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手抄报七年级十篇

时间:2023-03-17 22:03:33

西游记手抄报七年级

西游记手抄报七年级篇1

关键词:宝卷 转丧 道场 魔公教

一.前言

“宝卷是一种十分古老的,在宗教(主要是佛教和明清各民间教派)和民间信仰活动中,按照一定仪轨演唱的说唱文本。”[1]唐五代佛教的俗讲,包括讲经和说因缘,是中国宝卷的渊源。目前,学术界对西游宝卷的研究并不多。王熙远最早将《佛门取经道场·科书卷》(以下简称《取经道场》)与《佛门西游慈悲宝卷道场》(以下简称《西游道场》)做为魔公教[2]经卷收入《桂西民间秘密宗教》,并指出:“《取经道场》,文教道场所用科书。多为死男子时用,内中叙述了唐三天取经的诸般苦难。法坛先生通过对此事的叙述普及宣扬佛法思想,起经超荐亡魂,使之早生极乐国。”[3]

陈毓罴根据宝卷末所接的道场的不同,区分出了两者的不同功用:《取经道场》是用于饯行道场的台本;《西游道场》是用于盂兰盆会的台本。他又将两种宝卷与《销释真空宝卷》进行比较,并参证《朴通事谚解》,得出三者的西游故事均出于元代的《西游记平话》。再由两种宝卷都用“文宣王”的谥号称呼孔子,得出其创作年代“必在元代大德十一年至明代嘉靖九年之间(1307-1530)”。[4]

车锡伦指出,仅从比较西游故事的角度确定《取经道场》产生的时间还不够,还应结合宝卷形式的演进来考察,他根据“十字佛”即十言唱词的发展成熟状况,认为“将这本宝卷的撰写年代定为明代前期(成化以后)较为稳妥”。[5]

齐柏平在其博士学位论文中引用到部分《西游记取经道场》的说白与唱词。齐对《西游记取经道场》做了简单说明:“此经内容主要描写唐三藏如何领三徒儿克服千难万险,降妖除魔而取回真经的故事,大致情节与《西游记》原著一致,但比原著内容简略。”[6]经过仔细对比其说白与唱词,可以肯定《西游记取经道场》与王本《佛门西游慈悲宝卷道场》是同一宝卷。

二.宝卷文本解析

2013年3月,笔者在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咸丰县清坪镇青岗坪村做关于土家族转丧[7]习俗的田野调查时,收集到了两本与西游故事有关的宝卷,即《瑜伽取经道场》、《佛门取经道场》。两本宝卷均为竖排版的手抄本,其主体部分讲述的均是唐僧师徒历经千辛万苦前往西天拜佛求经终成正果的故事。

(一)抄本《瑜伽取经道场》

《瑜伽取经道场》可大致分为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开经偈,若参照俗讲的开头仪式可将其细分为三段,即作梵、押座与和佛。“大圣开宝藏菩萨”一句是为作梵,即称念菩萨名号;“晋宋齐梁唐代间……前贤教后莫失传”[8]此八句七言为押座,向达《唐代俗讲考》称“押座之押或与压字义同,所以镇压听众,使能静聆也”。[9]《瑜伽取经道场》的文本结构仍残留有这一特点;最后一句“开宝藏菩萨”便为和佛,即听众跟随主唱者一起称念佛号或叩头作揖。

第二部分简述了唐僧师徒西天取经的故事:前十二句七言,讲述了唐僧发愿西行,满朝文武相送,唐王嘱咐饯行,五台山收悟空;中间有十句“三三四”的十字韵文,外加两句七言,十字韵文简述了唐僧师徒历经苦难来到西天,取回真经,两句七言,写了唐僧师徒辞别西天,经过流沙河,返回东土;后有六句“三三四”的十字韵文,讲述唐僧师徒回到长安,不受封官,修成正觉。

第三部分用四句七言夹四句五言的“夹竹桃”[10]式的歌赞形式讲述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每段后的“礼敬三世诸佛”[11]应是和佛。共有七段唱词,讲述了唐王相送、观音叮嘱、流沙河、火焰山、妇人礼拜、西天见世尊、白马驼经等故事。

第四部分为十句七言的下坛偈,抄本中已表明[12]。前八句与百回本《西游记》二十六回描述观音讲经说法的诗略同,“海主城高瑞气浓,更观奇异事无穷。须知隐约千般外,尽出希微一品中。四圣授时成正果,六凡听后脱樊笼。少林别有真滋味,花果馨香满树红。”[13]后两句为“菩提妙法遍庄严,随所居处常安乐”应是出自《佛说无常经》;最后的四句五言是为回向偈。

(二)抄本《佛门取经道场》

《佛门取经道场》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八句七言歌赞,讲述唐僧发愿西行,唐王嘱咐饯别;第二部分为主体部分,有一百句十字韵文,讲述了唐僧师徒历经千辛万苦战胜妖魔鬼怪来到西天,又几经挫折终于取到真经,回到唐朝交付唐王,师徒得正果,亡魂得超度;第三部分为十句七言歌赞,是为回向偈,其中“超度亡人生天界,逍遥快乐往西方。亡人所造诸恶孽,皆由无始贪嗔痴”四句应由《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变化而来。佛教忏悔词《八十八佛大忏悔文》中亦有类似的句子:“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今对佛前求忏悔。”亦是同源。《佛门取经道场》文本结构相对简单,这应是传抄者对一些固定的仪式熟稔于心,故而省去不抄。

三.比对王本《佛门取经道场·科书卷》[14]

《佛门取经道场·科书卷》可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也是用“夹竹桃”式的歌赞形式,讲述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共有唱词八段,讲述的也是观音叮嘱、唐王相送等七个故事。一、二段观音叮嘱在前,唐王相送在后,当属倒文;第三段讲流沙河,结尾却是“若在此山过不得”应有错讹;第四段讲述的应是过火焰山,但开头“抬头观见一妇人”,前后不搭,应有缺脱、倒文;五、六段讲妇人礼拜唐僧,悟空手提戒刀欲除妖,故事十分精彩,比抄本《瑜伽取经道场》多了一段。七、八段两本字句虽有小异,但意义大致相同。车锡伦先生认为:“有些唱词表述的故事情节语焉不详,是因为原来每段唱词前的白文散说失落所致。”[15]由此可见王本《取经道场》的第一部分相当于抄本《瑜伽取经道场》的第三部分。

第二部分是八句七言歌赞,讲述唐僧发愿西行,唐王嘱咐饯别。与抄本《佛门取经道场》的第一部分相同,个别字句略有差异;第三部分是九十八句十字韵文,讲述内容与抄本《佛门取经道场》的第二部分相同,个别字句略有差异。

第四部分有三十句七言歌赞,历数释迦、老君及孔子都不免无常之苦,又引坡、庞居士等人参佛的故事,宣扬大乘佛教之慈悲救普度众生的思想。这是两个抄本所没有的,而王本《西游道场》[16]的开头却有类似段落。

由此可知,王本《佛门取经道场》相当于抄本《瑜伽取经道场》与《佛门取经道场》的内容之和。到底是魔公教将其经卷合二为一,还是恩施土家道师将其一分为二,在未考明经卷的流传与分合情况之前,仍无法给出明确答案。车锡伦先生在《明代的佛教宝卷》一文中提出的问题“这部宝卷(指《佛门取经道场·科书卷》)的两部分(指“夹竹桃”部分与“十字佛”部分)为什么都唱唐僧取经的故事”[17]也可从经卷的流传与分合情况入手考证。

注释:

[1]车锡伦.“非遗”民间宝卷的范围和宝卷的“秘本”发掘出版等问题——影印《常州宝卷》序[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1):9.

[2]魔公教流行于广西西部百色地区的田林、乐业、凌云等县山区汉族民众中,其形成约在清初.它融合儒、释、道三教信仰,主要为民众做各种道场法事、诵经,祈福禳灾、拔苦谢罪,使用的经卷有百余种.明清以来, 四川、贵州、湖北、湖南、江西等地曾大量移民到桂西地区,其经卷应是移民带来的.

[3][14][16]王熙远.桂西民间秘密宗教[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136、493—498、517—518.

[4]陈毓罴.新发现的两种《西游宝卷》考辨.中国文化.1996 (13):57.

[5][15][17]车锡伦.明代的佛教宝卷.民俗研究.2005(01):73、72、74.

[6]齐柏平.鄂西土家族丧葬仪式音乐的文化研究[D].中央音乐学院.2003.4.

[7]转丧,或叫“打绕棺”、“穿花”.转丧是受道家丧葬仪式影响在跳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虽是汉族丧葬仪式中的类型,但也残留古代巴人跳丧的遗迹.

[8]中华书局1960年版《全唐诗》第二十二册八八页有无名氏《题取经诗(载,云唐义净三藏作)》:“晋宋齐梁唐代间,高僧求法离长安.去人成百归无十,后者安知前者难.路远碧天唯冷结,沙河遮日力疲殚.后贤如未谙斯旨,往往将经容易看.”五、六、七句有异文“云岭崎岖浸骨冷,流沙波浪彻心寒.当佛发愿前途进”.

[9]据向达《唐代俗讲考》引文转录,向文载《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303—305页.

[10]明末俗文学家冯梦龙拟作俗曲集《夹竹桃》,其歌曲形式是四句七言山歌,中间夹唱一首四言四句的歌词,编者将其歌唱形式称之为“夹竹桃”.

[11]道场中,主道师身穿红色法衣,头戴凤冠,站在师案前唱词,其他道师合唱伴音,孝子或孝孙持幡站在主道师身后,随主道师叩头作揖.

[12]抄本《瑜伽取经道场》第十三页左下角“礼敬三世诸佛”下有“化财庄严 下坛偈”字样.

西游记手抄报七年级篇2

4月18日,重庆国际会议展览中心,第十一届中国重庆投资洽谈暨全球采购会开幕。本届渝洽会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一届,展出面积达4万平方米,65家跨国公司来渝参展,共签约项目264个,签约金额1070.39亿元,比上届净增639.87亿元。渝洽会正在从一个西部投资贸易平台向全国的投资贸易平台进军。

(《重庆日报》4月19日、22日报道 记者 何旭 王海达)

一季度GDP增幅创直辖以来新高

4月18日记者获悉,一季度重庆地区生产总值完成781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3.5%;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4061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0.7%。两项指标增幅均创直辖以来季度最高水平。

(《重庆日报》4月19日报道 记者 曾 立 实习生 王亚伟)

中外电视媒体聚焦重庆直辖10年

4月20日,“感受重庆――中外电视记者易地采访周活动”启动。来自境内外共34家电视媒体将摄像头对准直辖10年的重庆,围绕我市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历史文化、三峡移民、新农村建设、招商引资、城市人居环境、旅游、餐饮、风土人情等方面,分赴23个区县和市级部门进行全方位、多角度报道。

(《重庆日报》4月21日报道 记者 张炜玮)

重庆推进城乡统筹发展锁定4大重点

据重庆市发改委4月20日透露,在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上,明年重庆将在规划、土地制度、户籍管理、社会保障等4个方面进行积极探索与试验。

(《重庆日报》4月22日报道 记者 商宇 实习生 袁林)

重庆张开双臂拥抱书市

第十七届全国书市4月25日在重庆开幕。

本届书市是历届书市中展出规模最大的一次,共吸引34个地区、1600多家单位前来参展,展位达到1444个,26万种图书和电子音像制品组成了一道文化盛宴。到5月1日书市闭幕,订货码洋达到14.11亿元,图书零售额突破600万元,人流量达59万人次。

(本刊综合报道)

“温暖工程”免费培训1.5万农民工

4月27日,全市“温暖工程”建筑业农民工培训启动。2007年,1.5万名农村劳动力将免费享受“手把手”培训。少数民族地区、三峡库区及建筑劳务基地区县农民培训优先。

(《重庆日报》4月28日报道 记者 廖雪梅)

重庆部署一小时经济圈发展战略

4月28日,市委、市政府在永川召开专题会议,对一小时经济圈建设做出全面部署,强调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总书记“314”总体部署,着眼构建全市“一圈两翼”区域发展新格局,努力开创全市建设发展新局面。

(《重庆日报》4月29日报道 记者 商宇)

廉租住房保障2010年覆盖全市

从2003年开始,重庆已连续3年将廉租住房保障工作纳入“民心工程”。计划未来5年,重庆将投入3.3亿元用于廉租住房建设,2010年廉租住房保障将覆盖含远郊区县在内的整个重庆。

