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声教学反思十篇

时间:2023-03-18 21:53: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掌声教学反思,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掌声教学反思

掌声教学反思篇1

    探究性学习(inquiry learning)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主要指的是学生在科学课中自己探索问题的学习方式。最早提出在学校科学教育中要用探究方法的是杜威。在1909年前,大多数教育者认为科学教育的方法主要是通过直接教学让学生学习大量的科学知识、概念和原理。1909年杜威在美国科学进步联合会的发言中第一次对这种方法提出批评。他说,科学教学过于强调信息的积累,而对科学作为一种思考的方式和态度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杜威认为科学教育不仅仅是要让学生学习大量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习科学研究的过程或方法。这实际上就是肯定了学生在实际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因此,一种名为探究式课堂教学悄然而生,它符合教学改革的实际,能使班级教学焕发出生机勃勃的活力效力,能破除"自我中心",促使教师在探究中"自我发展",使得学生在更高的层面上进行学习,从而不断地提升自我,这是对我们一线老师的教学模式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觉得在实际的教学中,作为教师应当鼓励、保护和发展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在课堂中大胆“质疑问难”“追根问底”和“别出心裁”地思考问题是很重要的。当然,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会遇到许多问题,有的问题学生一次就能轻松解决,有的则要经过一番探究以及老师的指导才能解决,但是老师需要保护和提倡的是这种精神和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教学案例】

    以下是我执教三年级上册《掌声》第一课时的四个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一

    (出示句子:说也奇怪,从那次演讲以后,小英像变了个人似的。)

    师:小英以前什么样?后来又变得怎样呢?

    生:在我上小学的时候,班里有位叫小英的同学,她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因为小时候生病,一条腿落下了残疾,她不愿意让人看到她走路的样子。

    她不再忧郁,开始和同学们一起交谈、游戏,甚至还走进了学校的舞蹈房……

    师:“她不愿意让人看到她走路的样子”,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1:怕别人笑话她

    生2:她自卑

    师:“她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你又觉得她怎样呢?

    生:没人和她玩儿,很孤单。

    师:现在她变得怎样,你能用哪些词语来概括呢?

    生1:开朗

    生2:活泼

    生3:自信

    师依照学生的答案板书。

    反思:探究式的学习倡导尊重学生的体验,倡导人人平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没有包办与替代,一切从学生出发,允许他们的想法与预设有距离,老师无须将孩子的想法强行拉到自己的教学设计上来。

    教学设计二

    师:为什么小英会象变了一个人似的呢?

    生1:因为同学们鼓励了她。

    师:你的理解能力很强,你已经体会到了,了不起!

    生2:因为演讲课上,她敢于上台演讲,同学们给了她掌声。

    师:看来,课前你预习得很充分。请大家快速地浏览全文,看看课文哪几个自然段讲述了那次演讲?

    生1:2-4节

    师:你找得很准。

    生2:第二小节一开头写到:一次演讲课上。这个给了我们提示。

    师:你很注意细节,真是细致到位。

    反思:“探究性学习”的理念中提到,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真正地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和谐、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那样的话,学生畅所欲言,思维得到极大的调动,往往学生的答案会超乎想象、前所未有的精彩。

    教学设计三

    我在设计这堂课教学环节的时候,曾经有过矛盾,是为了教学时间而省去孩子自己动手动脑呢?还是扎扎实实地让孩子依靠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和能力,去获得知识呢?最后我选择了后者,我将教参上的目标与课时安排抛之脑后,根据班上孩子的学情,设计与安排了许多让学生既动手又动脑的环节,如:让学生读一读2-4自然段,想一想一共描写了几次掌声,用横线把描写掌声的句子划下来。想一想,同学们在给小英鼓掌之前看到了什么?,默读2-4自然段,把描写小英神态、动作的句子用波浪线划下来。给予孩子充分地尊重与信任,相信他们的能力,老师要敢于放手,要懂得适当的时候缩小自己,反而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则孩子的所谓自主探究性的学习也只是空谈。

    教学设计四

    在探究的过程中,肯定不会一帆风顺,我们要结果,更注重“过程”,在“过程”中当然少不了教师的指导作用。实际上,我们老师善于抓住课堂上生成的某些有价值的东西,自然地引导,同样也是可以达到目的的,当然,千万不要怕花时间。课上,我曾经多次需要学生按我提出的问题,自学,如:1、再读一读2-4自然段,想一想一共描写了几次掌声,用横线把描写掌声的句子划下来。2、同学们在给小英鼓掌之前看到了什么?请默读2-4自然段,把描写小英神态、动作的句子用波浪线划下来。实际上,我在巡视的时候,发现很多孩子勾画的没有达到我所希望的答案,当时,我的内心很矛盾,一个声音告诉我,这课的课时安排本来就比较紧了,就别在这里浪费时间了,直接让勾画对的孩子报答案得了,但是另一个声音又提醒我,这样是不对的,因为就算你公布了答案,勾画错误的孩子未必能弄清楚为什么,那样的话这个环节的训练目的根本达不到,不是形同虚设嘛!因此我特意请了一个画多了和一个画得不完整的孩子来汇报,同时全班讨论,让他们的思维相互碰撞,在探究中达到“知其所以然”的目标。

    【教学反思】

掌声教学反思篇2

关键词:授课时间 课堂提问 课堂气氛 课堂容量

误区之一:授课时间越短越好

在当前的课堂教学改革进程中,有些人从传统的“满堂灌”走向另一个极端,认为课堂授课时间越短越好。有些学校对教师的授课时间提出了明确的限制,有人甚至提出课堂授课时间不宜超过5分钟的观点。实际上,这是一种认识误区。不同学科以及同一学科的不同教学内容之间具有不同的特点,其教学时间的分配不尽相同。每节课内教师的授课时间应根据不同学科、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教学阶段来确定,不能一概而论作硬性规定。

误区之二:课堂提问越多越好

课堂提问是联系师生思维活动的重要纽带,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恰当的课堂提问,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思维,并及时反馈教学信息,提高教学质量。课堂提问重在把握好“度”,要做到:

选择好提问的角度。课堂提问要从新的角度巧妙切入,使问题富有形象性、启发性,尽量避免概念化、一般化的老生常谈。

把握好提问的难度。提出的问题如果太简单,会造成学生思维肤浅,不善于动脑分析问题;如果太难,不符合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易使学生感到高不可攀,进而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处理好提问的广度。课堂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使不同程度、不同位置的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

控制好提问的速度。提问时,一定要根据问题的难易度和学生的反应情况提问。问题提出后,教师要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思考,获取反馈信息,选准提问时机和对象,获取最佳的提问效果。

