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企业论文十篇

时间:2023-04-08 16:00:30

林业企业论文

林业企业论文篇1

1.1研究样本以及研究样本分类对于林业相关行业的研究,罗欢焕、张大红等将CSRC行业分类体系中涉及林业的公司作为研究对象。为了增强样本覆盖范围完整性,本文根据CSRC分类选取林业及制造业中造纸、木材和家具子行业36家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研究数据来源于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公布的2012年上市公司年报及wind资讯。对于变量,从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营运能力、成长能力和现金流量指标五方面选取,以此作为Logistic衡量企业信用风险的决定因子。但这五个方面的变量侧重考虑企业自身经营状况,缺乏对市场供求的考虑。因此,本文在研究前期利用KMV模型对样本进行分组。KMV模型以现代期权理论作为依托,侧重考虑公司与整个市场,更好反映如何从市场价值角度衡量信用风险。因此通过KMV分组可以从另一个维度说明林业企业信用风险的情况。针对KMV与Logistic模型相结合的研究,刘澄将KMV模型的违约概率与Logistic相结合,对我国中小企业信用风险进行较为准确的评估。魏婷实证得出KMV模型能够从某些方面弥补Logistic模型的不足。韩艳艳研究证明将这两种模型相结合获得的混合模型有更好的评价效果。本文根据KMV模型分类结果将样本公司划分为两组,以进行财务指标的选择及检验。

1.2财务指标选取处理针对林业类上市公司信用风险研究,本文从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营运能力、成长能力和现金流量指标等五方面进行研究,共选取17项财务指标作为变量进行研究。

2因子分析

财务指标之间存在相互转换的可能,财务指标间的多重共线性可能降低模型稳定性,甚至影响最终结果。其次,各变量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重要程度,即变量的内在结构对于指标的选取及模型的建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因子分析提取主成分,将离散指标的信息浓缩为预测所需的主要指标。

2.1KMO以及Bartlett球形检验KMO及Bartlett球形检验用以检验变量间的相关性。本文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获得KMO统计量为0.556。考虑到样本量的影响,此数值在接受范围内,可以利用上述变量进行因子分析。

2.2公因子方差比(Communalities)公因子方差比反映了提取公因子过程中,各变量被提取出信息所占比例,即原变量的信息量中由公因子决定的比例。本文对变量公因子方差比进行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多数变量提取的比例在70%以上,可知所提取公因子对变量的的解释能力均处在较强水平。

2.3解释的总方差为保证因子的可解释性,本文运用最大方差法对因子进行旋转,将信息量重新分配。该操作将17个变量划分为5个特征根。特征根可以被看做体现主成分影响力度的指标,代表引入该因子后对原始变量信息的平均解释量。分析表4中各成分方差及其累积程度可知,前五个特征根的总贡献率已达到79.48%,即可利用前五个特征根描述足够信息。

2.4旋转后的成分矩阵通过成分矩阵可以得到各个主要成分的表达式如下分析各成分表达式可以得到各个因素中最主要的变量。F1主要包括总资产报酬率、净资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等与资产相关的指标;F2主要包括与现金流量相关联的指标;F3主要包括与负债相互关联的指标;F4则包括了净利润增长率以及营业收入;F5主要包括与存货相互关联的指标。

3Logistic模型实证研究及预测结果

3.1Logistic模型实证研究Logistic模型又称增长函数,于1838年由比利时学者PFVerhulst首度提出。1920年美国学者珀尔和利德的研究使其在人口估计和预测问题中推广。Logistic函数原型为:P=L/(1+exp[-(a+bt)])。t为时间,P为时间t的人口数,L为P的最大极限,a和b为相关参数。

3.2预测结果依照正常和存在信用风险将样本公司分为两类,使用模型得到的预测结果正确率为83.8%。这表明,此模型可以对我国林业类上市公司信用风险进行较为理想的预测。

4结论与建议

林业企业论文篇2

打造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林业企业文化,是新世纪、新阶段实施企业文化管理的要求,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新型林业基地、实施大集团、大公司发展的战略要求。林业企业确立的理念价值观、企业精神、战略愿景等渗透到员工的心灵深处,变为企业及员工的精神风貌,成为共同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是一个艰苦细致的过程。

