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赞美老师的诗歌十篇

时间:2023-03-22 19:20:30

关于赞美老师的诗歌

关于赞美老师的诗歌篇1

1、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论语·子罕》

2、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斯大林

3、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

4、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5、教师的春风,日日沐我心。

6、一位好老师,胜过万卷书。

7、亲爱的老师,您那赤诚的爱,唤醒了多少迷惘,哺育了多少自信,点燃了多少青春,摧发了多少征帆。

8、鹤发银丝映日月,丹心热血沃新花。

9、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10、片言之赐,皆我师也。

11、园丁,崇高的称号,祝您桃李满天下,春晖遍四方。

12、经师易遇,人师难遇。——司马光

13、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吕不韦

14、教师是人类的灵魂工程师。——斯大林

15、举世不师,故道益离。——柳宗元

16、学者必求师,从师不可不谨也。——程颐

17、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关汉卿

18、学贵得师,亦贵得友。-----唐甄

19、为学莫重于尊师。——谭嗣同

20、古之学者必严其师,师严然后道尊。——欧阳修

21、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斯大林

22、教育者的关注和爱护在学生的心灵上会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苏霍姆林斯基

23、要记住,你不仅是教课的教师,也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苏霍姆林斯基

24、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25、老师,是美的耕耘者,美的播种者。是您用美的阳光普照,用美的雨露滋润,我们的心田才绿草如茵,繁花似锦。

26、老师就像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

27、三尺讲台,三寸舌,三寸笔,三千桃李;十年树木,十载风,十载雨,十万栋梁。

28、刻在木板上的名字未必不朽,刻在石头上的名字也未必流芳百世;老师,您的名字刻在我们心灵上,这才真正永存。

29、您的思想,您的话语,充溢着诗意,蕴含着哲理,又显得那么神奇――呵,在我的脑海里,它们曾激起过多少美妙的涟漪!

30、志向是天才的幼苗,经过热爱劳动的双手培育,在肥田沃土里将成长为粗壮的大树。不热爱劳动,不进行自我教育,志向这棵幼苗也会连根枯死。确定个人志向,选好专业,这是幸福的源泉。——苏霍姆林斯基

31、一个好的教师,是一个懂得心理学和教育学的人。——苏霍姆林斯基

32、您的爱,太阳一般温暖,春风一般和煦,清泉一般甘甜。您的爱,比父爱更严峻,比母爱更细腻,比友爱更纯洁。您——老师的爱,天下最伟大,最高洁。

33、老师,我们身上散发的智慧之光,永远闪烁着您亲手点燃的火花。

关于赞美老师的诗歌篇2

教学目的:1.了解化石,增进对生物进化的兴趣;2.感受诗歌优美的语言,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教学重点:感受诗歌优美的语言,培养他们丰富的想象力。

教学难点:1.学生对化石的了解比较少,教学时要与诗人产生情感的共鸣有一定难度;2.化石生物的生存环境以及化石的形成涉及到生物知识和地理知识,对学生在展开联想表述时学科融和的能力有一定的要求。

教学准备:1.学生收集与化石相关的资料;2.教师收集化石实物和化石图片,制作教学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师:首先我们观看一部影片的片段(播放影片《侏罗纪公园》)。这部影片叫什么名字?

生:《侏罗纪公园》。

师:这部影片大家非常熟悉。我们知道恐龙是生活在亿万年以前的动物,现在人们是怎样知道恐龙长得是什么样子的呢?

生:可以通过化石。

师:好,化石。同学们在生活中看到过化石没有?请看到过的同学介绍一下。

生:暑假的时候,爸爸带我去博物馆参观,我看见了恐龙化石。

师:有些同学看到过,有些同学却没有看到过,不要紧。老师这儿有几块化石,展示给大家看看。(教师出示化石实物:5 500万年前湖北江汉鱼化石和4~5亿年前震旦角石。)

师:有同学会说太远,看不清楚。这也不要紧,下面我们再观看几幅化石的图片。(教师展示化石图片课件:树叶化石、龟化石、猛犸化石、鹦鹉嘴龙化石。)

师:有位诗人也和我们一样看到了化石,他诗兴大发,吟诗一首,就是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化石吟》。请同学们大声地朗诵这首诗。读完了诗歌,大家说一下题目中的“吟”字是什么意思?

生:赞颂、赞美、吟咏。

师:化石有哪些地方值得诗人去吟咏、赞美呢?让我们一起朗读,在诗中寻找答案。

生:诗歌第三节“你否定了造物主的存在,冰冷的骸骨把平凡的真理回答。”

生:诗歌第四节“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

生:我认为诗歌第六节中的“啊,你――令人叹服的大自然,高明的魔法师,卓越的雕刻家。”这几句最能突出诗人对化石的赞美。

师:诗人对化石的赞美之情贯穿着全诗。是的,各种各样的化石是地球地质史和生物史的见证者,它们是大自然赐给人类最好的礼物。

师:诗人不仅对化石洋溢着赞美之情,还充满着好奇之心。从哪些诗句你可以感受出来?

生:在诗歌的第一节,诗人提出了四个问题。

生:诗歌的第二节有“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两句,也是诗人提出的问题。

师:从诗歌的第一节和第二节都能感受出诗人对化石的好奇心。下面我们一起深入地品味一下。

师:请同学们齐读诗歌的第一节,注意读出诗歌的语气来。(教师范读第一句。学生齐声朗读。)

(1)怎么没下巴、怎么嘴长牙、怎么没有腿、怎么不开花──连用四个问号,可以感受到作者当时什么样的心情?(学生表示出浓厚的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望。)

(2)你看到化石的实物以及图片的时候,产生过和作者一样的疑问没有?(学生说有。)

(3)你能不能像诗中的语句一样把自己的疑问提出来?(采用男生女生接龙比赛的形式。)

女生1:最早的大象为什么毛很长?

男生1:最早的鸟儿怎么不会飞?

……

师:有人说“问号是打开知识大门的一把钥匙。”同学们刚才提出了很多问题,就是拿到了一把把钥匙。如果你感兴趣,可以用钥匙打开科学之门,继续研究。

师:不仅诗歌的第一节体现了诗人对化石的好奇心,第二节中也有这样的句子。我们首先看第一句,请同学们齐读,注意读出语气。(学生齐读:“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

(1)“万载”是什么意思?

生:形容很长的时间。

(2)逝去万年、千万年,甚至上亿年的遥远世界会重现吗?

生:不会。

生:我认为会。人们可以把化石组合起来,再运用电脑等高科技手段复原远古的世界。(很多学生认为他说得很有道理。)

(3)诗人站在化石旁,他并没有借助高科技手段,他看到了逝去万载的世界吗?

生:看见了。

(4)从哪些诗句可以表现出来?

生:从诗歌的第三节“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描绘出一幅幅生物进化的图画”可以看出。

生:还有诗歌第六节中“复原的恐龙、猛犸仿佛在引颈长吼,重现的远古林木多么葱茏、幽雅。”

(5)“复原的恐龙、猛犸仿佛在引颈长吼,重现的远古林木多么葱茏、幽雅”,诗人用诗意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个远古的世界。(教师展示课件中一幅远古丛林的图片。)同学们心目中远古的世界究竟是什么样子的?能不能像诗人一样用优美的语言把它描绘出来。下面请四人一个小组讨论、交流。(学生热烈地讨论。)

生:远古世界是个美丽的世界,海水是蔚蓝的,陆地上到处生长着绿色的植被,高大挺拔、直入苍天的树木随处可见,林间是如茵的绿草,盛开着五彩缤纷的花儿。

师:这位同学运用“如茵的绿草”、“五彩缤纷”等词语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美丽的远古世界。

生:我心目中远古世界的情景与他们不一样。从课外书上我了解到远古的自然气候有时候也非常恶劣,地震、海啸、火山爆发很频繁:晴朗的天空突然暗了下来,天色越来越黑,像蒙上了一层黑色的幕布一样。火山又开始喷发了,一条火龙从山顶窜出,森林燃烧起熊熊大火,林中的各种动物们惊恐地四处逃散,有的来不及逃的,就和树木一起被火龙吞噬了。

……

师:第二节的第二句同样也体现了诗人的好奇之心。(学生朗读“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 )

(1)诗人听到沉睡亿年的石头说话了没有呢?

生:听见了。

(2)从诗中哪些语句最能体现?

生:从诗歌的第二节“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请向我一一讲述那奇幻的神话。”两句表明化石苏醒了,并开始向诗人讲述了。

生:第七节写到“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话。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你讲的故事多么令人神往、惊讶!”最能体现诗人已经听到了化石的述说。

(3)化石会向诗人诉说怎样令人神往的故事呢,想不想知道?