课堂提问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并非提问次数越多越好。

过多提问会带来以下不良后果:一是过多提问,势必占用较多时间,使教学任务难以完成,反而不利教学;二是提问过多,学生忙于应付,精神过度紧张,久而久之,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不能有效引导学生思考;三是过多提问,所提问题没有经过认真思考,导致提问质量不高,容易产生形式主义而影响教学效果;四是提问过多,容易使教师独处课堂表演舞台中心,增强学生学习依赖性,最终导致由“满堂灌”走向“满堂问”。

误区之三:课堂气氛越活越好

目前电化教具的使用,变静态的灌输为图文声像并茂的动态传播,使教学内容视听化、形声化,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其作用是语言表述或其他传统方法所不能比拟的;以鼓励的方法,用热烈的掌声和赞美的语言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其合理性;为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对问题进行自主探究、热烈讨论更具合法性。但在教学实际中,特别是在各类公开课教学中,这些手段和方法正在被相当一部分人放大并滥用,这主要表现在:

制作的课件越来越大。在各类公开课教学中,有些教师把是否使用多媒体课件作为评价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受此影响,课件制作竞赛在幕后悄然展开。你用静的,我用动的;你用无声的,我用有声的;你用有声的,我用带刺激的。课堂上,教师成了奴隶,手没离开鼠标,板书未写一条;学生成了机器,急急忙忙作笔记,糊糊涂涂全不知。

廉价的掌声越来越多。笔者曾听过多节公开课,发现不少老师常说“你回答得很好(不错、精彩等),请同学们掌声鼓励!”随后教室内响起阵阵掌声。对学生的精彩回答报以热烈的掌声这无可非议,问题在于有些回答质量并不高甚至含有错误观点,经教师“翻译”后也能获得掌声。这些廉价的掌声无原则地使用,不仅不能促进学习,反而会扭曲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是非不分、骄傲自满,甚至使学生感到困惑、迷惘、无所适从,长此以往则势必会对学生的认知产生误导,不利于学生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

掌声教学反思篇3

[关键词]声乐教学;现状;方法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36-0011-01

声乐教学即对声乐基本规律和技巧进行指导与训练,主要是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发生方法,协调好唱歌时的发声器官,训练学生的歌唱能力与技巧,培训学生的歌唱心理素质,让学生将自己的内心情感用歌唱的形式表达出来。而要实现这些目标,就必须要采取有效的声誉教学方法。

一、声乐教学现状及原因分析

现目前,在声乐教学中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学生声乐水平始终难以提升的无效教学,二是教学效率低,学生成长十分缓慢的低效教学,甚至还有学生声乐水平倒退以及出现坏嗓的严重教学失误。之所以会出现上述问题,归根究底,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原因:一是学生缺乏良好的嗓音条件以及心理品质;二是教学教师方法不当,训练手段缺乏科学性,不懂或是不遵循声乐教学规律和心理,主观性太强;三是声乐教师没办法引导学生顺利学习声乐,缺乏科学的、正确的歌唱艺术观念,未能准确掌握到歌唱艺术的内涵和真谛。

二、常见声乐教学方法

(一)心理调节法

对于初学者教师先要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让他们相信自己能唱好歌。然后结合学生的个性化差异,采取最有效、最合理、最通俗易懂的语言与学生沟通交流,让学生自觉去体会和感受这些语言,收获良好教学效果。如在哼鸣练习的时候要求学生顺利完成g2的哼鸣,但学生开嗓后因为心里没底气,声音突然虚了不敢唱。这时候教师就可以运用戏曲里的吊嗓法,引导学生坚定、果断地唱出来。消除学生的畏难心理,自然就能大胆发声了。一开始声音会有点挤,教师只要做好开喉吸气、气沉丹田、保持状态、腰部支撑、小腹外弹等引导,学生就能自己思考和体会,逐渐完成这些动作,进而掌握正确的发声方法。

(二)整体性教学法

整体性声乐教学即有效结合音乐形象和学生生理素质及心理素质,实施学,让学生实现各方面的同步进步和发展。在运用整体性声乐教学法的时候,教师要坚持“局部服从整体-整体服从内心-内心服从音乐”的原则[1],把学生生理和心理与音乐紧密结合,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声乐的学习与训练中,逐渐培养学生对各个因素相互间的协调能力,进而实现歌唱技能的有效提升。运用整体性声乐教学法,对学生展开有效培养和训练,让学生在声乐学习中少走弯路,每次学习都能有所收获。

(三)直观对比法

首先是示范和模仿。声乐教师要具备较强的示范能力,自身歌唱技能也很重要,在实际教学的时候,要能做到视觉、听觉和触觉三者并用,让学生能更真切体会和感受,逐渐掌握并巩固这一技术。如在吸气和呼气训练以及延长音和跳音训练的时候,教师可以示范并让学生用手分别感受肋、背部、腰部和小腹,认真感受并体会发声过程中动作的保持及灵活运用(收、弹、扩张等),进而让学生在训练的时候也能保持正确的动作习惯,逐渐学会控制和延长气息。

其次是借助现代科技方式展开直观对比教学。学生可以用录音设备录下自己的声音,多听几次,找出问题和不足,这个过程能训练学生对声音的辩别和鉴赏能力;用录像设备将教学过程记录下来,让学生观看视频,更直观找到演唱中存在的问题,明确课后练习的方向和目标;鼓励学生多听演唱录音带、歌唱家的CD唱片、多看录像或是现场演出,进一步强化学生对正确声音的概念,提升学生的音乐修养。

(四)启发想象法

首先理论联系实际。在教学中教师要多将理论知识与实际联系起来,如在吸气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体会喝水、打哈欠等动作,通过感受做这些动作时气息的走向、身体各器官的状态等,让学生逐渐吸气时的状态。金铁霖老师就曾在《金氏教学法》中提到“要把实际生活中可以做到的一些动作用在歌唱训练中”。所以,在声乐教学中紧密联系实际生活展开声乐训练,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其次声东击西,出其不意。在声乐学习中,有的学生会有吸气浅、喉咙紧、动喉头、咬字不统一等问题,一唱歌就脸红脖子粗,要避免这类问题,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去“想象”,用“支点”启发学生。如引导学生想象头上有根绳子将头提起来;想象弯腰吸气的时候腰部周围的支持扩张;想象喝水时候喉咙的状态等[2]。通过想象打开学生思维,让学生认真体会。

(五)发声练习法

在发声练习的时候要遵循从浅到深、从易到难的原则,注重技巧训练。可以从同度开始发声练习,通过三度、五度、八度等音阶训练,让学生逐渐掌握真假声的过渡窍门,能自由穿梭于真假声,演唱高音和低音时声音要统一,不管在哪个声区,声音位置始终保持不变,不能有明显的位置变动,而且声音要始终保持连贯性、流畅性和清晰性,尽量不要有声区过渡痕迹。教师要尤为注重对初学者的指导,帮助他们掌握比较科学和完整的发声法。在具体训练内容上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体情况,因材施教,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

