捡拾幸福十篇

时间:2023-03-30 08:43:20

捡拾幸福篇1

每一个人都会有一段经历,经历母亲的唠叨。当母亲的唠叨响起,我想,每个人的脸上都是不耐烦,直到用冰冷的话语回击,那时总会以为是母亲太过于话多,之后母亲不再唠叨,而是小心翼翼的凑上来轻声询问你,母亲的眼中有担心也有畏惧,这时,我们都会内疚,我们要将双手伸入回忆中,将唠叨中的关心和问候细数,捡拾起放在心口,我们才会感觉到,原来那就是幸福啊。

最怕的不是明白的、捡拾的太晚,而是怕捡拾的太太晚。当父母还健在,就应该将那些遗忘了的幸福捡起来好好珍惜保存,不要等都老了、逝去了才明白,那时的他们再也收不到你的回报与热爱。

像路人,摔倒了有人会扶,却不是认识的人,当他们搀起自己的那一刻时,或许有人会认为那是天经地义,对于路人对自己的关心,也只是不屑的道谢,之后便匆忙走过。再后来自己搀扶别人时,充当了曾经帮助过自己的路人的身份,那是才恍然大悟般地将那路人对自己的关心重新捡拾起来,明白,这也是一种幸福。

像孩子对自己父母的嘘寒问暖,这对于那些父母来说,就算是这样的点滴小事,也是他们人生中最大的幸福。

捡拾幸福篇2

——题记

幸福可以很简单,比如猫吃鱼,狗吃肉,奥特曼打小怪兽。而我的幸福与他们一样平凡。

小时候,每天早上,每当我匆匆的打开房门,想冲出去的时候,妈妈总是会在她还拉着窗帘的屋子里喊一句“出门小心,路上车多”。此时,虽然我心情急切,但还是放慢了脚步,不为别的。只为这份牵挂。“被人牵挂”是那时候我对幸福的理解

时光不断的流逝,一次又一次的吹灭了生日的烛光,同时也意味着:我长大了,终于在我十岁生日的时候,我获得了一把车钥匙,在当时,我认为那是一把开启梦想的钥匙,以为它可以带着我乘风破浪,带着我载梦远航。“我长大了”是那时候我对幸福的理解

步入初中的生活,大大小小的考试扑面而来,在一次期中考试中,我考砸了,看着那张布满了红红的叉的卷纸上,我想到了放弃。这时,老师说了一句“没什么了不起的”这句特殊的鼓励,焕发了我对初中生活的重新的向往和追求。“一句鼓励”是我那时候对幸福的理解。

捡拾幸福篇3

那是一个教师节,刚带完一届毕业班的我正给学生布置作业,突然教室门口闪出一个身影,是丹!那个总在及格线边缘徘徊,特别健忘的男孩,长高了,憨憨地笑着望着我。“呵呵,老师,我来看看您!”心头一热,一股暖流涌进心田,记住师爱的,不是令我骄傲的霞、宇等优秀生,而是每天都被留下开小灶的他!那一瞬间,品尝到一种叫幸福的滋味!

立秋那天,收到一条养生的短信,七夕——中国的情人节,又收到一条暧昧的短信,同样是那个陌生的号码,心中直犯嘀咕,谁呀?开学了,翻开家校联系册,猛然醒悟,是琳!学校中知名的人物,缺失良好家庭教育,聪明但痞子气十足,用爷爷的手机给我转发短信呢!在一次课间,我装作不经意地问起这件事,她的眼里掠过一丝不自然,矢口否认。呵呵,和我装傻呢!其实我心里高兴呢,因为她的骚扰中有一份关心。

还是琳,因为她不讲卫生,常把手指放进口中吮吸,其他孩子都不愿和她同桌,我只好让她一人坐最前排。有时为图自己批改作业方便,就对她说:“隔壁是我的座位哦!”没想到她真用心记住了,那天我一手提包,一手抱着一叠作业进教室,见讲台上堆满了还没发下的新书本。正着急着,琳的声音高叫起:“曹老师,你的座位!”说着,啪啦啦地把散落在桌上的笔、本子往自己桌面拨,为我腾出大半张桌子。呵呵,孩子,是不是我的不嫌弃,感动了你?其实,是你善良的本性,打动了我,让一个教师再一次感受到了什么是幸福。

为人师者,且行且收获,一路捡拾幸福的碎片,心暖暖的……

捡拾幸福篇4

幸福在手机里一张张欢聚的照片。“昔日同窗,今日重逢。”我们想多年前一样,笑着,闹着。我们毫无顾忌地玩起儿时的游戏。脸上糊着奶油的扮相让我们哭笑不得。这时的幸福像一根五彩缤纷的棒棒糖;也像最简洁的蓝天白云或晴空万里;还想一炉炭火,燃烧着,温暖着心灵。

幸福在一次春雨中的漫步。万物刚刚复苏,世界像是重新诞生了一次。我不打伞,信步走在林荫下,小道边。任绵绵春雨沾湿我的头发和衣裳。眼前的一切都是那样朦胧,美好。这时的幸福就如白纸上似是而非的线条;也像冬日村庄上的凌晨,升起的炊烟轮廓,时隐时现,飘渺而深远。

