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金融与台湾金融合作互动研究

时间:2022-12-12 09:31:17

浙江金融与台湾金融合作互动研究

一、浙江地方金融发展概况

本文所指的浙江地方金融是指仅在浙江省各级行政区域范围内设立的,受浙江各级地方政府行政事权管辖的法人金融机构及其融资业务。因此浙江地方金融机构仅包括以下几类:注册地及法人总部在浙江的银行机构,包括股份制商业银行(浙商银行)、城市商业银行、民营银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及注册地在浙江的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非银行类金融机构。(一)地方银行业。股份制商业银行:作为浙江省内唯一的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浙商银行自2004年8月建立至今,成长迅速、发展良好,2016年末资产总额13548.55亿元,在英国《银行家》杂志2017年公布的“全球银行业1000强”榜单按总资产位列第131位。资产质量在主要商业银行中保持相对优良水平,2016年不良贷款率为1.33%,低于全国商业银行平均不良率。2016年底存款余额7362.44亿元,较年初增长42.68%,贷款总额4594.93亿元,较年初增长33.02%。城市商业银行:浙江省的城市商业银行大多从城市信用社改制而来,自1996年成立第一家城市商业银行以来,浙江目前共有12家城市商业银行。截至2016年末,浙江省12家城市商业银行资产总额超过26000亿元人民币,20年间增长超过100倍。其中,宁波银行和杭州银行的发展尤为引入注目,两家银行都已在国内A股上市,在英国《银行家》杂志2017年公布的“全球银行业1000强”榜单中,宁波银行排名175位,杭州银行排名第209位。农村中小金融机构:主要包括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及其信托、租赁及财务公司。到2016年末,浙江农信系统各项存款余额16429.8亿元,各项贷款余额10954.3亿元,存贷款总量居全省银行业第一。浙江农信系统承担了浙江省二分之一的农户贷款和五分之一的小微企业贷款,支农支小贷款存量、历年增量、服务覆盖面均居全省银行业第一。民营银行:2014年3月,银监会公布首批5家民营银行试点方案,其中浙江占据两席,分别是温州民商银行和浙江网商银行。两家民营银行2015年营业以来紧密围绕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社区居民、三农,提供个性化、有针对性、更加便利的金融服务,不但经营良好,而且不良贷款率低,其中浙江网商银行不良贷款率低于1%,民商银行的不良贷款率甚至为0。浙江省的民营银行发展开局良好。(二)地方证券业。浙江是中国资本市场发展最活跃的省区之一。截至2015年,浙江境内上市公司总数299家,位居全国第二,其中中小板上市公司50家,占全国中小板上市公司总数的16.37%,位居全国第二;创业板上市公司50家,占全国创业板上市公司总数的10.16%,位居全国第四。截至2015年底,浙江共有证券公司5家,基金管理公司2家,期货公司12家。得益于浙江优良的创新创业环境,浙江私募基金行业持续发展壮大,截至2015年底,浙江共有1747家私募基金管理人在中国基金业协会完成登记,管理资产规模2711.22亿元,位居全国第五。相比浙江规模巨大的证券市场,浙江证券公司数量较少,整体盈利能力与行业平均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竞争力偏低,综合实力偏弱。(三)地方保险业。截至2016年,总部在浙江的地方保险公司有3家,农村保险互助社1家。在银行、证券、保险三大业态中,浙江地方保险业规模最小。浙江保险业发展整体环境有待提高,法规体系不健全,导致保险事故认定,事故理赔纠纷问题突出。