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故事情节十篇

时间:2023-03-19 01:28:51

西游记故事情节

西游记故事情节篇1

[关键词]《西游记》;影视创作;世情化;传奇性

《西游记》是一部老少皆宜的古典小说,也是普及面最广的一部经典。调查表明,在四大名著中,根据《西游记》改编的电影或者电视剧最为人们关注,其中有96%的人看过相关的电影或者电视剧。自上世纪20年代起,对《西游记》的影视创作和改编就长盛不衰。央视于20世纪80年代历时6年拍摄的25集电视连续剧《西游记》,成为轰动一时的电视精品。至今为止,这部电视剧在重播时依然能获得很高的收视率。之后,随着影视拍摄技术的提高,影视需求的多样化发展,大量与《西游记》相关的影视创作应运而生,如《大话西游》、《西游后传》、《春光灿烂猪八戒》、《齐天大圣孙悟空》、《情颠大圣》等等。在保留原书的基本情节、人物性格,或者审美理想的基础之上,这些作品为迎合新时期的观众心理期待,融入时尚、前卫、娱乐的因素,对作品进行了新的演绎和定位,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2007年影视界的《西游记》热更是愈演愈烈,中日四家影视机构竞相重拍《西游记》成为一个重要话题,继之而来的热拍潮波涛汹涌:这边厢,取材于《西游记》的《功夫之王》正在筹备,那边厢,日本影片《西游记之大战金角银角》剧组马不停蹄地来到横店影视城取景;这边厢,张纪中宣布要重拍《西游记》,立志使新版《西游记》向美国《金刚》、《指环王》这些大片的艺术水准看齐,那边厢,六小龄童也表示将截取《西游记》中最精彩的一段故事,结合东方艺术和西方电影高科技手段进行经典化演义。

综观当前《西游记》影视作品,世情化和传奇化是相关影视创作的基本原则,这也是吸引观众来到影院、坐在电视机前的两大法宝。

所谓世情化,是指《西游记》的影视改编越来越趋向于普通人的情感和经历,越来越强调人物情感的普遍性和个性,因而在创作中不断充实原著中最为缺乏的“七情六欲”之内容。事实上,这一演化方向早在吴承恩的《西游记》中就已奠定。

《西游记》有真实历史背景。唐代和尚玄奘于贞观三年(629年)从长安出发,历经西域诸国,耗时4载,到达印度摩揭陀国,学习佛法。贞观十九年(645年),玄奘归国,带回佛经657部,宣扬佛法,成为享誉中外的佛学大师。玄奘冒险西行取经,历经千难万阻,这是一件崇高而严肃的事业。后来,为了宣扬玄奘取经的艰难和不易、凸现玄奘的执著和神奇,玄奘门人慧立撰写、彦增补的《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逐渐开始夸大其实,偏离了事实的真相。当然,玄奘在古代交通极差的环境下,往天竺求法,路经数十国,往返17年,行程5万里,并以其博大精深的学识声震异国,这本身就带有传奇色彩,再加上慧立绘声绘色描述,引入异境诸种民间传说和佛教神异故事,添上宗教徒因痴迷、狂热而产生的呓语,已经有些传奇小说的味道了,令人读之着迷。因此,玄奘取经故事沿着两条道路发展,它不仅盛传于僧众中,成为他们的偶像;也逐渐流入民间,成为引人注目的市井文学题材。沿着市井民间的发展轨迹,从唐代的李冗的《独异志》,到宋代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再到元人的《西游记》平话,玄奘的逐渐脱离佛学大师的光环,他沾染上了市民的俗气,情同凡人。原本是要宣扬佛法的主旨逐渐被取经过程的离奇和取经人的有趣所取代,取经的目的、价值和意义反而成了其次的内容。

到了吴承恩的《西游记》,西天取经固然有其庄重和严肃的地方,但唐僧的胆小脓包、孙悟空偶尔的小气和逞能、猪八戒的懒惰和贪吃,无不带有普通人的共同缺点和毛病。妖魔鬼怪一般都是来自仙界,就连西天极乐世界中佛祖也会庇护下属的营私行为。显然,玄奘取经的故事沿着世情化的倾向,已经脱离它本真的历史面貌。虽然妖魔鬼怪最终被收服、唐僧师徒四人修得正果,但是这一主旨被西天取经的神奇经历完全娱乐化了。在这种转变中,人们并不介意历史真相的背离,反而沉浸在《西游记》所描绘的非现实中,欣赏着这些妖魔鬼怪、神仙佛祖共同构成的凡间世界,获得认同和愉悦。

《西游记》的影视创作继承了小说的世情化倾向,除了完善人物的不完美之外,更重要的是增加了人物的感情世界,加强了人物性格和心理的丰富性,泛化人物形象的普通性。

小说中的人物,既有优点,也有缺点,这些不完美的人物拉近了读者和小说之间的距离。然而,由于小说的主旨之一是宣扬宗教的,因此作家在内容上加大了“禁欲”的色彩,其中唐僧、孙悟空、沙和尚都是不近女色的,单单只有猪八戒好色,但是他又常常被人戏弄,是作家批评的对象。因此,小说《西游记》缺乏男女之情的描写。影视创作则在这一方面有所突破,除了典型化人物的性格外,就是努力展示人物的情感世界。从历史真实到小说创作,再到影视改编,玄奘取经在世情化方面出现了两次飞跃:一是小说创作把玄奘取经拉下神坛,走向市井;二是影视改编把唐僧师徒四人纳入人世,走向凡间。就后者而言,央视1986年的电视版《西游记》已经开始初步的尝试,最突出的是《趣经女儿国》通过增加女王邀请唐僧赏宝的情节,给予表现唐僧情感动态的机会,从而加强了唐僧的人性化心态:执著向佛的虔诚之心,在面对美丽温柔的女儿国国王的时候出现了悸动,在面对自身内心深处的情感要求的时候出现了动摇。这时候的唐僧,不再是高高在上的一代圣僧,而是一个真实生活中富有情感的年轻人。结尾处增加了唐僧师徒告别女王的情节,通过唐僧深情回顾女王继而坚定地转头出发的镜头语言,伴着“我柔情万种,他去志更坚,只怨今生无缘,道不尽声声珍重”的插曲,观众与唐僧产生了强大的共鸣,一方面惋惜唐僧和女王不能实现的爱情,另一方面则为唐僧排除内心魔障真心求经的执著所感动。

把《西游记》的影视创作的世情化推向高潮的契机是周星驰主演的《大话西游》。这部影片于1994年由香港彩星电影公司和内地西安电影制片厂联合投资拍摄,由《月光宝盒》与《大圣娶亲》两部分组成。影片在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构成的基础上,夸大了唐僧懦弱、虚伪、疯狂的凡人之性,特别是破天荒地给原著中不近女色的孙悟空敷衍了一段穿越时空的刻骨铭心的恋情,颠覆了传统小说中的内容,也为后来《西游记》影视改编和创作奠定了主要方向。《大话西游》把取经人世情化为人间的凡人,使唐僧、孙悟空等人拥有了普通人共同的烦恼和追求,再加上玩世不恭的无厘头话语、宏大的场面和背景、娴熟美妙的镜头表达,这部影片成了年轻人追捧的对象,也成为中国电影中的经典。

沿着《大话西游》的成功之路,近年来的《西游记》影视改编与创作大多着重于人物内心“情感”的挖掘,这使《西游记》中的师徒四人、神仙灵异,以及妖魔鬼怪都具有了多层面的内容,艺术形象的内涵也渐渐扩大。这一方面的影视创作以香港TVB的两部《西游记》为代表。香港TVB于1996年拍摄了《西游记》I,1998年拍摄了《西游记》II。该剧对传统的《西游记》进行了一次比较彻底的加工和再现。它最大的亮点有二:一是加强师徒四人之间的感情磨合过程,对坚若磐石的师徒关系给予现实的说明和展示,使师徒四人的关系更接近于常人;二是把主要精力放在恋情的编织上:女儿国大将军和唐僧、恩恩对孙悟空、白骨精对王子等等。精怪的“妖气”被淡化了,痴情重义得到了强化,唐僧师徒四人的情感世界也得到了表现,引起大众的心理认同。这一创作在《齐天大圣孙悟空》(2002年)中得到了进一步发扬,孙悟空成了有情世界的“大众情人”。孙悟空向世情化的发展,引发了《西游记》相关影视创作的丰富灵感,继之而起的是猪八戒成为改编中心:《春光灿烂猪八戒》(1999年) 、《福星高照猪八戒》(2004年)等电视剧集搞笑与言情于一体,把猪八戒塑造成了新时代的“情种”。

随着唐僧师徒四人走入凡间,拥有普通人的情感和经历,影视创作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视野和勇气。“人们在接受另一种文化时,总是一边接受,一边把它变形,这样的过程是无比丰富、趣味横生的,因而,接受史决不是枯燥无味的学问。”影视改编就是对《西游记》接受的表现,不过,继之而起的影视创作越来越背离原著。此外,日本、韩国、美国等也竞相翻拍《西游记》,如2006年日本富士电视台播放的《西游记》收视率超高,剧中的孙悟空暴躁傻气,猪八戒反而冷静沉稳,外形上则是一副现代打扮的蛊惑仔。“日本人改编《西游记》由于观众对原著的熟悉程度较不如中国观众,也就没有‘忠实于原著’的限制,所以也就更自由地注入了很多现代观念。因而在艺术形象方面的变形比较多。”种种创作表明,随着《西游记》故事的世情化发展,《西游记》的想象越来越丰富,《西游记》也得到了极为广泛的传播。

玄奘取经的世情化倾向造就了传世经典《西游记》,唐僧师徒四人的世情化则引发了影视界的各种改编和创作。毋庸置疑,《西游记》的影视创作对于宣传古典文学、传统文化有着积极的作用和帮助,但是过分的改编和创作也削弱了小说《西游记》的经典力量和内涵。《大话西游》以来的各种改编版在创造票房神话、收视奇迹的同时,也受到了来自各界的质疑和声讨。这种现象表明,改编应该有尺度,而不是漫无目标。

世情化是增加人物的世态人情,渲染一个人间世界;传奇化则是加强故事的传奇性,制造一个异域魔界。

小说《西游记》截取了玄奘取经的历史真实,描写了一个极幻又极真的世界。“《西游记》以诡异的想象、极度的夸张,突破时空,突破生死,突破神、人、物的界限,创造了一个光怪陆离、神异奇幻的境界。在这里,环境是天上地下、龙宫冥府、仙地佛界、险山恶水;形象多身奇貌异,似人似怪,神通广大,变幻莫测;故事则上天入地,翻江倒海,兴除妖怪,祭宝斗法。作者将这些奇人、奇事、奇境熔于一炉,构筑了一个统一和谐的艺术整体,展现出一种奇幻美。”人怪妖神的混杂世界、天上人间的时空交错、惊心动魄的故事情节、轻松幽默的喜剧色彩――构成了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游戏世界,让读者,尤其是让成人获得了心灵的满足。

我国是一个尚史的国度,这影响到小说的创作。”在注重历史真实的同时,由于神话的影响,以及认识能力的低下,作家开始注重情节的传奇性。传奇性的特点在《西游记》中表现得最突出,如孙悟空从石卵中出生、拜师学艺、大闹天宫、被压五行山下、保唐僧西天取经,猪八戒和沙和尚的非凡出生和本领,以及故事所勾画的天上、人间、冥界的神奇之境,无不吸引着平凡的普通人。这些经历当然不会发生在普通人的经历中,但其中险象环生的情节却激发着每个人的想象。

沿着小说传奇性的特点,相关的影视创作也越来越强化情节设计的传奇性和情节表现的逼真性。

强化情节的传奇性,旨在增加作品的娱乐性。从表现来看,娱乐是通过讽刺、幽默、想象来消解现实的压力,让人发笑,从而转化为一种人生态度,并在导向上教人崇善。娱乐的本质是善,娱乐的表现则是笑、是快意、是满足,娱乐的社会作用是缓解压力。当今的社会,处处充满了挑战和压力,人们的自我空间和自由想象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束缚和压迫。“现实压得使人没有可以自由活动的机会,处处都是平凡和呆板,于是苦闷的心情也逐渐增加。人要在这呆板平凡的世界中寻出一点生机来排解这种苦闷,遇事要活动,要冒险,要寻出一些出乎常规偶然变动。”观看影视的休闲方式,能够让忙碌中的人们从现实中暂时转移到想象的世界中,通过欣赏感人的小说情节、观看奇幻的影像画面来获得思想的愉悦、心情的放松,释放生活的压力,宣泄不满的情绪,进而认识到作品的价值、获得精神的陶冶。《西游记》为大众提供了娱乐的机会。在欣赏《西游记》的传奇故事的同时,大众畅游在童心童趣的世界中,获得精神的刺激和放松,以及开心的笑和满足。

《西游记》的影视创作在强化情节的传奇性上有一个过程。上世纪90年代之前的大多数作品都是对《西游记》原著的部分取材,原则上忠实于原著,其中最为经典的是央视1986年版的《西游记》,这部作品囊括了小说的主要内容,不但人物的形象力求接近原著,连故事情节、人物对话、场景等都力图照搬原著。因此,这一版《西游记》的主要价值在于把小说搬上荧屏。90年代以后的《西游记》影视创作数量颇多,从改编方式上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片断式的改编,如《大话西游》、《情颠大圣》,一类是全景式的展现,如央视52集动画片《西游记》、香港TVB《西游记》(Ⅰ、Ⅱ)、《齐天大圣孙悟空》、《西游后传》、《春光灿烂猪八戒》、《福星高照猪八戒》等等。前者借助小说,选取部分内容演义而成,后者则是借助取经经历,或者取经人物,另起炉灶进行全新创造。如《大话西游》在保留唐僧师徒取经故事的基础上,把唐僧、孙悟空、猪八戒、蜘蛛精、白骨精、牛魔王、紫霞仙子、菩提老祖的关系重新组合,编织了一个跨越500年的爱情传奇。由陕西省电视节目交流中心等单位投资拍摄的30集连续剧《西游记后传》(2000年)把唐僧师徒拉到取经回来的五百年后,让他们四人担负起拯救天界的责任。2004年的Flas片《大话西游后传》则让师徒四人在21世纪再次西去取经普度众生,情节荒诞、引人暴笑;2005年出品的《情颠大圣》则把时间往后推,叙述了唐僧正式经历八十一难之前的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春光灿烂猪八戒》、《福星高照猪八戒》等猪八戒系列则以猪八戒为中心,全新演绎天上人间的故事。日本版的《西游记》干脆让唐僧变成女性,并与孙悟空谈起恋爱。美国版电视剧《美猴王》情节更加离奇,其中观音将与洋人唐三藏有感情戏,两人还将穿梭时空三千年,跑到现代来相会,唐三藏要在观世音与美猴王的带领之下,到神秘的东方找寻力量与爱的真义。