幸福在一次醉心的阅读。尤其在早晨。早晨时最容易被打动。记得去年的一次夏日清晨,我一个人在家,便早起看书。读着读着,我竟流下了眼泪。但当我合上书,拭去眼泪,才发现之前的不快都挥之而去,心中无比畅快。这时,一种幸福感油然而生。像一杯腾着热气的茉莉茶;像一朵含露盛开的雏菊,微小而坚定,简单而充满朝气。

幸福在一次忘我的弹琴。我学古筝,每次练习的最后,我都会弹一遍《秋夜思》。不仅因为弹得熟,更因为喜欢它的氛围。每次弹着,弹着,便觉得参透了曲子的情感,融入曲中世界了。曲终后,思绪被拉回现实,顿觉得一首曲子就是一个故事,只是隐藏得很深。每个故事或悲或美,读完后都能令人感到幸福。像一朵停留在秋空中的云,简洁纯净又专注漂浮,令人享受。

幸福就是这么简单,就是一次次的陶醉与享受。在人生之路上,有无数的石头铺成。而我们要在石头里仔细找,去捡起我们喜爱的,我们需要的那种石头。它有时是圆润的宝石,有时是粗糙的岩石。这种石头的名字,叫幸福。

捡拾幸福篇5

大家都羡慕不已,说幸福的婚姻就该像这般模样,不张扬,不霸气,所过之处,留香留暖,舒适自然。

可是,没过多久,这对令人羡慕的夫妻离婚了,不打也不闹,没有眼泪,也没有争吵,和平分手了。大家没有心理准备,说这么好的夫妻都离婚了,那我们的日子还算什么?每天孩子哭、老婆叫,锅碗瓢盆,一地鸡毛,离幸福的婚姻不是十万八千里吗?

有人说,幸福的婚姻没有固定模式可寻。也有人说,幸福的婚姻就是一个方程式的计算过程以及最终得的结果。

幸福的婚姻究竟什么样?

有人把现代婚姻总结为以下三种模式:第一种是主流社会门当户对式的王子和公主的浪漫婚姻;第二种是普通大众为了结婚而结婚,为混得一张长期饭票式的实际婚姻;第三种是以爱情为基础的可行性婚姻。

在婚姻中寻找到幸福的人,说婚姻是天堂;在婚姻中寻找到痛苦的人,说婚姻是地狱。

其实,幸福婚姻根本没有固定的模式,与物质也不存在必然的联系。有人大胆表白:“宁愿在宝马车里哭,也不在自行车后座上笑。”这只是一种价值取向,却不是幸福婚姻的衡量标准。

好的婚姻是一个港湾,可以避风,可以养伤,可以休憩生息,等风平浪静之后重新起锚。好的婚姻是一味药,膨胀的时候可以清醒,消极的时候可以振作,苦闷的时候可以寻找到安慰。

婚姻的本来面目就是平凡琐碎,从激情到平淡,从美丽到丑陋,这个过程谁都无法逃脱。两个人在一起,不停地爱着彼此的同时,也不停地伤害着对方,这就是磨合。有些感情会磨合得严丝合缝,像生长在一起的两棵树;有些感情会磨合得支离破碎,最后无奈分手。

婚姻生活中,自私是大忌,贪婪是毒药。终有一天,你会发现,那些平常的日子,那些琐碎的生活,那些温情的话语,那些关爱的眼神,就是你一直想要的、长久的幸福。

红尘俗世中,总有一些烟火之爱令我们铭记,令我们感动。那是支撑我们不停向前的动力,那是我们在人生路上的信念。

曾经有人这样描述幸福:“幸福原是一个水晶球,掉到地上,碎成一片一片,有的人捡得多一点儿,有的人捡得少一点儿。”

幸福就是这样,非常公平,非常均匀地散落在每个人的周遭。那些用心感知生活的人会捡拾得多一些,那些贪婪膨胀的人只盯着远方是否有一个更大的水晶球而把那些细小的水晶碎片踩在脚下。

婚姻是一个城堡,爱情是一个童话,幸福是我们一辈子都在捡拾的麦穗。女人即使是100岁了,仍然喜欢睡在童话世界里不醒。

夜深人静时,我常常看着身边的那个人。多年来,他一直在忍受我的唠叨,忍受我的无理,忍受我的神经质,和我一起为寻找幸福、守住幸福而做着种种努力。

小家是一滴水,大家是大海;无数个小家组成了大海,无数个细小的幸福串成了长长的一生。

守住幸福,别被挫折打倒,别被困难吓蒙,别被意外的厄运蒸发掉你的一滴水。

捡拾幸福篇6

有朝一日,我们会在密密的树林里,在黄叶底下,拾起自己的脚印,如当年捡拾野果;街市华灯明灭,长桥人头攒动,我们在密密的人流中寻觅,只为捡曾经留下的脚印,一如当年尖脐挤掉的鞋子,是的,人生处处都会留下脚印.桥上,街头巷尾,还有,心灵上……

时间,总是转瞬即逝的,过去的,永远都不会再回来.昨天,是我们任何一个人都不回到达的地方,可在那片路面上,总回留下或许自己的,或许他人的脚印.有许多东西不会因为岁月而被遗忘,反而会因为时间的冲刷变得更加清晰,更加刻骨铭心.

