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中关于爱情的诗十篇

时间:2023-03-15 19:25:47

诗经中关于爱情的诗

诗经中关于爱情的诗篇1

2、秩秩斯干,幽幽南山。

3、月出皎兮,佼人僚兮。

4、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5、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6、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7、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8、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9、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诗经中关于爱情的诗篇2

【关键词】故事情境教学法;古典诗歌;诗经

一、新课程对古典诗歌教学的要求

高中语文新课标中明确指出,教读古典诗歌,应有意识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要求教师指导学生在咀嚼、体会、感悟,感受诗的音乐美,进入诗的意境,提高审美情趣。

二、古典诗歌的特点及其教学要求

高中古典诗歌具有语言凝练隽永,内容深刻含蓄,情感意境丰富,充满诗情画意的特点。教学过程中,支离破碎地拆分字词句分析,就会破坏诗歌的整体意境和美感,学生也会兴趣全无,无法体味挖掘诗的语言美、音乐美、意境美。而故事情境中的教学,可展现大量语言信息、拓宽知识面、生动情节、丰富情感意境,既符合学生心理特征,又符合其思维习惯,激发学习兴趣,使其保持浓厚的求知欲,提高教学效果的作用。因此,故事情境教学法是古典诗歌教学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三、故事情境教学法在古典诗歌教学中的运用

故事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故事情景为教学载体,把教学目标渗透其中,把教学内容融合其中,通过生动活泼的故事情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入景动情中,帮助学生理解教材,落实各项教学目标的教学方法。

四、故事情境教学法在《诗经两首》中的实践运用

《诗经两首》是粤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古典诗词”第14课,包括《静女》和《氓》两首诗。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①把握诗歌的情节和主题,情感交流,理解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分析人物形象。②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认识男女主人公的性格与命运及与社会的关系,提高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爱情是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是滚滚红尘中不衰的话题,衣食男女每天都在上演着悲欢离合的故事。有的千古传诵,有的默默无闻;有的轰轰烈烈,有的催人泪下。本课的教学设计,扣住“真挚又变幻莫测的爱情过程发展”为主题线索,贯穿《静女》、《氓》两首诗,用“拟小标题”“串联拓展相关诗歌作品”的方法,用“电影蒙太奇”手法呈现画面,再结合优美的语言营造诗情画意的诗意氛围,再现情诗含蓄、朦胧、蕴藉的意境,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引起学生情感共鸣。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以情激趣,以诗动人

在人类永恒的感情世界里,爱情是一个说不尽、道不完的话题。请同学们回忆一下给你印象最深刻的爱情诗歌名句。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等等。这些爱情诗歌名句凝结着人类最崇高的情感,代表人类最纯洁的心灵碰撞。学习《诗经》二首,一起来聆听三千年华夏先民的吟唱,感受公元前东方文明的辉煌。

(二)爱情之伊始:《爱慕“秋水伊人”》

我们学习过《诗经・秦风・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在水一方”这种“可望不可即”具有普遍意义的艺术意境。意境是一种格局、一种结构的呈现。“在水一方”的结构是:追寻者――河水――伊人。由于诗中的“伊人”没有具体指明,却让人充满想象,河水的阻隔了“伊人”,易联想到“凡世间一切因受阻而难以达到的种种追求”,引起情感共鸣。

(三)爱情之萌动:《执着追求“窈窕淑女”》

我们学习过《诗经・国风・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在艺术上巧妙地运用了“兴”的表现手法。第一节以雎鸟相向合鸣,相依相恋,兴起淑女陪君子的联想。诗歌重在抒情,“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统摄全诗,描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的思念和真挚热烈的追求过程,写求而不得的焦虑和求而得之的喜悦之情。

(四)爱情之苦恋:《“一日三秋”,度日如年》

《诗经・王风・采葛》: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让学生发挥联想,身临其境的感知诗歌内容,想象体会:热恋中情人无不希望朝夕厮守,分离是极大的痛苦,即使是短暂的分别,时光也很漫长,生动展现了想念情人越来越强烈的情感,这一情感浓缩为“一日三秋”,表达了男子对女子刻骨铭心的思念,以至度日如年,精神恍惚,让读者触摸到诗人激烈跳动的脉搏,听到他发自心底的呼唤,唤起情感共鸣。

(五)爱情之相见:《约会“静女”解思愁》(教学重点一)

《诗经・邶风・静女》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躇。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充分联想和想象,理解诗歌的“言外之意”“象外之景”,深层理解诗歌情感。与诗歌文本进行情感对话,感受《静女》中爱情的甜蜜,分析主人公的性格特征,体味诗中主人公热烈而纯朴的恋情,揣摩这首诗描写了热恋中的男女青年约会时极富生活情趣的情景,极富写实性。

(六)爱情之结合:《“桃夭”之时,执子之手》(过渡,引入新课文)

《诗经・国风・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这首诗是女子出嫁时所演唱的歌诗,唱出了女子出嫁时对婚姻生活的希望和憧憬,用桃树的枝叶茂盛、果实累累来比喻婚姻生活的幸福美满。歌中没有浓墨重彩,没有夸张铺垫,平平淡淡。

“恋爱―结婚”就一定能够“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吗?有时爱情并不一定完美,我们来学习诗歌《氓》。

(七)爱情之终结:《“氓”,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教学重点二)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1)《氓》是一首叙事诗,以“恋爱―结婚―婚变―决绝”的情节线索叙事。叙事诗有故事情节,在叙事中有抒情、议论。

(2)作者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主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3)《氓》讲的是爱情悲剧。请学生探讨:悲剧的根源。悲剧的根源固然跟男子的二三其德有关,但也与女子的盲目轻率,不够庄重失去理智不无关系。贵的是,这个女子已经觉醒,最后敢于勇敢地选择自己的命运,虽然伤害已经造成,但总比一错再错要强得多,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典型的女性形象。

诗经中关于爱情的诗篇3

关键词:《诗经》 爱情诗 审美特征 文化蕴涵

《诗经》中的十五国风是各诸侯国的土风歌谣,大多数是民歌,最富于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其中以恋爱婚姻为题材的民歌数量最多,也最富情采。有的表现热恋的欢乐,有的表现相思之苦,对婚恋中的各种表现和心理的刻画,均十分真挚动人,显示了古代人民单纯的性格和质朴的心灵。而在这些婚恋诗中,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水”的意象在《诗经》情诗中出现的频率很高,如《周南》中的汉水、汝水,《卫风》中的淇水,《郑风》中的溱水、洧水等等。《诗经·国风》中写到“水”的诗章共四十二篇,其中有关婚恋者就有二十篇。本文就此切入,试图在对这些水边情歌的解读中梳理《诗经》婚恋诗的审美特征,并进而探讨这一现象产生的社会背景和文化意蕴。

《诗经》最为突出的艺术特色之一就是“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至于婚恋诗,自然可以说是情者歌其思了。因此,《诗经》爱情诗的第一个审美特征就是主题明确单一,呈现出一种简洁之美。

《诗经》的开篇《周南·关睢》即笼罩着浓浓的水边情思:

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闻一多先生在《风诗类抄》中说此诗写“女子采荇于河滨,君子见而悦之”[1]。全诗五节,反复抒发的全是对采荇女子的爱慕之情,细致地展示了追求爱情的过程,主题绝不旁逸斜出。《汉广》也是一首惆怅的恋歌,诗中反复用“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起兴,表达一位男子爱慕“汉之游女”而又不能如愿以偿的心情。在重复的咏唱中表现出爱情的执著和专一。《秦风·蒹葭》与《汉广》之意颇为相似,诗人自道思见秋水伊人,而终不得见,无论是溯洄还是溯游,都无法与在水中央的情人会面。男子只好站在茫茫秋水旁,遥望着水的一方,无限惆怅。诗作除了表现诗人的追求和惆怅,丝毫不涉及社会生活的其它内容。

