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声课件十篇

时间:2023-04-02 21:29: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掌声课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掌声课件

掌声课件篇1

【关键词】多媒体课件 音频 处理技术

由于教育信息化的高速发展,多媒体课件已经被广泛的应用于教师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具备一定的多媒体课件制作与再加工的能力,从而提高多媒体课件质量,更好的服务于教学。但是在日常多媒体课件制作的过程中,很多教师对音频文件的处理都表现的手足无措,笔者通过分析多媒体课件中音频文件的类型及其作用,结合自己平时在制作多媒体课件过程中的经验,简要阐述获取和处理音频文件的一些关键技术,希望借以帮助教师提高多媒体课件制作水平以及信息的处理与加工能力。

一、多媒体课件及课件中的音频文件

多媒体课件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学的需要,经过严格的教学设计,利用多种媒体(文本、图形图像、动画、音频与视频等)的表现方式和超文本结构制作而成的课程软件。它可以存储、传递、处理教学内容,通过将图、文、声、像等多媒体元素结合起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启发学生的想象力,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从而加快学习进度和提高教学效果。[ 刘睿智,高炳岩 声音在多媒体课件中的应用]音频文件作为多媒体课件的表现形式之一,是评定多媒体优劣的一个重要因素。根据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的实验研究表明:在人类获取的外界信息中,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听觉是仅次于视觉的获得信息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多媒体课件中充分利用音频文件的优势,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快速、轻松的掌握知识。

根据音频文件的特点以及它在多媒体课件中用途的不同,可把其分为背景音乐、音效和配音。

(一)多媒体课件中的背景音乐。

多媒体课件中的背景音乐主要是用来突出主题、烘托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教学内容、信息传播服务的,因此,多媒体课件中的背景音乐不仅要悦耳动听,而且音乐的节奏以及它的出现、起伏、终止都要与课件呈现的教学内容、传播的节奏相协调。运用得当的背景音乐,可以加强画面的情景、节奏感,创造出一种真实的情景,让学习者在不知不觉中参与到教学中,从而达到强化教学效果的作用。所以在课件中运用背景音乐,需要注意两方面的事项:一是课件中的背景音乐不能过多、过杂,应该恰到好处,能够对课件内容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而不是单纯的为了音乐而音乐;二是在选择背景音乐方面必须与课件的内容相符,不可喧宾夺主。选择背景音乐前先要分析教学内容,掌握知识信息对声音媒体呈现的要求,选择适合表现教学内容的声音媒体。

(二)多媒体课件中的音效。

多媒体课件中的音效是指除语言和音乐之外的,自然界发出的或物体运动摩擦等产生的声音。通常包括自然天然音效、动作音效、背景音效和人工合成音效四类。天然音效主要指未经过加工处理的声音,如动物的鸣叫声、流水声、雷声等;动作音效主要是由人类或物体的运动而产生的声音,如鼓掌声、鼠标点击声、汽车声等;背景音效主要是指嘈杂的环境声,如人群的喧闹声等;人工合成音效主要指人工模拟制作出来的声音,如重点强调音、门铃声、爆裂声等。

多媒体课件中的音效主要是用于传递教学信息,或者给学习者一个反馈。如利用流水声和动物的鸣叫声配合着森林景物画面,可以真实的再现森林深处的环境。此外,在多媒体课件中也经常使用反馈提示音,如在操作正确或成功时,给出热烈的掌声,在操作失败或不正确时给出暗淡的声音等。

(三)多媒体课件中的配音。

多媒体课件中的配音主要指朗诵和解说词。朗诵主要用于文章或诗词的范读,如诗歌朗诵、散文朗诵、字词发音、单词音标发音,尤其是用于语言类多媒体课件中。例如,在外语教学过程中,并不是每位教师都掌握所有单词和音标的标准发音,而且当一次次的重复做示范或领读后容易产生疲劳和厌烦情绪,影响教学效果,如果多媒体课件中配有发音标准时,就可以弥补传统教学的这一缺陷;解说词是多媒体课件中用声音语言传播教学信息的一种方式,主要用来对主题或画面难以表达和说明的教学内容进行阐述、解释、补充说明,与其他媒体相互配合,以便更全面、更深刻地表现课件内容。而且声音与图片相结合,更能帮助学生快速掌握知识。例如在多媒体课件中经常会运用到结构图或原理图,为了保证画面的简洁明了,一般很少再加入文字说明等信息,只在图形的关键部位设置热区,当鼠标移到(或点击)该热区时,界面上才有相应的文字说明,同时配以相应的解说词,这样不仅摆脱了枯燥和乏味的学习,而且学生不需要死记硬背就可以很轻松的掌握知识。

二、多媒体课件中音频文件的获取

音频文件的获取方式有很多种,主要包括:网上下载、从CD中获取、从视频中截取、直接录音等。鉴于网上下载和从CD中获取比较简单,在这里就不再叙述,本节着重介绍从视频中截取声音和利用专门软件直接录取。

(一)从视频中截取音频。

从视频中截取音频文件首先要利用格式转换工具(网上有很多这样格式转换工具)将视频转换成音频文件,转换后的音频文件可以直接用于课件,如果只是需要其中的一小段,我们可以通过Cool Edit Pro软件进行处理:将转换后的音频文件导入到Cool Edit Pro,双击进入单轨没事,然后拖动鼠标左键选取我们需要的片段,点击菜单“编辑―复制或剪切”将片段复制到剪切板上,然后新建文件粘贴,最后保存为相应的格式即可。

(二)直接录取。

多媒体课件中的配音常常需要自己利用专门的软件进行录取。这里主要使用Cool Edit Pro软件录取声音:首先将麦克风正确连接到计算机上,打开Cool Edit Pro软件,选择放置录音的音轨,将该音轨前面的R按钮按下,调节好音量,准备就绪后就可以按下左下角的“录音”按钮,然后对着话筒进行录音,完成录音后点击左下角的“停止”按钮即可。对于录制好的声音,可以通过左下角的“播放”按钮进行试听,不满意可以重新录制。

三、多媒体课件中音频文件的处理技术

通过音频文件的获取方式发现,很多音频都需要做进一步的加工和处理,才能满足课件的需要,有效发挥它们在多媒体课件中的作用。因此,本节主要论述使用Cool Edit Pro音频处理软件加工制作课件的声音素材。

(一)降噪处理。

大部分学校都没有专门的录音室,所以在录制音频素材时,即使已经保持录制环境的绝对安静,但还是会有很多杂音的。因此,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如果需要自己录制声音文件,在录制完声音后还要进行降噪。首先需要对录制环境进行噪音采样:在Cool Edit Pro中一个空白的音轨处点亮R键,在点击录音键,不要出声,先录下一段空白的噪音文件,不需要很长,录制完后双击进入单轨模式,在菜单栏选择“效果-噪音消除-降噪器”打开降噪器窗口,在此窗口中选择“噪音采样”,系统会自动采集样本如图1所示,噪音样本采集完后,点击“保存采样”可以将样本保存下来,以备后面使用,再点击“关闭”按钮关闭降噪器窗口,回到多轨模式下删除此轨中的音频。这时我们可以将已经录制好的音频文件导入到一个空白的音轨上或者直接在一空白音轨上进行录音,双击此轨进入单轨模式,同样在菜单栏选择“效果-噪音消除-降噪器”打开降噪器窗口,由于在上面已经进行过了环境的噪音采样,此时只需点击“确定”即可,如果降噪器窗口中没有噪音样本,我们可以通过选择“加载采样”将上面保存的噪音样本加载进来,然后点击“确定”按钮,降噪器就会自动消除录制声音中的环境噪音,你也可以打开“预览”自己拖动直线来进行调整直到满意为止,但是过多的降噪会对声音有一定的损失,因此,在进行降噪处理时,要掌握好分寸。

