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赤壁怀古十篇

时间:2023-04-03 20:25:09

念奴娇赤壁怀古篇1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 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作者小传

苏轼(1036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县)人。父亲苏洵,弟弟苏辙都是唐宋散文家之一,世称“三苏”。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苏轼中进士。

苏轼一生处于北宋新法与旧党之间的斗争、倾轧激烈时期。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先后被贬官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后谏官弹劾他在诗文中有诽谤朝廷之语,被捕下狱,出狱调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元佑年间,旧党执政,苏轼曾内调任翰林学士等职,又因与司马光为首的旧党发生一些政见分歧,再次贬谪杭州。后来新党重新上台,苏轼受到更大打击,远调惠州(贵州省惠阳县)、琼州(今海南岛),宋徽宗即位,大赦天下,在遇赦北还途中死于常州(今江苏省武进县)。

苏轼政治上思想保守,反对新法,但后期态度有所转变,和旧党又产生了一定程度的矛盾,造成一生受排挤,抑郁不得志,但在各地方官任上,他同情人民饥苦,办了不少有益于人民的事,在诗词中也有所反映。

苏轼在文学艺术上是一位全才,不仅散文是北宋最杰出的大家,而且诗词也有很高的造诣,开宋代“豪放派”词风。此外在书画方面也有突出成就。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贬官黄州后的作品。苏轼21岁中进士,30岁以前绝大部分时间过着书房生活,仕途坎坷,随着北宋政治风浪,几上几下。43岁(元丰二年)时因作诗讽刺新法,被捕下狱,出狱后贬官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个闲职,他在旧城营地辟畦耕种,游历访古,政治上失意,滋长了他逃避现实和怀才不遇的思想情绪,但由于他豁达的胸怀,在祖国雄伟的江山和历史风云人物的激发下,借景抒情,写下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名篇,此词为其代表。《念奴娇・赤壁怀古》词分上下两阕。上阕咏赤壁,下阕怀周瑜,并怀古伤己,以自身感慨作结。

上阕咏赤壁,着重写景,即景抒怀,引起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怀念。

下阕着重写人,借对周瑜的仰慕,抒发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

《念奴娇・赤壁怀古》作者吊古伤怀,想古代豪杰,借古传颂之英雄业绩,思自己历遭之挫折。不能建功立业,壮志难酬,词作抒发了他内心忧愤的情怀。

《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在写作方法上的主要特点是结合写景和怀古来抒发感情。如上半阕对赤壁的描写和赞美,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下半阕刻画周瑜形象倾注了作者对历史英雄的敬仰。最后借“一樽还酹江月”表达自己的感慨。全词意境开阔,感情奔放,语言也非常生动形象。

译文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长江朝东流去,千百年来,所有才华横溢的英雄豪杰,都被长江滚滚的波浪冲洗掉了。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那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那是三国时周郎大破曹兵的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陡峭不平的石壁插入天空,惊人的巨浪拍打着江岸,卷起千堆雪似的层层浪花。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祖国的江山啊,那一时期该有多少英雄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遥想当年周公瑾,小乔刚刚嫁了过来,周公瑾姿态雄峻。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手里拿着羽毛扇,头上戴着青丝帛的头巾,谈笑之间,曹操的无数战船在浓烟烈火中烧成灰烬。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神游于故国(三国)战场,该笑我太多愁善感了,以致过早地生出白发。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人的一生就象做了一场大梦,还是把一杯酒献给江上的明月,和我同饮共醉吧!

全词赏析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起句写长江给人以雄奇壮丽之感,“大江东去”是眼前江景,用以起兴。日夜江声,滚滚滔滔,使人感到历史的流逝,对往昔英雄人物无限怀念。

这句是作者触景生情,面对滚滚波涛,感到历史的流逝,有如东去的江水,不禁引起对历史英雄人物的缅怀。这两句既写江景,又点明怀古,从大处落笔,写得气势磅礴,感情饱满。“浪淘尽”三字,把作者凭吊古战场的心情含蓄有力地表达出来。这样开头也为下面描绘赤壁和缅怀周瑜做了环境的烘托和气氛的渲染。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此一句除要达到点明题意之目的,其根本则在于通过对赤壁地理位置和历史人物周瑜的述说,引出对三国战事的回忆,而自然联想到赤壁之战宏伟的战斗场面。“故垒西边”两句,指明怀古的特定时代、人物和地点,引入对古战场的凭吊。作者这样写,是通过联想自然而巧妙地把读者引到这段历史的回顾中去了。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正面描写赤壁的景色。从中不难想象出当时战斗的激烈和周瑜统领水军英勇善战的战斗风姿。山势险峻、参差错落的山岩直指天空,狂奔的巨流汹涌澎湃,猛烈地冲击着岩石。这是何等的雄奇景观!这里只用十三个字,便从形、声、色几方面生动地勾画出这个古战场的壮丽雄奇的图景,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江山的感情,同时也为下面歌颂周瑜做了铺垫和蓄势。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作者从神游中又回到现实。英雄人物已经随着长江水而流去了,只剩下如画的江山和无所建树的“我”。

此两句,一承上,一启下,由描景过渡到写人,十分自然。“一时多少豪杰”是虚写,既照应开头“千古风流人物”,也为下阕写周瑜作了铺垫。

上阙即景抒怀,通过描写古战场,引起对古代英雄人物的缅怀。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这一段具体描写千古风流人物中的周瑜。作者没有直接写周瑜的胯下马、掌中枪,而是武官文写:周瑜年轻英俊、气概俊伟、雍容娴雅、指挥若定的儒将风度。这充分显示出周瑜的杰出指挥才干和蔑视强敌的英雄气概。作者着力写周瑜其目的全在于凭吊古人以抒自己大志难酬的郁闷愁苦的情怀。周瑜年轻有为,建功立业名垂青史,而自己年近半百,功业无成却又遭贬。如此之磨难自然会哀愁的。他也只有借古来自我排遣了。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此句表达了作者极其矛盾和苦闷的心情。面对大好河山,缅怀周瑜少年得志,又深受孙权信赖,年轻时便建功立业,而自己虽有抱负,但有志难伸,毫无作为,相比之下,无限感慨。心情由激昂奋发转入消极苦闷。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结尾句,一方面表现出作者消极悲观的情绪,这是作者阶级局限性和时代局限性的反映。在封建社会里一旦人们主宰不了自己的命运,却常常用达观来解决理想和现实之间的矛盾。作者也不例外。同时也应看到另一面,那就是还不失追求功业的豪迈心情。