生:想。

(4)这并不难,我们和孙悟空学个法术,把自己变成一块化石。至于要变成哪一块化石,你可以从老师刚才展示的化石实物或者投影的图片中选择,也可以是你在生活中见到的化石实物或资料图片。(再次展示课件中的化石图片。)

师:选择好了吗?记住,现在你就是一块化石了。把老师当作诗人,向我讲述一下你的经历和遭遇。

(5)四人一个小组讨论交流,做准备。

关于赞美老师的诗歌篇3

[关键词]教育艺术 诗化教育高境界

用心灵点亮诗灯,让生活充满诗意的诗化了的教育是关爱生命的教育,是自由的教育,是唤醒和激发的教育,是精神相互撞击的教育,更是至真至善至美的教育。

诗化教育是我从教以来,探索德育工作三部曲中的第三部。诗化教育就是运用诗歌的语言、意境、情感去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丰富感情、积极向上的优良品质的一种教育。实践证明:诗化教育——德育工作的高境界。

提出诗化教育的原因有两点:一是多年来我对教育工作的深入思考。二是一次偶然的启示。我们都是教师,我们教育的目的很清楚,说低层一些,是学生的成绩,说高层一些是学生的将来。无论低层还是高层,要达到这一目的,核心问题是解决学生的动力源问题,即学生的品质、思想、灵魂问题。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管理学生,首先是思想上的管理,其次是行政上的管理。德育工作的重心又在哪儿呢?我认为是情商的培养,情感是一个人事业成功的关键所在。而诗歌是最能传情,又最能育情的。因此,在工作中,我就有意识地把创作诗歌和欣赏诗歌运用在育人之中。

2004年,总理在答中外记者问时,自然、巧妙地引用了古今诗文,向人们展示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与精深,使国外记者大加赞赏,称赞的政治为诗化政治。诗化政治——在这一赞誉的点化下,我觉得诗化教育也应该应运而生。

我想教育一门育人的科学,它更是一门塑造人灵魂的艺术。从课内到课外,从学习到生活,从教学到管理,诗意无处不在,处处在。

爱国主义教育是中小学思想教育的核心。我启发学生大清早在国旗下读书、锻炼,创作诗歌《国旗下》。在结尾处写着:不知是花儿映着国旗,还是国旗映着花儿,在这映照中互放着光亮”。国旗与学生交相辉映,爱国之情由然而生。

热爱自然是现代人应有的优良品质。我们学校靠着青山绿水,河边有一排高大挺拔的白杨树。每到秋天,杨树的叶子一片金黄,蓝天、绿水、黄叶,真是一幅绝美的山水风景画。我带着学生去赏秋,创作诗歌《告诉你这儿很美》、《秋天来了》、《我是一朵山花》等等。“告诉你这儿很美,青山绿水,碧草白杨,一条弯弯的小路,还有刻着古诗的石桥。”“秋天来了,树叶黄了,饱偿一生的辛酸,把最美的色彩浓浓地展现。” “我是一朵山花, 一朵长在荒野中的山花,没有牡丹的富贵,没有丁香的浓郁,也没有月季的娇媚,只有泥土的清香。”我们学校的花园里串串红在去年秋季开得特别艳丽。我领学生去欣赏,写诗《那就是你》。“秋季花园里,百花凋零。绿海中燃起一片火红——那就是你。你和朝霞争辉,你同灿烂比美,你与夕阳为侣,你为月光升温——那就是你。不见你想你,靠近你,沉醉。你把情爱洒尽,你让美丽永存——那就是你。”在这里,人情之美与自然之美得到完美的结合。

早恋是中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我们当老师最棘手的问题,处理起来轻不得,重不得,稍有不慎,就可能葬送一个学生的前程。为此,我为学生写了一首小诗《你要真的对我好》送给他们。“你要真的对我好,我会对着星星点头致谢。没有你的光亮,哪来我的闪烁?你要真的对我好,不要开口,不要示意,心灵的窗口会有奋进的微波,成功的荣耀记载彼此的真诚。你要真的对我好,平静的波面莫起风浪。精美的帆船要想远航,美好的情感需要珍藏。就像不能选择父母一样,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祖国,就像不能选择老师一样,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集体。但是,我们可以选择自信,自信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自信天生我才必有用。自信有耕耘就有收获。我们可以选择创造,用爱心、智慧与双手,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人生之旅,创造出一个温暖如春的大的家庭。

在上政治课时,我让学生每人拿出一张白纸,随着老师,把初一到初三一共九次政治大考成绩绘成一幅折线统计图。我问学生,它像什么?有的说像弯弯曲曲的山路,有的说像我们的足迹。随机创作诗歌《巨龙在这里腾飞》。感谢你,我们的老师,美丽的图画中不知有你多少心血。加油吧,同学,巨龙的腾飞还需要我们心贴心的努力。诗的语言是那样让人震动,朗诵后,我的学生如此激动啊,个个热血沸腾、心潮澎湃。

班级活动是最容易激发诗的灵感。从初一到初三,从高一到高三,几乎每参加一次成功的班会我都会禁不住地写上几段。为此写的诗歌将近20多首。

学校是我们学习和工作的乐园。有的人总认为自己的学校条件太差,没办法和有的学校相比,总觉得到职业中学不是一种滋味。我总是教育学生善于寻找生活中的美点,善于发现母校的独特之美。说实在的,是康河给了徐志摩诗的灵感,是学校给了我诗的萌动。在这里,从来没有写过诗歌也不知道如何写诗的我开始了我自认为是诗歌的创作历程。在这里,我们的中考成绩一直在全县倒数二三名徘徊的情况下,我所代的中考政治成绩创造了无法想象的奇迹——全县第一,乃至全市第一。

说到这儿,可能有的人认为诗化教育就等同于诗歌教育,诗化教育也只有语文教师可以实施。从那一角度来说也是一样,这显然是不对的。诗化教育追求的是一种教育的美好的境界,在这里,诗仅仅是一个符号,一个象征,意味着优雅,意味着美好,意味着自由,意味着幸福,意味着对庸俗功利教育现实的远离和抵制。一个有学养,有书卷气息、情趣高雅的老师,他无论教体育,还是美术,都能教出诗意。体育表现力量之美、竞技之美、体能之美,美术表现构图之美、线条之美、色彩之美,数学表现理性之美、抽象之美、逻辑之美……各个学科,既然能成为一门学科,一个智慧的结晶,它的本质肯定是美的。所以,诗化教育触及了生活的本质,触及了教育的本质,也触及了学生成长的本质。

关于赞美老师的诗歌篇4

【关键词】教会学校;音乐教育;学堂乐歌

中图分类号:J60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3-0102-01

一、音乐思想的启迪

传教士从事音乐活动的主要目的是用音乐来辅助传教,使中国“大众可以同唱圣诗,颂赞天父”,其在客观上促进了音乐教育在中国社会的普及和发展。传教士在利用音乐“感化人心而颂扬上帝”的同时,对音乐的社会、道德、心理、娱乐和民族主义的功用也有所涉及。美国传教士狄就烈认为,中国儿童的德智体全面发展需要内容健康向上、形式欢快愉悦的休闲娱乐歌曲,所以她鼓励学生创作和表演内容健康向上但诙谐幽默的歌曲。

在她看来,乐本是要紧的,是有许多用处的,不论男女老幼,都可以用。当人闲暇无事,正好唱诗。一来,省得虚度光阴。二来,也省得闲时去做坏事。乐是最能激发喜乐的心,人老有可喜的事,自然唱起诗来,表出他心中的意思,如是喜乐的心,更加喜乐。就是那不乐的人,听见这喜乐的乐声,也就生出快乐来了……如是,众人虔诚的心,自认也就激动起来了①。

狄就烈这一利用唱歌来唤醒向上精神、调节学生性情、培养道德情怀的主张对20世纪初“学堂乐歌”的倡导者起到了很大的启示作用。如在1906年出版的《学校歌唱集》的“编者大意”中就说到“乐歌之作用,最足以发起精神,激扬思想。”学校歌咏的主要功用之一是“开展其(儿童)胸襟,俾不致有萎靡不振之态。”②黄子绳在1905年出版的《教育歌唱集》的序言中也说到:“有一事而可以养道德、善风俗、助学艺、调性情、完人格,集种种不可思议之支配力者乎?曰有之,厥惟音乐。”③

除此之外,士狄就烈还认为,中国近代之所以屡屡遭到帝国主义的侵略,与其缺少刚毅雄壮的爱国歌曲有着很大的关系。她鼓励学生填写和创作具有爱国思想的歌曲。在“文会馆唱歌选抄”的十首乐歌之中,《恢复志》《爱国歌》《得胜歌》就属于爱国性的歌曲。教会音乐所表现出的这种富国强兵的思想,正是后来学堂乐歌的主要思想。

二、新的乐歌形式的出现受教会音乐的影响

学界对“学堂乐歌”的通识是,“学堂乐歌”是产生于20世纪初期中国在日本的留学生采用日本、欧美曲调填词而形成的一种歌唱形式。然而前文所提到的《文会馆志》中“文会馆唱歌选抄”的10首“乐歌”这一新史料的发现,使我们可以得出一种新的历史结论:西方传教士在中国开办的教会学堂是我国早期“学堂乐歌”的策源地④。

《文会馆志》中的“文会馆唱歌选抄”的10首歌曲曲调,大多根据赞美诗曲调或欧美歌曲填词。钱仁康先生认为:“第一首《乐赴天城》的原曲是Stephan Foster(1826-1964)的《Old Folks at Home》;第十首《爱国歌》的原曲是英国国歌God Save the King”⑤。

教会学校这种对赞美诗旧词填曲的创作方式,对后来的“学堂乐歌”起到了很大的借鉴作用。我国早期学堂乐歌作者如李叔同、沈心工等都曾选用赞美诗填词创作。李叔同的《国学歌唱集》中的《无衣》的曲调便是选自美国作曲家萨拉・哈特(Sarah Hart)所做的赞美诗《Little drops of water》,《心工歌唱集》中的《青蛙》《卖布》《新年》等都是由赞美诗选取填词的歌曲⑥。

基督教音乐主要采用的是集体歌咏的演唱方式,所唱赞美诗多为多声部合唱。这在当时的中国乃至世界都是一种非常新颖的演唱方式,这种集体歌咏的方式对鼓舞士气、宣传新思想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也成为了后来“学堂乐歌”中的一种重要演唱方式。

学堂乐歌时期,影响比较大的歌集中都有合唱歌曲。如丰子恺、裘梦痕合编的《中文名歌五十曲》,收录的五十首歌曲中,有二十首是合唱曲;钱君编的《中国名歌选》,收录了42首歌曲,其中有23首合唱曲。可见,教会学校的集体歌咏方式和多声部音乐在学堂乐歌时期得到了确立和很好的发展。

教会学校的音乐教育虽以传教为最初目的,但是教会学校的音乐教育不但为我国带来了先进西方音乐形式,对我国的传统音乐也是借鉴吸收。其先进的音乐教育思想对我国的音乐教育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对后来的“学堂乐歌”有很大的启迪作用,从客观上推动了我国音乐教育的发展。

注释:

①张静蔚.《圣诗谱》补序[A].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料汇编1840-1919[C].北京:人民音乐出版,1998.94.

