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理科状元十篇

时间:2023-03-26 21:49:17

浙江理科状元

浙江理科状元篇1

[关键词]浙江 状元 榜眼 探花 科举 人文

所谓科甲人物指的是科举制度下会试的第一人与廷试第一甲的三名与第二甲第一名,即所称会元、状元、榜眼、探花与传胪。封建时代科举制度下的科甲人物的多寡往往是衡量一地区人文渊薮的重要标尺。

一、浙江科甲人物概览

1.文科三鼎甲(状元、榜眼、探花)

据《浙江通志》载,自唐至清,浙江全省文进士有14126人。浙江省境内诞生多少文科状元呢?据笔者近四年的统计,共诞生68个状元,其中唐1人,宋26人,元1人,明20人,清20人。

(1)状元(“三元•二元”)

所谓“三元”就是连续在乡试中第一名解元,在会试中第一名会元,在殿试中第一名状元。近1300年的科举史上,中国有13个“三元”。浙江的“三元”有1人,即明代淳安人商辂。“二元”则有以下两种情况:一种是“会元、状元”:浙江有8人,即(宋)木待问、傅行简、王会龙,(明)杨守勤、韩敬,(清)金、蔡以台和汪如洋。另一种是“解元、状元”:浙江有5人,即(元)泰不华、(明)张信、谢迁、李和(清)吴鸿。

浙江省第一名状元是嘉兴人陆(客居陕州),他是光启二年(886)自定的状元,最后一个状元是杭州人钟骏声,咸丰十年(1860)庚申科状元及第。浙江出状元最多的地区,是浙东北的杭绍甬一带,先后出了32个状元。在浙江状元中,先后出了8个状元宰相。除陆、卫泾外、还有衢州人留梦炎、淳安人商辂、余姚人谢迁、秀水人朱国祚、嘉善人钱土升和绍兴人梁国治。浙江还出了一个“左目瞽,右足跛”的残疾人状元――淳安人方梦魁。这是中国科举史上绝无仅有的。浙江有一个状元因姓名而幸运之神降临,他就是嘉靖二十三年状元秦鸣雷。浙江还有一个以死殉国的状元――余煌,当清军南下,大兵举进钱塘江时,他赋绝命诗,自沉河水,清廷追谥忠节。

68名状元中多数状元是有才学的。其中文艺之才有:贾安宅、张九成、陈亮、钟骏声等,他们工诗词,善文章,有才名,大多有诗、文集。学术之才有:横浦学派代表张九成,永康学派代表陈亮,刘章、方逢辰居家聚徒讲学,张元忭是王阳明的再传弟子,湖州归安人姚文田对古音韵学颇有研究等。理政之才有:王十朋、商辂、谢迁等。

68名状元中多数状元具备良好的人品,其中抗敌卫国,坚持气节的有:泰不华、余煌等;勤政爱民,廉洁奉公的有:如王十朋、商辂、袁甫、金德瑛等;刚正不阿,不畏强权的有:张九成、徐俨夫、张信等;孝顺父母的有:王华、诸大绶、张元忭一、金、蔡以台等;乐于助人的有:张元忭多次救助遭世人冷眼的同乡文学家、画家徐渭;钱士升在东林党人赵南星等被魏党所迫害,他破家产予以救护,受到东林党人的推重。

当然状元中但也有投降变节,卖国求荣的:状元留梦炎,元军攻入临安时,不但不肯组织抵抗,反而携家带财,弃官而逃。木待问为人却自私刻薄,且忘恩负义,被温州人所轻,称为忘恩负义的小人。范应期官致仕后,在家乡横行霸道,受到弹劾,畏罪自杀。韩敬早年以文才出众闻名远近,颇受初学者欢迎。然而,他毁誉参半,曾造《东林点将录》,点出l08名东林党人,使东林党受害。

(2)榜眼

已知的浙江榜眼唐代2人,宋18人,明22人,清29人,共计71人。其中官至宰相共8位,陈宜中、苗衷、吕原、潘晟、施凤来、陈之遴、陈元龙和朱凤标。榜眼沈遘和莫子纯原本录用为状元,以有官降第二。“既解元又是榜眼”有4人:秀水吕原、鄞县杨守、余姚黄和余姚孙清。“既会元又榜眼”有4人:会稽董、平湖施凤来、归安孙辰东和钱塘吴凤藻。

(3)探花

已知的探花有唐代2人,宋10人,明代17人,清代27人,合计56人。其中“会元、探花”有5人:淳安何梦桂、慈溪袁炜、余姚胡正蒙、会稽陶望龄和嘉善周沣。“解元、探花”有4人:仁和花纶、余姚谢丕、钱塘沈清藻和萧山张百揆。探花位至宰相:袁炜、余有丁、赵志皋和梁诗正。

2.文科会元、传胪

举人会试中式第一名为会元。传胪系二甲第一名,即殿试第四名。由于科举跨千余年,到明清科举体制成熟完备,故以明清两代统计会元与传胪。

浙江明代会元20人,清代会元32,共计52名。既为“会元”又“解元”有:仁和俞友仁、临海陈、桐庐姚夔、临海陈选和仁和邵锐5人。既为“会元”又“榜眼”有:会稽董、平湖施凤来、秀水沈昌宇、归安孙辰东和钱塘吴凤藻5人。既为“会元”又“探花”有:慈溪袁炜、余姚胡正蒙、会稽陶望龄和嘉善周沣4人。既为“会元”又“传胪”有:海宁沈珩、鄞县范光阳、嘉兴钱楷和钱塘许彭寿4人。

浙江明代传胪17位,清代传胪30人,总计47名。既为“解元”又“传胪”:仁和王羽和钱塘翁鸿业2人。传胪宰相有沈一贯、汪由敦、董诰。

3.亲属科甲人物

叔侄同为状元:(德清)蔡启,侄蔡升元。外祖父、外孙同为会元、状元:(仁和)金和秀水汪如洋。祖、孙榜眼、状元:钱塘沈遘和其孙沈晦。兄弟状元、会元:归安王以衔和其兄王以。表兄弟状元、榜眼:衢州程宿与程迪。父子状元、探花:余姚谢迁和其子谢丕。兄弟状元、榜眼:余姚孙升是嘉靖十四年(1535)的榜眼,其兄孙堪是嘉靖五年(1526)丙戌武状元,其子为孙为万历二年(1574)的会元。叔侄榜眼、探花:会稽陶大临和侄陶望龄。父子榜眼、会元、传胪:杭州许乃普榜眼及第,其子许彭寿道光丁未(1847)会元,殿试传胪;侄庚身同治元年(1862)会试第一名 (会元)、殿试二甲第二名进士。

二、浙江科甲人文鼎盛分析

1.富庶之地,经济繁荣

一般说经济发达,教育投入也相应增多,人口平均受教育的机率增大,成才的机会也多。经济、教育与人才之间是正比关系。历史上,浙江经济较为发达。

(1)江南鱼米之乡

土地肥沃,地势平坦,灌溉便利的平原河谷地带是发展农业生产的有利场所。早在六、七千年前河姆渡人就熟悉水稻技术。东汉时(公元25~184年),浙江就已出现了较大规模的水利工程,煮盐业较为发达。制瓷业也已达到相当的水平,并且完成了由原始瓷向瓷器的过渡。公元二世纪以后,由于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浙江经济获得进一步发展。开发较早的平原地区,成了田园密迩、物产丰饶之地。原先户户稀少的山区丘陵地带,这时也得到了开发。瓷器烧制初步形成了越窑、瓯窑、婺州窑、德清窑四个系统,其中以越窑发展最快,分布最广,质量最佳,商业也日渐繁荣。

公元六世纪,浙江的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农业产量大有提高,杭州、嘉兴成江南重要的粮食产地。丝织、瓷器、造纸等手工业生产发达。商品货币经济活跃,明州(今宁波)成为当时中国东南沿海贸易的重要港口。公元十世纪以后,“国家根本,仰给东南”,浙江成为当时中国富庶的地区之一。

农业生产不仅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而且经济作物的种类和种植面积有所扩大。丝织、制瓷、造纸、印刷和造船业等已处当时中国的领先地位。商业发达,商业性集镇纷纷兴起。海外贸易不断扩大。丝绸、茶叶、瓷器是当时输出的主要商品。

(2)对外贸易便捷

杭州水居江河之会、陆介两浙要地,属新石器时代晚期“良渚文化”发祥地,实为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尤其是宋室南渡后,杭州升为临安府,成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马可•波罗游记》载,13世纪的杭州人烟稠密,商业发达,“城中有大市10所,房屋160万栋、工场14万4000家……”并赞“行在城所供给之快乐,世界诸城无有及之者,人处其中自信为置身天堂。”

宁波自古以来就有“繁荣商埠,东海明珠”之美誉。唐宋时期就被列为全国三大贸易口岸之一,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陶瓷之路的起泊地。宋乾道时明州港“南则闽广,东则倭人,北则高句丽,商舶往来,物资丰衍。”此外还有温州,也是当时中国东南部进行对外贸易的主要商埠,海上航运可达日本、朝鲜和东南亚诸国。

2.文教之邦,注重教育

科举制度是封建朝廷选贤举能的重要途径,也是民间有志之士“入士济世”的必须门槛,它直接影响各类官学的发展。

(1)各类官学响应科举

宋室南渡,北方士族迁居江南者甚众,读书做官的社会心理蔚然成风。勤于诗书,习文重儒,已成为民间通行的风范。如浙人汪洙曾撰《神童诗》62首,勉励子孙明理义、勤读书,诗中宣扬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虽渗透着封建地主阶级的人生观不可取,但把读书的好处阐发得淋漓尽致,表明作者劝学的良苦用心。

杭州府在明代建有正式府州县学10所,书院3所;嘉兴府、湖州府、严州府、金华府设有学校、书院42所。(明《一统志》卷39~80)学校的广泛设立,为浙江省的民众入学就读,习礼应考,提供了有利的教育条件,为这些地区产生较多的科举人才准备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另一方面官府积极投入科举教育,如明嘉靖《宁波府志》记载,宁波各县科举资金的年投入情况:科举资金年投入2353两,相当于支付当时四明驿的年费用(2384两5钱1分),即:站船8只,红船17只,铺陈45副,水夫182名,防夫20名,馆夫36名等年支出。无论官府还是个人,响应科举,获取功名成为当时社会的普遍愿望。

(2)书院、书楼遐迩相望

书院集藏书、讲学和学术研究于一身,既是古代颇具特色的高等学府,又是学术文化的重要基地。据统计,宋元时期浙江书院数量多达156所,而且成为以教学为主,兼备研究、藏书的教育场所。宋至清代浙江藏书家有名有姓的共计768位。

许多富贵人家,为了使子弟向科举和仕宦之途进取,不惜重金优礼,聘请名师宿儒在家中设专馆教授,有相当规模的私人藏书楼。天一阁是国内现存最古老的藏书楼,古籍浩瀚,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素负“南国书城”之盛誉。嘉业藏书楼是江南四大藏书楼之一,其藏书最多时曾达到60万卷。乾隆为编纂《四库全书》,先后3次下令征访图书,全国各地呈交图书11704种,浙江呈书达4601种,位居全国之首。呈书500种以上的四大藏书家,浙江就占了3位,杭州“知不足”的鲍士恭、宁波“天一阁”的范懋柱、杭州“飞鸿堂”的汪启淑。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浙江作为文化大省的丰富深厚的文化底蕴。

(3)民风尚学

民间读书习经的风气较浓,学风盛极一时。例如,杭州府“人性敏慧”,“尚礼厚庞”,多知书达理;嘉兴府“风俗慕文儒”,“风俗淳秀”;湖州府是宋代“湖学”教学方法的产生地,每家每户“有诗书之声,户习廉耻之道”;严州府“多文学之士”。平民读书考试的良好社会风气,为民众的科举考试提供了优越的社会环境。

3.学术重地,文化浸盛

富庶之区是著名文人墨客常到之地,如:杭州府,宋代著名文人范仲淹、苏轼曾在这里任知府;在嘉兴府,有南北朝墨客沈演之、周;在湖州府,唐朝著名书法家和诗人颜真卿、杜牧曾任刺吏;在严州府,宋代名人张、金安节、吴渊曾到此为官,写有不少名篇传世。

学者词人、经师、大儒,蝉联辈出,蔚然称盛,涌现了一大批文化名人:哲学上有金华学派、永康学派、永嘉学派和四明学派,有王充、陈亮、刘基、宋濂、王阳明、黄宗羲、龚自珍等大家;诗人有骆宾王、孟郊、朱淑真、周邦彦、陆游、贺知章;画家有赵孟、徐渭、陈洪绶、马远、黄公望、任伯年、吴昌硕;书法家有王羲之、虞世南、褚遂良;科学家有沈括,戏剧家李渔、洪升;教育家蔡元培、章太炎、王国维等著名人物。自东汉至现代,浙江籍文学家载人史册的已逾千人,约占全国文学家的六分之一。良好的文化历史传统,历史文人的传习,也促使浙江文化教育的提高。

综上所述,浙江科甲人物之鼎盛可见一斑了。

参考文献:

[1]黄明光.明代科举鼎甲研究[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78-81.

