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雨教学反思十篇

时间:2023-03-27 15:17:58

雷雨教学反思

雷雨教学反思篇1

镜头一:夏天多阵雨,刚才还艳阳高照,一会儿就乌云密布,大雨将至。十年前的一个下午,刚上课不久,突然间天昏地暗,教室里漆黑一片。虽然我及时开了电灯,但随着轰隆隆的雷声,才读小学一年级的孩子还是惊慌失措地尖叫起来,有的甚至离开了座位。尽管我对他们说,不要怕,这是雷阵雨,一会儿就会过去。但有些孩子还是在叫喊。那时的我年轻气盛,一心想维持课堂秩序,面对失控的场面非常生气,于是我提高了嗓门,大声斥责那些起哄的孩子。一些原本听话的孩子回到了座位,乖乖地坐端正了。但有一个男孩却死活不肯坐下,他看着窗外漆黑的天空,哭喊说:“钱老师,我害怕,我要去找奶奶……”

我恼火了:“下雷阵雨有什么好怕的,上课时间怎么可以随便离开教室呢?赶快坐到座位上,我们的课还没上完呢。”可这孩子吓坏了,见我不放他出去,便自己要冲出去。我一把把他抱住了,任他哭闹,就是不放他出去。为了稳定课堂秩序,我命令其他学生读课文,不要理睬这个无理取闹的孩子。男孩见硬的不行,就来软的,哭哭啼啼求我放他出去找奶奶。可惜那时的我觉得这是小孩在撒娇,坚决不能助长这种习气,于是我又把他批评了一通。最后,一堂课就在孩子的哭声和学生们的读书声中结束了,直到雨过天晴,男孩的哭声还没有停歇……

反思:现在想起来,我真后悔啊。当时的我真是简单粗暴,不可理喻。面对一个不懂事的孩子,当他遇到突如其来的自然现象感到害怕时,我不但不做耐心解释、好言安慰,反而一再训斥,这无疑是雪上加霜啊。当孩子想寻求奶奶保护时,我不仅没有让孩子在我怀抱中找到安全感,反而批评一通,这又是多么冷酷无情啊!尽管这样做的本意是想维持课堂秩序,但最后不但课没上成,反而给全班孩子心里留下了可怕的阴影,使我和孩子们之间树起了一堵墙,从那以后,那个男孩再也没有和我亲近过。

镜头二:不久前的一个下午,伴随着第三节课的上课铃声,天空风起云涌,天地间一下子变得黑沉沉的。我走进教室,孩子们已坐在座位上,教室里黑乎乎的。这也是小学一年级的孩子,他们面对突如其来的变天有些紧张,个个都瞪大眼睛看着窗外。又是一个雷雨天,又是一群神色紧张的孩子,我想改正错误的机会终于来到了,我要让这场雷阵雨为孩子们打开一扇窗,一扇知识之窗。于是,我让孩子们收起了原本要上的课本,开始引导他们观察雷阵雨,感知雷阵雨,了解雷阵雨。

我让一位小朋友打开电灯,然后对学生们说,雷雨是夏天的自然现象,不用害怕,在我们学的语文课中有描写这种天气的词语,谁能说说是哪一课?小朋友们很快就想到了识字5“夏天、台风、雷雨”这一课,大家兴致勃勃地举手发言。接着我对孩子们说,你们想感受一下夏天下雷雨的过程吗?大家都兴奋地嚷嚷说想。于是我叫一位小朋友关了电灯,请大家在昏暗的教室里说说自己的感受。不少小朋友说现在教室里黑乎乎的,黑板上的字都看不清了。“那你们知道,天为什么会这么暗吗?谁能用一个成语告诉老师?”有的小朋友就说出了乌云密布这个成语,说因为云太多太厚了,太阳被乌云挡住了,所以天空就暗了。说话间,随着轰隆隆的雷声,大雨哗哗下了起来。我请孩子们到窗前去观察下雨的情景,许多小朋友还是第一次这么仔细地观察下大雨呢。他们惊讶地发现,大雨就像是一根根白线从天上垂挂下来,地上还溅起了数不清的美丽水花。几分钟后,操场就一片了,一阵大风刮过,地上还会飘起一阵阵白雾,就像是风沙掠过一般。不少细心的孩子还发现,随着雨越下越大,天空也越来越亮,雨停后天空就变得更加亮堂了。大雨过后,我请学生们说说看到的情景,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争着说自己的感受,连原本不爱发言的小朋友也都举手发言了。孩子们的思维在亲身感受后变得活跃,语言在不断的表达中变得丰富,智慧也在互相交流中不断闪现。

反思:同是一个雷雨天,十年前的我,由于教育方法简单粗暴,使自己与学生之间有了隔阂。现在的我能顺应孩子的心理特征,蹲下身子来看孩子的世界,巧妙地利用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因势利导,不仅让他们消除了对雷阵雨的恐惧,还激发了他们的探究兴趣。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从消极被动等待雷阵雨转为积极主动观察雷阵雨,然后在观察中增长知识、启迪智慧。

雷雨教学反思篇2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思维能力 培养方法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应,思维能力是一切能力的核心。小学阶段是小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基础阶段,对小学生今后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必须注重小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根本任务。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培养思维能力呢?可从以下四方面入手。

一、让“导”走进学生情感世界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学”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学生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的。教师应从学生特点出发,因势利导,排疑解难,教给方法,启发思维,发展能力。教师应始终注意把小学生置于主体地位,以温和亲切的话语循序渐进地设疑激趣,创设情境,活跃气氛,使师生产生情感共鸣,建立起一座沟通的桥梁,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产生学习的内驱力。

例如:教学《三个儿子》一课时,我是这样创设导入情境的:“同学们,课前老师曾发放了‘爱心联络卡’,上面有你的父母记录了你们各自的优点,老师想问一问,当你们看到自己在父母眼中是如此优秀的时候,你们的心情怎么样?那咱们在班级交流交流,让大家分享一下你们的快乐。”交流之后学生产生了强烈的自豪感。接着我不失时机地说:“从大家的交流中,老师感受到了父母对你们的爱,同时老师也为有你们这些有爱心、有特长、品学兼优的学生感到高兴。今天我们也将认识三个小朋友,他们也有许多特别之处,你们想认识他们吗?”此时学生特别想知道文中的三个孩子特别在哪里,思由疑起,学生带着疑问迫不及待地进入课文情境当中。

二、让“读”与教材情感共鸣

读是阅读教学中的一项最重要最基本的活动,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方法。《语文课程标准》突出强调了“读”的重要性:“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的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提升审美乐趣。如:读雷雨前的“静”。通过画面、音乐营造出“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的压抑感,抓住叶子的“一动不动”和蝉的“一声也不叫”反复读,读中入“静”,境中悟情。读雷雨中的“猛”,抓住“哗,哗,哗,雨下起来了。”“渐渐地,渐渐地,雷声小了,雨声也小了。”这两个重点句反复练习朗读,读出轻重缓急,读出抑扬顿挫,在读中有所感悟,在感悟中再读。读雷雨后的“美”,读前让学生观察比较“雷雨前”和“雷雨后”两幅图,从视觉上加以感受。再抓住文中“蝉叫了”、“青蛙也叫起来了”这两句话,小结式地激趣提问:它们在叫什么呢?“池塘里的水满了。”想象还有哪的水也满了?如果你置身在这美丽的景色之中,那么你会不会叫起来?你会说些什么?让学生在想象中再读,情文合一,情境融合,使小学生的“读”与教材产生共鸣,促进思维的可持续发展。