《诗经》爱情诗的第二个审美特征是情感直率质朴,具有一种纯净之美。

《诗经》中的爱情诗产生于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历史时期,这时礼教虽已产生,但由于“礼不下庶人”,礼教的影响力还不足以扭曲初民们直率质朴的天性。而且由于去古未远,因而他们的情愫仍然十分单纯,心理较少曲折,而表示爱情的行为也比较简单,一般都只限于纯情的表达,而没有坠入欲的泛滥。一如孔子所言:“《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2]有如《郑风·溱洧》,这是一首描述郑俗阳春佳日,男女相悦,相约郊游之作:

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蕳兮……“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

在三月上巳这个欢乐的节日里,男女杂沓,相聚水滨,相互嬉欢笑谑,且互赠芍药以示定情,情感如阳光般明朗,如水一样纯净,不涉一丝淫滥,只使人觉得质朴自然。

至于《郑风·褰裳》,人物心理似乎稍显曲折。女主人公同自己的情人开了一个小小的玩笑,告诉他。“子不我思,岂无他人?狂童之狂也且!”这也是水边的笑谑之语,使诗歌增添了一种摇曳的风致,然而,其中的恋情仍然是一片纯净,一样的单纯。

《诗经》爱情诗的第三个审美特征是意境优美生动,表现出一种自然之美。

作为民歌,《诗经》的形式是自然天成的,这是以后的时代所不可能有的。《诗经》产生于一个特殊的时代,它度过了群婚制的蒙昧,混沌的荒古时期,进入了文明期。然而,还未到礼教和家族钳制和压抑人性十分严酷的封建社会的成熟期。因此,《诗经》中的爱情诗人仍然能够在一块清新而浑朴的自然天地里自由地呼吸,一任天性的挥洒。这种人类童年期特有的自然和古朴的风貌,却使后世读者感到那是一种不可再得的至美的境界。

如《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一幅优美的图画。诗中河水清清,芦苇起伏。彼岸的佳人,隔水相望,似乎在白露中展开着笑靥。令人遐思无限,企慕不尽。在情景交融中,诗歌体现的是一种朦胧之美,有一种自然而工的意味。

《卫风·竹竿》是一位失恋男子之作,诗曰:“淇水悠悠,桧楫松舟,驾言出游,以写我忧。”这首诗大概是这位失恋男子重游淇水时所作,他当初和一位女子在淇水边相亲相爱,言笑晏晏。不久这位女子出嫁了。这次他又来到淇水,只觉物是人非,不禁愁肠百转。诗的意境极其优美。

《陈风·东门之地》描写一个男子爱上了在河边劳动的姑娘,从对歌开始,发展为倾诉衷肠。充满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具有一种朴素的自然美。

《诗经》爱情诗之所以具有简洁美、纯净美和自然美的审美特征,除了与先秦时期礼教初设,人性较为质朴的原因之外,还与婚恋诗中反复出现的“水”的意象不无并系。先民们在歌咏情思之时之所以会普遍地提到和涉及到“水”,这里面无疑有着深层的文化背景。笔者以为,这一现象的产生,至少与下面三点密切相关:

其一,与《诗经》时代人们尚且原始的艺术心理密切相关。原始思维的显著特征一是万物有灵观;二是具象思维多于抽象思维。在《诗经》时代,初民们的活动范围极其有限,狭窄的知识视野和直线型的思维方式使他们习惯于就事论事,而不能或很少地把婚恋生活中的种种思想和情感与社会生活的其它内容联系起来,这就造就了诗歌内容的简洁之美。同时,对初民们而言,他们没有“艺术”的概念,不存在为文造情的问题,这又使他们的诗歌显得纯净和自然。由于他们都是“杭育杭育”派,因此他们最自然、最本能的艺术反应便是(或者说只能是)“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道眼前之景,抒胸中之意。于是,“水”的意象在《诗》中的反复出现就极其自然了,因为从远古畜牧业到原始农业,“缘水而居”的华夏民族对水的依赖和对水的情感几乎超越了陆地上任何自然物。从《诗经》中几十首情诗的整体来看,人物的活动场所,多是山阳水畔,森莽湖滨。“遵彼汝坟”、“泛彼柏舟”、“送我乎淇之上”,便是典型的句子。

其二,与《诗经》时代的地域民俗密切相关。据《周礼·地官·媒氏》云:“媒氏掌万民之判(配合)。……中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司男女之无夫家者而会观察家。”[3]再看《后汉书·袁绍传》注引《韩诗内传》中写道:“郑国之俗,三月上巳之辰,于两水(即溱、洧)上,招魂续魂,拂除不祥,故诗人愿与所说者俱往观也。”[4]而《艺文类聚》卷四引《韩诗》之言与此相似:“三月桃花水之时,郑国之俗,三月上巳,于溱洧两水之上,执兰招魂续魄,拂除不祥。”由此可见,古人三月上巳临水祓禊是仲春之月的一项重要活动,可算是全民的节日。男男女女,齐聚水滨,嬉游河曲,或振纤手,或濯素足,一边涤除一冬的尘垢,一边对歌欢笑。因此,水边的爱情故事自然就很多了。孙作云先生的《诗经与周代社会研究》[5]一书对此点论述颇详,此不赘述。

其三,与“水”的原始神秘内涵也有一定的关系。《山海经·海外西经》载:“女子国在巫咸北,两女子居,水周之。”郭璞注曰:“有黄池,妇人入浴,出即怀妊矣。……《离骚》曰:‘水周于堂下也。’”[6]这里“水”具有一种神秘的力量,《列女传》卷一载有娀氏之女简狄,浴于河中,吞鸟卵而怀孕,生契。事亦见于《天问》、《吕氏春秋》、《史记》等。这里,“水”又是一个重要的媒介,两则神话都与生殖有关。有学者认为:“水是一种最原始的图腾之一,是男性的象征。正因为这样,女性浴水后怀了孕,就不难理解了。”[7]依照这种解释,那么,在《诗经》婚恋诗中,“水”与男女想思、相爱、相怨和相亲的普遍联系,则可视为集体无意识的一种表现了。

综之,《诗经》爱情诗中许多篇目都是以水为起兴,常常将男女恋情置于水的背景上,既是生活现实的真实再现,也与先民们对水意象的民俗理解密切相关。《诗经》作为中国文化的源头之一,其中的爱情诗为我们展示了先民们水滨泽畔的欢乐与悲哀,也反映了两千多年前的婚恋风俗,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和文化蕴涵。

注释:

[1]闻一多:《风诗类抄》,转引自程俊英、蒋见元:《诗经注析》,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2页。

[2]《论语注疏》,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2461页。

[3]《周礼正义》,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732-733页。

[4]范晔:《后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2381页。

[5]孙作云:《诗经与周代社会研究》,北京:中华书局,1966年。

[6]袁柯校注:《山海经校注》,成都:巴蜀书社,1993年,第265页。

诗经中关于爱情的诗篇4

关键词:《诗经》 中原地区 婚爱文化 服饰文化 饮食文化

《诗经》反映当时风土人情的诗篇,主要集中在“十五国风”中。这“十五国风”,产生于今天中原地区这片土地上的,有《邶风》、《风》、《卫风》、《王风》、《郑风》、《陈风》、《桧风》的几乎全部诗篇和《周南》、《召南》、《魏风》、《曹风》的一部分诗篇。“十五国风”共160首诗,《邶风》、《风》、《卫风》、《王风》、《郑风》、《陈风》、《桧风》就有84首,占国风的一半还多,加上《周南》、《召南》、《魏风》、《曹风》中产生于今天中原地区的一部分诗篇,也就更多了。

