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砸缸十篇

时间:2023-04-09 00:24:30

司马光砸缸篇1

司马光、王安石,这对天生的大才,就在北宋的庙堂里不期而遇了。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中这样写道:“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和,所操之术多异故也。”就是说,我们俩私交一直是不错的,可谓惺惺相惜,但是在治国之道上却常常意见不一致,话里其实也含有“惜也哉!痛也哉”之意。没办法,此时的王安石正当如日中天之际,司马光只得离开朝廷中枢去地方任职,这一走就是十几年,等他回到朝廷时,已是垂垂老矣,头发花白稀疏,牙齿松动脱落,腰弯背驼几至于地。不过这时的王安石也好不到哪里去,甚至不如司马光,因为他的所用非人和政策的一些失误,引起朝野上下不少怨声,故而被罢免宰相职务。王安石死后,一些人不乏产生挟怨报复之意。司马光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一动向,他不仅没有落井下石,反而十分的悲伤,病中卧床给宰相吕公著写信,他要站出来为已经不能说话的王安石说话,说公道话,说良心话。他这样说道:“介甫(王安石)文章节义过人处甚多……朝廷宜优加厚礼,以振起浮薄之风。”由于司马光这个重臣的坚持,王安石被朝廷追赠正一品荣衔――太傅。

公元1069年(熙宁二年),有人提议对驻守在京城的卫戍部队来一个大手术,将年满四十五岁以上的老兵一刀砍下,不仅大幅度地降低工资,以往的经济待遇和实物配享也都要大大缩水,理由是他们老了,国家没有钱养那么多光拿X干不了事的废物。另外,调进新兵也要用房子、粮食等等,所以这些人统统都要离开京城去淮南一带安家落户,他们的家人也要一同迁走。消息一出,顿时人心惶惶,这不分明就是集体大发配吗?顷刻之间无数个家庭就要落入一场灾难中。关键时刻,司马光站了出来,他说,这些军人生于京城,长于京城,这么多年了,突然拉家带口迁到遥远的南方肯定会有诸多的不适应,说不定会有好多人在这场迁徙中死去。他们这么多年守卫京城,勤勤恳恳兢兢业业,没有功劳还有苦劳呢,按罪犯一样来对待他们无益于国家。再说,四十五岁的人也并不算老,好多的事情都能干,特别是他们的经验是年轻人远远比不上的,他们不仅不是累赘,反而是宝啊!由于他的坚持,终于使神宗皇帝改变了主意,众多老兵以及他们的家庭、亲属得以拯救。

“务令百姓敢营生计,则家给人足,庶几可望矣”。“凡布施恩泽,应从下开始;而裁减用度,则应从上开始。”这样的折子司马光上了无数,也不知天下有多少人家因他而免于水深火热。看看老百姓的反应就知道了他救过多少人了。1085年(元丰八年),已经十五年在外的司马光回到京城。百姓闻知蜂拥而来,不为别的,就为看看这位心目中的活菩萨。由于人太多,好多人不能如愿,于是就上房,上树,以至“屋瓦为之碎,树枝为之折。”纷纷恳切地请求:“公无归路,留相天子活百姓。”您就不要再回洛阳了,就留在京城做宰相以救天下百姓吧!

司马光砸缸篇2

有一天,他和几个小朋友在花园里玩捉迷藏的游戏。他们玩得正高兴,忽然听到“扑通一声”。司马光回头一看,不好了,一个小朋友掉到门口的大水缸里了。这水缸特别大,司马光踮起脚尖,看见里面装满了水,这可怎么办呢?

我读了《司马光砸缸》这个故事,知道了不管遇到什么事情不要慌张。司马光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他拿旁边的那块石头砸这个缸!司马光他既聪明,又勇敢,我要向司马光学习他这种乐于助人的精神!

