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翻译十篇

时间:2023-03-30 04:53:06

孙子兵法翻译

孙子兵法翻译篇1

关键词:语言顺应论;《孙子兵法》;英译本;辞格;翻译策略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04(2012)03?0135?05

《孙子兵法》不仅是一部伟大的兵学著作,内含丰富的人生哲理,而且在语言文学方面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它具有词约意丰、朗朗上口的文学特点,其句式结构独特,内容言简意赅,带给读者阅读美感。该书几乎运用了先秦时期中国文学所有的辞格(最典型的有比喻、对偶和排比等),并且读起来酣畅得宜,自然妥帖。但在《孙子兵法》英译历程中,许多译者仅仅视之为标准的军事议论文,为了迎合英语读者的理解需要,选择的也多以归化的翻译策略为主,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流传最广的翟林奈(Lionel Giles)译本(1910年出版)。直至2002年,丹马翻译小组(Denma Translation Group,后文简称丹马)才在辞格的翻译策略方面作出显著性变化,他们选择以断句分行的散文体来译介源文,甚至部分段落采用的是散文韵体形式,以期再现该书的文学艺术价值。

在李运兴教授看来,翻译时有五种处理文化成分的模式,即文化直入(Go-ahead Model),即源语文化表达形式直接进入译文;文化融合(Integration Model),源语文化表达形式与目的语表达形式相融合,以一种新语言形式进入目的语;文化诠释(Annotation Model),源语文化表达形式提供文化语境信息;文化归化(Adaptation Model),略去源语表达形式,代之以目的语表达形式,使得源语文化意义丧失;文化阻断(Block Model),源语文化表达形式消失,文化意义未进入目的语语篇[1](123?124)。借鉴这五种模式,我们可以勾勒

出《孙子兵法》各英译本针对源文辞格所作出的翻译策略选择。

比利时语用学家杰夫?维索尔伦(Jef Verschueren)在《语用学新解》一书中提出了“语言顺应论(Linguistic Adaptation Theory)”,他以综观视角和适应论观点来理解语用学现象,深刻地阐释了文学翻译的策略选择。维索尔伦认为,人们之所以能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不断进行语言选择,原因就在于语言具有变异性(variability)、协商性(negotiability)和顺应性(adaptability)[2](59?61)。语言可供选择的一系列可能性即为变异性,而协商性指出高度灵活的选择策略是人类对语言选择的基础。顺应性则是语言使用的核心,它使得语言使用者能够根据相关语境,从许多可能选项中作出协商性的语言选择,发挥出主体性,以满际对象的需要。文本意义的生成过程是语言和语境互动的过程,不同的语境左右着语言的选择,并改变了语言符号的意义,而语言选择的目的则是为了保证交际的顺畅性。

语言顺应论常用于指导对文学翻译的探讨,笔者拟尝试在该理论框架下,结合李运兴教授的文化成分处理模式的比较分析,以翟林奈和丹马两部译本为研究对象,针对比喻、对偶和排比这三种典型辞格,考察译者在翻译策略方面所作出的顺应性选择,最终揭示典籍英译活动中处理源文辞格的译介规律和原则。

收稿日期:2012?03?18

基金项目:湖南省社科基地委托项目(2010JD03);中南大学科学研究基金人文社科杰出青年人才专项资助项目“翻译本体研究”

作者简介:屠国元(1964?),男,浙江宁波人,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吴莎(1976?),女,湖南长沙人,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一、两译本在比喻上的顺应性选择

比喻是增加文章形象性最常用、最有效的修辞方法。它可以将生动、具体的形象诉诸视觉、听觉、嗅觉和味觉,增加读者对文章的形象感。《孙子兵法》中妙喻迭出,句句精密,曾被认为“庄子妙于用虚,左传妙于用实,兼之者孙子之论兵也”。丹马在《导言?应用孙子兵法》中写道:“《孙子兵法》松散地组建起一套观察结论和模式,却极少讨论它们之间的联系。孙子没有通过逻辑实证来形成其学说,而是采用类比(analogy)和隐喻(metaphor)。”[3](xix)显然,丹马已经意识到比喻辞格可以使得议论透辟晓畅,也让概念呈现得爽利俊洁。随后,让我们比较一下翟林奈译本与丹马译本是如何就“势”这一核心概念来译介复杂微妙的比喻辞格的。

《势篇》中“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上,圆则行。故善战人之势,如转木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一段中,孙子所指的“任势”即为“造势”——造成有利的主动态势。他以木石“可方可圆、方静圆动”来比喻“造势”的诀窍——掌握规律,因势利导,其关键在于掌握和运用好军队,因敌变化地运用战略战术。作战指挥如果能够做到机动灵活,就像将沉重的圆石从高山上滚下,用力小,却战果丰。此后,他又谈到“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鸷鸟之疾,至于毁折者,节也。是故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势如矿弩,节如发机”。其今意是:“激流的快速奔泻,以至于冲走石块,这就是‘势’啊;凶猛的鹰鹞搏击小鸟,以至于猎物毁骨折羽,这就是‘节’呀。所以善于指挥作战的将帅,他所造成的‘势’是险峻的,突击行动时节奏短促而猛烈。‘势’,就像拉满的弓弩;‘节’犹如扣动弩机。”这段文字生动地表现出“势”和“节”的文化意蕴,而巨石、激流、雄鹰、强弩这样一些力与美的形象突出了战争要素“势”与“节”的重要意义。

因此,在阐述“势”这一抽象的军事学概念时,孙子摒弃了直接采用文字定义的方法,而是化抽象为形象,变深奥为平易——通过间接的比喻(“转木石”“激水”“矿弩”),如同绘画般描摹景象。丹马在分析“势”时就指出,“该书通过隐喻和意象(image)来说理:‘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势如矿弩’,‘如转木石于千仞之山者’。这些意象留在我们脑海中,无意识地形成思想;采用直白的散文体(in linear prose)却无法复述出这些思想的力量”[3](75)。而翟林奈译本则先后采用“onset of troops”和“energy”两个译名来指称“势”[4](24)。若是不看源文,英语读者根本无法认识到它们源自同一个概念——“势”。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概念的统一性,制造了理解上的湍流。

丹马则深刻地认识到孙子阐释“势”的表达形式是“隐喻和意象”,于是他们选择了“以隐译隐”的翻译策略,通篇采用原音(拼音)译名“shih”来译介“势”,随后又通过详加评论来进一步注释。这颇具“无为而治”的风范,也属于“文化直入”的翻译选择策略。事实上,这种明显的异化翻译策略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应:丹马以“文化留白”的方式保留了“文化分歧”,强调了文化差异,唤起了西方读者极大的兴趣。而此前,所有的译者都采取的是“化隐为显”的译法,正如翟林奈,他们不得不选择一个或多个近义词在译文各处中解释“势”。

按照阐释学观点,无论是《孙子兵法》源文本,还是英译本,它们都不可能成为一个完美自洽的整体,其内部存在很多“未定点”和“空白处”,而这些“文化空白”正是带给西方读者阅读乐趣的源泉。因此,译者在典籍英译过程中,应该尽可能避免选用多个近义词来阐释某一个反复出现的关键性概念,这样容易让读者感到思绪不清,扑朔迷离;而且隐含意图被显义译出后,也造成“信息浅薄化”,让读者无法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来体悟比喻,自然也无法深入体验中华文化的艺术魅力和美学效果。有时候,像丹马这样刻意经营好某些“文化留白”,反而能让西方读者参与其中,激发出兴趣来慢慢品味、细细解读。西方读者的阅读可视为一个不断向译本提问的过程,译文则在不断提供答案;适当的问题会不断激发读者去追根穷源,这就顺应了读者强烈的阅读愿望,让比喻造成的审美意象交叉、重叠、缠绕,逐步推进阅读进程。所以说,阅读“文化直入”法处理的译文可以让读者的文学审美体验融入新的文化语境,经过再次整合,将呈现出潜在意蕴。所以西方读者经过细心阅读和回味隐喻,往往可以逐渐发现“未定点”和“空白”中所隐藏的微言大义。

因此,丹马译介“势”时避免选择近义词,也就规避了产生文化歧义的可能性。他们适当“留白”,不去追求在译文中进行“最终”的阐释。这样就让西方读者保持了心灵的开放,使之自行寻觅豁然开朗的阅读喜悦。此外,丹马还结合了文化诠释法,而不是一味“留白”,他们在第三部分的评注地交代了“shih”的来龙去脉,给出了详细注释:“势是形态(军事布局)的内在力量。势并不单单依赖于力量要素。正如老子所言,水乃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此水之力源于其特殊形态,沿沟壑而成瀑 布。”[3](154)该翻译小组还评论道:“随着条件的变化,任何特定形势下的‘势(shih)’会持续改变;正如我们沿着秤杆挂上砝码,其平衡点总在移动。通过‘计’获得认识后,更容易找到支点。”[3](132)于是,西方读者在阅读译文正文时虽然心存“悬疑”,却能够一气呵成地完成阅读;在激发出联想和审美愉悦之后,读者被诱导着深入思考,然后通过“评注”中与译者的理解“协商”,最终探寻到“shih”的真意。

二、两译本在对偶上的顺应性选择

《辞海》将“对偶”定义为“采用字数相等、句法相似的语句表现相反或相类的意思”。因此,“对偶”这种修辞格是将相反、相对的事物放在一起,通过相互比较,来描述和说明它们的性质。对偶的灵活应用可以极大地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和说服力。而在英文修辞中,“对偶(antithesis)”通常是指“不可调和的对立面或对比强烈的意思骈置一道并处于持久的张力中”[5](151)。从英汉语中对“对偶”的定义可以看出其中的差别:汉语严格要求“字数相等”,在古汉语文学形式中的骈文和律诗中尤其如此;而英语只要求“对偶”做到短语、从句或句子在长度上大致相当,并不强求字数相等。其原因就在于,英语属于多音节语言,并且在语法上也富于词尾变化。从拼写形式来看,即便是单音节词,其拼写字母的数量也有可能不同。而汉字在语音上具有单音节性,一字一音,声调也可资区别;在语法上,汉字也具有孤立性,既无词尾变化,又书体方正。因此,将两个英语单词骈置一道,不太可能产生像两个汉字那样“结体方正、两两相对”的对偶效果。不过,英汉民族在文学领域中都具有共同的追求——要求文章在视觉效果上呈现出形式整饬的美感。

(1) 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虚实篇》)

孙子将“先敌到达立即部署”与“后敌到达仓促部署”这两种相互对立的军事行动置于一处,形成鲜明、强烈的比较,让读者易于鉴别,明辨利害得失。

翟林奈译为:“Whoever is first in the field and awaits the coming of the enemy,will be fresh for the fight;whoever is second in the field and has to hasten to battle,will arrive exhausted. ”[4](27)

在这一句中,“awaits the coming of the enemy”与“has to hasten to battle”,不论是句式结构、还是从句长短,其属性均有所不同;而从译文“be fresh for the fight”与“arrive exhausted”,我们无法看出源文“对偶”的辞格特质。所以说,翟林奈的译法属于典型的文化归化法,他以“文化聚合”的处理思路,采用英语读者常规的表达形式,从而顺应读者的理解 需要。

而丹马译为:“One who takes position first at the battleground and awaits the enemy is at ease. One who takes position later at the battleground and hastens to do battle is at labor. ”[3](20)

细看丹马的译文,我们隐约可以看到翟林奈译文的影子。但该译文采用分行断句的技巧,凸显前后两句在结构上的工整对称,三对核心词“first/later” “awaits/hastens”和“at ease/at labor”之间的对比强烈,具有鲜明的文化融合特点,体现出源文“对偶”的文学特质。不过遗憾的是,以“awaits the enemy”对“hastens to do battle”,这在结构和单词数目上并不完全匹配。

(2) 无邀正正之旗,勿击堂堂之阵,此治变者也。(《军争篇》)

源文中存在“正正”与“堂堂”这样的叠字形容词,要译成英文,追求在外形与音调上与源文对等几近不可能,而要实现这十二字的“对偶”也极为困难。

翟林奈译文是:“To refrain from intercepting an enemy whose banners are in perfect order,to refrain from attacking an army drawn up in calm and confident array:——this is the art of studying circumstances. ”[4](36)显然这句话完全无法再现出源文的“对偶”特征。

丹马的译文则为:“Do not engage well-ordered pennants. Do not strike imposing formations. This is ordering transformation. ”[3](28)

在此,丹马以“engage well-ordered pennants”对“strike imposing formations”,他们尽力让句子的长度保持大致相当,并让句子结构呈现均衡平行。不过,即便是这样,“对偶”仍然不太彻底,从译文中很难看出源文的文学特征。事实上,英语在修辞中的“对偶”远不如中文那样严格,并不追求绝对工整。在大多数情况下,中文的“对偶”在译介为英文时,往往沦为排比。

三、 两译本在排比上的顺应性选择

“排比”是《孙子兵法》中使用最多的修辞手法之一,源文中不下二十余例,篇篇皆具,通贯全文。大量巧妙地应用排比,再加上文采斐然,使得《孙子兵法》的语言节奏鲜明,和谐流畅,条理清晰,气势贯通。《辞海》定义“排比”为:“修辞学上的辞格之一,用结构相似的平行句法构成。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陈望道先生指出:“排比与对偶颇有类似处,但区别有三:一是对偶必须字数相等,排比不拘;二是对偶必须两两相对,排比不拘;三是对偶力避字同意同,排比却以字同、意同为经常状况。”[6](437)在《文学百科全书》中,“排比(parallelism)”被定义为“英语诗体及散文体修辞的一个组成部分,即在短语、句子或段落中安排相互并列、协调的意思,以使重要性相等、措辞相似的各成分间平衡、匀称”[5](153)。详细的译文分析如下:

(1) 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计 篇》)

翟林奈译文为:“Hold out baits to entice the enemy. Feign disorder, and crush him. If he is secure at all points,be prepared for him. If he is in superior strength, evade him. If your opponent is of choleric temper, seek to irritate him. Pretend to be weak, that he may grow arrogant. If he is taking his ease, give him no rest. ”[4](9) 从这段译文中可以看出,翟林奈并未重视源文的排比辞格形式,也并未努力促进译文的齐同性。这些译文的句式各不相同,根本无法再现排比辞格的气势。

而丹马的译文则是:“Thus when he seeks advantage, lure him. When he is in chaos, take him. When he is substantial, prepare against him. When he is strong, avoid him. When is wrathful, harass him. When he is humble, make him proud. When he is at ease, make him labor. When he is in kinship, separate him. ”[3](132)

丹马曾对此评论道:“前四句以四言(in four- word)、韵联(rhymed couplets)体行文,措辞为中国最古老的诗体,也具有战国时期文体的常见特征。”[3](132)此处的韵联指的是“两行一韵”,但丹马译文并未完整体现出源文用韵的特质;不过,他们让译文的句式保持了一致——“When he is(adj.),verb him(ad.). ”,以期再现出排比的文学特征。

(2) 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治乱,数也;勇怯,势也;强弱,形也。(《势篇》)

源文呈现出“三句一组”的结构,其中有两种排比句式:(1)“A生于B”;(2)“CD,E也”。翟林奈译本写道:

