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爱情十篇

时间:2023-03-20 05:25:30

诗经爱情

诗经爱情篇1

【关键词】诗经;爱情诗;考证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3-0214-01

齐风・102甫田:

褚斌杰:少女恋慕少年。程俊英:思念远人。朱熹:以戒时人厌小而务大,忽近而图远,将徒劳而无功也。姚际恒:此诗未详……《猗嗟》亦云“猗嗟娈兮,清扬婉兮”也。按《诗》多同句,而上二章之辞则全不合。方玉润:未详,词义极浅,尽人能识。惟意旨所在,则不可知。屈万里:此盖喜远人归来之诗。闻一多:无题解。属女词。

此诗从褚,归为爱情诗。

魏风・108汾沮洳:

褚斌杰:一女子夸赞其情人。程俊英:赞美劳动者才德。朱熹:此亦刺俭不中礼之诗。姚际恒:此诗人赞其公族大夫之诗。方玉润:美俭德也。屈万里:此盖刺某大夫爱修饰之诗。闻一多:无题解,属女词。

此诗从褚从闻,归为爱情诗。

唐风・116扬之水:

褚斌杰:女子投奔所爱之人。程俊英:揭发告密。朱熹:晋昭侯封其叔父成师于曲沃,是为桓叔。其后沃盛强而晋微弱,国人将叛而归之,故作此诗。姚际恒:潘父弑昭公,迎桓叔,晋人发兵攻桓叔,桓叔败还,归曲沃,皆可以见国人之心矣。方玉润:讽昭公以备曲沃也。屈万里:列《诗序》,刺晋昭公……事见桓公二年左传。闻一多:无题解,归附篇。

此诗暂从褚斌杰,归为爱情诗。

陈风・136宛丘:

褚斌杰:一男子深爱一活泼善舞的女子。程俊英:写一个以巫为职业的。朱熹:国人见此人常游荡于宛丘之上,故叙其事以刺之。姚际恒:此诗刺游荡之意昭然。方玉润:刺上位游荡无度也。屈万里:此刺游荡之诗。闻一多:无题解,属于第三类。

此诗暂从褚斌杰,归为爱情诗。

曹风・151候人:

褚斌杰:一说是女求男的情诗;一说是刺新贵。程俊英:与褚斌杰第二说相同。朱熹: 此刺其君远君子而近小人之辞。姚际恒:刺诗。方玉润:刺曹君远君子而近小人也。屈万里:《诗序》谓此为刺曹共公之诗,似是。闻一多:属于第三类,刺曹女也。

此诗从褚斌杰第一说,归为爱情诗。

小雅・199何人斯:

褚斌杰:一女子怀念和埋怨旧日情人。程俊英:同事绝交诗。朱熹:此篇专责馋人耳。姚际恒:刺馋。方玉润:刺反侧也。屈万里:……然为朋友绝交之诗,则文义甚显。

此诗从褚斌杰,归为爱情诗。

小雅・225都人士:

褚斌杰:送别贵族人士、女子返归京都。程俊英:忆念意中人。还列三说:刺诗;怀旧;逸诗。朱熹:乱离之后,人不复见昔日都邑之盛,人物仪容之美,而作此诗,以叹惜之也。姚际恒:盖想旧都人物之盛,伤今不见而作。方玉润:缅旧都人物之盛。屈万里:此咏某贵家女出嫁于周之诗。

此诗从程,归为爱情诗。

争议较大的婚姻诗有3首:邶风・37旄丘、齐风・105载驱、小雅・197小弁。

邶风・37旄丘:

褚斌杰:女子疑丈夫有外遇。程俊英:流亡诗。朱熹:此诗本责卫君,而但斥其臣,可见其优柔而不迫也。姚际恒:引《毛传》“彼旄丘之上有葛,其节何蔓延而长?虽前高后下之丘,犹远相及。我之伯叔同处一地,乃多日而不相恤,何也?”此说存之。方玉润:黎臣劝君勿望救于卫也。屈万里:引《诗序》,责卫伯也……闻一多:无题解,属女词。

此诗暂从褚斌杰,归为婚姻诗。

齐风・105载驱:

褚斌杰:文姜往来齐鲁间,纵情游荡取乐。程俊英:齐女嫁鲁。朱熹:齐人刺文姜乘此车而来会襄公也。姚际恒:《小序》谓刺齐襄……《集传》皆以为指文姜,意亦贯。方玉润:刺文姜如齐无忌也。屈万里:此盖咏文姜与齐襄公聚会之诗。闻一多:齐女归于鲁(无刺意)。

此诗从程从闻,归为婚姻诗。

小雅・197小弁:

褚斌杰:被逐者的哀音。程俊英:被父放逐的儿子的诉苦。朱熹:幽王……黜申后,逐宜臼,而宜臼作此以自怨也。姚际恒:引《小序》《大序》,辩驳,引孟子言,引赵岐注,终无定论。方玉润:宜臼自伤被废也。屈万里:人子不得于其父母者所作。闻一多:伐木析薪喻婚姻,掎L言不得人也。

此诗从褚从闻,归为婚姻诗。

可能为爱情诗的有5首,是:郑风・77叔于田、郑风・78大叔于田、齐风・103卢令、唐风・120羔裘、唐风・122无衣。

郑风・77叔于田:

褚斌杰:一女子赞她所爱的男子汉。程俊英:赞美猎人。朱熹:或疑此亦民间男女相悦之辞也。姚际恒:从《集传》,段不义得众,国人爱之而作。方玉润:刺庄公纵弟田猎自喜也。屈万里:旧谓共叔段不义而得众,国人爱之,而作是诗。闻一多:属女词。从朱说,“男女相悦”。

此诗从褚从闻,归为爱情诗。

诗经爱情篇2

关键词:《诗经》;植物;爱情;

中图分类号:I06 文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5-0006-01

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全面而浪漫地展现了从远古到春秋漫长历史进程中华夏文明独特而丰富的文化内容。这一扎根于农耕生产背景下的文学瑰宝,在它最早最本色的演绎中,充满了先民们对大自然的感怀与歌唱,缤纷多样的植物则成为情感抒发的载体,留下了不可缺少的篇章。“清人顾栋高《毛诗类释》对《诗经》中记载的植物加以注释的有:谷类24种、蔬菜38种、药物17种、草37种、花果15种、木43种。”这些数据足见植物内容在《诗经》的重要地位。同时在这部全面反映社会生活的文艺作品中,爱情作为自古以来人类情感和社会生活的热门主题,也占有相当大的篇幅比重。王宗石在《诗经分类诠释》中提到,《国风》中的爱情诗共有52首。这类诗多以植物为比兴,用或婉约或直白的语言,抒发男女内心最纯真自然的情感,本色流露,毫不虚浮做作。

一、草木花朵之纯真

《诗经》中常见的植物意象有飞蓬、木槿、桃花、、木瓜、芦苇等。下面将结合具体篇目对草木花朵进行浅析。

《卫风•伯兮》:“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飞蓬”即蓬子菜,多年生草本植物,生于山野,茜草科,入秋根枯拨落,随风卷飞,故名“飞蓬”。在这里用“首如飞蓬”比喻妇人因丈夫不在,不常梳洗而蓬头散发的样子,《毛传》曰:“妇人夫不在,无容饰。”“飞蓬”一用,将女为悦己者容表现得自然贴切,思妇形象具体生动。

《郑风•有女同车》:“有女同车,颜如舜华。将翱将翔,佩玉琼琚。彼美孟姜,洵美且都。”“舜”即木槿,落叶灌木,花五瓣,有红、白、淡紫等颜色。在这里,用仲夏夜的梦之花――木槿花来形容同车姑娘的美丽容颜,那白里透红的漂亮脸庞跃然眼前,梦幻而又美好。

《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可以想象,在那葱葱郁郁的桃花林中,出嫁公主的红润脸颊与盛放的花儿交相映衬,新婚的喜庆全然展现在一片红艳的花海之中。

《周南•》:“采采,薄言采之。采采,薄言有之。采采,薄言掇之。采采,薄言捋之。采采,薄言之。采采,薄言之。” “”即车前子,多年生草本植物,乡间田野很常见。清人方玉润《诗经原始》卷一云:“读者试平心静气,涵咏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馀音袅袅,若远若近,若断若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则此诗可不必细绎而自得其妙焉。”全诗只是反复吟咏“”,就已经韵之悠扬。

《卫风•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美人送我以木瓜,我投之以佩玉。在那个时代,爱情是这样的朴素而真挚,定情信物不是俗气的钻戒房车,只一个来自田间的香木瓜,就能给人以浓浓的温暖和快意,自然并幸福着。

《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凄凄,白露未。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蒹葭”即芦苇,想象那岸边青绿的芦苇在轻轻摇曳,似在向流水诉说着不尽的思念。一幅静谧却又灵动的画卷怎能不教人沉醉。

《诗经》中以大量植物为比兴载体,将自然之物拟人化,将人之情感自然化,使草木花朵等意象在表达爱情这一主题的反复吟咏或简单直叙中变得纯真且富有生命力。

二、男女爱情之自然

作为人类情感的永恒主题之一的爱情,在《诗经》中也被表达得自然悠扬,混然天成,毫无矫揉造作之迹。那时候的爱情,既有“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邶风•静女》)的暧昧朦胧,又有“执子之手,与子偕老”(《邶风•击鼓》)的豪迈热烈。那时候的爱情,与金钱、地位都无关,不需要金银首饰房子车子,田间的“木瓜”、道旁的“彤管”、岸上的“蒹葭”,采摘下来就是有心人的定情信物,幸福就是这样简单自然。

且《诗经》爱情诗题材丰富,细腻入微,有《周南•关雎》:“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追求过程中思慕之情;有《邶风•静女》:“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热恋中的欢爱之情;有《王风•采葛》:“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暂别后的相思之苦;有《卫风•氓》:“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情感破裂后的悔恨之苦。

爱情的圣洁、美好、纠结、苦痛,都在《诗经》中以原生态手法得以阐释,那些花木映衬下的情感,或热烈或深沉,或直白或婉约,不变的是那份朴实率真与清新自然。

三、花木爱情之碰撞

《诗经》中草木花朵等植物意象,多寓意美好、圣洁、如意、幸福。《诗经》中如痴如醉的恋爱男女和相思相守等爱情状态,也都与快乐、纯真、自然、清新有关。二者的碰撞不是简单的“美丽邂逅”,而是共同审美体验下的“命中注定”。