②同①,P156.

③同①,P147.

④刘再生.我国近代早期的“学堂”与“乐歌”――登州《文会馆志》和“文会馆唱歌选抄”之史料初探”[J].音乐研究(季刊),2006(3).

⑤同④.

⑥徐玲.近代基督教音乐对学堂乐歌的影响[J].渤海大学学报,2007(3).

关于赞美老师的诗歌篇5

关键词:黄斌 诗歌 美学

几天在家闲翻诗书,又拿起《黄斌诗选》,一阵猛读,不过瘾,还要记点东西,在书的空白处也就记下了不少,想了一下,也许可以形成一个文字。

黄斌的诗到底在哪里吸引了我呢?似乎有点线索,但非十分清晰明朗。当我读到米沃什《诗的见证》的时候,这几句话一下子让我觉得好像说的就是黄斌的诗,也是在这里,我找到了喜欢黄斌诗歌的根由。

“从哪里,会有一次更新降临我们,我们这些糟蹋和毁坏了整个地球的人?”西蒙娜・薇依问道。而她答道:“只有从过去,如果我们爱它。”“有两样东西不可能被简化为任何理性主义:时间和美。我们应从这两者着手。”“距离是美的灵魂”,过去是“用时间编织的永恒的颜色”,在她看来,人要穿透现实是很困难的,因为人被他的自我妨碍着,也被为他那服务自我的想象力妨碍着。只有时间的距离才能使我们看清现实,而不至于用我们的激情来歪曲现实。而以这种方式看到的现实是美的。这就是为什么过去如此重要:“在过去,现实感是纯粹的。有纯粹的欢乐。有纯粹的美。”

在人类寻找净化的现实、寻找“永恒的颜色”这个意义上,换言之,也就是寻找美这个意义上,人类也将探索自身。(切斯瓦夫・米沃什著,黄灿然译《诗的见证》P157-158,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11月第1版)卡瓦菲斯最好的诗,都是沉思过去的,过去被他拉近了,使得数百年前的人物和情景被读者当成亲属来看待。(《诗的见证》P152)

在这里,我当然可以说,黄斌相当数量的诗作都是书写过去的,过去被他拉近了,使得几十年前的人物和情景被我当成亲戚来看待了。他的诗歌中有两个重要主题,就是时间和美,或者说,在时间和空间的距离中显示黄斌的诗歌美学特征。《惊讶》中,他写到:为物象象人的皮肤上被事物击出的孔洞和时间显影的黑斑/以及一块顽石上数不清的麻点/惊讶。《日常之诗或在全球化时代如何做一个中国诗人》中,他写道:而历史和时间 不过就是我白天在租界看到的/事物的那些发黑的部分/积淀着痛爱悲欢 或曾经的生命的热量/现在不可避免的清凉 黑是它惟一的形式/惟一能被看到的方式。

黄斌诗歌中有一个鲜明的属于过去的时间和空间轴,在这个轴心上,他通过叙事来咏物怀人,从而使他的诗歌和我们的传统连接上了,也使他的诗歌有鲜明的地域性和饱满的地气,“这里储藏着元气淋漓的生命力。”在纷纷的叙述中, “生命的真实在这一切之上,或者之下,平实而诚笃,刚健而从容,谦逊而磅礴地进行。”黄斌首先有一首叫做《我的诗学地理》的诗对他的诗歌政治学和地域学做了一个界定。

我的诗学地理

往南 到老岳州府的洞庭湖

就可以了 君山的斑竹

洞庭水中的星子 杜甫和孟浩然的诗句 足以

让我不想再往南

往北 到襄阳和樊城

到庄子的故国 和大别山

再往北一步 我也许就觉得寒冷了

向东 只到九江

我不想离开黄州 黄梅 彭泽和庐山

西向的秦巴山 武陵山 还有三峡的起点夔门

有桃花源 有猿声中湍急的唐诗

让我不想踏入秦地一步

我在老武昌府的黄鹤楼下

遥想朝秦暮楚之地和鸡鸣三省的晨曦

如果精神尚好 就去鹦鹉洲

以一杯薄酒临江 在祢衡的墓边坐坐

不惟如此,他说“做诗的呆子/美的忠实仆人” (《推敲的模式》),“我知道/每家独有的四个字/都是温暖的入口/我知道/这就是我所有的情感的界限” 《江夏民居记》,“他在这里与政治划清了界线/并进入了审美”(《夜过彭泽》),“多少年了/在历史和地理中穿行/又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恩施州看玉米》,诗人赞美的是历史和地理中的日常生活,在《对东湖夜色的复述的一种》一诗中,他更说“我说的/都是地域的和具体的”;在这样的生活中体现了生命的力量和生活的和谐、安乐的美学。而这个赞歌应该是唱给我们的传统的“仁”“礼”的,如同诗经中那样的雅歌和颂。如《蒲圻县搬运站》《蒲圻县老城区》《蒲圻县新店镇》《砖茶吟》《苞茅》《夜读天工开物图版部分》《1932年至1938年新店镇的日常生活》《日常之诗或在全球化时代如何做一个中国诗人》等。特别是在《1932年至1938年新店镇的日常生活》中,黄斌这样叙述:

………

而在历史之上 总是还有历史

但所有的历史都在今天汇集 有如蟠河行经的道路

那冒着白汽的蒸汽推动的力量?

就是我看到的生活的力量

………

我还在中国行走

………

这些Y (或丫) 就是一棵不能假设的树?

只能在固定的根部 不断发出新枝

………

听黑夜赶路的人说 在田野远望新店

是一团巨大的光辉 朗照荒野

听蒲首的人说 在蒲首山夜看新店

不仅看得到万家灯火 而且还看得到

红绿的灯光闪烁其间

大股大股的光柱直射宵汉

我来到这些年新店镇的夜里

我看到的只是人的光明

这首9节238行的诗歌里,作者热烈饱满淋漓地礼赞人,礼赞生活,礼赞日常,不啻于是一首人的颂歌!和《纯净的力量》、《在宁波天一阁所思》“我能看到的 仍然只是庸常的日子/和它不起眼的日常的力量”形成互文关系。这日常情感生活中实在的谐美和欣欣之生意,是那风雅最深厚的根源。这个时候,诗歌不是装饰,不是点缀,不是只为修补生活中的残阙,而真正是“人生的日用品”(顾颉刚语);“密意深情,多半不离寻常日用之间,体物之心未尝不深细,不过总是就自然万物本来之象而言之,这也正是《诗》的质朴处和深厚处”。这样来说黄斌的诗,未尝不可。黄斌诗歌的深厚和质朴正在于他对日常生活的酣畅淋漓的书写中,如同一幅大写意,是属于中国情感和生活的写意!

黄斌诗歌中有很多诗题就是一个地名,有些就是咏如《鳇鱼或中华鲟咏》,最后他写“它按照本能的记忆继续长大/继续回家/3000公里的路不算远/1.4亿年的时间还不够长”,哦,一个字眼特别刺眼,就是“回家”;吟如《砖茶吟》“多年以后/我为砖茶行进的地理着迷/为大地春天的分泌物着迷/………/不忘在家里收藏几块老茶砖/象珍宝着老家的少女在拣茶中失去的青春/象珍宝着已被岁月消蚀的白银”;还有部分绝句,这都与他在古典传统中的浸淫分不开的。蒲圻县、新店镇、陆水河,凤凰山、荆泉山、江夏、黄梅,如同他在《我的诗学地理》中所述;我们可以看到,他写目前所居住的武汉写的很少,要么就是写老武昌,譬如《武昌城曾经的月光》《春夜有思》中的“月光”,他只写老武昌的“月光”,“月光”是何物?不是怀念和追忆之物么?对少年、故乡风物的追忆成了他诗情所由发生的一个重要心理源泉。“这种回归重建了一个稳定的经验世界,生命的意义重新被确立在一种健全的人与世界关系之上。”记忆中的苞茅、红壤、绿豆窝子和糯米梭、红油宽米粉、牛肉手工面、手工平面、凉面、干面 排骨面、三鲜面、油饼、煎饺和蒸包、瓦罐汤和蛋酒、银鱼、雨伞、鞭炮、砖茶、等等不一而足,诗人的笔下,都是中国风物的具体展现啊。

在书写武昌时,他怎么写的呢?可以看看《由武汉长江大桥下过黄鹤楼街》这首诗,他说:

我为生命本身欢乐和疼痛

欢乐如江水,如火车,如

如这笼罩着所有人和物的大好春天

而疼痛,可能就是接受现实本身的局限和欠缺

乃至它的垂死

“接受现实本身的局限和欠缺”,我们注意到对现实,包括“局限和欠缺”,他采取的是一种“接受”的态度,正是基于这样一个人情态度,所以黄斌的诗歌展现的是和谐而非焦虑不安,是统一而非分裂,“他向往的境界则是和谐的。他的和谐,是矛盾解决以后的和谐。但这种从矛盾到和谐的过程,不是一次性完成的,而是存在于他的整个一生中。心灵和谐、情理和谐,渊明是高度实现了自我的人。”或者用评述陶渊明的这句话可为黄斌的诗作一个注解。诗人也看到全球化、工业化对传统的摧毁,并为它唱出了诗人的挽歌,如《蒲圻县搬运站》,最后写道:

我站在大礼堂的屋檐下

看着那些雨水 毫无节制地喷泄而下

分不清雨线和雨滴 在空间中飞舞 扯动

象一种摧毁的力量 在砸碎这个我生活了多年的地方

我站在屋檐下

象渡过了在搬运站中最漫长的一天

这风雨让我感受到的 也一如我那十年在搬运站感受到的

当时 我数不清楚那些具体有力的雨线和雨滴

但即便是不由自主的惋惜伤感,在黄斌笔下也是有力的,蓬勃的、具体的生命的“雨线和雨滴”!在《江水》中,他这样写:

秋风中

江水流动着油画的笔触

那一点点波光

在浩渺的大江之中

生成 显现 然后破碎

如果我执着于那一瞬

如果我感喟我们所共有的浮生

哪些生成和消隐

不仅是美的 还是疼痛的

并且是无需记忆的

诗人是不“执着于那一瞬”的,诗人是“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诗人感知美、认识美、发现美、写出美,这就是诗人的使命和任务;如果他要执着的话,那该是“当所有的事物都在那一瞬回到了自身/每一个命名就像被雨水洗过/这样的时刻/事物因为拥有自身而显得不可战胜/这样的时刻/没有什么是多余的”(《纯净的力量》),“一个具体和另一个具体一样具体/这就是奇迹/美原来是这么简单/并且因此而拥有了重量”(《纯净的力量》),美就是对“具体”的写出!