我正在一天天的长大,接受着着世界给予我的一切,伤痛,还有快乐,正在走好每一个在我将来能看得清晰的脚印,很认真,很小心.也许从1990就开始了,直至2008.每一天,我都会努力的幸福.也许幸福就是这样吧,它让你丢失了很多人很多事,你把它们都封起来,细细藏好,不管多明媚的天气,都不把它们拿出来晾晒,哪怕尘封,哪怕霉烂,哪怕只剩下一个溜到嘴边有不得不咽下去的名字.我心里的幸福,也许,也许,也许,就是我一个人的事.

我的青春,就这样被撞开了一个豁然的口子,纷繁的时光像鸟翅一样蒲扇而过.现在的我,是一个抓着细碎感觉不放手的孩子,我把我的爱小心翼翼地渗进了每一个生活细节以及那些扑面而来的感觉里,虽然知识感觉,但,却真真实实,我的脚印会像我的年龄一样一天天地长大.幸福,却一直陪伴我 ……

我幻想,那将一片静静的港湾,海面上漂浮着绿色的海藻,看不见碧波与白浪.这将是淳朴的海,纯粹的海,隐却了人生的喧嚣.潮来时,能带来多少生命的喜悦与讯息,潮去时,又能带走多少爱与哀愁……

捡拾幸福篇7

我选择的那位捡垃圾的人叫张春山,甘肃天水人,24岁。他穿白衬衣白手套,戴草帽,手中拎一铁弯钩。奇怪的是,他的衣服居然干干净净。

张春山告诉我,他喜欢这样一套一成不变的“行头”,还纠正我的话:“我们不是捡垃圾,是拾荒货,知道不?您千万不要弄错了。”我一愣,呆住了。在我的家乡四川,也有“拾荒货”这一说法,其实与捡垃圾是一回事,只是前者叫起来是一种职业,而后者听起来是糊口的破落行为。

我紧紧跟随张春山在垃圾堆里穿行,人们见我举着照相机一次次对准他,大多露出鄙薄的眼神,但这位拾荒货者面对镜头目光始终显得从容镇定。他让我明白,一个再贫穷的人,只要自己愿意,也可以高贵地抬起头。

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兴起,来重庆捡拾荒货的人也比以往更多了,在我们边走边聊的当儿,前面就走过去了几拨。但即便是那些“前行者”已经“关照”过的垃圾箱废品池,张春山也依旧会用手中的铁弯钩摆弄一番。

我忍不住问他:“你的生意不大好吧?”

“还行啊。”他边回答我,边用铁弯钩钩出一个易拉罐,用脚在地上一踩,压缩成薄片再往纤维袋里一放。

我又忍不住问:“拾荒人那么多,可你们怎么总还有荒货拾呢?”

“嗨,并不一定先来者收获更大。城市里的废弃物总是有的,我们急躁不得,粗心不得,只要细心、认真、专注,即使是在别人已经捡过的垃圾堆里,总还是能发现宝贝的。”

宝贝?我想笑,却又笑不出来。是呀,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易拉罐、一张废弃的旧报纸,对于拾荒货的人来说,那正是可以换取财富的宝贝啊。拾荒货的甘肃人张春山漫不经心的一席话,居然说出了一个浅显的真理――只要细心、认真、专注,即使上帝送给你的礼物仅仅是一堆垃圾,你也能在垃圾里发现财富。

介绍张春山生活的报纸出来后,我送了几份样报给他。因了这次采访,我与他有了点交情,偶尔通通电话。

时间如电,转眼5年过去了。

捡拾幸福篇8

母亲捡破烂,儿子难受又无奈

冯英龙的老家在江苏省邳州市一个小村庄,那里山清水秀,家家屋后种着果树。对冯英龙和弟弟冯款来说,小时候最快乐的事是待到果子熟时,和一帮小伙伴摘桃打李。

2001年10月19日,14岁的冯英龙一放学就撒腿往家跑。在江都市打工的母亲于化玲回来了,他要赶回家为妈妈做顿可口的饭菜。

经过邻居家时,冯英龙和刚走出门的大奎撞了个满怀。大奎手中的象棋散落一地,他正愁找不到人对弈,一把抓住冯英龙说:“陪我杀一盘,就算是赔礼道歉了。”冯英龙想都没想就拒绝了:“不行,我要赶紧回家,我妈今天回来,她说给我带了一双球鞋呢。”“有啥好高兴的,不就是垃圾堆里捡来的吗。”“你才是垃圾堆里捡来的!”冯英龙生气地回了一句。大奎不屑地说:“你妈在江都收垃圾。那球鞋自然是从垃圾堆里找出来的。”“你胡说,我妈在工厂上班!”