(二)声道分离和合并。

在使用音频文件时,尤其是用到包含多声道、多语言的音频文件时,有时可能希望只听到多声道中的某一个声道的声音或者只要选取某个声道中的声音,亦或者希望戴上耳机后左耳和右耳听到的声音或语言不同。这时就需要对声道进行分离和合并:首先将需要合并的声音导入到Cool Edit Pro,双击进入单轨模式,这时窗口中会出现两个声道波形图,可以利用工具栏上的“编辑立体声波形的左声道”、“编辑立体声波形的右声道”和“编辑立体声波形的两个声道”来对声音的两个声道进行编辑,假如需要将声音的右声道提取出来,则点击“编辑立体声波形的右声道”按钮,或者按快捷键CTRL+R。这时窗口中将只有右声道的波形图可用,右击该声道,选择“复制”或“剪切”命令将该声道复制到“剪切板”上,新建一文件,点击“编辑立体声波形的右声道”按钮,然后选择“编辑”菜单中的“粘贴”命令即可将“剪切板”上的文件粘贴到新文件的右声道上(当然也可以利用“编辑立体声波形的左声道”按钮将声音保存到新文件的左声道上)。利用同样的方法可以将另一个音频文件的某个声道粘贴到新文件的左声道上。这样就可以将两个音频文件合并成一个新的、左、右声道不同的声音文件,只需将其保存即可使用。声道的分离与此类似,在此就不在赘述。

(三)混合声音。

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有时会希望给自己录制的声音添加背景音乐,或者希望在声音文件播放的同时插入自己的点评。在Cool Edit Pro里有两种方法可以实现这种效果:

方法一:双击需要处理的音频文件进入单轨模式,点击菜单“编辑―混合粘贴”(快捷键CTRL+SHIFT+V),弹出混合粘贴窗口如图2所示,从中可以选择自己所学的混合方式,其中“插入”方式是将另一个文件(B)从定位好的时间线位置插入到当前文件(A)中;“混合”方式是另一个文件(B)从定位好的时间线位置插入到当前文件(A)中,并与 A 进行重合叠加;“替换”方式是将另一个文件(B)插入到定位好的时间线位置插入到当前文件(A)中,并替换掉文件(A)后面的部分(注意:如果你的时间线在开始的 0 位置,则整个(文件A)都会被替换掉);“调制”方式它粘贴的文件会被调制成一种“电声”效果(作用于人声时,类似“声码器”),轻易不要用这个方式。例如,在上英语听力课时,教师希望在播放听力材料的过程中加入自己的点评,这时,就有两种选择:希望点评时听力继续播放,则可以选择“混合”方式;如果希望点评时听力暂停,则可以选择“插入”方式。

方法二:可以在多音轨模式下,将不同的声音放在不同的音轨上,例如,希望给录音加上背景音乐,就可以将背景音乐放在音轨1上,然后将录制的音频放在音轨2上即可,如果希望在播放自己录制的声音时,背景音乐停止,等录音播放完了再播放背景音乐,可以将背景音乐切割,然后右击需要移动的音块按住不动,将背景音乐的一部分移动到录音文件的后面,然后选择“文件―混缩另存为”即可。

参考文献:

[1]刘睿智,高炳岩.声音在多媒体课件中的应用[J].泰安师专学报,2002,06.

[2]刘军.多媒体课件的声音元素[J].高教科研(中册:教学改革),2006.2006,12.

掌声课件篇2

一、 案例介绍

1.教材分析

“声音的获取与加工”是苏教版初中信息技术教材上册第六章《音视频的获取与处理》的教学内容,教参建议用2课时完成,第一节介绍声音的基本类型、播放方法及获取手段等,第二节讲授声音的编辑技术。笔者在实际授课中根据学生掌握多媒体知识的情况,将上述课程安排为1课时完成。考虑到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学习了使用录音机获取及编辑声音的知识,笔者将教学重点放在使用软件获取及编辑声音上,其他部分仅作为了解内容。

2.学情分析

当下的初中生对声音文件并不陌生,对通过互联网获取声音、常用音频播放软件等也非常熟悉,但对于声音文件格式以及编辑处理声音文件等知识则感到比较生疏,这也是笔者将声音编辑作为本节课重点内容的原因。

本节课面向初二学生,他们在课堂上踊跃表现自我的现象比初一年级时明显减少。因此笔者在选择教学内容时,选择了与学生生活十分贴近的联欢会素材,这样能激发学生兴趣,促进知识掌握,还能够拉近师生间距离,为确保教学质量打牢基础。

3.教法阐述

笔者坚持贯彻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综合采用了情境教学法、任务驱动法,促使学生结合任务展开研究思考;采取自主探究法、同伴教学法,帮助学生在独立完成与互相协作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效果

1.课前准备环节

课前投影播放学校联欢会的照片,引导学生回忆当时的场景,激发学生的兴奋点。从实践情况看,完全达到了预期效果,学生在看到本班同学或是自己的照片时,反响非常热烈。

2.情境设置环节

情境设置围绕校联欢会展开,在教师的提问引导下逐步深入,直至课程主题“联欢会现场再现”。学生在主动配合中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对课题的设置具有强烈的代入感,教师在得到学生认可后引出课程学习任务。

3.互助学习环节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按照软件操作步骤设置多个紧密衔接的学习任务,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掌握使用该软件获取及编辑声音的技能。在授课过程中,许多学生难以理解声音文件的声波展现形式,笔者采取讲解演示、组内互助等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由于教师难以全面检查每名学生编辑的文件作品,因此在实践中采取了学生互相检查的方法,确保了学习效果。

4.拓展练习环节

针对学生的能力差异,笔者在教学中设置拓展练习环节,让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进一步深入研究,掌握更高层次的知识;同时对操作能力稍差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确保人人都能学会。在本次课程中,拓展任务包括了音轨分割、画外音添加等内容,学生通过完成练习,能够体验到更具真实感的联欢会现场声音,从中获得强烈的成就感。

5.作品评价环节

学生完成作品后当堂提交,教师现场评价,综合梳理总结。这样做有助于学生养成不拖拉的学习习惯,利于教师掌握课堂教学情况。在实践中笔者发现,学生作品仅能通过试听进行评判,因此评价的作品数量非常有限,评价效果不理想。

三、教学反思

本课的情境设置内容为刚刚结束的校联欢会,学生的记忆非常清晰,易于激发兴趣。如果情境设置内容不具备这样的时效性,效果可能会比较差。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灵活设置新近发生的与学校生活有关的内容。

掌声课件篇3

【关键词】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掌声 实录

1.教学内容

教科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小学三年级上册第十单元第19课。

2.教学目标

2.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2 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人与人之间都需要关心、鼓励。要主动的关心、鼓励别人,也要珍惜别人的关心和鼓励。

3.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感受小英在掌声前后的变化,以及掌声的含义。

4.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5.教学过程

5.1 激情导入

师:同学们,早就听说你们多才多艺,伸手不凡,能不能展示一下你们的才艺?(生才艺展示)

师:(问得到掌声的同学)你得到大家的掌声,心里有什么感想?

生:我的心里特别高兴,也很激动。

师:掌声代表着欢迎,饱含着鼓励,它还改变了一个小女孩的生活态度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课文掌声。(板书课题:掌声)

5.2 整体感知

5.2.1 师:在读书之前,我还想告诉大家一个读书小窍门呢!(多媒体出示:①自由读课文,把字音读准确,句子读通顺,不懂的地方多读几遍;②课文写小英上讲台讲故事得到两次掌声,这两次掌声包含的意思有什么不同?说说你的想法。)(学生自由读文)。

5.2.2 接读课文,检查读文情况。(读第一自然)师:你能做一个“默默的”动作吗?(学生做动作)(读二、三、四自然 )师:有几个词语的反义词朋友就在刚才读的几段话中,你能把它们找出来吗?(多媒体出示:果断 慌张 结束 短暂)

(读第五自然段)

师:“忧郁”是什么意思?你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吗?

生:在第一自然段中描写了小英忧郁的表现。

师:你能读给大家听听吗?

生:(读课文。)

5.3 品味课文。

5.3.1 师:小英的变化给我们留下了不同的印象,曾经的小英是一个怎样的女孩呢?你是从哪些语句中看出来的?给大家读一读。

生:曾经的小英很忧郁。(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忧郁)

师:假如你是小英你的心情会怎样?(生答)

生:我会很自悲;我的心里会很难受。

生:我会对生活没有信心了,我怕同学们笑话我。

师:你能读出小英的痛苦和孤独吗?试试看。(指名读)

5.3.2 师:不久以后小英变了,她变成了怎样的女孩了?

生:她变成了一个开朗的女孩。(板书:开朗)

师:你是从哪些语句中看出来的?读给大家听听。(生读)

师:难道仅仅是这些吗?从甚至和省略号中可以体会到什么?

