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论文十篇

时间:2023-04-12 11:31:19

孙子兵法论文

孙子兵法论文篇1

顺应这种天命因于人事的进步潮流,孙子对“天”给予了独树一帜的界定。孙子之天不是天命之天,不是道德之天,不是感叹之天,而是实实在在的自然之天。在《孙子兵法》中,“天”字凡19见,主要有以下几类义项:(1)天时。如“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天地孰得”“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可全”“非天地之灾”。(2)天空。如“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3)天然。如“凡地有绝涧、天井、天牢、天罗、天陷、天隙”。(4)天地。如“无穷如天地”。(5)天气。如“时者,天之燥也”。(6)天下。如“战胜而天下曰善”。在所有这些用法中,天主要指称天时、天空、天气、天地、天下,郭化若先生称其“是自然的‘天’,不是神化的‘天’”[2]161,是可以发生变化的天时,而非不可改易的天命。也就是说,孙子主要是将“天”与“地”作为影响战争胜负的自然条件与客观因素来对待,视其为战争中必须考虑的天时地利,没有丝毫形上色彩与神秘意味。他曾明确指出,军队作战出现“走”“驰”“陷”“崩”“乱”“北”等失败情形,完全是由将帅人为过错所致,而决非天神带来的灾难,“非天之灾,将之过也”。这就从根本上否定了天神鬼神在战争中的主宰地位。[3]孙子对“天”的理解是以“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为基础的,因此,如何理解“阴阳、寒暑、时制”,就成为探讨孙子天论的突破口。“寒暑”“时制”是指天气冷暖、四时变换,纯粹是自然概念,无须多辨。在此着重探讨一下容易引起争议和产生歧义的“阴阳”概念。通观《孙子兵法》,孙子主要是在自然条件与地理因素意义上使用“阴阳”概念的。孙子说:“凡军好高而恶下,贵阳而贱阴。养生处实,军无百疾,是谓必胜。”何炳棣先生认为,孙子所讲的阴阳,“指的是昼夜、晦明、风雨等自然现象,毫无战国中晚期阴阳说的神秘色彩。”其“凡军喜高而恶下,贵阳而贱阴”的说法,与《周易•系辞》及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里的“阳贵阴贱”意指形上、宗法关系完全不同,“《孙子》是从纯行军原理判断自然条件优劣而言的。地势高亢总比卑湿优越,朝南向阳的方位总比荫翳背光的地点空气清新,‘军无百疾’。《孙子》阴阳之纯属理性,不待多言。”[4]应该说,这一理解符合孙子本意。的确,这里的“阴阳”乃是指地理位置上的阳面与阴面,是客观的地利因素,无神秘意味可言。结合孙子“不可取于鬼神”“禁祥去疑”等说法及孙子的整体思想取向来看,孙子的阴阳概念不应是迷信而应是理性的反映。征诸历史,“阴阳”概念出现很早,甲骨文中即已存在阴阳二字[5]71。徐复观先生对《诗经•邶风•终风》中的“噎噎其阴”与《诗经•豳风•七月》中的“春日载阳”诗句加以认真考辨之后,认为《诗经》中的“阴阳”,都没有后来作形成万物原素的阴阳二气的意义,“阴阳”最初主要是与日光有无以及气候冷暖相联系的[6]453-454。到了春秋时代,阴阳观念有了新的发展,其最大的发展是以阴阳为天所生的六气中之二气,阴阳已成为实物性的存在。《左传•昭公元年》载有医和语:“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发为五色,征为五声,淫生六疾。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也。分为四时,序为五节,过则为灾”,这里医和即是用具有实物性质的阴阳之气来解释人体的生理现象。人们还用阴阳二气的存在状况来解释地震这类特殊的自然现象。《国语•周语上》载:“幽王三年,西周三川皆震。伯阳父曰,周将亡矣。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之乱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今三川实震,是阳失其所而镇阴也。阳失而在阴,川源必塞。源塞,国必亡。夫水土演而民用也。水土无所演,而民乏财用,不亡何待?”由日光有无、气候冷暖,发展为实物性的存在,虽然显示了人们抽象思维的进步,但此时阴阳概念的主要内涵还是自然性质的,并无神秘之处。视阴阳为天之所生二气,是自然天论崛起的明显标志。而自然天论的崛起,是西周以来主宰之天失落的必然结果,是对主宰之天的直接反叛。诚如杨泽波先生所言:“由于主宰之天失落而形成的淡化神论,注重人文的思潮,对于先秦天的思想的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一个最直接的反应便是自然之天的崛起。”“周人的天是一个有意志的人格神”,“主宰之天是周人思想的核心,正是依靠这一核心内容,周人才完成了由自然宗教向伦理宗教的进步。”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西周政治走向衰败,在这种情况下,一场怨天、骂天、疑天的思潮席卷而起。“在主宰之天渐渐失落的大背景下,淡化神论,注重人文成为中国轴心时代的主基调,便有了相当大的历史合理性。”[7]104-109孙子的自然天论,就是在此主宰之天渐渐失落的大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以此疑天思潮为大背景,孙子提出和强调了其自然天道思想,并以此作为其立论的基点和前提。其自然天论,没有感叹之天的情绪宣泄,没有道德之天的形上意味,更没有天命之天的神秘色彩,有的是自然之天的客观性与务实性。