冯英龙进了家,妈妈已经回来,正忙着做饭。于化玲开心地把儿子拉到身边,仔细地端详着:“小龙又长高了,胡子都长出来了……”想起大奎的话,冯英龙心头堵得慌,他眼前不禁浮现出母亲弯腰在恶臭的垃圾堆里找寻废品的情景,便不自觉地将手从母亲的掌心中抽了出来。

吃饭时,妈妈觉察出冯英龙的情绪不对:“小龙,有心事吗?”冯英龙实在憋不住了,小声问道:“他们都说你不在工厂工作?”于化玲愣了一下:“妈没文化进不了工厂,只能收破烂、卖废品。可收破烂也能供你上大学啊。”冯英龙低头吃饭,没再说话。

于化玲刚刚开始拾荒时,也觉得很不好意思。同乡开解她:“咱们靠双手挣钱,不偷不抢,养活了一家人,有什么可丢人的。”想到辛苦自己一个人,能让重病在床的丈夫有药吃,让两个儿子有书读,于化玲就不再烦恼,满身有了力量。

第二天是星期六,于化玲让冯英龙跟她一起去田里干活儿。为了化解儿子的心结,于化玲努力讲述一些有趣的事情:“妈妈收了个电饭锅,修修还能用呢。电饭锅可比咱们家的土灶好用多了,你把电一插上,饭……”冯英龙打断:“妈,我渴了,回去喝水。”看着儿子漠然而去的背影,于化玲心里溢满了心疼和委屈。

多年之后,想起那一幕,冯英龙感到无限内疚:如果不是为了给父亲治病,供他和弟弟上学,母亲怎么会去干那种又臭又累的活儿?

无私母爱,何来贵贱之分

2006年9月,冯英龙考上苏州一所大学,弟弟也上了高中。虽然他心里明白,他和弟弟上学多亏了母亲拾荒挣来的钱,可对于母亲的职业。他从不主动跟人提起,就算有人问,他也是敷衍过去。这时,父亲因癌症复发,离开了人世。2007年的春节刚过,学校还没开学,于化玲便让儿子去江都住两天,陪陪自己。

这是冯英龙第一次走进母亲拾荒的生活中。

半夜,冯英龙被生生冻醒,于化玲赶紧把棉袄给儿子盖上:“这屋子冬天就是冷,明天我再给你买床新被子。”冯英龙心里一阵难受,这么多个冬天,母亲一床薄薄的被子,又是怎么熬过来的?

早上4点,天还黑着,于化玲就起床了,她得抢在环卫工人收垃圾之前上街,这样能多捡几个塑料瓶和废纸盒。怕吵着儿子,她蹑手蹑脚地用白开水泡饭,就着咸菜吃了几口,然后便推着三轮车出了门。三轮车叮叮咚咚的声音惊醒了冯英龙,他跳下床,想看看母亲走多远了。刺骨的寒风迎面扑来,他赶紧关了门。

直到下午两点,母亲才回来。冯英龙问母亲吃了没有,她说吃了。一旁的邻居忍不住说:“你妈天天中午就吃5毛钱的煎饼,这样下去身体哪能吃得消。”于化玲忙说:“没有,我天天中午都吃得饱饱的。”

冯英龙硬要陪着母亲去拾荒。在一家商场的垃圾堆旁,于化玲停下了车,她套了副手套。便开始从垃圾堆里捡废纸箱。路人都厌恶地绕着走,躲避着垃圾的臭味。冯英龙怔怔站在一旁,他想象得出,这样的眼光母亲忍受了多少回。于化玲安慰儿子说:“妈习惯了,这世上什么活儿不都得有人做吗,只要你肯用心,每一份工作都是好工作。”

回家的路上,于化玲买了水果,顺路去看王奶奶。老人多年寡居,于化玲是去她家收破烂时和她认识的。于化玲把儿子拉到老人面前说:“这是我儿子小龙。在苏州上大学。”看着母亲一脸骄傲地介绍自己,冯英龙被深深地触动了,自己读的不是名牌大学,可母亲依然以他为荣,世界上只有母亲不会嫌弃自己的孩子,在母亲眼里他就是最优秀的。冯英龙心里一阵针扎似的痛,母亲从来不曾嫌弃过他,可自己对母亲又如何呢?

为了减轻母亲的负担,冯英龙开始利用业余时间勤工俭学。没事的时候,他会在校园里转悠,看见易拉罐或塑料瓶就捡起来带回寝室。他坦然地对同学说起母亲在江都的拾荒生活,引来室友嘘唏一片。

一次,冯英龙怀里搂着好几个塑料瓶往宿舍跑,在楼道不小心和别人撞到了一起。对方口无遮拦地说:“一个大男人捡空瓶子。丢不丢脸?”室友听到争吵赶来,他们把散落在地上的瓶子一个一个捡起来,大声呵斥对方:“捡瓶子怎么了,他的钱是自己挣来的。你要是不靠家里,还不知能不能养活自己呢!”室友的话让冯英龙心中不由地生出几分自豪。

冯英龙靠打工和卖塑料瓶的钱。解决了自己的生活费用,还时常资助弟弟。母亲在江都拾荒,冯英龙在苏州为前途打拼,弟弟在老家备战高考。一家人每隔一个星期通一次电话,汇报彼此的情况,相互取暖,相互守候。

晒晒幸福,上拾荒老娘也“知名”一回

2009年7月,大学毕业的冯英龙在苏州一家婚纱影楼找了份工作。领到第一个月工资后,冯英龙留了一点生活费,把其余的钱全都给了母亲:“妈,将来我在苏州买套房子,接你来享福。”儿子规划的美好蓝图让于化玲高兴得笑了。