黄斌的诗歌中除了风物,也写了大量的人,风物是为凸显人而服务的。他写了他的奶奶《蒲圻县新店镇》“让我知道/再旧的东西它也可以叫做新的和就是新的”,写了他的母亲《敬惜字纸》“我看到炉顶的烟子冒了出来/像永字八法那样最先冒出一个点来/我就知道母亲已经活到汉字里去了”,写了他的父亲《冰棺中的父亲》“他明显走了/冰棺里留下的/是一尊雕塑 但这没有了生命和灵魂的/艺术品 依然很美”; 在《蒲圻县搬运站》中他更写了多个人,这是中国普通百姓在上个世界70年代的生活横截面,其中有杨华阿姨,罗师傅,刘师傅,杨更生,程麻子,乐恭武,姓任的色鬼,齐昌富,韩叔叔,雷竞赛,陈中医,龚卫民等等。正是基于爱和生活中美的发掘,我想,黄斌才写了这样的亲人,这样的人民,为此,他还写了一首诗,题目就叫《人民考》,作为一个诗人,在经验和情感的世界里,诗人为我们的人民百姓确立了一个鲜明的地标,唱出了一曲饱满的赞歌。这就如同他在《有所思》的“思”一样:

我之所思在邙山

那里黄土松软 通风 干燥

埋葬着帝王 贵族还有

杜甫

我之所思在中原

在那里骨头进入泥土 象穿上

皮肤 和丝绸

如同他在《谒大师黄侃之墓》中写的:

在黄侃墓的上面 是他母亲的墓穴

墓碑上有黄侃的篆额手书

先太孺人母……之墓

落款为

……子黄侃泣立

墓下黄侃的墓碑上

只是清楚地刻着――

蕲春黄君墓

这几个字让我感动不已

他是故乡蕲春的儿子

要埋在母亲的膝下

诗人的思是深远而广阔的思;正是这种“思”促使黄斌写出了脚下的大地,而大地在过去的时空中显示了完整和庄严法相;如同海德格尔在《林中路》中所述“大地乃是涌现着―庇护着的东西。大地是无所促迫的无碍无累和不屈不挠的东西。立于大地之上并在大地之中,历史性的人类建立了他们在世界之中的栖居。由于建立一个世界,作品制造大地。作品把大地本身挪于一个世界的敞开领域中,并使之保持于其中。作品让大地是大地。”基于此,“大地上的万物,亦即大地整体本身,汇聚于一种交响齐奏之中。”

诗人黄斌,“他是有美在心的人啊”(《对陶渊明抚木的猜度》),这个美在时间中,在那“事物的那些发黑的部分”(《日常之诗或在全球化时代如何做一个中国诗人》),在中国的礼乐风景人情那里,在中华文化中,“中华文化是肯定人们现实生命和物质生活的文化,是一种非常关注世间幸福、人际和谐的文化”(李泽厚语);如作者写到的《黄梅四祖村下》:

我在碧玉流中看摩崖

头顶是古风尚存的青石廊桥

身边 浣衣的村妇

她捋起衣袖的双手如藕 在溪水经过摩崖的“泉”字上

揉搓亲人的内衣

我们中国还要有这样的浣衣的村妇!她捋起衣袖的双手如藕/在溪水经过摩崖的“泉”字上/揉搓亲人的内衣。这个“揉搓”的特写让我读后久久不能忘怀,何况“在溪水经过摩崖的“泉”字上”“揉搓”着“亲人的内衣”,我要说,这首诗写出了真正的中国风尚和这种风尚的伟大!在这个意义上,黄斌是名符其实的中国诗人!黄斌的诗写不啻于是汉民族志的书写!

“他(卡瓦菲斯)勇敢地拥抱一个理念,它与他的同代人那些高度主观性的文学时尚背道而驰。他认同整个希腊世界,从荷马时代一直到塞琉西王朝和拜占庭,他使这些时代在自己身上体现出来,因此可以说,他穿越时间和空间的旅行,也是他进入自己的内心王国的旅行,这内心王国也即他作为一个希腊人的历史。”黄斌其人其诗可作如是观。

参考文献

(1)黄斌《黄斌诗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0年;“中国二十一世纪诗丛”之一

(2)熊秉明《熊秉明美术随笔》P211,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

(3)扬之水《诗经别裁》P13,中华书局2007年

(4)颜世安《庄子评传》P177,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5)钱志熙《陶渊明传》P288-289,中华书局2012年

(6)马丁海德格尔著,孙周兴译《林中路》P32、P33,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

关于赞美老师的诗歌篇6

一、我诗中的春天

(课件播放一组优美的《春之声》美景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他们的交际表达欲望)

师:春回大地,万物复苏,莺歌燕舞,柳绿花红。到处生机勃勃。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几篇描写春天的儿歌、古诗。除此之外,你还知道哪些赞美春天的诗句和儿歌,能说给大家听吗?

生1:我家客厅里挂着一幅画,我记住了上面写的一句诗:“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生2:我在自读课本上读会了一首儿歌:“春天的花,香喷喷,春天的苗,绿油油,春天的山上鸟儿飞,春天的水里鱼儿游……”

师:从小朋友们收集的古诗和儿歌中,我们闻到了春天的花香,听到了春天的鸟叫,还记得我们学过的描写春天的古诗吗?

生齐背《春晓》。

在优美的乐曲声中,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以一组优美的韵文为导语,唤起学生的记忆,让他们把平时积累的知识充分地展示出来,让他们有话可说,有话愿说。

二、我歌中的春天

师:春天多么美好,刚才同学们所读诗中的情景真让人流连忘返,如此美景中我多么想放声歌唱。只是老师不知道哪首歌能赞美春天。你能用美妙的歌喉唱唱春天吗?

生1:老师,我唱《小雨沙沙》行吗?(全班鼓掌)

生2:我为大家献上一首《小燕子》,希望大家喜欢。

生3:我唱一曲《布谷鸟》。

师:听了大家的歌声,我也有点忍不住了。给老师一次机会,为大家唱一曲《春雨漾漾下》。(师生同拍手,生小声跟唱)

师生是学习过程中的合作伙伴,在学生的思维和表达暂时受阻时,教师适时地给予引导示范,为学生搭建一个敢于上台阶的扶梯,让学生在欣赏自己的歌声中,体会到语文知识无处不在,语文学习方式各式各样,同时,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发挥各自所长。

三、我眼中的春天

师:在小朋友们的歌声中,我们领略到了春天的生机,愿不愿意做个小小解说员,说说自己看到的春天?

1.提示:(1)可仿照歌曲《嘀哩嘀哩》的格式,加进自己想说的内容。(2)也可介绍自己收集到的图片、资料。

2.学生自由练说,然后小组内互听互改,老师参与学习,帮助学生梳理语言。

3.展示交流,争做“金话筒解说员”。

生1: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春天在小朋友的心窝里,装着红的花,装着绿的草,还有一只会唱歌的小燕子。

生2:春天来到校园里,小朋友们换上了漂亮的毛衣,草坪里小草钻出来了,它在听我们读书呢!