另外,由于影视技术的提高,尤其是电脑动画技术的引入,使《西游记》中那些天马行空的人物、稀奇古怪的造型、变幻莫测的场景,以及光怪陆离的情节得到了更好的展现,带给观众越来越完美的视觉享受。《西游记》原本就是靠奇幻情节来吸引大众欣赏的。由于现代高科技的发展,以及电影技术的日趋完善,使很多原本只能在文字中阅读的传奇情节变成可观的影视成为现实。小说是语言的艺术,电影则是画面的艺术。从文字到画面 ,除了依靠镜头语言、人物表演和场景设计外,还需要高科技的汇入,从而增加画面的真实性和艺术性。《西游记》的奇幻情节要在影像中得到体现必须借助现代技术的参与。因此,电影的出现,使这些不可能以技术的方式逼真地展现在画面上,实现了传奇性情节的现实可能性,因而满足了大众的视觉要求,这就给《西游记》热拍提供了市场需求。

自影视在中国出现以来,相比于其他古典小说,《西游记》的影视实现始终和影视技术的提高息息相关。由于《西游记》本身情节、人物实物实现的困难,20世纪80年代之前的大部分影视改编只能大多依靠动画片、舞台剧等方式。央视1986年版的《西游记》排除万难,以当时国内最高水平的特技,真实表现了孙悟空的筋斗云、七十二变、上天入地,以及妖魔鬼怪的变化。虽然这些特技在今天看来已经非常粗糙,但特技的引入,让小说中的传奇情节终于表现在屏幕上了。之后,《西游记》的影视创作一直在特技方面努力着。

在技术参与电影并取得重要地位的同时,观众对于影片的视觉效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进一步提高技术,从而获得更完美的影像。尤其是近年来西方大片的高科技制作,在画面上获得的成功,使技术与电影的关系更为密切,如《侏罗纪公园》中的恐龙世界、《特洛伊》中的大规模的毁坏和死亡场面、《后天》中恐怖的自然灾害、《阿甘正传》中羽毛飘落的长时间无切换镜头、《蜘蛛侠》和《哈利・波特》中天马行空的任意游走,等等,这些影片如果不依赖技术的参与,其效果可能要大打折扣。国外大片获得的成功也刺激了本土影视的创作欲,而以丰富的传奇性情节著称的《西游记》,无疑是实践技术与画面相结合的最佳对象。因此,电影人和观众不再满足于20世纪80年代的落后技术,希望依赖当今无限发达的电脑动画和特技,弥补当年不可拍摄的遗憾。可以说,当今热闹的《西游记》的重拍、改编现象,本质上是传奇性情节对现代技术的一种现实需要。刘镇伟在拍摄《情颠大圣》时也说明了特技的重要:“在拍完两部《大话西游》 后,我就已经有了第三部的构思,但因为当时特技水平的程度未能满足我的设想,所以就一直没有去拍,后来我在与周星驰合作《功夫》时,发现特技水平已经很成熟,就开始拍摄了。” 因此《情颠大圣》才有了莎车城的劫难、UFO、金箍棒变赛艇、美艳变天使等奇幻情节,这在以往的影视作品中都是无法实现的。此外,《春光灿烂猪八戒》、TVB《西游记》、日版《西游记》也都加强了特技的使用, 美国版的《美猴王》简直成了好莱坞电影技术在中国小说中的实践。在此背景之下,央视又拍摄了《西游记》续集,于2000年与观众见面。但由于资金、技术的落后,续集的视觉效果并不理想。因此,《西游记》的视觉效果的提高仍然期待更先进的影视技术的参与。张纪中要拍摄新版《西游记》的根本原因就是对以往落后的影视特技的不满,他希望借助现代先进的制作手段和制作设备,突破过去,注重视觉元素,制作一部具有全新视觉效果的魔幻电视作品。也正是希望把《西游记》打造成一部视觉大餐,国内外影视人纷纷瞄准了《西游记》,形成了当前的《西游记》拍摄热潮。

从传统小说到现代电影,无论是接受方式如何,作品的创作都体现了一种一脉相承的关系,即《西游记》的小说创作已经开始了世情化和传奇化的试验,并获得了经典的认同,而影视创作正是沿着这条道路继续披荆斩棘,诞生了相关的视觉经典。随着传统文化的深入,《西游记》的影视创作将会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更多的力量,从而把这部小说以更为完美的方式和内容表现出来,得到大众的欢迎。扎根于传统小说的现代《西游记》演绎,也将会在“掀起你的盖头来”的那一刻,成为世人瞩目的新娘。

[参考文献]

[1] 刘荫柏.说西游[M].北京:中华书局,2005.

[2] 王晓平.《西游记》接受史[N].北京:中华读书报,2001-04-04.

[3]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四)[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4] 欧阳修,宋祁.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5]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西游记故事情节篇2

关键词:《西游记》 影视 改编

《西游记》作为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在我国的文学史上有着不朽的生命力。自从它出现以来,它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活跃在艺术的舞台上。在古时候,戏曲等表现方式使它由文人墨客的书桌走向了街头巷尾广大人民的普通生活。孙悟空作为其中的重要人物,成为上至老人、下至孩童心目中的英雄形象,由此足以看出《西游记》的持久的巨大的影响力。

在现阶段,随着影视的发展,《西游记》的发展也有了更多的表现形式,电视、电影、网络,无不成为其改编的载体。《西游记》在四大名著中最先被搬上荧屏,是我国最早进行的电视剧改编古典名著的尝试,是我国拍摄的第一部神话电视剧。1982年版的《西游记》在中国电视剧改编艺术发展中具有开创性的意义。这部长篇电视剧在1985年前播出11集,其余的在1987年播完,观众反响强烈。《西游记》的电视改编之作层出不穷,迄今为止约20部,其中中国内地5部(包括2009年播出的浙江卫视版的《西游记》和2010年播出的张纪中导演的新版《西游记》)、香港4部、台湾5部、日本4部、美国1部,此外改编为漫画作品的有5部(如日本的《最游记》,改编为卡通电影的有7部(其中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1964年出品的《大闹天宫》成为美轮美奂的经典之作,电子游戏4个,还有众多的舞台剧、童话故事(如《猪八戒吃西瓜》)、网络小说等。可见《西游记》中蕴含了持久的不断再生和更新的文化基因和艺术生命力。[1]58

一、《西游记》的电视剧改编

《西游记》的电视改编以1982年版为开端,其后出现了若干不同的版本。《西游记》的经典魅力体现在何处?每年的寒暑假,各个电视台都会重播,可是它的收视率一直居高不下。继1982版以后,先后出现了不同版本,浙江卫视版的《西游记》和张纪中导演的新版《西游记》是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这种局面出现的原因何在?其中主要的一个方面是大众文化层观众对电视剧的强大制约作用。(1)“电视不生产节目,只生产观众”。由于当今众多电视台获取收入的主要方式是广告收入,而广告收入的多寡又与电视节目的收视率成正比,因此,在民主政治与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电视对观众的依赖相当严重,以至于有人夸张地声称电视不生产节目,电视只生产观众。(2)从观众到大众,从引导到迎合。在当代社会,随着民主政治和市场经济的确立,随着民间文化借大众传媒向大众文化的发展,大众文化层次的观众对电视剧生产的影响力更为巨大。[2]160-164众多导演选择了《西游记》这一题材,其中大众文化层是他们关注的重要方面。《西游记》的观众群体,从老人到儿童,可以说都覆盖其中。这是他们选择这一文本的有利考虑因素。在电视剧改编的过程中,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什么?这是众多编剧在改编的过程中必然遇到的问题。改编是在原著基础上的再创造。一方面要保持原著的艺术风貌和审美精髓,因为这些名著所体现的不仅是作家个人的文化观念,而且是经过大浪淘沙沉淀下来的民族文化精神财富。另一方面,改编作为二度创作,也应体现改编者对原著的理解和审视,体现出时代精神。改编还要充分估计读者“先入为主”的心理,考虑电视艺术特点及表现手段,这些都是影响改编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3]143在1982年版的西游记里,“忠于原著,慎于翻新”的原则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这些忠实于原著的银屏变现方式受到了广大观众的认可和好评,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就广大的观众和读者的接受心情和审美意识而言,他们更钟情于原汁原味的原著银屏化,因为其中包含了他们对于作品的解读和长时间的审美积淀。这种忠于原著的影视作品,在人们的心中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也成为一代人们心中的经典,其地位无法撼动。1982年版的《西游记》,保留了原版本的主要情节,把原文中的佛教情节进行了弱化。而浙江版本则是进行了较大改动的版本,着重表现了“情”的人性化。在后来的电视剧中,出现了以猪八戒为主人公的一系列电视剧,其中以徐峥出演的《春光灿烂猪八戒》为代表,此类电视剧,只是借由《西游记》的主人公,可是内容与《西游记》本身并无太多关联。猪八戒何以成为主角?可以说与现今人们的喜好选择有着重大的关系。唐僧的固执、对女子的不解风情,孙悟空对待妖精们的冷面相对,沙僧的木讷,可以说相比之下,给了猪八戒更多的可爱加分。在一项网民调查中,关于《西游记》你最喜欢的形象,猪八戒得到了最多的支持。现在的改编,越来越倾向于关注大众的品位和喜好,这也是很多电视剧受到大众欢迎的一个主要因素。

二、《西游记》的电影改编

《西游记》的电影版本,在国外有日本和美国的版本,因为语言的差别关系,这里不再加以详述。在国内来说,笔者比较偏向于周星驰版本的系列电影――《大话西游》和《西游・降魔篇》。在当今关于《西游记》改编的作品中,其中最突出的当推周星驰的《大话西游》,叙述的是与小说《西游记》几乎无关的事,但是,它借用了“孙悟空”的名字,联系了“取经”的事由,又加上令人刻骨铭心的爱情故事,并且以玩世不恭的无厘头话语穿插其中,使得这部“演义式”作品成为“经典”,甚至被称为“后现代的作品”,这些正符合了当今厌腻了正统姿态和传统话语的年轻一代的心态。[4]《大话西游》包括《大话西游之月光宝盒》和《大话西游之仙履奇缘》两部影视作品。《大话西游》可以说是开了《西游记》无厘头改编的先河。在影片中,西天取经不再是贯穿其中的主线,只是故事开始的一个背景。爱情成了主线,这与《西游记》小说相去甚远。《大话西游》选择了《西游记》中一系列的主要人物线索,作为主角的孙悟空与小说中的形象截然不同,他变成了一个有血有肉的形象,与不同的女子有着感情的纠葛,蜘蛛精、铁扇公主、紫霞仙子都成为他感情经历中的参与者,他不再是那个见到妖精就一棍子打死的“齐天大圣”,而是有着柔弱心肠的“至尊宝”。这部影视作品中的经典台词“曾经有一份真诚的爱情放在我面前,我没有珍惜,等我失去的时候我才后悔莫及,人世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此。如果上天能够给我一个再来一次的机会,我会对那个女孩子说三个字:我爱你。如果非要在这份爱上加上一个期限,我希望是……一万年”一直都被视为表白的神器。《西游・降魔篇》是2013年周星驰的新作,这部作品被视为《大话西游》系列的延续,高票房足以说明它的成功。在这部影视作品中,选取了《西游记》的主要人物,唐僧变成了降魔人,先后收服了鲤鱼精沙僧、猪妖猪八戒和猴精孙悟空。这个顺序和《西游记》作品中的顺序有出入,在《西游记》中,唐僧最先收了孙悟空为徒弟,然后在孙悟空的帮助下,收下了沙僧和猪八戒。其中一直贯穿其中的是爱情这条主线,唐僧和女降魔人之间的故事为单纯的降魔增加了趣味性。中间夹杂的是唐僧关于“大爱”和“小爱”的体悟。从内容上说,《大话西游》和《西游・降魔篇》选取的都是《西游记》中的某一些经典情节,而后加以加工提炼,在前一部作品中,孙悟空的感情纠葛是主线,后一部作品中,唐僧的感情又成为主要增色的线索。这种影视改编,与原著相去甚远,却在另一方面起到了宣传原著的作用。我们要用辩证的观点来对待这种影视改编现象。

三、《西游记》的网络改编

《西游记》的网络改编,形式和表现方式更为多元化。以《西游记》为例,网络时代便产生了众多的改编之作。较成规模的有明白人的《唐僧传》、慕容雪村的《唐僧情史》、冰沁雪儿的《唐僧日记》、今何在的《悟空传》、林长治的《沙僧日记》、吴俊超的《八戒日记》等,其他的单篇作品更是数不胜数。传统文学经典网络化之路,也就是被解构之旅。解构,主要表现在经典情节与经典人物被刻意变形。[5]在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发现其中一个明显的共同点:他们都把《西游记》中的主要角色单列出来,形成了单独的一个故事,这就像是把一整部《西游记》用不同的人称和口吻,用不一样的眼光来开始叙述故事。当然,这个所谓的故事主题已不再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取经故事,而是现代话语充斥其中的搞怪系列。《唐僧传》中,入乌鸡国前师徒四人开会,当谈到妖怪的问题时,师兄弟三人相互推诿。为区分真假美猴王,唐僧要念紧箍咒,猪八戒说:“念吧,我会开心的。”让沙僧挑担,沙和尚立刻圆瞪双眼。谁来挑担,最终要由大将与元帅的级别高低来决定。在《悟空传》中,沙和尚甚至成了受玉帝安排来监视孙悟空的人,在灵霄宝殿上两人大打出手。[5]将这些网络改编之作和《西游记》作对比,我们可以发现,在原著中,唐僧师徒四人取经的过程中,他们与妖魔鬼怪之间的斗争是故事的主线,可是在网络作品中,他们内部之间的纷繁复杂关系被刻意地变形和搞怪,由此看出网络改编更加注重娱乐效果。

四、结语

综上所述,《西游记》在影视化的过程中,改编是其传承过程中的一个必须经过的关口,电视剧的篇幅较长,可以传达的信息量也是相对来说可以更为丰富的。在第一部作品到后期翻版的几部作品,侧重的不同和改编程度的不同,让我们看到了改编者和接受观众在其拍摄过程中的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电影作品中,取材于《西游记》中的故事梗概,选取其中的经典情节和人物,小范围的表现大主题是大势所趋。这主要和电影的篇幅很短有关,改编者只能用凝练的手法,表达其中最契合的主题。至于网络作品,则是一味的解构,与原著相差甚远。这些网络作品就像昙花一现,很难出现经久不衰的经典之作。《西游记》在当今影视作品中的改编现状,和它息息相关的一点是:在当今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追求最大化的利益成为影视改编者的首要选择。这是决定文学作品改编趋向的一个决定性因素。随着人们的喜好选择、价值取向的变化,对经典作品的态度必然会出现与原著的不同之处。我们对待这个问题要选择发展的眼光和辨证的眼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接受这些必然的改编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了其作为经典作品的魅力。

参考文献

[1] 刘彬彬.中国电视剧改编的历史嬗变与文化审视[M].长沙:岳麓书社,2010.

