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范文10篇

时间:2023-04-11 08:16:16

浙江大学

浙江大学范文篇1

1,学位论文封面

2,英文题目与作者姓名的汉语拼音;

3,中文摘要,中文关键词;

4,英文摘要,英文关键词;

5,目录;

6,正文;

7,参考文献.

二,学位论文规范格式

1,学位论文统一以A4纸页面排版装订.

2,学位论文封面请用学校规定的格式,纸张用120克白色铜版纸.

3,标题用粗黑体字:一级标题三号;二级标题小三号;三级标题四号.

4,正文用宋体小四号字体,1.5倍行间距.

5,标题序号标号:

一级标号:123……

二级标号:1.11.21.3……

三级标号:1.1.11.1.21.1.3……

6,图表标号:

图1.1图1.2图2.1图2.2……(标在图下方)

表1.1图1.2表2.1表2.2……(标在表上方)

7,论文页面上应有页眉和页脚.页眉的左上角为"浙江大学硕士(或博士)学位论文",右上角为学位论文题目;页脚为居中以阿拉伯数字标示的页码.页码自正文第一页起至参考文献目录结束止.

8,引用的参考文献统一列示于正文之后,参考文献的排序可按作者姓名拼音的第一个字母排列,正文应以小括号注明作者姓名和文献发表时间.

参考文献列示格式:

书籍格式:[编号]作者.书名.版本.出版地;出版社,出版时间

期刊格式:[编号]作者.文章题目.期刊名.年份;卷号(期数);页码

浙江大学范文篇2

关键词:“双创”;农科人才;实践基地

伴随科技创新带来的划时代改革,创新型科技人才成为新时代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和智库储备。高校作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在“双创”教育平台构建和“双创”人才培养等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现阶段,优化高校“双创”教育体系、构建“双创”平台已成为培养高科技创新型人才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

一、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我国高等院校“双创”教育开始较晚,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双创”教育实践相比,依然处于初级阶段。目前,我国高校依然没有形成系统的“双创”教育实践体系,创新创业育人载体建设及管理等仍需不断探索与实践。我国高等院校在“双创”培养中遇到的问题包括:学校实践教育基地、创新创业平台的投入无法满足当代大学生“双创”需求;很多实践教育过程只限于形式,实验平台、场所、工具均未能达到学生课程实践的要求,理论课程时间长,实操机会少。这都对培养学生独立创新思维能力造成一定影响,且许多具有前瞻性或独具一格的科技创新项目无法开展或被迫中途停止。

二、浙江大学“双创”教育探索

为了培养具有高质量高素质的创新人才,积极推动“双创”教育,浙江大学对“双创”体系和载体建设进行了整体规划,将“双创”教育纳入学校综合改革方案和学校“十三五规划”中。2017年成立浙江大学创新创业研究院,大力支持创新创业教育平台与育人载体建设。浙江大学将“双创”教育与涉农学科专业教育相融合,以科技成果转化为依托,积极倡导“基于创新的创业”,努力实现高校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一体化。浙江大学荣获教育部“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等多项荣誉称号。

三、浙江大学农业试验站培养农科人才的举措

党的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农业的改革创新离不开农科人才的培养。2018年10月19日,浙江大学召开推进涉农学科发展大会,明确提出涉农学科的发展目标和战略路径,要打造一流的涉农教育教学品牌,构建开放协同的涉农创新生态系统,推进涉农领域的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建设发展。浙江大学农业试验站是浙江大学直属单位,于2010年成立,职责是对校内外农业试验基地的建设与管理工作进行统筹安排,同时落实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相关工作。浙江大学农业试验站拥有校内外试验基地1500余亩,以及植物工厂、温网室群、标准农田等类型多样的试验场所和设施,为浙江大学培养涉农学科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科技创新、服务社会等提供有力支撑。浙江大学农业试验站现已获得“部级农业科技园核心区”“国家农业转基因生物试验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等荣誉称号。浙江大学农业试验站在培养创新型农科人才的过程中,思考如何将实践各环节紧紧围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建设具有浙江大学农业试验站特色的农科创新人才培养平台,以此来不断加强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一是主动设计现场教学环节。浙江大学农业试验站作为浙江大学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要不断拓展实践教育内容,结合相关学院专业特色,创建个性化实践模块,旨在为学生教学实习构建特色平台,提供个性化的指导服务,为乡村振兴培养高素质农业科技人才,为校内外学生开展各类实践教学活动提供多样化的实践教育基地和优质指导服务。二是组织开展各种创新创业竞赛。为深入推进学校“双一流”建设,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操作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创新思维,举办了“创意农业之浙江大学学生插花艺术比赛”“创意农业之农产品包装设计比赛”等一系列“双创”竞赛活动,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创业意识,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双创”实践活动中来,为乡村振兴创新型人才培养、“双一流”大学建设作出积极贡献。三是积极探索各类劳动教育课程和实践活动。举办“感恩有你、共筑稻梦”“我的一亩菜地”等实践活动,同时依托浙江大学农业试验站多样化的实践教育基地,结合涉农学科特色,探索开设多元化劳动教育课程,大力推进大学生劳动教育与学科专业教育,与“双创”实践教育等相结合,培养涉农学科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四、“双创”教育平台经验总结

浙江大学范文篇3

[关键词]李约瑟浙江大学中国科技史

李约瑟(JosephNeedham1900-1995)是世界著名的科学家。早在本世纪三、四十年代,李约瑟就以其对胚胎生物化学的卓越贡献而饮誉全球,成为该学科的奠基人之一。40年代中期,是李约瑟人生的一个重要"分水岭",他的一生由此分为两个差异很大的前后半生。前半生,主要是作为杰出的生物学家和胚胎学家为世人称颂,后半生则倾注了对中国历史文化的特别感情,以从事中国科技史研究为己任。他受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特别是道家思想的影响,自?quot;十宿道人",因为他发现他的名字约瑟夫(Joseph)最古老的译音是"十宿",以"十宿"谐"约瑟",隐喻星座,并把自己的中文姓取为"李",以与老子李聃同姓为荣。

李约瑟作为一个在国际生物学界有重要影响的科学家,痴迷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科技成就,是从二战期间出使中国开始的。我国抗日战争后期(1942-1946),李约瑟博士受英国文化委员会的资助和英国生产部的支持,出任英国驻华使馆科学参赞和英国驻华科学考察团团长,并在重庆组建中英科学合作馆。他经由印度飞越驼峰进入昆明,在云南、贵州、四川参观了一些学术单位。在已经经历了6年抗战的贫困中国,亲自驾车,踏遍大后方的十个省,东南到达闽、粤,西北直上秦、陇和敦煌千佛洞,西南到达云南洱海之滨,行程5万多公里,访问了三百余个文化教育和科学研究机构,接触到上千位学术界著名人士,其中有竺可桢、李俨、钱宝琮、钱临照、刘仙洲、郭沫若、傅斯年、李济、陶孟和、王亚南等人。

他积极地通过英国文化委员会供应当时中国所缺乏的新刊图书,并从印度代购急需的仪器和化学药剂;又竭力介绍中国科学家的于国外科学期刊,推荐很多人到英国进修研究。也邀请了一些英国学者来华讲学并协助他工作,为当时受日本封锁的中国科学家、医生和工程师提供援助。其夫人李大菲(DorothyMoyleNeedham)于1944年也来到中国,夫妇俩活跃在大后方的文化学术界。

由于李约瑟等人的积极努力,使中国抗战期间科学研究成果远播国外,并加强了与国际学术界的交流。他在此期间向国外发表了大量论文,极力介绍中国的科学文化。1943年他发表了《中国西南的科学》、《川西的科学》;1944年发表了《中国西北的科学与技术》、《重庆工业与矿业展览会》、《中央科学合作局第一年度工作报告》;1945年发表了《中国科学》、《科学前哨》,《贵州和广西的科学》等论文和书籍。据有关资料介绍,李约瑟从中国送往国外发表的学术成果,1943年第一年有30篇,到第二年及第三年增至108篇,其中大多数推荐到世界一流期刊,如英国的《自然》、美国的《科学》杂志等。([5],P,136)李约瑟对中国科学事业的钟情和倾力支持,给予中国科学家以极大的鼓舞,因此他受到中国科技界的广泛尊重。

李约瑟对浙江大学的访问并把抗战期间浙江大学在难以想象的艰苦条件下所取得的教育成就和科研成果介绍给全世界的科学界,就发生在这一时期。

1944年4月10日和10月22日至29日,李约瑟先后两次到贵州的遵义和离遵义75公里的湄潭,访问当时为避战乱从杭州西迁到那里办学的浙江大学。

当时中国正处于抗战后期,由于受到战争的破坏,国内与国外学术界的联系极为困难。因此国内学术界对李约瑟的来访特别重视,将其视为一次难得的与国际学术界交流的机会,希望借此向国外展示中国的最新科学研究成果。

