃性、神圣性方面的责难。同任何一次热点问题一样,激烈而纷繁的论争无疑越发扩大和加强了问题的影响力和敏感度。

二、于丹的“国学”方式

于丹以前的“国学热”,可以说几乎都以“学校”特别是“高校”这样的“象牙塔”为言说前提、以“精英”的界域出现在“大众”视野之中。对于学院(高校)的“大众”来说,无论是“读经运动”,还是“《儒藏》工程”,抑或是“孔子学院”、“国学院”的热闹成立――这些经由媒体进入社会群体视野的“国学”,或多或少地与官方、精英印记联系在一起。对他们来说,那始终是在另一条(高端)轨道内运作的文化资源和文化话题。

作为一种不同于传统学术规范的释典方式,“个体”“感悟”无疑是这场热潮中的关键切入点。在这场“国学”盛宴中,于丹以一个可信的权威(异于“他者”的精英身份)不断地承诺“个体感悟”的合理性。而这种承诺方式的完成,便是通过对自身视角的普遍化、庸俗化来获取与受众“同等”的想象,同时再以其身为大学教授、才华出众者的身份予“同等”视角上的“大众”以“精英”权威的共享。正如其一直所强调的,她所做的,只不过是“一个非专业的、普普通通的、也不算老的……中国女人,可以以她的这种方式把经典读了,而且心有所得。”那么,“所有的老百姓、普通人……都可以都能以她的这种方式读,没有多难。而且她读完以后,会觉得挺快乐的。”所以,“至于这个女人是谁,叫什么名字,不重要。可以是于丹,也可以是别人,所以忘了于丹,记住这么一种感受 够了。”在这里,于丹以“心得”的方式给儒家经典以一个可以逃逸学术规范、学术逻辑和学术严谨性的切入点,从而消解了难以逾矩的“敬畏”之心,进而,他们“把握”了“经典”的释义方式。“鱼丸”中对“十博士”等的最大声讨理由,就是于丹所给出的经典“庸俗化解读”的可能。而这次突破“精英”隔阂的一个逻辑内化方式,便是于丹所一直强调的“道不远人”:“经典的价值或许并不在于令人敬畏到顶礼膜拜,而恰恰在于它的包容与流动,可以让千古人群温暖地浸润其中,在每一个生命个体中,以不同的感悟延展了殊途同归的价值。”②

于是,在“个体”、“体验”的逻辑之下,一切“感悟”/“心得”式的阐释都得到合理化的可能。在“鱼丸”们看来,于丹“把圣人的言行从令人敬而远之的神圣殿堂请回充满烟火气的民间,把高深的天地人之道师友之道君子之道作出深入浅出的切合生活感悟的独家解读,让你听了有原来如此的恍然,有怦然心动的感激。”他们进而指出于丹的“浅与俗自然与专家们的高头讲章道学气息不可比拟,但专家的令人生厌,千册起印的专著被打入冷宫,也是不争的事实。”同时认为“十博士”等“对于丹的批评,似乎远远超出了平等交流讨论的范围,而处处充盈了学阀的霸道,那种视国学精典为自家后花园,不谁他人偷窥,不容别人染指的蛮横……”不难看出,基于“国学”一向以来的运作方式,“普通民众”惯性地将之冠以“他者”的标签――一个难以触及的文化资源,身为“国民”而未能共享“伟大”“民族文化”的距离感和抗拒感便在所难免。而于丹的“意义”,也是这场“国学热”能够引起如此关注的重要原因,便是对经典释义的“他者”――精英群体――传统的突破,她把“雅”变“俗”,把“远”拉“近”,把“难”化“易”,由此获得了广泛认可。

然而,“大众”对于经典“俗化”欢迎无非还是出于对经典“精英化”的记忆。相对于经典的原义来说,一种新鲜的把握方式更能吸引游离在“高墙”之外的“普通大众”。他们乐于认同并接受这种“个体性”、“感悟式”的释典方式,一个潜在的前提便是保证“经典”的所承诺的文化身份,这跟“精英”想象、“雅”趣味标志无疑是同质的。在这个意义上,与其说于丹讲经典的内容“俗化”,还不如说是于丹将释典的方式“俗化”,而“普通大众”乐于在自己手中实践对传统/经典中所沉淀下来的文化优越感的把握。与他们所认同的“俗化”释典方式构成悖论的是,所追求的目的是出于对“精英”想象的“共享”,吸引并使他们为之争夺的,正是“精英”所制定的文化趣味分层。作为一个对这种“俗化”、“个体化”把握方式合理性的承诺者,于丹本身就以一个“精英”的身份提供了此“释典自由”合理性的基础:高校(且是某种程度上的“名校”)教授、博士生导师、系主任、副院长。也即,一个“俗化”的方式,同样是一个“精英”的方式。

三、遮蔽与挪用

正如戴锦华教授所指出的,自90年代以来,在“全球化”、“商业化”进程中,中国的媒体的演变/转型过程掺杂了权力、资本的重组和共享,其“大众媒体”角色实为“新的权力”身份所置换。换句话而言,“经典权力”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内化为“媒介自身的权力”③。在此情境之下,以“直击”的“现场性”异于传统叙述方式的“另类新闻”(《焦点访谈》、《东方时空》)所能展现的“公正”是有限的,以“自由性”“自主性”为旗帜的地方娱乐/选秀节目(《超级女生》、《加油好男儿》、《梦想中国》)所实现的“民主”是“娱乐化”的④,而以“通俗化”解读为特色的《百家讲坛》,其所承诺的“个性化解读”是有条件的――在“媒介的权利”下,它们同样无法规避与主流意识形态的 “捆绑输出”。

在商品经济和消费社会的语境之中,作为具有历史沉淀和传统印记的“经典”及传统文化,被消费者有所甑选地记忆:乐于分享其“雅”而“优”的价值想象,同时排除其繁杂的学识积累要求。于是,借“国学”之名,以外延所能指之趣味来换取某种价值立场及其,是为消费之实。公众所需要的,并不是来自传统文化的一种实践方式和把握,“而是一种充斥着符号和参考、对学校知识的模糊回忆和时尚知识标记的奇怪主体”⑤。这次由于丹所论《论语》、《庄子》及昆曲所引发的“国学”热潮,就是以“国学”之名所行的消费之实。在这里,“国学”的外延被挪用,而“深度”的意义被置换,“大众”/“消费者”在这场热潮中所关注的,是由一个异于传统经学释义者的“精英”所承诺的“释典”权,是一场与束阁高墙共享“雅趣”的消费。与其说“大众”在这次热潮中“受到了经典的洗涤”,还不如说他们需要获得“消费社会公民资格而必须拥有的最小一套同等物品”⑥。同被资本和阶层以及官方本土文化策略所架空的“国学”意义一样,这次遍及各个年龄、阶层的“国学热”,真正的“国学”内核同样缺席;而作为这场热潮的“主导者”,于丹同样为大众所“塑造”,她不断以“大众”“普通百姓”中的成员反指自身,以社会传统和主流意识所认同的角色身份不断构建知性“女性”、“人妻”及“人母”的形象。在其不断“隐匿”强势身份的策略中,于丹以这种“退场”强化了其内在逻辑的合理性和权威的可信度,在这场人们都可以“忘了于丹”的“国学盛宴”中,于丹始终以一中潜在的方式把握现场;而在“媒介”与“权利”有着深远牵连的语境中,作为营销策略的“个体”、“感悟”释典方式,在行使一种市场策略之时,也同样受制于主流意识形态的规范。在这个意义上,“个体”性的话语狂欢实为意识形态框架内的另类表现方式,它最终不能僭越官方的主流叙事。终其而言,正如2007年前后的极度喧嚣及随后的沉寂一样,掺杂在于丹“国学热”话语中的,只是一种以“国学”为名义的文化消费行为,一场由“个体”、“俗化”、“感悟”遮蔽的又一场主流意识形态修辞。

注释:

①贝淡宁.《论语》的去政治化――于丹《论语》心得简评.读书.2007(8).