生:省略号代表了小英还有一些其它的表现呢,比如,她愿意和同学们一起玩了。

生:她可能还和同学们一起跳舞呢。

生:她会和同学们一起做游戏 ……

师:我们真为小英的变化感到高兴啊!谁能在你的朗读中表达出这种高兴的心情!(指名朗读)

师:在朗读中我们的心中不禁产生了疑问,是什么使小英的变化这么大?

生:是掌声。

师:让我们一起去回到那次难忘的演讲中去,请同学们默读二、三、四自然段,用“──”画出描写小英动作、神态的句子,细细体会小英的变化。(指名汇报画的句子)

5.3.3 师:让我们先来看看掌声响起之前的小英。

(多媒体出示:①轮到小英的时候,全班同学的目光一齐投向那个角落,小英立刻把头低了下去;②小英犹豫了一会儿,最后慢吞吞的站了起来,我们注意到小英的眼圈红了;③小英在大家的注视下,终于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

师:谁来读读第一句话。说说小英为什么把头低下去了?在那一刹那小英首先想到的是什么?

生:她会想同学们一定笑话她了。

生:她担心同学们的耻笑。

师:小英的心情太复杂了,你能把你的体会读出来吗?(指名读,男同学齐读)

师:自由读第二句话,体会带点的词语。(学生自由读文)

师:小英犹豫什么?小英想上去吗?他能不上去吗?为什么?

生:小英犹豫是不是上台,她不想上去。

生:她不能不上去,因为那样老师会生气的。

生:如果不上去就是不尊敬老师。

生:小英不愿意上台,可又必须得上台,所以她犹豫了。

师:从“慢吞吞”“眼圈红了”我们体会到小英的内心是多么的……

生:痛苦、伤心、无耐。

师:让我们再一次把自己的体会读进课文里。(女生齐读)

师:在万般无奈下,在无比痛苦下,在全班同学的注视下小英终于……(引读)

师:请同学们齐读第三句话,体会小英内心的自卑、痛苦、无奈。(学生齐读)

5.3.4 师:就在这万般无奈之时,是掌声给了她勇气,快速默读第四自然段,用波浪线画出描写掌声的句子。(生默读)

师:掌声一共响了几次?

生:共两次。

师:谁来说说第一次掌声?“骤然间”你能换个词吗?

生:可以换成马上,还可以换成立刻。

师:现在我就是小英,你们就是小英的同学,热烈持久的掌声响起来好吗?(师生合作,现场模拟)

生:响起了热烈持久的掌声。

师:你们想通过掌声告诉我什么呢?

生:我想告诉小英勇敢些,不要自卑,我们不会笑话你的,小英我支持你。小英不要害怕,你是最棒的。

师:同学们其实都是在鼓励小英。(板书:鼓励)

师:小英的表现非常出色,精采的演讲结束了。(学生配合,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你能用一个词语形容一下刚才的掌声吗?

生:经久不息

师:这一次,你想通过掌声对小英说什么呢?

生:小英你说的真好。小英你真棒。

生:小英你的发言太精彩了。

师:听得出同学们这些都是对小英的赞扬。(板书:赞扬)听到这样掌声,小英想说什么?

生:她想对大家说谢谢。

师:但她什么也没说,她只是……(引读)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啊!你的内心和小英的内心一样吗?请你把感受表现在脸上,溶进声音里,读读这句话。(学生读文)

5.4 拓展延伸

5.4.1 师:多么可爱的同学啊!多么美妙的掌声,就是这充满鼓励,满怀赞扬的掌声使小英从一个忧郁孤独的孩子变成了一个活泼开朗的阳光女孩,她被深深的打动了,后来她在来信中这样写到……(引读。课件展示)

5.4.2 师:同学们,课文读到这里,你们一定对掌声的含义有了新的理解,在这里掌声不仅仅是鼓掌的声音了,它还是什么?

生:掌声是人与人之间的关心;掌声是鼓励、掌声是支持。

师:掌声就是我们的爱心(相机板书:爱心),让我们一起把课文的最后一段深深的在心里吧!(学生齐读)

5.4.3 师:同学们,你现在能不能写一句鼓励和赞美的话送给你身边需要帮助的人?

生:我想对王一鸣说虽然你的学习成绩不好,但我还是会帮助你的,我们还是好朋友。

生:我想对张蕊说,你的眼睛不好,你不要自卑,我们大家都愿意和你一起玩。……

师:你们的汇报很精彩,老师也把掌声送给你们,你还想把掌声送给谁?

生:我要把掌声送给我的爸爸妈妈,他们每天都很辛苦的工作,他们是世界上最好的爸爸妈妈。

生:我要把掌声送给老师,老师是我们最亲密的朋友。

掌声课件篇4

关键词:高师声乐课 课改 课程体系

二十一世纪高师教育的新局面是实施新课教学水平获得大幅提高。其中音乐教育在学校课堂里显现出其独特的魅力,各高等艺术院校扩招步伐加快、音乐新专业的增设倍显生命力、课程教材合并教授更规范合理化、声乐艺术舞台表演频生(如:各类唱法杂揉诠释作品风味新露,歌伴舞与声光相映满台生辉、戏剧歌舞同台并举推陈出新、激 光可视音乐给人耳目新奇、MIDI电子音乐制作步入课堂等等),世界各国对音乐教育启迪新思维投以新举措,科研教学成果在电脑助动下全球化推广加速……故高师音乐教师培养机制随之变革,声乐教学目标内容新出,教师在新教学理念里位置产生了变化,也就要求教师随培养机制变革适时提高自己思想品德素质,并在教学新理念里养成严谨治学的高师学科理念和诲人不倦的育人观,将高尚的品德情操渗透到寓教于乐中去。

高师声乐教学是在遵循人才培养目标的前提下,为了实现其教学目的和任务而实施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式样。我国高师声乐教学模式的开展,关键在声乐教学的目的和任务,在于培养目标的层次和规格的要求。对于不同条件的教学对象,不同规格的培养层次,必须采用与之适应的教学内容手段和形式。20世纪末,我国高师对声乐教学改革的探索和实践,使声乐个别课与声乐集体课相结合的教学形式基本确立。近几年,教育部新《音乐课程标准》对中、小学独唱、重唱、齐唱和合唱等歌唱能力的要求,为高师声乐教学模式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因此,一个以个别课与集体课相结合为教学形式,以个别技能训练(独唱)和集体歌唱(重唱、合唱)能力的培养以及声乐理论、声乐教学理论的掌握为主要内容的教学,成为高师声乐模式的主体。暨:(声乐)课(个别)课+小组课+合唱课+声乐理论课。

1.声乐个别课又称声乐小课,它是以“一对一”的形式来进行的一种声乐技能训练,主要培养学生的声乐技能和技巧。由于声乐个别教学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灵活性,教学中能充分顾及到学生声音特点和艺术个性的发展。因此,它的教学效果十分明显,并成为声乐教学的主要形式。长期以来,中外高等音乐院校和师范院校都广泛采用独特的声乐教学形式来进行个别培养,并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个人声乐技巧和表现水平。同时,这种教学形式也对教学对象的条件和素质,提出了相应的要求,教学成本较高。

高师的声乐教学,同样需要这种个别教学形式,但它不是唯一的形式,需要声乐集体课教学的补充,二者形成一个互相依存的整体。高师的声乐个别教学对于声音条件各异的学生来说,具有一定差异,具有一定声音条件和发展潜力的学生,它是声乐教学的主要形式,而对那些声音条件差的学生,他则是辅助形式,具有声乐教学的“普及”性。所以,高师声乐教学模式中的声乐个别教学,应该按学生的实际情况有目的、有选择、有针对、有阶段的实施。

2.声乐集体教学是在单位时间内,一位教师面对多位学生的教学形式,可分为声乐小组课、合唱课和声乐理论大课三种形式。声乐小组课是学生人数约在4-10人为一组的声乐集体教学。以声乐技能训练的一部分学生,在前两年里适当采用这种集体声乐教学形式有利于学生对歌唱共性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能有效培养学生在集体中把握自我或发展自我的歌唱能力;有利于在声乐共性的前提下,使自己在歌唱内容、浏览曲目和歌曲处理上得到提高;还有利于教学资源和教学成本的节约,减少老师在教学中的重复劳动。