1943年1月6日,中英文化协会致函浙江大学:"英国学者陶德斯、尼德汉(即李约瑟--引者注)二氏将由英国文化协会BritishCouncil聘送来华作学术讲演,冀藉文化之联系加强两国之友谊,二氏约于今年一二月间先后抵达,留华期间约为一年,兹特将其详细履历备函检奉,预为介绍,希查阅为荷。"[2]

1月18日,学校收到来函,校行政谈话会成员传阅后,一致认为英国学者来访意义重大。时竺可桢校长因公出差重庆,校长事务的文学院院长梅光迪在信函上批复:"函复该会,本校欢迎两英国教授来校讲学数日。"[2]四天后(1月22日)浙江大学复函中英文化协会:"接章:贵会卅二年一月六日大函以英国学者陶德斯、尼德汉二氏将来华作学术讲演,预为介绍等由。查该氏来华讲学,本校无任欢迎,拟请其来华后惠临本校讲学,并勾留数日,先此函复,即请查照,届时代为介绍为荷。"[2]

除了中英文化协会的介绍信函外,学校在1月19日之前,又收到时任教育部长的杭立武致竺可桢校长的一封信,告知请二氏来华讲学一事:"按照现时假定秩序均拟请其赴,惟各项程序统须彼等到华以后始能作最后确定。"对此梅光迪批示:"应请两教授各留本校数日。"[2]

1944年4月6日,竺可桢校长接到教育部秘书室来函:"查中英科学合作办事处主任李约瑟博士将于四月中旬作东南之行,途经各地拟参观贵校;希于李博士到达时妥为招待并惠予指导协助为荷。"[2]

对此浙江大学进行了积极的准备。1944年4月10日,李约瑟从重庆赴贵阳,途经遵义,竺可桢校长亲自接待,并请李约瑟博士作《战时及平时之国际科学合作》的演讲。演讲完后,李约瑟参观了浙江大学工学院实验室,晚上与浙大师生进行座谈。

同年10月,李约瑟再次来到遵义,并到了浙大理学院和农学院所在的湄潭。他来湄潭主要有两项活动,一是应竺可桢校长之邀参加中国科学社成立30周年的纪念活动;二是参观考察浙江大学的科学研究情况。本来李约瑟只计划在浙大呆四、五天,结果发现可看东西太多,就增加了访问时间。([3],P,791)10月22日到29日,李约瑟在浙大整整考察了8天,此间的活动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为浙大师生演讲。24日上午9点,李约瑟在学生膳厅作《科学与民主》的演讲报告。他"首述科学与战争之关系,次及纳粹之失败由于民主国国防科学之迎头赶上,足以证明科学决不为暴君专制者所利用。""次述及科学之兴起在近代,与文艺复兴、宗教革命及商业之兴盛有关,而近二十年来俄国对于土壤、地质及胚胎学均有显著进步,由此可知社会主义并非反科学。""晚上8点在文庙,由李约瑟讲科学在中国之发展及其与欧西之比较。"([3],P789,)其他演讲的内容还有关于中国的科学与文化等。

二是对浙大进行全方位的考察。在竺可桢校长和师范学院院长兼理学院化学系主任王进等教授的陪同下,李约瑟先后参观了位于湄潭的化学系、生物系、数学系、物理系、农化系、湄潭茶厂和在遵义的史地系。李约瑟亲眼目睹浙大师生在竺可桢校长领导下,身居偏僻山村,在经费拮据、设备简陋、交通阻塞、物质匮乏、空袭骚扰、疾病侵身、通货膨胀等重重困难的情况下,恪守"求是"校训,弦歌不辍,教学、科研正常进行,且取得了很多重要的科研成果。仅中国科学社30周年纪念会期间提交宣读的学术论文就有80多篇。他曾这样写到:"在湄潭,研究工作是很活跃的,生物系正在进行着腔肠动物生殖作用的诱导现象和昆虫的内分泌素等研究。这里关于甲虫类所有的色彩因素的遗传方面的工作,在美国已引起很大兴趣,较有名的工作有磺胺类药剂的衍化物的研究(有几种业已证明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的功效)。在植物方面,因为限于仪器,工作侧重于理论的研究,如原子核物理学、几何光学等,水平显然是很高的。这里还有一个杰出的数学研究所。"([4],P,497)

三是参加科学社成立30周年的纪念活动。1914年10月创建于美国康乃耳大学的中国科学社是我国第一个综合性科学社团,它的创始人是一群血气方刚、始终以救国救民为己任、远在大洋彼岸美国留学的中国青年,这些人经历了辛亥革命的洗礼,留学期间听到袁世凯尊崇孔教、复辟旧学的消息,又目睹中国与美国在经济实力和科学技术上的巨大反差,为之痛心疾首,进而奋起行动,组办科学社,出刊《科学》杂志,欲以热心青年的绵薄之力,为科学救国思想的广泛传播而拼命呐喊。这一年是科学社的大庆,原来准备在总会举行庆祝活动,但因抗战期间,社友分散各处,再加上交通困难,不得已改为各地分会分别庆祝。中国科学社遵义地区社友会10月25日上午9点在浙大文庙大成殿召开科学社年会,由社友会会长、浙江大学理学院院长胡刚复教授致开幕词,然后请李约瑟作《中国之科学与文化》的专题演讲。社庆期间还有各种学术报告会和讨论会,李约瑟都应邀参加,受到广泛欢迎。

李约瑟在遵义、湄潭访问浙江大学期间,对浙大师生在偏僻的山区和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保持浓厚学术研究氛围,取得许多高水平研究成果,十分惊叹。他在为浙大师生作《战时与平时之国际科学合作》的讲演时,把浙大与他所在的英国剑桥大学相提并论,称誉浙大为"东方剑桥"。

李约瑟博士的两次访问,对浙江大学的学术研究、浙大与国外的学术交流和向全世界宣传浙大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首先,由于李约瑟对浙大的细致考察,使他发现在湄潭这个小小的县城却有这样一所高水平的大学,云集如此多的知名学者,产出这么多高水平的论文。1945年10月27日,他在英国《自然》杂志上发表文章表述了他的深刻印象:"在重庆与贵阳之间一个叫遵义的小城市里,可以找到浙江大学,是中国最好的四所大学之一。""遵义之东75公里为湄潭,是浙江大学科学活动的中心,在湄潭可以看到科学研究活动一派繁忙紧张的景象。"([4],P,496)这是一位中国科学社名誉社员、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对浙江大学的最高赞誉,浙江大学经李约瑟等人的传颂,一时蜚声海内外。确实,抗战前后的十年是浙江大学最重要的发展时期之一。期间,在竺可桢校长的卓越领导下,浙大由一所后起的一般性地方大学,迅速崛起为具有相当规模的全国著名大学,并且在西迁的困难条件下,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其中许多居世界领先、在国际上影响重大,如物理系王淦昌教授关于探测中微子的研究等;有一批国内首创、在学术界独领风骚的研究成果,如著名史学家张荫麟教授编著的《中国史纲》等;还有一批社会效益较大的研究成果,如《遵义新志》。

第二,他的来访极大地鼓舞了浙大师生坚持抗战的士气和坚持教学、科研的热情。他为浙大师生作《中国科学史与西方之比较观察》的演讲,在谈及中国为何没有产生近代科学的原因时,认为主要是中国的经济制度与欧洲的经济制度迥然不同,继封建制度之后是亚洲的官僚制度或官僚封建制度,而非欧洲那样的资本主义制度。他的演讲使浙大广大师生深刻认识到,虽然中国没有产生近代科学,但中国古代科技文明却受到全世界的尊重。同时他的《战时及平时之国际科学合作》的演讲也带来了国际和平主义者的声音,使广大师生认识到中国的抗战不是孤军奋战,而是得到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与进步人士支持的正义事业,从而坚信中国的抗战必定会取得最后的胜利。此外,他的来访还给浙大带来了物质上的直接帮助。如他帮助浙大购买刚发明的维他命D精(Caleiferol),就是一例。因为在贵州,冬、秋两季阳光极少,人们易产生一种皮肤病,但又缺乏必须的药品,他带来的药品解了浙大的燃眉之急。([3],P,750)对他给饱受战乱的浙大师生带来的精神食粮和物质帮助,竺可桢校长由衷地说,李约瑟的工作正是中国古话所说的"雪中送炭"。

第三,李约瑟的来访也为《中国科学技术史》的写作进行了重要的准备。当时浙江大学的许多学者、教授,如竺可桢、王进、胡刚复、钱宝琮、张孟闻等都是中国科学社的主要成员,李约瑟有很多机会与他们接触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多年以后,李约瑟写到:"我第一次认识竺博士是在贵州,当时浙江大学疏散到贵州。在那里,我开始熟悉他在天文学史方面所字的很有价值的工作。由于他的介绍,我认识了钱宝琮(及李俨-最杰出的两位中国数学史家之一)和王进(他刻苦钻研冶金和化学史)。"([1],P,25)李约瑟博士不仅从他们那里得到了探索中国科学史的巨大鼓励,而且也得到了许多丰富的资料。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使中国的古代科技成就重放异彩、瞩目于世,也为世界新文明的建设注入了力量。这一过程中,李约瑟与竺可桢之间建立起了诚挚的友谊,对以后浙江大学与国外的学术交流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写到:"我们最慷慨的赞助人是著名的气象学家、长期担任浙江大学校长(现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的竺可桢博士,在我即将离开中国的时候,他劝说许多朋友四出寻找各种版本,因此在我回到剑桥后不久,整箱整箱的书就运到了,其中包括一部《图书集成》(1726年)。"([1],P,25)这部《图书集成》弥足珍贵,李约瑟生前视为珍宝。此书现藏于英国剑桥大学李约瑟研究所。