2009年12月,冯英龙在网上看到,腾讯网要举办“中国人的一天”图片故事征集活动。活动引言写道:“一天,24小时,1440分钟,86400秒。当中国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的微小个人,以天为单位,努力求生存的时候,他们也许从未想过,自己所经历的,也是一段平凡而真挚的故事。讲述出来,就会感动他人。”

冯英龙想到了母亲,9年来,母亲日夜辛劳,用双手慢慢拨亮了一家人的希望。他一直想让母亲知道,她的母爱给了他奋斗的动力,儿子以她为荣。

拿着买来的二手相机,冯英龙趁着假期来到了江都。听说儿子要给自己拍照,还要传到网上,于化玲怎么也不同意。冯英龙没办法,便跟弟弟商量“偷拍”。

转天早上,冯款嚷著对妈妈说:“我跟哥在家无聊,要不我们陪着你去拾荒。”于化玲同意了。出门前,冯款朝哥哥使了个眼色,示意他想办法让母亲换件衣服。冯英龙心领神会,可翻遍了衣柜,竟找不出一件好衣服。他感到一阵酸涩,可又一想,将母亲本色记录下来也许才是最好的。

那一天,在弟弟的掩护下,冯英龙拍了母亲好多张照片。回家的路上,夕阳将母亲的影子拉得很长。落日余辉,人来人往的街头。母亲被风吹起的自发,用力蹬三轮车的背影,构成了一幅动人的画面。冯英龙赶紧停下车,将这一幕拍了下来。

2010年3月20日,冯英龙将母亲的照片传到了“中国人的一天”活动论坛,他这样写道:“娘从我初二时,就开始一个人在江都拾荒。屈指一数,到现在已9个年头了。娘经常和我说:‘当娘的一辈子注定要为孩子操心,小时候盼你长大,长大了盼你考上大学,大学毕业了又盼着你找份好工作,工作了又盼着你结婚……等你啥时结了婚,娘就不拾荒了。’9年了,娘的黑发已慢慢变白。额头的皱纹也越来越多。娘。真的老了!下面请大家跟着我,一同走她生活中的某一天。”

照片有些模糊,谈不上任何拍摄技巧。就是这样一组朴实无华的照片,点击量迅速过万,腾讯网将这组照片放在了网站最显眼的位置上。

2010年4月11日,国内著名的公益组织“爱遍中国”找到冯英龙,他们要将照片编辑成公益短片,在大城市的地铁上播放。“妈妈,你出名了!”于化玲腼腆一笑:“有你们两个儿子,妈妈觉得很幸福。”

“拾荒母亲”感动了无数地铁旅客。由于反响强烈,这条短片将陆续在北京、武汉、杭州等地的地铁上播出。

捡拾幸福篇9

2010年6月,深圳、重庆、天津等城市的地铁上,一段名为“母爱无价”的公益短片感动了无数旅客:夕阳下,一位衣着简朴的母亲,用力地骑着一辆三轮车,走街串巷拾破烂――为了供两个儿子读书,这位母亲背井离乡,坚持了9年的拾荒生涯。令人想不到的是,制作这辑照片、将这位“卑微”而伟大的母亲推向公众视线的,竟是这位母亲的儿子冯英龙。是什么驱动他以这种方式回报母亲的呢?

母亲捡破烂?儿子难受又无奈

冯英龙的老家在江苏省邳州市一个普通的小村庄,那里山清水秀,四季分明,家家户户屋后都种着果树。而那时候最幸福的事,就是睡在厚厚的草垛上,听着母亲于化玲在村子里喊他们的小名,那悠长悠长的召唤,总让他心中生出几分愉悦。可这样的幸福日子已经不复存在――为了给患脑瘤的父亲治病,为了供冯英龙和弟弟读书,妈妈不得不到南下江都市打工,已经好久没有回来过……

2001年10月19日,14岁的冯英龙一放学就撒腿往家跑。离家半年的母亲今天要回来,他要赶回家为妈妈做顿合口的饭菜。

经过大奎家时,飞奔中的冯英龙和刚走出门的大奎撞了个满怀,大奎手中的象棋被撞落一地。冯英龙连声说对不起。大奎正愁找不到人对弈,一把抓住冯英龙说:“陪我杀一把,就算是赔礼道歉了。”冯英龙想都没想就拒绝了:“不行,我要赶紧回家。”大奎有些不高兴:“早晚都是回,你着什么急啊?”“我妈今天回来,她说给我带了一双球鞋呢!”“有啥好高兴的,不就是垃圾堆里捡来的吗!”“你才是垃圾堆里捡来的!”冯英龙生气地回了一句。大奎不屑地说:“你妈在江都捡垃圾!那球鞋自然是从垃圾堆里找出来的了!”“你胡说,我妈在工厂上班!”冯英龙反驳道。“不信你回去问你妈!”大奎不甘示弱。

冯英龙把象棋一摔,气呼呼地跑了。他无法相信大奎的话,更无法想象慈祥温柔的妈妈会整天与垃圾打交道。

进了家门,妈妈已经回来了,正忙着给他们做饭。冯英龙的兴奋之情不言而喻,可大奎的话却让他心头沉甸甸的。于化玲开心地把冯英龙拉到自己身边,仔细地端详着,“小龙又长高了,胡子都长出来了……”冯英龙望着母亲,眼前不禁浮现出母亲弯着腰在垃圾堆旁刨垃圾的情景,他不自觉地将手从母亲手中抽了出来。