二、“不可取于鬼神”而“必取于人”的人本说

正由于孙子是一个自然天论者,更由于其基于“胜敌而益强”之冷酷现实的理性思考,所以他坚决反对迷信鬼神星占,反对任意的比附和类推,而强调要取信于人,重视人本身的作用,重视人为因素的影响。其曰:“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通览《孙子兵法》,不难发现,孙子无时无刻不重视人的作用,无时无刻不强调人为因素的影响。其清醒地察识到,战争是有着“日费千金”之损耗,“钝兵挫锐,屈力殚货,诸侯乘其弊而起”之隐患,“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之危险,关乎社稷兴衰、国家存亡、百姓祸福、士卒生死的“大事”。然而,战争虽然消耗多,影响大,但在其所处的春秋时代,毕竟是一个“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史记•太史公自序》)的危机四伏的时代。故此,君主将帅们力求“自保而全胜”、“安国全军”,乃理所当然;同时,力图“威加于敌”、“胜敌而益强”乃至争霸称强,亦为大势所趋。因此,孙子虽提出“不战而屈人之兵”、“兵不顿而利可全”以及“全国为上”的理想目标,但其也清楚,一定范围内与一定程度上的实战很难避免,关键是要争取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收益,即要尽力做到速胜、巧胜、易胜与全胜。而速胜、巧胜、易胜与全胜,又不能靠侥幸得来,也不能靠鬼神星占得来,而是要靠君主将帅“经之以五事而校之以计”,尤其是要“修道而保法”,即在政治、军事、经济、外交上进行全面周密的考量与部署,做到与民“同意”、“上下同欲”,知彼知己,有谋有备,方可实现。一句话,要靠人之德、人之智与人之力,方可得来。孙子所重视的“人”,主要包括君主和将帅。孙子要求君主成为“有道”之“明君(主)”,将帅成为“知兵”之“贤(良、智)将”。而“有道”之君,“有能”之将,关键是要懂得“五事七计”。《计篇》云:“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危(诡)也;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孙子开宗明义,强调指出,战争是关乎生死存亡的国家大事。战争的决策者、谋划者与指挥者们必须以高度审慎而认真负责的态度来对待战争,从“五事七计”方面来谋划和准备战争。显然,其没有将战争胜负归因于外在的天命神意,而是将其归因于可以认识和把握的人为因素。其判断胜负的“五事七计”,绝大部分都与人有关,即使是谈“天”说“地”,也是将其纳入“人”的视野来分析。孙子所言“五事七计”,包括政治、天时、地理、将领、法制等综合因素,涉及战略、战术、管理、心理等诸多方面,主要是从人的角度来探讨战争胜负问题。具体而言,这种对人为因素的重视,表现为政治上重“德”、战略上重“知”、战术上重“权”、管理上重“法”、心理上重“治”。政治上重“德”,由此而标举了治国理政能力。在其看来,战争是一个人为因素起决定作用的领域,是综合实力的较量,不仅要进行谋略上的博弈和经济上的比拼,更要进行道义德能上的对决。换句话说,要赢得战争,不仅要有高超的军事谋略与坚实的物质基础,还要有雄厚的“道德资本”。故而,君主是否“有道”,将帅是否“有能”,即是否施德政、是否有德能,是军事战略能否成功实施的政治保障,是关乎人心向背进而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其中,君主之德能主要表现为恤民安民、慎战重战、“将能不御”等方面,而将帅之德能主要表现为“智、信、仁、勇、严”等方面。战略上重“知”,由此而强调了全面认知能力。恰如陈学凯先生所言:“知彼知己,避实击虚的战争知行观,就是孙子整个军事哲学和战争理论体系的核心和精华”,“孙子的战争知行观是一切韬略的源头,是制订必胜军事计谋的一条必由之路。”[8]1-2在孙子看来,战争领域虽然纷繁复杂,但人们能够认识和把握战争,“胜可知”进而“胜可为”,即在全面深入掌握信息的基础上,控制敌人,应对变化。[9]一方面,其对君主将帅求“知”与能“知”的主观能动性作了充分肯定[10]7。君主要知与民“同意”之道,将帅要“知胜之道”。“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这是说,君主将帅要想取胜,首先必须知晓审时度势把握战机、合理进行力量配置、上下同心同德、重战而备战、加强协调配合,这些有关天时、地利、人和的“大道理”。而且,要“先知”敌我,“尽知”利害,“先知”与“尽知”,知常与知变,相互补充,有机统一。另一方面,孙子对有所“不知”者发出严正告诫。其直言不讳地指出,君主如果对军事“不知”而盲目干预军事,就会“乱军引胜”。“故君之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将帅如果“不知”“战之地”与“战之日”,也容易陷于“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后,后不能救前”的被动局面。总之,君主将帅,应该深谋远虑,高人一筹,努力做到尽知、深知与先知,而尽量避免半知、浅知与不知。战术上重“权”,由此而突出了灵活应变能力。孙子战术思想主要包括“兵者诡道”“兵以诈立”“分合为变”“奇正之变”“因利而制权”,其核心是一个“权”字,“权”即诡诈权变。按其所论,在瞬息万变的战争领域,不能拘于“君命”,而要根据变化着的情况采取灵活应变措施。具体来说,其一,在战斗部署方面,要“先处战地”,以逸待劳,因“地”制宜,懂得“九地之变”。其二,在战斗指挥方面,要“悬权而动”,不牵强,不固执,不拘泥,以保存实力而击败敌人为准,“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战之,少则逃之,不若则能避之”,要善于出奇制胜,“攻其不备,出其不意”。但孙子也特别指出,“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通“释”)人而任势。”褚良才先生解释为,“善于作战的人,力求造成有利态势,而不强求于人。所以就能放弃有限的人力而造成有利的态势。”[11]53这表明,仅靠有限兵力难以制胜,关键是将帅要开创性地制造和利用有利的态势,这样就可以胜得“巧”“易”。其三,在战斗实施方面,要“兵以诈立”,示形动敌,善于制造假象迷惑敌人,“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善于通过各种手段探敌虚实,以便策应,“策之而知得失之计,侯之而知动静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计,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管理上重“法”,由此而凸显了组织管理能力。孙子很重视运用“法令”教导民众、管理军队。其所谓的“法令”,主要包括军队的组织编制、官吏的委任与职责划分、军用财物的供求管理等几个方面。有了法令,又如何保证法令法规行之有效呢?孙子认为,首先要做到“令素行”。也就是说,在平素就要遵照法令法规教导民众、管理军队,使广大民众与吏卒遵章守法,习以为常。其次,要信赏信罚。也就是说,要按照法令法规及时而合理地赏罚,绝不能食言失信。再次,要恩威并用,使得三军自觉自愿地守法护法。一味严厉而不“亲附”,则“不服而难用”,过于宽松而不严格,又容易导致“爱而不能令,厚而不能使,乱而不能治”,同样也“不可用”。而所谓的“六过”,即“走者”“弛者”“陷者”“崩者”“乱者”“北者”,也主要是由于将帅不能严明法纪造成的,“凡此六者,非天地之灾,将之过也”。陈暤在注解“六过”时说:“一曰不量寡众,二曰本乏刑德,三曰失于训练,四曰非理兴怒,五曰法令不行,六曰不择骁果,此名六败也。”张预也说:“将弱不严,谓将帅无威德也。教道不明,谓教阅无古法也。吏卒无常,谓将臣无久任也。陈兵纵横,谓士卒无节制也。为将若此,自乱之道。”这两家都着重从将不行令而乏威、卒不守法而致乱的角度来注解孙子,可谓深得其意。心理上重“治”,由此而彰显了心理调适能力。在孙子看来,战争既是实力与智谋的博弈,也是心理与胆识的较量。故而,君主将帅的心理状态与士气对于战争胜负也具有重要影响。首先,君主将帅要保持冷静,善于克制,不可“怒而兴师”,“愠而致战”。尤其是将帅,要“静以幽,正以治”,防止“五危”,保持心态平稳,端庄持重,有条不紊,否则就有“夺心”之忧。正如老子所言:“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老子•第六十八章》),这是说,善做将帅的,不逞勇武,善于作战的,不轻易激怒,善于战胜敌人的,不用对斗。在将帅治心上,孙子与老子的主张可谓不谋而合。其次,将帅在实战过程中要善于“治气”“治心”“治力”“治变”,示“形”造“势”,善打“心理战”。孙子特别强调将帅在使军队取得心理优势,克服心理弱点中的主导作用。他提出,将帅通过“愚士卒之耳目”,“易其事,革其谋,使民(人)无识,易其居,迂其途,使民(人)不得虑”,“犯之以事,勿告以言,犯之以利,勿告以害”,以及“投之于险”,“示之以不活”等手段,就可达到“若驱群羊”,“若使一人”,“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的神奇效果。质言之,君主将帅不但要提高自己的心理素养,优化心理状态,而且也要尽力使用多种手段,使部下排除心理障碍与克服外界干扰,以求众志成城、同仇敌忾之效,这就为战胜攻取提供了可靠的心理保障。

三、“因敌变化而取胜”的因变观

进而言之,孙子重视人之作用与地位的最为突出的表现是,其提出了“因敌变化而取胜”、“因敌而制胜”的因变观。在孙子看来,置身于充满变数与偶然性的战争领域,须采取灵活机动的因应策略,通权达变,以牢牢掌握主动权,“致人而不致于人”。这一因变思想是“必以全争于天下”即对天下形势整体把握的必然表现,是对“兵形象水”即复杂多变的战争领域的深刻洞察,是对当时流行的鬼神星占观的坚决否定,更是对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充分肯定,体现了积极能动的辩证思维。[12]孙子从五声、五色、五味入手,着重阐明“五行”自身的变化,并由此导出其核心概念“奇正”,以说明“战势”的变化无穷。其曰:“声不过五,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味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恰如蓝永蔚所言,孙子“对五行的阐述偏重于五声、五色、五味,和《左传》的有关记载是一致的;而且其着眼点在于五行自身的变化,并由此导出了‘奇’、‘正’的概念。”[13]而孙子之所以强调五声、五色、五味之变,并明确提出“五行无常(恒)胜”,主要目的是为了论证军事领域中敌我、奇正、虚实、动静、迂直、勇怯、进退、攻守、众寡、强弱、治乱、利害、全破、胜负、生死等矛盾对立因素也是相互制约、相互转化与相反相成的,以此告诫人们不能用“五行”定向生克的固定模式来看待战争,而要认识到如同“水无常形”,“兵无常(成)势”,故而“战胜不复”,从而强调战争领域的变化莫测,强调要积极主动地适应变化、掌控变化,“应形于无穷”,“因敌变化而取胜”,即利用矛盾相互转化的原理,根据形势变化而调整、变更战略战术,以求出奇制胜。[14]按孙子说论,从因应对象来看,要“知”敌而“备”敌、“随”敌而“动”敌。首先,要“知”敌。即采取“策之”“候之”“形之”“角之”等多种手段以探敌虚实,以“知诸侯之谋”。其次,要“备”敌。在“知”敌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备敌,做到“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以虞待不虞”,就可有备无患,以逸待劳。倘若不知敌且不善于备敌,就可能由“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之;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之主动,而变为“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与“必擒于人”之被动。第三,要“随”敌。在对敌手透彻了解与有效防备的基础上,还要随时寻找战机,“践墨随敌,以决战事”。最后,还要“动”敌。即善于通过示形造势迷惑敌手,“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善于刺激,“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善于诱骗欺蒙,“予之,敌必取之”,“以利动之”,“利而诱之”;善于通过情报间谍活动牵制摆布对手,使得战由我出。总之,只有“知”敌而“备”敌、“随”敌而“动”敌,才能“动而不迷,举而不穷”,才能“为敌之司命”。从因应内涵来看,主要是“因形”与“任势”。先看“因形”。孙子所说的“形”,主要是指战争中客观、有常、易见的因素,是一个实力与优势概念。“形”有静态、动态之分,动态之“形”与“势”相近。其所谓的“因形”,包括示形、探形、造形与制形。我方通过主动示形可以调动敌手,“形之,敌必从之”;通过陈师部列加以试探而知死生之形,“形之而知死生之地”;在“度”“量”“数”“称”“胜”环环相扣的实力基础上,制造“以镒称铢”“若决积水于千仞之谿”之形,就可造成一泻千里、不可阻挡之势;而能做到“形人而我无形”,达到“无形”而“形圆”,使得“人皆知我所以胜之形,而莫知我所以制胜之形”,就可“应形于无穷”,而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再看“任势”。孙子所说的“势”,主要是指战争中能动、易变、潜在的因素,如指挥的灵活、兵力的使用、士气的勇怯等[15]56-62,“势”与“形”密不可分。孙子主张储备实力,利用优势,制造机变,所谓“势者,因利而制权也”。在其看来,“任势”者,并不求全责备,而是善于捕捉玄机,根据需要而灵活利用奇正、强弱、分合之变,营造“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的险峻之势,使得“齐(怯)勇若一”,以收“犯三军之众,若使一人”之效,从而巧妙地“运用力量,因势施谋,借势成事”[16]225。从因应原则来看,孙子强调要“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也就是要权衡利弊而采取灵活适宜的行动。具体而言,首先要“杂于利害”。在其看来,明智的将帅,一方面能“尽知”利害而兼顾利害;另一方面又能做到“以迂为直,以患为利”,即变迂为直,转害为利。其清醒地认识到,“利”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使我方“胜敌而益强”,也可使我方虽然“战胜攻取”却因“不修其功”而置于难以收拾的凶险之境。故而,要通盘考量利害得失情况,采取周全的因应措施,不可顾此而失彼,更不能因小而失大。其次,出于长远考虑,为追求“安国全军”之大利,“兵不顿而利可全”之全利,“唯民是保,而利于主”之重利,而非短浅之利、微薄之利、破损之利,孙子强调要贵胜主速。因为,春秋时代的诸侯国比较小,人力、物力、财力很有限,一般都经不起旷日持久的战争,“久暴师则国用不足”。长期用兵作战,必然消耗巨大,挫伤锐气,导致国力亏空,军民疲敝,让人有机可乘,这是非常危险的。所以,取胜即可,不宜拖延,更不能穷兵黩武。