(六)反思性教学方法

反思性教学即“教学主体利用行动研究,不断探索并解决自身、教学工具、目的等有关问题,实现学会教学和学会学习两者的有机结合,不断强化教学实践合理性,让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3]。反思性教学要基于教学实践之上,以解决教学问题为目的,实现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教师要多与学生沟通交流,实现两者的共同发展;教学实践必须具备合理性和一定的科学依据。运用反思性教学法,能有效激发教师潜力,提升教师的软实力和硬实力,强化教师的学术思想,进而更有效地进行声乐教学,也让学生声乐水平得到快速提升。

三、结语

综上所述,声乐教学内容很多、形式很多、方法很多,每位声乐教学都应有一套自己的声乐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改进、调整和完善,使教学方法更具灵活性与适应性,面对不同类型和条件差异的学生都能很快找到最合适的教学方法。但不论何种声乐教学方法,教学目的都是一致的――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发声方法和技巧,提升学生的声乐演唱水平,培养学生的良好音乐素养。

参考文献

[1] 常欣.浅谈声乐教学方法探究[J].价值工程,2013(25):197-198.

掌声教学反思篇4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9A-

0061-02

最近,笔者观看了特级教师林丽的教学视频《掌声》。林丽老师用“掌声”进行精巧的课堂引入,对教材合理安排,突出重点,使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通过反复朗读,学生培养了语感,情感得到升华,在学到知识的同时,发展了思维,突出了语文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

一、暗喻引入,用问题导入课堂

“掌声”暗喻课文主人公英子因腿部残疾,从来不敢发言,由于同学们掌声的鼓励而变得自信起来,能勇敢地走上讲台去发言。林丽老师在课堂上创设教学情景,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课堂开始时,林丽老师首先对学生说:“今天,林老师给你们上课,大家欢迎吗?”学生齐声回答:“欢迎。”林丽老师说:“请你们用掌声来表示。”学生报以热烈的掌声。这与课题相呼应,学生的情绪被调动起来。林丽老师又说:“第一次来给大家上课,林老师的心里有一点紧张,给我一点鼓励好不好?”学生又一次报以热烈的掌声。这一简短的暗喻引入,引导学生从热烈的掌声开始,将掌声与课文紧密相连,沟通了师生的感情,拉近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

课堂上,学生自然真诚,踊跃发言,课堂气氛活跃。这除了林丽老师的教学充满着对学生的爱之外,还与她所设计的切合学生思维水平又富于启发性的问题有关。林丽老师首先提出两个思考题:“原来英子是一个怎样的小女孩?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呢?”并要求学生带着这两个问题,一边读课文,一边思考。在学生通过第一次朗读初步了解第一自然段内容的基础上,林丽老师强化问题:“谁来说一说英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这是一个怎样的英子?”启发性的问题使学生的回答一个接着一个:“自卑的英子”“孤独的英子”“忧郁的英子”等。为了使学生了解英子的心理,林丽老师抓住句子的关键词进行提问,如:“她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她在想些什么呢?”“英子把头低下去的时候想到了什么?”为了突出教学重点,林丽老师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感受掌声前后英子的变化,再以“掌声”为线索提出如下问题:“同学们给了英子几次掌声?”“同学们为什么给英子这么热烈而持久的掌声呢?”“这个掌声里包含了什么?”“想一想,英子好像听到了同学们在说什么?”“同学们仿佛怎样祝贺她,怎样赞美她呢?”问题的层层深入使学生有了思考的方向,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认识了英子内心世界的变化,理解人性的关爱与鼓励的力量。整节课,学生在感动中感悟,在感悟中感动,激发了学生美好的情感。

二、分析句子,发展学生思维

要理解课文内容首先要先从分析句子开始,进而分析整个段落,最后是对全文的整体把握。林丽老师在教学中围绕“英子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这是一个怎么样的英子”这些问题分析句子,通过提问引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敢想、敢说、敢于表达,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提高了理解能力。在教学中,即使学生的理解是片面的、不够准确的,林丽老师也会用不同的语气,对学生多样性的理解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尊重他们的独特体验,对精彩的回答给予充分的肯定。如在分析句子的时候,林丽老师引导学生分析句子中的重点字、词,让学生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在分析“她很文静,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时,林丽老师引出关键词“默默”,并对“默默”一词进一步挖掘,启发学生分析“她在想些什么”,理解了她在想这些的原因是什么(一瘸一拐),结果又是什么(害怕)。在教学课文第二、第三自然段时,林丽老师针对掌声“热烈而持久”一词启发学生进行重点分析。学生理解了词语的含义后,林丽老师要求学生“也来鼓一次热烈而持久的掌声”,学生“动”起来,全班“热烈而持久”地鼓起掌。

在分析“自卑、孤独、忧郁的英子”,以及后来的“勇敢、快乐和自信的英子”时,林丽老师引导学生分析句子“英子犹豫了一会儿,慢吞吞地站了起来,眼圈红红的”。林丽老师问:“知道她为什么犹豫吗?请用‘因为……所以……’的句型来说一说。”这时全班沉默了片刻,学生在积极思考,接着不断有学生举手,林丽老师赞赏地说:“聪明的孩子举手啦。”林丽老师注意引导学生用“因为……所以……”的因果句式表达,让学生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理解句子,弄清楚其中的因果关系,使他们受到了逻辑思维的训练。林丽老师创造性地运用教材,不拘泥于课文顺序,通过对关键词不断推敲和朗读,使学生全面理解、体会对英子的印象。从总体来看,林丽老师先教第一、第四自然段(结果),再教第二、第三自然段(原因),这种由结果探究原因,从整体上弄清了课文的因果关系,使学生能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感受英子在掌声前后的变化及其变化的原因。教师是学生学习思维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林丽老师还注意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与发散思维能力,把“掌声”的内涵进一步拓展,启发学生概括出“掌声是鼓励、是支持、是祝贺、是赞美,是同学们的一片爱”,然后问:“你们会在什么时候把掌声送给别人?”接着引导学生说出“掌声是 ”的句型,使课堂教学不断得到深化。

句子分析教学需要师生的互动与融和,要首尾呼应,衔接自然。在教学中,哪些句子用了“讲解式”,哪些用了“启发式”,这两者是否恰当结合充分体现了教师教学艺术水平的高低。教师建立在对学生知识水平充分了解基础上的选择,是决定课堂成功的重要因素,促使学生增长知识,发展思维能力。

