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赤壁怀古原文十篇

时间:2023-03-23 22:37:39

念奴娇赤壁怀古原文篇1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念奴娇·赤壁怀古》鉴赏

“怀古”作品中,作者往往借助歌咏历史事迹来抒发自己的感慨。这首词就是苏轼游览黄州赤壁想到历史上有名的赤壁之战,有所感触而写。其实,距今一千七百多年前,魏、蜀、吴三国争雄,吴国名将周瑜联合刘备,利用火攻大破曹操水军的地方是另一个赤壁,它是今天湖北省武昌县西南的赤矶山。这里词人借怀古以抒怀抱,不一定拘泥于地点的确凿。

怀古的重要一环,是怎样把今和古联系起来。苏轼望着波祷滚滚的长江,想到自古以来那些才华出众的人物都已随同时间流逝而消失,犹如被源源而来的浪涛从历史上冲洗掉了一样。于是,他用“浪淘尽”三个字,把眼前的长江和历史上的人物巧妙地联系起来,在这种自然而又形象的联想中,表现他对历史人物的怀念。大江即长江。这里用“大江”,除去由于声韵的要求外,也显得更有气魄。“千古”,指久远的年代。

接下去,作者把目光从江涛转向赤壁,而首先引起他注目的是古代留下来的战争遗迹。“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故”,旧的。“垒[lěi]”,指营盘。“人道是”,据说是。“周郎”,即周瑜,他二十四岁就当了将军,当时吴国人称他为周郎。这三句词说,在那古代营盘西边,据说,就是三国时代周瑜打胜仗的赤壁。点出了赤壁的历史意义,也为下片歌颂周瑜埋下了伏笔。那么,作者当时看到的赤壁,景象如何呢?“乱石穿空”,陡峭的石崖直插高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吓人的大浪头,拍打着江岸,激起的浪花象无数堆耀眼的白雪。面对着这雄伟的景象,难怪作者要赞叹不已:既赞美这雄伟的大好河山,更赞美历史上曾经在这里叱咤风云的无数英雄豪杰。

词的上片,着重写景,带出了对古人的怀念。下片,就转入对赤壁之战的中心人物周瑜的歌颂。苏轼写这首词时,距离发生于公元二零八年的赤壁之战,已有八百多年。他想象着几百年前的往事,用“遥想”两个字把我们引向了遥远的过去。“公瑾[jǐn]”,周瑜的字。“小乔”,周瑜的妻,是当时著名的乔氏姊妹中的妹妹。词中提到他们的婚事是为了突出周瑜年轻得意的神态。作者用“雄姿英发”来形容周瑜气度雄伟、人才出众。在作者的想象中,周瑜身着戎装,手摇羽毛扇,头戴着配有黑丝带子的头巾(纶[guān]巾),风度潇洒,从容指挥,在说笑之间,轻而易举地就把曹操水军战船烧成灰烬。“樯[qiáng]”,帆船上的桅杆。这里用“樯橹”代表曹军的战船。“羽扇纶巾”,写出了周瑜的神态。“谈笑间”,突出了他的自信和才略。“樯橹灰飞烟灭”,六个字就再现了一场历史性的大战。寥寥几笔,显示了作者艺术概括的才能;字里行间,倾注了作者对周瑜的由衷赞赏。

对历史人物的景仰,正包含了对自己现实状况的不满。对比之下,四十七岁的苏轼深为自己不能象周瑜那样年纪轻轻就建立了卓著的功业而感叹。他只好用自我嘲笑的口气说:“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象他这样,通过想象去经历(神游)那三国(故国)的赤壁之战,人们大概会嘲笑他太富于感情,因而过早地有了花白头发(华发)吧!自嘲之余,一种看破红尘的消极情绪油然而生。“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樽”,酒杯。一尊是一杯酒的意思。“酹[lèi]”,洒酒表示祭奠。他忽然觉得,人间不过象梦境一样,不要徒然感叹了,还是给江上的明月,献上一杯酒,伴月痛饮吧!

这首词是苏轼的代表作。虽然结尾流露了消极情绪,但从全词看,气魄宏伟,视野阔大,对壮丽河山的赞美,和对历史英雄人物的歌颂及怀念,构成了豪放的基调。

念奴娇赤壁怀古原文篇2

A老师的导入:

我国的文学在不同的时代出现了不同的文体,唐诗、宋词、元曲就是唐、宋、元时期的代表文体。宋词的代表人物有苏轼、辛弃疾、陆游、李清照等。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苏轼的代表作品《念奴娇·赤壁怀古》。首先,我们一起来看看词的题目——赤壁怀古,从中,同学们能感受到哪些方面的内容呢?(同学自由发言,各抒己见。)教师归纳:刚才有的同学已经说得很好,就是苏轼来到赤壁这个地方,看到这里的雄奇壮阔的景象,联想到三国时的周瑜在这里建功立业,而自己年纪老大却功业未成。下面,我们一起来赏析这首词。

B老师的导入:

同学们对流行歌曲都情有独钟,可是老师却喜欢古人的流行歌曲,不知道你们是否也一样喜欢,下面请允许老师为大家演唱。(教师放声高唱《明月几时有》。用时4分钟。唱毕,教师介绍:这首歌的词作者,就是大名鼎鼎的苏轼。我们曾经学过苏轼的散文《赤壁赋》、词《水调歌头》等作品。苏轼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散文成就很高,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均为“唐宋家”,书法、绘画的造诣也很高,被称为中国古代第一全才。今天,老师要和同学们一起学习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C老师的导入:

《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古典小说之一。作者本着“七分虚构,三分写实”的原则,给我们创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其中一个就是周瑜。今天,我们就将一起来共同学习一首与周瑜紧密相关的词《念奴娇·赤壁怀古》。

D老师的导入:

老师很喜欢我国的传统文学作品,尤其是大文豪苏轼的作品,他的千古名句至今还在我的耳旁唱响。同学们知道这是出自苏轼的哪篇名作吗?(学生争相回答《赤壁赋》)

对!同学们的记忆非常准确,那么,同学们还记得文中还有哪些名句吗?(学生又争先回答)

今天,老师将带领各位同学一起赏析同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同是以赤壁为题,写赤壁景色,缅怀和赤壁有关的历史人物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听完这四堂课后,我想,在当今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怎样才能改变以往语文课堂的“少慢差费”,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呢?