[2] 谢大伟.宋代浙江书院及建筑初探[DB/OL].浙江在线•浙江通志,省略.

[3]浙江的藏书家[DB/OL].浙江文化信息网, 省略/.

浙江理科状元篇2

关键词:浙江省;服务贸易;现状;优势;存在问题;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10-0009-03

随着服务贸易的全球化,浙江省作为中国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省份,并且具有很好的区位优势,地处长江三角洲,属于沿海地区,发展服务贸易便成为一个不可错失的新机遇。但就目前而言,浙江省服务贸易存在综合竞争力较弱、贸易结构不够合理、高素质人才储备不足等问题,文章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并对发展浙江省服务贸易方面提出有效的应对措施。

一、浙江省服务贸易的发展现状

2015年上半年,浙江省服务贸易实现进出口总额达207.56亿美元,同比增长14.28%;其中出口额达127.88亿美元,同比增长14.40%;进口额达79.68亿美元,同比增长14.08%。服务贸易结构进一步实现优化。服务贸易交易额占全省外贸交易额的11.19%,同比增长1.49%。

(一)规模进一步扩大,增速趋缓

浙江省上半年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首次突破200亿,使得规模进一步扩大。但从增幅角度看,1月增长34.18%、3月增长18.08%、6月增长14.28%,增长额在不断下降。从2015年上半年金融、教育、文化等五个高附加值新兴服务贸易产业进出口额来看,其中比如教育服务总额达到20.95亿美元,文化服务总额达到2.21亿美元,其共同特点就是贸易进出口增幅均超过20%。但受到某些因素影响,如市场经济不景气、杭州外包考核指标取消以及服务外包政策的变动,导致高附加值的离岸服务外包增速只有6.92%。传统运输服务发展减速,导致浙江省服务贸易整体增速趋缓。2015年上半年服务贸易额同比只增加了6.27亿美元。

(二)结构进一步调整,不断优化

传统领域在市场份额中依然占领主要地位,不过在服务贸易总量中的占比率却持续下降。2015年上半年运输、旅游等三大传统领域所占比例为61.67%,同比下降了1.01个百分点。新兴产业所占比例持续上升,其增幅要快于传统产业。2015年上半年浙江省三大传统领域:运输、旅游和建筑的出口平均增幅13.33个百分点,低于全省出口平均增幅1.07%。部分新兴领域增幅均在20%以上,例如旅游进出易额达66.17亿美元,同比增长19.12%,成为浙江省服务贸易第一大进出口领域,离岸服务外包次之,位居第二。在浙江省文化服务进出口这块,其总额为2.21亿美元,其中出口额为2241万美元,涨幅达到122.99%,进口额达1.98亿美元,涨幅达到333.38%。

(三)国际市场分布进一步多元化,加快调整

浙江省服务贸易出口市场范围涉及五大洲二百多个国家和地区。浙江出口到亚洲主要涉及运输、旅游、金融服务等服务业领域。2015年上半年服务贸易出口至香港为服务贸易出口第一大市场,其交易额达25.69亿美元,在浙江省出口总交易额中占20.09%。其他市场以亚洲和欧洲为主,第二大出口市场是美国,出易额为17.43亿美元,在全省总额中占13.63%。日本是第三,其出口总额达12.28亿美元,占浙江省总额的9.60%。

(四)浙江省服务贸易位置和示范园优势明显

首先,浙江省资源丰富,地理位置优越。从生产要素看,浙江省资源丰富,如旅游资源、文化底蕴等;而浙江省又地处长江三角洲,具有很好的区域优势。浙江应该紧抓长江三角洲这个经济圈,加强与邻省的经济交流与合作,借助上海的力量和带动作用,建立新型服务产业群,带动浙江的产业发展,吸引更多优秀的人才来浙江。

其次,浙江省部分地区具备外包示范园优势。浙江省凭借丰富的旅游资源和环境保护所形成的享誉国际的旅游业,凭借自身雄厚的制造业产业基础所形成的物流、运输及其他生产业在国内市场占领较大的份额,对于服务贸易的发展具有很大的优势,尤其可以充分发挥杭州、义乌、宁波等首批省级服务贸易发展示范区的港口、运输、物流服务产业的优势,发展大势所趋的服务外包产业。

第三,浙江省服务贸易的需求潜力巨大。自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温饱问题几乎早就得以解决。在此基础上,人们开始追求更高的生活质量,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也在逐步升级,对旅游、娱乐、休闲、房地产、教育、保险等行业的服务需求不断增加。在市场经济的更快更好的发展下,今后浙江省服务贸易的需求还将进一步提高。

二、浙江省服务贸易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浙江省服务贸易结构不够合理

浙江省传统领域占市场份额较大,而新兴领域占市场份额比重较小,这体现出浙江省的服务贸易结构并不合理,需要优化。在服务贸易的出口结构中,传统领域的产业基本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如旅游服务、工程承包服务、建筑安装服务等,其特点是附加值低、科技含量不高,主要依靠资源消耗和劳动力基数大,但是占市场比重却很大。而世界贸易量最大的金融与保险服务、通讯与信息服务、咨询服务以及技术密集型产业在浙江起步较晚,效率低,发展创新的积极性不高,在整个市场份额中处于劣势。总体来看,浙江省服务贸易的整体结构存在不平衡的问题,依靠资源丰富和人口红利,但其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都不高,其中主要以劳动密集型产业占据优势,缺少对于知识型、技术型产业的拓展。

(二)高素质人才储备不足,科技投入较少

与货物贸易相比,服务贸易的标的物是无形产品,这就会要求服务贸易的人员具备更高的素质。就目前而言,浙江省对服务贸易方面高素质专业人才的培养还不够重视,在服务专业人才的教育和科技方面投入不够,这是高等生产要素贫乏、产业基础薄弱的一个主要原因,会对服务贸易的长远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从长远的角度来看,技术、人才等要素的贫乏将制约浙江省服务业贸易发展。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完全依托于劳动力成本低廉的优势,但随着传统行业的转型升级,逐渐发展成为资本密集型产业,劳动力成本的优势明显减弱,继而,专业人才缺失的缺陷逐渐显露出来,这将影响浙江省服务贸易产业的发展。从人才培养方面看,绝大部分的服务贸易的企业都希望可以纳入接受过专业的学习并且能够熟练运用相关知识,有一定的操作能力的劳动力。不过,由于在服务贸易中教育与科技方而的投入相对少,导致培养出人才无论从质量还是数量上看都远远不够。

(三)服务贸易竞争力整体水平较弱

浙江服务贸易在总量上位居全国前列,不过整体竞争力较弱,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浙江经济的快速发展要归功于改革开放以来的“强县战略”的实施,这个战略导致农村工业化进程加速,而城市化进程严重落后,最终造成浙江省服务贸易整体水平较弱;其次,浙江省第三产业的发展相对滞后,服务贸易赖以发展的经济与科技基础薄弱,同时第三产业和服务贸易是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因此第三产业的落后必然会影响服务贸易的发展。第三,政府对于服务贸易的政策扶持较弱、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完善以及该行业平台属于刚起步阶段等各种影响因素都是会导致浙江省服务贸易领域总体竞争水平不强的原因。

(四)服务贸易领域产业化、市场化程度过低

就目前而言,浙江省产业发展水平还有欠缺,服务贸易的主力军主要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而那些拥有大多数资源的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贡献却不是很大,他们能够进行产业化经营,但由于改革不到位,出现产业化程度过低的状况。同时由于一些大型的服务企业主要集中在电信、金融、保险等垄断行业,即使在企业服务意识差、结构制度不完善的情况下,依然可以取得客观的利润,因而在产业化、市场化和创新方面止步不前。

三、提高浙江省服务贸易的对策建议

(一)巩固已有服务贸易优势,积极开拓服务贸易新优势

首先,浙江省有很多名胜古迹、大量外来务工人员,可定位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在旅游、运输、及劳务输出等劳动资源密集型行业具有比较优势。因此,浙江省应该继续充分发挥和保持这种比较优势。同时,政府政策方面可以作出一些改变,适当向旅游等优势行业倾斜,从而进一步增强国际竞争力。也可以通过改善旅游环境,更好地发挥比较优势。

其次,要提高浙江省服务贸易的竞争力,仅仅靠比较优势是肯定不行的,必须积极开拓服务贸易新优势。一是要加大在服务行业人员的教育与科技方面的投入,重视培养服务贸易方面的专业人才,加快建立人才储备体系,以适应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为浙江服务贸易的发展不断输入新生力量。二是应顺应发展潮流与趋势,特别关注外籍船舶修理和文化这两个新兴服务出口产业。 近几年,外籍船舶修理业快速发展,应紧密结合浙江省的产业实际,重点把舟山打造为外籍船舶的修理基地,加快船舶修造业的发展。

(二)促进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

服务外包是当今时代服务贸易行业的一个新趋势,浙江应当紧紧把握服务外包加快发展的机遇,把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作为更好发展浙江省服务贸易的重点,利用好自己的优势,创造有利条件,将服务外包做大做强。

首先,服务外包示范园区是浙江省服务外包发展的产业集聚平台和主要阵地。要加大对服务外包示范园的扶持指导力度,推进服务外包示范园的合理规划,协调组织好服务外包的产业对接和招商引资,最终形成一个有针对性的服务外包的发展模式。

其次,充分发挥浙江省互联网技术发展迅猛、专业技术人员充足、劳动力成本低廉等方面的优势,强化对服务外包业务发展的指导,鼓励企业承接各国劳动密集型外包业务及高端信息服务业务,以培育一批具有浙江特色和强大国际竞争力的服务外包企业为目标,设立一批服务外包基地,增强国际间服务业转移,促进浙江省服务业的发展。

第三,立足浙江实际,积极争取省财政加大对服务外包的资金投入,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服务外包项目的支持力度,要求各个市地出台相关的扶持政策,加强对服务外包企业发展的指导。

(三)转变增长方式,培育重点产业,积极优化服务贸易产业结构

目前,浙江省服务贸易产业结构的总体层次比较低,主要依靠的是一般劳动力大量的投入。产业结构层次低导致全省产业发展面临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贸易壁垒越来越强,市场拓展更加困难。因此要积极优化服务贸易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培育重点产业,创新服务贸易未知领域。浙江省在金融、保险服务、通讯与信息服务以及技术密集型产业方面处于劣势,不仅加剧了产业结构层次低的状况,也阻碍了产业结构的升级。所以需要改变原有的发展战略,以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一般劳动密集型产业为辅来替代原本的以一般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为辅。同时应该重视新兴服务行业和领域,进一步激发金融、通讯、信息咨询等资金、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积极性,优化服务贸易产业结构。

(四)制定相关政策,建立有效的服务贸易促进政策体系

立足浙江实际,政府在市场经济体系中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所以各级政府应该加强领导,重视和大力扶持服务贸易的发展,建立起适合浙江省服务贸易发展所需的政策体制。政府应尽快完善服务贸易法律法规,并根据层次需求的不同加快构建一个有针对性、内容齐备的服务贸易政策体系,让服务贸易相关企业有法可依、有据可循,促进服务贸易更快速更健康的发展。各地各部门要学会因地制宜,根据自身实际,进行服务贸易相关工作的安排,形成各部门密切配合、相关信息资源共享的良好氛围,最终逐渐健全省、市、县服务贸易促进协调机制。同时,要建立正常的竞争机制,打破垄断,形成一个多元化的市场,呈现出有效有秩序的竞争局面,整体提高浙江省服务贸易的竞争力。

综上所述,在当今时代下,浙江省服务贸易发展迅速,新兴领域在市场份额中所占的比例不断上升,服务贸易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虽然在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传统领域占据着主导地位、内部结构不尽合理等问题,但是从2015年上半年浙江省服务贸易发展现状的数据统计来看,浙江省服务贸易的规模在不断扩大、结构在进一步的优化之中。并由此研究分析得出,要促进浙江省服务贸易更快更好的发展,需要政府相关政策的支持、优化贸易结构、发展服务外包等。

参考文献:

[1] 周 路.浙江省服务贸易出口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J].现代经济:现代物业,2011(11中旬刊):39-42.

[2] 盛洁菲.浙江省服务贸易的发展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研究 [D].宁波:宁波大学,2012(1):1-55.

[3] 姚 佳,聂红隆.浙江省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J].经营管理者,2014(12):165.

[4] 葛锦晶.浙江省服务贸易竞争力分析及对策研究 [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11):37-38.

[5] 林素燕.浙江省服务贸易竞争力研究 [J].浙江经济:华东经济管理,2013(7):16-19.

[6] 周晓东.浙江省服务贸易发展对策研究 [J].区域经济,2011(10):45-47.

[7] 洪 莹,段元萍. 浙江服务贸易现状及对策分析 [J].商业经济,2013(11):83-85.

[8] 吴智敏.浙江服务贸易发展现状与路径 [J].区域经济,2014(14):126-127.

[9] 山世英.浙江省国际服务贸易发展态势评析 [J].国际商务,2012(12):53-55.