三、通过朗读领悟丰富情感

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内容、感知语言内涵是这节课教学的重要特点。林丽老师的朗读指导穿插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中,根据不同的情景作出不同的朗读要求。如林丽老师对学生的朗读指导有:“那我们带着对英子这种痛苦心情的理解和体会再来读读这段话好不好?”“我们一起来读这一段话好不好,带着一种高兴的,欢快的语气来读一读”“有的词语我们要强调一下,听林老师念一遍,你听听看,哪些词语读的是重音,表示强调”“让我们一起再用朗读演绎这永恒的瞬间,带着感情一起来读一读第三段”“请同学们在歌声中轻声齐读课文”。教学对课文句子或段落的反复朗读,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不断得到深化。林丽老师指导学生朗读时,态度不是居高临下,而是亲切自然,用的是一种商量的口吻与学生对话。教师用鼓励和赞扬的话语对学生出色的朗读给予了肯定评价,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创设了良好的课堂氛围,如林丽老师是这样赞扬学生的:“从你们的朗读里林老师也已经感受到英子的勇敢、快乐和自信了。”“哦,你很能表扬人,我听了很感动。”“读得非常情深意切,林老师都被你们感染啦。对英子来说,这掌声是那么的刻骨铭心,英子是多么的难忘啊!”“念得真好,林老师被你们的朗读感动了。”“大家今天的表现很不错,让我们为自己精彩的表演鼓掌。”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说明他们对内容有了充分的理解,从另一方面也说明这种学习成果是教师之前成功引导的结果。学生通过前后联系朗读,把局部逐步融入整体,通过前后对比,加深理解了课文内容,激发了朗读的兴趣。林丽老师指导学生运用自读、指读、齐读等多种形式的阅读方法,使学生有较为丰富的语言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了学生的感受和理解能力。

掌声教学反思篇5

[关键词] 声调 手势 可视 点面结合

声调是属于一种特定的声音形象,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东西。世界各国的语言都是有声调的,而只有我们汉语的声调具有表意的作用。聋生通过看舌位,看口型,感知声带的震动等多种手段基本能准确的发出声韵母的读音。可是他们说起话来却总是南腔北调,像是五音不全,真正能用语言无障碍交流的人少之又少。我觉得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汉字声韵母的拼读上,而在于声调的掌握上。因为声调的发音无法像声韵母那样通过直接的手段让学生掌握,只能靠学生自己去体会、去感受、去领悟。

一、以手代耳,运用手势变化初感发音

提到“手”,我们首先想到的是手语,也就是手势语。手势语是聋生交流交往的重要手段,可以说是他们的“母语”。手势语有着形象,直观,灵活等特点。在学习声调时,我们要同时教会学生四声的手势语。以为例,即:

让学生从手势上感知四声的发音是有变化的,从而有意识的加以区别,更好的掌握有声语言。

二、以首代耳,通过改变发音器官状态感受发音

声音是喉头、声带、口腔、鼻腔和咽腔等发音器官共同作用的结果,任何发音器官状态的改变,都将影响发音效果。我们可以运用这一特点,让学生头随手走,头平着移动(阴声的发音),由低头到抬头(阳声的发音),由抬头到低头再到抬头(上声的发音),由抬头到快速的低头(去声的发音)的过程中,学生发音器官的状态发生了变化。学生在这种变化中感受四声发音方法的不同,从而进行正确的发音。

三、以眼代耳,转抽象为可视理解发音

我们知道聋生了解周围事物的主要途径来自于视觉,对可视性较强的形象较易掌握,而对那些抽象、空洞、低可视性的事物一般不易了解和体会。抓住聋生这一特点,我把声调教学转化为一种视觉形象,让学生从感官上体会发音的状态。如的声调教学可转化为:

从这一图解中学生可以体会到一声发音时音调要平稳、均衡;二声发音时音调要从小到大、从弱到强、越来越高;三声发音时音调则要由大到小再转到大,即先高后低,最后转高;四声发音时,音调先大后小,先高后低,和二声发音的感觉正好相反,通过这样反复比较、体会、练习,学生先从视觉上掌握四声的发音感觉,逐步达到真正掌握声调发音规律的目的

四、以生成点带新授点,逐一突破掌握发音

拼音教学是聋生入学最开始的学习内容,是最先有系统接触有声语言的途径之一。学生在学习时很难一次把握教学的内容,生成的东西太多。例如你教声母“”的发音,他有可能发出声母“k”的音。教师在这时千万不要急于纠错,可以将错就错,直接教声母“k”的发音,等学生掌握了声母“k”的发音,再来学习声母“”的发音,这个时候学生就能区别对待,也就更好的掌握“。声调教学也是如此,一定要抓住学生的生成点。这个生成点不是偶然的,而是学生对某一个声韵母的声调掌握较为准确,我们可以抓住这个声韵母让其反复读,形成一个思维定位,带动其他声韵母的声调练习。比如学生能够准确的掌握的四声,而o和e的四声掌握不够准确,我们可以让学生反复读然后带动e的发音:(1)ā―ā―ā―ā―ē(2)á―á―á―á―é(3)ǎ―ǎ―ǎ―ǎ―ě(4)à―à―à―à―è。

五、以部分带整体,点面结合感知发音

掌声教学反思篇6

在多年的小学体育教学中,我始终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不仅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激发运动兴趣,还注重体育教学中的第二语言,它是指教师运用哨音、手势、掌声等非语言音响和动作将信息传给学生。在小学体育教学和体育训练中正确应用第二语言,将有利于体育课的组织教学,保证体育课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一、哨音

哨子是小学体育课中常用的教学工具,哨子的正确吹法,应当是让上下嘴唇收紧,夹住哨子,舌尖顶住哨嘴,按节拍要求,及时地放开舌尖,腹肌紧收,胸腔憋住,用丹田之气呼出强气流,冲击哨嘴。

在体育课教学中,体育教师借助哨子的作用,以哨音为第二语言,进行召集队伍,指挥练习,信号联络,教学比赛等。体育课的哨音应体现其庄严性、权威性和明确性,应培养学生对教师的哨音有快速和绝对服从的反应,把哨音当做教师的某种命令。

我在体育课中对哨间的应用作了明确规定,学生对哨音也就有了明确反应。如规定“嘟、嘟、嘟……”表示“集合啦”。“嘟、嘟……嘟”表示“预备……开始”。“嘟、嘟、嘟、嘟”表示“练习停止”;“嘟嘟”表示“注意”!“嘟――”一声长鸣,用于下课,意思是“时间到”等。特别是在球类项目的教学中,由于学生分散练习,范围较大,球的响声大,仅靠嗓门不好指挥,用哨音指挥效果更好。教师做完示范后,学生在规定区域中分组练习,教师在纵观全体的观察中,发现普遍存在的问题后,即用规定的哨音代替嗓门,“嘟、嘟、嘟、嘟”让学生“练习停止”,然后统一讲解,指出问题或纠正错误动作后,再用“嘟、嘟……嘟”表示“预备……开始”。继续统一练习。这样,课堂的练习显得既统一又有秩序,学生的技术动作既能得到及时纠正又能提高练习密度和运动量。在教学方法上,利用哨音对学生进行反应训练,规定:单声哨音“嘟!”表示向前快速启动跑;两声哨音“嘟嘟”表示急停;连续三声哨音“嘟嘟嘟”表示转身跑。利用这种方法克服了在课的准备部分中单纯做徒手操等较呆板的上课模式。由上可见,作为体育课的“第二语言”――哨音,是体育教师不可缺少的工具和助手。

