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管理十篇

时间:2023-04-06 23:22:54

质量管理

质量管理篇1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学生总体素质却有所下降,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不稳定性,其实际质量与目标要求之间存在着较大差距。本科毕业论文质量评价体系是全面衡量论文质量的标准,现行的毕业论文质量评价体系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1对论文管理质量的评价存在局限影响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因素有:学校主管部门对论文质量的过程管理、院系领导对论文质量的过程管理、指导教师对论文教学过程的执行、指导教师对其所带学生的指导和管理、学生对毕业论文过程的执行。现行的毕业论文质量评价体系往往只看重论文的内容质量、形式质量和答辩质量,而对论文管理质量的评价却存在着局限性和狭隘性。

1.2评价指标不全面,评价内涵不明确毕业论文的质量评价不同于课程考试的成绩评定,论文的选题、研究内容、方法及结果均没有标准答案,不宜进行明确评分。评价指标和标准均含有可变因素和主观因素,这就要求评价体系具有多层次评级指标以及精准明确的评价内涵,而现行的毕业论文质量评价体系却存在着体系松散宽泛、评价指标不全面、评价内涵不明确的问题。

1.3针对实施对象不能因材施教学校各专业使用的毕业论文质量评价体系,一般是由学校教务职能部门制订的适合所有专业通用的评价体系,评价内容往往是适合所有专业的抽象化、概念化的模糊语言,而不是体现专业特色的具体语言。没有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特点来构建适用本专业的评价体系,既不能真实反映论文本身的质量,又不能准确评价人才培养质量及整体教学水平。

1.4没有形成良性的循环反馈现行的毕业论文质量评价体系,除了对论文质量进行评价以外,在发现论文教学环节中存在的问题这一方面却没有发挥重要作用,往往只能发现论文的质量问题,却不能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无法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反馈。随不断发展变化的新形势,论文质量评价指标及权重应作出相应的调整。

2构建生物工程专业毕业论文质量评价体系的探索

2.1构建原则

2.1.1系统原则毕业论文的撰写是一个系统工程,对毕业论文的质量评价不仅要注重论文的选题、文献综述、外文翻译、文字表述与图表质量、格式规范、答辩及成果所反映的学生学术水平与动手能力、综合应用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的能力等,而且要充分考虑学校及学院对毕业论文的过程管理工作,以及指导教师对论文教学过程的执行和管理。

2.1.2专业原则生物工程专业属于理学、工学和药学等多学科交叉学科,综合性强,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与生物相关的知识技能、理学的基本概念尤其是生物技术的基本概念,还要掌握工科的相关知识。而对于中医院校的生物工程专业来说,还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中医药学科背景。因此,构建我校生物工程专业的毕业论文质量评价体系应体现本专业的学科特点、人才培养目标和学校的传统特色,以此提高论文质量评价的准确性,并引导培育专业特色。

2.1.3操作原则一个易于操作的毕业论文质量评价体系应具有客观性、可测性和完整性,指标内涵不模糊,应使用明确及可以考评的语言对指标进行描述,而模糊及难以量化的指标则放入综合评价中。操作性好的毕业论文质量评价体系,可以减小评价者对论文的主观评价影响,缩小评价结果与实际质量之间的偏差,体现对论文质量评价的客观性。

2.1.4激励原则构建本科毕业论文质量评价体系,应将科学性与可行性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基本指标与提高性指标相结合。所构建的毕业论文质量评价体系要具有一定的导向性,能充分调动学生、指导教师、管理人员的积极性。

2.2体系内容

2.2.1静态质量评价毕业论文的静态质量评价是指对毕业论文的成果质量进行评价,包括对论文的内容质量、答辩质量和形式质量进行评价。将一级指标“静态质量”分解为3项二级指标:内容质量、答辩质量、形式质量。毕业论文的内容质量是毕业论文质量的核心,在毕业论文质量评价体系中占有较大比重,对论文的评价结果具有决定性影响。毕业论文的内容质量涉及到论文的选题、文献综述、外文翻译、研究成果等方面,将二级指标“内容质量”分解为选题、文献综述、外文翻译、学术水平与动手能力、综合应用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的能力等三级指标,对选题是否合理、文献综述是否具有综合性特点、外文翻译是否准确、研究成果能否反映学生的综合能力等进行评价。

毕业论文的答辩质量反映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对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思维应变能力、多媒体应用能力等的全面体现,具有直观性、过程性、综合性的特点。将二级指标“答辩质量”分解为汇报论述、口头表达、回答问题、多媒体应用等三级指标,对答辩汇报是否条理清楚、口头表达是否流利、回答问题是否准确、多媒体应用是否优秀等进行评价。毕业论文的形式质量是本科毕业论文的直观表现,论文在结构层次、语言文字、数据图表等方面应具有规范性、标准性、可读性。目前,毕业论文的规范化问题已成为影响毕业论文质量的重要因素,如论文的结构层次不合理、数据图表不规范、撰写格式有误、参考文献格式不规范等。将二级指标“形式质量”分解为结构层次、文字表述、图表质量、规范要求等三级指标,对论文结构是否严谨、文字表述是否合理、图表制作是否精确、文本格式是否规范等进行评价。

2.2.2动态质量评价毕业论文的动态质量评价是指对毕业论文的过程管理质量进行评价,毕业论文的过程管理包括学院对毕业论文工作的管理和监控,以及指导教师对论文教学过程的执行和管理。学院对毕业论文工作的管理评价主要包括制度建设、组织保障、教学条件、过程管理等各方面的评价。制度建设的评价是对学院是否制定了毕业论文的工作方案以及具体规范要求进行评价;组织保障的评价是对学院是否成立毕业论文工作小组或答辩委员会进行评价;教学条件的评价是对毕业论文的实验条件、图书资料等支撑情况进行评价;过程管理主要评价本科毕业论文工作的全过程管理情况。对指导教师工作的评价注重于论文任务书与指导开题报告的质量,计划进度及执行情况,评语的客观性与公正性,对各个环节的指导工作是否到位等。在影响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各个因素中,指导教师对论文教学过程的执行和管理对毕业论文教学质量的评价影响最大。

3结语

质量管理篇2

武器装备作战需求论证质量评估系统主要辅助需求质量评估,使用本系统的人员主要包括需求分析人员、系统开发者、技术人员、装备使用人员、项目管理者、质量评估人员和决策者。在装备作战需求分析过程中,需求论证人员通过对作战活动和作战过程及其相关的业务流程仔细研究,从中提取武器装备系统的作战需求,或通过与军事人员的交流获得作战需求,管理人员与评估人员则要对项目的进展及质量进行信息收集,了解、掌握论证的进展情况及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并采用合适的模型进行论证质量评估。对应于作战需求论证质量评估系统的主要工作过程,可得出其主要功能需求如下:

1)需求分析数据管理需求

包括装备作战需求分析中的各类需求模型及其元模型数据,这些数据主要是以图形、表格、文字等形式表示,必须以某种形式将这些数据存储并管理起来,以方便评估人员在质量评估过程中提取各类需求数据,进行质量评估。

2)质量评估模型管理需求

实现对论证质量评估模型的管理,包括模型的表示、模型的存储组织结构、模型的查询和维护及模型的调用。

3) 需求质量评估文档管理需求

评估系统需要提供各种评估模板,以便于要求论证人员按一定的格式编制文档以及评估人员按固定的模型开展评估,另外对一些与图形相关的文档,也可根据图形的描述内容直接生成,再由使用人员完善。

4) 研讨功能

在论证质量评估过程中,有很多问题需要专家通过研讨方式确定,如关键控制点的选取,系统需要提供研讨支持功能辅助分布在不同地方的专家进行研讨。

2 系统框架与功能模块

2. 1 系统总体框架

系统总体框架,质量评估系统由项目管理模块、需求过程质量评估模块、需求方案质量评估模块、需求数据管理模块、质量评估模型管理模块、研讨模块和人员管理模块组成。该系统以装备需求分析过程模型和质量评估模型库为核心,在研讨厅系统支持下,通过模型的组合使用实现装备需求论证过程和需求方案的评估。

2. 2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武器装备作战需求论证质量评估系统以系统工程、军事运筹学为基础,以计算机技术、数据库、研讨厅、质量评估模型为手段,实现从定性到定量的人机交互系统,系统具有如下功能:

1)装备需求论证过程质量评估模块

该模块采用关键控制点思想,将需求论证过程分为作战任务分析、能力需求分析、非装备途径分析、装备途径分析四个关键控制点,通过建立这四个关键过程质量评估指标体系、评估模型,能够进行论证过程质量评估。论证过程质量评估结果可以由量化数据或图表的形式显示,以帮助管理者和开发者分析作战需求开发状况,及时对项目做出调整,改进论证过程,最终保证论证质量。

2) 装备需求方案质量评估模块

该模块从多视点角度出发,通过建立需求方案质量评估指标体系,采用基于多视点的质量评估方法,能够进行装备需求方案质量评估。

3) 项目管理功能

该模块实现对质量评估项目整体信息的记录,包括新增项目、修改项目、删除项目等功能。

4) 数据管理模块

在需求论证质量评估过程中,需要对相关数据以一定的方式进行存储和管理。主要包括以下数据:

① 需求分析模型数据,包括作战任务分析模型数据、能力需求分析模型数据、非装备途径分析模型数据、装备途径分析模型数据,这部分数据是质量评估的基础数据;

② 评估指标数据,包括论证过程质量评估指标和需求方案评估指标数据;

③ 质量评估模板数据,主要指事先设定好的评估模板文档;

④ 质量评估过程数据,包括评估指标量化数据、评估数据、结果数据;

⑤ 质量评估进展数据,包括质量评估进展及达到的阶段;

⑥ 需求方案数据,包括质量评估生成的作战任务清单、能力需求清单、非装备解决方案、装备需求方案。

5)模型管理模块

目前常用的质量评估模型包括神经网络、层次分析法、模糊评判法等,专用的论证质量评估方法包括基于关键控制点的需求质量评估方法、基于多视点的需求质量评估方法、基于作战实验推演的装备作战需求方案质量评估方法等,模型管理模块实现评估模型的表示、存储、查询、调用及模型的组合。

6)研讨模块

论证质量评估问题极具复杂性,需要多领域、多学科的人员共同协作完成,研讨是必要的研究步骤和手段,研讨功能是解决复杂问题支持系统必备的重要功能。7)用户管理模块。用户管理实现了用户登录、注销、用户和用户组的增加、删除和修改。用户组是一组用户的集合,比如选定的一组评估专家。所有系统角色都使用用户登录和注销功能,系统管理员使用用户和用户组的增加、删除、修改功能。