(《重庆日报》5月11日消息)

10亿元帮助125万农户用上低价电

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重庆市电力公司2007年将投资10亿元,对辖区内未实现用电“抄表到户”的农户,进行“一户一表”和低压电网改造。到2007年底,我市国家电网供区农村地区用户将彻底实现“抄表到户”,全部用上低价电。

(《重庆日报》5月11日报道 记者 杨永芹)

重庆斥资410亿建长江上游航运中心

西游记手抄报七年级篇3

中国原先公共图书馆和博物馆并不发达,但多私人收藏家,有些人藏书藏物很多,名气很响。宁波天一阁、常熟铁琴铜剑楼、南浔嘉业堂,就是江南有名的私家藏书处。但收藏需要相应的条件,首先是要有钱,其次还要有同业的交往,这就不是一般人所能具备的了。

临海地处山区,较为偏僻,商业不甚发达,因此没有大资本家。虽然历代有人在外做官,但当大官的很少。因为缺乏财力,所以也就没有大收藏家。只有一块钱氏铁券―是唐代皇家所赐免死牌,世所罕见,大概属于国宝级文物,这是他们老祖宗吴越王钱H传下来的,现在已归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了。

但从宋代以后,由于地方文化的发展,士人们已注意收藏,特别是藏书,并陆续出现了一些藏书家。不过他们的声名并没有越出地方的范围。

到了清代乾嘉年间,临海出了三个很有特色也很出名的藏书家:洪颐煊、宋世荦、郭协寅。他们都有全国性的影响。

不过,他们的出名主要不在藏书本身,而在于利用所藏之书,做出了学术成绩,或编辑出版了乡邦文献,因而产生了影响。

洪颐煊自幼精研经学,为浙江学使阮元所赏识,进入杭州诂经精舍,并协助阮元编校《经籍纂诂》,后入山东粮道孙星衍馆中,撰《孙氏书目》及《平津读碑记》。《平津读碑记》考据精详,在金石学界评价很高,认为可与钱大昕《金石跋尾》相匹。后来洪氏宦游直隶、广东,适值阮元做两广总督,又招其入幕,谈经论史,并协助襄理文事。有此经历,当然见多识广,晚年回到临海,其“小停云山馆”藏书甚富,号称台州第一。他在其中读书写作,自得其乐。著作有数十种之多,如:《礼经宫室答问》《孔子三朝记注》《管子义证》《读书丛录》《台州札记》《筠轩文钞》《诗钞》《经典集林》《汉志水道疏证》《尚书古文叙录》《诸史考异》《倦舫书目》《碑目》等。

宋世荦博学多才,喜欢搜罗故书,而且加以研究、编辑、出版。他藏书的重点在于乡邦文献,其研究重点也在于乡邦文化。著有《台郡识小录》十六卷,并辑有《三台文钞》《台诗三录》《临海补志料》等,保存桑梓故实甚多。而影响最大、价值最高的,则是所辑的《台州丛书》。此书选材广泛,收罗精当,对保存和传播台州文化遗产起了很大的作用,而且是国内较早出版之郡邑丛书,仿效者甚众,影响深远,还受到鲁迅的赏识。鲁迅一向重视乡邦文献,他从日本归国之后,就着意收罗,并辑成《会稽郡故书杂集》,于一九一五年以周作人名义木刻印行;而且锐意搜集乡邦砖甓及拓本,欲著《越中专录》,可惜罗致不易,再加上其他原因,终于未成。而因有此同好,所以收藏了宋世荦所辑《台州丛书》。民国初年,鲁迅在北京收到周作人从绍兴寄来的《台州丛书》十八册,但是并非全帙。这套丛书共有二十册,所缺部分,鲁迅就从图书馆借来抄补,《石屏诗集》、《文则》、《滇考》卷下、《见闻随笔》、《广志绎》等都是他手抄,可见其重视。

郭协寅家贫,没有余钱广泛购书。但他爱书成癖,每自手抄,亦成一藏家。他也喜欢搜罗乡邦文献,并著有《台州述闻》稿本三卷。而且所藏之书并不私秘,宋世荦编书时每有缺本,常用郭藏补足。郭协寅还喜欢藏砖,他家藏书处就名叫“八砖书库”,所藏亦自成一格。

到得民国时期,临海又出了一个很有特色的收藏家:项士元。

项士元于清末毕业于杭州府中学堂,是一位革命志士。其主要志业是办学、办报,并任职于图书馆、通志馆,做的是启蒙工作。

项士元是临海新式学校的开创者。民国元年(1912年),即与卓荦等创办了临海私立高等小学,次年由陆翰文接手,改名为回浦小学,后来增加中学部,发展成浙江名校;项士元旋即又与李超群等创办赤城初级师范学校,该校虽然没有存留下来,但在临海教育界,也是开风气之先的好事。后来,他又断断续续做了很多年教员:一九一七至一九二年之间,他兼任台州六中和回浦学校的国文教员;一九二一年起,他执教于浙江第十一师范、上海仓圣明智大学、浙江美术专科学校、蚕桑学校、安定中学、清波中学;抗战时期,他回到故乡,任教于回浦中学、省立医药专科学校、省立高级医士学校,是一名老教育工作者。

项士元同时又是临海报业的先驱。一九一七年张勋复辟时,他创办了《时事日刊》,撰文痛斥,可惜只出了三天,就被封了,复辟失败后,他又写了《复辟始末记》加以痛斥;一九一九年爆发,项士元发动台州各界响应,被推选为台州救国协会会长,并创办了《救国旬刊》;一九二四年起,他在杭州从事新闻工作十余年,曾任《杭州国民新闻》总编、《之江日报》主笔,并办有《杭州商报》等。他的《浙江新闻史》也是那段时期的产物。当初是杭州新闻记者联合会决定,组织人员编写一部杭州新闻史,推项士元起草大纲,但各人未能积极进行,后由项士元单独编纂,扩大为浙江新闻史。

项士元还是资深的图书馆、方志馆工作者。当初因为革命工作的关系,他结识了光复会创始人之一、章太炎的女婿龚未生。龚未生赏识其文史之才,民国初年筹建浙江图书馆时,就聘项士元为馆员。因为有了省馆的工作经验,也看到了图书馆对民众教育的重要,他回临海后就与同仁一起,于一九一八年筹建了临海县立图书馆,并担任馆长。抗战时期,他曾任浙江史志馆浙东办事处主任;一九四五年,被聘为临海县志馆总纂;一九四七年,浙江通志馆成立,又被聘为编纂。

当时职业多变,项士元做过的工作真不少。但无论做什么工作,他始终有一个不变的兴趣爱好,即是购书藏书。正如他在自订年谱中所说:“予自弱冠负笈游杭,辄喜聚书,五十年来,先后游沪、游粤、游苏赣,以暨里居讲学,薄奉所入,尽投故纸堆中,寒石草堂所聚总不下三万余卷。”

寒石草堂,是项士元在一九二四年所建的藏书馆。因当年他父亲曾购得“谁园”废石二块,放置在庭前,因以名之。作为一个工薪阶层,能聚那么多书,还有字画和其他藏品,的确很不容易。他也自得其乐,曾题对联云:“幽闭不摹子云居,小阁三间胜故庐。”

寒石草堂藏书比较宽泛,而对乡邦文献则特别注意。项士元自己说过:“凡有关国家史料,地方文献之作,尤好什袭珍藏。”他编有《寒石草堂所藏台州书目》,收书七百一十五种,其中明刊本二十余种,明抄本一种,稿本五十一种,精写本十种,其他旧椠、稿本、抄校本不下五百种,都比较珍贵。他所撰写的《台州经籍志》,所用资料有许多就是自己所藏。此书精博信实,深得学界好评。章太炎称道:“寻其结撰,至思不贰,绍闻用心亦良勤矣。”马一浮赞为:“考证详密,大裨文献。”

藏书家们有一个通病,就是把所藏之书当作传家之宝,秘不示人。有些人在书页中钤上“子孙永葆”之类的印章,有些人还告诫子孙,如若示人,即为不孝。其实,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永葆或永秘的。古人说:君子之泽,五世而斩。收藏家的东西,能葆个二三代就相当不错了。特别是在政治大变动时期,随着主人政治地位的改变,藏书藏物也散失得更快。临海名人屈映光,在民国时期曾经做过大官,也喜收藏,曾请项士元为他编过一套《精一堂藏书目录》,有四卷之多,内多李慈铭越缦堂旧藏,又有葛咏裳忆绿阴室藏品,颇为珍贵。一九四九年之后,除一部分拨交他所创办之振华中学外,其余也就荡然了。一九五五年项士元曾到屈氏家乡东塍镇访书,见之感叹道:“屈氏收藏图书金石字画颇富,是时已片纸只字无存。”

而项士元则并不把藏品作为个人财富看待,而另有一种处理方法。他是一个启蒙主义者,他的办学、办报和从事图书馆工作,都是为了启民众之蒙,收藏虽属他的兴趣爱好,其实也与此目的相联系。所以,他的收藏,除了自己用以鉴赏、研究和著述之外,还极愿意用来作为社会教育的材料。这样,他就将自己节衣缩食、辛辛苦苦搜集来的藏品,分批捐献给图书馆、博物馆和文物管理委员会。有过多次大捐献:

一九一八年,项士元在筹办临海图书馆时,就捐书万余册,作为馆藏图书的基础;并且动员其父捐献银洋二百元,作为营造馆舍开工费用。他还劝说晚清学者、临海收藏家黄瑞的后裔,将“秋籁阁”旧藏寄存于临海图书馆。

一九四五年,他捐助志书多种给浙江地方行政学会。

一九五年初,从杭州返回临海之前,他“举所有寓庐图书什物,分别捐赠省文管会及杭州亲友”。

一九五一年三月,台州专区文物管理筹备委员会(后改为临海县文物管理委员会)成立,项士元被推为委员,兼任征集组组长。他于四月份即向文管会捐献了文物十五箱,图书五千余卷。

一九五三年六月,他又将寒石草堂所藏乡邦文献二十四箱、书画四箱,连同书橱、书架、书箱等都一并捐献给文管会。

此后还有一些零星的捐献。如一九五六年五月,他向文管会捐献出上个月刚从杭州买回的古籍多种;一九五七年六月,又向文管会捐献所藏书画多种。

因为不图回报,所以他历次捐献连目录都不留。

项士元的捐献,当初为临海图书馆和临海博物馆的开馆奠定了基础。后来又不断充实两馆的藏品。

项士元生于一八八七年,一九五一年参加文管会,担任征集组组长之时,已是年逾花甲的老人。但他不顾年迈,却是全身心地投入图书文物的征集和保管工作中去。次年,他就搬到文管会藏书藏物的东湖双柏山房来住,“与木石居,结诗书伴”。他在这里一边照看图书文物,一边编制收藏目录,并部署文物展览等事。

当时正值时期,地主人家的藏品流失很多,有些人不懂得古物的价值,把它们当作废品处理掉,这需要进行抢救。项士元常带征集组工作人员,到台州土特产运销公司去查检,将有价值的书籍、字画和器物截住。有一次,他们就捡回了书籍、字画四百九十斤―将书籍字画论斤处理,也就可见它们的命运了。

除了到土特产公司去拦截以外,项士元还经常带人下乡收购。开始,文管会属台州专区时,他们就要在台州六县到处奔走,后来,这个文管会改为临海县属,他们就在临海四乡寻觅,有如一群货郎。这种下乡收购工作,跋山涉水,栉风沐雨,非常辛苦。蒋竹仙在《项士元先生故事》中记道:“一九五五年四月八日,年近古稀的项先生,身穿灰布中山装,脚穿新布鞋,与同志们一起步行(因解放初交通不便,出门没汽车,只好步行或坐船),从西门出发,沿西北乡城西大石绕回大田、东塍,又转至岭根,十三日到康谷,次日过小芝,后转至桃渚,长途跋涉,直至二十日,才把沿途征集的文物移装‘江大’小火轮,九时半抵临。回家时,他脚上的‘新布鞋’鞋底已磨穿了;一次为征集文物,途中遇暴雨,山洪暴发,雨雾迷茫,两眼昏花,一不留神,滑入水沟,摔落门牙,幸被一青年救起。”但项士元为了抢救图书文物,却不辞劳苦,经常下乡征集。