“Simulated disorder postulates perfect discipline; simulated fear postulates courage;simulated weakness postulates strength. Hiding order beneath the cloak of disorder is simply a question of subdivision;concealing courage under a show of timidity presupposes a fund of latent energy;masking strength with weakness is to be effected by tactical dispositions.”[4](25)

丹马的译文则是:“Chaos is born from order. Cowardice is born from bravery. Weakness is born from strength. Order and chaos are a matter of counting. Bravery and cowardice are a matter of shih. Strength and weakness are a matter of form.”[3](18)

针对源文,翟林奈选择了两种排比句式来作出合适的应和:“①Simulated A postulates B;②doing A +介词+ B is a C。丹马则分别采用两种排比句式来译介源文:①A is born from B;②A and B are a matter of C。其译文完整、充分地反映出源文意旨,将“文化融合法”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

(3) 故举秋毫不为多力,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聪耳。(《形篇》)

这三句话属于典型的并列式暗喻,孙子连续采用三个排比,形象地说明:不可能轻而易举、真正高明地预测出战争的结果,而实施完美的全胜战略也并非一般世俗之辈就可以达到的,并且强调了预知胜负以及争取全胜的重要性。丹马针对第一个比喻“举秋毫”作了以下注释:“根据中国古代传说,秋天来临后鸟兽的柔软羽(皮)毛十分纤巧。”[3](148)

他采用“Verb+ing A does not mean adj. B”的句式来译介源文:

“Thus lifting an autumn hair does not mean great strength. Seeing the sun and the moon does not mean a clear eye. Hearing thunder does not mean a keen ear. ”[3](14)

而翟林奈译本则写道:“To lift an autumn hair is no sign of great strength; to see sun and moon is no sign of sharp sight; to hear the noise of thunder is no sign of a quick ear. ”[3](20)

以上观之,译介排比辞格时,翟林奈没有特意去保持译文句式的齐同,他所采用的是典型的“文化归化法”,以顺应读者的阅读需要。而丹马则应用“文化融合法”来突出源文排比句式的并列感,以期达成形式上的对称之美,其结构工整、使得译文增色不少,并且平添了一定的权威感。不过,终因英语语言文字特质的制约,译文在“形对”和“义对”的工整程度上仍然逊于源文。

四、结论

在《孙子兵法》英译历程中,译者们逐渐认识到应当尽量让译文展呈出源文的文学神韵,既适应同时代英语读者的阅读需要,又顺应文化语境的动态变化。于是,译者会根据特定的社会历史文化语境,采取个性化的翻译选择策略,以顺应读者阅读目的以及文本的外部制约因素;这本身也是一个对译文语言的动态选择过程。译者在辞格方面所作出的取舍,集中体现出译者如何与孙武以及英语读者进行“协商对话”,并彰显出翻译活动的主体创造性。在英译《孙子兵法》这一动态选择过程中,译者选择的方式是协商,选择的目的是顺应。其具体的顺应选择模式可以表述为:译者解读源文本《孙子兵法》,选择源文本意义(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归化或异化),选择英语表述的意义(明确翻译目的,在词汇短语、句子辞格、篇章文体方面选择相应翻译技巧),实现顺应性选择。

就《孙子兵法》英译本辞格的嬗变来看,由于翟林奈是一位具有扎实汉学功底、治学态度严谨的汉学家,因此其译文严谨通顺,行文流畅,还富有一定的韵律,至今仍为经典之作,并且在译文的文学性上颇受世人推崇。不过,他的译文并未着意去再现源文辞格的文学美感。而丹马不同,他们经过历时十年的《孙子兵法》研究,选择典型的异化翻译策略,力争让译文在形式上更为接近源文。其文笔简洁,甚至有些晦涩,文体上也介乎诗歌体与散文体之间,目的就是为了尽量保留源文本的文学风貌。正如上文例句所示,为了较好地再现源文的辞格特色,译者理应力争采用文化直入法来保留源文的语言形式,选择异化性的翻译策略;或是运用文化融合法来实现源语与目的语的文化表达形式之间的交融。而文化融合中新形成的表

达形式必需具有独特性,句法辞格这一文学语言特征则可以为英语读者提供理解上的“交际线索”。格特(Ernest-August Gutt)在专著《翻译与关联:认知与语境》中指出:“译文之所以要保留源文风格,并不完全是因为它们的内在价值,还因为它们提供了交际线索,这些交际线索能够引导读者获知作者的交际意 图。”[7](98)若实在无法再现源文中“交际线索”,也可以像翟林奈那样,多采用文化诠释法来补充足够多的文化信息,例如撰写大量的评论、注释和附录,以消除目的语读者的阅读障碍。当以上三种处理模式仍然无法取得理想的顺应性译介效果时,还可以考虑文化归化法和文化阻断法这两种模式。在《孙子兵法》的英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具有历时性特征,而不同译本的辞格处理模式也顺应了当时代读者的阅读需要。在典籍英译活动中,译者应当去探索如何让译文尽量保留源文的风貌,并予以相当程度的文化补偿,来凸显出源文的文学特性。

参考文献:

[1] 李运兴. 语篇翻译引论[M]. 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1: 123?124.

[2] Jef Verschueren. 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 59?61.

[3] Denma translation group. The Art of War[M]. Boston: Shambhala Publications, 2002: xix.

[4] Lionel Giles. The Art of War[M]. New York: Barnes & Noble Classics, 2003:24.

[5] 汪洪章. 比较文学与欧美文学研究[M]. 上海: 学林出版社, 2004: 151.

[6] 陈望道. 陈望道文集(第二卷)[A].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0: 437.

[7] Ernest-August Gutt. 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 Cognition and context[M]. Manchester: St. Jerome Publishing (2nd edition), 2000: 98.

Translation Strategy on Figures of Speech in the Art of War from the Theory of Linguistic Adaptation——Based on Comparative Study of Two English Versions

TU Guoyuan, WU Sha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83, China)

孙子兵法翻译篇2

一、与插图标题不匹配

图4-17这幅插图插图有太多的“孙子”等汉字字样(有几处是繁体字)。如果说这里的“孙子”字样是中文的话,那么何需翻译呢?后来在网上偶然发现了一个佐证。

插图4-17中,第二排左起第一、二本是《孙子兵法演义》(中文版)上、下卷的封面。《孙子兵法演义》是韩国著名作家郑飞石从现代企业家斗智斗勇的需要出发,用中国春秋战国时期丰富多彩的政治、军事、外交等故事全面阐述《孙子兵法》的丰富思想,为韩国的企业家量身定做的著名畅销书。《孙子兵法演义》被译成多国文字发行,我国香港、台湾地区都有中文版。

从插图中著作的封面看是中文版,作者郑飞石,陈和章译,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我从“孔夫子旧书网”上剪辑来下卷的封面(见左图)[1],以供读者查阅。

由此可见,姑且不论《孙子兵法演义》是郑飞石对《孙子兵法》的翻译,还是根据《孙子兵法》的再创作,仅插图4-17的标题“译成多种文字”就与内容并不匹配,说句玩笑话,陈和章翻译的《孙子兵法演义》(韩・郑飞石著)是出口转“内销”的作品。当然,其他作品的封页有待进一步查证。

二、与课本文字不匹配

在“古代科技的典范”一框中,图4-91《金刚经》插图内容与标题都需调整,以便与课本正文相匹配。教材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认知“隋唐时期,人们受刻制印章等的启发,发明了雕版印刷术并广泛应用”这个知识点,特地配上图4-91。

插图所示的《金刚经》,于1900年在敦煌莫高窟被发现,共7个印张,是已知最早的雕版印刷品。经卷最后题有“咸通九年四月十五日”字样[2](见图:敦煌发现的《金刚经最后一印张》)。咸通九年,即公元868年。通过比对,我发现图4-91是截取《金刚经》卷首扉画“释迦牟尼佛孤独园说法”与最后一印张的部分经文拼凑而成的。我认为不妨把卷首与卷尾两张合在一起,标题统一改为“图4-91《金刚经》(局部)”才合情合理。如果在旁边注明“咸通九年,即公元868年”就更理想了。毕竟,课本是学生读物,不应人为制造阅读障碍。这样,学生对雕版印刷术发明的时间点(隋唐时期)才会印象更深刻。

三、与内容真实不匹配

在第二课《汉唐盛世》中,图4-26汉武帝有两处编辑失真。一为汉武帝似乎缺了两只手;二为错把右脚上的下裳褶裥当作“舄”上的饰物了(教材图4-26中汉武帝右舄上端黄色部分),使两只“舄”不一致。我发现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历史》(七上)中也有汉武帝像,细加比对,原来是图4-26少绘了两个托袖的近侍。这个版本的汉武帝画像是1959年李砚云参照阎立本《历代帝王像》绘制的,曾在中国历史博物馆的《中国通史陈列》中展出[3]。至于“舄”上的失真,两个版本都一样。关于“下裳褶裥与舄”(见上图),我们可以参考周锡保所著的《中国古代服饰史》,便一目了然。[4]

参考文献:

[1]book.省略/13250/111711609.

[2]省略/note/22683519.

[3]省略/czls/js/tbjx/jsys/7s.

孙子兵法翻译篇3

《孙子兵法》的诞生。《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被誉为“兵学圣典”。处处表现了道家与兵家的哲学。共有六千字左右,一共十三篇。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汉族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汉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是古代汉族军事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作者为春秋时祖籍齐国乐安的吴国将军孙武。

《孙子兵法》被称为镇国之宝,在中国被奉为兵家经典。诞生至今已有2500年历史,历代都有研究。李世民说“观诸兵书,无出孙武”。兵法是谋略,谋略不是小花招,而是大战略、大智慧。如今,孙子兵法已经走向世界。它也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军事史上也具有重要的地位。《孙子兵法》竹简出土在临沂。

(来源:文章屋网 )

孙子兵法翻译篇4

编 剧:孙彦凯

1、日 外 土坪

日本的太阳旗在阳光中迎风而放,猎猎作响,旗下闪亮的枪刺纹丝不抖,乌青的钢盔挡住了鬼子的大半张脸,让我们无法看到他们的眼睛。

鬼子队长和翻译站在土坪前看着一村挤在一起的乡亲们。乡亲们低着头,大胆一点儿的悄悄抬头看看骇人的枪刺,惊恐不安,不知命运将会如何。

黄忠义站在第三排中间,他个子高,就算低着头也有点扎眼。

黄忠义:二狗,二狗,你们把同志藏好了吗?

二 狗:藏好了,藏俺们家粮仓里了。

黄忠义:你傻呀!鬼子要搬粮怎么办?

黄忠义的娘用手拽了他一下,用眼神示意小声点儿。黄忠义用眼睛瞟了瞟鬼子队长,又对二狗说。

黄忠义:二狗,想办法分散鬼子注意力,我去转移同志。

黄 母:疯了你!不要命了!鬼子是好惹的吗?

黄忠义:娘……

鬼 子:八格?

上前一把把黄忠义从人群里拽出来,黄忠义比鬼子还高一截,另一个鬼子把黄忠义的娘也拽了出来。二狗也没能躲过。三个人站在村民前面。黄老太太吓得全身抖个不停。鬼子队长上前盯着黄忠义的脸。黄忠义挺起胸看着他。鬼子队长长得很清秀,戴着眼镜,一点儿也不凶恶,倒象个书生。可是在脸上又有道疤。

鬼子队长:我,前田,你们的粮食的有?(以后用日语)天皇的战士需要粮食,武士吃饱了才能保护你们,这是为你们好,希望诸位与我们团结合作。

前田回头看看翻译。

翻 译:还他妈横!皇军说了,交粮保命,不交粮一个也别想活!听懂了你!

踢了黄忠义一脚,黄忠义瞟了他一眼。鬼子队长示意翻译不要这样。

前 田:(日语)这样不好,我们要以德服人。

翻 译:嗨!(对黄忠义)行啊,黄忠义,够出息!我知道你是共党,别跟我玩这个。你要再横下去这一村人都没好,粮食交了再种嘛……

黄忠义低头想了想。

黄忠义:二狗,带他们去……( 二狗使了个眼色)。先搬俺家的粮。

黄 母:忠义!咱家就那些粮了!八路军……

前田好象听明白了什么,直勾勾看着黄忠义,看得黄忠义心里直发毛。

前 田:(日语)不全搬你们家的。全村人平均分配。不然你们家的人吃什么?(对翻译)我们走,叫村民回家准备一下。

翻译叫上几个鬼子指挥着几个壮劳力去搬粮食。由黄忠义和黄母带路。

来到路口,黄忠义要拐弯。翻译叫住他。

翻译:去我家。(对前田用日语)走这边,走这边。

黄忠义莫名其妙地看着他。

翻译:走啊!我哥是地主,粮多。

2、日 外 李家前院

翻译带着人走进一个比较豪华的院子。翻译对前田说。

翻 译:(日语)太君,这里是我家,尽量搬,老百姓手头上没多少粮,搬了就没吃的了,肚子饿就会埋怨天皇的。

前 田:(点点头,用日语)你是天皇的忠诚子民,应该嘉奖。

翻 译:我去看望一下我哥哥,粮仓应在后面,您随便搬。

说完,翻译向屋里走。门开了一条缝,一双清澈的大眼睛向外张望。黄忠义看这双眼睛低下头。翻译也看到这双眼睛,于是他回头看看黄忠义,然后又回过头来推门进屋。

3、日 内 李家堂屋

一个女孩子的身影一闪进了里屋,翻译追上几步边喊边往里走。

翻 译:二妞儿!二妞儿!我是世明舅舅啊!

进了里屋,并没有女孩,只有个男人躺在床上,一个中年妇女在服侍他吃药。

李世明:哥,我回来了……

4、日 外 李家后院

黄忠义的几个壮劳力在搬粮食。前田正在对黄母讲解。

前 田:(中文,半生不熟的中文)我们,天皇的武士,嗯,保护你们,怕,不要。明白?

黄母看着鬼子兵的刺刀,不断发抖。尿已经从裤腿里流到了地上。

5、日 内 李家卧室

李世明:(坐在床头)哥,鬼子来搬咱们家粮食了。咱们可是这一村之长,怎么也要带个头啊。

李世清:什么?你,你明知道咱家田已经卖得差不多了,你还……

李世明:卖了田,咱家也是大户。弟弟我在皇军那儿混不混得好就要看大哥的表现,这可是咱家兴旺起来的机会。

李世清:是你兴旺起来的机会吧。

李世明:是啊,爹也没分我一星半点地产,这个机会怎么能放过呢?