一、构建林业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构建林业企业文化最重的是员工价值观的确立,行为的养成,作为企业文化建塑的最基础工作,更需要有坚忍不拔的毅力和恒心。林业企业就是要以真正维护广大员工的根本利益的人本化管理理念为核心,进一步实施人的情感管理,打造特色企业文化,使广大员工呈现勃勃生机并增添无穷的工作力量。牢固树立以情感人、情感建家的思想,用人本的管理感召人,用优美的环境熏陶人,用和谐的氛围凝聚人,用美好的愿景鼓舞人,给员工提供一个健康、舒适、和谐、向上的工作环境,营造出 “家”的氛围,真正让员工顺心、舒心、安心,达到对企业忠心、热心、关心的目的,激发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人的思想、行为的改变,达到企业的进步和发展,最终实现企业工作目标乃至更大的发展。在实际工作中,可通过广泛开展“情感文化”活动来激励感化员工。

1.各基层单位利用班前会5分钟时间,开展日常生产管理、安全警示、操作技能和先进经验等等 “小演讲”活动,在相互比、学、赶、帮、超的氛围下,创造员工内部的竞争环境,培养员工系统思维,树立“超越自我”的理念,让员工愿意并主动发挥内心的最大潜能和动力,从而展示员工的内在素质和外在形象。

2.开设小文化角,主要摆放《中国林业报》、《工人日报》等与生产经营管理有关报纸、专业书籍以及文化知识方面的杂志,建立流动图书库,在各单位轮流传阅。大力倡导全员学习、终身学习,鼓励自学成才和健康、祥和、温馨的文化氛围,满足员工的求知、求美、求乐的精神文化需求。通过企业工会成立篮球队、秧歌队、合唱队等项目,使广大员工都积极参与到健身运动中来,呈现出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从而真正做到健康生活,快乐工作。从关心、关爱员工的角度出发,在前勤一线队组,设置“小药箱”,常备日常药品和医疗用具,建立用药记录,定期补充药品,举办医护、疾病预防知识讲座。大力倡导全员健身、健心,不仅要使员工身体健康,更要使员工身心健康。积极鼓励员工利用业余时间,钻研本岗位需要的技术知识,参加非企业安排的学历教育和岗位资格培训,学习适应新形势发展需要的现代化技术知识,深入开展员工读书自学活动。

3.坚持理论与实践的技术练兵活动,创造性地做好一线岗位员工培训,树立“学后要有新动力”、“ 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的理念,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岗位人才,促进员工的全面发展。

4.因地制宜地设建住宅小区,栽种花草、树木,绿化、美化、亮化小区。用美好的环境陶冶员工情操,愉悦员工心情,树立“和谐创造发展动力、和谐提供良好环境”的理念,进而适应林业企业能源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需要,体现人与自然、企业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5.统一员工工作装、节日装、礼服装,配带企业标志徽章,让员工感受到做为企业一员的荣誉感,树立“维护企业为荣,损害企业为耻”的企业荣辱观,激发爱岗敬业的工作热情。

二、管理推进,精细运作

林业企业推行“安全质量标准化”和“工作标准化”等标准化体系为主要内容的精细化管理,是文化建塑工作的重点,也是难点。

1.按照“实用、简化、创新、高效”原则,全面推行精细化管理模式,注重与现行各项制度和现场管理衔接相融合,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形的目的,用有型的管理制度加以整合规划,形成员工共同遵守和执行的行为准则。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内部报刊等舆论工具,广造声势。严格落实走动式管理,大力推行精心化考核,坚持各级领导干部按照标准化要求,不间断地巡回监督检查,深入一线,深入现场,做到管理无盲区、监督无死角、考核兑现无漏洞。

2.企业理念是企业文化的精髓,也是实施精细化管理的灵魂。通过深入挖掘整合企业的文化底蕴,吉林森工集团的《绿色宣言》确定我们的吉森精神:为国效力,为民造福,忠诚做人,和谐创业。自上而一,以一贯之,从而打造出一批有着共同愿景的职工队伍,为企业更好、更快发展奠定了基础。