《召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就有清代姚际恒《诗经通论》的一语中的:“桃花色最艳丽,故以喻女子,开千古词赋咏美人之祖。”《陈风•泽陂》:“彼泽之陂,有蒲与荷。有美一人,伤如之何?寤寐无为,涕泗滂沱。”则有郑玄《毛诗郑笺》所解:“华以喻女之颜色。”《郑风•有女同车》:“有女同车,颜如舜华。”亦有王夫之《诗经稗疏》引萧炳曰:“其花虽不雅,而亦鲜媚。以比美女之颜,所谓朱太赤、施粉太白,在红白之间也。”可见以草木花朵喻恋人爱情之妙,古人皆明察也。爱情是人类最自然纯真的情感流露,植物亦是大自然最缤纷的生命形态之一,《诗经》爱情诗中对草木花朵的描写与吟咏,既是对大自然美好景物的热爱,更是将这种直观的审美体验与对恋人对爱情主观的情感诉求融于一体,物我合一,情于景醉,使得花木的美丽变得丰富而有内涵,恋人的容颜变得自然而又圣洁,爱情的滋味变得具体而有情调。

刘勰《文心雕龙•明诗》中说道:“人秉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草木之物、繁花之景等外在的情境都与人的心灵相通,和人的情感结合为有机的整体,在本真的审美共性下将爱情这一主题演绎得自然纯真,《诗经》中花木与爱情的碰撞,就是主观与客观的激荡,人心与自然的合唱。

参考文:

[1]布莉华、刘传.中的植物文化[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5,(3).

[2]王宗石.诗经分类诠释[M].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

[3]毛苌、毛亨.毛诗故训传[M].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

[4]方玉润.诗经原始[M].中华书局,1986.

[5]姚际恒.诗经通论[M].广文书局,1977.

[6]郑玄.毛诗郑笺[M].学海出版社,2005.

诗经爱情篇3

摘 要:对《诗经》爱情婚姻诗研究的梳理,用悲剧理论与美学理论来研究《诗经》爱情婚姻诗,仍然具有相应的新颖度。所以,笔者结合相关理论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研究。其一,《诗经》爱情婚姻诗悲剧性的界定。其二,《诗经》爱情婚姻的悲剧种类探析:情与理下之哀叹,相思的无言之悲,女子被弃之悲恸。其三,《诗经》爱情婚姻诗悲剧性美学意蕴:《诗经》爱情婚姻诗展现出的悲剧意识及悲剧性人格的永恒魅力。

关键词 :《诗经》 爱情婚姻诗 悲剧 美学意蕴

一、《诗经》爱情婚姻诗悲剧性界定

悲剧慢慢形成美学的重要范畴,在美学史上有重要的位置。悲,又称为悲剧、悲剧性。作为审美范畴的悲剧,是广义的悲剧;作为戏剧样式的悲剧,是狭义的悲剧。《西方美学文艺学论稿》提到:“在文学史上,亚里士多德被人们称之为第一个‘现代’悲剧作家。”[1](P130-146)恩格斯的悲剧理论有:“悲剧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的冲突。”[2](P21)鲁迅则认为:“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3](P30)如果非得给悲剧定义的话,悲剧可以定义为:“悲剧是一种极其严肃的态度,探索人在现实世界生存斗争的地位和命运的作品;它以表现主人公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冲突及其悲惨的结局为基本特点。”[1](P587)

历来关于《诗经》中爱情婚姻诗的界定纵说纷纭,程俊英和蒋见元在《诗经注析》中提到《诗经》中内容明确与婚恋有关的诗共76首。笔者依据张善梅的《文化视野中<诗经>的婚姻爱情诗》对《诗经》婚姻爱情诗的界定,提出《诗经》中爱情婚姻诗的界定:诗歌中涉及与爱情或婚姻内容有关的,在恋爱过程,男女互相喜爱、单相思的爱情诗;婚姻诗包括婚前、婚礼进行中、婚后生活的喜与悲。笔者根据西方相关学者的悲剧理论,对《诗经》爱情婚姻诗悲剧性界定是:爱情婚姻诗中,在内容方面可以引起同情与怜悯,在情感方面总体是悲伤基调,在思想方面是可以熏陶人们心灵,事件与现实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最终大部分以悲剧为结局的基本特点。根据这个界定,笔者可以明显界定出的《诗经》悲剧性爱情婚姻诗有42首,有5首主旨存在多义性,笔者依据界定,目前无法判断是否归类为爱情婚姻悲剧诗,分别是《邶风·式微》《邶风·旄丘》《邶风·简兮》《邶风·小弁》《鄘风·鹑之奔奔》。

二、《诗经》爱情婚姻诗悲剧类型

(一)情与理下之哀叹

《周礼·媒氏》曰:“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4](P26)《诗经》有部分爱情婚姻诗表现情与礼的冲突。《鄘风·柏舟》写待嫁姑娘选择未满二十岁的少年郎,却遭父母反对。《齐风·南山》说到:“取妻如之何?必告父母。取妻如之何?匪媒不得。”明确说明《诗经》时代婚嫁需告父母,需明媒正娶。《鄘风·蝃蝀》抒写一位女子为理想爱情或婚姻离家而出奔。《诗经》时代,此女子被指责为破坏婚礼制度的罪大恶极。尽管她走出了反抗这一步,但“朝隮于西,崇朝其雨。女子有行,远兄弟父母”,已暗示其最终命运的悲惨结局。《孟子·滕文公下》说:“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六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郑风·将仲子》说到:“岂敢爱之?畏我父母。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即便如此,这对青年男女背着社会舆论压力恋爱,心理充满恐慌与畏惧。美好的爱情,在情与礼冲突的《诗经》时代,未告知父母,未听取媒妁之言,为情为婚而奔者,结局往往是悲惨的。

(二)相思的无言之悲

《诗经》婚恋诗,内容与相思有关的颇多。笔者主要从性别角度归类为:女子对男子的相思之情;男子对女子的思念。这两类感情基调都是悲凉的。其中,女子对远役丈夫的思念是最典型的相思之情。《召南·殷其靁》多次呼唤丈夫归来,在呼喊背后隐藏着悲伤情怀。《邶风·雄雌》第三章写到:“瞻彼日月,悠悠我思。道之云远,曷云能来?”[5](P44)这首诗以远役丈夫归来无期,妇女对丈夫思念之深,暗含对现实的无奈,充满无奈之悲凉。《卫风·伯兮》写丈夫远征,妻子被置弃在家的孤独感和恐惧感,以及对丈夫挂念的不安和忧虑。《唐风·葛生》抒写的情感更悲凉,“百岁之后,归于其居。百岁之后,归于其室。”[6](P207-208)写出对远役丈夫永远无法终止的思念,进而对生命之旅最后做出深刻认识,充满生命悲剧意识。关于女子对丈夫怀念中带有无言之悲的还有《周南·卷耳》《周南·汝坟》《秦风·小戎》《召南·草虫》《小雅·杕杜》等。《秦风·晨风》写一位痴情女子,奢望重新见到朝思暮想的意中人,为心上人心碎神伤,最终的结局是对方压根就将其遗忘罄尽,等待的过程是焦虑、害怕、恐惧的,这也是很典型的思念中的悲情之歌。《陈风·泽陂》是一首女子思念小伙子的情歌,“寤寐无为,中心悁悁。寤寐无为,辗转伏枕”,形象地写出了女子思念到愁,愁到难眠,一腔愁闷的状态。

男子对女子的思念也是缠绵悲凉的。《邶风·绿衣》怀念亡故之妻,见到妻子的衣物,又陷入深深的悲伤中,反复唱着“心之忧矣”“我思故人”,表达对妻子的怀念之情,这种怀念是深深的悲伤之情。《王风·扬之水》写远戍战士对妻子的思念,这种思念是久远的悲凉与无奈。《豳风·东山》借写主人公对新婚的美好回忆,实写主人公“新婚别”的悲痛经历,“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除无尽的思念之痛外,更悲凉的是回到家,可能等待他的是永远的孤独与伤心。

(三)女子被弃之悲恸

古代男尊女卑的传统,《诗经》时代,女子在家庭和婚姻中地位卑微。《诗经》中爱情婚姻诗有表现女子被弃的悲剧。因男性有贰心,导致女子被弃,像《卫风·氓》是典型的贤惠妻子婚后被抛弃,引起世代女性为之悲恸,被弃的女子的命运结局是悲催的,读者不禁为之潸然泪下。除此,《小雅·我行其野》写到:“我行其野,言采其葍。不思旧姻,求尔新特。成不以富,亦祇以异。”[6](P263-264)抒写一位远嫁女子遭丈夫遗弃后的悲伤之情。在《诗经》时代,这种悲愤宣泄只能稍解心中不平,在婚姻中经常有被弃的悲剧发生。《邶风·谷风》写丈夫用情不专抛弃妻子,丈夫原本家境贫穷,经过两人婚后努力,家境变好,但妻子却遭遗弃而丧失一切;一个用情专一和为丈夫献出一切的女子,最后换来的是丈夫喜新厌旧,自己遭抛弃,这一刻女子是哀伤和凄凉的。《诗经》时代,女子作为男子牺牲品的例子比比皆是,她们的命运值得同情,她们悲恸的遭遇引起后人警惕。《曹风·候人》“彼其之子,不遂其媾”,反映了男子在婚姻上不负责、任意抛妻的现象。

不管女子身份地位如何,女子都有可能被抛弃,在婚姻中,女性是弱者,得持好家,又活在担惊受怕的状态中。《小雅·白华》写女子被弃,根据《毛诗序》介绍,可得知该女子为贵族妇女。“之子之远,俾我独兮。之子无良,二三其德”,都表达对男子没良心、用情不一的谴责,全诗基调凄婉。意蕴较特殊的一首是《郑风·遵大路》“掺执子之祛兮,无我恶兮,不寁故也!”写女子拖着男子的衣服,哀求男子不要离去,此画面浮现在脑海,似乎传来女子的一片哀求和哭泣声,这是女子为自己命运挣扎的哭泣声。爱情与婚姻在《诗经》中呈现出深沉之音,爱情婚姻诗的悲剧性令人悲恸难抑。