居民尚无完整的保险观念,对于新颖的投资型商品接受度不高,且大多仍为人情保险,主要是储蓄型商品或佣金导向商品为主。以浙江省省会杭州为例,杭州的保险深度3.2%,而世界平均水平有8%,发达国家的保险深度则在10%以上。杭州人均长期寿险保单持有量仅0.4件,而发达国家人均1.5件,台湾更是达到人均2.16件。杭州市家庭产险投保率仅为5%,公众责任保险的投保率不到10%,而发达国家的投保率在80%以上。(四)浙江互联网金融发展概况。浙江省创新创业氛围浓厚,是互联网金融发展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2015年末,浙江省注册为“互联网金融”“财务管理”“投资管理”“金融及金融服务外包”等企业数量近20万家。浙江省拥有全国超过1/3的互联网企业,掌握大量的数据资源和高新科技。借助于阿里巴巴及旗下的蚂蚁金融的推动,省会杭州更是被称为“中国移动支付之都”,从2011年到2015年,在全国337个城市中,杭州的数字普惠金融排名第一,其中在移动支付、征信领域、理财业务、网贷和互联网保险等各个领域,杭州都居于全国首位。浙江省互联网金融发展有着众多优势,包括政策环境(浙江省政府的全力推动),经济基础(浙江民营经济发达,小微企业数量众多,民间财富充裕),基础设施完善(完善的网络设施,发达的网络经济),以及突出的创新创业氛围。浙江互联网金融市场需求庞大,发展前景广阔。浙江省的企业主体99%以上是中小微民营企业,产生出庞大的投融资需求,而小微企业的融资特点使得浙江互联网金融有巨大的市场和发展空间。浙江省互联网金融发展迅速、新兴业务领域和业务形态不断产生。例如,P2P、股权众筹、互联网支付、互联网金融产品销售平台等企业快速增长。以支付宝、余额宝为代表的新兴互联网金融机构对整个金融体系产生了“鲶鱼效应”,极大地促进了金融体系的变革和效率提升。未来浙江互联网金融发展将在推动互联网金融企业规范经营的基础上,着力支撑杭州打造互联网金融中心,促进银行金融机构与互联网金融融合发展。(五)浙江地方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首先,金融产业发展不均衡。浙江地方银行业发展最好,实力最强,以浙商银行、杭州银行、宁波银行为代表的地方银行业盈利能力强,发展迅速,许多指标在全国同行中处于领先地位。浙江地方证券业和保险业发展滞后,法人机构数量少,综合实力较弱。以阿里巴巴旗下蚂蚁金服为代表的浙江省互联网金融发展迅速,相关业务领域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处于领先地位,但也存在蚂蚁金融一家独大,其他互联网金融机构有待进一步发展的问题。其次,公司治理有待进一步市场化,部分金融机构由于占控股地位的国有资本和集体资本的所有人缺位,委托关系不明确,在人事任免、经营运作中仍带有很强的行政色彩。第三,浙江地方金融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创新能力不足和人才短板的问题,而金融行业是典型的人才密集型行业,高端人才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公司的竞争力。以银行业为例,存贷利差依然是其主要收入来源,金融产品创新能力不足。人才方面,地方银行业缺乏懂经济、法律、会计、产业等知识的复合型人才,缺乏了解金融市场和熟练运用各项金融工具尤其是金融衍生工具的专业型人才。一些金融机构人员在学历层次,知识结构,服务意识上存在不少问题,这在一些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中表现的尤为明显。浙江证券期货行业对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的吸引力不强,不少人才外流到上海、北京、深圳等国际化程度高的一线城市。保险业内精通保险、擅长管理的中高端人才,特别是核保、核赔、风险管理等专业型人才和管理、营销、培训等经验型人才缺乏,成为限制保险业发展的主因瓶颈。