下阙着重写人,借对周瑜的仰慕,抒发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

疑难指津

《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周瑜形象为何与《三国演义》中的大不相同?苏轼笔下的周瑜年轻有为,文采风流,江山、美人兼得,春风得意,且有儒将风度,指挥若定,胆略非凡,气概豪迈 。《三国演义》中的周瑜形象既有聪明能干的一面,又有狭隘嫉妒的一面,且无“羽扇纶巾”, 儒将风度。两部作品对同一人物的刻划各有其妙,且都已深入人心。不必追究谁更接近历史真实。但一定要理解,苏轼词中如此刻划周瑜、赞颂周瑜,意在怀古伤今,抒发自己年将半百而功业无成的感慨。

赤壁古战场之争

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里说,他只是听当地人有此传说,借此地抒发对三国英雄的追慕和自己壮志难酬的感慨。这样的浪漫主义联想,岂能当作考证的结论?

湖北赤壁市(原蒲圻县)素称湖北的南大门。赤壁山在赤壁市西北40多公里的长江南岸,是一脉相连的长岭山。山上隆起三座山包,头部的叫赤壁山,中间的叫南屏山,尾部的叫金鸾山。

登上赤壁山顶,站在屹立于临江绝壁之上的翼江亭里凭栏北望,江水滔滔。这里传说是周瑜当年指挥水战的哨所。长江对岸就是乌林(在今湖北洪湖东北,长江北岸乌林矶),当年“火烧乌林”时曹操屯兵的大本营。

这又是一个存在争议之地,因为关于赤壁之战的地点,自南北朝以来就有不同的说法。其中一股最强大的声音说,赤壁古战场就在湖北蒲圻(今湖北赤壁市)西北约40公里的长江南岸,与江北的乌林相对。近代以来,“蒲圻赤壁”说已经成为史学界的公论,其主要根据是:综合《三国志》的有关记载,当年曹操南下的进军路线是:新野―襄阳―当阳―江陵―赤壁。曹军在长江南岸的赤壁初战失利,退屯江北的乌林;后在乌林遭火攻而大败,由华容道逃奔江陵(今湖北荆州市)。而今天的蒲圻赤壁、洪湖乌林和位于湖北监利东北的华容古道与《三国志》记载的赤壁――乌林之战及曹军败退江陵的路线等地形、方位完全吻合。最近几十年来,又在蒲圻赤壁的地下发现了刀、矛、剑、戟、斧、箭镞、铜镜、铜钱等文物千余件。经考古学家的鉴定,证实这些铁制兵器和铜镜、铜钱,都是东汉晚期的遗物。这些都是蒲圻赤壁就是当年赤壁――乌林大战的古战场的铁证。

念奴娇赤壁怀古篇2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念奴娇·赤壁怀古全文翻译

长江向东流去,波浪滚滚,千古的英雄人物都(随着长江水)逝去。那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那)就是三国时候周瑜(作战的)赤壁。陡峭不平的石壁直刺天空,大浪拍击着江岸,激起一堆堆雪白的浪花。江山象一幅奇丽的图画,那个时代汇集了多少英雄豪杰。

遥想当年的周瑜,小乔刚嫁给他,他正年经有为,威武的仪表,英姿奋发。(他)手握羽扇,头戴纶巾,谈笑之间,(就把)强敌的战船烧得灰飞烟灭。(此时此刻),(我)怀想三国旧事,凭吊古人,应该笑我自己多情善感,头发早早地都变白了。人生在世就象一场梦一样,我还是倒一杯酒来祭奠江上的明月吧!

《念奴娇·赤壁怀古》对照翻译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长江向东流去,波浪滚滚,千古的英雄人物都(随着长江水)逝去。那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那)就是三国时候周瑜(作战的)赤壁。陡峭不平的石壁直刺天空,大浪拍击着江岸,激起一堆堆雪白的浪花。江山象一幅奇丽的图画,那个时代汇集了多少英雄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遥想当年的周瑜,小乔刚嫁给他,他正年经有为,威武的仪表,英姿奋发。(他)手握羽扇,头戴纶巾,谈笑之间,(就把)强敌的战船烧得灰飞烟灭。(此时此刻),(我)怀想三国旧事,凭吊古人,应该笑我自己多情善感,头发早早地都变白了。人生在世就象一场梦一样,我还是倒一杯酒来祭奠江上的明月吧!

字词翻译

⑴念奴娇:词牌名。又名“百字令”“酹江月”等。赤壁:此指黄州赤壁,一名“赤鼻矶”,在今湖北黄冈西。而三国古战场的赤壁,文化界认为在今湖北赤壁市蒲圻县西北。

⑵大江:指长江。

⑶淘:冲洗,冲刷。

⑷风流人物:指杰出的历史名人。

⑸故垒:过去遗留下来的营垒。

⑹周郎:指三国时吴国名将周瑜,字公瑾,少年得志,二十四为中郎将,掌管东吴重兵,吴中皆呼为“周郎”。下文中的“公瑾”,即指周瑜。

⑺雪:比喻浪花。

⑻遥想:形容想得很远;回忆。

⑼小乔初嫁了(liǎo):《三国志·吴志·周瑜传》载,周瑜从孙策攻皖,“得桥公两女,皆国色也。策自纳大桥,瑜纳小桥。”乔,本作“桥”。其时距赤壁之战已经十年,此处言“初嫁”,是言其少年得意,倜傥风流。