孙子兵法论文篇2

2.滨州学院学报 孙子兵学体系研究的千年探索赵海军,ZHAOHai-jun

3.孙子"庙算"思想溯源陈相灵,CHENXiang-ling

4.《孙子兵法》的文化根柢喻江,YUJiang

5.均势体系与战国时代大国战略行为李亚平,LIYa-ping

6.先秦国家安全思想初探萧大维,XIAODa-wei

7.春秋战国时期伐交思想初探李晓玲,LIXiao-ling

8.《孙子兵法》"和合"军事思想及其现代意义王延飞,WANGYan-fei

9.《孙子兵法》的地缘思想邱剑敏,QIUJian-min

10.《孙子兵法》的仁本观——兼与《司马法》比较李元鹏,LIYuan-peng

11.齐国兵学文化与《孙子兵法》孙兵,SUNBing

12.《诗三百》对孙子军事思想的影响李兆禄,LIZhao-lu

13.《孙子兵法》"九变"考宫玉振,GONGYu-zhen

14.《十一家注孙子》宋代注家成书考魏鸿,WEIHong

15.《孙子兵法·虚实篇》中"越"字新解扈光珉,HuGuang-min

16."知"的逻辑和"胜"的界限李新坤,LIXin-kun

17.论"奇""正"韩国庆,HANGuo-qing

18."势"域中的孙子兵法许金,XUJin

19.融合中西兵学:《孙子兵法》的近代研究侯昂妤,HOUAng-yu

20.武举考试与《孙子兵法》韩荣钧,HANRong-jun

21.美国学者对《孙子兵法》的翻译与研究商海燕,SHANGHai-yan

22.《孙子兵法》在西方引起广泛关注的原因王亚萍,刘文娟,WANGYa-ping,LIUWen-juan

23.《孙子兵法》与国防安全杨新,杨斐,YANGXin,YANGFei

24.敌对斗争中的"虚实"略李如龙,LIRu-long

25.孙子"仁"的思想与战争法的运用滨州学院学报 熊梅,XIONGMei

26.孙子的慎战思想与中国核战略文化夏旻,XIAMin

27.孙子《火攻篇》对太空战的启示阎盛国,YANSheng-guo

28.《孙子兵法》与中国传统安全战略高润浩,GAORun-hao

29.孙子全胜战略与当代后勤建设战略抉择杨文哲,赵洁,YANGWen-zhe,ZHAOJie

30.孙子与关于"水"的战争思考牛申娜,NIUShen-na

31.《孙子兵法》与美国空军作战指导原则胡晓剑,吴启忠,HUXiao-jian,WUQi-zhong

32.回到孙子——美国在伊拉克战争中的战略失误分析徐宇春,XUYu-chun

1.《竹简孙子》再考——以《形篇》中"守"的解释为中心展开讨论铃木拓史,董凤伍,TakufumiSuzuki,DONGFeng-wu

2.宋代"崇文抑武"治国方略与孙子兵学研究魏鸿,WEIHong

3.戚继光与《孙子兵法》——兼论经典理论著作的实际运用杜超,DUChao

4.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背景下的滨州经济发展策略王海滨,WANGHai-bin

5.范仲淹《易义》对《周易》的诠释方法李沈阳,LIShen-yang

6.家学文化传承形式探析——以滨州杜氏家学为例杜立晖,DULi-hui

7.关于中国传统孝文化内涵特征及其功能的思考黄颂,黄琳,HUANGSong,HUANGLin

8.北京绿色奥运集群创新系统及循环研究任保国,RENBao-guo

9.关于科学发展与和谐社会关系问题的思考王萍,WANGPing

10.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思考张慧,ZHANGHui

11.市场经济背景下高校管理中的经营理念李婧,LIJing

12.东亚朝贡体系的文化内涵——与西方殖民体系的比较茹莹,宫玉振,RUYing,GONGYu-zhen

13.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济南人力车夫研究于景莲,YUJing-lian

14.马陵之战战址之争焦点问题探析韩明林,HANMing-lin

15."左思风力"的儒学意蕴、审美构成及其影响孙宝,SunBao

16.如来清净禅对皎然诗歌的影响徐涛,XUTaoHttP://

17.佛教兴盛对隋代诗歌的影响于英丽,YUYing-li

33.从伊拉克战争看孙子思想在媒体战中的运用张道庆,ZHANGDao-qing

34.滨州学院学报 《孙子兵法》与现代信息战李丹阳,LIDan-yang

35.《孙子兵法》的组织文化建设思想王学秀,范冠华,WANGXue-xiu,FANGuan-hua

36.兵学与儒学"优势互补"对现代化人格塑造的意义孙远方,SUNYuan-fang

37.《孙子兵法》蕴含的人本管理精神胡滨,HUBin

38.《孙子兵法》组织结构思想对企业管理的启示姚振文,YAOZhen-wen

39.孙子兵法与蓝海战略基本思想比较分析王春晖,WANGChun-hui

孙子兵法论文篇3

作战讲究的是战术,《孙子兵法》开篇第一章为计篇,攻其不备,出其不意正是出于此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1名作《孙子兵法》优秀读后感,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2021名作《孙子兵法》优秀读后感1孙子在他的兵法思想中,论述了对待不同的敌人要采取不同的战略战术。而在商场中面队不同的竞争对手,同样也要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在激烈的商业竞争中,企业要立于不败之地,最重要、也是最困难的事情就是要分析自己在市场中所处的地位,对于强弱不同的竞争对手,要采取不同的商业策略,以求在市场中赢得一席之地。比如商战中经常采用的“避实就虚”等策略就是孙子兵法思想的运用。

任何事物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商场也是一样,没有永远的胜利者,也没有永远的失败者;没有永远的强大,也没有永远的弱小。在现代社会,企业必须不断创新,在产品、服务、管理等各个方面都跟上时代的发展需要,否则,任何一个实力强大的企业,都会因停滞不前而被市场淘汰。因时而变,因势而变,“饱能饥之,安能动之”。总之只要有利于达到自己的目的,一切手段都要加以利用,这就是商鞅的成功之道。

企业的经营者是企业的组织者和管理者,也是企业决策的核心力量,如果企业的领导感情用事,将会导致决策的失误,从而给企业造成重大损失。

“兵不厌诈”在商战中,设下圈套,从而达到自己的商业目的,正是孙子所言的“登高而去其梯”。对于企业的经营者来讲,一定要弄清对手的真实意图,避免上当。

2021名作《孙子兵法》优秀读后感2这个寒假,我阅读了《孙子兵法》。看完这本书,我非常佩服苏子的才能,竟然能在战争时期写出这么好的兵法书籍!

这本书主要写了一些历史战役中的将帅们都是运用什么样的战略取胜的。孙子是想要告诉将帅们:“兵者国之大事也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意思就是说军事是国家的大事关系到国家的生死存亡这本书不能不看的。

《孙子兵法》既是一部军事经典著作,又是一部光辉的哲学著作,是我国灿烂的古代文化中一份珍贵的遗产。孙子在书中揭示的一系列具有普遍意义的军事规律,不仅受军事学家所推崇,在经济领域、领导艺术、人生追求甚至家庭关系等方面,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呢!