总之,李约瑟先后两次对浙江大学的访问考察,不仅使"东方剑桥"名声远扬,而且促进了战乱时期浙江大学与国际科学界的学术交流,对以后浙江大学的国际合作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他的到访和演讲,也极大地鼓舞了浙大师生的教学和科研热情,使浙江大学在短短十年左右时间里成为国内著名的大学。回顾这段历史,将极大鼓舞四校合并后的浙江大学广大师生员工更加积极地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朝着建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大学的目标迈进,以不辜负李约瑟博士生前对浙江大学的赞誉和厚望。

注释及参考文献:

[1]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一卷:总论,第一分册,科学出版社,1975年;

[2]浙江省档案馆档案,英国来华教授陶德斯、尼德汉二氏来校参观讲演,全宗号53·目录号1·卷号1109;

[3]竺可桢日记(II),人民出版社,1984年;

[4]JosephNeedham,ScienceinKweichowandKuangsi,《Nature》,Oct.27,1945,Vol.156;

[5]钱进,抗战时期的中英科学合作馆,民国档案,1991年第3期;

[6]李约瑟,战时及平时之国际科学合作,科学,Vol.27,1944年第2期;

[7]李国豪等主编,中国科技史探索,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浙江大学范文篇4

虽然这个过程很长的变化不是完全在湖北完成的,但起点是在襄樊。这个变化至少说明了一点——一个人在大学学到的专业知识并不是他在大学得到的最重要的东西。一个人在大学里究竟能学到什么,固然与他选择的大学和专业有关,但更重要的是,他自己为上大学做了什么准备,这四年他是如何度过的?这也正是我想借《湖北招生考试》与青年朋友说的——

第一句话是,上大学,你要准备好转变你的学习理念。我想,这是非常关键的一点。在过去的十几年中,“考试”是你生活和学习的中心点,因为每一分的差异都可能会改变你的人生道路,同时,青少年阶段学习的一个特点是在老师、家长、社会合力督促下学习,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命令你做各种各样对考试有用的作业。但进入大学,尤其是进入高水平大学之后,情况就完全不是这样了。你必须学会自己在海量的信息中去捕获对你有用的东西,这个“有用”的内涵很大,但有一个基本点,那就是你对自己将来的定位,就如浙大的老校长竺可桢先生当年对进入浙大的新生提出的两个问题:第一,到浙江大学来干什么?第二,将来出去做什么样的人?这也就是你进入大学之后生活和学习的中心点,你必须首先学会用这个新的中心点去替代原来已经固有的那个中心点,你才会学会主动地去适应大学新的教学方式、去寻找适合自己的新的学习方法,去决定自己要学什么、要怎样学?才能很快完成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转变,才能学得更多,学得更广,学得更快,学得更深。

我当年是以建筑师的身份接受分配到襄樊去工作的,但我完成的第一个设计不是建筑,而是炼铁炉,这两者之间唯一相同的地方就是都需要画图纸,我成为“人工智能专家”与这张与建筑无关的图有很大的关系,因为从此我开始慢慢地进入了机械设计、自动化和计算机研究领域,但我这个“人工智能专家”与其他“人工智能专家”的不同也在于我具有建筑师的美术背景,用一句时髦的话来说就是“学科交叉”的结果。这也是我想在这里说的第二句话,你要用上大学的四年,把自己培养成具有独特知识结构的具有国际视野的领导型人才。这就是浙江大学人才培养的目标。

浙江大学范文篇5

关键词:市校合作;新农村建设;湖州模式;启示

湖州市地处浙江北部,国土面积5818平方公里,是一座拥有257.89万人口的历史文化名城。2006年地区生产总值761.02亿元,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均GDP29527元,折合成美元为人均3690元。同年湖州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333元,两项指标在浙江省11个地市中处于中游水平。2006年,为在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方面探索出一条新路,湖州市与浙江大学决定发挥湖州“三农”工作基础与资源优势和浙江大学强大的人才、技术优势,举全市和全校之力合作共建湖州省级社会主义新农村实验示范区。十年来,市校合作领域不断拓宽,合作成员不断增加,合作形式不断丰富,合作内容不断深入,合作势头不断加强,合作成果不断涌现,在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城乡协调发展,以及增强湖州全体人民发展“获得感”方面,践行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理念。城市创新能力全面提升、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生态环境全面优化、生活质量全面改善、文明素质全面提高、民主管理全面推进、公共服务全面覆盖,城乡发展一体化全面形成。

1市校合作互利共赢

2006年以来,在湖州市和浙江大学共同推动下,市校合作成绩可圈可点,形成了互利共赢的良性发展格局。

1.1推动湖州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市校合作以来湖州经济社会取得了快速发展:一是农民收入持续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6年的8333元增加到2015年的24410元,年均增速12.16%。二是城乡差距持续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从2006年2.1∶1缩小到2015年1.73∶1,实现发展成果城乡共享。三是农村贫困全面消除。针对人均年纯收入低于4600元以下的农村人群,湖州市制定了精准帮扶计划。到2015年底,全市低收入农户年人均纯收入提高到11174元,全面消除了贫困现象。四是农村基础设施水平显著提升。在农村广播电视、电话、道路、公交村村通的基础上,62%的行政村实现了居民生活污水治理,98.4%的行政村建有农村社区服务中心。五是社会保障取得新突破。实现城乡医疗保险并轨,居民参保率达97.8%,城乡居民医保政策范围内住院报销比率提高到75%。六是城乡统筹发展水平位居全省前列。2014年湖州市统筹城乡发展水平综合评价92.67分,比2013年提高1.87分,居全省地级城市第3位,比2013年上升2位。

1.2提升浙江大学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市校合作在推动湖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浙江大学产学研水平的全面提升。一是促进了科研成果发明和转化。市校合作以来,浙江大学通过设在湖州的技术转移中心,共向湖州转让技术项目994项,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湖州市对科研成果和技术的强烈需求。之后,浙江大学又在全国各地建立了78个技术转移中心,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截止2015年底,浙江大学累计获得有效专利14480项,专利授权连续多年在高校中名列前茅。二是提升了教师服务地方发展的能力。市校合作为教师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创造了条件,不仅可以使教师所学和科研成果用之于实践,而且还可以从实践中获得新的灵感和发现,找到科研和教学工作的着力点,更好地促进教学和科研工作。三是通过建立高层次人才到湖州市、县(区)主要部门挂职制度,提高教师了解现实发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四是推动产学研基地建设,为科研人员科研和学生实习创造条件。

2市校合作“湖州模式”主要内容

搭建一个平台、建立二项制度、深化三项合作、推动四个转变,是市校合作取得显著成效和坚持十年的重要推手,也是“湖州模式”的主要内容。

2.1搭建一个平台

市校双方围绕建设省级社会主义新农村实验示范区,不仅搭建了一个开放程度高、社会参与充分的合作平台,而且还打破了以往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单纯进行科研成果和技术转让、合作周期短和合作难以拓展、合作形式不深入以及合作难以“落地”的困局,为浙江大学全面介入湖州市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条件。同时建立的“政府+平台+项目+产业化”的运行模式,厘清了政府与市场、政府与平台建设、平台与项目、项目与企业之间的关系,确保政府在市校合作上的作用到位和不缺位、不越位,确保合作项目符合湖州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提高项目实施的针对性,确保合作项目更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让合作项目尽快惠及民生。

2.2建立二项制度

制度建设是推动市校合作不断前行的保障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石。在制度建设上,市校合作双方重点抓组织制度和工作制度建设。在组织制度建设方面,湖州市和浙大各自建立了市校合作工作领导小组,双方书记、校长和市长出任领导小组正副组长。此外浙大成立了地方合作处负责市校合作的协调工作,还成立了负责执行和落实合作工作的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和湖州市南太湖农技推广中心等机构。湖州市成立新农办,负责协调全市合作工作,同时还成立了由副市长出任组长的项目协调小组;县(区)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形成从上到下一级抓一级的组织领导机制,保障“一张合作蓝图绘到底”。在工作制度建设方面,市校双方主要抓了工作磋商制度和工作考核制度建设。年会、季度和月度工作会议是磋商制度的核心内容,通过年会磋商制度对当年工作进行总结与会商,制定下一年合作大政方针、目标和项目;通过季度和月度会议磋商制度,对工作进展及项目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和监督,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在工作考核制度建设方面,湖州市制定了乡镇(村)工作指标评价体系、县区目标责任考核制度,并以年度为单位,对参加市校合作的部门、领导进行考核,对有突出贡献的部门、企业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浙江大学建立了带有差别化的教学、科研、农技推广考核制度,以及出台“推广教授”职称晋升政策,提高参与市校合作工作教师考核的绩效权重,维护这部分教师的权益,调动他们参与市校合作的积极性。