⑽雄姿英发(fā):谓周瑜体貌不凡,言谈卓绝。英发,谈吐不凡,见识卓越。

⑾羽扇纶(guān)巾:古代儒将的便装打扮。羽扇,羽毛制成的扇子。纶巾,青丝制成的头巾。

⑿樯橹(qiánglǔ):这里代指曹操的水军战船。樯,挂帆的桅杆。橹,一种摇船的桨。“樯橹”一作“强虏”,又作“樯虏”,又作“狂虏”。。

⒀故国神游:“神游故国”的倒文。故国:这里指旧地,当年的赤壁战场。神游:于想象、梦境中游历。

⒁“多情”二句:“应笑我多情,早生华发”的倒文。华发(fà):花白的头发。

⒂一尊还(huán)酹(lèi)江月:古人祭奠以酒浇在地上祭奠。这里指洒酒酬月,寄托自己的感情。尊:通“樽”,酒杯。

点评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是豪放词的代表作之一。此词通过对月夜江上壮美景色的描绘,借对古代战场的凭吊和对风流人物才略、气度、功业的追念,曲折地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功业未就、老大未成的忧愤之情,同时表现了作者关注历史和人生的旷达之心。全词借古抒怀,雄浑苍凉,大气磅礴,笔力遒劲,境界宏阔,将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给人以撼魂荡魄的艺术力量,曾被誉为“古今绝唱”。

< />

念奴娇赤壁怀古篇3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②。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③,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④。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⑤。故国神游⑥,多情应笑我⑦,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⑧。

[注释]

①赤壁:指黄州西赤鼻矶。三国时周瑜败曹的“火烧赤壁”之赤壁传说有五处。但以黄州赤鼻矶为古战场。

②故垒:古时的军营四周所筑的墙壁。人道是:人们传说是。周郎:周瑜,字公瑾,庐江(今安徽庐州)人。建安三年,自居巢还吴,孙策授其建威中郎将,逾时年二十四岁,吴中皆呼为周郎。穿空:形容峭壁耸立,好像要刺破了天空似的。千堆雪:形容很多白色的浪花。

③当年:当时,或解作盛壮之年。

④小乔:周瑜之妻。时在建安三年或四年,周瑜二十四五岁,赤壁之战在建安十三年,周瑜三十四岁,结婚已十年。言“初嫁”是突出其风流倜傥,少年得志。雄姿英发:周瑜有姿貌。英发:指谈吐不凡,卓有见识。

⑤羽扇纶巾:魏、晋时儒雅之士的装束。羽扇:白羽做成,可用作督战指挥的标帜。纶(guān)巾:用丝带做的便巾。灰飞烟灭:形容火烧赤壁时曹军的惨败及周瑜的事功。

⑥故国神游:神游故国。此“故国”指旧地、古战场。

⑦多情应笑我:应笑我多情的倒装。

⑧尊:酒器。酹(lèi):把酒浇在地上祭奠。

(8)英发:英俊勃发。

(9)羽扇纶巾:手摇动羽扇,头戴纶巾。这是古代儒将的装束,词中形容诸葛亮从容娴雅。纶巾:古代配有青丝带的头巾。

(10)樯橹:这里代指曹操的水军战船。

(11)故国:这里指旧地,当年的赤壁战场。指古战场。

(12)华发:花白的头发。 华:《现代汉语词典》这个字读huā(一声),花白义

(13)人生:现有版本作人间。

(14)尊:同“樽”,酒杯。

(15)酹:(古人祭奠)以酒浇在地上祭奠。这里指洒酒酬月,寄托自己的感情。

译文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长江朝东流去,千百年来,所有才华横溢的英雄豪杰,都被长江滚滚的波浪冲洗掉了。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那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那是三国时周郎大破曹兵的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陡峭不平的石壁插入天空,惊人的巨浪拍打着江岸,卷起千堆雪似的层层浪花。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祖国的江山美妙如画,那一时期该有多少英雄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遥想当年周公瑾,小乔刚刚嫁了过来,周公瑾姿态雄峻。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诸葛亮)手里拿着羽毛扇,头上戴着青丝帛的头巾,谈笑之间,曹操的无数战船在浓烟烈火中烧成灰烬。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神游于故国(三国)战场,应该笑我太多愁善感了,以致于过早地生出白发。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人的一生就像做了一场大梦,还是把一杯酒献给江上的明月,和我同饮共醉吧!

[赏析]

念奴娇赤壁怀古篇4

念奴娇·赤壁怀古——[宋]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一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注释】

念奴娇:词牌名,又名《百字令》。双调,一百字,仄韵,多用入声。周瑜破曹操的赤壁在今湖北浦圻县,苏轼所游为黄州赤壁,一名赤鼻矶。

大江:长江。

浪淘尽,千古风一流人物:千百年来的杰出人物都被滚滚东去的浪涛冲洗尽了。淘,冲洗。风一流人物,历史上杰出的人物。

故垒:古时旧营垒。

周郎:周瑜。

赤壁:地名,周瑜在赤壁曾大破曹军。

乱石穿空:陡峭不平的石壁直冲入天空。

卷起千堆雪:卷起的浪花就像千万堆白雪。

一时多少豪杰:那个时候产生了多少英雄豪杰。

公瑾:周瑜的名字。

小乔:周瑜的妻子。

雄姿英发:描写周瑜当年姿态雄健,意气风发的气概。

羽扇纶(ɡuān)巾:手执羽扇,头戴纶巾,这是当时文人任元帅的打扮。纶巾,青丝带织的头巾。

樯橹:摇船的工具。樯,船上的桅杆。

灰飞烟灭:船队被焚,像烟灰一样消失了。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应笑我多愁善感,使自己过早地长出了花白的头发。多情应笑我,即“笑应我多情”的倒装。

一尊还酹江月:还是用一杯酒祭奠江中的明月吧。尊,酒器。酹,以酒洒地祭奠。

【古诗今译】

滚滚东流的长江,宛若一条时间的长河,千百年来,荡去了一代又一代的杰出英才。那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是三国时周郎大破曹兵的赤壁。陡峭不平的石壁直一插天空,惊人的巨浪拍打着江岸,卷起千万堆雪一样的浪花。如诗如画的大好河山哪,那一时期,曾造就了多少英雄豪杰!

