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发展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0 17:17:33

林业发展论文

林业发展论文范文篇1

论文摘要介绍了范县县城林业生产现状,就生态环境建设提出范县林业的发展方向和规划目标,并对重点项目建设和生物保护提出对策措施。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项基本国策。林业是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产业。当前,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生态环境建设,做出了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治理水土流失、防治荒漠化、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秀美山川的战略部署。国务院、省政府相继印发了《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河南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和《河南省林业生态工程建设规划》。县委、县政府从优化城乡人民生存质量、优化经济环境,提高范县知名度出发,做出了把范县建成现代化生态县的决策,要求尽快解决影响生态环境的突出问题。根据这一总体要求,结合我县实际,谈谈范县林业发展对策。

1县域林业生产现状

范县地处黄河故道,土壤沙化严重,生态环境脆弱,生物多样性贫乏。发展林果业,提高植被覆盖率,保护和增加生物多样性,是改善县域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的重要保障和措施。范县属平原农业区,林业生产主要有用材林、防护林、经济林等组成,随着“退耕还林”等工程项目的实施,林业整体水平大幅度提高,林业生产已初具规模。

2发展方向和规划目标

根据范县植被发展的条件、存在的问题以及它在生态示范区中的地位作用,植被的发展应以防风固沙、保护农田、改善生态环境为主,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全面合理利用现有资源,充分发挥本地优势。林业生产要按照社会和市场需求,调整经营结构和经营措施,优化品种组合,提高林木覆盖率,实现农田林网化、沟河林带化、道路林荫化、林业产业基地化、多种经营规模化发展目标。不但要创造出优美、舒适、清新、安宁的生态环境,达到人类、资源及环境相互适应协调发展,而且使范县建成林茂粮丰、牲畜兴旺、富足文明、环境优美的现代化新县城。

3重点项目建设

3.1黄河滩区速生林建设

黄河滩区土地瘠薄,风沙土地多,水土流失严重,农业产量低而不稳,林业基础差,防护效能低。该区林业生态环境建设方向应为:①绿色长廊。由南向北沿监黄大堤长42km、宽500m范围内,建造水源涵养林、护岸林和防风固沙林等功能的绿色长廊。②退耕还林。利用“退耕还林”优惠政策,建设滩区速生丰产林基地。③水土保护林。由于地理位置特殊,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日益恶化;水土流失严重区域涉及我县5个乡,计划5年时间把水保林工程全部完成。④防沙治沙。重点抓好黄河滩区的沙化土地,坚持以防风固沙为重点,选择速生、经济价值高、固沙能力强、群众易接受的树种,实行封沙造林,对农田林网实施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建成乔灌结合的高标准农田林网和生态林,适当发展小杂果基地。⑤实施林—草、林—药等间作,大力发展畜牧养殖业、中药材等多种产业。

3.2贯通县域的绿色通道建设

以我县境内的公路、铁路、河流为主线,省道、县道、乡村道路统一规划,路基绿化和两侧绿化统一布局,实现通道沿线林木连成网,使每一条绿色通道都建成绿化线、风景线、致富线。

3.3平原绿化

按照市“以完善林网抓死角,整体推进提高,突出重点抓精品,实现城乡绿化一体化”的平原绿化总体发展思路和省级平原绿化高级达标目标的要求,发展乔灌结合或多层主体结构农田林网,农田林网控制率达99%,由此形成完整防护林体系。

3.4林业生态村建设

林业生态村建设是以增加绿量为主,营造高标准围村林。村庄实行统一规划、统一绿化。街道绿化以高大乔木、常青树、花冠木、绿篱等为主;庭院前后以小杂果为主,形成村旁有林,林中有村、房前屋后披绿戴花,绿满园、果飘香的乡村田园景色。

3.5新区小型公益林

以改善新区生态环境为宗旨,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建设高标准新区绿色隔离带,实现生态、绿化、美化、休闲的统一。运用人文景观和合理配置的植物景观为居民提供休憩、舒适、优美的游乐场所。

4生物的保护

4.1范县生物现状

4.1.1植被。范县的自然植被类型属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由于耕作历史悠久,历史上连年战争的破坏,以及黄河泥沙沉积的掩埋,自然植被已不存在,现存的主要植被是人工栽培植物和田间杂草。主要有5类:①农作物植被。农作物是我县的植被主体,由小麦、玉米、棉花、瓜果、蔬菜等栽培农作物组成,基本熟制是1年2熟或2年3熟,植被随季节变化而更替,其他伴生植物为田间杂草。②阔叶林。杨、柳为我县乡土树种,是林业建设的主体。刺槐多分布在故道沙荒地,沙兰杨、大官杨、欧美杨多在渠道两旁,柳、杨多分布在黄河滩区和背河洼地,“四旁”树种有杨、柳、槐、椿、桑、苹果、梨等,枣、葡萄、香椿等多在庭院宅旁。③灌丛。主要是紫穗槐、白腊、杞柳,多为人工栽培;白腊常见于滩区,紫穗槐多分布在黄河沙区。其次还有少量怪柳灌丛和紫荆灌丛等。④草甸。分布面积少,多在河滩和沙碱荒地上。盐生草甸,主要分布在低洼潮湿的盐渍地带,常见于背河洼地区的盐碱荒地上;湿生草甸主要在土壤比较潮湿的黄河嫩滩、坑塘、沟渠或粘土地带。⑤沼泽植被和水生植被。芦苇主要分布在积水、半积水坑塘内,荆三棱、河草沾泽分布在背河洼地的积水地区,莲群落水生植被在坑塘中较常见。

4.1.2野生动物。由于人类长期对自然环境的干扰,我县野生脊椎动物赖以生存的原始植被已不复存在,由于人为捕杀,除哺乳类中家鼠,田鼠;鸟类中麻雀、啄木鸟;爬行类中的壁虎、晰蜴;两栖类中的蛙、蟾和一些鱼类数量较多,分布较广泛外,其他野生脊椎动物如野兔、黄鼠狼数量已很少,昆虫类在全县野生动物中占绝对优势。

4.2生物保护措施

4.2.1充分利用林地,丰富乔灌木树种。从改善生态环境,保护物种多样性出发,继续抓好农田防护林、防风固沙林、水土保持林、小型公益林、四旁树,积极发展经济林和用材林;改变目前树种单一的局面,提倡多种树种混交,乔灌草立体种植。适应本县发展的乔木树种除有欧美杨及杨属其他几个品种外,还有旱柳、白榆、刺槐、国槐、臭椿、桑、枣、梨、梧桐等,灌木种类有怪柳、紫穗槐等。

4.2.2填补生态位。有3种做法:①不断改良品种,引进适合范县立地条件的品种资源。②增加生物多样性。为开拓生态位资源,充实生态位,大力引进多种生物,如引进平度的优质葡萄,辽宁的水葫芦以及引进花草及观赏木,增加生物多样性,提高系统的稳定性。③增加水域和湿地面积,保持生境的多样性。水域、湿地和森林的功能一样,能为多种物种的生存提供环境条件。

5参考文献

林业发展论文范文篇2

以微电子技术、通讯技术和电子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类社会正由传统的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迈进,正将世界林业带入数字和信息时代。它将推动电子信息技术及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农业系统的发展,引发林业科技革命,是21世纪林业的重要发展方向。

所谓精确林业,是指由信息技术支持的根据空间变异、定位、定时、定量地实施的一整套现代化林业操作技术与管理系统。事实上,这种林业技术体系是信息技术网络化、智能化、数字化综合应用的体现,核心是实时测定工作对象所需工作的质、量和时机等数据。通过对影响林木生长环境因素实际存在的时空差异性分析,判别林木长势优劣,确定影响长势的原因,提出科学处方,采取技术上可行、经济上有效的调控措施,消除和减少这些差异。并按需定量实施灌溉、施肥和喷药,以实现最小资源投入、最大林业收益和最少环境危害。制定出针对性的林业生产措施,在取得最优效果的同时,减少污染,保护生态,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2精确林业主要支撑技术

精确林业以3S技术(GPS,全球定位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RS,遥感遥测系统)、信息技术、智能化决策技术、可变量控制技术等为技术支撑体系,以生态学、造林学、工程学、系统学、控制学、测绘学为指导,能在自动化、智能化、一体化、时效性、准确性、可靠性等方面满足人们的需要,它的建立依赖于地球空间信息基础理论及其他高新科学技术的发展。

3精确林业的源头

由于精确林业依赖于3S系统,而3S系统在欧美发达国家发展很快,因此精确林业在发达国家崭露头角,发展较快。精确林业的概念和实践,起源于发达国家林业生产高效化程度的提高、林业生产中降低成本、提高投入产出率、发展优质高效林业的要求以及环境保护、资源再生利用、林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需求。这些要求反映了人类的共识,既要经济效益和快速发展,又要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可持续发展。

精确林业的构想是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首先提出的。提出这个概念的基础,是当时微电子技术发展推动了智能化监控技术,同时又结合了作物生长模拟、栽培管理、测土配方施肥等技术。由于GPS技术在1990年海湾战争中大显身手,此后美国将这一技术应用到林业生产领域,开创了精确林业技术体系的雏形。到了1992年4月,美国召开了第一次精确林业学术研讨会,精确林业这一概念才逐渐被人们广为接受。

精确林业最基本的技术组成部分是全球定位卫星。后者主要是针对林地面积、林木生长情况等因素的差异而指导人们分别采用不同的经营管理措施等。

4精确林业现状

在我国,精确林业的理论框架逐步完善,技术体系初步建立,应用领域进一步扩大,产业部门逐渐形成。

3S技术及其他高新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森林资源清查、林地面积实时测量、林界划分、护林防火、飞播造林、荒漠化监测等方面。目前,山西省二类调查和数字生态都使用3S技术,林业信息管理系统不仅是林业资源管理的工具,同时也可以为用户创建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管理效益。总之,有如下3个优点:一是节省经费。制作一张林相图或林业规划图,从勾绘草图、小班求积、清样、标注、描色、数据分析、统计等都可以实现计算机化,与人力相比在总体上可节省50倍的经费。二是提高工作效率。提高了内业制图速度,缩短了林业资源数据更新周期;提高各类林业专题调查,如天然林保护工程区划、森林资源分类区划、森林资源分类经营工作效率;提高制作经营决策方案的效率。如此高效地提供林业数据,从而达到了林业决策的适时性。三是使林业经营管理更趋科学化。将空间数据作为不可缺少的因素与属性数据进行综合分析,改变了单一属性数据分析缺陷,使制作的决策方案更加合理;对森林资源的空间属性数据进行动态管理,一旦资源发生变更,即刻对资源数据进行更新,从而准确掌握资源状况,做出有效的决策;制作与生长模型、决策模型等有关的专题地图提供形象化决策分析方案,为经营方案准确、有效地实施奠定了基础。

目前,全国精确林业建设已经启动,这标志着精确林业的研究进入了系统集成与平台建立阶段。随着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精确林业示范地的建立,我国精确林业将由实验转向生产,由技术形成产业,必将拥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强大的生命力。

5精确林业之路

精确林业是一种基于知识的林业技术体系,是知识经济在林业中的最好体现,也是林业创新体系主要组成部分,可以说是一次世界性林业科技革命的历史机遇。更为重要的是,发展精确林业是有效利用生态资源,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求。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地大物博早已成为一种过时观念,因为多年来的粗放性和掠夺性开发早就造成了自然资源的匮乏,再加上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就更少。比如,人均林地占有量逐年下降,水土流失、气候异常、环境污染、土地荒漠化严重,致使自然灾害愈加频繁。

在此情况下,实施精确林业必然可以优化资源,保护环境,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实际上这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战略。但是,在实施精确林业上还有很多困难,如实施精确林业技术必须使计算机控制的林业技术与土地状况的空间差异精确匹配。我国疆域辽阔,林业生产条件复杂,林业领域电子计算机和信息等技术应用较少,基础设施还不先进。所以,一方面,购买精确林业软件并不实用;另一方面要自行开发适合不同地区、不同土壤土质、适应不同气候的精确林业软件也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比如,要创建识别树种、林龄、断面积、蓄积量等的3S软件需要测取大量数据,需要若干年的各个地区、地块的投入、气候变化等历史数据,但各地区在这方面都还没有基础。此外,如果能建立适合不同地区土地情况的精确林业软件,林业工作者的操作和认识也需要有一个过程。

5结束语

精确林业是现代林业发展的必然结果,是超前性的林业新技术,是信息林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国情、省情,研究发展适用的精确林业技术体系、运用体系是必要的。精确林业的研究与发展,将有助于人口、资源与环境方面重大问题的解决,有助于林业资源的高效利用和林业环境保护。GIS作为精确林业的核心技术,也应适应精确林业需要,作技术上的改进与深入。

【论文关键词】精确林业可持续发展

林业发展论文范文篇3

论文关键词:林业;职业教育;产业化;职教集团;对接

林业产业化是指以市场需求和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效益(生态、经济)为中心,以森林资源及生态环境产业为基础,正确确定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分区、分类生产,协同经营,实行企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形成上连基地、下连市场的由结构合理、多条产业链组成的产业体系。国家林业局关于大力发展林业职业教育的意见(林人发【2007】76号)是大力发展林业职业教育,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科教兴林和人才强林战略,促进林业产业化又好又快发展的重大举措,是提高林业建设者整体素质,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

一、发展高等林业职业教育是林业产业化企业发展的要求和坚强柱石

(一)湖南林业产业化现状

林业产业已经发育成为涵盖一、二、三产业的大产业。到2008年底,湖南省全省林业用地面积达到1.86亿亩,占国土总面积的58.47%。有林地面积达到1.48亿亩,森林覆盖率53.67%,活立木蓄积量3.23亿立方米,油茶林2000万亩,年产茶油8.9万吨,毛竹1068万亩,立竹15.35亿根,国有林场177个,经营面积1163万亩,森林公园63个,国有苗圃97个,经营面积5.89万亩,均位居全国前列。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林业产业化系统,2008年湖南省林产工业总产值为319.76亿元。林产工业主要产品产量为:人造板429万立方米,木竹浆纸116万吨,木竹地板(含强化地板)1442万平方米,松香等林产化学产品2.8万吨,林药加工产品3.94万吨,森林食品加工30万吨。

总的来看,湖南林业产业发展的形势是好的,但是与时代的要求差距很大。从横向比较,相邻省区林业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尤其是东南沿海省区发展更快。从省内来看,林业产业在农村经济中所占比重还不够大,对农民收入的贡献率还不够高,与林业的基础地位极不相适应。其突出问题是:(1)产业产品结构不合理,主导产业和产品发展不快。产业结构中,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为:55:27:18。一产业比重大,二、三产业比重小。主要用材树种结构上,松、竹、杨、优良阔叶树种供需偏紧,而传统树种杉木相对过剩。经济林品种上,低产品种多,高效品种少;一般品种多,名特优新品种少;鲜果多,干果少;人造板、木浆造纸、家具制造、松香加工等主导产品发展滞后。(2)投入不足。由于缺乏对新兴产业、特色产业的必要扶持,不少企业靠原始资本缓慢积累,规模小,缺乏技术改造能力,产品多年一贯制。全省规模以上的大型林产加工企业只有8家,家庭作坊式的较多。全省林产品中,获得省级名牌产品称号的仅4个。(3)政策不配套。一方面,人工商品林采伐限额政策、木材和林产品运输政策等还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法律法规滞后;另一方面,有些现有政策还未落实‘特别是中央林业决定和我省贯彻意见规定的多种优惠政策兑现较少。(4)对农户带动能力不强。湖南山地面积大,但农民从林业生产中获得纯收入仅28.44元,仅占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1%,无法带动广大的农民致富。