2.3深化三项合作

深化市校合作不仅体现了市校合作的与时俱进,而且也可以不断拓展合作领域,产生新的合作需求,保持合作的旺盛生命力和动力。第一,顺应发展环境变化要求深化产业合作。根据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变化,市校合作也从单纯引进试验、示范新品种,新技术和新养殖模式合作,向产品和技术标准建设、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品牌建设、研发建设、产业链建设和“互联网+”建设的合作发展,向培育湖州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合作发展。合作发展的转变,有利地促进了湖州经济从中高速发展迈入中高端水平发展、以及由“大”到“强”的转变。其中在农业技术推广供给侧改革方面形成的产学研联盟技术推广体系,即由“1个浙大技术专家团队+1个地方科研和技术推广团队+若干数量企业”的“1+1+N”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由于解决了农业技术推广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受到农业生产者的欢迎,这一模式不仅在浙江全省推广,而且也受到全国关注。第二,顺应小康社会建设要求深化社会事业建设合作。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目标,全面缩小城乡社会事业发展差距,湖州市启动了以医疗卫生、教育等为主要内容的市校合作行动计划。湖州中心医院与浙大医学院在重点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实验室建设、学术研究、临床手术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全面提升了湖州中心医院的医疗水平,满足了湖州老百姓在提升医疗服务水平方面的期盼。在人才培养上,开展高等教育、中等职业技术教育、高中阶段教育、成人教育及科普教育等全面合作。特别是在浙江大学的大力支持下,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地级城市的农民大学,形成了“学历+职业+技能+创业”的四位一体办学模式,为湖州市“三农”发展培养创业和创新人才。第三,顺应绿色发展理念要求深化生态文明建设合作。湖州市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作为顺应绿色发展理念要求深化市校合作的指导思想,一是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将局部环境治理合作深化为全市整体推进、全面治理的合作,大力加强居民生活污水治理,实行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的“五水”共治,扎实推进城乡公共环境建设,实施整村、整镇、整河、整路和区域性连片环境整治,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新农村建设的“湖州模式”,美丽乡村建设的“湖州标准”和国际乡村旅游的“度假胜地”品牌。二是在绿色经济建设上全面推进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建设,以及引进各类新型生态循环种养模式,实现生态农业向生态服务业的转型,打造湖州农业升级版;大力推进传统工业改造,发展新材料、新能源、环保型产业,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提高湖州市绿色经济比重,全面践行绿色发展理念。

2.4推动四个转变

湖州市与浙江大学从培育合作内生动力和提升湖州科技创新力出发,主动求变引导合作发展:一是推动政府主导型合作向政府服务型合作转变,发挥政府与市场两个积极性;二是推动公益服务型合作向培育内生动力型合作转变,鼓励科研成果和技术有偿转让,尊重合作双方物质利益诉求;三是推动产品和技术引进型合作向全面提升创新能力型合作转变,培育科技创新载体、凝聚创新资源、形成人才聚集高地,全面提升创新能力;四是推动“关系”型合作向制度型合作转变,顺应市场经济发展规律,通过组织化和制度化形式来发展、巩固市校合作关系,为市校合作的可持续发展打下扎实基础。

3市校合作“湖州模式”的启示

市校合作采取的做法,特别是形成的经验,为如何建设美丽乡村、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如何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如何提升中小城市创新力,如何让大学更好的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

3.1为如何建设美丽乡村、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提供了重要启示

湖州市与浙江大学围绕美丽乡村建设开展的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驱动创新美丽乡村建设制度,从体制机制上保障美丽乡村建设顺利发展;以生态建设为抓手推进美丽乡村环境建设,提高环境承载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环境容量;以民生发展为优先推进美丽乡村公共服务建设,缩小城乡公共服务差距,让农村居民能够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优质的公共服务;以农业现代化建设为基础推进美丽乡村产业建设,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以“党政善治”为前提推进美丽乡村基层治理建设,构建和谐社区;以市校合作为保障推进美丽乡村科技支撑建设,夯实湖州创新能力基础的市校合作,为中国其它地区和城市在建设美丽乡村、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方面提供了重要启示。

3.2为如何推进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启示

湖州通过市校合作缩短新品种、新技术和新养殖模式研发和引进周期,加快产品和技术更新速度,提升产业竞争力;建立以需求为纽带、联盟为载体、利益为基础的“1+1+N”农业技术推广新模式,解决农业科技推广最后一公里问题;以及利用“互联网+”推进农业与其它产业融合、构建新型农业生产组织和服务方式,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为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启示。

3.3为如何提升中小城市创新力提供了重要启示

对于大多数像湖州这样的城市来说,由于缺少必要的创新载体,创新能力和整合创新资源的能力薄弱。如何提升城市创新能力,构建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创新型城市,是摆在这些城市面前一个亟待破解的课题。湖州市借助浙江大学提升创新能力,建立科技园区和企业研发中心聚集创新资源,发展素质和技能教育,培育创新型人才的做法,为破解这一难题提供了重要启示。

3.4为大学如何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

通过市校合作平台,为大学全方位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打开一扇门,架起一座桥,修筑一条路;通过创新服务方式,让科研成果和技术转让机构“落地”,减少中间环节,提高转让效率以及加快成果产业化进程;通过优先实施符合国家发展要求、符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和符合当地群众期盼的项目,增强发展“获得感”,提高合作成功率;通过提供制度保障,使市校合作能够在一个制度化的环境下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经验,为大学如何更好的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

作者:张军 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

浙江大学范文篇6

一、从碎片化、松散性到机制化、组织性的转变

在商业模式不断裂变、细分、革新的年代,大学创业者的形成往往是零星的、松散的和自发的。因此,大学的创业教育在某些情况下被碎片化处理、松散化管理。碎片化、松散性的创业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容易造成对创业教育知识体系的疏离,不利于创业型人才的培养。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对创业教育的认识有误,组织化程度不高。“部分领导、教师和学生对创业教育的认识存在一定误区,片面地认为创业教育就是让学生创办企业、提高就业率,创业教育是精英化、功利性或实务性教育。”[1]这是对创业教育的狭义理解,不利于创业教育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给创业者和创业教育的组织者带来诸多不便,致使创业教育呈现出一种松散化的状态。二是规范化培训不够。尽管创业教育在高校有着蓬勃的发展,但创业学尚未完全纳入国家学科建设体系,大部分高校的创业教育仍被划入第二课堂范畴,由负责学生工作的部门开设培训并开展相关工作,没有形成独立的创业课程,师资力量匮乏,创业教育模式缺乏独立性、针对性和系统性。目前,创业教育的课程比较单一:一种模式是在工商类课程教育的基础上加上创业学课程;另一种模式是面向全校选课学生开设创业学课程。这种课程设置模式距离中国创业学“课程体系”仍然很远。[2]三是创业氛围营造不够。受传统社会文化观念的影响,大学生对于创业的认知程度不高,缺乏主动学习创业知识的意愿;高校教育者和管理者也没有营造创业教育的氛围,很多高校只是将创业教育作为一项事务性工作,这直接阻碍了创业氛围的形成和创业文化的发展。对于高水平大学来讲,创业教育更是关系着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关系着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和创新文化的实现,这对于创业教育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机制化、组织化、有序化的创业教育体系的建立是创业教育对于高水平大学的必然要求。随着创业教育的持续深入发展,创业教育将从课堂教学走向“专业+实践”教育模式。创业教育不仅是为了提高大学生就业率,改变传统的就业观念,构建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将是未来高校创业教育的改革方向。因此,未来高校创业教育将在健全组织机构,加大创业扶持政策力度,构建多元创业资金体系,完善多样、灵活的课程体系和搭建创业实践平台等方面进行转变,推动高校创业教育的机制化、组织化发展。高水平大学开展创业教育要紧紧围绕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把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作为培养“时代高才”的重要组成部分,把向社会输送更多有志于担当社会责任、创造社会财富的创业精英作为创业教育的主要目标,逐步形成以学生需求为导向、以创业素能为核心、以创造价值为动力、以创业实践为抓手、“学研产用”相结合、分层分类的创业教育模式,逐步引导创业教育从碎片化、松散性到机制化、组织性的转变。浙江大学紧密依托浙江省地域优势,注重创业教育资源整合的平台支撑。一方面,加强顶层设计,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创业教育工作,突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将“求是创新”校训融入培养全过程。另一方面,提供政策保障,出台《关于研究生在学期间停学创业的暂行规定》等文件,帮助和引导大学生更好地处理创业与就业、学业的关系。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浙江大学创业教育的机制化、组织性和规范化发展。截至目前,浙江大学形成了以创业发展中心、浙大创业苗圃、创业育成中心、资本相亲会等为代表的创业实践载体,以浙大微创联盟、浙大创业实践指导中心、浙大创业训练营、《创业浙大》编辑部等为代表的创业社团组织,以浙大天使对接项目大赛、浙大蒲公英创业大赛、浙大PBE创业大赛、“新尚杯”创业邀请赛等为代表的大学生创业竞赛,以及以国家大学科技园、工业技术研究院、创新技术研究院和技术转移中心为代表的创业关联平台。这类组织和机制的建立保证了浙江大学创业教育的有效开展。