遥想当年的周公瑾,小乔刚刚嫁给了他,那姿态该是多么的雄峻。手里拿着羽一毛一扇,头上戴着青丝头巾,谈笑之间,曹军的战船就在浓烟烈火中化成了灰烬。游历于古战场之间,应该笑我太多愁善感了,以致过早地生出白发。人的一生其实就象一场梦,还是用这一杯酒祭奠江上的明月吧!

【赏析】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县)人。他出身于一个有文化教养的家庭,父亲苏洵以文章著名,母亲在他小的时候就教他读《汉书》,嘉佑二年(1057)进士。苏轼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可谓是前无古人。他拓展了词的题材和内涵,打破了词专门表现情爱和愁怨的束缚,笔力纵横,意境高远,开一代豪放磊落之词风。

北宋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七月,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而被贬为黄州一团一练副使的苏东坡乘船游览赤壁。面对古战场,词人感时伤怀,挥笔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作者在词作中,借助于追怀古人,表达了他对英雄豪杰的敬仰及成就英雄事业的向往,抒写了自己不能施展才能与抱负的苦闷。

上阙:咏赤壁,即景抒怀。通过描写古战场,表达词人对古代英雄人物的缅怀。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一流人物。”作品起笔以“大江东去”这一眼前景象兴起,写长江之水给人以奔流直泻的气势与雄奇壮丽的美感。日夜奔流的滔滔江水,使人感受时光与历史的流逝,引发对往昔英雄人物的无限怀念。触景生情,既状写了眼前大江的景致,又点明了怀古,气势磅礴,感情饱满。“浪淘尽”三字,把作者凭吊古战场的心情含蓄有力地表达了出来。这样开头也为下面描绘赤壁和缅怀周瑜做了环境的烘托和气氛的渲染。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交代古战场的地点、时代、人物,点明题意,引出对三国战事的回忆。巧妙地运用联想的表现手法把读者带到了那段战火纷飞的历史场景的回顾之中。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一句是从正面描写赤壁的景色*,即采用动一态笔法勾画古战场的壮丽与雄奇,其目的在于暗示当时的战争场面,激发读者从中想象当时战斗的激烈和周瑜统领水军英勇善战的战斗风姿。词句在表达作者对大好河山热爱之情感的同时,也为下文盛赞周瑜做了必要的铺垫和蓄势。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作者从凭吊古战场的思绪中又回到现实中来。英雄人物已经如同这长江流水一样逝去了,只剩下如画的江山和无所建树的“我”。在结构上,前一个分句是对上文的概括与总结,是承上;后一个分句是对“千古风一流人物”一句的呼应,又是下文的领起,为下阕写周瑜作了铺垫,这又是启下。

下阙:怀周瑜,抒感慨。借助于对周瑜的仰慕,抒发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在这两句中,作者采用了面中取点的写法,从众多风一流文物中选取一点——周瑜 ——加以具体描写。“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写了他的年轻英俊、气概俊伟、雍容娴雅,“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写了他指挥若定的大将风度与用兵及指挥作战的杰出才能。作者着力写周瑜不仅仅在于凭吊古人,最终的目的还是为了借以抒写自己壮志难酬的抑郁情怀。周瑜年轻有为,建功立业名垂青史,而自己年近半百,原本功业无成却又遭遇贬谪,如此之磨难自然会哀愁的,也只有借吊古来自我排遣了。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感慨身世,叹人生短暂、无常,心情由激昂一奋发转入消极苦闷。

念奴娇赤壁怀古篇5

一.江山壮丽――自然风物之美

词一开始就展示了大自然神奇的魅力,让人感受作者的胸怀之博大,从“逝者如斯,不舍昼夜”的长江着笔,给人以峥嵘突兀、绵延雄阔的感觉,笔力雄健劲拔,其景动荡奇伟,其势气象恢弘。“大江东去”一句领起全篇,以如椽巨笔勾勒出长江浩浩荡荡、滔滔莽莽的气势,非常形象地表现出横亘千古的雄壮山河。壮丽景色的描绘,起笔突兀,落笔不凡,显示了东坡的过人气概。随后,作者描绘了如画的江山,“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为了尽可能地展示赤壁自然景物真态,在意象的创设上,苏轼十分重视写景语言的锤炼和创新。前一句把视线引向天空,后两句把视线引向脚下,这三句简直就是一幅立体图画。凌乱而突兀的石峰,如带血的利剑,硬生生地刺向天空,那一抹残阳似乎在诉说着昨天的哀伤,滔天的巨浪,被烈风狠狠地摔在山崖上,像是抛弃一段段被时间侵蚀的古老故事,那溅起的水花,飘落成一片片雪花,飞舞在历史的长河里,无声无息。词中,动词“穿”、“拍”、“卷”,形容词“乱”、“惊”,副词“千堆”都是精心锤炼而出,它们紧密配合,从不同角度并诉诸不同感觉,再现出赤壁江山雄奇壮险之美。同时也为下文咏史铺设了情境,“穿”、“拍”、“卷”几个词形象地表现了“石”与“空”?“涛”与“岸”、“江水”与“浪花”相交织的奇观。“石”、“涛”写实,“云”、“雪”言虚,作者运用夸张的手法和丰富的想象,突出了赤壁江山的特征,使赤壁的景色再现于笔墨之上,让人能切实感受到滚滚东流的长江和江岸边的雄伟青山。这样的景色,壮丽雄伟,美不胜收,动人心弦,摄人心魄,让人不禁感慨:江山如画!