(二)湖南林业产业化需要高技能人才

(1)林业产业化需要掌握现代林业生产技术与操作,能运用现代林业生产工具从事林业生产,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技能的林业生产者。实现林业产业化,需要不断提高林业劳动生产率、提高资源在林业生产中的利用效率;以生产出更多更好的、安全的、适应市场需求的农产品来满足社会需要。而这些应用离不开新型林业生产者。(2)林业产业化需要能研究、引进、开发和推广应用优质、高效的林业生产新技术,能直接服务于林业生产的产前、产中环节的技术指导与推广者,而林业产业化注重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非常需要林业技术推广部门在产前、产中环节提供有效的服务,这就离不开大量的林业技术指导与推广人才。(3)林业产业化需要具有现代经营与管理知识、市场意识强、有开拓精神、懂经营、会管理的林业产业的经营者与管理者。林业产业化强调产加销、贸工农~体化经营,需要大量的经营管理人才去做好产后服务开拓市场、促进销售,从而带动林业生产,增加林农的收入。(4)林业产业化需要能不断开发和应用农产品贮藏、保鲜、加工与包装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拉长产业链条的农产品加工者。实施林业产业化,要使林业产业由目前的低效益、弱质产业向着高效益产业转变,需要不断延长林业产业链,增加农产品附加值,以适应市场需求,而这些都需要高等林业职业教育为其培养大量的专门人才去完成。

(三)高等林业职业院校培养的高技能人才是林业产业化企业发展的坚强柱石

湖南林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还较低,文化水平和接受教育的程度普遍不高,林业生产中科技含量低,与现代林业相配套的林业服务体系还不够健全,市场信息相对闭塞,林业生产管理落后,不能适应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广大林农,普遍缺乏科技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使大量的科技成果得不到推广应用,有限的资源不能有效利用,严重阻碍了湖南林业产业化和现代化进程。

林业产业化企业已经成为应用科技领域的新热点,亟待拥有一大批有理论、有文化、懂技术、肯奉献的新一代知识型技术工人。而高等林业职业教育的发展正是顺应这样的历史潮流。

二、高等林业职业教育与林业产业化对接

(一)依托职教集团,深层发展高职林业“工学结合”,适应林业产业化企业需要

以湖南省唯一一所林业类高职院校——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牵头组建的衡阳农林职业教育集团,坚持了以建立健全配套制度为前提,以培养“双师型”教师为突破口,以专业调整与教材建设为抓手,以服务和谐礼会为宗旨,取得了阶段性效果。

湖南省首家农林类职业教育集团,以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牵头组建的衡阳农林职业教育集团将充分发挥涉农专业、师资、科研、服务等方面的优势,为林业生态、林业产业以及生态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集团以项目为载体,深化“工学结合”,推进产业对接,推进实验实训资源共享共用、教师互派与培训、合作申报科研课题、教材开发与建设、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认证和技术推广、组织体现行业标准和职业要求的新课程开发等11个方面的内容。

林业职教集团以专业和人才培养为纽带,以校企“双赢”为基本准则,通过加强校企合作和校际合作,促进资源共享、优化资源配置,集群体优势及各自特色之长,充分发挥职教集团的信息汇聚、人才互补、科学研究与资源整合功能,出现了很好的组合效应和规模效应,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推动了职业学校和企业共同发展。湖南环境生物职院与林业产业化企业在目标定位、教学内容、教学时间、试点与普及、课程设置、顶岗实习等问题进行了分析与探讨,其主要目的是想破解“工学结合”在实践层面上所遇到的诸多难题,以增强对学生在校期间进行就业能力培养的力度。该院在积极改革与探索“工学结合”模式,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发挥职教集团优势,实现林业高职院校与企业双赢

1.降低校企合作的交易成本,促进校企多边、多向、集团式合作

林业职教集团的组建,有利于降低校企合作的交易成本,促进校企多边、多向、集团式合作,使校企合作的方式由个别学校与个别企业之间双边合作变成职教集团与多个企业多边、多向、集团式合作,这可大大降低单个学校与单个企业单独签约合作所需要的交易成本。另外,企业与职教集团的合作由于有职教集团整体实力和信誉作保障,可以大大增强校企合作的可靠性。因为在职教集团内部建立起了统一的行为规范和协调机制,所以一旦集团个别成员与企业在合作中发生矛盾或分歧,职教集团可以出面予以协调,从而可以有效降低合作的协调成本和监督成本,及时化解合作中产生的矛盾和纠纷。公务员之家

2.发挥校企人才互补功能,促进人才提升与共享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场所,需要有良好的就业市场,在培养过程中需要一支双师型的教师队伍,并组织他们到企业去锻炼;而企业是用人单位,有用人的需求,同时也需要有教师对企业员工进行培训,以不断提高企业员工的素质。“工学结合”决定了由企业与学校联合组成的职教集团具有很强的人才互补性。如何充分发挥职教集团的人才互补功能,对于提高校企双方人员的素质,促进校企双方的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

三、创新高等林业职业教育服务模式,为林业产业化提供科技支撑

在林业产业化的进程中,由政府主导,加强院校与龙头企业之间的合作,为服务区域经济与行业发展,建设“生态湖南”,培养更多的高技能、高素质劳动者,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是我们对接产业、服务区域经济的最佳选择。发展品牌林业是促进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转变的重要手段,是优化林业结构的有效途径,是实现林业增效、林民增收的重要举措。

林业发展论文范文篇4

一是围绕建设现代林业来解放思想。新形势下,推进林业发展,必须认识到我县林业发展中存在的许多问题,特别是生态问题成为全社会最为关注的热点,必须从传统林业认识中解放出来。发展现代林业就是要围绕生态文明建设主题来开展,全面认识和把握林业的社会职能,突出抓好生态建设,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实施“科技兴林、项目立林、依法治林、人才强林”战略,努力提高林业生产和管理水平。

二是围绕查摆和解决问题来解放思想。我县林业建设虽然取得了不少成绩,林地面积139.8万亩,有林地118.5万亩,森林蓄积量215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31.67%,林业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森林质量不高,亩平森林蓄积量低于全省0.3立方米,覆盖率低于全省14个百分点,林业发展水平与全省林业较发达的县市比,存在较大差距,表面上看是资源、经济方面的差距,深层次的原因还是思想观念上的差距,是执政的政绩观上出现了偏差,是急功近利的行为削弱了林业发展后劲。解决林业资源不足、效益不高、生态功能脆弱、与社会经济发展不协调的问题,必须提高认识,更新观念,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增强科学发展意识。

三是围绕保护生态资源和发展产业来解放思想。林业是国民经济与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林业的特性决定了生态中有产业,产业中有生态,二者相互联系,互相促进,不可分割。只重视生态和只重视产业都是狭隘偏见的林业发展观。只有建立起比较完备的生态体系,满足社会生态公益和精神文化要求,林业产业才能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更高的效益;只有建立起发达的产业体系,满足了社会对林产品的需求,才能更好地支持、保障生态体系的发展。在处理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的关系中,必须以生态建设推动产业发展,以产业发展反哺生态建设,实现协调推进,良性发展。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两型社会,作为林业人,必须明确林业使命,肩负林业生态建设的主体职责。具体来说,要突出依法治林、坚持科技兴林,大力保护、培育和合理利用森林资源,着力构筑完善的林业生态体系和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建设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第一,坚持造林绿化,增加森林资源。

加快生态建设,必须把造林绿化、培育资源放在基础地位。要按照全县林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加快以人工造林、封山育林为重点的造林绿化进程,在抓造林速度和规模的同时,更要进一步提高造林质量,提高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确保资源快速增长。

第二,突出林业重点工程建设,构筑生态屏障。

林业项目特别是退耕还林项目的实施为我县林业的快速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要实施好现有的退耕还林后续工程、林业血防工程和防沙治沙工程等国家重点工程建设。要积极争取油茶建设项目等工程尽快实施,要始终把林业重点工程建设作为建设我县生态文明的重要手段来长抓不懈,努力构建生态安全体系。

第三,强化森林防火,保护生态资源。

“三分造,七分管”,随着森林资源的不断增长,森林火灾呈高发态势,火灾已成为对林业资源最大的破坏因素。森林防火必须有新的思路和举措,在抓好常规工作基础上,要有新突破,重视宣传教育,进一步强化森林失火案的责任追究。对发生重大森林火灾的乡镇工作实行一票否决,并严格追究责任,把防火与项目的实施挂钩。要加大防火资金的投入,切实加大打击力度,加大对失火肇事者的侦破力度,努力实现森林火灾零发生。

第四,坚持依法治林,加强森林保护。

强化资源管理,提高森林质量是林业发展的永恒主题。过来几年,全县林业资源消耗过快,不利于林业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大管护力度,坚持依法治林,严格实行森林资源限额采伐管理制度,今后几年,我县将执行微量采伐计划,从严控制资源消耗,坚持凭证采伐、运输、经营加工制度,对资源消耗过快的切片厂要严格把好审批关,逐步让其退出市场。强化林地林权管理,实行林地用途管制,确保林地总量平衡。加大林业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各种破坏森林、野生动植物和湿地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全面推进依法治林。

第五,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着力创新体制机制。

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积极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一场革命,目前,我县集体林权改变已高调推开,各种问题和困难在逐步显现。我们要紧紧围绕这项改革动脑筋、想办法,确保改革取得预期效果。同时,要以配套改革为突破口,推进林业系统改革,确保林业执法队伍的稳定。

林业发展论文范文篇5

(一)林业对保险有着巨大的潜在需求

林业是一个高风险的产业,其对保险有着巨大的潜在需求。林木在漫长的生产周期里,既易受到火、风、雪、水、病虫害等自然灾害袭击,又易遭到乱砍乱伐、毁林开荒等人为破坏。据统计,2004年全国共发生森林火灾13466起,比2003年增长28.7%,其中:森林火警、一般森林火灾分别为6894起和6531起,分别比2003年增长23.5%和34.4%;重大火灾38起,比2003年增长171.4%;特大森林火灾3起,比2003年增长57.1%。森林火灾对我国经济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从人员伤亡看,公伤亡252人,比2003年增加110人,全国扑救森林火灾共出动179.92万个人工日,比2003年增长1.1%;出动车辆11.67万辆次,出动飞机575架次,共投入扑救森林火灾经费13278.5万元。此外,我国林业有害生物灾害也很严重,2004年全国主要林业有害生物发生面积945万公顷,比2003年增长6.3%,其中:森林虫害744万公顷,比2003年增长3.6%,病害76万公顷,与2003年基本持平;鼠(兔)害125万公顷,比2003年增长32.3%,天然次生林、灌木林和荒漠植被病虫发生152万公顷,有害植物45万公顷。从调查数据可以看出林业自身具有巨大的风险性,且有增大的趋势。如此大的林业灾害给林业发展造成的巨大损失是林业经营无法承受的。在计划经济时期,对灾害造成的损失主要依靠国家补偿,林业扩大再生产的投入和各种灾害的预防、救灾、恢复等责任均由国家承担,团也给国家造成了沉重的负担。林业生产市场化后,这些风险责任转移到林业经营者身上,而林业生产流通规模小、分散化的个体林农承担风险的能力很弱。要增强林业风险抵御能力,降低林业投资的风险,使灾害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小,并能在损失后给予必要的补偿,这就离不开林业保险的支持。

(二)林业保险发展滞后子林业发展的需要

我国林业保险出现较早,但发展十分缓慢。早在1982年就开始了森林保险和森林灾害共济方面的研究,从1984年开始森林保险试点,其后几年发展比较顺利,至1988年已经有劝多个省、市、自治区先后开办了森林保险,承保面积达133多万公顷。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森林保险却一直停滞不前甚至出现业务萎缩的现象。随着林业市场经济的到来,林业保险越来越重要,尤其是一些较为注重效益的商品林。林业保险研究一直进行着,当前我国林业保险有四种类型:一是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主办、林业部门业务,如广西的桂林、湖南的会同等地;二是林业部门与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共保,如福建的邵武;三是林业部门自保,如辽宁的本溪;四是农村林木保险合作组织自保,如四川、山东。

目前我国林业保险发展严重滞后。一方面,林农的收入偏低、保险意识薄弱,投保率过低。他们觉得保险增加了其经济负担,不愿保险,因而林业保险的需求有限;而保险从业人员少,没有合适的林业保险机构,主要是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经营,且保险险种单一,造成林业保险承保率低。以福建省南平市为例,近3年来其森林保费收入年均减少21%,2004年该地区森林保险保费收入19万元,比上年减少42%,承保面积0.93万公顷,不到南平市所有林地面积的0.5%。另一方面,林业保险经营效率较差,亏损严重,供给主体严重不足。由于承保面小必然带来风险的相对集中,导致森林保险者经营风险集中,保险企业赔付率高。福建省南平市2004年其森林保险赔付率高达796%,近3年的平均赔付率也达176%,造成林业保险业务经营效益差,亏损严重。这就使得保险公司提高保险费率或限制责任范围,从而加大了投保人的经济负担,抑制了投保需求,进一步限制了承保面的扩大,形成恶性循环,我国的林业保险一直处于这样一种“两难困境”。由于林业保险经营效益低下,亏损严重,国内的商业保险都不轻易进入林业领域。目前,国内市场上就只有中国人民财产保险公司开办森林保险业务,且业务量在急剧萎缩。这种现状可总结为“三高三低”。即高风险、高费率、高赔付和低保障、低覆盖、低投入。

总之,林业保险发展呈现出一种矛盾状态。即林业本身存在巨大的保险需求与林业经营者投保率低下矛盾;林业保险公司的林业保险业务市场巨大与其承保率低下矛盾;发展林业保险意义重大与林业保险的政策法规和相关配套措施滞后矛盾。

二、当前我国林业保险存在问题的深层次原因

(一)林业保险供需双向不足

1.投保人收入低下,保险意识薄弱

林业本身的高风险性,决定了林业发展对保险存在巨大的潜在需求,然而,林业经营者在林业经营过程中对林业保险需求不足,投保率低下,存在这一矛盾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营林者的收益低下,森林投保增加了林农经济负担,他们心存侥幸,缺乏对保险的认识,认为投保是乱收费,不愿意投保。二是,营林者的保险意识薄弱。虽然林业保险对林业生产尤其是木材资源培育的积极作用已为政府、营林者所认可,在经济较发达的林区,已被一部分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林农所认识和接受,但是在更多的林区,尤其是经济欠发达的林区,森林保险的意义还没有为林农所接受。

2.经营效益低下,供给严重不足

林业保险公司有着巨大的潜在林业保险市场,而林业保险公司没有积极地开拓这个市场,增加林业保险供给,相反表现出林业保险供给不足,这一矛盾主要原因在于林业保险的特殊性;因其与商业保险不同,使林业保险公司效益低下。一方面,保险的数理原理是概率论中的大数原理,有大量的风险保单才能够分散风险。而林业本身是个高风险的产业,又加之承保面小,这就使得林业保险公司的风险相对集中,保险公司的赔付率必然高。另一方面,大部分林农生产规模小,保险标的分散,保险公司经营须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成本,风险管理的难度大,导致经营林业保险的成本高于一般的保险,森林保险的经营收益就相应低于其他保险。最后,支持林业保险的相关政策法规和相关的配套措施还不完善,林业保险公司技术有待提高,赔付率有待优化等问题,使得以盈利为目的的保险业不愿意从事收益低甚至亏损的林业保险,导致林业保险的供给不足。

(二)林权制度不完善制约林业保险发展

林业保险制度不完善主要表现为林权不清,林业产权人的权、责、利界定模糊,这种制度上的弊端更加阻碍了林业保险业务的开展。一方面林区的产权主体不明,往往签保险合同找不到对象。国有林原则上属于国家,但实际经营者是当地的林业主管部门,如果大面积的投保,权利与义务的实体都难以界定,例如,大兴安岭是国有林区,其实际经营者是黑龙江森林工业局,由于现在林区内天然林禁伐,该局经济困难,根本就无力支付保费。另一方面,产权不明使得一些林业部门根本就没有森林投保的意识,责任相互推诿。因此,林业产权不明,从保险的投保和承保两个方面阻碍着林业保险的发展。