二、手势

打手势是语言交流的一种特殊方式,在体育课教学中,正确的运用手势,可以使体育课进行得更加顺利,使体育课组织得更加严密。我在体育课教学中,给学生规定了常用的几种手势:

(1)列队信号:是指教师要求学生列队时所采用的信号。先采用哨音“嘟嘟嘟……”(表示列队集合),然后再作列队集合手势:如左手握紧,拳心向外,右手五指并拢,掌心朝下,右手侧平举,即表示成原来的四列横队集合。若哨音和左手不变,右臂改为前平举,即表示成原定的高个学生在前的四路纵队集合。

(2)散开信号:是指教师要求学生两手侧平举自然向两侧散开时采用的信号。即信号为一长声哨音和一短声哨音,“嘟……嘟”,然后两臂屈肘于胸前、五指并拢、手掌并向两侧来回拨掌。

(3)轮换信号:是指学生在分组活动中,教师要求学生进行轮换时所采用的信号。即信号为“嘟嘟……”然后两臂屈肘于胸前、交叉双手五指并拢。

(4)暂停信号:是指教师要求学生暂时停止活动时所采用的信号。即信号为一长声哨音“嘟……”,然后左臂屈肘抬起,五指并拢胸前,掌心朝下,右手用食指顶在左手的掌心下,成裁判的“暂停”手势。

在体育课中,教师能够灵活地运用体育课常规的各种手势,再配合所规定的各种哨音,学生耳闻目睹十分明确,这样教师既不用大喊大叫,也不用频繁调动队伍或东奔西跑,顾此失彼,浪费时间,就能给自己的教学工作带来很大的方便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掌声

掌声,在体育课和体育训练中如果能够充分利用好,将会给体育教学和体育训练带来显著的效果,也能充分体现“第二语言”的特殊作用。如:在讲授投掷标枪的投掷步时,为了让学生正确掌握投掷步的节奏,在分组练习时,我用双手击掌,发出“哒……哒……哒哒……哒”的掌声,使学生边做边体会投掷步的要领和节奏,在训练三级跳远运动员时,为了让队员能正确地掌握每一级跳的步幅和节奏,队员在练习中,我的掌声发出“哒……哒……哒……”的步幅节奏,使队员的每一跳都按掌声的长短节奏进行练习,以便更好地体会和掌握其技术动作。

掌声教学反思篇7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 初中英语教学 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1-0132-02

1 初中英语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师生间互动较少

大量的英语教学多媒体课件设计方向都只停留在方便教师教授知识的层面上,而忽视了有助于学生吸收知识的手段。即演示播讲教学内容的方式越来越多种多样,而留给学生反馈信息的方式一直在多媒体教学中被边缘化。多媒体课件包含的内容以教师预定的顺序为播放顺序,并没有把学生根据兴趣选择学习内容的先后考虑进来。在整个课堂进行中,很少英语化的师生互动,学生从古典的照本宣科式课堂换成了画片音频流水似的,没有任何总结提问的单线课堂。注重教授过程忽视学习过程跟反馈,让教师无法掌握课程设计的合理性,无法因材施教更加完善自己的英语教学材料,也不利于学生思维训练,这样的多媒体教学方式也无法体现该项技术在方便人机对话和迅速反馈学生学习成果信息的优势。

1.2忽视了学习内容

不同于以往教师黑板白粉笔字以简单的肢体语言跟声音教学的方式,多媒体教学可以让整个教学课件像电影一样精彩生动,声音,图像,分镜运动等可以调动学生全部的感官引起兴趣。但这种吸引力是一把双刃剑,大部分农村学生对各项新技术不能达到见怪不怪的心态,对于这样光鲜亮丽的多媒体课件,可能注意力被课件本身的声光色所吸引,却没有注重蕴含在其中的教学内容,这无疑是舍本逐末事倍功半的。这样,知识的学习掌握反而受到了干扰和影响,文字变为图像的想象转换过程被多媒体技术代替了,学生思考和想象的空间变得狭窄。

1.3削弱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在英语教学中的核心作用有所减弱,教师讲授知识的职责被多媒体课件所代替,更多时候变成了点击翻页跟从旁辅助的地位。即使在多媒体教学的课堂中,教师也应该继续处于整个教学过程的主导地位。教学内容的选择、通过怎样的手段让学生掌握知识,师生互动交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进度都是教师在课堂上需要负责的部分。然而在英语多媒体教学课件出现之后,有一些教师把上述的教学任务都交给了电脑跟幻灯片放映设备,整个课堂下来,师生交流非常稀少,教师已经变成了电影放映员,这样的教学过程无疑是本末倒置的。

2 初中英语教学与多媒体有效整合的对策

2.1运用多媒体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从无数成功的教学案例上都可以得知,兴趣是学习成功最大的动力。能够掌握知识,如何在单位时间能掌握更多知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兴趣。

中学时代是人一生中各种感官反应及感受力最鲜活的时代,因此大部分初中生表现出活泼天性,喜欢争取更高层次以及表现自己。多媒体教育运用声光电的综合方式激发了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摒弃以往较为干瘪的传统教学方式,教师念学生跟读的方式,充分调动十几岁学生的各种认知感受力,把课本上的铅字变为跃动在屏幕上美丽的图形图像悦耳的声音新奇的动画让学生在享受快乐的同时学会知识。这种方式对学生听、说、读、写等英语综合能力的提升有很大效果。

2.2运用多媒体可以推动学生自学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信息技术革命继工业革命之后第二次对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影响,教育领域当然不会例外。多媒体教学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改变了以往黑板白字的平淡教学方式,在英语教学领域上应用越来越广泛。多媒体教育方式更生动具象化、内容涵盖面更广,大大的拓宽了学生的思维广度。计算机模拟出类似国外生活工作的场景,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国内英语学习没有语境的缺点。多媒体新鲜多样化也让学生的兴趣被激发,注意力紧紧跟随,提高了英语课堂的教学效率。运用人机互动的优势,让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得到锻炼,让艰深抽象的教学内容比如语法跟阅读教学变得面目亲切起来,不再是长篇累牍

概念性介绍跟重复机械记忆过程。能够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教师在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中可以通过调节课堂节奏,多次演示比较难懂部分知识的课件,或者制作多个不同该内容课件来促进学生的学习。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提前在线上预习该项内容的多媒体课件。图片、声音、动画三位一体的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探索思维的空间,让该项知识蕴含的内容也从平面的文字变为立体的声像动画。