吃饭时,妈妈觉察出冯英龙的沉默,便问道:“小龙,有心事吗?”冯英龙实在是憋不住了,小声问道:“妈,他们都说你不在工厂工作,你到底在江都做什么工作?”于化玲愣了一下,说:“妈没文化,进不了工厂,只能收破烂、卖废品,可收破烂也能供你上大学啊!”冯英龙低头吃饭,没再说话。

那一夜,母子俩都辗转难眠。于化玲刚刚开始拾荒时,也觉得很不好意思。是带她去的同乡开解她,咱们靠双手挣钱,不偷不抢,养活了一家人,有什么可丢人的。想到辛苦自己一个人,能让重病的丈夫有药吃,两个儿子有书读,于化玲就不再烦恼,满身都是力量了。

无私母爱,何来贵贱之分

2006年9月,冯英龙考上苏州一所大学,弟弟也上了高一。他心里明白,他和弟弟之所以能安心上学,多亏了母亲拾荒挣来的钱。可对于母亲的职业,他从不主动跟人提起,就算有人问起来,他也是敷衍过去。就在这时,父亲因癌症复发,离开了人世。

2007年2月底,春节刚过,学校还没开学,于化玲便邀请儿子去江都住两天,也好陪陪自己。这是冯英龙第一次走进母亲独自在外拾荒的生活。

半夜,冯英龙被生生冻醒,于化玲赶紧把棉袄给儿子盖上:“这屋子冬天就是冷,明天我再给你买床新被子。”睡在床上,冯英龙心里很难受,这么多个冬天,母亲一床薄薄的被子,又是怎么熬过来的?

第二天早上4点,天还黑着,于化玲就起床了,她得抢在环卫工人收垃圾前上街,这样兴许能捡到几个塑料瓶或者几张废纸盒。怕吵醒儿子,她蹑手蹑脚地做了点泡饭,就着咸菜吃了几口。吃过饭,她便推着三轮车出了门。三轮车叮叮咚咚的声音惊醒了冯英龙,他推开门,想看看母亲走多远了,一股刺骨的寒风迎面扑来,吹得他赶紧关上了门。

到下午两点左右,母亲才回来。冯英龙问她吃了没有,她说吃了。在一旁晒太阳的李婶忍不住说:“你妈天天中午就吃五角钱的煎饼,这样下去,身体哪能吃得消。”于化玲忙说:“没有,我天天中午都吃得饱饱的。”

下午天气好,冯英龙硬要陪着母亲去拾荒。一开始,于化玲不同意,可后来一想,儿子对于自己的工作一直心存偏见,也许让他跟着瞧瞧,说不定能解开他心中的结。

在一家商场的垃圾堆旁,于化玲停下了车,她简单套了副手套,便开始从垃圾堆里捡废纸箱。冯英龙站在一旁,见路人都厌恶地绕着走,可能是躲避垃圾的气味,他可以想象得出,这样的眼光,母亲受了多少回。于化玲却像没事人一样安慰儿子说:“妈习惯了,这世上什么工作不都得有人做吗?工作无贵贱之分,只要你肯用心,每一份都是好工作。”

在回家的路上,于化玲买了点水果,顺路去了王奶奶家。老人独自寡居,于化玲是去她家收破烂时认识的,两人感情极好。于化玲把儿子拉到老人面前说:“这是我大儿子小龙,在苏州上大学。”看着母亲一脸骄傲地介绍自己,冯英龙被深深地触动了,自己读的学校不是名牌大学,可母亲依然以他为荣,或许这个世界上只有母亲,不会嫌弃自己的孩子,不管你是高官富商,还是普通百姓,在母亲眼里,你都是最优秀的。

冯英龙突然心里一阵针扎似的痛,母亲从来不曾嫌弃过他们,可自己对母亲呢?

为了减轻母亲的负担,冯英龙开始利用业余时间勤工俭学,没事的时候,他会在校园里转悠,看见空的易拉罐或塑料瓶,会收集起来带回寝室。他开始坦然地在宿舍说起母亲,说起父亲去世后母亲的不易,也说起母亲在江都的拾荒生活……引来室友嘘唏一片。

晒幸福,让拾荒老娘“知名”一回

2009年7月,大学毕业后的冯英龙在苏州一家婚纱影楼找了份工作。工作后的第一个月工资,冯英龙留了一点生活费后,把钱全都打给了母亲:“妈,将来我在苏州买套房子,接你来享福。”儿子规划的美好蓝图让于化玲高兴得合不拢嘴。

工作后,冯英龙给母亲的电话打得更勤了,不管什么他都愿意跟母亲聊聊,他只想让母亲知道,儿子时时刻刻都记挂着她。

2009年12月,冯英龙无意中在网上看到,腾讯网要举办一个名叫“中国人的一天”图片故事征集活动。活动引言上这样写道:“一天,24小时,1440分钟,86400秒。当中国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的微小个人,以天为单位,努力求生存的时候,他们也许从未想过,自己所经历的,也是一段平凡而真挚的故事。讲述出来,就会感动他人。”