二年级:刘书林

司马光砸缸篇3

    (出示长句:司马光搬起一块大石头,用力往缸上砸。生读句子。)

    师:老师将“搬”字换成“拿”字,大家再读一读。(生再读句子。)换掉好吗?为什么?(通过朗读比较。)

    生:因为是一块大石头,司马光“拿”不动,要用“搬”。

    生:我有补充,用“搬”字,说明东西很重,用“拿”字说明东西很轻。

    师:真不错!请同学们再想一想,在生活中,什么是需要我们“搬”的,什么是需要我们“拿”的呢? (课堂顿时活跃,学生踊跃发言。)

    师:说得真好,相信你们也一定读得很好,我们一起来试试吧! (生有感情地读句子)

    生:老师,既然较重的东西用“搬”,那么司马光搬起来的那块石头一定很大,课文为什么还要说“搬起一块大石头呢”?这个“大”字应该去掉!

    师:(一愣)这个同学的想法很有道理,大家同意他的看法吗?(生摇摇头,有可能没有理解那个同学的看法。)

    师:请这个同学将你的看法再说一遍,好吗?同学们一边听一边想,他说得有道理吗?(生重述。) (大多数学生举手表示同意他的看法。)

    师:看来同学们大多同意他的看法,你们看,他多会动脑筋啊,敢于向书本质疑问难。有没有谁不同意去掉“大”字呢?想想看,为什么你不同意呢?(生认真思考。)

    师:同学们,现在我们就来举行“小小辩论赛”,同意去掉的站着发言,不同意的坐着发言,我们来听听,谁说得最有道理。

    1、多设计开放问题

    在课文问题设计上,应摒弃强调“答案唯一性”的限定性问题,多设置一些能促进学生多向思维、个性思考的开放性问题,为学生驰骋思维、放飞思想、张扬个性提供广阔的时空。学生的见解多精彩!他们能大胆地提出去掉“大”字,这是成人不会想到的;而要保留“大”字的见解也有理有据。因此充分地信任学生可以使教育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根据自身的不同的理解和课堂上的学习,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作出回答。学生丰富的想像力像天上的小鸟,无拘无束。

    2、多进行自主实践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学生理解了课文的思想内容,感悟了课文的语言形式后,及时地让学生把知识运用到自己喜欢的实践方式中去,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促进语言材料的内化,使情感得到升华。理解“搬”字,不能越俎代庖,把成人理性化的理解强加给学生,而要让学生通过换词来比较,通过朗读来比较。学生认识了“搬“与“拿”的区别,再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运用“搬”和“拿”。 学生经历从“感性?理性?感性”的过程,才提出“大”字的去留问题。

    3、多思考张扬个性

    当学生提出这个有价值的问题时,充分肯定这个学生,并给予充足的时间让其他学生重视并思考这个问题,让他们在充分的考虑之后才发表各自的意见,使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创新精神得到了培养。

司马光砸缸篇4

“救命啊!”突然,假山上传来了一声尖叫。小明一回头,看见一个孩子从假山上失足阳春三月,花园里百花斗艳,万紫千红。孩子们高兴地玩起了捉迷藏的游戏。

掉进了一口大水缸里。顿时,这群孩子立马来了个“树倒猢狲散”。一个孩子大声喊着“别怕,我来救你!”可他一转身,就飞一般的逃跑了;有的孩子吓得趴在了地上,尿了裤子;有的孩子连忙跑去告诉大人……园子里闹翻了天。

小明站在大水缸边,想起了课本上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他想也没想,搬起身边的一块大石头,用尽全身力气向大水缸砸去。只听“啪”的一声,水缸破了。

这时,一个小男孩摇摇晃晃地站起来,头上长了一个大包,眼中擎着泪水,委屈地指着小明说:“你……你这个坏蛋……你为什么要砸我,我又没招你,你……你凭什么打我,你看,我的头,一个好大的包……”

小明傻眼了,可他还想争辩,委屈地说:“这不能怪我,谁叫你要躲到大水缸了,还有大叫一声‘救命’,这哪能怪我呀!”