东湖是临海有名的风景区,但当时市民生计艰难,游人不多,倒是个清静之地。项士元在此,除了保护文物之外,还可读书著述,非常用功。项士元一生勤奋,著作宏富,总计有一百五十七种。一九五八年,浙江人民出版社委托他校订宋慈抱遗稿《两浙著述考》,这时他虽已年逾古稀,但还是接受下来,而且经常工作至午夜十二时,甚至凌晨一时半。因“事关两浙文献,所以半载以来,晨夕不遑,未敢稍懈也”。这部书稿原来的分类颇为杂乱,材料也有所欠缺,项士元细心加以调整和补充,从一九五八年十月到次年五月,花了七个月的时间审订完成。

西游记手抄报七年级篇4

不知是年龄问题还是心态变化,还是接近中年尾声后,对生命的渴望和留恋,我突然感觉到了夕阳的美丽、温柔、从容和珍贵了。

今天早上,天还没亮,妻子就叫醒我,说是让我陪她去余下一诊所挂号看病。揉了朦胧的睡眼,抹了一把脸,我就推车启程。

此时的余下街道,除了早市上零星的商贩在摆弄着货物之外,就是个别老中年人在晨练散步。刚放下车子,就看见一对古稀老人搀扶着从南而来,眼明的妻子说那是钱老师。只见钱老师搀着丈夫魏老师在马路边上,我疾步迎上去打招呼,一阵寒暄后,诊所门开了,我对妻子说你先治疗,我陪钱老师转转。

钱老师,实名钱玉珍,是我的启蒙老师,“文革”后期调至我们户县余下镇南索村小学,那时的我还上二年级。小时候我虽然调皮,但对老师却很尊敬。钱老师属于外向性格,她一扫知识分子的架子,和学生、家长、甚至村民相处融洽。40年过去了,当时的情景我还历历在目。那时她教我们算术、语文;还教我们体育,唱歌。尽管她不大懂乐理知识,歌喉也不怎么圆润,旋律也不够优美,但在师资匮乏,尤其音乐教师十分短缺的那个年代,她毕竟教会了我们许多“革命样板戏”。《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里李玉和、李铁梅、郭建光、杨子荣的许多唱段,都是她教会我们的,至今我不但能哼会唱,连歌词都记得十分清楚。

在那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的岁月,写文章是“小报抄大报,大报看梁效”,我的作文自然也是随便胡抄八抄的。有一次她布置作文,我根本不会写,就抄了一大段报纸,加了自己几句话,表了表“决心”,谁知这篇文章钱老师除了在班上给同学们当范文念了不说,还在另一老师和家长跟前表扬了我,说千篇文章一大套,就看你套的妙不妙,显然她肯定了我的“套路”,并认为我“套的妙”。

一个老师一句不经意的表扬或肯定,可能激励一个人,或者改变和决定一个人一生的道路。在钱老师任课期间,她是老师,但更多的像慈母,对我关怀,对我宽容,对我褒多于贬,我至今铭心刻骨,难以忘怀。

1978年,我也过早的当上了教师,并和她在同一个乡镇任教,这样我们又多了接触的机会。79年暑假,全镇教师集中学习,一天中午,钱老师特意把我请到“化校”自己家,亲自拉风箱烧锅,擀面。饭桌上谈笑风生,让我再一次见证并感受到了浓浓的师生情。

钱老师的丈夫魏老师,出身于知识分子家庭,1962年陕西师范大学物理系毕业的他,分配到陕西第一工业学校教普通物理。这个对工作兢兢业业,生活上谨小慎微的人,1986年却因三女报考大学,被人从中作梗屈上中专而滞气生疾,至今沉疴未愈。及至令他欣慰和骄人的“四朵仙花”,还有最疼爱的小儿子,相继考上大学或中专,陆续工作,陆续结婚,陆续生儿育女,陆续远离父母时,钱老师和魏老师相依为命的悲壮故事也就拉开了序幕,她俩相濡以沫的伟大爱情也就由此产生。

寒暑易节,钱老师照顾着魏老师的饮食起居,二十七年如一日。

春夏秋冬,钱老师搀扶着魏老师,走出避壤,穿过闹市,进入宽阔的柏油马路或者空旷辽阔的田间小路吸氧锻炼,一走就是五里六里,甚至十里八里,一走就是近30年。

三十年,人的一生能有几个三十年?

久病床前无贤妻,这是人之常情。可几十年来,钱老师“为夫消得人憔悴”。她没有休闲娱乐的机会,别人打麻将,她只有和魏老师观战的机会;别人跳舞健身,她只有和魏老师欣赏舞姿的份儿;别人五日游、十日游、新马泰游,按她的经济状况都能世界游,可魏老师离不开她,她也离不开魏老师,至今很少出门。

钱老师对魏老师,其关心之备至,照顾之甚微,儿女、媳妇望尘莫及;情其殷殷,意其切切,我辈为之汗颜。

今年夏忙前的一个中午,有幸和钱老师在余下一酒店吃饭,我目睹钱老师对魏老师照顾的细节:每道菜上桌后,她都是先给魏老师夹好,并按菜的荤素质地口感,夹多或者夹少。甲鱼端上桌后,我先给魏老师舀了一小碗汤,但见钱老师怕他撒到衣服上,又用勺子送到魏老师嘴边。其情其景,在场者无不刮目,无不赞叹。

结束对往事的回忆,不知不觉陪钱老师已转到“二电”南边路口,她说已经到了“目的地”了,于是我们又原路返回。路上,我对魏老师开玩笑说:“你这辈子,首先感谢生你养你的父母,下来就要感谢俺钱老师了”。

“你看你多幸福,我都满脸皱纹,你看你前头还是光明的很”。魏老师笑了笑:“其实也没啥”。我故意说:“你看你这人,没良心的很,钱老师对你这么好的,你还说没啥”,说得钱老师和魏老师都笑了。

写到这里,门前卖馍的吆喝声打断了我的思绪,我该买馍了,也该草草结束这篇拙文了。

披衣出门,西边一抹夕阳正好照在院子的柿子树上,整个树身洒满了金辉。碧绿的叶子和美丽的夕阳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副绝美的中国画。这奇妙的景象再一次让我想起了CCTV-1套节目《夕阳红》的主题歌:夕阳是晚开的花,夕阳是陈年的酒,夕阳是迟到的爱,夕阳是未了的情……

人生无再少,尽管门前水西流。望着落日的余晖,暮然间,我觉得钱老师和魏老师不正如同这一抹夕阳吗?你看,他俩“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不正谱写了一曲美好的黄昏颂歌,诠释着故事般的爱情神话吗?

西游记手抄报七年级篇5

喂鱼

我家有个漂亮的鱼缸,鱼缸里有许多金鱼,它们色彩鲜艳,婀娜多姿,宛如水中的花朵,是一种天然的活的艺术品。平时都是爸爸给鱼缸换水,给鱼喂食的,可今天爸爸不在,没人给金鱼喂食,那些金鱼瞪大了眼睛看着我,好像在说:“我们都快饿死了,快给我们点吃的吧!”

看着那些饥饿的金鱼,我决定给它们喂食。我抓了一把鱼食,扔进了鱼缸里,那些鱼儿一看见鱼食,就争先恐后的扑了上来,经常有两条鱼为了争一粒鱼食而撞的人仰马翻。站在旁边看可有意思了。

吃饱后的金鱼又恢复了往常的活泼可爱,在水里游来游去,可顽皮了。

爸爸养的金鱼给我们家增添了活力,也添加了乐趣,我喜爱金鱼。

给奶奶抹护手霜

每个星期我和妈妈都要去看望奶奶,这个星期我们也去看望奶奶。

吃过午饭,我和奶奶坐在床上做游戏。当奶奶的大手抓住我的小手时,我突然发现奶奶的手粗糙难看,手背上有许多皱纹,手掌长满老茧,还有一条条细细的裂口。我问奶奶:“您的手怎么了?”奶奶说:“天太冷了,我的手就裂口子了,没关系,等天暖和了就好了。”看着奶奶的手,我心里很不是滋味。这时,我突然想起妈妈每天都用的护手霜,听妈妈说护手霜可以保护双手,让手变得细腻光滑。于是,我把奶奶拉到沙发上,拿出护手霜,对奶奶说:“您的手都裂口子了,我给您抹点护手霜吧。”奶奶说:“我都这岁数了,还抹这玩意?还是留给你用吧。”我坚持要给奶奶抹,奶奶没办法,只好答应了。我把护手霜一点一点的挤在奶奶的手上,仔细为奶奶抹匀,并轻轻地为奶奶按摩。我问奶奶疼不疼,奶奶一把把我抱在怀里,亲着我的脸对我说:“不疼,不疼,你真是我的好孙子。”

奶奶的话,让我心里美滋滋的。我决定下周还给奶奶抹护手霜。

我的妈妈

我有一个幸福的家,爸爸和妈妈都很爱我,特别是妈妈,她非常关心我的学习。

从上小学开始,妈妈就经常检查我的作业,辅导我学习,每天都睡的很晚,帮我批改作业。每当我作业很少时,妈妈就会让我读一些有趣的课外书。上三年级的时候,妈妈给我报了绘画班,每次上课妈妈都会像一个小学生一样,坐在教室后面和我一起上课。她听得那么认真,记得那么仔细,妈妈所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能更好的辅导我学习。有时我的数学题不会,妈妈总是耐心的给我讲解。有几次,我半夜醒来,看见妈妈还在研究数学题,有时竟趴在桌上睡着了。

妈妈对我的要求非常严格,只要我在学习上稍不认真或做错了什么事情,妈妈都会严厉的批评我,只到我认识到错误为至。记得在上一年级时,有一道数学题不会做,为了省事,便拿同桌的抄了一下。妈妈知道了这件事,狠狠地批评了我,并告诉我说:“抄别人的东西,就好像在吃别人嚼过的馍一样。”通过这件事,让我明白了,只有自己学到的东西,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

这就是我的妈妈,虽然很严厉,但还是我的好妈妈。

冬 雪

今天早上,我习惯性的站在窗户边上伸了伸懒腰,突然发现外面一片银白。哦,原来是下雪了。

这是今年冬天的第一场雪。鹅毛般的大雪满天飞舞,像云一样洁,像银一样白,像烟一样轻,像柳一样柔。纷纷扬扬的从天空中飘落下来。树木房屋都是银装素裹,地上也像铺上了白色的地毯,整个世界像水洗了一样干净明亮。

我迫不及待的来到了学校。啊,原本碧绿的草坪变成了雪白雪白的。同学们看到这场久违的大雪,别提有多高兴,多兴奋了。操场上传来同学们的欢笑声,有的打雪仗,有的堆雪人,还有的在滚雪球。同学们玩的兴高采烈,全然不顾冻的通红通红的小手。操场上的欢笑声把树上的积雪都震下来了,整个校园都处于一片欢笑之中。

这场雪虽然只下了一天,但给同学们带来了好心情。我爱冬天,我爱白雪。

小 白 兔

我喜欢的动物有很多,小狗小猫我都喜欢,在所有的动物中,我最喜欢小白兔了。

小白兔的毛柔软的像一团白缎子,又细又密,一双滴溜溜转的红宝石般的眼睛总是忽闪忽闪的,那张似乎能说会道的三瓣嘴总是一动一动的,好像要说些什么。虽然耳朵长长的,可是尾巴却短短的,还往上翘着。

小白兔最喜欢吃萝卜,菜叶和青草等等。它有个习惯,吃东西的时候,总是吃一口望一下,吃一口再望一下,好像怕被别人抢走似的。而且,吃完东西后,它总是用前腿擦擦它的三瓣嘴。小白兔性情温和,但你想要抓住它可不容易,一有动静,它的耳朵就会“刷”的竖起来,随着声响的移动,它的耳朵也会四面转动,一有危险,立刻撒腿就跑。

西游记手抄报七年级篇6

要创造爱书和尊重书的气氛,要对书怀有崇敬的感情——学校和教育工作的实质就在于此。一所学校可能具有一切设施,但是,如果没有书,没有人的全面发展及其丰富的精神生活所必不可少的书,或者,如果大家都不爱书,对书无动于衷,那么它就还不能成为学校。

——苏霍姆林斯基

阅读是人心灵深处的饥渴,是点亮世界的火种。我国杰出的数学家华罗庚说:“阅读天生重要。”一个人知识的丰富、精神的陶冶、智慧的启迪无不来源于阅读,阅读能给人带来终身发展的幸福,能为社会提供高素质的人才。因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塞万提斯、莎士比亚和纳博科夫等世界著名作家出生或去世的4月23日作为“世界读书日”,世界各国也都把提倡阅读风气、提升阅读能力列为教育改革的重点,尤其是美国的布什政府更是在2003年要求国会拨款10亿美圆以加强美国中小学的阅读教学。相比之下,我国原本就少得可怜的人均购书量目前还在日趋下降,鉴于此,提倡读书,鼓励读书,建设书香社会已成为当务之急。作为培育人的学校更应该成为一个学习型的组织,更应该把营造校园浓厚的读书气氛,培育师生的读书习惯,建设书香学校作为自己不可推卸的责任。

我们乡地处偏远农村,经济落后,人们的文化素质不高。我校的大部分学生生活在缺乏学习气氛,没有读书习惯也无书可读的家庭环境之中。学校本身的读书状况也不容乐观,学生轻视读书,校园读书空气淡薄,学生课外阅读缺乏科学指导,几乎处于无组织状态。我们的学生视野狭窄,文化素养偏低,缺少创造精彩人生的原动力。因此,经过慎重的考虑,我们把大力开展读书活动,积极构建校园阅读生态,努力打造书香校园确定为本校的特色。

一、“打造书香校园”要达到的三维目标

我们把打造书香校园的目标确定为三维。

第一维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通过阅读使他们的知识得以丰富,精神得以陶冶,智慧得以启迪。尤其是通过阅读让学生具有“可持续性接触知识能力”,让学习成为学生生命的一部分,让学习与学生相伴终生。我们对学生提出的口号是:“阅读让我的未来更精彩!”