生3:我收集了一张图片,上面画着:春天到了,柳树绿了,两只小鸟在歌唱,我还会背图片上的一首诗一《咏柳》。

口语交际是学生运用语言和发展语言的渠道,从仿到说,逐步深化,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所思所想所获有信心地表达出来,并初步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

四、我画中的春天

师:我们班有这么多金嗓子歌唱家,金话筒解说员,还有许多神画笔小画家呢,拿出你的画,向大家介绍一下你画中的春天。

1.要求:(1)说清楚自己画了什么?(2)小组内评一评谁画得好,谁讲得好。(3)说的同学尽量把话说清楚,听的同学认真听,听完后再提出修改意见,不要随意打断别人的发言。

2.小组内互讲互评,教师参与学习,互相指导。

3.小组推选代表,向大家展示介绍自己的画。

生1:我画了一张画:春天来了,小草绿了,树枝发芽了,小燕子从南方飞来了。

生2:我在这幅图上画了:春天来了,小鸟在树枝上叫,小朋友在绿油油的草地上放风筝。他们玩得真高兴。

生3:老师,杜明星同学的这幅画和我读过的古诗《村居》有些像,我来背背这首诗,“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大家鼓掌)

4.评一评谁画得好,谁说得好。

5.给优胜者发给“快乐春天小天使”奖章。

关于赞美老师的诗歌篇7

关键词:杏坛弦歌;张展华;学术研究;教学功底;生命感悟

中图分类号:I106.99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0829(2012)01-0077-03

作为责任编辑,午后,一杯清茶,手捧《杏坛弦歌》,静静地品味,思绪一下子到了遥远的边疆——新疆克拉玛依市。

克拉玛依市是举世闻名的石油城市。曾经的亘古荒原、苍茫戈壁,在来自全国四面八方中华儿女的顽强拼搏下,一座满目绿荫、碧波荡漾、充满勃勃生机的新型石油化工城市拔地而起,被誉为中国西部“璀璨的宝石”、“戈壁明珠”、“沙漠美人”。由三秦大地而去的张展华就是这众多开拓者中的一员。自上世纪80年代初应聘到克拉玛依中学任教,克拉玛依就成了张老师的第二故乡。在繁忙的教学之余,张老师凭借深厚的文学功底,刻苦攻读,潜心文字。其著作《杏坛弦歌》于2011年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精选诗文146篇,近43万字。全书大体分学术研究论文和文学作品两类,有“杏坛弦歌”、“名亦有道”、“信笔闲谈”、“诗以言志”四部分。

“孔子游乎缁帷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庄子·渔父》),作者将神圣的教育事业以及包括自己在内的诲人不倦的教师同行们与孔子相比,《杏坛弦歌》成为其毕生追求的目标。“杏坛弦歌”部分收录的是作者在语言学、文学和语文教学等方面潜心研究的学术论文。这些论文充分体现出作者作为一名现代语文教育工作者所具有的深厚专业功底与丰富教学经验。纵观张展华老师的学术研究可以看出,作为一名优秀语文教师应具备三方面的基本条件:

一是高尚的师德。热爱教育事业是搞好教育工作的前提。张老师之所以能在平凡的教育岗位取得卓著成绩,主要是因为他热爱教育事业。“三十多个春秋的教学生涯,是我全部生命的价值所在”(《我的教师情结》),一语道出了张老师视教育为生命、对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从《杏坛弦歌》所收录的学术论文可以看出,所有文章都与语文教学有关,是作者深入研究教学活动所取得成果的全面展示。一个教师如果不热爱他所从事的事业,也就不可能去进行创造性的劳动。

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张老师对学生的关爱之情在其学术论文中充分地体现出来。《搞活,是教好语法的关键》、《中学生课外阅读管窥》、《关于“四十五分钟”的老调重弹》、《作文教学三探》等文章,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提高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期望。众所周知,现在许多中小学为提高升学率,拼命给学生加重课业负担,挤占课余时间,学生 苦不堪言。张老师强调“向四十五分钟要质量”,提出的“语文教师要注意搞好学生课外阅读”、“提高学生课外阅读量”、“改进语文课的词汇教学”、“教语法要从兴趣入手,有了兴趣才能活起来”等观点,对当前的语文教学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学好语文的关键在于多读书。身教重于言教,张老师强调学生多读书,他自己也是爱读书的表率。如果没有广泛深入的阅读,就不能呈现出《杏坛弦歌》中的精辟论述。作者对读书的喜爱也是描绘得淋漓尽致,“书页的触摸温暖踏实,翻阅书页的手指拥有细微的快乐。而目光所触之处,眼睛得到了清凉”,“一本好书,一段美文,总能‘润物细无声’般地抚慰自己的心田,涤荡自己的灵魂”(《活着,要像一本书》)。

二是扎实的知识功底,良好的学业修养。“杏坛弦歌”所收录的学术论文,大体分三类:一类是语言学方面的,如《絮话汉语中的对偶美》、《古诗词的特殊句型》、《也谈“施受同辞”》、《前加程度副词的动词例析》、《关于模糊语言学》、《现时亲属称谓词语索源》、《略说关中方言形容词》、《新疆方言中的陕西情缘》、《病句“不病”吗?》、《不宜直呼其名的语言现象》等;第二类是写作和文学方面的,如《状难写之景舍不尽之情——说易中天》、《漫话曹操和他的诗——学生课外兴趣学习班讲稿》、《语苑徜徉说短长》、《唐太宗:一个经天纬地的诗人》、《武帝朝的一场权臣争斗》、《面对新诗的期待》、《有必要学点格律诗词及其写作》等;第三类是语文教学论研究,如《搞活,是教好语法的关键》、《中学生课外阅读管窥》、《关于“四十五分钟”的老调重弹》、《作文教学三探》、《又是一年高考时》等。

这些论文体现出作者具有相当深厚的中文功底,特别是在古诗词研究方面,不仅能剖析有关规律,更能自如吟诵乃至创作。《古诗词的特殊句型》一文,作者依据中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将特殊句型总结为“主谓倒置、动宾倒置、定心(中心词)倒置、状心(中心词)位置的变换、难以辨析的补语、其他形式的种种变化”等六种类型,这种分类对于学习古诗词有很大的帮助。“40多年了,由于所学专业和所从事职业的缘故,我对古典诗词有着割舍不了的情结,时常不知不觉地顺口流出,也自然而然地写起诗词来了”(《有必要学点格律诗词及其写作》)。“诗以言志”部分收录的都是作者的诗词作品,古诗词格律填新时代内容,让人耳目一新。在学术论文及诗文鉴赏中,作者也多处援引古诗文句,足见作者对古诗文的钟爱与熟练。总之,语文教师需具备扎实的专业功底才能在教学中做到游刃有余。

三是具备一定的学术研究能力。语文教师是教学第一线的实践者,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经常思考有关问题,寻求解决的途径与办法,提高到理论上来认识,就是进行研究。张老师的学术研究具有如下特点:首先是浓厚的兴趣。正如该书序言中寇养厚教授所说“早在大学时期,展华就对‘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等课程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特殊的爱好”,“参加工作后,兴趣和爱好依旧,结合语文教学,继续进行语言学研究。”(《序言一》)创新首先要敢于质疑,《病句“不病”吗》、《前加程度副词的动词例析》等文章,就是作者敢于质疑权威,以事实为依据进行认真探究的成果。“杏坛弦歌”部分收录的学术论文,绝大多数已公开发表,有的还曾引起学术争鸣及有关专家重视。其次是选题恰当,有价值。纵观“杏坛弦歌”中的几十篇学术论文,选题大小恰当,与中学语文教学结合紧密,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语文教学十分复杂,很多年轻教师在科研选题方面找不到着手点和突破口。张老师的经验告诉我们,应从细微处入手,通过一个具体课题的研究,发现规律。《古诗词的特殊句型》、《作文教学三探》、《不宜直呼其名的语言现象》等文章,均是结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具体问题展开的研究,看似具体,实则为规律性探究。最后是广泛收集资料,以事实为依据,说服力强。《絮话汉语中的对偶美》、《语苑徜徉说短长》、《略说关中方言形容词》、《新疆方言中的陕西情缘》、《漫话曹操和他的诗》、《唐太宗:一个经天纬地的诗人》、《中学生课外阅读管窥》等文章,作者或引用大量古诗文,或详尽案例,论据翔实,论证有力,足见在资料收集、整理方面下了十足功夫。

“杏坛弦歌”部分中的《略说关中方言形容词》、《新疆方言中的陕西情缘》等文章,既体现了作者具有深厚的语言学理论水平,更流露出作者对故乡语 言的热爱,“乡音是故乡的土语”、“我们无不是在乡音中启蒙,伴着乡音长大,它是我们最能表达感情的载体”,虽然远离故乡,但作者时刻不忘家乡的语言,在遥远的新疆寻找关中方言的印迹。《状难写之景含不尽之情——说易中天》、《给周逢武先生的一封信——试评(试刊号及其它)》等文章,让我们看到作者对克拉玛依这个第二故乡的关切之情。作者高度评价《克拉玛依赋》:“‘是塞北却似江南,无渔舟而有晚唱’,成了克市中小学生赞美故乡常用的诗句。”《克拉玛依日报》是对外宣传克市的窗口,在创刊之初,作者大到文章立意小到标点句读,谦逊地指出了存在的五个方面的问题,着实下了一番功夫。“一口气写完这封信,天已快亮了”,关切之心足以窥见。

“信笔谈闲”部分,或写景状物,或叙事记人。除对故乡长安的记忆外,更多的是给我们呈现克拉玛依市的美景奇观。《我的胡杨树》、《又见晨雪》、《乌尔禾一日游》、《“三十八”公里小记》等散文,把神秘而生疏的克拉玛依完整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让读者熟知了魔鬼城、乌尔禾、三十八公里、九龙潭等克拉玛依的独特风光,以至于在《遨游新疆——读阮章竞》一文中对阮先生发出“乌鲁木齐、伊宁、喀什、和田吐鲁番作者都去了,写了,但却没有到过克拉玛依,这真是一大遗憾”的感慨。作者对克拉玛依市的热爱,正是源自于克拉玛依市这座石油石化新城日新月异的发展。如果说《夏夜,那克拉玛依河的灯》、《秋夜听雨》、《翠鸟》等是对克拉玛依市这座石油石化工业发展带动城市环境优化的赞叹,那么《石化的笔名》则是更直接地对石化工业的歌颂。“炼塔”、“翼龙”多么雄壮的名字,作者拿来比喻石化,讴歌石化,石化对这座城市发展的推动作用实在是太大了。凭着双脚,从第一次走进炼塔,“开始了我从柏油小路到壮阔的石化大道的出发”,作者见证了石化工业的成长。“振翅的飞”、“细腻的性格”成为了翼龙的“双翼”,“多了这么两只龙翼,公司才得以强大、崛起”,表现出作者敏锐的观察力。以至于最后发出了“我也是石化人”的呐喊,作为石化人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诗以言志”部分,体裁形式多样,有古体诗、格律诗、赋、词等,或直接抒情,或借景借事抒情,歌咏对象十分丰富。一首首诗句,就是一个个跳动的音符,或活泼,或严肃,但歌颂油城的美还是深深烙印在作者心中的情结。《油城三景颂》、《油城咏物诗六首》、《九龙潭即景》、《临江仙·克石化赞》、《水调歌头·工业园展望》、《浪淘沙·夜游世纪公园》、《念奴娇(正体词牌)——油城大农业》、《念奴娇(别体词牌)——油城大农业》、《油城春赋》、《油城丁香赋》、《油城玫瑰赋》等诗词赋中,大到工业、农业,小到一棵植物,都是作者热情讴歌的对象。油城“春园三魁”之一的玫瑰,“祖中亚而繁衍全球,宜吾土而芬芳油城”,玫瑰已成为“石油人之至爱也”。谈到油城的农业,更是“无尽棉田平展展”、“牧场如茵,牛奔羊隐,花影随风舞”引得“中外关注”、“世人瞩目”。生态环境的优化,得益于石化工业的快速发展。“飞起油龙三百万,金山堆满有银山”,可见石化工业带来的巨大物质财富,为克拉玛依市的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古今多少事,我心系油香”,石化工业已成为每个克拉玛依人的骄傲。“戈壁寂寥成闹市,洪荒萧瑟起岚烟。仅仅二十年”,是什么推动了这座城市的迅速发展,仅仅是因为有资源吗?《呼唤——写给党的女儿杨拯陆》、《不朽——写给铁人王进喜》、《送别老王兄弟——写给我的一位农民工朋友》等诗篇,告诉我们答案是否定的。油城的巨变,靠的是一代代石油人凭着“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的铁人精神,以及要为祖国摘掉贫油国家的帽子的信念,依靠他们的艰苦奋斗,换来了今天克拉玛依石化工业的发展,乃至整个城市的崛起。