二、台湾金融业发展概况

台湾金融业在1990年以前属于政府管制的垄断行业,金融机构多为公营,数量少且享有高获利。1991年开始,台湾开放设立民营银行,推行金融自由化,利率、外汇管制逐步放开。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各类金融机构迅速增加,对业务范围的限制也逐步放宽。同时,逐步推进金融国际化进程,鼓励金融机构设立海外分支机构,增设外资银行分支机构,放宽其业务限制,核准外汇指定银行设立境外金融业务分行,成立台北外币拆借市场,提升台北的国际金融地位。进入21世纪,台湾当局颁布“金控法”,组建金融控股公司,推动混业经营,做大做强金融业。截至2016年底,台湾本地银行数量为40家,外商银行在台分行29家,基层金融机构(包括信用合作社,农会信用部及渔会信用部)333家,另有证券公司119家,保险公司49家,金融控股公司16家。经过20多年的发展和改革,台湾改变了过去公营银行机构占主导的金融面貌,许多金融指标已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其金融机构、金融工具以及融资渠道日趋多元化,金融体系的自由化与国际化程度也获得了很大的提高,台湾金融体系已经焕然一新。(一)台湾金融业发展具备的优势。台湾金融业发展起步早,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金融改革使台湾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具体而言,台湾的银行、证券和保险业有如下发展优势:1.台湾银行业:台湾银行业历经利率自由化、汇率自由化、业务综合化、资产价格泡沫化的考验,对企业金融、消费金融、财富管理、风险管理、客户关系管理有完整的经验,民营银行在经过消费金融风暴和国际金融危机的洗礼后培养了大量拓展市场及风险管理的人才。台湾银行机构针对华人社会需要,发展出特有的金融制度,其人才经验,业务经验和系统及服务效率,皆非外资银行可比拟。具体而言,台湾银行业具备如下优势:(1)熟悉金融控股经营模式。相比大陆的金融分业经营,台湾金融业熟悉金融控股运营模式,并具有较强的公司治理机制。(2)金融产品买卖上具有比较优势。台资银行在金融衍生工具交易方面有丰富经验,能为客户提供全功能的资产管理业务,规避风险、进行套期保值等,建立在全新客户消费观念上的开放式服务模式,使其零售银行业务的品牌运作、人才和管理等都具有一定优势。(3)拥有较高素质的人才。台湾高等教育普及率高,人力训练投入大,中高级从业人才海外经验丰富,从业人员普遍素质较高。(4)有丰富的农村合作金融经验。台湾农村合作金融历史悠久,在为农户生产和生活筹措资金、加速实现农业现代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5)有丰富的中小企业融资经验。台湾被称为“中小企业王国”,台资银行在其中小企业由小到大、进而成为国际性大企业过程中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2.台湾证券业:台湾证券业发展时间较长,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备的证券交易机制和法律体系,并且具有长期的市场经验,金融市场成熟度高,通过证券市场融资的成本和难度低,台湾当局对证券转换的限制比较少,对投资者的保护也比较完善。许多中小企业都可以通过证券市场获得融资,并且这些上市的中小企业集中于高科技行业,因此证券市场发挥了对实体经济的促进作用。相比大陆,证券业者经营成熟,投机性小。3.台湾保险业:台湾保险业在1994年全面开放后,发展迅猛,目前台湾已跻身世界保险业发达地区行业,保险深度居世界第一位。台湾保险市场已经相当成熟,可以接受各类型之保险商品,居民保险意识强,2011年人均寿险保单达到2.16张,超过发达国家水平。台湾保险业者具有将商品设计结合市场需求导向的实务经验,若两岸保险业能合作,台湾业者提供经验、创新及人才,大陆业者提供通路,必能共同推升保险市场。(二)台湾金融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台湾金融机构创新能力相比跨国金融机构较弱,利差依然是银行主要获利来源,证券业的主要收入来源为经纪业务手续费,缺乏国际资产管理经验、商业咨询服务以及衍生性金融商品之设计等。由于台湾市场狭小,推动自由化后金融机构数量猛增,但随着台湾制造业大量外移至大陆及东南亚,导致银行、证券、保险各业都普遍存在客户流失、竞争过度的问题。据统计,过去10年来,台湾银行业净利差平均1%多,2016年为1.38%,在亚洲地区(不含日本)最低,台湾的保险业市场也已达到饱和状态,据统计,台湾的人年缴保险费用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比率约为17%,是世界最高。证券业同样也面临产业发展瓶颈,除了内部过度竞争的因素以外,外部影响主要是香港已转型成进军内地市场的一个重要筹资中心,许多在大陆投资的台湾企业开始至香港挂牌上市,这使得台湾本地的证券业者流失重要客户。此外,由于台湾薪资水平陷入原地踏步的僵局,导致人才流失加剧,据统计,2011年至2015年金融业流失1.5万人才,居各行业之首。因此台湾金融业者必须寻求向外发展的机会,而台湾70%的对外投资和贸易均在大陆,由此可见大陆市场对于台湾金融业者的意义之重大。