三、《诗经》爱情婚姻诗悲剧性美学意蕴

(一)悲剧意识

各民族的悲剧与各民族文化中的悲剧意识息息相关;中国古代悲剧呈现出的思想形态和艺术形态,正是它们形成之前的种种悲剧意识的积淀。大量的人文科学史料表明:悲剧意识,几乎从人类刚刚诞生的蛮荒时代起,就在原始文化母体内开始萌动。这萌动表现为人民对人类悲况的领悟。[7](P19-20)“中国悲剧意识也主要呈现为日常悲剧意识和政治悲剧意识。中国悲剧意识一开始是日常悲剧——《诗经》儒家的自我实现理想很明显是仅为男性设计的,没有女性的份。中国文化是一个重男轻女的文化,是男性文化。”[8](P13-15)

《诗经》中悲剧意识主要体现为命运悲剧、爱情婚姻悲剧,这是悲剧意识较早的以文学的形式记载。早期的悲剧意识在原始神话和宗教中就有所体现。在《诗经》爱情婚姻诗中,女性悲剧意识表现得最为明显。《邶风·谷风》《召南·江有汜》《小雅·我行其野》均写女子被弃的悲惨结局,女子反复的将悲伤吟唱出,在《诗经》时代,女子已经具备了悲剧意识,而且还能将心中的悲自然地用诗歌展现出。无论是平民女子,还是出身贵族的女子,均有悲剧意识,像《小雅·白华》就表现了贵族女子的悲痛。

(二)悲剧性人格的永恒魅力

《西方美学史》中讨论崇高和美的客观性质一节说到:“我们的所有观念中,最能感动人的莫过于永恒和无限,实际上我们所认识最少的也莫过于永恒和无限。”[9](P236)

正如朱立元在《美学》一文中说:“崇高的基本内涵是人的本质力量在经过巨大的异己力量的压抑、排斥、震撼之后,最终通过人生实践而得到全面的高扬和完整的体现……这也是崇高之所以成为具有重大影响的审美形态。”[10](P195)《缪灵珠美学译文集》中提到:“诗人的任务不是别的,就是用诗来讲话,以便教导、娱乐、感动别人,所以他能洗净观众心中的激情。”[11](P390)外国学者明屠尔诺引用这本书的话,来说明“诗人的任务(悲剧的目的),悲剧诗人应该成为常人生活的导师和净化常人心灵的医生,这不仅是悲剧诗人的使命,也是悲剧的目的。”[1](P149)亚里士多德悲剧定义可得知,他也认为悲剧可以引起人的怜悯与恐惧,从而灵魂得到熏陶。

《诗经》中的爱情婚姻塑造了许多悲剧女性形象,女主公的悲惨结局,使我们为之震撼的同时心灵也得到陶冶。《卫风·氓》作为《诗经》中被弃诗的典型代表,女主人公“夙兴夜寐,靡有朝矣”的辛勤劳动,最后却被丈夫抛弃,为她悲伤时,其美好的人格也感染着世代女性。在《诗经》悲剧性作品中,《召南·江有汜》《小雅·谷风》《王风·中谷有蓷》等女子敢于将自己的愤怒和悲伤唱出,但仍然保持优雅的形象,而不是泼辣的形象,这就是人格中的中和之美,这种美永流于人们心中。所以,女性们的悲剧展现出一种崇高的人格,一种震撼心灵的力量。

(基金项目:云南民族大学校级课题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诗经>爱情婚姻的悲剧美学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4YJY59]。)

注释:

[1]程孟辉:《西方美学文艺学论稿》,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出版,2007年版。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论艺术》,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年版。

[3]张锡坤:《新编美学辞典》,吉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4]戚小漫:《<诗经·二南>婚恋诗研究》,湖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版。

[5]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版。

[6]赵逵夫:《诗经三百首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版。

[7]杨建文:《中国古典悲剧史》,武汉出版社出版,1994年版。

[8]张法:《中国文化与悲剧意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9]朱光潜:《西方美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

[10]朱立元:《美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诗经爱情篇4

关键词:诗经;中西方爱情观;理想爱情模式

爱情不管是从古至今还是从中到外,都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提到爱情,我们都会想到西方的亚当和夏娃、罗密欧与朱丽叶,以及中国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刘兰芝与焦仲卿,但是在中国爱情似乎始终“上不了台面”,尤其是在古代爱情始终都表现的特别含蓄,西方就有所不同了,西方人始终认为,爱情是人类最美的发明,是人类甚至宇宙最神圣的感情。但两者之间的不同正是由中西方的经济发展水平所决定的,也恰恰反映了中西方观念的差别和社会阶级差别。本文从《诗经》中的理想爱情模式出发,对中西方的爱情观念进行探讨。

一、中西方愛情观念的对比

一个社会中观念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的形成、发展与变迁必然有它的决定性因素,比如经济发展水平、政治制度、社会习惯等等。下面我就从中西方爱情观念的产生、形成、发展及社会地位等等各个方面来对中西方的爱情观念进行对比[1]。

(一)社会形态的差异

中国最早是原始社会的母系社会,随着时间的发展,父系氏族逐渐取代了母系氏族占据社会的主导地位,这时伟大的爱情便在中国萌芽了,但当然,它是以牺牲女性的自由和尊严为代价的,这也可以算是后来古代为什么女性在爱情中普遍占被动地位的原因了。但是在外国,经济高速发展,政治文明和文化也处于较高水平,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更是大大更新了人们的思想观念,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和爱情观念也更为开放,更为理性,所以他们在14世纪就已经推崇人类伟大的爱情了,信、望、爱是西方推崇的三大理想信念。正是因为这种社会形态的差异,中西方爱情观念在形成和发展之时才会存在巨大差别[2]。

(二)社会地位的不同

在中国古代,爱情相对于亲情、友情来说,始终处于社会的边缘,好像始终“难登大雅之堂”,似乎都没有出现过“爱情”这个词,甚至在现代,尤其是在一些欠发达地区,爱情还是不常被提起的东西,要是哪个女性因为爱情而做了什么事情的话,都会被人当成笑柄和反面教材说来说去。所以,我们在历史书和语文课本以及《诗经》中读到的爱情故事都会更加隐晦,比如“求之不得,寤寐思服”等相当含蓄的表达了男子对女子的暧昧。但是在西方就不同了,西方人认为爱情是人类最自然、最原始的情感,是人们由内而发的、无法控制的一种情感,所以西方的爱情故事也更为宏大、壮丽,他们主张要勇敢的追求爱情,并可以为爱情付出很大代价①。另一方面,爱情在西方的社会形态中也始终占据上层地位,它的重要程度甚至超过了亲情,亲情在中国是中国人心中最重要的情感,爱情永远是一个敏感的话题,但是西方人对于亲情却很冷淡,孩子18岁后就开始脱离父母生活是很常见的事情,但是它们却可以自由的追求爱情,它们的爱情观念也更加开放[3]。

(三)表达方式的不同

上文中说过,在中国古代,爱情的话题就像是一个炸弹,几乎没人敢提,所以古人在表达爱情时相当含蓄内敛,也是因此才会出现了《诗经》这样的爱情经典,和“梁祝化蝶”这样凄美的爱情故事。纵观中国古代有关爱情的故事,都是以歌曲、诗的形式来表达的,这一点和西方有些相似。但是不同的是,西方人在表达爱情上会更加开放、鲜明,他们会毫不吝啬的表达心中所爱,所以尽管同样是以诗或歌曲的形式,内容却大不相同,这也就印证了为什么西方的情著作中会常常出现“啊,我爱你的圣洁”之类表达爱情的话语。

(四)风格差异

通过拜读《诗经》中风、雅、颂等篇章,我们不难发现,里面大多是“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等这样娓娓道来的句子,读起来唯美清新,这也正反映了中国古代爱情模式的风格,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小清新”,像初恋般羞涩美好。但是在西方就大不相同了,西方的爱情不像中国古代这么“小家子气”,而是像史诗般宏伟壮丽,或是恢宏凄美,比如《荷马史诗》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爱情风格的差异也许是和各自的社会形态与政治特点有关,比如中国古代长期处于封建社会,政治保守,社会畸形,而西方在经过了封建社会之后迎来了改变人类史的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这不仅是异常文化的变革,更是一场思想和观念的变革,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崇尚自由,推崇伟大的情感。所以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古代的爱情风格趋于清新保守,而西方的则更加壮烈自由,虽然这没有好坏之分,但这也是中国爱情观念应该学习的地方,只有打破桎梏才能有所发展②。

二、《诗经》反映的爱情模式

《诗经》作为中国内容最多、色彩最丰富的爱情诗集,是中国古代爱情观念最直接的反映与展现形式,同时也反映当时人们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对自由的追求。接下来就从《诗经》中的经典篇目出发,来解读古代中国男女对爱情的向往以及中国的理想爱情模式。

(一)爱情的无功利化

在中国古代,善男信女们追寻的是最纯粹、最完美的爱情,里面不掺杂任何的成分,不像现代都市的爱情,总要和物质与功利挂钩。也许古代人们没有那么多的欲望和需求,没有外界的纷纷扰扰,所以他们对于爱情始终保持着最原始、最自然的向往和状态,始终保有最原始的纯真与坚定。比如《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为了信守和丈夫的承诺,宁愿“举身赴清池”,也不肯违背心愿嫁给富家子弟。这样的爱情在古代处处可见,但在现代却是弥足珍贵。古代的爱情观没有任何功利性,没有“凤凰男”,也没有“拜金女”,他们追随着自己心中最纯洁的爱情。