从书中我了解到《孙子兵法》是我国最早的军事理论专著,从它诞生起到现在已经有两千多年历史了。全书共有“计篇”、“作战篇”、“谋攻篇”等13篇。里面有许多精彩的战例,像计谋篇中的“武王牧野誓师灭殷商”,作战篇的“商鞅立法奖军功”等等都是大家熟悉的故事。《孙子兵法》中的谋略规律就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是流传至今的真理,更说明了孙武是一个非常伟大、杰出的谋略家与军事家。

《孙子兵法》中的各种战术、策略不仅在军事有着重要贡献,而且深入到政治、外交、企业经营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人类的优秀文化遗产。当今世界上有许多国家都在研究《孙子兵法》,甚至把它视为兵法谋略经典。

《孙子兵法》真不愧是我国的瑰宝,历一颗璀璨的明星!

2021名作《孙子兵法》优秀读后感3一般认为,《孙子兵法》成书于专诸刺吴王僚之后至阖闾三年孙武见吴王之间,也即前515至前512年。全书分为十三篇,是孙武初次见面赠送给吴王的见面礼,

《孙子兵法》全书共十三篇,各篇均有其主题思想,但又构成一完整的思想体系。《计》讲的是庙算,即出兵前在庙堂上比较敌我的各种条件,估算战事胜负的可能性,并制订作战计划。这是全书的纲领。《作战》主要是庙算后的战争动员。《谋攻》是以智谋攻城,即不专用武力,而是采用各种手段使守敌投降。《形》、《势》讲决定战争胜负的两种基本因素:“形”指具有客观、稳定、易见等性质的因素,如战斗力的强弱、战争的物质准备;“势”指主观、易变、带有偶然性的因素,如兵力的配置、士气的勇怯。《虚实》讲的是如何通过分散集结、包围迂回,造成预定会战地点上的我强敌劣,最后以多胜少。《军争》讲的是如何“以迂为直”、“以患为利”,夺取会战的先机之利。《九变》讲的是将军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战略战术。《行军》讲的是如何在行军中宿营和观察敌情。《地形》讲的是六种不同的作战地形及相应的战术要求。《九地》讲的是依“主客”形势和深入敌方的程度等划分的九种作战环境及相应的战术要求。《火攻》讲的是以火助攻。《用间》讲的是五种间谍的配合使用。书中的语言叙述简洁,内容也很有哲理性,后来的很多将领用兵都受到了该书的影响。

《孙子兵法》既是一部军事经典著作,又是一部光辉的哲学著作。是我国灿烂的古代文化中一份珍贵的遗产。孙子在书中揭示的一系列具有普遍意义的军事规律,不仅深受战国以来历代军事家的.重视和推崇,对他们的军事思想和实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经济领域、领导艺术、人生追求甚至家庭关系等方面,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部中国古代兵学名著虽然仅有5000余字,却以其博大精深的战争哲理、启迪心灵的斗争智慧在中外军事思想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堪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

《孙子兵法》虽不可避免地受到它所处时代的限制,有着这样或那样的缺陷。但瑕不掩瑜,这些缺陷并不能掩盖它的光辉,丝毫也无损于它的伟大。

要始终保持要一颗自强不息的心,要懂得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善待自已,知己知彼,使自已尽量处于一个纯粹至善的境地。才能真正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孙子兵法的精髓,变则通,只会死套用兵法,纸上谈兵,那只能失败。这本书里表现出来的随机应变、肯动脑筋、抓紧时间、遵守纪律都值得我们学习。

2021名作《孙子兵法》优秀读后感4今天上午,恰好将一个雕刻有《孙子兵法》内容的竹质笔筒赠送给一名卢旺达文职同事作为礼物——联合国同事之间有交换小礼物的传统。

将笔筒递给她的同时,我正在向她解释笔筒上的内容。一名不认识的卢旺达上尉也在旁边,没想到上尉接过话头,讲得头头是道。

同事听后大喜,自己则又一次颇为感慨,感慨于《孙子兵法》在外军中的影响如此巨大。

我曾连问过5名尼泊尔军官,是否知道孙子和《孙子兵法》。5名军官都回答知道。其中一名尼泊尔少校告诉我:他电脑里还保存有孙武练女兵的英文视频。

坦桑尼亚少校对我讲:他曾在美国培训6个月,结业时美国教官送了他一本英文版《孙子兵法》作为礼物。

还有一次,我与葡萄牙中校争论,葡萄牙中校居然引用《孙子兵法》中的话来支持他的观点。

我也记不清多少次外国军官主动提起《孙子兵法》。《孙子兵法》俨然成为中国军队的一个标志性符号,在外军中的影响力非同小可。老外提到孙子兵法时,一般也会提到克劳塞维茨及其《战争论》,将二者相提并论。《战争论》被奉为西方军事理论的经典之作,克劳塞维茨则被尊为西方军事理论的鼻祖。

2021名作《孙子兵法》优秀读后感5《孙子兵法》的主要思想和内容出自孙武。但后人因《汉书?艺文志》着录《吴孙子兵法》有82篇,图9卷,而多认为13篇是曹操削除繁冗,取其精粹而成。又有人因《汉书?艺文志》着录的《齐孙子》,即《孙膑兵法》久已失佚,后世流传的只有一部《孙子兵法》,而认为13篇出自孙膑之手。不过,在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了一部《孙膑兵法》和《孙子兵法》的残简,以及记载孙武言行的70余枚竹简后,学者们已多倾向于13篇应出自孙武之手,82篇则是孙武后学所着,是用以补充和解释13篇的。

作为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的精髓之一,《孙子兵法》对我们的影响当然是不言而喻的。作为学生,我们能看到更多的是《孙子兵法》对我们学习的影响以及启示。下面,我浅谈一下我的所得。

我们可能会在不经意间脱口而出或在作文中舞文弄墨时,出现一两句这样的话“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置之死地而后生”——孙子兵法已经渗透进了我们的学习生活。

《孙子兵法》为战争而作,也就是为了打败敌人而作,学习中何尝不会有“敌人”,一道难题,一个对手,甚至于自己。“五事七计”告诉我们要有正确方略与思想,要拥有有条理的计划方案,正确地、客观地认识我们所面对的人事物。

例如在《作战篇》中,孙子指出:“兵贵速,不贵久”。学习上,对于要考试的人在考试一定的情况下,你的速度一定要快,否则考试题将作不完,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平时训练有素。同时在知识大爆炸的今天,我们接纳知识的速度一定要快,以留下足够的时间去学习更多的知识。

再如“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上述的“八之”战法的实质就是变被动为主动。对于现在的学生学习,大部分的实际目的是为了应付考试,不过问,不主动,上课不听讲、玩游戏、睡觉,到考前才猛背考试题纲,“强扭的瓜不甜”,可想而知,知识的保质期也是大幅度缩减,而且强度过大的瞬时记忆会对脑部造成负担,影响脑部健康。这么得不偿失的事,还是少做的好。

学习“孙子兵法”,真的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深厚与精髓,我们今天所做的一切,我们的老祖宗原来在数千年前就已认知和分析得如此确切与深透,使我们不得不深深感叹前人的伟大和华夏文明的精深,相信一部孙子兵法,只要认真领会其神髓并不断实践,必将对我们的各方面的提高有着指导性的作用。

孙子兵法论文篇4

【关键词】《孙子兵法》;唯物论;辩证法

辩证唯物主议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精神(意识)是第二性的,物质决定精神,精神反作用于物质,应该用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不能用片面的孤立的静止的眼光看待事物。这些观点虽然来自于西方,但是在我国传统文化的经典读本中都能够找到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影子,特别是《孙子兵法》一书关于唯物辩证法对立统一规律、世界是“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等论点都有很好的阐述。因此就很多学者都试图从哲学的角度对本该作为兵书的《孙子兵法》进行理论研究。

《孙子兵法》是我国春秋时期齐人孙武所写的一部著名的兵书,全书共有十三篇,因此《孙子兵法》又被称为《孙子十三篇》,包括计篇、作战篇、谋攻篇、行篇、势篇、虚实篇、军争篇、九变篇、行军篇、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用间篇,约5900字。它不仅是我国流传下来最早的军事著作同时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兵书,在我国军事史乃至世界军事史上都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后世政治家和军事理论家的影响也非常的深远,被人誉为“武学之圣典,兵家之绝唱”。

《孙子兵法》中有很多关于严厉禁止占卜预言之类活动及传播小道消息的论述,原因很简单,就是为了避免被敌人利用以至于扰乱军心,故军中必须“禁祥去疑”。孙子认为,最终胜败从来都是建立在两军实力对比基础上的,“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善用兵的人必须先考查敌我力量对比的情况,在己方占优势时才能开战,以卵击石只能自取灭亡,绝对不可以将胜利寄于鬼神力量之上,胜利只能建立在实际力量对比上。善用兵者,每一战,需集中兵力形成对敌优势,才能保证胜利,“兵非贵益多也,惟无武进,足以并力料敌取人而已”,决战则要等到总体实力胜过敌人时才能进行。作战要求“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而掌握敌情则只能依靠情报人员,而绝“不可取于鬼神”,这才能为料敌致胜打下了坚实可靠的基础。