三、让“说”形成情感上的体验

教学中选择感兴趣、熟悉的事物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充分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规律,选择学生身边熟悉的、感兴趣的事物说话。说的时候要给学生充分的自由,不要限制学生,学生能说多少就说多少,并且要不断鼓励学生,让他们感到说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样能保持学说生的兴趣,使学生能说得更好。例如:班会课上,我在黑板上画了一个缺了鼻子的人的头像,让学生蒙上眼睛一一去添鼻子,其他同学说说他画得怎么样。学生非常兴奋,纷纷评价别人画的鼻子。“王海画的鼻子太小了,还画到头上去了。”“张娇画的位置正好,但是鼻子的形状不对,好像一头大蒜。”……学生在自由轻松的环境中不由自主地表达了所看所想。

教学中要善于捕捉学生的想象。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学生的想象力是非常丰富的,在观察的基础上有时会产生许多奇思妙想。学生的一个闪念,一个有趣的想法,一个奇异的灵感,都是在创造。教师不要把它们扼杀在萌芽中,要给予正确的引导与肯定,这会大大激起他们的说话欲望,提高说话质量。

四、结语

爱因斯坦说:“要是没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有创造能力的人,社会的向上发展就不可想象。”教育工作者承载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创新型跨世纪人才的重任,教学中不但要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李秀华.小学生良好思维习惯培养的途径[J].新课程(下),2013(03).

雷雨教学反思篇3

在眼里,曹禺真正成功的影剧作品,不是他作为中共党员所创作的《胆剑篇》,而是他早年创作的《雷雨》:“曹禺同志的《雷雨》写于‘九・一八之后,那个时代是统治时期,民国时代。……写的是封建买办的家庭,作品反映的生活合乎那个时代,这作品保留下来了。这样的戏,现在站得住,将来也站得住。有人问:为什么鲁大海不领导工人革命?让他去说吧,这意见是很可笑的,因为当时工人只有那样的觉悟程度,作家只有那样的认识水平。这合乎那个时代作家的认识水平的。那时还有左翼作家的更革命的作品,但带有宣传味道,成为艺术品的很少。我在重庆时对曹禺说过,我欣赏你的,就是你的剧本合乎你的思想水平的。”

所说的“新的迷信”,就是对于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所说的文艺必须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的反思。正是这种“新的迷信”的束缚,从事影剧创作的曹禺逐渐迷失了自己的为艺术而艺术的诗化魅力和独立价值。

《雷雨》是一部描写旧式家庭与相关的宿命悲剧。剧中八个主要人物之间,形成一男二女或一女二男的性的复杂关系,冥冥中等待着他们的是一场起于归于宗教的天谴罚罪。鉴于演出者和评论者一致认为《雷雨》是社会问题剧或政治宣传剧的严重误读,曹禺先生曾撰文论及《雷雨》的写作:“我写的是一首诗,一首叙事诗,……这固然有些实际的东西在内(如罢工……等),但决非一个社会问题剧。”1936年1月,曹禺在为《雷雨》单行本所写的序言中,采用“原始的情绪”和“蛮性的遗留”的概念进一步回应说:“我并没有显明地意识着我要匡正讽刺或攻击些什么。也许写到末了,隐隐仿佛有一种情感的汹涌的流来推动我,我在发泄着被抑压的愤懑,毁谤着中国的家庭和社会。然而在起首,我初次有了《雷雨》一个模糊的影像的时候,逗起我的兴趣的,只是一两段情节,几个人物,一种复杂而又原始的情绪。”

雷雨教学反思篇4

《雷雨》“反崇高”的第一个特征是:吟唱“小人物”的灰色哀曲。悲剧是崇高的,伟大的人物才具有悲剧精神,他们都有崇高的理想、伟大的人格、深沉的思考、执著的追求,他们都是悲壮的失败者,但都血沥汗青、光照后人。《雷雨》抒写的是小人物的灰色悲歌,这些“现实中的小人物”显然与“历史上的英雄豪杰”不同,他们是一些对兴邦亡国无足轻重的人:苦难宿命的鲁侍萍、圆滑世故的鲁贵、阴霾乖戾的繁漪、荒唐颓废的周萍、憨直鲁莽的鲁大海、单纯幼稚的鲁四凤、天真无邪的周冲等,都带有个性的弱点和人格的缺陷,他们的现实遭遇和命运结局可叹可怜,但所体现出的悲剧精神并不崇高,也不悲壮,这正是曹禺给《雷雨》的悲剧理念的定位:以“小人物”的灰色哀曲取代“英雄豪杰”的壮丽悲歌。《雷雨》“反崇高”的第二个特征是:主配角区别的淡化。《雷雨》共写了八个人物,剧中主角有人说是周朴园,因为他是酿成一切罪恶和悲剧的根源,由于他对鲁侍萍的“始乱终弃”,致使鲁侍萍一生受尽磨难;对繁漪的压制摧残,致使繁漪心理变态、性格扭曲;对子女的放纵无教,致使周萍的行为颓唐和周冲理想破灭;对工人的残酷压榨,致使鲁大海的“父子反仇”。也有人认为主角是鲁侍萍,正是她30年前的“糊涂”和30年后的“重现”,才揭穿了“大家庭”的本来面目,她的悲惨遭遇就是一部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苦难史。还有人指出繁漪才是真正的主角,她对周朴园的畸形反抗、与周萍的、对萍凤爱情的破坏,直接造成了两个家庭的崩溃。那么《雷雨》的主角到底是谁呢?从社会意义来说,周朴园的塑造“暴露了封建性资本家家庭的罪恶”,符合作者的创作意图。从戏剧元素来说,鲁侍萍这条线索是最基本、最主要的,是她把周、鲁两家的冲突和悲剧有机地拧扭在一起。从文学价值来说,繁漪的刻画是最有特点、最有新意的,她完全有资格在绚丽多姿的现代人物画廊中占有一席之地。他们谁更有理由成为中心人物,谁更具悲剧色彩,其实很难分得清楚,传统意义上的围绕主角展开故事情节、配角衬托服务主角、主角集中体现作者创作意图的固有戏剧模式已被打破,这种主配角区别的淡化,正是对长期以来过分依赖悲剧主角的悲剧理念的反拨。《雷雨》“反崇高”的第三个特征是:血缘关系对阶级对立的冲击。暴露大家庭的罪恶,鞭挞资本家的血腥发迹史,预示旧社会必然灭亡的历史发展规律,这是人们对《雷雨》主题的流行看法。其实曹禺创作《雷雨》的初衷只是展示一部家庭生活悲剧,而不是一部社会政治悲剧。体现在作品中,就是周、鲁两家的血缘关系的渲染大于阶级对立挖掘,剧中的故事情节悬念和矛盾冲突焦点都是建立在血缘关系的基础之上。《雷雨》至少写了六种悲剧:一是周朴园的统治悲剧,二是鲁侍萍的命运悲剧,三是周萍、繁漪、鲁四凤之间的爱情悲剧,四是繁漪的个性解放悲剧,五是周冲的民主思想悲剧,六是鲁大海的工人罢工悲剧,这些悲剧的产生大都与血缘相关。周朴园的愿望是让周家秩序井然、风光体面,孰不知背叛他、怨恨他、反对他的竟是自己的妻子、恋人、儿子;鲁侍萍为当年走错第一步付出了30年的艰难困苦,没想到女儿会重蹈覆辙;周萍与繁漪、鲁四凤这两对关系违背常理,从一开始就注定不会得到圆满的结局。造成这些悲剧的根源就是血缘关系!即使是周朴园与鲁大海的冲突,似乎把家庭矛盾引向了阶级斗争,到头来仍然变成了父子相争,这种“意外”“偶然”“巧合”,其实都是曹禺有意识地精心设计的。由此可见,《雷雨》的本色是一部以血缘关系为依托的家庭生活悲剧。虽然不能忽略其折射出的社会意义和政治价值,但与20世纪30年代社会分析小说和社会分析剧过分强调作品的社会功能和政治功能不能相提并论。