[2] 李胜利,肖惊鸿.历史题材电视剧研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3] 吴贻弓,李亦中.影视艺术鉴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4] 吕维莉.《西游记》:纯文本小说在影视文学领域的演变[J].安徽文学,2010(4).

西游记故事情节篇3

一、《心经》作用的特定呈现和艺术处理

《西游记》对佛教经典《心经》的直接引用引人注目。浦安迪先生《明代小说四大奇书》论及《西游记》时指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被摆在醒目位置上,这构成了本书中心思想的导线之一。从创作方面看,《西游记》对《心经》的演现和强化意义何在?这对于我们理解宗教描写在小说文本中的相对位置,以及小说创作如何对宗教情感思维进行艺术转化.能够带来一些重要的启发。

(一)传统取经题材中《心经》的出现标志着小说缘饰本事的神异化倾向。

玄奖西行题材中《多心经》的出现,标志着宗教历史本事被纳人小说之后缘饰本事所作的神异化处理。《太平广记》引《独异志》和《唐新语》记载:“唐武德初,(玄奘)往西域取经。行至厨宾国,道险,虎豹不得过。矣不知为计,乃锁房门而坐。至夕开门,见一老僧,头面疮演,身体脓血。床上独坐,莫知来由。类乃礼拜勤求,僧口授《多心经》一卷,令羹诵之,遂得山川平易,道路开辟,虎豹藏形,魔鬼潜迹。遂至佛国,取经六百余部而归。其《多心经》,至今诵之。这一段话也被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卷四十一《庄岳委谈下》据《独异志》原文引录。清崔颧《通俗编》卷三十七《故事·唐僧取经》引《独异志》对于“老僧”只是说“莫知所来由”,而无“头面疮皮,身体脓血”的描述。而在现存的唐人有关玄奖本事的材料中《多心经》未见提及。

在现存的残本《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心经》的传授得到特殊的关注。书中《人竺国度海之处第十五》记载三藏向西竺鸡足山祷祝,求请法教,得如所愿。“三藏顶礼,点检经文五千四十八卷,各各俱足,只无《多心经》本”,“此回只少《心经》本”原属特殊安排,不过是为下回《转至香林寺受心经本第十六》张本。第十六回中《心经》由定光佛“密授”,并称:“此经上达天宫,下管地府,阴阳莫测,慎勿轻传;薄福众生,故难承受。”再曰:“此经才开,毫光闪烁,鬼哭神号,风波自息,日月不光,如何传度?”可见《心经》乃“密授”之“真言”。《诗话》最后写“皇王收得((般若心经》,如获眼精,内外道场,香花迎请。”明皇对于《心经》的珍视,也是《心经》地位特殊的表现。

对比《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与唐人小说《独异志》、《唐新语》有关《心经》的记载,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差异:就时间来看,一是发生于向西天取经途中,一是发生于取经转回的路上;传授《心经》的,一是神秘出现、不具名的“老僧”,一是特为表出的定光佛;就《心经》的作用看,一者具有释厄解难的“神通”,产生了实际的功用,一者预示的作用虽能通神,但对于普通众生,却成为“禁忌”,没有得到印证。而相同之处在于,西游传统题材对于《多心经》作用的言述,逐渐成为宗教神异故事的一项表现内容。

(二)宗教情感思维对《心经》的演现成为《西游记》本事缘起的逻辑线索

繁本小说《西游记》对于《多心经》即《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或谓《心经》的处理,值得深切注意,这也是小说创作本事缘起的一种体现,由此可以管窥小说写定过程中对于传统题材的损益取舍态度。小说第十九回“浮屠山玄奖受心经”一节.乌巢禅师传授《多心经》声称:“若遇魔瘴之处,但念此经

,自无伤害。”据八戒的说法,“禅师晓得过去未来之事”。禅师对于西去路程的告白,就情节发展而言,是对十二难之后所历患难的总括性质的预叙,具有一种全知叙事的近似意义.但将《多心经》作用的陈说,明确系于乌巢禅师这一叙述主体之下,依然属于一种限知叙事方式,这与传统题材中《心经》的

作用被作为获得显报的一段功果进行客观陈述有所不同。相同之处在于,《心经》的作用都被着意提及。在繁本小说《西游记》中,小说叙述者对于《多心经》的地位跳出故事情节之外特为表出:“此乃修真之总经,作佛之会门”,究其实,就如小说将《多心经》的传世坐实为唐僧玄类的“耳闻”一样,虽然

佛典《心经》的确以玄类的译本最为流行,这些断语仍属于“姑妄言之”性质,从宗教历史的角度看,无论在本事源流方面,还是在宗教义理方面,模仿历史思维,以“判教”的方式进行主观认定表明一个事实:坐实就是蹈虚。对于宗教史实的背反在宗教和历史双重属性上展开,这实际上就是小说家惯用的反讽手法。

依据乌巢禅师的说法、唐僧玄类未来的取经路程,《多心经》的功能应当像如来通过观音菩萨所赠送的装装、锡杖一样得到演现。在接下来的“黄风怪阻十三难”(第二十回)中,唐僧路口上战兢兢正念《多心经》,却被鼠精黄风怪驾长风摄去了。乌巢禅师《多心经》,却被鼠精黄风怪驾长风摄去了。马巢禅帅《多心经》的作用似乎不仅没有得到证实,反而被证伪。能否把这一情况理解为对《多心经》作用的否定性认识以及繁本小说《西游记》文本存在的情节?问题是,如果理解为情节脱节,则很难解释此后《多心经》被悟空一再提起,作为师徒推求佛性的话头。

如“平顶山逢魔二十四难”(第三十二回)唐僧对于前遇高山发出的“恐有虎狼阻挡”的预警.悟空劝师父“莫生优虑”时有所发挥:“师父,出家人莫说在家话。你记得乌巢和尚的《心经》云,心无挂碍,无挂碍,方无恐怖,远离颠倒梦想之言?但只是扫除心上垢,洗净耳边尘。”该回唐僧有“几时能够此身闲”的怅叹,悟空对以“若功成之后,万缘都罢,诸法皆空。那时节,自然而然.却不是身闲也?”说写道.“长老闻言.只得乐以忘忧。”“只得乐以忘忧”的心理描箕十分有趣,说明唐僧取经同时经历的心路历程。

再如“黑河沉没三十二难”(第四十三回),三褪闻水声惊心.悟空说师父忘了《多心经》,.无眼耳鼻活身意”一句,“你如今为求经,念念在意.怕妖魔不俏舍身,要斋吃动舌,喜香甜嗅鼻,闻声音惊耳,事衫凝眸,招来这六贼纷纷,怎生得西天见佛?”悟空解和如何“祛退六贼”之后发现师父原来是“思乡难息”。

又如唐僧一行在经历“灭法国难行七十难”(芽八十五回)之后,辞别钦法国王,忽见高山阻路,针又师父的恐惧惊惶、神思不安,悟空再度提起乌巢禅的《多心经令,希望用《多心经》的四句烦子“佛在灵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使三藏开悟,而三藏‘若依此四句,千绍万典,也只是修心”,多少抱有一点怀疑态度。对此悟空又有所申论:“心净孤明独照.心存万境皆清。考错些儿成惰懈,千年万载不成功。但要一片志诚,霍音只在眼下。”

第九十三回.在进人布金禅寺之前,行者又提走乌巢禅师《心经》,三藏称《般若心经》为“随身衣钵”称悟空解得是无言语文字,乃是真解。三藏对《心经》的理解方为具足。

以上是繁本小说《西游记》中唐僧与悟空师徒井话《心经》的四个显例,悟空形象在小说中亦正亦邪亦庄亦谐.但是对于《心经》的讲谈,却无一例外持肖定的态度。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心经》的作用虽然在故事情节发展过程中时隐时现。但就作品叙事的户在逻辑线索而言,却是一致的。也就是说.繁本小《西游记》的写定并非像有的论者所说,只是以取故事作为叙事躯壳,事实上提及《心经》时对于“心要”的体悟作为非情节性因素纳人文本,说明《西波记》的写定者并非对佛教义理不求甚解,小说更多坦从民俗佛教的角度加以演现,或可说是考虑读者拐受因素而采取的叙事策略。

(三)由义理向心理的衍化体现出《心经》在《匹游记》中的叙事结构功能

我们对于小说第二十回《多心经》“保护”功能失效这一看似矛盾的现象需要进行更加深人的分析。实际上,小说于此处发出感叹:“江流注定多磨折,寂灭门中功难行。”小说第二十二回悟空对八戒的解释有着普遍意义,“但只是师父要穷历异邦,不能够脱离苦海,所以寸步难行也。我和你只做得个拥护。保得他身在命在,替不得这些苦恼”,佛教苦谛说可以作为悟空的言论依据。由此看来,乌巢禅师《心经》的用应该理解为“魔瘴之必有,伤害之终无”。而要达成这一效果,取经人永远都不可能置身事外,实际上在表象世界御妖魔化的外力侵扰的同时,在意志界必须同种种心魔作斗争。小说描写唐僧的恐惧惊惶、神思不安,或者“思乡难息”等种种状况,从日常经验的层面展现了内心修持可能遭遇的种种波折和磨难。也就是说,小说《西游记》凭借人类共同的经验在一定程度上拉近了“圣僧”与“众生”之间的距离。使我们在阅读神异故事的同时联想到历史上唐僧玄奖取经艰险路途中可能存在的心理动荡和瞻顾掩抑姿态。无论如何,敞开“圣僧”的心灵真实,哪怕只是冰山一角,这也是繁本小说《西游记》值得注意的艺术创获。

佛典《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的是内心修持的“心要”,也称《心经》,小说《西游记》中悟空有关乌巢禅师《心经》的话头相当于“讲经”,从民俗佛教的角度切近佛教义理,另一方面,小说又从民俗佛教的角度向民间心理的层面衍化,借《多心经》的题名“多心”表现众生热恼,给人故事情节发展的具体过程当中。如“比丘救子六十五难”(第七十九回)悟空化成的假唐僧被妖邪变成的国丈称为“多心的和尚”。“假僧把那些心,血淋淋的,一个个捡与众观看,却都是些红心、白心、黄心、铿贪心、利名心、嫉妒心、计较心、好胜心、望高心、侮慢心、杀害心、狠毒心、恐怖心、谨慎心、邪妄心、无名隐暗之心、种种不善之心,更无一个黑心。”又如“搬运车迟三十三难”(第四十五回)车迟国斗法唐僧登坛静功祈雨念的是《密多心经》,为了表现求雨乃悟空暗助唐僧成功将《多心经》改称《密多心经》,加“密夕,而不是加“蜜”以与情节相应。智慧和慈悲皆系佛教的方便法门。如果从宗教思维的角度看,《西游记》中唐僧与悟空的关系在唐僧师徒关系中占据主导性的地位,这一格局及其可怪六十七难”(第八十回)

写道,“三藏坐在林中,明心见性,讽念那《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忽听得妖邪化成的女子喊救人,引动三藏的“慈心”。以《心经》引出“慈心”,小说中三藏的“慈心’尹或可视为佛性未泯的性真,而三藏落人妖怪的圈套。具有一定的禅味,而从哲理思维的层面看,最终的化险为夷,具有汉儒所谓“碎义逃难”的性质。

二、历代高僧感通故事的启示

中国现代作家沈从文在读过一些佛经故事之后指出:“这些带有教训意味的故事,篇幅不多,却常在短短篇章中,能组织极其动人的情节。主题所在,用近世眼光看来,与时代潮流未必相合.但故事取材,上自帝王,下及虫君,故事布置,常常态纵不可比方。只据支配材料的手段而言。实在也可以作为谈‘大众文学’、‘童话教育文学’以及‘幽默文学’者参考。实际.西游传统题材演化为宗教神异故事的表现内容,表明宗教神异故事外部影响的强势作用。因此我们在考察西游题材流变对《西游记》创作的影响时,也应当.考虑历代高僧感通故事可能产生的潜在影响。