小男孩一边抽泣一边说“我……我,我是看这个水缸那么大,想………想躲多在里面吓……吓唬你们,谁知道一……一到下面就出不来了,所以我……我才喊救命的……”

小明惊呆了,哭哭啼啼地说:“我……本来想学司马光砸缸救人的,谁知道你……那么不知好歹,拿我……开玩笑,呜……呜……”

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呢?像那个掉进水缸的小男孩,本想躲进水缸,蒙混过其他小朋友的眼睛,吓唬他们,谁知,被一个不动脑筋、就按图索骥的小男孩砸了自己一个大包;或者像小明那样,看见一个小男孩掉进水缸,就想起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就想学司马光砸缸救人,受大人称赞,便不加思考,就用大石头将缸砸破,却将小男孩的头砸了一个大包。

做什么事情都不要太过失,以免失了分寸,也不要急于做什么事,就不加思考,按图索骥,模仿别人的经历,导致好心做了错事。

司马光砸缸篇5

2.题目:《司马光砸缸》

3.作者:郭兵

4.出版社:吉林美术出版社

5.好词好句好段:勤奋好学惊慌失措急中生智机智勇敢

司马光从小勤奋好学,非常聪明。

他突然急中生智,想出了好办法。

6.主要类容:司马光和小伙伴们在花园里面玩,一个小伙伴非常调皮,爬到了房顶,一不小心跌了下来,掉进了水缸里。司马光马上叫一个小朋友去叫大人,他使劲推水缸可是推不动,突然想到了一个好主意,他拿起一块大石头朝水缸砸去。只听“扑通”一声,水缸被砸破了一个大洞,那个小朋友从洞里钻了出来。这时,得到消息的大人急急忙忙跑来,看见司马光已经把小朋友救了出来,都竖起大拇指,夸他是个聪明的好孩子。

7最喜欢的人物:司马光

因为:他勤奋好学,足智多谋,机智勇敢。

最讨厌的人物:那个掉进水的小朋友

因为:他太调皮了,不听大人的话。

司马光砸缸篇6

在一个夏天的夜晚,我和小明坐在草地上,听爸爸给我们讲《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个叫司马光的人,他从小勤学好问,手不释卷。七岁的时候就像大人一样善于思考。有一次,他跟小伙伴们在后院子里玩耍。院子里有一口很大很深的水缸,有个小孩一不小心掉进缸里。缸里的水很深,眼看那孩子快要没顶了。别的孩子们见了,吓得一面哭喊一面四处寻找大人求救。但司马光却不慌不忙,他急中生智地拾起一块大石块,使尽力气朝水缸砸去。“砰”的一声,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了出来,小孩得救了。

听了这个故事,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平时一定要勤动脑、多学习、多观察、多思考,遇到问题要学会镇定、勇敢和有智慧。

福建省漳州市龙溪师范附属小学一年级:王恩泽

作文 zuowenku.net

司马光砸缸篇7

在我的成长历史中,虽经百事,但留有印痕的并不多。现在想起,只有一个小小的足印留在我的脑海中挥之不去。

小时侯,爸爸老嘲笑我是“秀才识字读半边”。同学们老说我读音不准。其实,我不只是认半边,有时还容易吧双音词弄混 。

老师组织我们开故事会,要求讲清楚,讲生动。我们小组讽刺我,偏要让我这个“秀才”讲故事。我满有信心地说:“没问题,你们可别小看我呦。”我回到家里想好故事,关门练习,对爸妈是绝对保密。到了学校,小队的伙伴们问我讲些什么,我就笑笑,伙伴么不满地说:“可别出丑呦!”"哼!”知道我为什么不透露出去吗?你想呀:故事的内容要是先透露出去了,听众就没意思了,这样影响效果。