看着这段话,冯英龙脑海里迅速想到了母亲,九年来,母亲日夜辛劳,用双手慢慢拨亮了一家人的希望。他一直想让母亲知道,她的母爱给了儿子奋斗的动力,儿子以她为荣。

拿着买来的二手傻瓜相机,冯英龙利用过年的假期来到了江都。听说儿子要给自己拍照,还要传到网上,于化玲怎么也不愿意。冯英龙没办法,跟弟弟商量着“偷拍”。

在弟弟的掩护下,冯英龙接连拍了母亲好多张照片。回家的路上,夕阳将母亲的影子拉得很长。落日余辉,人来人往的街头,母亲被风吹起的白发,用力蹬三轮车的背影,组成了一幅动人的画面。冯英龙赶紧停下车来将这一幕拍了下来。站在那儿,看着母亲的背影,冯英龙久久地出神。

2010年3月20日,冯英龙将母亲的照片传到了“中国人的一天”活动论坛上。 照片谈不上任何拍摄技巧,可正是这样一组朴实无华的照片,在网上掀起了惊天巨浪。帖子发出去后,点击量迅速过万。腾讯网将这组照片放在了网站最显眼的位置上。

2010年4月11日,国内著名的公益组织“爱遍中国”找到冯英龙,他们要将这组照片编辑成公益短片,在大城市的地铁上播放。“妈妈,你出名了!”冯英龙和母亲开玩笑。妈妈腼腆一笑:“有你们两个儿子,妈妈觉得很幸福。”

“拾荒母亲”的一天感动了无数地铁旅客。由于反响强烈,这条短片接下来将陆续在北京、武汉、杭州等地的地铁上播出。

冯英龙怎么也没想到,自己对母亲的一份感激之情竟会感动这么多人。2010年7月24日,冯英龙收到一封邮件:“我是一个来自重庆山城的打工妹,我父亲是重庆的一个‘棒棒军’,为了我累了一辈子。可是,因为我现在的男朋友嫌弃他是‘棒棒军’,我有一年多没有回去看父亲。看了你拍的这组照片,我很惭愧。我突然很想父亲,想得到他的原谅。谢谢你和你的母亲!祝你们全家幸福!”

冯英龙给女孩回了一封信:“从小到大,父母记得我们的每一次进步,他们从来不会为我们的失败感到丢脸。而我们,却总是嫌弃着父母的种种不好。其实做父母的,不图我们的回报,只希望我们过得好。快回去看你的父亲吧,让他知道,你还爱着他,他就会很幸福了。”

编后:对于母亲的工作,冯英龙一度无法接受,直到他亲自走进母亲的拾荒生活,才终于明白,这个世界上也许有身份卑微的母亲,她们的生命平凡卑贱如田野里的草芥,可这个世界上却没有卑微的母爱,每一份母爱,都值得孩子们珍视和仰望。

捡拾幸福篇10

这个男生叫孙慧熙,是哈尔滨第三中学的高一学生。周末的时候,同龄的孩子要么驰骋在运动场上,要么嚼着口香糖,在开着空调的屋子里玩电脑游戏,而孙慧熙却在利用休息时间拾荒。也许有人会问,是不是他家境贫寒,他在为自己筹集学费,抑或是边读书边养家糊口?不,他拾荒不是为了自己,而是希望通过拾荒来做公益,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11年前,5岁的孙慧熙在妈妈的陪同下,去哈尔滨近郊的农村亲戚家住了一阵。在那里,孙慧熙发现学校的门窗很破旧,窗玻璃是由几块碎玻璃拼在一起的,呼啸的寒风从门缝和窗棂的缝隙钻了进去,同学们冷得瑟瑟发抖,小手和脸蛋都冻得又红又肿。教室里没有像样的书桌,而上下课的铃声,则是用敲一节废钢轨发出的声音来替代的……

小慧熙的心一颤:这些农村的小朋友多么可怜啊!随即,他的眼泪像瀑布一般喷涌而出。一旁的妈妈看见了,启发道:“跟这些小朋友相比,你觉得自己的生活怎么样?”小慧熙边流泪边抽噎着说:“比起他们,我当然是有福气的。”

慧熙小小年纪竟然能说出如此懂事的话语,妈妈开心地笑了。她进一步启发道:“那你就要好好学习,学到本领就可以帮助他们了。”小慧熙庄重地点点头。从此,一颗善良的种子在他的心头潜滋暗长了,一个声音时刻在他心中回响:我要帮助他们!我要帮助他们!