梁释慧皎(497-554)撰《高僧传》三十卷,《序》言表明撰述的基本立意:“至道冲漠,假蹄鉴而后彰,玄致幽凝,藉师保以成用”,专设“神异”门,记载“以异迹化人,或以神力振物”的高僧事迹,以化民成俗。唐释道宣(596-667)撰《续高僧传》三十卷,改“神异”为“感通”,增“护法”一科。宋释赞宁(919一1001)撰《宋高僧传》,辑录感通故事,体制与《续高僧传》同。民国喻谦(?一1933)《新续高僧传四集》六十五卷分科方面将感通易为灵感。历代僧传中高蹈离俗、术解多能的感性形象,对于我们理解《西游记》的叙事局段和形象塑造,不无启发。

(一)神通变化

《西游记》中孙悟空从学于须菩提祖师门下,具备七十二般变化。佛教四神通有如幻通、能转变外物。《宋高僧传》卷二十《唐西域难陀传》有着类似记载:

“释难陀者,华言喜也,来详种姓何国人,乎其人也诡异不伦,恭慢无定。当建中年中,无何至于崛蜀.时张魏公延赏之任成都,喜自言我得如幻三昧,尝入水不濡,投火无灼,能变金石化现无穷。初入蜀、与三少尼俱行,或大醉狂歌,或聚众说法,戍将深恶之,亚令擒捉。喜被捉随至,乃曰:‘贫道寄迹僧门,别有药术。’因指三尼曰:‘此皆妙于歌舞。’戌将乃重之,遂留连为置酒肉夜妻与之饮唱,乃假擂棒巾栉,三尼各施粉黛.并皆列坐,含娣调笑,逸态绝世。饮欲半酣,喜谓尼曰:‘可为押衙蹋舞乎?’因徐进对舞.曳练回雪,迅起摩肤,伎又绝伦。良久曲终而舞不已。喜乃咄曰:“妇女风邪!’喜忽起取戍刀,众谓酒狂.在坐者悉皆惊走.禅折三招。姿皆路干掖。而乃粉寸比将走.速研三尼.头皆路于地,血及数丈。戍将大惊.呼左右缚喜。喜笑曰:‘无草草也。’徐举三尼,乃笨竹杖也,血乃向来所饮之酒耳。喜又却坐饮宴,别使人断其头,钉两柱上,皆无血污,身即坐于席上,酒巡到即泻入断处,面色赤红,而口能歌舞.手复击掌应节,及妾散,其身自起就柱取头安之.辄无疲痕。时时言人吉凶。事多是继.语过后方悟。成都有人供养数日,喜忽不欲住,乃闭关留之,喜即入壁缝中,及牵之渐入,唯余袭装角,遗巡不见,来日见壁尽僧影,其状如日色,隔日渐落,经七日空有墨迹,至八日墨迹已灭。有人早见喜已在彭州界。后终不知所之。”难陀之状,迹为邪正,游戏风尘,具有喜剧精神。与悟空早期的“妖仙”形象,以及后期“人间之喜仙”形象的提升.有着异曲同工的妙趣。“李卓吾评点”就美猴王的奇纵变化赞叹不已,称为:“幻极”、“趣甚”、“妙甚”,就想象艺术而言,其实也能在僧传神异故事中得到参证。

(二)僧道斗法

《西游记》周流三教。与传统文人会通三教的思想意一识结构相通。由于明代宗教政策的特殊性,在佛道关系上,《西游记》中僧道斗法的故事表现得非常生动。明释明河(1588-1640)撰《补续高僧传》,记载唐至明万历末高僧事迹,卷十九《金法冲传》记载了一个发生在金统治区的僧道斗法的故事:

“法冲大师,不知何许人,居五台山,神异莫测。大定中,黄冠萧守真上奏请与沙门角力,金主许之。师应召入京,止昊天寺。明日于殿庭相试,萧能饮斗酒自若,谓冲曰:沙门能饮乎?如弗能,则出吾下失。”师曰:‘吾能一饮十解,不足为难,但吾佛有戒,沙门不得饮酒,请加砒霜鸡毒于中,我与若饮,庶不为犯,若能饮之乎?’萧曰:‘请沙门先之。’师手持毒酒,口诵咒,饮之如吸水,饮毕,倒器相示无遗。然涓滴即满盛一器,与萧,萧毅棘不敢受。师曰:“汝出吾下矣。’萧犹大言矜高。师于地画金刚圈咒之,萧不觉投入圈中,汗如雨下,丑态狼籍,尽力求出而不能。上劝师舍之。师曰:‘若非帝前,吾以金刚柞碎尔首。’金主大加赏叹,赐仪仗送还山.救建万岁寺居之。”

在《西游记》第五十回中,于地画圈也被赋予拒魔的特殊神通.如从心性修持的角度看,有着“炼魔”的象征意义;太上老君的金刚柞被兑怪盗出,“大弄个圈套”,具有特殊法力,在情节发展过程中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使神魔世界处于流转状态。法冲大师神异莫测,他的金刚柞自然不可小觑。《补续高僧传》虽然成书在繁本小说《西游记》之后,但《法冲传》取资的宗教历史故事发生在此前,同类素材依然可以作为繁本小说《西游记》写定者的凭依

(三)朽株乌巢

《补续高僧传》卷十九《志诚传》记载元朝僧人志诚“‘平生多异迹,通灵感化.惊耳悸目之事,人莫测是凡是圣。尝静居,有异气缕结作善财合掌形在师上。夜寝.人见有白光洞胸经时不散,有时群雀聚师头顶,如立朽株。”其他如同卷《不二传》、卷二十《广玉宁义传》.都以“朽株”喻高僧禅定形象,能够从一个侧面启发我们理解《西游记》“乌巢禅师”的命意。

(四)周流奔趋

补续高僧传》卷十九《镜中广能二师传》记载僧人镜中预知有盗当夜至,“其夕,盗十数人突人,师曰:“虚无恐孤来意,奈何?’乃手为装裹饮食之,尽室以行。盗负所得竟夜奔趋.自喜离人远甚,及天明视之,但旋绕两廊间,尚未出寺门也。盗众罗拜请死,师慰而遣之。”此种盗贼旋绕两廊竟夜奔趋的构想,齐天大圣在如来佛手掌心卖弄精神的相对性辨证思维近似。

(五)龙宫说法

明如惺《大明高僧传》卷一解义篇《南宋兴圣寺沙门释净真传一》记载:

“嘉熙三年,游浙江诸刹.因钱塘江坝毁,江涛泛滥灾民,师以渴呈安抚使赵端明曰:‘海沸江河水接连,民居冲荡益忧煎。投身直入龙官去,要止惊涛浪拍天。’遂投身于海.三日而返,谓居民曰:我在龙宫说法,龙神听受,此塘不复毁矣。’语讫.复投于海。赵端明感其德,具闻于朝,救赐护国净真法师,立祠于杭之会祠。”

投身于海,三日而返。龙宫说法,龙神听讲。此种高僧神异故事在民间的广为流传,势必影响到《西游记》小说创作的神话思维。

以上材料是本人从历代《高僧传合集》中钩稽的几个典型事例,乃就其牵荤大端者而言,非必尽举。我们在考虑繁本小说《西游记》最后写定的过程时,在本事缘起方面往往只考虑到同一题材的流传演变情况,由上述材料分析得知.历代僧传中的高僧感通故事及其在民间的广为传播,对于《西游记》小说创作具有文本拓展意义,实际上在西游取经题材本事的文本系统之外,构筑了另一可以借资的叙事文本系统。

三、宗教描写艺术转换的若干进路

受取经题材的宗教性质限制,繁本小说《西游记》的写定者在创作中继承了颂佛的宗教旨义,小说情节发展寓含着不断的心性修持,这是作者在创作过程中不断唤醒的宗教意识。从第一回“灵根孕育源流出”,到第一百回“五圣成真”,展现的是从真如缘起到佛性回归的心路历程。这是作者在创作过程中企图复制的一袭宗教的细衣。

《西游记》中的宗教内容,作为文学精神现象的一个侧面,在作品中得到了正面表现。具体体现于两个方面:一是非情节因素的体现.主要集中在宗教说教的诗词渴颂中;一是渗透在情节描写的具体过程中,与情节融为一体,或是利用回向褐的形式对故事内容进行概括对情节发展予以提示,或是利用六道轮回、因果报应的观念敷演故事。结合起来看,又都不同程度地体现出使宗教意识与世俗观念彼此结合的思维倾向.这是作者契合民间接受心理对宗教描写进行的艺术转换。与此同时,又借取经一行的现实境遇,对君主政治融人民间批评的特殊视点,表达对民生大众的普遍关怀,从而在本事缘起的基础上,以“旁通曲喻”的形式,隐现时事缘起的写作意图。这两个方面,代表了宗教描写艺术转换的主要努力方向。

黑格尔《美学》认为:艺术作品不是像单纯的具体的感性事物.即单纯的外在自然那样独立自足地存在着,“它在本质上是一个问题,一句向起反应的心弦所说的话.一种向情感和思想所发出的呼吁。黑格尔对艺术精神的描绘,有助于我们理解《西游记》宗教题材方面的“超旨”现象,以及意蕴方面的“溢出

”状态。

(一)宗教意识与世俗观念的贴合

1.劝化善信,趋利避害。《西游记》全书有29首回前诗词渴颂。这些诗词渴颂形成一条宗教说理的言路。渴是佛事中重要的唱诵体裁,按题材分为赞佛渴、发愿渴、警众渴、回向渴等,其中,回向揭的意义是将前面念诵的内容归结到念诵者的心愿和目的上去。《西游记》在运用赞佛揭使佛教义理得以阐发和弘扬的同时,用发愿渴、警众渴、回向渴等方式表达出劝化善信、趋利避害的民俗信仰。如第七回的警众褐“富贵功名.前缘分定,为人切莫欺心”,在该回回前褐文之后,缀以“些些疏狂天加谴,眼前不遇待时临”的发愿渴,深有一番“正心诚意”、待机守时的劝进意味,与《增广贤文》之类杂书中的人生格言留心世务的精神相通,也与极富民间色彩的劝善文、阴耸文声口相类。

2.六道轮回,因果报应。佛教因缘和合的观念,与民间宗教积善消恶的心理相结合,形成因果报应、六道轮回的观念,继而成为一种民俗佛教信仰,此种民俗信仰,又因其幼稚但又富于形象的感性形式被纳人民间文学艺术当中.很容易与“导愚适俗”的小说文学样式结合起来,成为小说敷演故事、组织世态的艺术手段。所谓“一饮一啄,莫非前定”的宗教意识,在《西游记》中已成为文学想象、情节结构的思想基础。如小说第二十九至三十一回,写奎星下凡掳掠宝象国百花公主,在碗子山波月洞作怪,被悟空逼斗,悟空上访天庭,奎星被收上界。这一故事.包含两层因果:一是侍香玉女与奎星有前定之缘.一是悟空闹天宫时曾与奎星照面。奎星为神为魔,正与第二十九回回前诗渴诗意相合:“悟即刹那成正,迷而万劫沉流。若能一念合真修,灭尽恒沙罪垢。”

3.消灾释想,度亡脱苦。小说第十三回写三藏在猎人刘伯钦家,为其亡父念经超度。由于繁本小说又名《西游释厄传》,这一接近日常生活的细节也被作为一个典型事例,写得十分透足。运用民间故事惯用的“三迭法’,叙事方式.让伯钦与其妻、其母反复叙说梦中同一情形,2阴司”观念与民间鬼神信仰

联系在一起,与佛教地狱说相应,实际上,相信“死人着”,是东西方宗教一个共通的方面,对照前文关于“十代冥王”的陈说,“泰山王”这一司鬼的道教尊神与“阎罗王”等并列,同置于地藏王菩萨之下,多神并存反映了民间信仰的杂乱情况;与孝亲思想相连,符合西方学者对于中国宗教的认识。在西方学者看来,祖宗崇拜是最普遍的宗教主题之一.甚至具有渗透于一切的特征,而在中国,对双亲和祖宗的崇拜被看成是宗教和社会生活的核心,契合着民众心理,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

(二)宗教描写向读绝实人生的转移

《西游记》宗教人事描写中存在非宗教非神学思想,宗教人事描写的部分内容,在本质上是现实性的,是对现实人生以及社会历史的曲折反映。如将西天取经处理成治世之尊唐太宗解冤释结的现实需要,与明代对贞观政治的反思相应。《西游记》中的国王群像,要么是守成积弱。国事日非;要么是喜怒无

常,赏罚无度;或者胡为乱信,贤士去国;或者恋内误国,体统无存。所体现的心惑、责苛、情偏等种种恶习,与文人赞述中的圣君明主已相去甚远,既是对君主清明政治理想的扬弃,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借君王威权之重,放大人性的弱点。作品所表现出来的对社会问题的鉴戒、对世间英雄的渴望、以及世态人情的讽喻.反映了社会意识和现实精神的主体贯注

1.从文学思维的角度看。《西游记》作品现实感的建构,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的辨证思维:一是华无别,所谓大千世界皆为身边世界。取经一行,所历诸国,“与中华无异”,类似的提示在作品中不绝如缕其实作者所写,始终未越出国界一步;一是天上人间两重世界的复现复迭。所谓“三千法身”,所谓“分瓣梅花”,类似的一与多的思维,正是虚幻世界与现实世界“理一分殊”的形象注解。玉帝统治下的天朝政治,隐喻了明代社会政治的重要弊端,即名器之滥,与言路之站。