浙江理科状元篇3

20世纪70年代起,世界各国纷纷出台各种环境管制,环境规制的加强使得农产品出口贸易的成本增加,所以农产品行业的环境规制也成为目前国家政府关注的重点之一。环境规制对农产品的影响表现在由于管制的加强,使得农产品生产成本提高,从而阻碍农产品出口贸易。浙江省是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大省,农业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从目前农产品的总体出口情况来看,山东、广东等农产专业提供专业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品出口大省在全国的地位名列前茅,相对比之下,浙江省的农产品出口状况并不突出,但其中浙江省的部分特色农产品还是具有一定优势,比如蚕丝、茶叶、兔毛、蜂产品、羽绒制品及鲜香菇等农产品的出口在全国所占的比重较大。同样,浙江省特色农产品出口也受到各国环境规制的制约和影响,这些国家依靠环境保护、高新科技、科学管理、高效检测等自身具有优势的领域频频对浙江特色农产品进行进口限制,使得浙江省特色农产品出口面临着巨大的阻碍。因此,研究环境规制对浙江省特色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具有现实意义。

二、浙江省特色农产品出口现状

浙江省历来就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之称,是经济发达地区,近年来,农业的发展也得到了很大提升,其中2012年,全省农副产品出口额约97.2亿美元,蚕丝、茶叶、兔毛、蜂产品、羽绒制品、鲜香菇出口更是排到全国首位。

(一)农副产品出口额占浙江省出口总额的比重

从农产品出口额来看,根据表1中数据显示,浙江农副产品出口额基本是逐年增加,但是从农副产品出口额占浙江出口额的比重来看,其增速在缓慢递减。自2001年我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以后,浙江特色农产品出口持续增长,并且连续几年在全国位列前茅。但是从2009年金融危机以后,浙江农副产品出口额在浙江出口总额中所占比重从5.07%下降到4.60%,连续几年下降,打破了农产品出口多年来连续增长的趋势。

(二)特色农产品出口种类

从农产品出口的产品结构来看,浙江省出口的农产品高达十几种。根据图1的统计,以2011年数据为例,其中主要出口特色产品有水产品、畜产品、茶叶、蔬菜等,是以农副加工产品出口为主。2011年浙江省出口的特色农产品中水海产品出口额为177399万美元,畜产品出口额为51809万美元,茶叶出口额为48616万美元,蔬菜出口额为37666万美元,蚕丝出口额为7504万美元,中药材出口额为4656万美元,花卉出口额为4335万美元;同比增长率分别为91.3%、 39.73%、 23.43%、 10.37%、 14.51%、 5.27%、 8.77%。特色农产品出口结构也发生了明显变化,大部分实现了以土产品为主向以畜产品为主的转变,从以传统农产品为主向以高新技术产品为主的转变,从以初级农产品向有高附加值产品发展。

由此可见,浙江特色农产品的出口中,水海产品、畜产品、茶叶和蔬菜的出口比重较高,蚕丝、中药材、花卉等特色农产品的出口额相对偏小,但是其增长速度较快,尤其水海产品以91.3%的增长速度,显现出浙江特色农产品优良的出口状态。

(三)主要出口市场结构

从特色农产品出口的市场结构来看,尤其以日本、欧盟、美国及韩国等市场为主,对这几个市场出口额基本占到浙江省特色农产品出口总额的三分之二。以2011年出口额为例,根据图2所示,浙江省对欧盟的出口额达专业提供专业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到215639万美元,对美国的出口额达到168858万美元,对日本的出口额达到159642万美元,对韩国的出口额达到56298万美元;分别占浙江省特色农产品出口总额的22.30%、17.50%、16.5%和5.8%。

由此可见,浙江省特色农产品出口市场比较单一,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及一些新兴市场国家,就农产品出口额而言,对欧盟市场出口最多。这种相对集中的出口市场分布现状具有一定的风险,这些特色农产品出口会过于依赖这些国家,并且这些发达国家的环境保护意识较强,对外实施环境规制严格,农产品环境标准较高,而目前浙江省出口的特色农产品的环境标准都普遍不高,经常遭到其他国家的各种环境壁垒,对农产品的出口造成了很大影响。

三、浙江省特色农产品出口应对环境规制的对策

(一)制定绿色农产品生产战略

绿色产品的开发有利于当前生态环境的保护,能够提高农产品的质量档次,使得浙江省特色农产品树立起一个崭新形象。在开发绿色产品的同时,也要支持绿色包装产业的发展,让浙江省农产品出口改变传统的观念,努力建立起环保的农产品绿色包装体系,使环保包装意识能够得到强化。制定绿色农产品生产战略,为浙江省特色农产品的出口奠定一个绿色可持续发展道路,能够更好的应对国外环境规制的不良影响。

(二)搜集国外环境规制信息,完善市场出口预警机制

企业和政府必须搜集国外名目繁多的农产品相关的环境壁垒信息,主动协调降低不合理或苛刻的环境规制对浙江特色农产品出口造成的影响。浙江特色农产品出口企业要密切关注目标市场的环境规制标准的变化,及时跟进,根据了解到的具体环境规制特点和技术标准,有针对性地提高和改进浙江省特色农产品的标准和检验检疫水平。浙江省政府应该完善农产品市场出口预警机制,对于不合理的环境壁垒,政府应该积极主动地介入,对外谈判、协调,以改善浙江特色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国际环境,维护农产品出口企业的权益。

(三)降低农产品出口的市场集中度,拓展多元化国际市场

在当前农产品出口态势严峻的情况下,应该积极地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在继续稳定和扩大原有传统出口市场的同时,更要积极开拓中东、拉美、非洲等新兴国家市场,尽量改变农产品出口过度依赖欧美日国家的格局,促进浙江特色农产品出口的持续稳定增长。通过出口市场的多元化和产品结构的多元化战略,降低浙江特色农产品出口的风险,逐步实现农产品出口的低碳化,有效突破国外环境壁垒的限制。

(四)发挥行业组织作用,积极应对环境规制

近年来,浙江特色农产品出口屡屡遭到欧美日等主要贸易伙伴国环境规制的影响,这些目标市场国对浙江特色农产品出口的检测要求苛刻,对此,应该充分发挥行业组织的作用,维护企业的出口利益,加强农产品行业间 专业提供专业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的协作与自律。浙江特色农产品出口应该充分利用当前现有机制与WTO规则,联合政府、企业与行业组织三方一起,对带有歧视性或违反WTO规制的农产品环境规制进行强有力的申诉,从而达到消除进口国不合理的环境规制的限制。

(五)提高特色农产品生产技术,专注产品创新

浙江省特色农产品出口都是以农副产品加工品为主导,但是附加值低,科技含量不高,很难与国际市场上的其他高品质农产品相竞争。因此,从政府的角度来说,增加农业科技的资金投入,对于政府、高校等研究部门有关重大农业科技研究项目给予基金支持。鼓励有能力的农产品出口企业引进高新技术设备和工艺,成为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加强制度建设,做好政府的职责,为农产品企业的出口提供更好的平台。从企业的角度来说,应该加大农产品生产技术的升级,提高生产技术,将先进的生产技术融入公司的经营体系中。

参考文献:

[1]赵敏.环境规制的经济学理论根源探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3(04).

[2]陈莹.国际环境规制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与对策[J].对外经贸实务,2012(05).

[3]谭晶荣.浙江省特色农产品贸易现状、结构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J].农业经济与管理,2013(03).

[4]范明.浙江特色农产品出口比较测度分析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3(01).

浙江理科状元篇4

【关键词】示范高职院校;超效率DEA;规模效应;评价模型

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为评价示范高职院校规模效益提供了一个优质的工具,其实质是根据一组关于多输入、输出的观察值来估计有效生产的前沿面,并据此进行多目标综合效果评价,并且不需要主观赋予指标的相对权重,因此评价结果更能够反映决策单元(Decision Making Unit, DMU)所处的实际状态。

但现有的研究基本存在三个缺陷:一是由于对高职院校规模效益的投入产出指标体系缺乏研究,从而不能合理的评价其规模效益;二是传统的CCR和BCC模型对于多个同时有效的决策单元(效率值为1)将无法做出进一步的评价与比较;三是采用的数据陈旧、不能反映近期示范高职院校规模效益情况。

综上考虑,本文在构建合理的示范高职院校规模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采用超效率(Super Efficiency)评价模型对浙江省22家示范高职院校2010年和2011年规模效益进行了实证研究,以衡量其规模效益。

1.模型及方法

1.1 DEA基本模型简介

数据包络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简称DEA),是对具有多投入、多产出的决策单元(Decision Making Unit, DMU)进行相对有效性评价的一种非参数方法(Charnes et al.,1978)。

DEA方法能在同其它被考察单元相比较的情况下测量出某一被考察单元相对生产效率,假定一组被考察单元的个数为n个,每个被考察单元都有s个输出变量和m个输入变量。yjk表示第k个被考察单元的第j个输出变量, xik是第k个单元的第i个的输入变量。第k个决策单元总效率计算问题可以转化成如下面的线性规划问题:

minθ

s.t.■X■λ■≥θX■

■Y■λ■≥Y■

λ■≥0 (j=1,2,···,n)

其中,X■=(x■,x■,···,x■),Y■=(y■,y■,···,y■)。此模型称为CCR模型,是在规模收益不变(constant return to scale;CRS)假设下得到的。这里的θ即是第k家被考察决策单元的效率值,满足0≤θ≤1。其经济含义为:在某一决策单元产出Y可由所有k个决策单元产出线性组合替代的情况下,它的投入X的可压缩程度,压缩比例的大小为θ,θ也称之为效率测度值。当θ=1时,表示该被考察单元是效率前沿面上的点,因而处于有效率状态。当θ

Banker et al.(1984) 在该模型基础上提出了规模收益可变(variable return to scale)模型,即在CCR-DEA模型中加入一个条件■λ■=1得到的BCC模型。

然而,从上述基本DEA模型可以发现,其测算结果将所有DMU简单分为两组,一组为有效率DMU并据此形成Pareto边界, 另一组则属于无效率。对于这些有效单元若继续进行评价,上述模型是无能为力的。针对这一情况,为了区别这些有效率的决策单元,Andersen与Petersen(1993)两位学者提出构建超效率DEA模型测算所谓的超效率(Super Efficiency),将位于效率前沿面上决策单元再加以排序,而Tone(2002)认为可以由剔除具有效率的决策单元,判定决策单元到其余生产可能集合的距离来判断超效率的差异。

1.2超效率DEA模型

超效率CCR-DEA模型(Super–Efficiency CCR-DEA, SUP-CCR-DEA)的基本思想是在进行第k个决策单元效率评价时,使第k个决策单元的投入和产出被其他所有决策单元投入和产出的线性组合代替, 而将第k个决策单元排除在外,而CCR-DEA模型则将这一单元包括在内。

SUP-CCR-DEA模型能够有效地区别出有效(效率值为1)决策单元之间的效率差异,可以对所评价的决策单元进行有效的排序,其模型如下:

minθ

s.t.■X■λ■≤θX■

■Y■λ■≥Y■

λ■≥0 (j=1,2,···,n)

这里各数学符号含义同前,所不同的是,由于上述模型算出的数值有可能大于1,因此可以对有效率的决策单元运算出的效率值再加以排序,即可区分出CCR-DEA模型中效率值都为1的决策单元,在SUP-CCR-DEA模型中,对于无效率的决策单元,其效率值与CCR-DEA模型一致,而一个有效的决策单元可以使其投入按比率增加,而其效率可保持不变,其投入增加比率即其超效率评价值。例如对于有效率的示范高职院校,其效率值为1.51,则表示该示范高职院校即使再等比例地增加51%的投入,它在整个示范高职院校样本集合中仍能保持相对有效即效率值仍能维持在1以上。

2.规模效益指标体系的建立

运用DEA的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便是投入产出评价指标的设计,本文尽量选择能够反映高职院校资源配置效率的输入输出指标体系:

(1)在高职院校的输入指标方面,本文将其界定为三个方面:人力、物力和资金等方面的投入。

其中,人力资源的投入包括生源的数量质量、师资队伍的数量结构,而且应该包括学生投入学习、教师投入教学科研的时间和精力。高职院校物的投入主要是考虑学校的硬件设施投入情况,如学校校舍状况、实训场地、实验实训设备投入、图书馆等信息资源投入情况。财力投入指的是学校每年经常性支出,主要是教学科研经费、学生管理经费、办公费等。

(2)高职院校的产出也有三种形式,即直接产出、间接产出和最终产出。直接产出是教师的教学活动。间接产出是学生增长了专业知识、发展了智能和提高了操作技能,是学生消费教学劳务的直接成果。而最终产出是高等教育提高劳动质量而为社会创造财富。根据高职院校办学过程,和投入指标分析类似(具体分析过程暂略),分别从数量角度和质量角度得出高校产出结构,输入输出指标汇总如表1。

表1 示范高职院校规模效益有效性评价指标体系

综上可以看出, 上面选取的投入产出指标体系较科学、全面地反映了示范高职院校的投入和产出,满足了高职院校规模效益所蕴含的要求。

3.高职院校规模效益计算结果与分析

3.1 样本与数据

本文实证研究所采用的资料,来自于2010~2011年度浙江省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分析报告。

3.2 实证结果与分析

结合CCR模型和SUP-CCR模型和2010~2011年度浙江省22家示范院校统计数据开展实证分析,可以得到2010年和2011年的院校规模效益值(评价数据通过使用MATLAB7.1软件编程计算得到),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示范高职院校规模效益评价结果