品读着《杏坛弦歌》,忽然感悟到自然界的一切都那么富有生命力,生命在作者行行文字下得到升华,用激情点燃生命的火焰,热情地拥抱生活,珍惜现在拥有的一切吧!

关于赞美老师的诗歌篇8

申报这样一门选修课,是因为带了小语种班的语文课,有一些深层的触动。笔者发现虽然在语文课堂上刻意地给学生强调通过语言表现自我的意识,强化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但是学生的表现与他们在两年后即将参加的高考前的语言面试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学生课堂上的表现,说话有目的不明的,前言不搭后语的,讲着悲戚的故事却面带笑容的;眼睛有专盯着脚尖的,有飞速四处跑圈的;手有牵衣襟不放的,有抓耳挠腮的……千姿百态,注意不到“言与行”“心与口”“神与心”的统一,在自我表达与表现中存在严重的问题。同时,关注高考、一味关注成绩的教育大环境,更注重学生应试能力忽视学生人际交往的心理需求。于是,笔者心中就萌生了开设这门选修课的念头。

对于这样一门全新的语文选修课,笔者之前只是读了一些相关的文章和杂志,有一个个人的构想,并没看到国内同名的专著。

经过研读近期出版的杂志《演讲与口才》和英国彼得森著的《积极心理学》(2010年6月群言出版社,由徐红翻译),笔者认为在人际交往中要讲究语言艺术,首先要让学生认识到积极的心态是成功路上的垫脚石。之后尝试从各个相关的语言训练中提升语言艺术,最终达到“心口如一”的完美语言表达,表现自我,张扬个性。

学校的校本选修课统一安排在星期四下午的7、8节课,每周80分钟,共计十五次课。

笔者尝试设置了以下十五个专题:融入陌生、认同、赞美的艺术、苏比的赞美诗、换位思考、增进了解、演讲的艺术、演讲语言技巧、演讲体态语、如何讲故事、超级模仿秀、招聘中的社交礼仪、模拟招聘、规劝的艺术、结业典礼。

本文重点尝试修正“换位思考”与“赞美的艺术”这两个专题的教学设计。原初对这两个专题的设计也涉及到了一些学生活动,参与讨论、写作练习、口头评述等过程,但是两个专题的相关性不大,没有深刻的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的支撑,属于“跟着感觉走”的层次。

在学习西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靳健老师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一书时,研读过“兴观群怨范式”之后,笔者心中豁然开朗。本文尝试阐述“兴观群怨范式”指导校本课程教学设计,重新设计“换位思考”与“赞美的艺术”这两个专题。

“兴观群怨范式”原本是在语文的诗文教学中的一种教学范式,由“通过比兴方式创设情境”“通过学生的观察体验的方法领会诗文的情感”“运用群体交际方法展开讨论与对话”“运用表达手段得体展示人格魅力”这四个环节组成。既然是语文教学的范式,语文选修课也能作借鉴,笔者尝试着改进教学过程。

以“换位思考”与“赞美的艺术”这两个专题为例。

首先是重置这两个专题的先后顺序,再通过活动将两个专题连接起来,达到强化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的目的。

专题“换位思考”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一、“兴观群怨范式”中的兴,讲究运用比兴的手法创设或进入诗文的情境

为了打破陌生感,消除材料与学生实际的距离感,放弃原初以故事导入,尝试以比兴手法创设情境。

新稿设计:以“没有翅膀的天使”为喻,引导学生关注母亲。母亲就是上帝派给每个孩子的天使,她们折断翅膀降临人间,时刻帮扶那柔弱的小婴儿。今天我们也要唤来天使陪伴大家。

二、观设计游戏《瘟疫来了》,让学生在游戏中发现自己内心最大的感动,丰富情感体验

原初的设计是让学生发现,导入故事中的个人立场如何导致悲剧的发生。新设计如下:

(一)课前准备

1.学生分组(4人一组,必须不少于3个班级)。

2.每人准备装满书籍的书包1个,各小组准备呼啦圈1个,红领巾1条。

3.教师考察好路线(路线既出奇又要注意安全,就在校园内,多上下楼梯,又穿插校园小径,必要时可选择经过国旗台等较有难度的地点)。

4.推选擅长计算机的同学,准备音乐班得瑞的《寂寞心事》和汉语歌曲《好人一生平安》。

5.指定同学,准备照相机、摄像机各1台。

6.按小组数,准备小组序号标签和黑色签字笔。

(二)【活动】瘟疫来了

1.角色分配:每个小组的四位同学分别扮演成年人、孩子、盲人、天使。另外未能结成小组的同学,两位负责照相、摄像,其余同学扮演魔鬼。

2.上路前的装备:成年人背起小组中所有人的书包,一只手始终拿着呼啦圈,保护孩子的健康,中途不得由其他人分担;孩子不用动手,只需要时刻保证自己在呼啦圈内;盲人用红领巾遮住眼睛;天使在领口贴上小组序号标签。魔鬼带上黑色签字笔。

3.活动规则:这场特别的瘟疫,让所有的人都失去了语言,每个人都不能说话,所有的交流不得通过语言进行。魔鬼监督所有人。一旦小组内有人说话,魔鬼将在小组标签上做标记,获得两个标记的小组成员自动变为魔鬼,装备可以分担,但不能获得新生。孩子一旦离开呼啦圈就一次性感染瘟疫,并传给小组成员,全组自动变为魔鬼。小组内形成互助帮扶:天使帮助盲人,成年人保护孩子。

4.瘟疫来了:伴着《寂寞心事》的音乐,所有同学按要求带上装备,小组依次出发,跟随老师经过提前考察好的路线,完成游戏。

这一活动的设计受到拓展训练的启发。2010年夏天,笔者参加了学校团委组织的拓展训练营,其中有这样一个互助游戏。所有人分为两组:盲人与聋哑人,游戏中不能讲话,在黑漆漆的夜晚盲人和聋哑人结伴走两个多小时。穿行于树丛荆棘、高台浅滩、路障沟壑……之间,同伴间的交流只能是拍手、拉胳膊这样简单的方式传递信息。经过小河为了不让盲人落水,有的人直接背上同伴渡河。两个小时无声的互助,溶解了平时疏淡的关系。笔者当时心中波澜起伏,活动结束时很多人都相互拥抱。这对于成年人,情感体验都如此深刻。拥抱是那样的发自内心,又不能自已。

笔者将这个活动做了改进:首先,为了促进选这门课的各班同学之间的交流沟通,特意要求每个小组成员有4个人来自3个不同的班级。这样安排,本身就是对前两个专题“认同”“融入陌生”的实践性考察,努力取得彼此认同的学生就容易找到小组,角色分配又是一个他们要协商解决的问题,在这个新建立的陌生小组里自然要尝试去“融入陌生”了。其次,为了让学生先从与父母之间的换位思考开始,加入了成年人和孩子的角色,而且游戏中孩子无忧无虑,成年人却负担重重。同样稚嫩的肩膀,只因角色的不同而承受如此大的差异,学生容易体验到情感落差。再者,加入“魔鬼”这一角色,既能方便对违规者的惩罚,又能让学生认识到社会上的法则规则,促进他们正确理解执行法律法规、校纪校规人员的心理。最后,没有找到小组的同学充当“魔鬼”“摄影师”“照相师”,让课前功课做得不好的同学,也有参与的机会。这节课人人都是课堂的主体者。

在半个小时的活动中,这份落差会造成学生巨大的情感起伏,感谢,歉意,关心……种种都在其中,同类角色的相似情感体验为下一步的讨论做好了铺垫,容易碰撞出“话逢知己千言少”的场面。学生自然而然能积极投入下一环节。

三、运用群体交际方法展开讨论与对话,将回到教室的学生按其不同角色重新安排座位。组织讨论——“话逢知己”,说说游戏中让自己最遗憾和最感动的事

正因为第二环节中,活动《瘟疫来了》以体验的方法让学生心灵产生触动,这一轮的“话逢知己”,学生十分活跃:

“成年人”有言:“在路上,我一直想我的担子很重,但我一定要撑下来。”“没想到书包那么沉,幸亏我的孩子很乖,我们活下来了。”“的确是我不小心,孩子掉出去了,我们组不能参加下面的活动。看到我的同伴看别人艳羡的眼光,我道个歉吧!”“老师,那4个书包,我实在背不住了。”

“孩子”有言:“我家的成人很累的,她个子小,还是个女生。我怎么就糊里糊涂地当了孩子?刚才一点忙都没帮上啊!”“做孩子好啊,幸福,呵呵!”