所以说,《诗经》与中原地区关系密切,多方位地展现了中原地区文化元素。本文仅从婚爱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三个方面对其一探究竟。

一、婚爱文化

《诗经》中与中原地区密切相关的诗歌中,婚姻恋爱诗歌占有很大比重,这些婚姻恋爱诗歌内容丰富,再现了当时的婚恋习俗,是中原地区原始婚恋文化的生动呈现。其实,不论是古代还是现在,家族的构成、亲族的产生、社会的形成都离不开婚姻。这些诗歌中,我们可以得出当时的婚姻爱情习俗有以下一些特点。

(一)对美好婚姻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从这些诗歌作品中,我们深深地感受到,当时中原地区一带的青年男女对美好的爱情婚姻有着热烈的向往与追求,表现出了惊人的人性的觉醒与力量。在这些作品中,有或大胆或羞涩地对爱情的表白,有从悲剧角度哀婉地对爱情进行诠释。

产生于今天中原地区淮阳一带的《陈风》中,有一首《月出》的诗歌,诗歌写道:“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月出皓兮,佼人兮。舒受兮,劳心兮。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天绍兮,劳心惨兮。”诗歌描写在皎洁的月夜之中,一位男子对月思念意中人的感情。诗歌从望月联想到意中人的美丽,想起她的美丽的脸庞,想起她婀娜的身姿,想起她娇媚的体态,越思越忧,越忧越思。深沉的相思,绰约的美人,优美的月夜,构成了一幅优美画卷,别具诗情画意。

而《陈风》中的《泽陂》一诗又表现了一位女子对男子的爱慕与追求。“彼泽之陂,有蒲与荷。有美一人,伤如之何!寤寐无为,涕泗滂沱。彼泽之陂,有蒲与。有美一人,硕大且卷。寤寐无为,中心。彼泽之陂,有蒲菡萏。有美一人,硕大且俨。寤寐无为,辗转伏枕。”诗中的女子倾其身心思念与追求一位高大卷发的美男子,她忧思悲伤,始而泪流满面,继而忧愁苦闷,最终是头埋在枕上翻来覆去睡不着,可见忧思之深。同样,产生于今天中原地区汤阴一带的诗歌《邶风》中的《简兮》、《匏有苦叶》以及产生于今天中原地区新郑一带的诗歌《郑风》中的《丰》等都描写了女子对男子的思慕。

从这些男女之间相互思慕的爱情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在爱情表白上,男子对女子的追求大多坦率热烈,粗犷泼辣,而女子对男子的爱慕则表现得细腻和委婉。不论是大胆还是委婉,男女之间都表现出了对爱情的执着与痴情。同时,他们在择偶上流露出了一定的审美标准,一般女子美表现在丰姿绰约上,男子美表现在硕大魁梧上。这些标准与当代年轻人的择偶审美标准何其相似!

男女双方由相互思念发展到幽会和互送定情物,也是这些爱情诗歌中经常表现的内容。产生于今天中原地区汤阴一带的诗歌《邶风》中的《静女》一诗这样写道:“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这首诗描绘了男女约会与赠送定情物的经过。男子很早就来到了约会地点,在女子到来之前表现出急躁的情绪,女子到来后送给男子一株红管草,男子因为它是爱情的信物而十分珍视。诗作很好地描绘了男女约会时当事人的心迹。同样,产生于今天中原地区新乡一带的诗歌《风》中的《桑中》,产生于今天中原地区新郑一带的诗歌《郑风》中的《子衿》以及产生于今天中原地区淮阳一带的诗歌《陈风》中的《东门之杨》等都是描写男女约会的爱情诗歌,这些诗歌分别从不同角度展示了当时年轻人的爱情心理与追求。当然,除了男女之间幽期密约外,当时,年轻男女还充分利用一切机会进行幽会,如《郑风》中的《溱洧》一诗就是利用三月的上巳节进行游春、嬉戏、谈情说爱、互赠爱情信物的。

当然,青年男女自由恋爱的结果并不都是喜剧。有终成伴侣,和和美美过着幸福的家庭生活的,如《郑风》中的《女曰鸡鸣》一诗,通过新婚夫妇的对话,我们可以感受到这对夫妻和乐美好的幸福生活。他们温情脉脉,互相体贴,互相尊重,并发誓要白头偕老。这是爱情的美满结局。也有婚姻短暂,最终破裂的。这类诗歌多表现男子抛弃女子,另有新欢,忘却当年的信誓旦旦。如《卫风》中的《氓》,《邶风》中的《柏舟》、《日月》、《终风》、《谷风》,《王风》中的《中谷有》等,这些产生于今天中原地区一带的“弃妇诗”,有的女子被弃后搬回娘家居住,有的虽未回娘家,但也只能独守空房。父母兄长对女子婚姻爱情的干涉充分反映了当时男尊女卑、女子地位低下的社会现实,这种现象以至形成一种牢固的中国传统文化,经久不衰。甚至在当今中国社会里,特别是在封建意识浓厚的农村仍然十分流行。

诗经中关于爱情的诗篇5

关键词: 叶芝 《当你老了》 单纯 高雅 神圣

威廉・巴特勒・叶芝(William Butler Yeats)(1865―1939)是爱尔兰的著名诗人,剧作家。1865年6月,叶芝出生于柏林,当时正处于爱尔兰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空前尖锐的时期。他的童年大多是在爱尔兰西部海港斯里戈镇度过的,那里优美的风景和淳朴而友好的人们给他日后的诗作提供了诸多题材。他积极投身于爱尔兰的民族解放中,在爱尔兰文艺复兴运动中,他作为领袖人物,创作了大量反映爱尔兰人民生活,表现民族战斗精神的作品,为民族解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叶芝的一生创作了许多诗歌,如充满爱国激情的诗歌《爱尔兰之歌》,《致未来的爱尔兰》,抒情诗《恩尼斯弗利岛》,《科尔的野天鹅》,哲理诗《永恒之声》,《三隐上》等,除此之外,叶芝写得美妙隽永,吸引众多读者的乃是他的爱情诗,如《到波浪中的小岛上去吧》,《世界上的玫瑰》,《当你老了》等。

说起叶芝,必然会让人想起他心中的那位永恒的女神。茅德・冈,一位美丽而富有激情的女演员,一位为爱尔兰民族解放运动勇敢作战的女战士,正是叶芝一生中始终爱恋着的女人。1889年1月,23岁的叶芝第一次遇见茅德・冈,从此便热烈地爱上了这位不平凡的女战士,并开始进行不懈的追求。1891年7月,叶芝鼓足了勇气第一次向茅德・冈求婚,然而却遭到了委婉的拒绝。更不幸的是,在叶芝以后的多次求爱中均重复着这种让人痛心的拒绝。为什么这么富有才气的诗人会遭到反复的回绝呢?在政治上,茅德・冈属于激进派,一心一意想着爱尔兰民族主义运动,主张通过武力争取革命运动的最终胜利。在她看来,民族是首要的,爱情并不是她生命的第一追求。恰恰相反,叶芝是贵族官员,在政治上属于温和派,主张通过和平协商的手段取得革命胜利。正是这种显著差异使得茅德・冈一次又一次拒绝了叶芝的爱情。她于1903年嫁给了爱尔兰民族运动政治家约翰・麦克布莱德。而叶芝却陷入了巨大的痛苦中,彷徨、忧郁困扰着他,使他一度不能自拔。直到1904年,他全身心地投入到爱尔兰文艺复兴运动中,此时他把内心的痛苦转化为创作的动力。他爱茅德・冈,正是因为这份没有结果的爱情才激起了他的创作欲望,使他成为了举世闻名的伟大诗人,“是茅德・冈的拒绝成就了叶芝的诗名。”(魏磊,2007)