二、人性的证明———《雷雨》的悲剧特质

《雷雨》通过“现实中的小人物”不引人注意的灰色生活,对人性的悲剧因素作恰如其分的展示。

第一,人物的生活道路和命运是悲剧的,并且这种悲剧命运是不可抵抗的。剧中人物一上场就想摆脱自己的命运,但却总摆脱不了,只能一步步走下去。他们都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都为自己的出路苦苦地抗争,而最终的结局都事与愿违。鲁侍萍一生充满了坎坷和不幸,30年前她与周朴园的相恋结合本身就是一个悲剧,30年后她的重新出现又是个悲剧,她的回来“挑明”了周鲁两家的人物关系,引爆了危机四伏的周公馆,无形中充当了扼杀自己子女灰色希望的“杀手”,除了感叹命运不公平之外,她还能怎么样呢?作品没有历数她30年来遭遇的各种苦难,而是以浓墨重彩描写这些苦难刻在她心灵深处的伤痕,表现出一个处于社会生活最底层并带有宿命观的普通妇女的生存状态。繁漪与周萍,一个要纠缠,一个要逃避,这种违背伦理的关系,也是注定以悲剧告终。而鲁四凤想通过与周萍的爱情摆脱自己卑微的地位,则是一种“见光死”。

第二,把貌似对立的性格因素和谐地统一在同一人物身上,拓宽了剧本的悲剧内涵。《雷雨》中最令读者(观众)难忘的人物是繁漪的极端和尖锐。她是那么令人厌恶,又是那么值得同情,她的悲剧意义在于让我们看清了封建性资本家这口“残酷的井”,是怎样把一个追求个性解放、渴望自由幸福的青春女性一步一步逼向疯狂毁灭的地步。周朴园身上也带有许多对立统一的性格因素:他受过资产阶级文明的熏陶,却体现出浓厚的封建专制思想;他努力树立自己体面有教养的正人君子形象,却给人留下自私庸俗卑劣的伪君子印象;他要建构“有秩序”的大家族体系,却一手导致了周家的土崩瓦解;他30年来一直在心灵深处惦念着鲁侍萍的生活,可当鲁侍萍再一次出现在面前时他却想用支票了结这段情缘。这说明曹禺把周朴园作为一个真正的人———而不是模式来写,真诚与虚伪的对立相融,既是人性的证明,也是人物悲剧不可或缺的因素。

第三,自然力对人性的拷问,增强了《雷雨》的悲剧震撼力量。曹禺尤其偏爱和擅长表现宇宙间雷、电、雨这种原始、野蛮、神秘的自然力量对人性本质的震撼、摧残、拷问。《雷雨》都通过这种“自然法则”来解读“人生的无奈”和“悲剧的根源”。首先是雷雨前的闷热制造了剧中人烦躁不安的情绪。夏天雷雨到来之前,空气令人窒息,鲁贵汗流满面喋喋不休地以“闹鬼”要挟女儿要钱喝酒;四凤则为母亲的即将到来害怕与大少爷的关系被暴露而心事重重神情不定;周萍为摆脱繁漪的死磨烂缠如热锅上的蚂蚁四处逃避;繁漪则在周朴园、周萍“两代人的欺负”中“打开一扇窗户”透露一口“新鲜空气”……每个人都各怀鬼胎,在矛盾中挣扎自救,预示着危机总体爆发的到来。其次是雷雨对剧中人灵魂深处的鞭打拷问。在雷雨中,周朴园尘封了30年的自欺欺人的情感如同他关闭的房厅窗户被打开了,肮脏的灵魂和虚伪的人性呈现无遗;繁漪冒着滂沱大雨反扣鲁家窗户把周萍和四凤关在里面,一道闪电照在她惨白的脸上,照出了她困兽犹斗的阴霾心理。第三幕鲁侍萍要女儿对天发誓再不见周家人,写了五次“雷声”,由远而近、从弱到强,每一次雷声都是对人物灵魂的震撼、拷打和追问,母女俩的“心照不宣”终于逃脱不了“自然法则”的“惩罚”。再次,“雷雨气氛”对读者(观众)的心灵荡涤:令人窒息的郁闷、揪心难耐的煎熬、惶然无措的恐慌,人们在悲剧性的过程和结局中,得到了一种痛苦后的解脱。

三、自制与内敛———《雷雨》的悲剧风格

第一,《雷雨》“自制内敛”的悲剧风格是曹禺温和的民主主义思想的体现。曹禺是一个进步的民主主义作家,其性情平和,不肆张扬,所宣扬的是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作品中更多的体现出一种“人文关怀”,鼓励本体的个性解放、关注人性的健全发展、肯定人生幸福理想的追求。周冲是一个没有受到现实社会污染的不带“杂质”的理想人物,年轻单纯、心地善良、平等待人、充满幻想、渴求自由,最能传达出曹禺的民主思想。

雷雨教学反思篇5

窗外那淅淅沥沥的小雨真令人讨厌,更可恨的是那雨渐渐变成了倾盆大雨,狂风吹乱了我们的思绪,使我们烦躁不安。唉,这该死的天气!

没过几分钟,天空电闪雷鸣,伴着瓢泼大雨,一起拥向人间。随着第一声雷响过后,教室里灯不再那样散发着光芒,风扇也停止了转动。教室陷入一片混乱之中,讲话的讲话,拿手电筒的拿手电筒。老师严肃地对我们说;“大家安静下来,这种状态更能反映出一个班的素质,更何况,你们本来就是素质班。”话音刚落,同学们立刻安静了下来,老师的意思不是明摆着吗?不就是在批评我们。看来,作业是做不成了,于是,老师便让我们背古诗和唱歌。

终于,10多分钟过后,我们又“重见光明”了,那些走到楼下的学生只好再次回到教室,有些同学已经被雨淋湿了。原来,等待也能使我们成功。

肖老师便以此来教育我们;“面对困难,有些人不知道怎样去克服它,却选择了退缩。只有坚强地面对困难,加上一点儿耐心,就一定能成功。”

雷雨教学反思篇6

关键词:有效性;理解;积累;运用

2011版新课标颁布以来,细读语文课标最为深刻的是这几点:落实年段学习目标、夯实识字写字教学,加强语言文字运用,呈现学生学习过程。细想想这几点正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最佳途径和有力保障。