二.风度儒雅――英雄豪杰之美

“江山如画”,是写景的总括之句,自是极言赤壁江山如同经过艺术家加工过一样美,如此壮丽雄伟的江山,曾经哺育了无数英雄豪杰,为英雄豪杰的出场提供了施展雄才大略的场所的同时,更进一步衬托出英雄人物之美。江山与豪杰相联系,自然而然地引出“一时多少豪杰”,这一句则又由景物过渡到人事,照应上面的“三国周郎赤壁”,从起句的“千古风流人物”到“一时多少豪杰”再到“遥想公瑾当年”,视线不断收束,最后聚焦定格在周瑜身上,然而写周瑜魅力与风范,却不写其大智大勇,那么作者是如何展示英雄人物之美呢。

石壁森然,巨浪滔天,江山如此多骄,作者为英雄人物的出场,创设了极为雄壮的背景;赤壁战场,两军对垒,战旗猎猎作响,战争一触即发,为英雄豪杰提供了足以展示个人魅力的舞台。

“遥想”领起五句,集中笔力塑造青年将领周瑜的形象。作者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挑选足以表现人物个性的素材,经过艺术地集中、提炼和加工,把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作者着力刻画周瑜儒将的仪容装扮,当年的公瑾,头系青丝带头巾,手持羽毛扇,一身儒雅,风度翩翩,他步态悠闲,神情从容,潇洒中透露出镇定与自信。为进一步表现周瑜的雄姿英发,苏轼并不拘泥于历史,特意加入了一个看似儿女私情的情节――“小乔初嫁”,把相隔已有十年之久的事集中到一起来写,以美人烘托英雄,更见出周瑜的丰姿潇洒、韶华似锦、年轻有为,足以令人艳羡。据史载,建安三年,东吴孙策亲自迎请二十四岁的周瑜,授予他“建威中郎将”的职衔,并同他一齐攻取皖城,皖城战役胜利之时,周瑜娶小乔,建安十三年,周瑜三十四岁,参与指挥了著名的赤壁之战,大胜曹氏,为天下三分奠定基础。没有刀光剑影,没有铁蹄争鸣,作者仅用“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一句,来描写这场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争斗,看似转瞬即逝,却能抓住火攻水战的特点,精切地概括整个战争的胜败输赢。词中只用“灰飞烟灭”四字,就将曹军的惨败情景形容殆尽,写周瑜立下的赫赫战功的同时表现了其高超的军事指挥才能。

三.胸襟旷达――人生境界之美

苏轼曾因科场的一帆风顺和欧阳修“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的赞誉而名噪京师,虽遭王安石排挤,尚能自请“通判杭州”,徙知徐州、湖州,政治上积极有为。可就在他积极进取之时,灾祸悄然而至,当时有人(李定等人)故意把他的诗句扭曲,以讽刺新法为名大做文章。元丰二年,苏轼就因作诗讽刺新法,以“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幸亏北宋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元丰二年二月,带着“细雨梅花正断魂”的苦痛,带着“何人把酒慰深幽”的孤独,苏轼跨越迢递关山,寄居黄州定惠院,五月继迁临皋。“乌台诗案”改变了苏轼的政治命运,此时的作者是何等窘迫,何等失意,可谓穷矣,而一个身处逆境,心怀寂寞,精神常处于忧惧的人,仍能以博大的胸怀、旷达的胸襟积极入世,何等难得,人生境界的确令人仰慕。

写这篇文章时苏轼已47岁,被贬黄州,任虚无之职,闭门思过,不得打理政务。政治上的失意,使作者从生活浪潮的巅峰跌入谷底,但作者并未消沉。他登东坡以舒啸,临大江而赋诗,以自然的山水涤荡心中的尘埃,宣泄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以奔放的情志、浪漫的色调创造优美的景观,写下众多豪放名作。当苏轼游赤壁之时,看到眼前奇伟的如画江山,思接千古,神游万里,思绪飘荡在三国的古战场上,一位儒雅装束,从容自若,潇洒自信的将领,出现在他的眼中。这里极言周瑜之儒雅淡定,感情是复杂的。作者从周瑜的年轻有为,联想到自己坎坷不遇,故有“多情应笑我”之句,自嘲之句,语出轻淡,意却沉郁。但苏轼毕竟是苏轼,在他看来,当年潇洒从容、声名盖世的周瑜现今又如何呢?风流总被大浪淘尽,被雨打风吹去。对整个人类的发展规律和普遍命运的深沉思索,使作者思绪豁然开朗,遂引出结句“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感慨。消极悲观不是人生的主题,超脱旷达才是生命的旋律。在仕途的沉浮中,不因一时的失意,就大为沮丧,而是以最大的愉悦唤起对生活的热诚和勤勉,这样的人生境界透露出是一种超越现实的成熟和睿智之美。

四.气势豪迈――文学艺术之美

《念奴娇・赤壁怀古》以其高雅的体制,超逸绝尘的文笔,匠心独运的选材,法旨甚远的寓意,为人们广为传诵,作品感慨古今,雄浑苍凉,大气磅礴,昂扬郁勃,把人们带入江山如画、奇伟雄壮的景色和深邃无比的历史沉思中,唤起读者对人生的无限感慨和思索,融景物描写、人事感叹、哲理沉思于一体,给人以撼魂荡魄的艺术力量。

这首词动静结合、虚实相生,以实带虚,以虚带实,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达到情景交融,物我偕一的绝妙境界。上片开篇即景抒情,时越古今,地跨万里,把绵延不尽的大江与风流人物联系起来,创设了一个极为广阔而悠久的时空背景。既使人看到大江的汹涌奔腾,又使人想见英雄豪杰的豪迈气概,将读者带入历史的沉思之中,唤起人们对人生的思索,气势恢宏,笔力雄健。作者选取气象恢宏的景物“大江”,以大江“东去”表现江水的浩渺无穷,时间上的恒长久远。以“浪淘尽”来涤荡?“千古风流人物”,展示了中华历史长河中,虽才俊辈出,但仅领数年的惨淡情形。由江河的永恒存在和人类生命的短暂转入对三国历史的回忆与思索。下片着重写人,塑造了三国时周瑜的典型形象,重在咏史抒情,借对周瑜的仰慕,抒发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虽有感伤之情,但这种感情其实正是词人不甘沉沦,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内在动力,仍不失英雄豪迈之本色。