林斯坦教授认为,有效的教学应该是在符合时代和学生个体积极价值建构的前提下,在单位时间内学生学习活动的质和量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同时,通过一定时段的教学后,学生取得较为明显的具体进步或发展。

课堂的导入是有效提高教学效率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我认为,这一环节应力争做到高效、激趣、精巧。下面将结合上述四堂课的导入,谈谈自己的理解。

A老师的导入从文学史的角度切入,结合怀古诗词的特点进行解题,给学生以理性的认识,从而使学生整堂课都紧紧围绕怀古诗词的特点对《念奴娇·赤壁怀古》进行赏析,提高了教学的实效性。是一个不错的导入。

B老师的导入以高唱《明月几时有》导入,确实达到了激发兴趣的效果,但所选的歌曲与《念奴娇·赤壁怀古》是风格截然不同的作品。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后,教师未能及时转入对《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学习,而是介绍苏轼的相关常识,这些知识初中早已学过,该教师还用大段的时间来介绍,使学生刚被调动起来的兴趣丧失殆尽。这位老师奉行的仍是前苏联的块状教学模式,课堂的导入仍是“知人论世”式的,似乎不进行作者介绍,这一课就没办法上了。整个导入用时约15分钟,预示着这堂课将无法完成教学内容。

C老师的导入用时仅2分钟,但未能扣住《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的特点,因此也就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D老师以复习《赤壁赋》导入新课,学生不仅复习了《赤壁赋》中的名言警句,同时,在教师的引导下,有关赤壁、赤壁之战、赤壁之战中的英雄人物等等相关的知识在学生的脑海中被激活起来,为学习鉴赏《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做了很好的铺垫。因此,这是一个相对高效的导入。

念奴娇赤壁怀古原文篇3

关键词:苏轼 豪情 英雄 壮志 情怀

前言:

似乎我面前站着一位风流人士,手拿羽扇,头戴纶巾,谈笑间就掌握了战局的胜负,大江奔涌,我们只能在恍惚间才能看见这些英雄了,他们穿越千年依旧让我们赞叹他们曾经的辉煌和豪情。

1.《《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创作背景

苏轼一生仕途颇为坎坷,尽管心态平和,但是仍有很多的雄心壮志无法挥发,很多抱负无法实现,心怀仁慈却无法救济苍生,在他屡遭贬谪的时候,情绪有些消沉,当时的军事状况也不是很好,面度曾经赤壁之战的地方,心中不禁感慨自己一生追求的事业面对的困境,想起当年周公的英勇,以及所创下的伟业,有感而发,《念奴娇·赤壁怀古》千古流传,无数人今天仍在吟诵。

《念奴娇·赤壁怀古》词分上下两阕。上阕咏赤壁,下阕怀周瑜,并怀古伤己,以自身感慨作结。上阕着重写景,即景抒怀,引起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怀念。下阕着重写人,借对周瑜的仰慕,抒发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

2.《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情怀

大江东去, 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 人道是, 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 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 小乔初嫁了, 雄姿英发。羽扇纶巾,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 多情应笑我, 早生华发。人生如梦, 一樽还酹江月。

每次读这首词,我的心中都颇为激动,开篇就是映入眼帘的气势澎湃的美景,让人随着那种气势而动,感受那种雄浑豪迈的英雄气概。

2.1 恢弘、壮阔的景色

眼前似乎站着那位郁郁不得志却旷达飘逸的苏轼,正挥洒笔墨写下满怀的感慨,笔端喷洒出的似乎不是一句句诗词,而是浩然之气,滚滚长江,顿时展现在眼前的是气势恢宏的壮阔篇章。

文章的上阕对景物的描写,主要赞咏赤壁,怀念这曾经出现无数英雄的地方,在读者眼前,流动的江水中似乎看到了羽扇纶巾,风流潇洒的周瑜,但是随着江水的流逝。一代代风云人物也只是成为了过去,在这幅历史长卷上留下了浓墨的一笔。

苏轼的词多是气势豪迈的景象,“乱石穿空,惊涛怕岸,卷起千堆雪”作者大手笔形象地描绘出了一幅惊心动魄的赤壁惊涛图。从聚嵯峨的岩石直入云霄,惊心动魄的巨浪,一排排地冲击着岩岸,发出震耳欲聋的吼声,翻卷出千万堆雪一般的浪花。江山景色之奇丽,声势之浩大,给人以强烈的视觉感受。

读苏轼之词,感苏轼之梦,追苏轼之情,他在词语的把握上恰到好处的词的特色,用 “乱”“穿”形象地描写了赤壁岩石的惊险和夺人心魄的美。短短十几字,却将我们带到了赤壁的面前,让我们心情久久难以平息。这就是苏轼词的魅力,苏轼笔墨的神奇。

2.2 儒雅、俊逸的英雄

苏轼对英雄的描述多偏重于儒雅、俊逸却又不失豪迈,本词亦不例外,周瑜的英俊潇洒历来是为人称颂的,苏轼选择怀念他也是情有可原的。

消沉失意的东坡居士站在如此壮丽多姿的赤壁前,灵魂离开了身体,飘到千年之前,回想起当年周公的英雄伟业,但在历史的脚步下,都被带走,留下的是深深的怀念和遗憾。苏轼笔下的周瑜是我最爱的周瑜,记得当年出读这首词的时候,特别爱吟诵那句:“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也许是小女孩对于俊逸潇洒的异性的向往,也许是对他的那种睿智感到佩服,他成为当年学习这首词是被提及最多的一句。