“天使”有言:“我的盲人很聪明,我拍他的胳膊上面他就知道抬脚,拉一下袖子就下台阶。”“刚才,在天桥,防盗门上,我负责的盲人,头磕了,对不起,对不起……”

“盲人”有言:“他特别细致,没让我受伤!”“不是他的错,别难过。我头不痛了。”“她抱着我下的国旗台,那么高的,当然我很壮,难为我的天使了!”

“魔鬼”有言:“我们开始时有小组,被原来的魔鬼抓了,挺生气的。觉得他太死板。自己当魔鬼了,觉得岳老师盯得太紧。想想还是原则的问题。”“做魔鬼都有原则啊!”

“摄影师”“照相师”有言:“我都乐坏了,天使们过树丛为难坏了,那里有烂泥,老师的线路选得太妙了!”“后悔没找到组织,应该参加小组的!”

有一个小组的“孩子”偷偷违规,帮着同伴背了2个书包,被“魔鬼”抓到了,问及原因时,她说:“我们的书包都太重了,想分担一下。”

这时就需要及时“挽个结”,讲课堂回归“换位思考”,引导学生发现《瘟疫来了》的游戏中影射了生活中的多少个“位”置在,通过换位思考得到什么启发。

原初的设计就停留在了“这样做的意义与价值”,属于道德教化的范畴,在新的教学范式指导下,笔者下一环节将设计为三个不同的语言表达,使语文课回归语文的功能。

四、以得体的手段来展示人格魅力,笔者这样来设计三个层次的语言表达:

1.用“属+种差”的办法尝试给“换位思考”下定义。

2.为“换位思考”的价值写一段话,要有文采。

3.在生活中践行换位思考,从换位思考的角度出发,重新发现你身边的“天使”(你的父亲、母亲、同学、老师、朋友或自己),尝试给他或她写一首赞美诗。

这三个言语表达分难易层次,前两个当堂完成,对学生的表述及时给予反馈。最后一个可以灵活安排在课上、课后进行。这样的设计既能总结关照“换位思考”这一专题,又能为下一个专题“赞美的艺术”做好准备。

简述专题“赞美的艺术”教学环节设计

在“赞美的艺术”这一专题中,直接用学生的诗歌创作进入情境,放弃原来搜集的中日战后发展对比的材料。学生作品中有优点,及时指出。

活动一:1分钟赞美行动。

学生两人相对而坐,一个做赞美者,一个做倾听者。赞美者,不停地赞美;倾听者,一言不发,热诚倾听。

之后总结“赞美魅力”所在,“赞美的差失”所在。

原来收集的、、里根、原一平、李白、刘德华、赵本山、葛优、周星驰等人的赞美语言将作为发现赞美的要领的资料。抛出一个问题情境,让学生自主探究,寻找“赞美的艺术”的要领。

最后的“怨”的部分做一个诗歌写作练习和同学互相发现诗歌优点的赞美练习。

阅读《警察与赞美诗》,讨论发现乞丐苏比的优点。

每一位同学为乞丐苏比写一首《赞美诗》,诗体不限,发送到,获得基础分。

(5人为一小组,包括4个班级的同学)小组推荐最优秀,向全班同学展示,并由同学点评获得附加分(获得点评越多,得分越高;一个有价值的点评为每一位小组成员赢得5分)。

这个尝试笔者已在课堂上做过了,小组推选的优秀作品都很出色,16首小诗全部发往校报,“课堂回音”专栏全部采用。学生的评议分组做了记录。

对“兴观群怨范式”这样的大胆的运用不知是否恰当,贸然尝试,盼老师指导。

附:学生的部分创作

1.苏比赞美诗

张任姣(高一5)

你是上帝流落在人间的儿子,

麦迪逊广场的长凳是你的温床。

冬老爷派北风给你捎来信儿——

该去冬季寓所报道了。

你别出心裁

精心设计着前往寓所的理由,

你充分发扬东方文学中的阿Q精神,

道貌岸然者却总是

打乱你的如意算盘,

“善良宽容”的警察

对你的努力也视而不见。

圣洁的月光如圣洁的天使,

化作无暇

拂去你灵魂的尘埃。

愿上帝将你从

布莱克威尔岛救出。

那时,

你不会与无聊的北风对峙,

更不会在污浊的空气里呼吸。

你会做一个好苏比

烜赫一时!

2.赞歌

包旭莹(高一2)

萧瑟的秋,孤独的夜

广场的拥挤的长凳

挂着一条影

抖落不停

震落张张落叶……

纠缠不清的冬色趁着北风而访

天越发的冷,夜越发的黑

是该寻求避寒庄了

哦,那孤僻单调的岛

独自涉江

水流没过髀骨

好不易寻得一只木头

却发现腐朽不堪

望洋兴叹,惆怅不已

忽而,晚风的赞歌响起

纯净、无暇、洗涤着

这即要退却堕落的魂灵

闭眼尽情淋漓

遗忘过去,奋斗才是唯一

美好梦想召唤着号角

倏尔,醒来……

一条富丽的航船

驶向江心,那岛若隐若现

只身舱内—好心的水手救了不是昏迷的渡者,

不,不是渡者,却离岸越来越远

和煦的春,麻木的人

不曾想起

那激亢的赞歌共鸣心头

远眺,无奈的江面上

关于赞美老师的诗歌篇9

一、要适当补充篇目

教学场景之一。在学完了《鲜花和星星》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孩子们,今天,我们一起欣赏了五颜六色的鲜花,老师也看到了小朋友们在静静的夜里,举起小手数着满天的眨着眼睛的星星。其实呀,金波爷爷为我们写了许许多多小诗呢!”(课件出示金波作品《长出翅膀的太阳》封面)……

思考:对于小学生来说,应该引导学生诵读更多的富有情趣的儿童诗,但是,纵览小学语文教材,儿童诗的篇目显然少了点。于是,作为孩子语文学习过程中,最初接触的文学样式的儿童诗,在一定的时候,已经失宠于儿童文学了,也被阅读教学边缘化了。因此,笔者以为:在儿童诗教学中,千万不能忘却了课外儿童诗的整合,将课堂延伸到课外,在立足文本的基础上,去阅读更多的童趣小诗。让孩子走进美丽的大自然,让月亮,星星、春风、雨露、雪花、小鸟……走进孩子的视野,与孩子的情感融通。

在这一场景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学习《鲜花和星星》补充《长出翅膀的太阳》。这样学生就会带着对儿童诗的好奇心理,以及对金波爷爷无限的崇拜,去与一首首小诗对话,去享受儿童诗给自己带来的诗意世界。

二、要重视诵读训练

教学场景之二。在教学《鲜花和星星》一文第一部分的时候,教师将教学重点定位于循序渐进的诵读策略。具体分为三个朗读层次:首先,要求学生读准诗歌中需要轻声读的词语,为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在诵读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受到鲜花很多,并且通过朗读找出诗歌中的关键词语。第三,当学生在感受到徜徉于鲜花丛中的快乐时,再让学生诵读第一部分,读出自己对鲜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思考:透过儿童诗的语句,学生可以充分感受到诗歌内容的丰富。感受到蕴藏在每一行诗里的意境之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对诗歌进行必要的分析思考,是可以的,也是必须的。但是,我们千万不可以片面地理解诗歌分析。有的教师引导学生逐字,逐词,逐句地去理解感悟。有的甚至已经将这样的理解,简单为明晰字、词、句的意思。这样一来,诗歌的整体美荡然无存,因为诗歌已经被“肢解”得七零八落。学生对诗歌的好奇心也在分析理解的过程中被扼杀了。谈何意境,谈何美丽?

在这一教学场景中,教师将教学重点定位于循序渐进的诵读训练。这给我们以启发:在儿童诗教学中,教师必须以各种策略激励学生大声诵读,在这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会自然而然地形成自己的独特的情感体验。有了独特的体验,学生诵读诗歌的热情就会高涨起来,对诗歌浓厚的兴趣就会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形成了。

三、要强化诗歌练笔

教学场景之三。在教学中,为了引导学生进行儿童诗的创作训练。教师采取了三个步骤:首先,引导学生观察全诗,找出诗歌两部分有什么一样的地方。(形式一样:这里――,那里――真比 );接着,出示课件,引导学生将诗歌补充完整:“我喜欢池塘里的荷花,这里――,那里――,真比――。我喜欢草原上的羊群,这里――,那里――。真比―― ”最后,教师提醒学生:“孩子们,除了一池的美丽的荷花,除了草原上的羊群,还有什么呢?大树上有什么呢?小溪里有什么呢?大海里有什么呢?花园里有什么呢?田野里有什么呢?……你能不能模仿书上的样子写下来呢?”于是,学生开始创新练笔……

思考:笔者以为,小学生应该接触更多的儿童诗歌,也应该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写诗歌的时空。因为,就当下的儿童诗教学现状来看,诵读、理解已经成了儿童诗教学的重点,而儿童诗的创作似乎已经被诗歌教学遗忘了。其实,创作对于儿童来说,与他们的年龄特点与心理更加的匹配。

在这一教学场景中,学生诗歌创作的兴趣得到了很好的激发。作者采取三个步骤,在观察《鲜花和星星》结构的基础上,在学生脑海里形成初步的仿写模式。然后进行练习的迁移,让学生明确怎么样进行仿写练习。接着,鼓励学生联系生活进行创作。这样一来,学生的创作热情得到了保护,创作的信心也会进一步增强。学生就会将自己丰富的想象以儿童诗歌的形式融于笔端,表达出对大自然无限的热爱和赞美之情了。

关于赞美老师的诗歌篇10

关键词:意象 情感 情感形成原因 艺术手法

一.导入:

师:同学们,边塞诗歌的创作源远流长,作为古典诗歌的一种诗体类型,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盛开在千年诗苑的一朵奇葩。今天,我们就以高适的《燕歌行》作为导引,从意象、情感、情感形成原因、艺术手法几个角度来系统了解一下边塞诗的有关知识。

二.明确边塞诗中常见意象

师:下面请一位同学朗读一下《燕歌行》,大家在听的同时要注意在书上标出诗歌中与战争有关的景、物、人。(学生朗读)

师:大家觉得这位同学读得怎么样?