念奴娇赤壁怀古篇6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念奴娇赤壁怀古篇7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代诗歌;教学;策略

古代诗歌历来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近几年在高考(全国卷)中的分值也一直保持在11分以上(诗歌鉴赏11分,默写不确定)。尽管其地位如此重要,老师们在古代诗歌教学中却常常只是依据参考书结合高考要求进行串讲,最后以学生能背诵会默写作为达成教学目标的标准。在经历这样的浅层教学后,学生在考试中面对诗歌鉴赏题目时仍然是无从下手。

有鉴于此,笔者尝试对古代诗歌进行“深度教学”,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盲目学习的局面有所改观。现以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对这一模式作简要介绍。

一、知人论世,让学生知道诗歌背景

一般来说,教师对背景的介绍常常是言简意赅、点到为止,然而那些选入教材的诗歌,其作者大都是文学史上非常有代表性的作家。学生们一次又一次地遇到这些作家,对其生平却没有一个相对完整的了解,这样一来,既不能更深层次地解读诗歌,遇到诗人的其他作品也不能快速切入。

以对苏轼的介绍为例,至少应该明确他生命每个时期的大致经历,并列举一定的代表作品。这样的介绍也许要持续一节课的时间,但有了这样的基础,以后再来解读苏轼的其他作品就要容易得多。针对《念奴娇・赤壁怀古》,尤其要重点介绍“乌台诗案”对他的影响,并结合余秋雨的《东坡突围》,使学生对苏轼有更深的了解。

背景的介绍还包括对诗人所处时代的大致了解。苏轼的一生与“王安石变法”紧密相关,教师对于这样的重大历史事件也应该有一定的介绍,客观上也可以增加学生的见识。

知人论世对于诗歌教学来说是基础性的工作,它考验的是语文老师综合各种信息的能力,对于重要作家及其所处的时代,语文老师应该有全面的了解并能深入浅出地介绍给学生。

二、注重训诂,全方位解读诗歌

教材的注释能帮助学生基本读懂诗歌,但教师要串讲诗歌,必须结合多种注解进行研读,同时,还要阅读历代重要评论家对于诗歌的评论,综合鉴赏诗歌的精神内涵。

《念奴娇・赤壁怀古》在训诂方面需要注意的是,正史中的周郎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如果像学生一样只是粗浅的了解《三国演义》里的周瑜,是无法把握诗歌的真实精神的。此外,对于真实的赤壁之战,以及“酹”这种风俗也应有一定的了解。

有了对诗歌基本内容的理解,还应该从写作手法,抒情艺术等角度对诗歌进行分析,这种分析能帮助学生更进一步去理解诗歌,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分析诗歌的模式。

较敏锐的训诂鉴赏嗅觉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把握诗歌的内涵,使教师站在一定的高度上批判性地解读诗歌。这样,学生对作品的理解透彻了,对诗歌的解读才不至于仅仅停留在粗浅欣赏的层面。

三、群文阅读,拓展学生视野

以教材作品为出发点,让学生拓展阅读一些重要作品,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丰富他们的阅读经验。阅读的经验丰富了,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自然会更深刻。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在黄州时期的重要作品,他在黄州还写了另外一些重要作品如《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临江仙・夜归临皋》等,将这些作品放在一起解读,对于苏轼这一时期的心境应该会有一个较全面的把握。同时,学生还学过苏轼另外一些著名作品如《记承天寺夜游》《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江城子・密州出猎》,将这些作品结合起来,从而对大量的作品集中阅读,学生心中自会生成一个较立体的苏轼形象。

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教师还可推荐阅读苏轼的诗文选集、林语堂《坡传》、梁启超《王安石传》等。

群文阅读涉及语文教学中很要的目的――让学生读书。我们一直都在呼吁学生多读书读好书,群文阅读其实就是桥梁,连接教材与课外书。总会有学生通过教师架设的桥梁去往更辽阔的天地,这也是语文教学最可贵的作用之一。

四、诵写结合,吸取诗歌精华

一首诗讲授完成,意味着学生有了将诗歌变成自己生命的一部分的坚实基础。

首先,反复诵读是领会诗歌精神的必要条件。只有熟读成诵,学生才能搞明白诗歌节奏的起承转合、作者情感的抑扬顿挫。

念奴娇赤壁怀古篇8

诵读时,要求学生有心做发散性的关系思考,首先是关于“由词及人的内外联想”,即从作者“两赋一词”的关系入手,了解苏轼的人生遭际以及命运抗争。由于学生已读过《赤壁赋》,可以采用问题引导法,将其中围绕“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所做出的阐释,与《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有关江月的感叹作比照式的解读。

问题引导:“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旷达,究竟是无奈还是洒脱?

先看“人生如梦”的含义,最直接的意思就是“人生像梦一样地短暂”。对照《赤壁赋》中“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句,显露的是对生命本体的一种忧患意识。另一方面,说“人生如梦”也有表明“人生像梦一样地多变而虚幻”的意思。有了这样的认识,可对照《赤壁赋》中“一世之雄,而今安在”的追问,以及词作中“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感叹,再结合词人当时的遭遇,作者对人生命运变幻莫测的感喟也就一目了然了。正由于人生如梦般的短暂、多变、虚幻,才有了“一尊还酹江月”的想法。而《赤壁赋》中“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亦可作为“酹江月”的注脚。因为江、月“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江水东流,月有圆缺,人生的悲欢离合不也很自然嘛!失意而不甘心,无奈却也旷达,显现出的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而就《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内容看,这几句又包容了景致与情绪、历史与现实、个人与社会等多种关系。

回到词作中做多元多向多层面的关系探寻。可以选用或将相关的问题再做组合后用于引导,探寻的形式则不拘一格。

可选用或重组的问题有:词题与词句的关系;上下阕的关系;上阕句间的关系;下阕句间的关系;主与客的关系;“景―人―事―情”间的关系;时、空关系;虚、实关系;表象与内情的关系;此说与彼说的关系。