2.3利用多媒体增加师生互动,完善教学服务

在多媒体教学的课堂上,教师并不能成为一个电脑操作员,课件放映员。教师应该时时走下讲坛观察和提问,了解对于转瞬即逝的多媒体课件画面,学生能不能在很短的时间内看懂并且掌握。要时时与学生进行沟通,锻炼他们的英语语言交际能力。教师要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面部表情跟肢体语言更丰富,注重调节课堂节奏,让课堂气氛变得更活跃。多媒体课件只是辅助者,教师不能因为它的介入而忽视了自己的责任,教师必须对教学内容制定,课堂引导组织,学生在课堂上掌握知识的情况,把握主体地位。

2.4利用多媒体的交互性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在以往的教学方式中,教师跟学生互动往往是一种一对一的模式。在更多的情况下,教师无法对自己布置的任务在课堂上得到学生更广范围的回馈。多媒体拥有更方便的人机交互模式,声情并茂丰富多样,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选择适合的内容与相关的练习;在课堂上,学生也能通过多媒体获得更多参与的可能,改变以往单线被动接受教师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重要的部分。传统的维持性学习模式能达到的效果仅仅是掌握这部分科学理论本身,所有关于它的延伸性思考跟总结后的再创新都受到了局限。而在多媒体辅助的创新性学习模式中,教师从死板的照本宣科角色上升为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者,不停留在教会学生某项知识的高度上,而是着重于提高学生的学

(下转133页)

(上接132页)

习能力本身。从“授人以鱼”变为“授人以渔”,让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成果提升的同时提高学生学习各项知识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朱丽芳.多媒体技术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2/s1.

[2]徐萍.多媒体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科研论坛,

掌声教学反思篇8

启发式教学作为一种新兴的高效教学方法,对于发散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兴趣具有重要意义。学生在启发式教学法中处于核心地位,老师起到从旁辅助和引导的作用,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学生处于被动地位的局面,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升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本文从启发式教学法的概念出发,分析了高校声乐教学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指出了启发式教学法对声乐教学的积极作用,并对启发式教学法在声乐教学中作用进行了讨论,希望能够为声乐教学工作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

启发式教学法;声乐教学;积极作用;具体应用

声乐教学作为一门艺术类课程,不仅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专业的声乐技巧,还需要学生在演唱过程中流露出真情实感,达到声情并茂的表演意境,引起听众情感上的共鸣,实现更加理想的舞台表演效果。但是传统声乐教学方法主要是以老师讲解和示范教学为主,没有给予学生足够的想象空间和自由发挥空间,严重局限了学生思维的发散,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对声乐作品理解不够全面,在演唱过程中缺乏真情流露,导致声乐演唱比较空洞、乏味,无法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所以必须对声乐教学方法进行创新、改进。

一、启发式教学法的概念

启发式教学法既是一种高效教学方法,也是一种新型教学思想,是在坚持基本教学原则的基础上,教育观转变的具体体现。启发式教学法的本质含义,是以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的,结合学生的基本情况以及教学安排,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对学生加以正确引导,使学生能够自主地完成整个学习过程,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启发式教学法重新定位了教与学之间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核心主动地位,老师仅仅对教学起到组织和引导作用,所有学习任务基本都是由学生自己完成的,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能够实现更加理想的教学效果[1]。

二、声乐教学的优势及存在问题

(一)声乐教学的优势

声乐教学属于艺术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在提高学生审美能力、陶冶学生情操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使学生能够在艺术氛围的长期熏陶下,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是促进素质教育发展和实现的有效途径。通过开展声乐教学,能够使学生在唱歌和跳舞的过程中,加深对音乐作品的印象和理解,深入了解声乐作品作者所要传达的想法和情感,同时还能加强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和互动。然后再利用表演手法将其进行加强,将声乐作品呈现在公众面前,在满足大众审美需求的同时,提升学生的艺术品位和生活情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2]。

(二)声乐教学存在的问题

声乐教学内容及类型多种多样,不同声乐作品的风格特点及所要传达的思想都是不一样的,很多概念性的东西都是抽象化的,同时,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表演风格也会有所不同。传统声乐教学法都是采用“一刀切”的方式,所有声乐作品以及对待不同学生的教学方法几乎是相同的,都是以理论教学和演示教学为主,忽视了声乐作品以及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导致教学效果不佳,学生无法做到对声乐作品内涵的真正理解,没有掌握较为系统的发声技巧和唱歌技巧,声乐教学效率较低,严重影响了声乐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为了解决声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必须及时更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三、启发式教学法对声乐教学的积极作用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理想的声乐教学效果是建立在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的基础之上的,只有学生将声乐学习作为一件趣味十足的事,才能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中去,提高教学效率。启发式教学法是根据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经过不断调试,了解学生实际的学习需求,科学设置学习内容及难度,保证学生不会因内容过难或者过于简单而失去学习兴趣。启发式教学方法转变了传统灌输式教学方法,通过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营造了轻松、良好的学习课堂环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更多的乐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并带动其他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学习[3]。

(二)活跃学生的思维

在启发式教学方法中,更加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而不是整个教学活动都是按照老师的教学思路进行。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以教材内容为核心,根据教学目的设置各种难度适中的问题,并通过提问、抢答、小组合作、知识竞赛等学习方式,使全体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到声乐教学中,针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各抒己见,将自己对声乐作品的理解和看法在课堂上进行分享。学生在对问题进行思考时,不仅能够加深对声乐作品的印象和理解,思维也会得到充分发散,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开拓创新能力,为学生未来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使学生能够走得更高、更远[4]。

(三)使学生掌握完善的声乐知识

声乐知识具有复杂性、系统性和抽象性特点,很多知识理解和掌握难度较大,并且不同知识点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要想使学生掌握完善的声乐知识,实现更加理想的教学效果,就需要降低声乐知识的理解难度。将启发式教学法应用于声乐教学中,使用更加简单、形象的方式,将复杂、抽象的声乐知识表现出来,提高教学的趣味性,能够使学生注意力更加集中,帮助学生构建完善的声乐知识体系。同时,还能针对重难点知识设置相应的问题,对学生进行强化教学和训练,使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从不同层面和角度对重难点知识进行理解,起到复习巩固的教学效果,提升学生对声乐知识掌握的熟练度,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四、启发式教学法在声乐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一)在唱歌中气息的运用

声乐教学中歌唱气息的学习实际上是教授学生掌握正确调整气息的方法,这是学生进行声乐学习的基础。将启发式教学方法应用于声乐教学中,老师可以利用熟悉的案例让学生在特定的想象情境下进行发声练习,学生通过对想象情境的理解和感受,自然正确学会发声,同时掌握好呼吸的要领。跳音训练也是一种较好地促进学生掌握发声训练的方法。跳音训练能促进学生把握好声线,在练习中能放松身心,保证腹部轻松,处于吸气状态。同时练习跳音能帮助学生锻炼腹肌,使腹肌在经过专业训练后变得灵活而富有弹性,这样更有利于在歌唱时调整气息。对发声技巧的掌握主要是进行基础练习后,采用正确的调整呼吸方法,掌握气息的调节要领,这样才能发出好听的声音,唱出长音[5]。