②于丹.于丹《论语》心得.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06年1版.

③戴锦华.隐形书写.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1版.第23―41页.

于丹论语心得全集篇4

关键词:《牡丹亭》;术语;特点;方法

中图分类号:I0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1-0261-02

翻译是一项对于语言进行操作的工作(Catford,1991),而术语是人类科学知识在语言中的结晶(冯志伟,1997)。据1987年的统计,翻译全部时间的75%是花在术语翻译上(Гринёв,2008,见郑述谱,2012)。出色的翻译,必然要处理好原文中的术语。国内外语类15种核心期刊(2000-2011年)发表的有关术语翻译研究的文章在整体上呈现递增的趋势,但文学术语翻译研究备受冷落现象极其明显(陈智淦,王育烽,2013)。随着《牡丹亭》走向世界,国内外学者对其的研究愈加深入,他们之间的交流不畅就愈加明显。目前西方译者对国外《牡丹亭》研究论著汉译并不多见,国内也只有2013年徐永明和陈p沅合作出版的《英语世界的汤显祖研究论著选择》(译文集)等少量实践。为了促进国内外学者对汉学研究的交流,笔者选用西方汉学家白芝的《牡丹亭》英译本(第一版)序言为研究题材,探讨国外汉学研究论著中的术语汉译。

一、术语的定义和术语类型的特点

1.术语的定义。加拿大学者Rondeau(1985)认为:所谓“术语”在本质上就是索绪尔(Ferdinand de Saussure)所定义的语言符号,由能指和所指组成的语言统一体。英国术语学家Sager(2004)认为:术语可表示构成某一特定学科领域的知识空间定概念实体、属性、活动或结构关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0112―959术语工作、原则与方法规定:术语是专业领域中概念的语言指称。从以上术语的定义可以看出,任何一个专业领域的文章都会涉及到该专业领域特有的概念,这些概念的语言指称往往是由特定的语言词汇(即:该专业的术语)来表达的。

2.文学评论术语特点。汉学家白芝所译的《牡丹亭》(第一版)著的序言涉及了大量文学评论术语,这些文学评论术语由浅及深,涵盖层次广泛,涉及修辞、题材以及理论三个层面。例如:修辞层面:metaphor(暗喻),pun(双关)等;题材层面:autobiography(自传),Romantic comedy(浪漫喜剧)等;理论层面:the new humane currents of thought(人文主义新思潮),transcendent(超验精神)等。

3.戏剧术语特点。《牡丹亭》中不乏大量戏剧术语,在翻译过程中,笔者发现:这些戏剧术语大多具有多义性。根据《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四版)(1997),“scene”有7种含义。而原文中多次出现scene,其中两句分别如下:句1.This style favored a play,or rather opera,of great length,with a large cast and many scenes,offering a kind of cavalcade effect as shifting groups of players paraded and sang their way through the leisurely days of some protracted celebration.句2.The mysteries of love can never cloy when they are constantly being shot through,by the cheeky flower lad who propositions Spring Fragrance in scene 9.在以上两句中,均出现了戏剧术语“scene”,但结合语境,句1中“scene”译为“场景”,句2中“scene”译为“出”。虽是同一戏剧术语,但前后的译文却因语境不同拥有了不同的含义。

4.典籍中的术语特点。典籍中的术语种类繁多,官号职称、机构、纪年方式、事件、人物谥号以及典籍文献名称等,均是典籍中的常见术语。该类术语拥有丰富的中国元素,仅依据字面直译,往往难以理解,所以需要搜集大量相关史料证据予以辅助翻译,并对翻译结果进行佐证。例如:原文:He never again reached higher rank than district magistrate,and in his late forties he retired into private life.根据《汉英政治法律词典》(2002),术语“district magistrate”指“令长”。而查阅《前四史职官词典》(2003),“令长”是县令、县长的合称。《汉书・百官公卿表上》记载:“县令、长,皆秦官,掌治其县。万户以上为令,秩千石至六百石。减万户为长,秩五百石至三百石。”由此可知,术语“district magistrate”指的是一个县的管理者。可前四史涉及的历史是西晋以前,结合上下文这里指的是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的官职。那明代一县之长如何称呼呢?根据《大学历史词典》(1988):知县,官名。明代始正式称知县,为一县的行政长官。所以,术语“districtmagistrate”翻译成“知县”最为恰当。

二、术语的翻译方法

1.阅读相关文学作品及文学评论确定术语含义。茅盾(1984)曾说过:“文学的翻译是用另一种语言,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使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像读原作时一样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感受。”要实现翻译的“信达雅”,就需透过原作的语言外形,真正把握其精神。笔者研读了相关文学作品――原版《牡丹亭》,熟悉了故事情节,这对术语“The interrupted Dream”(惊梦),“The Schoolroom”(私塾)等翻译有很大的帮助。其次,笔者翻阅了大量的相关文学评论,了解了文学评论界对《牡丹亭》的百家之说,这对术语“opera”(歌剧),“collection of storytellers tales”(话本集)等翻译大有裨益。

2.利用相关资源查找和验证术语翻译,①利用词典、相关书籍等纸质资源。各类词典、书籍等纸质资源给游走于两种语言之间的译者打开了一条术语翻译最为简洁的道路。白芝的《牡丹亭》英译本(第一版)序言涉及了文学评论、戏剧以及典籍三个领域。对这三个领域专业词典、相关书籍等纸质资源的利用,让笔者术语翻译的准确性得以提升。利用这些资源,笔者确定了districtmagistrate(知县),Roman comedy(罗马戏剧),Southern style of drama(南戏)等术语。districtmagistrate(知县)已经在上面予以分析。现以southern style of drama(南戏)为例。原文:In Tang Xianzu's day the Southern style of drama was at its peak of popularity. This style favored a play,or rather opera,of great length,with a large cast and many scenes.根据语境分析,此处Southern style of drama在汤显祖生活的年代处于鼎盛,而且此剧种以长篇戏剧为主。《中国典籍英译》中写道:“南戏剧本一般为长篇……明代初叶,在北曲杂剧衰落的时期,南戏却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汪榕培 王宏,2009:140)。根据纸质资料查阅到的数据,笔者选择直译翻译为“南戏”。②利用数据库、网络搜索工具等网络资源。数据库、网络搜索工具等网络资源让信息传递更快,共享范围更广,帮助译者提高翻译速度和准确性。针对研究文本的翻译,数据库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数据库的容量固然大,但其术语总量是有限的,且不能及时吸纳新术语。网络搜索工具则弥补了这个不足。例如:原句:He passed the metropolitan examinations(though Liu Mengmei’s Prize Candidacy eluded him)at the age of thirty-three and began his career as dramatist during a spell of service in Nanking,when,as a secretary under the Board of Ceremonies,his duties were less than all-consuming.根据语境术语“secretary under the Board of Ceremonies”是汤显祖在南京时的任职名称,运用搜索引擎查询“汤显祖”。结果:34岁中进士,在南京先后任太常寺博士、詹事府主簿和礼部祠祭司主事。运用搜索引擎分别查询“太常寺博士”、“詹事府主簿”、“礼部祠祭司主事”,结果:“太常寺博士”(官名)。清代太常寺属官之一,额设三人(满洲、汉军、汉各一人),秩正七品;“詹事府”:詹事府是掌管皇后、太子家族(东宫)事务的机构;“明朝礼部”:……正统六年增设仪制、祠祭二司主事各一人。最后,结合术语的字面意思,可以断定术语“secretary under the Board of Ceremonies”是“礼部祠祭司主事”。