(二)爱情的忠贞化

我们在平时看电视剧中经常会听到“贞洁牌坊”虽然在现代看来是古代封建性的表现,但在另一方面,它也表现了古代爱情观念的忠贞不二。从历史书籍及相关电视中我们不难看出,不管是对待爱情还是政治,中国古代一直以来都提倡对“主子”的忠贞与坚定,所以古代即便丈夫英年早逝,妻子仍然要守寡到老,否则就会受到舆论的唾弃,所以在古代很少出现改嫁的现象,所以孟郊才会写出《烈女操》来歌颂贞妇烈女。而在当代,离婚结婚可谓是家常便发,也导致国家离婚率逐年上升,虽然古代的封建做法有一定的弊端,但是他们对爱情的忠贞却是现代人们值得学习的地方③。

(三)爱情的仪式感

古代中国是一个重社交、讲礼仪的国度,婚丧嫁娶可谓是一个人、一个家庭中最重要的四件事,所以古人才会写出《礼》来专门介绍中国礼仪的著作。而在爱情中,古代中国的人们也是相当谨慎的,比如,男女在交往之前要先经过双方家庭的同意,然后要双方家长见面,定亲、结亲等等都需要一个漫长又复杂的过程,足以见婚姻的仪式性。另外,夫妻之间也是很讲究礼仪,“相敬如宾”、“举案齐眉”等都反映了这一特点。比如《木瓜》中的“琼瑶”都是男子送给女子玉佩以表达倾慕之情的。

总之,《诗经》为人们展示了一个美好、纯洁的爱情模式,也给现代人们传达了古代中国的爱情观念,通过对《诗经》的解析和对西方爱情观念的解读,我们对于两者的差别更加明了,也让现代人们对于爱情有更深刻的反思,这正是《诗经》的最大价值。

(作者单位:贵州省六盘水师范学院) 陈忠凯

参考文献 

[1]许相全.诗意的悲哀:一首普通人的爱情哀歌——读《我的包着红头巾的小白杨》之后[J].名作欣赏,2009,(01):55-59. 

诗经爱情篇5

诗经里住着许多的爱情

有着许多我们耳熟能详的佳句

我曾经在漫天星光的夜晚

追寻着星星的足迹

猜测着这些古老故事的来龙去脉

比如: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那是哪一年的事了?攀过豆蔻梢头,嗅青梅,撷红豆

月明如画,风凉似水,暗香浮动月妖娆

比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江南的杏花烟雨一点点抚开了我的眉眼

似有幻觉翩然而至,忖度片时,心往神痴

古典的水墨诗赋一寸寸绽开了我的心蕾

比如:出其闉阇,有女如荼。虽则如荼,匪我思且。

缟衣茹藘,聊可与娱。

最是那低眉情思,亦梦亦幻,饮醉千年风姿

我不知道你是否还记得我,旷野,照着我纤弱的身子

比如: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一世深情,只为千年一梦

上古时,淡淡地氤氲着千山外云深处的一抹雾影

寻你在踏歌声声,我以莲叶为舟

在心尘消然停伫,寻你在四季轮回,我如那抱香枝头的瘦菊

比如: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寻你在花前月下,我把相思横在风中

将日日夜夜的等,消逝在轮回的冬夏中

如诉,如怨,如慕,那荡气回肠的歌声

将人带入古典忧伤的空灵之中

诗言志,但我说诗也言情

诗经<;国风>;中有大量描写恋爱婚姻生活的诗歌

这部分诗大部分意境优美耐人寻味

诗经的精华在<;国风>;几乎已经是公论

《诗经》中的诗有很多是平民的爱情诗

我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这句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它来自于3500年前的《诗经·邶风·击鼓》

其实,诗经就是相当于我们现在的歌词

被后人不断的整理成现在这样

书籍中多将之翻译成“说定、约定”之意

大意是:“无论生死我们都要在一起

这是我们当初早已说好的约定

2。

人海茫茫,脚步无数

两个人没有早一步

也没有晚一步

刚好遇到了

红尘有爱,心灵震撼

爱情是多么让人感动的事情

初恋——世界上最美丽的事情

暗恋——世界上最隐蔽的事情

热恋——世界上最糊涂的事情

痴恋——世界上最麻痹的事情

苦恋——世界上最遥远的事情

失恋——世界上最痛苦的事情

爱情或许就是一种情感的轮回

开始时具有一种懵懂的魅力

慢慢的就变成一种痛苦的毒酒

中了它的惑的人然后从痛苦中解脱

经过千经百炼最后走向永恒

3。

在我们平凡的生命里

本来就没有那么多琼瑶式的一见钟情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其实说的是另一种爱情

本诗描写兵士久戍不得回家的心情

表达渴望归家与亲人团聚的强烈愿望

诗从出征南行写起

再写了战后未归的痛苦

长年行役于外的将兵思念家乡和妻子

卫国兵士,远戍陈宋

久役不得归,怀念妻子

回忆临行与妻子诀别

写了当初与亲人执手别离相约的回忆

“契阔”二字《毛诗》训成“勤勉”

一句“于嗟阔兮,不我活兮”

是别离,契为聚合

活,是相会之意

“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感慨相隔遥遥,无法兑现自己的誓言

这个誓言是给心爱的妻子许下的白头偕老的信

一直到最后发出强烈的控拆,次第写来

脉络分明,而情感依次递进

叙事中推进着情感的表达

抒情中又紧连着情节的发展

相得益彰,而自然天成

无论生死聚散

都要和你结下誓约

悦者,说也

握着你的手和你一同到老

你想到了了吗

这么名垂千古的名句

竟然会是因为战争而写

只读这几句会感动的热泪盈眶

可是读过整首诗歌

一种伤感遍布全身

这好似战争的生死离别啊

并不是花前月下的海誓山盟

一对有情人不能在一起

很可能是这一次离别就是永远

是生死的告别仪式

总是觉得这一首应该划分到反战诗歌行列里

4。

击鼓进军是古代的一种常见的生活方式

战争在那时候占据着生活太大的空间

悲叹战争的哀怜

在诗歌中频见不鲜

《击鼓》只是一个士兵小小的心声

无关乎国家社稷

只因为心中的情节

人最本能的思念

远离的是亲人和爱人

走不上的是回家的路

当是“死生契阔,与子偕老”

而不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许多人都用这句话

表达爱慕之情,牵起你的手

今生与你白头到老的意境

也算是一种活用吧

爱是缘分爱是感动

爱是习惯爱是宽容

爱是牺牲爱是体谅

爱是一辈子的承诺

5。

这里有一个很有趣的话题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一句

毛《传》训“契阔”为“勤苦”

郑(郑玄)《笺》则发挥其意

谓“从军之士,与其伍约

‘死也、生也,相与处勤苦之中,我与子成相说爱之恩

沙场上军士之间相互勉励约定相互救助的盟约

不管遇到什么危难

我们都不要独自跑掉而不顾对方

钱锺书在《管锥编》中评价说

“《笺》甚迂谬”

又指责其“穿穴密微”

并很幽默的将“死生契阔,与子成说”等句

比较《水浒传》第八回林冲刺配沧州

临行云“生死存亡未保,娘子在家,小人身去不稳”语

断为“情境略近”

“共著”,“同眠”

都是拟“偕老”变化而来的

在网络文章中广为流传

6。

听一曲“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

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

直到我们老得哪也去不了

你还依然把我当成手心里的宝”

这首歌唱出了我认为最浪漫的情怀

所以赢得了很多人的喜爱

优美舒展的旋律带着人的思绪

无限的游走到了未知的地方

那里有潘多拉的盒子

你许下的每一个诺言都会慢慢的实现

在我们的生活中没有那么多轰轰烈烈

没有那么多一见钟情

没有那么多催人泪下的梁祝式爱情故事

于是我们开始从虚幻的世界走向现实的世界

我们开始不再向往那么多的山盟海誓

诗经爱情篇6

关键词:中学语文 爱情启蒙 教育 导航

中学阶段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成长时期,在这一时期,如果青少年学生能够接受正确的情感教育,就可能形成健康的爱情观,培养出美好的爱情道德,从而顺利度过青春期,步入人生的下一站。但从当前的现实情况来看,很多青少年学生在步入大学之后,都或多或少地因爱情而迷茫,又因迷茫而精神困顿,严重的已经影响到学业与生活。这些出现“爱情问题”的大学生虽然原因各异,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在中学阶段很可能没有接受正确的爱情启蒙教育。或者说,他们没有在中学阶段通过语文等人文性课程,形成自己正确的爱情观。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中学语文教学在肩负知识传递与审美能力培养功能的同时,其实还应具有爱情启蒙与引导功能。这是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所决定的。

以下,笔者就从中学语文教学出发,试析如何通过语文课本中的经典诗文来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爱情启蒙教育及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爱情观与人生观。

一、导致青少年学生进入爱情误区的原因

我们所面临的社会首先是一个转型期的社会,同时是一个资讯日渐发达的信息网络社会,这使正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学生很容易遭遇诸多情感迷茫。

1.社会环境的影响

现实成人世界中,种种不健康的爱情如瘟疫蔓延,无论有心还是无意,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青少年的爱情观。当前,各种负面消息充斥着中学校园的每个角落。中学生心理还未成熟,上行下效,难免会产生误导。尤其是很多同学小小年龄就不得不接受父母离异的事实,有的甚至成为父母矛盾的牺牲品。有的班级竟然有一半学生都来自于单亲家庭,一些甚至占到三分之二。这些畸形的家庭带给他们畸形的心理、不正确的恋爱观,有的甚至报复父母,仇视社会。家庭的影响使他们对未来的感情生活不禁有些恐惧,美好的爱情该到哪里寻找呢?