李世清:谁让你赌的。

李世明:(笑了一下)可惜他不知道你抽鸦片抽得这么凶。

李世清脸青一阵白一阵,不再说话了。

李世明:(看看四周)东西卖了不少啊。哥,别抽了,省几个钱。二妞儿和大嫂还得过日子。丫环没了,她们也够累的吧,这点儿钱,我留下,买几副好药断了毒根。剩下的……嫂子!二妞儿也得找人家了,您看着用。

说完,李世明起身出去。中年女子过来握住李世清的手,李世清痛苦地转过脸去。

6、日 外 村口

黄忠义和二狗看着鬼子推着粮食走远。

二 狗:快,你先回去看看,你娘准是让鬼子吓病了。同志们很安全,你快回去吧。

黄忠义:行。

说完飞奔向家的方向。淡出。

7、夜 内 黄家卧室

黄母躺在床上不断说着胡话,黄忠义在一边服侍着。

黄 母:鬼子!鬼子!杀人了!别,别杀我的儿子……忠义,别打鬼子了,别……

黄忠义:娘……

淡出。

8、日 外 黄母坟前

新坟上立着招魂幡,土还是湿的。黄忠义一身孝服跪在那儿,二狗上前蹲在他身边。

二 狗:咱们这样不是个事。去组织上请个有斗争经验的同志来吧。

黄忠义:早晚杀光这些混蛋。(用力一拳砸在地上)二狗,不光要请指导员,还要弄来枪!

9、日 外 乡间小路

二狗牵着头驴,驴拉着车,车上一口棺材,边上坐着个女人,用布挡着脸。驴车走向鬼子炮楼。

10、日 外 炮楼前

鬼子拦住驴车。

鬼子:站住!什么的干活?

二狗:良民,良民。

说着掏出良民证给鬼子看。鬼子翻了两下,看看他。

鬼子:(指着车)这,什么?

二狗:死人。不好看……

鬼子上前看看棺材又看看女人,有些怀疑。

鬼子:她的,什么的干活?

二狗:麻疯病人!死人,她的男人,你的明白?

鬼子:八格?

二狗不敢说话了。鬼子看看女人,欲撩掩面布,女人用手护住,手上的皮肤溃烂得十分难看。鬼子吓了一跳,躲开,示意二狗过去。

鬼子:走,走,埋掉,嗯……

二狗大声哟喝着驴,驴懒懒地迈开步子,驴车左一摇右一摆离开了炮楼。

11、日 外 村口

黄忠义戴着孝,身后跟着几个壮小伙在村口等着,远远地驴车慢慢过来了。

青年甲:来了,来了……怎么拉了口棺材,晦气。

黄忠义瞪了他一眼,青年甲不说话了。大家迎上去。

二 狗:差点让鬼子给截住,好在孙同志化妆得好。我来介绍一下,这位是孙同志……

黄忠义看着驴车上的“女人”伸出手来。他见到一手的溃烂,皱了下眉。“女人”掀去蒙面布,一张中年男子的脸,没有笑容,十分平静,眼睛很有神,也很温存。但整个面容看上去又十分有尊严。

二 狗:这位是俺们村的民兵队长黄忠义。

黄忠义:(笑着)孙同志辛苦了,先屋里坐。二狗,去把刘郎中找来,给孙同志看看手。

二 狗:(愣了一下)看手?看什么手?

孙同志:你搞错的,这是干了的棒碴儿粥,化的妆。

说完擦去手上恶心的“溃烂”。 黄忠义愣了,大家笑,他也笑了笑,只有孙同志没笑。

孙同志:走吧,鬼子随时会来,这不安全。

黄忠义有点尴尬,但是大家跟着孙同志迈开了步子,他也只好跟上。

12、日 内 黄家

黄老太太的牌位前香烛林立。

孙同志脱去红棉袄,二狗等几个人把棺材抬进来。孙同志上前把棺材盖打开,里面放着几支旧枪和几本书以及少许子弹、手榴弹。

黄忠义拿起一支枪,拉一下枪栓,有些涩,没拉开。

黄忠义:怎么是坏的?

二 狗:不是坏的,是旧的。

黄忠义有些恼,把枪扔到炕上。

黄忠义:这叫我们怎么打鬼子?枪是坏的,子弹也不够,那手榴弹……能用吗?

孙同志看了他一眼,没说话,叠棉袄。满屋人都有几分失望,尴尬地沉默着,倒是二狗还有些积极性。

二 狗:不碍事,不碍事,我让赵铁匠修修就成……

看到黄忠义脸色不好,他也不说话了。孙同志叠好棉袄,抬起头来。

孙同志:枪是死的,人是活的,鬼子还有炮,八路军没有,不照样跟他打嘛?

黄忠义:用什么打?锄头、镐,还是粪叉?

孙同志:你怎么光想着打呢?这一村老少百十来口人,打起来怎么办?

黄忠义:拼了!大不了一个死!难道你怕死?

孙同志:(理都不想理)别犊子!

黄忠义:(跳起来)你说什么?

二 狗:别动气,别动气,大家都是自己人,大家都是同志……

另几个人也来劝,好不容易劝住了,孙同志直坐着没动。

二 狗:(疑惑地)孙同志,那您说我们怎么打鬼子?

孙同志:挖地道。

二 狗:挖地道?

黄忠义:(轻蔑地)还以为请了个神仙,没想到是个耗子精。

二 狗:哎呀,黄大哥求你少说两句吧。

孙同志看了黄忠义一眼,没理他。黄忠义也没脾气。

孙同志:(拿出一本书)看看这本书,写的。

二 狗:(憨憨地笑)俺们不识字……

孙同志:…动员了全国的老百姓,就造成了陷敌于灭顶之灾的大海,造成了弥补武器等等缺陷的补救条件,造成了克服一切战争困难的前提……(合上书)听得懂吗?

说完,孙同志看了看黄忠义,黄忠义低着头没看他。

二 狗:啥意思呀?

孙同志:就是说大家一起动手挖地道,变被动为主动,让鬼子找不着我们。那时候想怎么打就怎么打。

黄忠义抬头看着孙同志。孙的嘴角挑了挑,象笑又不象。

孙同志:但是我们不能急。地道先要能藏住人才行,先要能保住老人孩子和伤员不出事才行。报私仇先得忍忍。

黄忠义失望地低下头,不说话。

13、日 外 黄家门口

黄忠义和孙同志把二狗他们送出门。

孙同志:二狗,你们几个去准备一下,明天开个全村动员会。我抓紧写个稿子发言。

二 狗:哎。其实您也用不着写,乡下人听不懂那些个官词,您随便说两句就成了。

孙同志:还是要写的。你快去准备吧,抬张桌子,大一点儿的,你们几个也穿好点儿……我先回去写稿子了……

说完转身回屋。二狗几个也走了,只有黄忠义还站在原地,他回头看见孙同志进了屋,就跑出门追上二狗。

黄忠义:二狗,二狗。孙同志叫什么?

二 狗:不知道,上面就介绍说叫孙同志,他自己也没说过。

黄忠义:(低头)哦,你走吧。

说完,若有所思地回去了。

淡出。

14、日 外 土坪

孙同志站在一张破桌子后,桌子腿有一只已经没了。二狗等人站在孙同志身边。黄忠义也站在其中,虽然没穿孝服了但腰间还系着孝带。村民站在坪中间,仰着头看着孙同志他们。有的窃窃私语,不知是在置疑什么。

孙同志:(小声)二狗,你怎么连个横幅也没准备。乡亲们哪知道我们要干嘛?

二 狗:没事,反正也看不懂,我昨天已经挨家打了招呼。

孙同志:下次注意,这么做多没效率啊!

二 狗:是,是。(问黄忠义)啥叫效率啊?

黄忠义摇摇头,示意他注意听。

孙同志:乡亲们,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全面对我革命区进行扫荡了。他们的目的就是要抢人抢粮,杀光烧光,破坏革命区的生产建设,拖垮我们。我们能容忍这种行为吗?(看着村民)

村民迷惑地看着他,不知所云。孙同志也有点不知所措。

孙同志:当然不能!我们必须组织起来反抗这种侵略行径。把日本帝国主义打回老家去!

孙同志激动地鼓掌,想引起共鸣,但没人响应,他也很尴尬。于是他看看黄忠义。黄忠义不吱声,二狗突然站出来。

二 狗:大叔大嫂,忠义娘让鬼子吓死了。村里的粮食也让鬼子拖走了。稀饭咱还有的喝,可鬼子能放过咱们吗?鬼子换了头儿,倒是客气多了。可他还是个鬼子,再说鬼子兵们就个个都那么客气吗?俺到上边请了孙同志来就是指挥咱们打鬼子的。咱不能老受着气啊!这么提心吊胆地过日子哪成啊?

村民一阵私语。黄忠义看看二狗,表情奇怪,二狗不好意思笑笑。一个年青人站出来。

年青人:二狗哥,咱凭啥打鬼子?俺倒是有力气,可那也打不过枪啊!

二 狗:二柱,忠义娘可是把你当自己干儿子看,你就不想想为她老人家报仇?孙同志在这儿,孙同志是读过书的人,主意多。让孙同志讲。

村民又一阵私语,抬头看孙同志。黄忠义也看着孙同志。

孙同志:说过,动员了咱们全部乡亲,敌人就被咱包围了,武器不好,没粮食都有办法。组织上派我去别的村调查过,有先进经验。咱们可以学习先进的村,咱们各家都有地窖,把地窖挖大挖深再藏好了,粮可以藏起来,让鬼子找不着。然后再想办法打击他们。黄忠义同志说得对,鬼子虽然客气可还把他娘吓死了,那鬼子凶起来咱们怎么办?只有挖地道跟他们周旋才行。

二 狗:大家有问题吗?

村民不说话了,二柱站出来。

二 柱:我跟着干,是爷们儿的就来。

许多中年青人也纷纷应和。一些年龄大的,也碍于面子附和两句。

孙同志: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保卫革命成果!

二狗等人也和着喊口号,村民的情绪也渐渐激动起来。口号喊的越来越响。

15、日 内 某村民家

孙同志正在教村民如何设计地道,桌上摆着一张手绘的设计图。

16、日 外 某村民马棚内

马槽的底被拉开。二狗从里面站出来。马在他的头顶嘶鸣了一声吓了他一跳。村姑看见傻傻地笑了。二狗也不好意思地笑了。

17、日 外 黄家院子里

黄忠义在擦枪,一群孩子叫着跑进来。被他又哄出去,但立即又聚集在门口看着他,黄忠义十分无奈。

18、日 内 某村民家中

该家男主人从灶上钻出来,一下顶翻了锅,女主人正在缝被子,被吓了一跳。

女主人:你这死鬼,瞎鼓捣个啥!锅砸了看你吃什么?还不过来帮忙,快点儿!

男主人:黄队长、孙同志都指示了要抓紧挖洞早“备战”……

女主人:那个洞有什么挖头,能藏人不就成了。要把房子也装进去啊?牲口也不喂,娃儿也不管,全让我来,累死我看谁给你生儿子!过来!

男主人只好过去。

19、日 外 村子里的路上

黄忠义拿着枪去找孙同志,走着走着,看到几个中年男子坐在院门口抽烟袋。他过去。

黄忠义:二叔,您怎么没去挖地道啊?

二 叔:累了,歇会儿。

黄忠义:啊……(走开几步,又回来)明天,孙同志来检查,您家的地道挖好了吗?

二 叔:挖好了,挖好了。(小声)天天挖,天天查,吃饱了撑的。

黄忠义想了想没说什么,走了。

20、夜 内 黄家

黄忠义给黄老太的牌位上了柱香,孙同志回头看了一眼,没说什么又继续看他的书。黄忠义蹲到炕上抽起烟袋来,油灯的火一跳一跳的。

半天黄忠义抬起头来看着孙同志。

黄忠义:孙同志,别看书了,坏眼……

孙同志:哦……(侧过脸来)忠义同志,最近这两年,乡亲们的革命积极性不高啊。很多地道挖了一半就不挖了。我们是不是再开个会动员一下,我……缺少工作经验,你能不能主持一下?

黄忠义抽了两口烟,想了想。

黄忠义:乡亲们也跟俺说过不想挖地道,想打鬼子。我看还是组织他们搞训练吧。

孙同志:忠义同志,你娘他老人家走了,我也知道,咱要报仇可得讲策略。组织上也没有多少武器支援咱们,硬打不成。

黄忠义:八路军没枪不是笑话?

孙同志: 忠义,八路军的枪也是东拼西凑找来的。不容易,不比你们一年省出点儿粮食来的容易,只能是更困难,算了,说不清……

两个人又陷入尴尬。许久,黄忠义才开口。

黄忠义:行,明天俺试试。

21、日 外 土坪

场面同14场,只是多了个条幅上写“抗日斗争动员大会”。可是土坪里来的乡亲却不太多,而且明显有点不耐烦。孙同志看看黄忠义。

孙同志:来齐了?人怎么少了?

黄忠义:别再等了,一会儿来的也走了。(对台下)乡亲们,孙同志组织大家今天来开这个会是发现有些人不听组织的话,不肯挖地道,想跟大家上上课,动员一下……

台下有点喧哗。一个人站出来声称肚子痛,走了。又有些人找了各种借口离开。人越来越少,直到会开不成了。

孙同志:怎么搞的?怎么搞的?

黄忠义:(沮丧)没办法,老百姓懒呗。

二 狗:(想了很久)孙同志,不如我们去找李地主,让他动员村里的人。

黄忠义:出什么馊主义!共产党哪能去找地主帮忙?

二 狗:不是,李地主卖地以前待佃户不错,现在还有人欠他人情,还是挺有威信的。

黄忠义:他弟弟是翻译官。那我们挖地道的事还不全泄密了!

二 狗:上次鬼子收粮,你在。他翻译官要鬼子去收他们家粮你也看见了。他们兄弟俩为当年分家产的事闹别扭呢。

黄忠义:他们是亲兄弟,这件事我不赞成去找他们。

孙同地:(沉思良久)二狗你肯定他们兄弟俩正在闹别扭吗?

二 狗:当然!俺听说老地主当年因为怕李翻译官赌钱把家产败光了,就把地给了李地主。李翻译官的钱没多久就输光了,李地主又不肯给他钱,还总教训他。于是李翻译就借高利贷,还不上,让人打了一顿,还放出话来要杀他,李地主倒是替他还了钱。可是李翻译心气高就气跑了。后来也不知道那儿学了几句鬼子的话,成了翻译官。可李地主身子坏了,为了治病,地卖了不少……

孙同志又沉思了一会儿。

孙同志:可以试试。

黄忠义:那咱们挖地道的事鬼子还不全知道了。咱们分了他家的田,他哪能帮咱们啊?

孙同志:说了,要发动群众,要搞统一战线,统一战线你懂吗?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黄忠义:那地主怎么团结?

孙同志:不去找他谈,又怎么知道不能团结?

黄忠义:那怎么知道一定就能团结?

孙同志:你!我!你信不信我打你!

大家一愣。

黄忠义:打俺?打得过俺吗?

二狗忙劝。众人拉住孙同志。

二狗:别急,慢慢商量,都是自己人不是。

黄忠义一副无所谓的架式,孙同志想想也不说话了。

“抗日斗争动员大会”的条幅看上去有些萧瑟。

22、夜 内 李地主家

李世清的老婆正在擦桌子,外面传来叫门声。她出去。

23、夜 外 院子

李 妻:谁呀?(去开门)

叫门人:李世清在吗?

李 妻:(开门)您是?哟,孙同志。您怎么来了?快请进。

24、夜 内 李地主客厅

孙同志坐着,心事重重的样子,地主李世清拄着拐杖从里屋出来,脸色很不好,孙同志忙站起来。

李世清:孙同志,您坐,您坐。(自己也坐下)您找我有事?