在这里我就借人教版二年级下册《雷雨》一课探讨如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一、目标定位准确,合理取舍

这堂课简单的教学环节凸显了简明的教学目标:

(1)建立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自主识记4个生字。

(2)借助课文插图,在运用中随文了解生词的意思,初步感受文章用词的精准。

(3)梳理左右结构字的规律并能自主运用在书写中。

(4)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练习用“ 越来越 ”的句式说雷雨前的变化。

目标定位准确,直指语言的运用这一重点。通常低年级教学重在识字,一般识字环节都在20分钟以上,《雷雨》一课只有四个生字,从字形、字音上来看难度不大。学生通过预习和课堂上的自主学习很容易就能学会。因此,课堂上教师充分地放手,给学生自主学习展示的机会。老师把教学重点盯在提升低年段学生语言运用能力上,在教学内容上大胆取舍,重点突出,直奔语言运用能力增长点――带轻声词语的反复练读;重点词“垂下来”的意思和运用;“ 越来越 ”句式的理解和运用;“三看”写字规律的梳理和运用。目标与内容的聚焦和整合,提高了课堂效率,孩子们在有限的时间内、在轻松愉悦的过程中识字学文。

什么是有效的语言文字训练?根据设定的教学目标做好合理的划分,敢于取舍,就是有效的。

二、理解、积累、运用,层层递进

汉字是表意文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教学中要让学生在语境中识字学词,从而完成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让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雷雨》这节课教学设计的三个环节都给了我们一些启示。

1.第一环节互助识字、记字学词游戏化,把学习的过程还给学生

老师设计一些学生喜欢的活动,同学之间抽取卡片互读互听,通过这种检测的方式,同学之间互助学习,在同伴间矫正错误,读准生字的字音。接着,孩子们对“给拼音宝宝找朋友”这一活动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学生参与度极高,由个人抽测变为群体展示,带动学生群体的积极性,借此平台教师及时巩固和内化“轻声”的知识和朗读技巧。

2.第二环节在理解词句中培养准确遣词造句的能力

语言拓展训练,以学生的“做”为核心。生词“压下来”和“垂下来”的意思,是难点。对这两个词的区别,老师把生活中习惯的用法联系起来,设计了一系列活动:先观察蜘蛛垂下来的动画展示,直观地感知“垂”的含义;接着比较“掉下来”和“垂下来”的异同;再创设生活情境理解运用“在什么情况我们习惯用‘垂’下来?什么情况习惯用‘掉’下来?”(石头“掉下来”、小猫的耳朵“垂下来”),这样的设计,让孩子们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语,就是在“运用中去理解。”再读课文感受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接下来创设语境(诗句填空)w会表达效果。“看图,想着意思,选生字填入两句古诗“万条( )下绿丝绦”“千朵万朵( )枝低中”,结合着画面,孩子们很快就掌握了词语的意思,这样的设计就是“理解”和“运用”互相帮助,互相融合。

3.第三环节借助已有的知识帮助学生梳理迁移运用

本课的顺序很清晰,按照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顺序写出了景象的变化,课文中也用“ 越来越 ”的句式展示了不同的景象变化。本课教学中,课文句式“ 越来越 ”,如果单纯让孩子们仿照句式说话其实不难,孩子们已经有了一定基础。但是我们关注一下二年级的年段目标,“引导学生练习说复杂句式,把说话训练的重难点定位在‘连续说变化’上。”从说一句起,到用上好几个“……越来越……”连续说变化,表达一组完整的意思,在这种变化中感受雷雨这种自然景象的神奇、美妙,并且运用感受到的变化再次朗读课文,读出自己的情感体验。这样的运用来自文本,又对文本的理解、朗读有了提升。说一个“越来越 ”不是重点,学生如果无从说起,教师可以直接提示“天空、云、树……”重点要引导学生说多个“ 越来越 ”。什么是有效的语言文字训练?凭借文本中语言的例子拓展语言运用训练的空间,恰当运用语境化、生活化、现场化等实践策略,引领学生走进扎实有效的语言运用训练活动就是有效的。

怎样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突出“语文味”,打好基础教学?教师要明确目标、准确定位,遵循“识记―理解―积累―运用”递进的规律,才能让词语在低年语文阅读教学中“开花结果”。

参考文献:

雷雨教学反思篇7

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及强烈的求知欲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电教多媒体具有声、光、色、像等多种功能,它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去积极地思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有趣因素和艺术魅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表现手段多种多样化的特点,充分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维持在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现代远程教育资源中的多媒体课件总是力图通过形象生动的画面效果逼真的音响,给学生以多种感官刺激,激起学生对所学课文的探索欲望,达到课伊始,趣亦生,课进行,趣渐浓;课结束,趣犹存的境界。例如《雷雨》一课的教学,根据低年级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我动手设计了图文并茂、趣味盎然的多媒体课件。教学中,首先让学生回忆观察到的雷雨景象,接着让学生观察多媒体课件中我下载来的雷雨的景象:黑压压的乌云翻滚而来,狂风吹得树技不断摇晃,雨哗哗地下起来,一道美丽的彩虹出现在天空......活动的画面中夹杂着风声、雷声、雨声、蝉鸣声、蛙叫声等等。就这样在多媒体课件的声、光、色、像创设的情境中,学生学习课文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对雷雨这一自然现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节生动有趣、愉快和谐的语文课就这样拉开了序幕……

二、运用多媒体课件中的图像、声音、动画创设课文情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发展个性。

当前语文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提高语文学生的语文素养,就必须在课堂教学中艺术地引导学生敢于参与、乐于善于,善于参与,真正做到体现自主、注重探究。因而,教师可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课件中的图像、声音、动画创设课文情景,改变现有课堂教学以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获取知识的全过程,发展学生个性。在《雷雨》一课的教学中,笔者就通过动手设计的多媒体课件中的图像、声音、动画,唤起了学生对课文学习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课堂中一边带领学生观看生动有趣的动画,一边引导学生突破课文的重点和难点,让学生在活化了的语文课堂之中做到了对语言的主动感悟,积累了词语,同时,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也得到了发展。就拿体会词语运用的精妙这一点来说,“渐渐,渐渐地,雷声小了,雨声小了”一句中“渐渐地”一词,学生理解上有难度,教学时,我先让学生先听两组声音:一组雷声由大慢慢变小;一组雷声突然变小,学生马上指出第二组声音不对,可见学生主动领悟到雨的变化是从小到大,慢慢变化的。接着我又出示几组图像:花儿慢慢地开放,太阳从海上慢慢升起......学生马上举手用“渐渐”说话,不仅说了老师展示的画面,而且还马上联系生活实际说了很多渐渐变化的事物。在多媒体课件的帮助下,一节语文课就在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为主要任务的情况下进行着……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激情教学,激发学生内在的情感。