2.从小说取材的角度看。《西游记》宗教描写的现实转移,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首先.从小说大的情节结构看,从猴王西行求长生之法到随唐僧西天取经这两个故事系统的转换是以猴王尚未完全度越“三灾利害”为连接点,小说借“三灾利害”观念摒弃了“千年苦行”的道路,其次,从文学表现的角度看,是对人间僧团生活的回避。走出国门.走向大自然.周游遍历,固然源于玄奖西行的本事,但也因结咖肤坐、数珠念佛、青灯黄卷、寂寂入定、与世隔绝的佛教僧团单色调的生活,是不足以为具有强烈的动态感和感情色彩的文学形象描绘所凝注的。最后,从小说所铺陈的宗教观念看,法相惟识东这一谨守门户之见的教派所宣扬的义理精神被主张..教外别传”的禅宗心法所置换,既与明代佛教潮流相一致,同时也与明代学术思想对于心性问题的思考、高扬自然人性和主体精神的思想潮流相吻合。

3.从语言表现的角度看。旁通曲喻,呈现出思想的“表情”。在《西游记》明清时期的论者之中。陈士斌可以视为“解经”说的代表性人物之一,他的《西游真诊》是一部用《易经》和丹道修炼理论解释《西游记》的书.如《西游真诊》第五十回评论说:“横竖侧出,旁通曲喻,千魔万怪,无非止讲得修‘性命’二字,止修得先天真乙之气而已。”他的评论以《西游记》的作者系教门中人即仙师丘处机为前提,此一前提经清人辨正已不足论。但即使是陈士斌的评论,其间亦有现实人生的感怀作为旨归:“盖大圣有通天地之志而运否时艰,绝人逃世,遇足悲也。读‘养养精神’四字.使予两泪如注。”陈氏指出的《西游记》文学形象隐言曲喻的隐喻特色.为今人对《西游记》的批评,预示了理、艺术形式批评的远景。实际上,《西游记》亦此亦彼的游戏笔墨,与言近指远的反讽技巧.使作品在审美愉悦与深度真实方面完成了两极追求。

总之,《西游记》借助宗教名目敷演故事,以取经一行的境遇作为艺术转换的触媒,这一转换以宗教意识与世俗观念的贴合为渐进过程,社会意识既是宗教意识艺术转化的深化,又作者主体精神的自然流露,同时符合小说这一文学样式“导愚适俗”的内在要求。佛道方面“非”、“空”、“虚”、“静”思想,对于现实人生有着否定性的认识倾向。宗教的教化功能与文学的教育功能,宗教救世的慈悲与福国淑世的文人理想,具有一定的同构性.这是文中宗教意识与社会意识相并驰驱的平衡点。

西游记故事情节篇4

《西游记》之所以能童叟皆知,人人喜爱,除了与顽皮的悟空、天真的八戒和可爱的小妖等形象有关之外,还与这部书离奇有趣、跌宕起伏的情节分不开。有人说,一部《西游记》,开创了中国魔幻小说的先河。

虚幻夸张的故事情节

一部《西游记》,作者写人、写景、写物都运用奇妙的想像和夸张,将他们“人化”、“神化”,给人以新奇感和强烈的吸引力,堪称中国古代第一部“魔幻”著作。塑造人物,作者将其动物化,如孙悟空,猴型人体,有72般变化,能一个筋斗翻越十万八千里;猪八戒,猪头人身,好吃贪睡,可以说是猪的Q版卡通形象。更有众多妖魔鬼怪,他们具有人的思想情感,也会娶妻纳妾、生儿育女、使奴唤婢等,神、物、人的智慧融为一体,意趣横生。写景,什么天宫地狱、龙宫海底,也有奇山怪水、异国风情;“八百里流沙河”、“八百里火焰山”、千年的七绝山稀柿桐、三百余里的火焰山无底洞,令人目不暇接。写物,金箍棒、芭蕉扇、金刚镯、玉净瓶、八卦炉等等,都具超凡的能量。特别是孙悟空的金箍棒,可长可短、可粗可细、能横扫千军,变幻莫测,可谓“如意”。在情节安排上,作者也采用异想天开的构思,像宝象国王在井底,因龙王保护3年尸体不腐,凭老君的一粒仙丹又起死回生;孙悟空到阴曹把猴类的名字一笔勾销,从此猴类便无生死之忧,等等,光怪陆离,真可谓无奇不有。更有九九八十一难,奇诡怪诞,很能吸引读者的视线。

天真烂漫的游戏情境

《西游记》的游戏性,不仅体现在人物器具,也体现在英雄的行动和斗争方式上。一个孙悟空,在紧张激烈的战斗中,总是嘻嘻哈哈,抓耳挠腮,尽显猴子的本性;一个猪八戒,贪吃、贪睡、好色,看似滑稽,配上他憨直率真的性格,以及勇敢作战、勇于承担脏活累活等优良品格,使人感到他虽可笑但并不可恶,甚至反而觉得十分可喜可亲。他们两人的配合,往往是戏弄和被戏弄,让作品情节产生了无穷的情趣。不但如此,整个作品,打斗场面不下百场,但只有刀光剑影,没有尸横遍野、血流成河的血腥,最终是唐僧获救,妖魔鬼怪大都被收走。这种情节的设计,再配以生机勃勃、五彩缤纷、情趣盎然的大自然图景,仿佛在引领我们浏览异国风情,欣赏游戏人生。另外大部分情节还带有戏谑调皮的成分,如孙悟空三反天宫,佛祖如来与之赌赛,为了证明自己到了天边,它留下记号,悟空除在他右手中指变的柱子上写下“齐天大圣,到此一游”字外,还在第一根柱子根下撒了一泡猴尿。受万众膜拜的如来佛祖,连玉皇大要礼让三分,而一个孙猴子却敢在他纯洁高贵的手掌心撒了一泡猴尿,这是多么幽默滑稽的一笔啊!正是这种游戏化的情节处理,让读者始终有一种轻松欢愉的阅读感受。

简单通俗的“三段”结构

脱胎于民间说唱艺术的《西游记》,在故事情节的安排上,采用一线串珠、冰糖葫芦式的结构,主体部分将九九八十一难以取经为线贯穿在一起,构成了一个连续的整体。每一个故事,又成功地运用了反复式的结构。即作品在展现每一次劫难时,基本上采用“唐僧被擒——备吃——孙悟空探听消息,后奋力斗争无果——最后请神仙相助来而降妖伏魔,最终唐僧有惊无险化危为安”的结构。这种结构,虽情节上有反复性,但因师徒四人经过的山水、国家不同,战斗方法和所请的神仙不同,妖魔的成因以及所用的宝物不同,等等,因而在讲述中并不使人感到单调乏味,反而更便于阅读,产生一种特殊的情趣。如“婴儿戏化禅心乱”一回,写唐僧被牛魔王的儿子红孩儿擒获,孙悟空多次与之交锋,但不敌其三昧真火,最后只得去请观音菩萨来才将其收去,这种情节安排既简单明了,又能使人物的性格在矛盾冲突中得以鲜明地表现,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整个作品,其情节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前七回写孙悟空出世、拜师、大闹天宫;八至十二回交代唐僧的出身及西天取经缘起;从十三回至一百回,写唐僧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取回真经,修成了正果,唐僧被封为旃檀功德佛,孙悟空被封为斗战胜佛,猪八戒被封为净坛使者,沙和尚被封为金身罗汉,小白马还愿为龙身,盘绕在擎天华表柱上。至此,整个故事结束,也标志着“顽童变英雄”的成长游戏的顺利结束。

考题点拨

例1.(2010年山东省潍坊市卷)阅读下段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行者笑道:“嫂嫂勿得悭吝,是必借我使使。保得唐僧过山,就送还你。我是个志诚有余的君子,不是那借物不还的小人。”

罗刹又骂道:“泼猢狲!好没道理,没分晓!夺子之仇,尚未报得;借扇之意,岂得如心!你不要走!吃我老娘一剑”……

这段文字出自《西游记》哪一个情节?孙悟空为什么称罗刹为“嫂嫂”?罗刹说的“夺子之仇”是指什么?

点拨

此题考查的是《西游记》中著名的情节,但这个情节的考查,不是单一的情节的复述,而是注重名著情节的前后联系,即前因后果。审读此题,给我们的启示是:既要抓名著的主要情节,又要注意这些情节的前后联系,必要时可梳理,以备考查。

参考答案

“孙悟空三借芭蕉扇”;罗刹(即铁扇公主)的丈夫牛魔王曾经与孙悟空结拜过兄弟,所以称她为“嫂嫂”;她的儿子是圣婴大王红孩儿,曾与孙悟空几次交战,后来被观音菩萨降服,收为善财童子,所以称“夺子之仇”。

例2.(2010年江苏省常州市卷)选出对名著《西游记》相关内容的表述错误的一项( )。

A.孙悟空在龙宫索得金箍棒和一身披挂,惹恼了龙王四兄弟,被告到天庭。玉帝派太白金星下界招安,封悟空为“弼马温”。

B.悟空得知“弼马温”真相,气愤之极,打伤太白星,回到花果山。玉帝派哪吒和二郎神下界擒拿,悟空打败天兵天将,直到玉帝封他做“齐天大圣”才暂时作罢。

C.猪悟能被高太公招为上门女婿,虽然他勤谨能干,不伤害百姓,但因相貌丑陋、食量惊人,又经常飞沙走石、来去无影,所以被众人当成妖怪。

D.朱紫国的王后被妖怪赛太岁掳去,妖怪的三个金铃厉害无比,让悟空费尽周折。酣战之际,观音菩萨赶来带走了妖怪,悟空也救回王后娘娘。

点拨

此题采用选择题的形式考查《西游记》的情节内容。涉及孙悟空“大闹天宫”、猪八戒“高老庄招亲”和“金毛吼带紫金铃下界为妖”三个情节。此种题型,应对作品八十一难主要情节有比较清晰的了解,才能正确判断。这提示我们对名著作品必须认真诵读,并适当归类整理,否则此种题型很难解答。

参考答案

B(“打伤太白星”是后话,应是“打出南天门”。玉帝派去擒拿孙悟空的是托塔李天王和哪吒。二郎神出场是孙悟空蟠桃宴上二次大闹天宫之后的事情)。

例3.(2012年福建省福州市卷)《西游记》中有许多精彩的故事。请从下列二个故事中任选一个,简述其内容。(80字左右)

①吃人参果 ②收服红孩儿

点拨

此种题型要求复述《西游记》作品中的著名情节。解答此种题型,宜采用什么人,在什么时间,做了什么事情,最后结局如何的思路来回答。回答时要内容准确,不可张冠李戴;要简明概括,不突破字数规定。

参考答案

①“偷吃人生果”示例:唐僧师徒借宿五庄观。猪八戒听到镇元大仙的弟子在谈论唐僧不肯吃人参果的事情,便央求孙悟空去偷人参果来尝尝。孙悟空偷来人参果,他和沙僧细细品尝,而猪八戒心急,囫囵吞咽,竟没尝出滋味。

②“收服红孩儿”示例:红孩儿掳走唐僧。孙悟空敌不过红孩儿的三昧真火,请来观音菩萨帮忙。观音设计让红孩儿坐上莲花台,后又给他套上金箍儿,勒得他疼痛难忍。红孩儿愿入法门受戒,被观音收为善财童子。

例4.(2012年福建省龙岩市卷)简答题。

《西游记》第七回写到“五行山下定猿心”,齐天大圣向如来佛祖提出“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和“将天宫让与我”的“无理”要求,佛祖则提出与大圣打赌。请简述大圣在“赌”的过程中做了哪些事?结果如何?

点拨

此题考查主要情节中的主要内容。考生只有熟悉相关情节的细节,方能正确解答。这也提示我们,在阅读名著时,我们要学会复述故事,通过复述提取要点,把握内容。

参考答案

大圣纵身跃上佛祖手心,一路前进;看见五根肉红柱子,就用毛笔在(中间)柱子上写道“齐天大圣,到此一游”,写完还在柱子根下撒了一泡尿;结果佛祖将五指化作五座联山,将大圣压在五行山下。

实战演练

1.填空。

(1)全书_______回,基本由两个故事组成,第1至7回,写孙悟空出世至_______,表现的是孙悟空对自由的无限追求和斗争最终失败的悲剧,体现出了人性的自由本质与现实生活的约束的矛盾处境。第8至________回总写唐僧师徒历经______难,去西天大雷音寺取经,蕴含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生真谛。

(2)《西游记》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如三打______、大闹______、真假______、三借_____。

2.阅读下面选段,回答问题。

那老君到兜率宫,将大圣解去绳索,放了穿琵琶骨之器,推入八卦炉中,命看炉的道人,架火的童子,将火扇起锻炼。原来那炉是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八卦。他即将身钻在巽宫位下。巽乃风也,有风则无火,只是风搅得烟来,把一双眼刍红了,弄做个老害病眼,故唤作“火眼金睛”。

真个光阴迅速,不觉七七四十九日,老君的火候俱全。忽一日,开炉取丹。那大圣双手侮着眼,正自揉搓流涕,只听得炉头声响,猛睁睛看见光明,他就忍不住将身一纵,跳出丹炉,唿喇一声,蹬倒八卦炉,往外就走。慌得那架火看炉与丁甲一班人来扯,被他一个个都放倒,好似癫痫的白额虎,风狂的独角龙。老君赶上抓一把,被他一捽,捽了个倒栽葱,脱身走了。即去耳中掣出如意棒,迎风幌一幌,碗来粗细,依然拿在手中,不分好歹,却又大乱天宫,打得那九曜星闭门闭户,四天王无影无形。好猴精!有诗为证。诗曰:

混元体正合先天,万劫千番只自然。渺渺无为浑太乙,如如不动号初玄。

炉中久炼非铅汞,物外长生是本仙。变化无穷还变化,三皈五戒总休言。

又诗:

一点灵光彻太虚,那条拄杖亦如之。或长或短随人用,横竖横排任卷舒。

(1)这段文字出自《西游记》哪一个情节?是什么原因导致大圣被捉?由谁捉到的?

(2)选段中说大圣“把一双眼刍红了,弄做个老害病眼,故唤作‘火眼金睛’”,请说出《西游记》中大圣运用这一结果的成功和不成功事件。

(3)此番打斗之后,玉帝又请谁来捉拿齐天大圣?