从表2中数据不难发现:

(1)CCR模型基本反映了示范高职院校的规模效益,但没对效率值为1的示范高职院校进行区分。

2010年有4家示范高职院校(浙江金融学院、浙江机电学院、金华职院、宁职院)CCR模型效率值为1,规模效益相对有效的院校约占整个样本院校数量的19%;温州职院、浙江警官学院、浙江工贸学院、浙江经济学院、浙江交通学院、浙江工业学院等7家院校规模效益相对良好;其余示范高职院校规模效益不太理想。

2011年有7家示范高职院校(浙江金融学院、宁波职院、浙江机电学院、金华职院、温州职院、浙江警官学院、浙江工贸学院)实现了规模效益相对有效性,即θ=1,规模效益相对有效的院校约占整个样本院校数量的32%;有9家院校(浙江经济学院、浙江交通学院、浙江商业学院、浙江工业学院、浙江旅游学院、浙江艺术学院、湖州职院、丽水职院、杭州职院)呈现良好的态势,θ值接近1,分别排在8~16名;其它的6家示范院校规模效益一般,排名靠后。

(2)SUP-CCR-DEA对效率值为1的示范高职院校的成本效率进一步进行了评价排序,解决了CCR-DEA有效院校的排名问题,而无效率的院校得分完全同CCR-DEA的评价得分。

2010年浙江金融学院规模效益排在第一位, 宁波职院第二位。浙江机电学院、金华职院、温州职院和浙江警官学院分别位居第三到第六位,但效率值都大于1。而其它效率值小于1的示范高职院校成本效率得分完全与CCR模型的评价得分相同。

2011年宁波职院排在了第一位, 浙江机电学院排名第二, 浙江金融学院退至第三位, 金华职院排第四,浙江工贸学院升至第五。

值得注意的是,DEA有效是相对的,因此在评价中,有效的院校并不是不需要改进,与省外很多同类院校或者与本科院校相比还有不少差距,而且有效的院校之间也存在差距,这些院校仍需针对自身特点,充分挖掘影响效率主要因素,进一步提高院校的资源配置能力, 改善其状况以提高规模效益。

4.结语

在本文的实证分析中,采集了22家示范高职院校2010~2011年度的统计数据,开展了院校各年度规模效益相对有效性的纵横向评价研究,获取了示范院校在2010和2011年度的规模效益评判值,掌握了院校的运行状况并试图揭示院校运行现状和在同行业内所处的地位。结合横向和纵向分析的结果,可以全面地、深入地、客观地评判示范院校的规模效益,但鉴于篇幅所限,规模不经济院校松弛变量输入冗余额S-和输出不足额S+的值未列出,列出后可以看出各项指标改进值,有助于院校找到规模不经济的原因,从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参考文献】

[1]Tone K.A slacks-based measure of super-efficiency in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 Research.2002,143:32-41.

[2]Andersen P, Petersen N C.A Procedure for Ranking Units in Date Envelopment Analysis[J].Management Science.1993,39(10):1261-1264.

浙江理科状元篇5

关键词:樟科植物;资源;形态;园林应用;浙江庆元

樟科植物为常绿或落叶乔木或灌木,有45属2 500种左右,分布于热带及亚热带地区[1]。我国有20属400余种,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以南,其中浙江省有11属,46种,8变种,1变型,为浙江省常绿阔叶林与常绿、落叶混交林的重要组成成分,标志着浙江省常绿阔叶林的热带性质[2,3]。樟科植物拥有众多优良的园林树种,它们具有树干挺拔、树姿优美雄伟、枝叶茂密且冠大荫浓的特点[4]。

庆元县位于浙江省西南部,地处亚热带南缘,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冬暖夏凉,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8.1℃,年平均无霜期256d,年平均降水量1 427.0mm。地貌以丘陵山区为主,最高峰海拔1 857m,最低海拔240m,相对高差达1 617m。境内山地起伏,山峦重叠,立体小气候复杂多样,土壤类型有红壤、黄壤。地带性植被类型属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垂直分布带谱明显,自然条件优越,樟科植物资源丰富。现对庆元县主要樟科树种的形态及园林应用叙述如下。

1庆元县樟科植物资源

通过野外调查和查阅资料,庆元县有野生樟科植物6属21种6变种,大多数可以用作园林绿化,主要有檫树(sassa-fras tzumu)、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浙江樟(c.chekia-ngense)、华南樟(c.austro-sinense)、细叶香桂(c.subaven-ium)、红楠(machilus thunbergii)、薄叶润楠(m.leptophylla)、刨花楠(m.pauhoi)、绒毛润楠(m.velutina)、紫楠(phoebe sheareri)、浙江楠(p.chekiangensis)、闽楠(p.bournei)、浙江新木姜子(neolitsea aurata var.chekiangensis)、浙闽新木姜子(n.aurata var.undulatula)、山鸡椒(litsea cubeba)、毛山鸡椒(l.cubeba var.formosana)、豹皮樟(l.coreana var.sinensis)、黄丹木姜子(l.elongata)、石木姜子(l.elongata var.faberi)、乌药(lindera aggregata)、黑壳楠(l.megaphylla)、毛黑壳楠(l.megaphylla f. trichoclada)、香叶树(munis)、山胡椒(l.glauca)、狭叶山胡椒(l.angustifolia)、山?^(l.reflexa)、红果钓樟(l.erythrocarpa)等。

1.1浙江樟

高15m,胸径40cm,树皮灰褐色,有芳香及辛辣味。小枝绿色至暗绿色,幼时被细短柔毛,渐变无毛。叶互生近对生,薄革质,长椭圆形或长椭圆状披针形至狭卵形,圆锥状聚伞花序,生于小枝叶腋。花黄绿色。果卵形至长卵形。树干端正,树形美观,绿叶浓荫,是庭院绿化的理想树种。且对二氧化硫有一定抗性,隔音、防尘效果好,可作污染区厂矿绿化树种。

1.2红楠

高20m,胸径100cm,树干粗短,树皮黄褐色。嫩枝紫红色,叶片革质,互生,倒卵形至倒卵状披针形,圆锥花序,顶生或在新枝上腋生,花梗紫红色,果实扁球形,成熟时黑紫色,果梗鲜红色。生长迅速,枝叶茂盛,树冠浓荫,可作庭园和行道绿化树。同时,还可用作防风林,防火林道及水源涵养林树种。

1.3刨花楠

高20m,胸径40cm,树皮青灰色或灰褐色。嫩枝新叶带红色,叶片革质,互生,全缘光滑,椭圆形或狭椭圆形。聚伞状圆锥花序,生于新枝下部,果实球形。成熟时黑色,果梗红色。刨花楠生长快,花大,外型美观,是优美的庭园绿化观赏树种。

1.4薄叶润楠

高15m,树皮灰褐色,平滑不裂。枝粗壮,暗褐色。叶互生或轮生,坚纸质,倒卵状长椭圆形。圆锥花序,集生于新枝基部。果球形,熟时紫黑色。树姿优美,可作园林观赏树种。主要分布于苏、浙、赣、闽、湘、粤、桂、黔等地。

1.5浙江楠

高20m,胸径50cm,树皮淡黄褐色,薄片状脱落,叶片革质,互生,全缘光滑,倒卵形至倒卵状披针形。圆锥花序,腋生,果实椭圆状卵形,成熟时蓝黑色。树形高大、通直,枝条粗壮,树姿雄伟,树冠整齐,枝叶繁茂,为我国特有的珍稀树种,并且是优良绿化观赏的庭荫、园景树种。

1.6紫楠

高20m,胸径60cm,树皮灰至灰褐色,纵裂。小枝、叶柄及花序密被黄褐色绒

毛。叶片革质,互生,椭圆状倒卵形或倒卵状披针形。圆锥花序,腋生。花小,白色。果卵形至卵圆形,熟时黑色。树形优雅美观,枝叶秀美,生长较快,对有害气体抗性较强,且能防风、防火,可作绿化和防火林带造林树种。

1.7浙江新木姜子

高8~10m,树皮灰至深灰色,平滑不裂。小枝灰绿色,被易脱落的锈褐色绢状毛。叶片革质至薄革质,披针形、倒披针形或长圆状倒披针形。伞形花序,花黄绿色,果实椭圆形至卵圆形,熟时紫黑色,有光泽,可用作绿化观赏树种。

2园林应用前景

2.1行道树

樟科树种冠大荫浓、枝叶茂密、树干通直,树姿优美;大多根系深、较耐旱,对环境适应力较强;有一些树种能吸附有毒气体和灰尘,且不易发生病虫害。无论从景观美学角度还是生态园林角度,它们都是很好的城市行道树。大乔木和乔木可种植于街道两侧,作遮荫树和美化树,小乔木和灌木可种植于街道中作分车绿带树。近年来,香樟广泛用作行道树,据笔者调查发现,庆元县大多数街道绿化都选用了香樟。香樟作为乡土树种,作城市主要基调树种是合适的,但也存在美化效果单调、各街道之间缺少变化、城市景观质量低、层次少、易引发病虫害等问题。

2.2风景树

樟科植物作为风景树,其优点甚多。其中,乔木中的常绿类,树姿雄伟挺拔、枝叶浓密青翠、主干通直、树冠发达,且大多数枝叶具有香气,为园林增色(味)不少。如香叶树,果为球形,成熟为深红色,叶绿果红,颇为美观。落叶类中的檫木树姿优美,且都为异形叶,叶形美观、观赏价值较高。山胡椒为小乔木,叶到冬季变为枯黄色且不凋落,又被称为假死柴,是冬季的一个独特景观。这些优秀的园林树种,能增加环境的季相景观,营造优美的生态环境。樟科植物可孤植作主景树观赏,也可丛植、群植作群体观赏或作背景树。

2.3水土保持及造林绿化树

樟科植物中,耐水湿或耐干旱瘠薄的深根性树种,均可为再造秀美山河作出贡献。耐水湿的有闽楠等,耐干旱的有香叶树、山胡椒等。樟科中的抗污染树种还可用于工矿区或污染较大的地方绿化。如香樟对臭氧抗性极强,对二氧化硫、氟化氢的抗性和吸附能力强,对氨气抗性较强,吸附粉尘、减弱噪声能力较强,并有杀菌功能;如檫木对二氧化硫抗性较强,对氟化氢和氯气抗性中等。

3参考文献

[1] 郑万钧.中国树木志(第1卷)[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2.

[2] 李锡文.中国植物志(第31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2.

[3] 王景祥.浙江植物志(第2卷)[m].杭州:浙江科学出版社,1992.

浙江理科状元篇6

【关键词】技术性贸易壁垒 机电产品出口 影响 对策

一、浙江机电产品的出口现状

1、浙江省机电产品出口情况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机电产业已经成为推动浙江省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2006年实现产值4238945万美元,同比增长40.07%。2007年,浙江机电产品在保持快速增长的同时,加快改变出口增长方式,优化出口产品结构,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均创历史新高。2007年,浙江机电产品出口额达5558835万美元,同比增长31.21%。

2、机电产业是浙江重要的支柱产业和出口产业之一

浙江出口机电产品中高科技产品比重不够大,而传统的机电产品和三资企业产品份量居多。在贸易方式上,一般贸易出口比重占70.81%,加工贸易出口比重占28.59%,其他贸易出口比重只占0.61%。在企业性质上,三资企业出口比重占44.06%,国有企业出口比重占12.16%,集体企业出口比重占10.02%,私营企业出口比重占36.00%。在市场分布上,欧美市场依然明显好于其他市场,对欧盟成交1880137万美元,对北美成交1216756万美元,其余市场成交较大的地区是东盟。

3、出口增长迅速,结构进一步优化

全省机电产品出口额2001年为725904万美元,2007年为5558835万美元。年均增长37.92%,是各类出口产品中增长最快的,比全省出口平均增幅高8.6%。目前机电产品出口占全省总出口的43.33%。

二、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浙江省机电产品出口的影响

1、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内涵

技术性贸易壁垒(Technical Barriers to Trade ,TBT)是指一国以维护国家安全、保障人类健康和安全、保护生态环境、防止欺诈行为、保证产品质量为由,采取一些强制性或非强制性的技术性措施,这些措施成为其他国家商品和服务自由进入该国市场的障碍。名目繁多且日益增多的TBT正在对国际贸易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据统计,目前浙江省机电产品出口的技术壁垒主要是美国、日本、欧盟的技术法规和产品安全认证。如欧盟以指令的形式对家用电器、电动工具、灯具、低压电器、电信设备、信息、技术产品等实行强制CE认证。美国对机电产品的技术壁垒主要由美国联邦政府、美国消费者安全委员会(CPSC)等颁布的法规和消费者已广泛接受的产品安全认证构成,如美国UL认证。日本的技术壁垒主要由技术法规和强制性JIS认证(如电器产品和煤气用具等)构成。