孙同志:您怎么知道我?

李世清:我家那个鬼丫头一天到晚瞎跑,村里事全是她告诉我的。

孙同志:哦……今天我来呢……

李世清:您是为挖地道的事吧。

孙同志吃了一惊。

孙同志:啊,是呀。算了,李先生我跟您直说吧。地道关系到咱们一村人能不能跟鬼子斗争,能不能保住大家的粮食和性命,所以这个地道是非挖不可的。可是老百姓不懂这个,我来就是想请您出面动员一下。据说您在村里还是很有威望的……

李世清:过去的事了,过去的事了。现在是共产党领导大家。

孙同志:可是,我们也需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有志之士才能抵抗日本人,您正是这样的有志之士啊。

李世清:什么有志之士,废人一个。谁会听一个废人的话呢,您说对不对?

孙同志:您是不是担心您弟弟……

李世清:(突然有些愤怒)跟他没关系,李家没有那样的二鬼子。

孙同志:(松了口气)您……真的不愿出面……

李世清:敝人身体不适,需要休息,请孙同志见谅。

孙同志:那……打扰了。

说完起身。

李世清:二妞儿!给孙同志开门,孙同志,不远送。

二妞儿从里屋出来,清秀可人的小女孩,大约十四、五岁。黑亮的大辫子,眼睛灵巧地在孙同志脸上划了一下,旋即垂下,可以认出这双眼睛第2场就出现过了。

二妞儿:您这边请……

边说边给孙同志引路。只是一瞬,孙同志仿佛跃入那双明眸之中,无尽地在落。什么声音也听不见了,只有那句“您这边情”不停地回荡。一时间他无控制地痴痴望着二妞儿,甚至不知道向正在由老婆扶着向里屋走的李世清说句“再见”。

二妞虽然已经背对着孙同志,但是就象脑后长了眼一样明白孙同志正在呆呆地看着她,她也清楚孙同志的心思。于是她鼓足勇气回头冲孙同志微微一笑,又说了一句“您这边请”。可是她马上就羞得满脸潮红,手心也出了汗。这一下,孙同志更是找不着北,傻傻地跟着出了门,走出去好远,都是又想回头又不敢。

二妞儿扒在门缝上看着这个男人,看得很痴迷,直到孙同志拐过那个街角。看来喜欢一个人真的是不需要什么理由。正当二妞儿靠在门上回味时,屋里传来舅娘喊她的声音,她慌忙地答应着,小跑回屋。

25、日 内 黄家

黄忠义气得满脸通红,来回在走。孙同志还在看书。二狗等人紧张地坐在边上。

黄忠义:孙同志,俺们请您来是指导我们工作的,不是让您来给俺们惹麻烦的。你……李地主那儿怎么办?啊,怎么办?

孙同志:二狗,李地主这个人怎么样?

二 狗:(一愣)啊?李地主?还算仗义,不……不太可能投靠日本鬼子吧……(有些没底)

孙同志:忠义同志,你也听见了,我可以保证这个人是可靠的,决不会泄密。

黄忠义:保证?保证有屁用啊!他奶奶的,共产党办事跟你似的,不过脑子还不全完了!

孙同志:忠义同志!请注意你的用词。

黄忠义:行,俺注意!全他奶奶的等死吧。枪没几支枪,地道没挖成,还他奶奶的全泄密了!

孙同志:你以为李地主是傻子。二妞儿早就全都把情况告诉他了。泄密这件事我怀疑是咱们内部的问题!

二狗等人一愣,紧张地看着孙同志,黄忠义也奇怪地突然住嘴了。

孙同志:我只注意了挖地道的工作,忽视了保密工作,责任在我。既然事已至此,我们必须全力争取李地主,……如果必要,我们还得动用非常手段……

大家一时间陷入沉默。

孙同志:二狗,你派人日夜监视李地主家。

黄忠义:俺去吧。

大家奇怪地看着他,黄忠义也看看大家。

黄忠义:反正我擦枪也擦烦了……

一个青年人突然跑进来。

青年人:不好了,李翻译官带着鬼子又来了!

26、日 外 村口

李翻译官李世明骑着自行车,带着几个鬼子和一些伪军进了村子,二妞儿挑着水正好与他们撞个正着。

李世明:二妞儿!

二妞看见他,一时间不知所措。李世明上去卸下她肩上的担子,叫过来一个伪军挑着

李世明:二妞儿……别累着了……(摸摸二妞儿的头,冲队伍喊)走!

队伍迈开整齐的步子跟在李世明、二妞儿和那个挑水的伪军身后。

27、日 外 土墙上

黄忠义、二狗等人扒在墙头偷看。远远的鬼子和伪军过来了。

黄忠义:二狗,快!把孙同志带到……谁家地道挖好了?

二 狗:都没挖好,就你家的倒还能藏人。

黄忠义:行,行,快让孙同志藏进去,伤员也藏进去,快去呀!愣着干嘛?!

二狗窜下墙飞跑进屋。

28、日 外 村里小路上

李世明和二妞儿走在前头,后面跟着个挑水的伪军和一队全副武装日本人和中国人,着实有点滑稽,但这时谁也不会觉着好笑。

李世明:二妞儿……家里还好吗?

二妞儿:还行。

李世明:二妞儿,二舅带你去城里住,你愿意去吗?

二妞儿:为啥带俺去城里?

李世明:二舅那儿有好吃的,你去吗?

二妞儿:不去,俺走了,大舅没人照顾。

李世明:哦……

在村里另一头,孙同志和二狗等几个人抬着八路军伤员迅速地从一家跑出来。刚跑出来就差点儿撞上李世明的队伍,他们忙逃到柴垛后,等鬼子走开后迅速地冲进黄忠义家。

29、日 外 黄家后院

孙同志等人抬着伤员进了院子,二狗拉开了马槽,地道入口露了出来。他先钻下去,其它的人七手八脚地把伤员递下去。

30、日 内 李家前院

李世清拄着拐杖站在门口,李世明带着二妞儿进去,后面是几个伪军。李世明示意那个挑水的伪军把水倒进水缸。二妞跑到李世清跟前。

李世清:(看看二妞儿)你进屋帮舅妈缝被子。

二妞儿乖乖地进屋了,李世清看她的确进去了才转过脸来面对着自己的亲弟弟。

李世清:粮食上次没搬完,后院还有些,你都搬走吧。

李世明:哥,等会儿我让他们留下点儿。

李世清:不用了,都搬走吧,我人仨吃的不多,借点粮也能过。别为收不齐粮惹了日本人,咱家地产没多少了,靠你光宗耀祖了。

李世明:哥,今天我来还有件事。我给二妞儿相了个人家,是咱们这片的伪军司令,很得皇军赏识的人……

李世清:(气得发抖)你这个混蛋!外甥女你也不放过!二妞儿他娘死时怎么嘱咐的?你好赖是个舅舅,为了当个官把外甥女卖给人当小老婆?

李世明:哥!二妞儿在您这儿过的什么日子?天天挑水做饭,那是佣人的日子,我是为她好!

李世清:放屁,你这个二鬼子!我告诉你,二妞儿你别想带走,否则你就不是李家的人!

李世明:李世清,少跟我来这套!爹分地产时就不当我是李家的人了,今天的日子我是一点点挣出来的,谁也别打算给赢走。而且我还要过更好的日子!过几天皇军要来征民夫。到时候我来接二妞儿,您看着办。

说完,李世明转身出了院子。李世清一把扶住门框,几乎不支。二妞的眼睛在窗口看到了这一切。

31、日 内 地道

二狗跳到地道里,地道里零乱不堪,显然没挖完,他渐渐习惯了这种光线。

二狗:放下来吧!

一根麻绳栓着伤员放了下来,放着放着,麻绳断了,伤员径直掉了下来,咚的一下掉到地道里。接着是一声惨叫,和大家的一阵忙乱。

孙同志跳下来。伤员拼命忍住了疼痛,孙同志检查了他的腿。

孙同志(气恼地):断了!

他正要发怒,上面传来鬼子的脚步声,大家忙忍住,静静地听着。

32、日 外 村子里

部队在李世明的指挥下从各家搬粮。场面有点乱,个别鬼子、伪军还顺手牵羊拿走些东西。

33、日 内 地道里

大家警觉地听着上面的声音。只有孙同志愤怒地检查着地道里的一切,显然他对这几天的工作一点儿也不满。

34、日 外 村口

李世明指挥着部队拉走了粮食,村子里一片狼籍。

黄忠义、孙同志等人出来查看。

孙同志:没有挖好地道,就是这样的结果。大家看见了!

黄忠义本想申辩,想想忍住了。

孙同志:现在我们必须争取李世清加入抗日的队伍……

35、日 内 鬼子炮楼里

鬼子头前田正生气地走来走去。李世明站在那里不敢出声。

前田(日语):你是怎么搞的?我强调过不要惊扰老百姓。这样我们的统治会受到怀疑。怎么让支那人对天皇信服?

李世明(日语):对不起。

前田(日语):为了正军纪,你和拿了老百姓东西的人一起关三天禁闭,无论是日本人还是支那人。

李世明(日语):是。

李世明出去后,前田叹了口气,打开留声机,放出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他坐下闭目静听,突然唱片走针,前田睁开眼皱了皱眉,过去将唱针拿起跳过这一段,继续听。

36、日 内 李家

孙同志、黄忠义都坐在李世清的家里,李世清坐在主人的位子上沉思。

孙同志:李先生,今天的事您全看见了,如果我们不团结怎么打败日本鬼子?大家各自为政,只有让鬼子各个击破。

李世清仍然沉思。

孙同志:您家的粮让鬼子搬完了吧,我们可以结成抗日统一战线,在战时共享地粮食,但是需要您出面来组织这件事……

李世清仍然沉默不语。黄忠义明显有些不耐烦,但忍住了。

孙同志:李先生,日本鬼子烧杀劫掠无一不做啊。现在只是要粮,过几天又要来要人,说不定哪天性起就屠村啊!这样的事我在上边都听过汇报,冀东潘家隅大半年前就给杀了上千口人,全是老人孩子啊……

正说着,二妞端着茶从里屋出来,李世清抬头看着她。孙同志不敢再说怕着二妞儿。二妞儿大概什么都没听见,只是专心地上茶,走到孙同志面前时,脸又有点儿红,她努力低下头,把一杯特别加了海棠果的茶放在孙同志面前,然后飞快地走开了。孙同志虽然想看她,但碍着这么多人的面没敢,但他没发现黄忠义正死死盯着二妞儿看得出神。李世清看着二妞儿又走进里屋,他表情产重。确定二妞进了屋他才开口。

李世清:行,我答应您。

孙同志和黄忠义一下都没反应过来,忙回头看他。

李世清:明天,我们就动员全村人。

孙同志:太好了,谢谢,谢谢。

37、日 外 李地主家门口

李世清刚送孙同志等人出来,就见众村民站在门口,为首的是二狗。

二狗:孙同志,乡亲们刚才跟俺说后悔没听您的,他们要俺带个话,说愿意听

从明天开始挖地道。

孙同志表情激动。刚要开口。

李世清:不,从今天开始!早一天挖好地道,咱们就早一天能对付鬼子!

孙同志回头看着他,李世清也很激动,脸色发红,完全不象个病人了。

李世清:鬼子过几天还要来,咱们时间不多,咱不能让鬼子骑在咱中国人头上,对不对?

众村民:对!

李世清看看孙同志。

孙同志:打倒日本鬼子!

众村民:打倒日本鬼子!

38、日 内 地道里

村民们在孙同志的指挥下挖地道。孙同志亲自示范如何在坑道壁上凿灯台,以及如何挖排涝的地道。

39、日 外 土坪

黄忠义带着民众在操练。二狗背着几支枪从边上进。

黄忠义:二狗,你干嘛去?

二狗:枪修好了,俺放你家了哦。

黄忠义:二狗,你替俺会儿。

二狗:干嘛?

黄忠义:俺有事。

二狗:啥事?

黄忠义:有事就是有事,那么多废话呢,替一会儿。

二狗看他语气坚决,没办法推拖,只好过去替他。黄忠义接过枪飞也似的跑了。

40、日 外 黄家蒋院

黄跑回来,插上门,把枪靠在墙角,转从柴垛里掏出个奇怪的东西开始研究。

41、傍晚 外 土坪

看家的女人给大夫们送饭,挖了一天地道和训练了一天的男人们开始狼吞虎咽。

二妞儿端着精心做的饭四下寻找孙同志。

孙同志正蹲在那儿抽烟。他觉着有人在看他,回头望过去,两人的目光接在一起。孙同志眉毛一展,二妞儿红着脸冲他笑了笑,举了举碗,放在地上示意他过来拿。

孙同志站起来过去,二妞儿飞快地跑开。孙同志端起碗来,看着二妞儿远去的身影。

他从碗底摸出一张字条:今天晚上三更我在村口等你。

42、夜 内 黄家

黄忠义累了一天,呼噜打得震天响。孙同志则辗转反侧,无法入睡。

窗外月如明钩,更也刚响过三更了。

孙同志点着支烟抽了两口,又看看黄忠义,黄忠义睡得极死。

43、夜 外 黄家门口

孙同志溜出门,反身关门。四下张望了一下,匆匆走向村口。

44、夜 外 村口

月色姣好,朦朦胧胧地铺上一层乳白。

孙同志三步并两步中跑到村口,看上去一个人也没有。孙同志找了块石头坐下,点着烟闷闷地抽,一副很自责的表情。

突然一双手欲从后面挡住孙同志的眼睛,可是人却绊了一下,整个扑到孙同志背上。吓了他一跳。

原来是二妞儿。二妞儿忙从孙同志背上爬起来,全身紧张地缩成一团。

孙同志:没事吧?

二妞儿:没事,没事,没撞痛你吧。……你怎么这么晚才来?俺还以为你不来了呢。

孙同志:不会的,不会的。

两人一时不知该接着说什么,就沉默了一会。

二妞儿:饭好吃吗?

孙同志:嗯,好吃。

二妞儿:地道挖的啥样了?

孙同志:快好了……不过你家离村有点远,我还没想好怎么连起来……

皓月当空,初次约会的情人们竟谈论着这样无聊的话题,让月亮也烦得用一片云挡住了脸。

45、拂晓 外 黄家前院

孙同志从外面回来,正欲悄悄进屋,正撞上上完厕所的黄忠义。

黄忠义:(睡眼惺忪)你干啥去了?这时候才回来。

孙同志:啊……没啥……睡不着,我就去查看了一下村里的地势……忠义啊,等会儿咱们商量一下挖枪眼的问题。

黄忠义:(来了精神)成!挖好枪眼打他奶奶的日本鬼子!