在“中国热”席卷全球的当下,西方有越来越多的汉学家和专业学者投入到了对汉学的研究中。针对中西汉学研究交流不畅问题,笔者通过对白芝的《牡丹亭》英译本(第一版)序言中的术语汉译的分析,以期待更多高质量的国外汉学论著汉译本的问世,从而为中国汉学评论领域引进更多新鲜的理念和观点。同时让中国该领域的研究学者能够更全面地了解汉学作品,并对西方的理念及观点去粗取精,完善自己的观点,最终帮助国内学者塑造一个全面、跨学科、多角度的汉学评论领域。

参考文献:

于丹论语心得全集篇5

3月4日,敬一丹作客武汉大学,给在校学生奉献了一场《当焦点访谈遇到微博――电视人在媒体变局中的探索》的精彩讲座,当她一身休闲装面带微笑的步入报告厅,全场轰动,“敬老师,我爱你!”面对同学们的热情呼喊,敬一丹点头含笑,“武汉大学的学生太热情了,今年58岁的我,最害怕的是流失像你们这样的年轻观众。”

40岁的华丽转身

《焦点访谈》于1994年创办,至今已有19年的历史。19年前,敬一丹快40岁,40岁对于一个主持人,特别是对于一个女人来说,过了青春挥洒、风华正茂的年少时代,无论是主持风格还是职业生涯已基本定型。当时敬一丹正在主持《一丹话题》,这是全国第一个以主持人名字命名的节目,在全国反响热烈,她以其亲切的谈话方式为众多观众所熟悉和喜爱。

当《焦点访谈》栏目制片人孙玉胜说“我希望你能来”。一句简实且包含希望的话语打动了敬一丹。“我骨子里是一个不甘心一成不变的人,我希望有一些新鲜的东西溶进我的血液,这也许是一个电视人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用新鲜和刺激来拯救自己的惰性,让自己时刻保持敏感性和危机感。”40岁的敬一丹做了一个重大的决定,加入《焦点访谈》,开始人生的新篇章,这个决定看似冒险却又无不深思熟虑。

“选择一个更富于挑战性和新鲜感的环境,对我来说很重要。有一段时间我非常不安,睁开眼睛的第一个念头就是自己的年龄,这是40岁以前没有的。”谈到如何越过年龄的界限,她说,最重要的是保持时代感,就是要保持对新事物的敏感,对最新事物的把握和对未来的热情。敬一丹笑言:“人到中年是要进补的,我的进补方式之一是和比我年轻的人交流。

著名主持人杨澜曾这样评价敬一丹:“一般女主持人,都难脱一个‘媚’字,而在我认识的众多女主持人中,敬一丹是不以‘媚’取人的。”

敬一丹是一个活得很真实的人,她清楚地记得,母亲对她说过一句话:“八十岁也是女人。”母亲说,这是敬一丹的外公对自己说的。“这句外公告诉母亲的话,将来我会告诉我的女儿。”母亲一生优雅,退休了还穿红大褂,学交谊舞,在80多岁的母亲身上,敬一丹学到了很多东西,也获得了许多人生的感悟:不因循守旧,时刻保持了与时代一致的脚步。“过年的时候我母亲给我发信息都是用微信,太不可思议了。”

《焦点访谈》为何锋芒不再

“现在还有人看《焦点访谈》的请举手?”敬一丹环顾了一圈,举手者寥寥无几。

“玩微博和微信的同学有多少?”同学们的手齐刷刷的举起来了。

“这是网络的时代,是新媒体的时代,我要讲的就是当传统媒体遭遇新媒体的冲击。”

1994年的时候,舆论监督还是个新鲜的事物,《焦点访谈》率先而为,冲破重重阻力,以及利益集团的纠葛,最大限度的还原事实的真相,“当时《焦点访谈》被万千观众所期待,而且收获了业内众多奖项。”

谈起《焦点访谈》为何锋芒不再,敬一丹坦言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是的电视媒体受新型媒体冲击力太大,很多负面的消息和重大新闻第一时间已经在网上披露,民间的各种版本大揭秘如火如荼,人人都有了话语权,不再期待电视媒体发声。加之《焦点访谈》之后,因反响剧烈,各个省市舆论监督节目雨后春笋,纷纷仿效,舆论监督节目之间的竞争加剧。还有一部分原因是,越到基层,利益集团捆绑越厉害,舆论监督受到的阻力更大。舆论监督节目辉煌了几年,后来纷纷下马,锋芒不再。

做《焦点访谈》的时候,天天会收到观众的来信,内容大多是愤愤不平,希望在节目里被披露,字里行间的泣诉常常让敬一丹心情沉重,“心情不好的时候,我就会去崔永元的办公室走走,他也会收到很多观众的来信,我一看观众写给他的信,都是有趣的事儿,很是嫉妒。”为此,她也纳闷,甚至还调侃崔永元:“在《焦点访谈》我天天接触负面的消息,我都没抑郁,你怎么就抑郁了呢。”敬一丹幽默风趣的话语,引得同学们哄堂大笑。

因经常接触社会的阴暗面,为了分散注意力,排遣自己的压力,失眠的时候敬一丹最爱做的事情是逛淘宝网。“即使不买东西,光是看看那些赏心悦目的图片,就觉得生活很美好。”敬一丹认为,生活中的自我调节,自我发泄很重要,这样才能有更健康的心态面对现实。

从事了30多年的媒体工作,敬一丹觉得传统媒体最大的缺点是“不会讲人话,不接地气”,传统媒体之所以孤芳自赏,“是因为缺少参照系”。

有了网络媒体、新媒体的冲击后,传统媒体不再是“一支独放”。“现在越来越多人直接发言,话语权不再奢侈,还需要我们代言吗?”

2009年12月敬一丹开通了微博,她发现,“在网络上,你会听到各种声音,现在任何事你都能听到‘不’的声音”。她讲到上月一年一度《感动中国》即将播出,她在微博上发了预告,“我想,感动中国没人说不好吧,结果有人说:有什么用啊?中国就靠这个改变吗?我们报道一家红酒厂造假,我觉得这个应该大快人心吧,结果有人说,有本事,你们报道那个什么什么去!”

于丹论语心得全集篇6

关键词:《经国集》 汉语 唐朝 日本

《经国集》是日本平安时代初期的汉诗集。由淳和天皇刺令中纳言良岑安世、滋野贞主、南渊弘贞、菅原清公等人编纂,于天长四年(827年)完成。《凌云新集》《文华秀丽集》及《经国集》同为天皇下旨编纂的文集,故称“敕撰”。该时汉风鼎盛,《经国集》成书时间晚于同为剌撰汉诗文集的《凌云新集》《文华秀丽集》。此书名典出曹丕的著名文论《典论·论文》:“文章者,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与《怀风藻》这部较早面世的汉诗集不同,《经国集》收录的诗歌不单包括五言诗,还包括长诗、杂言等种类的诗歌,而且着重平仄、押韵。

唐朝时期,中日交流密切,成书于中国唐朝时期的《经国集》受唐朝词汇影响甚大。经研究,《经国集》不仅传承了中国唐朝词汇,也吸收了不少中国古语词,其中有些词汇与本民族语相融合,产生了变异。下面将分别对《经国集》中的汉语词汇进行探源分析。

一、唐代新词

《经国集》中收录了许多唐代词汇,经过查找探源,这些词语首例现于唐朝,暂且称为唐代新词。如:

1.鲲海

《经国集·赋类·小山赋》:“嗟大造之珠品,诚卑细而同庆。於是摄深思於一指,跨鲲海而无居。”

《汉语大词典》对“鲲海”解释为“台湾的别名。”首举例证为清朝丘逢甲《送颂臣之台湾》诗之一:“鲲海三更梦,鸥天万里春。”其实“鲲海”一词古代就已出现,《四库全书》中最早出现“鲲海”一词在盛唐时期《李太白文集》:“而此君独潜光后世,以期大用。鲲海未跃,鹏霄悠然。不远千里,访余以道。”可见,《汉语大词典》收录“鲲海”的例证较晚,而《李太白文集》中出现“鲲海”一词早于《经国集》。“鲲海”应是中国唐朝时出现的新词,日本《经国集》收录并使用。