3 武器装备作战需求论证质量 评估系统流程

质量评估系统的工作流程主要包括需求论证过程质量评估和需求方案质量评估,其中,需求论证过程质量评估主要采用基于关键控制点的评估方法,对作战任务分析、能力需求分析、非装备途径分析、装备途径分析过程进行质量评估,过程评估的结果是生成作战需求方案。然后,采用面向多视点的评估方法对需求方案进行质量评估,得到质量评估结果。系统工作流程所示。

4 基于多 Agent 的需求论证质量评估模型管理设计

在需求论证质量评估过程中涉及到很多评估模型,任何一个环节的评估可能需要多个模型组合使用,因此,在系统设计时,需要充分考虑如何实现这些质量评估模型的管理。本文采用基于多 Agent 的模型动态管理方法,通过一个管理 Agent 和不同质量评估模型Agent 之间的协商来解决论证质量评估问题。其中,每个质量评估 Agent 代表一种评估模型,它不仅封装评估模型,还包括事先设定的知识库,用于和外界进行交流,管理 Agent 负责协调各质量评估模型组合完成一个评估任务。基于多 Agent 的质量评估问题求解过程所示。对于一个待评估问题,首先判断是否存在求解模型,如果没有,将问题进行分解后继续判断;如果有求解模型,将问题发送给此模型,进一步判断是否能够独立求解,如果不能,需要寻找合作模型,此时需要借助管理 Agent 模型进行协调,直到得到结果。

5 武器装备作战需求论证质量评 估系统实现

为了使整个系统体系架构具有良好的跨平台性和较强的扩展性,为今后系统功能的扩展留有余地,本系统使用基于 J2EE 软件架构的 MVC 模式开发,系统开发工具是 Visual Studio2010。下面以基于关键控制点的装备作战需求论证过程质量评估方法实现为例进行说明。对于某次装备作战需求论证活动,采用层析分析法建立基于关键控制点 A、B、C、D 的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然后对指标进行两两判断矩阵比较,得出需求评价方案 1、方案 2、方案 3 的 4 个关键控制点的过程质量评估值。

6 结束语

质量管理篇3

摘要: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来研究企业股权融资成本的影响因素。文章从理论、信息理论和保险理论三个角度来说明审计选择对企业股权融资成本的影,进而得出了选择高质量的审计师对于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和提高企业价值具有积极影响的结论。

关键词:资本市场 审计选择 股权融资成本

一、引言

内源融资由于风险小,资金容易获得,所以成为企业融资的首选方式。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企业技术的进步,仅仅依靠内源融资已经难以满足企业对资金的需求,因此外源融资也逐渐成为企业获取资金的重要方式。然而由于信息不对称、成本以及逆向选择等问题的存在使得外源融资的成本高于内源融资的成本。

选择高质量的审计师是解决信息不对称、成本以及逆向选择的重要方法之一,高质量的审计师所出具的审计报告在有效的资本市场中传递着积极信号,为投资者提供了监督和保险等功能,能有效降低资金提供者和使用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和逆向选择等问题。伴随资本市场信息不对称情况的改善,企业的股权融资能力会变强,从而股权融资成本也会下降。

本文从理论、信息理论和保险理论这三个角度来说明审计选择对企业股权融资能力的影响,一方面高质量的审计报告能够为投资者的投资决策提供有用信息,另一方面也能够提高企业的融资能力,降低融资成本。

二、企业融资成本与审计质量内涵

企业融资是指企业资金的筹集过程,包括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两种来源。由于市场环境变化、技术进步和企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仅仅依靠内部融资已经难以满足企业的资金需求,外部融资显然已经成为企业融资的主要途径。选择高质量的审计师能帮助企业融资和降低股权融资成本,这在很大程度上可能会影响企业在融资过程中的审计师选择的动机。

审计质量有两方面内涵:审计师是否能够发现会计报表存在的问题;审计师是否能够报告已发现的会计报表存在的问题。目前学术界对审计质量的衡量主要有如下几个替代变量:(1)审计规模。审计规模主要是指会计师事务所的规模。规模大的会计师事务所提供的审计质量可能越高。(2)收费与佣金。注册会计师的收入主要来自于收费和佣金,因此其收费标准直接影响审计质量。(3)事务所品牌。声誉高的事务所出具的审计报告的质量通常要高于普通的事务所。(4)审计师的专业性。审计师越专业,提供的审计质量越高。

三、审计选择对企业融资成本的影响机制

(一)基于审计需求理论的研究

审计需求理论认为高质量的审计需求产生于企业中的委托关系。委托关系是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生产分工的细化而产生的。它通常表现为两种问题,第一种是股东与管理层之间的问题,股东与管理层之间由于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而成为委托关系,但其二者的利益并不完全一致。在信息对称的情况下,管理层的行为是可以被观察到的,股东可以根据观测到的管理层的行为对其进行奖惩和激励。然而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由于股东知识经验的不足等导致股东对管理层不能有效的监督,股东不能直接观察到管理层的行为。当两者利益不一致时,管理层有动机为了自身利益而做出损害股东利益的行为。因此,财务报表反映的会计信息作为反映管理层财务质量和经营状况的有效手段成为股东对管理层报酬激励契约的基础,所以管理层有动机和能力操控会计信息来达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目的。管理层通常会聘请高质量的审计师对企业的财务报表进行审计并出具审计报告,增强股东对管理层组织和管理能力的信赖程度,这就产生了企业对外部审计的需求。在我国现阶段,企业全部的生产经营活动都要经过注册会计师的监督和审计,管理层只能寄希望于注册会计师未能发现其舞弊等导致的重大错报风险,因此,审计需求转化为对高质量审计的需求。

在我国的资本市场上,很多公司股权都相对集中,在这种情况下大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也存在问题。大股东掌握的公司经营的信息要远远多于中小股东,随着大股东持股比例的上升,大股东为了自身利益有能力也有动机对公司的管理层进行监督,同时随着他们对管理层控制能力的增强,极有可能完全控制管理层,因此大股东通常会通过关联方交易、资产转移等手段进行利益输送,侵占并逐渐掏空上市公司。为了防止其利益侵占行为被发现,大股东会有粉饰财务报表或披露虚假信息的动机,由于高质量的审计师发现违法违规的可能性更大,因此控股股东对高质量审计的需求就会降低。

可见,高质量的外部审计是一种有效的外部监督手段。从企业管理层的角度来说,管理层有选择高质量外部审计的动机来减少企业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减少股东与管理层之间的冲突和道德风险,从而降低融资成本和成本,提高企业的价值。而从企业控股股东的角度来说,为了防止其违法违规行为被发现,控股股东不太愿意选择高质量的审计师。通常情况下,为了降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成本问题,成本越大的企业对高质量审计的需求就越强,所以企业更倾向于聘请规模大的会计师事务所。

(二)基于审计需求信息理论的研究

审计需求信息假说的观点认为,财务报表反映的会计信息可以向外部投资者传递关于企业价值的信息,而审计师对财务报表的审计结果可以使企业财务信息更加真实可靠,能够减少股东和管理层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和逆向选择行为,还可以增加会计信息的价值,进而提高会计信息对财务报表使用者决策的有用性。会计信息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投资者能否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因此,投资者为了提高投资决策水平和投资效率,会要求管理层选择高质量的外部审计对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和公允性进行审计并出具审计报告。一般情况下,会计信息质量较高的企业通常也会选择高质量的外部审计对财务报表进行审计,从而提高企业会计信息质量和企业声誉,以期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的经营状况做出正确的判断,同时也进一步提高了企业在资本市场上的融资能力。

此外,该理论还认为,投资者如果不能准确地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和发展情况,出于谨慎性考虑他们将会以市场上全部企业的平均价值来确定目标投资企业的市场价值,这就会导致价值高的目标投资企业的市场价值被低估。价值高的目标投资企业为了防止市场价值被低估和吸引潜在的投资者,他们通常会采用信号传递的手段,向外部潜在投资者传递其企业经营状况良好的信号,以此来区别于价值低的企业,从而获得更多的融资机会和更低的融资成本。信号传递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聘请高质量的审计师,并且由于高质量审计师的审计收费通常较高,价值高的企业较价值低的企业更有能力支付较高的审计费用,因此这种行为不容易被价值低的企业所模仿,由此产生了对高质量的外部审计的需求。投资者不能直接观察到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他们只能根据财务报表反映的信息来进行投资决策,因此审计质量的高低成为他们判断企业价值高低的重要信号,投资者通常认为审计质量越高的企业其企业价值也较高,因而价值高的企业为了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会选择高质量的审计师进行审计,以便向外界传递企业经营状况和发展情况良好的信号,从而吸引投资者的投资,增加企业的融资机会,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三)基于审计需求保险理论的研究

基于审计需求保险理论的观点认为,高风险的企业更愿意聘请高质量的审计师。企业通过聘请高质量的审计师对财务报告进行审计,一方面为了降低财务报表可能带来的投资风险,提高财务信息质量;另一方面将外部审计作为一种投保的方式,主要为外部投资者提供保险担保,降低投资者的投资风险,实现风险的分散和转移。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如果由于注册会计师的失职导致未能发现被审计企业由于舞弊导致的重大错报风险,而投资者根据财务报表信息进行投资导致了投资损失,除了企业外,注册会计师也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和赔偿相应的损失。这种连带责任使得高质量的审计师和企业合谋的可能性小,因此高质量的审计师可以对企业的经营状况和发展情况提供一定的合理保证,改善财务报表的质量,增强外部投资者对财务报表的信赖程度。

高风险的企业一般会倾向于选择高质量的外部审计师来增强投资者对公司的信任,吸引潜在投资者的投资。高质量的审计师通过对企业的财务报表进行审计并发表相应的审计意见,提高了企业声誉,为投资者做投资决策时起到了参考作用,降低了投资人与企业之间的成本,从而提高了企业的融资能力。

四、结论

高质量的审计师能合理保证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起到降低信息不对称、监督以及保险的作用。审计所具有的降低信息不对称功能,可以减轻企业融资前的逆向选择问题,监督功能可以减轻企业融资后的道德风险问题,而当企业出现经营失效时,审计保险功能则可为投资者追偿投资损失提供可能。

选择高质量的审计师一方面可以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吸引潜在投资者;另一方面也促进了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进一步提高了企业在资本市场上筹措资金的能力。因而,为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需要从制度层面和法律层面,加强对企业选择高质量外部审计的激励与约束,为企业治理提供有效的外部监督环境。从国家的角度来说,国家在制定相应政策时可以向会计师事务所做大做强方面多倾注力量,从而在法律上确保审计师的独立性和专业性,这样既有利于企业的融资需要,也保护了企业外部投资者的利益。

本文的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本文只是分析了审计师选择对企业股权融资成本的影响,而对于审计师选择对企业债券融资成本的影响并没有涉及,未来可以在这一方面展开深入研究和分析。J

参考文献:

[1]荣桂范.我国系族企业债务融资与公司绩效关系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硕士论文,2011.

