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加工贸易发展现状及对策

时间:2022-06-14 08:24:10

浙江加工贸易发展现状及对策

浙江加工贸易的跨越式发展,是浙江对外开放的重要内容。这些年来,加工贸易海外市场开拓以及国际生产需求带动浙江经济发展发挥出了重要作用,促进省内配套产业的协调发展、省内企业的技术进步和创造就业的机会。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浙江加工贸易的发展渐渐显露出弊端。针对有关问题,我们应该以辩证的眼光看待,以创新观念发挥浙江加工贸易的优势,促进其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加工贸易概念和分类

(一)加工贸易的概念

ProcessingTrade,中文表述为“加工贸易”,通常是指两头在外的贸易方式,即国外进口原料——国内加工——制成品出口。根据我国原外经贸部1999年的314号文件《加工贸易审批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加工贸易是指境外保税进口全部或部分原辅材料、零部件、元器件、包装物料(统称进口料件),经境内企业加工或装配后,制成品复出口的经营活动。

(二)加工贸易的分类

加工贸易的方式主要是来料加工和进料加工。来料加工是指外商提供原材料,由加工商按要求进行加工装配并收取加工费,再由外商进行销售的一种业务,可以分为全部来料加工与部分来料加工。进料加工是指由经营企业支付进料费用,并将制成品外销出口的一种加工贸易,经营企业承担所有权与收益权。进料加工主要有两种形式:自行加工和委托加工。

二、浙江加工贸易发展现状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浙江加工贸易在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下文从加工贸易的发展规模、出口产品结构、贸易主体及出口地区四个方面来诠释浙江加工贸易发展现状。

(一)发展规模

1.规模缩小,一般贸易仍占主导改革开放将近40年,依托良好的区位优势、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浙江加工贸易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近几年来,其发展却呈现下降趋势。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由2010年的487.63亿美元降到了2015年的403.93亿美元,而2016年加工贸易出口额与进口额同比分别下降了6.7%和8.6%。2011年一般贸易额占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是81.57%,直到2016年一般贸易额在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仍高达78.4%。①浙江对外贸易更依赖于一般贸易的发展,支撑出口的贸易方式主要是一般贸易。2.发展方式以进料加工为主2011年—2016年,两种方式的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都呈下降趋势,但进料加工一直占据浙江加工贸易的主导地位。从1989年外经贸部颁布了有关加强进料加工复出口的通知后,极大地促进了进料加工发展,到2014年,进料加工总额占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的93.10%,意味着浙江加工贸易已进入到投资形式的综合发展阶段。

(二)商品结构

从出口产品结构上来看,浙江加工贸易正在实现从初级产品到工业制成品的转变。从历年统计数据上来看,浙江工业制成品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比重逐年增长,而初级产品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比重则逐年下降。从具体出口产品来看,机电产品已经成为了浙江加工贸易第一大的出口产品,紧接着是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再是服装及衣着附件,高新技术产品排在最后。2015年机电产品跟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同比增长为4.7%和10%,而纺织及服装等传统产业产品的出口同比下降了1.8%和2.6%。因此,传统产业加工贸易呈现缓慢下降,而高新技术产业则逐步上升。

(三)加工主体

早期,浙江丰富的资源和廉价劳动力优势凸显,吸引越来越多的外国投资者选择来浙江投资设厂。浙江加工贸易企业主要以外商独资和中外合资为主体,内资企业所占比重比较小。从2014年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外商独资企业和中外合资企业的加工贸易额占浙江加工贸易总额的85.73%,而内资企业所占比重仅仅只有10.44%。(四)出口地区2012年到2016年,浙江加工贸易的出口逐年上升,进口总额则略微下降。浙江加工贸易出口地区主要集中在亚、欧、北美这三个洲,其中日本、东南亚联盟、德国、美国这些国家或地区所占的比重较大;进口地区则分布在亚洲地区,即日本、韩国、中国台湾以及东南亚联盟。该分布表明浙江在参与国际化生产的过程中,上游产品(原料等)主要来源于亚洲地区,产品主要输往欧美市场。

三、浙江加工贸易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浙江加工贸易发展渐渐显露出弊端,主要表现在产业层次低、品牌意识弱、人力资源短缺和配套能力不足这四个方面。

(一)产业层次低

经过将近40年的发展,浙江加工贸易慢慢向更高层次的方向转变,产品和产业结构也得到了优化。但高新技术产业的主体仍是外资企业,关键零部件生产等资本、技术密集型的环节会被留在母国,劳动密集型等技术含量不高的环节才会转移到浙江,从而使浙江产业的附加值较低,整体技术水平低。一直以来,浙江加工贸易出口都以纺织品、服装等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的产品为主。因此,浙江加工贸易在转型升级的过程中要尤其注意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促进其向价值链的两端发展。

(二)品牌意识弱

浙江加工贸易企业总体呈现出规模小的特点,大多数都是中小型企业,这样的企业往往对自身品牌的关注度很低,品牌意识薄弱,并且缺乏市场竞争意识,这样很难参与到国际竞争当中去。不少浙江加工贸易企业认为直接引进技术不仅降低了成本,而且节省了自我开发的时间。从技术创新这方面来看,多数加工贸易企业只是简单地模仿,投入的技术与创新不足,核心技术依赖进口,吸收和创新能力较差。