3.企业文化与安全工作相结合,安全无小事,在贯例的安全管理中,我们提倡人性化教育引导,通过“三违”罚款单由家属签字、亲人嘱托、协管帮教到家门、党员“零三违”示范岗、责任区以及“三违”人员讲评亮相等做法,来提高员工安全意识。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企业安全文化活动,引导员工关注安全、体会安全、共同提高。企业安全文化的形成是企业向人本管理转变的重要标志,企业应将安全文化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企业工作计划日程,并尽可能地给予政策和物质上的支持。

林业企业论文篇3

森林的覆盖面积和森林资源的合理利用直接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的切身利益,人们亲切的称森林为大自然的肺,因其自身具备了较强的空气净化功能,不仅能吸收人们排出的二氧化碳,还能释放较多的氧气。在抑制自然灾害上也有比较明显的作用,如洪水、泥石流等破坏性较强的地质灾害发生时,树木可以起到很好的拦截保护作用。同时,森林除了上述的作用之外,还能够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充足的木材资源,由此可见,林业的发展与我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

2林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的林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着一些较为严重的问题,并且在主观意识上对于林业资源的保护意识也有待加强,这些意识的淡薄在很大程度上就影响了我国林业经济的发展。

2.1林业经济的发展周期较长

如果不能够合理的进行林业资源的开采和种植,将会严重影响林业资源的生长周期,并且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森林对于人类的保护作用,同时很容易造成大面积的水土流失和沙尘暴天气。

2.2林业经济发展结构比较单薄

我们的国家和企业将林业经济的发展重点大都放在了木材的加工和使用上,忽视了相关的副产品的经济价值。如人们喜爱的菌类和中药材的培育,这些是可以和林木培育共同进行的。

2.3对于林业经济发展的相关制度不够健全

在各项事业改革全面的进行中,林业经济相关的改革进展则是比较缓慢。再加上大部分的林业资源都隶属于国家,因此,林业相关企业则始终处于被动的位置,加上相关的责任和义务之间的界定比较模糊,导致了现阶段我国的林业经济发展缺乏一个有力的保障,竞争意识上就更加的薄弱了。

2.4林业相关的技术性人才比较匮乏

再加上林业相关的工作人员在长期压抑的工作环境中逐渐丧失了工作中的积极性,林业经济的管理团队水平较低等等,这些也是影响林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3促进林业经济发展的措施

3.1让产业结构得到优化

为了让林业经济结构得到优化,那么林业经济在发展的过程当中,不仅要不断地进行转型,还应该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竞争优势,以便提高林业经济发展的竞争地位,从而优化林业产业结构,与此同时,在发展林业的过程当中,在对林业经济结构转变的同时,还应该让复合经济得到发展。让林业在多种效益方面实现发展是林业生产的主要目的,所以,为了建立出更加完善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就需要将森林资源作为重要战略资源,这还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森林资源和土地资源发展模式的变化,从而使其达到利润最大化的目的,这些都为林业经济发展向节约型发展路线转变做好了准备,并且还能储备更多的资源,以便让我国林业经济得到可持续发展。

3.2加大第三产业的发展力度,注重开发林下经济

在发展林业经济的过程当中,为了能够让其他林业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就需要发展林业复合经营模式,这还能让林业经济实现多元发展,注重开发林下经济,就可以让林业经济在从多种途径得到发展,从而实现多元化发展。因此,相关部门应该注重对林下经济发展,在资金方面可以加大投资,让相关林业资源也能够得到一定的发展,尤其是对于林下种植和养殖来说,可以促进它们得到更好的发展,这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拉长林业经济的产业链,从而让产品的附加值得到提高。

3.3加强人才引进力度,合理配置人力资源

林业企业要想更好的完成企业发展目标,让企业得到更好的发展,那么林业企业就应该注重人才引进,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在林业企业的发展过程当中,人才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企业人才是确保林业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保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产业结构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所以,林业企业要想得到更好的发展,在发展过程中不会得到淘汰,那就应该明确企业人才的重要性,加强人才引进力度。