孙同志:(附和)是啊,是呀。

46、日 外 村间小路

二狗模仿鬼子进村。从周围的房子、墙角里伸出枪口以及长矛模拟作战时的情况。二狗装成被打死的样子,孩子们欢笑着扑到他身上

47、日 外 黄家前院

黄忠义坐在那正在摆弄40场里出现的东西,现已成形,竟是个手榴弹制成的跳雷。

48、傍晚 外 土坪

众人又在吃饭。孙同志仍然端着那只碗吃着二妞精心准备的饭菜。二妞儿远远地看着,很开心的样子。

49、夜 外 村口

孙同志坐在石头上,二妞儿靠着,两人在看月亮。

淡出。

50、日 外 土坪

村民和武装民兵站在坪里,孙同志、黄忠义、李世清站在台上庄重地看着众人。

孙同志:乡亲们,同志们。咱们这几天努力工作,初步挖好了地道,但是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大家不能松懈。

李世清:谢谢大家跟孙同志合作,打鬼子的事靠大家动手。不然咱村子永远没有太平的日子。

孙同志:上面派交通员送了情报来,今天鬼子还要来咱村,咱们的地道还不完善,所以我希望大家回去后好好准备。粮食集中到地道中心的仓库里,老人孩子分三组藏到三个地下小厅里。民兵到各个地道关口就位,这个由黄忠义同志指挥。好,现在散会。二狗,你和忠义先指挥民兵将粮食搬进仓库。

台下开始忙乱起来,但还算有序。

孙同志:李先生,您先和夫人、二妞儿下地道。我在这里还有工作。

李世清:嗯。

孙同志:谢谢您。

李世清:谢我,为什么?

孙同志(笑了笑):谢一句怕什么呢?您先走吧。

说完,孙同志跳下台,与黄忠义、二狗一起指挥村民。

51、日 外 乡间小路上

前田带着鬼子、伪军正在前进中。李翻译跟在前田身后。一语不发。他身后还有抬轿子。

52、日 外 山头

哨民兵看到日军部队,放倒消息树。

53、日 内 地道

二狗跳进来,黄忠义、孙同志都在等着。

二 狗:鬼子来了。

孙同志:都做好准备,没有命令不许开枪。我们的地道还没挖好,我们必须看准了再决定下步反应。

二 狗:是。

黄忠义没出声,孙同志带着二狗走向地道深处。黄忠义看他们走远,悄悄地爬上去。

54、日 外 黄家

黄忠义从马槽里站出来,迅速跑到柴垛边,拿出跳雷、跑出院子。

55、日 内 地道小厅

孙同志进来看见众村民正紧张地等待着。

孙同志:大家不用害怕。鬼子奈何不了我们。到时无论出现什么情况大家都不要出声,不然会暴露我们。二狗,粮食都运进来了?

二 狗:嗯。

孙同志:好。你看二狗,这地道的墙这么多裂缝,也不平,有时间一定让人给修齐了。唉!忠义呢?

画外音:我在这儿呢。

说着黄忠义飞跑过来,气喘吁吁的。

孙同志:你干嘛去了?

黄忠义:没啥,有个活板没关严……

孙同志:在哪儿?

黄忠义:我修好了。

孙同志松了口气,他又看看洞壁自语道:“不行,不行……”走向地道的另一处。

56、日 外 村口

前田走着走着,回头问李世明。

前 田:(日语)你肯定你外甥女愿意嫁吗?我们不要扰民,一定要善待老百姓,才能让他们信服天皇。

李世明(日语):没问题,没问题,请放心吧。

部队一直开进村子,可是村里空荡荡的。

前 田:(日语)为什么一个人也没有?

李世明:(日语)可能……在睡觉吧。

前 田:(日语)睡觉?(看天上的太阳)现在?

李世明:(日语)睡午觉,睡午觉。

前田点点头,吩咐手下去各家集合村民。鬼子开始分头行动。

57、日 内 某民居

一个鬼子冲进来,屋里没人。他十分奇怪,四下找了找,还是没发现人,就出去了。

其实这一切全被藏着的民兵看了个真切,监视孔就在炕边上。

58、日 内 地道指挥部

传令兵跑进来向孙同志报告情况。李世清一家坐在一边。二妞专注地看着孙同志,在她眼中,工作中的孙同志太有魅力了。

黄忠义则时不时看看孙同志又看看二妞儿显得有点焦躁不安。

黄忠义:孙同志,派俺到前边去吧。

孙同志看看他,没说话。黄忠义有点急,二妞儿看看他。

二妞儿:孙同志,让他上去吧,前边需要个指挥的人。

孙同志扭头看着她,有点吃惊。

李世清:小孩子,多什么嘴!

孙同志想了想。

孙同志:黄忠义同志,你去村口的哨站代替我指挥。记住,除非特殊情况不许开枪。

黄忠义:是!

说完飞快地跑去上任了。孙同志看看二妞儿,二妞儿低下头。孙同志继续他的工作,二妞儿抬头又看着他。李世清把这全看在眼里,但没说什么。

59、日 外 村口

前田不耐烦地来回踱步。李世明看着也不知说什么好。

李世明:(日语)不如我先去我家把我外甥女接过来……

前 田:(日语)混蛋!没有村民就没有劳力帮我们把粮食送到司令部!到时候得到的就是军事处分!笨蛋!

李世明不再出声了。这里的一切也被看到了,监视孔在大树根边。

60、日 内 地道前哨站

黄忠义从监视孔边挪开,想了想,对边上几个民兵下命令。

黄忠义:把保险都打开,做好准备伏击鬼子。

民兵们犹豫地互相看了看。

民兵甲:队长,孙同志下命令不许随便开枪……

黄忠义:孙同志看不到这儿的情况,俺是这儿的指挥。鬼子队长就在外面,咱们可以给他来个一窝端。

民兵互相看看,拉开了枪栓,站到各自的岗位上。

61、日 内 地道指挥所

二狗跑进来,气喘吁吁。

二 狗:孙同志,鬼子在村里搜了一圈,没发现什么就准备撤……

正说着,一声枪响从地道另一头传来。孙同志惊警地抬起头来。

孙同志:怎么回事?

二 狗:不知道……

接着炒豆似的枪志就此起彼伏地响起来了。

孙同志:快,快去看看怎么回事!

说着人就和二狗一起跑了出去。二妞儿紧张地站起来,李世清的老婆搂住她,只有李世清静静地闭上眼睛,表情安祥。

62、日 外 村口

刚刚集中的日军和伪军突然遭到不明来历的伏击,死了几个人。但毕竟是训练过的正规军,迅速做出了反应,就地找到了掩护体,虽然无法还击,但民兵也打他们不着了。

前 田:(日语)怎么回事?怎么回事?

李世明:(日语)不知道!

他回头看看死在地上的抬轿子的伪军。

李世明:(日语)大概是八路军!

前 田:(日语)哪里?哪里?

李世明:(日语)不知道!

前 田:(日语)混蛋 !撤退,撤退!

鬼子和伪军组织起一个火力网,一边用强大的火力压住民兵的火力一边小心地步步为营地向后撤退。

63、日 内 地道哨站

黄忠义通过监视孔看到鬼子的动向。几发流矢打在监视孔边,他忙缩回头。

黄忠义:他奶奶的,想跑。

这时,二狗、孙同志跑了过来。

孙同志:怎么回事!为什么开枪?

黄忠义:枪走火了。

孙同志:我没让开保险,是不是你下的命令。

黄忠义:鬼子队长就在外面,这样机会不能放过。咱们得抓紧,他们马上要撤退了。

孙同志:(想了想)全力追击。

二狗:可是,这已经是地道尽头了,怎么追击啊?

黄忠义:我在村口埋了地雷。

孙同志惊讶地看着他。

黄忠义:以前有朋友教过。

孙同志:快去,看准时机再引爆。

黄忠义:谢谢。

说完跑出哨站,孙同志看着他远去的背景,表情很复杂。

64、日 外 村口

大部分鬼子撤到了民兵火力范围之外,前田指挥部队重新整队并且准备急行军撤回炮楼。

黄忠义在乱石堆后看得一清二楚。

鬼子部队迅速撤退,后面还有部分鬼子边撤边向后射击。

黄忠义握紧手中的引爆线,线另一头连着地雷。

鬼子迅速撤退,人群到了地雷上。

黄忠义猛拉引爆线。

65、日 内 地道哨站

“轰”的一声巨响,地道里的泥土也震落了许多。

二 狗:引爆了,咱们是不是追击。

孙同志:不行,武器咱们比不过鬼子,出了地道就挨打。等忠义回来吧。

说完他看看上面。

66、日 外 村口

黄忠义飞奔着,鬼子的子弹呼啸着飞过他身边。几发擦破了他的衣服。但他即时跃进了地道入口,并盖上了伪装。

从死伤的鬼子中站起来了个人,是前田。

前田:(日语)混蛋!混蛋!

李世明:(日语)太军,您没事吧?

前田没理他,而是捂着胳膊上的伤口指挥部队。

前田(日语):不要追击。撤退,撤退!带上伤员和可以拿走的武器撤退!

67、日 内 地道哨站

黄忠义跑回来,很生气。

黄忠义:为什么不追击?

孙同志:出了地道咱们就不如鬼子了。好了,今天的事到此为止。二狗,去看看乡亲们怎么样了。

黄忠义没说什么,只是看着他。

淡出。

68、夜 内 黄家

孙同志正在组织大家开会。同志们比较兴奋。

孙同志:今天,鬼子袭击了咱们村子。咱们的准备工作没有做好。

尤其是在关键时候有的同志沉不住气。虽然这一仗我们胜利了,但是咱们没有能从根本上打击到敌人……

黄忠义:孙同志你怎么灭自家士气长他人威风。今天的战斗俺就觉得打得好。没杀了鬼子队长是俺的地雷没埋好,但是咱们打死了那么些鬼子,还缴了那么多枪。就是大胜利嘛!

孙同志:今天打死了十一个敌人,其中有九个是伪军,只有两个日本人。这算是打鬼子吗?

黄忠义:那伪军也是帮鬼子的,没炸死李翻译太可惜了……

孙同志:忠义同志,你的话是代表党的,你现在的态度让咱们怎么做李世清的统战工作!

黄忠义:怕什么?反正地道也挖好了。

孙同志:黄忠义!我告诉你,你今天的行为暴露了咱们的军事部署,三天以内鬼子就会来报复,到时候地道还不完善,我看你用什么打鬼子!

正在这个气氛紧张的时候,门响了,二妞儿在叫门。

二妞儿:孙同志,俺舅让我来请你。

孙同志:散会,民兵上岗,一小时一岗,有情况立刻报告,说完开门出去。

黄忠义:(看着门)孬种。鬼子被打的那么惨还敢来。

二狗:少说两句吧,自己人先掐架。

69、夜 外 村间小路

孙同志走在前面,二妞儿跟在后面。

孙同志:二妞儿,我想过了。咱俩的事,我去跟你舅说……

二妞儿:别,急什么……

孙同志:(回头停下)怎么了?怕你舅不答应。

二妞儿:不是。

孙同志:那怕什么?我去说。

二妞儿:别说,反正别说。

孙同志:好吧,那就先放放。

两人又开始走,但是变成并排走了。

二妞儿:鬼子真的还会来吗?

孙同志:会……

70、夜 外 村口

一个民兵站在那儿,无聊地四下张望。一片云挡住月亮,让人有点不安。

71、夜 内 李家客厅

孙同志和李世清坐着。

李世清:今天这一仗会不会激怒鬼子。

孙同志:会。

李世清:那么他们很快还会来。

孙同志:对。

李世清:孙同志,我想请您一定手下留情。

孙同志抬头看着李世清。

李世清:我就一个亲弟弟,不论他对我怎么样,他都是我弟弟。如果他落到孙同志的里,请饶他一命。

孙同志:行。

李世清抬头看看窗外。二妞儿进屋送茶,李世清看看她。

李世清:孙同志,我还有件事要请你帮忙。

孙同志:您说。

李世清:我这个外甥女,自幼丧母。我一直把她当亲闺女来养,一年前许了人家。跟你一样是个干革命的,后来鬼子来了,那男的上了前线就没了音讯,只当是死了,今天,我只想……

孙同志紧紧盯着李世清,二妞儿也看着李世清。

李世清:我只想请您给她找个好人家嫁了,我这身子骨不行,全托付您了……

孙同志一瞬间愣在那儿什么也不知道了。二妞生气地看着李世清,然后跑进屋里。

李世清:孙同志,孙同志。

孙同志:啊……啊。

李世清:这件事您能帮我吗?

孙同志:啊……行……

72、夜 外 村间小路上

日军大部队迅速而无声地在路上行军。前田的胳膊吊着绷带,他表情凝重。李世明也跟在队伍里,神色紧张。

73、夜 外 村路上

孙同志和二妞儿一前一后走着,两人沉默不语。

二妞儿:(突然)你为啥答应俺舅?

孙同志没吱声,继续走,二妞儿站住。

二妞儿:你是不是不喜欢俺?是不是嫌俺丑?

孙同志停住,回头看着二妞儿。

孙同志:二妞儿,我不……我……

突然传来枪声。孙同志警觉地望向枪声的方向。

孙同志:二妞儿,快回去,带上你舅和舅娘进地道。

说完就跑向村口。

二妞儿:你要小心。

孙同志回头看看,点了一下头,就跑向夜幕深处。

74、夜 外 黄家门口

一哨兵满脸是血跑过来对着刚出来的黄忠义报告情况。

哨 兵:鬼子来袭击,鬼子来袭击了。

黄忠义:快,下地道。

刚说完一群村民就挤到了黄忠义家门口,二狗忙帮着组织村民进地道,枪声越来越密。

75、夜 外 村口

鬼子冲进村子,前田大声指挥着部队,零星的几个民兵在组织还击。但是鬼子的攻势很盛,根本挡不住。地上多了几具民兵的尸首。

76、夜 外 村间路上

李世清,他老婆和二妞儿正匆忙地向地道入口赶。刚转过一个弯,就有一队鬼子经过,他们忙躲起来。但是还是被发现了。

李世清:二妞儿,你带着舅娘快去找孙同志,我在这儿挡住鬼子。

二妞儿:舅爹!

李世清:快走。

说完,冲出去把拐杖扔向鬼子,鬼子吓了一跳,忙躲。李世清已经跑出去老远了,完全不象个病人的样。鬼子纷纷追着他开枪。

二妞儿带着舅娘迅速离开这儿,去寻找孙同志。

77、拂晓 外 村子里

鬼子们端着枪组织成一个火力网慢慢推进。

前田和李世明跟在后面,他们身边是五花大绑的李世清,李世明时不时侧脸看看他,李世清表情平静,只是不停地咳嗽。

78、拂晓 内 地道哨站

孙同志从监视孔里看到这一切。二妞儿和舅娘就在他身边。

孙同志:没我的命令不许开枪,黄忠义的命令也没用。二狗,你先带二妞儿她们去后面休息。

二妞儿:救救俺舅……

孙同志:嗯。你先过去,这儿有我。

二妞儿和舅娘跟二狗走了。孙同又从监视孔里向外看。

79、拂晓 外 村子里

李世明看看李世清,又看看周围的房子。

李世明:(日语)太军,咱们撤吧。土八路诡计多端,小心中埋伏。

前 田:(日语)好吧。带上他。

一指李世清。李世明看看李世清,李世清仍旧只是低头咳嗽。

李世明:(日语)他不是主谋,放了他吧。

前 田:(日语)不行,他是村里最有地位的人。我们必须杀一儆佰!