(三)林业保险政策不明,法律法规不健全回

森林保险业务带有明显的公益性,其发展必须依靠政府立法保护、政策支持和各项措施的配套建设。然而;我国森林保险到底实行什么样的政策,是单独成立农业保险公司,还是由商业保险公司兼营?是由政府参与实行补贴,还是由保险公司自负盈亏?这些政策方向多年来一直有人提出看法,但到如今,仍没有得到解决。林业的弱质性和保险公司的盈利性,使得两者完善结合较困难,需要政府的介入,那么,政府是直接补贴还是间接支持以及以何种方式支持等政策并不明朗,这不利于保险业务的开展。此外,我国森林保险缺乏法律规范,目前还没有专门的森林保险的法律法规,对森林保险的性质也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森林保险的组织机构、业务经营方式和会计核算制度等都按照《保险法》中对商业保险的规范来实施,森林保险始终被包容在商业性保险体制中,但由于林业保险的特殊性,其和商业保险有着很大的差别,使之难以完全取得自身发展的业务空间。

(四)林业竞争力薄弱、林业保险技术不高

林业的弱质性及林业保险技术的薄弱不利于林业保险发展。一方面林业先天的弱质性对投保者采说,其营林收益低下,高额的保费使得部分营林无法承担,即使能够承受,由于收益低,保费占收益的比例较大,使得林农不愿投保,从而抑制林业保险的市场需求。对保险公司而言,林业市场竞争性弱,盈利能力低下,风险高,导致其赔付率高,经营成本高,开办林业保险比其他保险的收益率低,甚至出现亏损。另一方面林业保险技术十分薄弱,主要表现在:森林资源价值(涉及森林面、年龄、投入标准、当地市场价格等因素)和赔付率这两个森林保险的核心内容至今还没有科学的计量、测算模式,这阻碍林业保险险种的拓展以及实际保险业务的运作。

三、加快发展林业保险的对策

(一)加大林业保险投入

应从供需两方面加大对林业保险的投入,提高林业投保者、承保者的积极性。

1.提高林业保险意识、加大投保补偿,刺激林业保险需求。一方面要对林业经营者普及林业保险知识,加强林业保险意识,鼓励其积极投保;另一方面政府可以实行林业保险的补偿机制,对营林者投入的保费按一定的比例给予补贴,补贴的形式可以多样,依据林农的需要,可以直接补贴资金,也可以是营林投资品、技术指导、税收优惠等方式。以此减轻林农的经济负担,使其从林业保险中获益,从而意识到林业保险的意义,提高投保的积极性。

2.提高保险公司的林保收益,促进其进行林业保险供给的积极性。政府可以从两个方面来促进保险公司林业保险的供给:一方面对于大型的林场,由于其风险巨大;保险公司对其风险的承受能力有限。这种情况下,可以采取巨险证券化的措施来分散风险。做法是(图1)保险公司发行巨险证券,让全社会来分担林业的风险。当投保的林业遭受巨大的风险时,保险公司可以用保费和巨险证券融到的资金对林业灾害进行补偿,此时巨险证券的投资者就失去了其本金及利息;当投保的林业没有发生灾害时,巨险证券投资者和保险公司共同受益。这样既可以承担巨额的风险,又可以降低保险公司的风险。另一方面,政府可以对保险公司直接进行资金补贴,也可以通过出台林业保险相关的优惠政策来间接支持保险公司,如政府可以减免保险公司开办林业保险所得收益的税费,从而激发保险公司开办林业保险的积极性。

(二)完善我国的林权制度

完善的林权制度能促进林业保险业务的开展。林业保险牵涉到林业产权关系,进一步完善我国的林权制度,建立明晰的林业产权关系,是林业保险业务开展的前提条件。因此,要加快林权改革,建立明晰的林权结构体系以及规范林业产权流转体系,使得林业产权主体明确,林业经营者的权、责、利对等,这样使得林业保险的主体明晰,且投保的责任和利益关系明确,能有效促进营林者的投保积极性。

(三)加强林业保险的政策法规建设

积极出台林业保险相关政策,加强林业保险的法制.建设,是加快发展林业保险的保障。当前,我国开办林业保险的仅有中国人民财产保险有限公司,其实可以出台相关政策,建立专门从事农业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这样可以简化操作,提高效率,也便于政府出台林业保险相关政策。此外,林业保险的实施还需要法律作保证,有关森林保险方面的专门法律当前还很少,有些甚至是一片空白,而且部分林业法律滞后于林业市场经济的发展。因此,应加快林业保险方面的立法,部分法律要依据新形势的需要修改,为林业保险发展和运·行提供有利的外部环境。

(四)加强林业和保险业的自身建设

1.加强林业自身的建设,提高其盈利能力

加强林业自身的建设是促进林业保险发展的根本途径之一。林业的弱质性制约了林业与保险业亲密接触。因此,要加快林业保险的发展,首先要加快林业自身的发展,提高林业的市场竞争力和盈利能力,使其对保险有吸引力。

2.加强保险业自身的建设,提高林业保险的技术能力

保险公司的林业保险业务能力和技术能力直接关系到保险公司的成本和收益,提高林业保险公司的林业保险技术,有利于促进林业和保险业的结合。要加强保险公司在开办林业保险的技术能力,可以从3个方面着手:一是,加强林业保险专业人才的培养,提高林业保险研究者和保险业务从业人员的素质,不断探索和创新最适合我国林业建设的保险;二是,通过现实林业建设的调查研究,提高林业资源价值评估的水平,科学合理地评估林业资源的价值,采用合理的林业保险赔付率,使得林业保险更加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最后,要依据市场的需要,开拓多元化的保险险种,使林业保险灵活化经营,提高其经营效益。

林业发展论文范文篇6

摘要: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必须创造绿色环保的生态环境。植树造林是维护生态环境平衡,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对人类健康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还在一定程度上对环境质量进行改善,促进失业人员在就业。本文首先对我国林业资源现状进行分析,然后对造林绿化后的林业技术工作进行探讨。

关键词:造林绿化;林业技术;工作探讨;林业现状

绿色植物对生态环境平衡以及人类健康发展有重要意义,同时可释放氧气达到净化空气的作用。植物所释放的氧气是通过光合作用所得,为将保护环境工作落到实处,必须做好植树造林工作,维持生态环境平衡发展,为人类生存与发展提供优质的环境。为很好的实现植树造林工作,可在实际工作中采用新的技术与方法,增加植物的成活率,保证植物的生长,将科学技术与其相结合。

一、我国林业资源现状

植树造林工程不仅对保护生态环境有重要意义,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我国失业人口在就业,根据调查结果显示,现阶段我国植树造林工程已经促进5000万人在就业,减轻社会负担,促进经济发展。植树造林工程在不断的深化改革与发展,但在实际工作中还是存在一系列问题制约其发展,种植技术存在问题就是制约林业资源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随着植树造林工程的发展,我国森林资源覆盖面积不断增加,植物数量与植物种类也在逐年增加,这给林业资源管理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与挑战。植物品种增多可为森林资源的发展带来一定影响,为林业提供资源,增加森林面积。林业产品主要原料就是由森林资源构成,人们在对林业资源进行利用时,没有充分发挥树木的价值与功能,对林业资源是一种浪费。因此,在实际进行植树造林工作的同时,不仅要对林业资源进行充分利用,还要注意挖掘林业资源的潜在价值。我国国土资源面积广阔,但森林资源储量比较小,加之人口众多,人均占有量更是处于世界低水平阶段,林业资源分布不均匀,主要集中分布在东北等地区。我国林业资源好存在树木质量不高的现象,对林业资源生产活动有一定的影响,无法为生产活动提供高质量木材是现阶段制约我国林业资源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这种现象会导致林业产品市场竞争加大,因林业资源不能满足时代的发展与人民对高质量生活的要求,所以在实际进行植树造林工程时我们一定要注意这一现象。

二、造林绿化达标后的任务

植物绿化造林完成后,要及时做好树木的养护工作,保证植物的正常生长,植树造林工程并不是为了简单的美化效果,而是要实现维护生态平衡的功能,不断提高的园林的经济效益。如何做好植物的栽种工作,在林地四周都要种树,做好园林的美化工作,一般要对植物进行养花几年之后才能达到理想效果,绿化工作完成之后还要做好的育苗工作,这比绿化工作更加复杂,对园林的养护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植树造林工作而言,栽种植物只是绿化工作的第一步,要做好植物栽种工作,对林地的资源合理利用,增加树种种植面积维持生态平衡。1.改良林分,提高森林质量对林材的质量而言,需要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淤残次林的改造工作;于做好树种结构的调整。在残次林的改造过程中要对原有的次生林群落进行保护,加强植物的养护工作,在空闲的地方可以补充种植一些原有的生物物种,合理利用森林资源,绿化种植要符合林业产品的要求,为林业生产提供高质量原料,做好植物幼苗的抚育、间伐等工作,一些人认为把残次林可以进行重新种植这是不符合自然规律的,所谓树种的调整就是林种单一、病虫害泛滥要进行及时的调整树种结构,在林地中种植其他树种,使林地中的树种更加丰富。2.合理经营森林所谓合理就要按照植物的生长规律,采取科学的方式进行植物栽种工作,使植物健康成长。植物生长到一定的程度就会受到自然因素的制约,如生态制约,环境质量可以限制到植物的生长,影响到土壤的养分,破坏土层的结构,环境的作用因子对植物的生长有很大的影响,在一般情况下,环境作用因子越强选择树种的范围越广。气候条件对植物的成长有很大影响,还会影响植物的病虫害的发生,所以在做好植物的养护工作。做好林地的经营管理合理规划,做好植物栽种准备工作,在协调植物的生长的同时要可以美化环境,控制植物的生长速度和植物种类等等,做好植物的病虫害防治工作,促进植物健康生长。

三、造林绿化后的林业技术工作

1.造林绿化工作并不是把树种在中完成后就完毕,在树种种植完成后要及时做好树种的养护工作,保证植物的正常生长,对植物的生长情况要进行定期监测,出现问题要及时解决,同时植树造林工作不仅要实现的美化环境的功能还要实现生态平衡,还要促进经济发展,这些都是植树造林工作要进行考虑的问题,如何在森林中种植适合的树种,也是植树造林工作所面对的问题,要做好这项工作需要花费的很长时间,在植物造林工作中还要做好幼苗的培育工作,有效的做好管理工作,在新形式下对植树造林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植树造林工作中要做好树种的管理工作,促进植物健康快速的生长保护生态结构的平衡,提高经济效益。2.改造残次林和树种在日常生活中用到的材料主要来源于树木,所以在种植工作中要重视树木的质量,要保证木材的质量就要做好的以来工作。淤对质量较差的树种的要进行改造处理;于有效调整的树种的结构。在残次林的改造过程中要以自然规律为基础。保护原有的植物种群,加强植物管理工作。要在林地中的空闲位置种植其他类型的树种,丰富森林中植物种群的数量,植物种植工作要不断在实践工作中总结经验,提高植物的利用价值就要不断提高树种的质量,要加强树木种植、施肥和浇灌技术工作,对质量不好的残次林如果进行重新种植。就会影响自然法则,影响生态平衡,浪费了植物种植成本3.对森林进行科学的管理。对植物造林工作进行有效的管理以自然规律为基础,运用科技手段促进植物正常的生长,减少植物受到病虫害的可能性,树木的正常生长受各种因素的支配,如环境因素,只有保证植物的生长环境才能保证植物健康成长,如林地的土壤的质量和土层的厚度都会对植物的正常生长产生影响。

四、结语

本文通过对植物造林工作的分析,指出不是只做好植物的栽种工作,就可以实现维护生态平衡的目的,在植树造林工作中需要做的工作还很多,而且有一定的复杂性,在进行植被绿化时要符合自然的发展规律,在进行绿化工作时要不破坏植被的正常生长,有效的丰富植物种类同时还可以增加经济效益。

作者:王艳 单位:逊克县林业局新立林场

参考文献:

[1]王艳琴.造林绿化后的林业技术工作探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6(5).

[2]张修海.造林绿化后的林业技术工作探究[J].大科技,2015(31).

第二篇:林业产业发展评价及模式研究

摘要:陕西地区是国内能源重化工基地,气候条件恶劣,干旱少雨且风大沙多,严重影响了生态系统的质量,是国内荒漠化程度最严重的区域。而在矿产资源开采与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对当地植被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地面塌陷问题频繁出现,且地下水的水位降低,水资源面临枯竭。由此可见,陕西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突出,加快了水土流失与荒漠化的发生。为此,要想解决以上问题就必须要大力发展林业产业,对林业产业发展予以科学评价,构建合理的防护林模式,为陕西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保障。

关键词:陕西地区;林业产业;发展评价;模式;研究

1陕西地区林业产业发展评价

在对榆林市靖边县森林资源的长期调查与研究,可以发现,自20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对于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给予了高度重视,实现了区域性的生态环境优化,同样提高了生态环境质量。然而,在林业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仍然存在问题尚未解决,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1林业产业发展时间短

在榆林市靖边县,沙地林业产业起步时间较晚,所以,仍然处于小规模的建设阶段,实际产出水平不高,深加工的能力偏低。为此,始终没有形成农业经济的支柱产业[1]。其中,该地区的鲜果资源十分丰富,然而并不具备特定规模的加工企业。虽然林地经济与森林旅游资源具有极大的潜力,而开发深度并不到位。除此之外,产业结构有待升级与优化。由此可见,实现林业产业的全面发展与培育已经成为本地林业生产的重点。

1.2资金投入力度不足

在榆林市靖边县地区,人均林地的面积始终不大,与陕西省人均水平相差甚远,在蓄积量方面也同样落后于陕西省的平均水平。另外,在林业产业中的资金投入力度并不大,对产业基地创建及林业加工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2陕西地区林业产业发展模式解构

2.1林产一体化模式

在沙地林业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应当充分发挥当地苗木良种的优势,栽培具有特色的经济林。与此同时,需要尽可能地增加附加值,只有这样才能够进一步强化陕西地区的林业产业优势,获取理想的经济效益。在长期实践当中发现,必须要有市场化的背景下才能够促进林业产业的突破发展[2]。其中,对于深加工领域,可以不断创新发展的思想,大量生产具有一定市场竞争实力的沙地经济林产品。另外,可以贯彻并落实逆向拉动的发展战略,在林副深加工的基础上,促进乔灌资源的全面发展与培育,与此同时,还能够为林业产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2.2林药一体化模式

在陕西地区林业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应当大力发展药用植物产业,将沙地乔木和灌木作为原材料。基于此,还可以充分利用枸杞、梭梭与沙棘等药材,构建林药一体化产业,加大支持力度促进其发展。另外,在榆林附近区域,可以对牛心朴以及沙地柏等具有一定价值的生物碱进行充分地利用。除此之外,可以在沙漠区域种植天然药材,提升实际的生态效益,在生物制药的帮助下获取更为理想的经济效益。最后,在制药方面,对有价值的药用成本进行提取,合理采用解毒方法,对加工的剩余物进行有效地运用。在生产高质量饲料的基础上,带动畜牧养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2.3林油一体化模式

生物质液体燃料属于可再生资源,而原料选择的是植物与动物,亦或是其产物。这种燃料可以当做石油与柴油的代用品,为此,备受国际关注。现阶段,生物质液体燃料产业的发展速度极快,并逐渐成为新兴产业。在陕西地区,野樱桃与文冠果都是榆林市靖边县的木本油料树种[3]。其种子的含油比重超过30%,而种仁的含油量最多能够达到70%。为此,可以对沙区文冠果以及野樱桃予以合理地运用,全面推进转油产业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使林业生物质能源可以由原料培育至销售整个过程呈现出独特的特色。

2.4林畜一体化模式

榆林市靖边县在防沙与治沙方面已经取得了理想的成绩,而沙区的植被覆盖率也随之提高,而林草资源也不断累积。但是,草灌木资源需要定期地刈割才能够实现可持续生长,强化其长势[4]。为此,可以通过对沙区林牧行业资源进行合理地运用,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针对当前灌木林草地采取轮封轮牧的方式,或者是明确划分林下与林间放养畜种与禽种的方式,对本地沙地林地资源予以充分运用,进一步促进林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3结语

综上所述,陕西地区林业不仅承担了建设矿区生态环境的重要任务,与此同时,也需要经济推动林业产业的发展。在沙漠区域,光热资源的潜力最大,而沙生植物生产生物量较大。然而,最重要的前提就是要有特定面积的植被覆盖才能够形成具有高生产力的绿洲。而沙地林业产业必须要充分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以保证增强光能的效率,通过产业收入带动沙漠化防治工作的开展。基于此,在沙产业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实现了全面建设,促进本地区的经济发展,进一步提高农民与牧民的收入,实现沙地林业产业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作者:姚婷 魏玉涛 单位:靖边县林政稽查大队

参考文献

[1]刘静,夏彩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形势下陕西林业产业综合评价体系的构建[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9):18329-18331.