[2]李明辉.成本与审计师选择行为研究综述[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7,(28).

[3]解梦文.家族企业高管出身、审计师选择对盈余质量的影响研究[D].重庆大学硕士论文,2013.

[4]张嘉兴,余冬根.产权性质、审计师声誉与债务融资能力――基于中国2010―2014年A股IPO公司的经验证据[J].财经论丛,2015,(11).

[5]江伟,雷光勇.制度环境、审计质量与债务融资[J].当代经济科学,2008,(02).

质量管理篇4

关键词:高校;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体系

本科教学质量是高等学校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在大学扩招、生源质量下降、教学质量下滑的大环境下,高校要坚定不移地以本科教学为中心,狠抓教学质量不放松,通过建立健全各项教学管理制度,不遗余力地对教学各环节进行强有力的监控和科学规范的评价,这是保证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为社会输送有用人才的最根本的手段和途径。

本研究在常规管理的基础上,以理论(课堂)教学、实践(实验)教学和毕业设计(论文)等关键环节为特定研究对象,结合实际设计了具有较强操作性和约束力的、以量化评价为特征并和教师的教学津贴分配、年终考核及职称晋升直接挂钩的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

一、教学质量监控及评价体系的组织实施情况

1.理论(课堂)教学质量监控及评价体系

(1)方案设计思路。在《机械学院教学工作管理规程》常规管理的基础上,制定了《机械工程学院理论教学质量评价办法》,建立了“学生+督导组成员+系部主任+教师同行”全员参与的“四位一体”的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通过教师随机听课、学生集中打分等评价形式对全体任课教师从纪律、备课、仪表、课堂讲授、教学方法、答疑、完成教学任务、教学效果等各个方面分不同层次由不同人群进行量化评价。

(2)主要实践过程。本体系分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两部分。

教师评价:每学期初,由督导组长下达本学期的听课任务(督导组成员每人听课10人次,系部主任8人次,教师同行5人次),每位听课者在规定的时段内(通常13周)随机听课,根据评价表所列项目独立判断并以量化的形式给予评价。

学生评价:在学期末考试前,由教学督导组安排组织全体学生对每位任课教师进行集中评价。

教师和学生的评价结果由督导组长汇总统计,评价分数作为“质量因子”直接与教学津贴挂钩,并作为年终考核和职称晋升的参考依据。

(3)解决的主要问题。理论(课堂)教学是最重要的教学环节之一。在《教学管理规程》中,对此提出了原则性的要求。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不同教师授课风格各异,“自由裁量度”很大,又没有有效的质量监控手段和客观的评价标准,教学津贴按同一标准发放,易导致讲好讲坏都一样,用心不用心都一样,年终考核评优和晋升等也缺乏客观公正的评价依据。这不仅大大挫伤了工作努力的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导致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动力不足,也使得控制和逐步提高教学质量无从落实和保障。

2.实践(实验)教学质量监控及评价体系

(1)方案设计思路。在《机械学院教学工作管理规程》常规管理的基础上,制定了《机械工程学院实验教学管理规程》和《机械工程学院实验教学质量评价办法》,结合本科教学工作评估的要求与经验以及实践(实验)教学的组织特点,建立了以确保实验开出率、促进实验类型转变、力保学生“应知应会”为目标的监控和评价体系。通过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捆绑考核、检查统计有关实践(实验)教学管理资料、实验开出率、实验类型比例、学生评价及现场测评等形式,对实验员及相应课程的任课教师的实践(实验)教学质量进行量化评价。

(2)主要实践过程。本体系分学生评价和院(部)评价两部分构成。

学生评价:在相关实践(实验)教学工作结束、成绩公布前,从每班随机选取15-20名学习成绩中等以上学生对实践(实验)教师的业务水平、实践(实验)指导、答疑、敬业精神等进行评价。

院(部)评价分两步进行:由中心实验室主任对有关实践(实验)教学管理资料、实验开出率、实验类型比例等进行检查统计(其结果与理论教学任课教师的教学津贴相关);由实践(实验)指导教师自行选择3名学生、学院实践(实验)教学质量评价小组根据学生名册随机抽取3名学生进行现场测评,并给出量化评价结果。

评价结果由督导组长汇总统计,评价分数作为“质量因子”直接与教学津贴挂钩,并作为年终考核和职称晋升的参考依据。

(3)解决的主要问题。理论(课堂)教学和实践(实验)教学两张皮:任课教师对实践(实验)开出率和教学质量不够关心,对开发新实验和设计型综合型实验改善实验类型、提高实验教学水平缺乏热情;实验指导教师对提高业务水平动力不足、对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不够重视等。

3.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控制及评价体系

(1)方案设计思路。在《机械学院教学工作管理规程》常规管理的基础上,制定了《机械工程学院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管理办法》,建立了贯穿全过程的质量监控及评价体系,对从指导教师筛选和学生资格控制,到选题、题目审核、题目公布、学生选择、工作指导、中期检查、答辩各环节进行监控和评价。

(2)主要实践过程。下达毕业设计(论文)指导任务,由具有指导资格的教师拟定题目并填报毕业设计(论文)题目申报表,经各系部初审后上交教学科研办公室汇总。

由学院毕业设计(论文)工作领导小组组织有关资深教师对上报的题目进行审核,剔除偏离培养方向、题目过难或过易等不合格题目。

对毕业班学生进行资格审查。以进入毕业设计(论文)环节前的挂课数量为参数设置“门槛”,挂课数量超过“门槛”者不得进入毕业设计(论文)环节,责令其重修未通过课程。

公布审核后的题目供学生选择并填写题目选择表,经指导教师签字认可后交教学科研办公室汇总。

由学院公布指导教师及其学生。进入毕业设计(论文)指导阶段。

在向学校提交学生毕业设计(论文)成绩前两周安排组织毕业答辩。答辩不通过者根据修改意见进行修改,一周后进行第二次答辩。第二次答辩按重修对待,最好成绩为及格。

(3)解决的主要问题。管理方面:过程控制无一致质量标准、不够规范、随机性大。

教师方面:毕业设计(论文)选题不当、工作量过小、题目过于简单、责任心不强。

学生方面:进入毕业设计(论文)学习环节前未通过课程数量过多,加之补考重修、找工作等因素的影响,在知识基础和时间上均不能满足完成毕业设计(论文)题目的要求,影响毕业设计(论文)质量。

二、解决问题的方法及创新点

1.理论(课堂)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

(1)教学督导组在学院的安排下独立工作,对教学质量的控制和稳步提高负责,对任课教师不承担行政管理及教育职责。

(2)在该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中,学生、督导组成员、系部主任和教师同行评价结果的权重分别为40%、30%、20%和10%,既充分体现了学生在教学评价中的主体地位,又避免了因学生的不成熟而可能造成的评价偏差。

(3)根据不同的人群(学生、督导组成员、系部主任和教师同行)的评价职责及掌握的信息的不同,设计了不同的评价表,以求实现对任课教师的全面准确评价。

(4)听课评价是随机的,有利于促使任课教师认真对待每一节课;学生评价任课教师的时间安排在考试之前,以求避免学生因考试成绩高低对任课教师的评价偏差。

(5)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权威性和对过程有效的监控力。

2.实践(实验)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

(1)评价小组在学院的安排下独立工作,对教学质量的控制和稳步提高负责,对任课教师及实验员不承担行政管理及教育职责。

(2)在该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中,教学资料、学生评价、院(部)评价结果的权重分别为20%、40%和40%,较全面和均衡地控制了实践(实验)教学质量。

(3)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捆绑式”管理和考核,较好地解决了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两张皮”的脱节问题,有效地调动了任课教师和实验指导教师的积极性,促进了实验类型从演示型向设计型综合型的转变和实验水平的提高。

(4)目标选择和随机抽取等量的学生测评样本保证了评价的客观公正;同时将学生评价时间安排在成绩公布之前,以求避免学生因成绩因素对教师的评价偏差。

(5)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权威性和对过程有效的监控力。

3.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

(1)作为对参加毕业设计的学生进行资格审查的一项内容,“门槛”对于促使学生学好以前课程、减少毕业前挂课数量及保证和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具有积极作用。

(2)流程式的工作方法使各阶段的任务一目了然,管理工作井井有条;对全过程各环节的严密监控可防患于未然、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3)参加毕业设计的学生按学习成绩赋予不同的平时成绩系数,平衡与调整了参与毕业设计(论文)的学生在进入本环节之前学业成绩的重大差异,有效地消除了指导教师对平时成绩较差的学生的排斥,加强了教师对平时成绩较好的学生的责任心和指导力度。

(4)因学生不尽职责、放任自己,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差或未能按时完成毕业设计任务,指导教师不同意参加毕业答辩者,指导教师工作量按工作量统计办法仅扣减5%,有效地消除了指导教师从严要求的顾虑。

三、推广应用情况

1.理论(课堂)教学质量监控及评价体系实施以来,教师每学年听课600多人次,学生评价7000多人次。评价表的回收率在95%以上,第一名教师的分数始终在93分以上,末位教师成绩在稳步提高,各项教学工作运行顺利有序。实践表明,这一监控与评价体系有效地提高了任课教师对理论(课堂)教学的重视程度,激发了任课教师提高业务水平的动力,较好地达到了控制和不断提高理论(课堂)教学质量的预期目的。

质量管理篇5

独立学院属于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形式,毕业论文(设计)也是独立学院教学工作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实践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在独立学院逐步走向正规化发展的今天,重视和加强毕业论文工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是独立学院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如何根据独立学院的培养目标和层次特点,因材因校因专业制定出能促进毕业论文(设计)质量提高的监控体系,势在必行。 

 

一、独立学院毕业论文(设计)的基本情况 

 

1.毕业生对毕业论文(设计)的态度。进人大四,尤其第八学期,大多数毕业生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了找工作上,同时,还要兼顾其他的学习、实习等活动,很难静下心来去查资料、写论文。另一方面,有的学生在观念上未给予足够的重视,觉得只是大学四年学习的总结,教师也不会为难自己,因此就采用了一些应急措施,或东摘西抄,或找来别人的文章加以改动,或直接抄袭他人论文;有的学生自己不愿动脑。为了节省精力和时间,完全依赖老师或找别人发表;还有极少数学生以找工作等种种理由一拖再拖,严重影响学校的教学工作进度,直至影响毕业论文(设计)质量。 