李世明:(日语)他有病,杀了他有损天皇威名……

前 田:(日语)混蛋!你们支那人全是混蛋!竟然用子弹来对付保卫他的大和战士!该杀!

李世明不说话了,他看看李世清。李世清终于停止了咳嗽,冲他笑了笑。李世明眼泪“哗”就下来了。

前 田:(日语)放火,烧了这里。

淡出。

80、日 外 村子

村子里四处着火,鬼子走了。村口的大树下是李世清身首异处的尸体。村子里女人哭声一片。男人静静的抬走死去的民兵。

孙同志、黄忠义呆呆地看着,两人站得很开。二狗来回跑着指挥救火。

淡出。

81、夜 内 地道某处

全村人挤在地道里,愁眉不展。孩子在哭。二狗在分粥给大家,他最后走到孙同志身边。

二 狗:(小声)孙同志,粮食受了潮,有的发芽了。

孙同志:是吗?

二狗摇摇头走开了。

82、夜 内 地道另一处

黄忠义正在同村里的年青人开会。

黄忠义:咱村子让鬼子烧了,咱们的兄弟也让鬼子打死了,这口气能忍吗?

青年甲:那该怎么办?鬼子枪炮比咱强,训练比咱好,怎么打得过呢?

黄忠义:光靠咱不行,俺想过了,咱们联系别的村,把地道跟他们的连上,到时候就可以相互照应着,还可以一起打鬼子。

青年乙:可咱跟最近的赵庄也有四、五里地,那要挖到什么时候啊?

黄忠义:君子报仇,十年都不晚呢。咋了,你让鬼子打怕了?想投降啊。

青年乙:不是,不是,不是……

黄忠义:怎么样?大家同意吗?

青年甲:这事,孙同志知道吗?

黄忠义:不用请示他,如果不是他那天太小心,咱们早就把鬼子给一窝端了。

大家不语。

黄忠义:行,就这么定了。

淡出。

83、夜 内 地道指挥所

孙同志正在熟睡,从地道另一头传来挖掘的声音,将他吵醒,他坐起来,仔细地听,然后跑出指挥所。

84、夜 内 地道某处

黄忠义正在指挥大家挖地道,孙同志过来。

孙同志:黄忠义同志,这是怎么回事?

黄忠义:俺们在挖地道。

孙同志:为什么要挖地道?

黄忠义:为了跟其他村的地道接上。

孙同志:接上?

黄忠义:俺们要联系各村端了鬼子炮楼。

孙同志:什么?端鬼子炮楼?黄忠义,咱们自己这点地道还没挖好,连抵挡鬼子的能力都没有,你想端了他们的炮楼?

黄忠义:行了,俺还跟你直说,俺觉着你就是个孬种,是个缩头乌龟。鬼子为啥这么狠?如果那天放开手脚打鬼子,他们能杀咱们这么多人?全是因为你不敢放开手脚打鬼子!

孙同志:好!这方圆几千里地的村子我都去过,他们的地道我也都看见过,为啥人家不出事,就是没有你这个犟驴!

说完扭头就走了。大家看着黄忠义,不说话也没挖地道。

黄忠义:看啥看?挖地道!

85、夜 内 炮楼

李世明呆呆地坐在自己房里,耳畔回响着李世清死时的声音。

门外传来脚步声和日本人谈话的声音,其中一个声音是前田。

(以下为画外音)

前田:(日语)您能来真是我们的荣幸。这边请,岗本少佐。

岗本:(日语)让您见笑了。

前田:(日语)这些八路军太狡猾。跟老鼠一样。不过有了您这样的地道专家,我们就能对付他们了。

岗本:(日本)您过讲了……

李世明听得一清二楚。他表情严肃,正在进行很深的思想斗争。

86、夜 外 地道口

孙同志从里面站出来,拎着一个包袱。他盖上地道口正要走,突然背后传来一个声音。

二妞儿:你要去哪儿?

孙同志:(回头)二妞儿?你一直跟着我?

二妞儿:你去哪儿?

孙同志:(四下看看)我……我已经控制不了局面了。我必须向上级汇报,再派工作组下来。

二妞儿:那你还回来吗?

孙同志:不知道……

二妞儿:带俺走!你去哪儿俺去哪儿。

孙同志:那不行,组织有规定,不许带女人。

二妞儿:那……那俺可以装成你外甥女。

孙同志:那也不行,你舅娘呢?怎么办?

二妞儿:舅娘……有人照顾。反正俺就是要跟你走……那个黄忠义喜欢俺,俺原先就是嫁的他拜把子兄弟,俺不愿意。现在……俺怕你一走,俺舅娘就把俺嫁他。俺不愿意。

孙同志:啊……

87、夜 外 炮楼

李世明端着尿盆从炮楼里出来。

岗 哨:(日语)你去哪里?

李世明:(指指尿盆)我去倒这个。

岗 哨:(日语)去吧。

李世明边点头哈腰地走过吊桥,边向四下张望,远处有一片小树林。他回头冲岗哨。

李世明:(日语)我去那边倒,可以吗?

岗 哨:(日语)去吧,去吧。

李世明走向树林,一进林子他就扔下尿盆,向远处跑去。

88、夜 外 村口

孙同志带着二妞儿出了村正走着,远远地过来一个人。他们忙躲起来。

那人跑近了,原来是李世明。他停下来气喘吁吁,等把气喘过来时,他抬头看到一个到处是残垣断壁的村子。

李世明:(大喊)有人吗?有人吗?

突然他背后被人用手枪顶住。

孙同志:不许动!你来干什么?

李世明:别开枪,我来告诉你们一个消息。鬼子请来了地道专家对付你们。我估计没多久他们就会再来。前田对你们十分恼火,也许会杀许多人,快跑吧。

孙同志:我凭什么信你?

李世明:我哥哥死在日本人手上,这还不能让你相信我吗?

孙同志:(想想)你先跟我去八路军指挥部。

李世明:那就来不及了。

孙同志:别费话,走。

孙同志押解着李世明走在前面,二妞儿在后面跟着。

89、夜 内 地道里

黄忠义正在指挥挖地道。二狗跑来。

二狗:孙同志不见了。

黄忠义:不见了?这个孬种,想逃跑。二狗,你在这儿指挥,我去追他。

说完跑了出去。

90、夜 外 乡间小路上

黄忠义飞奔着,后面跟着的几个民兵,几乎都快跟不上他。路边是密密的高梁地。

远远的,可以看见孙同志押解着李世明,二妞儿跟在他们后面。黄忠义加快步伐,民兵们很吃力地跟在后面。

“砰”一声枪响,孙同志倒在地上,黄忠义猛地站住,愣在那里。

一群鬼子从高粱地里冲上来围住孙同志等人。黄忠义忙示意民兵们就地隐藏起来。

前田从路边高梁地里出来,他看看腿上中弹倒在地上的孙同志,又看看李世明,最后看看二妞儿。二妞儿紧紧地偎在孙同志身边。

前 田:(半生的汉语)晚上好,各位。

李世明:(日语)你跟踪我。

前 田:(日语)你比你哥哥还坏,居然背叛天皇……

李世明:(日语)我只是重新回到我的同胞身边,无所谓背叛。

前 田:(日语)没时间跟你废话。(对孙同志)这位先生,你一定是总指挥吧,我有事需要你帮忙……

黄忠义远远地看到前田叫两个鬼子架住孙同志,押着二妞儿、李世明向村子走来。他忙下命令。

黄忠义:快,回村子,回地道。

前田正走着,前面的鬼子喊起来。前田看了看那个方向,是黄忠义撤退时暴露了。

前 田:(日语)安静!继续前进,只是小部队。

孙同志抬起头看看前田,又低下头。

91、夜 内 地道

黄忠义跳进地道大声叫着。

黄忠义:二狗!二狗!全部民兵上战斗岗位。鬼子进村了。孙同志在他们手上,要小心行事。

地道里一阵忙乱。

92、夜 外 村口

日军部队走到这儿停下了。自动散开成一个火力网。前田上前,看了看地形,又回来看着孙同志。

前田:(半生汉语)前面埋伏的有,我的怎么进村的干活?

孙同志没理他,耷拉着脑袋仿佛昏过去了。前田看着他笑了。他回头看看李世明。一挥手让人把李世明带上来。

前田:(半生汉语)慢慢想,我们的去看戏。

说完又一挥手,鬼子放开李世明。前田凑上前离他很近。

前田:(日语)你两次投靠敌军。你是一个非常差劲的人,天皇不喜欢叛徒。我会代他处理这件事。

说完一脚把李世明踢倒,就势抽出刀来斩下他的左臂,李世明的惨叫刺破天空,连鬼子兵们也惊得回头观望。

前田:(日语)我的祖先是武士,这一招就叫“红叶斩”,是我的祖父的祖父的祖父的祖父在枫树林里练成的。讲究的是快、准、狠。一招之下非死即伤。好了,尝尝你自己的血,给我描述一下它的味道。

说完扳开李世明的嘴,又一刀把他的舌头给割了下来,挑在刀尖上,舌头顺着刀锋向下滑了一下。一个鬼子看着这个情景忍不住吐了。前田上去煽了他一个耳光。

前田:(日语)混蛋!这么胆小怎么做天皇的战士?

他回头看时,李世明竟然爬了起来,摇摇晃晃地冲他冲了过来。前田迅速一侧身。手中刀锋一闪,斩下了李世明的头,李世明的身子又向前冲了一步才倒地,血染红了高粱地。

二妞儿抱着孙同志哭得十分难听,几乎象在喊。前田又一挥手,两个鬼子把二妞儿从孙同志那里拉开。二妞儿拼命扭动身躯但挣不开。

前田:(半生汉语)告诉我,哪里进村,安全的有。

孙同志紧紧盯着二妞儿,二妞儿哭得更厉害了。前田上前把刀贴在二妞儿脸上。李世明的血就顺着二妞儿的脸流到她领口流进她的衣服。二妞儿拼命要躲开却躲不开。

前田:(半生汉语)你的想好的没有?

孙同志还在犹豫,前田猛地举起刀,刀锋划过空气时竟嗡嗡作响。二妞儿也陡然停止了哭和挣扎,静静等待命运的来临。几乎就在同时,孙同志……

孙同志:我说!我都说……

93、夜 内 地道

黄忠义从监视孔里紧张地观察着。二狗跑来。

二 狗:忠义、忠义,鬼子从村东头进村了,地道在那边没有射击孔,咱们没法打着鬼子!

黄忠义:糟了,快走。我带民兵上地道打鬼子,我去,通知乡亲们撤退。

94、夜 外 村子里

鬼子小心的进村,由孙同志带着,前田押着二妞儿在后面。突然枪声大作,鬼子和民兵交火了。一瞬间,村子里火光四起,子弹飞啸,开始民兵利用比较熟悉地形的长处顽强狙击日军, 但日军的武器和军事素质迅速占了上风。

95、夜 内 地道

黄忠义指挥着村民撤退出地道,但显然指挥不力,村民乱作一团,黄忠义在中间怎么大喊也没有用。

96、夜 外 村子里

鬼子跨过民兵们的尸体前进。前田踢开一具尸体,是二狗。前田回头看看孙同志。

前田:(半生汉语)你的,叛徒的也是。

说完他笑了。没有声音,只是微笑。征服者的微笑。

淡出。

97、拂晓 外 土坪

孙子兵法翻译篇5

2、原文

《击鼓》

作者:佚名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3、译文

孙子兵法翻译篇6

论文关键词:人物称呼,类型,翻译手段

 

众所周知,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但同时又受到文化的制约。每种语言在很大地程度上都保持着本民族的文化特性,独有的思维模式和表达习惯。《西游记》作为中国文学史的一朵奇葩,现已被翻译为多国语言,受到全球学者们的关注。这部小说不仅故事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形象活灵活现,且语言诙谐幽默,脍炙人口。而其中大大小小林林总总的人物都有一个符合自己身份且非常形象的称呼。这些人物的称呼因小说的神话元素也大多无实名实姓而是以他们的尊称或绰号出现在小说中。《西游记》中人物称呼可分为以下几类

1.有实名实姓的,如一些历史人物李世民、殷温娇、徐茂公、秦叔宝、李建成、李元吉、薛仁贵、吴道子等大多为历史名人。

2.以其职责或身份冠以姓氏的。如:相良妻,王左衙、李右衙、李老者等。

3.即有号又有名的如:东海龙王敖广、哪吒三太子、西海龙王敖闰、唐太宗李世民等。

4.一人多个称呼的。如孙悟空,又称美猴王,行者,弼马温,斗战胜佛等,唐僧,本名陈玄奘,又称唐三藏文学艺术论文,江流儿等,猪八戒又称猪悟能,猪刚鬣、天蓬元帅、净坛使者等。

5.一些根据人物特性些带有喜剧元素的称呼。如眼看喜、耳听怒、鼻嗅爱、舌尝思、意见欲、身本忧。

6.《西游记》中最多出现的人物都是以号称呼的如:如来佛祖,玉皇大帝 太白金星,西王母还有无数妖魔鬼怪的称呼都是用号

《西游记》中人物如此繁杂的称呼在充分显示了汉语语言和中国文化的魅力同时,却也给翻译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中西文化存在极大差异,在宗教方面极为不同。 在《西游记》中既有道教,又有佛教,这与西方的及基督教大相近庭。要是西方读者能读懂这不同于自己宗教中的一些特殊的东西,対译者来说实属难事。以下就詹纳尔的译本来分析译者是如何处理这一难题。

在詹纳尔翻译的《西游记》中对角色称呼的翻译大概可分为五种。

1.直译

直译指翻译时要尽量保持原作的语言形式,包括用词、句子结构、比喻手段等等同时要求语言流畅易懂。

TangSanzang 唐三藏 Tang Sanzang

HongBaiwai 红百万 Millionaire Hong

HongShiwan 红十万 HundredThousand Hong

LiSi 李四 LIFourth

Yulan 玉兰 JadeOrchid

Xianglan 香兰 Fragment Orchid

“唐三藏”(Tang Sanzang) 属完全直译,完整的保留了中国人的称呼习惯。“唐三藏”他本姓陈,因是唐朝僧人,要西去印度取回三藏真经而取号“唐三藏”。直接采取直译不加注释,很难让一个不了解中国文化的外国人了解唐三藏这个名称的真正的含义。“红百万” (Millionaire Hong) “ 红十万” (Hundred Thousand Hong) 通过翻译表达出了原作者对于这个角色的个性和在小说的角色任务, 但却不符合中国人的称呼习惯,无法体现异域文化色彩。中国人给子女起名很多时候都寄托着对孩子的祝福或期望如:“乐乐”“康康”等。“红百万”和“红十万” 或许他们很有钱但没有那么确切,另外可能那只是当初他们的父母对他们的期望。“红百万”和“红十万” 被翻译为Millionaire Hong和 HundredThousand Hong在翻译为在英语时已定义为很富有的人。兰花在中国代表的志气高雅,也被誉为花中“君子”。“玉兰” (Jade Orchid) “香兰” ( Fragment Orchid) 两小丫鬟以兰取名,很容易让人们想象到她们小家碧玉的模样来。而 Orchid一词在英文中也指兰花还有紫色之意,但兰花在西方文化中并没有中国文化中那种深层次的含义论文开题报告。