情感是学生学习中不可忽视的心理因素,激发学生情感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途径,尤其语文教学更应引导学生深情投入其中,悉心品味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与作品中的人物同喜同悲,以达到情感共鸣,增强学生情感体验。《丰碑》一文讲述了陈赓将军在云中山行军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位穿御寒衣服冻死的战士,而这位战士竟是负责发放给养被服的军需外长的感人故事,文短情深,催人泪下,但是现在小学生对过去年代的特点环境了解甚少,为了激发学生对这位军需处长的崇敬之情,教师可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激情教学,为了帮助学生进入课文的特定场景,开课时我利用远程教育课程资源中的多媒体课件创设情景,首先出示了电影资料《爬雪山,过草地》:“大雪纷飞,狂风呼啸的大雪山上,一支队伍艰难的行进着......”,“同学们让我们把纷飞的思绪拉回到艰苦的战争岁月,你们看......”教师绘声绘色的描述,配合着电影资料中生动的画面,立即把学生带入了一个特定的环境中,学生的情感被调动起来,为后面的学习做好了铺垫。一节回忆艰苦的战争岁月的爱国主义教育课从电影资料的观看中开始了。

四、运用现代技术教育技术辅助教学,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

小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障碍主要是由于缺乏必要的情趣创设和形象思维的帮助造成的,而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加上教师恰到好处的点拨讲解,使学生更易于理解把握,从而突然突破学习的重难点。《蝙蝠的雷达》一文,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讲,了解蝙蝠和雷达飞行探路的复杂过程及其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有相当难度的,为帮助学生理解这一难点,教师设计了以下的动态画面:夜空中,一只蝙蝠边飞边从嘴里发出声音,碰上一棵大树,反射回来到蝙蝠的耳朵,蝙蝠巧妙地避开大树,安全飞去,在此基础上,展示第二幅画面,蝙蝠变为飞机,嘴变成雷达、天线、耳朵变成接收器,大树变成一座高山,飞机依靠雷达安全飞行的画面形象地展现在同学眼前,这些生动的画面不仅帮助学生了解了蝙蝠飞行探路的复杂过程,而且体会到雷达正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启发而发展的,这一多媒体课件的运用使课文学习的难点在生动有趣的动画片观看中得到了有效的突破,一节语文课在宽松、愉快、和谐的氛围中落下了帷幕。

总之,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课堂应成为学生语文“践行”的场所。而电教多媒体为我们构建了一个开放的、实践性很强的语文学习世界,活化了语文课堂教学,使语文课堂教学时刻都闪现着生命的火花。

雷雨教学反思篇8

关键词: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7-198-01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是当学生处于“愤”“悱”(即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境地时,教师应帮助他们解其意,达其辞;如果教师举了“一隅”,,而学生不能以三“隅”来说明印证,则不必强求学生回答,教师应当相机再加以诱导。其实,孔子就是强调举一反三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重要性。

“举一反三”就是一种拓宽思路,培养和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教学原则和学习方法。在语文教学中,叶圣陶十分强调对学生举一反三能力的培养。他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些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技巧。”语文教师应当凭借教材这个“例子”,让学生“举一反三”,进而达到“不复需教”的理想境界。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知识迁移能力?笔者认为,应把握好以下几个环节:

一、推敲辨析,比较异同

当代德国著名教育家希尔克指出:“比较是“两个以上同种现象间的同一性,相似性和异质性的关系概念”,(《比较教育学》) 因为,有比较才有鉴别;通过比较,了解事物的不同与相似,就能由此及彼,触类旁通。

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思考进行比较,是为了提高他们的思辨能力,提高思维的敏锐性和精确性,实现举一反三,进一步掌握知识的本质联系和内在联系和内在规律性。

笔者在讲授第四册《雷雨》《茶馆》时,重点讲授《雷雨》中的戏剧冲突(人物之间的冲突,感情冲突,阶级冲突),分析了《雷雨》如何用个性化和动作性的戏剧语言来塑造人物形象,大略讲解了《雷雨》作者巧妙运用了“回顾”和“穿插”的方法,把“现在的戏剧”和“过去的戏剧”交织在一起,充分表现周鲁两家尖锐集中的矛盾冲突,剧情发展紧张激烈紧凑集中的戏剧结构,让学生掌握这个学习戏剧的“一”,然后以本文为“例子”,引导学生去“反三”――分析《茶馆》的戏剧冲突、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和戏剧结构。学生由于有了前者的“一”。就能顺着思路得出后者的“三”; 并由此懂得如何阅读和欣赏话剧。这里,笔者就运用了比较方法,启发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找出课文间的异同,揭示已知和未知间的内在联系,从而获得新的知识,真正实现知识之间的“举一反三”。

二、典题引路,触类旁通

在语文教学中,老师应当以具有典型意义的内容为重点,通过“解剖麻雀”让学生找出规律,并引导他们自己主动地去获取知识。语文教学要最大限度地发挥一“例子”的作用,就应在揭示“例子”的规律上多动脑筋,狠下功夫。

比如教识记“哺”字的字音时,教师就要教学生联系到它的形似字“脯”“甫”“浦”“铺”“捕”“哺”等字读音。学生通过典型实例识记掌握规律性的知识,他们在积累基础知识、阅读和作文方法上就能真正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并最终达到叶老师所说的“不复需教”的目的。

三、掌握方法,善于“举隅”

黑格尔在《逻辑学》中有句名言:“方法是任何事物所不能抗拒的、最高的、无限的力量。”也曾把方法比作过河的“船”或“桥”,不解决“船”或“桥”的问题,过河就成了一句空话。由此可见,方法在一定意义上就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实践表明,语文教学要真正做到“举一反三”,关键的一环是教师要善于“举隅”。语文教材中每册课文分讲读、课内自读和课外自读三类,教师一般把讲读课文作为“一隅”,精讲讲读课文,接着引导学生独立阅读钻研其他两类自读课文或与课文有关的报刊书籍,这是一种“举隅”;在作文教学中,教师选择一两篇范文分析比较,使学生从实例中拓宽思路,掌握写作方法,这也是一种“举隅”;从语文的知识的教学来看,比如讲析六种病句类型,教师便可选择其中之一重点突破,其他则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所掌握的方法自己去解决,这也不失为一种“举隅”的好方法。总之,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师应从教材和学生实际出发,选择最恰当的方法深入剖析,让学生掌握规律和方法,这是使他们达到“反三”这一目的的关键所在。

雷雨教学反思篇9

1.风

风,或东或西,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战胜东风,刮来吹去,永不停息。学校里的风,一定要以正风战胜邪气。校务要公开、公正、公平;年度考核、职称申报,一定要量化积分,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的讨论;教师表彰奖励,不能偷偷摸摸,不能谁和自己关系铁就给谁。

风,或南或北,飘忽不定,南北交替,寒来暑往,春夏秋冬,四季分明。不管何方的风,不管流行或不流行,也不管看得见或看不见,它都相伴于生活的每一个环节。上面刮的风,校长要及时传达给教师,要让教师清楚明白;外面刮的风,也要组织教师学习,要让教师呼吸新鲜空气,保持头脑清醒、思想清廉。

风,微风习习,如三月里的春风,送一丝清凉。学校普遍出现的有偿家教,屡禁不止。校长要拎起教师的耳朵,在他的脑门上涂上风油精,使其明白:此风不正,应当禁止。风,狂风大作,如夏日的暴风,掀起惊天巨浪。有些教师不把校长当回事,对此,校长该吼则吼,该拍就拍。风,刮起刺骨寒风,钻心扎肺。对于那些严重伤及学生权益的行为,要如“刮骨疗毒”,不伤筋动骨,不足以疗伤。校长应重拳出击,方能奏效。