2、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积极影响

对TBT的研究不能一味的强调它是一种壁垒,它也有其合理成分可以利用,但必须遵守国际规则。技术贸易标准化是各国政府在对外贸易中出于保护健康安全环保方面的原因所做的一系列强制合法的,对产品性能进行检验的技术标准和测试方法。目前,国际组织,各国纷纷建立产品质量体系,如 ISO9000、IS014000等。这些被广泛接受的产品技术方法可以使生产上采取统一的设计生产,有利于形成规模效应,同时也保证了产品质量。另一方面,技术性壁垒尤其是其中的绿色壁垒对人类的生存也产生深远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有利于全球环境状况的改观,保护人们的身体健康,而且,有利于社会生产力水平的进一步提高。现在世界各国人们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形成或正在形成绿色的消费观。人们越来越看好绿色产品,如绿色冰箱、绿色轮胎、绿色汽车等等。有关资料表明,70%的美国人表示公司的环保信誉会影响其购买决定,40%的欧洲人更喜欢绿色食品而不是传统食品。

3、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负面影响

技术性贸易壁垒不断加高,已经成为浙江省机电出口的主要障碍。

(1)降低机电产品的竞争力。浙江省机电产业所掌握的核心技术少,自主创新能力低,产品差异化程度小,产品档次较低,在安全、质量等方面与国际标准确实存在距离;同时,出口商品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附加值低,竞争手段往往采用低价竞销方式。加入WTO 后,关税壁垒被解除,但无形的非关税壁垒却不断地在起作用。不论进口国家设置壁垒的真正原因是由于环保还是健康,但随着社会的进步,我国机电产品质量的提高,已是刻不容缓。据调查显示,目前浙江省出口机电产品有54%的产品取得了CE认证,对欧盟国家出口竞争力较强;有41%的产品取得了UL认证,对美国出口竞争力次之;仅有7.5%的产品取得了JIS认证,对日本出口竞争力较弱。浙江省出口较多的小五金类产品,由于价格低廉,质量水平较低,容易受到国外的技术壁垒限制,主要是在安全和技术差异方面。

(2)技术性壁垒高,所获利润降低。在欧盟市场遭遇的贸易壁垒日趋苛刻。在2007年8月份,欧盟将实施第3道环保指令EUP(用能源产品生态设计框架指令),指令要求,产品设计就要考虑整个产品生命周期对能源、环境、自然资源的影响程度,产品要通过规定取得认证标志,才能进入欧盟市场。EUP指令涉及对全市80%企业,其影响程度超过前面两道指令,这将给浙江机电产品出口欧盟带来严峻挑战。但出口的机电产品缺乏自主出口品牌,附加值偏低,尤其2007年7月1日欧盟《关于在电子电气设备中禁止使用某些有害物质指令》(ROHS指令)的实施,浙江机电产品出口面临又一技术壁垒。

(3)出口退税率降低,人民币升值加快。人民币升值对浙江各行业的负面影响不可小视, 特别是出口依存度较高的机电产品行业受损较大。人民币兑美元比率已破7.3∶1大关。据统计,浙江一些附加值低的机电产品出口利润极低,人民币升值,出口利润就降低,如果出口利润仅在5%的水平,那么当前人民币升值了5%的形势下,企业就无利润可图,转而走向亏损。出口退税率降低,有一些企业为了争夺市场分额,以无利润甚至负利润出售商品。

(4)认证工作机制不健全,国家标准制定的种类繁多,缺乏权威性。目前我国正逐步开展产品认证,实验室认可和企业质量体系认证等工作,建立了多个产品认证委员会和质量体系认证机构。但是目前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如商品的生产、流通、使用、进出口各环节实行分割管理和多头认证,对国内产品和进出口商品实行双重和不一致的质量许可和认证制度;一些认证机构没有取得国外的认可与授权;认证激励机制不完善,一些企业根本没有将获取国际认证工作纳入议事日程,致使其产品不能获得进口国的认可而遭受技术壁垒限制。另外,我国实行的标准种类较多,有国家标准、地方标准、专业标准及企业标准,但是体系混乱,实行的标准水平低,国家标准水平低不仅不利于我国产品出口,还保护了一些落后企业。因此,浙江省许多中小型机电企业被这些烦琐的认证机构弄得筋疲力尽,到头来却是仍然没有取得国际市场的通行证。

(5)容易引发贸易争端。调查表明,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的影响日益显著,已经涉及我国三分之二以上的出口企业、三分之一以上的出口商品,每年造成的损失约200亿美元。企业跨越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遇到的主要困难有:不了解国外的信息、缺少有效解决方案、缺乏提升技术水平的资金。争取尽快实现及时、准确、全面监测80%以上目标市场的准入技术条件。由于技术性贸易壁垒在很多场合下都以一种要求体现,而各个国家的情况却不尽相同,因此,技术性贸易壁垒貌似公正,实际上却有着严重的歧视性,再加上贸易利益的内在冲突,必然会引发严重的贸易争端。

三、浙江机电企业产品出口应采取的对策

为了能进一步提高浙江机电产品出口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实现机电产品生产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重视机电产品出口目前存在的问题,着力提高机电产品的出口能力和质量。引导企业走自主品牌和自主创新的道路;鼓励和扶持中小企业自主创新和发展壮大,积极培育我国机电产业新的增长点。针对这些问题,浙江机电企业应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对策。

1、提升国际形象,打好品牌,做大做强企业

加大对自主知识产权的培育和提升力度,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提升国际形象,打好浙江品牌,做大做强企业。政府与企业应该联动,从政府层面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对假冒、侵权出口企业的打击和惩罚,保护自主品牌的出口,减轻自主品牌出口企业的资金压力。要成为品牌强省,关键要靠科技创新。针对浙江省块状经济的特点,首先,浙江省在产业集群区域大力创新,增加企业的竞争力。加强自主创新,以科技进步推进传统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变。要积极地利用先进技术,推动自主创新,形成并不断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提高自己在产业链中的竞争地位。

2、运用多种途径,积极、主动地提高国际竞争力

浙江省机电企业能否立足于国际市场并谋得长期稳定的发展,关键要看产品质量的优劣和技术含量。企业应该在保证产品质量和性能的前提下,不断加速进行技术改革和创新,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尽可能免受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限制。实施市场多元化和国际化经营战略。企业还可以对国外市场进行直接投资或间接投资。在贸易对象国设立生产经营实体,这样生产出来的产品就可以直接在贸易对象国销售,从而绕开贸易壁垒的限制。加强和改善企业管理,提高科学管理水平,既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竞争能力的重要途径。针对当前企业管理中的薄弱环节,着重抓好成本管理、财务管理和质量管理。要严格管理,从严治企,建立健全明确的责任制度,坚决克服和纠正无人负责的现象。要广泛采用现代管理方法和手段,注意不断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企业的管理经验,使浙江省企业管理水平能尽快有一个较大的提高。

3、以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升级,应对国际绿色贸易壁垒

抓住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核心,积极参与和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浙江省机电企业应尽可能提高产品技术标准总体水平,增强企业标准化意识,加强收集、整理和研究世界先进国家和国家组织的机电产品相关技术法规、标准并结合自己的产品对相关法规和标准中的内容进行吸收,严格按标准生产,增强自身产品应对进口国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能力。努力提升产品技术含量,以质取胜。技术力量和创新能力是企业竞争力的核心,是企业获得长远发展和跨越技术壁垒的根本途径。为适应国际机电产品市场需求,开展绿色包装及绿色营销,把国际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机电产品出口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限度。目前最为流行的国际体系认证有IS0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IS0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参考文献】

[1] 童春良、余向平:浙江机电产品出口现状与对策分析[J].经济论坛,2006(10).

[2] 张国富:我国出口企业如何冲破技术性壁垒[J].中国中小企业,2005(2).

[3] 戴春丽:欧盟WEEE指令对我国机电产品出口的影响与对策[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7(1).

浙江理科状元篇7

【关键词】浙江省;贸易摩擦;贸易模式转型

浙江省一直以来都是国际贸易摩擦的“重灾区”。以中小民营企业为主体的浙江出口企业在这些国际贸易摩擦案件中蒙受巨大的损失和冲击,直接影响到浙江外贸出口的可持续发展、浙江经济的稳定增长以及外贸企业的良性成长。长期以来,浙江的外贸模式是一种以低成本、低附加值、低价格为主要特征的“两头在外”的传统贸易模式,以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为主;从出口市场的地理分布来看,也主要集中在亚洲、北美和欧盟地区。这些附加值不高、产品差异化水平不大而价格竞争力又较强的产品大批量出口,极易引起进口国的警惕,导致我国出口产品遭遇进口国壁垒的限制,引发大量贸易摩擦因而转变传统贸易模式,推动浙江对外贸易模式的转型,是应对和减少贸易摩擦的一个重要途径。

一、浙江省贸易摩擦的现状及特点

(1)贸易摩擦形势日益严峻,涉案金额巨大;

入世以来,浙江省已遭遇来自美国、欧盟、土耳其、印度、巴西等27个国家和地区提起的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特别保障措施、纺织品特保和337调查等贸易摩擦案件492起,涉案金额11507亿美元。2002年浙江遭遇贸易案件14起,涉案金额为207亿美元。2003年为27起,涉案金额为1144亿美元。2004年为44起,涉案金额为950亿美元。2005年为40起,涉案金额为950亿美元。2006年为53起,涉案金额为459亿美元。2007年为63起,涉案金额为1458亿美元。2008年为81起,涉案金额为1500亿美元。2009年为90起,涉案金额为3607亿美元。2010年为80起,涉案金额为1407亿美元。据浙江商务厅统计,2011年,浙江遭遇的贸易摩擦案件高达93起,超过了2009年金融危机高峰时期的90起,创下历史新高。十年来,浙江省遭遇的贸易摩擦案件基本呈稳定增长的态势,全国约7成的贸易摩擦案件涉及浙江,浙江的涉案金额约占全国涉案金额的1/4。

(2)贸易摩擦的区域不断扩大,与部分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摩擦加剧;

据浙江商务厅资料显示,2011年1月份土耳其对华梭织面料保障措施案,是有史以来土耳其发起的浙江涉案金额最大的贸易摩擦案件,涉案金额达到25亿。2011年1-7月份,浙江遭遇来自拉美地区的贸易摩擦案件12起,占同期浙江贸易摩擦案件总数的1/3。其中巴西发起贸易摩擦案件5起,为历史同期新高。在东盟地区,2011年7月8日,泰国就5种产品同时对华发起5起反倾销案件,5起案件浙江都涉案。

(3)贸易摩擦对象扩大,形式多样化;

从行业看,纺织、机电、轻工是浙江受贸易摩擦影响最大的三大行业,近年来,不少案件频繁指向浙江省块状经济,如:温州、宁波的打火机产业,萧山、绍兴的聚酯产业多次在其主要出口市场遭受了反倾销调查。再如,嘉兴的紧固件、舟山的水产品、黄岩的橘罐、温州的鞋业等也都不同程度地遭受了来自其主要出口市场的国际贸易摩擦。

倾销与反倾销是浙江省贸易摩擦的主要形式,同时,包括保障措施、反补贴和TBT等在内的新的贸易摩擦形式不断出现,形式趋于多样化。欧盟两项指令、CR法案、日本肯定列表等技术性贸易壁垒也对浙江出口构成严重障碍。以机电产品出口为例:作为占浙江省出口比重最大的机电产品(出口数量见表1),2007年以来,机电产品成为涉案最多的大类商品;机电产品中有紧固件、钢管、眼镜、打火机等百余个商品均遭遇过贸易摩擦。

二、浙江省贸易模式的主要特点

贸易模式是指某一国家或地区贸易现状的抽象概括。从理论上来说,贸易模式即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反映,又在一定程度上是经济政策导向的结果。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以及专业化分工逐步拓展与深化,贸易模式也不断地发生相应的变化。据分析,浙江省的贸易模式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概括。

(1)贸易主体。浙江省的外贸主体多元化,已形成国有、外资、民营企业三分天下的局面。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民营经济获得了进出口经营权。民营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和国有企业三大出口主体并驾齐驱是浙江省对外贸易的一大特色,也是浙江所有制结构优势、市场先发优势、区域产业特色优势的集中体现。

(2)出口商品结构。浙江省外贸发展的基本路径是“低成本扩张”,以小商品为基础,形成小商品、低成本、高回报的产业特征。从商品结构上说就是,浙江省出口产品主要集中在轻纺、工艺和服装等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

(3)贸易方式。浙江省的进出口贸易长期以一般贸易为主导,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比重均在70%以上,并且自2001年起浙江省一般贸易出口超越广东,一直位居全国第一。浙江省一般贸易出口占外贸出口的比重远远高于国家的平均水平,较高的一般贸易出口说明了浙江省生产型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能力较高,也是浙江省产品出口竞争力较高的体现。

三、基于贸易模式的浙江省贸易摩擦产生原因分析

(1)长期的贸易顺差是浙江省贸易摩擦产生的导火索

对外贸易是浙江省贸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注定浙江省将面临贸易摩擦的困扰。浙江的对外贸易一直处于贸易顺差,并且贸易额逐年增加,对外贸易依存度很大(见图1和表2)。