第二维目标:让阅读成为教师的自觉需求,让阅读成为教师获取知识的源头活水,用阅读提升教师素质,用阅读合理释放工作压力。我们对教师提出的口号是:“阅读提升我自己!”

第三维目标:创设学习化、人文化、潜移默化的校园阅读生态环境,让校园氤氲书香。通过阅读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通过阅读带动我校整体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让阅读成为我校一张亮丽的“名片”。我们学校的口号是“构建阅读生态,打造学校品牌!”

二、“打造书香校园”应做到的五个结合

(一)、把“打造书香校园”与新课程实验结合起来。

在打造书香校园的过程中,我们要结合新课程的要求,通过学生的自主阅读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通过设计办手抄报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通过举办各种读书交流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我们还要在阅读中培养学生质疑、探究的能力和批判的精神。

(二)、把“打造书香校园”与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结合起来。

英国哲学家笛卡儿说:“读一切好的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说话。”阅读是点亮人生的精神明灯,是构建学生精神家园的唯一途径。在打造书香校园的过程中,我们要针对中学生成长中出现的问题,开展诸如“诚信”、“善行”、“孝心”、“礼仪”、“宽容”等专项读书活动,在浓郁的书香中使学生的思想素质和道德修养得以提高,人格得以完善。

(三)、把“打造书香校园”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结合起来。

创办特色学校的过程是一个学校提高知名度的过程,是打造学校品牌的过程,而要提高学校知名度的关键靠的还是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因此,“打造书香校园”必须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结合起来。开展读书活动,我们要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突破口,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政治、历史、地理、科学等多方面的书籍,带动学生整体成绩的提高,全方位带动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把“打造书香校园”与创建和积淀校园文化结合起来。

一个真正优秀的学校必然是一个文化土壤丰厚的学校,它能以自己多年积淀起来的独特的文化激励人、感染人、培养人,而在这样的文化土壤中成长起来的学生也必然是一朵芬芳着浓郁文化气息的奇葩。“打造书香校园”的过程就是我们创建学校文化的过程,就是我们不断培育“勤奋创新、务实严谨”的程中精神的过程,就是我们不断形成文明、合作、爱心、上进的育人环境的过程。

(五)、把“打造书香校园”与实用技术教育结合起来。

我们乡中是一所农村学校,除一部分升入高一级学校就读的学生外,大部分学生将回到农村担负起农民的责任。为使大多数“准农民”走出校园后成为家乡经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型人才,从而推动一方经济的发展,我们要将劳动技术教育和实用技术教育纳入读书活动之中。尤其在学生即将毕业的九年级,要对学生进行此方面的集中教育,要求学生读一本劳动技术方面的书,掌握一门实用技术。

三、“打造书香校园”的七项措施

(一)、建立读书领导机构,为“打造书香校园”提供组织支持。

(二)、建立立体图书网络,为“打造书香校园”提供物质保障。

1、学校激活图书室。学校在现有图书资源的基础上逐年购置填充,集中征订报刊杂志建设学校阅览室,并坚持每天下午课外活动时间对师生开放两室。

2、班级建立图书角。发动学生捐书建立班级自己的图书角,每班设立一名图书委员。学生毕业后图书转赠下届学生,使班级图书不断积累丰富。同时,建立班级图书交流制,使班级和班级的图书定时进行交流,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图书的作用,扩大学生的阅读量。

3、师生建立图书架。鼓励师生自主订购报刊图书,建立师生个人小书架。为发动师生订书,我们出台了奖励制度,对措施得力,班级订阅图书数量多的班主任进行奖励,对于教师订阅的图书学校给予20%的资金补贴。同时,开展“图书共享,精神共享”活动,建立生与生之间的图书共享机制。

(三)、优化校园文化环境,为“打造书香校园”营造浓郁氛围。

为在全校营造浓郁的读书氛围,我们要在校园环境的建设中增加文化的含量,在校园,在教学楼、餐厅、宿舍的每面墙壁设置有关读书方面的名言文化牌,借古今中外文化巨人之口告诉学生读书的意义和方法。同时,以教研组为单位每两周出一期校园黑板报,向学生介绍本学科知识,内容上要求把知识性与人文性、科学性与趣味性有机结合起来。我们目的是让校园的每个角落都成为学生阅读的书页,力求做到“让每面墙壁说话,让每个角落育人”。

(四)、学生阅读课进两表,为“打造书香校园”提供时间保证。

要切实把学生的读书活动落到实处,必须在每天的时间表里为学生的阅读安排时间,并把阅读课安排在课表里。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1、每周从语文课里抽出一节安排为阅读指导课,由语文教师或对学生进行一些必要的阅读方法指导,或解决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疑难,或向学生推荐介绍阅读材料,或师生交流读书心得等;

2、每天晚自习之前安排20分钟的学生自主阅读时间,由班主任或语文老师具体组织。

(五)、加强阅读教学研究,为“打造书香校园”提供智力支持。

为引导读书活动沿着正确的轨道有效深入的展开,我们要加强学生阅读心理、阅读方法和学生自主阅读习惯的养成等方面的教学研究,并与市教研室联系申请有关阅读方面的科研课题。通过“打造书香校园”活动,我们要力求产生一系列阅读方面的科研成果,给活动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

(六)、开展读书活动,为“打造书香校园”提供动力支撑。

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为师生搭建展示读书成果的平台,以唤起师生阅读的原动力,是“打造书香校园”的有力支撑。我们将定期组织如下活动:

1、两月一次“好书大家读”图书推荐会;

2、每期一次“书籍告诉我”读书知识竞赛;

3、每期一次“请与我分享”读书心得交流会;

4、每期一次“诗思飞扬”诗歌朗诵会;

5、每期一次作文竞赛;

6、每月分别一次读书笔记和手抄报展览。

此外,我们还要创办《书香》月刊,向师生推介优秀图书,介绍阅读理论,同时,刊登师生的读书心得、优秀习作等。

(七)、评价检测常规化,为“打造书香校园”建立激励机制。

读书习惯的养成必须经过反复的历练,并用评价检测激励机制作保障。教师的读书笔记每月由教务员检查一次,把完成情况纳入教师量化考核之中。学生的读书笔记每周由语文教师检查一次督促其完成,把完成情况作为评价学生的一项重要指标。每半期在学生中评选一次“阅读之星”,每学期评选一次“古诗文诵读之星”,每月评选一次优秀读书笔记、手抄报,以先进激励引领全校的师生。此外,语文考试中要纳入课外阅读方面的内容

四、“打造书香校园”,师生阅读规划

(一)、教师阅读规划:每位教师每年读大部头书籍不少于2本,每星期作读书笔记或读书心得不少于1000字,每月检查一次。

(二)、学生阅读规划:

1、三年总体要求:

(1)背诵古诗文不少于200篇。

(2)阅读各类图书报刊达到200万字。

(3)写读书笔记达到10万字。

(4)办手抄报30份。

2、平时具体要求:

(1)、每周常规:

a、背诵古诗文2篇。

b、阅读图书报刊2万字,写读书笔记1000字。

c、完成课外阅读试题一份。

(2)、每月办手抄报一份。

3、各阶段阅读计划:

(1)、七年级:

a、背诵:复背1—6年级学过的古诗70首,新背古诗文40篇。

b、阅读:《西游记》、《鲁滨孙漂流记》、《安徒生童话》、《伊索寓言》、《繁星春水》、《爱的教育》等。

(2)、八年级:

a、背诵:古诗文50篇。

b、阅读:《童年》、《名人传》、《朝花夕拾》、《骆驼祥子》、《童年》、《格列佛游记》等。

(3)、九年级:

西游记手抄报七年级篇7

汤家客厅的墙上,一幅幅洋溢着汤家父子风采的照片。两位儿子在老人心目中占据着最重要的位置:这里有沐黎的画作以及他周游30多个国家的部分留影,有沐海的乐池雄姿,报刊专访、评论,甚至七八年前在重庆的音乐会海报。

“汤老精通绘画,喜爱音乐。他还能看懂总谱。”蓝为洁介绍道。电影是画面和音响的艺术,儿子把父亲的这两个爱好承继得淋漓尽致。沐海从小就有幸和爸爸去乐团听配乐演奏,他吃苹果、饼干心思不在吃上,而是想着法子要咬出各种声音。沐黎小时喜欢用橡皮泥捏各种东西,后来成为了画家。

汤家的第一架钢琴,是汤晓丹拍完《渡江侦察记》,用800 元分镜头剧本稿费买的。后来抄家,钢琴被搬走,沐海想要手风琴,妈妈在食堂天天喝菜汤,省下300 多块钱,又借了200 元,托人在北京买了手风琴,“那时候,要省20元可比现在存20万还难呀。”琴托运到了上海,蓝为洁走到老北站去取,为了节省一毛四分车钱,她提着琴足足走了4个钟头,才回到淮海中路的家。

“为了艺术,我们从来都是不惜工本”,蓝为洁说。上世纪60年代,她花12元买票让全家看球赛,只因大儿子喜爱体育;前苏联芭蕾舞团来沪,票价每张5元,她千方百计求人买了4张票。就是在这样不惜工本的艺术熏陶下,汤家的两个儿子,一个成了世界级画家、另一个是世界级的指挥家。

西游记手抄报七年级篇8

关 键 词:中世纪早期 艺术教育 宗教 世俗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第一次明确提出了艺术教育思想;亚里士多德则认为教育是达到城邦政治和人类生活和谐的手段,对于音乐,他不仅承认音乐的娱乐作用,还认可音乐的道德教育作用;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但丁也曾说过“艺术是上帝的后代”。

尽管中世纪统治阶级轻视文学艺术与美学,但是为了宣传基督教教义却不得不借助音乐与美术以及文学等手段,在的支配下,利用特定的职业如僧侣、手工艺人等进行艺术教育,而最终这些教育又在逐渐发展的过程中为人们摆脱教会势力带来的黑暗提供了力量和资源。

一、宗教与教育

中世纪初期“僧侣们获得了知识教育的垄断地位,因而教育本身也渗透了神学的性质”[1]。而基督教也从单纯的异变为强大的封建和社会势力,在基督教氛围浓厚的环境中,基督教教义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教育的目的被定义为为宗教服务,教师的职责也多由僧侣担当。在浓厚的宗教色彩包围中,为了普及并加深对基督教教义的理解和扩大教会的影响,推动宗教教义的梳理和研究工作,教会与教育被紧密地连接在一起。僧侣成为主要的教育力量,修道院一直是拥有教堂、学校、作坊、救济院等机构的大型宗教团体,承担着建立社会文化的责任,并与主教学校和教区学校共同成为中世纪早期文化教育的重要传播地。直到12世纪西欧的封建化逐步完善之后,城市作为手工业和商业积聚地开始兴起,手工业者或商业行会学校顺应了实际需要应运而生,真正意义的各类大学或者综合性大学也开始诞生,打破了宗教教育的垄断地位,教育取得了更加蓬勃的发展,