2.幽襟

《经国集·赋类·枣赋》:“投海传缪公之远虑,在箧开方朔之幽襟。”

《汉语大词典》【幽襟】犹幽怀。首举例证为唐朝杜甫《奉观严郑公厅事岷山沱江图画》诗:“绘事功殊绝,幽襟兴激昂。”《四库》关于“幽襟”一词的例证也是在唐朝及唐朝以后,“幽襟”应是在唐代出现的新词。

3.延英

《经国集·赋类·重阳节神泉苑,赋秋可哀,应制》:“皇欢爰发,睿兴自生。资神泉之开敝,降恩席以延英。”

《汉语大词典》对“延英”的解释为:是延英殿的省称。是唐代宫殿名。举例证为《唐六典·尚书·工部》:“宣政之左曰东上阁,右曰西上阁,次西曰延英门,其内之左曰延英殿。”查找《四库》中“延英”一词都是出现在唐代及唐代之后。因此,“延英”一词也是在唐代开始使用。

4.景宇

《经国集·赋类·重阳节神泉苑,赋秋可哀,应制》:“望景宇而高爽,瞻林沼以澄稀。”

《汉语大词典》未收录“景宇”。《四库全书》最早例证是在唐代《艺文类聚》:“於是景宇肃澄,风高木敛,凄气夕衰,零露晨湛。”可见,“景宇”也应是唐代新词。

5.衣缽

《经国集·见老僧归山》:“道性本来尘事遐,独将衣缽向烟霞。定知行尽秋山路,白云深处是僧家。”

《汉语大词典》中【衣鉢】亦作“衣缽”。首举例证为唐代崔颢《赠怀一上人》诗:“竹房见衣鉢,松宇清身心。”目前为止,查找《四库》发现例证都是在唐代及其以后出现,所以“衣缽”最早出现于唐代。

6.野客

《经国集·奉和太上天皇访净上人病》:“高僧几岁养清闲,病里天花映暮山。野客时来通幽问,疏钟独返白云间。”

《汉语大词典》收录“野客”首举例证为唐杜甫《柟树为风雨所拔叹》诗:“野客频留惧雪霜,行人不过听竽籁。”再次查找《四库全书》中还未找到比唐朝更早的例证,因此,“野客”应是唐代新词。

7.丹阁

《经国集·闻右军曹贞忠入道因简大将军良公》:“久厌轮回多苦事,遥思听法鹫峰中。昨朝剑戟陪丹阁,今夕僧衣向花宫。”

《汉语大词典》收录【丹阁】解释有2个义项:①宫殿中的楼阁。举例证为唐韦应物的《骊山行》:“翠华稍隐半天云,丹阁光明海中日。”②指中书省官署。举例证为唐代李峤的《为王方庆让凤阁侍郎表》:“入参丹阁,出拥彤驺。”目前《四库全书》中“丹阁”的例证最早出现在唐代,因此,“丹阁”是在唐朝开始使用的。

8.金仙

《经国集·和御制闻右军曹入道简大将军良公》:“虽逢圣代多雨露,别是素怀奉金仙。”

《汉语大词典》对“金仙”的解释:指佛。首举例证为李白《与元丹丘方城寺谈玄作》诗:“朗悟前后际,始知金仙妙。”《四库全书》有关“金仙”的例证最早现于唐代,故“金仙”应是唐朝新词。

9.慧刀

《经国集·归休独卧,寄高雄寺空海上人》:“圣人独出鉴 独卧白云里 忍铠讵为穿 慧刀岂因砥。”

《汉语大词典》收录“慧刀”解释为:佛教语。谓能斩断一切烦恼的智慧。首举例证为唐朝慧宣《秋日游东山寺寻殊昙二法师》诗:“慧刀幸已逢,疑纲於焉析。”查看《四库》中最早收录“慧刀”也是在唐朝,故“慧刀”应是唐代新词。

10.曲弄

《经国集·赋类 啸赋·并序》:“畅山水之曲弄,流吴越之讴吟。尔乃韵无常调,无出不妙,观无定时,有兴是要。”

《汉语大词典》未收录。《四库全书》中“曲弄”并不单独出现,而是与“琴操”一起构成为“琴操曲弄”。如《旧唐书》:“是知琴操曲弄,皆合於歌。”目前还未找到比唐代更早的例证。“琴操曲弄”应该是唐朝出现的新词,在日语用法中就产生了变化,把“琴操”去掉,只出现“曲弄”。但奇怪的是《汉语大词典》也未收录“琴操曲弄”,应该补录进去。

于丹论语心得全集篇7

一些读者对《大藏经》十分关心,提出了许多问题,本刊特邀请专家答问。

1.什么叫《大藏经》?

《大藏经》是重要的佛教典籍,是一切经的总称。由经(经藏)、律(律藏)和论(论藏)等三部分组织,所以,也称“三藏经”或“经藏”。其中经是指佛家修行的理论,律是指佛家遵守的规则,论是指对佛教理论的各家著述,藏是容纳收藏之义。

2.藏文《大藏经》的名称极其含义是什么?

藏文《大藏经》最早称为(bkav-vgyur-ro-cog)\(bstan-vgyur-ro-cog),意为“一切经的译文”和“一切论的译文”。值得注意的是:一、“一切”指总集,二、“vgyur”顾名思义是“翻译”的意思,所以,与汉文的称谓基本相符。

藏文《大藏经》分《甘珠尔》和《丹珠尔》两个部分。“甘珠尔”(bkav-vgyur)和“丹珠尔”(bstan-vgyur )合称“甘丹珠尔”(bkav-bstan-vgyur) ,其中“bkav”是“ 教诲”的意思,“ bstan” 是“论述 ”的意思,“vgyur”是“翻译”的意思。

3.《大藏经》有哪些内容?

藏文《大藏经》不仅内容丰富,而且还包含有不少世上的珍本、孤本,保存有印度现早已失传的许多佛教经典。除了佛教典籍外,也包括一些哲学、文学、艺术、语言、逻辑、天文、历算、医学、工艺、建筑等非宗教方面的典籍。所以不仅是重要的佛教典籍,也是研究藏族传统文化的最重要、最基本的资料之一,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璀璨的瑰宝,也是研究古代东方历史文化的重要文献资料。

藏文《大藏经》中的《甘珠尔》意为佛语部,也称“正藏”,是释迦牟尼本人语录的译文。以拉萨版《甘珠尔》的内容为例,大致包括:律部、般若、华严、宝积、经部、续部和总目录等七个部分。

《丹珠尔》意为论疏部,也称“副藏”,是佛弟子及后世佛教高僧对释迦牟尼教义所作的论述和注疏的译文。以德格版《丹珠尔》为例,其内容包括:礼赞部、续部、般若、中观、经疏、唯识、俱舍、律部、本生、书瀚、因明、声明、医方明、工巧明、修身部、杂部、阿底峡小部集和总目录等十类。

《甘珠尔》内容也可分为(以德格版为例):A、佛学部分有102函,B、目录有1函。

《丹珠尔》其内容可分(以德格版为例):A.佛学部分有198函,B.语法部分有5函,C.医学部分有5函,D.工艺部分有1函,E.杂类有3函(其中a.佛学+语法,b.佛学+语法+天文历算,c.佛学语法+医学),F.目录有1函。从统计数据来看,《丹珠尔》共有213函,其中佛学部分有198函,占总数的93.43%;语法、医学、天文历算等有13函,占总数的6.1%;目录有1函,占总数的0.47%。

4.《大藏经》的版本有哪些?