《当你老了》是一首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爱情诗,虽然语言平凡,结构简单,但思想深刻,感情真挚,越读越有味道,越读越被诗人执着的爱情所感动。

当你老了

当你老了,头发白了,睡意酣沉,

在火边打盹,请拿下这书本,

细细品读,回想当年的温存,

那是你昔日的眼波,还有那眸影的幽深。

多少人钟情你优雅欢乐的韶华,

仰慕你的芳容,亦诚亦假。

只有一人深爱你朝圣者的追求,

爱你渐渐衰老的脸上的哀愁。

弯下腰,在火焰炽红的炉栅旁,

低声地,凄婉地,诉说爱的消亡,

看那爱神正漫步在头顶的山岗,

在群星中掩藏脸庞。

一、单纯的爱

在叶芝的许多诗歌中,他的“主题,意象…包揽了他个人的生活经历”(苏煜,2006:209),这首诗也不例外,其主题完全符合诗人的生活经历。在第一诗节中,诗人首先展示了一幅栩栩如生的感人画面。“当你老了,头发白了,睡意酣沉”中的“你”就是诗人永远爱慕的茅德・冈。人总会随着岁月的的流逝而慢慢衰老,魅力逼人的茅德・冈当然也不例外。诗人借着丰富的想象力把茅德・冈带到了一个充满温馨和幸福的老年岁月里。在那个时候茅德・冈已年近花甲,成为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婆婆,安静地闭着双眼,在温暖的火炉边打着盹。这时她会轻轻地翻开诗人曾经给她写过的情书,她细细地品读着,回味着自己当年的美丽与风光。也就只有叶芝的才华横溢和单纯的内心情感,才能想象出这般贴近生活的理想画面。虽然现实中,叶芝对茅德・冈的爱情失败了,但是从这节诗中我们没有看到任何的怨恨与讽刺,只有绵绵的爱意和善意的体贴,在他看来,得不到不等于失去,他还爱她,多么单纯的爱!

二、高雅的爱

到了第二诗节,诗人抒发了自己内心的真正情感。“多少人钟情你优雅欢乐的韶华,仰慕你的芳容,亦诚亦假。”茅德・冈是位千载难逢的大美人,一生追求者无数,然而,所有这些人都真正全心全意地爱她吗?也许有些人只是仰慕她的美貌,对她付出的只是虚假的追求吧。这是诗人的推测,但却是诚恳的,因为他并没有否认确实也有人真正爱她。而诗人呢,作为其中一个追求者,他的爱又是怎样的呢?诗人这样表达:“只有一人深爱你朝圣者的追求,爱你渐渐衰老的脸上的哀愁。”由此可见,诗人的爱是独一无二的。中国的《诗经》中有句记载:“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而诗人的追求境界远在此之上。茅德・冈对爱尔兰的民族独立有着朝圣者般的虔诚,而作为追求者,诗人理解这位女战士,尊重她,爱她所追求的事业,爱她日渐衰老的容颜,也爱她所有的苦与乐,这种爱情何等高雅,又是何等非凡!此诗此时,诗人已经把自己的浪漫激情表达得淋漓尽致。翻开历史的纪录,我们很难找到一种高雅而理想的浪漫爱情,然而叶芝给了我们这么一个记录。他的爱是纯洁的,高雅的,这种爱情需要付出的不仅是一个人的真诚,更是一个人超凡脱俗的真心。

三、神圣的爱

在诗歌进入第三节时,诗人把读者带回到了火炉旁,似乎很忧伤。诗人低声的,凄婉地诉说着他永远得不到的爱情。“看那爱神正漫步在头顶的山岗,在群星中掩藏脸庞。”诗人站在山岗上,独自徘徊,默默地忍受着失恋的痛苦。他隐藏在数量多如群星的追求者中,不舍地看着自己心中的爱人,这就是诗人爱情的残酷现实。这一句与第一诗节的“回想当年”遥相呼应,“当年”,“山”和“群星”构成了全诗的时空美,充满了浪漫色彩。“在过去和现在、天上与人间编织成的一个四维空间里面,流淌着诗人的爱。由于无所不在,爱贯穿古今,诗人的个体性之爱升华成了人类的永恒之爱。”(李小均,2002)诗人没有因为得不到爱情而气馁,他没有让他心底的爱真正消失,他升华了他的爱情。“在他追求精神理想的一生中,他几乎从未与现实世界的庸俗风气妥协”(史秀冬,2000)现实中,叶芝得不到茅德・冈的爱情,精神上,他却将这种爱情升华为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无论结局如何,他仍然执著于他的爱。

总而言之,《当你老了》这首诗充满了浪漫的爱情气息。诗人从自己的想象出发,把对茅德・冈始终不渝的爱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在时间和空间的考验中,这种爱情仍然没有消亡,而化作了神圣而永恒的爱情,构成了一则真实的浪漫爱情故事。

参考文献:

[1]李小均.诗人不幸诗名幸―叶芝名诗《当你老了》中的张力美[J].成都: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2年第18卷第4期.

[2]史秀冬.叶芝新探[J].徐州: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26卷第1期.

[3]苏煜.英国诗歌赏析[C].北京:新华出版社,2006.

诗经中关于爱情的诗篇6

【关键词】玄学派 思辨 奇喻 巧智

出生于富商家庭的多恩一生经历曲折复杂。青年时代个性狂放,野心勃勃,做了宫廷大臣的

秘书后,因与大臣夫人的侄女私逃结婚,而被关进监狱。获释后,虽生活潦倒仍不肯放弃仕途生涯,但不得不在教会中寻求出路,做了牧师,最后受命任伦敦圣保罗大教堂教长,直至逝世。作为玄学派大师,无论哪类主题,多恩都采用了一种崭新的方式来加以表达。其中最能体现多恩独特怪异风格的还是他早年所写的爱情诗歌,他的爱情诗充满激情,不是直接说出,而是把感情哲理化;他的爱情诗中不乏思想,不是直接抒发,而是把思想知觉化、意象化,从而根本改变了爱情诗单纯抒情的常规。多恩还一反文艺复兴时期爱情十四行诗从自然景物中取喻的传统,而大量从天文学、地理学、医学、数学等当时的新知识中发掘意象,并根据自己的独特的感受和经验将表面明显无关的观念与事物联系到一起,这种意象或比喻虽有时显得晦涩和缺乏共通性,但却决无变成陈词滥调的危险。有时甚至能像闪电一般有力,给读者带来一瞥真理。有时乍看之下显得离奇,思索过后却使人震慑于其惊人的准确性和深度。

作为多恩爱情诗中的精品,《赠别:莫伤悲》则完美地体现了多恩诗歌中情感和理性的统一。诗中描写的是一位将要远行的人在临别前为恋人所做的道别辞。诗中充满了奇思妙喻和奇特的联想,玄学的技巧在《赠别:莫伤悲》一诗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在该诗中,多恩主要抒写了爱的发现和爱的拥有。该诗的主题是赞颂男女恋人之间的净化了的感情,认为他们之间的分离并不重要,甚至并不可能,不要为了暂时的分别而悲伤。该诗分为九节,共三十六行。诗的第一节就采用了一个“玄学”的类比,给人造成一个强烈的知觉意象。