[2]杨华华,赵国平.陕北资源开发区沙地林业产业发展及建设模式探讨[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43(4):649-653.

[3]王震,刘伟平,翁凝等.南方集体林区林业产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与分析[J].林业经济问题,2015,35(1):68-74.

[4]尚旭东,张传统,宋国宇等.基于GM(1,1)模型的云南林业产业发展预测[J].中国农学通报,2011,27(10):29-33.

第三篇:种苗对林业产业化的重要作用分析

【摘要】由于科学的快速发展,我国大量的开采了过多的耕地,过度的发展农业经济,这使得森林资源大量损坏,使得我国进入森林资源短缺的国家,如何选用优质的树苗对于林业发展至关重要,因此本文就培育优良种苗对于林业发展产业化的作用进行分析,希望引起大家对于优良种苗的重视。

【关键词】优良种苗;林业产业;重要作用

林业产业是一个国家的重要产业,它不但能为经济发展提供最大的支持还可以保护环境,提高绿化效益,林业的发展不但推动经济发展还和社会人文有着巨大的关系。而优良种苗则是推动林业发展的关键,根据发展现况和林业发展的要求,加大对于优良种苗的选育和技术人员的投入,对于林业产业经济化有着巨大的作用。根据近几年的林业发展来看,优良的种苗对于林业发展产业化的作用越来越显著,为了实现林业产业持续化发展,提高林业生产效益。必须要重视选育和采用优良种苗,同时国家对于林业产业的科技和技术人员投入也是必不可少的关键,监管培育过程,及时解决问题,才能实现林木产业发展的最大收益。

一、传统的种苗对林业发展造成的影响

1、种苗品种单一种苗作为森林储备的关键,对林业发展有着很重要的影响,是林业产业化发展的基础,而由于环境和技术的限制,我国现如今普遍存在种苗品种单一的情况,单一的种苗品种一定程度影响了林业产业化的多样性,也限制了林业发展的多元化。如何培育品种价值高、品质优良的幼苗是林业培育幼苗的关键因素。2、种苗品质参差不齐,优良率低现如今大部分的人只注重大面积快速的种植树苗,不断地追求幼苗的数量,却很少关注幼苗的品质,这造成了幼苗品质参差不齐,品质优良的幼苗也得不到很好的呵护。如何保障幼苗品质,提高森林资源经济效益和保护环境,是人们实现森林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3、幼苗培育技术不足由于社会发展过快,人们对于森林资源的开采越来越频繁,导致原有的天然森林资源短缺,渐渐的已经跟不上人们的需求。因此,原有的传统种苗技术已经没办法满足森林发展的需求。传统的培育方法过于单一、简单,只是简单的筛选,然后在培育过程中又缺乏现代化设备的支持,技术人员的能力又比较低,这些都会导致幼苗的品质和存活率下降。而气温、土壤、降雨量等也需要专业的科学设备和技术人员才能把控到位,最大限度的保障幼苗的品质和数量。

二、林业产业化

什么是林业产业化?林业产业化和农业产业差不多,又有所区别,所谓的林业产业化是指:以森林资源为主,市场经济发展为导向,提高森林经济效益,为林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林业产业化在林业发展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也是森林资源收益最大化的关键手段。林业产业化的发展不单单是改善生态环境,还可以发挥公益效应。坚持以原生态为核心,合理的利用森林资源,减少森林资源的浪费,在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又保护生态环境。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生态环境,对于绿化事业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而随着森林资源的不断改善,对于旅游业也有极大的帮助,而旅游业也是目前越来越受欢迎的行业之一。

三、培育优良的种苗是林业产业化的关键

林业产业化最主要的特点是,就是它自身强大的兼容性,可以把不同地区,不同行业整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最大程度上达到资源合理分配,避免资源的浪费。树木的成活率又是林业产业化的前提,如果有没有足够的森林资源储备,那么林业产业化发展只是一句空话。要想推动林业发展,使得林业产生经济效益,形成林业产业化,必须要有足够充沛的林业后备资源,只有不断培育优良的种苗才能更好的覆盖森林资源,最大化的利用森林面积,同时优良的树苗还对改善环境,提高经济效益等有着重要的作用。由于社会的高速发展,环境的日益恶化,导致天然的优良树苗极度缺乏,森林后备资源不断减少。因此培育出优良种苗,提高树木存活率,充裕森林后备资源,为林业发展提供动力,是林业产业化的关键因素。

四、培育优良的种苗是林业产业化的根本途径

要想培育出优良的种苗,提高树木的存活率,环境是第一考虑因素。因此要加大投入林业培育工作,改善培育环境,对于苗种的土壤环境、培育方法、虫害的根治都要重视,并采取一系列实际有效的相应措施。增强幼苗的培育环境可以增加幼苗存货率,同时,相关的技术人员要全程监管,及时的处理出现的各种突发事件。还有,要强化培育幼苗的手段,在选种和育种的技术上面都要有所增强。只有技术和环境都到位才能加大培育优良种苗效益,走向良种化的道路。只有提高优良种苗的成活率才是林业发展实现产业化的根本途径。林业发展归根结底还是对于森林后备资源的利用,而森林后备资源的储备的关键因素则是优良的种苗。选取不同的优良树苗,并精心培育能够得到更多品种的树木,保障林业森林资源的多样性。维护林业的多样性是林业发展产业化和林业环境保护的根本。因此,培育更多的优良树苗是扩大森林覆盖率,发展林业产业的长期重要任务。

五、长期坚持培育优良种苗是林业产业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十年树人,百年树木”树木的生长周期是相当的长,因此在培育优良树苗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树苗的长期性和继承性,在进行培育优良幼苗的时候要不断探索和研究高效的栽培技术,并建立新型的培育示范基地,批量的生产优良树苗。不但能够为林业发展提供资源储备,而且还可以冲击传统林业培育模式,促使新型的林业树苗培育技术的诞生。长期不断地坚持树苗培育,才能够探索出最新的,最适合社会发展和新常态环境的新型幼苗。

六、结语

培育优良的种苗是林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障,而且也是推动我国整体林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为了促进林业的产业化,保证林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和追求新型的优良幼苗,根据地形和环境气候的不同来培育新型的优良幼苗。只有坚持选择优良的树种,才能为林业的产业化提供品质优良、数量充足和品种多样性的森林资源储备。

作者:阿先古丽·亚森 单位:库尔勒市园林绿化管理局

参考文献

[1]韩小万.培育优良种苗对林业产业化的重要性[J].科研,2015(39)

[2]吴杰.培育优良种苗对林业产业化的重要作用[J].华东科技:学术版,2016(3)

[3]张志强.培育优良种苗对林业产业化的重要性[J].现代园艺,2015(8)

第四篇:林业育苗现状及措施

【摘要】育苗是林业建设的基础,直接影响到幼苗的成长状况,为避免出现对幼苗生长不利的因素,必须引进先进的技术,进行科学管理。本文先分析了我国林业育苗现状,指出了其中的弊端,然后从技术、管理和人才三方面给出了解决对策。

【关键词】林业育苗;容器育苗技术;管理林业

在我国经济产业中占据着重要地位,随着环保意识的提升,国家大力提倡植树造林。造林必以苗木为根本,育苗水平直接关乎幼苗的生长情况,进而影响到日后质量,然而由于诸多原因,当前林业育苗存在着不少问题,应引起注意。在今后的育苗工作中,需分析问题原因,采取有效的改善措施,加强管理,使用先进的技术,提高育苗水平。

1我国林业育苗现状分析

植树造林是保护环境的重要手段,在提倡节约环保的今天,林业发展极受关注,种苗选择和培育就成了重中之重。传统的育苗方法多是先选择苗木种子,水浸萌芽后,利用塑料袋或蜂窝纸装黏土,然后进行培育。随着幼苗的生长壮大,再将其移至苗圃中。这种培育方法使用时间较长,成本投入较低,操作起来难度不大,但其不足之处在于成活率低,生长过程中容易出现根系不发达、植株矮小等问题,以至于最终的质量不高,难以满足当前林业发展的需求。而且,我国各地的地理条件、水文气候都不同,因因地制宜,采取最为适宜的管理方式,这也就加大了培育难度。如果管理不合理,势必会影响到日后生长。另外,在当前知识经济时代,人才在林业育苗中极为关键,不过国内多数大学生毕业后都选择了其他热门行业,导致林业人才匮乏。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升,以及国家在林业方面的大力投入,育苗技术也有所创新。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苗木质量和价格得以提高,销售渠道更广,种种迹象表明我国林业呈现出逐步上升的趋势。相关部门对科技非常重视,在宣传推广先进技术的同时,还经常聘请业内专家,到基层进行指导,研究出了不少新品种。政府也相继出台了很多优惠政策,支持育苗生产大户,目前国内已有多家综合实力较强的苗木公司,它们都有自己的研究和培育基地,为我国林业育苗发展提供了很大帮助。今后应该针对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采取相对应的解决对策,促进我国林业进一步发展。

2提升林业育苗水平的措施

2.1进行技术革新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相比传统的育苗技术,容器育苗更具优势,更能满足我国林业发展的需求。在应用容器育苗时应注意,大多时候容器并不能完全保护幼苗根系不受影响,一旦幼苗根系出现问题,则很可能达不到预期效果。所以,此处所说的技术革新,是对育苗容器技术的科学利用,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相信会有更先进、更适合的容器被引进育苗管理。以无纺布育苗容器为例,该技术操作简易,方便改造,育苗效果较为理想。其原理是在容器外部装置一个无纺布卷,容器内部则装置有进料筒和推进螺杆,进料筒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手动调节,推进螺杆则负责原料的推送。在推送时,外部的无纺布卷会随之运动而进行开闭运动,既能对底部进行透明化处理,又能引导和保护幼苗根部,以免幼苗根须在生长过程中相互缠绕。愈伤组织在林业育苗中非常重要,容器内可以使用任何有机质作为基质填充,但不能掺杂或使用黏土,否则容易出现传统育苗技术经常出现的问题。考虑到山间造林,容器尽量选择轻基质,在保证苗木根系发达的同时,还可以降低育苗难度。另外,有必要提及苗木质量的评价标准,应转变传统理念,不能仅仅依靠大小粗细来决定,还应考虑其根系平衡性、是否有愈伤组织等标准,提高评价的科学性。

2.2加强育苗管理

一方面是培育方法管理,在先进技术的支持下,还应采取有效的方法,实现高效育苗。选完种子后,为防止上面的病原菌影响生长,应先在福尔马林溶液中浸泡一段时间,将病原菌杀灭,确保种子不会被腐蚀。之后还要水浸,促进种子萌芽,确保其新陈代谢正常。进入容器中后,应加大监测力度,对容器内的土壤进行抽取分析,如果营养不足或者不够平衡,应及时采取解决对策。等出芽后,可能会生虫,此时便要喷洒相应的药物,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接下来是幼苗分选,把状态不佳的幼苗选出来,分析原因进行解决,并对其单独进行培育,以免影响到正常幼苗的生长。随着幼苗的长大,需要更大的空间,应逐步朝作床或苗圃移植。做好苗圃准备工作,合理选择苗圃地址,确保光照充足、水资源使用便利,周围环境较好,并对土地进行平整、消毒等操作。另一方面,主要是制度管理。相关负责人员应予以高度重视,明确自身职责,更新管理观念,引进先进的管理模式和方法,确保各项制度彻底落实,使得整个育苗工程顺利稳定地进行。同时还要注意保护生态资源,提高森利资源管理水平,杜绝滥砍滥伐,在占用林地、木材运输等方面也要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林业管理部门加大监督力度,执法部门严厉打击违法行为,注意林业防火。

2.3培养优秀人才

针对林业人才匮乏的现状,应拓展人才吸收渠道,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对现任的管理人员进行科学培训,令其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能够实现科学化育苗,并应对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定期进行考核,提高待遇,提供晋升机会,充分调动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实行良性竞争,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能力。政府在加大支持和投入的同时,还应联合高校推出优惠政策,鼓励大学生毕业后投身于林业建设,逐步培养出一支优秀的管理人才队伍。此外,还可通过聘请专业人士举办讲座、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学习国际技术等方式保证育苗效果,更好地推动林业经济发展。

3结束语

我国地域辽阔,林业总资源量丰富,由于各地地理条件不同,难以形成统一的管理方式,以至于规范化、科学化育苗管理仍难以实现。当前现状并不理想,今后应转变观念,融合新技术,解决传统育苗的遗留问题,进而推动我国林业稳步前进。

作者:高小社 单位: 陕西省周至县厚畛子林场

参考文献

[1]王徳付.浅谈林业育苗现状及措施研究[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6,22(18):144

[2]张良鼎,张强,许伟强,刘泽伟,姚杰.对林业育苗现状及技术的探讨[J]农民致富之友,2014,24(20):129

[3]任秀奇,杨会侠.林业育苗现状及措施研究[J].吉林农业,2011,26(2):163

第五篇:林业病害防治工作及其管理的措施

摘要:林业病害的发生受气候、林木、传播源等因素的影响,其在近些年来越来越频发,为林业带来了非常严重的损失,由此可见进行病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由于我国对病害问题的重视,其防治工作也有了良好的进展,但是受一些客观因素的影响,其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存有一定的问题。本文着重对林业病害防治工作中的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几点可以在病害防治工作中采取的管理措施。

关键词:林业病害;防治;问题;措施

病害的防治工作是保证林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在世界气候环境不断变化的过程中,林业病害发生的几率也越来越高,因此我们要建立起更好的管理措施,并且通过各项防治手段来控制病害的发生。人们也越来越重视对新技术的研究和发掘,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相互结合,病害的防治工作也有了新的突破口,并且成功的解决了以往不能解决的很多问题,对于病害的防治水平的提高也有了更深刻的意义。

一、林业病害中的存在的问题

1、我国林业分布条件的因素

我国各个地区之间的地理差异较为明显,其所具有的气候特征使各个地区林业所发生的病害种类也有所区别,因此在进行病害防治工作时需要依据地区气候特点与病害特征选择适当的病害防治措施,由于病原生物造成的病害情况较为复杂,因此在选用防治措施时需要依据不同的病害情况进行综合防治。但是在目前的病害防治工作中有着非常大的难度,由于现在环境的污染较为严重,人为对林业的破坏也较为严重,想要根治林业中的病害问题也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面临这样的问题即便有了先进的防治技术也不能够全面有效的解决,这也需要我们更好的探索和研究并且提高对林业的保护意识。