2.指导教师的现状。一方面,本科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使得教师资源短缺。独立学院更是如此,有的专业师生指导比例高达1:26,或者更高。另一方面,教学压力重,由于一些专业每个教师每学期普遍要讲三个以上班的课,甚至有些都是新课,备课的压力,使得教师力不从心,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指导变得不太可能实现。同时。由于学生现在的就业压力,只要学生能找到工作,一切都开绿灯;以及由于独立学院教师的考核制度,使得教师比较重视课堂教学,忽视了毕业论文(设计)的重要性,在指导过程中,等待学生来找,学生不找就不管不问,只要学生把论文交来就完事,没有认真指导,答辩也存在走过场现象。 

3.学校管理现状。毕业论文(设计)时间安排在四年制本科最后一学年或最后一个学期,毕业论文(设计)从下达任务书一开题一初稿一修改稿一定稿一答辩一评定成绩,一般只有8-10周,实际上这么短的时间学生难以写出高质量的论文,而且又与找工作急于就业同步,学生整天忙于工作,无心撰写毕业论文(设计),只是应付了事,谈何能保证论文(设}卜)的质量呢?另一方面,制度管理不规范。虽然很多独立学院对毕业论文(设计)管理都有明确的规定,但是在执行力度上,由于被日常教学和就业工作冲淡了其重要性,致使缺乏教师监督机制,缺乏检查教师指导记录、师生交流机制和论文评审机制等,使得此项工作流于形式。 

 

二、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监控内涵 

 

1.引入毕业论文(设计)质量评价体系。不同专业应根据专业、学生的具体情况,设立适合本层次的评分等级标准,给每一个学生的论文一个科学、合理的评价。评分标准从以下几方面衡量:第一,毕业论文内容的科学性、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第二,毕业论文的格式要求、栏目内容符合论文规范;第三,毕业论文的撰写水平:包括文章思路,内容表述和文字水平;第四,论文体现作者的分析能力、综合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五,论文答辩表现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答辩的反应能力。 

毕业论文(设计)一般分为涉及各专业的学术论文和相关的社会调查报告,尽管不同类型的毕业论文(设计)评价标准有所区别,但根据毕业设计(论文)的目的,其评价总体要求应该是一致的。质最主要反映在选题的合理性、专业理论知识的扎实程度、研究能力以及行文写作的规范性等方面,其评价要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论文(设计)选题。一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评价:一是理论意义或实际应用价值;二是论文(设计)的难易程度和工作量。 

(2)文献查询利用能力。可以从两方面考察:一是文献查阅,主要考察文献查找的全面性与阅读的广泛性;二是文献综述,可通过文献描述的概括性、逻辑性、简洁性、清晰性来衡量。 

(3)知识水平。实践证明,该评价方法能够对毕业论文(设计)质量作出科学、客观的评价,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 

(4)能力水平。主要衡量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研究思路;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研究方法与手段;独立工作能力;外文翻译能力;创新意识。 

(5)写作能力与文风。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逻辑性;(2)结构与层次的合理性;(3)图表格式的规范性;(4)文笔的流畅性。 

论文评分的衡量标准是论文完成包括答辩后从不同方面给出成绩的依据,在每个方面都可以根据需要划分为不同的等级分数,以便给学生毕业论文(设计)一个全面的评分。而质量评价要素则是论文写作过程中所能体现出的质量特征,学生与指导教师在写和指导过程就应该以这些特征为要求,是完善毕业论文(设计)的方向。评分的衡量标准是以质量评价要素为依据的,质量评价要素要通过评分的衡量标准来体现;但各自的表达不尽完全相同。两者共同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及写作答辩完成后监控论文质量,反馈论文质量信息。 

指导教师应熟悉这两方面的内容,并将其内容体现在指导工作中;毕业生也应以上述两者为论文写作的目标,相辅相成来提高论文质量。可见,合理科学的质量评价体系不容忽视。 

2.建立毕业论文(设计)前期监控体系。前期监控是毕业生正式写作论文(设计)之前对所做的相关工作进行的规范与监督。前期监拉体系包括:严把论文选题关;加强对指导教师的管理与监督;加强对学生的监督管理;保证毕业论文(设计)有个良好开端,必需做好开题;重视毕业实习及调研工作。这五方面工作是保证毕业生顺利写出论文的基础。相应五个方面的监控也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共同来完善毕业论文(设计)前期监控体系,保证论文写作过程、写作方法科学合理。 

通过对独立学院历届毕业生选题调查分析,发现普遍选题面太窄:所选指导教师课题的比例几乎为零。第一,指导教师多为青年教师,参与或申请的各级课题项目非常有限,继而使得毕业生参与课题的人数很受限制;第二,在已有课题在研过程中有些课题不适合学生参与;有些课题指导教师本身就是参与人,没有引导学生来参与的动机。选题是前期监控体系的基础,应受到师生的普遍重视。 

杜绝毕业论文(设计)写作就是学生们首次触电写作。本科四年学习过程中,无论各专业课还是假期社会实践,必须安排学生至少完成3-4篇论文写作任务,专业学术论文也好,社会实践调查研究论文也可。在日常学习中去训练学生的思维,锻炼他们语言组织能力,对毕业论文(设计)的完成大有好处。 

当然,日常的学年论文或社会实践调查研究论文与毕业论文(设计)在字数、格式、难易程度方面又不完全相同,这就需要组织毕业生第六或第七学期学习、了解毕业论文(设计)写作的有关内容。使毕业生能够认识毕业论文(设计)的重要性,从思想上杜绝抄袭、依赖他人做论文,尽早进入毕业设计准备阶段。 

3.毕业论文(设计)过程控制与管理。过程控制与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建立和健全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规范独立学院毕业设计工作进程;规范指导教师的指导流程,提高指导水平;做好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各环节的管理与检查,把好每一个环节的质量关。 独立学院应建立健全毕业论文(设计)各级管理机构,设立各系毕业论文(设计)工作领导小组,根据本系各专业培养方案,拟定毕业论文(设计)工作计划和实施措施。对学生做好毕业论文(设计)的动员。 指导教师是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主导,充分发挥指导教师的作用是提高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关键。毕业论文(设计)涉及的知识面宽,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对指导教师的要求远高于对任课教师的要求。除对指导教师素质经验有要求外,还要制订科学、合理、可行的论文指导流程。包括每周要与学生见面几次,每次不得少于多长时间,指导要留有记录等等内容。这样,通过加强监督教师的指导工作,以进一步保证论文质量的提高。 

’ 

毕业论文(设计)进行到中期,由指导教师按照《计划进度表》的安排,对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进度情况、质量情况及学生出勤情况等进行检查,给出中期考核成绩,作为毕业论文(设计)最终评定成绩的一部分。通过中期检查,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毕业论文(设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纠正。中期检查应与平时检查相结合,各系领导小组抽查与指导教师检查相结合,书面材料检查与实际检查相结合。综合检查情况。组织专门会议研究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给予解决。 

首先,指导教师对毕业论文(设计)的初稿应进行详细审阅,提出具体的修改意见。此时,应注重师生间的沟通方式与沟通效果。考虑不同学生特点,尽量选择面对面指导方式。对提交的毕业论文(设计)进行全面、认真地评阅。根据成绩评定标准给出评阅成绩,结合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期间的表现、工作量及外语水平,写出评语。其次,至少要有一名评阅人对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进行评阅,给出评阅成绩,写出评语。应鼓励聘请校外同行专家作为评阅人对毕业论文(设计)进行评阅。答辩委员会应根据指导教师和评阅人给出的成绩对毕业生的答辩资格进行审核,检查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是否达到基本要求。未达到基本要求的应退回进行修改或推迟答辩。答辩工作应严格按答辩程序进行,由答辩秘书对答辩过程做详细记录。答辩小组根据答辩情况给出答辩成绩和最终评语。毕业论文(设计)最终成绩应经各专业答辩委员会审核后上报。 

毕业论文答辩结束后,应及时对本年度的毕业论文(设计)工作进行总结与评估。加强指导教师间的沟通和交流,通过总结与评估,发现优点,为今后的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提供宝贵的经验;同时查找不足,以便在今后的工作中改进和提高。使毕业论文般计)工作更加科学化和规范化,提高毕业论文(设计)管理工作的水平,最终达到提高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目的。 

 

三、结论 

 

质量管理篇6

[关键词] 企业文化;评价模型;构成要素

对于企业“应该建设什么样的文化”的研究,国内通行的做法,一方面是效仿国外企业做法。如果一家企业获得商业上的成功,其光环立即被无限放大,企业商业上的成功被冠以企业文化的成功,企业文化随着商业的成功很快被神化。当大众广而效之之后,发现有很多不适,于是,一时冲动的结果是再也不愿谈及企业文化了。究其原因,正如Saffold所言:当研究者(实践者)还没有找到哪些变量构成了一种有效的组织文化,就针对文化和组织绩效间的联系去寻找一种因果关系,自然就不会提供具有说服力的经验证据,甚至误导人们的行为(Saffold,1988)。另一方面,“都是一些读后感式、观后感式、全凭自我感觉式的企业文化”。产生这两方面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在组织文化理论的方面,我们甚至连“介绍”的工作都没做好,更何况使组织文化从一个管理工具的狭窄视角扩展为与个人、组织、社会充分“遭遇”,采取偏重于长期深层次(人类学典型的研究方式)方法来揭示它。而在实践上,则是由于对企业文化的管理中缺少一个建构于全面认识基础之上的坐标——企业文化梳理与评估——来控制正确的方向,正如 Watts Humphrey曾经说过:“如果你连自己在哪里都不知道,那么任何地图也帮不了你。”本文研究的重点在于通过梳理国内外典型企业文化测量量表构成维度并分析产生构成要素差异的原因,为我国企业今后绘制出自身文化体系,提高企业文化管理水平提供一定的依据。

一、国外典型测量量表构成要素分析

上世纪90年代,由于企业文化实证研究的兴起和统计分析工具的应用,企业文化的研究进入定量分析阶段。这一时期,国外研究者通过大量企业调查、对比分析得出了有益于企业从事自身文化构成分析的有效量表。