苏轼将壮迈的笔锋一转,用极其浪漫的笔触描绘了一个鲜活的周瑜给后人,笔触下的周瑜是让人仰慕的英雄,倾城美女初嫁,将帅战事顺利,人生足矣。词中的周瑜面对曹操的二十万大军,仅率三万兵马拒曹操于长江天险,面对如此劣势,周瑜却只是手摇羽毛扇子,头戴书生青丝方巾,一派儒将装束,对战争形势牢牢把握,一副了然于心的视态。这是苏轼笔下的英雄,这是我们心中的英雄,历史已经化为灰烬,真正的状态我们只能凭借自己的想象,但我们不可否认苏轼想象下的周瑜没人否认其优秀,他决胜千里之外的大将风度是让人叹羡的。

一场让人胆战心惊的战局却只是在他谈笑间就干净利落的结束了,定格在读者心中的周瑜再也抹不去,那个儒雅俊逸的周瑜千年之后仍旧是美男子的代表,这都要归功于苏轼笔墨的神奇。

2.3 失意、感慨的苏轼

苏轼用他神奇的笔墨将江山的美景、周瑜的飘逸描绘的完美无缺,面对如画的奇丽江山,神游当年赤壁之战的伟大胜利的场面,由欣赏山河之美到赞赏追慕英雄豪杰。转而想到自己呢?“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从古到今多少英雄被带走,面对如此的现实境况,苏轼感到茫然,官途失意。梦想和抱负都被现实打得支离破碎,悲愤郁闷之余,感慨万端,人生只是梦一场,壮志终究难酬,这是他对现实的不满,也是对自己的志向无法完成的郁结。整首词的豪迈在收尾处体现了抱负无法实现的苍凉悲壮。

2.4 情景交融,人景合一,完美境界

整首词读来,读者的心情也是激动难平,起伏不定,雄伟壮阔的美景,鬼斧神工的赤壁,英俊潇洒的周瑜,豪迈的感情,构成整首词的完美艺术境界。整首词绚丽多彩,浪漫不失豪迈,满篇生辉。俊逸的周瑜出现在一个劣势的占据中,背对如画美景,心中胜券在握,谈笑风生,绝世倾城美女此时下嫁,塑造了历史似乎就是在此刻才完美的境界。

苏轼的巅峰之作几乎都是在他政治失意时的作品,也许政治失意是苏轼的悲,却是文坛的喜,他此时的作品千年之后依旧影响后人,依旧绚烂夺目,依旧直达心底,摄人心魄。

结束语:

中国的词坛是光辉炫目的,是姹紫嫣红美丽着的,但是苏轼依旧是最美最绚丽的那朵,苏轼尽管仕途坎坷,却有随遇而安的心态,旷达飘逸、物我两忘的苏轼在这首《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将那种英豪磅礴之气挥洒的淋漓尽致,似乎一幅画卷刚展开一个脚,我们心中就开始看到千军万马在奔腾,随着画卷的展开,如诗如画的美景,旷世的英雄,高远的报复一一呈现。只有苏轼可以将这样的美景,这样的意蕴,这样的气势描绘的淋漓尽致。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念奴娇赤壁怀古原文篇4

一、解读方式的不合理——诵读时间的日益消逝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句流传至今的俗语直白地告诉人们,诵读在诗歌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要求学生精读一定数量的优秀古代散文和诗词曲作品,教师应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可是在实际教学中,诵读所占的比例却少的可怜。这并不能简单地将责任归结到教师身上,课后练习的不合理才是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

《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课后练习共三道题目,第一题感受意境,把握感情。第二题赏析字词,第三题结合社会背景,把握作者感情。三道题目阐释了传统诗词教学的精髓,注重疏通诗词句意;致力于积累诗词语句;偏重句意、诗情的理解。为了完成这三道题目,诵读已成为奢侈品,教师不得不采用解题、释词、释句,总结这样的套路式的教学过程,其效果不言而喻。

而且第一道题目中的两个问题,看似是从大处着眼、整体把握,但其先告知词作营造了壮阔的意境,再要求学生分析词作是如何表现这种意境的提问方式,却会使教师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分析词句上,学生把学习的重点放在寻找合适的语句上。一首完整的词,被人为地割裂开来。大家细致地寻找着符合壮阔意境的词句。但这些词句为什么符合呢,学生究竟该如何体会这些壮阔的景象或事件呢?这些似乎都不重要了,套路式地回答模式早已消磨掉了学生对诗词学习仅存的那一点好感。没有诵读作为基础,这些答案可以说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当碰到其他作品时,学生还是难以体会诗词的精髓,无法感受那份无言的美丽,更不用说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了。所以在古典诗词教学中,教师应当引领学生发出声音的动情朗诵,通过诵读来感受诗词中的音乐美、意境美、情感美,最终产生情感共鸣,体会作者感情。

二、提问方式的固化——生硬的情感把握

《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课后练习还体现了提问方式的固化。其第一题中的第二问即为“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感情?”这样的提问方式,学生从小学便开始面对,更为可怕的是这个问题出现在所有的古诗词课后练习中。根据《教师参考用书》给出的答案,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这所谓的答案,就是将词作进行了一番细致地“解释”,然后再得出一个公式化的结论。而面对这样官方的题目与答案,大多数教师只能将诗词中的语句拿出来反复咀嚼,教给学生。而学生在长期的训练之后,早已学会用套路式的回答方式来应对,不管是否准确,好歹可以应付官差了。这样的方式,不仅不可以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还会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厌烦情绪,将灵动的诗歌看做是生硬的小短文。