(二)在声音练习中的运用

声音是表现声乐作品内涵及情感的最为直接方式,声音练习成效会直接影响到声乐教学效果,所以,要想提高声乐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就需要在声音练习中应用启发式教学法,提高学生的发声技巧。原有的声音练习中,都是选择旋律比较简单的歌曲,使学生进行反复练习,很难使学生的发声技巧得到实质性的提高,学生对连音和跳音的应用不够熟练,练习过程比较枯燥、乏味,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抵触心理。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可以有效改善声音练习中存在的问题,比如在连声教学的时候,老师可以将连声发音比作放风筝,使学生根据放风筝的特点,准确掌握连声发音中气息的力度,在保证声音清晰、连贯的基础上,实现声音的自然过渡,避免出现发声生硬的现象,使学生的发声技巧得到实质性提高[6]。

(三)在吐字咬字中的运用

要想将声乐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呈现出来,实现与听众情感上的交流,就需要在吐字咬字上狠下功夫,将作品情感融入到吐字咬字中,在表演时做到字正腔圆、声情并茂,准确的将声乐作品情感传达给听众。在吐字咬字教学过程中,声乐老师应该运用启发式教学法,根据声乐作品特点以及所要传达出的情感,加强对学生的情感训练,使学生在了解和掌握作品情感的基础上,选择更加合适的吐字咬字方法,将作品情感更加全面的呈现出来。比如,在演唱《保卫黄河》时,咬字吐字时要饱含高亢的情感,加重声音力度,使听众能够感受到黄河的磅礴气势,点燃听众的激情,提高声乐表演效果。

(四)在情感启发中的运用

情感是一部声乐作品的灵魂,情感体现是衡量声乐表演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只有通过表演将声乐作品中的情感完全呈现给听众,触动听众内心深处,才能实现声乐表演的最终目的。但是,声乐专业学生的社会阅历不够丰富,理解能力不强,很难了解到声乐作品创作者所要传达的情感,无法在表演过程中流露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导致声乐作品缺乏张力和表现力,所以,声乐老师应该利用启发式教学法提高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赋予声乐作品鲜活的生命力。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利用实际案例,使学生了解声乐作品创作者所生活的时代,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社会阅历,使学生在了解创作者生活背景的基础上,明确创作者通过声乐作品所要传达的情感,在表演过程中融入自身情感,做到声情并茂,提高学生情感表达能力,实现更加理想的表演效果,提升声乐教学质量。

五、结语

声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对于陶冶学生的情操、锻炼学生的心性、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启发式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掌握更加完善的声乐知识,改善传统声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将启发式教学应用于声乐教学中唱歌气息、声音练习、吐字咬字、情感启发中,能够实现更加理想的声乐教学效果,在提高声乐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方面起到了显著成效。

作者:武静 单位:大庆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

参考文献:

[1]张红漫.启发式教学法在声乐教学中的运用[J].北方音乐,2014,(13):99.

[2]王静.启发式教学法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应用[J].黄河之声,2014,(19):37.

[3]陈萌璇.浅析启发式教学法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J].科教文汇旬刊,2014,(23):149.

[4]李媛媛.浅谈启发式教学法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探索,2013,(07):54-55.

掌声教学反思篇9

【关键词】拼音教学;反思

《ao ou iu》是复韵母教学中的第2课,前一课是《ai ei ui 》。现我将《ao ou iu》这节课上好之后的所得所思写下来。

一、采用多种激发学生兴趣的形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整堂课的设计中为了让孩子有兴趣参与到拼音的学习中来,分成了红黄蓝绿四队进行比赛。在学习拼音的过程中,又设计了快乐大转盘,超市购物等环节。同时,课间准备了《声母歌》,调节孩子疲惫的神经。

二、关注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时刻注重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多次的开火车读,男女生读等形式,让每个孩子都发出声音来读。其中一些简单的问题,多留给学困生回答的机会,从回答问题中找到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指导,使之较好地掌握。

以上是自己感觉比较好的地方,当然更多的是不足之处。

一、教学时教学重点有点把握不当,有些环节可简单化处理

在本堂课之前,已经学过《ai ei ui 》,学生对复韵母的发音方法也基本有所了解和初步的掌握,而我在上本课时,仍把太多的时间放在ao ou iu的指导朗读上,其实可以让学生自己来说一说发音的方法,让能干的学生来教一教,这样课堂也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学生学起来也比较感兴趣。之后又让学生来说一说选择其中四声中的一个音来说一个词语或句子,这里更显得脱离教学目标,学生词汇量不大,说起来非常吃力,学生说句子更是捉襟见肘,浪费了大量时间,把本应声母和ao ou iu拼读的教学时间大量地挤掉了,以致于后面精心设计的超市购物没有时间可以呈现。学生在这一环节中也兴趣不大。我反思:教学重点一定要明确,课堂的环节要围绕本课教学重点展开,当发现其中的教学环节学生缺乏兴趣时,对教学重点的达成并没有很大的作用时,应该做相应的调整,而不是照着原来教案中的预设,教案是死的,课堂是活的。如让学生选择ao ou iu四声中的一个音说一个词或句子,学生说不出时,完全可以老师自己直接告知学生,目的是一样的,让学生记住这个复韵母的四声。

二、没有积极调动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在进行教学内容的传授时,课前准备的小红花以及小组比赛等基本上忘记了,特别是发现时间掌握失控之后,急着教内容,学生的有意注意也基本消失了,处于非常疲倦时,没有及时调动孩子兴趣和注意力,只是为教而教,不顾学生是否掌握。如教学拼音的书写,看到时间不够了,强行学生放下笔,拿了一本写得较好的拼音本在投影仪下走程序式地让学生看了一下,流于形式地点评了一下,至于这环节有多大作用,实在不敢想象。我反思:不管时间把握是否得当,课堂是为学生而教,当学生没有兴趣时,应调动学生积极性,而不是一味地赶着把内容教完。学生在没有兴趣的状态下学知识,教得再多有何意义,完成预设的教学内容又有何意义。

三、细节还需多注意

在进行大转盘教学时,孩子兴趣大大提升,不过大转盘中的声调有点凌乱,对学习有点困难的学生来说要看懂可能是有点吃力的,有的学生本来就对拼音学习感到枯燥无味,看到凌乱的声调更是无法提起学习的兴趣。还有学生回答问题时,应注意学生的语言表达是否准确,学生回答完后,进行有针对性地点评,而不是回答完后就坐下,对学生没有及时到位地反馈。我反思:教学来不得半点马虎,每个细节都非常重要,细节决定成败。备课的时候要细心,而上课时对学生细节的关注更需要平时自己多看书,多锤炼,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