盼望已久的日子来临了,我胸有成竹的坐在位子上,心想:一定要给伙伴们一个惊喜。队长悄悄地问:“紧张吗?”我信心十足的回答:“没问题。”终于该我演讲了。我环视了四周,稳定好了情绪,然后正腔圆的讲到:“我演讲的题目是《司马光的小时候》.······”刚说完一句,同学们眼睛真大,都齐刷刷的看着我,我想到底还是做了准备呀!个个都这么惊讶。我非常得意瞥了老师一眼,老师也仿佛目瞪口呆了,我终于明白了,原来我这么有演讲天赋,就连老师以前也没发现。这使我信心大增,十分流畅的讲下去,是不是还会做动作,讲到“司马光举起石头砸缸时。”同学们有的笑得弯了腰扶住了椅子;有的笑得使劲拍打着桌子······再看看老师,笑得用手捂住了嘴眯起了眼睛。可是想想,这不好笑呀······只有小队长流出了眼泪······

事后,老师帮我指出,原来我又当了回“秀才”把“光”读成了“缸”,把“缸”读成了“光”,两字互换了读音,有时还把“缸”与“罐”调换了,好一个动听的《司马光砸缸》,被我读成了《司马缸砸光》。这件事在我的脑海中是一个用永远忘不了的经历。我曾屡次发现,每次我感到信心不足而经常马虎的做错事时,只要想起小时候在全班同学面前中出丑的事时,我便能谨慎的做好每一件事。我时常提醒自己,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做任何事我都不能马虎。

司马光砸缸篇8

关键词:学段教学;重点;阅读教学;写作教学

谈习作色变,这是当今小学语文教学的普遍现象:教师费力费时、见效慢,学生挖空心思习作难。作为一线的语文老师,我也在习作教学之路上探索着、思考着、努力着。我曾从丰富学生的课外阅读上着手,甚至把此作为自己的研究课题,在实践中探索、总结,想寻找一条捷径。我也从学生的“说话―写话―习作”入手,从一年级就着重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训练他们说话时的连贯性、逻辑性和内心情感的真实性。训练他们写话时的规范性、生动性、具体性。训练他们习作时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等。我还两者兼顾地训练,直到现在,虽成效不错、小有收获,但我还在思考,在上下求索。我觉得把握学段阅读教学的重点,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如在低段阅读教学《司马光》一课中。

“古时候,有个孩子叫司马光。

有一次,司马光跟小伙伴们在花园里玩,花园里有假山,假山下面有一口大水缸,水缸里装满了水。”

这段话里有四个事物,即花园、假山,水缸,水。有语识、语感(作者注:@是语文基础知识),教学时可让学生就教室里的相关事物说一句话,如,教室里有桌子,桌子上有文具盒,文具盒里有铅笔,并让学生写下来。(作者注:这里是规定动作的训练,是写作训练的基础)。同时,针对这一内容布置了相应的作业,回家写这样一句话。如家里有桌子,桌子上有冰箱,冰箱里有饮料等。

(作业的布置,转换情境,课内延伸到课外。同时,训练了学生连词成句的能力。)

“别的小朋友都慌了,有的吓哭了,有的叫着喊着,跑去找大人。”

这一句的教学,可抓“慌”字的识字教学,然后是“慌”的具体状态(哭、叫、喊、跑),学生就能理解“慌”的状态了。让学生明白:开始说“慌”后面说怎样“慌”,也让学生写一个这样的句子,如:操场上,同学们可欢了,有的笑,有的跳,有的跑,有的闹……

(这里同样不留痕迹地对学生进行了习作的训练,学生在轻松的学习中学会了对情景的描写,为今后情景描写的生动、具体性奠定了基础。)

“司马光没有慌,他举起一块大石头,使劲砸那口缸,几下就把缸砸破了,缸里的水流出来了,掉在缸里的小朋友得救了。”

这一句在上一句教学的基础上,学生轻而易举地理解了这也是围绕“没有慌”来写的,同样是写“没有慌”的具体状态(举、砸),体现了司马光的聪明与镇定。除了与上一句的教学相同的习作训练的方法以外,同时教育学生:如果你遇事像司马光一样不慌,你也能想出更好的办法。