(4)说说大圣如意棒的来历。

3.简述孙悟空学艺和名字的由来。

4.列举师徒四人取经路上经历的磨难,举四个即可。

参考答案

1.(1)100;大闹天宫;100;81;人必须经历艰难才能最终获得幸福成功。

(2)白骨精;天宫;美猴王;芭蕉扇。

2.(1)八卦炉中逃大圣;大圣大闹蟠桃会;二郎神。(2)成功:如用火眼金睛成功识别白骨精;不成功:如被红孩儿的黄烟熏倒。(3)灵山胜境雷音寺的如来佛祖。(4)金箍棒原是大禹治水之时的定海神铁,重一万三千五百斤,孙悟空跑到东海龙王那里去寻宝,龙王先后拿出大捍刀、九股叉、画杆方天戟等兵器,但孙悟空总嫌太轻,不中意。后龙婆龙女提醒寻得,称其为“如意”是因它可长可短,最后竟能变成一根绣花针,塞在耳朵里面藏下。

西游记故事情节篇5

头号IP一大波西游故事正在路上

2013年《西游降魔篇》、2014年《西游记之大闹天宫》、2015年《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万万没想到:西游篇》、2016年《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2017年《西游伏妖篇》《大闹天竺》……据不完全统计,几十年来,根据西游故事改编的影片多达40多部。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还有《西游记之女儿国》《悟空传》等片将与观众见面。有人说“西游记”已成为国产片第一大超级IP,这话毫不夸张。

近年来西游题材电影的井喷,要从2013年周星驰的《西游降魔篇》说起。该片以12.4亿元票房成为当年国内票房冠军,并以颠覆造型、魔幻场景和重新解构的故事,为电影人改编西游提供了一条新思路。此后每隔一段时间,都有关于师徒四人的影片上映:《西游记之大闹天宫》和《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票房双双破10亿元,让郑保瑞一跃成为国内票房最高的导演之一;2015年《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则以近10亿元的票房成为最成功的国产动画;今年春节档四部大片中,有两部都与西游题材相关,且都取得了相当好的票房成绩。

未来,还有一大波取经四人组的故事正在路上。根据网络小说《悟空传》改编的同名电影将于今年暑期档上映。郑保瑞执导的《西游记之女儿国》已经提前锁定2018年春节档的席位,另一部主演阵容尚未公布的《西游记之女儿国奇孕记》也已定档明年2月。此外,还有两部名为《新西游记之大战女儿国》和《春光灿烂猪八戒之情迷女儿国》的电影已经立项。真假美猴王这个故事,目前也有《齐天大圣之真假美猴王》《金箍棒传奇4:真假美猴王》《西游记之真假美猴王》三部影片立项。

动画片方面,《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导演田晓鹏的新作《大圣闹天宫》已在拍摄之中。郑保瑞“西游”系列影片的主要出品方星皓影业也已将动画电影《西游记之人参果》立项。星皓影业总裁王海峰透露,在未来的15年里将会总投资35亿元,以平均每两年一部的速度连续推出8部“西游经典文化系列品牌电影”。

资本逐利拍西游故事票房成功率高

小说IP这么多,为啥只盯着西游?观众缘好,成功率高,市场永远追逐最赚钱的IP。回顾2013年以来较受关注的西游电影,每一部都取得了不错的票房成绩:周星驰两部《西游降魔篇》《西游伏妖篇》自不必说,郑保瑞两部西游系列电影累计票房高达22亿元,就连被认为屡拍烂片的刘镇伟,也凭借一部炒剩饭的《大话西游3》轻松取得3.6亿元票房。

国内观众对西游故事的喜爱让资本乐于跟风这一古老而常新的IP。“唐僧师徒四人位居中国文化最知名的人物形象之列,家喻户晓,奇幻色彩浓厚,做成神话电影基本都会成功。”电影市场研究专家蒋勇说,西游题材影片想不扎堆都难。

从创作角度而言,传承数百年的经典作品也非常适合多次改编。《西游记》的版权早已过期,不用支付巨大的版权费用,省钱的同时又能随便改编,不必担心版权纠纷。“与其他小说相比,西游故事是神话题材,创作诠释的空间比较大,不像三国、水浒都是写实题材;与其他神话志怪故事相比,西游又比《封神演义》《山海经》《聊斋》的群众基础更广泛。”编剧冯元良认为,改编西游故事没有固定的思路和方向,只要最终成片能自成体系,把故事讲圆了,并且有自己的审美,就足以称作好的改编。

在业内人士看来,无论是无厘头风格的《大话西游》、暗黑魔幻风格的《西游降魔篇》《西游伏妖篇》,还是郑保瑞主打特效的系列电影,以及另起炉灶重新诠释美猴王的《西游记之大圣归来》,都是对西游IP的成功再创作。

扎堆取经原创剧本匮乏投机取巧多

不过,唐僧师徒取经故事虽然观众喜闻乐见,但真正要拍好也有相当大的难度。业内人士认为,想忠实原著,势必要有一流的美术和特技;想颠覆原著,成熟且精彩的创意和剧本则是必要条件。这两种方向,不论哪一条对国产电影来说都是挑战。

2014年曾传出百度CEO李彦宏要与好莱坞合作拍摄3D动画《悟空》的消息,但三年过去了,这一消息再无下文。曾在电视剧《西游记》中成功塑造出孙悟空经典形象的六小龄童,多次宣称将带领主创拍摄电影版《敢问路在何方》,并且将与好莱坞派拉蒙影业合作拍摄。他还透露,这一项目已筹备30多年。然而,该片啥时候能投入拍摄,至今还是个谜。

西游记故事情节篇6

[关键词]《宝莲灯》《西游记》雷同 孙悟空 沉香

三十五集电视连续剧《宝莲灯》,深深打上了古典名著《西游记》的烙印,两部作品之间有非常多的相同之处。《宝莲灯》不仅出现了《西游记》中的很多人物,运用并模仿了《西游记》中的许多情节,更重要的,是《宝莲灯》中的主人公沉香与《西游记》中主人公孙悟空,有着太多的相似点。下面就对以上几点略作分析。

一、《宝莲灯》借用了《西游记》中的许多人物形象

《西游记》中的许多人物形象,如玉皇大帝、王母娘娘、佛祖、观音菩萨、太白金星、孙悟空、猪八戒、二郎神、梅山兄弟、太上老君、李靖、哪吒、嫦娥、牛魔王、铁扇公主、红孩儿、玉面公主、哮天犬、东海龙王敖广等,都出现在《宝莲灯》中。所以,观众观看《宝莲灯》,有种像看《西游记》后传的感觉。

二、《宝莲灯》沿用了《西游记》矛盾冲突和故事情节

《宝莲灯》中猪八戒见了嫦娥魂不附体,《西游记》中猪八戒就是因为酒后戏嫦娥被贬到了下界。《西游记》中孙悟空被哮天犬咬了一口,《宝莲灯》中哮天犬还想偷咬悟空,孙悟空新仇旧恨一齐进发。弄坏了哮天犬的狗鼻子。崩掉了狗牙,打断了狗腿《西游记》中天兵天将制服不了孙悟空,只好请如来佛祖出面,《宝莲灯》中众人制服不了沉香。也请如来佛祖出面。《西游记》中孙悟空与二郎神之间的纠葛。同样出现在《宝莲灯》中。类似沿用的情节还有多处。

三、《宝莲灯》还模仿了《西游记》中的许多故事情节

《西游记》中孙悟空变作牛魔王,骗取了铁扇公主的芭蕉扇,牛魔王又变作猪八戒把芭蕉扇骗回来。《宝莲灯》中梅山老四化作猪八戒。从沉香手中骗取了宝莲灯《西游记》中捉拿孙悟空的人员,有托塔天王李靖、哪咤三太子、二郎神及帐下梅山兄弟、哮天犬、太上老君等,《宝莲灯》中捉拿沉香的人员。还是这支队伍,略有不同的是,捉拿孙悟空的人数是十万,捉拿沉香的是五万。《宝莲灯》中哮天犬的“千里无极,万里追踪”、二郎神的“天眼”与《西游记》中的“千里眼”、“顺风耳”、孙悟空的“火眼金睛”,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四、《宝莲灯》与《西游记》最大的雷同点

《宝莲灯》中的主人公沉香与《西游记》中的主人公孙悟空,在经历和遭遇方面,有太多的相同点,可以这样说,从沉香身上,每每看出孙悟空的影子,下面略作比较。

都表演神通带来不良后果

沉香向他的伙伴表演自己的“法力”,结果被二郎神和哮天犬发现,从此开始了自己人生的不平之旅,开始了《宝莲灯》事情节的开始和发展。《西游记》中孙悟空跟师父须菩提学会了神通,在师兄弟面前表演功夫。被师傅须菩提逐出了师门,开始了他的大闹天宫,被如来佛祖压于五行山,而后开始了师徒四人的漫漫西天取经路。

都曾经大闹天宫

《西游记》孙悟空因别人瞧他不起而大闹天宫,《宝莲灯》中沉香等人也冲进灵宵宝殿和瑶池,与天兵天将打得天昏地暗。

都惊动了如来佛祖,宣扬了佛法无边的精神

《西游记》中写玉皇大帝对孙悟空束手无策,就请如来出面“救驾”《宝莲灯》中天庭也制服不了沉香,也派太白金星赴西天请如来佛祖。

都偷吃过太上老君的仙丹

《西游记》中孙悟空大闹天宫时偷吃了老君的大量仙丹。《宝莲灯》中孙悟空为快速增强沉香法力,把沉香带到离恨天兜率宫,像他当年一样,偷吃太上老君的仙丹。使沉香的法力大大增长,武功突飞猛进。

都销毁了生死簿

《西游记》中孙悟空大闹地狱,毁了自己和众猴的生死簿,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享受了没有死亡的无边大自在。《宝莲灯》中沉香变作太白金星来到幽冥城。救出鬼魂刘彦昌。焚烧了刘家村人的生死簿。二郎神用枪刺穿狗蛋的身体,狗蛋竟然没死,因为生死簿销毁了,众村民知道后欣喜若狂。解除了对死亡的恐惧,纷纷朝天兵堆里扑了过去,平添了作品许多情趣。

都被投进太上老君的八卦炉

《西游记》中孙悟空被擒拿以后,为了炼出被他偷吃进肚里的仙丹,被太上老君投进八卦炉,炼了七七四十九天,出来后成了“火眼金睛”。《宝莲灯》中沉香因偷吃了太上老君的仙丹,也同样被老君投进八卦炉炼丹。出来后,功力也是大为增长。所以老君说:“从八卦炉中出来的人比原来更厉害了。”

都曾经二次向老君索要仙丹

《西游记》写孙悟空偷吃了太上老君的大量仙丹后,又到老君处索要仙丹救了乌鸡国王的性命《宝莲灯》中写沉香为救小玉的生命,自己又去闯兜率宫索要仙丹。而且,两人都索要仙丹成功。

都是大团圆式的喜剧结局

西游记故事情节篇7

摘要:周星驰的电影《大话西游》一直被年轻人奉为经典。对于《大话西游》的解读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文试图从电影《大话西游》对传统文本《西游记》的颠覆、沿袭和创化的角度来谈其对现代社会的讽喻。

关键词:大话西游;颠覆;沿袭;创化;讽喻

一、《大话西游》对传统文本的颠覆

(一)对主要故事情节的颠覆

电影《大话西游》主要分为《月光宝盒》与《仙履奇缘》两个部分。影片颠覆了传统文本《西游记》的故事情节,只是借用了经典名著《西游记》的背景设定,保留了《西游记》当中的几个知名的主要人物名称。但是《大话西游》并没有像传统文本《西游记》那样把过多的笔墨用来描写师徒几人的西天取经之路以及路途上所遇到的艰难险阻,甚至没有从原著中提取一个故事片段进行描写。而是将笔墨都转移到至尊宝、白晶晶和紫霞三人的感情纠葛上,通过对三人情感纠葛的描写来展开故事情节。影片故事情节的位移导致了其对传统文本的颠覆。

(二)对主要人物形象的颠覆

如果要用一个词语来形容《西游记》原著中的主要人物的话,这个词一定是“英雄”。《大话西游》对传统人物形象的颠覆表现在把主要的英雄人物颠覆为“非英雄”的人物。

在原著作品中,孙悟空被刻画为一个不屈不挠、敢于斗争的英雄形象,而《大话西游》完全颠覆了孙悟空的英雄形象,他不再是会七十二变会腾云驾雾的神仙,他具有人性自身的缺点:懦弱、狡诈、却又善良可爱,与传统齐天大圣的凶相大庭相径。影片一开始就表现了孙悟空对唐僧的厌烦和愤怒:

“大家都看到了,这个家伙(指唐僧)没事就长篇大论,婆婆妈妈,唧唧歪歪,就好像一只,是一堆苍蝇围着你呀!飞到你的耳朵里面,救命啊!救命啊!所以呢,我就抓住苍蝇,挤破它的肚皮,把它的肠子扯出来,再用它的肠子勒着它的脖子,用力一拉。各位,整条舌头都伸出来了。我再手起刀落,哗!整个世界清净了。现在,大家明白为什么我要杀他了吧。”

开篇出现的猴子是彪悍的,他一开始不知正义为何物。从神到人的位移,从不解风情的石猴到拥有丰富情感的至尊宝,影片成功地完成了对孙悟空形象的颠覆。

(三)对传统语言使用上的颠覆

传统的《西游记》在语言的使用上可谓是中规中矩,而《大话西游》把大量无厘头现代化的语言运用在古典名著改编的电影中,在语言的使用上可谓是对传统语言使用的一个极大的颠覆。比如影片中唐僧的这一段话:

“On――ly you――!别怪师傅嘀咕;戴上金箍儿,别怕死别颤抖;背黑锅我来,送死你去,拼全力为众生!我们师徒四人这次取西经可以说是困难重重,原因是我们不同心协力,所以被妖魔得逞。既然是这样,我在这监狱里跟在外面有什么分别呢?外面对我来说只不过是个大一点的监狱。你们先出去,我有话跟对大师兄说。”

影片把“On――ly you――!”这样的英语作为现代化的语言运用在句子中,又把“背黑锅”、“监狱”、“把风”等犯罪专用语当做日常的口语使用,配上现代化的音乐制造出幽默的效果。另外,一些“不合时宜”的音乐元素的加入,运用背景音乐的颠覆也不断带给观众惊喜。

二、《大话西游》对传统文本的沿袭

《大话西游》并不是一部彻底颠覆的作品,影片在颠覆的同时注重了对传统文本的沿袭。它沿袭了传统文本对责任和美好情感的肯定。

比如,虽然影片开篇就传达给了我们孙悟空受不了束缚不愿去西天取经的意愿,并在影片中多次对主流价值观及所谓的责任、衷心、义气等进行否定与嘲讽,但孙悟空最终还是选择放弃自由、放下爱情、承担责任,影片总体上还是肯定责任的。

又如,影片中的紫霞和青霞同是如来佛祖座前日月神灯的灯芯,虽然生前争斗不止,但在最后一刻她们都为救对方而不惜牺牲生命,亲情的联系终究没能割裂,影片对美好情感也是肯定的。

三、《大话西游》对传统文本的创化

创化是一种变异性的模仿,现代派或后现代派在变异性模仿里最常用的就是“戏仿”,即“滑稽性模仿”,它可以把你的尊严化为一笑。如《大话西游》里至尊宝关于爱情的一段独白就是:

“曾经,有一份真诚的爱情放在我面前,我没有珍惜,等到我失去的时候才后悔莫及,人世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此……如果上天能够给我一个再来一次的机会,我会对那个女孩子说三个字:‘我爱你’如果非要在这份爱上加上一个期限,我希望是…一万年!”