二、音乐教育

1、宗教音乐教育

(1)教堂典礼仪式的需要

当基督教成为官方意识形态,中世纪基督教会的权利即高于一切,社会各方面都要为教会、为宗教服务。基督教之所以允许音乐的存在,与基督教堂举办的各种仪式有很大关系。自从有了修道院制度,教会礼拜仪式成为教民必须遵从和执行的一种法规,教堂作为基督信徒的精神支撑点,从心理上抚慰灵魂,从生理上麻痹病痛,信徒们聆听基督的教诲,激发对上帝的向往,寻求自我安慰。在这种前提下,教皇非常重视礼仪音乐,音乐教育的目的就是有针对性的教民教育,是一个理性学科,而不是感性或有创造力的学科,无论是宣叙调性的旋律还是花腔歌调,“它不以刻意的笔触去描绘音乐而更注重于对人的一种精神上的传达,完全借助人声的力量引导人们自身的情感走向。这种纯朴、清澈的宗教情感与罗马风格的教堂理念十分相近。格利高利圣咏通过教堂天井的回音产生庄严的和声感和震撼感;罗马教堂以其深而远的姿态接受人们的忏悔,引导人们对于天国的想象。两者的结合已近完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2]。这个时期,音乐教育是一种单一的教育,是一种对心灵的教化,仅为教堂典礼仪式而生,教会合唱团和圣乐学校只为这一原因培养学生,音乐教育在这样的背景下既受制于宗教又借助宗教的保护获得了不寻常的发展,并对后世的音乐创作和人们的音乐观念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2)课程的设置

中世纪沿袭了古希腊和古罗马的七门传统课程——文法、修辞、辩论术、算术、几何学、天文学和音乐。公元6世纪,卡希欧多尔在其著作《神学与世俗学导论》中首次提出“七艺”这个名词以代称这七门被公认的权威性课程。七艺作为基督教教育的基础核心课程,是为宗教神学服务的,音乐自然也不例外。早期中世纪音乐的世俗娱乐性是被压制的,音乐是理性与信仰的成果,而不是感性的表达与抒发。当时的天主教神学家圣托玛·达坎甚至把音乐称为“七大文艺之冠”以及“最高尚的现代科学”。音乐规则是严格的,结构是理性的,技巧却是退居其次的。

中世纪的音乐课程以唱赞美诗为主,兼修音乐历史与音乐理论,目的是为了基督教教会的日常活动和节日庆典服务。在这些活动中,由唱诗班吟唱赞美诗是必不可少的一项程序,这就需要歌手们掌握相关的音乐知识与吟唱技巧。教师最初由大教堂的文法老师兼任,后来才有了专业的音乐老师和学校。以中世纪早期对文化教育起过重要作用的英格兰为例,“大约在公元7世纪时,英格兰的坎特伯雷和约克已经有了文法学校和歌咏学校,这两者都是大教堂所附设的学校。歌咏学校创办之初,其任务是培养唱诗班歌手,以后逐渐演变成为一般的初等学校”[3]。为了宗教目的而雇佣的杰出的音乐家们在教会的支持下为音乐教育和音乐技巧的创作以及音乐理论的梳理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最有代表性的圣·加尔寺院中的很多僧侣都是作曲家和歌唱家。

(3)教育方式

音乐教育的方式在中世纪早期一直是“以模仿为主,老师选出弹奏风格或音型法,然后用特定曲调弹奏让学生模仿,直到学生记住曲调并能熟练地即席演奏为止”[4]。这种口传心授的模仿式教学方法一直持续到有了乐谱之后才得以改变。10世纪在意大利的阿雷佐地方圣乐学校教学的法国僧侣规多·冯·阿雷佐在音乐教学中引用注重实际的识谱方法和视唱法,并最终成为一种科学体系,在很多国家一直沿用下来,他发明的四线谱也成为今天五线谱的雏形。而规多的教学方法的推广也为后来世俗音乐与宗教音乐进行抗衡奠定了基础。

2、世俗音乐教育

十字军的东征带来了经济贸易的发展,也促成了古城镇的复兴与新城市的兴起。商业和贸易交往日渐频繁,社会情况日益复杂,系统地梳理宗教神学,进行更为开放的宗教教育,使民众对基督教有更加正确的认识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这种背景下,对知识的渴求,对现实的认知,加快了基督教宗教教育的世俗化进程,促进了世俗文化的发展。新兴阶级的精神需求和实际需要使得音乐教育逐渐走向民众,音乐风格也产生了极大的变化。

无论是将自己的作品交给宫廷艺人或者民间艺人——流浪歌手演唱的贵族王侯等游吟诗人,还是自编自唱的贵族、骑士等爱情歌手,他们做出的最大贡献就是使音乐的传播逐渐从南到北,从东到西,从贵族走向中产阶级,直至平民百姓。(如图1)在传唱的间歇流浪歌手等也会在冬季的封斋日期间去圣乐学校学习艺术规则、演奏技巧以及新的歌曲[5]。至后来的发展过程中,音乐的传播不再是分散无序的,逐渐有了自己的组织机构,即音乐戏剧表演行会,并制定了严格的规章制度。它不仅是训练歌唱的机构,而且有自己的艺术评定等级规定。他们关于等级的规定是这样的:“识谱不太熟悉的人,叫学徒;识谱熟练的人叫学友;会唱五六首歌曲的人叫歌人;为曲调制作词句的人叫诗人;创造曲调的人叫师傅。”其中能创造曲调的人——师傅(后来发展成名歌手)算是造诣最高的[6]。

三、美术教育

尽管原来有很多研究者称中世纪为黑暗的世纪,但不可否认的是它也是欧洲重要的文化艺术形成时期。中世纪欧洲的建筑、绘画和雕塑艺术在人类艺术史上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教会的无上地位决定了教堂是表现宗教热诚的地点,与教堂相关的建筑、镶嵌画、手工艺品、壁画、雕塑以及其他教堂内部装饰、手抄本圣经插画数不胜数,成为中世纪美术的突出代表。这种辉煌的创造当然离不开美术教育以及基督教对美术教育的影响。

卡希欧多尔提出的“七艺”课程中没有提到美术教育课程,但事实上,“七艺”在中世纪是作为基础课程存在的,当学生掌握了其中的知识之后,可以像更高阶段发展,学习更为深入的知识,艺术(可特指美术)即位列其中。

1、僧侣的培养教育

中世纪早期,各类知识的掌握者基本都是僧侣,僧侣们栖身的庇护所修道院就成为了最初的教育机构。

公元529年西欧修道院制度的奠基人本尼狄克为僧侣们制定了《本尼狄克规程》,以此制约修道院的日常事务处理,后经过不断的修编补充,最终作为修道院约束僧侣的严格手段,并成为西欧各国修道院共同遵守的规章制度。这个规程的第48条对给予僧侣们的教育有明确的规定,要求僧侣们必须把在图书馆阅读和抄摹经典作为日常必须的工作。由于当时书籍匮乏,《圣经》及其他宗教文件、书籍的制作在中世纪又是非常重要的工作,手抄本也常常是修道院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此类工作因而受到修道院的极大重视。(如图2)

僧侣们在书写、抄摹的工作过程中,“特别是查理曼的时代以来,他们把文字的书写提升为书法与设计的艺术,创造出优美典雅、光彩夺目的手抄本。这些手抄本以美丽的图案成为中世纪的第一批书籍”[7]。手抄本中往往都绘有精美的彩饰插画,尤其复杂的细密画是手抄本装饰画家最常用的,“假如一座修道院在院内找不到胜任彩饰工作的艺术家,他们就会雇佣世俗的艺术家。参与制作抄本的院外人士,还包括制作皮革封面及书夹的装订师。手抄本的封面往往制作的非常典雅精美”[8]。绘画受到如此重视有一个重要原因,由于体制限制,中世纪早期普通民众几乎没有条件和机会接受文化与艺术教育,对文字的认识能力很薄弱,基督教义的宣传很大程度上必须借助图画和雕塑描述进行,对各类美术尤其是宗教用品如雕塑、壁画、手抄本、手工艺品等的需求在这种温润的土壤下滋生非常快,仅仅依靠修道院中少数工艺美术师完成如此庞大的工作是极其不现实的,迫切需要以教育的手段培养更多的艺匠和抄写员。美术教育就此以师徒传承的教育模式,在技艺和技术的需要之下开始进行。之后,在修道院规模不断扩充的过程中,受社会发展和世俗影响,也逐渐从只允许僧侣掌握知识或技能的独断政策中演变为兼招走读和住读的普通民众以满足日益扩大的市场需求。

教堂为了宗教目的创办的僧侣艺术学校及作坊,传授工艺,训练工匠,为宫廷或教堂提供工艺美术师,生产奢侈的宗教用品,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真正的美术学院诞生为止。

2、世俗民众的技艺传授

自古希腊以来,美术与手工艺的分界线一直不明显,绘画与雕刻虽被视作艺术,画家和雕刻家却被列入工匠的行列,地位低下,美术没有理论基础做支撑,也没有被列入到七艺之中对学生进行系统化的教育,而成为了一种重视纯技艺的工匠教育,即作为一种职业的培训。工匠们为了谋生而掌握各种技巧,同时还必须经过行会认可才可以开业授徒,而相关宗教用品的巨大需求量又使得工艺美术技艺被极度重视。手工艺和工艺美术在宗教目的的支配下相得益彰,兴旺发达。

手工业者们在作坊中按照不太严格的男女分工进行诸如金器制作、物品雕刻、编制纺纱之类的工作。(如图3)无论是早期的私人作坊还是后来的行会作坊,纪律和等级制度都是非常森严的,严格遵照师徒契约执行。师傅、帮工和学徒构成了作坊的三个阶层,师傅拥有所有权利,同时也必须尽到师傅的职责,契约中规定了“师傅应尽其所能用最佳的方法传授其技艺给徒弟,不得保留其技术”[10]。帮工是已经期满学成的徒弟,是师傅的助手,可以熟练胜任各项工作,还可以领到工资。学徒只能学习知识和做杂役。技能全面的师傅向徒弟直接示范并传授所有技艺,经常包括建筑、绘画、雕塑等多项技艺,徒弟将学到的技艺立刻用于手工制作的生产实践,并在实践中逐渐进步。(如图4)由于师傅多才多艺,徒弟掌握的知识内容也是综合而广泛的。经过长达七年的艰苦学习,合格的徒弟能够获得师傅颁发的结业证书,再经过严格的考试,有少数人也有可能会晋升为师傅并开业授徒[11]。很多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师都是师徒传承教学模式的受益者,如乔托、米开朗基罗、达芬奇等。他们不仅是某个专业的大师,更在艺术领域的多个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并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3、行会制度的确立

中世纪行会制度的制定目的是为了更好的保护手工业,促进手工业和工艺美术的发展。(如图5)“行会的艺徒教育实开教育史上职业教育的先河。这种教育不仅传授技艺,同时又着重道德的培养。但是,行会的艺徒制度教育先天地有其片面狭隘性,它把保守技术的秘密当作不可动摇的信条来遵守”[12],中世纪的师徒契约中规定了“学徒不得泄露师傅要保密的一切事情,包括技术上的秘密”[13],“这就给技术的传播和促进带来了极大的阻力。这种教育又把师傅的权威绝对化,压抑了徒工身心的健全发展。这些缺点都反映了封建社会的闭塞、凝固以及森严的等级性”[14]。“在行会的监督领导下,艺徒制成为维持生产、发展生产以及传授技艺的制度”[9]。

宗教用品的大量需求也刺激了作坊的形成,并推动作坊内部进行生产制作之外的教育培养。随着基督教及宫廷王室对劳动的不断重视,手工业者的地位不断提升,手工艺的制作和加工水平也不断提高,在如此良性的教育氛围中孕育出很多艺术史上重要的美术大师。

西欧中世纪早期的美术教育无疑对后世特别是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产生了重大影响,其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式推动了美术教育的发展,直到今天仍旧在美术教育中占据重要的位置。

四、结语

西欧中世纪早期的艺术教育始终与宗教活动如影随形,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教会自身需求的限制,对技艺传授的重视远远高于理论与对学生或学徒的心智培育,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教会为了更好的传播基督教义而进行的音乐和美术教育为后来的西方艺术取得的辉煌成就做出了重大贡献,教育借助基督教的强势力量得到了广泛的发展,从中孕育出了众多杰出的艺术家,为现代大学的诞生和现代美术教育奠定了深厚坚实的基础。