有如德高之人安详辞世,

只轻轻对灵魂说一声:走,

哪管悲哀的朋友纷纷议论,

这个说断气了,那个说没有。

这一节语气平和缓慢,整个场面完全是为了烘托第五行的融化(melt)一词。诗人在告诉恋人,不要陷入一种世俗的悲哀中。他认为他们的分别应该象“德高之人”辞世一般安详,轻巧的不能让他的世俗朋友们听到。尽管在表面看来,德高望重的人逝世同诗人的爱情丝毫没有关联,但诗人巧妙的运用了其中的共通之处:安然的分别。玄学派巧妙的思辨在此体现的一览无余。而这位玄学大师也正是在这方面体现出自己的“怪才”,他使得“离别”这一意象几乎令人难以察觉,使得死亡成为一种回归宁静和圆满的精神意义上的“融化”。为了烘托这种“融化”,诗句第一行中的头韵“s”听起来象临死的人低微的喘息声,造成一种“融化”的音响效果,使诗句更加形象。诗人从世俗生活中取来了素材,对他和情人的分离进行了类比,手法运用的高明,不着痕迹。这里既没有风花雪月的浪漫,又没有生死诀别的悲怆。诗人把表面上互不关联的事物突然联系在一起,形成新颖而别致的类比,读者在惊讶之余,不免感叹诗人抒发内心情感的独特。

第二诗节中,多恩写道:“把我们的爱情向俗人宣讲,无异于亵渎我们的欢乐。”这里,恋人的分别既没有中国诗人“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悲戚,又没有浪漫派诗人堆砌华丽的辞藻,只有循循善诱的安慰。诗人告诉情人,也告诉自己,他们的爱情是神圣的,无须世俗的道别方式。

为了突出分离的博大独特和不同凡响,多恩表现出了对创造新词的热爱。在词语的使用方面,多恩喜欢用自然意象的词语表达新意,甚至热衷于用自然意象来创造新词。他将“眼泪”和“洪涛”组合在一起,构成新词“泪浪”(tear-flood),将“叹息”和“风暴”组合在一起,构成新词“叹风”(sigh-tempest),还有inter-assured等等,都使诗句显得生动形象,同时也在“人体”与“天体”的类比方面,寻找到了“契合”,为以下的“天体的运动”作了恰当的铺陈。而七八两行中的“俗人”(laity)一词与“亵渎”(profanation)一起连用,更是暗比他们的爱情似宗教一般神圣,不同于凡夫俗子。第一和第二诗节中,诗人用类比的方式进行了世俗和神圣这一对比,揭示了诗人内心出世和入世的矛盾。诗人复杂的感情呼之欲出。

该诗的第三节中以地面上的较小的然而有害的运动——“地动”(moving of the earth)和太空中更大的然而无害的运动——天体的“震动”(trepidation)进行对比。诗人在此所强调的是,他们的分别不同于凡夫俗子,他把离别比作是庞大的天体的偏移,显得神秘、重大,但极为神圣,不为凡人所道。地震和天动的对比引出了下面的诗节中“世俗恋人的乏味爱情”与“我们”的精纯爱情的对比。多恩诗中“构成奇想的名词术语来自于知识的各个领域,如科学、神学、地理、哲学等。”这一类比出自科学领域,新鲜而又不落俗套的奇思巧辩正是艾略特所说的把思想重新创造为感情的本领的体现。

在第六节中他写到:

所以我们的灵魂是一体浑然,

虽然我必须走,但灵魂却

并不分裂,而是延展,

就象黄金打成透明的薄叶。

恋人一体的灵魂被比喻成打造的黄金薄叶,其构思可谓新奇,感受可谓独特。这一奇喻充满了典型的玄学派诗歌的风格。黄金薄叶这一比喻可谓精美之极。这一出自工艺领域的比喻方式是常人想象不到的,却被诗人用来比喻爱情的升华,不仅丝毫“无损于诗人对感情的抒发,反而会使读者的视野更扩大,联想更丰富”。诗人独特的爱情观在奇巧的比喻中表露无遗。

最后三节又引出一个新的久负盛名的玄学派的奇喻:以圆规的两脚来比喻分离过程中的男女双方。这最后的三个诗节实际上分成了三个层次的寓意,第一次意思是说圆规的两脚是互相牵连的,来说明真实的分离实际上是不可能实现的;其次认为两脚分久必合,来说明分离只是暂时的;最后一层寓意是该诗中最为重要的“圆圈说”。在诗人看来,圆是完美的象征,象征着诗人和他的恋人完美无暇的爱情。在圆规画出圆圈的过程中,其起点就是终点。诗人认为,只要圆规的定脚坚定,另外一只脚才能画出完美的圆圈。这里,定脚象征着妇女的坚贞,而这种坚贞又赋予诗人力量来完成圆圈。这一玄学的比喻使得诗人对待妻子的充满着关切、担忧、劝诫等等复杂的心理体验和情绪都极为形象性地表现了出来。诗人用圆规这一科学的计算工具来比喻恋人的离合关系,想象突兀,感受新奇。

从对《赠别:莫伤悲》这首赠别诗的分析看来,多恩的诗中充满了奇思妙想和深刻的矛盾。奇喻和思辨这一思想的语言工具被巧妙的运用,包含了极为独特和复杂的真情实感。思辨和奇想并没有抑制了感情的抒发,正是因为有了理性的思辨,才使得情感表达的更为真切,使多恩的诗在经历了两个世纪的不公与淡忘之后,在20世纪重新以其特有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

参考文献:

[1]王佐良.英国文学名篇选注.商务印书馆,1987.242.

诗经中关于爱情的诗篇7

关键词 诗经 民族精神 现实主义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Interpret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al Spirit from the "Book of Songs"

LIU Yingying

(Guangxi Vocational & Technical Institute of Industry, Nanning, Guangxi 530001)

Abstract "The book of songs" is the most famous poems in ancient China; people still have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it. "The book of songs" contribution not only to promote the creation of poetry and literature development, but its heritage of culture temperament and spirit of our nation, we become the cultural wealth of valuable.

Key words the book of songs; the national spirit; realism

《诗经》是我国民族文化发展史上的一部杰作,是汉语文学史上最早、最大的一部诗歌总集,代表着我国先秦文明的集大成的成果。《诗经》的主要内容分为风、雅、颂三部分,记录、收集的诗歌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思想全面,为我国古典文学与传统诗歌的发展提供了源头。此外,《诗经》集中展示了先秦时期中国人民的朴素情感与真挚精神,为我们民族特质的延续和进步提供了范例。

1 《诗经》展现了浪漫开明、大度包容的中华民族精神

《诗经》作为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堪称是先秦民间文化的发端之作,在古代乃至中华文化史上的地位都是独特而崇高的。《诗经》中的爱情诗盛行一时,对后世的诗歌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更为重要的是,以爱情诗为代表的《诗经》诗歌为人民集中展现了我国先民对自然、生活与未来的热爱,这是一种浪漫开明的精神和气质,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此外,《诗经》的很多诗篇大气磅礴,开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之先河,为构筑汉民族大度包容、气象万千的民族气魄做出了不朽的贡献。从这点来说,《诗经》为我们民族的气息找到了发源点,也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髓所在。例如,《诗经》中的名篇《国风・秦风・蒹葭》一诗,集中展示了我国古代人民对浪漫爱情、淳朴情感的向往和憧憬,也从一个侧面投射出对美好生活的期许。

2 《诗经》集中表现了爱国爱民、忧国忧民的民族主义情怀

《诗经》之所以伟大绝不仅仅先于那些浪漫主义的爱情诗歌,更重要的是因为《诗经》具备一种人文主义、爱国主义的情怀,可以激励更多的仁人志士为振兴民族和国家为竭力奋斗。在《诗经》305篇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运用讽刺手法对封建主义制度、腐朽官员、不良现象的影射,也可以看到对穷苦百姓、下层民众的同情与怜悯。所以,《诗经》中包含的情感是极为复杂的,夹杂其中的民族情绪和爱国主义情怀令人动容。在奴隶社会转向封建社会的进程中,《诗经》应运而生,到了春秋时期《诗经》基本成书,所以《诗经》中的大部分内容都显示出浓烈的时代特征,也彰显了我们的民族文化精神特质。