2.青春期生理与心理的影响

在校的多数中学生,都处在十二三岁至十七八岁的青春期,无论从生理还是心理上,都有一种神秘朦胧的潜在情感在激荡。于是男女生开始“地下工作”,在树荫下、操场边、上学放学路上偷偷牵手,在课堂上暗送秋波、电波传情……这些现象开始触及“地雷”了!于是家长训斥、老师谈话、亲戚开导、朋友劝说——“轮番轰炸”。不到你缴械投降,决不罢休。

3.不良信息的影响

当前,影视、网络、书报等传媒哪一样不涉及爱情?从《还珠格格》开始,《流星花园》《蓝色生死恋》《浪漫满屋》《东京爱情故事》《恋空》……在一部部红遍大江南北的国产片、韩剧、日剧、美剧轮番轰炸之下,不知道引发了多少青少年问题,早恋者有之,严重到情杀者也有之。不可否认的是,大多数影视作品中的暴力、色情画面正在慢慢腐蚀着青少年的人生观、爱情观。许多丧心病狂的制作人、导演,一味追求收视率、投资回报率,一幕幕不堪入目、毫无美感可言的画面无时无刻不在刺激广大青少年观众本就脆弱的心理防线。还有一些网络小说以及电影里所描写的畸形的恋情,其有些内容更是令人不堪目睹。

盲目地追求经济效益所牺牲的是下一代人的健康心理,最好的例子莫过于美国。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电影圈所宣扬的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以及大量的色情剧情造成的是整整一代人的迷失,直到今天美国人才开始反思,转而提倡中国式的儒家思想。而我们却成了拿着金碗要饭吃的乞丐,自废武功、自毁长城,礼仪之邦,名存实亡。这一切,就发生在我们身边。青少年的人生观、道德观尚未形成,而鉴别能力又较低,无法透过现象看本质,无法看到主人公身上所具备的优秀品质,只是单纯地接受银幕上的恩爱情仇,单纯地模仿主人公的一掷千金、左拥右抱、潇洒风流。这无疑是具有负面影响的。

二、中学语文教学应具有爱情启蒙的崇高职能

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这“人生之道”当然也包括爱情之道了。他还说:“在教师的手里操纵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纵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爱情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一生的命运。“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教师,当然有义务和责任给学生

上好爱情这一课。

综观我们的中学语文课本,《再别康桥》《致橡树》《我愿意是急流》《雨巷》《氓》《孔雀东南飞》《一剪梅》(李清照)等等优美的诗词歌赋无一例外地向广大学生诉说着爱情的酸甜苦辣诸般滋味。笔者认为,这些诗词、美文在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了某些负面影响。也许当初教材的编纂者是抱着培养下一代正确的人生观、爱情观的目的,满怀激情和希望选入了这些精品诗文。但事与愿违,许多老师忽视了这种良苦用心,一味要求学生掌握诗歌鉴赏、名句填空这些应试的偏门小道,对于诗文更深层次的内涵却阐释不够,这无异于是舍本逐末、焚琴煮鹤。要知道,若不加以循循善诱,这些“大补”的诗词美文反而会成为诱使学生早恋的“毒药”。所谓“人参杀人无过,附子救人无功”,比起问题出现后再去想办法弥补,不如在一开始就避免问题的发生。

为此,笔者认为中学语文教学应在知识传递与审美能力培养的基础上,兼具爱情启蒙教育的职能。语文教学在给予学生文学、美学滋养的同时,也应该更多地播撒爱情教育的阳光雨露,使中学生身心健康,幸福成长。

三、在经典诗文教学中解析爱情的本质

笔者认为,中学语文课本中有不少诗文小说对“爱情”二字做了全方位的诠释,它们仿佛一盏盏指路明灯,能给爱情迷失者以希望和启迪。通过在语文教学中有意识地深入解析这些诗文,我们可以分析出爱情的本质。

1.爱应自然

别林斯基说:“爱情是两个相似的天性在无限感觉中的和谐的交融。”爱是天人合一的产物,真挚的感情应该在交往中自然而然地产生,在沟通中两情相悦。《诗经》《邶风·静女》中的男女主人公正是在“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以及“贻我彤管”的交往中感受到了爱情的甜蜜与酸涩,感受到自然健康的爱情美。契诃夫的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华连卡和别里科夫正是在交往中,感受到他们是生活在两个世界的人,思想情趣有着天壤之别,他们的恋爱注定是荒诞可笑的,只有尽早画上句号,还各人那片天空。俄罗斯有句名言:“爱情不是一颗心去敲击另一颗心,而是两颗心共同撞击的火花。”

2.爱应纯洁

爱情应该神圣的,它是人类最美好最纯洁的感情,它超越金钱、权势、地位等一切世俗的东西。中学语文课本中很多经典诗词篇目都可以证明这一点。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苏轼《江城子》)。苏轼与王弗感情深重,爱得多么纯粹、爱得多么自然,一句“不思量,自难忘”,道尽了不随时空变化、伴随作者生命始终的纯洁的爱。

“金风玉露一相逢, 便胜却人间无数”,“两情若是久长时, 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鹊桥仙》),道尽了爱情的高尚纯洁和超凡脱俗。让人懂得只要能彼此真诚相爱,即使终年天各一方,也比朝夕相伴的庸俗情趣可贵得多。这才是正确的恋爱观、这才是高尚的精神境界。

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我愿意是激流》中的“我”愿意是“激流”、愿意是“荒林”、愿意是“废墟”、愿意是“草屋”。在这篇爱情宣言里,“我”心甘情愿地为爱人燃烧,献出自己的一切,这是何等纯洁坚贞、博大无私的爱情观。读这首诗,我们会永远感受到一个为爱情燃烧着的伟大无私的灵魂!感受到一份洁白无瑕的挚爱!

莫泊桑小说《项链》里具有小资产阶级情调的主人公玛蒂尔德,因追求奢华而遭受不幸的遭遇从反面告诉我们,爱需要纯洁。而巴尔扎克小说《守财奴》中,只“看到金子,占有金子的执著狂”葛朗台为了财产,不许女儿欧也妮恋爱,这位独生女被眼里只有金子的父亲葬送了一生的幸福。

这些诗文让我领悟到温莎公爵夫人所说“爱是纯洁的, 爱的内容里,不能有一点渣滓;爱是至善至诚的,爱的范围里,不能有丝毫私欲”的真正内涵。

3.爱应理性

柏拉图说:“当爱情轻敲肩膀时,连平日对诗情画意都不屑一顾的男人,都会变成诗人。”莎士比亚说:“爱情是叹息吹起的一阵烟, 恋人的眼中有它净化了的火星,恋人的眼泪是它激起的波涛。它又是最智慧的疯狂、哽喉的苦味、沁舌的蜜糖。”可见爱情是怎样使人晕头转向!

爱应理性。《诗经·氓》就这样告诫女性:“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在情爱产生、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冷静、机灵,善于观察和思考,为自己未来的幸福做出慎重的选择,识别真诚与欺骗,学会摆脱不利的处境。《氓》的结尾说:“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女主人公经过反思,决定断然了结这份错误

的爱。

爱需要珍视生命。《孔雀东南飞》里的刘兰芝与焦仲卿,那份维护爱的勇敢和无畏的精神,虽然值得欣赏但不值得效仿。生命是所有现实价值之源,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那些动辄就自杀的行为是绝不可取的,我们必须要在现实情感生活中做出明智的选择,在现实生活中生命的价值是至高无上的。

4.爱应忠诚

德国谚语曰:“忠诚是爱的桥梁。忠诚的胸怀是爱情的安全的港口。”苏联谚语曰:“爱情的火焰需要不断添加忠诚的干柴。” 而诗人纪伯伦则说:“爱除自身外无施与,除自身外无接受。”这些都说明:爱应忠诚。在中学语文课本中,很多例子都可证明这一点。

《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用死诠释自己的爱,而焦仲卿也以死回报,告诉我们爱的美在于忠诚。《迢迢牵牛星》牛郎织女一水之隔,却“不得语”,只能含情脉脉,隔河相望,多么哀怨动人的忠诚!郑愁予《错误》里那个“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的江南女子的忠诚;《边城》里翠翠在静静地等待“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的傩送的忠诚;《上邪》里“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的女子的忠诚;还有《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西厢记》等等古代戏曲,对那些忘恩负义的男子,大加鞭挞,倡导的也是忠诚。

感情的世界也是有规则的,如果失去了忠诚就动摇了爱情的基石,爱的大厦就有倾覆的危险。忠诚是爱情甜美的金钥匙。

5.爱应坚忍

由于爱人之间各方面的差异性,由于社会的复杂性,爱的旅程一般都障碍重重。古老的《诗经》已经反映出爱的艰难:《蒹葭》一诗中伊人“在水一方”、“在水中央”、“在水之湄”、“在水中坻”、“在水中■”,仅从地点的转换,就可看出求爱的艰辛;《关雎》中的男子“求之不得,寤寐思服”、“辗转反侧”,都告诉我们:爱情需要经历磨难方能实现圆满。

爱应坚忍。在恋爱婚姻的每个困难的时刻,在云雾笼罩的每个风雨的日子,在荆棘丛生的每个十字路口,唯有坚忍能够让爱情之舟安全抵达人生的港湾。

6.爱应平等

爱情是以男女平等、双方互爱为基础的。在爱情这一特定关系上,男女双方都应以独立平等的主体资格出现,彼此倾心爱慕。爱并不是谁为谁牺牲,谁为谁做什么,一旦爱变成这样,这就不是爱(梅尔勒·塞恩)。一方对另一方的强制或者单恋,也不是爱情。这是爱情的等性特征。

正如《诗经·木瓜》所言:“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这种投桃报李、互相给予的情感关系,就是爱情的基础。

《卫风·氓》里政治经济的不平等决定了男女在婚姻关系上的不平等,使氓得以随心所欲地玩弄、虐待妇女而不受制裁,有抛弃妻子、解除婚约的权利。这正是地位的不平等造成的。

《致橡树》中就有一对幸福的“橡树”和“木棉”,“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他们心心相印、息息相通,心有灵犀。女性柔情似水、男性伟岸坚强,男女相互独立平等,又紧密结合、互相依存,既要保持独立的个性,又要承受爱情和婚姻的种种变化。

7.爱是责任

爱情与婚姻意味着担当和责任。在爱的力量下,遭遇磨难时,我们就应彼此扶持。《卫风·氓》中那个开始“抱布贸丝”,后来“二三其德”的男子喜新厌旧、始爱终弃的丑恶行为,就是不负责任,千百来一直被人唾弃。而曹禺经典作品《雷雨》中的周朴园对鲁侍萍不负责任的始乱终弃,更让读者蔑视痛恨。

爱情是一种责任。听听《圣经》里掷地有声的结婚誓言:“不论你生病,或是健康;也不论你富有,或是贫穷;我会一直爱你、安慰你、保护你、尊重你,陪你直到永远。”如果两个人真想相约黄昏看人生夕阳,请切记:爱是责任,情是永远!