我们目前知道的《大藏经・丹珠尔》写本有那塘、夏鲁、昂仁、乃东、罗沃、第司、颇罗鼐、熙噶、巴塘、明正、八世达赖金银等七宝写本、夏马曲扎写本和司都・却吉穷乃写本等等。但是,到底有多少《大藏经》写本有待进一步研究。

《甘珠尔》刻版有十四个版本,即永乐版、万历版、理塘版(也称丽江版)、北京版(也称康熙版)、卓尼版、德格版、那塘版、拉加版、库仑版、拉萨版、瓦拉版、昌都版。

《丹珠尔》木刻版有北京、德格、那塘、卓尼版。目前公认1410年的永乐版《丹珠尔》是最早的藏文刊印本。

5.藏文《大藏经》与汉文《大藏经》有什么区别?

不同文种的《大藏经》,其基本内容都是从梵文翻译过来的。但是翻译以后各自都经过多次修订、增补和发展。所以,其内容各具特色。

藏文《大藏经》与汉文《大藏经》相比,有译语统一和忠实原文的特点(原因之一,藏文是根据梵文创造的,之二,翻译时有很多印度学者参与。根据德格版《大藏经》目录来看,参与译经事业的印度学者就达107人。)。现存的藏文《大藏经》所辑录的佛教典籍的数量,比汉文本多出1/3以上,其中印度学者、大师著作的译本,比汉文多出一倍多。

但是与汉文《大藏经》相比,藏文《大藏经》几乎没有收录历代藏族学者的著作。

汉文《大藏经》与藏文《大藏经》珠联璧合,共同构成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中华大藏经》,无论是在宗教上或是在文化上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6.《大藏经》与藏族传统文化关系?

过去普遍认为藏文《大藏经》是藏族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误认为其中收录了不少历代藏族学者的著作,是藏族传统文化的百科全书。这似乎成为学术界的定论。但是,历史上刊刻、传抄、整理《大藏经》的主要目的是发展和宏扬藏传佛教,所以,历代只把“正经”编入其中,历代藏族学者的许多优秀文化典籍并没有编入其中。

最近几年,我们在整理出版《中华・大藏经》时,发现《大藏经・甘珠尔》中只有目录是藏族学者编辑的。《大藏经・丹珠尔》中藏族学者的著作其主要内容是〈字性组织法〉、〈三十颂〉等,显然,历代藏族学者的著作基本上没有编入其中。实际上,《甘珠尔》、《丹珠尔》中的“珠尔”在藏文中是“翻译”之义,这也正好符合《大藏经》的内容。

所以,我们认为,藏文《大藏经》就本身的内容而言,过去它在藏族传统文化中的定位不是很科学。藏文《大藏经》可以说是印度佛教文化的集大成,不是藏传佛教,更不是藏族文化的集大成,这是显而易见的。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藏传佛教各教派把《大藏经》作为僧人学习的基本内容来发展自己的理论和学说,这样与藏族传统文化融为一体,成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所以,对藏族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7.《大藏经》在历史上的修订情况怎样?

现在我们无法确定历史上到底有多少《大藏经》手抄本,自然也就无法确定到底进行过多少次修订工作。实际上每一个版本的出现都是一次修订的结果,所以,有多少版本就至少有多少次修订这是不言而喻的。当然,从我们目前知道的情况来看,有些版本仅仅是一个复制品,谈不上一个独立的版本。

从历史上来看,无论是当时的中央政府或地方政府或是一些藏传佛教教派领袖都十分重视藏文《大藏经》的整理修订工作,出现许多的《大藏经》版本就是一个明证。如在内地就有万历版、永乐版、北京版《甘珠尔》和北京版《丹珠尔》。

历代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及各教派都十分重视修订藏文《大藏经》,把它作为中央政府施政和弘扬佛法的一个重要举措,也是地方政府和各教派发展传统文化和光祖耀宗、安抚一方的重要手段。所以,现在藏区流传的《大藏经》各种版本,都是经过历史上不同程度的修订完善和再编的结果。

8.为什么中央政府提出重新修订藏文《大藏经》?其意义是什么?

历代历次修订《大藏经》都是从不同角度丰富和发展其内容,吸纳原有版本的特色,但是由于受历史条件和印刷技术的局限,始终很难成为现实。中国政府历来十分重视继承和宏扬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1986年,提出了整理出版藏文《中华・大藏经》这一举世注目的伟大工程,并且把这一项目列入“七・五”“八・五”、“九・五”社会科学重点项目,使实现这种文化和宗教夙愿成为现实。

这是藏学界和佛教界的一件盛事,对确立和提高藏学界的国际地位和威望,弘扬藏族传统文化,加强国际学术交流,都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这套《大藏经》出版以后,受到国内外藏学界的普遍好评。1998年获得了国家优秀图书奖(出版方面的最高奖)。并且在自治区成立50周年之际,中央代表团作为礼物赠送给自治区。

9.《大藏经》对勘本采取的对勘原则和方法是什么?

选择底本和参校本是《大藏经》对勘工作首要解决的问题。综观历史上的《大藏经》版本,我们发现德格版对其它版本中存在的编序混乱、编目重复或有疑问或争议篇目都做了不同程度的整理和取舍,正字法比其它版本更加规范,编纂、校勘严谨、刊刻准确,错字极少,保存完好,普遍认为可以作为对勘底本,所以我们选择德格版作为《甘珠尔》和《丹珠尔》的底本。同时选择了有特色有对勘价值的永乐、理塘、北京、卓尼、德格、那塘、拉萨、库伦等7个版本作为《甘珠尔》的参校本;选择了世上仅有的北京、德格、那塘、卓尼等四种刻本作为《丹珠尔》的参校本。

对勘原则:(1)以德格版为底本(母本),《甘珠尔》以永乐、理塘、北京、卓尼、德格、那塘、拉萨、库伦版作为参校本;《丹珠尔》以北京版、那塘版、卓尼版等作为参校本;(2)在对勘过程中,凡发现编排错误、字词的阙衍及不同等都列在每一法品之后对勘注中,对底本未作任何按断;(3)因经典多数为韵文,偈函的数量与传统算法统一;(4)在每一法品之后有字词等的对勘表;(5)在分章节时除版面留空行外,在正文中不列标题;(6)在对勘本的装帧设计方面传统与现代结合起来,插图是以底本插图为基础,使用计算机等先进技术手段完成版式、字体的设计工作。(7)两函并成一部的原则。

对勘底本和参校本进行逐字对勘,用对勘注的形式把衍文、阙文和不同地方标示出来。对勘底本中的原文不作任何增、删;参校本中多出的法品和函部增编在对勘本中,并做说明。

10.这次的对勘本与历史上的版本有什么不同?其特点是什么?

从历史上的修订情况来看,我们这次的整理出版工作从历史、规模、经费投入等方面都是史无前列的。(1)经费投入4千多万,从1995年开始就投入3550万,这在建国以来的古籍整理项目中是少有的;(2)规模最大,参加的人数最多;(3)历史最长;(4)校勘使用的版本最多,这样比历史上的任何其它版本更完整,质量更高;(5)第一次借助现代化手段公开出版发行。美观清晰,便于阅读。因此,这一版本兼并吸收多种版本的特点。即以德格版为基础,把其它一些版本的特点,用对勘注和对勘表的形式罗列出来。这样也可以同时了解多种版本的编排次序、字词阙衍及异同情况。

《大藏经》对勘本的主要成果是:文字阙衍(错字)、词句阙衍、不同法品阙衍、编排词序不同、译文译法不同、函数阙衍及编排词序不同等情况,用对勘表和对勘注等形式表示出来。

11.目前对勘工作的进展怎样?