《诗经》中蕴含的朴素的卫国情绪与宗国情感,是那个时期的人们精神特质的依托,也是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的熔炉。一方面,《诗经》中的爱国情感可以表现为对本国、本地的保护,对别国的抵御和战争;另一方面,《诗经》中以保家卫国、忧国忧民为题材的诗歌屡见不鲜,集中体现了我国民族发展早期民间爱国精神的变迁。所以,《诗经》的诗歌是现实主义主导下的创造,是民间文学的变化的产物,根植于那个时代、那种文化。

例如,《国风・邶风・击鼓》就表现了那个时期的人们为了保家卫国付出的巨大牺牲和努力。其中的“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等诗句,就表现了男人为了参加保卫国家的战争为放弃家庭、妻子的场景,场面感人至深、让人潸然泪下。所以,《诗经》中类似的内容集中体现的爱国情怀是时至今日都值得发扬和传颂的。

3 《诗经》集中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情感与精神

《诗经》是先秦时期民间文明的展示,其中着力渲染了具备神话传说色彩的中华民族的起源问题,人类的发展状况等。《诗经》为人们的展示的则是一种自然属性下人的主导地位,引申开来可以视为中华民族的人文主义精神。在今天,我们强调和谐社会、小康社会建设的时候,《诗经》中的人性化色彩仍然放射着光芒。很明显,《诗经》中的大部分诗篇都已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情感变化、日常劳作、爱情婚姻等为主要线索,其贯穿始终的就是“人性化”要素。也就是说,将人的生命、生活与成长作为诗歌创造的主要方向,是《诗经》的集中贡献,也折射出浓郁的现实主义气息。对于其他对于的古代文明,比如古希腊的神话故事、古罗马的宗教文化等,我国的《诗经》始终以人的事务为创造主线,显示出了我们民族的人本主义气质与以人为本的精神内核。时至今日,我们仍然在提倡以人为本,着重激发人民群众的活力与精神动力,这与几千年前的《诗经》精神似曾相识,体现了伟大的文化传承与民族精神的延续。

比如,《国风・卫风・氓》以现实主义的手法集中鞭挞了封建社会对妇女的毒害和侵蚀,展示了弃妇爱情婚姻的悲剧场景,至今读来都让人思绪波动。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其中的“夙兴夜寐,靡有朝矣”体现了女主人从早到晚、日复一日的痛苦轮回;“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则是借桑叶的陨落碍事女主人的心情低沉与情绪的失落,其中的真挚情绪让人感动。类似的诗句比比皆是,集中体现了《诗经》始终关注人的情感与生活,是真正意义上的现实主义与写真主义的诗歌作品,为中华民族人性化精神的延续提供了可参照的蓝本。在今天,我们宣扬《诗经》的人文主义精神,就是要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复兴提供依据。

4 《诗经》体现了积德行善、弘扬正义的民族精神

《诗经》具备浓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同时也充满“正能量”,这一点恐怕是毋庸置疑的。首先,《诗经》对那些带领族人迁移定居、开发事业、抵御自然灾害,为民族的生存和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的英雄祖先、民族首领等给予了热烈的歌颂。如《大雅》中的《生民》歌颂了后稷的诞生和发明农业、定居邵地、开创祭礼的丰功伟绩,《公刘》记述了公刘带领周人自邵迁幽、开始定居并发展农业的事迹。这些诗篇都把弘扬社会正义、展示民间劳动人民的能力作为主要对象,是民族伟大精神的发源点。

其次,《诗经》对现实生活中本领超群的能人及种种社会美德大加赞扬,如《卫风・淇奥》赞扬卫武公年过九十仍严于自律、善纳人谏;《豳风・狼跋》赞扬公孙的宽厚与仁爱;《风・定之方中》赞美卫文公大兴农业、克勤克俭的美德……

综上所述,《诗经》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产物,也继承和延续了我国的民族文化精神,这些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也应该成为我们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参考文献

[1] 殷达兰.《诗经》中的乡土情韵[J].文学教育(下),2009(1).

诗经中关于爱情的诗篇8

摘要:伊凡・博兰是爱尔兰著名女诗人。她不认可爱尔兰传统诗歌所塑造的被低估、失去了自我身份的爱尔兰女性形象,致力于在诗歌中重塑爱尔兰女性的新形象。本文从女性主义的角度,解读了博兰的《阿克尔妇女》一诗。在这首诗中,博兰描写了在爱尔兰历史,尤其是爱尔兰诗歌中被遗忘的女性角色,藉此展现了真实的爱尔兰女性形象。

关键词:伊凡・博兰 爱尔兰女性 女性形象 《阿克尔妇女》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0)-03-0019-02

引言

伊凡・艾丝琳・博兰被认为是当代爱尔兰最重要的诗人之一,已经出版了十多部诗集。她的诗歌“意识优美,感情丰富,对艺术本质感觉敏锐,运用具体的意象揭示了爱尔兰历史中被隐藏的故事”(Trudeau,2005)。

博兰以其在诗歌中对女性主义问题的探讨而闻名,反映了在男性主导的社会中女性所面临的困难,重塑爱尔兰妇女的形象。就像某些批评家评论的那样,博兰“将传统的爱尔兰神话和妇女身份的概念进行了转化,以便能够从更为准确的角度,表述女性在爱尔兰历史、政治和文化中所作的贡献和取得的威就。”(Trudeau,2005)。尽管博兰所描写的所有的东西都是女性最普通的经历,但是通过这些现实的记录,她成功地展示了一个真实的女性世界,其中的女性形象和我们在所谓的爱尔兰“正统”文学中所看到的截然不同。

一 爱尔兰妇女的形象

1,1传统爱尔兰诗歌中的女性形象

妇女在《圣经》当中即被定义为“第二性”,很早以来,就被认为天生要弱于男性,难以从事需要体力和智力的工作。这样一来,妇女在体力、心理和思想上都要从属于男性。很多妇女都被局限于有限的社会圈子里。她们擐重要的工作就是做一个好妻子和好母亲。这已经成为了传统的妇女形象。爱尔兰妇女也不例外。

博兰的祖国爱尔兰是一个男性占主导地位的国家。男性统治着家庭中和社会上的所有领域。博兰自己就指出,这样一个父权制国家和妇女有着复杂的关系。曾几何时,妇女在文学中被过度渲染,在政治制度中被压制。在法律上受到约束(AllenRandolph,1999)。

对于文学作品中的妇女形象,Gilbert和Gubar(1979)分析认为,在西方文学作品中,有两种妇女形象:天使和魔鬼。前者表明男性作者将妇女贬低为单纯的牺牲者,剥夺了妇女的生存意义。而后者,则显示了男性作者对这些不顺从她们的“自私”妇女的憎恶和恐惧。这两种类型反映出了在男权思想根深蒂固传统中,对女性的歧视和贬低(朱刚,2003)。

爱尔兰文学作品,特别是诗歌作品,也是这样的情况。历史上,爱尔兰的妇女往往是“民族性化身”或“堕落的女人”(转引自Johnson,2007年,第65页)。大部分爱尔兰男性诗人只是将妇女作为他们诗歌创作的动机。在他们的诗歌中,女性总是被动的、装饰性的形象。这样的情况在妇女和国家的概念混在一起的时候尤其突出:国家化身为一位妇女,而妇女变成了国家的形象(Boland,1995年)。

总的说来,传统的文学史是基于男性文本和经历的正统文学的历史。这些文学中,女性的形象大部分是被扭曲了的。

1,2博兰的女性概念

博兰作为一位爱尔兰女诗人,不相信也不赞成对爱尔兰妇女的传统认识。她的作品和她的生活都在质疑和重塑爱尔兰妇女形象(Battersby,1998),因为她“知道过去的爱尔兰妇女是失败的。……爱尔兰的诗歌不应该再一次打击她们”(Boland,1995)。她必须要述说真实的历史,重塑妇女的形象。