二、从学科技术单一化到多学科集成融合的转变

“单一化”是众多创业者身上表现出来的主要特征之一,主要包括创业者的学科背景单一化、专业技术单一化以及投资项目单一化。单一化的创业模式带来了诸多问题:创业团队组成同质化;创业项目创新度不够,技术含量不高,可替代性强;管理水平不高,互补性差;等等。同时,单一化的创业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创业教育呈现出单一化的局面,主要包括:(1)教育目标单一化。部分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目标不明确或者创业教育的目标过于单一,仅仅将创业教育作为解决高校就业问题的途径,而没有将其上升到人才培养和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高度,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创业教育的发展。(2)教育内容单一化。虽然教育部要求各高校开展创业教育课程,但由于师资力量缺乏,“从事创业教育的教师一般由从事企业管理学教学和从事高校学生就业工作的指导教师担任,由于自身缺乏创业经历,在教学中更多倾向于理论教学,简单地照本宣科,对学生缺乏吸引力”[3]。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创业教育内容的单一化,不利于学生创业素养和创业意识的培养。(3)教育模式单一化。大部分高校的创业教育只是停留在事务性工作层面,多由就业指导中心牵头,主要通过学校以及省级层面的创业竞赛的形式开展,学校的创业教育形式多停留在讲座和分享层面,缺乏实践的内容。单一化的教育模式不利于创业项目的培育和创业人才的培养。(4)教育成效单一化。教育成效的单一化主要表现在有的高校为了追求创业教育的效果,过于追求一些表面上的荣誉,而对学生的参与面和实际教育效果关注不够。“有的高校在组织学生参加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中,为了追求获奖而安排高水平教师直接参与作品设计,一定程度上使学生比赛变成了教师比赛。”[4]过于功利地追求创业教育效果的做法明显违背了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不利于创业型人才的培养。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经济、管理、人文、心理等多门学科,其目标是培养具有开创性思维与企业家精神,善于创新、创造并具备管理技能的人。创业教育需要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需要从知识传授向素质教育的转变,需要把创业教育的理念扩大化,把创业教育渗透到各个专业中,打造跨学科的创业教育平台。高水平大学开展创业教育是顺应世界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也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它将更加强调多学科的继承与融合。“创业教育的目的在于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即具有创业精神、探索精神、冒险精神、能够在社会上生存的人。”[5]因此,创业教育就是要培养创业者的一种综合能力,这就决定了创业教育必然是跨学科、跨专业的教育。高水平大学的创业教育将从传统的“一言堂”式的课堂教学走向“理论+案例”、“仿真+平台”、“指导+实践”、“专业+创业”的教学模式,这不仅需要集合多学科的力量,在专业教育的知识体系基础上融入商学、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等多门学科,还意味着创业团队的成员也应具有多学科背景,其核心技术的组成也是多学科集成融合。作为一所综合性、研究型的高水平大学,浙江大学紧密依托学科优势,构建了完善的创业教育教学体系。其一,构建基于“通识教育”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浙江大学的创业教育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末。从负责学生工作的部门举办创业竞赛,到学校开办创新与创业管理强化班,再到开设创业教育等30余门创业教育类通识课程,浙江大学已经把创业教育理念扩大到各个专业,力争让不同专业的学生都能具有创业精神并具备基本的创业知识。此外,浙江大学成立了亚洲首个创业管理博士点,建立了创业研究的学科群,由资深文科教授王重鸣担任创业教育学科负责人。其二,开展“全链条式”的教育活动。通过论坛、沙龙等平台激发创业意识;依托勤工助学与创业指导中心以及“蒲公英”青年创业学院等100多个学生社团,开展各级各类创业比赛,强化科研训练,增强创新能力;实施“大学生创业导师计划”,聘请学校首位文科资深教授担任创业教育导师,邀请200余位企业家、投资人、行业专家等担任校外创业实践导师,强化师资配备;与斯坦福大学、硅谷孵化器联合成立“浙江大学硅谷创业实验室”,与百森商学院、里昂商学院联合开展“全球创业管理”硕士(GEP)项目,推动创业教育国际化。其三,开办竺可桢学院创新与创业管理强化班。强化班旨在培养具有扎实专业知识、强烈创新意识、优秀创新素质及创新技能的高科技产业经营管理创业型人才,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与本土智慧、足以担负起民族兴衰重任的未来企业家。在创新与创业管理强化班创办15年之际,学校顺应新形势,改革了强化班的培养模式,推进强化班进入“2.0”时代。一方面,推出了新的培养方案,所有课程均邀请校外专家或导师参与,学生进入强化班之后便开始组建团队、设计创业计划,将创业实践全面融入强化班课程中;另一方面,吸收部分优秀研究生和校友共享课堂,实现内外互动。此外,还为学生搭建了更广阔的国际平台,使学生能够汲取国际营养。基于此,浙江大学创业团队涉及的行业门类包括传媒广告类、文化创业类、服务咨询类、生化环境类、机械电子类、农林食品类、教育培训类、软件互联网类等八大门类。团队成员的学科背景日益多元化,分工日益精细化。

三、从学而优则仕、学而优则研到学而优则创的转变

浙江大学范文篇7

关键词:创业教育;培养机制;典型模式;创业

1创业教育的起源与本质

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了“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会上首次提出“事业心和开拓教育”(EnterpriseEducation)的概念,后被译为“创业教育”。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关于高等教育的变革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中,全面阐述了创业教育概念,即求职和创造新岗位。1998年又进一步指出了“高等教育应主要关心培养创业技能与主动精神,毕业生不再仅仅是求职者,而首先将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解释,创业教育,从广义上来讲,是培养具有具有首创精神、开拓意识、创业能力、社交和管理才能的开创个性的个人。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创业教育不同于以往的适应性、守成性教育,而是注重把创业精神和开拓技能的培养提高到学术性和职业性同等重要的地位,通过培养具有开创性个性的人,使他们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需要,更好地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个人生活质量提高发挥作用。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素质和创业技能的教育,是以能力而非以学历为导向的教育,它是大学生创新教育的深化,是开展和提高大学生创业基本素质、培养具有开创性个性和创业精神的教育(张帆、张帏,2003)。

2当前各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现状与模式比较

2.1各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两种典型模式

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等教育对创业教育理念的正式回应,始见于1999年1月公布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计划》提出要“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鼓励他们自主创办高新技术企业”,同年,由团中央牵头组织了首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为应对国际教育的新趋势,2002年4,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在北京召开了普通高校创业教育试点工作座谈会,并将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黑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经济学院、武汉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9所院校列为我国创业教育试点院校。

这之后,国内许多高校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和创业培养机制建设上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从目前来看,在大学生创业教育方面,国内高校呈现出两种比较典型的模式:

一种模式是以课程建设、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为主导,以课程、专业、学科建设来促进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开展,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这种模式可简称为学科导向型模式,采取这种典型模式如浙江大学。

在专业建设上,浙江大学管理学院于2006年面对全校二年级本科生开始实施“创业管理精英班”项目,在工商管理专业下设创业管理方向,并且已经开始招收创业管理方向的博士研究生,创业管理硕士学位点目前也正在积极的筹建当中。

在课程体系建设上,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创业管理精英班”采用模块化教学,开设有创业理论模块、创业技能模块、创业专题模块、创业体验模块(海外课程交流、公司项目实习、实践考察、创业计划、创业大赛等)。培养在创业管理研究领域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精通外语、专业知识精深、了解国内外创业的趋势、特点和模式、综合创业与管理能力较强、事业/业务拓展能力卓越的企业家型管理精英人才。

其实,在这之前,浙江大学也已经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方面进行了许多积极的探索。早在2000年,在浙江大学潘云鹤校长的积极倡导下,浙江大学教务部、竺可桢学院和管理学院大胆突破,针对我国大学本科教育在传统上所存在的教师教学方式落后、学生知识单一、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薄弱的缺陷,从国际一流大学的高标准出发,吸收各国著名大学在培养高科技经营人才的先进经验,在全国大学中率先创建了面向优秀本科生的“高科技产业创新与创业管理强化班”,旨在培养具有具有扎实工程基础和经营管理才能、较高创新意识、创新素质及创新技能的高科技产业经营管理创业型人才。时至今日,浙江大学高科技产业创新与创业管理强化班已经走过了七个年头,形成了自己独具一格的教育方式和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也取得了许多骄人的成绩。