一、唯物辩证法对立与统一规律

《孙子兵法》强调趋利避害,而这也正是它实用性的之体现。在孙子看来, 如何对待战争的根本出发点是考察事物本身的利益大小得失多少。也就是他所强调的“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火攻篇》);“非利勿动,非得勿用,非危不战”(《火攻篇》)。这些说的都是要以尽可能小的付出换取尽可能的大的收获。孙子认为利与害处于同一事物之中,两者如影相随,“夫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尽知用兵之利也”(《作战篇》),“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 《九变篇》)。从中可以看出在孙子看来利与害错综交杂在同一事物的内部,凡事都有一利必有一弊,不可能有绝对的利和绝对的弊。孙子关于利与害对立统一关系的认识,深刻地揭示了事物运动的基本性质与一般规律。当然《孙子兵法》还有许多对立统一规律的例子,比如全与偏、正与奇、虚与实、专与分、己与彼、众与寡、动与静、攻与手等,这一对一对的例子都体现出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

二、普遍联系

孙子认为“四时无常位,日有短长,月有死生”(《虚实篇》),一切都处在运动、变化之中。自然界的天时、地利,都是客观存在的物质都可以为军事服务,“昼风久,夜风止”、“行火必有因,(烟火)〔因〕必素具。发火有时,起火有日。时者,天之燥也;日者,月在箕、壁、翼、轸也。凡此四宿者,风起之日也”(《火攻篇》),指出了物质之间的“普遍联系”。“故曰: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谋攻篇》),体现出一种不同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所以想要取得战争的胜利,必须具备一定的物质基础,“实事求是”也是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一种体现。

三、永恒发展

《孙子兵法》中也有类似于世界是“永恒发展”这样的观点。孙子认为:“五行无常胜,四时无常位,日有短长,月有死生。”世界上的一切事情都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他还指出:“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这种军事的运动性和发展性,认为军队的士气也是不断的变化的。在他看来,战争以及与战争相关的事物都是变化的,所以将领们应该做到“将通于九变之地利者,知用兵矣;将不通于九变之利者,虽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矣;治兵不知九变之术,虽知五利,不能得人之用矣”。孙子提出的这些战术以及对将领应变能力的求其实就是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这一基本问题。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卷)[M].人民出版社,1972.

[2]吴如嵩.孙子兵法浅谈[M].出版社,1999.

[3]赵智海.孙子兵法[M].台湾出版社,1997.

孙子兵法论文篇5

《孙子兵法》既是一部军事经典著作,又是一部光辉的哲学著作。它是我国灿烂的古代文化中一份珍贵的遗产。孙武在其书中揭示了一系列具有普遍意义的军事规律,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军事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不仅深受战国以来历代军事家的重视和推崇,对他们的军事思想和实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且在世界军事思想领域内也拥有广泛的影响,享有极高的声誉,至今仍有其不可抹煞的科学价值。下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关于《孙子兵法》读书笔记,请您阅读。

《孙子兵法》读书笔记1最近我阅读了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最早、最完整、最著名的军事著作《孙子兵法》,真是受益匪浅。它成书于春秋末期,在中国军事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对中国的军事学发展影响非常深远,在世界军事史上也具有重要的地位。

它主要论述的是战略方面的理论,比较抽象,但哲理性强,可借鉴的范围很广。孙子兵法的作用远远不再局限于一本军事著作的范畴,它还被广泛运用于政治斗争、商业竞争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给我们提供了许多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内容包罗万象、博大精深,涉及到战争规律、哲理、谋略、政治、经济、外交、天文、地理、等方面内容,堪称古代兵学理论的宝库和集大成者,在世界广为传播。

在当代,一些相关企业要求员工的入门基础就是熟读《孙子兵法》,因为它的作用及地位在管理的方面是非常重要的。在《孙子兵法》的《谋攻》当中是以智谋攻城,即不专用武力,而是采用各种手段使守敌投降。《形》、《势》讲决定战争胜负的两种基本因素:形指具有客观、稳定、易见等性质的因素,如战斗力的强弱、战争的物质准备;势指主观、易变、带有偶然性的因素,如兵力的配置、士气的勇怯。《虚实》讲的是如何通过分散集结、包围迂回,造成预定会战地点上的我强敌劣,最后以多胜少。《军争》讲的是如何以迂为直以患为利,夺取会战的先机之利。九变》讲的是将军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战略战术。《行军》讲的是如何在行军中宿营和观察敌情。《地形》讲的是六种不同的作战地形及相应的战术要求。《九地》讲的是依主客形势和深入敌方的程度等划分的九种作战环境及相应的战术要求。《火攻》讲的是以火助攻。《用间》讲的是五种间谍的配合使用。书中的语言叙述简洁,内容也很有哲理性。在古代,很多将领用兵都受到了该书的影响。处于当代的我们更应该像古人学习!

有人说,读《孙子兵法》的启示就是:无论做什么都不要有一颗仁慈的心。我觉得这是错误的。因为我们所处的环境与古代是不一样的,虽然也需要竞争,但它们竞争的性质是不一样的,至少现在不用我们上战场与敌人厮杀,只是与对方动脑子竞争,专业的话就是心理战。

在《孙子兵法》里,学到的不仅仅是在战场上的技术,更多的是教会了我们如何在社会上立足的最好技巧。

《孙子兵法》读书笔记2在现代的商业范畴里,“商战如兵”。如“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斗众如斗寡,形名是也;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而无败者,奇正是也;”这里提到了“奇正”。人无我有,人有我好,人多我退。正所谓“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海。终而复始,日月是也。死而更生,四时是也。声不过五,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味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哉!”

《孙子兵法》的魅力在于他是中华5000文明的结晶,他蕴涵了普遍的、朴素的、辨证的真理。在这里我们不能把其视为万古不易的真理,也不能把他捧上高高的神坛。但是,我们现在又必须把他捧上神坛,这不仅是因为数千年来《孙子兵法》和孙子在国人的心目中已经成为百战百胜、决战决胜的钢铁统帅的代名词及其圣经,更重要的是,其文笔简约,正因为简约,可以引申出无限的联想和解释,言简意赅,内涵深厚,高屋建瓴,高瞻远瞩,就像其道理尚存,“法无万古不便之法。”古时的圣经,现在很多以丧失其曾存的魅力,如“唯女子与小人者难养也,远之则怨,近之则不逊。”,如“男女授受不亲,嫂溺,叔援以手,权也。”如“蛮夷之有君,不若华夏之无也。”《四书》《五经》“六艺”,多以不用,就正如列宁所说:“历史是客观事物的排列,逻辑是主观对历史的排列。”,或如郭沫若所提出的:“为革命而研究历史。”旧瓶装新酒,使古老的东西披上新的外衣,外延其适用,内涵其道理;“新的实践产生新的理论,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使新的理论有古老的外壳,让其与中华文明完美的结合。正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能够使“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现代,与古老,完美的结合,这也就是其真谛之所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一个道理。用古文阐释现代,用现代充实古文。《孙子兵法》有其长久适用的道理,因此,我们可以用它来解释、指导现代的实践,获得成就。如商业和教育。

《孙子兵法》读书笔记3今天,我和我妈去书店买了一些书,我看了其中的“孙子兵法”孙子兵法里有很多篇如《始计篇》第一、讲的是庙算,即出兵前在庙堂上比较敌我的各种条件,估算战事胜负的可能性,并制订作战计划。

《作战篇》第二、讲的是庙算后的战争动员、及取用于敌,胜敌益强。

《谋攻篇》第三、是以智谋攻城,即不专用武力,而是采用各种手段使守敌投降。

《军形篇》第四、讲的是具有客观、稳定、易见等性质的因素,如战斗力的强弱、战争的物质准备。

《兵势篇》第五、讲的是指主观、易变、带有偶然性的因素,如兵力的配置、士气的勇怯。

《虚实篇》第六、讲的是如何通过分散集结、包围迂回,造成预定会战地点上的我强敌劣,以多胜少。

《军争篇》第七、讲的是如何“以迂为直”、“以患为利”,夺取会战的先机之利。

《九变篇》第八、讲的是将军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战略战术。

《行军篇》第九、讲的是如何在行军中宿营和观察敌情。

《地形篇》第十、讲的是六种不同的作战地形及相应的战术要求。

《九地篇》第十一、讲的是依“主客”形势和深入敌方的程度等划分的九种作战环境及相应的战术要求。

《火攻篇》第十二、讲的是以火助攻。

《用间篇》第十三、讲的是五种间谍的配合使用。我还查了一些作者的资料:孙子兵法“是从战国时期起就风靡流传的军事著作,古今中外的军事家们都使用其中论述的军事理论来指导战争,而且,其中论述的基本理论和思想还被运用到了现代经营决策和社会管理方面。然而,这部著作者是谁呢?学术界议论纷纷,一种认为是春秋时期齐国的孙武所著,一种认为是孙膑整理而成,一种认为是战国初年某位山林处士编写,还有的说是三国时代曹操编撰的。直到1972年4月间,在山东临沂银雀山发掘的两座汉代墓葬中同时发现了用竹简写成的《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这样,数百年的争论方告结束,《孙子兵法》的作者被确认为春秋时期吴国的将军孙武。