其实情感的把握就是学生在读作品的过程中,充分体会、感受那话语间传达出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是“移情”而非“解释”的过程。是把自己放入到作品的情景中去,把自己的心紧贴在作者的心上,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感受词作中的感受。那搏击的江水,峥嵘的怪石,翻滚的浪花自会激荡在学生的心头,作者那于失意之中的洒脱亦能令学生联系自身,有所感悟。总之,诗词的情感的把握,是学生走进作品,用心体会,主动建构的过程,而非进行生硬地“解释“,套用公式化的情感的形式。

三、题目开放性不足——探究性学习的缺失

随着2003年《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颁布,高中语文课程改革进入了新的阶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均衡而个性化的发展,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成为课程改革的出发点。这就要求高中语文课堂必须改变以往那种教师一言堂式的教学模式,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此,教材编写者在课后练习中增添开放性题目,以期能带动学生合作探究式的学习。

《念奴娇·赤壁怀古》课后练习的第三题便是带有开放性质的一道题目。该题要求学生将苏轼同一时期的另外两篇作品与《念奴娇·赤壁怀古》进行比较,看看它们在表达思想感情方面有什么异同。可见这是一道需要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并比较思考才能得出结论的题目。可惜该题目中所提到了另外两篇作品分别是《定风波》、《赤壁赋》,均为课上讲过的文章。而且这三篇作品所表达的感情也是相似的,学生连分类的工作都不用做就可得出结论了。试想这样的题目怎么能够使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呢。

念奴娇赤壁怀古原文篇5

关键词:豪放词 豪放 沉郁 旷达 飘逸

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种重要的文学体裁,在我国文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与唐诗、元曲一样,也是标志着一个时代特色的文学样式。在北宋词坛苏轼可谓是一位独领的词家,他以诗为词,开拓了词的内容,提高了词的意境,开创了豪放词风。苏轼的词和他的诗一样,挥洒自如地抒发了自己的人生感慨,时而豪放沉郁,时而又旷达飘逸,最能代表这种风格的是著名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现将这两首词作简要的赏析。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这首词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七月,是苏轼被贬黄州游览黄州城外的赤壁矶时所作。词的上片主要写景,下片重在抒情,全词将无限的时间与空间任意驱遣笔端,将赞美古代英雄与抒发自己的怀抱有机结合起来,思想感情豪迈而又沉郁,景色画面雄伟而且壮阔,历来被誉为“古今绝唱”。

词的起笔两句高唱入云,气吞万里,展现了一个引起人们兴亡之感的壮阔雄浑的境界。浩浩江水日夜东流,波涛汹涌奔腾不息,千百年来多少英雄豪杰,就像这滚滚流逝的江水一样,一去不复返了。“浪淘尽”三个字将“千古风流人物”都包容在内,囊括其中,欲擒故纵,谋形蓄势,为下文特别提出赤壁之战的英雄豪杰作铺垫。这两句把千古江山与风流人物合写,创造了一个气势奔放、雄浑豪放的诗一般的意境,既点出了“怀古”的题旨,又隐含蕴蓄着宇宙永恒、人生短暂的无限感慨,这是登高望远时的所见所感。三四两句由前面泛泛的江山、人物之感收缩到具体的历史人物与事迹上来。在“赤壁”的前面加上“三国周郎”,为后面写周瑜先蓄势一笔。作者自知所游的赤壁并非真正的赤壁之战的古战场,而是“传云曹公败所”,所以说“人道是”,这就避免了历史的考究。“乱石穿空”三句正面描写摹绘赤壁江山的景色。“乱石穿空”一句写仰视时所见高山林立、奇峭高峻的形象,重在描其“形”;“惊涛拍岸”一句写俯瞰大江时所见的奔腾气势,一个“拍”字写出了惊涛击岸的声响,重在状其“声”;“卷起千堆雪”一句写江面波澜壮阔,惊涛汹涌澎湃,有似“千堆雪”,突出了浪花四溅,一片洁白,重在绘其“色”。这就从形、声、色三个不同角度充分调动了人们的视觉、听觉等感官,使人有如临其境、如见其形、如闻其声、目不暇接之感,画面感十分强烈。这三句江、山合写,而以写江为主,照应起句“大江东去”,描摹得形象生动鲜明,意态雄深纵横,撼人心弦,为下片追怀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渲染烘托了环境气氛。“江山如画”四个字高度概括了上面的景象。面对如此陡峭险峻、雄奇壮丽的江山胜景,“人非木石岂无感”?更何况这位“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却怀才不遇、险遭杀身而贬居黄州的作者又怎能不感慨万千呢?于是,触景生情,睹物思人,自然吟出“一时多少豪杰”一句,“多少豪杰”当包括曹、孙、刘三方。这两句仍然是江山、人物合写,却以写人为主,照应了开头的“千古风流人物”,但起笔指“千古”,这里缩小到指三国“一时”,这就自然而妥贴地引出下片要尽情赞颂的英雄人物周瑜。这样承上启下,词意不断,词情满怀,极见功力。

词的下片前五句,用特写镜头着力刻画年轻统帅周瑜的形象。起笔用“遥想”一词点明题旨是在“怀古”,并领起下面五句。赤壁之战时,周瑜与小乔结婚已有十年了,并非“初嫁”,作者如此运笔,是要以美人来烘托英雄,更见周瑜的英姿潇洒、韶华似锦、年轻有为,足以令人艳羡。因此,“小乔”两句看似闲笔,实则是借美人新婚、春风得意,来烘托、渲染周公瑾少年豪杰、“雄姿英发”的。周瑜挂帅时年仅二十四岁,因少年得志,世人称之为“周郎”,十年后与诸葛亮率孙刘联军,在赤壁大败不可一世的曹操,赢得了这场决定生死存亡的大战的胜利,从而奠定了三分天下、鼎足而立的局面,使东吴雄踞江东,这样的人物自然是值得苏轼钦佩和赞美的。“羽扇纶巾”两句是从肖像仪态上描写周瑜身当大敌,沉着冷静,镇定自若,依然一把羽扇,一身儒服的闲雅风度,充分表现周瑜的才智韬略。“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写谈笑之间就把曹操的船队烧得精光,抓住了火攻水战的特点,精确地概括了整个战争的胜利场景。以上五句不仅写出了周瑜的赫赫战功,而且描绘了他风流倜傥、胸有成竹、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大将风度,可见在东坡的笔下周瑜这个英雄人物的形象的确是够饱满、极完美的了。这就为后文的对比造势、铺垫。