4强化企业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提高管理水平,增强经济效益是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是贯穿企业各项生产活动的永恒主题,必须不断加强。过去,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过量的林业采伐消耗了大量资源,疏于管理造成了企业经济效益的严重流失。大部分森工企业由过去的辉煌陷入了低谷,步入了“两危”之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证明,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是增强企业经济效益的根本保证。没有一流的管理,就没有一流的企业效益抓住资金管理这个中心,以增收和节支为重点,加强企业管理,全面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4.1认真加强成本管理

成本是企业运行质量的集中反映,是企业总体素质的综合表现,关系着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生存与发展。因此,必须从企业经营活动的源头抓起,牵住成本管理这个牛鼻子,有五条途经可以降低生产和产品成本。第一条途径是强化成本目标管理,提高投入产出水平,企业在采取目标控制中应该采用“制定定额、分解目标、控制费用”的办法。

4.2强化财务管理,提高资金运营效益

确定财务管理在企业的中心地位,首先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其次是企业一切管理活动的基础,是企业管理活动的中心环节。财务管理必须研究生财、聚财、用财之道,提高对资金的筹措、运用和分配的管理水平。以最合理的方式标准运用资金,以最快的速度回收资金。建立和完善企业财务自我平衡机制。坚持财务的集中统一管理,加大理财力度,减少国有资产流失。

5结论

林业企业论文篇4

【关键词】劳动定额理论 林业企业 工资分配 应用

一、引言

工资的分配关系到林业企业的发展以及企业利益分配的公平性,而劳动定额理论在目前的林业企业工资分配和员工考核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应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林业企业工资分配的公平与否。因此,相关的林业企业必须切实引起对劳动定额理论应用的重视,充分认识到劳动定额理论对林业企业发展的重大推动作用,深入研究劳动定额理论的内涵,并且加强其与林业企业工资分配的相互结合,制定出适应林业企业发展的劳动定额制度体系,一更好的保障林业企业工资分配的公平合理。本文主要针对劳动定额理论在林业企业利益分配环节中应用的必要性进行分析,同时结合林业企业的实际情况和特殊性,提出进一步改善劳动定额理论在林业企业员工考核中应用的措施。

二、劳动定额理论在林业企业工资分配中应用的必要性

在目前的林业企业发展过程中,采用劳动定额理论对企业员工进行考核,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

(1)劳动定额理论的应用有助于实现按劳分配的劳动分配制度。在我国实行的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劳动分配方式,因此在林业企业的利益分配过程中也必要按照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原则,在实现林业企业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同时需要确保工资分配的合理性和公平性。通常情况下所说的按劳分配指的是企业按照员工的劳动量进行分配,采取多劳多得、少劳少得的原则,这种工资分配制度有利于提高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和参与生产的动力,同时又能够最大化的保证企业剩余劳动成果分配的公正性,因此对于推动企业的长远发展意义重大。

(2)劳动定额理论有助于提高林业企业员工的劳动效率。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相关的贸易政策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使得林业企业的整体利润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滑,同时林业企业还面临着成本上涨的压力。因此,林业企业若想要获得更多的企业利润就必要深化企业制度改革,从企业的成本控制及工作效率提升方面入手,促进企业整体竞争力的全面提升。在林业企业中实行按劳分配的工资分配制度,可以有效的激发相关企业员工参与到企业生产的积极性,对于提升员工的劳动效率至关重要。

(3)劳动定额制度的应用有助于完善企业的经济责任制度。为了进一步提升林业企业的市场竞争力,需要对林业企业的相关开支予以有效的统筹,一更好的保证劳动定额理论在林业企业中的实施效果,同时有效的降低林业企业的内耗。在林业企业的管理过程中,经济核算同样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对于优化林业企业的利益分配、提升林业企业的经济效益意义重大。同时,目前的劳动产品定价界定主要取决于劳动消耗,其占到劳动成本很大的比重,因此要求相关的林业企业必须深化落实劳动定额制度。

(4)劳动定额理论的应用有助于提高林业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在目前林业企业激烈的竞争环境下,人才因素成为决定林业企业发展和企业竞争实力的重要内容,同时优秀的人才也是保证林业企业长久发展的关键。劳动定额理论直接影响着林业企业的成本预算,决定着林业企业的成本支出。因此在目前的林业企业中落实劳动定额理论有助于林业企业优化成本管理,并且充分发掘员工的潜力,使得林业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获得较大幅度的提升。