《孙子兵法》读书笔记4《孙子兵法》是一部经典的兵法著作,书中道“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他在后世被应用被实践,并且让实践者获得成功。在《孙子兵法》出现过后的几千年中,历史历经了多少场战争,又有多少猛将锐兵借用《孙子兵法》中的战略战术大获全胜。《孙子兵法》古人用之于战,现代人亦可用之,用之于生活。

何为道?道乃明政。古时的战争需要人力,更需要人心。君主应当同民众一样有必胜的目标,有保家卫国的理想,意志统一,共同生死。古之用兵需要有严明的政治,今之社会又何尝不是如此。我们身处和平年代,没有战争,却又灾难。在大灾大难面前,我们需要“道”的存在。这不禁又将我的记忆带回那段痛苦的时光,那段自豪的时光。我们,经历了雪灾地震。但是?种植恍也⒚挥写虻轿颐牵?颐堑牧斓既撕妥婀?嗣裢沤嵋恍模?餐?乖值某【傲钊烁卸?U庋?纳舷乱恍牟痪褪潜?ㄖ?“道”最好的体现吗?或许那段往事不堪回首,但是那段往事让人难忘。

何为天,何为地?天乃天时,地乃地利。古时用兵作战不仅要靠军队实力,除了之前所说“道”之所用带来的人和之外,还需依靠天时地利。如若不是江面大雾弥漫,或许诸葛亮便会因为自己定下的三天之内造十万支军箭的军令状而丧命了吧;如若不是东南风的吹拂,或许火烧赤壁中周瑜只会烧伤自己了吧;如若荆州不是军事要地,又怎会成就其兵家必争的美名呢。天时地利在战时很重要,在现在的生活当中同样很重要。为什么商人会在情人节将玫瑰花精美包装然后卖出,为什么大雨天总会有人撑着一把伞外出卖伞,为什么经营者会挑选店面位置?这些不都是人们在生存和竞争中对天时地利理解过后的运用和实践吗?

何为将?将乃明将。战时拥有一个贤明的大将是福,现在拥有一个贤明的领导人同样是福。我们同样期盼自己的领导富有才华,赏罚有信,对下属关爱有加;我们也同样期待着自己可以成为一个勇敢果断受人尊重的领导。《孙子兵法》中的“将”告诉了我们领导之方,告诉了我们成功管理的方法。

何为法?法乃军法。古时战争中军法严明是众所周知的,只有拥有严明的纪律才会有严明的军队,只有严明的军队才会取得战争的胜利。古之军法,现之律法。在现代这样一个法治社会,我们需要懂法更需要守法。只有在有规有矩的社会中,我们才能够自由发展,良好发展。试想一个没有法律的国家将会是怎样,那将会是没有管制,没有保护,没有人权的混乱世界。

《孙子兵法》是兵书,指导军队在战争中获得胜利;《孙子兵法》也是生存指南之书,指引我们在生活中走向成功。

《孙子兵法》读书笔记5孙子兵法作为中国乃至世界最有影响力的军事巨著,其深邃的战争理论、精准的战略眼光以及无可挑剔的战术运用,让多少战争神话上演,使多少不世名将诞生!读来荡气回肠,发人深省。禁不住总结了一下心中的感受:

一宏,孙子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孙子站在人类的生死存亡高度来定义战争,宏观大义,发人深省,可见孙子是深恶战争的,但又深知只有用战争的形式才能真正阻止战争,故其修兵书绝非是赞成战争。

二略,孙子言略归于形势虚实之道,孙子曰: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终而复始,日月是也,死而复生,四时是也。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算也;奇正相生,如环之无端,孰能穷之?夫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趋下;兵之行,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故五行无常胜,四时无常位,日有短长,月有死生。

可见孙子反复强调创造性和变化性的重要性,他指出战争要创造出战略上的优势而使敌虚,反复变化自己的用兵使之实。从后代无数百站百胜的名将的用兵来看,创造不存在的优势和飘忽不定的用兵正是他们的取胜之道。

三计,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扶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孙子毫不避讳的提出战争就是耍诈,这与春秋时期堂堂之鼓,阵阵之旗,兵对兵将对将兵车对兵车的战争形式背道而驰,却引领了之后数千年的中外战争。

四谋,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故曰: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孙子深知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道理,故提出战争最终目的是使敌人不与我为敌,使想法不和者同我想法而已,能用别的办法达到这个目的就最好不要用战争。多么先进的军事思想啊,历史的长河中不就挂满了那么多因谋而息的战例吗?

孙子兵法论文篇6

【关键词】《孙子兵法》 军事 战争 民本情怀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0-0031-01

《孙子兵法》十三篇所蕴涵的深刻的民本意识、人本关怀值得我们现代人认真学习与借鉴。本文拟从以下两大方面来探析其中的民本思想,以期抛砖引玉。

一、从三个角度体现出较深刻的民本情怀

(一)从对战争的态度上言其民本情怀

《孙子兵法》认为军事仅仅是达到政治目的的一种手段,而且一再申明是不得已的手段,因而主张慎言战事。从《孙子兵法》中的慎战的言论中,我们可以窥见孙子在大是大非问题上的民本意识。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民”一则是指普通老百姓,一则是指下层的官兵,不仅是自己国家的,也还包括敌国的,后面的“民”都取一样的意思。《孙子兵法》慎言战事的军事立场,是因为他深深地意识到穷兵黩武、草率用兵会使百姓遭殃,会因失去民心而招致失败,受制于人,进而可能丧失国家。正因为他意识到因战争而受祸害的主体是普通老百姓,而百姓是国家兴衰安危的主宰,因此,要从百姓生死存亡的角度出发,不能任凭君王、将帅个人感情而贸然发动战争。

《孙子兵法》在对待战争胜负的预算中也体现出浓厚的民本关怀。孙子指出:即国家政治是否清明对战争起着最为关键的作用。只有民众认同,拥护君主的意愿,他们才能死为君而死,生为君而生,不怕危险。他的这一观点已经很明确地提出了普通民众关系国家安危的精辟思想,这作为一个统治者是难能可贵的。 (二)从战争指导原则上说其民本情怀

《孙子兵法》在对待战争的指导原则上的一个最核心的法则就是“全”,即保全,尽可能不制造损害,或尽最大限度地减轻损害。这个“全”字勾勒出了孙子关注民众生死、安危,保护人民即得利益的民本情怀,也克服了许多其他的军事家、政治家所认定的战争就是流血、就是破坏的狭隘思想。

从孙子要保全国家、人民、士兵、资源等的战事思想来看,他正确地处理好了战争在国家、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他是把战争仅仅看作是工具,而保国、保家、保民、保平安等才是根本的社会价值所在,也是战争的终极目标。在孙子的兵法中,他寄希望的是不战而胜,认为用武力取胜并不是极端高明的,不经交战而使敌人屈服,才算是真正的高明。在这里,我们一样可以管窥到孙子对国家、社会的治理态度是王霸并用。虽然兵法适用于军事,似乎更应该讲究霸道,但是在关注民情、民生的孙子这里,却认为更应该讲究王道,更多的与民生息,而不能让战争把老百姓都给拖累了。而且,他认为战争不单对自己国家的百姓是苦难,对敌方的百姓来言,更是巨大的创伤,这里透露出他博爱的情怀,一种关乎天下苍生的泛爱众之心。他正是出于对战争所造成的苦难的深刻体验,因而,提出战争的发动乃是下策的决断,从这足以见证,以军事、兵法著名的孙子并不是战争的倡导者,而是极力主张抑制战争发生的。作为知识分子、政治家的统治者,能够以天下苍生的命运为己任,处处为生民立命,手握虎符却不伤害无辜,反而以之促成国家、社会、人民安定、和睦,这些是《孙子兵法》民本思想的可贵体现。

(三)从对将帅的要求上道其民本情怀

《孙子兵法》认为将帅是军事的核心,在战争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将帅并不能由此而骄横,而应该在其位谋其政,勇于承担责任。同时,兵法还要求将帅“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即进不谋求战胜的名声,退不回避违命的罪责,以保全百姓,符合国家利益、人民利益为宗旨。《孙子兵法》要求将帅关怀、爱护士兵的论述也体现出了人本关照。说明将帅要要用亲情来对待将士,而且要培养他们,教育他们,让他们遵循严明的纪律与法律,这样军队才有战斗力。将帅对士兵要养之以情,齐之以礼,这个“礼”不仅指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等严明的纪律,还包括将士之间的亲密无间的感情,尤其要求将帅要使用怀柔宽仁的手段、方法去教育士兵、感化士兵,这样才能将士同心同德,军队才有向心力、凝聚力。《孙子兵法》中间还论述了优待俘虏的一些做法,体现出其对生命的重视。