三、浙江地方金融与台湾金融的合作互动

(一)浙江地方金融与台湾金融合作的意义。台湾金融业发展比大陆早30年,其在金融民营化、市场化、国际化、制度化建设上有许多成功或失败的经验可供大陆同行参考。通过对浙江和台湾两地金融业发展现状的对比分析,可以发现台湾金融业在综合实力、管理水平、服务效率、风险意识和控制、业务经验以及金融人才等领域有比较优势,此外台湾金融机构熟悉金融控股经营模式,熟悉混业经营,在金融品买卖上具备优势。浙商银行正是看重台湾银行机构人才、业务经验及风控方面的优势,与台湾玉山银行在2010年签署了合作备忘录,由玉山银行协助浙商银行进行人员培训及中小企业融资与风险管理。浙江地方金融发展虽然历史较短,但伴随着大陆经济的起飞成长非常快,浙商银行、杭州银行、宁波银行的资产与存贷款规模已赶上并超过了台湾同行。浙江民营经济发达,企业家勇于开拓创新,在改革开放过程中领市场经济之先河,非常适应市场化运作。近年来大陆的互联网金融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互联网金融发展水平已领先于其他国家。而浙江是中国大陆互联网金融发展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新兴业务领域和业务形态不断产生,极大地促进了金融体系的变革和效率提升,浙江的互联网金融领先于台湾。台湾是浙江省的第一大进口来源地及第五大出口目的地,在浙江投资的台商超过6800家,对台经贸合作是浙江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浙江地方金融与台湾金融合作互动对浙江而言不仅有利于金融业本身的发展,更是进一步加强浙台两地经贸合作的重要推手。通过两地金融业的合作互动,对浙江而言,能进一步吸引优质台资企业到浙江来投资。而对于台湾金融业而言,浙江金融市场具备足够的吸引力,一方面台资企业众多,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台商积极转向大陆内需市场的开发,转型升级需要金融业的大力支持;另一方面,浙江金融生态环境良好,经济发达,居民富裕,金融需求量大,台湾金融机构如若切入浙江市场,能摆脱其在岛内过度竞争的困境,开拓广阔的市场空间。相比一般外资金融机构,台湾金融机构具备文化语言优势,而金融业是与文化密切相关的行业,人才的沟通交流对合作的达成与成功的取得至关重要。同文同种的文化优势使得浙台两地金融业更有可能实现深度合作。(二)浙江地方金融与台湾金融已有的合作成果。在银行、证券和保险三大产业,浙台两地还没有实现互设金融机构或参股、合资新建等形式的深度合作,目前的合作成果较少,主要有以下几项:1.2010年浙商银行与台湾玉山银行签署合作备忘录议,双方开展人员培训和技术交流合作。2.2012年浙江省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与(台湾)光阳投资有限公司实现股权合作,成立了杭州鑫悦动创业投资有限公司。3.2014年台湾裕隆汽车在杭州发起设立了“裕国融资租赁有限公司”。4.2016年台湾裕隆汽车在杭州发起设立了“裕隆汽车金融公司”。相比浙台两地紧密的经贸关系,双方的金融合作显然滞后,这势必影响经贸合作的深入发展,因而这一领域的合作亟待推动。(三)浙江地方金融与台湾金融未来合作机会分析。台湾银行机构(及所属金控集团)与大陆国有银行及股份制银行相比,规模小很多。国有及股份制银行已经纷纷与外资合作,台资银行机会不多。但浙江地方银行机构目前已经实现与外资合作的银行仅有5家,实现股权方式的深度合作只有3家(见表1)。台湾银行机构平均资产规模略高于浙江同行(表2),此外台资银行与浙江地方银行的股权结构较类似(民营资本为主),客户类型亦类似(以中小企业为主)。因而浙江地方金融机构存在与台资金融机构合作的空间和机会。