另一种模式则是以创业实习基地、大学生创业孵化器建设为主导,以实习基地、创业孵化器建设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实践机会,提升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意识,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这种模式可简称为实践导向型模式。采取这种典型模式如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湖州职业技术学院等。

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在创业教育方面采取的是一种在“全真环境下”,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学校为在校大学生设立大学生创业园,学生在全真环境下进行创业实践,即学生必须按照国家工商、税务管理有关规定进行注册登记,所创办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完全按照市场化运作,依法纳税、优胜劣汰,同时接受政府有关部门的监督管理,学校为入园的学生免费提供场地和工作的必要条件,并为学生提供全程的创业指导和帮助。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在创业教育方面采取的则是在“模拟环境下”对大学生进行创新与创业教育。学校设立专门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在基地内部学校仿真设立相应的工商、税务等管理部门,大学生向这些模拟的工商、税务部门进行注册登记,所创办“企业”在经营活动中模拟市场化运作,学校则模拟相关政府职能机构对这些创业“企业”进行监督和管理。

2.2两种典型创业教育模式之间的相互关系

无论是学科导向型模式,还是实践导向型模式,这两种模式在本质并不是相互矛盾和冲突的,只是国内高校在进行创业教育探索过程中的两个典型模式,更多是与高校自身的背景和学科特点有关的。如浙江大学作为一所全国知名的综合性大学、学科门类齐全、学科实力雄厚、科研力量较强,所以在创业教育方面更多是采取的以学科建设为依托、以学科发展促进创业教育开展的模式;而作为普通高职类院校的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湖州职业技术学院,不具有浙江大学这样强大的学科实力,所以只有在实践上做文章,采取实践导向型的创业教育模式。

其实,在创业教育模式选择上,国内大多数高校更多的是采取的学科导向型与实践导向型相结合的创业教育模式,即创业课程、专业建设与创业基地、孵化器建设相结合,比较典型的如宁波大学、浙江工业大学等。这些高校既开设有专门的创业强化班,进行专门的创业教学和学科建设,同时也建有相应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采取两条腿走路的方式,所不同的只是不同的高校在以学科为导向还是以实践为导向上侧重点和程度有所不同而已。例如,即使是以学科建设为导向的浙江大学,其也开设有大学生科技创业园。这两种模式之间的相互关系可参见下图1:

3财经类院校在进行创业教育体系和创业培养机制建设时的思考和建议

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随着以经济建设中心的确立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社会对财经类人才的需求急剧增长,但当时数量有限的财经类院校远远不能满足这种需求,财经类人才成为了稀缺性人才(常建坤、李时椿,2003)。但近年来,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以及财经教育热的不断兴起,财经人才的供求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已由稀缺转向非稀缺,就业形势也日益严峻,财经类人才供求关系的深刻变化急需建立和完善新型财经类人才培养模式。

从专业设置上看,财经类院校的专业设置一般包括经济、贸易、财政、会计、金融、保险、审计、工商行政管理等经济管理类专业,这些专业也是开展创业教育的一些必修专业,所以财经类院校在开展创业教育上具有其他专业院校所不具备的学科优势。在这种情况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与时俱进地改革财经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育质量和竞争力,通过创业教育体系和创业培养机制建设,构建具有鲜明特色的财经人才培养模式,使学校的教育工作不断满足行业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就成为了许多财经类院校的当务之急。

财经类院校在进行创业教育体系和创业培养机制建设时,应遵循创业教育的本质和规律,本着“使所有大学生接受创业普及教育;使部分毕业生接受创业专业教育;使少数毕业生实现自主创业”的宗旨,循序渐进地开展。在具体的创业教育模式选择上,应该采取“以创业课程、专业建设为主体;以创业实践基地、创业孵化器建设为依托的”的创业教育模式,依靠自身财经类院校的学科特点和学科优势,在进行专业建设、学科建设的同时,积极推进创业教育体系和创业培养机制建设。

3.1加强创业课程体系建设

创业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很强的过程,创业涉及许多知识,如管理、市场营销、财务、法律、税收等知识,相对而言,这些都是财经类院校的专业强项。所以,在进行创业课程体系建设时,可在校内开设创业基础知识课程(必修课),相关专业根据本专业特点开设2—3门创业技术知识课程(选修课),在专业培养方案中设立若干个创业教育学分。

同时,在课程设计和教学模式方面,除了通过开设创业课程向学生传授一般性的创业知识之外,还要在一些专业课程、实验与实践活动中,融进创业教育的思想和理念,让创业意识、创新精神深人大学生的内心。此外,通过大力开展创业讲座、创业论坛、创业竞赛、课题研究、创业体验等形式多样且内容丰富的创业教育活动,真正激发大学生的创业热情和创业动机创业。

3.2重视对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选拔与培养

创业教育离不开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必须把选拔与培养创业教育的优质师资提到重要日程上来。财经类院校相对其他院校而言,创业教育师资比较丰富、而且老师财经管理理论知识比较扎实,这是一个优势。但和其他高校一样,财院类高校教师也普遍实践经验比较欠缺。因此,一方面要加强对创业骨干教师的专业培训,同时制定激励措施,鼓励现职教师到创业一线兼职或有计划地选派有潜质的青年教师直接参与创业实践;另一方面,可以聘请一些企业家、成功的创业者、技术创新专家到创业基地任兼职教师,或兼职从事创业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扩大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与此同时,要积极探索丰富多彩的创新创业实践,加强国际国内创新创业领域的学术交流、研讨和科学研究,培养和造就一支宏大的、高水平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3.3注重创业实践,建立创业基地和创业孵化器

在创业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其实践性和应用性。创业教育体系中不仅需要包括创业课程的普遍开设,还需要通过建立相应的创业基地、创业孵化器和大学生科技园,为大学生创业活动提供实践基础和必要帮助。如争取政府、风险投资商和学校提供的资金,建立创业孵化器,指派专职教师负责指导创业小组,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创业意识,适时解决学生在创业学习中的种种难题,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免费场地和其他帮助等。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创办大学生创业园,以各种方式指导大学生自主设计、创办、经营商业企业或科技公司,从事商务活动、技术发明、成果转让、技术服务等。

4结语

经济的快速发展给当代大学生带来了很多发展的机遇,众多创业成功的事例给有创业冲动的学生带来了投身创业的勇气和自信,但对许多财经类院校而言,创业教育才刚刚起步,创业教育的理念与模式等都还处在模仿和引进的阶段。尽管如此,创业教育却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积极开展创业教育,探索建立面向大学生的创业教育体系和创业培养机制,以创业带动就业,不但是提升教育质量和大学生素质的必由之路,更是高等教育适应经济发展和劳动力市场变化趋势、充分开发与利用人力资源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罗美萍.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状及对策[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06,(2).

[2]张帆,张帏.美国大学创业教育发展及对中国的启示[J].中圆人才.2003。(8).

[3]陈丽影.大学生创业教育探析[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5,(3).

[4]常建坤,李时椿.财经类院校创业教育培养模式与实施方案的研究[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

[5]杨爱杰.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现途径探讨[J].科技创业,2006,(1).

[6]张海燕.海外高校的创业教育[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6).

浙江大学范文篇8

浙江大学行政服务办事大厅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围绕“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发展战略和“精管理,大服务”行政服务理念,结合“一流管理服务师生”主题活动,以师生员工为中心,以办事需求为向导,以办理事项为主线,以向师生员工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网上办事服务为目的。通过项目建设切实让师生员工享受到“优质、高效、便捷”的网上办事服务,使更多的服务事项具备“一站到达、一站受理、一站办结”的功能,达到全校机关部门在线服务集成化、网络化、全程化、专业化的目标。

二、建设内容

浙江大学一站式行政服务办事大厅由物理行政服务大厅、工作人员、服务事项及信息化支撑系统四个部分组成,本文重点介绍行政服务办事大厅信息化支撑系统的建设。

2.1信息化支撑系统总体结构

信息化支撑系统是行政服务办事大厅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向师生开展一站式服务的重要支撑工具,信息化支撑系统由服务网站、叫号系统及受理系统三大子系统组成。

2.2服务网站

服务网站是行政服务办事大厅的重要组成部分,管理员可以相关服务咨询,进行运行数据统计及展示等其他功能,广大师生可通过电脑,智能终端等设备在线查询服务信息,跟踪服务事项进度,通知公告,甚至进行在线交流等。

1.信息:如服务事项目录的,通知公告的,服务指南的,运行数据统计信息展示等。

2.在线交流:广大师生可访问服务网站进行在线交流。

3.服务事项跟踪查询:广大师生可访问服务网站进行和自己相关的服务事项的跟踪查询。

4.服务事项预约:广大师生可通过服务网站进行服务事项的预约,然后到办事大厅取号,进行业务办理。

2.3叫号系统

叫号系统根据客户实际情况,可任意定制灵活、复杂的业务规则;以电子排队取代传统人体排队,提高业务效率;可实现“呼叫”、“重呼”、“暂停”和“窗口转移”的操作功能;整个叫号系统按每日客流量5000人次进行设计,可以支持数十个窗口同时呼叫;号票打印采用内嵌式热敏打印机,带自动切纸,打印速度为150mm/秒,无噪音,无需色带或墨盒等;