以排练、观摩、教学实践为主的小组课,侧重于声乐教学实践和声乐检查,通过排练、观摩等教学实践来达到教学目的,从而培养学生的声乐表达,组织和创编的能力。教学中重唱、小组唱、表演唱等内容的采用,能使高师的声乐教学更贴近基础音乐教学的需要及《音乐课程标准》的要求。

3.合唱课是一种多声部的群体歌唱形式,在高师音教专业教学中,占有一定的比重。它对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歌唱技巧、艺术表现力、培养学生歌唱的协作精神、组织能力、体验集体力量等有着重要的作用。高师的声乐教学,不仅要注重个人独唱技能技巧的的发展而且还要重视个人歌唱技能在群体中的运用。积极参与合唱这种群体性的声乐艺术形式,有利于学生今后学校音乐教学第二课堂的开展,在协调能力、合作精神上得到提高。

4.声乐理论课又称声乐理论大课,声乐学习不仅只是一个技能技巧的训练过程,学生也应该了解和掌握更多的声乐相关理论知识。我们现在正处于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各种载体获取所需的多种相关资料了解声乐的发展、声乐艺术形成与发展密切关联的历史、社会、文化背景资料;作曲家及其风格作品的介绍与分析资料、各种相关的美学研究资料等。通过对这些资料的介绍和学习,可以使学生们在某种程度上突破声乐学习时以及自身演唱所带来的限制,从而对声乐艺术有更广泛和深入的了解,进一步丰富自身的艺术底蕴,提高整体的艺术素养。这也是开设高师声乐理论课的重要目的之一,同时也是对音乐史及音乐欣赏课程内容的有益补充。声乐理论课在教学内容上可包括发声的原理、歌唱生理、嗓音保护、中小学歌唱教学法、童声训练基本理论等内容以及声乐语言、歌唱心理、声乐表达、声乐学派、声乐美学、声乐名作等,以培养学生胜任中学校音乐教学的需要。有调查表明,在上述的声乐集体教学中,合唱课和声乐理论课的实施,都容易取得共识和便于操作,而声乐小组课的具体操作,却存在不同的观点。因此,如何有效实施声乐小组课,并提高小组课的教学质量,则成为我国将对高师声乐模式的核心问题。

高师的声乐教学,如何实施个别课与集体课相结合的模式,声乐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以及声乐集体教学能力的具备,是重要的保障。

1.培养目标与教学形式的统一。以个别课与集体课相结合的声乐教学模式,是根据高师音教专业教学资源,教学条件,学生技能与素质等实际情况,以人才培养目标为指导思想,在培养目标与教学形式上,构成的统一整体。声乐个别课教学,是培养学生掌握声乐技能的主要途径;而声乐小组课是其补充和延伸,以弥补声乐个别教学中集体歌唱能力和艺术实践能力的不足为目的,合唱课是根据基础音乐教育和音乐教学第二课堂的需要,以培养学生的歌唱实践能力、歌唱协调能力和组织能力的声乐形式;声乐理论大课的教学,是按培养音乐师资的要求,以丰富学生声乐基本理论,掌握声乐教学基本课论为目的必修课程。它们形成了高师声乐教学中互相联系又相互独立,互相制约又不能取代,互相弥补又缺一不可的一个教学态体。它们合理的设置和安排,即合乎培养音乐师资的目标,又顾及到学生音乐技能的不同情况、不同层次。通过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形式、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使自己的音乐技能、音乐知识、教学理论全方位发展,以适应基础音乐教学工作的要求。因此,声乐个别课与集体课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是高师声乐教学的必然产物,也是高师声乐教学与非师范声乐教育,在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上的一个重要区别。

2.主观愿望和客观现实的统一。在声乐个别课教学与小组教学的设计上,完全是根据学生的嗓音条件和素质上不同的实际情况而进行的分类、分层次培养。

3.“学术性”与“师范性”的统一。高师音教专业学生音乐技能的多元化,决定了学生嗓音条件和素质的参差不齐,也决定了声乐教学的不同层次和不同形式,还决定了对声乐教学“学术性”和“师范性”的不同表现。有观点认为:声乐小组课不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如果我们用个别课的标准去衡量小组课的教学质量,那显然步入“学术性”的误区,因此,不同条件的教学对象,不同的教学形式应该有不同的质量观。前面对高师声乐教学“普及”与“提高”意义的分析,正是“学术性”和“师范性”在声乐教学中的体现,也是对教学质量观的概括。对于那些嗓音条件好的学生,需要去培养、去展示、去体现我们的学术精神。因此,实施合理有效的教学形式,使学生的声乐知识与技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能适应中学音乐教学的要求,是声乐教学“师范性”的客观反映。

4.“个别教学”与“集体教学”能力的统一。高师声乐集体课与个别课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要求声乐教师的教学能力向“两手都要硬”的方面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加强。既能熟练掌握和运用声乐小组课的教学技能,努力培养好那些嗓音条件稍差的学生,又能充分展示声乐个别课的教学才能,有效提高学术水平,以促进高师音乐专业声乐教学的发展完善。因此,把不同嗓音条件和素质的学生,按不同声乐层次和标准去培养,是高师声乐教师与非师范声乐教师能力的不同体现,也是高师声乐教师们的教学能力。

根据培养中学音乐师资的需要,声乐个别课、声乐小组课,合唱课和声乐理论课,共同构成了高师声乐教学模式的整体,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和教学能力全方位的具备,以及创新意识的增强,成为该教学模式确立的重要因素。不管我国高师教育如何发展,不管高师是否转型或改制,只要基础教育需要音乐师资,就潜在着这种声乐教学模式。因此,高师声乐个别课与集体课结合的教学模式,在未来社会的发展中,具有广阔的前景和繁荣的市场。

根据国家相关文件对教育提出的要求,我国高师教育肩负着中华民族音乐素质教育提高的重任,任何一个高师音乐专业的毕业生应该成为能唱、能弹、能写、能跳的全能型人才,只有这样我们的毕业生才能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大环境中挥洒自如,大显身手,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掌声课件篇5

关键词:曲式公共课教学改革对接

一名优秀的演奏(唱)者必须充分理解作曲家的基本构思,把握作品的风格、情绪和意境的要求,进一步理解作品所要揭示的音乐内容和音乐发展的逻辑,从而在作曲家界定的框架内进行二度创作。音乐基础理论学习的过程,正是使演奏(唱)者理解作曲家基本意图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途径。因此,音乐基础理论的学习对学习音乐的学生来说至关重要。

沈阳音乐学院本科公共课的音乐理论课程,都是由作曲系担任的,它包括曲式、复调、和声、乐理和视唱练耳5门课程。因此,作曲系的音乐理论课教学质量的高低,对学院整体教学水平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笔者所讲授的曲式公共课程,采取了理论讲授——音响感觉——谱例分析的结构形式,在讲授这门公共课过程中,笔者深深体会到,以相同的教学内容与谱例分析应用于不同专业各系的这种形式,不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

一、“学非所用”的教学方法应予改革

目前曲式公共课分析的绝大部分曲目都是以欧洲经典钢琴曲为主的。按照一个课程模式,以同样的要求、相同的谱例、相同的深度来教授不同基础、不同专业的学生,妨碍了他们掌握自己专业所需要的更多、更深的知识,结果在演唱、演奏中,学过的用不上,用得上的又没有学,甚至是简单分析一下曲式结构,也感到力不从心。这种“学非所用”的教学方法,应该进行改革。

例如,钢琴系的学生,接触了许多大型独奏和协奏作品,有许多是协奏性奏鸣曲式结构、边缘曲式结构和大型复杂自由曲式结构,在教学中仅仅要求他们掌握到常规奏鸣曲式,显然是不够的。对于学声乐的学生来说,分析大量的钢琴音乐作品,也是不合适的,应以分析声乐作品为主,以分析钢琴作品为辅。特别是学习民族声乐和民族器乐演奏的学生,应当针对其“民族”的特点,加大民族声乐曲和民族器乐曲的分析比重。