四、中学语文教学对爱情教育的导航意义

通过中学语文教学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爱情“教育,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在他的著作《自卑与超越》里说:“爱情,以及其结果的婚姻,都是对异最亲密的奉献,它表现在心心相印,身体的吸引,以及生儿育女的共同愿望中……这种合作不仅是为了两个人的幸福,而且是为了人类的利益。”爱情既然是“人类的利益”,爱情就应当是严肃的。爱情不是游戏,也不仅是两个人的事情,而是关系到家庭、社会、国家,还关系到如何繁衍和教育下一代的问题。

应该承认,我们的学校教育,在爱情教育这一方面是欠缺的,有的学校甚至没有爱情教育。当今社会

上失败的婚姻数不胜数,虽然有着许多客观原因,但这与青少年时期没有足够的爱情教育不无关系。没有正确的、健康的爱情观,我们又怎么能最终获得爱情、婚姻的幸福呢?而正确的健康的爱情观不会从天上掉下来,因此,爱情观的形成,也需要教育,尤其是语文教育。

笔者真诚希望我们的中学语文老师们能够真正地从一个新的高度、新的视角对待语文教学。语文是中国上下五千年博大精深的精神文化之海,可谓无所不包。这也决定了语文教师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师,在开发学生“智”的同时,更要培养学生的“德”。这样才能算是中国文化的合格继承人。

语文教学不只是字、词、作文的训练,不只是各种试题的技巧,更是对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教授。在引导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教他们识别爱情的香花恶草,让他们感受到爱情温柔的春风、凄凉的秋雨,从理性上认识什么是爱情,从道德上认识爱情的真善美与假丑恶,从而帮助他们理解爱情的真正内涵,进而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美好的爱情观。笔者深信,只要语文教师能够在教学中正确导航,中学生的情感世界必定能少许多迷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组织编写.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语文[z].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组织编写.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语文[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诗经爱情篇7

2、秩秩斯干,幽幽南山。

3、月出皎兮,佼人僚兮。

4、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5、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6、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7、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8、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9、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诗经爱情篇8

关键词:汉乐府;诗经;妇女诗;比较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3-0160-02

爱情是植根于人性的既古老又新鲜的奇葩,是造物主赋予人类的特别恩赐,也是衡量人类文明程度的一把尺子。自古迄今人们对纯洁爱情的追求,对美好婚姻的向往,不仅是人性的自然表现,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因此不论在《诗经》还是汉乐府中,都保存了相当数量的爱情婚姻诗。在这些诗歌中有的则表现了当时的青年男女对美好爱情至死不渝的追求和向往。例如《诗经》中的《召南·野有死麋》写道:一个吉士在林子中猎得了獐和鹿,砍得了柴草,又遇见了一个轻柔妩媚、如花似玉的女子,二人一见倾心,结果都获得了各自的爱情。又如《邶风·静女》写的是一对热恋中的男女,约定在城隅幽会,男子来时,姑娘故意躲了起来。男子久不见心爱的人儿,急得“搔首踟蹰”,但当他发现心爱的人儿早已来到时,就大喜过望。这是两首情意缠绵、朴野自然、生活气息十分浓厚的爱情诗。他们共同表现了青年男女自由恋爱的话题,写得坦诚率直,人情味十足,丝毫没有斧凿之痕,造作之感。《诗经》中有些诗反映了婚姻被阻挠的反抗。例如《鄘风·柏舟》,诗中的女孩子自己找好了对象,不顾母亲的反对,誓死忠于爱情不肯改变主意,表现了她的强烈的斗争性。如此热烈追求婚恋自由,推心置腹,大胆披露爱情的诗篇,在汉乐府中是屡见不鲜的,例如《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有人认为这是一首劳动歌,但据《乐府诗集》引郗昂《乐府题解》说:“江南,古辞,盖美其芳晨丽景,媳游得时也。因此推知:这可能是一首与劳动结合的情歌,因此古人常以莲象征爱情,以鱼比喻女性。从鱼戏莲叶东西南北的描写中,我们似乎看到了那种男女相悦、两情相许的热烈场面。那种轻松愉快、朴实自然的情调的确可以和《诗经》、《国风》中的情歌相仿佛。

不论是《诗经》还是汉乐府中,有关妇女问题的诗歌,除了一小部分反应恋爱婚姻较为顺利的篇什之外,其中绝大部分是写妇女爱情受到挫折,婚姻被破坏,或被负心男子无故遗弃的诗,反映了男权社会妇女地位的卑微,控诉了礼教的罪恶。例如《诗经》中的《谷风》写一个勤劳能干、温顺痴情的女子,非常爱恋她的丈夫,而喜新厌旧的丈夫竟因她年长色衰而遗弃了她,这是多么巨大的不幸呀!可是优柔寡断的性格决定她沉溺在感情的深渊中不能自拔,只能自怨自艾、自悲自叹,没有勇气和负心的男子彻底决裂。汉乐府中的《有所思》在题旨和感情上与此多么相似,其所受之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有所思,乃在大海南。何用问遗君?双珠玳瑁簪,用玉绍缭之,闻君有他心,推杂摧烧之。摧烧之,当风扬其灰。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鸡鸣狗吠,兄嫂当知之。妃呼希!秋风萧萧晨风飔,东方须臾高知之。”从诗中可以看出这个女子的丈夫长久在外,但她对丈夫的爱情是非常忠贞和专一的。在相思的煎熬中,她无法排遣内心深处的离愁别恨,这正是爱的愈深,痛苦愈大啊!她本想把珍藏在身边象征纯洁爱情的“玳瑁簪”送给远方的情人。但她终于发现对方欺骗了她的感情,对爱情并不专一,于是在万般无奈中她决定和对方一刀两断。然而当她回想起过去的相亲相爱的美好情景时,心里便犹豫不决起来,原来想与对方彻底决绝的态度却动摇了,进退两难,愁思绵绵。这首诗描写细腻,情调伤感,把主人公内心的那种欲爱不能、欲罢不得的矛盾心情,揭示得淋漓尽致。

诗经爱情篇9

摘 要: 本文对美国女诗人的艾米莉·迪金森的《但愿我是,你的夏季》进行文本细读,揭示这首诗歌体现的爱情观,内容与形式的良好结合,带给读者“从匮乏中生出丰裕”的体验,以及领略到的迪金森简单生活孕育出的瑰丽的诗歌想象。

关键词: 艾米莉·迪金森 《但愿我是,你的夏季》 爱情

一、引言

美国女诗人艾米莉·迪金森(1830—1886)生活在十九世纪三十年代,生前默默无闻,鲜有人知,死后随着美国现代诗歌的兴起而声名鹊起,尤其是近些年来她成为了美国与世界文学史上愈来愈受人关注的女诗人,获得了非常高的声誉。迪金森一生深居简出,仅作过一次外出旅行,28岁之后未曾出过家门,以至于她的生活囿于居住的庭院之内,几乎没有平常的生活琐事和太多交往的朋友。由此,她被称为“阿默斯特的女尼”,至今研究者们也未找出她离群索居的原因。

然而,正是这样一位孤独的女诗人,创作出多达1775首诗歌。除了当时的时政之外,这些诗歌涉及生活所见所闻的方方面面——自然美景、世间万物、人神爱恨、生死永生、悲欢离合、宗教信仰等等。诗歌对于迪金森有着特殊的含义,她曾在信中说:“如果有一部书能使我读过之后浑身发冷,而且没有任何火能把我暖和过来时,我知道那一定是诗。如果我有一种天灵盖(top of my head)被人拿掉的感觉,我知道那一定是诗。这是我对诗的唯一理解,除此之外,还会有其他的理解吗?”①无疑,在迪金森眼中,诗歌是能够带来强烈内在感受的语言文字的组合,而这也许正是她的诗歌想要实现的目标:给读者的内心带来强烈的震撼和冲击,让他们领略到前所未有的情感体验。尽管生前仅有7首诗经过编者修改后发表,也没有得到广大读者的认同,但迪金森一生笔耕不辍,便笺上、卡片上,甚至小纸片都留下了她的文字,表达着她时时刻刻的思想与想象,诗歌是她表达自我,以及与世界沟通的方式。同样,尽管没有经历过爱情,爱情却是迪金森诗歌中的一大主题。阅读她的爱情诗,读者会体会到爱情的甜美与痛苦,爱人的执著与忘我。迪金森正是这样一个矛盾体,贫乏的生活体验与丰富的诗歌想象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也许正是“匮乏中生出的丰裕”。本文主要探讨《但愿我是,你的夏季》(Summer for Thee,Grant I May be)所展现的爱情,其内容与形式的结合,以及它带给读者的“从匮乏中生出丰裕(Sumptuous Destitution)”②的强烈体验。

二、如夏日般美好的爱情

根据史料和学者考察,一生未嫁、鲜少出门的诗人,并没有可以考证的爱人或婚姻对象。在其与屈指可数的几位男性的书信中,也无法找到确凿的情爱表达的痕迹。然而,尽管如此,她的传记作家大致认同,迪金森内心有过对爱人的向往和憧憬,这也许是她内心世界的秘密与爱情诗歌的源泉。实际上,这样一位感情经历很少的诗人,写出了高达300多首爱情诗歌,超过了其诗歌总量的六分之一。在这些爱情诗中,迪金森展现了女性特有的细腻、敏锐与丰富想象,用独特的意象、真挚炽热的感情表达着对爱情的向往,以及为爱情献身的精神。阅读《但愿我是,你的夏日》,读者禁不住会受到强烈的感染,不断地回味感慨:这样一位出世的诗人,如何能够将世俗的感情表达的如此深刻熟稔、深入人心。

迪金森笔下的爱情是美妙的,值得献身与期待的。《但愿我是,你的夏季》诠释了这一切。在第一个诗节中,诗歌发言人如此说道:

Summer for thee,grant I may be但愿我是,你的夏季,

When summer days are flown!当夏季的日子插翅而飞!