博兰早期的诗歌在风格上比较传统,主要涉及的是家庭生活,例如婚姻和孩子,并且受到了叶芝等爱尔兰男性诗人的很大的影响。但是,随着诗集《按她自己的形象》的出版,博兰开始对男性文学传统和及其对女性的描述表示怀疑。在她其后的几部诗集中,博兰通过审视普通妇女以及在爱尔兰神话中被边缘化了的妇女形象,重新思考着妇女形象的问题,主要探讨了曾经被遗忘和忽略的爱尔兰女性的历史。

博兰认为,传统诗歌对这些女性珍视的经历的漠视,导致了对女性自身价值的贬低。她要从一个因为自己的性别而受到压迫的人的角度来创作诗歌。

二 《阿克尔妇女》中的女性形象

《阿克尔妇女》一诗收录在诗集《历史之外:诗歌选集,1980年至1990年》中。博兰在这部诗集中塑造了崭新的女性形象,努力展示着对历史和文化都做出了贡献,却被完全忽略的爱尔兰世代妇女的生活。

《阿克尔妇女》创作于博兰(这首诗的说话者)和一位老年妇女在阿克尔山相遇多年以后。那个时候,博兰是一位大学生,去阿克尔山度复活节。在那里,她遇到了一位老年妇女。和她说起了爱尔兰大饥荒和人们在艰难时期努力生存的情况。博兰当时并没有从中想到什么。但这位妇女的确对她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使其在多年以后,从这次相遇中找到了灵感,写下了《阿克尔妇女》一诗。

《阿克尔妇女》一诗的中心形象就是那位代表着所有爱尔兰的妇女阿克尔妇女。

诗的前四节都在集中描写阿克尔妇女。诗人用叙述性的语言描述了这位妇女的穿着(半扣着的羊毛开衫,腰上围着一条抹布)和动作(提水,拨弄头发,放下水桶,弯下腰。吹着手)。从这些直白的描述中,一个典型的爱尔兰劳动妇女的形象跃然呈现。她是如此的普通,但又是如此具有代表性,我们情不自禁地会将她当作在日常生活中看到的千千万万爱尔兰妇女中的一个。

这位妇女和“我”一直谈到夜幕降临。谈话的内容和那位老年妇女的故事在诗中都没有提及,就如同被历史遗忘了一般。然而,不可否认的是,这位妇女所说的话对诗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诗人正是通过这次相遇交谈而完成了自身的发展。

从博兰(1995)自己在散文《历史之外》中的陈述可以知道。那位妇女告诉她的是给爱尔兰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的大饥荒――100万的爱尔兰男女老少死于饥饿和相关的流行疾病。诗人从来没有听说过这些事情。正是这位阿克尔妇女第一个告诉了她这一悲剧性的事件。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位妇女不再是一个传统的、局限于家庭之中的爱尔兰妇女,而是爱尔兰历史的见证者和传承者,尽管像大多数爱尔兰妇女一样,因为被隔离在了爱尔兰诗歌之外,她的感受从来就没有通过诗歌被恰当地表述过(AlleaRandolph,1999)。

通过这位妇女,诗人想让人们知道,在爱尔兰的历史上,妇女和男性一样是奋斗不息的,尽管在诗歌中她们只是被简单地看作是虚构的女王或者国家的女巫。爱尔兰妇女再也不是被动地代表着国家。相反,她们是积极的参与者或明智的见证人。

在传统的爱尔兰诗歌中,女性代表的总不是她们自己,而是其它的意义:国家或国土。与之不同的是,在《阿克尔妇女》一诗中,通过对这位普通的老年妇女真实、真切的描写,博兰达到了自己的目的――让妇女生活中的实情在诗歌中得以吟唱,借此来颠覆传统的爱尔兰妇女形象,重塑了爱尔兰妇女在文学中的形象。

诗经中关于爱情的诗篇9

不久前收到您寄来的“祁人80年代情诗选13首”、“祁人90年代情诗选10首”、及“祁人2000年后情诗7首”,已拜读。

您的爱情诗写初恋,写婚姻,写爱情的千般旖旎、万种风情,写出了爱的三昧、情的哲学。爱情是最古老的诗歌主题,《诗经》的第一首《关雎》就是爱情诗,彼得拉克的《歌集》,但丁的《新生》,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集》都写了爱情。中国和世界诗歌宝库中,爱情诗浩如烟海,今天的诗人写爱情诗,怎样才能不重复别人,跳出窠臼,写出新意呢?

当今中国诗歌处于“双轨制”现象时期。一方面是平庸之作、媚俗之作、低劣之作泛滥成灾,一方面是优秀之作、真诚之作、崇尚真善美之作不断涌现。您的情诗属于后者。关于爱情题材,有些诗作不是写爱,而是写性,性不是,可以写,爱包括性,但性不等于爱。“下半身”写作不可取,因为它往往走入了误区。您的诗歌赞颂了爱的忠贞、爱的坚定、爱的纯洁、爱的高尚,这是对那些平庸之作的有力反击!认为爱的忠贞这一主题已经过时、已经老化的观点是一种短视的眼光。只要读读您的这些诗,便可觉察到上述观点的谬误。

我很喜欢您的《春》《给你》。“多少年后,当我从远方归来/在茫茫人海中/即使你认不出我风干的模样/也会看见我不变的心肝”。这样的诗句,出人意表,然而,给人一个惊喜。“高山陷落的时候/你不会陷落/群山之中/你是最高的山峰/山峰之上/你是惟一的风景”,然后是“大海枯竭的时候”――“生命终止的时候”,“你”和“我”处于何种状态,层层递进,逼近巅峰。最后是“你的容颜/可以一天天老去/但在我心中/你总是四季为春/在我生命的草坪上/繁衍为绿”。这些似乎都是“老生常谈”,但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彭斯有这样的名句:“我将永远爱你啊,亲爱的,/直到海洋枯干。/一直到我所有的海洋枯干啊,/直到阳光熔化了岩石;我仍然永远的爱你啊,亲爱的,/只要生命不消逝。”莎士比亚有这样的名句:“爱不是时间的玩偶,虽然红颜/到头来总不被时间的镰刀遗漏;/爱决不跟随短促的韶光改变,/就到灭亡的边缘,也不低头。”中国古代有这样一首无名氏的《菩萨蛮》词:“枕前发尽千般愿:要休且待青山烂,水面上秤锤浮,直待黄河彻底枯。白日参辰现,北斗回南面――休即未能休,且待三更见日头!”这些都是千古绝唱,读这些诗永远有新鲜感。然而,再读上面我所引用您的诗句,并没有重复滥俗的感觉。这正是您创新成功之处。

您有一首《遗书》,写到“倘若终有一天,假如我死去/我的爱人啊,你不要悲伤也不要哭泣/请从这一首诗中走下来/将这些诗句,抛向空中/让我的灵魂随你轻轻起舞……”这使我想起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第32首:“如果我活够了年岁,让粗鄙的死/把黄土盖上我骨头,而你还健康,/并且,你偶尔又重新翻阅我的诗――/你已故爱友的粗糙潦草的诗行,/请拿你当代更好的诗句来比较;/尽管每一句都胜过我的作品,/保存我的吧,为我的爱,论技巧――/我不如更加幸福的诗人高明。”您的诗嘱咐爱人:“请从这一首诗中走下来”,是奇想;让爱人把你的诗句抛向空中,让你的灵魂随爱人轻轻起舞,也是奇想。您的诗还写到,让爱人带着你的诗,犹如带着你的身体,风雨兼程,赶回你的故乡那间你出生的小屋,再让她默念这首诗,读那些句子,再把这些文字一个一个撕碎,埋进故乡的土地,像埋进你的身体那样。这也是奇想。这些,都是莎翁那首诗里看不到的。莎翁那首诗的题旨是另一种,你的这首诗的题旨是你自己的,可以说是别出心裁,用一种特殊的表达方式,歌颂了爱的崇高和永恒,有着独特的动人处。