1.办事取号:完成办事人员取号排队功能,包括:现场拍卡取号、网站预约取号及匿名取号。

2.受理叫号:通过与受理系统的对接,实现办理人员的语音和显示屏的双重呼叫。

3.电子评价:通过与受理系统的对接实现对每件受理事务的服务评价。

2.4受理系统

本系统可以提高办事效率,缩短了有关手续的办理周期,极大地方便广大师生。主要提供行政服务大厅人员进行办理事项登记、确认、统计等功能;与第三方叫号系统、校园卡无缝连接,提高办事效率。

1.上岗考勤登记:完成窗口工作人员上岗考勤登记。2.顺呼复呼:实现对办事人员的叫号。

3.服务事项办理:完成服务大厅现场即办服务事项的办理,完成待办服务事项的处理。

4.服务完毕评价:完成办事人员对窗口工作人员的评价。

5.查询统计:完成服务事项相关业务量的统计、出勤人员统计、考勤统计及办事人员来源统计等。

2.5办事大厅业务办理流程

师生抵达行政服务办事大厅后,先到服务大厅通过取号机获取业务办理的排队顺序号(拍卡取号、匿名取号和预约取号三种方式都可以),进入相应的办事大厅等待叫号(在大厅的电子屏上会显示号码顺序),当叫到号码后,到指定的窗口办理业务,窗口服务员进入系统录入办理业务的相关信息,如果是即办件,现场办理后,办事人员对服务进行评价,之后结束业务办离开。如果办理的是待办件,需要进行形式审查,审查通过的送入窗口处理,之后可到服务网站进行查询。

三、建设成效

浙江大学范文篇9

大学学生保健协会于2010年3月22日正式注册成立,至今已走过了第一个半年。万事开头难!这半年,对于我们新生社团,是充满挑战而又意义重大的半年。从社团的筹备到正式注册再到每一个活动的顺利开展,我们的每一步都是学生保健协会历史上的第一步。值得庆幸的是,协会始终有着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迎接挑战,一起开拓创新。同时,还要感谢学校团委、浙江大学医学院、浙江大学校医院、浙江大学公体部等单位指导,以及所有关心过、支持过、帮助过我们的老师、同学以及朋友们,是你们让hpa度过了顺利而又精彩的开端。

自正式注册成立以来,协会始终坚持“宣传健康理念,普及医学知识,促进身心健康”的活动宗旨,紧紧围绕“健康”这一主题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晨跑调研,《爱健康》杂志免费发行,杭州高校大学生社团健康联盟,爱肝、防结核科普宣传,按摩培训,第一时间甲流科普……这些精彩的活动无疑使我们协会在广大师生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赢得了较好的口碑。协会所做的这一切,都只是为了同一个目标“构筑健康生活,远离疾病困扰,服务浙大学子”。

二、学年活动总结:

品牌活动:

中医养生讲座

3月18日——“全国爱肝日”系列活动

3月24日——“世界防治结核病日”科普宣传活动

品牌活动

中医养生讲座

3月1日晚,由浙江大学学生健康促进协会所举办的中医养生讲座在东1a-207如期举行,百余名来自各个学院和专业的同学济济一堂,怀着对保健按摩的浓厚兴趣,期待着由浙江大学的国家高级按摩师董晓虹教授所带来的精彩讲座。

在两个多小时的时间里,董晓虹教授倾囊相授,为大家主讲了中医基础理论,包括阴阳思想、中医脏腑理论、经络腧穴理论等。在讲解过程中,董教授条理清晰而又不乏幽默的上课风格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间更有亲手为大家演示按摩穴位、讲解经络等,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老师教得认真,同学听得入神,教室里充满了欢声笑语。

时间总是过得飞快,不知不觉,近两个小时的讲座就结束了。全场掌声雷动,感谢董教授为我们带来一场精彩的讲座。讲座结束,有许多同学仍围着董教授,询问有关中医理论的更多问题,迟迟不肯离场,可见同学们对中医养生的高涨热情。

编者按中医是我国引以为傲的一部分,中医的博大精深使得很多学生对其充满了好奇的心理。这次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于中医的兴趣,让更多的同学走近中医、了解中医,为今后更多中医养生活动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3.18“全国爱肝日”系列活动

伴随着春天的到来,肝炎病毒也迎来了活跃期。3月18日中午,浙江大学学生保健协会(hpa)在文化广场开展了主题为“接种疫苗,预防乙肝”的乙肝科普活动,通过发放乙肝科普宣传单等方式向同学们介绍了肝炎的基本知识,使更多的同学对肝炎有了更加科学的认识。

同时举行的横幅签名和有奖竞答的活动也聚敛了不少人气。同学们争相在“爱护肝脏,你我同行”的横幅上留下自己的名字,不少老人也参与了进来。其中有几位老人专门前来咨询肝炎的相关知识,并在工作人员的搀扶下郑重地在横幅上留下了纪念。有几位乙肝病毒携带者热心地帮忙工作人员发起了传单,一同学说道:“我还不知道今天是全国爱肝日呢,你们社团这种活动很有意义。”

校医院的两位医学专家也在百忙之中亲临现场,耐心地为同学们解答了有关肝炎的问题和困惑。

继中午在文化广场进行乙肝科普知识有奖问答活动后,晚上6点30,协会在东1a-213举办了一场乙肝科普知识讲座,由杭州市第六医院肝病专家赵国根主讲。赵教授给大家详细地讲了一些乙肝的基本知识:它的传播途径,如何预防以及乙肝和甲、丙、丁、戊肝的区别,乙肝治疗并没有特效药、全国乙肝的情况等等。最后,赵教授还谈了一点有关脂肪肝的知识,让大家受益匪浅。

讲座结束后,赵教授与同学进行了互动,同学们提出了许多问题,赵教授都耐心地为同学们一一做了解答,纠正了同学们认识上的误区。最后赵教授提醒大家要“少熬夜,少喝酒,不要吸烟,照顾好你的‘心肝宝贝’。”

活动过程当中,许多同学纷纷表示,这样的活动对于医学常识的普及非常有意义,希望保健协会能继续将此活动开展下去,为学生的健康保驾护航。

编者按肝炎不仅是一个健康问题,同时也是个社会问题。人们对于肝炎患者及肝炎病毒携带者的态度直接影响了他们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作为一项公益活动,协会此次科普活动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要让同学们正确、科学地认识肝炎,处理好与肝炎病人的关系,用实际行动去关心、理解他们,为社会的和谐做出贡献。

媒体闪光浙江共青团网站、求是潮资讯网、医学院团委网站

3.24“世界防治结核病日”科普宣传

为了有效地控制结核病的扩散,世界卫生组织于1993年确定每年3月24日为“世界防治结核病日”。今年宣传的主题是“控制结核,人人有责”。为了能引起广大学生对结核病的认识,浙江大学学生保健协会(hpa)在开展了一次关于结核病的科普活动。

在活动开展之前,协会内部进行了一次有关结核病知识的培训,通过影片放映和ppt展示,让协会内部人员对结核病有了一定的认识。之后,协会在校内bbs上建了一个有关肺结核知识的“专楼”,帮助简答有关同学的疑问,并上传了相关肺结核的资料,比如影视资料和文字资料等。

3月24日中午11:30及傍晚5:30左右,协会成员们在食堂门口向过往的同学们讲解结核病的有关知识,并发放由协会自制的有关结核病的三折页传单,希望同学们能进一步了解结核病,并能有效地预防结核病的发生。在活动过程中,有很多同学亲自过来询问一些有关结核病的问题,很多同学拿到宣传单后站在边上一直认认真真地看完,这些都使我们觉得我们的工作是十分有意义的。

浙江大学范文篇10

关键词:课程体系;高等医学教育;教育改革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人民健康需求的提高,高质量医学诊疗以及医学培养模式显得尤为重要。而中国高等医学教育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美国作为西方高等医学教育的代表,其教学模式和教学质量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1]。自2015年始,美国较多医学院校对课程进行了新一轮的改革。本文以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俄亥俄州立大学医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浙江大学医学院为基础,讨论和比较中美两国高等医学教育模式,希望能为国内高等医学教育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1哈佛医学院教学模式特点