民族器乐曲在曲式结构和陈述结构上有自己独特的特点,与西欧传统曲式有一定的区别。在民族器乐曲的整体曲式结构方面,并不总是应用所谓的“三段体”形式。特别是对于小型民族器乐曲来说,四部再现曲式或多部再现曲式是十分独特的,这在西方传统音乐中为数不多。我国的散——慢——快的程式方法,是一种独特的、区别于西欧传统曲式结构的传统艺术手法。在曲式部分内部特有的复合呈示手法,以及各种乐思陈述的结构形式等都说明了民族器乐曲在曲式结构方面,有着十分丰富的创造力。这些优秀的民族艺术手法,都应在民乐系学生的曲式公共课的教学中得到充分运用,而不应没有针对性地,把不同基础,不同专业的学生,硬要按照一个课程模式按部就班地学习,那样不仅难以达到最基本的要求,而且还会因此而牵制课程的进度,妨碍他们掌握自己专业所需要的更多、更深的知识。一个学期跟下来,结业成绩虽然能及格,但在自己的实际演唱演奏中,学过的用不上,用得上的又没学,即便是简单分析一下曲式结构,也感到力不从心。这种“学非所用”的教学方法应该进行改革。

二、因“才”施教、学有所用、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改革应针对不同系的具体情况,制订出以部分典型的钢琴作品为核心并各有侧重的教学大纲和谱例。讲授及分析的内容应根据各系相应的情况而定。如钢琴系、电子琴系可用相同的大纲和谱例,以西方巴洛克时期、古典时期、浪漫时期和中国现代的钢琴作品为主,旁及印象派之后的作品,以声乐作品为辅,并对于部分复调作品进行分析与讲解。曲式范围可延伸至协奏性奏鸣曲式、边缘曲式以及自由曲式。声乐系的学生,应以分析中外艺术歌曲、歌剧为主,辅之以典型钢琴作品分析。民族器乐演奏的学生应以分析民族器乐曲为主,以分析钢琴作品为辅,掌握民族器乐曲式及陈述结构特点。只有这样以相应的教学大纲和谱例,来教授不同专业的学生,才能做到因“才”施教,针对性强,才可以更多、更广泛地接触与自己专业相关的音乐文献,做到学有所用,有利于学生专业课水平的提高,增强学习积极性。

以相应的教学大纲和谱例,教授不同专业学生,有如下好处:

1.针对性强,可以更多、更广泛地接触与自己专业相关的音乐文献,学有所用。

2.增强了公共课的学术性,能激发教师的进取精神。

3.因“才”施教,减轻了学生的负担,解决了基础差跟不上、基础好不解渴的问题,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与学生的专业联系密切,有利于自己专业课的提高。

三、应加强曲式课与和声课、乐理课的对接关系

笔者在教授曲式公共课时,深深体会到曲式课与和声课、乐理课的脱节现象,特别是和声课,这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首先,在曲式课的实际分析中,学生不能熟练地分析出和弦功能以及调式调性;其次,曲式课中所涉及到的和声远远不止和声公共课讲授的一级关系转调的范畴;再次,单纯的四部和声写作已很难适应曲式课的需要。因此衔接好这三门课程势在必行。

那么如何能在有限的课时内把三门课程衔接好,达到最佳效果呢?

首先,这三课应该由一位老师来贯穿讲授,这样教师在讲授一门课程的过程中,可以兼顾其他两门课。如在乐理课的讲授中,对于调式调性的分析,除了单声部旋律外,还应加强由旋律与和声结合而成的主调音乐的分析。同时还可以把曲式课中,涉及到的重复、再现、模进等发展音乐的基本手法,在乐理课中讲解、分析。而和声的学习,应以谱面的和声分析为主,并且一定要结合曲式结构分析。

其次,应该把这三门课的课时重新调整分配。目前沈阳音乐学院乐理课、和声课和曲式课这三门课,由以前的2.5学年变为2学年,其目的就是要把这三门课融为一个整体,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把学习效果达到最高。但就目前学时分配,笔者认为不太合适,乐理课36学时、和声课72学时、曲式课36学时,乐理课学时过长,而曲式课学时过短。把乐理课的学时减缩为16学时左右即可。因为在入学前,学生都系统地学习过乐理,有的学生学过若干遍,而入学后再让学生重新学习,学生感到乏味,教师也没有热情。如果一味地加深乐理的难度,可能会出现死钻牛角尖并且是毫无意义的问题,不实用,要么就是涉及到了和声、曲式其他学科的问题。所以,笔者认为,用16学时把乐理复习一遍,足矣。

在和声课的72学时中,用36学时学习四部和声写作,范围到一级关系转调的程度,虽然时间比较紧,但还是可以做到。在后36学时的学习中,主要是和声分析的学习,分析的深度可扩大到和弦外音及远关系转调,曲式结构掌握到单三部曲式的程度,并且分析的谱例尽量以完整乐谱为主。这样经过72学时的学习,学生能较好地掌握小型曲式的结构分析、和声分析、调式调性布局及发展音乐的基本手法等,为大型曲式的掌握打下牢固的基础,使学生在曲式课的学习中,能够适应授课的难度及节奏。由于曲式课涉及的内容多,难度较大,把乐理课剩余的课时,加入到曲式中,使曲式课的学时扩展到60学时左右,这样时间就比较充裕了。通过学时的调整,把乐理、和声、曲式三门课程的讲授真正地成为一个整体,而不是相对独立,使学生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也为研究生入学及读研期间曲式的学习铺平了道路。

然而,要真正去实施曲式公共课的改革并非易事。改变多年上课的模式,一下子恐怕在感情上难以接受;还有,新的理论体系的确定、新的教材的编写、教学大纲的制订、谱例的选择、分析的范围都需要一个重新梳理的过程,很难在短时间内完成,并且对教师的知识也要求提高。

四、充分利用课件辅助教学

曲式公共课教学改革,还要充分利用课件辅助教学,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提高学习效率。

在传统的教学中,分析谱例,通常要说在多少小节,是谁的重复、变奏、模进、减缩、倒影等;在多少小节处,第几拍,是什么音,和弦是什么,这样分析起来特别麻烦,而且有些学生经常不能及时地找到谱例位置,久而久之,学生便对这门课失去了兴趣及信心。通过课件及展示台把谱例、文字、图形、图像、视频、音频等方式融入到教学过程中,使教学更方便、生动形象,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对教学内容更容易领会和掌握,提高学习效率。一改大家普遍认为呆板、机械、缺乏启发性、缺乏创新思维与能力的传统教学模式,从而把枯燥乏味、被动学习的习惯变为主动,并且教师利用先进的备课工具进行备课,不仅可以提高教师的备课效率,而且教案还可以永久保存,方便了教案的再利用和教师之间的交流。

在自制课件时,教师首先考虑的是怎样才能把课堂教学达到最佳效果,变枯燥为有趣,因此自制课件的过程也是对知识重组的过程,这个过程必然会使教师教学的创新能力得以发挥。如果所制作的课件与传统的教学模式一样,那实际就失去了运用现代化教学设备的意义。

掌声课件篇6

一.教学机智的界定与特点

所谓教学机智,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适应教学的需要,灵活自如、随机应变地驾驭课堂教学进程的一种能力。它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面对突发事件,能敏感地洞察学生的思维,快速调整教学方案,采取新的措施,圆满完成教学任务。教师的教学机智具有以下特点:

1.果断性。要求教师在面对突发事件时,必须做到冷静沉着,判断准确,且行为要果断。

2.巧妙性。处理比较棘手的突发问题时,应变策略要巧妙,既要因势利导,又能掌握好分寸。

3.灵活性。处理突发事件时,运用开放敏捷的思维方式,做出灵活多变的反应,把事件巧妙、完善地处理好。

二.课堂意外的类型

我们把课堂常规教学情况之外的其他情况,称为课堂意外。它主要有以下几类:

1.教师行为失误。如衣着、言语不慎露丑,举止不当,教学内容出错等。

2.学生行为失当。指学生有意无意地干扰课堂秩序,违反课堂纪律的行为现象。如贴小纸条,有意表达不满情绪,公开顶撞老师等等。

3.学生发言意外。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没有按照教师设计的思路回答提问,提出一些教师意想不到的疑难问题,使教师一时难以回答。

4.教学环境失常。课堂教学中,教学环境突然发生变化,以致影响正常教学的现象。如正在使用的多媒体、实物投影仪突然发生故障,附近店铺开业庆典鸣放礼炮,小鸟或蝴蝶飞进教室,教室外有人大声谈话,放鞭炮的声音,突如其来的闪电、暴风雨等等。

三.语文课堂教学机智的运用技巧

教学是复杂的劳动,出错、失误和意外在课堂教学中屡见不鲜,这些都是宝贵的教育资源。利用好这一宝贝,不仅要有沉着应变的教学机智,更要有敢于查错、容错、改错的胸襟和勇气。正确对待,妥善处理,对教学能起到烘托、补充、增效的作用。教学机智有规可循:

自我解嘲,幽默对接。有时教师在课堂上的衣着、举止、言语不慎露丑,成为学生的笑柄,有经验的教师往往能坦然面对,用幽默的语言自我解嘲,摆脱窘境,并给学生意外的收获。有位语文老师上公开课,快步走上讲台时,一脚踏空,翻身跌倒。全班哄堂大笑,老师陷入无比尴尬的境地。可这位有经验的老师慢条斯理地站起来,挺直身子认真地说:“同学们,这就是我给你们上的第一课:一个人可能失足跌倒,但只要鼓起勇气,他就一定能够重新站起来!”全班立刻鸦雀无声,接着爆发一阵热烈的久久的掌声。

无独有偶,安徽的吴华兵老师有次上公开课时竟莫名其妙地摔倒了。班里顿时乱成一片,桌椅的响动声,学生的惊叫声,一时间全都向他涌来。他站起来,拍拍身上的灰,然后面带微笑地向全班同学说:“谢谢今天的值日生,因为他的地扫得很干净,你们看我的衣服一点都没脏。”说着他来了一个360度的单脚立地旋转,乱哄哄的课堂顿时变成一个笑声的海洋。等大家的笑声小了些以后,他又说:“如果大家能记住这样一句话,那这一跤也没有白摔了。”说着他在黑板上飞快地写下:“让你在平坦的路上摔倒的是你自己,走好你脚下平坦的路。”当他转过身的时候,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这掌声,是对老师机智幽默的感佩,也是对老师敬业精神的赞许。随机应变既维护了自尊,又赢得了学生的信赖和尊敬。

妙言点化,德才服人。对教学中出现的矛盾冲突,有时引用一些名言佳句,往往能化解矛盾,活跃气氛,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有位教师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冬日讲授朱自清的《春》,刚把课文范读完,同学们大都为老师声情并茂、富有磁性的朗读所感染,沉浸在课文所描绘的春光明媚的境界中。突然有位学生唱了一句“春天在哪里呀”,此时,大家都把目光投向这位同学,有的脸上现出厌恶的神情,大概觉得这样捣乱不应该;有的笑了起来,或许觉得又有好戏看了。面对这一突况,这位教师没有慌张,他慢慢地走近那位同学,没有训斥,而是笑眯眯地说:“现在虽然不是春天,但却孕育着春的生机。诗人雪莱有一句名言―――‘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你还记得吗?”正在这时,一阵风猛地把教室的门吹开了,一团雪花随风裹了进来。老师快步走向教室门前,伸出双手,接住了几朵小雪花,大声地说:“瞧,雪花迫不及待地来告诉我们,春天就在它的后面!”“哗―――”同学们都为老师这句精彩而富有创意的话鼓起掌来,深为老师的教学机智和才情所折服。

借题发挥,巧妙嫁接。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存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做出相应的变动。”有些偶发事件,乍一看来似乎与教学内容无关,但如果能展开联想,往往会找到教育的契机。

有次上课时,我正在分析“僧敲月下门”这首诗时,忽然一名迟到的学生“砰”的一声,破门闯入,旁若无人,匆匆入座。我没有直截了当地批评他,而是就“诗”取材,问同学:为什么“僧敲月下门”而不“僧推月下门”或“僧撞月下门”呢?”同学们酝酿后回答:因为诗人有教养,讲文明,懂礼貌。然后,我又轻声地问那名迟到的学生:“你认为大家的回答对吗?你赞成‘敲’还是‘推’、‘撞’呢?”那名迟到的学生脸红了,同学们也笑了起来。

这样做,远比声色俱厉地训斥的效果好得多。

班级演讲比赛,同学们都很紧张,没人愿“打头炮”,我只好点名。那位被点名的同学犹豫了片刻,鼓足勇气“嗖”地站了起来,“咣当”一声,邻座桌面上的一瓶墨水被他碰倒在了地上。顿时,教室里鸦雀无声,他尴尬地愣在那儿。看到这种局面,我灵机一动,说:“哈!我们的第一炮打响了――一鸣惊人,墨香盈屋!好,请大家用掌声欢迎他上台演讲!”气氛立刻扭转过来了,那位学生在热烈的掌声和善意的笑声中稳定了情绪,从容地走上了讲台。

在上述突发事件面前,教师能巧妙地把与演讲无关的墨水瓶落地与演讲联系起来,恰到好处地使尴尬局面变成了热烈的气氛,使一起突发事件于幽默的话语中化解。这种临场应变的教学机智,不仅能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而且还能协调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的学力发展和人格健全。

随机应变,控制学态。有些突发事件的出现,会引起学生的关注和好奇,教师可利用这一点,因势利导地开展教育活动,使坏事变成好事。有次上课将结束时,突然从一个学生的抽屉里飞出一位不速之客来,“知了”“知了”地叫着在教室里盘旋。几十双眼睛一下子为之吸引,一时注意力难以收回。我不慌不忙地笑着说:“看来同学们对这堂课的内容掌握得很好,连蝉都帮你们宣告了。既然这样,谁能把这堂课的主要内容概括地总结一下?”同学们在心领神会的笑声中重新把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上来,直到下课。“山穷水尽”顿为“柳暗花明”。

高明的教学机智,可以使一堂事故课获得故事课的意外效果,可使调皮鬼的意外行为得以出神入化的处理。同陈腐的教育观念视学生为捣乱,动辄训斥学生的做法相比,无疑更加高明。

有次语文课,我正指导学生朗读:“一只画眉鸟飞出去,被我们的掌声吓了一跳,又飞进了叶丛,站在枝头上兴奋的叫着。”忽听有人小声哼唱:“我是一只小小鸟,想要飞却怎么也飞不高。”引来一阵窃窃的笑声。我眉头一皱,刚想发火,转念一想,发火不能解决任何问题,何必跟自己跟学生过不去呢?于是就微笑着说:“这首歌确实好听,可画眉会这样唱吗?”许多同学讲道:“画眉不会唱这样伤感的歌,它很快乐。”于是我又顺水推舟:“这样吧,我们为画眉编首歌,表达它快乐的心情。”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为快乐的画眉鸟编了首歌,一度还在班级里传唱。通过我的顺水推舟,生成了一个异彩纷呈的情境,使学生在兴趣盎然的讨论中深化了对文本的情感体验,达到教者不倦、学者不厌的融融乐境。

掌声课件篇7

背景

《掌声》这篇课文以饱蘸爱心的笔墨、朴实无华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身患残疾而忧郁自卑的小英在上台演讲时得到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在这掌声的激励下,她鼓起了生活的勇气,走出了困境,打开了向往美好生活的心扉,变得乐观开朗。伴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透过描写人物外表的语句,我们可以体会到他们情感的变化,进而感悟到“掌声”的内在意蕴。

现在的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生活优越。对于身患残疾的小朋友在生活与学习中会有多大的困难,需要用多大的努力去克服,他们根本无法体会到的。

再者,由于独生子女的普遍现象,造成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很少会去主动关心周围的人或事,特别是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要能够体会课文中所表达出来的这样一种同学间的互相支持与鼓励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那么,针对我班学生实际,我是如何在这方面引导他们的呢?

案例主题

开放的语文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事件和故事描述

在同学们的交流中,我从心底涌动着一种激情,我真切地感受到小朋友们在读书过程中经历了“心与文本”的碰撞,同学们真切地体验到尊重是何等的重要。此情此景,此言此意,促使我引领学生走出文本。

师:同学们,不管小英过去如何,我想同学们的掌声一定会使她走出那个角落,她也会与同学们一块玩,一块说,一块笑了。那么,请同学们看看,我们的教室中有这样的“角落”吗?

生1:我们班于波同学是脑瘫患儿,走起路来也不太方便,平时不愿意和大家说话,原来我还看不起他,不愿意和他交往,通过对小英的内心世界的了解,我感到我不应该那样做。老师,我现在想和于波同学握一下手好吗?

师:当然可以(同学们给以热烈的掌声),这是自发的掌声。好,还有谁想说?