四、浙江地方金融与台湾金融业合作互动的途径及建议

(一)加强浙台两地产业投资合作。1.继续做好对台湾的招商引资工作金融业属于生产性服务业,加强浙台两地经贸和投资往来是促进浙台金融业交流合作的根本所在。对于浙江而言,应做好维护和继续引进台湾制造业工作。浙东北杭州湾地区吸引台资要与周边省市形成错位竞争,加强与江苏、上海的政府间协调。浙西南温州、丽水和衢州要主动借力“海西”平台,加强与福州,厦门等海西中心城市协作,承接台湾转移的机械、纺织、制鞋、食品、建材等产业。2.积极促进民营企业赴台投资吸引和利用外资的成熟标志和最佳途径是引进外资与对外投资的双向选择及良性循环。浙江民营经济发达,民营企业富有活力及创造力,是浙江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2010年两岸签署EC-FA之后,第一家赴台投资的民营企业就是来自浙江的爱丽芬集团。目前浙江企业赴台投资主要集中在制造业领域,投资金额超过1亿美元,但相比2016年浙商对外直接投资168亿美元的金额,对台投资显然还有很大的成长空间。浙江民营企业拥有很强的市场活力和规模巨大的民间资本优势,而台湾在食品饮料、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机械、纺织等制造业以及精品农业领域具备研发、技术和管理优势,双方可实现合作共赢。(二)积极寻求台湾金融机构到浙江投资、合作。2010年以来,台湾银行业、证券业及保险业已在大陆设立多家银行、保险公司分支机构及证券公司代表处,但没有一家在浙江,也没有台湾金融机构与浙江地方金融机构实现股权合作。曾经具有台资背景的宁波协和银行由于各种原因目前已经解散。浙江吸引的台商投资位居各省市第4位,同时台湾为浙江省第一大进口来源地,台商融资和通汇方面有很大的需求,贸易融资与资产管理业务就能为台湾金融业者增加获利的机会。因此浙江地方政府可以积极研究引进台湾金融机构来浙江投资设点。此外,根据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的规定,由于台湾方面到大陆设立银行、证券、保险的分支机构门槛较高,浙江可积极考虑引进台湾股权投资、融资租赁等金融业态。(三)积极研究浙江地方金融机构、民间资本赴台投资。2014年3月台湾爆发所谓的“太阳花”运动,使得对两岸服务业开放合作具有重要意义的“两岸服贸协定”无法生效,并且2016年5月民进党在台湾重新执政后拒不承认“九二共识”,导致两岸现有的沟通协商机制停摆,使得通过两岸金融管理当局洽谈金融业进一步开放合作事宜很难实现。依照《台湾地区与大陆地区金融业务往来及投资许可管理办法》的规定:大陆银行赴台湾投资设立办事处、设立分行及参股投资分别需要满足已在OECD国家设立分支机构并经营业务二年和五年以上的规定,浙江地方银行没有任何一家银行满足此项条件,在《两岸服务贸易协议》无法生效的现状下,除非两岸继续就金融业开放措施达成另外的共识,否则短期内浙江地方银行机构无法到台湾设立办事处、分行或参股投资。鉴于此,浙江地方银行机构可与台湾银行机构采取先易后难的合作路径,率先在金融技术及相关业务方面开展合作。浙江互联网金融比台湾发达,比如移动支付业务在浙江已相当成熟与普及,而台湾在金融科技与创新应用的步伐显得非常缓慢,2016年岛内通过《电子支付机构管理条例》后,岛内银行机构才积极开办第三方支付业务,台湾已经意识到其金融服务业需要依靠FinTech(金融科技)来推动发展以适应互联网时代的新要求。对此,蚂蚁金服、浙江网商银行可凭借丰富的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领先的创新技术与台湾银行机构开展合作。此外台湾方面对于融资租赁、创投等金融业态的限制相对较少,门槛较低,浙江民间资本可积极尝试赴台投资合作。(四)加强两岸金融人才培训及金融中介机构的交流合作。未来要实现良好合作,浙台两地金融从业人员对彼此的金融技术操作及管理知识的学习必不可少,对此浙台两地可定期开设培训班。此外双方还应推动两地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评估机构等金融中介服务行业的交流合作,为金融业的合作顺利开展打好基础。

作者:范越龙 单位:浙江金融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