2、林业病虫繁殖的速度快

病原生物受环境气候变化的影响,由于我国气候环境逐渐恶化,导致病原生物的大量滋生,其过快的繁殖速度造成林业病害问题愈发严重。而在现今环境气候的影响下,病原生物的繁殖传播范围还会进一步的增大,导致林业树木生长恶化的情况扩大。病害在繁殖的过程中都是以成倍的繁殖进行扩散,并且繁殖速度极快,如果不及时进行防治,将会造成林区病林面积急速扩大。但是依据现今的病害防治措施并没有可以完全对病害问题进行解决的方法,其根本原因是无法确定病虫产生的根本原因,因此也找不到合理的控制手段,在面临病害发生时,人们也往往束手无策。同时在季节变化的过程中,虫害的发生几率也会相对较大,虫害也是根据气候环境的变化而逐步发展的,人们也无法控制气候条件的变化而控制病虫的繁殖和发展。由于这些原因,导致病虫繁衍速度不断增加,种类也在逐渐增加,事先没有做好防范,一时之间方寸大乱,问题得不到解决,损失极为惨重。

3、我国人民意识淡薄

对于提高林业病害工作的难题除了客观的原因以外,还带有主观的原因。首先,最重要的因素是人们意识不到防病害的重要性,只顾当下利益,不愿意拿出资金来整治现状,凭借多年的经验认为虫灾存在时间不会很长,不会造成多大的经济损失。由于人力、资金的欠缺,造成病害防治工作减缓了脚步,经济损失也在不断的提升。技术资金的限制,防治的难度必会加大。得民心者得天下,若是民心不稳,防治工作将无法开展,灾情在延续着,人们却毫无意识,结局可想而知,因此,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是最为重要的事情之一。

二、林业病害问题的管理措施

1、因地制宜

因地制宜是林业病害防治工作最基本的原则,以南北两地为例,南方地区气候温暖湿润,在这种气候条件下,病原生物更加容易繁殖增长,相对的病原生物的种类也较多,而北方地区多为干燥高寒的天气,因此在林业中的病原生物会具有一定的抗寒性,可以抵御低温,因此对病害防治措施应根据地理气候特点进行选择。由于林业病害主要是受病原生物及其它非生物因素造成病理变化,其形成因素较为复杂,因此需要采用科学的管理手段对病害问题进行控制及防治,其主要从已发生与未发生两个角度去考虑如何进行病害防治工作。并且在病害防治工作中还需要加强对林业的监测工作,通过对林业情况的及时反映,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治管理措施,起到防患于未然的作用。

2、运用科技手段

国家的重视及林业的发展使越来越多的病害防治技术被研发出来,而科学技术的应用也很好的提高了病害防治工作的质量及效率。首先,应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建立一整套完整的防范系统,应用于林业生产过程中,实现各个环节的监管和督促,加强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有利于及时发现问题,弥补缺憾;再者,改进原有的方案,定时调查,总结经验和知识。在办公中体现办公自动化的要求,技术先进,效率高。最后,不能忘记了监测工作,随时都得有危险意识,不能放松警惕性。在选用材料的时候,严格遵守国家的相关规定。在进行病害方法的同时,也得对生态环境相应重视,否则会适得其反,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

3、提高人民觉悟性

在使用先进技术的同时,对人们进行思想上的洗礼也是一项重大工作。想要人们注重这个问题,就得先要提高人们的意识。首先,要让人们意识到林业病害防治的重要性。林业病害的防治是国家现阶段注重的话题,需要所有人的共同努力。采用现代化信息传播介质,如电视、报刊等等,阐述这项工作开展的目的和影响,以及明确的目标和对人类社会的贡献,对人们进行思想洗脑,明白这项措施的开展前景。只有人们懂得了其中的奥妙所在,才会积极投身于防治工作当中去;再者,地方政府应该加大对这项工作的投资。在防治过程中,必定会消耗大量的资金去解决难题,财政问题相当重要,是实现防治工作的基础。因此,地方政府给予充足资金十分必要。国家重视这项工作的开展,也会对当地建设献出力量,多渠道搜集资金,提供充足的资金。人民为林业病害防治工作尽心尽力,政府给予充足的资金,问题解决也就变得越来越简单了。在人们共同努力之下,林业病害防治工作将会有质的飞跃。

新技术的使用和人们思想的转变,加快了林业防治工作的步伐。在进行工作的同时,环境问题和新技术的使用是两大关键问题。这就关系到新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方法被否决,新的技术即将诞生。新技术需要所有人共同去研发,才能为社会做出更好的贡献,不管什么时候,人类的生活都离不开科学,因此要加大对林业病害防治工作的研究,早日提出可实施的管理措施。

作者:梁国爽 单位:黑龙江省黑河市逊克县林业局三间房林场

参考文献:

[1]孙洪玲.提高林业病害防治工作及其管理的措施[J].江西农业,2016(13).

[2]徐洪梅.如何提高林业病害防治工作及其管理措施[J].农民致富之友,2014(6):93-93.

第六篇:营林生产与林业生态可持续发展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愈加的突出,气候变化异常,我国也愈加重视营林生产和林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但是,我国的森林资源以及生态环境破坏却愈加的严重。笔者主要分析了营林生产和林业生态可持续发展问题,并找到了一些策略,希望能够在做好营林生产的情况下,切实实现林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营林生产;林业生态;可持续发展

通过研究世界各国的发展历史可以发现,早期想要获得更好的发展,环境往往是被牺牲的那一个,我国发展早期也存在这种情况。但是牺牲环境本身便是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实现以及人类长远发展相违背的。特别是最近几年,我国愈加认识到了环境在人类生活、社会经济发展甚至是人类生存中的重要作用,而林业是生态环境调节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人们必须认识到营林生产和林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并贯彻落实相关的策略。

1我国林业生产和林业生态发展现状以及二者之间关系

1.1我国林业生产和林业生态发展现状林业想要更好的发展,其基础是森林资源合理利用,需要通过开采木材、生产加工相关的林副产品来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林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随着雾霾问题和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愈加的严重,我们必须认识到林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在营林生产的时候,需要保证采伐的合理性,做好林业资源的保护。现在我国在发展林业的时候,已经转变了以往的模式,不再一味的粗放性的造林也营林,而是逐步的转变成为集约的发展方式,提高了林木经营管理本身的针对性。1.2营林生产和林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总体而言,林业生态可持续发展和营林生产之间关系是相互限制又相互促进的。林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实现,能够给营林生产的进行提供足够的资源,从而确保营林生产能够顺利的进行,切实提高营林生产本身的经济效益,避免出现因为营林生产过度而导致生态破坏的情况。若是林业生态可持续发展不能够获得营林生产的支持,那么其便没有了根基。若是能够在营林生产的时候科学的运用生产管理策略,实现发展的良性循环,就能够确保其较高的生产率,给林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实现奠定良好的基础。

2推动林业生产实现林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2.1提高投资的力度,将先进技术运用进来当前不但经济发展的速度非常快,科学技术也愈加的成熟,着眼生态环境的恶化,要求必须重视营林生产,加大资金方面的投入,将科学的手段运用进去,让营林生产更加的高效、科学和规范,这样才能够推动林业生态更好的发展。进行林业科技理论的研究和探索,通过先进的理念来指导林业生产,切实提高林业生产的实际水平,为林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实现奠定良好的基础;在营林生产的时候需要重视品质较高、具有自身特色的植被的引进;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只有人才方面有保证才能够确保林业生产经营工作的顺利进行,给营林生产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2.2重视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林业生态效益是非常重要的,在林业发展的时候,需要投入的资金也比较多。但是,若是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比较落后,那么在林业方面的投入也往往会比较少,这也会给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实现造成严重的阻碍。就我国现有情况而言,林业部门必须抓住机遇,及时优化林业结构,进行经济结构的调整,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林业生态效益以及经济效益的实现。进行产业结构的优化,可以从下面几点出发。2.2.1优化林业树种结构在栽种的时候,选择树种前必须做好市场调研分析,全面掌握林木种植的相关技术,借鉴林业栽培的经验,保证林业栽培的成活率。与此同时,在进行树苗引进的时候,必须全面的考虑到林业栽种本身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只有满足这两方面的需要,才能够引进。2.2.2开发林业产品无论是林业生产还是进行林业改造,其最终目的都是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推动生态的发展。而林业部门想要提高经济效益,便必须重视林业产品的开发和升级,并开展林业深加工,避免出现以假乱真和以次充好的情况。我们必须重视林业资源的保护,只有这样在经济发展的时候,才能够将其价值彻底的发挥出来。但是就目前而言,我国这方面存在的问题还比较多,比如大量的使用一次性的方便筷,不但浪费了大量的林业资源,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也是非常不利的。2.2.3发展林业旅游项目通过林业旅游能够很好的带动经济的发展,能够在不破坏林木的情况下,将其作用发挥出来。发展林业旅游项目,林业部门必须和旅游部门取得联系,切实做好林业花卉以及园艺的培育工作,并科学的运用广告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到林业旅游市场,提高人们保护林业的意识。林业旅游项目不但具有上述的作用,还能够帮助人们陶冶情操,所以,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全面的考虑林业旅游开发。2.3做好营林生产管理在营林生产的时候,将有效经营管理手段运用进去是非常重要的,只有管理措施科学性有保证,才能够在保证营林生产经济效益的同时获得环境方面的效益。现在,营林生产的时候,生产方式往往是工程和集约生产以及集中连片式的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还不够成熟,分布有何首乌属、荞麦属、大黄属各1属,各占本县总属数的20%。从分布区类型来看,庄浪县蓼科药用植物区系的地理成分具有一定的多样性,但以温带分布型占绝对优势(60%),说明庄浪县蓼科药用植物区系与青藏高原东缘蓼科藏药植物的植物区系特征相一致,为温带性质[4]。2.2生活型分析庄浪县蓼科药用植物的生活型为:1a生11种;多年生8种;半灌木1种。一年生为主的生活型,体现了庄浪县蓼科药用植物区系的温带性质。2.3庄浪县蓼科药用植物属的组成甘肃省蓼科药用植物分布为:崆峒山4属、17种;祁连山[5]和安西极旱区[6]都为4属、18种。庄浪县蓼科药用植物在种上占甘肃省总种数的比例最大,5属,其中酸模属1种,荞麦属有2种,大黄属和何首乌属各有3种,而蓼属最多,共有11种,蓼科药用资源较丰富,占甘肃省总属的一半,种类也较多,占甘肃省的22.62%。祁连山光照充足、四季分明、雨量适中,安西极旱区的生态环境脆弱,崆峒山是我国的名山之一、气候高寒潮湿、植被茂盛,蓼科药用植物的分布都没有庄浪县的丰富。因此在当地引种栽培发展本地中药资源的时候,可以考虑本地的蓼科药用植物的开发。

3讨论与建议

3.1庄浪县大黄的基源种国家药典规定的大黄基源植物为蓼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掌叶大黄、药用大黄和唐古特大黄。这3种在庄浪县均有分布,庄浪县的邻县华亭盛产掌叶大黄,是华亭县的特色药材。因此,庄浪县可以人工驯化大黄的基源种,引进华亭大黄,与华亭大黄共同打造特色道地药材。3.2实施开发和保护,采掘和再生并重的策略形成资源再生与开发利用的良性循环,对一些尚未开发的药用植物,要加大力度进行开发,如庄浪县分布的红蓼,可以引种驯化,进行规模化种植。采取科学的采收方式,做到有计划、合理地开发利用,如大黄的采收和开发利用,根据资源贮量和市场需求情况,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采,禁止掠夺性挖掘,做到开发与保护相结合,最大限度的利用其有用价值。3.3人工培育,引进新品种庄浪县林区的面积有限,不能无限开采,在开发利用过程中也要做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可以在人工栽培基地进行栽培、推广,用以扩大药源,保证药材的品质。

作者:王叶红 单位:安徽省青阳县林业局

参考文献

[1]吴征镒.中国种子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J].植物分类与资源学报,1991(13):1-13.

[2]顾志荣,师富贵.甘肃省平凉市中药资源分布概况[J].亚太传统医药.2014(2).

[3]戚欢阳,刘守金,张勉,等.安徽广义蓼属药用植物种类与分布[J].中国中药杂志,2006(8):1324-1327.

[4]巩红冬,谢德芳,马海财,等.青藏高原东缘蓼科藏药植物资源调查[J].中国中药杂志,2009(4):957-960.

[5]郝小玲.甘肃安西极旱荒漠部级自然保护区维管植物地理区系与植被类型分析[D].兰州大学硕士论文,2014.

[6]王冬梅,王彦雕.祁连山蓼科药用植物研究[J].中兽医医药杂志,2012(31).

第七篇:富宁林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林业是我国生态建设的主体,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对环境的必然需求,如何搞好林业发展是摆在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一个大问题。本文针对当前林业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林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对策

一、富宁林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富宁县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在林业发展方面进行了认真的探索,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目标,完善配套措施,规范林地流转,创新生产经营体制,大力发展林农专业合作社,积极探索特色林业发展新路子,促进经济林规模化、科学化、专业化、标准化经营取得了新的突破。特别是在“十二五”期间,富宁共争取国家和省级项目资金3471.99万元,完成总投资18231.03万元,实施封山育林面积7.17万亩,低产林改造17万亩,补植补造1.74万亩,实施森林抚育11万亩,实现了森林面积和蓄积量“双增”的发展目标,目前全县森林面积达397.05万亩,森林蓄积量达800万m3,森林覆盖率达50.04%。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森林资源总量低,森林资源质量不高,林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目前森林资源总仅为50.04%,居文山州中游,与马关、西畴等两县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单位蓄积量低仅800万m3,占全州林木蓄积量5356.6万m3的14.93%,。(二)林业经营方式落后,到目前仍以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没有形成集约化经营,科学化发展,林业基础设施建设能力依然落后,建设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基层林业部门正常工作经费难以保障。人们对生态保护意识不强,毁林犯罪时有发生。(三)体系建设不完善,与市场优质化、多样化、周期供应的需求不相适应,初级产品多,附加值小,幅射带动能力不强,经济效益低,还没有形成带动效应,林产品加工企业规模不大,林业总体规模小,带动作用不明显。目前,富宁规模最大的一家木材加工企业算是归朝大山木业,年产10万m3中(高)密度纤维板生产线和8万m3胶合板生产线,但科技含量不高,导致林产品科技支撑力度不够,产品附加值低。(四)补偿资金不透明,目前,生态公益林补偿资金在发放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该项惠农资金是由中央财政和省财政下拨给县财政,县财政拨给林业局,林业局再拨给各乡镇财政所,按照每年每亩的补偿标准将生态公益林补贴直接发放给公益林收益人员手中。而在乡镇一级,往往因多方原因,补偿标准、补偿面积会自然的减少,甚至同一个镇的补偿标准也不一样。这样,就造成生态公益林补偿资金发放不透明、不能公开,只是让领取生态公益林补偿资金的人员,在领取花名表上签字了事。