The music still,when Whippoorwill

我依旧是你耳边的音乐,

And Oriole-are done!当夜莺和黄鹂精疲力竭。③

虽然第一行没有提到一个“爱”字,虚拟语气与直接借喻让读者感受到诗歌发言人的心意,她毫不掩饰地向爱人表达爱慕之情,诉说着想要成为爱人“夏季”的想法。同时,选择“夏季”作为喻体,诗歌发言人似乎在暗示,自己的爱情可以让爱人如沐夏风,身心舒畅地享受夏季蕴含的一切美好。随后第三行中,尽管没有本体,只有喻体“音乐”,读者可以读到第二个借喻,发言人说,即便夏季不能持久,“我依旧是你耳边的音乐”,萦绕不绝。且心中的爱情可以使发言人忘记辛劳,为自己的爱人献上最甜美、最持久的歌声,即使最擅长歌唱的“夜莺和黄鹂感到劳累”停止歌唱时,她的歌声也会余韵悠长绕梁不绝。“夏日”与“音乐”这两个比喻在迪金森的简短的四行诗节中占据了主要位置,突出表现了诗歌发言人为爱情献身,为爱人付出一切的急切和直白。言辞之间毫无犹豫羞怯,也毫无矫情忸怩,凸显出发言人感情的真挚与强烈。迪金森展现的不是李清照笔下“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的羞涩少女,而是思想成熟、敢于追求的女性独白,而是真挚、大胆、坦坦荡荡、毫不狎昵的爱情宣言。

在第二个五行诗节中,诗歌发言人的主观追求仍占据着主导地位,她宁愿为爱情献身的精神助她与死神抗争,并取得最终胜利;发言人爱情的魔力和强烈的自我意识让人无法忽视。

For thee to bloom,I’ll skip the tomb

为你开花,逃出墓地,

And row my blossoms o’ver!让我的花开得成行成列!

Pray gather me-请采撷我吧——

Anemone-秋牡丹——

Thy flower-forevermore!你的花——永远是你的

即使为爱情引吭高歌的夏季已经过去,美好的恋爱季节无法避免地要走入“坟墓”,走进秋季,发言人也不愿与夏季一样消逝。实际上,死神并不能阻挡发言人倾诉并固守爱情,而发言人的爱情能超越时光与死神的束缚。“我”会“逃出”(skip)坟墓,以另一种形式存在——秋季炫丽绽放的花。喻体“我的花(my blossoms)”再次引领读者看到诗歌发言人的执著。同时,发言人强调,这花朵是特别“为你”(For thee)绽放的,“我的花”就是“你的花(thy flower)”,并且“永远是”(forevermore),直到永恒。这无疑是在表白,诗歌发言人就是为爱而生的,“我的(my)”一切,甚至生命都是为你、为爱情献上的。此外,虽然这里诗歌发言人毫不掩饰地表明愿意为了爱人献出一切,她与张爱玲的“遇见你我变得很低很低,一直低到尘埃里去,但我的心是欢喜的。并且在那里开出一朵花来”是不同的。发言人的奉献并没有贬低自己卑微祈求的意味,只是对选择的执著,并不会让读者感到任何的屈尊俯就。

与迪金森其他诗歌类似,这首诗非常简短,只有两个诗节九行诗。但这首诗没有使用大多数诗的赞美诗体④,没有在每个诗节的第二行与第四行押韵,而是在每节的第一行与第三行使用了中间韵(internal rhyme)。第一节第一行中thee与be押韵形成关联,揭示了诗歌发言人“成为”(be)“你”(thee)的义无反顾。第三行中still与Whippoorwill押韵,使“still”成为双关:夜莺“寂静无声”(still)时,我“依然”(still)唱着情歌。同样,第二节第一行中bloom与tomb押韵又对比鲜明,“花开”(bloom)的繁盛让人忘记“坟墓”(tomb)的阴郁,从而摆脱死神;而第三行的me(我)与第四行的anemone(秋牡丹)在很多版本中是一行,形成中间韵。这宣告着诗歌发言人为爱情做出的最后选择,“我”(me)就是“秋牡丹”(anemone),没有区别。此外,两个“为你(for thee)”都在第一和第二诗节的第一行,位置突出,引人注目,既是结构上的平行,又是意思上的重复和强调,将发言人为爱人付出的意愿表达的更清楚更震撼。

诗歌发言人了解时光的变迁,万物的泯灭,爱情的结束。可是,即便爱情不能永恒存在,诗歌发言人仍在暗示,它会以其他形式延续下去,并且会永远留存曾经的痕迹,这就足够让人欣慰和心向往之了。这种守护爱情的坚定信念是“迪金森将失去心爱对象与期待最终相聚融合在一起的努力”,⑤也是迪金森对待爱情的态度:美好的爱情是值得奉献一切的,因为她相信,爱情终将回归,爱人终将相聚。

三、匮乏中生出的丰裕

《但愿我是,你的夏日》以简洁的语言跳跃的思想邀请读者运用想象填补空白,这正是从匮乏中生出丰裕在读者方面的实践。比如,在诗中,诗歌发言人爱慕的对象“你”一直处在幕后,简短的九行诗没有给读者任何“你”的信息。可是这种缺失却使读者禁不住对“你”浮想联翩,想象着“你”的魅力与美好,这也许正是诗人所期待的效果。同样,诗歌发言人将自己的爱情比喻成“夏季”,却并没有提及二者的相似之处,这种留白为读者留出了想象空间,邀请读者参与到诗中的爱情,从而产生共鸣与联想。此外,这种缺失引发的想象与诗歌的形式互相配合互相推动。这首诗将第一人称“我”与第二人称“你”作为诗歌的主体,阅读时读者会领略到两人对话的即时感,感受到发言人在诉说自己鲜明的主张、炽热的感情,与个人主观的思想,而不是客观实在却冰冷的真理。当然,“我”也许不是迪金森本人,但这种第一人称的表达却拉近了读者与诗人以及发言人的距离,便于读者深刻体会诗中的爱情,并从通感中引发更多共鸣。无疑,以上正是从匮乏中生出丰裕的实际事例,由于不了解“你”与“夏日”的详细信息,所以可以向更美好的方向设想。威尔伯指出,迪金森认为“她的匮乏是美好的”,正如她的一首诗这样写:“只有失败的人才知道成功的甜美。”这种矛盾的组合恰是最和谐的存在。⑥

此外,诗中发言人的语气轻快,将“你”置于朦胧之中,一方面让读者充分想象“爱人”多么美好,一方面运用沉默暗示着更多的内容。比如,读者无须知道“你”是否英俊潇洒,是否学识渊博,是否配得上发言人的爱情,甚至是否愿意接受这份爱情。同时也在暗示,发言人自己也不在乎爱慕的对象是否才高权重,贫穷或富有,甚至是否同样爱她。读者在填补缺失信息的同时,会更加强烈地感受到发言人为爱情奉献的精神,表达爱慕之情的意愿,以及享受心中爱情的轻松快乐。威尔伯提到,在迪金森后期的作品中,迪金森已经将诗中的爱人变成一个“纯粹的象征,一个遥远的精神快乐的象征,且已经汇集到对天堂的想象之中了”。⑦这正暗合了她在这首早期诗作中对爱慕对象的塑造,一幅简笔画引发出更多美好的想象。

参照迪金森的一生,可以认为匮乏中生出的丰裕是迪金森内省的必然产物,而诗歌正是迪金森倾吐内心秘密的渠道。乔伊斯·卡罗·奥茨曾说:“前无诗人后来也很少有诗人(在这方面,后来的诗人里尔克最接近她,也许叶芝和劳伦斯与她也有相似之处)像迪金森一样,她揭示的是内心深处最微妙的秘密:她坦白了那些在社会中连她的狗都会感到尴尬的情感(意译了迪金森对汤姆森·温特沃斯·希金森的一句话,这解释了迪金森不愿与绝大多数人为伴的原因,他们闲扯的‘空洞无聊的话题’让迪金森感到不快)。”⑧正如奥茨所言,诗歌对迪金森有特殊的意义,诗人是她非常喜欢的职业,最珍视的身份。她曾写道:“既然要来清点,我来评判,/首先是诗人,然后是太阳(I reckon-When I count at all—/First—Poets—Then the Sun—)。”⑨综上而言,迪金森看重的也许是诗人可以利用文字来表达思想,运用诗歌来揭示内心世界,以及利用言辞释放内心秘密、舒缓心理重压的身份。事实上,在《但愿我是,你的夏日》中,迪金森大胆直白地表达了日常生活中无法吐露的爱情,短短两个诗节中,两次强调“为你(for thee)”,三次运用借喻,“为你”成为“夏季”、成为不绝于耳的“音乐”、成为“供你”采撷把持手中的“秋牡丹”。即使时光会让爱情流逝,爱情终结于坟墓,诗歌发言人也会毫不犹豫地“逃出”坟墓,无视死神,用炽热的热情点燃新的生命,成为成行的秋牡丹。这个“你”可以是某个确定的对象,也可以是迪金森想象中符合一定标准的佳偶,但无论是谁,在诗歌中,借发言人之口,迪金森都不用再掩盖,而是可以大胆地将心中的爱恋表达出来。在一定程度上,这种直白佐证了,现实中爱情的缺失、爱情体验的匮乏是迪金森爱情想象的沃土。没有生活中的匮乏,就没有丰富的诗歌想象。

四、结语

简短的诗篇,明了的含义,炽热的感情,《但愿我是,你的夏日》虽并不为众多研究者关注,但是它的格律简单,朗朗上口,意象鲜明,深受广大普通读者的喜爱。阅读这首诗歌,读者很容易领略到诗人语言的精炼和比喻的精妙,感受到爱情的美好和爱人的执著,体会到诗歌发言人的奔放和直白。尽管简·唐纳休·埃贝魏因认为,从迪金森的人生经历出发来阅读她的爱情诗“往往是对迪金森诗歌的一种误导式的理解”,但他也承认,这“却总是禁不住让人想要做出的尝试”,⑩不可否认迪金森的生活经历或多或少会映射在她的诗歌中。总之,《但愿我是,你的夏季》首先以其意象的转变和语言的跳跃,引发读者以诗歌为基础的无尽想象,从读者的角度实现了匮乏中生出的丰裕。其次,回顾迪金森的人生,可以说正是由于没有经历过世俗的爱情,诗人才会有对于爱情大胆瑰丽的想象,正如她虽深居简出,而诗歌的体裁和内容却几乎包罗万象一样,这恰恰反映了诗人“从匮乏中生出的丰裕”。

注释:

①The Letters of Emily Dickinson.Ed.Thomas Herbert Johnson and Thoedora Van Wagenen Ward.Cambridge,MA: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6:472-473.