二、体现民本情怀的时代局限性

由于孙子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孙子的思想中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表现为:(一)虽然《孙子兵法》中体现一定程度的平等。但是在古代的宗法等级社会中间是无法实现平等的。(二)孙子有较强的英雄史观和一定的愚弄士兵的思想,使其民本思想呈现出一定程度的瑕疵。他把功劳完全记在个人头上,显然是有失公允的。因为它完全抹煞了时势的作用和下层穷苦百姓的支持。(三)兵法还有愚弄士兵的思想,进行奴化教育,反映了剥削阶级害怕人民觉醒的反动心理。

孙子兵法论文篇7

1、《孙子兵法》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英文名为《The Art of War》,是中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2、《孙膑兵法》是中国古代的著名兵书,也是《孙子兵法》后“孙子学派”的又一力作。

3、《吴子》。战国时期,卫国吴起所著。魏国文侯,魏国武侯辑录,《汉书·艺文志》著录《吴起》48篇,已佚,今本《吴子》六篇(《图国》、《料敌》、《治兵》、《论将》、《变化》、《励士》),系后人所托。其主要谋略思想是:“内修文德,外治武备”。他一方面强调,必须在国家和军队内部实现协调和统一,才能对外用兵,提出国家如有“四不和”,就不能出兵打仗;另一方面强调必须加强国家的军事力量。

(来源:文章屋网 )

孙子兵法论文篇8

论文关键词:《孙子兵法》;伦理思想;军事伦理;管理伦理

孙子名武,字长卿,也称孙武子,春秋末期齐国人。孙子的著作《孙子兵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块瑰宝,价值不仅在于军事领域,它博大精深的思想还蕴含着深刻的伦理价值。

一、《孙子兵法》与传统伦理

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是孔子创立的儒家文化,儒家文化的根基是伦理道德。孙子与孔子是同时代人,生活在春秋末期。当时,各种思想相互碰撞、相互吸收、相互渗透,《孙子兵法》必然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同时,儒家文化根源于齐鲁文化,孙子作为齐国人,受到齐鲁文化的影响也是必然的。

“仁”是中国传统伦理最高的道德原则,用“仁”去解读《孙子兵法》,主要有三方面的含义:一是“仁爱”,如“爱卒”、“善卒”、“养卒”,“安国”、“保民”、“利主”。二是“义恨”。“爱”和“恨”是构成“仁德”的两个基本要素,也是基本道德规范,对人民越是爱,对敌人就越要恨。三是“大仁”。作为军人,最大的仁就是实现国家利益,为了国家利益,发动战争、进行杀戮,不是不仁,相反。这正是最大的“仁”。孙子在《用间篇》中指出:“凡兴师十万,出征千里,百姓之费,公家之奉,日费千金;内外骚动,怠于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万家。相守数年,以争一日之胜,而爱爵禄百金,不知敌之情者,不仁之至也。”出兵打仗,动用军力人数众多,国家财力物力耗费巨大,全国的老百姓也都不得安宁,有时战争还要持续数年,如果吝啬一点儿小钱而不肯重用间谍,导致战争失败,那就太“不仁”了。《用间篇》又说:“非仁义不能使间”,意思是不仁义的将帅不能使用间谍。“用间”带有耍阴谋诡计的意思,按常理属于不仁不义之举,但为了国家利益就成为“仁”,国君、将帅都要有这种“仁”。

《孙子兵法》十三篇,每篇讨论一个战争主题,但通览全书,则篇篇充满“慎战”、“抑战”,甚至“不战”的思想。作为一名军事家,在一部专门论述战争的著作中,能够有这样的思想,充分体现了孙子博大的仁爱情怀。

中国传统伦理把“三纲五常”作为最高道德原则,五常的仁、义、礼、智、信,除了以上所讲的仁,其他的在《孙子兵法》中也多有反映。如“智”,《孙子兵法》本身就是一部充满军事智慧的著作,论述如何运用高超的智慧夺取战争的胜利。又如“信”,《孙子兵法》在提出“兵者诡道”、“兵以诈立”的同时,也包含诚信的思想。首先,“上下同欲,民弗诡者”是一种体现国家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政治公信。

其次,“令素行者,与人相得”,是其“将道”中“信”的基本要求;信赏明罚是“信”的形式;将士用命、部属相得则是“信”的核心内容。最后,“不令而信”是一种高超的用兵境界,反映了道德的巨大力量。

二、《孙子兵法》与军事伦理

《谋攻篇》指出:“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这里的“全胜”战略思想,可以认为是《孙子兵法》的思想精髓。孙子认为,兵凶战危,通过军事手段解决争端,必然造成杀戮和破坏,因而,“非善之善者也”。通过政治的、外交的手段加以解决,才是“善之善者也”。通过施行仁政、争取人民支持,从而“夺气”、“夺心”,既可以避免或减少杀戮和破坏,又能达到战争的目的,这样的战略策略才是上善之策。

孙子的“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战略思想,从目的来看,是“必以全争于天下”。这里的“全”,不是攻城略地,打败敌方,使敌方“降”服,而是争得敌方人心,使之心悦诚服,如果仅仅使敌方降服,不能认为是“全胜”。从手段来看,一是“伐谋”,二是“伐交”。从对象来看,所谓“全”就是要保全,大至于全国、全军,小至于全卒、全伍;不仅保全已方,还要保全敌方;不仅保全军队,还要保全城池、村庄、人民以及财产。从适用范围来看,不仅适用于战略,还可适用于战役甚至一次具体的战斗。从作用或意义来看,一是己方代价最小,不费一兵一卒;二是敌方损失最小,保全了可为我所用的大量物资和人力;三是人民遭受灾难最小,因为任何战争,最大的受害者总是人民;四是世界获益最大,通过非暴力手段解决争端,不仅双方不受损失,更重要的是双方不结冤仇,人民得以稳定安宁,社会得以进步,世界得以和平。这些,都充分反映了孙子可贵的惜财爱物、珍视生命,主张和平共处的伦理思想。

《九变篇》指出:“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君命有所不受。”《地形篇》也指出:“故战道必胜,主日无战,必战可也;战道不胜,主日必战,无战可也。故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人是保,而利合于主,国之宝也。”这里,产生了两个道德命题:道德选择和道德责任。本来,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这是基本的军人伦理,“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即是指此。但战场情势发生了变化,国君的命令已经成为错误时,将帅就要临机应变、作出选择,即使国君的命令也可以不执行。样,如果有必胜的把握,即使国君不让打,也要坚决打,相反,如果不能取胜,即使国君命令打,也可以不打。作为将帅,进不求功名,退不避抗君之罪责,只求保全民众和士卒,符合国君根本利益,这样的将帅才是国家最宝贵的人才。将个人的功名、罪责置之度外,以国家利益为一切行为的最高准则,这是将帅应有的道德责任。

此外,《作战篇》指出:“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因此要速战速决,这反映了孙子爱惜民财,珍惜民力的思想。《作战篇》还指出:“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近于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力屈、财殚,中原内虚于家。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十去其六。”本来,军队就是为了打仗的,考虑如何打胜仗就行。这里,言战争却能同时想着国家经济、人民生活,反映了孙子的人道思想。 转贴于

三、《孙子兵法》与管理伦理

管理者应具备的道德素质,《计篇》总结为:“将者,智、信、仁、勇、严也。”即将帅要有智谋才能,要赏罚有信,要爱护下属,要勇敢果断,要军纪严明。其中的前三个方面“智、信、仁”是普遍的道德要求,后两者“勇、严”是对军事管理者提出的特殊要求。“智、信、仁、勇、严”,是将帅必须具备的“五德”,既是素质要求,更是道德要求。“智”即智慧,在中外伦理思想史上,都是作为一种重要的道德品质,这里主要是说将帅要足智多谋。《九变篇》日:“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就是说,聪明的将帅,总是能兼顾到利和害两个方面。在有利的情况下考虑到不利的方面,事情就可以顺利进行;在不利的情况下考虑到有利的方面,祸患就可以解除。“信”主要指将帅要取信于下属,主要表现即《计篇》所说的“赏罚孰明”,将帅赏罚无度甚至失度,就是道德上的“失当”甚至“失德”,必然失信于部下。“仁”如前所述,包括“仁爱”、“义恨”和“大仁”。“勇”即要有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敢于勇往直前,能够视死如归。那种胆小如鼠、临阵怯战的人最为军人所不屑,也被认为是最不道德的军人。“勇”必须是与“大仁”、“大智”相联系的“大勇”,而非匹夫之勇。“严”主要表现有三:一是将帅要有威严,能够令行禁止;二是要治军严格,“将弱不严,教道不明,吏卒无常,陈兵纵横,日‘乱”’(《地形篇》);三是要严于律己。

管理者要重视决策。管理者首先是决策者,越是高层管理者,决策越占有重要的地位,无论公共管理还是企业管理,都是如此。这就要求管理者的决策慎之又慎,否则,造成的损失难以估量。《计篇》指出:“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因此,决策不仅是单纯的决策,还具有伦理道德的意义。从伦理意义上看决策,要求决策者一方面要理智对待决策,不能感情用事;另一方面决策要周密筹划,谨慎行事。从前一方面来说,《火攻篇》指出:“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悦,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国君不能凭一时之怒而兴兵打仗,将帅不能以一时之愤而与敌交战。要以是否符合国家利益决定是否行动。恼怒、怨愤可以重新高兴,而国家亡了则不能再存在,人死了则不能再重生。从后一方面来说,《计篇》指出:“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意思是说,凡是战前预计可以取胜的,是因为筹划周密,各种因素考虑周到;反之亦然。筹划周密、考虑周到就能取胜,相反就不能取胜,更何况不认真筹划呢?