2.雨

雨,或大或小,或急或慢,不看人的需要,只看天的心情。下雨的时机适宜,人们皆大欢喜,如淅淅沥沥的春雨,贵如油;下错时机,人们牢骚满腹,如缠缠绵绵的秋雨,愁煞人。

校长要做教师的“及时雨”。教师及其亲属生病,校长可以代表全校师生送去一篮鲜花、一箱水果、一笔现金,那就是送去温暖。现金不在乎多少,多少都是心意。教师成长需要专业引领,校长可以引领教师走向专家、走近专家,向专家学习,得到专家的指引;可以引领专家走进校园,走近教师,让教师与大师直接对话,以得到专家的指引;可以引领教师走进网络,走近网络中的专家,观看大师的精彩;可以引领教师走进书籍,与精彩的文本对话,与高尚的心灵对话,与先进的思想对话;可以引领教师通过“同伴互助”“自我反思”来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水平。

军民鱼水情。校长与教师的关系如雨水。无水则枯竭,水多成灾祸。校长与教师的关系犹如等腰直角三角形,校长如顶点,与教师等距离;校长如直角,正直。水清无鱼,浑水摸鱼,水浅养不了大鱼。故有人喜欢让水变清,有人喜欢把水变浑,有人喜欢溪水潺潺,有人喜欢洪水涛涛。水可载舟,亦可覆舟,但舟必须在水中才能前行,或进,或退,或翻。校长与教师不能走得太近,也不能离得太远。

3.雷

雷,一旦发出,就无法收回。看不见,摸不着,挡不住,熔不化,动有声,静无语。无形,无影,既可传递一切,又可摧毁一切。

雷厉风行,像雷那样猛烈,如风那样快疾。学校执行政策或法令应严厉迅速,办事声势猛烈,行动迅速。校长行事,当雷厉风行。校长的工作作风,直接体现出学校的工作形象,影响着教师的工作热情。校长的工作作风对全体教师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正人先正己,如果校长做什么事都能率先垂范,雷厉风行,工作前后衔接,环环相扣,树立高效、严谨的工作榜样,教师岂有不认真的道理。人都有追求上进和自尊的愿望,何况是为人师表的教师。久而久之,教师就会在校长的影响下,向校长看齐。如此,就不须总是这样要求,那样规定。

如雷贯耳,响如雷声进耳,人名如雷贯耳。校长当做名校长。教育实践渗透特有的文化底蕴,学校管理应融入独有的教育思考,管理风格彰显独具的特色教育。名校长之“名”,非名气之盛,乃名副其实、名至实归者。名校长应是有文化、有气度、有风度、有品位;不粗俗、不庸俗、不媚俗;胸怀坦荡、文雅谦和,洋溢着可贵的人格魅力和文化魅力;内在的学识修养,外显的举止言谈,能给师生以润物细无声的影响。学校管理要有境界,以自己的办学理念、办学行为和成果彰显其境界;还要有艺术,管理有一套,与名利、财色远距离,与干部教师等距离,与课堂教学近距离,与普通教师零距离。

4.电

电,来无影,去无踪,看不到,碰不得。只需有人轻轻一点、一按、一合,就可遍及全球。虽不起眼,却威力无比。

闪电是一种自然现象,是一种能量。校长要有闪电般的“能量”:自身质量、凡事商量、办事力量、容人度量……校长要科学谋划学校发展,科学计划自身发展,科学规划教师发展。校长要成为目标的守望者、任务的执行者、安全的追求者、环境的适应者、教育的管理者。校长要有思想,才能把学校办出特色,学校才能如电,像电子和质子这样的亚原子粒子之间产生吸引力。校长要用崇高的人格魅力吸引人,崇高的魅力在于坦荡的胸怀、开朗的性格、丰富的学识、广泛的兴趣、高超的才能、顽强的意志、充沛的体力等。校长要“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才能影响和带动教师乐学乐教,才能如电一样产生电磁场、电磁感应。

电,存在有线与无线之分。遥控是无线的。校长在学校管理方面要遥控,不能事必躬亲,不能出现“校长干副校长的事,副校长干主任的事……”现象。电,有正电与负电之分。凡是有人的地方,都有优劣。根据“二八定律”,校长要容忍80%的普通人生存,要容忍20%的优秀者升华。交通、取暖、照明、电讯、计算等,都必须把电作为主要能源。来到21世纪,现代工业社会的骨干仍旧依赖着电能源。在可看见的未来,电想必是绿色科技的主角之一。

雷雨教学反思篇10

[关键词]个性解放人性扭曲封建专制民主自由

话剧《雷雨》是中国现代戏剧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剧作者曹禺曾以说自己写剧本“醉心于人物的塑造”,写戏主要是写人.本着对艺术的这一追求,他笔下诞生了无数个个性鲜明的人物艺术形象,而成名作《雷雨》中的几个主要人物形象更是深入人心,成为广为人知的性格典型。剧中塑造了周朴园的虚伪与冷酷;周冲的纯真与虚幻;鲁大海的冲动与莽撞;鲁四凤的单纯与善良;鲁贵的贪婪与势利,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繁漪个性中的不屈不挠、无拘无束、敢爱敢恨的倔强性格也正是曹禺作品人物众生相中最闪亮的一个,从而成为戏剧《雷雨》贡献给中国现代文学人物画廊的最耀眼的形象之一。但繁漪这一人物是可悲的,其结局是凄惨的,繁漪的悲剧留给我们的是深深的思考。下面就对《雷雨》中繁漪的现象作一番分析和探讨。

一、人性的扭曲,心灵的窒息

首先,《雷雨》剧中的繁漪作为名门之女,正值花样年华的繁漪,十八岁那年便被迫嫁给了比她大十几岁的周朴园,一个足以做她父亲的男人,被周朴园续娶为妻。繁漪与周朴园的结合,实际上却是貌合神离,无论在年龄上还是在思想上,他们两者之间都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在物质方面,繁漪可以得到一切用来满足女人虚荣心的东西,但在精神方面,繁漪却一生的空虚。自己非但不能得到真正的爱情,还要被封建专制主义铐上精神枷锁。俗话说黎明前总是最/:请记住我站域名/黑暗的,如果对繁漪所处的时代、自身教养、家庭属性等进行分析,我们就不难看出繁漪有着资产阶级女性和旧式女人两个方面的因素。对繁漪性格上的两重性,曹禺先生也曾经这样说:“繁漪是五四以后解放的资产阶级女性(《雷雨》序)。”在繁漪的舞台指示中他又说:“她是一个旧式女人,有她的文弱、她的哀静、她的明慧。”而在新版《雷雨》中他综合了以上两种说法:“她是一个受过一点新式教育的旧式女人,有她的文弱、她的明慧。”显然,在繁漪这个追求个性解放的资产阶级女人身上还带有非常浓厚的封建色彩。繁漪出生在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末年,同时她又经历了辛亥革命和,三个时期都在她的身上打上了深深的烙印。繁漪具有旧式女人的“文弱”、“明慧”,以及在仆人面前那种旧式大家主妇的风范,这主要通过繁漪对侍萍貌、四凤深重的阶级偏见(旧式女人的表现)。