Denison& Mishara的OCQ量表与对立价值观(CVF)有关。Denison等学者通过对5家组织进行深入的个案研究,构建起文化特质理论模型并进行了假设验证。量表包含了60多个测量项目,更多子维度,它建立了使命和一致性与组织利润增长趋势之间的关系;投入和适应性与组织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适应性与使命与组织销售增长状况之间的关系。量表主要研究了文化特质与组织性的关系并进行了实证的假设验证;注重在管理实务界的应用。O’Reilly& Chatman的OCP量表从契合度(fit)角度,通过广泛回顾学术和实务性文献获得并采用Q分类的计分方法进行研究,包含了7个维度和54个测量项目。7维度是指革新性、稳定性、尊重员工、结果导向、注重细节、进取性和团队导向。量表具有较好区分效度,但缺乏相应的组织文化理论架构,因而OCP量表与组织外部环境适应性的相关维度不多。

Quinn&Cameron的OCAI量表完全建立在竞争价值观(CVF)的基础上,它通过大量的文献回顾和实证研究,并采用多质多法分析和多维量表分析法进行分析,认为组织文化主要通过所信奉的价值观、主导性的领导方式、语言、符号、过程和惯例以及成功的定义方式得到反映。量表包括6个判据和24个测量项目。OCAI量表在辨识组织文化的类型、强度和一致性方面是非常有用的;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会聚及区分效度好,是一种直观、便捷的测量工具,在文化变革方面具有较大实用价值;同时,该量表注重组织文化的诊断性操作,但对组织文化的内涵缺乏足够的解析是其整个分析框架的不足。Hofstede的MMOC(多维度组织文化模型)量表的价值观测量项目主要源于对国家文化的研究,是一项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组织文化测量案例研究,主要采用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进行。它根据管理层的判断来决定一个组织是否可以分成若干个文化同质的单元来进行研究。量表突出从组织文化本身的内容和结构出发,清晰地勾勒出了价值观和实践两方面的维度结构,但其重点在组织内部的研究,忽略了外部环境影响维度的作用。

Trompenarrs量表注重文化在不同国家、地区、民族之间的差异,与Hofstede不同的是其建立的文化分析维度体系主要反映的是工商文化的异同,具体到了微观层面,即组织文化。与Hofstede的组织水平的文化研究相对应,但内容更丰富、更具有操作性。量表从7个维度论述了文化的差异,指出在不同文化中人们对现存的问题和所处的基本困境的反映方式大相径庭:普遍主义和特殊主义、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情感内敛与情感外露、具体专一与广泛扩散、成就与归属、对时间的取向、内控与外控。Van der Post(1997)的模式整合了Harrison(1972)、Linkert(1967)、Litwin&Stringer(1968)、Gordon&Cum-mins(1979)Peters&Waterman(1982)、Robbins(1990)、Rossiter(1989)、Betinger(1989)、Allen& Dyer(1980)、Denison(1990)等人的研究成果,该模式将企业文化分为15个维度,即冲突的解决、文化管理、顾客导向、部署变革、员工参与、目标清晰、人力资源导向、组织认同、关注权力、组织整合、绩效导向、薪酬导向、任务结构,通过97个量表源进行测量。该量表是对多个学者成果的一个整合,因此,成为了对企业文化进行测量的一个重要工具。其他的研究还有Erie Flanholtz(2005)量表和Pierre Dubois(1997)的企业文化优化量表等。

从国外企业文化现象的发现到企业文化研究20年的迅猛发展来看,他们走的是一条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道路。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外理论界在对企业文化的概念和结构进行探讨之后,便马上转入对企业文化产生作用的内在机制以及企业文化与企业领导、组织气氛、人力资源、企业环境、企业策略等企业管理过程的关系的研究,进而对企业文化与企业经营业绩的关系进行量化的追踪研究。定量化研究是在企业文化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用于企业文化测量、诊断和评估的模型,进而开发出一系列量表,对企业文化进行可操作化的、定量化的深入研究。

总之,国外关于企业文化的研究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管理实践的探索的发展而产生并且迅猛发展的一个研究领域,企业文化研究的理论意义在于它发展了传统的管理理论,对管理过程中社会文化因素和人的因素给予足够的重视,这是与西方社会现代化发展的方向是一致的,其实践意义在于对企业发展和企业长期经营业绩提供具有可操作化和定量化的理论框架。

二、国内典型测量量表构成要素分析

1984年前后,企业文化研究成果传入中国,很快得到了企业界和学术界的认同和响应。一大批文献相继问世,并且一些管理实践也受到了国外的重视,但国人所操作的理论语言几乎依然是西方的(韩巍,2004)。典型量表主要有台湾学者郑伯埙(1985)VOCS量表、刘理晖、张德(2007)本土化调查量表及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调查量表、北京光华管理学院调查量表、清华大学经管学院调查量表。

台湾著名心理学家郑伯埙教授是较早成功进行本土化企业文化测量研究的学者。郑伯?教授在schein(1985)研究的基础上设计了VOCS量表包含科学求真、顾客取向、卓越创新、甘苦与共、团队精神、正直诚信、表现绩效、社会责任和敦亲睦邻9个维度(郑伯?1993)。对这9个维度进行因子分析后,发现可得到两个高阶维度:外部适应价值(包括社会责任、敦亲睦邻、顾客取向和科学求真)和内部整合价值(包括正直诚信、表现绩效、卓越创新、甘苦与共和团队精神)。VOCS量表是完全本土化的量表,在中国组织文化测量方面具有开创性,但是比较抽象,回答者不易理解。

刘理晖、张德主要从组织对利益相关者的价值判断和组织对管理行为的价值判断两个角度将组织文化分为12个构成要素,分别为:长期-短期导向、道德-利益导向、客户-自我导向和员工成长-工具导向(基于组织对利益相关者判断角度);学习-经验导向、创新-保守导向、结果-过程导向、竞争-合作导向、制度-领导权威、集体-个人导向、沟通开放-封闭性、关系-工作导向(基于组织对管理行为的价值判断角度)。依据构成要素提出了企业文化的四种特性:动力特性、效率特性、秩序特性和和谐特性,形成了本土化的组织文化分析模型,并进行了实证研究。该量表采用扎根理论的方式提出了我国文化背景下的组织文化分析框架,并从“组织对利益相关者的价值判断”与“组织对管理行为的价值判断”两个全新的观点来阐述组织文化的内涵,试图从价值观的角度来探讨组织文化。

其他如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调查量表、北京光华管理学院调查量表、清华大学经管学院调查量表分别提出了7维度、7维度、12维度的测量指标;Xin&Tsui提出的是关于中国国有企业文化的10维度分析量表;王国顺则对Denison企业文化特质模型的本土化改进,提出了7个企业文化测量识别因子。这6个典型的企业文化测量量表构成要素各不相同,其中重合程度比较高的要素依次是:顾客导向、社会责任、创新-保守、员工发展。

三、中外企业文化构成要素差异产生的原因分析

依据测量量表构成要素的文献回顾及测量研究的过程分析,我们发现国外典型企业文化构成要素研究包含有31个因子,国内的相关研究包含了24个因子,其中存在的共性因素包括:客户导向、创新与变革、战略、团队合作、员工发展,这与当今社会日益复杂的竞争是息息相关的。这是因为面对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加快,企业必须面对日益动荡的社会经济环境,为了在这个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企业对外必然要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强化服务客户的理念,同时,通过持续创新和变革保持产品、服务的竞争优势;对内则必然以员工发展和促进团队合作为导向,通过提升员工技能、素质,强化员工主动适应市场需求的能力,加大团队合作的力度,围绕企业战略发展要求,持续不断地发展。另一方面,我们还看到,中外企业由于管理背景的差异,在文化管理要素方面也存在明显的差异。国外企业文化要素更强调权利的需求和组织结构的构建、组织学习与认同及员工绩效;中国企业文化构成要素更强调的是社会责任、人际和谐与企业家精神,这与我国传统的儒家思想影响是紧密相关的。因此,如何在企业文化研究中融入民族文化要素是我们进行企业文化深入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否则,一味效仿国外研究成果,必不能达到企业文化管理的最佳境界,甚至是南辕北辙。

中外企业文化构成要素差异之所以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不同。20世纪60年代以来,主要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服务业在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和就业比重逐年增加,经济结构发生巨大变化;而我国社会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与处于相对稳定状态的西方社会的有着实质差异。从社会发展总体水平来看,我国离工业化社会尚有相当大的距离,社会的主导性活动仍是物质产品生产,但是关注的焦点不是单纯地降低成本和提高产量,而是改善社会物质产品的结构和提高产品的质量。第二,企业发展现状不同。从生产对象来看,国外企业从生产、销售有形物质产品获利逐渐转变为生产和销售服务、知识信息产品获利。大多数中国企业仅仅处于完成原始积累的成长初期,少数优秀企业也只是进入管理观念和方法的产生、导入、渗透阶段。无论是历史、规模,还是管理水平,我国企业和西方发达国家的企业相比都存在相当大的差距。第三,社会文化背景不同。西方社会更强调的是一种个性化和制度化的管理模式;中国人强调的则是一种和谐共处的氛围及以此为基础的文化管理背景,是基于人际和谐关系条件下的管理。

质量管理篇7

【关键词】高管薪酬业绩敏感性 产权性质 政府干预

不同产权性质上市公司的高管薪酬业绩敏感性是存在差异的,他们之间的差异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且研究表明,我国上市公司的高管薪酬制度一直存在一定的不合理之处。本文主要从政府干预的视角进行研究,旨在发现政府干预如何对不同产权性质上市公司的高管薪酬业绩敏感性造成影响。

一、理论基础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实行,我国大多数公司是以有限责任公司为主要的组织形式,这种形式有利有弊,可以提高企业的运作效率,但同时也产生了经营权和所有权分离的问题。问题主要是由于企业的委托产生的。现有的研究显示,我国上市公司的高管薪酬制度一直存在一定的不合理之处,而且在高管薪酬制度的实践过程中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国内外学者研究高管薪酬的理论方面的基础,主要包括委托理论和激励理论。

委托理论是解释企业的经营权和所有权分离现象的理论基础。随着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问题也接踵而来,因为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是以自身利益为导向的,他们关心的是自己的薪酬总额而非企业总价值,反之,企业的所有者是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导向的,他们的决策是出于对企业整体的战略考虑。如何更有效地激励高级管理人员,使他们的行为符合所有者的预期变成了问题的关键。实践证明,对管理者进行一定的薪酬激励可以有效地激发管理者的工作动机。

激励理论是处理需要、动机、目标和行为之间关系的核心理论。动机是由需要来激发的,同时需要确定人们的行为目标。激励理论主要是从人的内心出发进行激励,它解释了为什么以及什么样的业绩评价可以促进企业业绩的提高。由研究方向的不同,激励理论可以分为两种类型:过程型激励理论和内容型激励理论(沈敏,2006)。