(这样的教学,不但达到了本课的教学目标,而且使学生在学习中发展自己,在成长中思考。)

紧接着,还可把全文换成:

古时候,有个孩子叫司马光。

有一次,司马光和几个小朋友在花园里玩,花园里有假山,假山下面有一个大水缸,水缸里装满了水……

司马光和小朋友都没有慌,一起想办法。有的说:_______,有的说:_______,有的说:_______,有的说:_______。于是他们_______,缸里的小朋友得救了。

让学生在头尾没换的基础上给课文补白,回家后把补白的新故事讲给家长听。

(在补白的过程中既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学会了思考。同时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语文的兴趣,更是使学生对篇章有了初步的感知。)

而在《日月潭》的教学时,可把“那里群山环绕,树木茂盛,周围有许多名胜古迹。”作如下处理:

那里群山环绕,树木茂盛,周围有许多名胜古迹。

那里群山环绕,那里树木茂盛,那里周围有许多名胜古迹。

在教学中让学生对两个句子作了比较,进而让学生用这样的句式写学校或家乡。学生就会写出:学校里有假山亭子,红花绿树,周围山清水秀。

(这样能不留痕迹地教会了学生在写景时避免了“那里”“那里”“那里”或“我们的”“我们的”“我们的”这样嗦重复的习作方式,使学生习作更生动、简洁。)

小学语文教学中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从低段一直到高段,既进行了阅读教学,又在阅读教学中润物细无声地进行习作教学。学段教学的重点不仅反是提高阅读教学效率,还更多的是教会了学生习作的方法。

习作教学不是独立的教学,它与阅读教学是齐头并进的,也是一个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过程。不是任何一个独立的教学形式能代替的。

参考文献:

司马光砸缸篇9

一、发表见解“追求无忌”,偏离了文章原意

聋生认知水平不高,在学习语文时,大多以自己对生活的直观认识形成的经验,或以自己对现实生活的观察思考作出天真无邪的发言,这本无可非议。可近年来,一些语文老师“疑问让学生提,见解让学生说”,课堂上也常听到“没关系”“不要紧,你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在评价学生回答问题的质量时,不少老师同样亲切有加,以表扬为主。附摘录于某聋校的《司马光》一文的教学实录:

师:你觉得司马光砸缸救人的做法好吗?

生:大家都慌了,有的去找大人,有的哭起来,只有司马光的办法又快又好。

生:不好,砸坏了公园的缸,又可能把缸里的小朋友砸伤。

师:你觉得第二个同学说得有道理吗?

生:对,小石头都会砸伤人,这么大的石头还可能会把缸里的小朋友砸死。

生:缸片飞出来,也会把外面的小朋友砸伤。

师:这位小朋友真会动脑筋,想得真周到。

这位老师对这“无忌的童言”可谓是格外保护,表扬有加。其实,本文是赞扬司马光在危急时刻不慌不忙、急中生智,而对司马光评价在老师的“怂恿”下严重偏离了对课文原意。教者应充分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引导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二、朗读教学“主观臆想”,淡化了朗读指导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感情朗读,需要情感的投入、语调的变化、停顿的转换,需要内行的老师在朗读基调上的准确引导。把握不准课文基调,朗读教学就惨了。附摘录于某培智学校的《一夜的工作》的朗读课例:

师:此时此刻,你能读读最后一段话,表表你的心意吗?(语调亲切地引导)……

师:带着你喜欢的语气读,你认为该怎么读,并说说为什么这样读?