三、改善劳动定额理论在林业企业员工工资分配应用的措施

根据对目前林业企业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的分析,结合在林业企业中实施劳动定额理论的必要性分析,为了更进一步改善劳动定额理论在林业企业工作分配中发挥的作用,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1)建立健全林业企业劳动定额管理制度体系。在优化林业企业的劳动定额管理体系建设过程中,首先需要强化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使得林业企业的劳动定额组织制度建设更加完善和健全;其次,相关的林业企业必须与工会组织密切配合,进一步完善基于劳动定额理论的林业企业工资分配体系。

(2)强化企业财务部门的作用。基于劳动定额理论的林业企业工资分配制度对于提升林业企业的经济效益和效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为了保障劳动定额制度的贯彻落实,需要进一步强化企业的财务部门的作用,树立良好的企业财务管理理念。同时也只有充分发挥企业财务部门的职能,才能够为劳动定额理论的顺利实施保驾护航。

(3)不断推动劳动定额理论的创新应用。在实际的林业企业劳动定额制度建设过程中,要结合林业企业的实际情况不断对劳动定额理论进行完善和修正,以确保劳动定额制度在推动企业发展过程中作用的最大化。同时,林业企业还需要将劳动定额理论与实践经验相结合,从而实现更大程度的工资分配的合理化和公平化。

(4)完善林业企业劳动定额制度内部监督制度。在企业劳动定额制度的实际实施过程中,需要企业建立健全内部监督制度,并且制定专门人员进行负责,一更好的保证劳动定额制度在林业企业工资分配过程中的正确使用,从根本上确保林业企业能够实现基于按劳分配的利益分配。

四、结束语

劳动定额理论在林业企业的应用对于提升林业企业员工的工作效率和积极性发挥着重要作用,使得林业企业的经济效益获得了很大程度的提升。同时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要不断推动林业企业劳动定额制度的完善和创新,以更好的提升林业企业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王松国.谈劳动定额在企业工资分配中的作用[J].科技与企业,2013.

林业企业论文篇5

关键词:碳汇林项目;捐赠价值;机理分析

本文为中国绿色碳汇基金课题(CGCF-RD-201303):森林生态产品供给模式选择和管理机制研究;保定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201301079):企业碳汇林捐赠的价值机理及对林区扶贫开发的影响问题研究――以保定林区为例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11月28日

要稳定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就必须削减碳排放。据测算,在我国煤的使用降低1个百分点,二氧化碳排放量可以减少0.74%,但同时会造成GDP下降0.64%,居民福利下降0.6%,减少470多万个就业岗位(贾治邦,2007)。森林具有吸碳储碳等多种功能,可实现减排且不会对现有经济模式和发展速度造成太大负面影响。为了更好地搭建应对气候变化全社会广泛参与平台,中石油和嘉汉林业等企业倡议建立中国绿色碳基金。基金先后得到数十家企业的捐款3亿多元人民币,在10多个省(区、市)营造了100多万亩碳汇林(2012)。这些企业的碳汇林项目捐赠行为效益?对企业价值有何影响,是否具有可持续性?本文利用演化博弈论研究企业碳汇林捐赠活动的均衡策略与演化机理,试图回答上述问题,以实现非强制减排情境下企业碳汇林项目捐赠的可持续性。

一、企业碳汇林项目捐赠行为描述

在非强制减排环境下企业在进行碳汇林项目捐赠决策时,会以是否增加企业价值为导向对其碳汇林项目捐赠过程中所发生的成本与收益进行权衡,同时会结合所处环境全面分析对其竞争对手的策略,然后做出理性决策。为了准确地刻画企业碳汇林项目捐赠行为中的均衡策略,推演企业碳汇项目捐赠行为的演化趋势,本文以演化博弈论为工具将现实经济环境的企业划分为两个群体:碳汇林捐赠群体与观望群体(即为可能实施碳汇林捐赠行为,也可能不实施碳汇林捐赠行为的企业群)。

本出如下假设:

1、企业理性经济假设。根据传统经济学的理性经济人假说,企业在碳汇林项目捐赠行为,客观上能给林区民众带来很大的收益,但企业高层管理者主观上仍然是为了获取经济利益、职位升迁与社会声誉等,即企业的碳汇利捐赠行为具有客观利“人”主观利“己”的理性经济人行为特征。

2、企业群体同质性假设。虽然在现实经济中,企业群体的规模和特征差异也很大,为研究方便,假定企业群体具有同质性。即新企业可以自由进出企业群体,而不影响企业群体的态势和结构,且新进入企业与在位企业的策略选择空间与支付函数是相同的。

3、博弈类型假设。在同质的企业群体中,以是否有碳汇林项目捐赠行为作为参照系,可将放企业行动划分为碳汇林项目捐赠行为和观望行为(以下称之为捐赠和观望)。

4、信息对称假设。假设参与博弈的双方都能观察到对方的行动策略。

5、价值导向假设。企业之间在选择博弈策略时,较优策略能够获得较高企业价值,而较劣策略只能够获得较低企业价值,甚至因企业价值受损没有企业选择后一种策略。

在上述假设条件下,根据演化博弈理论构建以下模型:假设在非强制减排的环境下,一个封闭的市场域中存在着两类企业群体:碳汇林项目捐赠群体与不捐赠群体,设企业群体不实施碳汇林项目捐赠行动时的收益为d,为研究方便假设两群体均分收益d,即不捐赠时的保留收益为d/2;假设捐赠后会产生额外效用为e,捐赠支出为f。企业的价值为净收益的现值。

若果两个企业群都进行碳汇林项目捐赠,则两个企业群各获收益为(d+e-f)/2,其价值为PV((d+e-f)/2);当一个企业群进行碳汇林项目捐赠,另一个企业群观望时,捐赠者获得收益为d/2+e-f,其价值为PV(d/2+e-f),观望者得到的收益为d/2,价值为PV(d/2)。

在此基础上,可得到企业群体碳汇林项目捐赠支付矩阵。根据支付矩阵分析可知:(1)若e-f>0,即e>f>0,则纳什均衡解为:(捐赠,捐赠);(2)若e-f<0,即0

Uj=x+(1-x)(+e-f)=x+e-f-(+e-f)x=+e-f+x,期望收益的现值为PV(Uj)。

观望群体的期望收益Ug=x+(1-x)=,其收益的现值为PV(Ug);碳汇林项目捐赠群体与观望群体的平均收益:Ua=XUj+(1-X)Ug,其现值为PV(Ua)。根据马尔萨斯动态复制方程,得:

=X[PV(Uj)-PV(Ua)]=X[PV(Uj)-XPV(Uj)-(1-X)PV(Ug)]=X(1-X)(PV(Uj)-PV(Ug))=X(1-X)PV(+e-f+X-)=X(1-X)PV(X+e-f)=X(1-X)PV((e-f)(1-))

若e-f>0,即e>f>0(激励大于成本):

由于0≤x≤1,0≤≤,即-≤-≤0,即≤1-≤1。所以,此时纳什均衡解为X=0或X=1,X=1为均衡稳定解。

若e-f<0,即0

通过上述研究得到以下结论:第一,如果企业群体的碳汇林项目捐赠收益大于捐赠支出,则企业碳汇林项目捐赠的现值大于0,企业群体行为演化为选择捐赠策略;第二,如果企业群体碳汇林项目捐赠收益小于捐赠支出,则企业碳汇林项目捐赠的现值小于0,无论企业的初始状态如何,则企业行为都会演化为选择不捐赠策略。因此,只要企业碳汇林捐赠收益大于捐赠成本,必将诱致企业群体采取捐赠策略,以增加企业价值;反之,如果企业获得的碳汇林捐赠收益小于捐赠成本,捐赠行为会减少企业价值,即使短期内企业群体采取捐赠行为,但从长期来看,企业群体会吝捐,最终都会选择不捐赠策略。