过程型激励理论主要是研究从动机产生到采取行动的整个的心理过程,目标是找出对人们的行为起决定因素的关键因素,从而很好地利用这些关键因素来预测和控制人们的行为。比较著名的是由心理学家弗罗姆提出的期望理论,该理论认为,动机的激励水平来源于人们认为在多大程度上人们可以期望达到预期的结果,并且这个结果有没有足够的价值,人们积极性的大小取决于期望值和效价的乘积,换句话说,就是人们对目标的把握性越大,估计达到目标的概率越大,激发的动力就越强,人们的积极性就越大。所以,在对高管进行薪酬激励时,要注意目标的设置,设置的目标不仅具有挑战性还具有实现的可能性,在这基础上才能更好地激发人们的工作动机。

内容型激励理论主要是研究激发动机的诱因是什么,比较著名的是在1943年由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论,他从人们的需要层次出发,将人们的需要从低到高分别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情感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沈敏,2006)。该理论认为,人们的需要具有层次性,满足了较低层次的需要才更能激发出更高层次的需要,所以在高管薪酬的激励中要注意了解管理者的需要,不同层级的人员具有不同层次的需要,而且人们的需要会随着上个层次需要的满足而发生变化,企业的所有者应注意到这些问题,对高管人员进行针对性的激励。

二、概念界定

1.高级管理人员。高管人员是指在公司的管理中担任重要角色,负责公司经营管理、掌握公司重要信息的人员,在《公司法》中狭义的高级管理人员是指公司的总经理、副总经理、董事会秘书、财务总监等人,广义上的高级管理人员还包括公司的董事和监事等。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实行,企业的董事人员和监事人员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逐渐成为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所以在本文的研究中,将高级管理人员定义为公司的总经理、副总经理、董事会秘书、财务总监以及董事、监事等人员。

2.公司绩效与产权性质。公司绩效是指在一定的经营期间,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创造的经营绩效以及经营者业绩,包括盈利能力、营运水平、偿债能力以及发展能力等。本文研究的是公司所有者对公司经营者的业绩评价,借鉴以往的研究,对公司业绩采取以下指标进行衡量:为了消除盈余管理的影响,选用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与企业总资产的比值来衡量业绩水平。

根据企业的实际控制人不同,我国的企业性质可以分为: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以及外资企业,国有企业在中国不仅仅是指中央政府投资参与控制的企业还包括由地方政府投资参与控制的企业;民营企业是指实际控制人是个人或者集体等的企业;外资企业是指外国投资者投资参与的企业。为了更好地对企业的产权性质进行界定,参照以往的研究,本文将实际控制人为国家、国资委、政府以及地方政府等的企业定义为国有企业,其他的则为非国有企业。

三、研究分析与假设

在国有企业中,高管除了有薪酬激励外,还有更多的其他机会,如晋升、政府奖励等,但是民营企业多数是以薪酬来衡量高管对企业的贡献大小,民营企业的高管薪酬普遍高于国有企业。政府干预的存在,使得国有企业承担着一定的政策性压力,如扩大就业等,导致国有企业的经营绩效和高管人员的薪酬之间的因果关系变得模糊。陈东华(2005)指出,政府干预可能会削弱以业绩为基础的薪酬机制的有效性,而民营企业受到较少的政府干预,高管薪酬和经营绩效之间的因果关系很明显,政府干预对民营企业的薪酬业绩敏感性不会造成显著性影响。由此,本文假设:政府干预对国有上市公司的薪酬业绩敏感性影响更大。

四、样本选择与模型设计

本文以2008―2011年所有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剔除被ST或PT的公司336家,剔除金融类476家,剔除数据不全的2 532家,共得到6 532个有用数据,其中,2008年1 308家,2009年1 427家,2010年1 759家,2011年2 038家(具体数据来自和国泰安数据库)。

文章借鉴现有的研究,选取前三名高管和董事的薪酬平均数的对数作为被解释变量(pay),政府干预指标(gov)选取樊纲与王小鲁的《中国市场化指数》中“减少政府干预”的数值,该数值越大表明政府干预越少;对于产权性质(nsoe)的定义,本文借鉴以往的研究将实际控制人为政府、国资委等的公司定义为国有上市公司,其他则为非国有上市公司(其中:国有上市公司取值为0,非国有上市公司取值为1),选取公司规模(size:公司资产的自然对数)、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资产收益率(rcear)、财务杠杆(lev)、独董比例(独立董事与董事总数的比值:d)和股权集中度(g)作为控制变量,并对年度(year:以2008年为基数)和行业(ind:以制造业为基数)进行控制,经豪斯曼检验后对全样本以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回归,并设置gov与rcear乘积项来衡量政府干预对不同产权性质上市公司业绩敏感性造成的影响,将样本按照产权性质不同分为国有和非国有两个样本,经分析,预计国有上市公司的样本中gov与rcear乘积项前面的系数应该显著为正,非国有上市公司样本中gov与rcear乘积项前面的系数不显著。为了检验本文的假说,建立以下模型:

pay=ao+a1gov+a2gov×rcear+a3rcear+a4lev+a5size+a6d

+a7g+a8 year+a9 ind+ε

其中,ai是待估参数,ε是随机扰动项。

五、实证分析

1.描述性统计。对6 532个样本进行的描述性统计(表略,编者注)显示,各变量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的标准差均在理想范围内,所以本文未对各变量进行winsorize处理。

2.皮尔森相关性检验。由皮尔森检验相关性统计表(表略,编者注)显示,各变量的皮尔森系数均小于0.8,表示各变量之间不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为了进一步对各变量的多重共线性进行检验,本文求得各变量的vif值均小于3,可以基本肯定各变量之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可以直接进行回归。企业规模、业绩和高管薪酬之间的相关系数比较大,符合实际情况。

3.实证结果分析(实证结果图表略,编者注)。回归结果中R-sq表示模型对被解释变量的解释程度,各数值均在0.2左右,说明国有企业样本中因变量高管薪酬变动中有大约22.52%可以用自变量来表示,非国有企业样本中因变量高管薪酬变动中有大约27.09%可以用自变量来表示,模型还是有一定的研究意义,模型的二次回归中F统计值的P值均小于0.05,表明模型具有统计学意义,

实证结果显示,国有企业的样本中Rcear的系数不显著,表明国有企业中高管的薪酬与业绩之间的因果关系并不是很明显,这正是由于政府干预的原因造成的,政府干预使得国有企业拥有更多的晋升机会等非物质激励,模糊了业绩和薪酬之间的因果关系,然而,非国有企业的样本中Rcear的系数显著为正,说明非国有企业中高管付出努力取得的业绩大小可以用高管取得的薪酬来衡量,另外,Rcear×gov的系数在国有企业的样本中显著为正,在非国有企业的样本中不显著,因为国有企业受政府干预比较多,政府干预的存在又恰恰会对高管薪酬业绩的敏感性造成影响,政府干预多的时候,国有企业的薪酬业绩敏感性会降低,政府干预少的时候,其薪酬业绩敏感性会变大,而且政府干预的数值越大表示政府干预越少,所以Rcear×gov的系数符号在国有企业的样本显著为正,表示政府干预越大,高管薪酬业绩的敏感性越小,符合原有假设。另外,为了更好地检验模型的稳健型,本文模型的业绩指标选取企业的每股收益(eps)进行替代回归,结论依旧符合原假设,由于文章篇幅有限,不再赘述。

六、结论

根据本文的实证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企业的产权性质以及相应的政府干预会对企业的高管薪酬造成一定的影响,不同产权性质上市公司的高管薪酬业绩敏感性是存在一定差异的,该差异受到政府干预的影响。基于以上的结论,为了更好地发挥企业高管薪酬激励的作用,政府必需减少对国有企业以及非国有上市公司的干预程度,以便充分发挥高管薪酬对高管人员的激励作用。

(作者为硕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1] 陈东华,陈信元,万华林.国有企业中的薪酬管制与在职消费[J].北京:经济研究.2005(2).

[2] 方军雄.我国上市公司高管的薪酬存在粘性吗 [J].北京:经济研究.2009(3).

质量管理篇8

Abstract:The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bachelor degree articles are in large amount, and the relationships of each other are complex, it makes the college hard to improve the manage level of it. This article uses the interpretative structural modeling to analysis these influential factors and their relationship by dividing binary matrices, work out the model. With a serial of analyses, it conclude that the way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bachelor articles is making the teacher’s attitude right and to improve the student’s academic level and their writing level. But the basic method is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educational management, stronger the mechanism , building the information resource and improve the information literacy. This research is mean to have reference for the college to improve the bachelor degree article.

关键词: 解释结构模型 信息技术 可达矩阵 系统建模

Key words: interpretative structural model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Binary matrices system modeling

作者简介: 林文庞(1981- ),男,助教,助理馆员,软件工程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是数据库技术应用:张楚珊(1980- ),女,管理学学士,实习研究员,多年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经验,主要研究方向是教育信息技术和教学管理。

一、 引言

毕业论文写作是高等院校重要的教学环节之一,是对大学生学习成果的综合性总结,也是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次总的检测。因此,学士学位论文的质量是评价本科高校办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

在高校扩招以来,本科生毕业论文总体水平下降。本文试图以解释结构模型法解释这一现象的原因并给出对策,希望该结论能为高校本科生学位论文管理决策提供参考。以下以华南师范大学增城学院学位论文为例,进行分析。

二、华南师范大学增城学院学位论文现状分析

华南师范大学增城学院是1999年开始办学的一所独立学院,从2003年开始招收本科生。学院以培养高级实用型人才为办学目标;实行“一体两翼”的人才培养模式,“一体”指专业上培养学习能力、思维能力、专业技术能力和创业能力。“两翼”是对“体”的支撑能力,指计算机能力和外语能力;重视管理软件技术教学;注重实践性教学;建立以培养高级实用型人才的教学体系;提倡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中心,提高教学质量。在这种教学环境下,其学位论文应有别于培养研究型人才的教育。

华南师范大学增城学院学位论文的收集是从2006年开始。笔者根据增城学院图书馆建设的Apabi Tasi学位论文系统里的5000多篇学士学位论文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学位论文质量参差不齐。多数论文水平只限于理论应用,能够从多个方面论证论文主题从而得出结论。某些论文论证全面,观点鲜明,有一定的独创性。某些论文甚至语句不通,结构混乱,难以自圆其说。