(三)人力资源短缺

当前,浙江加工企业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人才短缺。在人员培训方面,许多加工企业与其投资母公司的人才交流不畅,省内企业的管理层大都没有机会参与到核心和关键技术的交流,技术培训这方面也没法做到很完善,甚至很多人员都得不到专业的培训。加工贸易对专业技术人员有很大的需求,而中国高等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导致各行业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专业人员尤其是高级研发人员的短缺。

(四)配套能力不足

关于加工贸易配套能力,由国内配套值=加工贸易的进出口差额(内需量)—加贸易企业的利润(约为内需量的5%)—除原材料、零部件以外的其他生产消费(约为其内需量的10%)来加以衡量。从2010年到2015年,浙江加工贸易的国内配套值经历了由上升再到下降这么一个趋势,与周边省市相比,2011年江苏加工贸易国内配套值已达到661.96,而浙江加工贸易国内配套值却还处在200以下的水平,远远低于江苏省配套值,因此,浙江加工贸易配套能力发展还任重道远。

四、促进浙江加工贸易发展的对策建议

浙江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迫在眉睫,下文从政府层面和企业层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政府层面

1.完善管理体系

目前,在加工贸易的出口税收监管方面有一些不甚合理的方面,对复出口的加工贸易货物实行不同的“免、抵、退”政策,给政府监督部门带来了更大的工作量与负担。因此政府必须在进一步完善出口退税制度的同时,完善加工贸易的管理体系。加工贸易的管理,涉及多个管理部门,进一步增强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力度,并且提升对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综合服务水平。同时,逐步实现与税务、外汇、检验检疫等的统一联网,形成信息化的“大通关”机制,提升海关处理通关手续的效率。

2.提升配套能力

提升产业配套能力,实际上就是提高产业的关联度,来形成产业集群。浙江沿海地区的加工贸易已经发展了将近四十年,基础较为雄厚,配套设施较为完善,但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使较发达地区丧失了劳动力和资源优势。省内一些较为偏远的地区或者是邻省一些地区由于交通不便,工业基础薄弱,无法形成集群优势。综合考虑,加工企业可以实施转移活动,延伸产业链,从下游装配业开始,通过本地采购或投资零部件生产,逐步向中上游延伸,从而带动上游工业品的生产和出口。通过省内这样的配套产业发展,从而形成整个省份乃至邻省的产业集群优势。

3.消除定位偏差

改革开放初期,浙江经济还较为落后,巨大的劳动力优势奠定了浙江加工贸易发展的基础,其目标定位于吸引外商投资、赚取出口创汇。但对于三十多年后的浙江来说,其定位是不符合当前浙江经济状况的。当地的相关部门应该消除对加工贸易的定位偏差,合理定位。借鉴江苏、广州等省的成功经验,把加工贸易作为对外开放的重点项目,注重质量的提升,从重视出口创汇转变为出口效益。同时,应该根据浙江自身的情况,制定相应的出口扶持政策,向高新技术产业倾斜。

(二)企业层面

依托政府的优惠政策和战略调整,企业应当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升级产业结构,增强核心竞争力,从而使自身在国际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1.强化品牌文化意识

培育知名品牌企业,是近年来加快浙江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重要任务。为实现品牌由OEM(贴牌生产)—ODM(委托设计)—OBM(自主设计生产)的过程,一般通过以下几个方式:一是OEM—ODM阶段,企业加大对自主研发的投入,使企业向OBM方向发展;二是购买外企的知识产权,使企业直接升级到自主设计生产;三是企业把跨国公司的先进技术及管理机制与自己的品牌和管理相结合,实现自主品牌的提升。当然,加工贸易企业在提升自主品牌的同时,也应该积极拓展营销渠道,在经营中取得生产与销售的主动权,以便达到降低成本、增强竞争力的目的。

2.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占据微笑曲线的两端,产品才能获得更高附加值,但浙江现阶段技术相对落后,无法满足高技术产业自主研发。因此,这需要浙江加工贸易企业不断提高自主研发能力,大力发展自主品牌,促使企业结构向着更高层次升级。另一条途径是将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把国外已经成熟的技术消化、吸收后,结合自主创新,使自身产业结构更加完善,提升产品附加值。浙江加工贸易要从实际出发,做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人才创新,尝试政企合作,学习国外先进生产技术,提高整个区域产业技术水平。

3.发展境外加工贸易

企业首先要制定合理的海外投资战略,确定明确的目标,同时坚持走出去和扩大内销相结合。分散风险,开拓市场可以通过扩大内需来实现。居民收入的增加,带动了消费能力,从长远需求来看,扩大内需有利于加工贸易的产品销路和转型升级。开发新市场也是分散风险的有效措施。我们在重视欧美等发达国家市场的同时,也要逐步开发非洲、拉丁美洲、中东等有巨大发展潜力地区的市场,实施多元化的市场战略。

作者:虞忠平 单位:浙江树人大学

参考文献

[1]袁欣,张辰利.加工贸易的本质——从产业链和生产要素的分析视角[J]2014,(06):101-112.

[2]张磊.我国加工贸易出口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选择研究[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3,(01):65-70.

[3]李德军.浙江加工贸易发展现状及转型升级的对策[J]中国证券期货,2013,(03):83-169.

[4]魏艳秋.低碳经济视角下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研究——以浙江为例[J]生产力研究,2014,(10):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