三、建议与对策

(一)提高思想认识,强化责任落实。首先要以政府的指导为主,带动社会以及人民的积极性,让大家认识到建设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最主要的就是以林业的发展为主,林业生态体系的好坏对于现在的生态环境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建设森林生态系统和科技推广,并且建立健全的目标管理责任机制。(二)实施重点工程,强化体系建设。以典型高速路的建设为基准,例如:国省道、广昆高速路和云桂铁路两侧,因为要着重建设美好的生态环境,所以重点要放在林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上,结合林业可以与公路结合,形成“绿色通道”,完善一下林业建设的设施,计划建设的时间,完美建立道路两旁的树林,这样不仅提高了生态环境的质量,也让生活环境变得欣欣向荣。推进乡村绿色家园建设工程,村庄的绿化区域比较广泛,可以从公路两旁、河道、公园以及护城林区开始,这样以点带面实现乡村的绿化建设。(三)加大扶持力度,强化产业建设。建设林业产业需要的是资金的支持,要想实现富宁林业产业更强的想法,就要加强对这方面产业的扶持力度,让林业产业的规模扩大,针对性的去投资林业产业,包括森林旅游、油茶和八角的加工产业,这样不仅可以加快林业产业的建设,也能促进富宁地区林业产业规模的扩大。(四)提升科技含量,强化科技推广。一是开展形式多样的林业科技专项培训活动,不断提高林业专业技术人员和林农的科技素质。二是加大对林业科技的新产品、新成果的推广应用力度,努力提高林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三是逐步建立和完善多功能、多层次的林业科技服务体系。四是要重视林业产业,让林业产业跟随现在科技的发展,比如林业科技的推广,发挥科技的优势,推动林业产业实现绿化的进程更加迅速。(五)狠抓机制创新,强化社会造林。首先要使土地使用率提高,增加林业用地和林木的流转,因为土地利用率的提高,随之也会推进集体对林业产业的建设。其次建设林业产业要有政府的政策扶持,可以用项目竞争的方式,来带动林业管理,规范管理林业建设的工程是重点。最后,也要广泛征集群众的意见,群众的力量是强大的,对于规模较大的林业建设,都起到一定的支持作用。这样不仅在资金上充足,也能在科技技术等方面得到扶持。(六)加大执法力度,强化林木管理。县乡镇林业行政执法部门,要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各种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维护林业生产秩序。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对林木采伐限额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促进全县林业又好又快地健康发展。

作者:潘美琼 单位:云南省富宁归朝林业工作站

参考文献

[1]崔素英,长治。经济林业发展势在必行。中国林业,2009:33;

[2]尚旭东,康云海,陈方。云南林业发展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30);

[3]种伟,胡艳红,韩非。我国经济林业发展态势与潜力。林业经济,2009,(7)。

第八篇:营林生产与林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指出了营林生产对于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有着巨大的作用。阐述了营林生产与林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分析了我国林业发展现状,针对营林生产与林业生态的关系及可持续发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营林生产;林业生态;可持续发展

1引言

随着人类社会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当前人类社会的工业化程度在不断提高。工业化程度的提高对于社会经济建设有着巨大帮助,同时也能够促进国民经济水平的提高。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工业化的发展也对当前的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雾霾、大气污染、温室效应、沙尘暴、山体滑坡、洪涝、水土流失等都是因为自然生态环境被破坏所导致的。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了能够保障人类社会长期发展,可持续发展概念被提出,并且在当前已经为各国共识。而要想建立可持续发展社会,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提升社会经济水平,那么就需要重点关注营林生产工作。之所以要这样做,是因为营林生产与林业生态的保护工作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二者之间不仅是互相制约的关系,同时也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因此,在当前的情况下,通过提高营林生产来加强林业生态的保护工作,是当前政府相关部门和人们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提高林业生态保护工作的质量,从而为我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2营林生产与林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了改革开放,从那个时候开始,具有社会主义特色的市场经济体制开始建立并逐渐完善。对于林业产业,在这样的情况下,自然也需要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才能保障行业的正常发展。而要想提高经济效益,那么首先需要考虑的一点就是投入产出比,要对投入产出比进行充分的分析,才能确保通过经济活动能够获得更大的收益。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营林生产的过程中,林业的工作人员希望能够通过自身的劳动来提高自己的经济收益,也就是获得更大的经济报酬,而通过这样直观直接的报酬能够更好地激发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同时确保工作人员的日常生活,使他们能够心无旁骛地投入到工作当中。因此,对于林业工作人员来说,经济效益当然是非常重要的。不过,对于整个林业行业来说,除了要保障营林生产的经济效益以外,同时还要确保营林生产社会效益以及生态效益的实现,也就是通过营林生产进一步提高生态环境的质量,从而为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更大的帮助。因此,在营林生产的过程中,一定要协调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从而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当然,加强林业生态环境的保护不仅仅是为了人类社会更好的发展,同时对于提高营林生产的经济效益也有着巨大帮助。这是因为,林业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能够确保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对于提高营林生产质量,推动林业建设,提高营林生产的经济效益也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在进行营林生产与林业的生态保护工作当中,一定要确保二者之间的辩证统一以及内部联系,才能真正有效提高二者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为我国的社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更大的帮助。

3我国林业发展现状

前文笔者就有提到过,营林生产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要提高经济效益,采取的方法就是针对林业资源进行开发和经营,或者是通过对部分资源进行再加工和生产,以此来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因此,相比其他产业来说,在林业产业中,生产的对象是较为特殊的,是林业资源。不过,要想确保营林生产的可持续发展,那么在生产以及开发利用的过程中,还需要确保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做好林业生态资源的保护工作。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政府就开始加强对林业资源的保护工作,并且针对过度开发以及过度利用的行为进行了依法管治。从我国当前的营林生产情况来看,我国的营林生产工作已经开始逐渐摆脱粗放型的生产模式,向着集约型生产模式进行转变。在针对林业资源进行管理的过程中,也不再仅仅强调生产和造林,同时对于林区管理以及人员组织构成也有了极大的重视。而之所以要将管理模式也进行转变,是因为在营林生产当中,仅仅是有先进的技术以及热枕的心是不够的,还需要加强营林生产的管理,针对不同类型的林业资源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这样一来才能有效地提高营林生产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从而确保营林生产在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充分发挥自身的社会以及生态效益。

4林业生态和营林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4.1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可持续发展指的决不是单一的发展,而是社会、生态以及经济这三者共同的可持续发展,这样才能确保人类社会更加长远的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内容指的是人类社会的生活方式、人类社会的体制、人口总量以及人口素质;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内容则包括了自然生态环境的自我调节以及自我复原能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内容则包含了可利用能源、其他资源、人口数量、经济水平等。4.2林业生态与营林生产可持续发展关系对于营林生产来说,经济效益的获取是保障有充足的资源以及足够的人力投入到营林生产当中。因此,一定要保障营林生产能够产生足够的经济效益,这样才能确保营林生产的良好持续。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营林生产绝不能仅仅着眼于经济效益和短期利益,同时还应当保障林业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确保林区生态效益以及社会效益的实现。而要做到这一步,可以积极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及管理经验,同时推动营林生产的规模化、产业化,这样一来,就能够在稳定营林生产的同时,还能够保障林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5实现营林生产和林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5.1加强生产管理通过合理制定营林生产的管理措施,来提高营林生产的管理工作质量和效率。从目前的营林生产情况来看,我国大部分的营林生产方式依然处于工程化集约生产和集中连片式。这样的生产方式并不成熟,导致在生产的过程中经常会因为管理问题而影响到营林的正常生产。针对这一情况,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改进营林生产管理。(1)针对林业种植中所必须的种子与苗木进行严格的挑选,确保使用的是优质苗木,并且还需要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的科学技术,以更好地进行苗木的种植。(2)要想更好地保护林区的生态资源,除了要重视苗木的种植以外,还需要对林种结构进行适当的调整,才能有效的提高林区的病虫害防治能力,以进一步加强林区生态资源的利用。(3)在苗木的种植过程中,肥料的施入与农药的喷洒对于苗木的生长是非常重要的。然而,过度的肥料施入以及农药喷洒也会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损害,因此,一定要适当使用肥料以及农药。5.2运用先进科学技术随着当前社会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水平也在不断提高。而在营林生产的过程当中,不仅要加大资金的投入,同时还需要积极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帮助营林生产进一步的发展,确保其产业化、规模化程度的提高。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做的就是要加强关于营林生产以及林业生态资源保护理论与实践的探索和研究,并且在实践的活动当中积极利用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科学理念进行指导,这样一来才能帮助营林生产与林业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其次,就是要积极引入不同的高品质植被产品到林区当中,不断完善并调整林区的种植结构。最后,就是要吸引更多的高素质人才参与到营林生产以及林业生态资源的保护工作当中,这样才能更好的将新技术以及新理念应用到营林生产当中,从而进行营林生产与林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5.3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要想进一步加强营林生产与林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那么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也是非常重要的。这是因为,相关法律法规是保障各项工作有序开展的基础。因此,政府以及相关部门必须要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修订与完善工作,这样才能为营林生产与林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而要做到这一点,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对林业现有的规章制度、法律法规要进行修订,基于当前的社会现实以及我国的实际国情,进一步地调整、完善,使其更加符合当前我国林业发展的要求,从而进一步保障营林生产的科学发展以及林业生态资源的保护。(2)加大执法力度,确保相关法律法规真正落到实处,这样制定的法律法规才能发挥作用。(3)加强监督和管理工作,对法律法规的执行进行监督,以此确保营林生产在法律法规的保障之下更好地进行产业化与规模化发展。

6结语

营林生产与林业生态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二者之间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因此,要想进一步提高营林生产的质量,那么就必须要重视林业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与保护,实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才是真正提高产业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

作者:黎勇能 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有派阳山林场

参考文献:

[1]于书礼.探讨营林生产与林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J].科技创新导报,2014(19):208.

[2]霍世功,辛雨.营林生产和林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策略探析[J].现代园艺,2014(6):164~165.

[3]朱艳丹.探讨营林生产与林业生态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J].中国科技投资,2016(9).

[4]黄亮.探讨营林生产与林业生态可持续的发展研究[J].工程技术:文摘版,2016(7):199.

[5]李宝生,张锋,李文龙.探讨营林生产与林业生态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6(23):115.

[6]吕相民.营林生产与林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6(6):144.

[7]时德明,薛维梅,李秀环,等.浅谈营林生产与林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J].农民致富之友,2015(24):155.

第九篇:林政资源管理与林业生态建设

【摘要】广西田林县地处我国南方地区广西北部,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该县气候温暖、雨量充沛、热量丰富,适宜林木生长,植被种类繁多,全县土地总面积5531平方公里,面积居广西县份第一位,地理位置与两省七县(区)相邻,其林业产业在社会发展、生态建设中一直处于重要地位。从林业大县到林业强县的建设离不开经济方式的转变、结构的调整以及管理方式的创新,本文试图探讨在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中,林业的林种结构、生态效益与经济发展该如何协同发展,以及促使集体林权改革需照顾到多方面措施的实施。

【关键词】林政资源管理;林业生态建设;林业产业发展

一、区域林业现状

林业的发展以资源为基础。我国第五次森林清查结果表明,我国现有林业用地39.5亿亩,森林面积23.8亿亩,森林覆盖率为16.55%。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森林覆盖率为8.6%,增加近8个百分点。根据2012年林地落界调查,田林县的林地面积占土地面积的绝大部分,但森林蓄积量却只有1569万立方米。2009年,林业产值虽然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但产值明显偏低。近几年来,县政府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活动,着力打造生态建设和林业产业,通过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发展高效经济林油茶优良品种、大力发展速生丰产林项目等措施,使林业保持良好发展态势,林业带动经济协同发展,。因地理位置的优越性,田林县的植物种类比较丰富,目前已知有187科1600多种,稀有珍贵树种、野生动物资源比较丰富,如香果木、白鹤、云豹、黑颈长尾雉等,这些动植物无论是在生态多样性还是经济效益上的效益都具有绝对的优越性。

二、林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县森林资源总量不足、主要体现在森林蓄积量不高、林种分布不均,森林覆盖率从全国水平来说比较高,但仅体现在森林面积上,生态保护的重点区域森林分布不理想。现有森林中,人工林的比重较大,且相当一部分郁闭度在0.4以下,生态服务功能低下,亩均蓄积量为2.5立方米,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32%,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发挥森林的生态、经济效用成为重中之重。以本县林业状况为例进行分析,田林县结合本地区的气候与林业优势作出的经济增长模式对资源的高度依赖,已经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区域内生态破坏和森林质量下降,实行可持续发展的发展方式已成为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的必然选择。林地流转现状、行为、流转成效也存在部分问题,如林地流转形式欠规范、对林地流转的选择受制约、林权交易机构内部建设不够完善、林地纠纷等问题影响确权发证和林地流转等等。总之,林地流转运行机制及模式相对滞后,对流转成效有一定的影响。

三、林业发展走向

林业发展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发展林业建设需多种措施共同实施。(一)、林下经济林下经济具体来说是充分结合林地的生态环境,利用林地资源,在林下进行林、农、牧等多种方式的一种复合式经营,对土地充分并且可持续性地利用,具有其他耕作型土地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本地区林下经济的生产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林下生态-经济-旅游模式、林-禽产业模式、林-桑产业模式、林-草产业模式、林-药模式、林-花产业模式,这些模式的固定经营在带动经济的发展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林政改革过程中要注重传统经验模式的发展,发展传统方式的优势。注重复合式经济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与优势。(二)林地流转林地流转是集体林地改革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实现林地资源合理优化配置的重要途径。优化林地流转运行机制及模式,是提高流转效果,促进农户提升对林地持续合理投入,从而提高林业产出,增加农户林业收入的驱动力,也是推动林业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单一发展的林下经济不能使资源最大程度得到利用,因此,必须要发展混合型的模式才能进一步提高其发展效率;第二,林下经济的生产形态的发展效率与发展区域的资源等因素密切相关,合理发展的设计必须依靠当地具体环境;第三,林下经济发展过程中,“公司+合作社+农户”形态的效率最高,这一模式值得林地流转工作的借鉴。(三)发展林业产业田林县林业资源丰富,林业产业发展潜力巨大,传统的发展模式主要靠林农自产自销,小规模经营加工,产值偏低,附加值更低。迫切需要发展现代产业,努力拓展新兴产业,促进林业产品绿色化、高端化、品牌化、特色化,定制化,推动产业生态化改造,满足社会对生态产品的需求。主要的做法应该是建设现代林业产业区、林产工业生态园和林产品交易市场,通过开展生态休闲旅游示范、林业产业集中经营示范区、培育速生丰产林、经营利用竹林产品、传统油茶原料林产品等经济品牌,加强特色种养品种研发,实现林下经济产品销售信息化,加快销售实体平台和信息化平台建设。(四)完善林权制度改革工作加强林地流转,扩大招商引资完善林权制度改革工作需进一步健全有关的法制法规、规范流转方式及途径、促进融资、加强林地流转工作,在林权林地流转过程中,需加强对林地流转的认知、规范林地流转形式、促进广西林权林地流转机制和模式顺利运行,增加农户林业收入,实现林业产业化、专业化、规模化经营。为推进林地流转及林权制度改革的顺利进行,可利用当地林种资源优势及自然地理等优势吸引融资,提高林业产值,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林业改革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需要科学把握、主动适应、全力服务新常态,实现林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林业发展要以建设生态文明为总目标,以改善生态和民生为总任务,充分释放生态林业民生林业强大功能,为惠民生作贡献,全面提升生态林业民生林业发展水平。

作者:韦朝阳 单位:广西田林县林业局

参考文献

[1]王永富、龚翠英《广西林业经济发展方式研究——基于林业大区转变为林业强区角度》,《经济与社会发展》,2010年第11期.

[2]肖建军《浅析广西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探讨与研究》,《吉林农业》,2010年第9期.

[3]韦荣华《一本精致的林业大刊——<广西林业>普受欢迎探析》,《广西林业》,2014年第12期.

[4]黄俊才《广西林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研究》,《农业与技术》,2015年第22期.