①词题与词句的关系:《赤壁怀古》为题,词作开篇即以“大江东去”暗点了题中“赤壁”二字,紧接着用“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点出“怀古”之意,接下来的“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则完完全全地正面点题。切题的力度不可谓不大。

②上下阕的关系:中国的古诗词,先写景后抒情是一种普遍的存在。上阕写所触之景,下阕抒怀古之情,这是一般怀古词的写作模式。《念奴娇・赤壁怀古》以“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作为由景及情的过渡。“江山如画”对上文的收束、总结,“一时多少豪杰”对下文的引领、提示,使上下阕浑成圆融,结构绵密。

③上阕句间的关系:写大江,极显气势与动态;写赤壁,尽展视角与画面。“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在壮阔的气势中跨越时空,“千古”的历史感落在“故垒”“三国”之上,写景之中已蕴含怀古之情。“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描写,从仰视到横扫,形、声、色一气呵成。

④下阕句中的关系:落笔即以“遥想”定下怀古的基调,再以文字推出全景、近景与特写,如在目前的描绘,清新、生动中尽显豪气、魅力。“雄姿英发”的帅气,“羽扇纶巾”的闲雅,“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辉煌,文武双全的英雄形象呼之欲出。“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又是羡慕之余的一种自嘲。

⑤主与宾的关系:以“赤壁怀古”为题,实际上写的都是本我之心、自我之情,赞的是周郎的功业,表的是苏轼本人的失意。从主、宾的关系看,选择“三国・周郎・赤壁”,可以从时、地、人三个方面来表达“我”的意图或主旨,叫作“借宾定主”。这一点,也可对照《赤壁赋》中客与苏子的关系来加以分析。

⑥“景―人―事―情”间的关系:由景及人,就人说事,言事生情,形成了全词的基本思路。四个方面又不断交汇融合,情景的关联十分精到,言在此意在彼的词句耐人品读。

⑦时、空关系:时间与空间是诗词永远离不开的话题。坡因“乌台诗案”而被贬谪到黄州,时过境迁,黄州赤壁又给词人抒怀提供了独到的素材空间。词作以“大江―江山―江月”为节点,时空的转换完全与词人的心绪吻合。

⑧虚、实关系:从“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的表述可看出,苏轼并没有肯定黄州赤壁就是当年赤壁之战之地。以虚拟的方式来抒发真情,既有文学性又有艺术性。包括赤壁之战时周瑜的年龄,“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的年轻化,为的是与“早生华发”的“我”形成鲜明的对比,而非实际年轻有为的叙述。其实,全词以具象的景、人、物、事来抒发抽象的趣、志、意、气,常常虚实相间。

⑨表象与内情的关系:赤壁的气势和周瑜的形象是全词着力描写和刻画的对象。表象上看,触景而生情,但骨子里,心潮正如大江般奔涌。对周郎功业的赞美,只一句“樯橹灰飞烟灭”,看似一带而过,实际上更加突出了人物形象的魅力,更为强烈地表现出不可同日而语的心境。“多情应笑我”的人是谁?如果说是当年的周瑜,那他会如何规劝我?如果说是自己笑话自己,那又该如何调整心态?

⑩此说与彼说的关系:版本不同,造成“樯橹灰飞烟灭”与“强虏灰飞烟灭”“人生如梦”与“人间如梦”用词有别的两种表述,用此说还是依彼说,值得做一番关系探寻。“樯橹”是以桅杆、船桨来代指船,泛指曹操的水军;“强虏”为劲敌,指曹操的军队。再看与“灰飞烟灭”之间陈述与被陈述的关系,“樯橹灰飞烟灭”比较实在,“强虏灰飞烟灭”有所夸张。“人生如梦”与“人间如梦”,前说偏向于个体,后说偏重于世道,不管是对自我命运的感叹,还是对世事难料的感喟,词人的心怀总是复杂的。

念奴娇赤壁怀古篇9

关键词: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景色;人物

宋神宗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苏轼因写诗讽刺新法被捕入狱,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出狱后不久,他便被贬为黄州(在今湖北黄冈县)团练副使。黄州时期,是他政治上的失意时期,然而,仕途的不幸却使他迎来了文学创作的又一丰收,《念奴娇・赤壁怀古》便是当时的著名词作。在这首词中,作者描绘了壮美、雄奇的赤壁景色,歌颂了古代英雄的光辉业绩,揭示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尖锐矛盾,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的不平之气,其情韵之情状,气魄之宏伟,意境之雄浑、深远及形象之鲜明、生动,无不令人赞叹称绝。因此,这首词被誉为“千古绝唱”,也成了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作品。

词的上阕: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大江东去”既是对眼前实景的具体描绘,又是指历史长河,一语双关。“浪淘尽”把眼前的长江和历史人物巧妙地联系起来,在自然而又形象的联想中表现了对历史人物的怀念。“风流”即“杰出”之意,表达了作者对历史上英雄豪杰的赞许。三句连起来是写作者凭高远眺看到的景象以及由此而触发的内心感慨。浩荡的长江,汹涌澎湃,日夜奔腾,无休无止,历史的长河又何曾不是如此?仔细想想,千百年来历史上出现过多少英雄豪杰,他们都曾显赫一时,都曾是时代的骄子。然而,“长江后浪推前浪”,“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随着时间的流逝,随着历史车轮的滚滚前行,这些风流人物,以及他们的光辉业绩,不也已成为过去了吗?这三句,景物、人物并出,江山、英雄合写,又空间、时间交错,使词在开篇便创造了一种壮阔、旷远、深邃的意境,为全词笼罩了一层既豪迈激荡又沉郁悲壮的感情基调。