影片将传统作品中的权威都反过来戏仿,通过颠覆和沿袭来创化出新的元素。比如影片中至尊宝的形象就是对《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变异性模仿,至尊宝反叛的特性是对传统作品中一切经典和权威的否定,他讨厌条条款款的束缚,他要追求自己的理想。甚至反叛者自身也成了嘲笑和破坏的对象。《大话西游》通过至尊宝这个形象,将传统的伦理道德全部颠覆了。

四、《大话西游》的讽喻含义

《大话西游》通过对传统经典名著的颠覆、沿袭和创化极具反讽意味,在某种程度上讽喻了现代社会的状况。

第一,它讽喻了“宿命论”。相信宿命论的人认为人间发生的每一件事都是注定的,由上帝或上天预先安排,是人无法改变的。影片中的至尊宝,可以说是才华横溢又无法无天的青年,他根本不喜欢世人摊派给他的伟大事业(西天取经),他尤其受不了长辈(唐僧)的唠唠叨叨,世俗条规(观音)总是不放过他。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从中发现自己的影子:比如爱情总是阴差阳错,比如为了事业可以放弃感情,比如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最终我们只能像至尊宝那样主动屈服于世俗条规,为自己狂放不羁的灵魂套上了命运的枷锁(紧箍咒),背负起责任,抛弃那些无用的理想,干好世人摊派的事业。

第二,它讽喻了现代社会“金钱主导了群众的价值取向”这样一种状况。如同至尊宝一般,当青年们向往自由时,社会给予他们的是束缚;当青年们追求爱情时,现实教导他们走上“取经路”。高节奏社会的残酷竞争,物欲横流的社会,同事朋友相互攀比的风气给他们带来生存的压力,以金钱为成功标尺的社会价值观,正在一步一步地吞噬青年对自由和梦想的追求,现在的青年们不得不辛苦挣扎在自我与社会,叛逆与平庸,生存与爱情,压抑与反抗之中。在这样的挣扎之中,他们努力抗争,也不知不觉地迷失自我。

五、结语

《大话西游》带给我们的不是它对经典的颠覆和它无厘头的搞笑,它要传达给我们的是对这个社会和现实的思考。它对经典《西游记》“责任”这一主题的沿袭,通过一种荒诞不羁、无厘头的方式诠释了理想与命运的关系,揭示了年轻人内心本质的痛苦,从而为他们化解自身的矛盾,寻找自身的存在感指明了方向。在影片结尾处,紫霞仙子即将离去,她在孙悟空怀里说:“我猜中了前头,却猜不到这结局。”是的,生活给予我们的道理就是,我们能看到自己的前头,却永远猜不中自己的结局。

参考文献:

[1]刘镇伟(导演).电影《大话西游》.香港:1995

西游记故事情节篇8

每当我翻开《西游记》这本书时时,总是有不同的心情。它在四大名著中,是最生动活泼的,小时候的我,读起它来总觉得既过瘾又有趣。但今时今日,不变的是那光怪陆离,色彩斑斓的神话世界,我的领悟却变了。

这是一部人人都爱读的经典大作,每个人都能在解读它时获取不同的感觉和启示,有人喜欢它鲜明的人物个性;有人喜欢它瑰丽的整体形象;有人喜欢它活泼诙谐的对话旁白;有人还研究它的历史背景、社会现象。但在我看来,他那曲折的情节中暗藏着人们渴望而不可及的生活理想和人性追求,那就是DDDDD自由。 在经历了日复一日个性受约束的日子,二十一世纪的人们都格外向往自由,向往那个自由的化身:孙悟空。

孙悟空破土而出,"不伏麒麟辖,不服凤凰管,又不服人间王位所约束",闯龙宫,闹冥司,自花果山上目在称王。可以说已经达到人性摆脱一切束缚,彻底自由的状态。孙悟空其实就是自由的化身,他的品质中最突出的就是向往自由,他始终在追求自由,它的一切斗争也是为了争取自由。这样一个鲜活的形象给予了读者一种追求自由,追逐自由的力量和勇气。 然而,每个人都明白, 在现在,即使是将来,完全的自由终究是不可能的,人始终要受到这般那般的约束。尽管包围着我们的是个受约束的世界,但我们可以让内心尽量变得广阔而幽深,让它能够无边无际、包容天地。

然而,目前社会上还有许多人被一些价值不大的东西所束缚,却自得其乐,还觉得很满足。经过几百年的探索和发展,人们对物质需求已不再迫切,但对于精神自由的需求却无端被抹杀了。总之, 我认为现代人最缺乏的就是一种开阔进取, 寻找最大自由的精神。 在厉尽时间锤炼的《西游记》中,竟深深蕴含着新世纪人们最渴望的自由精神……我更明白为什么它能够传承至今了。

西游记读书笔记450字(二)

《西游记》是明代杰出的小说家吴承恩所著的长篇神化小说,

吴承恩,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江苏淮安人。他一生贫寒潦倒,四十三岁才考中贡生,做过县丞,但与长官不合,罢归故乡。吴承恩生活的年代,正是明代社会矛盾与民-族-矛-盾异常尖锐激烈的年代。统治阶级荒淫无度,农民起义此起彼伏。社会黑暗沉滞,个人境遇坎坷,遂使吴承恩将激愤的情怀尽情的倾注到了他的诗文之中,更加集中的倾注到了《西游记》之中。《西游记》是他晚年会到故乡后的作品。

《西游记》的主要故事是写孙悟空保唐僧去西天取经,一路上降妖伏魔,克服了种种困难,最后取经成功。唐僧取经是一个真实的历史故事。唐代的僧人玄奘前后用了十七多年的时间,从长安出发,走了几万里路程,从印度取得了六百多部梵文佛经回来。玄奘曾口述他西行的见闻,由门徒辩机写成(大唐西域记)一书。后来,门徒惠立和彦棕又写了(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记述了玄奘西域取经的详细经历。宋代以后,取经故事已在民间广泛流传,出现了带有神话色彩的话本,并在舞台上演出。吴承恩的《西游记》直接继承了有关取经故事的民间文学素材。

《西游记》是一部伟大的浪漫注意长篇小说。它不仅创造了一个神奇的,丰富的幻想世界,而且具有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优美完整的艺术形式。全书共一百回,第十四回以前,穿插着大闹天宫,魏征斩龙,唐太宗入冥,刘全进瓜,和玄奘奉昭取经等内容。其中大闹天宫是《西游记》最精彩的部分。作者在这里塑造了孙悟空这一叛逆的英雄形象。揭露了天宫统治者的腐朽无能,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中人民坚毅无畏的反抗斗争精神。后八十六回写玄奘师徒西行取经,经历了数十番离奇古怪的灾难,终于达到了西天,取经成功,表现了他们克服困难的坚强毅力和征服自然的英雄气概。全书幽默诙谐,充满活力和乐观精神。

西游记读书笔记450字(三)

《西游记》给人留下的不仅仅只是对唐僧一行的唏嘘而已,还有更多的童年回忆。

这部小说虽然是虚构的,人物、情节多数也都是虚构的,但是他们的形象都是活生生的,都不是虚构的,都是现实的。

《西游记》这部奇书,所写的师徒四人都是现实中的四种人。

孙悟空是小孩子们的偶像,也是降妖伏魔的英雄。他虽只是只石猴子,但是他的种种表现却像是个人,一个具有正义感的人,或许他的原型的确是只猴子,也有可能是当时明察秋毫的捕快,但他的精神却鼓舞着有正义感的人们。

猪八戒是个普通地再也不过的普通人。他贪生怕死,好吃懒做,虽然是猪形,但却是人性,他的特点诠释了一个普通人的心里。他再普通不过。

沙僧是个没有主见的人,最常说的也无非是"大师兄"、"二师兄"、"师傅".师兄和师傅就是他全部的意见来源,他的没有主见也是人之常情。

西游记故事情节篇9

《西游记》主要讲述了师徒四人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取得真经的故事。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西游记读书心得体会范文,但愿对你有借鉴作用!

西游记读书心得体会范文一

试问,在《西游记》里,谁的本事最大?孙悟空!三岁小孩都知道。

再问,孙悟空为什么不是老大?为什么让唐僧当领导?是因为孙悟空犯过错,如来佛祖让他当唐僧的徒儿,改过自新。让唐僧当领导,因为他无为,无知,无用,无能,并且他没犯过错误。

无官一身轻,看孙悟空,多潇洒自在,偶尔还能耍点小聪明什么的

你挑着担,我牵着马这是《西游记》的主题曲,挑担——沙僧挑的。牵马——猪八戒的活儿。嘿!没有孙悟空的事儿!所以,孙悟空总是摆出一个单脚站立,张望的情景,他干什么啊?没错,找妖精。只要找到了妖精,他才会有价值,才是他的价值所在。当妖精来的时候,其他人都很紧张,这个时候,只有孙悟空最乐呵。因为这时候,猴哥才能大发神威吗

再问:孙悟空打死的妖精有几个?答:多了去啦,数不胜数啊。咦?不对不对,孙悟空打死的只有一个妖精——白骨精。那是孙悟空刚出家,没有经验。是不是啊?孙悟空那回只打死了一个白骨精,看唐僧激动那样儿。所以,孙悟空以后每回都是按照唐僧的意思,让妖精把他关起来。然后孙悟空大吼一声:妖精,快出来!让俺老孙给你大战几个回合。然后摆姿势,姿势摆够了,摆完了,然后再一棒抡下去,这一棒肯定抡到石头上了,为什么呢?再笨的妖精也知道:孙悟空人家是让你跑的啊。之后孙悟空再上天找妖精的主儿,我们一般人都认为孙悟空没本事,但是这样想就太肤浅了,孙悟空当年大闹天空,怕过谁?他这样做是为了既不得罪人,在师傅那边也好交代,看看,孙悟空多精明啊,着不正是两全其美的点子吗?

那回孙悟空打死白骨精,唐僧一气之下竟不要孙悟空了,想起来真可笑,神通广大的孙大圣还找不到栖息之地了?最后,不还是唐僧让猪八戒、沙僧灰溜溜地请孙悟空回去?所以,只要你有本事,就不怕找不到饭碗,这在孙悟空的身上表现的淋漓尽致。

再说一句话:孙悟空,这猴,不是一般的猴,是最精明的猴!