生2:我原来看到于波同学走路摇摆的样子,我觉得很难看,也很瞧不起他。今天,我好像一下子醒悟了,谁愿意得病呢?我们大家越瞧不起他,他心里会更难受,我决定从现在起要经常和他在一起玩,他有困难时,我要随时帮助他,做一个团结同学的好学生。

师:我觉得你今天表现得可真好,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改变了自己错误的认识。正当大家在为这位同学感到自豪的时候,一位同学高高一举起了手。

生3:老师,我不愿意和于波同学在一起玩,因为我妈妈说了,要和学习好的同学在一起,跟着凤凰走永远是俊鸟。

师:(这时,我的心一震,他怎么会有这么可怕的想法,家长不是在误导孩子吗?)这时,我抓住了教育的契机,赶紧问:这篇课文中小英怎样从自卑转变为自信的呢?他说是大家掌声的鼓励。那你能换位思考一下吗?

生3:沉思了一会,说能。我还要回家跟妈妈说,让她以后不要太自私。我以后要团结同学。

看着这一切,我又经历了一次心灵的荡涤,同学们在与文本的对话中形成了共鸣,产生了共振。教室里先是一阵宁静,骤然间又响起了的掌声。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又一次报以最热烈的掌声,能告诉我,这掌声是给谁的吗?

生:这是给大家的!

师:这是赞扬的掌声!这是鼓励的掌声!老师把《掌声响起来》这首歌送给大家。

案例分析

教学中,我以我们的教室中有这样的“角落”吗?诱导学生进入角色,使教材描写的客观世界成为学生自己的主观感受,把教材中的“此情此景”变成了学生的“我情我景”。这样一来,学生就融“我”入境,于“身临其境”之中进行推测、想象,探索文中人物情感变化的轨迹,在角色参与、角色转换中不但丰富了想象,还增进了情感体验,升华了思想认识。

教育思考

角色参与,增进情感体验

掌声课件篇8

九年级的政治课的复习内容知识面广、综合性强,往往一节课的信息容量很大。在复习教学中,如果详讲,教时不够,学生也不易理解把握。如果不讲或者过于略讲,又会影响教材的系统性、完整性,甚至会妨碍学生对整体教材内容的准确把握。而运用信息技术则可以帮助解决这一问题。在复习中,制作多媒体课件,用图表等形式对七、八、九年级各章节的基本知识点进行科学地梳理归纳,将零散的知识点简明而准确地表现出来,整合教材内容,使学生清楚课本知识脉络,形成知识框架,便于学生巩固、记忆。在课件中运用超链接方式,快速地实现正在复习的知识与相关知识的记忆衔接,政治理论观点与热点时政、重大政治事件的联系,扩大复习教学容量,提高复习效率。如在复习九年级政治《了解基本国策与发展战略》时,涉及的重点内容较多,知识不够系统,教师可将本课重点知识用图表的方式归纳,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本课的知识性柜架。并根据本节课的重要知识点,搜集与之有关的教学资源进行整理后,分别以文字、图片等多媒体形式,用超链接的方式向学生展示,使学生能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加深对政治观点的理解掌握。而这些效果仅靠“一根粉笔一张嘴”的传统课堂教学是无法实现的。

二、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增强复习教学的趣味

思想政治课教材中的一些概念和原理很抽象,用传统的教学法去讲解很枯燥,教师本身也觉得讲不透;同时受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识能力的限制,难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而往往成为了复习教学的难点;而有些教学重点光凭老师的口头讲解学生也不易理解掌握,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利用图形、图像、声音、动画技术等综合手段,可以帮助我们化难为易,变抽象为具体。优美的画面,动听的音乐,简洁的文字介绍,教师适时的点拨,激发了学生有复习中的学习兴趣,使得枯燥乏味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增强了复习教学过程的趣味性,使学生易于理解,便于记忆,同时能牢牢掌握,在教学中也就容易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把教师从繁重的备课、讲课中解放出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结合教材内容,利用网络资源,强化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记忆和运用

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声、图结合,将学生的眼、耳、手、脑等感觉器官充分调动起来,强化了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同时,多媒体课件可以让学生深入地理解各个知识点,从局部分析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再到全局综合,便于学生形成一个缜密的知识网络结构,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更容易记忆、理解、掌握;多媒体课件的超链接功能,又能更好地实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迁移运用。如在复习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结合课文内容,采取链接方式,为学生提供相关网站,让学生看到更多、更新、更贴近生活的报道和文章;或者制作集图片、文字、声音于一体的多媒体课件,利用信息技术将最新社会热点引入课堂,将学生所在地区及周边发生的新闻、案例引入课堂,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结合教材观点加以说明佐证,极大丰富课堂教学资源,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有利于突出教学资源的时效性,强化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记忆和迁移运用。

四、转变学习方式,优化教学方式,彰显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教师教学的主导性

掌声课件篇9

关 键 词:中师 声乐课程 教学方式改革

中师 音乐 教育 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小学音乐师资。声乐课作为中师音乐专业的一门基础课,其教学目标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演唱技能、技巧,还要掌握作为一名小学音乐教师必备的声乐 理论 知识和教学 方法 。[1]另外,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声乐师资出现严重不足,单纯的个别课的授课方式已难以满足中师声乐教学的需要。因此,中师声乐教育根据自身的教育特点,更新教学观念,配合教学内容及教材改革,优化课型结构,采用了个别课、小组课和集体课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这样既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其在较短的 学习 期限内,尽可能地掌握必备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成为适应我国基础音乐教育 发展 的合格的中小学音乐师资。同时,又可以缓解声乐师资相对不足的矛盾。[2]

主要的教学方式及其教学内容

1.个别课

个别课是采取“一对一”的授课方式,一般从三年级开始,一周一课时。个别课充分体现了声乐教学的最大特点——“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教师可以根据每位学生特定的嗓音条件、理解能力和歌唱程度,对其发声进行指导和训练,以确定适合学生的歌唱方法,在提高专业技能、技巧的同时,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挖掘,激发潜在的歌唱天赋,尽可能得到个性的和谐发展,展示其音乐表现力。[3]作为未来基础音乐教育的师资,中师声乐教育专业的学生日后都要走上讲台,一方面要通过自己正确、得体的范唱激发学生对音乐 艺术 的兴趣和爱好;另一方面又要把自己对歌唱艺术的理解和体验传授给学生。因此,在建立正确的声乐概念、掌握基本歌唱方法的基础上,个别课在提高学生的歌唱技能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2.小组课

小组课是把三至五个程度相近或同一声部的学生编为一组,是在集体课基础上的提高教学,一般从中师二年级开始,每周一次,连上两课时。小组课的开设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创造了有利条件。小组课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既能相互交流对声乐课程的见解,又能让学生观摩到教师完整的教学过程,学会如何解决歌唱发声中存在的问题,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教师意识和教学能力,体现了艺术性与师范性的结合。

3.集体课

集体课是以班级或年级为授课单位的集体声乐课程教学,从一年级新生入校开始,每周四课时,两课时为一次。学生一起练声,一起唱歌,授课时,教师指定或抽查个别学生进行演唱,并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 分析 和调整训练。[4]课堂教学结束时,教师把作业布置给学生,并在下一次课上,根据学生课下练习情况,进行讲解和比较,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同时,集体课的形式还有讲座、观摩和艺术实践等。其内容可包括发声的基本理论、声乐表演、声乐美学和中外声乐发展 历史 等。

三种教学方式的作用及存在的问题

1.个别课

个别课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灵活性,能充分顾及到学生的声音特点和艺术个性的发展。因此,它的教学效果十分明显,是声乐教学史上最常见最普遍的形式,数百年来,都被广泛采用。在个别课上,学生的演唱和教师的示范对于师生间的交流最为直观方便。这种教学方式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目的、有选择、有阶段地实施,对于具有一定声音条件和发展潜力的学生,它应是声乐教学的主要形式,具有“提高”的意义,而对于声乐条件较差的学生,它则是辅助形式,具有声乐教学的“普及”性。

个别课的缺点是分散量大、教学成本高,容易造成时间上、内容进度很强的随意性。同时,个别课也存在知识单一、信息量小的弊端,学生只注重解决自身存在的某些技术性问题而对声乐教学的系统性、完整性缺乏了解。因此,教师应该允许和鼓励学生旁听个别课,而且听不同教师的课,不但可以学到不同教师的教法,而且可以接触到不同教师的教学和演唱风格,从而活跃思维,激发表现力和创造力。