第十篇:林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思考

【摘要】林业科技示范园区是林业科技服务和技术组装、集成的重要载体,是市场和农户连接的纽带。介绍了盐湖区林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概况,提出了完善林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的主要措施。

【关键词】盐湖区;林业科技;示范园区

林业科技示范园区是推进林业科技创新的驱动工程,是林业科技服务和技术组装、集成的重要载体,是市场和农户连接的纽带。近年来,运城市盐湖区在林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方面积极作为,不懈努力,初见成效,在科技兴林、科技强林、科技富民实践中充分发挥了示范带动和引领作用。但园区生产和科研的基础设施建设还不完善,功能还不完备,技术管理和研发团队人才短缺,技术装备不足,基础性研究工作滞后,经营管理制度机制还需要进一步规范。

1田林路渠配套,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

盐湖区现已建立双季槐科技示范园区和皂荚科技示范园区两个园区。双季槐科技示范园区位于稷王山峨嵋岭旱垣区,现有规模66.67hm2,已完成苗木定植(供实验研究用),建立繁育圃20hm2;皂荚科技示范园区位于中条山前山沿,现有规模100hm2,其中实施野生皂荚“灌改乔”和皂荚造林80hm2,繁育圃1333hm2,采穗圃3.33hm2。政府部门通过土地流转和土地承租的方式解决了园区的用地问题,并通过整合农业项目资金修路凿井,解决了园区“行路难”问题和部分水利设施,但园区山、田、林、路、渠配套体系还不完善,基础设施还很薄弱。政府部门和园区建设经营单位,应根据园区建设规划方案和科研工作的需要,积极创造条件,进一步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修建防渗渠道,硬化园区道路,设置生产、科研、科普标识牌;铺设管网配套设施,配备农机具和林业机械,购置科研设施设备;实施土壤改良,增施有机肥。使园区各项功能更加完备,确保园区科研、生产与服务工作的顺利实施。

2实行分区规划,搞好科研区、推广区、繁育区建设

2.1科研区建设

2.1.1双季槐科技示范园区应针对目前农户在双季槐生产中存在的各自为政、技术管理不统一、品种良莠不齐、影响产品质量效益等问题,建立科研区,开展系列实验和技术研究。研究的具体内容应包括:①栽植密度与整形修剪技术。不同的栽植密度采取不同的树形和不同的修剪方法,需要进行实验研究;②无公害化栽培技术。重点是病虫害防治如何选用农药,解决滥用农药、随意加大用药量和喷药次数等问题,保证产品质量;③双季槐生物学特性研究及土肥水综合管理技术。通过生物学特性及相应栽培技术、缺素症防治方面的研究,使土、肥、水管理更加科学;④矮化栽培技术。在双季槐矮化技术上进行研究,以获取更高的产量、更优的品质;⑤林下经济综合开发。对林粮间作、林药间作、林花间作和林牧兼为开展综合研究;⑥抗盐碱栽培技术研究。为了充分利用当地大面积的盐碱滩地,需要对双季槐抗盐碱栽培技术进行研究。通过开展上述系列技术研究,推出一整套标准化、无公害化栽培技术,推进双季槐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2.1.2皂荚科技示范园区应根据地形地貌、自然环境和立地条件的不同,建立科研区,对山区野生皂荚嫁接改造(灌改乔)、丘陵沟壑区皂荚栽培、平原区皂荚集约化栽培3种不同模式造林技术进行系列实验研究,通过系统性研究,使皂荚嫁接改造和造林技术更加成熟,形成山区、丘陵、平原3个系列的皂荚栽培技术规范与技术标准,引领不同区域皂荚产业规模化发展。

2.2推广区建设

推广区是科技示范园区的核心区,要围绕建设结构合理、科技含量高、效益显著的林业生产基地,将现有成熟有效的林业新技术、新成果、新品种组装配套,着力加强优质高产高效示范林建设,形成规模种植、集中连片、技术密集、有利于科技成果推广的规模效益,为同类地区树立科技示范样板。双季槐科技示范园区,应重点搞好双季槐无公害化栽培示范林、矮化栽培示范林、双季槐林粮间作、林药间作、林花间作示范林、盐碱地栽培示范林建设。皂荚科技示范园区应重点搞好山区皂荚灌改乔示范林、丘陵沟壑区皂荚栽培示范林、平原区皂荚集约化栽培示范林3个不同类型、不同模式的示范林建设。推广区要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坚持需求导向,创新驱动,服务发展。要把外地的新技术新成果“引进来”,让自己的林产品、技术、装备、服务“走出去”,充分发挥示范带动和引领作用。林业等职能部门应加强管理协调,形成本地区统一完备、相互协调、科学规范的推广示范服务和管理体系。

2.3繁育区建设

林业示范园区承担林木良种选育、生产、更新和推广使用等任务,要以提升林木良种的生产能力、提升林业的科技含量为目标,坚持良种选育与生产经营相结合。建立繁育区,实行分类培育,可将繁育区区划为播种区、嫁接繁育区、大苗培育区和引种驯化区。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单位应与科研院所及高等院校开展技术合作,进一步对双季槐和皂荚育种开展基础性、前瞻性和应用技术研究。双季槐科技示范园区已培育出“双季槐”、“米槐1号”、“米槐2号”3个良种。为适应不同区域造林和产业发展的需要,应选育耐盐碱新品种和矮化新品种,培育出更优良的换代品种。皂荚科技示范园区已选育出“帅丁”皂荚优种,应对初选育的“河东1号”“河东2号”皂荚品种继续进行实验和研究,使其优良性状更加稳定,生产技术更加成熟;对引进的皂荚“G302”“G303”等品种继续进行驯化栽培,加强田间管理,保护利用好优良种质资源。应在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指导下,研究制定具有地方特色的双季槐、皂荚育苗技术规范和标准体系,使林木良种培育和生产有章可循、有规可依。繁育区要实施精细化管理,从圃地平整、土壤改良、种子处理、播种、嫁接、田间管理到起苗出圃、接穗采集处理等,都要做到精耕细作、规范施工,实现苗木生产机械化、管理精细化、苗木良种化。要确保出圃苗木接穗符合质量标准要求,满足市场对优质种苗接穗的需求。

3成立科研机构,加强技术队伍建设

林业发展论文范文篇7

(一)扎实推进集体林产权制度改革,加快林业发展的有效动力

紧密结合县区实际,创造性地贯彻上级关于林权制度改革的总体部署,发挥好职能作用,加强对全县林改工作的督促指导。坚持“质量第一”,总结经验教训,实事求是地推进改革。既要坚决防止走形式和假发展,也要防止搞“一刀切”;既要明晰产权、激活产业,又要巩固增进集体经济。做到因村因地制宜,使改革真正成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加快林业发展的有效动力。

(二)探索建立群众性护林联防组织,构建新的森林资源保护体系

总结推广民间护林组织的做法,按照“民办、民管、民监督、民受益”原则,引导林业生产经营者自愿组合、自定章程、自收会费,组建以防盗防火防病虫害为主的群众性护林组织。同时建立森林防火风险基金,解决在扑救森林火灾中人员伤亡的救治和补偿问题,加大对民间森林联防协会基础设施投入的补助,构建新的森林资源保护体系。

(三)积极开展林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探索解决林业生产经营融资难问题

做大做强林业担保,进一步扩大抵押担保贷款规模,完善林木林地押金管理办法。积极主动与金融机构合作,探索林业生产经营者通过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林权抵押登记等程序,以现有林木林地资产为抵押直接向银行贷款的具体途径和办法;尽快组建林权登记管理中心,探索以林权证直接抵押贷款做法,解决林业生产经营融资难问题。

(四)积极开展生态公益林限制性利用试点工作,实现林农收益和生态功能的双赢

按照林业分类要求和不同生态区位、功能质量等级,把全县生态公益林分为严格保护、重点保护和一般保护三种类型,对后两种的生态公益林实行限制性利用,允许经营主体通过抚育、更新性质采伐和林下合理利用获得经济效益,实现林农收益和生态功能的双赢。

(五)积极探索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确保其更好地服务林业生产经营

设立林业服务中心,为农民提供林业法律、法规、政策、信息和技术咨询等服务。健全林业科技推广网络,促进林业科技普及,提高林业生产经营者科技素质。建立林业行政许可事项计算机网络服务体系,为林业生产经营者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行政服务。按照市场化运作要求建立健全伐区调查设计中心、木材检验中心和森林资源资产评估中心等中介服务机构,适当引入竞争机制,合理界定中介组织职能,规范中介组织服务行为,确保其客观公正地履行职责,更好地服务林业生产经营。

(六)积极改进林业行政执法工作,提高执法水平

整合现有的林业执法队伍,推进综合行政执法,实现由分散执法向集中执法转变。严格执法监督,实行错案追究和责任赔偿制度,提高执法水平。

二、加强森林资源培育基地建设,加快森林资源培育总量

以速生丰产林、经济林和当地特产林三大资源培育基地建设为载体,走速生、丰产、优质的发展路子,快速增进森林资源总量。

(一)探索建立“谁造谁有、合造共有”的营造林机制

加大封育力度,及时完成采伐迹地、火烧迹地更新造林,鼓励各种社会主体投资三大资源培育基地,确保按规划要求完成各年度造林任务。

(二)实施低产林改造试点项目

明确低产林分改造对象,简化低产、低效林分的采伐审批程序,制定相应优惠政策,调动产权主体参与改造积极性,为三大资源培育基地建设提供林地保障,并充分发挥林地生产潜力,不断提高林地产出率。

(三)探索林木种苗培育新机制

依托县区林业科技推广部门建设育苗基地;加快实施种苗国债项目建设。同时,建立县区林木种苗检测中心,为三大资源培育基地建设提供优良种苗保障。

(四)创新特产林科技推广模式

以特产林为重点,大力推广高效经营技术,促进特产林资源总量和经营效益的提高,加快特产林产业化进程。

(五)实施以特产林为主的经济林品牌战略

充分发挥当地某某特产之乡的优势,加强产学研协作,实施品牌战略,提高经济效益,增加林农收入。

(六)放手发展个体、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国有控股、职工持股等混合型所有制林场

制定优惠政策,促进林木所有权和林地使用权流转,鼓励林农和社会各方面以承包、租赁、转让等形式参与生产经营,推动森林资源规模化发展。鼓励林纸林板林脂企业一体化经营,以“公司+基地+农户”等形式创办工业原料林基地。

三、实施林业再加工项目带动,壮大林产工业

以资源为依托,创新招商引资机制,着力建设林业再加工生产基地。具体要采取四个举措(一)培育龙头企业

在加工和林产化工领域分别确定一两家具有一定规模,市场前景好、竞争力强的企业作为重点扶持对象,在税费、资金、贴息贷款、建设用地、加工用电等方面给予优惠扶持,促其做大做强。

(二)构筑产业集群

制定林产工业发展规划,推进合理布局。尽可能促进有一定规模的林产加工项目进园区,调整优化林产工业结构。积极引导分散的小型林产工业企业相对集中,逐步形成链条、集约发展。

(三)创新经营体制

充分运用市场机制,通过重组或行业协会运作,逐步实现统一品牌、统一质量标准,共同策划市场营销,推进联营联合,向规模经营、系列开发方向发展。鼓励各类社会主体以承包、租赁、股份合作等形式获得国有林产工业企业的全部或部分经营权,吸引境内外资本改组国有林产工业企业;鼓励组建跨地区的林产工业企业联合体。四是落实产业政策。进一步把国家林业税费政策、林业产业扶持政策、放宽林木采伐政策等落到实处;各有关方面要协同动作,清理取消与林产工业有关的不合理收费项目。

四、结语

县区林业部门要高度领会、认真贯彻落实总理、回良玉副总理重要批示精神,积极稳妥地规划林业创新发展。此事重大,务必要强化领导,确保资源管理和生态保护。实施中应试点先行,坚持依靠群众和民主决策。在不断完善方案、加大培训力度、抓好主体改革的同时,相关配套改革要及时跟进,巩固发展其成果。

[论文关键词]县区林业创新发展概要分析

[论文摘要]县区是我国发展林业的重要区域,面对十七大后新的林业发展契机,从下述三个方面,概要分析县区规划林业创新性的发展思路:1.紧密结合县区实际,深化林业改革创新;2.加强森林资源培育基地建设,加快森林资源培育总量;3.实施林业再加工项目带动,壮大林产工业,对县区规划林业创新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岳兴录,浅谈林业经济管理体制改革,学术交流,1985-3.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中国林业,2003-19.

林业发展论文范文篇8

论文摘要:概述了“精确林业”的内涵及其主要支撑技术(包括GPS、GIS、RS、DBMS、DSS、VRT等)、操作过程和国内外研究现状,并对精确林业在中国的发展前景进行了探讨。

在现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工程技术等一系列高新技术的推动下,林业正在进入以知识高度密集为主要特点的知识林业发展阶段,于是,“精确林业(PrecisionForestry)”应运而生。所谓精确林业,即在林业生产过程中运用视觉传感器、卫星定位等高新技术,实时测知工作对象所需工作的质、量和时机等数据,通过对影响林木生长的环境因素实际存在的时空差异性的分析,判别林木长势优劣,确定影响长势的原因,提出科学处方,采取技术上可行、经济上有效的调控措施,消除和减少这些差异,按需定量实施灌溉、施肥和喷药,以实现最小资源投入、最大林业收益和最少环境危害。

1、精确林业的主要支撑技术

精确林业以3S技术、信息技术、智能化决策技术、可变量控制技术等为技术支撑体系,以生态学、造林学、工程学、系统学、控制学、测绘学为指导,能在自动化、智能化、一体化、时效性、准确性、可靠性等方面满足人们的需要,它的建立依赖于地球空间信息基础理论及其它高新科学技术的发展。

1.1全球定位系统

全球定位系统(GPS)是_种可供全球享用的空间信息资源,具有全球性、全天候、高精度、用途多、可靠性好、覆盖范围广、定位速度快、抗干扰性强和自动化程度高等特点。在精确林业中,它主要实现对采集的林间信息进行空间定位,实时、快速地提供包括各类传感器(如CCD摄像头)和运载平台(如作业车辆、飞机等)目标的空间位置,辅助作业机械完成处方实施.