②钱钟书翻译该短语.引自Wilbur,Richard.Sumptuous Destitution.Emily Dickinson.Ed.Harold Bloom.Broomall,PA:Chelsea House Publishers,2008:9.

③The Poems of Emily Dickinson.Ed.Ralph William Franklin.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5:22.本文英文译文除特殊标注外为笔者自译.

④狄更生的诗常常采用一般教会赞美诗的格律:每节四句,第一、三句八音节,第二、四句六音节,音步是最简单的“轻、重”,第二、四句押韵。这通常称作赞美诗体。

⑤Cooley,Carolyn Lindley.The Music of Emily Dickinson’s Poems and Letters:a Study of Imagery and Form.Jefferson,NC:McFarland & Company,Inc.,2003:9.

⑥Wilbur,Richard.Sumptuous Destitution.Emily Dickinson.Ed.Harold Bloom.Broomall,PA:Chelsea House Publishers,2008:16.

⑦Wilbur,Richard.Sumptuous Destitution.Emily Dickinson.Ed.Harold Bloom.Broomall,PA:Chelsea House Publishers,2008:17.

⑧Oates,Joyce Carol.(Woman)Writer:Occasions and Opportunities.Michigan University:Dutton Adult,1988:164.

⑨The Poems of Emily Dickinson.Ed.Ralph William Franklin.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5:242.

⑩Eberwein,Jane Donahue.Dickinson:Strategies of Limitation.Amherst: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Press,1985:23-24.

参考文献:

[1]Cooley,Carolyn Lindley.The Music of Emily Dickinson’s Poems and Letters:a Study of Imagery and Form.Jefferson,NC:McFarland & Company,Inc.,2003.

[2]Dickinson,Emily.The Letters of Emily Dickinson.Eds.Thomas Herbert Johnson and Thoedora V.Ward.Cambridge,MA: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6.

[3]The Poems of Emily Dickinson.Ed.Ralph William Franklin.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5.

[4]Eberwein,Jane Donahue.Dickinson:Strategies of Limitation.Amherst: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Press,1985.

[5]Oates,Joyce Carol.(Woman)Writer:Occasions and Opportunities.New York:Dutton,1988.

诗经爱情篇10

【关键词】《诗经》;女性形象;影响

女性形象的塑造历来是文学作品不衰的主题。作为中国文学源头的《诗经》,其中许多作品都以女性的视角来写,多角度地反映了女性在男权社会中的情感体验,她们的喜怒哀乐、情感世界在这些女性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张扬和展现。后世许多作品着墨于女性形象的塑造,其无论在思想层面还是现实层面都直接来源于《诗经》的启发。

一、《诗经》概述

《诗经》是我国诗歌创作传统的光辉起点和源头,代表了周代诗歌的最高水平,是一部艺术化和形象化的历史。在其创作的过程,留下了许多人物形象,其中最引人注意的要数形态各异的女性形象。《诗经》的风、雅、颂三部分,其风诗160篇是最贴近人民生活的。“男女有所怨恨,相从而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朱熹《诗集传序》中也说:“凡《诗》之所谓风者,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者也。”[1]明确告诉我们《诗经》中的作品不仅抒发了男性的情感,更是直接抒发了女性内心的情愫幽思。风诗中的爱情诗,热烈而浪漫,清新而纯净。展示了一系列积极健康、热烈坚韧、淳朴诚厚的女性形象,为后人了解中国古代妇女的情感世界打开了一扇窗口。

二、《诗经》中女性形象的多维剖析

据统计,《诗经》中涉及到女性形象的诗歌大概有101首,约占其总篇目的三分之一,也有学者据此而称这部作品为女性文学。其女性形象之多, 几乎覆盖了当时社会的各个层面。她们独特的审美特征和鲜明的内涵特质闪烁着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民族性格的光芒,辉映着中国民俗最璀璨烂漫、光彩夺目的社会风貌和文化情趣。

《诗经》中对女性形象的刻画主要是通过其在爱情婚姻生活中的表现来完成的。爱情中的少女,她们有的天真浪漫如《召南.有梅》《邶风.静女》中的女子,在爱情面前她们情不自禁,主动大方,无拘无束,洋溢着生命的活力;有的坚贞刚烈如《风.柏舟》《王风.大车》中的女子,在受阻的爱情面前极力抗争、勇敢争取。婚姻中的妇女,或是温柔贤淑的妻子,或是遭人同情的弃妇,或是令人怜惜的情深意长的思妇。虽然没有外貌的工笔描写,但大都具有非常清晰的性格轮廓,鲜活地呈现于读者的面前,存留于历史人物画廊中。

(一)外在形象

《诗经》中对女性进行正面工笔描绘的作品并不多,但整体上却能给人以曼妙,可爱,灵秀之感。如《关雎》中的“窈窕淑女”,令小伙子“求之不得,寤寐思服”“辗转反侧”,她肯定是窈窕貌美,贤淑端庄。《蒹葭》中的“伊人”,更具朦胧、飘逸的美,一会儿在岸边,一会儿在水中央,令男子“溯洄从之”“溯游从之”,充满鬼气,俏皮可爱的少女形象跃然纸上,令人为之心动。“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娥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卫风・硕人》)这段对齐国美人庄姜美貌的描写,历来被誉为“美人赋”。《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塑造了一个象桃花一样鲜艳,充满青春气息的少女形象。写过《诗经通论》的清代学者姚际恒说,此诗“开千古词赋咏美人之祖”,并非过当的称誉。

总之,从外在看《诗经》中的女性,她们端庄娴雅,灵气可爱,浓缩了周代社会女性的形象,也反映了周代社会人们的对女性的审美观。

(二)内在品质

《诗经》中对女性个性、性情的塑造的笔墨远多于其外在形象的笔墨。它体现了在周代社会,人们不只是注重女性的外在之美,更重要的是女性人物的行为举止、品德修养是否与周代历史时期的价值观念相一致,是否符合人们的心理趋向,是否具有好的内在品质。

1.活泼纯真。《诗经》中的女子,不论是妙龄的少女,还是婚后的妇女,她们对待生活,对待爱情的态度都很纯真。《邶风?静女》约会中的“静女”,《卫风.木瓜》中的女子,爱情之于她们不是靠贵重的礼物来催生的,而是靠真情。以女性为主体的爱情活动充满了真善美,是人们纯真的人性的体现。

2.忠贞勇敢。《诗经》的时代,具有浓厚农业社会的色彩,人们的生存发展与土地紧密相依,而黄河流域的土地又是比较贫瘠,长期的、固定的、相当艰苦的农业劳动形成了勤劳朴实,勇敢坚强的民族性格。在婚姻家庭中,她们执着于情,痴迷于爱,对强加于自己的婚姻进行坚决的反抗。《风・柏舟》中自选配偶的少女,恋爱受到父母的干涉之后,勇敢地发出矢志相爱的反抗呼声。“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不谅人只!”――宁死也决不嫁他人,并怨愤母亲和老天不能体谅她的情感。《风・》中的女子,为了追求幸福,不顾世人的指责和讥讽,义无反顾地与意中人私奔,顽强地与封建礼制作斗争。《召南.行露》中“虽速我狱,室家不足!……虽速我讼,亦不女从”,这位坚毅大胆的女性对已有妻室而欲欺骗她、以打官司要挟成婚的男子的严词拒绝。《卫风・氓》中的女子虽被弃,但敢于面对现实,做出“反是不思,亦已焉哉”的决定。

3.温柔贤淑。《诗经》中有处在恋爱期的女孩子,也有在家中服侍丈夫,照看子女的妇女。她们有的家庭幸福,婚姻美满;有的却面临着战争,与丈夫分离;有的甚至生死两茫茫。但是不同境遇的背后是一样的温柔,一样的坚贞,一样的贤良淑德。“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知子之顺之,杂佩以问之。知子之好之,杂佩以报之”是一个婚姻幸福的女子对丈夫的恩爱的回报,言语间充满着温柔与贤淑。“谁与?独处!”“谁与?独息!” “谁与?独旦!”把爱人去世后,女主人公的孤独与伤痛表现的淋漓尽致。“百岁之後,归於其居。”“百岁之後,归於其室。”思妇愿百岁之后与丈夫同穴的决心,虽生死两茫茫,但妻子那份对丈夫至死不渝的坚贞令人无比感动。

4.率真自信。《诗经》中的感情用“思无邪”来表达是再恰当不过的。在周代尚未受到封建礼教的荼毒时,男女之间的恋爱与婚姻是无拘无束,洒脱自然的。诗经中的女子,敢爱敢恨,个性十足,光芒万丈。《诗经?褰裳》中那个戏谑情人的活泼泼辣的女子,她站在河这边对着河那岸的情人大喊:“子惠思我,褰裳涉洧。子不我思,岂无他士?狂童之狂也且”生动形象的刻画了一个使小性子的女孩子,可爱之极。“不我以,其后也悔。”“不我与,其后也处”“不我过,其啸也歌。” (《召南・江有汜》)被心上人冷落的女子没有眼泪,有的都是满满的自信。

三、影响

《诗经》中的女子虽个性性情不同,但都承载着周代女子道德之“美”的共性特征。纯真、勇敢、自信、自重都或隐或显,或明或暗,或深沉或热烈,或委婉或率真地表达人们对爱情的合理追求与美好祈愿。其健康的基调,乐观的生活态度,给这些爱情诗增添了喜悦与和谐,体现着周代社会礼教初设而古风犹存,没有太多教条束缚下社会赋予人的性情之美,使《诗经》处处洋溢着一种伦理亲情,充盈着中华民族的一颗爱心。这些立体的女性形象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包涵的思想道德观念、审美价值观,女性的婚恋观在后世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都有相当广泛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柏俊才.由《诗经》中的女性描写看周民族的文化特征[J].山西师大学报,2006(3).

[2]卢静.《诗经》中女性的婚恋观[J].中国韵文学刊,2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