例如:繁漪明明知道自己的儿子喜欢四凤,却对周冲的选择大加阻挠,提醒周冲说:“她始终是个没有受过教育的下等人”。并决然地说:“我的儿子要娶,也不能娶她”(《雷雨》序)。在周冲面前,繁漪对四凤的偏见显然不是出于对四凤的嫉妒,因为四凤与周冲的相爱对她有利,这恰恰反应了繁漪真实的封建贵族意识、等级观念、门第思想和家长意识。

其次,繁漪上过私塾,又“受过一点新式教育”,这不仅使她具有了较高的文化水平,丰富了她的感情,开阔了她的精神世界,更重要的是使她具有了较易接受新事物、新思想的条件,所以当资产阶级革命的浪潮掀起以后,受到资产阶级个性解放思想的影响,使她不能安于“三从四德”所规定的命运,她要挣脱封建礼教的束缚,改变身为“工具”的命运,力图作为一个“人”而“真真活着”。她不顾封建礼法高呼:“我的心,我这个人还是我的。”可繁漪这个“中国旧式女人”无法选择到更好的叛逆的方法和途径,“她毫不犹疑地踏着艰难的老道,她抓住周萍不放手,想重拾起一堆破碎的梦救出自己”,“她不悔改,她如一匹执拗的马”,进行困斗的反抗,她不甘心,她以摧毁一切的力量发起进攻,进行报复。《文学名著导读之〈雷雨〉》,臧恩钰,辽宁大学出版社。

这一声声高呼完全是一个资产阶级女性追求人格独立、个性解放的重要表现。繁漪生活了十八年的周家,其阶级属性对她的性格也有很大影响。周家是一个典型的封建性的资产阶级家庭,有明显的封闭性和凝固性。周朴园作为封建式的家长,他的生活、思想、道德观念和家庭观念,无不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他在家中是“天然尊长”,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他扼制一切有生气的东西。在这个家里,受害最深的要数繁漪。周家对繁漪来说,无异于一个不透气的“铁屋子”。这对她的个性解放是一个极大的限制。同时也使她的反抗形式明显地有别于西方资产阶级女性。西方资产阶级女性虽然也没有政治地位,但是在个人生活上却有一定的自由,而繁漪却没有任何社交的自由,她完全是周朴园生活中的一个附属品。虽然在物质上她应有尽有,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资产阶级太太的生活,但在精神上却一贫如洗。周朴园的凶横以及繁漪自身的地位,都使她再也难跨出周家大门一步。这使得她只能把自己的追求局限在家庭以内,不得不把眼光投向她不该爱的周萍,最终导致了她一步一步地走向悲剧的结局。

再次,周家作为一个束缚人、压迫人的笼子,是繁漪反抗的对象,但长期的大家庭生活在她身上留下了极为深刻的烙印,使她的反抗带有被扭曲的痕迹。繁漪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但她却不是一个有开创性的能力和思想的人繁漪的反抗性,主要表现在对周朴园的反叛上。在《雷雨》整部戏剧中,繁漪和周朴园的正面冲突就有四处:(田本相《曹禺剧作论》)

第一次冲突是周朴园逼繁漪喝药。这次繁漪的反抗性是表现出来了,但这属于消极抵御。这可以从她的语言中看出来。如:“我不愿意喝这苦东西”,“我不想喝”,“留着我晚上喝不成么?”她最后还是屈从了,带着极大的愤怒把药喝了。虽然这主要不是为了周朴园。

第二次冲突是周朴园催促繁漪去看病。这次繁漪却是以挑战者的姿态出现的。周朴园曾经两次派仆人催繁漪去看病,繁漪都没有去,周朴园只能自己亲自去催,企图以家长的威严逼她看病,但他没有想到,繁漪并没有被他吓住,她仍没有去看病,而是径自回楼上去了。这次冲突中繁漪的态度有所改变,但优势仍在周朴园一方。因为最后他还是让周萍陪着柯大夫上楼替她看了病。

第三次冲突是繁漪雨夜从鲁家归来遇到周朴园。这次繁漪的反抗性更表现得淋漓尽致。她对周朴园的每一落千丈次问话的回答,都使周朴园感到惊愕骇异最后又只能摆出家长的架势命令繁漪到楼上去,但他得到的回答却是:“(轻蔑)我不愿意,告诉你,我不愿意。”这可以看出优势转到了繁漪一方。

第四次冲突是在剧尾。这次繁漪更以一个审判者的姿态,将周朴园叫出来,当着众人的面,撕毁了他庄严的外衣,揭露了他虚伪的道德面具,让周公馆见不得人的黑暗暴露无遗。而周朴园此时完全处于消极的被动地位。每次冲突之后,都使她们的关系发生变化。繁漪对周朴园的反抗,也由消极到积极,最后发展到越来越不可遏制,而且越来越尖锐,越来越激烈,最后终于完全撕碎了周朴园的“尊严”,彻底破坏了周家的“秩序”,显示出刀子“雷雨”般的性格。

二、没有爱情的婚姻悲剧

繁漪的悲剧是没有爱情的婚姻悲剧,是封建婚姻制度自身的矛盾,也是社会的悲剧。首先,从繁

漪和周朴园的婚姻方面来说,由于繁漪和周朴园两人的矛盾还没有激化到非此及彼的程度,还没有上升为冲突,因此解决这一矛盾的方式只能够是与周萍的通奸,但这并不是解除婚姻关系本身。从另一方面来说,繁漪虽然对周朴园充满了怨恨,但繁漪根本就没有打算过要冲击周公馆这座“死牢”,到更广阔的自由世界去寻找自己的幸福,她根本没有独立生活的能力,更不愿意舍弃养尊处优的太太生活。我们可以设想,如果繁漪与周萍的私通并未终止,那么繁漪与周朴园之间的家庭矛盾就不会那么激烈了。事实上,繁漪与周朴园之间的矛盾的表面化、尖锐化,是发生在私通关系被周萍主动终止之后。她对周朴园表面的对抗完全是由失望和绝望产生的报复心理的表现。繁漪作为不幸婚姻的牺牲品是令人同情的,但繁漪仍旧以门当户对的封建标准设计周冲的幸福,所以繁漪“表现了一种为爱情与自由而献身的精神”,显然是溢美在繁漪身上,并未表现出“反封建与个性解放的主题”,她也不是什么反封建与追求个性解放女性,传统文化的积淀对她的思想和行为依然有着很深刻的影响,使她的意识深层还潜伏着某些软弱的、妥协的因素,仍然备受封建伦理道德观念的束缚。她的许多话都是忍受着屈辱,违背着自己的天性说出来的:

“萍,好了。这一次我求你,最后一次求你。我从来不肯对人这样低声下气说话,现在我求你可怜可怜我,这家我再也忍受不住了.不,不,你带我走,——带我离开这儿,(不顾一切地)日后,甚至于你要把四凤接来——一块住,我都可以,只要,只要(热烈地)只要你不离开我”(《中外名著解读丛书之〈雷雨〉》,王兆胜,京华出版社)。