1.2地理信息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GIS)可以在计算机硬件、软件系统的支持下,存储、管理、分析和描述整个或部分地球表面与空间和地理分布有关的数据,把地理位置和相关属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根据用户需要将空间信息及属性信息准确真实、图文并茂地输出。在精确林业中,它主要实现对多种来源的时空数据进行存储、分析和处理,根据数据绘制电子地图,作为新的集成系统的基础平台。

1.3遥感

遥感(RS)是一种多平台、多波段、高分辨率和全天候的对地观测技术,主要通过遥感器获取地球表面(层)自然界目标的波谱特征信息及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从而达到认识自然界的目的。在精确林业中,它主要用于实时地获取树木生长环境、生长状况和空间差异的大量时空变化信息,及时对GIS进行数据更新。

1.4数据库管理系统

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使存储和查找数据最优化,实现了﹁体化存储和初步的一体化查询,具有很好的完整性,避免了数据过于琐碎带来的不便。在精确林业中,它主要用于建立包含林木长势、自然条件和历史数据等信息的数据库,同时,它使GIS软件能充分利用商用数据库已经成熟的众多特性,如快速索引、数据完整性和一致性保证、安全和恢复机制及分布式处理机制,明显提高GIS软件管理空间数据的能力。

1.5决策支持系统

决策支持系统(DSS)综合了专家系统(ES)和模型系统(SS),它根据专家在长期生产中积累的知识,建立作物栽培模型、统计趋势分析与预测模

1.6可变量控制技术

可变量控制技术(VRT)就是根据不同位置及要求自动改变施用比率的技术。它通过计算机控制,对林木所需用的水、肥料、农药等变量的类别和数量进行判断,根据需要调控如植保机械向林间喷洒这些变量的速率,使系统能在特定时间对特定目标进行操作规划,以达到精确定量地灌溉、施肥、喷药的目的,体现了“对症下药”、“按需给予、”“变量投入”的原则,它的实施可有效避免传统粗放型林业生产活动中造成的资源浪费和伴随的环境污染问题。在精确林业中,它主要实现对生产过程进行调控,合理地进行施肥、灌溉、施药等措施。GIS绘制电子地图,生成林木长势情况分布图,分析此图,获得林区内树木长势的差异程度一根据该图,对影响树木成长的各项因素进行分析,将地形、土质、土壤肥力、土壤含水量、气候状况、虫害、病害发生情况空间数据输入计算机,利用树木生长发育模型、相关作业的专家知识库等建立空间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确定产生长势差异的原因,生成林木管理处方图一根据处方图,生成响应林业机械的智能控制软件,按照按需投入、区别对待的原则,利用可变量控制技术实施施肥、喷药等操作一对其执行效果进行评估。

2、精确林业的基本操作过程

精确林业的出现,使定量获取影响树木长势情况的因素及最终生成的空间差异性信息,实施可变量投入,达到低成本、低消耗、高效率、环保好等目标成为可能。图1是精确林业基本操作过程的示意图,其实施过程可描述为:带GPS和实时传感器的作业机械随时间和空间变化自动采集林间定位及对应林班的树木长势情况数据一通过型、空间分析与技术经济分析模型,通过用户选择最优模型,输入模型的参数,获得仿真运算结果,从而为决策提供辅助支持的依据。在精确林业中,它主要实现对树木长势、病害、虫害的发生趋势进行分析模拟,针对林木生长环境和生长条件的时空差异性,生成处方图,提供各林班施肥喷药方案,对精确林业的实施效果、经济效益进行评估。

3、精确林业的研究现状

3.1国外研究动态

一些发达国家在精确林业相关技术的研究方面发展较快,如在森林土壤类型分析、林地适应性评价、森林生态环境模拟、林木育种以及生长监测和森林收获等领域已有成熟的应用。

美国林务局为每个林管局和林业研究所配备了资源级GPS接收机,主要用于灾害监测和防治的飞机导航、林相图的自动更新和林区作业的定位服务。

美国林务局和伊利诺大学联合开发的SmartForest软件,实现了森林景观的可视化,以DTM三维显示技术为基础,使用GIS作为决策支持媒介来考察景观尺度的资源状况,在林业信息的支持下,可以从不同视角模拟观察森林景观及其变化。

美国太空成像公司对原有的利用卫星RS数据监测火灾的技术和方法进行了归纳、整理和合并,形成了一套基于Internet影像查询系统的、实用的火灾探测算法,该算法具有自适应和区域性敏感的特点,所以适合于区域和全球火灾监测,可以实时获取火灾位置等信息。

Reid等人(2001)研究开发了FIAMODEI。来存储和分析林业数据,主要具有森林现状分析、发展趋势预测、森林生态景观分析、观光风景区内的森林布局等功能,同时,它还可提供林道、河流、边界等数据的查询。

Dimitru和Olson运用空间信息系统集成和卫星数据来确定森林覆盖率。技术路线是,通过像素尺寸的变化来判别树种是否有所增加,对比LandsatTM和SPOY—XS遥感卫星摄像2、3、4波段得到的数据,可以得到林区内较为准确的信息。

美国克罗拉多大学研究开发了一套航空录像的自动配准和校正系统,它是实时获取资源信息的RS工具,克服了影像配准与几何校正的时间太长、费用太高、与精确GIS匹配能力有限的缺点,在不增加过多硬件的基础上,极大降低了人为干预的操作,主要用于监测森林病虫害。

3.2国内研究动态

福建农林大学交通学院研究开发了基于GIS的木材运输决策支持计划系统,它综合运用线形规划和GIS技术,可以协助计划者确定最小费用集运材路径、确定最佳楞场空间位置和木材流分配,目标是在需材单位定货和森林资源条件的约束下,木材集运综合成本最低。

东北林业大学完成了基于WEB和3S技术的森林防火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的研究,实现了林火数据库、林火预报预防、林火蔓延模型、扑火指挥决策等方面的智能化、网络化管理,使系统能够在互联网上实现运行和信息传输,自动优化系统参数和自动修正模型参数,形成扑火指挥决策支持专家系统。

南京林业大学机电学院开展了利用以机器视觉、图像处理、GPS、GIS、DBMS、DSS、VRT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从事精确林业的构成、实现、应用等研究,开发了基于机器视觉的室内农药自动精确施用系统。该系统以实验室环境中所建的试验模型为研究对象,模拟农药施用的真实情况,用总结出的一套算法进行图像处理,并以此为依据做出决策控制喷头实现农药的精确施用,分析和探索了在自然环境中基于实时视觉传感技术的农药精确施用的可行性和效果。在实验室内开展了一系列的试验和研究,对施药过程中的运动模拟、树木图像采集、图像分割、施药决策、数据交换、喷雾执行等主要问题和技术难点做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和研究,涵盖了基于实时视觉传感技术的农药精确施用的主要技术要点。实验室测试表明,该系统运行良好并有很好的户外应用前景,特别适用于路旁树木的病虫害防治,林木栽植株距较大时,和常规施药方法相比,可节省50%以上的用药量。

此外,该学院还开展了农药精确喷雾机时空数据分析与融合研究,目标是建立集CCD摄像头、GPS、GIS为一体的移动式农药精确喷雾系统,图2为该系统的技术路线图,它的设计思路是:将CCD实时立体摄像系统、GPS、GIS在线地安装在高射程喷雾机上,随着喷雾机的行驶,所有系统均在同一时间脉冲控制下进行实时工作,把GPS精确定位数据和CCD获取的林木数字图像通过处理随时送人GIS中,而G1S中已经存储有电子地图信息和林班图,在GIS平台上有效集成时空数据、属性数据以及历史数据,根据历史上病虫害发生情况和植物保护专家在长期生产中获得的知识,进行病虫害统计趋势模型和技术经济分析,建立农药使用技术专家系统,并根据实时数据分析、图像处理、喷雾目标特征和病虫害防治目标阈值,建立智能决策支持系统,从而可针对当时当地的森林病虫害防治实际需要确定农药投入的种类、数量等,指导自动执行变量投入决策,控制可变量喷头实现农药精确定量喷雾。根据不同林业生产情况及病虫害发生类型、程度,利用此系统来对应控制特定区域做出可变量控制决策而实现农药精确对靶喷雾,在最大程度上杜绝非目标农药沉积,减轻环境污染。

4、精确林业在我国的发展前景

我国已经进行了一定规模的精确农业试点工作,部分技术、产品已趋成型,如由北京农业信息技术中心承担的北京市小汤山精确农业示范工程已进行了谷物测量、水分在线测量、田间信息采集、RS监测作物长势、水分、病虫草害、防治环境监测、GPS采样定位、导航、农业ES分析、农业机械的实时在线控制等试验。林业与农业相比有诸多不同,如森林资源类型多、区域差异大、周期长、干扰多、变化快、条件复杂,决定了精确林业实现的难度要比精确农业大。

林业发展论文范文篇9

论文摘要: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新的科学的发展观,已经深入到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森林资源和林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目前的严峻状况,要求我们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深入到林业建设的制度、政策、法律等各个层面,构建一套全新的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法律体系,从而实现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和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1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及其涵义

1987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其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系统地阐述了人类面临的一系列重大经济、社会和环境问题,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思想并把可持续发展定义为“即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这一定义因具有最概括意义而被广泛接受,并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得到认可。可持续发展是对传统价值观和发展观的挑战与变革。其内涵反映在以下5个方面:①可持续发展强调生态与经济的整体性。②可持续发展强调社会、经济与生态效益的综合性。③可持续发展强调资源利用的高效性。④可持续发展强调体制与法制建设的必要性。⑤可持续发展强调社会的公平性。

2林业的定义及主要特点

林业的定义可概括为林业是人类对森林资源的全面保护、全面利用、全面发展的经营活动,是以森林的多功能来满足经济、社会需求,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公益性事业和基础产业。

为了正确地理解林业,还需要进一步了解林业的特点,以掌握林业发展的客观规律。林业的主要特点有如下几点:生产周期的复杂性;劳动过程的特殊性;初期培育森林的经济依赖性;生产经营活动的风险性;生产经营成果的多样性;林业效益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3可持续林业的含义及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3.1可持续林业的含义

综合国内外研究者已有研究成果,可持续林业的概念可归纳为:可持续林业是对森林生态系统在确保其生产力和可更新能力以及森林生态系统的物种和生态多样性不受损害前提下的林业实践活动。它是通过综合开发、培育和利用森林,以发挥其多种功能,从而保护土壤、空气和水的质量,以及森林动植物的生存环境,既满足当前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对木质、非木质林产品和良好生态环境服务功能的需要,又不损害未来社会满足其需要的林业。

3.2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3.2.1依靠科技发展林业。要发展经济又要保证资源与环境的发展力,最有效的解决办法就是依靠科技来发展经济,改变传统的以自然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因此,在林业发展上,实施科技兴林,不断提高林业建设的科技含量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3.2.2优化林业经济结构,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调整优化林业经济结构,促进林业产业的发展,是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保证。要采取“以二促一带三”的策略,调整生产力布局,淘汰落后产业,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推动产业重组,解决林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调整林产品结构,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发展优势产品,努力开拓木材林产品的新用途,延伸产业链,增加附加值,解决林产品结构不合理和产品缺乏竞争力的问题。调整企业布局和资产结构,实施大集团、大公司发展战略,共同开发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市场,提高企业专业化程度和产品技术含量,提高市场的竞争力。

3.2.3注重林业生态、经济效益综合评价。林业的生态效益是指林业的发展所带来的生态方面的正面影响。人们普遍认识到,森林兼具有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等三种效益,且经济效益往往最先受到关注,但我们可以看到,在目前的情况下,生态价值远远大于其经济价值。而林业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有着密切的联系,林业的生态效益可以创造经济效益。这些年来,林业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受到了极大的关注,各地在实践中采取了很大的成效。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①林农结合式;②造林规模化;③造林多样化。

4建立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法律机制

4.1我国法律中关于林业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体现我们目前关于林业的单行法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及其事实条例。在这一立法宗旨中,充分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目的。在总则中,第5条规定“林业建设实行以营林为基础,普遍护林,大力造林,采育结合,永续利用的方针。”第11条规定“植树造林、保护森林,是公民应尽的义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全民义务植树,开展植树造林活动。”这些规定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反映了我国法律对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视和关注。4.2对我国现存林业法律制度的完善我国已经设立的林业法律制度的完整性、严密性存在缺陷,在立法思路、立法原则、履行程序、实现方式、法律责任等方面的制度内容上有遗漏、空白、不明确之处。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补充和完善:①重新确立林业立法思路;②立法原则的创新;③在执法方面,一是必须实行森林采伐限额管理,控制森林资源过量消耗,健全管理机制,加大管理力度。二是必须认真加强林地管理,防止有林地逆转,实行林地用途管制和总量控制制度,严惩毁林开垦和乱占林地的违法犯罪行为。三是必须认真执行凭证运输木材制度,严格对木材经营加工单位的监督管理。四是必须坚持依法治林,将森林资源保护管理置于法律、法规的约束之中。加强基层执法队伍的建设,实现森林资源保护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④在法律责任方面,应建立健全法律责任制度。

参考文献

[1]蔡守秋等著.可持续发展与环境资源法制建设[M].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年3月第1版.

[2]金瑞林.环境法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6月第1版.

[3]薛建辉.森林生态学[M].中国林业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

[4]原田尚彦著,于敏,译.环境法[M].法律出版社,1994年4月第1版.

[5]陈泉生.环境法原理[M].法律出版社,1997年12月第1版.

林业发展论文范文篇10

论文摘要: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新的科学的发展观,已经深入到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森林资源和林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目前的严峻状况,要求我们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深入到林业建设的制度、政策、法律等各个层面,构建一套全新的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法律体系,从而实现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和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1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及其涵义

1987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其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系统地阐述了人类面临的一系列重大经济、社会和环境问题,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思想并把可持续发展定义为“即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这一定义因具有最概括意义而被广泛接受,并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得到认可。可持续发展是对传统价值观和发展观的挑战与变革。其内涵反映在以下5个方面:①可持续发展强调生态与经济的整体性。②可持续发展强调社会、经济与生态效益的综合性。③可持续发展强调资源利用的高效性。④可持续发展强调体制与法制建设的必要性。⑤可持续发展强调社会的公平性。

2林业的定义及主要特点

林业的定义可概括为林业是人类对森林资源的全面保护、全面利用、全面发展的经营活动,是以森林的多功能来满足经济、社会需求,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公益性事业和基础产业。

为了正确地理解林业,还需要进一步了解林业的特点,以掌握林业发展的客观规律。林业的主要特点有如下几点:生产周期的复杂性;劳动过程的特殊性;初期培育森林的经济依赖性;生产经营活动的风险性;生产经营成果的多样性;林业效益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3可持续林业的含义及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3.1可持续林业的含义

综合国内外研究者已有研究成果,可持续林业的概念可归纳为:可持续林业是对森林生态系统在确保其生产力和可更新能力以及森林生态系统的物种和生态多样性不受损害前提下的林业实践活动。它是通过综合开发、培育和利用森林,以发挥其多种功能,从而保护土壤、空气和水的质量,以及森林动植物的生存环境,既满足当前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对木质、非木质林产品和良好生态环境服务功能的需要,又不损害未来社会满足其需要的林业。

3.2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3.2.1依靠科技发展林业。要发展经济又要保证资源与环境的发展力,最有效的解决办法就是依靠科技来发展经济,改变传统的以自然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因此,在林业发展上,实施科技兴林,不断提高林业建设的科技含量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3.2.2优化林业经济结构,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调整优化林业经济结构,促进林业产业的发展,是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保证。要采取“以二促一带三”的策略,调整生产力布局,淘汰落后产业,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推动产业重组,解决林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调整林产品结构,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发展优势产品,努力开拓木材林产品的新用途,延伸产业链,增加附加值,解决林产品结构不合理和产品缺乏竞争力的问题。调整企业布局和资产结构,实施大集团、大公司发展战略,共同开发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市场,提高企业专业化程度和产品技术含量,提高市场的竞争力。

3.2.3注重林业生态、经济效益综合评价。林业的生态效益是指林业的发展所带来的生态方面的正面影响。人们普遍认识到,森林兼具有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等三种效益,且经济效益往往最先受到关注,但我们可以看到,在目前的情况下,生态价值远远大于其经济价值。而林业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有着密切的联系,林业的生态效益可以创造经济效益。这些年来,林业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受到了极大的关注,各地在实践中采取了很大的成效。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①林农结合式;②造林规模化;③造林多样化。

4建立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法律机制

4.1我国法律中关于林业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体现我们目前关于林业的单行法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及其事实条例。在这一立法宗旨中,充分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目的。在总则中,第5条规定“林业建设实行以营林为基础,普遍护林,大力造林,采育结合,永续利用的方针。”第11条规定“植树造林、保护森林,是公民应尽的义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全民义务植树,开展植树造林活动。”这些规定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反映了我国法律对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视和关注。4.2对我国现存林业法律制度的完善我国已经设立的林业法律制度的完整性、严密性存在缺陷,在立法思路、立法原则、履行程序、实现方式、法律责任等方面的制度内容上有遗漏、空白、不明确之处。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补充和完善:①重新确立林业立法思路;②立法原则的创新;③在执法方面,一是必须实行森林采伐限额管理,控制森林资源过量消耗,健全管理机制,加大管理力度。二是必须认真加强林地管理,防止有林地逆转,实行林地用途管制和总量控制制度,严惩毁林开垦和乱占林地的违法犯罪行为。三是必须认真执行凭证运输木材制度,严格对木材经营加工单位的监督管理。四是必须坚持依法治林,将森林资源保护管理置于法律、法规的约束之中。加强基层执法队伍的建设,实现森林资源保护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④在法律责任方面,应建立健全法律责任制度。

参考文献

[1]蔡守秋等著.可持续发展与环境资源法制建设[M].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年3月第1版.

[2]金瑞林.环境法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6月第1版.

[3]薛建辉.森林生态学[M].中国林业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

[4]原田尚彦著,于敏,译.环境法[M].法律出版社,1994年4月第1版.

[5]陈泉生.环境法原理[M].法律出版社,1997年12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