念奴娇赤壁怀古原文篇6

一、创设情境、自然导入

一堂课就是一次演出,演出中,导入新课是第一幕,如何演好第一幕,如何在第一幕中让学生被你的台词所吸引,并产生共鸣,这就需要创设情境。需要用形象的语言把某个场合的情形和景象描绘出来,使学生通过联想与想象,获得生动鲜明的感受。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宋代大文豪苏轼的代表作,上课时如何创设情境导入这首气势恢宏、高唱入云笔力遒劲的豪放词之力作?我是这样导入的:许多古人,每见名山大川,必有所感怀。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范仲淹临洞庭而忧苍生,欧阳修游滁州而醉山水。他们心为山动,情为水发,锦文华章喷薄而出,留下了许多千古绝唱。元丰五年,漫步长江岸边的坡,望着奔腾不息的长江水,看着历经沧桑的赤壁古战场,情难自已,于是把酒临风,挥毫醉书,《念奴娇・赤壁怀古》诞生了,震烁千古。在这里,他还先后写下了《前、后赤壁赋》。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词,观赏古人笔下的赤壁,聆听古人心灵的独白……这样的导入,自然而然,毫无雕饰,这样的创设,让学生乘上想象的翅膀,穿越时空的隧道。

二、巧提问题、启发导入

在导语中,我们如果巧提问题、启发导入,收到的效果非同一般。这需要精心设计提出的问题吸引学生,就要学会围绕知识诞生的原始情境来设计问题。王老师在上《规律》这一课时是这样巧提问题、启发导入的:我们学校门口有两棵生长了五百多年的,葱郁挺拔的老槐树。秋天,老槐树的叶子渐渐飘落,大小不一的叶片满天飞舞,构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叶片的大小有规律吗?假如给了你们一份一年级学生校服型号统计表,要你们为10000士兵生产军服,由于特殊原因,不可能测量每个士兵的身高。想一想,1-5号军服各应生产多少套?让我们来探究探究吧!……这样的导入,这样的巧妙的提问把抽象的理论形象化了,枯燥的事物诗意化了。于是,学生们兴奋了,理解了。

三、前后联系、轻松导入

念奴娇赤壁怀古原文篇7

一、异文的定义及其成因

凡记载同一事物的各种文字资料,字句互异,都叫异文。古代文献中有着极为丰富的异文材料,这也使异文成为文字学和校勘学的重要研究课题。其中校勘学上的异文,是指同一书的不同版本之间,在本应相同的字句上出现差异这样的一种现象。中学阶段的语文课本中异文主要是版本异文。严格地说,异文本应是指偏离著作原貌的一方,而保留著作原貌的一方应称作“正文”。但在实际运用中,没有出现“正文”的说法,相异的各方都叫异文,甲是乙的异文;同时,乙是甲的异文。 探究各类异文的形成,除了避讳等故意为之外,异文的形成更多是由于听错、记错、抄错、刻错。在印刷术还没有或者不发达的年代,诗词靠吟诵,书籍靠手抄,各类古文会因为听错、记错、抄错造成异文。而在印刷术发明之后,印刷的书籍增多,出现了刻错的现象,有的被发现了,于是在注释中说明原作“某某”误,有的没有发现,流传至今,无从考证,成为异文的又一来源。

二、课文中的异文现象举例

在中职语文通用的教材中,出现的异文多是因版本不同而造成的。以江苏教育出版社的高中语文教材(以下简称苏教版)为例,出现的古文异文就有多处。比如苏教版必修二《念奴娇・赤壁怀古》最后一句为“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常见版本作“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苏教版必修二《六国论》中有“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的句子,又有版本作“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苏教版必修二《阿房宫赋》中“高低冥迷,不知东西”,人教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版)为“高低冥迷,不知西东”;苏教版必修三《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在“渑池之会”中有一段话“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奏盆秦王,以相娱乐”,另有版本为“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秦王,以相娱乐”等等。

这些出现异文的古文可以说都是古代散文或者是诗词中的经典之作,他们之所以出现的异文主要是版本异文,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作“人间如梦”的版本有唐圭璋编《全宋词》、毛晋刻《宋六十名家词》、俞平伯《唐宋词选释》、龙榆生《唐宋名家词选》等,作“人生如梦”的有《宋词鉴赏辞典》、《宋词三百首》等。

一般来说,异文中有一个相对比较流行、读者比较熟知的版本,因此对异文进行比较优劣评判高下时,也就存在一个先入为主的认同感,觉得家喻户晓的版本更合理更优秀;同样,在求新求异的思想下,会觉得不为人知的版本更新颖更别致。其实,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的人会欣赏解释异文所描绘的不同的美。现在见不到原始手稿,见不到作者本人,已经无从考察推断,对于异文我们只有承认这一现象的客观存在,同时又欣然发现这竟成新的审美天地。

三、异文现象的教学对策

作为古典文学的传承者,教师应该尽可能地了解异文并且将异文的相关知识传授给学生,在没有确凿证据确认某一版本是古文的本来面目之前,绝不能以自己的好恶取舍异文,随意肯定某个版本或者否定某个版本。在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既可以遵照教材开展教学,帮助学生普及文学知识即可;也可以让学生开展讨论比较教学,拓宽学生发散性思维。