“故垒西边”三句写作者视线由江涛转向赤壁,切入正题,直接怀古。“故垒”,旧时营垒;“人道是”,据说是,并非实指赤壁之战古战场;“三国周郎赤壁”交代怀古的特定时代、人物和地点。此处“周郎”与“赤壁”并列是暗赞周瑜英名与千古赤壁共存,也为下阕咏周瑜打下伏笔。

那么词人所见的赤壁江山景色又如何呢?“乱石穿空,惊涛拍案,卷起千堆雪。”作者禁不住脱口赞道“江上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江山如画”承上概括赤壁景色,“一时多少豪杰”由赞叹而联想到当年在此鏖战的众多英雄。这里再一次将江山和人物合写,既照应了前面的“千古风流人物”一句,又引出下阕所咏周瑜。

词的上阕由地及人,由远及近,由概括到具体,写景、怀古、咏史、抒情融于一体,真是意与境浑,人与景谐,一幅雄浑、深远而又波澜壮阔的艺术画面展现于读者眼前。

词的下阕: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遥想”点明是在怀古,再次扣题。“当年”指赤壁之战时。“雄姿英发”是写周瑜少年英俊和才智出众。“小乔”一句看似闲笔实则为衬周瑜,衬周瑜的春风得意,衬周瑜的风流倜傥。接下来的三句,“羽扇纶巾”写其服饰,“谈笑间”写其音容,“樯橹灰飞烟灭”突出其战功显赫。试想,大敌当前,他身为主帅却不着戎装,紧要关头,他不是手执金戈指挥于千军万马之间,而是手摇羽扇运筹于帷幄之中,俨然一副儒者的形象,多么潇洒而又自然!正是因为他有着惊人的胆略和非凡的气度,才在“谈笑”之间使曹军的船舰灰飞烟灭。可见其韬略过人。连起来看,这六句以特写的笔法刻画了一个洋溢着青春活力,迸射着智慧光辉的洒脱浪漫的英雄形象。同时,在这个人物身上我们还看到了作者的影像。因为一切抒情作品,包括怀古之作在内,都要联系到抒情主人公本人,这首词也不例外,无论是写景,还是怀古都是在以词人自己的眼光写景和怀古,而词人所刻画的周瑜形象正是他理想的化身,在这个人物身上寄托着词人的追求与向往,可以说,活脱脱的周瑜形象即活脱脱的苏轼形象。

“故国神游”三句,又从历史回到现实,由怀古转到直抒胸臆。联系作者当时的处境,笔者认为,这只是他怀才不遇的悲愤与苦闷之情的自然流露。结句写他自己在伤感之中只有邀请江边明月以酒浇愁,表现了一种无可奈何的态度。但尽管如此,也并不妨碍全词的昂扬与激越。

念奴娇赤壁怀古篇10

宋词排行榜第46名

念 奴 娇

李清照

萧条庭院,又斜风细雨,重门须闭。宠柳娇花寒食近,种种恼人天气。险韵诗①成,扶头酒②醒,别是闲滋味。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

楼上几日春寒,帘垂四面,玉阑干慵倚。被冷香销新梦觉,不许愁人不起。清露晨流,新桐初引③,多少游春意。日高烟敛,更看今日晴未。

注释:

①险韵诗:以冷僻难押的字做韵脚的诗。

②扶头酒:易醉的酒。

③初引:初长。这两句形容春日清晨,露珠晶莹欲滴,桐树初展嫩芽。

上榜理由:

这首词写雨后春景,抒深闺寂寞之情。上阕写心事难寄之叹,从阴雨寒食,天气恼人,引出以诗酒遣愁。下阕说新梦初觉之态,从梦后晓晴引起游春之意。全词以细腻曲折的笔触。通过春景的描写,真切地展示诗人独居深闺的心理情态。语浅情深,清丽婉妙。在古代它获得了许多读者的赞赏,他们认为全篇不落窠臼,应情而发,而深婉之至。今天我们在了解了李清照的生平之后来读这首词,会发现它书写的是一种落寞心绪。深闺中的女词人无法享受“斜风细雨”的春天,思念丈夫的心情让她对绵绵的春雨生出无限的忧愁。睡觉也睡不好,出门去踏青也没心情,只好听之任之,期待心情能和天气一起转好。此外,词中“宠柳娇花”的表达被古代读者评为“奇俊”之语,和她的名句“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一样,表现了这位优秀的词人在语言运用方面的纯熟技巧,和她的创异出新的精神。

宋词排行榜第47名

念奴娇·过洞庭

张孝祥

洞庭青草①,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界琼田②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海③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④,稳泛沧浪空阔。尽吸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⑤。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注释:

①洞庭青草:即洞庭湖和青草湖。青草湖在洞庭湖南,后二湖连为一体。

②玉界琼田:形容月下湖水晶莹如玉。界,一作“鉴”。

③岭海:指两广之地,北有五岭,南有南海,故称“岭海”。

④短发萧骚:头发稀少。 襟袖冷:谓两袖清风,廉洁清贫。

⑤“尽吸”三句:舀尽长江水当酒浆,以北斗做酒器盛酒,大地万物当做宾客。 西江:指长江。

上榜理由:

这首词与李清照的《念奴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同为《念奴娇》词调,李清照的婉约细腻, 这首词的风格则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非常类似,被称作有“英姿奇气”。张孝祥与苏轼一样,是一位天才型的词人,他不仅读书过目不忘,作词时也是“笔酣兴健,顷刻即成”。他曾在广西桂林任职,颇有政绩,然而不久就遭到诬陷,罢官北归时路过洞庭湖,看到“天无纤云,月白如昼”的洞庭夜景,就写下了这首词。上阕写作者泛舟于素月之下澄澈、通透得仿佛明镜一般的洞庭湖,月色与湖光相映,让人生出尘之想。下阕中,作者回忆了他在广西尽职尽责,无愧于心的任职经历。由于心胸光明磊落如眼前的素月与明湖,因此作者虽遭到诬陷,却能够坦然地面对。洞庭夜月之下,他扣舷独啸,忘记了今时今日,身心得到超脱,而与阔大的天地融为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