三、 构建解释结构模型

3.1 解释结构模型简介

解释结构模型化( Interpretation Structural Model, ISM)技术是美国J ・N ・沃菲尔德教授于1973 年作为分析复杂的社会经济系统结构问题的一种方法而开发的。其基本思想是通过各种创造性技术,提取问题的构成要素,利用有向图、矩阵等工具和计算机技术,对主要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等信息进行处理,最后用文字加以解释说明,明确问题的层次和整体结构,提高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程度。

3.2进行系统化调查,确定关键问题

笔者通过对华南师范大学增城学院毕业生、论文指导老师、教学处主管论文工作的科员、各系教学主任、各系教学管理人员、图书馆学科馆员等人员的调查与深入探讨,确定论文质量与师生对毕业论文的态度、学生知识基础与写作能力、指导教师教学能力与科研能力、学位论文要求严格程度与论文规范管理、教学质量、信息资源环境与师生信息素养、教学管理水平、办学目标、办学水平、科研管理机制与水平等9个因素存在很大的相关性。

3.3列举各因素相关性

进一步分析相关因素得到表3.1 所示的9个导致因素,然后经过多次统计、分析、讨论确定它们之间的关系,并按照下面的影响关系式填写图3.1所示因素示意关系图。

通过对各个因素间的影晌关系的分析,得到因素关系图,见图3.1。

3.4建立可达矩阵

根据图3.2的因素关系示意图,可得出以下可达矩阵。

3.5对可达矩阵进行级间划分并建立结构模型

3.5.1 有关概念

可达集:与要素SI有关的要素集合定义为要素SI的可达集,用 R(SI)表示,由可达矩阵中第SI行中所有矩阵元素为1的列所对应的要素集合。

前因集:将要素SI的前因要素集合定义为要素SI的前因集,用A(SI)表示,由可达矩阵中第SI列中的所有矩阵元素为1的行所对应的要素组成。

最高级要素集:一个多级递阶结构的最高级要素集,是指没有比它再高级别的要素可以到达。其可达集 R(SI)中只包含它本身的要素集,而前因集中,除包含要素SI本身外,还包括可以到达它下一级的要素。

若 R(SI) = R(SI)∩A(SI)

则 R(SI)即为最高级要素集。

找出最高级要素集后,即可将其从可达矩阵中划去相应的行和列,接着,再从剩下的可达矩阵中继续寻找新的最高级要素。依此类推,可以找出各级所包含的最高要素集。

3.4.2 寻找最高级要素集(见表3.2)

由上表可知:{0}为最高要素,{1,2}满足R(SI) = R(SI)∩A(SI)条件,故要素{1,2}为第1级要素。

由上表3.4可知:{4,5}满足R(SI)=R(SI)∩A(SI)条件,故要素{4,5}为第2级要素。

由上表3.5可知:{3,7,8}满足R(SI)=R(SI)∩A(SI)条件,故要素{3,7,8}为第3级要素。

由上表3.6可知:{6,9}满足R(SI)=R(SI)∩A(SI)条件,故要素{6,9}为第4级要素。

3.4.3 建立解释结构模型

根据级次划分排列,最终做出的有向图,描述了影响企业信息系统实施的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见图3.3。

四、 结论

由上文分析可以得出,提高学位论文质量最直接的办法是端正师生对论文的态度和提高学生的专业基础和写作水平;从这两方面出发,提高学位论文的水平是最直接。提高学位论文质量最根本的方法是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加强科研管理机制建设与水平,建设信息资源环境和提高师生信息素养,只要抓住这三个方面的建设,学士学位论文的质量提高将是水到渠成的事。

综上所述,虽然解释结构模型法能直接揭示问题根源,但此方法有纰漏。例如有些专家认为第3个因素(指导教师教学能力与科研能力)直接影响论文质量,但在模型中,第3个因素(指导教师教学能力与科研能力)却是通过影响教学质量与学生写作水平两度才间接影响到论文质量。我们尊重模型得出的结果,但也须重视专家提出的意见。由此可见,解释结构模型法在客观的定性上是科学的,定量却是有纰漏的。

参考文献:

[1]Warfield,John N.Binary matrices in system modeling[J].IEEE Transaction on Systems Manage&Cybernetics vSMC-3 n5.1973.441―448.

[2]汪应洛主编,系统工程理论方法与应用(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35―50.

[3]张宾,龚俊华,贺昌政.基于客观系统分析的解释结构模型[J].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2005.5

质量管理篇9

关键词:农林经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论文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2.47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9-0272-02

相对于其他专业来讲,农林院校经管专业比较偏,毕业论文质量也一直处于较低水平,已经成为众多教育者很头疼的问题。当然,导致出现这样的情况的原因除了专业性质特定之外,还有学生、教师、学院等方面的原因。为了能够改变这样的现状,有必要积极去探析农林经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提升之道。

一、本科毕业论文写作的价值

本科毕业论文写作,是在本科教育即将结束之前,需要学生针对于某一专业方向撰写的论文任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科毕业论文写作的价值在于:其一,本科毕业论文写作,有利于检验学生在本科教育阶段的学习成果,是实现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举措;其二,本科毕业论文写作,有利于培养学生专业化的写作技能,对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很大的帮助;其三,本科毕业论文写作,有利于引导学生更好地去研究理论,对于其后期的职业规划有着比较大的影响。

二、农林经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实际上,造成农林经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不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在考虑其制约因素的过程中,也应该从多个角度来进行探析。通过对于众多农林经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调查和研究,将其存在的缺陷和不足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专业性质方面的因素。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农林院校隶属于专业特色院校,其往往会将主要注意力放在农林专业上,无论从师资力量,还是教育投入上,都偏向于农林类专业。相比之下,经管专业就成为容易被冷遇的专业方向。另外,农林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往往也界定于农林专业方向,不存在专业性不强的经管专业。在这样的情况下,经管类专业学术研究工作处于停滞状态,经管研究氛围缺乏,这给此专业毕业生论文选题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有过论文撰写经验的人都知道,论文理论越多,越加有利于论文选题,而论文选题是决定论文质量的关键性因素。在此情况下,农林经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一直处于较低的水平。

2.学生自身方面的因素。通过对于众多院校经管专业学生毕业论文质量的调查发现,无论是农林院校,还是其他普通院校,其经管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的整体质量都处于低下水平。对于这样共性的问题,我们不得不将原因归结到学生自己的身上。具体来讲,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毕业期间时间分配不科学,都将主要的注意力放在工作和考研上,对于毕业论文质量没有清醒的认识。一般情况下,毕业论文撰写任务会在每年5月或者6月的时间段来开展,此时都是学生去找工作或者考研的忙季,时间本来就很紧张,如果时间安排不合理,势必会出现论文质量不高的情况。其二,经管专业学生忽视毕业论文质量。经管类专业毕业论文往往在没有做设计和实验的前提下,就开展撰写,往往不需要花费太久的时间和精力,学生一旦树立这样的观念,其撰写的论文质量可想而知;其三,学生写作能力不高,信息整理的能力比较弱,难以将各种资源合理地运用到论文写作过程中去,甚至常常出现口语化问题严重,论文表述组织分布不合理的情况。

3.教师引导方面的因素。本科生进入论文撰写的过程,都会安排相应的指导教师,去引导学生撰写论文,确定论文命题,选择论文方向。可以说,教师科学有效的引导,也会对于农林经管专业本科毕业生的论文质量产生影响。但是,实际上由于高校扩招力度的增强,学生数量不断增加,对于教师的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此时的教师师资却没有跟上节奏。据调查发现在农林院校中,一名指导教师往往需要负责一个班级的论文引导工作,也就是说教师除了要完成教学任务之外,还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去引导众多的学生进行论文撰写。教师本身的论文引导能力就不是很理想,又需要面对大量的论文撰写引导任务,势必使得其工作任务量不断增加,此时出现偷懒,或者对于部分学生的引导工作不到位,也是时有发生的事情。尤其是越是到了后期,仅仅将论文撰写的目的界定于能够顺利通过毕业就好了,根本不涉及到学术态度。在这样的情况下,经管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质量自然不是很理想了。

三、提升农林经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对策

综上所述,农林经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不高是由专业性质,学生惰性以及教师引导缺乏所导致的。在明确上述影响因素的基础上,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改善和调整,以便达到提升农林经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目的。对此,我们应该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形成经管类专业学术氛围。在农林院校开设经管专业,虽然可以表现出其极强的专业性,但是由于自身专业特点决定其就业面积广泛,难以形成比较好的就业局面,由此也会对于农林经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造成负面影响,归根结底来讲,经管类专业学术氛围不浓,是影响其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因素,甚至严重制约到毕业论文的撰写质量。在相对积极、健康、科学学术氛围中,即使经管类专业在农林院校不占据优势,也会因为浓厚的学术氛围,使得学生受到很好的感染,由此去开展论文撰写活动,势必会使得论文质量处于相对理想的状态。为了能够达到这样理想的状态,我们还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其一,注重师生交流平台的构建,使得经管专业教师和学生可以更好地开展互动。无论是专题讲座,还是辩论活动,将经管专业毕业论文撰写技巧、经验纳入其中,使得学生清楚地了解到撰写论文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由此去开展各项准备工作;其二,积极构建学院内部的学术团体,科研社团和虚拟研究所等组织机构,发挥其在引导学生撰写论文方面的作用,积极给予经管专业学生提供相应的论文材料,以便其更好地开展论文撰写工作。

2.注重毕业论文过程的管控。严格来讲,经管专业毕业论文的完成是一项系统化的工作,从选题到开题,从检查到定稿,再到最后的答辩,每一个环节都会影响到论文的整体质量。因此,需要以管理的视角去实现控制,以保证论文质量处于较高的水平。具体来讲:其一,调整改善经管方向专业学生的论文选题方向。在实际的论文撰写过程中,合适的选题,是保证毕业论文质量的第一环节,在此过程中应该保证选题是符合专业特点,能够激发学生撰写积极性的,并且有着比较大的选择空间。这就要求引导老师要科学地设定选题范围,引导学生做好选题。其二,对于论文的写作规范进行严格要求,如关键词、中英文摘要、论文正文、段落间距等,都应该严格依照规定来进行,尤其是论文的抄袭率一定要达到一定的水平,否则也难以起到提高毕业伦论文质量的效果。其三,注重毕业论文撰写环节的管理控制。一般情况下,本科毕业论文撰写涉及到初稿、中稿和定稿三个环节,这三个环节都关系到论文的质量。为了保证各个环节的顺利进行,应该建立早中期的论文审核小组,层层把关,严格控制学生论文质量。其四,建立健全完善的论文评定标准和规范,依照科学合理的基本原则,从论文质量,学生答辩表现等方面综合测量,从而使得学生高度重视论文质量。