基金项目: 2011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立项研究课题“观念与创新:艺术设计造型基础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1JSJG275)

[中图分类号]G40-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13-08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人民出版社,7:400

[2] 郭宇菁.中世纪宗教音乐与建筑的精神特征[J],福州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2):90

[3][9][10][12][13][14]戴本博主编.《外国教育史》(上) [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84,225,225,226,225,226

[4] 周振亚. 欧洲古代音乐教育探略[J].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7):64

[5] 保·朗多尔米 ,朱少坤译.《西方音乐史》[M],人民音乐出版社,1985:20

[6] 何丽丽. 谈中世纪欧洲世俗音乐的发展[J].艺术教育,2002(2)

西游记手抄报七年级篇9

【关键词】非遗;河西宝卷;生活经验;生态智慧;功能价值

【作 者】哈建军,河西学院河西走廊民俗民族文化研究中心副教授,复旦大学民族研究中心在站博士后;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统战基础理论上海研究基地研究人员。甘肃张掖,734000

【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 454X(2016)03 - 0017 - 008

一、“非遗”的立项与保护性开发

从2006年至2014年,由文化部认定、国务院公布的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共1836项(含464项扩展项目)。这些“非遗”分属不同的民族和地区,在不同的时代曾是当地重要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记录了当时、当地人民的生产创造和生活智慧,积淀了当地人民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文化意识和经验传承逻辑。

立项的目的是梳理中华文化,保护中华遗产,传承中华文明,秉持优秀精神传统,促进现代中国的“共同体”建构和现代文化的全面繁荣。国家通过登记注册、立项保护、配套资助的方式,为保护、开发、利用中华文化的这些载体注入了国家力量,呼吁社会各界人士保护中华文化遗产,珍视中国历史的创造记忆,延续优秀文化和精神的传递,凸显中华各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以便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和持续发展,弘扬中华文明。这是发展生产力同时还要“文化立国”的重要举措。

各地、各级政府采取了不同的措施保护、管理和开发这些“非遗”,但大都选择了先“申遗”①、后开发,以“开发利用”为首选的“保护路径”。此中显现出了行动的“偏好”:面对不同级别的“非遗”,保护策略和力度不一样,政府投入和民间重视度也不一样,对“非遗”的保护和开发不均力,出现了保护和利用“非遗”以“非遗”的级别定位为基准的现象。

那些在当下市场经济链条上便于开发利用的“非遗”大都转型为“文化产业”了,有的成为旅游业的一个重要项目,有的变成了创收利润的“新型产业”。这些“非遗”再次带来经济效益,投入了当代人在经济理念下的创新探索,“保护”类型主要体现为“开发利用型”。而那些不便于“产业化”的“非遗”,目前基本处于理论研究和政府扶持性“保存”阶段中,停留在理论意义上的认同层面,对其“保护”主要表现为历史记忆和民俗价值的认识还原。

譬如,河西宝卷在2006年认定为部级“非遗”时被列在“民间文学”中,在类型划分的指导前提下,意味着对河西宝卷这类“非遗”侧重从文学的角度来开发保护。其实,河西宝卷是一门综合性的民间文化活动的总称,包含了“卷本”(文学文本、民俗资料)、“审美(知)活动”(从别人家借卷;读卷;聊卷――围绕宝卷中的故事聊天或评论)、“念卷活动”(据某曲牌、用某曲调和声腔演绎宝卷内容;附带信教仪式;评议中“濡化”、接受文化“调适”①)、“信仰活动”(神佛崇拜、迷信行为)四个方面。如果只偏重河西宝卷的“文学”层面,则无疑窄化了河西宝卷的历史功能和文化价值。

二、河西宝卷的文本价值

学界认为:河西宝卷起源于唐代敦煌变文、俗讲,宝卷的产生和流传与宗教(佛教)的传播紧密相关。郑振铎先生将宝卷和唐代变文比较之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宝卷’,实即‘变文’的嫡派子孙,也当即‘谈经’等的别名。”[1 ]307李世谕、段平、方步和等学者都认同郑振铎的观点,认为“俗讲(含佛变文)是河西佛教宝卷的源头。”[2 ]375车锡伦先生以靖江宝卷的研究为基础,也认为“中国宝卷渊源于唐代佛教的俗讲。”[3 ]3到了宋代,加入了说经模式,到了明清两代,宝卷广为流行。因此,河西宝卷在宗教仪式和教义接受的演变中,逐渐发展成了一种融音乐、宗教仪式、说唱艺术和文学为一体的民间曲艺。

河西宝卷一度在今甘肃武威、永昌、张掖、酒泉等地甚为流行。新中国建立至今,河西走廊一直有部分乡村在农闲时间聚邻念卷的习惯。如今提到河西宝卷,大家首先想到的是纸质文本。宝卷文本是念卷活动中依据的文字“脚本”,老百姓习惯称之为“卷”。这些“卷”平日可以阅读,“念卷”时就从众多“卷”中择选出来作为“说事儿”的依据,如同戏剧的“剧本”;“抄卷”时卷本就变成了可供誊写、复制的“原件”。现在留存的宝卷有的是石印本,有的是毛笔或钢笔的手抄本。大部分手抄本抄写在白纸本上,也有部分宝卷是抄写在牛皮纸或记账本的背面。手抄本的纸质质量反映出了当时抄卷者家中的物质生活水平,手抄本上不同墨迹的句读、圈点和划线反映了老百姓阅读宝卷的频度和对宗教、儒家文化的喜好度。

河西宝卷的文本内容很丰富,除了宣扬佛佑众生、神佛至上、神察人世、因果报应、张扬善德、诚信立人的思想,还彰显了如下几类思想志趣:

1. 表现“家国同构”和“国家认同”的觉悟。如《包公宝卷》《昭君和北番宝卷》《康熙私访山东宝卷》《唐王游地狱宝卷》等。此中的“清官”和“英雄”形象因维护了国家意志而维护了百姓利益,也因维护了民之小家而维护了国之大家。他们既是国家在场的象征,也因国之“清官”“英雄”及时处置了奸佞邪恶、家庭危难并扶危济困而使百姓认同了国家,借助“告状”“申冤”等情节表现了普通百姓对“家国相生”“家国同构”的体认。

2. 表现了“有序”则“可控”,维护家园生态的理性。如《丁郎寻母宝卷》《烙碗计宝卷》《继母狠宝卷》《老鼠宝卷》《鹦哥宝卷》《义犬救主宝卷》等,或以平凡孝子为引子,或依托动物为忠孝代表,打通人与物、天堂与地狱的边界,主张人伦有序,“人―物”有情,尊重自然规律,人类与万物“共生”[4 ]相济。通过“英雄化”形象来“比附”生态理性,宣扬了“不以规矩,不成方圆”的生态伦理。

3. 表现了秉承文化传统、借鉴前贤经验的自觉。如《湘子度林英宝卷》《天仙配宝卷》《劈山救母宝卷》《目莲救母宝卷》中,宣扬了神、佛无处不在、无恶不惩、无善不扬、无功不录、无孝不彰、爱民好生的能量。在此,神佛为喻指,也是至上经验的代表。神佛对人事的判理,其实也是中国文化传统中贤哲的入世之道,借助神佛表达出来,使“做人”的经验更有权威性和震慑力。

河西宝卷也以“教派宝卷”和“世俗宝卷” [5 ]18为两个大类。方步和先生将河西宝卷分为“佛教类”“神话传说类”“寓言类”[2 ]1三种类型。也有人分出了寓言类、神话传说类、童话类、传奇类等。可谓“千古兴亡多少事,宝卷件件有记载。”① 无论哪种类型的宝卷,都把宗教义理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释道精神和信仰文化糅合在一起,都以“如何做人”、提倡“行善事”“做善人”为落脚点,宣扬了维护家园和谐平安、家国同构、认同国家之主题,从内容主题上着重宣扬了如下几种价值观念:

1.“善”为立人之本,“善”为弘德之基。善可养性,亦可安心;善可积德,也可立信;善可节欲,善可敞明。无善难固本,无本做人难。笃善之人天护佑,扬善之事天地尊。人在天地之间要诚心向善、给养大德,是为本分。

2. 人之为人要尚“信”,人不仅要自觉相信某种义理――自信也是一种修为,且要彼此之间“相信”。无论信天、信地,信神、信佛,信长者、信古训,人要尚信,信可守安、信可有善报。人生天地之间不是随己持控,而是处处讲求规矩、信守伦理。“相信”就可以保留天地之间的某种威慑力,使人有所忌惮、有所敬畏、谨心遵照、慎于取舍。鼓励人们诚信做人,避免偏执。

3. 守人伦而重“礼节”,但有“节”才有“礼”。人的欲望出于性,发乎情,但欲无止境,欲壑难平。会害生,节欲能长命,关键是要适时地控制人的情与性。有“节制”社会才有秩序,懂“节欲”人生才得圆满,人有所敬畏才能恪守理性。能驾驭性情的这种理性诉诸行动惯性就是文化,没文化的人则无德、无品,谈不上文明传承。

4. 光明和正义是混溶一体的理想状态,基本表征是公正和平等,是善恶分明,是抑恶扬善。无论多平凡的人都有对光明和正义的渴望,无论多卑微的人,所行之善都会得到神明的褒彰。举头三尺有神明,据业受生辨轮回。上天有好生之德,大地有奉献之品,明暗有起伏和轮回,天地间有战胜黑暗之永恒力量。

5. 人与人的命运在现实生活中都是互有联系、相互影响的,彼此之间是维特根斯坦式“绳索共同体”[6 ]48。环境是共享的,彼此之间为“命运共同体”。人不能盲目于个体性存在,人与人相互关联、互为条件和环境。维系社会道德和规矩,是在秩序中权衡得失之理据,是大家的义务,关涉到每一个人的言行。一个人做善事,会对大家都有利;一个人作恶,将有损于家园的安宁。人、神、物、佛是相系的,也是共生的;存异而共生,美美出万象。

6. 读书会明理,做事要顾人。生活事相见人心,事件之中显人品。生活之中有大“道”,宝卷之中有箴言。求是实干转命运,伤天害理难为人。多行善事广积德,成事留名有因果。扬善抑恶天地知,冥冥之中有报应。

宝卷中的“说教”关涉到对父辈、长者的尊重,建构的是人与人的和顺关系,维护的是人伦生态;对神、佛的信仰,建构的是“人―神”共生关系,探索的是人与非物质力量或超人力量的沟通渠道,维护的是人所领受的空间生态。人伦生态与空间生态共同构筑了一种具有大众审美指向的民间生态。

河西宝卷将中国传统中儒释道思想、信仰文化、知识分子经典著述中的知性精神打通融合,又将其通俗化、生活化,通过宣讲故事和匡扶道义相结合的叙事结构,张扬了爱家、爱人、爱生命、爱国、守诚、笃善等主题,同时演绎了事亲、尽孝、尊长、敬老、睦邻、拜神、信佛等义理。这些内容都是传统社会倡行的立身、做事原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命脉支系,每种宝卷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代言”介质,既有“家国一理”的通释性,也有“形而上”的“入世”诉求。

河西宝卷文本的最大意趣是:通过念卷活动折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理内蕴,将人的终极关怀和社会的宏大命题细化、分解到一个个具体的人间故事中,延传集体的文化记忆,把伦理道德表征为“集体人格”以建构和维护一种理想的人伦生态。宝卷文本在老百姓之间相互传播,看似是宣言崇儒信佛,实则是维护和谐的秩序,宣扬诚信为人、正直做人,宣扬普世价值;既是儒家知识和信仰文化的朴素主义教化,也是国家意志的家庭化诠释。可以说:乡村世界无大小,乡村世界无小事,乡村社会中隐藏着民间智慧。