1.按照教材开展教学

中职语文教学大纲明确对文言文的要求是“具有初步的浅易文言文阅读能力,诵读教材中的古代诗文,大体理解内容”。根据这一目标,无论教材是采用哪个版本的异文,教师教学时应该以教材为本,在明确相关文学知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该版本所阐述的内容,没有必要在个别古文异文字词上大费周章。更何况作为职业学校的基础课,中职语文中的个别词句不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例如在《六国论》的教学中,教师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学习文中例证、对比、分层、引用等论证方法,领略借古讽今的写作特点。而对于文中“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的异文,只要让学生明白翻译这句话意思是“而重蹈六国灭亡的老路”便可,无须学生考究异文之间的区别。

2.开展异文比较教学

除了按照教材开展教学外,如果教学时间允许,学生的古文基础较好学习兴趣较浓,教学中可以有意识地进行讨论式的异文比较教学。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古汉语学习中的许多疑难问题,同时还能给以方法上的启迪,切实提高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

念奴娇赤壁怀古原文篇8

一、导入新课

师:词中有一派叫豪放派,其中代表为“苏辛词”,今天我们就学习苏轼的代表作。在学习新课之前,我们先来听一下著名朗诵家鲍国安朗诵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生:读得真有气势,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师:是的。关于如何朗读豪放词,我再给大家举一个实例。东坡在玉堂,日游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对曰:“刘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这样大家就更加明白豪放词的气势了吧?

生:老师,柳七是谁?

师:柳七就是柳永,是北宋婉约派的杰出代表,后面咱们会学到,但他的词只适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吟唱”,而东坡词豪放、铿锵有力。

生:明白了,不同词派的词需要读出不一样的气势。

师:是的,不同派别的词有不同的朗读技巧。下面齐读《念奴娇・赤壁怀古》,要读出气势,读准节奏,读出重音。

二、研磨新课

1.初读有声,整体感知

生初读。

师:刚才大家读出了豪放的气势,并且读准了易错字,那么,大家读完之后,能否体验到那种“大江东去”的豪放之情?

生:感觉很有力量。

师:能否概括出这首词的主要内容?

生:写作者在赤壁想起周瑜当年在此打败曹军,写出了周公瑾的雄姿英发、少年得志。

生:通过写周瑜赤壁之战,表达自己的壮志难酬之情。

师:很好,这是一首怀古词,作者通过写历史事件,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我们再读一遍这首怀古词,体验一下作者到底抒发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大家自由读,一定要读出气势。

2.再读有悟,体验感情

师:读完这一遍能否读出作者想表达的思想感情?

生:我的看法跟前面的同学差不多,作者通过写周瑜的少年得志,来反衬自己的郁郁不得志。

师:我们来看看大家的看法是否恰当。怀古词都有一定的赏析路径,我们按照下面的路径来赏析一下这首怀古词,共同走进苏轼的世界。(师在PPT上呈现怀古词的欣赏路径)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主问题:通过这首词学会怀古词的欣赏路径。

主问题:怀古词欣赏路径

观眼前之景: (赤壁)

思历史人事: (周瑜)

抒一己之怀: (苏轼)

师:按照老师的提示,找一名男同学来读一下这首怀古词,大家再次感受一下这首词具体写了什么样的景,什么样的事,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每个小组把握一个主题,分别是眼前之景、历史人事、一己之怀,相互讨论,然后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来概括主要内容。

3.三读有疑,明白事理

生读。

师:读得真棒,大家要像这位同学学习,读好课文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现在讨论一下这首词的三个主题。

生:我们小组负责第一个主题。

生:我们小组负责第二个主题。

生:我们小组负责第三个主题。

师:研讨主题一样的小组,回答后可互相补充。

师:时间到了,哪个小组先来?(看到大家都踊跃举手,师随机提问了一个小组的代表)

生:我们小组的研讨主题是眼前之景,“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写出了雄壮的赤壁之景。

师:很好。其他同学有补充吗?

生:还写出了波澜壮阔的赤壁之景。

师:很好,大家回答得都很好。看一下PPT。

“穿”――写出石壁的陡峭;

“拍”――写出江水与岸拍击的力度;

“卷”――写出波涛的巨大力量。

你看到一幅怎样的赤壁之景? 的赤壁之景。(言语实践)

师:刚才大家的回答都很好,描绘了一幅雄奇壮丽,波澜壮阔的赤壁之景。

有动有静、有声有色,寥寥数笔便勾画出一幅雄奇壮丽,波澜壮阔的雪浪图。令人想到当年赤壁鏖战的壮阔场面,为下片追怀风流人物渲染气氛。

生: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写法以前也学过,这次更加明白了这种写作手法的好处。

师:大家可以试着在写作的时候灵活运用这种写作手法。接下来到哪个小组发言了?

生:我们研讨的是第二个主题:思历史人事。“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写出了周公瑾的才华横溢、风流倜傥。

师:很好,其他小组还有补充吗?

生:我们小组觉得还写出了周瑜的潇洒。

师:对,大家对文章的把握很到位,老师来总结一下大家的看法。PPT呈现:

千古风流人物,一时多少豪杰――周公瑾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你看到一位怎样的周瑜? 的周瑜。 (言语实践)

师:根据大家的回答,我整理出来,描写了一位才华横溢、风流儒雅、潇洒从容的周瑜。

生:为什么说他风流儒雅呢?