经过17个春秋,在中央政府的关心和帮助下,在全国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在藏研中心的精心组织和领导下,经过全体工作人员的辛勤劳动,目前,我们基本上完成了对勘工作,已经正式出版印刷76部,其它还在编辑、出片、印刷之中。预计2006年左右可望完成所有工作。这套丛书出齐,共有180部左右(每部1600页左右)。印刷十分精美,有胶化纸、绢丝纺等两种精装本和羊皮为封面的豪华本。

参考资料

1.北京版、那塘版《丹珠尔》第214函(CHO函),德格版、卓尼版《丹珠尔》206函(JO函)

2.转引自王尧:《藏文大藏经丽江――里塘版甘珠尔经述略》,《中央民院学报》,1986年第三期。

3.中国藏学中心大藏经对勘局:《中华大藏经・丹珠尔》对勘工作述要,《中国藏学》,2000年第一期,P65。

4、周华:《藏文〈大藏经〉对勘出版工作概况》,《中国藏学》,2000年第一期,P93。

5.张尚瀛:《大藏经》简述,《研究》,1985年第一期,P110-111。

6.周叔迦:《法苑谈从》,P171,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12。

7.东主才让:《中国藏学》,P100,2000、1。

8.吴伟:《藏族传统文化的巨大工程――〈中华・大藏经〉对勘纪实》,P3-5,五洲传播出版社,1996年。

于丹论语心得全集篇8

[关键词] 《 刮痧》;跨文化;差异

电影《刮痧》是一部以中美文化差异为主题,以刮痧为主线,演绎的一段段催人泪下的情节,令人时而悲伤心痛,时而感动不已,时而感慨万千。故事发生在美国中部密西西比河畔的城市圣路易斯。电脑游戏设计师许大同与妻子简宁在美国奋斗了8年,终于事业有成,一家人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行业的年度颁奖大会上,许大同获得最佳设计大奖,他激动而又骄傲地说:美国是一个充满机会的地方,我爱美国,我的美国梦终于实现!但是随后降临的一件意外却使许大同从美梦中惊醒。一天,5岁的丹尼斯闹肚发烧,大同父亲看不懂药品上的英文说明,便用中国民间流传的刮痧疗法给丹尼斯治病。而丹尼斯后背刮痧留下的紫痕却成为大同虐待孩子的证据。听证会上,大同无法用解剖学为基础的西医理论向法官解释口耳相传的经验中医学,无法证明“刮痧”是疗法而不是虐待。随后,许大同由于无法忍受控方律师对中国传统文化与道德规范的“全新解释”而情绪失控,最终被剥夺了对孩子的监护权,权宜之下又与妻子分了居,父亲也带着内疚感回国了。唐人街上,好友昆仑亲身体验了中国古老医术“刮痧”,随后找到福利院主任和法官,才破例取消了对大同的禁止令。圣诞之夜,许大同为了与孩子、老婆相聚,冒着生命危险从楼外排水管爬到九楼自己的家中。影片最后,大同在教丹尼斯中文的发音:“中国北京”。

就像简宁在影片中质问的那样:“为什么这一切会发生在我们身上,我们哪儿错了?”大同回答说:“不知道”。其实他们什么也没做错,这一切都是因为中美文化的差异。不同的历史背景和经济环境导致中美文化差异很大。影片中,刮痧是传统中医疗法,是根据热胀冷缩的原理,造成局部毛细血管扩张,增加血容量和流量,有利于血液循环,重建人体自然生理循环。而在美国却无论如何也解释不明白了,大同在听证会上用七经八脉来解释,美国人完全不懂,因为美国没有这样的疗法,所以引起了这样一场悲剧。在中国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可是到了美国就百口莫辩,成了违法的事情了。

文化差异也引起了道德观和价值观的不同。影片中,在听证会上,对方律师有一场精彩的演讲,即对中国传统文化与道德规范的“全新解释”。大同根据中国传统文化的英雄孙悟空设计了游戏主角的形象,因为在中国,孙悟空是个善良又有正义感的英雄,代表中国传统价值观和道德规范。而对方律师却把这说成是暴力文化,从孙悟空霸占桃园、毁掉桃树、吃光长生不老药的片面故事情节,把孙悟空说成是一只顽劣粗鲁的猴子。这深深激怒了大同,是他们对中国文化的无知才会做出这样的“全新的解释”。

中美文化差异渗透在方方面面。中国人的集体主义与美国人的个人主义;中国人追求家庭团圆与美国人崇尚独立自主;中国人的感性与美国人的理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孩子的教育方式

在任何国家,孩子教育问题都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孩子不但是家庭的希望,也是祖国未来的希望。而教育方式和一个国家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和历史背景紧密联系。就拿中国人和美国人对待孩子教育方式来说,也是千差万别。“一般而言,美国家庭以民主平等的教育为主,父母尊重孩子的人格和人权,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和平等的家庭成员对待,与孩子建立平等民主的关系;而中国家庭民主平等的教育当时相对欠缺,没有把孩子当做一个与父母平等的人来尊重。”在影片中,丹尼斯和保罗打架后,大同并没有追问什么原因,而是不分青红皂白地打了丹尼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这是通过父亲对孩子的威严和约束力来给对方面子,而在美国,美国人尊重人权,人人平等,无论出于什么原因都不能打人,即使是自己的孩子,打人是违法的。当大同对昆仑说:“我为什么要打自己的儿子?我打他是出于对你的尊重,给你面子,懂吗?”而昆仑却说:“什么乱七八糟的中国逻辑?你打孩子是出于对我的尊重?”于是两人产生了分歧。在这一点上两个人无法达成一致,彼此无法理解对方,而这并不是谁的错,是中美文化差异导致的对孩子教育方式的不同所引起的。中国有句俗话:“打是亲骂是爱,不打不骂不成材”,也就是影片中大同父亲所说的话,所以大同对于打了丹尼斯不以为然。

此外,中国家长多是封闭式教育,把孩子看成是自己的,就像许大同说的那样,“丹尼斯是我的作品,我当然有版权。”中国家长认为自己有权管教孩子,孩子有出息是给父母争光,把孩子看成是自己生命的延续,甚至把自己一切的希望放在孩子身上,因此往往过于溺爱孩子,什么事都帮助孩子做,以至于中国的孩子到二十几岁还在向父母要钱,不能独立。正如美国前总统尼克松说的那样:“中国的教育制度从小把他们训练得十分驯服,从小灌输要听大人的话的思想,不允许有独立见解,更不允许像爱因斯坦自称的‘离经叛道’,这种教育职能培养出守业型人才,但却失去了中国的达尔文和爱因斯坦。”相反,美国家长多数是开放式教育,要求孩子独立,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都让孩子自己做,用来培养自信心和责任心。这也是导致中国人和美国人思维方式不同、处事方式不同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对待父母

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孝,乃人之根,性之本,德之源,教之所。”孝顺是衡量一个人人品的根本要素之一,也是中国人根深蒂固的思想,是中国几千年来历史文化沉淀下来的观念。在中国,有中国孝顺网,有许多关于孝顺父母的故事和名言,如“父母在,不远游。”古代中国 ,孩子结婚后是要和老人住在一起,孝顺父母,甚至今天仍有很多家庭是这样。中国人追求儿孙绕膝,几代同堂。而美国人则不一样,由于他们从小就鼓励独立,所以孩子成人后就会出去住,而父母也不会和孩子一起住,更不期望孩子们照顾他们,因为在他们看来,接受别人的照顾从某方面意味着自己的无能。他们独立、自主,不依赖儿女,虽然有社会的良好照顾,有完善的医疗保障,但是没有儿女的照顾和陪伴。有句话说:“美国是儿童的天堂,中年人的战场,老年人的地狱。”这也是因为,美国人崇尚个人主义,而中国人崇尚集体主义。美国人追求自我,而中国人则要个人服从集体。