这堂课给我的感受是要多多学习,急需提高课堂的应辨能力,提高教学能力。课前一定要充分地备好课,想好课堂中生成会和预设的差别,做好相应的调整。

掌声教学反思篇10

关键词:兴趣 规律 发声 教法

    发声训练是培养学生掌握科学唱歌方法的重要基础训练之一,其目的是使学生的歌唱发声器官,各部分机体的功能,在合乎自然生理的基本状态下,确立起较完整、较系统又科学的发声方法,使歌唱达到气息扎实稳定、喉咙松弛打开、声音优美悦耳、位置通畅圆润、咬字清晰准确、感情真挚动人的境地。虽然发声训练在具体的内容上没有什么固定和统一的教学模式和步骤,但笔者以为对其中一些带规律性的原则,还是应当加以总结归纳,这样才能提高我们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

    一、培养兴趣,发挥主观能动性

    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这也就是说教师要充分调动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它是关系到教学目的的实施成功与否的关键之一。兴趣的生成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某些学习内容所产生的好奇倾向。它在很大程度上停留在学习内容表面,依赖于学习内容本身的特殊性、新颖性和有趣性。在兴趣生成这一阶段,学生以关注和冲动等下意识的动力形式表现出来。心理学研究表明,同人的需要毫无关系的事物,人对它是无所谓兴趣的。凡是人感兴趣的、所欲求的东西,总是在某个方面,某一点或某种程度上与主体需要有一致性。可以肯定地说,兴趣是直接由学生学习需要驱使,间接由学习价值观推动而萌发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学内容的功利和精神价值,并及时准确地传递给学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目的,明确学习的价值和意义,以唤醒学生学习的内在冲动和激情,促进学习兴趣的生成。

    兴趣生成了,人的思维就比较活跃,感知也较敏锐;反之,则会反应迟钝,注意力分散。如有这样一个学生,在上音乐课的时候不管我问什么问题,他都会非常踊跃的举手。当我没叫他回答问题的时候,他便沮丧地放下手,唉声叹气。我批评了他,从那以后,他上课不举手了,并且还和别人说话。我这才知道,由于我的失误,使他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如此,教师应重视启发学生的热情,课堂上从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心,在教学上采取表扬和鼓励的方法,将枯燥的发声练习转变为学生们想学、想唱的一种兴趣。只有当学生有了积极的学习情感和心理,他们才会像机器内部有了发动机那样产生巨大的能动作用,不仅能积极配合老师,而且还能取得很好的练声效果,促使其更多的潜在的素质得到进一步发挥。

    二、掌握规律,运用正确发声法

    对学生进行发声训练,从某种角度说是在人身上制造乐器,这种乐器不同于其他乐器,它完全受人的高级系统指挥,外面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教师对学生发声练习的确定和训练,首先应建立在发声器官的运动合乎其生理自然规律的基础上,要让学生掌握唱歌呼吸的基本方法,即胸腹联合呼吸法,运用胸腔、横膈膜、腹肌共同控制气息,使肺部气息容量增大,控制自如并有明显的呼吸支点。在吸气时,用口鼻同时轻柔、平稳地吸气,要深而自然舒展,身体各部位应自然协调,不要僵持;使气息深入肺底,膈肌下沉,胸腔两肋张大,胸廓下部稍感膨胀,并注意保持;在呼气时,两肩、颈部、下颌及口腔各部位要绝对松弛自然,用胸、腹部肌肉共同控制气息,使气息的运用控制自如注意保持气息,使声音获得气息的支持,不可一泄无余。简单地讲就是打哈欠,使发声器官打开通畅,喉结位置放下。教师在平时要注意对学生进行多做打哈欠吸气的练习,体会喉结的放下稳定和喉结的放松打开,歌唱发声时强调保持吸气的状态,也就是为了使喉头处于较低的位置,始终放松打开,而不堵塞、挤紧。同时强调声带拉紧闭合、向下挡气,也促使了喉头的放下稳定和喉咙的打开放松。只有依靠平时的发声练习去仔细体会,并经过长时期的有意识的训练,才能形成正确的下意识的方法和习惯。当然在平时训练时不可忽视训练过程是受大脑高级神经指挥这一因素。不要将发声练习演变成各种器官的肌肉训练,这样不但不会有好效果,还会出现各种毛病。因此,教师的演唱示范是非常重要的,它能给学生实际的感性认识。正确的示范还能胜过太多或重复的讲解,使学生能在教师正确的示范中,找到自己发声上的不足并加以改正。

  三、活跃思维,展开丰富的想象

    列宁说过:“有人认为只有诗人才需要幻想,这是没有理由的。”我

[1] [2] 

们在任何创造发明中都需要想象,发声训练也不例外。在发声训练中由于声乐教学语言语义的不确定性,使得学生对教师讲述的要求常常感到不易理解和把握,教师采用形象的语言把比较抽象的概念具体形象化。为了达到训练的目的,教师还常采用启发式的感觉教学方法,启发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凭借自己的思维展开丰富的想象,通过对一些具体形象的联想,将发声的原理和机能中各种比较抽象、不易理解的概念变得清晰可辨。所谓感觉教学就是将我们日常生活中能做到的一些动作和感觉用于歌唱和训练之中,通过这些感觉体会到科学的发声状态,达到较好的训练效果。如训练气息下沉时,用闻花的动作、双手提水的感觉去体会,就不至于把气吸到胸上;打开喉咙时,用打哈欠的感觉来启发等等。德国着名的声乐教育家莉莉·雷曼在谈到高音的感觉时,也曾形容说:“声音立在喉咙里的一根气柱或喷泉上”。因而用比喻法,能启发学生在唱前作好积极的思考、准备和调整,做到在唱之前,将声音的正确标准想清楚,才有可能协调好歌唱器官的活动,比单纯讲解生理或技能要求的阐述生动形象得多,易于理解和接受,在教学中收到很好的效果。

    四、因材施教,采用多种教法

    初中阶段的学生,由于嗓音、生理条件与心理素质各不相同,在发声训练中的状态和存在的问题也是各不一样。在教学过程中应采用因人而异、有的放矢的教学法。比如一些内向的学生,在发声训练时,提不起精神,发声状态不到位,不积极。教师就应注意调动这类学生的积极性,谈一些使他们感到愉快的事,在他们情绪达到一定的兴奋时再练声,效果就会好一些。还可采用激将法,逼着他们按教师的要求去做,多唱一些顿音或跳音,这对他们的状态和机能反应的调节有利。对嗓音条件不好的学生,要克服他们的自卑心理,多用鼓励、表扬的教学法,使他们对自己有信心。对一些反应比较慢的学生,应耐心启发、诱导,重复讲解多遍,使他们能够接受。练习曲应由浅到深,由易到难。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的某些长处和优点,以攻其坚,进行针对性的发声训练,从不同的实际情况出发,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并能贯穿到训练的各个环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