3.不断提高教师论文引导能力。上述已经提及到教师引导论文撰写工作量比较大,部分教师论文撰写引导经验不足,自身专业知识不夯实,难以将各项工作落实下去。对此,应该高度重视教师论文引导能力的提高。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应该积极做好如下的工作:首先,积极针对于教师论文引导能力提高,开展专业化的培训,使得教师能够对于论文引导工作任务有着更加深刻的理解,确定论文引导方向,保证论文引导工作的有效开展;其二,积极建立健全教师论文引导交流平台,使得教师可以积极针对于论文引导工作开展交流,在这样的过程中,实现教师论文引导经验和技巧的积累,以便更好地开展各项工作;其三,积极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倡导引导教师以高度的责任感参与到论文引导中去,避免出现懈怠的情况,为此将论文引导工作效果纳入到教职工的绩效考核中去,以此去激发教师参与论文撰写引导工作的积极性;其四,合理分配引导教师的任务量,避免给予其过大的论文引导任务量,使得其处于相对宽松的工作环境下,去做好各项论文引导工作,以此去保证给予经管专业学生更加合理的论文撰写意见和建议。

四、结语

毕业论文是实现高校学生培养目的的重要教学环节,在整个高校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毕业论文的质量保证需要学生的努力、教师的指导,同时也需要学院的监督。笔者对农林院校经管类专业毕业论文质量不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地加强毕业论文质量的措施。其措施主要包括:加强经管类专业实习学术氛围建设;学院需要规范经管类专业毕业论文管理;提高教师指导水平。我相信随着在此方面经验的不断积累,农林经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将得到不断提高和升级。

参考文献:

[1]杨文超.本科毕业论文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西南科技大学高教研究,2009,(01):23-24.

[2]康星华.高校毕业论文质量管理浅论[J].教育与职业,2007,(29):45-47.

[3]苏姗.提高经管类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思考[J].中国轻工教育,2010,(04):56-58.

质量管理篇10

(一)国外研究综述JamesREvans和WilliamMLindsay对质量管理自我评价给出了明确的定义。他们认为质量管理自我评价应该是对组织过程和绩效的整体评价。自我评价就决定了组织采用内部评价,而不依赖外部顾问评价,这样的形式极大促进了组织员工对质量管理工作的参与,更加强调员工对组织质量管理的理解。他们还提出自我评价应该考虑的问题:管理层的参与和领导;产品和过程的设计;产品控制;顾客和供应商沟通;质量改进;员工参与;教育和培训;质量信息。[5]MarkGrahamBrown认为美国国家质量奖就是为企业提供了一个质量管理评价的工具,它能够帮助企业获取员工的想法,并依照评奖准则衡量企业在质量管理方面的进展。[6]DeBayloy也认为企业可以根据美国国家质量奖进行自我评价,由企业高层领导组成内部评审团队,对照质量奖的标准进行全面的评价,为识别质量管理改进提供依据。[7]Feiganbaum提出将质量成本作为一种测量和组织质量管理评价的工具,并且要关注现代质量技术的评估和实施,以便更好地满足顾客的需要。日本质量革命的先驱石川馨,推动了全员参与的质量管理,他主张企业的质量自评要运用简单直观的工具来收集和分析事实数据,减少对质量专家和质量部门的依赖,运用统计技术和团队精神作为实现全面质量管理的基础。[8]朱兰也在“质量三部曲”(QualityTrilogy)中提出质量控制应包括确定质量绩效标准、建立测量单位、采用客观的评价数据评价质量管理实际绩效和标准之间的差异,并对差异制定具体的改进措施。[9]综合以上国外研究理论,质量管理自我评价的主要意义是推进员工参与,进而为企业提供质量改进的目标,促进企业实行全面质量管理。以上理论也成为现在美国质量奖、ISO等国际评价标准的理论基础。(二)国内研究佟伟伟介绍并对比分析2种质量评价模型—Kano模型和服务质量差距模型。[10]但这2种质量评价模型都是基于顾客满意的单一角度来衡量企业质量管理,相比多元化的质量管理评价模型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张月义和韩之俊通过产品质量水平、质量管理能力、质量文化及质量信誉3个层次19个评价对象,建立评价企业质量竞争力的指标体系,并采用层次分析和模糊数学方法进行综合评价。[11]李卫红借鉴美国国家质量奖的评价准则,构建用于企业自我评价和企业间质量竞争力评价的指标体系,采用复合线性矩阵的方法并结合我国制造业企业进行实证研究。[12]曹林在国际三大质量奖的基础上,建立适合我国中小服务性企业的质量自评模式。[13]李江蛟和韩玉启认为自我评价是质量奖的副产品,它作为一种有效的质量管理工具,能够促进企业团队工作并构成一个学习过程。[14]翟敬梅、蒋梁中、谢存禧等人采用相似—优先关系的粗集扩展模型,有效处理生产过程中数据的不完整性和属性定义域中存在的优先关系,解决了在使用经典的粗集理论进行生产过程质量评价时所面临的两个实际问题,为生产过程质量评价方法探索了一条新的途径。[15]目前,我国在质量管理评价方面的研究基本是以国外成熟的理论为基础,结合行业或某类企业的特点,提出一套评价标准,形成企业自我评价模型。但在这些自我评价模型中往往还是要依赖质量专家评价,虽然评价结果可以量化但仍然不可避免地引入了主观成分,并且大多数模型采用的评价方法比较复杂,要使企业员工完全掌握有一定难度。

质量管理自评模型

(一)指标体系的构建随着质量管理的发展,质量管理评价指标也在不断地进行科学化和系统化的转变。从质量检验阶段(QualityInspection)的废品率、合格率,到统计质量控制阶段(StatisticalQualityControl)在产品设计、制造、检验方面引入更多统计指标,再发展至全面质量管理(TotalQualityManagement)的基于全员、全过程的质量管理评价指标。直至今日,质量管理评价指标更站在社会系统的视角,关注员工、顾客、社会和企业利益相关方,提出更为全面、系统的指标体系。本文提出的质量管理自评指标体系正是建立在现代质量管理理念基础之上。如表1所示,模型的指标体系涵盖企业外部和内部对质量管理的要求,关注顾客和市场,重视社会对企业公民的要求,兼顾企业的经营过程和结果,对企业管理人员和员工提出具体的要求,为企业质量管理提供评价框架。其中,“资源”因素包含人力资源、财务资源、信息资源、基础设施、相关方关系和技术。[16]对企业经营业绩的评价采用经济附加值(EconomicValueAdded)其计算公式采用:经济增加值=税后净营业利润-资本成本=税后净营业利润-调整后资本×平均资本成本率。其中,税后净营业利润=净利润+(利息支出+研究开发费用调整项-非经常性收益调整项×50%)×(1-25%);调整后资本=平均所有者权益+平均负债合计-平均无息流动负债-平均在建工程;资本成本率按一般标准定为5.5%。[17-18](二)自评模型的实证研究1.数据说明与研究方法。以往质量管理评价模型的实证研究数据多来自问卷调查,本文所用数据来自动机抽样的我国50个上市公司2011年年报,[19]采用定性和定量形式的原始二手数据。这种二手数据比通过问卷形式收集的数据有更高的可靠性和客观性。[20]通过与前述质量管理自评指标体系进行分析、提炼和编码,将其中定性数据转化为定量数据,为下一步分析提供客观的数据基础。由于本文所构建的指标体系包含7方面因素(以下称初始变量),如果直接采用这些初始变量作为模型中的解释变量,则不利于企业进行广泛的自我评价。而且从理论上分析,这些初始变量之间有较强的相关关系,所以本文选用因子分析法(FactorAnalysis)从这些初始变量中提取共性因子,通过“降维”减少变量间的相关性,简化模型的评价过程,最终用少数不相关的综合变量解释自评模型。2.实证分析。本文采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17.0进行实证分析。首先进行数据描述性分析。如表1所示,描述性输出主要对初始变量得分的均值、标准差和样本数进行统计。然后通过相关性分析,证明采用因子分析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相关性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从相关矩阵来看,图中前6个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较大(大于0.5),且对应的Sig值很小(都为0.000),说明这些变量之间存在较为显著的相关关系。表3表示偏相关性检验结果,该检验值为0.818(一般KMO统计量大于0.7即可得到较好的因子分析效果)。Bartlett统计量中Sig值小于0.01,由此也验证了初始变量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证明各初始变量满足进行因子分析的条件。(1)初始变量共同度。公因子方差表示初始变量与将提取的公因子之间的共同度。统计的公因子可以解释“领导力”变量的83%,可以解释“社会责任”变量的68.1%,可以解释“EVA”的91.2%,其他变量共同度如表4所示,可见提取的公因子对初始变量的解释能力很好。(2)方差解释。因子分析需要初始变量和公因子建立联系,根据变异的累积贡献率提取其中解释能力较强的公因子。如表5统计结果显示,前2个公因子的解释累计方差已经达到70%以上。经过旋转后,两个公因子的方差贡献值、方差贡献率都有所变化,但累积方差贡献率不变。且从图中可明显发现从第二个公因子后的特征值变化趋势放缓,所以得出与方差解释一致的结论,故提取前两个公因子就能够解释初始变量的主要信息。(3)旋转前后的因子载荷矩阵。旋转后每个公因子的载荷分配更加清晰,比未旋转的解释能力更强。结果如表7所示,旋转后第一公因子更能代表图中前5个初始变量,第二公因子更能代表“顾客与市场”和“EVA”两个初始变量。从各初始变量的意义和特点来看,“领导力”、“资源”、“战略”、“过程管理”、“社会责任”主要反映企业在经营活动中的质量管理过程,“顾客与市场”、“EVA”2个初始变量主要反映企业经营成果,所以可以将第一公因子概括为企业质量管理过程,第二公因子概括为企业经营结果。(4)公因子模型。表8各值表示两个公因子的得分系数,由此可以得到最终的公因子计算模型:F1(企业质量管理过程)=0.236×领导力+0.213×社会责任+0.251×战略+0.076×顾客与市场+0.18×资源+0.236×过程管理-0.188×EVA;F2(企业经营结果)=-0.067×领导力-0.058×社会责任-0.150×战略+0.369×顾客与市场+0.078×资源-0.112×过程管理+0.834×EVA。其中F1表示第一公因子,F2表示第二公因子。(5)自评综合得分模型。参照表5“旋转平方和载入”中的“合计”(方差值)作为权重对两个公因子进行加权求和。得到企业质量管理自评综合得分模型为:自评综合得分=4.087×F1+1.362×F2。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