孙子兵法论文篇9

关键词:孙子;孙子兵法;司马穰苴;“诈变”

中图分类号:G623.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1-0165-03

一、“诈变”是孙武军事思想的特色

在《孙子兵法》中,孙武最突出的一个军事思想便是全胜思想,“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1],孙子把不损失一兵一卒称为“全胜”,称为最上之法,在书中的许多地方孙武都有所论述。但如何能够全伍全军,有道:“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1]。“伐谋”是为最上乘方法,它的作用胜于用外交手段取得胜利。因为有外交就有盟约,虽说避免打仗,却不得已要用城池或其他资源换取,用谋略、诡道取得战争胜利,可减少兵力损失和资源消耗,甚至可以不损一兵一卒,以“威势”取得战争胜利。强调“兵者,诡道也”[2]的“诈变”思想,这在之前或是同时期的的军事论著中,是看不到的。孙子的“诈变”之术很值得我们继续深入探究。它能够成为《孙子兵法》和孙子兵学思想的重要特点,不仅与春秋后期争霸愈演愈烈的历史特点有关,更是与孙武所处的国家文化特色分不开。

孙子所处的吴国虽然在当时还只是一个新兴国家,地处南部还不具备争霸中原的实力,但是它作为国家已然立国有几百年的历史。泰伯、仲雍奔吴建立句吴,地处南部,远离中原,受到所谓中原正统文化影响较少,加上原有的荆蛮文化和独特的自然环境影响形成吴国特有的文化特点。史载:“季历贤,而有圣子昌,太王欲立季历以及昌,于是太伯、仲雍二人乃■荆蛮,文身断发,示不可用,以避季历。”[3]吴国兼容并蓄的文化特点,吸引众多有志之士前往吴国,孙武就是其中的一位重要人物。

孙武所具有的独特军事思想,不但与以往众多军事家不同,与他同时代的军事家,也表现出不同。司马穰苴是春秋后期齐国一位著名军事家,他因退却燕晋军队,解了齐国燃眉之急而闻名于世,被齐景公尊为大司马。他比孙武大概早三十年出生,大致属于同时代的历史人物,虽然两人都深受齐军事思想的影响,但是两人的军事思想却体现出很大不同,尤其在“伐谋”、用诈方面。孙子讲究的是“兵以诈立,以利动”,司马穰苴受到自西周以来齐国正统“军礼”文化影响,更加注重道义,认为军事也是一种“礼”。

司马穰苴将他的兵学思想编成了一部兵法叫做《司马法》。对于《司马法》一书学界至今仍然有着很多争论,其中的很多思想是来源于西周早期的军事思想,注重“军礼”,部分学者认为这些内容不符合当时的战争环境,不是其所作。但是这些重“礼”的军事思想,在齐姜尚的军事思想中就能找到来源,司马穰苴继承了这些思想。司马穰苴与孙子在年代上是一先一后,但都是齐军事思想的继承者和发扬者,我们可以以《司马法》和《孙子兵法》者两本兵学著作,来分析探索二人军事思想的变化发展。孙武与司马穰苴军事思想的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军事政治思想和军事战略思想这两个方面:

二、孙武与司马穰苴军事政治思想的比较

首先,两人对“道”的阐述不同。《司马法》载:“战道:不违时,不历民病,所以爱吾民也。不加丧,不因凶,所以爱夫其民也;冬夏不兴师,所以兼爱民也。”[4]司马穰苴认为,战争要遵守一定的仁义道德,不只体现在对于本国百姓要不违农时、不乘灾疫疫病时打仗,也体现在敌方百姓身上,有丧事不发兵,更不能乘别国遭受灾害凶患时发兵;同样,打仗应该避开冬夏两季,不适宜的气候环境不适宜发兵。

在司马穰苴看来,战争应该遵守一定的作战原则,尤其要怀抱一份仁义之心,在战争这般使百姓受灾受苦的情况下,也要尽可能地保证百姓受到最小伤害。对于敌军也要拥有一份仁义之心,战胜是目的,但不能乘人之危,胜之不武。战争是所谓“为王者”行使的一种行为或者说是一种权利,其目的多是称霸、降服异族等。但这与普通百姓其实并没有太多关系,百姓最重要的是安居乐业、和平生活,所以司马穰苴虽然不反对战争作为解决一些国家政事的手段,但坚决反对影响百姓的正常生活。“战道”也应该是在“民本”和“礼”的基础之上。

孙子兵法论文篇10

这是一本古代智慧与现代的理念对接与碰撞的经典书籍,例如: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这与毛老爷子在1930年12月25日, 红一方面军总前委在江西宁都小布召开苏区军民歼敌誓师大会, 为大会亲笔书写“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 敌退我追,游击战里操胜算;大步进退,诱敌深入,集中兵力, 各个击破,运动战中歼敌人”的 游击战术思想大同小异。

孙子兵法共计十三篇,从战略和战术两个方面系统,全面的阐述了战争规律,战略方面有计篇、谋攻篇、形篇、势篇、虚实篇、作战篇、军争篇。战术方面是九变篇、地形篇、行军篇、九地篇、火攻篇、用间篇。孙子的主要思想是慎战、重战、善战。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所以将帅要谨慎用兵,高度重视用兵。而孙子重点阐述善战者的特征,品质,从宏观和微观层面,从客观和主观层面来怎样创造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怎样做到善攻者和善守者。由于战争是文化,经济,人力,物力等多方面的较量,牵一而动全身,故应力争避免战争,谨慎战争,重视战争,但战争强加在头上,也不躲避战争,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侍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功也。战争不可避免,我们就要善战。所谓善战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要谋求全胜,而非小胜。而全胜则要谋攻,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次攻城。用兵之法无非是知己知彼,即掌握五事七计,兵以诈立,诡道12法。分析敌我形势,虚实,形名,分数,奇正,相敌32法,九变原则,行军原则,地形原则,火攻原则,用间原则,他们必须遵循因敌而用兵因势制权,因利用兵,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孙子兵法的战争规律,战争名言,刻骨铭心,难以忘怀。真理无价,无论是指导战争,还是指导人们处世,认识世界,改造世界,都是非常简单有效的,大道至简,返璞归真。孙子兵法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变。虚实是变,诡诈是变,奇正是变,形势是变,计谋是变,因势制权是变,因利用兵是变,九变是变,总而言之,变在先,以变应变,因敌变化而变化取胜谓之神。世界,宇宙是易变的,是变易的,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没有绝对的原则,是矛盾的,辩证的,同时,又是同一的,变是永恒的,说: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事求是,这些都是应变的法宝,我们要创新求变,应变于无穷。

孙子对军队管理和训练给予了高度的重视,认为“士卒孰练”、“兵众孰强”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两个基本因素。可以说,孙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将军队的管理和训练放在战略高度来考察的军事家。孙子治军理论的核心是“令之以文,齐之以式”。对于军队,孙子要求做到“与上同意”、“上下同欲”、“与众相得”、“齐勇若一”等,认为惟其如此,才能维持军队内部的团结和步调一致。为此,要求统兵将帅一方面要关心和爱护士卒,“视卒如婴儿”、“视卒如爱子”;另一方面又要严格管理、严明纪律,否则,“爱而不能令,辱而不能使,乱而不能治,譬若骄子,不可用也”。对于将领,则提出了智、信、仁、勇、严的五德标准和清、静、治、幽的个人素质要求。孙子的治军理论尽管还是初步的,但却具有革旧布新的开创性意义。

在我国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孙子就提出:军队的管理,将领素质,兵员素质等等。形成了一个初具规模的军事体系和较为完备的指挥体系,这对我军有着现实的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