这都表明了一个绝望的女人的最后的、无力的挣扎,也显示出繁漪性格中旧式女人的怯弱,色厉内荏的一面。

繁漪嫁给周朴园可以说就是一个错误,是一个悲剧,而极力阻止周冲喜欢四凤,更是封建门当户对观念的影响。不管是《雷雨》的悲剧,还是繁漪的悲剧,归根结底都是封建社会等级观念的悲剧。作为周萍后母的繁漪,竟然不顾周朴园的,敢于与周萍谈恋爱,心甘情愿地做起了周萍地情人,以此来寻求自己的自由和爱情。这种近乎于地关系,为什么中国两千多年的清规戒律也无法束缚她的伦理道德,而犯下社会所不能容忍的罪孽?这源于她内心深处的原始野性,也就是她的无意识。繁漪也明白与周萍的关系是不正当不道德的,反复强调“屋子里闹鬼”,但她敢又冒天下之大不韪,努力维系着他们之间的关系,这是因为她的无意识已覆盖了她的意识,表现出她的真正渴求。在繁漪看来这并不是可耻的,反而是正义的是自己追求爱情自由的最好宣言,是自己葆有生命力的最好办法。繁漪之所以像所有大宅院中的姨太太一样,阴差阳错爱上丈夫前妻生的大少爷,可以说是出于环境所迫。在她平时接触的人中,没有人可爱,因此她不顾一切地狠狠的“抓住”了他。所以,当周萍痛苦甚至厌恶这种关系时,她却发出了这样的呐喊:

“我跟你说过多少遍了,我不这样看,我的良心不是这样做的。”当她知道周萍另有所爱,绝不把她放在心上时,她宣布道:“好,你去吧!小心,现在(望望窗外,自语)风暴就要来了!”(《雷雨》序)她是说天空中的暴风雨,可让读者感觉到的却是她心里的暴风雨。作者也说:“她是见着周萍又活了的女人,(不顾一切地)她也是要一个男人真爱她,要真正活着地女人!”(曹禺语)因此,戏剧在这种是非(是主人非主人,是情人非情人,是母亲非母亲)处境中,成功的塑造了她“雷雨”式的性格。

这种成功,不仅仅在于她思想如何崇高和性格如何可爱,更在于她用辛辣尖锐而不得已的反抗,折射地反映出封建势力压力的强大;反映出那个可怕的环境是怎样把一个怀着自由要求的女性逼到绝路上来的。她被逼上绝路是对置身其中的社会环境的血泪控诉,从而体现了作者“毁灭中国的家庭和社会”的批判价值。虽然繁漪对周朴园的反抗,带有个性解放思想跟封建专制斗争的性质,具有较积极的社会意义,可是繁漪性格中的封建性,使她的反抗又得不带有旧式女人的痕迹,具有软弱无力的特点。(田本相《曹禺剧作论》

三、矛盾的处境,缺失的灵魂

繁漪追求个性解放和民主自由,在当时虽有其积极的社会意义,但同时对她也不能给予过高的评价。我认为主要有以上几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作为真正觉醒的新女性应该是自尊、自爱和自律的,而繁漪远远没有达到这一程度。她的至高理想是追求自由的爱情,即使是追求也常常表现出自卑、自弃和自虐的特点。繁漪因为她常苦苦哀求周萍,甚至舍而求其次,提出即使将来把四凤接过来同住也行的要求。在得不到周萍的爱情时,竟然采取了玉石俱焚的做法。没有新女性应具备的远大理想和抱负,更没有为百姓谋幸福的思想境界。在对待周萍的态度上,繁漪在剧中的贯串动作,她的种种作为和直接目的,虽然在于想留住周萍,但其结果却往往是对周朴园的一种揭露。而且,她的揭露是那样的辛辣锋利,那样的痛快彻底。请看下面这一段对话:

繁漪:你最对不起的是我,是你曾经引诱过的后母。

周萍:(有些怕她)你疯了。

周萍:大家庭里不可能个个都是好人。不过我们这一房……

繁漪:都一样,你父亲是第一个伪君子。

繁漪:你欠了我一笔债,你对我负着责任,你不能看见了新的世界,就一个人跑。

周萍:我认为你用的这些字眼,简直可怕。这不是在父亲这样——这样体面的家庭里说的。

繁漪:(气急)父亲,父亲,你撇开你的父亲吧!体面,你也说体面?(冷笑)我在这样的体面家庭已经十八年啦!你也说体面?周家的罪恶,我听过,我见过,我做过。我始终不是你们周家的人。我做的事,我自己负责,不象你们的祖父,叔祖,同你们的好父亲,偷偷做出许多可怕的事情,外面还是道德面孔,慈善家,社会上的好人物。

其次,真正的新女性应该是理性的,也是无私的,而蘩漪常常是非理性的,也是自私的。她的言行常以非理性的方式表现出来。为了自己所谓的爱情,竟冒着雨盯周萍的梢,甚至利用儿子的童真无邪当枪炮使,连周萍都痛骂她“丧失了一个母亲最基本的天性”。对繁漪这个形象要辨证地来看:一方面,她身上具有反封建专制的个性解放色彩,她很大胆,勇敢的追求自由、爱情。她是周公馆这个死寂的封建专制家庭的一场突发的“雷雨”,一道划破夜空的闪电,她照亮了所有的黑暗与罪恶,发出了自己生命的最后一叫。另一方面,要与追求真正个性解放和民主自由的新女性区分开来,看到她身上的封建落后女性的局限性,这使她无法摆脱家庭、社会的束缚,无法获得最起码的个性解放,最后终被黑暗吞噬。她是旧制度、旧家庭里被、被摧残、被遗弃的受害者,是封建资产阶级家庭和黑暗社会造成的悲剧人物,具有较深刻的典型意义。她的悲剧命运是值得同情的,她的不幸暴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罪恶,她的叛逆和挣扎是对封建专制统治的有力冲击。通过追求个性自由而产生的爱情,不是美丽的。所以,她不可能获得真正的幸福,她的悲剧也就成了社会的必然。《雷雨》成功塑造了这个丰富、复杂而微妙的人物形象,刻画了她复杂而隐秘的灵魂。她在中国现代文学画廊里是最为突出最为显赫的形象之一。

总之,对繁漪这个形象要辨证地来看:一方面,她身上具有反封建专制的个性解放色彩,她很大胆,勇敢的追求自由、爱情。她是周公馆这个死寂的封建专制家庭的一场突发的“雷雨”,一道划穿夜空的闪电,她照亮了所有的黑暗与罪恶,发出了自己生命的最后一叫。另一方面,要与追求真正个性解放和民主自由的新女性区分开来,看到她身上的封建落后女性的局限性,这使她无法摆脱家庭、社会的束缚,无法获得最起码的个性解放,最后终被黑暗吞噬。她是旧制度、旧家庭里被、被摧残、被遗弃的受害者,是封建资产阶级家庭和黑暗社会造成的悲剧人物,具有较深刻的典型意义。她的悲剧命运是值得同情的,她的不幸暴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罪恶,她的叛逆和挣扎是对封建专制统治的有力冲击。通过追求个性自由而产生的爱情,不是美丽的。所以,她不可能获得真正的幸福,她的悲剧也就成了社会的必然。《雷雨》成功塑造了这个丰富、复杂而微妙的人物形象,刻画了她复杂而隐秘的灵魂。她在中国现代文学画廊里是最为突出最为显赫的形象之一。

参考文献:

1、曹禺:《雷雨

》,人民教育出版社,20__年第3版。2、黄修已:《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中国青年出版社,20__年第1版。

3、臧恩钰:《文学名著导读之〈雷雨〉》,辽宁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版。

4、王兆胜:《中外名著解读丛书之〈雷雨〉》,京华出版社,20__年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