2.意译

意译是从源语言的内涵意义出发,只要求将原文大意表达出来不注重细节,译文自然流畅即可。

Yicheng 驿丞 superintendent

Zhongchuguan 中书官 officialsof the secrectariat

DaXueShi 大学士 academician

CiShi 刺史 prefect

YuWai 员外 gentalmen

对于这些官职,詹纳尔大多采用意译。但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官职的职能和含义只能是有相似之处,而非等同。意译很可能是读者容易理解内容,但有时损失了其隐含的文化意象。如“驿丞”在中文中指古代驿站的管理人员。Superintendent 在英语泛指管理人员,或许稍加注释会让读者更明白其中的内涵。“员外”译为Gentalmen 非常贴切。Gentalmen 在英语也指乡间富绅,意义完全符合“员外”这一称呼。

3.直译加意译

在对有些称呼的翻译上,詹纳尔采用了直译加意译的翻译方法如:

HuangPaoLang黄袍郎Lord yellow robe

YuDi玉帝Jade Emperor

“郎”在古代是对男子的尊称。黄袍郎指长期穿着黄色衣服的男子。黄袍郎为一洞之主译为 “Lord” 符合其身份地位。但黄袍郎全译为 “Lord yellow robe” 无法表达他是长期穿着黄色的衣服。“玉帝”指天庭的皇帝。“玉帝”中的“玉”在这里是个尊称,以显示人物身份的尊贵,而非玉做的皇帝或姓玉的皇帝。“ 玉帝”译为“Jade Emperor” 容易让读者产生误解。

4.补译

在文学作品中作者们经常会引经据典,大多为一些源语言读者所熟悉的历史事件,人物,故事等。由于源语言读者的熟知,引用有时并不完整的。译者在翻译此类问题时应补充完整或给予注释以方便目标语读者的理解。如在詹纳尔的英译西游记中出现了历史人物:

LVGong 吕公 LvDongbin

Zijian 子键 Cao Zhi

Guan 管 Gu Zhong

Sun 孙 Sun Bin

“吕公”指吕洞宾文学艺术论文,传说中的八仙之一。“子键”是曹操的三儿子曹植的字,也是三国时期曹魏诗人、文学家,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管”指管仲,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孙”指孙膑,《孙子兵法》的作者,中国古代著名的军事家。詹纳尔在翻译时都补充完整,但没有注释。若增加一点注释性的语句,相信可让英语读者更容易理解。毕竟外国人不是任何人都清楚他们是谁。

5.习惯译法

习惯译法是指在英语中已经存在并被广泛接受的对某些概念的固定译法。

Wu Liang shoufo 无量寿佛amitayus Buddha

A mi toufo 阿弥陀佛 amitabha Buddha

Pu xian pusa 普贤菩萨 Samantabhadra

Pu tishu 菩提树bodhidruma

Luohan 罗汉 arhat

在《西游记》中大多佛教人物的称呼采用了这一翻译方法。佛教本来也非我中国宗教,而是从印度传入,在英语中已有这些文化词的固定的译法,译者一般都采用了已有的固定译法。

综上所述,詹纳尔在翻译《西游记》人物名称时,采用多种翻译手段,除意译外大都采取异化策略,以期更多的传递异域文化中的文化元素。中间因译者对一些特定称谓所代表的文化意象理解的偏差,造成翻译的不准确性偶有存在,不足为过。在有些称呼第一次翻译时增加一点注释时必要的,这可让英语读者更好,更深刻的了解这部作品的艺术价值和蕴含其中的宏厚中国文化。

[参考文献]

[1]W.J.F.Jener.(trans). Journey to theWest.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86.

[2]吴承恩.西游记[M]. 中国文史出版社,2001.

[3]王丽娜.中国古典小说戏曲名著在国外[M]. 学林出版社,1988.

[4]周颖.论中英人名翻译[D]. 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2003.

[5]张静二.西游记人物研究[M]. 学生书局,1984.

孙子兵法翻译篇7

误区一:混淆古今异义

例1 (2011年高考湖北卷)孝文皇帝去坟薄葬,以俭安神,可以为则。

误译 孝文皇帝放弃了筑坟的礼节而简单地埋葬,用节俭安定神明,可以作为准则。

正译 孝文皇帝放弃了筑坟的礼节而简单地埋葬,用节俭安定神明,可以把这作为准则。

分析与对策 例句中的“可以”为两个词,“可”是能愿动词“可以”的意思,“以”是介词“把”。现代汉语中“可以”是一个能愿动词。如果把文言文中的“可以”直接理解为现代汉语的“可以”,译文就不完整了。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①积累古今异义词。一是借助教材注释识记古义,如《曹刿论战》中“忠之属也,可以一战”;二是借助复习资料上的《古今异义词简表》识记古义。②翻译一个词首先想到的应该是这个词的古义,此外还要检验这个古义放在句中是否妥帖、句意与上下文是否相符等。

误区二:词类活用分析错误

例2 (2011年高考福建卷)吾为子新其亭,而更题曰“一柱”,可乎?

误译 我给你一座新的亭子,并改变它的名字为“一柱”,可以吗?

正译 我为你新修那座亭子,并重新命名为“一柱”,可以吗?

分析与对策 例句中的“新”,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新修”;“题”,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命名”。一般情况下,形容词不能带宾语,如果带了宾语,这个形容词就活用为动词了。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①借助复习资料熟悉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活用类别,并能通过对活用特征的识记、比较,结合语境进行正确翻译。如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这个形容词在句中就具有动词的性质。②翻译语句的前提是读懂文章大意,而考生检验翻译正误的方法,就是将译文放到文段中去检验,使自己的翻译符合语境,合情合理。

误区三:误译文言虚词

例3 (2011年高考安徽卷)有运饷官以弃运走,道死,其孙以赂乞入死事之列,先生斥而退之。

误译 有个押运粮饷的官员因为放弃押运逃跑,在路上死了,这个官员的孙子因为行贿请求把祖父列在因公事而死的人物中,先生训斥并且赶走了他。

正译 有个押运粮饷的官员因为放弃押运逃跑,在路上死了,这个官员的孙子通过行贿请求把祖父列在因公事而死的人物中,先生训斥并且赶走了他。

分析与对策 “其孙以赂乞入死事之列”中的“以”字,应译为“通过……手段”。有些考生误以为这个“以”与“有运饷官以弃运走”中的“以”用法一样,都是“因为”,造成翻译的句子不通。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①复习中要注意积累“其、之、以、而、乃、乎”等考试大纲规定考查的虚词及其多种用法,解题时要根据句意,准确翻译。②翻译完一个句子之后,要检查一下自己翻译的句子是否通顺,关联词是否得当。

误区四:漏译省略成分

例4 (2011年高考四川卷)一日,携褚币诣富家易谷种,值大雪,立门下,人弗之顾。

误译 一天,带上纸币到富人家买谷种,正遇大雪,站在门口,人们不理睬他。

正译 一天,(吕徽之)带上纸币到富人家买谷种,正遇大雪,站在门口,(那家)人不理睬他。

分析与对策 原文中虽然省略了主语,但为使文意通顺、明了,翻译时要将省略的成分补上。另外,有些通过直译无法使文意贯通的地方,如“人弗之顾”,也应适当加上使文句连贯的词语,不应简单地翻译成“人们”。

考生漏译省略成分,除了粗心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没有通读整个句子或与译句有关联的前后句,没有形成整体语境意识,只是“就词译词”,不能很好地把原文的意思传达出来。这种毛病轻则影响考生对个别词语的判断和翻译,重则影响考生对整个句子的理解。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①树立较强的语境意识,阅读时真正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在翻译一个句子时,不能偷懒,只满足于读单一的那个要求翻译的句子,还应适当“瞻前顾后”地把握语境。②翻译出一个句子之后,不要急着做下一题,而要回顾一下自己翻译的句子是否通顺,看看有没有缺漏的成分,如主语、宾语等。

误区五:语序处理不当

例5 (2011年高考山东卷)勿惧以罪,勿止以力。

误译 不要害怕百姓犯罪,不要阻止百姓出力。

正译 不要用刑罚让百姓害怕,不要用强力阻止百姓。

分析与对策 原文是介宾短语后置句,为使文意通顺、明了,翻译时要将后置的介宾短语移到谓语动词前面,即将“以罪”“以力”这两个介宾短语分别移到“惧”“止”的前面。另外,“惧”“止”后面都省略了代词“之”,也应适当补出,使文句连贯完整。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①考生应熟练掌握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的特殊句式,特别是介宾短语后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谓语前置等倒装句,翻译时应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②翻译出一个句子之后,要联系上下文看自己翻译的句子是否合理,看看有没有与文意冲突的地方。

误区六:语言不合规范

例6 (2011年高考重庆卷)斥止验问得实,立缚送大帅斩以徇,由是兵卫肃然莫敢犯。

误译 (江皋)呵斥他们停下来,审问得到实情,立刻缚送大帅那里砍了头,从此驻军肃然,没有谁敢危害百姓了。

正译 (江皋)呵斥他们停下来,审问得到实情,立刻捆绑起来送到大帅那里斩首示众,从此驻军纪律严明,没有谁敢危害百姓了。

孙子兵法翻译篇8

阅读下列文段,翻译画线语句。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1)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宇内,(2)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3)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金下吏。(4)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蓥篱,(5)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成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6)(节选自《过秦论》)

【参考译文】

(1)有并吞天下的意图

(2)以武力来统治各国

(3)用严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的百姓

(4)百越的君主俯首称臣,把性命交给秦的下级官吏处理。

(5)于是派蒙恬到北方修筑长城,守卫边境

(6)始皇心里自以为(倚仗)这关中的险固地势、方圆千里的像铁一样坚固的城池,就可以(成就)子孙万代的帝王基业。

【解析】上述六个句子,在翻译时都做出了较大调整,以致译文与原文字面意义有较大的距离,其中的原因就是句中含有不同的修辞方法。如第(1)处,对原句进行合并,译文简短,因为原文用的是特殊的排比手法,“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并吞八荒”等四个短语意义相同。但于今看来,很不适宜。正如钱钟书所说“四者一意,任举其二,似已畅足,今乃堆叠成句,词肥义瘠”,所以做出调整,以合现代汉语之习惯。第(2)(3)(4)句,考虑到“振长策”、“执敲扑”、“鞭笞天下”、“俯首系颈”都是以具体写抽象的借代方法,所以译文不着具体,直译抽象了。第(5)(6)句中的“藩篱”和“金”,属于比喻,所以前者直接以本体代之,后者译为明喻了。从这些例句看出,读懂句中修辞,并准确翻译,是阅读文言文应有之能力。

二、问题探究

上述翻译中的修辞问题,人们对其处理仍具有很大的随意性。

如对于“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和“俯首系颈”,教材的态度就不一样,对于前者,新老人教版教材都给出“用严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的百姓”这样的注释,而对于后者,老人教给出的注释为“意思是愿意服从、投降。俯首,低头,表示服从。系颈,颈上系绳,表示投降”,新人教给出的注释为“意思是愿意服从、投降。系颈,颈上系绳,表示投降”,大同小异。但都跟对待前者的态度不同,即没有直接用抽象的表达代替具体的描述。再说“俯首”和“系颈”其表达的抽象语意相同,正如“关门闭户掩柴扉”中的“关门”、“闭户”和“掩柴扉”相同一样。由此推想,对于句中借代词语的翻译到底是译出字面义好(直译好)还是译出其本体好(意译好)呢?传统的公认做法应该是意译好。那么其他常见修辞应该怎样翻译呢?

’比喻的翻译。明喻如“剽疾如猿猴”,调序可译为“像猿猴一样剽悍敏捷”;暗喻如“夫秦有虎狼之心”,译为明喻性语句如“秦王有虎狼一样的心肠”;借喻有时如“误落尘网中”,则以本体代喻体,直接意译为“误入污浊的官场”;有时仍是保留借喻的形式,如2010年高考全国卷I翻译题中的一个片段“汝爝火馀烬,敢与日月争明邪!”只能翻译为“你们这些微火残灰,怎敢与日月争辉啊!”。

互文的翻译。互文如“主人下马客在船”,合并翻译为“主人与客人从马上下来,已经来到船上”;如“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合并译为“房前屋后广种榆柳桃李”。

合叙分承的翻译。“兵革非不坚利也”即用了该手法。“兵”和“革”连说,叫合叙;“坚”和“利”分别陈述“革”与“兵”,是为“分承”。这种手法在古文中比较普遍。

错综的翻译。“披星戴月”,是错综,可理解为“披戴星月”;“山清水秀”,可理解“山水清秀”。如“酿泉为酒”,是“泉酿为酒”的错综,可以为“用泉水酿出美酒”。,

夸张的翻译。夸张实是一种虚拟语气,翻译时,要传达出这样的语气来。如“怒发)中冠”,若译为“愤怒得头发向上顶起了帽子”,就显得太实;加上“像要”或“快要”,而译为“愤怒得头发像要顶起了帽子”。

【练习】

阅读下列各个文段,将其中画线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一)(1)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韩愈《师说》)

(二)(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韩愈《师说》)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范仲淹《岳阳楼记》)

,四)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因矣。(4)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5)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贾谊《过秦论》)

(五)太守蔡兴宗临郡,深加贵异,以私米馈原平及山阴朱百年妻,原平固让频烦,誓死不受。人或问日:“府君嘉君淳行,憨君贫老,故加此赡,岂宜必辞。”原平日:“府君若以吾义行邪,则无一介之善,不可滥荷此赐。(6)若以其贫老邪,耋齿甚多,屡空比窒:非吾一人而已。”终不肯纳。百年妻亦辞不受。

(节选自《宋书・郭原平砖》)

㈥樊哙日:“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7)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成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成阳,(8)豪毛不敢查堑近,封闭富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9)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

参考答案

(一×1)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注意合叙。)

(二)(2)不理解字句,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学习了;不能解决疑难问题,不向老师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未发现他们的明智!(注意合叙。)

(三)(3)他们不因为环境好坏而悲喜,也不因为自己遭遇好坏而悲喜。(当心互文。)

(四)他们曾经以十倍于秦的土地,上百万的军}1人,开往函谷关去攻打泰国。秦人大开关门引敌深入,九国的军队(却)迟疑起来,不敢入关。秦人没有丢失一支箭那样的消耗,天下的诸侯(却)已陷入狼狈不堪的境地了。(4)这样一来,纵约解散了,各诸堡国争着型些基贿赂泰国。秦有富余的力量利用对方弱点来制服他们,(5)追堡走的败兵,互互堕基横市道整,血流(成河),好像能漂浮起大盾竖。(秦人)凭借这有利的形势。割取天下的土地,(重新)划分山河的区域。(当心错综和夸张。)

孙子兵法翻译篇9

[关键词]孙中山;译著;《红十字会救伤第一法》;意义

中国红十字会成立于1904年,它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大的慈善组织。它遵循“人道、公正、中立、独立、志愿服务”的国际红十字运动基本原则,弘扬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无论是在战时、灾时、还是在平时,红十字会始终不分种族、民族、不分宗教、信仰、积极参与人道主义救助工作,致力于改善最易受损害人群境况,对国家和社会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一、《红十字会救伤第一法》的翻译背景