(2)出口市场地理分布过分集中是贸易摩擦产生的助推器

出口商品的结构以及出口市场的地理分布过分集中,加大了贸易摩擦发生的可能性。尽管贸易地里方向不断地多元化,可是浙江省的主要贸易伙伴仍然以亚洲,欧洲,北美洲以及拉美地区为主,其中与欧盟、日本、美国的贸易量占到了七成以上。美国等发达国家经济的衰退,印度以及拉美等发展中国家对国际市场的争夺是浙江贸易摩擦频发的重要因素。以2011年为例。(见图2)

(3)出口商品结构单一也是浙江省贸易摩擦频发的一大诱因

近些年来,浙江省传统产品服装,纺织品,鞋类等出口比重有所下降,但是仍然占据重要地位,长期由产品同性质强、需求弹性小、产品技术层次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和自然资源密集型产品占据一席之地,造成了浙江省出口产品缺乏实质性竞争力,因此只能通过量的增长和价格的压制保持竞争力,然而,进口国会对这种迅速扩张的出口量提出严厉的管制条件,从而恶化了出口产品的市场准入条件,引起摩擦。再者浙江省的机电产品长期占据浙江对外贸易的半壁江山,一旦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势必会对浙江省外贸产业造成巨大的损失。

(4)出口市场混乱缺乏统一的体制管理

浙江省的对外贸易市场管理体制还不够完善,出口秩序混乱。浙江贸易主体以民营企业为主,至2012年,注册资本在1000万以上的民营企业已有57万户,出口比例超过总出口量的五成。各个企业的商品良莠不齐,为贸易摩擦的产生提供契机。

四、以贸易模式的转型应对贸易摩擦的对策建议

1.实现生产要素的升级,由原本的成本、价格优势转变为技术优势。以价格优势,成本低廉的浙江传统贸易特色面临着以科学技术驱动的新经济带来的危机。只有转变当前的生产要素,转而以科学技术作为贸易模式的驱动力,才能继续保持浙江在全球市场中的地位。因此,在自身鼓励发展科学技术的同时,还要积极吸引接纳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先进技术。

2. 建立强大的品牌战略,保护自身合法权益,保持自身特色,在贸易保持自身的特色。由于浙江省民营企业较多,它们普遍缺少品牌国际化意识,通过中间商进行对外贸易,既减少了自身的利润,又在贸易摩擦中蒙受巨大的损失。树立品牌意识,建立品牌战略是减轻贸易摩擦造成损失的重要手段。

3. 扩展贸易范围,增加值得信赖的贸易伙伴。主要集中在有表1可知,浙江的贸易出口地主要集中在亚洲,欧洲,和美国等地。亚洲国家如韩国,印度机器制造业十分发达,他们本地的产品将会与浙江外贸的进行激烈的市场争夺战,进而加大贸易摩擦出现的机会;美国与欧盟国家如今经济都不景气,为贸易摩擦创造了环境,并且近年来大部分有关浙江的贸易摩擦都与它们有关。因此,我们应当积极的寻找新兴的贸易伙伴,例如巴西、南非、俄罗斯等国家,在缔结双赢互惠的合作条约下进行贸易。

参考文献:

[1]高磊. 贸易模式及其变迁的启示,经济导刊,2010,(05).

[2]郎丽华,王建. 贸易模式的选择与经济的增长,中国集体经济,2008,(06).

[3]刘慧,陈晓华. 浙江对外贸易模式的优化选择,浙江理工大学.

[4]肖武岭. 浙江面临的贸易摩擦形势、原因与对策,商业研究,2007,(12).

浙江理科状元篇8

浙江的发展是在“三缺”的历史条件下起步的。一缺丰富的陆域自然资源,人均耕地只有0.5亩,且缺铁少煤无油,虽然多山,但金属矿产资源十分稀缺,人均资源拥有量综合指数居全国倒数第3位。二缺国家资金投入,1952年到1978年的26年间,国家对浙江的投资总计77亿元,人均410元,只占全国的1.5%,还不到当时全国各省区平均水平的一半,“一五”时期国家兴建的156个重点建设项目,浙江一个没有,后来国家对浙江的投资也不多。三缺特殊的优惠政策,没有享受到国家具有明显区域指向性的政策,如创办经济特区、浦东开放开发、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等区域政策,浙江都不沾边,可以说没有吃偏饭。

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把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与浙江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锐意进取,大胆实践,逐步探索形成了有浙江特色的发展路子,一跃成为全国经济增长最快、活力最强、人均收入水平最高的省份之一,经济社会发生了全面的、深刻的、历史性的变化:

第一,实现了由资源小省向经济大省的变化。1978年到2005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由124亿元发展到13365亿元,年均增长13.2%,由全国的第12位上升到第4位;人均生产总值由331元发展到27552元,折合3363美元,由全国第16位上升到第4位,提前15年实现了国家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人均经济目标。

第二,实现了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变化。工业增加值由1978年的46.9亿元发展到2004年的5381亿元,许多工业品尤其是轻纺产品产销规模居全国前列,三次产业结构比重由1978年的38∶43∶19调整到2005年的6.5∶53.5∶40,进入了由工业化中期向后期过渡的阶段。

第三,实现了由封闭经济向开放搞活经济的变化。1978年到2005年,外贸进出口总额由0.7亿美元发展到1074亿美元,其中出口达到768亿美元。目前,在世界各地经商的浙江人有100多万人,在全国有400多万人,在全国各地总投资5320多亿元,创办企业9万余家,年销售产值1万多亿元,形成独特的“浙江人经济”现象。

第四,实现了由经济发展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变化。在国家统计局以及全国性研究机构开展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排名中,浙江都位居前列。如进入全国百强的县市由1991年的12个发展到2004年的30个,总数居全国第一。依照国家发改委、国家统计局联合研制的《社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方案》,2004年浙江社会发展综合水平列上海、北京、天津之后居第4位。另据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报告2005》研究,如果京津沪港澳台不参加排名,2003年第一次现代化实现程度,浙江排在第1位。

第五,实现了由温饱向总体小康的变化。1978年到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由332元和165元发展到16294元和6660元,由1980年的全国第9位和第8位上升到全国省区中的第1位,城乡居民共享了改革发展的成果。

在这些发展变化中,浙江对全国应做的贡献也越来越大,财政总收入由1978年的27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2115亿元,其中50%以税费等各种形式上缴中央,去年达1050亿元,吸纳全国各地劳动务工人员700多万,对口支援四川、重庆、、新疆等地发展,积极参与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和中部地区的崛起,尤其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及在统筹城乡、区域和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率先探索,大胆试验,为中国区域发展提供了一些可资借鉴的做法和经验,为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实践基础。

生产关系方面: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率先进行市场取向的改革,不断增强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动力

上世纪70年代末进入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上下在寻求和探索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早在1979年11月,邓小平就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英明论断。1992年初在南方谈话中又进一步打破了那种把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的理论教条,破天荒地对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进行了全新的理论阐释:“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接着,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就打开了中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闸门,开启了前无古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探索。在这一历史性的探索中,浙江在实践上走在了前面,率先进行了市场取向的改革,形成了体制机制上的先发优势,成为浙江经济快速发展的动力源泉。

浙江市场取向的改革主要是从三个层面推进的:

第一,体制外成长,率先在传统经济体制外培育和发展新的市场经济主体。改革开放初期,浙江还是个农业省份,国有企业数量不多,个头不大,计划经济的控制力相对较弱,体制外的成长空间比较大,这为浙江人率先冲破僵化的体制和机制束缚,率先培育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经济主体和制度框架,创造了有利条件。自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从温州、台州等沿海地区起步,浙江大胆突破单一公有制经济结构,放手发展个体私营等民营经济,培育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市场主体,使民营经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成为推动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2004年,浙江有私营企业21.8万个,个体工商户276.26万户,吸纳的从业人员730.48万人,个人投入的资本5941.47亿元,占52.3%。1978年到2004年,浙江生产总值增量的71.4%来自于民营经济,其中55.7%是个体私营经济创造的。民营经济已成为浙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成为改革开放的主体和推动者,成为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的生力军,成为吸纳就业、上缴税收和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的最大来源。可以说,没有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就不会有浙江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辉煌成就,就不会有今天浙江经济的勃勃生机?

颓烤⒒盍Α?

第二,体制内突破,率先对国有企业和乡镇集体企业实行以产权为重心的改制。浙江在鼓励个体私营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十分重视国有企业和乡镇集体企业的改革和发展,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就通过探索建立股份合作制、规范化股份公司制、混合所有制等多种形式,对国有企业和乡镇集体企业进行改造。如对国有企业明晰产权关系,建立新型劳动关系,实行经营者年薪制、内部职工持股和技术要素参与分配等激励机制等,对乡镇集体企业明确产权可以量化、职工可以参股、经营者和企业骨干可以持大股等政策。这些改革措施总体上早于全国十年,使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比较早地找到了公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目前,国有企业改制面达到97.8%,集体企业改制面达到98.6%,到2005年3月底,全省登记在册的混合所有制及股份制企业31.36万个,占全省企业总数的61%。经过改制,企业焕发了生机和活力,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和竞争力不断增强,形成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相互促进,共生共荣,相得益彰的良好发展局面。

第三,构建新的流通渠道,率先培育和发展以专业市场为主体的市场体系。由于中国流通领域改革滞后于生产领域改革,个体私营企业生产的计划外产品进入不了国营大商场,不得不开辟新的流通渠道。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温州、台州和浙中地区就出现了“前店后厂”或就地办市场的产销方式,涌现出一批规模较大的商品和专业市场,经过90年代的发展和提高,目前已形成以消费品市场为中心、专业市场为特色、要素市场相配套的市场体系。2005年,全省有各类商品交易市场4008个,市场成交额7173亿元,其中超十亿元的市场120个,超百亿元的市场有10个,如世界著名的义乌中国小商品城,汇集了32万种商品,常驻外商8000余人,市场成交额288.5亿元,成为联合国指定的采购中心。

生产方式方面: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大力发展区域块状经济,不断增强区域经济的竞争力

浙江经济的典型特征是“小”,主要包括:一是小资本,许多企业在发展初期原始投入都很小,有的注册资本只有几千元,如万向集团靠4000元起家。二是小企业,父子、兄弟、夫妻和亲戚、朋友齐上阵,大家集资办厂,形成家族制企业,然后再逐渐扩大生产规模,目前小企业占全省企业的99.9%,今年1月1日全国首家1人公司诞生在浙江温州,也说明浙江人独立办企业的意识特别强。三是小商品,由于小商品生产进入的资金、技术、人才等门槛低,加上有“百工之乡”的传统,适于小资本和小企业生产,所以一直来缺少国家投资的民营企业大多选择鞋子、袜子、领带、服装等轻纺产品生产,即使搞一点大工业,也是从零部件和小型设备做起,如汽车先搞零部件,电气设备先搞低压电器等。四是小城镇,浙江的工业化是从农村起步的,企业的创业者主要是洗脚上田的农民,这包括鲁冠球、邱继宝、李书福等,当时的企业只能是村办企业办在村,乡办企业办在乡,依托小城镇而发展。

本来,在现代化大生产的条件下,这些小资本、小企业、小商品、小城镇没有多少竞争力,然而浙江的产品、企业和经济却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和竞争力。解开这一之谜,奥秘就在于浙江经济具有独特的产业组织形式。用创新理论家美籍奥国经济学家熊彼特的话说,就是实现了一种新的工业组织形式。用产业簇群理论家麦克尔•波特的话说,就是形成了富有活力的组织形式,出现一个自我强化的循环,使地方竞争更富有生机。用我们自己的研究成果说,就是形成了生产同类产品或相关产品的企业集聚发展的区域块状经济。

区域块状经济是浙江经济的一大特点和优势,也是浙江经济富有生机和活力的重要原因。上世纪80年代以来,浙江各地从培育“一村一品、一地一业”的特色产业起步,逐渐发展成为具有比较优势的块状经济。据我们长期跟踪调查,浙江90%以上的县市区都培育和发展了块状经济,像杭州软件、宁波服装、温州低压电器及皮鞋、义乌小商品、绍兴轻纺面料、永康小五金、海宁皮革、嵊州领带、大唐袜业、嘉善木业等区块,在全国同类产业中都占有相当份额,呈现出良好的成长性。一是区块数量不断增多,1996年超亿元的区块306个,工业产值占总产值的37%,2000年超亿元的区块发展到519个,工业产值占总产值的49%,2004年超亿元的区块进一步发展到604个,工业产值占总产值的64%。二是区块规模不断壮大,超100亿元的大区块由过去的3―4个发展到现在的37个,如果说浙江的大企业不多,但可以说浙江的大区块多,并成为发展先进制造业基地的重要基础。三是产业链向两头延伸,由过去单一的生产加工向设计研发和原材料生产发展,如生产袜子的向自主设计和生产原料、机械配件发展,生产低压电器的向生产中高压电成套设备发展,生产汽车零部件的向生产整车发展,进而推动了浙江产业升级。四是区域龙

头企业快速成长,1996年生产低压电器区块的正泰、德力西集团销售产值分别为14亿元和11亿元,2000年发展到42亿元和36亿元,2004年进一步发展到119亿元和107亿元,每4年翻了1番多,目前全省销售额超100亿元的民营企业已达11个,对中小企业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五是著名商标品牌逐渐增多,企业从无牌到有牌,从贴牌到创牌,涌现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的企业,目前全省拥有中国驰名商标63件,中国名牌产品139件,分别位居全国第一、第二位,同时还创立了大唐袜业、织里童装等14个区域品牌。