二、企业碳汇林项目捐赠对企业价值的影响

(一)企业碳汇林捐赠的成本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企业经营权和所有权的分离不可避免会产生委托问题。由于股东(委托方)和经理(方)目标不一致,企业人在私利的驱动下(比如为了个人声誉或其他好处)可能决定进行碳汇林项目捐赠,在实施碳汇林项目捐赠后再和项目受益方合谋套取碳汇林项目捐赠资金,即引发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这是委托关系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产生的碳汇林项目捐赠成本,根据权衡理论该成本的存在无疑会减少企业价值。因此,为了降低成本,实现企业碳汇林捐赠的规范性和效益性,就需要通过相应财务保障机制来规范和优化企业捐赠行为。例如,在可能发生逆向选择的情况中,其他利益相关者无法知道企业人真实的捐赠意图,这时企业就需要设计出一个规范的捐赠决策机制和资金配置机制,促使人选择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捐赠行为。

(二)企业碳汇林项目捐赠信息披露对企业价值的影响。Williams&Barrett(2000)认为企业捐赠与企业声誉显著正相关。企业通过客观地披露企业捐赠信息能影响利益相关者对企业好的认知和评价,有助于声誉提升和长期绩效增长,从而增加企业价值。在全球一体化不断加强与深化的背景下,世界各国与全球化组织对企业社会责任与道德责任等的承担、环境生态资源的保护等要求越来越强烈。企业在谋求股东财富最大化的同时越来越注重提升社会绩效,试图把谋利与社会期望有机统一起来。企业有可能会通过碳汇林项目捐赠对外传递其低碳环保的信息,以便积累企业社会资本,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最终提升企业价值。由于信息不对称,企业需要设计一个科学的碳汇林项目捐赠信息披露机制和外部利益相关者进行有效沟通。

(三)资源依赖理论对碳汇林项目捐赠及企业价值的影响。资源依赖理论认为企业需要从外部环境中获得其生存发展的资源,从而企业对资源控制主体的依赖,在中国主要表现为企业对政府政策性资源的依赖。Linetal(1998)的政府“掠夺之手”的观点认为,地方政府在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承担着社会稳定等政策性负担。而企业一般以自身价值最大化为目标。当地方政府与企业的目标无法完全统一,地方政府可能通过行政权力以及对资本、土地、行政审批等重要资源的配置来干预企业,形成“掠夺之手”这种干预会带来一定的政治成本(shleifer and Vishny,1994)。地方政府政策性负担越重,其干预企业动机越强,企业因此所承受的政治成本越大,“捐赠摊派”就是典型。另一方面,有学者持政府“支持之手”的观点认为企业通过“捐赠”建立和维护政企关系,以期从政府那里获得更多政策资源,包括政府补贴和救助、产业政策、政府采购合同、信贷优惠、税收优惠。李四海(2012)以2006~2009年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研究表明:在我国的制度环境下,企业的捐赠行为更多地受到高管政治背景关系的影响。按照企业碳汇林项目捐赠的演变博弈模型,结合资源依赖理论本文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当企业碳汇林项目捐赠成本小于经济资源带来的收益时,企业会选择捐赠,以提升企业价值。拥有政治联系的企业碳汇林项目捐赠可以维持政治联系,没有政治联系的企业捐赠则可以建立联系,以减少侵权伤害维持企业价值或获得政策资源增加企业价值。

三、非强制减排情境下促进企业碳汇林项目捐赠可持续发展对策建议

通过上述分析发现,要使企业碳汇项目捐赠可持续发展,需要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企业碳汇林项目捐赠财务保障机制。

(一)企业碳汇林项目捐赠决策机制。企业捐赠的决策者、决策信息、决策咨询、决策监督四个要素构成。企业捐碳汇林项目赠的决策机制包括碳汇林项目捐赠主体、碳汇林项目捐赠决策权配置、碳汇林项目捐赠决策程序等一系列制度安排的总和。按照《公司法》的规定,企业捐赠决策者应该是由公司章程赋予的企业董事会。所以,企业碳汇林项目捐赠的决策者应该为董事会。碳汇林项目捐赠决策权的配置取决于碳汇林项目捐赠额度大小。在碳汇林项目捐赠程序上,董事会按公司章程规定碳汇林项目捐赠额度,然后提请股东大会决定。碳汇林项目捐赠决策监督权应有监事会行使。