2.小组课

小组课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师生的能动性。首先,小组课的授课方式为学生之间的 学习 和交流提供了机会,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增强学生的进取意识,使学生既练唱又听课。学生在相互观摩中可以了解其他学生处理作品的思路和 方法 ,也可以学习到更广泛的曲目。其次,小组课上教师能够针对同一层次水平的学生组织教学,通过演唱使学生发现自己的优点和存在的 问题 ,引导学生 分析 共性问题和个体差异,找到最恰当的方法,融教学学习于技能学习中,使学生在学的同时也学会了怎样去教。

声乐小组课又称教学实践,主要是以齐唱、重唱、小合唱为 内容 ,以集体发声和集体歌唱共性为原则的集体教学。对于声乐技能训练的学生,适当采用这种教学形式,有利于学生对歌唱共性的掌握,有效地培养学生在集体中把握自我或 发展 自我的歌唱能力;有利于在声乐共性的前提下,使学生在歌唱内容、曲目选择和歌曲处理上提高效率;有利于增强合作意识、克服紧张情绪、培养健康的歌唱心理、丰富乐感和培养 艺术 实践组织能力。另外,还有利于教学资源和教学成本的节约,减少教师在声乐教学中的重复劳动。

我们当前声乐课所采用的小组课教学方式,从实质上讲还是个别课,主要是逐个进行教学,每个学生只能利用整个教学时间的一部分。对于这种情况,教师应尽可能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声乐基础及存在的问题等条件,把具有一定共性的学生划为一个小组,便于有针对性地进行小组教学。同时,教师在小组课上应该把自己和学生融为一个教学整体,在一个学生唱时,要求其他同学都积极地参与进去,同学间互相切磋探讨,教师作为教学整体中平等的一员,形成互动的教学氛围,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能力、鉴赏评价能力和思考分析能力等。

3.集体课

集体课体现了声乐课程教学的诸多特点,在教师的讲解和引导下,使学生掌握声乐基础 理论 知识,了解学科最新动态与发展,开阔学生眼界并培养其艺术思维能力,提高声乐综合素质。它包括以下诸方面的理论及其实际 应用 :发声器官的生理构造,歌唱中的喉咙打开,歌唱的正确姿势,歌唱的合理呼吸以及如何正确掌握、运用歌唱中的共鸣腔,歌唱中的咬字、吐字、声区的划分及其不同特征,从而使学生了解自己的发声器官,对歌唱发声过程有一个系统全面的认识,建立正确的声乐概念和 科学 的学习理念,避免声乐学习过程中的盲目性。通过声乐集体课程的学习,既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又增强学生分析各种声音特点和解决各种发音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可知,任何一种教学方式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个别课、小组课和集体课相结合的声乐课程教学方式,是根据中师声乐课程教学资源、教学条件、学生技能与素质等实际情况,以人才培养目标为指导,在培养目标与教学形式上,构成的学整体。个别课教学是培养学生掌握声乐技能的主要途径;而小组课教学是个别课的补充和延伸,可以弥补个别课教学中集体歌唱能力、歌唱协调能力和艺术实践能力的不足;集体课可以丰富学生的声乐基本理论。三者形成了中师声乐课程教学互相联系又相对独立、互相制约又不能取代的教学整体。因此,在声乐课程教学中,教学方式的选择和应用一定要尊重声乐教学的自身 规律 ,注重教学方式的多样性和综合性,充分发挥每种教学方式的优势。

参考 文献 :

[1]中华人民共和国 教育 部. 全日制义务教育 音乐 课程标准[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2]朱雯. 关于中师声乐教学的几点看法[j].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0(3)

掌声课件篇10

教学内容分析

《声音素材的获取和处理》是高职《多媒体技术应用》第三章中的一节内容。本课要求学生掌握声音媒体的采集与制作,能综合运用音频处理技术进行制作、编辑及合成音乐。

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多媒体音频处理软件已本文由收集整理有所了解。通过前面几节课的学习,学生对于音频的处理有一定的认知能力,但灵活运用音频处理技术进行专业化的制作、编辑、合成音乐还存在一定难度。本节课主要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并注意分层教学,让所有学生都能有所收获。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声音素材获取的途径和方法,认识常见的声音文件格式,掌握声音的插入、合并、混音等编辑手段。

过程与方法目标:从简单的“录音机”软件入手,体验如何充分挖掘软件功能,解决实际问题;寻找功能更强大的软件,提高处理问题的效率,激发求知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实践操作感受到,不能只是对音乐、音效感兴趣,更要培养自己对声音的制作与处理能力;体验计算机文化对陶冶思想情操、丰富文化生活所起的积极作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声音素材的获取与处理方法。

难点:掌握利用音频处理软件total recorder进行消声、混音等效果的处理。

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师利用多媒体播放配乐散文《琴水漫夜》。

师:作为信息技术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懂得欣赏美、享受美,更要去创造美。《琴水漫夜》这段音频由朗读声音和背景音乐混合而成。那么,这段朗读的声音是怎么获取的?其中的背景音乐又是怎么添加上去的呢?本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声音素材的获取与处理。

2.新课讲解

(1)基础知识学习

师利用ppt课件展示声音、语音、音乐及效果的概念图,如下图。

师:被数字化了的声音称为“音频”,声音文件也就随之被称为“音频文件”。根据音频记录和存储方式的不同,数字音频具有不同的格式。

师利用ppt课件展示音频的格式与获取方法。

①音频文件的格式(如下页表)。

②音频的获取方法:从硬盘、光盘上获取音频资源;利用互联网获取音频资源,常用到的网站有:中国音乐网(music.cn.net)、素材网 (pic00.com/sound)、声音网(5d5y.com/)等,当然搜索引擎的应用也会提供不少帮助。

师:我们已了解了音频文件的格式以及它的获取方法,现在就行动起来,通过录音机软件获取声音素材,并对其编辑处理。

(2)演示操作

教师演示操作利用“录音机”软件进行音频文件的录制,引导学生总结出音频文件录制的基本方法:接入话筒→调节音量→打开windows中的“录音机”→录音→结束录音→保存录音文件。

3.任务驱动,合作探究

(1)任务一

师:请同学们用录音机软件进行录音,分组完成,我们比一比哪个小组完成的时间最短。

设计意图:因为先前教师进行过演示,任务一的实践相对简单,通过任务一的模仿实践,让学生熟练掌握声音录制的基本方法,为后续的学习奠定基础。

(2)任务二

师:total recorder具有在线录音功能,能够录制播放器和其他程序产生的

声音,以下我来讲解它的使用方法。

师利用ppt课件展示使用方法:打开tota→recorder录音机程序→设置录音参数,选择录音源→单击“更改”按钮选择声音文件格式→开始录音(在线录音时可先按下“录音”按钮,再播放声音,total recorder在有声音信号时才真正开始录音)→播放有声音的文件;保存录音文件。

师:请同学们自己动手用total recorder进行录音和编辑处理。

设计意图:total recorder程序相对“录音机”软件功能较强大,任务二是对任务一的巩固和拓展。在任务一的基础上,通过完成任务二让学生自主探究如何设置参数、选择录音源,并在教师的引导下总结出两种软件的不同点。

(3)任务三

师演示插入声音、混声、音频片段的截取,学生边观察边独自完成这三个操作。

生思考:怎样将一段声音分割成两段声音?怎样将两段声音合并成一段声音?怎样删除中间一段声音?怎样将一段声音与另一段声音混合起来?

师提示:能否用较为简单的方法来解决以上这些实际问题?

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体验成功的喜悦,收获失败的经验。

设计意图:任务三体现了音频处理软件的强大功能,是本节课的重、难点。教师通过3个演示,设置层层递进的阶梯、化整为零、降低难度,突破难点。学生通过任务三的完成,进一步提高了综合实践操作能力,体会到了音频处理软件的魅力所在。

课堂小结

师:获取和播放声音是我们必备的能力,处理声音更是信息技术专业学生必备的基本功。对于“录音机”软件,或许大家早已熟知,但我们究竟对它的了解有多少,又应用了其中多少功能?今天的学习应该或多或少给了我们一些启示,对total recorder的体验不仅让我们打开了新的视野,还增添了许多乐趣,“学无止境”这句话在信息技术学习中意义尤为深刻。作为信息技术专业的学生,更需要擅于思考和研究问题,才能驾驭不断涌现的新技术。

设计意图:通过简单的归纳总结,让学生明白对音频处理软件的学习还远不止于此,进一步激发学生深入探究的兴趣。

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