回到哈尔滨后,小慧熙始终念念不忘那些农村的小朋友。一天,他跟妈妈到松花江边玩,随手从土里挖出了一截铝管,他站直身子,扬起胳膊打算把铝管掷向远处,妈妈制止了他。妈妈说:“你不是想帮助那些农村的孩子吗?这个东西可以卖钱捐给希望工程。”

妈妈的话如同电光石火,迸射出的光辉刹那间把小慧熙懵懂的心照得透亮。对哦,原来自己可以这样帮助农村的小朋友。一时间,他小小的心里充满了喜悦,像鼓满了风的帆一样。于是,小慧熙决定靠捡拾废品来攒钱。从此,他走上了一条拾荒之路。

当同龄的孩子沉浸在春节的喜庆气氛中时,小慧熙则从农历小年开始,一直到元宵节结束,都在外公的陪伴下,穿行在哈尔滨的各个住宅小区和大街小巷,捡拾花炮筒和废纸。每逢周末市区举办各种大型活动,小慧熙都会想方设法去参加。等到活动结束,那些空矿泉水瓶、废纸、宣传单就都成了他眼中的宝贝,每次他都能满载而归。

对于他的拾荒行为,父母非常支持,还在自家的院子里辟出一角给他堆放废品。有时这些废品会散发出难闻的气味,遭到邻居的指责和反对。但当听说小慧熙是为了帮助贫困儿童后,大家便理解了他,再也没有指责过他,相反,只要看到矿泉水瓶或者其他废品,无论多远大家都会捡拾回来送给他。有一次,小慧熙误以为一瓶捡来的硫酸是水,结果烧伤了自己的手。妈妈心疼得直掉眼泪,可他丝毫没有动摇通过拾荒来帮助别人的决心。

时间过得真快,一晃好几年过去了,孙慧熙拾荒赚来的钱也渐渐多了起来。2005年,读小学三年级的孙慧熙偶然从电视上得知河南省上蔡县艾滋病孤儿生活困难、亟(jí)须帮助的新闻后,再也按捺不住了,他急于为这些不幸的孩子做点什么。于是,他在妈妈的陪同下,捐出了第一笔善款,共222元。当有人问他为什么要捐这个数目时,孙慧熙解释说:“因为2与‘艾’和‘爱’是谐音。”在场所有的人都被这颗童真的善心感动了,他们的心中仿佛有一根琴弦被猛地拨动,眼角悄悄湿润了。

这份对艾滋病孤儿的特别关爱,感动了当时的一位全国政协委员。不久,孙慧熙就收到了这位老人写来的感谢信。信上说:“一名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你通过自己的劳动积攒资金,用于资助那些急需帮助的同龄人,很令人敬佩,我为你感到骄傲……”这位政协委员在信中向孙慧熙发出邀请,希望他在“中华红丝带家园”落成时,出席开园仪式。接到这份特别的邀请后,孙慧熙很受鼓舞,他萌生了一个想法:“中华红丝带家园”建成后,艾滋病孤儿还是不能像其他孩子一样去学校读书,如果为艾滋病孤儿建一个图书室,他们就能在图书室读书了。

于是,孙慧熙用卖废品换来的钱和平时节省下来的零花钱,为艾滋病孤儿们建了6个图书室,捐献新书5000多册,文具2900多件。他还和艾滋病小伙伴同台演出,身体力行支持反歧视行动。他还去“中华红丝带家园”与艾滋病孤儿团聚、过年。同时,他把自己获得的“红丝带”爱心大使奖的奖金1000元捐给了病危的艾滋病孤儿天天,他还多次请假在病床前陪伴天天。

就在前不久,哈尔滨儿童福利院的孩子们收到了孙慧熙寄给他们的52件新衣物。这些衣物是孙慧熙今年春节期间卖花炮筒等废旧物攒钱买下的。

孙慧熙说,花炮筒制作时底部加了土,如果照原样卖根本卖不出好价钱,而清理好后就能卖出高几倍的价钱。就这样,孙慧熙每年春节期间都会起个大早,上午捡几百个花炮筒,然后花上大半天时间,清理好后再运到废品收购站卖掉。

有一次卖废品时,废品收购站的人对他说:“小弟弟,你做什么不好,一辈子捡破烂就完了,以后你可别捡了,不嫌丢人呐?”类似这样的误解孙慧熙常常会遇到,小时候小伙伴管他叫“小捡破烂的”,有时他在一边等着捡别人喝完水的瓶子,那人却故意将瓶子扔得老远。以前遇到类似情况孙慧熙都会向妈妈倾诉委屈,慢慢地,面对这些尴尬甚至羞辱,孙慧熙学会了沉默。他鼓励自己,为了那些等待自己帮助的人,不必理会这些细枝末节。

孙慧熙的姥爷朱海说:“我们家虽不富裕,但总不至于让孩子去捡废品。可慧熙为了帮助别人,宁愿弯下身躯,放下尊严,我们当然支持。”

2011年,孙慧熙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哈尔滨三中。为了他的学业,妈妈朱晓艳特地在学校附近租了一套房间。

在孙慧熙的家里,记者看到了多年来他获得的奖杯和证书:“感动哈尔滨市大人物”“省级道德模范”“五星级志愿者”“模范义工”……面对这些荣誉,孙慧熙说:“我并不在意这些荣誉,我在意的是那些生活有困难的人。我现在学习忙了,但我一定要坚持,因为帮助他人已经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了。”

孙慧熙因为学习忙,捡废品的时间少了,所以目前他的爱心捐助主要来自于节省的零花钱。他经常请求妈妈少买一块肉,剩下的钱给他存下,他不参加同学的宴请,因为无以回馈,他也很少添置新衣服。孙慧熙喜欢打篮球,可他的篮球还是姥爷送给他的那个八元钱的篮球,球鞋也是再普通不过的运动鞋。对于同龄人之间盛行的攀比之风,孙慧熙说:“我这样挺好的,完全不耽误打球啊,用不着那么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