区域块状经济把成百上千甚至成千上万的中小企业集聚起来,产生了意想不到的外部规模效应。一是资源共享,水电气、交通道路、通讯、运输、三产服务等公共设施都不必企业自行配套,形成资源集聚能力。二是环境共保,有利于集中治理污染和发展循环经济,有些区块可以使前一道企业的废弃物成为下一道企业的原料,形成集中治污和循环生产能力。三是技术外溢,企业间生产同类或相关产品,技术透明度高,便于相互学习,相互模仿,形成技术共享能力。四是分工精细化,把本应由大企业内部生产车间的工序分工外化为不同经济主体的市场分工,企业间按市场规则相互配套,把亚当•斯密的社会分工理论演进为企业生产工序的分工,生产费用大为降低,形成低成本竞争能力。正是因为块状经济的组织集聚作用,弥补了浙江经济的先天不足,矛盾发生了转化,由单体的“小”转化为整体的“大”,形成了小资本大集聚、小企业大集中、小商品大市场、小城镇大发展的格局。

行政管理方面:因势利导,遵循规律,无为而治和有为而治相结合,不断增强把握经济发展大局的能力

浙江的发展是广大人民群众奋力拼搏的结果,但也与各级党委、政府的积极有为分不开。浙江各级党委、政府的积极有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无为而治,但无为里面有有为。主要表现在,对一时看不准的,当时的政策环境不允许而广大老百姓又愿意干的事,则按照邓小平同志一再倡导的“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的要求,放手让群众去干。当时,省委、省政府总结实行了“三个允许”、“五个不”,即允许试、允许闯、甚至允许犯错误,不争论、不攀比、不张扬、不气馁、不动摇,坚定、清醒、有作为的领导方法。如义乌小商品市场,就是1982年义乌县委、县政府率先实行“四个允许”放出来的,即“允许农民弃农经商,允许农民长途贩运,允许开放城乡市场,允许多渠道竞争”。其他如“温州模式”的形成和发展,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形成和发展,龙港第一个农民城的兴起,第一家股份合作制企业的建立,以及率先对国有企业和乡镇集体企业进行产权制度的改革等,各级党委、政府都以宽容的态度默许、支持和引导。这里,无为而治不是放任不管,而是充分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敢于为广大干部群众的探索挑担子,并及时总结和推广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

其二,有为而治,但有为里面有无为。即对看得准的,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国家政策的事物,对一家一户企业和群众需要做而又做不了的公共问题,省委、省政府出台一系列重大举措,谋在前面,干在实处。如在党的十五大明确把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以来,积极出台政策,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经济上规模上水平。针对城市化滞后工业化的情况,率先实施城市化战略,推进城乡协调发展。针对农业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提出大力发展效益农业,鼓励农民什么来钱种什么。针对优质生源充足而高校招生不足的情况,大力发展高等教育,提高高考录取率。针对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问题,组织实施以“六个一千工程”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发展环境。针对一些地方存在的假冒伪劣等现象,着力打造“信用浙江”,树立浙江的良好形象。针对企业和群众办事难问题,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提高行政效率等。这里,有为而治不是盲目蛮干,而是顺势而为,按客观规律办事。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综合运用无为而治和有为而治的领导艺术,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以深入实施“八八战略”为重点,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全面建设“平安浙江”为抓手,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建设“文化大省”为载体,增强综合竞争的软实力;以建设“法治浙江”为保障,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以增强执政本领为关键,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以继续“走在前列”为目标,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总之,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开创了浙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文化渊源方面:激活文化基因,弘扬浙江精神,促进经济与文化紧密融合,不断增强综合竞争的软实力

经济发展的深层原因是文化。浙江自古就是“文化之邦”,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传统。浙江文化既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时代特点。其中,“义利并重”的价值观念和“工商皆本”的文化传统,孕育了浙江人精明的商业头脑和务实的群体性格;先天不足的资源条件和人口密集的生存压力,造就了浙江人的自强意识和拼搏精神;对外交流的悠久历史和多元文化的熏陶,塑造了浙江人的创新意识和开放心态;“百工之乡”的技能传承和尊师重教的文化积淀,哺育了浙江人的专业技能和聪明才智。可以说,浙江的文化与市场经济是天然相通的,孕育了浙江人的商品经济细胞十分丰富和活跃,这种“文化基因”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通过不断挖掘、提炼、丰富和发展,成为浙江人率先进行市场取向改革的精神支撑,成为推动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竭源泉和强大动力。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人依靠“四千”精神,想尽千方百计,走过千山万水,说遍千言万语,经历千辛万苦,劳动致富,白手起家。几乎每一个成功的企业家,都有“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的经历,每一个成功的创业者,都有一部艰辛的创业史。浙江人什么苦都能吃,什么脏活、累活都肯干,什么困难都不怕,什么挑战都敢迎接,什么挫折都敢直面。这种自立自强、敢闯敢冒、百折不挠、顽强拼搏、不图虚名的意志和品质,是浙江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省委省政府总结提炼了“自强不息、坚韧不拔、勇于创新、讲求实效”的浙江精神,并与时俱进地倡导和弘扬“求真务实、诚信和谐、开放图强”的精神,激励广大干部始终保持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全省各地也都十分重视当地文化精神的传承和弘扬,如杭州总结提炼了“精致、和谐、大气、开放”精神,宁波总结提炼了“诚信、务实、开放、创新”精神,温州总结提炼了“吃苦、创新、冒险、合作、诚信、敬业”精神,绍兴总结提炼了“胆剑”精神即卧薪尝胆、奋发图强、敢作敢为、创新创业等。这些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成为浙江区域经济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撑。

浙江理科状元篇9

关键词:浙江民营企业;体育用品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81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7)08-1027-03

据《剑桥制造评论》独家编制的2004年《中国1000大制造商》排行榜揭晓:江苏、广东和山东为中国制造业第一阵营;浙江、上海和辽宁为中国制造业第二阵营。2006年国家质检总局、国家统计局,全国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公报,2005年我国文教体育用品竞争力指数为77.53,排名全国各行业第14位;浙江制造业竞争力指数为82.86,排名全国各省市第8位。据中国体育报2005年公布的9家中国名牌体育用品企业,浙江榜上无名[1]。浙江是体育用品制造业大省,但还不是体育用品制造业强省。研究浙江民营体育用品制造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的发展,加快浙江体育用品制造业强省发展步伐,实施我国体育用品品牌战略,提高体育用品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首先随机选取浙江海宁昌达等120家企业进行试验调查。其中50家民营体育用品制造企业作为重点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实地调查法采用实地座谈法、个别访谈法,对浙江省嘉兴海宁马桥镇、丁桥镇等50家民营体育用品制造业,北京、浙江4家大型体育用品商店进行调查。

1.2.2文献资料法检索中国期刊网、中华体育网、浙江体育网有关体育用品制造业相关文章。参阅浙江省年鉴,中国统计年鉴;杭州富阳上官乡政府统计报表,马桥镇政府2005年上半年工业报表;龙泉市文史资料,中国社科院与浙江民营企业协会合作的民营企业蓝皮书《中国民营企业竞争力报告》等。

1.2.3专家咨询法邀请国家体育总局、北京体育大学、浙江大学有关专家进行咨询。

2民营体育用品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发展现状

2.1技术创新资源

2.1.1人力资源存量从浙江省体育局资料获悉,浙江省体育产业的专业人才比例,不到从业人员的1/30。据首次调查的浙江120家体育用品制造业老板,平均年龄43岁,30~60岁年龄占93.2%。2004年浙江在国际IMD排名,在WCY指标浙江“合格的工程师缺乏”调查,排名据世界60个经济体的第60位[2]。浙江省龙泉市100多家宝剑制造厂,海宁马桥镇20多家运动服装厂调查,高素质科技人才奇缺。众多的家宝剑厂难以引进人才,目前为止,企业仅引进5~7名财务专业大学毕业生在企业工作。

人力资源的学历、知识结构。 本研究调查的浙江省50家中小民营体育用品制造业1898名职员,其本科学历92人,占4.8%,专科学历226人,占11.9%,高中专319人,占16.81%,初中846人,占44.6%,小学343人,占18.1%,文盲72人,占3.8%。合计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66.5%,本科以上学历的职工人数偏少。与浙江社科联学会处调查浙江在职职工的受教育年限为7.89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列全国第21位,基本相符。

2.1.2经济资源存量浙江是人均资源综合指数居全国倒数第三的“资源小省", 浙江GDP总量已连续7年稳居全国第四位;人均GDP高出全国平均数近一倍,名列全国各省、区第一;农民人均收入连续18年居全国各省区第一位;城镇居民年均可支配收入也已超过广东,居于首位。浙江省个体私营经济注册资本、经济总产值、销售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出口创汇额、上市公司户数等6项指标均居全国第一。据央行测算,浙江省“十五"期间民间资本总额可达8 300亿元[3]。

浙江是典型的人多地少的沿海省份,资源短缺的浙江经济发展外环境,影响了体育用品制造业的二次创新。“目前,浙江经济发展受土地、能源、水资源瓶颈制约相当突出”[4]。许多企业迫于资源紧缺的压力,纷纷计划迁移外省。

2.2技术创新产出能力

2.2.1体育用品企业销售增加值据易剑东2000年统计,浙江省体育用品注册企业737家,占全国8.30%,排名全国第七位[5]。从附表1显示,1999年浙江体育品制造业增加值23.20亿元,2000年33.29亿元,增长率为43.49%。 1999年销售增加值15.42亿元,2000年销售增加值为14.08亿元,增长率-8.69%。2001年比2000年增加20.9%,高于浙江省2000年其它工业增加值15.2%的5.7%。2003年500万元以上非国有体育用品制造业统计(不包括运动服装、运动鞋产品),浙江省体育用品制造业增加值为15.53%[6],居全国第四位,排名广东、上海、江苏之后。

资料来源:浙江省体育产业调查报造[7]。

据2001年统计,浙江省体育用品制造业共有生产单位2014家,总销售174.6亿元。规模以中小型为主,占企业总数的98.9%(其中小型企业占89.8%),注册类型以私营个体为主,占61.9%[8]。

2004年浙江体育用品国内市场产值占总产值75.9%,出口产品占24.1%,其中外资企业占56.7%,出口产品主要销往东南亚、欧美国家。从附表2显示,浙江省近年出口量相对集中在轻纺、服装、鞋类制造业,机械类偏低。

数据来源:浙江省企业调查队,乡镇政府统计报表中华体育网, 2004年《中国民营企业竞争力报告》。

3.2.2浙江体育用品制造业产品市场占有率2002年浙江省统计资料显示,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产业市场占有率占全国比重为15.99%[9],在浙江省25个制造行业中排行第5位,居皮革、纺织、服装纤维、化学纤维制造业之后。2003年我国体育用品出口统计,浙江省体育用品出口率在全国24个主要省份中排名第4位[6]。

2.3技术创新活动的评价

2.3.1科研机构设置与经费投入浙江民营体育用品制造业资本投入对于浙江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60%,而技术进步的贡献率却不到20%。2004年,全省R&D经费占GDP的比率为0.84%,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1.35%),位居全国第17位,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左右。

乡镇政府对民营企业科技经费投入更是力不从心,如杭州富阳上官乡政府年年筹划,想成立羽毛球拍、乒乓球板产品质量监测研究所,但一直未能从愿。本研究重点调查的浙江省50家民营体育用品制造业,仅有二家名义上设有科研机构,多数为临时搭凑。如其中“龙渊古剑研究所”是由退休职工自费筹办,自任所长。从附表3显示,浙江省科研机构活动状况排名远远落后于我国其他省份。

资料来源:浙江省科技厅综合计划处。

2.3.2吸纳先进技术进行再创新能力杭州富阳“无敌”牌赛艇,依靠吸纳国外先进技术,一跃成为我国年产3 000艘赛艇的最大制造基地,被确认为2004年雅典奥运会赛艇比赛惟一中标产品。浙江大丰实业企业,于1999年改变过去产品技术含量低的生产局面,吸纳先进技术介入了舞台机械生产,直接带动了公司销售的增长。2003年公司参与了雅典奥运会场馆的建设,是亚州惟一一家[10]。

本研究重点调查的其他48家普通体育用品制造业,通过IS09001:2000国际质量体系认证的7家,占14.6%,5家产品在全国评奖中得奖,占10.4%。浙江富阳上官乡373家生产羽毛球拍个体私营企业,它在全国中、低档球拍市场占到了80%的份额,但有国家认证标准的企业只有19家,占5.1%。多数业主是从事简单的手工生产,贴牌销售,通过义乌小商品市场,向国内外市场销售低档体育用品。又如海宁马桥镇运动制衣厂生产的中低档外贸运动服装,几乎全是为外商定做的贴牌产品。少数企业甚至是靠模仿或假冒国际品牌获利,停留在产品链低端生产经营阶段。近几年,浙江每年的专利发明数远远低于东南沿海其它发达省市,还不到北京的1/5。据相关资料显示:2005年前三季度,长江三角洲16个城市中,浙江7市单位面积产出是江苏的59.53%[11]。