师:问得好,为什么说周瑜是儒将呢?儒将用谋略争胜于疆场,风流儒雅,谈笑间使敌虏败阵。周瑜赤壁之战以少胜多,谋略胜于疆场,并且他精通音乐,醉酒之时也能听辨出曲子是否弹奏得准确。江东流行着这样的话:“曲有误,周郎顾。”古书云:“数吴国多士,有五儒将:周瑜、鲁肃、吕蒙、陆逊及其子陆抗。”

生:我还真不知道这些史实佳话,周瑜真是难得的全才啊!(众生笑)

师:接下来解读思历史之事,大家看PPT。

小乔初嫁了――①借周瑜娶小乔的事实,说明他指挥战争时年纪很轻,卓越不凡。

②以美人衬英雄,更显周瑜潇洒的风姿。

雄姿英发――才华横溢、风流儒雅、潇洒从容。

羽扇纶巾――风流儒雅。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指挥若定,气度从容。

这不仅写出了周瑜年轻有为、英勇善战,同时也写出了他的气度从容、风流儒雅。

生:明白了,他作战时从容不迫、指挥若定,这就是儒雅的周瑜。

师:但作者本来写赤壁,为什么用那么多篇幅描写周瑜呢?

生:借古讽今,自己被贬,抒发愤懑之情。

生:通过对比,映衬自己的怀才不遇。

师:大家说的都有一定道理,接下来老师讲解一下自己的看法。PPT呈现: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浪漫情趣

令人想到当年赤壁鏖战的壮阔场面,为下片追怀风流人物渲染气氛。写风流儒雅的周公瑾,表面是反衬自己现在仕途坎坷、命运多舛、壮志未酬,但作者的真实意图是借周瑜的年轻有为、雄姿英发来感叹自己的人生经历。如果苏轼只是这样想的话,他只能是苏轼,却不能是坡。

导入苏轼的背景与经历:

(1)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乌台诗案”、“魂飞汤火命如鸡”。

(2)元丰三年(1080年):《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3)元丰三年(1080年):《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

(4)元丰五年(1082年)七月与十月完成前后《赤壁赋》《定风波》。

以上均为苏轼被贬黄州时所作。在其被贬黄州时,据说黄州城南门外一里左右有个风景秀丽的山坡,称“东坡”。坡上绿树成荫,不远处就是滚滚东去的长江。苏轼常到此漫步,曾赋诗词云:“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仗听江声。”他很喜爱这个地方,遂以“东坡”自号,在被贬之时,依然有心情去享受自然,而不是自怨自艾,真不愧是“乐天派坡”。苏轼有诗云:“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他将一生贬谪生涯视为功业,其中不乏自嘲意味,却道准了贬谪生涯在他一生中的位置。漂泊万里而眼界开阔,历尽忧患却境界升华,对尘世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独到的感悟。黄州、惠州、儋州为其人生政治之低谷,却为其思想性格之高境、文学成就之巅峰。一般人连遭三次贬谪,都会意志消沉,何况苏轼已到人生风烛残年,他却出人意料的“乐天”,依然自得其乐,不得不令人佩服!

林语堂在《坡传》中这样评价苏轼:“我可以说坡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坡的全部……坡比中国其他的诗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智能优异,心灵却像天真的小孩――这种混合等于耶稣所谓蛇的智慧加上鸽子的温文。”

生:原来苏轼比我们想象中的更加才华横溢,我们只看到他的文采飞扬,看到他的壮志难酬,却从未体验到他是天生的乐天派,不愧为“坡”。

(学生学习积极性极高,陶醉在教师的讲解中)

师:这下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了苏轼,大家再思考最后一个主题,到底抒发了作者的什么情怀?

生:我们小组认为“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抒发了作者洒脱的情怀。

生:抒发了作者豁达的情怀。

师:看来大家读透了这个文本,请看PPT。

“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抒发了 的情怀。(言语实践)

师:根据大家的回答,此句抒发了苏轼精神的自由、洒脱旷达的情怀。

师:人生如梦,不论得失,古往今来的人生都是一场梦。且把千古以来兴旺盛衰的感慨,个人早生华发的悲哀都丢开,举起一杯酒,洒在江心,以酹祭江心的一轮明月。明月之光映在江心之中,那种空明的境界正与作者心中的境界合而为一。不管别人的赞誉诽谤,他若内心是坦然的、光明的,则是光明的。

师:大家齐读PPT上的“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生:我们在《前赤壁赋》中学过,主要是写作者寄情于山水、豁然开朗的情怀。

师:是的,作者的内心是光明的,他从江月之永恒、人生之短暂中,积极追问生命的价值,探索人生和宇宙的哲理。换一种角度去思考,生命的天地便豁然开朗。

师:大家看PPT呈现的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他是如何借月来抒发何种感情的?

生:他带有一种悲凉,没有苏轼乐观。

师:可见苏轼是真正的乐天派。

4.四读有形,体味其神

师:大家已经体会到了苏轼的乐观豁达,最后齐读一遍这首词,是否能领悟到它的神韵――“天生乐观”的坡这一形象呢?

生: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

师:他把自己的悲慨不但融合在开阔博大的景色中,而且融合在古往今来的历史之中。除了道家的修养之外,他还有一种历史上的通观,把自己放在整个大历史背景中,不是一个人的盛衰成败荣辱,而是古往今来有多少盛衰成败荣辱。作为一个人,应该有一种历史的观点,才不至于把小我的利害计较得多,才不会把小我的忧患看得那么沉重,因为古今许多历史人物和你一起负担了这些盛衰兴亡的悲慨。希望大家能真正体会到这首词的精神所在。

念奴娇赤壁怀古原文篇9

关键词:中学语文课;导语;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5-120-01

成功的上好一语文堂课,跟很多因素有关,其中,妙用导语是至关重要因素。导语融知识性、思想性、艺术性、趣味性于一体。它像一座桥梁,架在学生通向理解课文内容获取知识的必经路上,在必经的路上这座桥梁架宽了,架牢了,中学生就能轻松愉悦的到达下一站。笔者试从如何妙用语文导语谈起,与同仁们一起学习,共同探讨。