哈佛医学院自1985年以来实行“新途径”(newpathway)教学模式,即前两学年“以器官系统为基础”(organsystembasedlearning,OSBL)和“以问题为中心”(problembasedlearning,PBL)相结合的课程教学,后两学年以临床实践为主。2015年至2016年,哈佛医学院通过总结前期经验和反馈,提出了新的医学教学模式(图1)[2]。与之前的“新途径”教学模式相比,改革后的教学模式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第一学年以医学基础课为重点,更加强调了医学实践课程(practiceofmedicine,POM)。而基础课程教学模式由改革前以OSBL和PBL相结合的方式,转变为以功能学为核心的教学体系-即以特定疾病主题开展的多学科教学。医学实践课程贯穿第一学年,与第二学年的临床见习(principalclinicalexperience,PCE)相衔接。可以看到,医学实践课程和临床见实习贯穿整个签两年半的医学课程中,在入学开始即安排学生早期接触临床,可见此次课程改革对临床实践的重视程度(图1)。另外,在课程改革中,第三、第四学年增加了医学生领导力培训课程(leadershipdevelop-ment),由高年级实习医师直接带教低年级见实习医师。“学-用-教”模式的开展,将医学生独立学习、教学相长以及领导力培训结合在一起[3]。

2俄亥俄州立大学医学院教学模式特点

2015年至2016年,俄亥俄州立大学医学院对医学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改革后的课程体系简称为L.S.I课程(即TheLead.Serve.Inspire.Curricu-lum)。L.S.I课程为“三阶段-四年制”教学模式(表1),即临床基础(clinicalfoundations)、临床应用(clinicalapplications)和高级临床管理(advancedclinicalmanagement)[4]。L.S.I课程第一阶段即临床基础课程,主要包括第一学年的解剖、细胞学、神经科学等基础课程和第二学年的人体系统课程。教学模式以“器官-系统”模式为主,穿插纵向学习小组(longitudinalgroup)、纵向实践(longitudinalpractice)和探索周(explora-tionweeks),纵向学习小组,每周半天,内容包括人际沟通、查体、行为/社会科学、临床思维;纵向实践,每两周半天,包括问诊、查体、医学实践和患者护理的流程等基础训练;探索周,穿插于第一阶段,帮助学生发现适合自身特点的专业方向。第二阶段即临床应用课程,包括临床技能实验室(clinicalskillslab)和临床实习。第三阶段即高级临床管理,包括以医院为基础的治疗(hospitalbasedcare)、以人际关系为中心的治疗(relationshipcenteredcare)、高级胜任力与选修(advancedcompetenciesandelectives)。选修内容包括科研训练、全球卫生、医疗管理等4个模块16项课程。相比于改革前的教学模式,俄亥俄州立大学医学院本次改革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一年半时间完成基础知识学习,临床实践提前到第二学年;2)项目前十周,学生参与照顾患者:采集生命体征、注射、抽血、做心电图等;3)第一年的学生将在项目第9周分配到诊所进行医疗实践。4)在课程学习同时进行临床实践,并观察学习患者情况,包括学习诊疗程序、采集病史、查体等。由此可见,俄亥俄州立大学医学院的改革更加强调理论学习和临床实践结合,并将临床实践时间明显提前,鼓励学生在临床实践中巩固医学知识。

3北京协和医学院教学模式特点

北京协和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学制八年,前两年半为医学预科阶段,在清华大学学习普通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课程;后5年半为医学本科阶段,在北京协和医学院本部学习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课程,完成临床实习、科研训练和毕业论文[5]。课程基本按学科设置,教学方法理论课程大多为大班授课为主,以“基础课程-临床课程-临床实习”模式为主[6]。在第六学期开展早期接触临床项目,鼓励学生提前接触临床情景,在实践中促进理论学习。第十~十二学期进行为期1年临床见习,第十三~十五学期为临床实习阶段,在见实习前开展问诊查体强化训练。在实习前开设医患沟通技能等课程,在相应阶段对学生临床技能和医患沟通能力进行强化训练。临床实习阶段结束后,根据专科内容进行32周科研训练,了解本专科研究进展,丰富专科前沿知识。

4浙江大学医学院教学模式特点

浙江大学医学院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培养方案,主要借鉴美国UCLA“4+4”医学教育模式,分成3个部分:前4年在竺可桢学院培养方案、医预科课程和后4年的医学院培养方案[7]。学生在前4年完成物理、化学、生物、医学类课程等医预科课程;在修读相应大类课程的基础上,可在全校自主确认主修专业。包括物理、化学、生命科学、药学、机械工程等。前4学年的后期实行专业导师制,并单独设置科研训练环节。后4学年为医学院培养阶段,培养模式分为课程学习、临床轮转、临床科研训练。上课模式为器官-系统模式,以模块化课程体系为主导,包括医学基础模块,心血管、呼吸与肾脏医学模块,消化、内分泌与生殖医学模块,医学神经科学与行为模块。临床轮转期间包括60周的通科实习和34周的专科实习,专科实习更加强调专科临床技能的培训和临床思维训练以及专科急诊和重症处理能力。

5中美四所医学院校教育模式对比及启示

5.1医学课程体系的差异

美国哈佛医学院课程体系由之前的“器官-系统”模式向“功能学”模式进行转化,侧重以功能学为核心的多学科教学。俄亥俄州立大学和浙江大学医学课程体系以“器官-系统”模式为主。而北京协和医学院八年制教学模式以“基础课程-临床课程-临床实习”模式为主。鉴于国内医学教学模式与美国的差异,浙江大学医学八年制课程则更注重完整的公共课程和医学预科教育,即“4+4”模式。众多国内医学高等院校更侧重于基础医学课程和临床医学课程的循序化教学模式。部分医学高校在传统医学教育模式基础上,开展“器官-系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这与美国哈佛医学院在1985年实行的“新途径”教学模式具有很多相似点。在这30年的时间里,美国医学教育在“新途径”教学模式基础上进行了相应的改革,但总体模式没有太大变化。但美国自2015年开始的新一轮医学教育改革,在教学模式上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改变,相比之下国内医学教学模式自身创新程度不够,缺乏更深层次的教育改革。

5.2临床实践开始时间的差异

美国两所医学院校课程改革后的一大特点是通过大幅压缩理论课时,把临床实践起始时间明显提前。哈佛医学院将临床实践提前至医学教育的第一学年,俄亥俄州立大学则提至第二学年,第一学年主要为间断性临床接触活动。北京协和医学院八年制在第6学期开展早期接触临床,浙江大学医学院八年制在后4年早期也开展了相应的临床接触项目。美国医学教育强调6个胜任力,即患者服务、医学知识、基于实践的学习和进步、人际沟通技巧、专业精神和基于系统的实践。由此可见,医学生早期接触临床项目在各医学院校均有开展,临床实践和理论学习的结合在医学教育中显得尤为重要。美国两所医学院校本轮的课程改革,早期接触临床的时间安排较改革前明显增加,为学生创造了更多接触临床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进步。国内两所院校虽开展相应的早期接触临床实践活动,但总体时间安排和深度还有一定差距。通过借鉴美国医学教育的本轮深入改革,国内医学院校可针对自身实际开展相应的教学模式转变,以期临床实践和理论学习能够更好地结合起来。

5.3医学生综合素质的锻炼

哈佛医学院此次改革更加重视医学生人文教育和“领导力”培训,“学-用-教”模式的开展,也成为此次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俄亥俄州立大学L.S.I课程第三阶段开展众多医学生职业素养类选修课程,以提升医学生综合素质,更深刻地体现了医学教育的6个胜任力要求。北京协和医学院八年制的人文教育阶段主要集中在医学预科期间,在进入临床后,开展相应医患沟通类课程,促进学生医学素养的全面发展。浙江大学医学八年制具有较完整的4年公共基础课程和医学预科阶段,在此期间开展相应的自然科学及人文课程,在医学教育之前完成人文素质教育。但在国内众多医学院校,人文教育过分偏重理论教学,在基本概念解释和基本原理灌输基础上,缺乏更为实用性的实践教学,并且医学人文课程多设置在医学预科阶段,临床课程阶段的课时比例很少[8]。在教学方式上,美国职业素养类课程多采用PBL或CBL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在情景中学习、在实践中提升,锻炼医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当前国内复杂医患关系,国内医学院校可适当借鉴美国本轮医学教育改革的调整方向,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促进构建更加和谐的医患关系。综上,中美四所医学院校的医学教学模式各有特点,国内高等医学教育可通过借鉴不同院校医学教育改革经验,不断转变教育观念,深化医学教育改革,制定合理医学教育目标,促进医学生临床知识和实践的结合以及综合素质的锻炼,这样才能形成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医学教学模式,继而培养更多高质量的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殷晓丽,王德炳,沈文钦,等.影响我国临床医学专业博士培养质量的制度因素分析[J].复旦教育论坛,2011,3:88-92.

[2]哈佛医学院网页HMS.

[3]赵峻,张荣华,罗林枝,等.美国哈佛医学院课程体系改革对中国医学教育的启示[J].基础医学与临床,2016,6:865-868.

[4]俄亥俄州立大学医学院网页

[5]冯逵,黄建始.美国哈佛医学院、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课程计划对我国八年制医学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J].复旦教育论坛,2008,3:86-89.

[6]张勤,管远志,李立明.北京协和医学院八年制医学专业医学预科教育发展历程[J].协和医学杂志,2015,6:477-480.

[7]俞方,夏强,罗建红,等.借鉴美国医学教育培养卓越医学人才[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2: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