在影片中,大同将不懂英语的父亲接到美国一起生活,为了尽自己的孝心,让父亲过上更好的生活。而父亲也明知自己去美国会有沟通障碍,却义无反顾地去了美国,这都是因为他想和家人生活在一起。这正是中国人追求的晚年生活,享受天伦之乐,三代同堂。电影中,给丹尼斯刮痧的不是大同,而是大同的父亲,可是出于保护父亲,大同亲口承认是自己给丹尼斯刮痧的。当大同父亲知道这一切后,他不甘心儿子替自己承担,主动找到昆仑,向昆仑解释说给丹尼斯刮痧的是他而不是大同。昆仑向简宁确认事实后,他不能理解为什么大同要这样做 ,简宁回答他说:“因为他是中国人。”这时昆仑看着正在搀扶父亲上楼梯的大同,望着他们的背影,他明白了,这就是中国人,中国的传统,中国的文化。由于事情解决不顺利,大同父亲虽然舍不得和家人分开,尤其是孙子丹尼斯,但还是带着愧疚感和无奈,决定离开美国回北京。临别时,大同想到父亲都没见到丹尼斯一眼,他便开车去将丹尼斯“偷”出来,及时在父亲走前见了面。而大同在美国的遭遇使他痛苦不堪,他甚至想带着孩子和父亲一起回北京,但是父亲却反问他:“你想逃跑吗?你这样回去,你还是一个在美国虐待了孩子回到中国的逃犯。”父亲还告诉他不要逃避现实。中国人表达感情的方式就是这样含蓄的、内敛的,不会像美国人那样直接表达感情,不会亲吻、拥抱,不会说我爱你,但是却通过这一幕幕感人至深的情景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中国人的父子情。

三、对待朋友

由于中美文化的不同,中国人和美国人对待朋友也是不一样的。中国人是“为朋友两肋插刀”,甚至可以为了朋友而牺牲自己的利益。中国古人就有关于朋友重要的名言诗句,例如:“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人生所贵在知己,四海相逢骨肉亲。”“壮心剖出酬知己。”由此可见,朋友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和重要性。而美国人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朋友虽重要,但是不会高于自己的利益。在这一点上,中国人显得更感性,而美国人更理性,更尊重事实。正如影片中,当大同需要律师去辩护的时候,他找了自己的好朋友昆仑,一个版权法律师,而不是一个家庭法的专业律师。因为在他心里是出于感性,他相信朋友,相信昆仑了解他有多爱丹尼斯,即使是版权法律师,大同也相信他能赢这场家庭法方面的官司。相反,当昆仑看到丹尼斯后背的紫痕时,他没有像大同那样出于感情相信朋友,而是非常理智,相信眼前的事实,没有为大同辩护。另外,当反方律师找来昆仑当证人,询问昆仑大同是不是在公众场合打了丹尼斯,昆仑回答说“是”。因为这个,大同很懊恼、很生气,他和昆仑翻脸,说他不够朋友,于是辞职了,还说出“道不同,不相为谋。”可是昆仑却无法理解大同,他说大同不该打丹尼斯,而他只是说出了事实。就这样,大同认为昆仑不够朋友,而昆仑却认为自己做的是正确的。就这样,两人的友情破裂了,可是两个人谁都没错,都是中美文化差异造成的结果。中国人相信“患难见真情”,朋友有苦难应该出手援助,应该站在自己这边,可是美国人注重事实,不能在法庭上说谎,不能违背法律法规,而不会感情用事。

四、结 语

随着世界的全球化,各国之间的交往越加频繁,包括贸易往来、商业合作等,因此文化的碰撞和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只有正确认识文化差异的存在才能达到成功的跨文化交际。但有时误解也是难免的,正如电影《刮痧》中,开始许大同认为美国是个充满机会和希望的地方,只要自己努力就可以成功,可以过上幸福的日子。于是带着他的“美国梦”来到了美国,他如愿地成功了,他高兴地说他终于成为一个真正成功的美国人,美国是个充满希望的地方。可是刮痧事件的发生,他从梦中惊醒,他的无奈和懊恼使他在听证会上这样说:“曾经很庆幸儿子出生在美国,而现在却不这么想。”直到影片最后,大同在教丹尼斯汉语发音:中国北京。这说明许大同意识到了文化差异对生活的影响有多大,无论走到哪里,他都是中国人,骨子里受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他的道德观、价值观也是中国式的。由此可见,要想进行成功的跨文化交际,就不能忽视文化差异。所以,当我们和外国人打交道时一定要先了解对方的文化,分析外国文化和中国文化的不同,这样才能进行最有效的交流和沟通。

[参考文献]

[1] 徐行.中西文化比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 戴凡,Stephen L J Smith.文化碰撞[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3] 郝薇薇.《刮痧》电影体现出的中美文化差异[J].才智,2009(29).

[4] 张莉.从电影《刮痧》看中美文化冲突与融合[J].电影文学,2009(11).

于丹论语心得全集篇9

>> 老板的年不好过 广州的冬天不好过 逃亡的日子不好过 奸臣后代的日子不好过 好望不好过的好望角 转型电商?电商的日子也不好过! 信息时代分手也不好过 南方冬天不好过 不好过的教师节 等 2006,药企的日子不好过 没烟抽的日子不好过啊等 在线书商的日子将更不好过了 男人不好色,女人不好过 利比亚,这个斋月不好过 谁都不好过HOTVOICE 清代驸马日子不好过 当“代表”日子不好过 近几年日子不好过 行日子不好过 外企在韩国日子不好过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政治 > 好莱坞的编剧也不好过 好莱坞的编剧也不好过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小托")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美丽的契约》今年年初播出,播出几集后,收视率呈低迷状态。近日,该剧编剧宋方金与主演宋丹丹之间的论争不断升级。

宋丹丹和宋方金等编剧掐架的事情成为近期影视圈的围观重点,没有话语权的编剧帮抓到了宋丹丹采访中类似于“拍戏是拍梗概和故事,并不是拍剧本”的言语漏洞,大肆讨伐。

这算是新仇旧恨吧—宋丹丹热爱临场发挥、改台词以及上自己的口头禅,这种“生活派”的表演风格注定会和编剧产生矛盾。宋丹丹指“拍戏是编、导、演一起完善的过程”并没有错,但在敏感弱势的编剧行业却激起千层浪,邹静之、宁财神、高群书等业内知名影视创作人都发声力挺进一步“探讨”,话题从“二宋之争”逐渐转向国内编剧现状之不合理、不规范、不安全和不先进上。

随之而来的,是影视圈的再一次自我检讨,每当此时,放眼好莱坞就成为电影人的话题核心,好莱坞编剧的地位,自然要一再拿出来,当作标杆来讨论。

但是,谈及这个话题,不妨先听一个故事:很多年前,《老友记》中有一集讲到演员乔伊好不容易演了一部电视剧的常驻角色,有一炮而红的希望,他却得意忘形地炮轰编剧无聊,结果过了几集,他的角色就被编剧写死了,还是突兀地掉下电梯井而死,要多成心有多成心。乔伊深感苦逼,无戏可拍,特别悻悻。

这个段子当然是为了搞笑而夸张,但也可见在美剧体系中编剧核心制的现实,如《老友记》《迷失》《生活大爆炸》这些热门剧,它们的编剧即其制作人,从想创意到编故事再到挑演员,以及推动整个剧集发展,都由几位主编剧把控。

但是,编剧一举成名并不意味着“江山永固”,他们多数必须或者早已成为制作人,来承担剧集、电影的收视与票房。《老友记》的三大编剧凭借该剧一红十年,但十年后却再无收视高峰之作,除了吃老本的《乔伊》和《剧集人生》外,几乎没有新作问世,且新作也处于一部被砍,一部在被砍边缘的窘境中。

在好莱坞,做大编剧并不容易,因为具备权力和地位就意味着其必须要进阶为明星或制作人,以争取更大的话语权,同时更要担起票房与收益重任。编剧出身的本·斯蒂勒、赛斯·罗根都是以段子手起家,将自己打造成亲民的烂仔喜剧王,借以减轻创作压力,同时将名气与创作共融为权力,来担起票房。