你的诗《最美》,是在情人节写给妻子的。正式标明给妻子的诗,这是惟一的一首。内容是夫妻生活的诗,这也是惟一的一首。要从柴米油盐和锅碗瓢盆里发现诗意,并不容易。而您发现了,不是发现了“泰国辣椒,澳洲龙虾”,而是从“人间百味”中“发现”了爱情。人们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或者把婚姻比作“围城”,企图突围而出。而您不是,您恰恰相反。“你留给自己碗里的/叫做甜蜜/你放在我碗里的/叫情”,多么美好的诗句!“这个日子/坐在我对面的这个女人/在我的眼里/最――美!”俗语说: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您把这首《最美》当作这三组爱情诗的殿军,唱出Finale,恐怕也有深意存焉。

诗经中关于爱情的诗篇10

关键词:古诗词 爱国主义 文学主题

引言

我国的文化源远流长,古诗词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诗歌传统历史悠久,在古诗词的发展过程中,爱国主义一直都是诗词的重要主题。我国诗坛以及词坛上出现了很多伟大的爱国诗人,他们留下的作品形成了一道壮丽的风景,爱国主义思想表达的是一种对祖国的热爱忠诚,是牵绊着每一个国人最真挚的感情。在我国的发展过程中,经过了几千年的发展,诗人以及词人为国家的统一、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不仅使用文学之笔表达了爱国主义的情怀,反对民族压迫,反对外国侵略,表达了中国人民骨子里拥有的一种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久而久之,这种精神便根植于中华民族的灵魂深处,形成了爱国主义传统。古诗词中的爱国主义精神对现代教育也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古诗词的解析,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诗词主旨的理解,从而提升自己的爱国主义情怀。

一、古典诗词的爱国主义主题

爱国诗歌,是我国古典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些诗歌作品中,作者表达了一种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更表达了对国家以及民族的前途的关切之情。同时,在面对国家出现危难时会挺身而出亲身参与到斗争中,保家卫国、建功立业。古诗词中的爱国主义情怀,主要有这几个方面的体现。

(一)表达对祖国的热爱

祖国的大好河山给诗人以及词人很多的创作灵感,他们在进行诗词创作时往往都会以祖国的山水为基础,融入自己的情感,将祖国的山水也赋予了丰富的情感,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好像亲身游览了这些美丽的山水河流一样,从而建立起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二)表达对国家以及民族前途的关切

爱国主义诗人和词人在创作时,往往将国家以及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无论是国家的发展还是民族的发展,都是与自身的命运有紧密联系的,国家的前途就是自己的前途。因此在诗歌中表达对国家以及民族的一种忧患意识。比如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三)表达保家卫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国家遭遇危难之时也是诗人和词人进行创作的高峰之时,当国家遭受外来国家的侵略时,很多具有爱国主义情怀的诗人以及词人不仅会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愤慨,还会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的爱国主义情怀。比如陆游、辛弃疾,不仅创作了大量的爱国主义词作,更是亲身投入到战斗之中,与金国对抗,为国立功。

二、爱国主义诗词解读

爱国主义一直都是古诗词的重要组成部分,古诗词中的爱国主义情怀也经历了几个阶段的发展。

(一)古诗词中爱国主义思想的萌芽

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在《诗经》中有很多具有爱国主义情怀的诗篇,比如:《无衣》、《载驰》、《六月》等。“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子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是《无衣》的主要内容,其中表达了秦国人民希望可以团结一致共同抗敌的爱国主义精神,诗歌往往给人带来一种十分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发展到战国时期,出现了七雄纷争,我国的大片土地上仍然弥漫着一种刀光剑影。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爱国主义文学达到了顶峰,当时著名的具有爱国主义情怀的诗人是屈原。他不仅热爱自己的家乡,也热爱祖国的山河以及其他百姓,但是他的仕途并不顺利,遭到了排挤,最后被流放到沅湘,他的治国抱负得不到相应的施展,却一直在与黑暗的势力斗争。这才出现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等著名的诗句,表达了自己的一种气节。在屈原身上所体现出来的那种爱国主义情怀以及敢于为祖国献身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二)古诗词中爱国主义思想的发展

从东汉末年到南北朝,我国出现了军阀割据的现象,在这种相互混战的局面下,建安诗派的出现对诗歌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建安诗歌抒发了诗人们渴望统一祖国、建功立业的抱负,建安七子的爱国情怀以及抱负得到了深刻的展现。比如曹植在《白马篇》中刻画了一个武艺高超、性情豪迈的游侠形象,他身上的那种爱国激情也是曹植身上的爱国情怀的体现。

发展到唐代之时,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强盛的国力对我国的文学发展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在太平盛世之下,越来越多的诗人开始对祖国的大好河山进行描绘,表现出一种豪迈的爱国主义情怀。比如李白就描写了许多关于祖国山水的篇章,在他的笔下我们可以看到秀美的江山,看到充满了激情的生活。同时在边塞诗人的笔下也可以看到爱国主义情怀,他们的爱国主义则是一种豪迈的杀敌必胜的情怀,比如“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愿将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等,这些诗句中都彰显了豪迈的斗志以及豪气。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唐朝也开始衰落,在这个时期,则出现了另一批忧国忧民的诗人,很多诗人都在自己的作品中表达治国的理念以及抱负,比如杜甫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体现了他的政治抱负,“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则表达了他愿意为国家献身的精神。杜甫与李白同为唐代诗人,但是由于两人生活的时代不同,在诗作中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情怀有很大不同。杜甫的爱国主义情怀是一种直面人生的忧国忧民的思想体现,比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向来忧国泪,寂寞洒衣巾”等等。

我国古诗词中的爱国主义思想得到深化是在宋朝时期。宋词是我国文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爱国主义在宋词作品中有十分深刻的体现。苏轼、陆游、辛弃疾等都是豪放派的代表,他们在作品中将自己的爱国主义情怀体现得淋漓尽致。比如“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梦绕神州路,怅秋风连营画角,故宫离黍”等,都是脍炙人口的著名作品。在这个时代中也出现了很多爱国主义将士,他们不仅能在沙场上奋勇杀敌,也能在文坛上挥墨而作。其中陆游和辛弃疾的词作,是宋代爱国主义诗歌中的杰出代表。

三、诗词爱国主义教育价值

古诗词是我国文化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产物,延续至今,在任何一个教育阶段都有古诗词的身影。古诗词在现代社会中已经不单纯地是作者的情怀以及思想的体现,更是一种重要的教学工具,是教材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部分。对古诗词中的爱国主义情怀进行分析,对作者在进行创作时的心理进行剖析,有助于对学生的思想品德、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进行教育,从而帮助学生形成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对待国家以及民族具有责任感。比如辛弃疾的词作对典故的运用是一个最大的特点,他所运用的典故,都与内心的情感是有很大关联的,他是用典故在讲述自己的人生,讲述自己的故事。辛弃疾本身是一个具有高度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的词人,对于一些涉及到朝廷和政治的话题,很多时候不能直接描绘,因此只好隐晦地采用典故来表达内心世界。在对古诗词进行解析时,需要对作者的生平、创作风格、作品主题等多方面进行分析,有助于从创作中得到灵感,便于学生领悟作者的情感,提升自己的爱国主义情怀。

结语

古诗词中的爱国主义情怀是古诗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古诗词的创作过程中作者对社会现状的反映,也是对自己的人生的真实写照。只有对古诗词进行深刻的分析,才能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以及传递的精神。

参考文献

[1]张宏伟.“剑南诗万篇,半洒神州泪”――试论陆游诗中的爱国主义思想[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