三、“非遗”的传承与民间智慧

(一)“非遗”的传承与保护

在经济不发达的时代,农村社会各种条件较差,“非遗”会辅助生产、增加创收。“非遗”的传播、传承牵连着老百姓的物质需求,其上演的方式恰恰履行的是传承的节奏,譬如剪纸和贤孝就是从维持生计出发而发展成了一门手艺。那些直接能创造产品和劳动收入的“非遗”,其传承往往是一种“私人联系”行为,多是由特定的、专擅的“传承人”来推行的,具有自发性,政府力量介入得少。其传承中自然地灌注了一种“师承关系”,即师傅教、徒弟学,长者垂范,幼者效从,溪水绵延。按费孝通先生所讲:“中国乡土社会的基层结构是一种我所谓‘差序格局’,是一个‘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 [7 ]35在“差序格局”中,生活方式和理念中暗含的维持生计的竞争意识恰是一种动力。但老百姓的参与范围要视与这种“非遗”的直接关系而定,有时候是看他(她)能不能进入这个“私人化”的“关系网络”中。如果通过攀亲、缔邻、结缘、拜友等环节进入某个关系网络中,也即自己的关系圈和别人的关系圈搭接上联系,两种“人际圈”形成“交集”,这个人就有机会接续、延伸、传播对方的技术、手艺、精神理念等。

“非遗”的传承还彰显并能满足老百姓的精神需求,显现了老百姓喜于从信仰活动中获取精神力量的普遍状况。譬如河西宝卷中宣扬神、佛和儒家文化的正义力量,宣扬儒家君子、贤士、智者等文人知识分子的智慧,老百姓借助宝卷可以解悟“天――地――神――佛――人”相通、相连的义理,可融通宇宙想象、来世想象、家国想象,宝卷活动可以解决老百姓心理和精神上的一些困惑。所以说宝卷的传播不仅是宣扬宗教的需要,也是满足老百姓精神和心理的需要,这两种需要的契合,加之宝卷活动有助于生产、有利于家园和谐稳定,共同促助了宝卷的流行。这些“非遗”是当年老百姓丰富精神生活、自释心灵向往的一种需要,带有寓教于乐的启蒙性,迎合着民众的精神消费,其上演也是在农闲时间――但是在新经济时代被逐渐解构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随着国家对发展经济的强调和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随着市场调节供需功能的加强,走出小农经济、计划机制的市场化社会发展“熔断”了某些文化形式的自动传承链。像宝卷这种“非遗”原初带给老百姓在物质和精神方面的需要发生了变异,甚至说宝卷活动和宝卷文化已经不能有效解决老百姓在时代大发展中的现实问题,老百姓已经产生了新的需求,又可以通过新的方式来满足生活需要。因此,随着农村经济状况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农民的关注重心也越来越紧随经济潮流。到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后,农家逐渐多了可读的书籍、报刊,有了电视机,后来有了电脑,老百姓对宇宙、世界、社会的认识以及人生观念都发生了改变,年轻劳动力也走出家门“搞副业”(淘生活)去了,念卷活动逐渐减少,这一民俗活动也逐渐淡出了农家小院、淡出了民间生活轨道。

“改革开放”给我们的启示是:国家大发展需要经济和文化共同繁荣。那些日渐低落甚至濒临消失的生产、生活方式蕴含了民间智慧,需要上升到经验传承和文化认同的层面上来。于是,曾经小规模的生产方式、“私人”化的生活行为就被“发见”为一种“多样性”的文化,顺势被提升到带有国家意志的发展序列中,纳入“个人与集体”“家庭与国家”的关怀逻辑中,便给“非遗”的传承与保护注入了当下视角和国家力量。

“非遗”作为一种历史资源,对其保护就在于肯定其中的民间智慧并还原为新时代的民众需要,在经验基础上拓展成现代人的生产和生活资源,张扬老百姓总结出来的接受范式,促助其与现代人生产和生活的粘合,发掘其对现代生活的有用性、对理想建构的建构功能。也即,对“非遗”的传承与保护,应该研究和挖掘这一“非遗”对现世老百姓需求的满足程度,探究“非遗”对现代人的价值和意义,探究老百姓的需求指向,这样才可以在现代社会中延续“非遗”的现实需要。倡导“非遗”在现代生活中的地位、角色和功能,也即在延续“非遗”在社会进程中的现实意义。有了需求,传承保护就有可能变成一种自然而然的行为。

拿河西宝卷来说,宝卷的传承表现了河西老百姓精神主流的流淌,宝卷文化注解了劳动生产过程中的一种民间生活方式。河西宝卷实质上包含了宝卷文本、宝卷活动、宝卷文化三个层面。如果仅将河西宝卷圈定在宝卷文本这一层面,对河西宝卷的传承与保护就可以仿写、出版发行、培养传承人等作为抓手。问题是,卷本可以印刷、复制,念卷人可以培养,但是念卷的氛围、气场以及老百姓对卷本和念卷的需求心理却难以操作。诚如对“共同的语言”“共同的地域”可以人为地左右,但“共同的经济基础”“共同的文化心理”① 却难以保证,需要尊重老百姓的选择、研究老百姓的心理。

(二)河西宝卷的民间智慧

在河西宝卷文化中,“卷本”是和“念卷”“起卷”“抄卷”结合在一起的,誊抄宝卷、创作宝卷(“起卷”)、依据曲调“念卷”、念卷人唱念表演和评议活动是河西宝卷活动的内在组成部分。剥离了创作、誊抄和唱念活动,就只剩下捧读的宝卷文本了,“宝卷活动”是不完整的。

1.“念卷”是指在某家庭中组织的唱念活动,附近邻居和该家主人围着“念卷人”坐在一起,听“念卷人”② 据卷本主题类型和情感基调,用一种特定的曲调和腔调唱念卷本的内容。唱念时依据的“乐曲”包括主曲(贯穿宝卷始终的主要曲调,包括“七字符”和“十字符”两种)、词牌(如“莲花落”“哭五更”“耍孩儿”“浪淘沙”“苦音七字符”等)、小曲(即民歌)。“唱腔”是“念卷人”根据故事情节表演出的声音腔调,或喜或悲、或抑或扬,具有观赏性。“乐曲”和“唱腔”多由口耳相传,不同的“念卷人”可以有不同的发挥,以达到悦耳、感人、增加趣味的目的。

在以往的念卷活动中,念卷人首先要洗手、静场,面对家中的神佛塑像或正堂主位要敬香、献表,安排小孩要安坐静听、不可说话和走动。在谁家念卷,谁家主人要准备香油、甜茶和土特产等熟食,一部分献于神佛前面,一部分供大家在评议宝卷时边聊边吃。唱念过程中念卷人要评议宝卷中的故事,还要引申到身边邻里之间的家庭事务中。因而,选择在谁家念卷,一般是该家或邻居中有子女不孝、儿媳犯奸、虐待老小、偷盗、伤人等事情,通过念卷活动借助卷中之理以惩戒、教育,促助劝善、改过,行使教化又寓教于乐。也有些念卷活动是在农闲时节,大家兴致所致,请来“先生”念卷,达到聆听故事、学习古今事理、娱乐消闲、融洽邻里关系、打发光阴等多重用意。后来大家对神佛的虔信度有所降低,念卷活动就显得有些随意了,肃穆气氛渐淡,念卷活动主要以娱乐休闲为主。

2.“起卷”是民间创作宝卷的活动。“起卷”的作者依据已有宝卷文本的格式和结构,将某故事、传说或历史小说改写成宝卷模式。譬如河西宝卷中《仙姑宝卷》就是民间文人根据甘肃临泽一带的仙姑传说写成的,如今在甘肃临泽还有一“仙姑寺”,寺中香火不断,一直延传着民间对仙姑的尊崇。《小罗成大闹教场宝卷》和《闻太师兵伐西岐宝卷》就是甘肃民乐吴油村的村民李开堂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根据《隋唐演义》和《封神演义》改写成的宝卷。《西路军西征宝卷》是张掖市甘州区安阳乡高寺儿村的代福周在2008年根据红西路军在河西走廊的故事编撰成的宝卷。这些都显示着宝卷能复制、也能创作的事实。

3.“抄卷”是复制卷本的一种行动,所誊抄的宝卷,先前是毛笔正楷书写,后来的抄卷者大多用的是钢笔,字体有楷书、行书、行楷、行草等。有些人在“抄卷”时会加入自己的习惯语言,或修改一些文字表述,或者改变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这时“抄卷”就有了创新、创造的性质,先有的宝卷文本就变成了“参照”。

“抄卷”行动的出发点有三种倾向:一是为了拥有宝卷。有人为了自家也有几部自己喜欢的宝卷,在自己想看的时候就可拿出来阅读,不至于问询到别人家去借。有些人家喜欢宝卷,但家中无人抄写,也会留下别人家的宝卷藏为己有――时间一久,那些被藏起来的宝卷就不好面世了,于是便有人再设法借来一本同名的宝卷抄写复制。有些宝卷是村民从邻村亲友处借来的,在归还之前誊抄复制一本宝卷也是常事。有些宝卷翻阅次数多了有破损,好心之人也会誊抄复制一本。二是为了学习文化和增长知识,有些读书人也会在农闲时节誊抄一些自己感兴趣的宝卷。这一行动主观上为了“学习”,客观上便增加了宝卷文本的数量和传播可能。三是为了家中有宝卷来镇宅辟邪、召唤神佑。大部分河西宝卷的开篇都是“xx宝卷才展开,诸佛菩萨降临来。天龙八部生欢喜,保佑大众永无灾(或者是‘男女大众永无灾’,或者是‘大众念佛永无灾’)。”宝卷活动宣扬了“正可压邪”的信念,参与念卷活动的人和信神、信佛的人家宁愿相信宝卷中有神佛,神佛就是“正能量”。家有宝卷,也可显示对神佛的虔诚度,以便得到更多的回报和呵护。家藏宝卷,一般是存放于正堂大柜上神佛塑像旁边存放钱票、账本、证件、印章等重要物件的小箱子里。逢一个人独睡房中或一两个人年轻人守家入睡时,也会拿出宝卷垫在枕头下面,以作辟邪、壮胆之用。

“宝卷活动”体现了民间自由信仰、自立参照、自我教化、自我管理,也是文化调适行动;“宝卷活动”是宝卷文化的活态表现,是一种传递文化的自觉,而非国家意识形态的刻意灌输。“念卷”活动建构了乡间一种小型的集会形式,虽然缺乏严密的组织形态和常规化的运作条规,但组织念卷活动、通过“唱”“念”“说”“评”“议”,满足了村民自发组织的自助教育和审知需求。

如果说“卷本”彰显了宝卷文本的内涵意蕴,“乐曲”显现了宝卷文化的音乐性、可听性(即宝卷不仅可以阅读,也可以聆听他人唱讲),“念卷”表现了宝卷文化的曲艺性、大众性和“自组织”性,那么“抄卷”就反映了宝卷文化的趣味性和大众参与性。诚然,如果说宝卷传抄活动显示了注重文化、积淀文化的历史意义,念卷活动可将宝卷中的精神文化普世化,那么,“起卷”活动显示了宝卷精神的广延化,以及与时俱进、自主调适的智慧。

另外,宝卷传唱活动离不开大家的参与,其中衍生出了一种群众自行维护、通过宝卷活动来强化规矩的“自组织”。这一“自组织”主要是为了组织大众对教义理念和儒家精神的学习,它可使得老百姓信服的伦理观念、信仰理性蔓延传播。这种“自组织”是非强制的,具有施教和受教的非官方性,也无严明的边界,是村民现身说法、开展教化、培育公信力的松散组织。民众在“自组织”之中感受到了主体性,发挥了民众的自主性,也暗喻了“人民的智慧在民间”。

宝卷文本和“念卷”“抄卷”等自组织活动是互为补充的,体现出的特点是:邻里参与、寓教于乐;以守信守节为宗旨,以惩恶扬善为目的,以传承文化为旨归。共同的意义是:修行扬善,树理维序。其间的自发组织某种程度上显示了河西走廊人民维护生态秩序的自觉,显现了一种自我维护“共生”的民间智慧。也许正是这种朴素的智慧,诠释了河西走廊多年来的人民和睦、民族和谐的经验。这一经验是属于该地域的,也是出自中华文化的。

四、河西宝卷作为“非遗”的价值体认

河西宝卷是一种具有历史积淀的文化,是链接河西人民与中华历史的桥梁,是河西人承接历史、衔接主流、融入时代的介质。文化不宜以金钱来衡量和左右;保护“非遗”就是在保护文化,保护文化就应该体认文化的惠世价值。