西游记读书心得体会范文二

西游记是我最爱看的书,它是一本神话故事。书中重点讲述了唐僧四师徒经历了八十一难,最终取得真经,个个修得正果。其中孙悟空这个人物描写得最突出也最成功,从石猴出世到大闹天空再到修得正果,无论是三打白骨精还是收八戒,降沙僧都是整本书的精华。唐僧的善良有爱心,猪八戒虽懒却为取经做出贡献,沙僧的勤劳肯干也十分的有特色。一些配角也为整本书带来了生气,如:二郎神,观音菩萨和她的爱徒善财童子等。每一个人都有鲜明的特点,每个特点都被作者表现的活灵活现。

我最喜欢《三打白骨精》这个故事。白骨精虽然狡猾无比,唐僧也曾一度的冤枉甚致赶走过悟空,但是悟空深深记得师傅把他从五指山救出来的时候,最后,他打败了为非作歹的白骨精,帮人民除了害。这也证明了邪- 恶永远都不可能战胜正义。

《西游记》中师徒四人遇到的种种困难,在我看来就像是一个人在人生路上的挫折,这本书告诉我们,人生有许多的困难,这些也许不是一个人就可以克服的。所以我们需要朋友,需要有知心人一起分担,这些困难也许是自己能克服的,所以我们在此就要锻炼自己不怕困难,以及坚定的不后退的信心。

《西游记》不愧为一本名著,它那精彩纷呈的故事,栩栩如生的人物,令人爱不释手。《西游记》还告诉我做人的道理:只有心地善良的人才能在世界上立足。

西游记读书心得体会范文三

《西游记》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书中主要叙述的是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保护唐僧到西天取经,途中历经了九九八十一难的过程。故事情节传奇、惊险,每次阅读,我都深深沉醉其中。

我觉得最引人入胜的故事是《三打白骨精》。悟空三次痛打变为人形的白骨精,但是唐僧心地善良,容易被表面所蒙蔽,所以他并不知道那是妖怪,完全不听悟空的解释,而是用紧箍咒制止悟空,疼的孙悟空满地打滚,最后唐僧还要和孙悟空断绝师徒之情,孙悟空被迫无奈,只好又回到花果山。但是孙悟空心理并没有怨恨师傅,更没有去报复师傅的想法,他把委屈全都藏在心理,而且心理总是想着师傅的安危,可见他对师傅是十分真心的,而且最后还救了师傅。这些情节都非常精彩,让我难以忘怀。

《西游记》除了引人入胜的情节外,还包含了许多道理和启示,比如唐僧盲目地接受别人的帮助,有时还不听孙悟空的好心劝告,掉入妖怪的手中。这足够说明了遇到麻烦的事情要动脑筋,如果不动脑筋,听了别人不怀好意的意见,反而会变得更糟糕。看起来没什么用的人,在关键时刻也是可以力挽狂澜的,就像猪八戒那样。沙僧和小白龙还使我明白了,无论在班级中还是团队中,都不能没有默默奉献者的付出,也许他们没有什么能力,但是如果一个班级没了他们默默无闻的付出,同样是出不了成绩的。从唐僧身上我还知道了,做人要有明确的目标,并且要坚定不移的将目标执行下去。然而,他们师徒四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我们一定要吸取他们的长处,如果自己也有他们的短处则要改正。

《西游记》不愧为一本名著,既让我看到它那精彩纷呈的故事和栩栩如生的人物,又告诉了我做人的道理,使我终生受益。

西游记读书心得体会范文四

作为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西游记》,多少年来,一直成为人们必读的经典书目。那么,这样的经典也肯定有着它历久弥新的魅力所在——是《西游记》让我们懂得了什么是坚持,什么是团结,什么是不畏艰辛。

本书作者吴承恩为读者讲述了唐僧以及其他三个徒弟一路上历尽艰险、降妖伏魔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取得了真经的故事。

小时候的我,对《西游记》的认识还是很浅显的,只觉得故事中爱打抱不平的孙悟空、贪吃懒惰的猪八戒和救苦救难的观音菩萨等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罢了。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渐渐领悟到了《西游记》作者的另一份用意。例如,作者笔下的孙悟空,天不怕地不怕,具有不屈的反抗精神的艺术形象,不仅生动地体现了古代人民摆脱压迫的强烈愿望,而且也反映了人民为战胜邪恶、争得自由而不怕天,不怕地,敢于蔑视一切传统和权威的反抗精神。在他身上还有一种叛逆心理,以及他敢于和强大势力作斗争的勇敢精神令我十分欣赏。

在前往西天取经的路上,或许,你看到了唐僧冤枉悟空,悟空回花果山的一幕;或许,你看到了猪八戒常常抱怨,说要回高老庄的一幕,但是,他们并没有留下师傅只身一人,他们是有情有义的。

在前往西天取经的路上,师徒四人历经各种艰难困苦,但依旧执着,锲而不舍,不言放弃。还记得六十一回合,孙悟空三调芭蕉扇吗?为了扇灭火焰山之火,帮助老百姓,孙悟空又是变虫子,又是变牛魔王,足以可见孙悟空的机智。正是在取经途中遭遇三打白骨精、车迟国斗法、狮驼岭斗三魔等等的八十一“难”,方显坚持的可贵,方显师徒四人不畏艰辛的难得!

在前往西天取经的路上,师徒四人身上的品质着实值得我们学习。他们的坚持不懈,让我惭愧我做事时的虎头蛇尾;他们的团结一心,让我懂得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他们的不畏艰辛,让我明白了“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道理。

让我们一起捧起这本经典名著,在绚丽多彩的神魔世界里畅游,感受它的独特魅力吧!

西游记读书心得体会范文五

“书是人类智慧的源泉”它给予我们无穷无尽的知识。书是海洋,我们是小鱼,在海里快乐地游玩;书是天空,我们是雄鹰,在蔚蓝的天空中展翅飞翔……在茫茫书海中,我翻起了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津津有味地品读了起来。

《西游记》是明朝吴承恩写的一部神话小说,是中国灿烂文化中的一颗明珠。小说栩栩如生地塑造了一些各具特色的人物形象,爱打抱不平的孙悟空,宽容善良的唐僧贪吃贪睡的猪八戒,救苦救难的观音菩萨,神力无边的如来佛祖。其中最别具一格的是一个惊天地、动鬼神的人物形象——齐天大圣孙悟空,他机灵可爱、有勇有谋、法力无边,深受我的爱戴。

这本书中充满幻想的故事情节:大闹天宫、美猴王出世、三打白骨精、智斗二郎神……虽然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但作者笔下那精彩的打斗场面却能让我身临其境。其中,我最喜欢美猴王出世及称王的那一情景。石猴之所以能为群猴的首领,成为美猴王,是因为他十分机智勇敢。在群猴都不敢闯瀑布飞泉之时,石猴无畏无惧,独自闯关,发现了水帘洞,最终成为美猴王。美猴王的故事启示我们:做事情要有勇有谋,才能有所成就。

唐僧师僧四人不怕艰难险阻,制服妖怪才取得真经。在生活中我们要勇往直前,不被困难打倒。在学习中我们遇到挫折不要沮丧,从哪跌倒就从哪站起来,一定向前冲,做一个成功人士!

西游记故事情节篇10

到了金代,磁州窑的生产进入鼎盛期,装饰技艺越来越成熟,装饰内容也越来越广泛。这一时期,花卉纹饰得到广泛的应用,人们喜欢的牡丹花、芍药花、栀子花等花卉成为装饰的主要图案。另外,禽鸟、鱼藻、狮虎等纹饰也大量出现在瓷枕上,同时诗文装饰也成为主要内容之一。

到了元代,瓷枕的造型基本归为长方形,装饰形式似乎也有了一个规范,通常枕面两端绘繁密韵致的牡丹、、石榴花等花卉纹饰,向内开光的大幅枕面装饰出现了以历史人物、历史故事为主要题材的内容,如柳毅传书、项羽渡江、司马相如桥头题诗、唐太宗便桥见虏、宋太宗雪夜访赵普等,以及元杂剧人物故事。磁州窑瓷枕装饰艺术到了元代,首先从文化内涵和文化品位上有了一个质的变化,它表明磁州窑的艺人已跳出单纯的描绘花鸟鱼虫的小文人意识,开始用审视历史、记录历史、反映社会的姿态来实现自己的使命。所以说,元代磁州窑瓷枕的绘画装饰在磁州窑装饰艺术中最能体现历史厚重感,也最富有民族性、民俗性。我们还惊奇地发现,元代磁州窑瓷枕绘画还印证和诠释了比它晚了上百年或二三百年的明代古典文学名著《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中有关故事的流传和形成过程。

这是一方收藏于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的元白地黑花唐僧取经纹长方枕。枕面上的花卉纹开光内画有3个人物,中间一人骑马,应为唐僧,前边一人肩挑禅杖包裹,应为苦行僧沙僧,后边一人左手持棒于腰际,腰间围有兽皮,其形态即是孙悟空。这方枕的烧制年代是元代,而我们现在看到的古典名著《西游记》却是明代的小说家吴承恩著作的,也就是说,磁州窑元代画枕描绘的“西游记”故事比明代吴承恩编著《西游记》早了二三百年左右。

事实上,有关“西游记”的故事在唐代就有了记载。唐太宗贞现年间(627~649年),僧人玄奘为了明了佛经教义,到天竺(印度)取经,他前后花了19年时间,行程数万里,历经了千辛万苦,取得600多部梵文佛经回到长安。回国后,他奉旨主持佛经的翻译工作,并口述西行见闻,由他的门徒辩机写成《大唐西域记》;后来他的另两个门徒慧立、彦惊又写了《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着重记述了西域取经的详细经历。这两部书写的都是真人真事,但因―是佛教发源地的见闻,一是佛教徒的传记,所以都有神异色彩,后来取经故事传到了民间,就演绎出了越来越多的神话。到了宋代,唐僧取经的故事已经在民间广为流传,并且有人编印了《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作为民间“说话人”的话本,但这个话本已严重脱离了真实的人物和事件,有了“猴行者”“深沙神”的加入,而且“猴行者”成为主角,化身为“白衣秀士”,保护唐僧西行取经,一路降妖伏怪,故事曲折动人。这时,猪八戒的形象还没有出现。到了元代,唐僧取经的故事有了很大发展,从广东省博物馆收藏的一方元代磁州窑“西游记”画枕上我们明显看到了猪八戒的身影。画面中左边的前行者是孙悟空,次行者左手掐腰,右肩扛着耙子,俨然就是后来我们看到的猪八戒的形象,中间唐僧骑在白龙马上,只是唐僧身后一侍者手举舆盖紧随之,其身份让人颇费猜测。元代到明代初年,已经有了比《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更为成熟的西游记话本小说,话本中已经有了大闹天宫、车迟国斗圣以及黄蜂怪、蜘蛛精、红孩儿、火焰山、女人国等许多故事。宋以后,唐僧取经故事也很早就搬上舞台,金院本中有《唐三藏》,元杂剧有吴昌龄的《唐三天取经》(已失传)、杨景贤的《西游记》。在明之前,不论是话本、小说还是剧本,故事尽管林林总总,都不如吴承恩笔下的《西游记》写得那么生动,那么传神;但是,也正是因为有了历史上这么长时间的不断演绎和传播,吴承恩才有了如此多的素材,才能创作出如此吸引人的名著来。所以说,《西游记》是古代人民群众集体创作和小说家个人创作相结合的成果,在这个过程中,磁州窑的艺人们也担当了《西游记》故事的创作者和传播者的角色。

磁州窑瓷枕绘画故事与《三国演义》

这是安际衡先生个人收藏的一方元白地黑花人物故事长方枕,描绘松亭之下,一女子陪一官人对酌,假山后一壮汉手持长剑作气急状,手指对饮男女趋奔而来。从画面分析,应是明代小说家罗贯中编著的《三国演义》中第8回“王司徒巧使连环计,董太师大闹凤仪亭”的故事。凤仪亭一段是《三国演义》中最精彩的故事,然而,早在《三国演义》成书前的元代磁州窑瓷枕上就对该故事有了如此艺术的描绘。依志书载,吕布杀董卓情节中并没有貂蝉,可见是后来故事编撰过程中新加入的人物。这方磁州窑瓷枕证明,到元代,吕布戏貂蝉、杀董卓的故事已基本完成了它的创作,为《三国演义》的成书提供了素材。

元代磁州窑瓷枕绘画中表现《三国演义》故事的还有一方“火烧博望”画枕,现收藏于磁州窑博物馆。该枕画面显示的应是“火烧博望”后关羽、张飞羞隗难当,踟蹰不前,来向诸葛亮认错的场面。《三国演义》第39回有“荆州城公子三求计,博望坡军师初用兵”,从《三国志》和《三国演义》两书描写的情节来看,关羽、张飞对诸葛亮确有从不服到钦敬的过程,而且从史学家陈寿编写《三国志》的晋朝到元、明年间,民间对诸葛、关、张的故事有很多的创作和演绎,包括在某些隋节上甚至比后来的《三国演义》中的故事还要完整。从这方画枕的画面上看,关羽、张飞前来道歉的场景是在一座园亭内,和《三国演义》中捕写的环境有所区别,显然是小说家在安排故事情节时根据需要对原来的场景作了修改。

小说家罗贯中生活于元末明初,《三国演义》是他的代表作。《三国演义》的成书取材于各种话本和民间传说,特别是经过宋、金、元时期对三国人物的再塑造、再创作,为罗贯中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素材。磁州窑“火烧博望”画枕的生产年代在元代,画枕上表现的显然是宋元时期三国故事流传的结晶。

磁州窑瓷枕绘画故事与《水浒传》

这是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文物保管所收藏的一方元代白地黑花人物故事枕,枕面开光内画有3个人物,右边一人背负荆杖,跪地作请罪状,左边一人作生气斥责状,而中间一人则作调和状。根据画面分析,应为《水浒传》第73回“黑旋风乔捉鬼、梁山泊双献头”中描写的李逵负荆请罪的故事。

《水浒传》的成书,取材于北宋末年宋江起义的故事。据《东都事略・侯蒙传》:“江以三十六人横行河朔,京东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又据《宋史・徽宗本纪》:“淮南盗宋江等犯淮阳军,谴将讨捕,又犯京东、河北,入楚、海州界,命知州张叔夜招降之。”其他文献也有类似的记载,还有的记载说宋江招降后曾参加过征方腊之役。从这些记载里,可以知道这支起义军人数不多(但也决不止36人),战斗力很强,在群众中甚有影响,曾经给宋王朝造成一定的威胁。宋江起义的年代大约在宣和元年(1119年)至宣和三年,前后3年多。宋代说书兴盛,民间流传的宋江等36人的故事很快就被说书人作为创作话本的素材。南宋罗烨《醉翁谈录》记有小说篇目《青面兽》《花和尚》和《武行者》,这当是说的杨志、鲁智深、武松的故事。这是有关《水浒传》话本的最早记载。南宋末有龚开的《宋江三十六人赞并序》,序里说“宋江事见于街谈巷语”。现在看到的最早写水浒故事的作品是《大宋宣和遗事》,它或出于元人,或为宋人旧本而元时又有增益。在《大宋宣和遗事》中提到了36将的绰号姓名,李逵的名字排列第14位。

以上资料表明,《水浒传》故事是在宋江起事的基础上演绎出来的,其中的故事情节则以杜撰为主,故难以寻找什么具体的依据。而李逵负荆请罪的故事形成较早,最晚在元代就有了完整的情节,并在民间已经广为流传,所以在元代磁州窑瓷枕上就有了这样的绘画题材。而《水浒传》成书的年代则要晚一些。“李逵负荆请罪”画枕的出现,比《水浒传》成书的时间大约要早出100年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