就红十字会知识向中国的传播开说,国内人士最早对红十字会作出较为系统表述的就是孙中山先生。1895年10月,兴中会密谋在广州发动起义,事泄失败。起义失败后,孙中山被清廷悬赏通缉,被迫逃亡海外。1896年10月在英国伦敦曾被清公使馆诱捕,经英国友人营救后才脱险。1896年底至1897年7月,伦敦被难获释后的孙中山暂居伦敦。据司赖特侦探社的报告,“在1897年的头5个月,孙中山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大英博物馆图书馆的阅览室里度过的。”他利用英国图书馆、博物馆极为有利的藏书条件开始认真钻研,寻求救国之方。在此期间,孙中山结识了伦敦红十字会的柯士宾医生。“英医柯士宾君,伦敦城赤十字会总医员也,著有《救伤第一法》一书。” 1986年冬天,孙中山与柯士宾一同“游英君主云赛行宫,得观御跸之盛”。其间,柯士宾告诉他,他著有《红十字会救伤第一法》一书英文版,已译有法、德、意、日四国文字,希望孙中山能把该书翻译成中文。“柯君道君主仁民爱物之量充溢两间,因属代译是书为华文,以呈君主,为祝六十年登极庆典之献。施以奏闻,深蒙君主大加奖许,且云华人作挑(桃)源于英潘者以亿兆计,则是书之译,其有裨于寄英宇下之华民,良非浅鲜。柯君更拟印若干部发往南洋、香港各督,俾分派好善华人,以广英君主寿世寿民之意。”

孙中山欣然接受柯士宾的请求,开始翻译《红十字会救伤第一法》中文版。1897年,孙中山将《红十字会救伤第一法》翻译完成,并交由伦敦红十字会初版发行。此书在1904年以前便流传到了国内,《申报》于1904年3月间曾发表评论,称其“颇有用,正不必以人废言也”。

二、《红十字会救伤第一法》的内容概述

《红十字会救伤第一法》是孙中山一生中唯一的一部翻译作品,它在国人还尚未了解红十字会的时候,最早将国际红十字会精神用汉语文字表达出来,让广大国内民众对红十字精神有所了解和认识。

孙中山先生称该书“言简意赅,剖理精当,询为济世之金针,救世之要术”。全书通俗易懂,共分六章,插图41幅。第一章论体格并功用。因施救者要有起码的人体解剖知识,本章从骨骼、肌肉,一直讲到肺、脑等功能。第二章论血脉。流血与止血各法是救伤中最紧要之学,本章讲述血管、血脉止血的暂止之法和恒止之法。第三、四章论受伤。着重分析割伤、刺伤、破伤、撞伤、弹丸所伤、毒伤、醉酒、癫兽咬伤及其救伤之法。第五章论移伤之法。受伤者在救治过程中移之医院或附近施医之所,按人数多少,有一人独运之法、二人移动之法、抬床移动法、乡间货车移动法等。第六章论妇人侍病法。介绍一般护理方法,如病床的高度、如何使用体温表、为伤者更衣、热敷等。末附“裹扎须知”和“问题”,前者讲述裹扎的一般方法如三角巾包扎等;后者是有关各章内容的60个问题。现在看来这本书的内容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在当时的中国还是非常缺乏和迫切需要的。孙中山翻译的《红十字会救伤第一法》简明务实,在后来的北伐战争中,此书一度被作为训练卫生队伍的教材。作为救护基础护理教材,它对我们现在的救护业务,也具备一定的参考价值,值得重视。《红十字会救伤第一法》一书所传达的基本精神,至今对我们仍有启示和借鉴的意义。

三、 《红十字会救伤第一法》对中国近代红十字会事业的意义

(一)对红十字会在中国建立的影响

孙中山在翻译《红十字会救伤第一法》时,早就指出红十字会的人道主义精神。他在序言中写道:“恻隐之心人人有之,而济人之术则非人人知之。不知其术而切于救人,则误者恐变恻隐而为残忍矣,而疏者恐救人而反害人矣。”通过《救伤第一法》的传播,使人们掌握正确的救护知识,相互博爱,救伤扶伤,不分彼此。我国红十字会坚持将倡导人道、博爱、奉献的理念与激发社会各界内在的爱心与奉献相结合,以维护最易受损害群体的生命与健康为己任,是红十字事业扎根民众、取信于民、不断发展的力量源泉和思想文化基础。这和孙中山极力倡导和弘扬的博爱理念是相通的,可以说《红十字会救伤第一法》的翻译,为红十字会在中国的建立指明了理论精神。

孙中山翻译《红十字会救伤第一法》时,首次将红十字运动的运作流程和救助理念带到中国。孙中山在翻译红十字会救伤第一序言中写道:“济人之术则非人人知之。不知其术而切于救人,则误者恐变恻隐而为残忍矣,而疏者恐救人而反害人矣。”而西方各国设红十字会,“延聘名师,专为讲授一切救伤拯危之法,使人人通晓,遇事知所措施;救济之功,成效殊溥”。香港也在仿行,受过训练而获得正式证书的有百数十人。”这些红十字理论精神的建立,为中国近代红十字会的建立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对红十字会在中国传播的促进

《孙中山全集》中有记录写到,孙中山在与章太炎的谈话中提到“义师之中,庶事草创,固不暇编卫生队,良医又不可得,一受创伤,则能活命者寡矣。其以简易之术,日训将士,使人人知疗治,庶几有济。是书(《红十字会救伤第一法》)文略易明,以之讲解,不过数日而能通知其意,其为我宣行之。”从中不难看出,孙中山希望在军队中通过《红十字会救伤第一法》一书中,简易救护知识的宣传和训练,让士兵们掌握基本的救护常识,帮助士兵们在日后的起义中能进行自我救护。其次,中国与日本路途相近,20世纪初期,日本曾是中国留学生留学的首选之地。“从1903年起每年都有成千的中国人漂洋过海,东渡扶桑。”在留学日本的学生中,有很多人选择学习医学,这些学生又大多数都加入了日本赤十字社。他们希望通过在日本的学习能找寻到救国的真理,他们又希望以自身的努力,通过学医来改变中国社会和人民大众疾苦的现状。在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留学日本的医学生,以红十字人道、博爱精神为指导,决意回国参加战地救护工作。“留日医药学界红十字团成员,本人道情怀、出生入死,与中国红十字会协力同心,共纾国难,可歌可颂。”留日医学生在辛亥革命救护中的突出表现,与1907年2月孙中山译著《红十字会救伤第一法》一书在日本的再版发行密不可分。它不仅在留日医学生中宣传了红十字会精神,还让学生们了解到了救护知识和救护流程。这对后来在辛亥革命实战中的成功来说,是功不可没的,对我国战地救护实践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后来在北伐战争中,此书曾一度作为训练卫生队伍的教材。”

1904年3月5日,上海《申报》发表社论:“孙文所译《红十字会救伤第一法》颇为有用。”社论登报的第5天,上海万国红十字会宣告成立,几年后正式更名为中国红十字会。人们通过《红十字会救伤第一法》认识红十字,了解红十字精神。这为红十字在中国的创新奠定了广泛的社会基础。孙中山通过该译著,向社会传播红十字人道文化,传播红十字运动基本知识,传播人道、博爱、奉献的理念。

《红十字会救伤第一法》是一本特殊的译著,具有医教一体的作用,不仅介绍救护知识,它还是一本训练卫生员的教材。为我国红十字会培养了大批从事救护活动的中坚力量。本着“博爱、奉献”的理念,我国红十字会一批又一批的救护办事人员,不辞辛劳,深入烽火灾区,积极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奉献自己,救死扶伤,扶危救济,默默实践着红十字赋予的人道职责,谱写了一曲曲人道赞歌。

(三)为西学在中国的接受与传播开拓了新的契合点

在中国红十字会成立以前,大多数中国人都没听说过“红十字会”这个名字。当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创立时,中国正处在两次鸦片战争后,清王朝风雨飘摇的年代。后来,列强开始瓜分中国的狂潮,催生了中国的洋务运动。但当时的中国社会还处于半封闭的状态,中国人根本不知道,此时国际红十字会运动已经跨越欧、美、亚等大洲,先后得到数十个国家的承认和参与。直到19世纪80年代末,红十字会才走进中国。在那个“西学东渐”、春潮涌动的年代里,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推波助澜,成为红十字启蒙运动的先驱者之一。当时中国人尚未了解红十字会时,孙中山通过译著《红十字会救伤第一法》,最早将国际红十字会精神用汉语文字表达出来。“在红十字会传入之前,中国已经具有相当普及的社会救济组织,保持着历史悠久的慈善事业的传统。”但国人对红十字会这一新鲜事物没有任何接触,对红十字精神也缺乏了解和认识。孙在翻译的序言中写道“是以行路之人相值于患难之中,亦必援手相救者,天性使然也。”不难看出国人的博爱和救助思想。这些思想与红十字会的人道主义精神有相通之处。通过译著对红十字精神和救护知识的传播,使得红十字会的传入相比其他事物来说,更容易为国人所接受。从一定程度上,《红十字会救伤第一法》的翻译和传播,在人道、博爱方面,给国人和国际红十字会架起了一座桥梁,使得红十字会和红十字精神更容易为国人所接收。也促进了西方医学、社会救助学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

(四)推动中西慈善事业的融合

国际红十字运动始于1863年,由瑞士人亨利・杜南发起,并建立了“国际委员会”,1875年更名为“红十字国际委员会”;1919年建立了“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亨利・杜南和两大国际组织先后获得四次诺贝尔和平奖,两大组织于1989、1995年分别获得联合国观察员身份。红十字运动奉行“人道、公正、中立、独立、志愿服务、统一、普遍”七项基本原则。以防止并减轻人类疾苦,保护人的生命和健康,保障人类尊严为本运动使命。目前,全世界已有194个国家成为日内瓦公约的签约国,186个国家建立了国家红会,并加入了国际红十字组织。

自19世纪中叶开始,由于中西文化的接触与交融,中国社会各个方面都或快或慢地随之发生变化。全面开启了西学东渐、西俗东移的帷幕。在这一时期,中西两种异质文明发生了激烈的碰撞与融汇,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红十字的启蒙运动所以成为中国人的自觉行动,是因为以博爱为主旨的红十字人道主义,在国人的心灵深激起共振,产生共鸣。在《红十字会救伤第一法》一书的译序中,孙中山认为红十字会在西方出现并得到推广乃是由于讲求“济人之术”的结果;他接着用孟子“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之说的引用,表明他的潜意识是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为红十字会定位。他试图在把中国和西方作为两个可以对接的整体文化的前提下,在红十字会与中国具体情境之间建立起某种直接联系。“中国自古以来便以积德行善为优良传统,存在着接受红十字会的思想与社会基础”,所以“中国红十字会的成立,是中西慈善文化相互融合的结果”。

四、结语

孙子兵法翻译篇10

人的一生短暂,你要经历几段恋情最终才能找到真命天子呢?如果你有男女朋友了,你觉得下面哪件事会是你们最喜欢做的事呢?

A 一起到沙滩漫步

B 一起逛街买东西

C 一起到咖啡厅喝下午茶

D 一起聊天或是看电影

您的选择A:一起到沙滩漫步

你会遇到的恋情在2次以下。你是个很重情的人,也很珍惜目前双方的感觉,所以你不会主动背叛,若是顺利美满,这辈子可能就此相偕到老,厮守终生,只是死心眼的你也最不能承受情人的背叛,一旦对方对不起你,你便有可能放纵自己,甚至可能因此轻生寻短。

您的选择B:一起逛街买东西

你会遇到的恋情可能连自己都数不清。你很随性,也喜欢结交不同的异性朋友,常常是看对眼就在一起,不顺眼就分开,所以你总是恋情不断,却几乎从来没有一段感情是真正让你有印象过。也许随着年纪大了。或是婚姻的承诺与束缚,你才可能收起那份放荡不羁的轻狂岁月。

您的选择C:一起到咖啡厅喝下午茶

你会遇到的恋情是3~5次。你不习惯跟异性聊天谈心,即使有了对象也是一样,让人捉摸不定你的想法,对你始终没有安全感。所以一旦发生误会,即便你心里再怎么不愿意,对方都可能因为你总是不解释原因而愤然离去。你的恋情都很长,却不容易妥善维持。

您的选择D:一起聊天或是看电影

你会遇到的恋情五次以上。你太习惯定义爱情,也喜欢对另一半颐指气使,不肯真正用心去关心他的感受,唯有失去之后你才可能恍然大悟,想要好好珍惜,对方却不再给你任何机会。有一次经验学一次乖,一般来说大概五次,你便知道如何拿捏异性的心理情绪。

笑话连篇

这个不用翻译

在某厂内,厂长正在和外商洽谈一笔生意,旁边坐着翻译。突然,外商打了一个喷嚏,很巧的是,正好翻译鼻子痒痒,也打了一个喷嚏。这时,厂长嚷道:“这不用翻译,我听得懂!”

空降

某空降兵部队搞了一次夜间空降。为了让地面部队能够看清空降人员降落的准确位置,他们把空降兵身上全缠上了五颜六色的彩灯。

空降命令一下,一个伞兵从飞机上跳了下来。由于当晚风太大,伞兵被吹到了邻村的一个老太太家的院子里去了。当时这个老太太正在院子里看月亮。突然从天上落下来一个人。伞兵走过来问:“大娘,这是什么地方?”老太太声音颤抖着说:“这是地球……”

调查体重

军医官:“你现在的体重是58公斤,过去最重时是多少?”

士兵:“60公斤。”

军医官:“那最轻时呢?”

士兵:“3.5公斤。”

现在的学生真强悍

1、数学老师:“在数学符号中,大括号像一张弓,小括号像弯弯的月牙,那中括号像什么?”

学生:“像一只还没用过的订书钉。”

2、物理老师:“谁能举例说明异性吸引、同性排斥这一物理现象?”

学生:“我爸爸和妈妈是异性,天天在一块,这叫异性吸引;我妈妈与奶奶是同性,在一块就吵架,这叫同性排斥。”

3、化学老师:“在我们学过的化学键中,除离子键、共价键外,还有没有其它键?”

学生:“还有回车键。”

4、学生:“老师,李白用的墨水是白色的吗?”

语文老师:“不是呀。”

学生:“那为什么书上说李白字太白?”

语文老师:“……”

5、英语老师:“将英语口语翻译成汉语,哪些发音不用翻译?”

学生:“打喷嚏、咳嗽、还有哭和笑。”

6、政治老师:“为什么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学生:“咱学校的教学楼原计划建7层,由于资金紧张,最后只建了5层,这就叫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7、学生:“我发现历史上的名人都喜欢在姓后带个子字,如孔子、孟子、孙子,为什么北宋开封府的包拯包大人姓后却不带子字?”

历史老师:“他怕别人把他吃掉。”

8、生物老师:“请说出两种以上昆虫的名字?”

学生:“蝗虫、网虫、瞌睡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