1. 河西宝卷是“走廊文明”的一部分,是河西文化的集中体现和重要载体。河西文化与敦煌文化是一体的,也是同质的。河西宝卷、河西文化、敦煌文化是在同期历史沉淀、同类文化机缘、同一地域土壤中培育起来的,既非单纯的走廊文化,也非单纯的文化,更非典型的“大漠游牧”文化或“雪域牧耕” [8 ]文化。河西宝卷、河西文化、敦煌文化是同一个大的文化板块的关键组成部分,这一文化板块丰富、多元、博大,具有交叉性、跨学科性,不可用一种文化模型来界定其类属。研究敦煌文化不能忽视河西文化,研究河西文化也不能脱离敦煌文化。敦煌文化涉及中华历史文化、儒家文化、文化、民族文化、石窟文化、家族文化,以及绘画、舞蹈、音乐、文学等艺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浓缩点。那么对待河西文化也就不能因为其地处偏隅而小觑其价值的广延性,不能感性地给河西文化降格,也不该将河西宝卷滞留在文学层面。

2. 河西宝卷是一种资源,或者说众多宝卷合在一起就是一个资料库。因为在河西宝卷中,浓郁的方言、河西人熟谙的风俗习惯、民间信仰、宗教动向、边疆心理、国学传统、民族观念、国家理想、共同体意识等都有集中的体现。尤其河西走廊在国家版图嬗变中常常处于一种可供“摆渡”的位置,也即在国力强盛的时代,河西走廊是国家的边疆,是个不离不弃的边远地带;当中国在边疆政权和版图纷争的时候,河西走廊又处于战争、谈判、民族交往的前沿。从张骞出使西域、隋炀帝在焉支山会见西域各国使臣,到元代敦煌千佛洞的形成,再到共和国时代在河西走廊开掘油井、镍矿、煤矿、铁矿以及酒泉卫星发射基地的建设,建成新型工业城市,加上新时期“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都说明了河西走廊在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中总是处于前沿位置、战略位置。发展经济离不开文化的支撑,发展地方经济更离不了与地方文化的结合,地方文化的资源优势正是经济带上的厚重之处。河西宝卷承载了历史记忆,作为历史资源显现了“丝绸之路”上的信息链和经验记忆,意义不可罔顾。

3. 河西宝卷记录了河西民俗和民间仪式。宝卷中书写了河西人吃“行面拉条子”“揪片子”“掐疙瘩”等面食,讲到了“推磨”“铡草”“分家”① “祭祖”“走亲戚”“站娘家”“结结拜”“做针线活”、拜求“神婆”、迷信“阴阳”② 、信奉萨满③ 等活动,涉及婚丧嫁娶、生老病死、收割打碾、走亲访友、节庆“狂欢”等,呈现了“小节小庆、大节大庆”“小事亲房近邻办,大事联合家族办”的特点。像《武松杀嫂宝卷》《罗通扫北宝卷》《薛仁贵征东宝卷》《侯美英反朝宝卷》《康熙私访山东宝卷》《乾隆私访白却寺宝卷》《唐王游地狱宝卷》《孟姜女哭长城宝卷》等,不管故事所依托地在山东、河南还是北京或是江南,宝卷的叙述中都会穿插一些河西方言和河西民俗活动,这些活动具有民俗资料性质,具有人类学的研究价值。

4. 河西宝卷桥接了民族情感和民族认同。河西走廊生活着30多个少数民族,这些民族都在河西扎下了深根。除了天祝藏族自治县、肃北蒙古族自治县、肃南裕固族自治县、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聚居着藏族、蒙古族、裕固族、哈萨克族,其他少数民族也散居在河西走廊,实际为多民族杂居状态。这众多民族在日常生活中穿戴差不多一样的服装、习惯于相似的饮食和节庆礼仪,语言面貌和体制特征已经不能作为判定民族身份的技术指标。他们面临一样的经济潮流和生活时尚,共同守望着自然地理环境的赐予,他们听闻河西宝卷,有时候也会翻看河西宝卷。他们的子女从小学到大学有很多时间一起生活、学习,接受极其相似的文化教育。河西走廊的众多民族交融在同一经济带、文化区中,内部并无鲜明的边界意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交友,彼此结亲,存异而共生,共享这一生活地带的人文环境和市场资源、文化资源、信息资源和教育资源等。所以说,河西宝卷在河西走廊的传递距离其实是河西人民亲友圈的距离,河西宝卷中倡导的精神追求、家园关怀、伦理期待、民族情怀、乡愁情结等主旨是河西人民内化的“同质”,对该区各少数民族也有吸引,潜移默化之中,没有谁能身在其中而又超脱于外,环境赋予了河西各族人民以相似的“个性”和“集体人格”。在河西走廊,“民族”已经不是一个区别族群身份和文化特征的实体性概念,民族概念已经镶嵌在河西大地文化环境的规定性中。本尼迪克特・安德森认为:民族是一种想象的政治共同体,是一种文化形象,民族成员之间进入“共同体”的介质是文学和报纸中的意象。[9 ] 6想必在河西走廊,本尼迪克特・安德森的民族理论会找到例证。

河西宝卷是精神化的物质,也是精神性的符号;宝卷活动是理想化地关照现实的文化,也可说是国家伦理的世俗化呈现。河西宝卷反映了智慧在民间,信仰在民俗活动中,甚至说在世俗文化中,民间信仰与家国伦理是相辅相成的。有了这些自持的信仰体系、自助的约束机制、自为的教化理论、自守的敬畏底蕴,才使老百姓在四大系统中――完整而守衡的精神升华系统、心理调节系统、道德自律系统、审美比照系统――拥有和谐,使老百姓生活在良性的调适循环之中。河西宝卷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是普通老百姓的,也是民族的;是地方的,也是国家的。这些都是不能断然分离的。

参考文献:

[1] 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M].上海:上海书店,1984.

[2] 方步和.河西宝卷真本校注研究[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2.

[3] 车锡伦.中国宝卷总目[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

[4] 纳日碧力戈,哈建军.守望尊严的必由之路及民族经验的认同理性[J].探索与争鸣,2016(2).

[5] 陆永峰,车锡伦.靖江宝卷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6] 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M].李步楼,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7] 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8] 于逢春.“中国疆域五大文明板块”视野下的西域[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

[9]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M].吴比耍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西游记手抄报七年级篇10

售电管理环节的审计

对新装、增容用户管理审计

一、利用营销部门提供的年度新装、增容用户清单,采取抽样审计方法进行审计

如分类抽查大工业用户、非工业用户、一般工商业用户、居民用户和农业用户,对照省公司营销工作标准对新装、增容用户报装工作流程的规定,抽查营销部门提供的书面报装单

及附件,内容填写是否规范性、答复是否符合规定时间(按营销工作标准规定:低压电力客户不超过7个工作日,高压单电源客户不超过15个工作日,高压双电源客户不超过30个工作日)、资料是否齐全;进入营销业务系统审查系统流程操作的合规性,包括每个环节的审批人、工作内容、时间真实性。(2)核对通电时间和第一次抄表下账的时间间隔,审查是否实现了当月通电,当月抄表。

二、计量装置审计

第一,检查被审计单位计量管理和运行的稽查制度、现场审核制度、故障处理制度、运行管理制度及各种考核制度等,并对这些制度抽样进行符合性测试,从而评价制度的执行情况。

第二,检查计量台账的建立情况,档案资料是否齐全,工作内容是否清楚完整。

第三,审查计量装置的采购是否按业扩计划和表计轮换计划,是否实行招投标,验收手续是否齐全,是否实行同一检定,超过6个月的电能表是否经过重新检定。

第四,计量装置的配送交接手续是否齐全。

第五,回收的计量装置是否进行登记,是否进行检定,对检验合格的是否按配送要求进行二次配送,对不合格的计量装置是否进入报废程序。审查淘汰或报废的计量装置是否在资产档案中及时销账。

第六,计量装置的出入库是否实行了计算机登记,是否定期盘点,账实一致,库房管理制度是否建立健全。

三、抄表工作到位性审计

第一,大用户抄表时间清单上每月抄表时间的波动性,尤其关注当年12月和次年1月份相比其他月份,抄表时间的提前或滞后天数以及有无进行抄表出账。第二,审查各抄表段抄表员名单相比抄表区域轮换计划表上人员安排及变化,是否实现人员的轮换。第三,统计某月在25日以后抄表的电量,与该月总电量比较,是否占到70%以上。关注趸售用户的抄表时间,查阅抄录台账,是否在月末24点。第四,结合连续六月以上零度户清单,审查抄表到位率,是否存在漏抄、估抄现象。第五,审查被审计单位抄表质量分析考核的执行情况,有无考核到人。第六,审查100kVA及以上高压用户是否实行了双轨制抄表。第七,了解自动抄表(负控抄表和集抄)工作开展情况,审查对自动抄表用户是按国网公司规定的“3个月内至少对远抄数据与客户端电能表记录数据进行一次校核”要求安排现场校对工作。

四、电价政策执行情况审计

第一,审计可通过排查居民用电量异常情况、用户的电量突变情况、用户执行电价与用电属性不对应、高供低计用户无铁损、公网T接用户收取线损电量等,并结合现场检查发现用户的定价差错和用户偷窃电,进一步佐证营销部门用电监察工作执行质量的审计证据。

第二,到用电监察班了解和询问定比定量的过程,查阅定比定量的管理办法和与用户定比定量的原始记录,审查制度规定和实际操作是否符合内部控制原则,如现场鉴定是否有两个以上营销人员,结果是否经过审批,是否与用户签订协议,以及是否做到一年一定,也可到现场复核定比定量的合理性;对照合同中定比定量值与营销业务系统中该客户的定比定量值,两者是否一致。

第三,对农排用户清单,按一定比例抽查样本量,询问和现场审查农业排灌用户范围、清单、农业排灌用电量的真实性,是否存在工商业用户其他农业生产用户等其他类别的用户接入到农排用户表计下,按农业排灌电价结算情况,是否实现了一户一表是否还存在合表现象,农排电价是最低的。

第四,对于执行差别电价和优惠电价的用户,可以采用详查法,一户一户查。查阅上级批文中名单、执行电价电量数、时间段,一步一步核实电价执行的正确性和真实性。

五、电费复核正确性和回收工作的及时性、效益性审计

按省公司营销工作标准规定,下账结束后,要及时进行批扣,省公司规定的大用户抄表周期为4天,通过缩短下账和托收的时间间隔,做到及时计算、下账,及时托收可以起到加快资金回笼速度,减少电费坏账风险,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审计通过询问查阅、复核等方法查实原因进而评价营销部门抄核收工作质量和经济效益意识。

六、基本电费收取审计

第一,查阅315kVA及以上大工业用户的合同中对基本电费收取的约定,询问相关营销人员的解释和说明,对于多电源用户,是按照最大一路电源的容量计取还是按照合计容量,判断的标准是能否实现同时多路供电以及变压器是否经过供电企业封条(即是否属于冷备用);对于按最大需量收取基本电费的用户,由于用户不多,可采取全查法进入营销系统,对每一户的需量表都进行复核计算,得出审计结论。第二,抽查容量变更用户,复算基本电费收取的正确性。

七、电费违约金减免审计

第一,通过对减免原因的询问、对比,关注同一原因的批量减免,即是否为了完成电费回收,通过减免违约金为条件回收电费,对于大金额的违约金减免,要进一步审查减免的依据,包括用户的申请报告、被审计单位的审批,当地政府部门的证明文书等,判断被审计单位减免用户违约金的合理性和真实性。第二,审查系统违约金起算日期设定是否正确。第三,审查系统中分级审批权限设置和操作是否符合制度规定。

八、电费差错审计

第一,核对营销审计辅助软件提供的电费差错清单与被审计单位的电费差错考核表和上报上级部门的电费差错表和电费安全责任事故表,评价被审计单位电费差错考核的正确性和考核力度,并进一步追查是否落实到每一个及采取的奖罚措施。

第二,核实因表计故障导致电费差错的真实性,主要是审查被审计单位有无为了逃避上级考核而把人为差错改为表计故障差错。

第三,关注电费差错走了退补流程但未登入电费台账管理不参与计算的退补流程清单),实际未发生电费电量退补的原因。

九、电费专户的开户情况和电费

回收管理审计:是否每家银行只开一个电费专户;电费专户是否都归属于财务部门管理,有无营销部门开设的电费专户;审查月末、年末各电费专户电费资金是否全额上划,是否结零;现场抽查供电所,询问有无走收用户,如有,则审查收回资金缴款的及时性和过夜资金的安全性;审查对柜收或走收的电费资金,是否保持系统内销账和资金实际收取同步进行。

十、欠费审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