是不是所有的美国编剧都能风生水起?事实并非如此。好莱坞的产业链虽然成熟,但并不代表编剧就生活在公平公正的世界里。拖欠工资、不受尊重是行业规则,2007年的编剧罢工即其忍无可忍的后果,当然也有人说,组织有体系的罢工说明好莱坞编剧是有工会保障的,但编剧署名混乱也一直是好莱坞的老问题。

于丹论语心得全集篇10

著者:胡赳赳

定价:35.00元

出版社:江苏文艺出版社

本书为《新周刊》副主编胡赳赳第一本系统论述当代艺术的批评文集。在新著中胡赳赳系统论述了中国当代艺术,坦率剖析了陈丹青、何多苓、徐冰、黄药在内的二十余位艺术家的作品,意在完成当代艺术从圈子化向大众化的转移,让白领、精英阶层能够鉴赏、批判、参与到中国当代艺术的进程中。新书的名字“空,欢喜”源自于胡赳赳对当代艺术的观点,他认为“空,不是无,而是一场欢喜。艺术是空,是梦,文学是空,是梦。譬如人生,何其不是梦境见空。但是,相聚,是一场欢喜。执念于一物,也一场欢喜。”

胡赳赳,著有《北京的腔调》《北京的味道》《理想不死》等畅销书。文风老辣,性情单纯,眼明心亮。半颓废半激进的才情令人叫绝。

《木心纪念专号2》

主编:刘瑞琳

定价:39.80元

出版社:广西师大出版社

“想见我的人,我也想见他。我的书的读者,我想读他的书。”

本辑纪念专号首次发表木心的《海伯伯》(未完成)、《如是我灯(序)》,并自诸遗稿中采撷精彩章句随文编排,以飨读者。陈丹青撰文《孤露与晚晴》纪念,细述三十年前纽约“老小无猜,海外孤露”的日子,首次发表木心若干珍贵影像。

收录两场木心文学座谈会的精彩现场实录:2013年3 月人民大学文学院座谈“文学史的另一种可能”,8月上海书展座谈“木心的困难”。

《凯撒不爱我》

追寻新闻人的自由传统与典范

著者:王健壮

定价:39.00元

出版社:广西师大出版社

记者是永远的反对派!52个自由派新闻人的传奇故事,从“扒粪运动”到“最危险的总编辑”,近百年的新闻史,一路过来。

台湾重量级新闻人王健壮力作,卢跃刚撰序,龙应台、钱钢、陈浩、杨照等名家鼎力推荐。

《我叫他,爷爷》

著者:王健壮

定价:39.00元

出版社:广西师大出版社

本书是王健壮于《中国时报》“三少四壮集”专栏回忆父亲的文章集结。方正不苟言笑的父亲,四分之一的人生在战火中流离,每一天都被死神从背后追赶,这段从对日抗战到国共内战、历史中一个微小军人的亲身见证却从来不曾在父子之间交谈过,平凡的存在彷不存在。直到孩子出生,父亲升格为爷爷,两代人的疏离才逐渐化解。

父亲去世十二年后,王健壮终于鼓足勇气,尝试着从一小块一小块的记忆碎片中,拼贴出父亲一生的图像;五十篇故事,仍只是一幅残缺未全的寻父图,以及一部人子忏悔录。

本书荣获2013台北书展大奖,龙应台、杨照、马家辉、许知远等名家倾情推荐。

《谈话的泥沼》

著者: 陈丹青

定价:36.00元

出版社:广西师大出版社

直指现实,嬉笑怒骂,陈丹青首部言论集,了解艺术、文字之外的陈丹青。本书收录陈丹青受人采访、与人对谈的文字整理稿,相较于他的散文写作,更加率性、自由而真实。陈丹青与人对谈或受人采访,往往直指社会现实,本书也是了解我们所处社会现实非常好的途径,就连记者提问本身,也反映了光怪陆离让人啼笑皆非的媒体语境。

特别收录王安忆、陈丹青五万字深度对谈。“非典”时期,王安忆与陈丹青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围绕着影视与小说,进行了一场深入的对话,此次对谈极具知识性和思想性,如陈丹青所说,也是“了解、探究一位小说家的好文本”。

《无知的游历》

著者: 陈丹青

定价:58.00元

出版社:广西师大出版社

丹青首部游记,画家眼中的异邦风土。陈丹青以画家的眼光,记录了四地鲜为人知的风景,并凭借自己对于绘画、音乐及人文历史方面的兴趣和知识,提供了丰富的营养,除此之外,本书更收录了300余幅在各地的现场和历史图片及陈丹青速稿,全书四色印刷,锁线胶订,由陈丹青精心编排,不但是好的游记,也是精美而独特的旅行指南,值得珍藏。

《大唐李白》

著者:张大春

定价:39.00元

出版社:广西师大出版社

李白,改变了唐诗,却错过了时代;而整个大唐,又怎么错过了他?

作家张大春融历史、传记、小说、诗论于一体的浩瀚大作,2013年台湾《中国时报・开卷》十大好书。

张大春,当代华语文学界绝对无法忽略的重量级作家,莫言评价为“台湾最有天分、最不驯,好玩得不得了的一位作家”,梁文道称之为小说家中“武器最齐备的侠客”。

在首部曲《少年游》中,张大春透过梳理李白早年的萍踪游历,为读者解开诗人的身世、师从之谜,并尝试发掘盛名之下、诗人实践生命的真实自我。《大唐李白》计划共四部,一百万字,后续三部分别为《凤凰台》《将进酒》《捉月歌》。

《傅科摆》

著者:[意]翁贝托・埃科

译者:郭世琮

定价:69.00元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在欧美的知识分子和一般受过大学教育的人的书架上,一定会有他的书,因为有一个隐蔽的观念在作怪:假如你不读翁贝托・埃科,你就不是一个有知识和有趣味的人。他在全世界书写他的畅销神话,连在007系列那样的超级大片里,如果有一个镜头从性感的女主角的胸脯缓慢地扫到了女主角的床头,那么床头赫然放着的,十有八九是翁贝托・埃科的小说名作《玫瑰的名字》。 引起轰动的《玫瑰的名字》一书出版八年后,埃科出版了新作《傅科摆》。《傅科摆》则像渊博多识的连环画,堪比《夺宝奇兵》和儒勒・凡尔纳的传奇之旅。

故事讲述了一家米兰出版社的三个编辑虽然对神秘学一知半解,却义无反顾地搜寻起了圣殿和玫瑰十字会的终极秘密。从普罗万的地下迷宫到巴黎国立工艺技术博物馆,从巴伊亚到诸说混合的宗教仪式,三个主人公遇到了圣日耳曼伯爵卡廖斯特罗,试图破译被重重谜团包裹的神秘信息,把希望寄托于犹太教神秘哲学喀巴拉和大金字塔的秘密上,在最后启示降临之前解决纷繁复杂的难题。

《两个故宫的离合》

著者:[日]野岛刚

译者:张惠君

定价:35.00元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被故宫文物的魅力、跌宕起伏的命运所吸引,被“中华”的深度和明快纷争的历史所虏获,朝日新闻记者野岛刚,以日本记者的身份,为重走文物迁徙之路,从北到南走访了沈阳、北京、京都、南京、上海、重庆、台北、香港、新加坡、美国……历经五年时间采访,写成一本《两个故宫的离合》。

《总统先生》

著者:(危地马拉)米盖尔・安赫尔・阿斯图里亚斯

译者:黄志良 刘静言

定价:48 .00元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1967年,“由于出色的文学成就”,“作品深深植根于拉丁美洲气质和印第安人的传统之中”,阿斯图里亚斯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他是拉丁美洲第二个获得此项殊荣的作家,在整个世界文坛享有盛誉。

《总统先生》是阿斯图里亚斯的重要代表作,采用了典型的魔幻现实主义手法。这部作品被誉为拉美四大反独裁小说之一,它的出现刺激了另一位文学大师马尔克斯写出了《族长的没落》。

《想见 看见 听见》

著者:阮义忠

定价:45.00元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