生:读得很熟练,不过“校尉”(xiào wèi)他读成了jiào wèi。

师:听得很仔细。大家还能举出“校”读“xiào”的例子吗?

生(七嘴八舌):上校、少校、学校、校长……

师:同学们总结的很好。下面请同学们整理一下刚才的问题,等一下我们进行交流。(生思考整理)

师:哪位同学先来交流一下你找到的?

生:我找的是景,有瀚海、萧条的山川、深秋大漠、边塞衰草、孤城、落日。

师:找的很准确,哪位同学再来交流一下。

生:我找的是“物”,有烟尘、金、鼓、旌旆、羽书、铁衣、刁斗、 白刃、沙场。

生:我不同意,“铁衣”不应是物。

师:“铁衣”是金属铠甲,为何不属于物呢?

生:在这一句中“铁衣”是主语,它应是“远戍辛勤久”动作得发出者,如果指铠甲,又怎么能戍边呢?可见在这里用“铁衣”代之将士们,只有他们才能长期镇守边关。

师:同学们同意这种观点吗?(生表示同意)那么诗歌中还有哪些地方运用了借代这种手法?

生:还有“烟尘”,用报警的烟火代指战争。

生:“玉”本指用玉制的筷子,这里的玉实际上是指思妇。就是说,用“玉”比喻思妇的眼泪, 又用眼泪代指思妇。

师:同学们分析很到位。可见了解常见修辞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对我们准确把握诗歌的含义很有帮助。那么有哪些“人”呢?哪位来说一下?

生:我来说。有汉将、天子、校尉、单于、胡骑、战士、美人、、征人。

师:除了在《燕歌行》中出现的这些景、物、人外,其他边塞诗中还有哪些常见意象呢?(PPT出示李益《从军北征》)

师:请同学齐读诗歌,找出诗歌中提到的意象。

生:有天山、雪、风、横笛、碛里、 征人、月。

师:哪位同学有补充?(师提示)既然有笛子,就一定要有……

生:音乐。还有《行路难》。

师:许多古代诗歌都是可以用来演唱的,“行路难”是古乐府歌名,许多诗人都曾以它为题写过诗。

生: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

师:对诗歌记得很牢呀。大家还记得以此为题的诗歌多用来表达那些情感?

生(七嘴八舌):世路艰难,离别悲伤,不能建功立业……

师:不错,征夫们长期在外戍边,归家无期,看不到希望,吹奏这首曲子真是再合适不过了。“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不但高兴了可以唱歌,忧伤时音乐也可以疗伤。这就提示我们,读边塞诗也要注意通过其中的音乐描写来体悟人物情感。

师:下面我们来小结一下边塞诗中常见意象。(PPT出示意象,包括景、物、人以及常见地名)

三.体悟边塞诗中复杂的情感

师:在《燕歌行》中,高适从朝廷写到边土,从士卒写到将帅,从“孤城落日斗兵稀”写到“死节从来岂顾勋”,整体风格雄浑豪壮,风骨凛然,被称为边塞诗的压卷之作确实是实至名归。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结合诗中的相关语句分析,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复杂情感。

生:我分析的是“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这两句写战士在前线流血牺牲,将帅却安居营帐,流连声色。运用对比的手法,讽刺了将领们不爱护士兵,不关心战事。

师:是不是所有的将领都不顾战士死活,只顾自己享乐呢?

生(齐答):不是。

师:从诗歌哪句看出来?

生:“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这句写道爱护士卒的飞将军李广,与那些骄横的将军形成鲜明的对比。

师:确实是这样,李广体恤下属,使士卒“咸乐为之死”,是位名副其实的好将军。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一句中作者对士兵是何种情感呢?

生:充满同情,他们没有一个李广一样的好上司。

师:这句虽无任何议论,但作者的情感和观点却表露无遗。作者的同情对象是不是仅限于士兵呢?

生:还有思妇。“玉应啼别离后”“城南欲断肠”都是写思妇思念征人,作者也很同情她们。

师:杜甫《兵车行》里说:“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这样看来,只要有战争,不论男女,都不会有好日子过的。哪位同学再来交流?

生:“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衰草连天,孤城落日,士兵努力作战,人数逐渐减少,但却不能冲出包围。用边塞阴惨的景色,烘托出战事的惨烈,战士们伤亡惨重。作者对战士们充满了同情。

师:对拼死作战的英雄们只有同情吗?

生:还有赞美。虽然敌人凶猛,但战士们英勇作战到最后一刻。

师:诗歌中还有哪些地方是对战士们的赞美?

生:“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士兵们与敌人短兵相接,视死如归,难道是为了取得个人的功勋?赞美了将士们不顾私利,为国捐躯的豪迈之情。

师:“一将功成万骨枯”,一些将领眼中只有官爵,而真正保家卫国的却是最底层的士兵。其他同学还有补充吗?

生:我觉得对战士赞美,对思妇同情,对将领批判,都是因为有战争,作者对战争有一种深深的厌恶。

师:那么谁又是战争的发动者呢?

生(齐答):统治者。

师:有人说:“战争是统治者之间的游戏。”而老百姓永远是这场游戏中的炮灰!

师:这样看来《燕歌行》中的情感真是复杂,有对士兵的,对思妇的,对将领的,对统治者的,还有对战争本身的。不过这还不能涵盖所有边塞诗表达的情感。我们还学过王维的《使至塞上》,哪两句非常有名呢?

生: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师:这两句表达作者何种情感?

生:对边塞雄奇景色的赞美。

师:很准确。杨炯《从军行》中哪两句可以直接抒发作者的情感呢?

生:“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作者想建功立业。

师:下面我们结合一首诗歌,看同学们是否真的理解了我们刚才讨论的内容。请大家思考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PPT出示严武的《军城早秋》)

三.探讨情感的形成原因

师:讨论到这里,我们可以体会到边塞诗人内心的矛盾:他既颂扬士兵浴血奋战,又对战士苦战无限同情;既厌恶战争,又渴望在战场上建功立业。为何会出现这种看似矛盾的情况呢?

生:我觉得和时代有关系。盛唐时期国力强盛,疆域扩大,军事力量强盛,战事频繁,这样在战场上立功机会多,所以很有吸引力。但战争又很残酷,所以才有种又爱又恨的感觉。

师:你的历史知识不错呀。

生:我们历史正学与此有关的知识呢。

师:事物确实是普遍联系的呀。哪位还有补充?

生:和作家的经历有关系。很多诗人,如高适,也到过边塞,对边塞生活十分熟悉,所以对那里的生活才能做出相对客观的描摹。

师:可见读诗歌要联系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经历。其实唐代的边塞诗是风格不一的。请大家比较以下两首诗歌,看它们的风格有何不同?(PPT出示盛唐王昌龄的《从军行》和晚唐陈陶的《陇西行》)

生:第一首意境壮阔,给人以昂扬向上之感。第二首就有一种悲凉之感。

师:从哪里看出悲凉来的?

生:“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这两句写战士都战死了,全军覆没。

师:为何会有此不同呢?

生:从安史之乱后,唐王朝开始衰落。到了晚唐更是国力衰微,频吃败仗,自然也就没了自信满满的盛唐气象。

师:边塞诗不仅在中晚唐风格大变,到了宋代,又增添了新的内容。陆游《书愤》的颔联抒发了作者何种情怀?(PPT出示陆游《书愤》)

生(齐答):报国无门的忧愤。

师:为何会有此之愤呢?

生:南宋半壁江山沦落,统治者不思收复山河,诗人热爱祖国,所以才会有这种感情。

师:确实是这样。诗人们虽洋溢着爱国热情,但更多的是报国无门的愤懑,归家无望的哀痛。就像辛弃疾感叹:“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四.明确诗歌中多样的艺术手法

师:文学作品中只有真挚的情感是远远不够的,它还需要恰当的艺术手法来为其增姿添彩。请同学们找一找《燕歌行》中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生:对比。

生:借景抒情。

生:用典。

生:对偶。

生:反问,借代。

师:边塞诗歌或慷慨高歌,令人热血沸腾;或低回浅唱,让人愁肠寸断。我们只有对诗歌的字句细细体会,才有可能准确领会到不同诗歌反映在边塞诗这个大主题下异彩纷呈的艺术风格。

五.小结:

师:“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挂长城”,这是被称为“七绝圣手”的王昌龄在《从军行》中的句子。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幅画面,深蓝夜幕之下,一轮圆月高悬,不知何人正站在长城下抬头仰望。可以是他,建功立业,深受皇恩的霍去病;可以是他,虽戎马一生,但却从未封侯的李广;还可以是他们,思乡不得归的普通士兵……“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这轮明月亘古不变,光照古今。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它照耀边塞的时间应该更长一些,因为边塞更需要它来诉说这撩乱之愁。就让我们齐读王昌龄的这首《从军行》来结束今天的课吧。(PPT出示盛唐王昌龄的《从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