一、创设情境、自然导入

一堂课就是一次演出,演员是老师,观众是学生。演出中,导入新课是第一幕,如何演好第一幕,如何在第一幕中让你的观众被你的台词所吸引,并产生共鸣,这就需要创设情境。创设情境,是指用形象的语言把某个场合的情形和景象描绘出来,使学生通过联想与想象,获得生动鲜明的感受。

《念奴娇 赤壁怀古》(高中语文第三册)是宋代大文豪苏轼的代表作,上课时如何创设情境导入这首气势恢宏、高唱入云笔力遒劲的豪放词之力作?你不妨这样导入:许多古人,每见名山大川,必有所感怀。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范仲淹临洞庭而忧苍生,欧阳修游滁州而醉山水。他们心为山动,情为水发,秀文华章喷涌而出,留下了许多千古绝唱。元丰五年,漫步长江岸边的坡,望着奔腾不息的长江水,看着历经沧桑的赤壁古战场,情难自已,于是把酒临风,挥毫醉书,《念奴娇 赤壁怀古》诞生了,震烁千古。在这里,他还先后写下了《前、后赤壁赋》。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词,观赏古人笔下的赤壁,聆听古人心灵的独白…这样的导入,自然而然,毫无雕饰,这样的创设,让你乘上想象的翅膀,穿越时空的隧道。

二、巧提问题、启发导入

在导语中 ,我们如果巧提问题、启发导入,收到的效果非同一般。这需要精心设计提出的问题吸引学生,帮助他们进行探究性学习?如果围绕知识诞生的原始情境来设计问题,我们就把知识得以产生的“问题”还给学生。我曾在网上浏览过北京市怀柔第三小学任教自然、社会学科的李东霞老师在上《规律》这一课时是这样巧提问题、启发导入的:我们学校门口有两棵生长了五百多年的,葱郁挺拔的老槐树。它是我校的象征,也是我们的骄傲! 我们爱它,我们关注它的点点滴滴…….秋天,老槐树的叶子渐渐飘落,大小不一的叶片满天飞舞,构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叶片的大小有规律吗?让我们来探究探究吧! Let’s go !!!……这样的导入,这样的巧设巧妙的提问启发的导入把抽象的理论形象化了,枯燥的事物诗意化了。于是,学生们兴奋了,理解了。

四、名人名句导入

有些课文除作品本身外,作者生平和一些名句也能打动读者,感染听众。教学散文《春》,介绍作者朱自清时,引用对他高度评价:“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激发了学生对作者的敬佩和无限之情,引导学生带着感情欣赏散文《春》。教学《故乡》介绍鲁迅时,引用名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介绍弃医从文事迹,激发学生爱国爱民之情,对深层次阅读课文作好铺垫。

五、精彩片段导入

众所周知,电视节目预告以精彩的镜头得到了观众的青睐。教学中,找出与反映课文的精彩片段类似的镜头,或照片,或文段导入,能快速激发学生情感,尽快进入角色。如教学,《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时,先让学生观看官兵抗洪抢险的电视精彩镜头或片段,在用朱基总理在答记者问时饱含深情的语言,不失时机的导入:“朱总理说:‘我最感动的是我在抗洪抢险第一线看到我们的人民不顾一切保卫人民,甚至用身体保卫堤防,我禁不住热泪盈眶。’朱总理说到这里仍激动不已,使每个观众深受感动。”继续进行语言激发:“在保家卫国的抗美援朝战斗中,我志愿军战士的英雄事迹和高尚品质,被朝鲜人民世代感动、传诵,仍被称为最可爱的人。”然后引导学生阅读魏巍的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

六、导语要忌多

念奴娇赤壁怀古原文篇10

晚凉可爱,是黄昏人静,风生萍叶。谁做秋声穿细柳,初听寒蝉凄切。旋采芙蓉,重熏沈水,暗里香交彻。拂开冰簟,小床独卧明月。

老来应免多情,还因风景好,愁肠重结。可惜良宵人不见,角枕兰衾虚设。宛转无眠,起来闲步,露草时明灭。银河西去,画楼残角呜咽。

【前言】

《念奴娇·晚凉可爱》是宋朝朱敦儒写的一首词。这首词通过对秋夜景物的点染,表达出词人的情意,以景语始,以景语终。同时词人又巧妙地化用古代诗文,自然贴切,已臻化境。

【注释】

①念奴娇:著名词牌名之一,得名于唐代天宝年间的一个歌伎,名篇有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等。

【赏析】

这首悼亡词,写得深曲婉转,语淡而情深,是见作者之词品颇高。

开头“晚凉可爱”一句领起了上片词意。经过炎热的夏天,到了初秋夜晚,有些凉意,颇为喜人“是黄昏人静,风生苹叶。”夜深人静之际,习习的凉风吹来,使人郁闷之感全消,就是这个可爱的晚凉之夜,勾引起词人对往事的回忆。“风生苹叶”本于宋玉《风赋》“夫风生于地,起于青苹之末”的文句。

“谁做秋声穿细柳?”这个反诘句式,显出了词情的波澜,表现出倾听的神情,穿过细柳传入耳鼓的是寒蝉鸣叫的凄切之声。“寒蝉凄切”原为柳永著名词篇《雨霖铃》的首句,此句断断续续的蝉声,引起了词人的“凄切”之感,似乎更深切地反映出他蕴蓄内心深处的悲凉情绪。“旋采芙蓉,重熏沉水,暗里香交彻。”是虚写,重化用古代诗句抒发情怀。《古诗十九首》中有一首《涉江采芙蓉》:“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末两句尤切合词人的境遇,不同的是彼为生离,此为死别。南朝刘宋时期的乐府民歌中有一首是:“暂出白门前,杨柳可藏乌。欢作沉水香,侬作博山炉。”这首诗是用香和炉的密切关系来比喻男女情爱的。此处词人偏写沉香犹存,山炉已杳。接着道“拂开冰簟,小床独卧明月。”“独卧”一词里隐含着酸楚,透露出悼亡的词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