在老师的启发下,出现了好多种读法。

生:(读)“看啊,这就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总理……你们看见过这样的总理吗?”(学生始终用低沉缓慢的语气读前三句,最后一句用亲切询问的语气读)其实,这段话是作者看了总理一夜工作后发自肺腑的赞美,朗读时的语调是“高声”赞美,可在老师“亲切地引导”下,学生只能循着亲切的基调,低沉地读书了。

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学习语言、发展语感。因此,阅读教学的整体构架必须以培养学生的语感为核心,以指导读书活动为“经”,以字词句的训练为“纬”,坚持“重感悟、重积累、重运用”。(1)充分诵读,触发语感。让学生反复接触语言、感受语言,将诵读贯穿于课的始终,采用灵活多样的诵读方式。诸如,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诵读、个体自由诵读、同桌之间互相诵读、选点诵读、根据自己的领悟诵读等。(2)潜心品读,领悟语感。引导学生紧扣课文中某些语感因素很强的地方,反复咀嚼、深入品味。(3)积累运用,积淀语感。积累就在于“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

三、学习方式“一味合作”,取代了独立感悟

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于是,合作学习成为部分教师追求的标杆,成为实践新课改的课堂标签。然而,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场面:教室里热热闹闹,气氛活跃,似乎人人参与其中。但仔细一看:A组学生压根儿没有合作讨论,是在闲聊;B组学生围坐在那里,聆听个别好学生的主讲,充当“陪坐”或“听众”的角色;C组学生合作正渐入佳境,但时间已到,只得打住……这样的合作学习,或蜻蜓点水,或干脆成了聋子的耳朵,摆设而已。没有让每一位小组成员都有动手、动口、动脑的机会,并解决问题,这样的合作学习就失去了应有的价值。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倡导新的学习方式?(1)鼓励质疑,解放学生的头脑和嘴巴,使他们敢想、敢说出自己的见解;(2)恰到好处地运用讨论、探究等合作学习手段,允许实话实说,甚至允许有争论。让学生在独立感悟的基础上展开合作,在掌握知识的重难点处开展合作,在合理有效的指导下进行小组合作,以便于培养学生的合作习惯与合作精神。(3)注重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把自主、合作、探究变成学生学习与生活的需要,习惯的培养至关重要。

司马光砸缸篇10

司马光打小就很聪明,幼年时同伴不慎掉进水缸,眼看就要淹死,司马光人小体弱,无力把他救出来,情急之下,搬块石头将缸砸破,水流了出来,同伴于是得救。“司马光砸缸”,成为流传千古的美谈。他性情温和,待人宽厚,及至做了宰相,也理循旧法,秉承祖制,主张“无为而治”,言辞有度,服饰得体,乃谦谦君子。

王安石从小书读得很好,“名传里巷”,他老成持重,年纪轻轻就不苟言笑。少年得志,官\亨通。执掌朝廷大权,“严己律属”。不爱洗澡,穿衣服相当不讲究,经常头发蓬乱就上朝觐见天子,号令文武。然而皇帝很欣赏他,依然“皇恩殊厚”,成为当朝宰相,锐意改革,推行“一条鞭”法,想方设法为大宋收税,充盈国库。

司马光和王安石,性格迥异,还是政敌,轮流做宰相。他们两人的政治主张,相差十万八千里。在庙堂之上,司马光和王安石彼此都认为对方的执政方针荒谬至极,都觉得自己比对方高明,比对方正确,比对方更了解国情。斗争的结果是王安石获胜,司马光从宰相的宝座上被赶了下来。

王安石大权在握,皇帝询问他对司马光的看法,王安石大加赞赏,称司马光为“国之栋梁”,对他的人品、能力、文学造诣都给了很高的评价。司马光才得以从容地“退江湖之远”,吟诗作赋,锦衣玉食。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王安石强力推行改革,触动了皇亲贵胄的利益,招致地方官的强烈不满,朝野一片骂声,逢朝必有弹劾。“曾参岂是杀人者,一日三报慈母惊。”皇帝本来十分信任王安石,怎奈三人成虎,天天听到有人说王安石的不是,终于失去了耐心,将他就地免职,重新任命司马光为宰相。

王安石被罢官,很多官员向皇帝告他的黑状,一时间诉状如雪。皇帝要治王安石的罪,征求司马光的意见。司马光恳切地告诉皇帝:王安石疾恶如仇,胸怀坦荡,忠心耿耿,有古君子之风。陛下万万不可听信谗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