2.3.3民营体育用品制造业原始创新能力本研究调查的浙西南秦溪脚下的龙泉万字号宝剑厂、龙渊宝剑厂、陈记阿金剑铺、沈广隆剑铺、龙泉武术器械总厂等100多家武术器械制造厂家。从1984年就开始制订了《浙Q/SG45-84标准》,同时根据本行业的技术工艺水平,又制订了比《浙Q/SG45-84标准》要求更高的《龙泉宝剑Q/LBJ05-87标准》。产品质量的高标准要求,使龙泉宝剑制造业多次荣获国家轻工部优秀奖,世界博览会金奖,申报国家专利三项。

2.3.4创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著名品牌产品能力2004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中,26家浙江民营企业榜上有名,其中7家企业进入了前10名,这与浙江体育用品制造业都擦肩而过。2006年浙江省百强制造业评选,体育用品制造业榜上无名,这无不因体育产品质量欠佳所致。从义乌国际商贸城体育用品市场调查的浙江江山航宇公司,生产的“雷克斯”L300、L200型号羽毛球质量低下。浙江民营体育用品制造业产业集中度低,可模仿性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产品少。

2.4影响自主创新能力发展的技术创新环境

2.4.1政府部门的政策环境打造浙江先进制造业基地,从浙江省委、省政府到乡镇政府一致十分重视制造业的发展。从土地征用,到资金贷款,发展工业园区,扶持企业集群化发展。以“山海协作”方式,由沿海工业发达地区扶持经济欠发达地区工业发展,促使民营体育用品制造业从数量上的快速增长。

2.4.2影响自主创新能力发展的制度环境据调查的50家体育用品制造业,几乎全是民营企业,规模偏小。除了2家是集体股份制以外,其它全是个体私营企业,典型的家族式治理结构模式。受浙江温州永嘉文化“宁为鸡头,不为凤尾”的影响,产业集群化发展滞缓,个体私营企业单枪匹马,只顾及企业眼前利益,满足于一年十来万收入的低档产品生产。政府部门对假冒伪劣产品生产制止力度不大,在市场、企业竞争中还未形成一种品牌创新的氛围。

2.4.3体育用品市场的竞争环境浙江体育用品制造业以市场导向创新开辟国内外体育用品市场,以廉价的产品价格优势,取得了在低档体育用品市场的领先优势。如杭州富阳上官乡的羽毛球拍生产,利用山区农民的廉价生产劳务报酬,换取价格竞争优势占领市场。一付羽毛球拍最低批发单价为3.5~5元,其利润每付球拍仅3~4分钱[12]。这种以量取胜,使行业间无序竞争、恶性竞争日趋激烈。据调查50%以上企业认为,行业内部无序竞争、恶性竞争严重。从表4显示,浙江体育用品制造业名牌企业与浙江制造业竞争力指数在全国的排位并不相符,高技术产业销售值低于全国、东部地区的平均水平。

资料来源:新华网,国家质检总局 国家统计局.2005年全国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公报, 2006年9月12日;中国体育报2005年11月21日第4版。

2.4.4金融机构支持企业创新能力发展的资金环境浙江民营体育用品制造业金融贷款困难,融资滞后,扼制了企业创新能力的发展。据调查浙江海宁马桥镇的运动服装厂,杭州富阳羽毛球、乒乓球拍厂,及富阳飞鹰船艇有限公司,龙泉宝剑陈记阿金、沈广隆剑铺等厂家,企业资金来源一是靠政府贷款,二是个人自筹。“从注册资本金看:个人资本占42%,法人资本占30.4%”,“民间个人资本金比例较高,温州、宁波、杭州、和金华分别达28.3%、22.4%、17.9%和17.0%”[12]。由于个体私营企业贷款困难,目前只有少数厂家,如飞鹰船艇有限公司有少量的外资引入,企业创新面临严俊的挑战。

2000年体育产业吸引外资,浙江为162.8亿美元,上海516.3亿美元,江苏495.5亿美元[13],浙江仅为江苏省的三分之一,企业科研经费的投入远远落后于江苏、上海等省市。据调查的50家浙江中小民营体育用品制造业,还没有一家进入香港创业板市场。

3结论

1) 民营体育用品制造业规模偏小,潜在技术创新人力资源存量关键高素质科技人才、管理人才缺乏。民间经济存量有较大的优势。技术创新活动评价的主要指标科技经费投入远远不足。创新产出能力优势主要体现在开辟国内市场,廉价的产品销售策略,已危及民营体育用品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2) 民营体育用品制造业技术创新产出能力薄弱,是浙江民营体育用品制造业创新能力发展的软肋。产品生产模仿的多,集成创新、吸收外来技术基础上的再创新少。申请专利、名牌产品的更少,原始创新优势仅在武术器械等少数项目。 3) 技术创新文化匮乏,浙江民营企业的75%的技术是依靠外来,这也是企业依赖贴牌生产、模仿生产的主要因素,企业缺乏一个较完善的自主创新能力发展环境。4) 民营体育用品制造业管理体制改革艰难。典型的家族式治理结构在企业发展日趋成熟阶段,已成为制约企业产业集群化发展,自主创新能力发展的障碍与难题。

参考文献:

[1] 中国体育报.2005,11,21.第4版.

[2] 黄祖辉,等.浙江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与劣势[J].浙江社会科学,2005(1):184-19.

[3] 杨轶清.中国经济周刊, 2006,4,17.

[4] 江苏比浙江更会用地[N].杭州都市快报(第36版),2005,12,1.

[5] 易剑东.中国体育经济史[M].北京:中国科学文化出版社,2003,6.

[6] 席玉宝.我国体育用品出口分析[J].体育科学,2005,25(12):22-27.

[7] 鲍明晓.体育市场-新的投资热点[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8] 李建设.浙江省体育用品制造业调查报告[J].体育科学,2004,24(9):16-18.

[9] 鲍明晓.加快我国体育用品业发展的对策[J].体育科研,2004,25(4):1-6.

[10] 刘迎秋,徐志祥.中国民营企业竞争力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334.

[11] 耿成涛.浙江经济模式急需转型[N].财富是报,2005.10.27.

浙江理科状元篇10

关键词:技术 创新 策略

一、浙江企业技术创新的现状

目前浙江已经拥有了强大的科技综合实力。浙江建立了千余个各类科研机构,其中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229家,重点实验室、试验基地88家。各种各样的研发中心也开始落户浙江。宁波、杭州留学人员创业园被列为部级示范建设试点,杭州高新软件园区被列为首批10家部级软件产业基地之一,宁波国家软件园成为国家火炬计划软件出口加工试验园。浙江建立了国家集成电路设计杭州产业基地,创建了绍兴轻纺科技创新服务中心等3家部级生产力示范中心、21家省级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全面推行课题制、合同制和重大科技项目招投标制,组织实施制造业信息化、生物技术示范、纳米技术应用、服务业电子化等四大工程,启动了区域重大科技攻关试点县市项目22个,建立了中国浙江网上技术市场,举办了浙江省对俄科技合作项目对接、国家863计划成果与浙江民营企业对接等活动。

2006年,全省科技投入首次突破400亿元,达405亿元,跃居全国第5位,其中企业科技投入占了80%。据有关部门调查表明,我省企业投入研发的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重普遍不高,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研发费用约占销售收入的0.66%,大大低于日本企业的研究开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8%标准。除此之外,科技活动人员是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中最主要、最活跃的因素,科技活动人员的投入是企业技术创新投入的主体。经过多年的积累,浙江省大中型工业企业储备了一定的科技人才。

另外,根据浙江省中小企业局的一份抽样调查报告显示,当前浙江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凸显四大特点:一是灵活性。建立了真正以企业为主体,主动适应市场需求的经营机制。二是市场导向性明确。据该局问卷调查显示,把顾客需求列为主要技术创新动力的企业达88.6%,而把出现新技术列为原因的企业仅为20.5%。三是应用性增强。在被调查企业中,41.3%的企业技术来源是自主开发产品,25.1%的技术来源是仿制,9.9%的技术来源是国内购买。四是群体性明显。块状经济是浙江中小企业的重要特点,目前产值超亿元的块状经济有306个,其中10亿-50亿元的有91个,50亿一100亿元的有13个,100亿元以上的有4个。随着企业的聚集,形成了科技要素聚集度比较高的特性。一旦某个企业在生产的某个环节进行了技术创新,很快会在集群内传播和渗透,从而将一个创新发展成一群创新。因此,浙江省技术创新在最近几年得到了很快的发展,多项创新要素迅速提高,但是在发展的背后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二、浙江企业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

(一)技术创新经费投入偏低

在科技活动中R&D(研究与发展)活动处于最基本和最核心的位置,R&D经费是衡量一个企业科技资金投入的主要指标。它不仅反映了一个企业的科技实力,而且体现了政府及全社会对科技事业的支持程度。企业技术创新经费投入不足,将制约着企业创新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根据浙江省中小企业局的调查表明,37.8%的企业在购买技术和机器设备方面投入经费最多,对引进国外先进设备的消化吸收、尤其是系统集成和综合创新不足,基本上是引进10元钱,消化和吸收仅花1元钱。浙江省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尚未进入良性循环。

(二)技术创新人才不足

人才资源已成为浙江省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制约因素,人才资源特别是高层次人才是企业技术创新最宝贵的资源。目前浙江技术创新人才的规模、质量、结构都有待于进一步优化,技术创新人才与区域产业发展不协调的矛盾日益显现。企业普遍反映随着科技投入的加大,企业创新人才不足逐渐成为技术创新中最突出的矛盾,制约着企业创新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2004年,浙江省中小企业从业人员1082.5万人,其中高级技术职称4.3万人,仅占2.58%,平均每个企业拥有技术人员0.39人,而绝大部分又集中在少数的“小型巨人”中,相当部分企业基本无技术人员可言。

(三)技术创新机制不健全

从企业的外部机制来看,政府和企业没有完全分开,还处在“政企不分”的状况。政府在各种政策、措施协调和配套方面还不够成熟,政府尚不能自如地行使宏观调控职能。技术创新体系中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市场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由于创新体制的不完善,创新机制的瓶颈制约,使得企业本应具有的主体缺位,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从企业内部来看,企业内部没有建立起技术创新激励机制,对科技人员的激励普遍存在大锅饭现象,缺乏重奖有关科研人员的政策和氛围,无法形成技术参与分配的创新机制,致使企业内部员工缺乏创新热情。

三、企业取得技术创新成功的策略

(一)深化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强化企业自主创新的动力机制

切实转变政府职能,从直接组织技术创新活动为主,转向宏观调控、创造条件和环境、制定法律法规、提供政策指导和服务、促进产学研三者合作为主。政府要提供信息服务,培育市场体系,完善市场功能;发展专利事业,保护知识产权,严厉查处假冒伪劣产品和侵权行为;加大对R&D投入,政府应通过立法形式规定重点行业、重点企业技术创新的投入比例,使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有充足的资金保证。

强化企业自主创新,一是要加快推进企业产权及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改革,增强企业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进一步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二是要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意识,加大新技术、新产品科研经费的投入,加快技术开发和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三是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创新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在技术创新中的导向作用,在产业技术发展中的牵引作用,才能真正使技术创新成为企业和产业发展的不竭动力,才能真正实现从“浙江制造”到“浙江创造”的根本转变。

(二)加强创新技术的保护与持续开发

创新技术的保护取决于制度环境和技术性质。虽然我国已建立起比较好的专利制度,但目前还有不少企业专利意识差,不懂得用专利法来保护自己的发明创造和创新技术。通常,创新技术的保护除了用法律武器以外,还可利用技术的特殊性来保护。技术的保护性取决于技术的复制成本,凡易用文字、图表等表达的技术就不易保护,反之,就易于保护,对于企业来说,特别是依靠技术领先占领市场或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基础技术的企业,应从两个方面加强技术保护:一方面是增强专利意识和法律观念,树立注册在先的观念,另一方面是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开发一些有特色、起点高、易于保护的实施技术。

另外,随着企业之间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要保护市

场竞争优势,还要注重技术的持续开发,不断创新,这就需要企业员工和创新人员有不断创新的动机和热情,所以应建立有效的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加强对职工创新意识的教育,不断提高职工的求异思维、反向思维、替代思维、模仿思维、想象思维的能力,培养企业创新后劲,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企业持续稳定地发展,企业竞争优势才能得到巩固和加强。

(三)建立合理的人才激励机制

人才机制上,要制定一套人才激励机制,从利益分享上充分体现知识对企业价值创造的重大贡献。政府要降低企业人才引进的成本,对企业研发中心和技术中心引进的高水平人才,给予经济适用房等政策方面的适当倾斜。人才激励机制可以从四方面构建:一要加大物质激励力度,形成良好的动力,激发员工的潜能和创造力。二要注重长期激励机制和短期激励机制的结合。三要注重精神激励机制作用,以精神因素鼓励员工。四是要注重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相结合。

对于科技创新这方面的专业人才还需要对激励机制进行合理的设计,比如某技术员工发掘出对公司发展具有关键性作用的技术,这名员工的奖金应该被设定一个非常可观的数目。人才是科技创新的关键性因素,因此,建立合理的人才激励机制非常必要。

(四)增加合理的技术创新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