(二)企业碳汇林项目捐赠资金配置机制。企业碳汇林项目捐赠资金配置机制是财务预算委员会或财务部门根据企业发展战略按照成本效益原则制定碳汇林项目捐赠资金预算方案供企业董事会(或经理办公会或厂长办公会)审批,并按审批后的碳汇林项目捐赠资金预算执行,以有限的资金创造出更多社会福利。具体包括年度碳汇林项目捐赠数额的确定、碳汇林项目捐赠资金来源的安排、碳汇林项目捐赠用途的选择等。碳汇林项目捐赠额度主要来于两方面:一是通过企业章程对碳汇林项目捐赠资金来源做出规定,用于碳汇林项目捐赠的资金只能限于企业利润;二是每年从企业利润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进入企业的专项基金项目,按计划捐赠。对碳汇林项目捐赠用途的选择而言:一是合理地把企业资金分配到不同植林减碳、维持生物多样性、支持涉林社区的扶贫开发等方面,以便最大限度地增进受捐赠者的社会福利,同时提高政府、消费者、环保组织、媒体等的关注度;二是有效分配企业碳汇林项目捐赠资金以降低碳汇林项目捐赠成本和财务风险,减少企业价值损失。

(三)企业碳汇林项目捐赠信息披露机制。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和不完全以及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不确定性,需要设计一个合理的碳汇林项目捐赠信息披露机制。企业碳汇林项目捐赠信息披露机制是为了实现企业碳汇林捐赠的效益,企业相关部门通过合适的披露方式将企业碳汇林项目捐赠信息进行相应披露的作用机制。具体包括:明确碳汇林项目捐赠信息披露的部门、确定碳汇林项目捐赠披露的形式、确定碳汇林项目捐赠披露的内容、选择碳汇林项目捐赠披露的途径。

(四)企业碳汇林项目捐赠激励机制。企业碳汇林项目捐赠不仅减轻了政府的财政负担,也配合政府对应气候变化行动策略和节能减排产业升级的战略,提高了政府碳汇林建设的工作效率。因此,在我国当前社会责任制度和文化背景下,政府应设计科学合理的碳汇林项目捐赠激励机制,引导和鼓励企业进行碳汇林项目捐赠,实现企业碳汇林项目捐赠可持续性,规避“捐赠摊派”、“逼捐”等现象的发生。企业碳汇林项目捐赠激励机制是政府通过制定相应经济政策或提供稀缺资源,引导企业进行碳汇林项目捐赠以落实政治意图,并实现企业碳汇林项目捐赠收益的作用机制。具体措施:一是政府相关部门将企业碳汇林项目捐赠纳入政策资源配置的评价指标体系;二是要素资源配置,如土地配置、资本配置(利率优惠、期限优惠);三是产业扶持,如优惠的产业政策、行政审批、政府采购合同;四是企业经营扶持,如政府补贴和救助、税收优惠等。

主要参考文献:

[1]贾治邦.论森林在对应气候变化中的重大作用[EB/OL].2007.10.12.

林业企业论文篇6

关键词:林业企业;会计信息;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05-0193-01

一、林业企业会计信息的基本特征

林业企业会计信息是一种经济信息,它能够反应林业企业的价值,同时,林业企业的会计信息也是具有了一般会计信息的特点,因此,也可以说是一种财务信息,但是林业企业会计信息还是区别于其他的行业,林业的生产经营有着独特的特点,林业企业会计信息的特征如下:

第一,林业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更加的广泛并且也比较综合化;第二,林业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的重点是森林资源资产价值;第三,林业企业会计信息具有多种形式;第四,林业企业会计信息是具有目的性以及通用性;第五,林业企业会计信息具有连续性、系统性以及全面性。

二、林业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信息披露的目标定位片面

林业会计信息披露将目标定位偏重于国家宏观调控的信息,而忽视了其他信息使用者的需求,财务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来自于包括政府在内的很多机构,例如,投资者、金融机构、工会组织等机构,但是目前的林业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的主要职能仅仅限定在政府的经济管理之中,各种会计信息也仅作为国家实行财政与物价政策的一种手段而已,因此,由于林业企业会计信息的披露目标过于片面,远远不能够满足各类信息使用者的需要。

(二)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有待完善

目前,林业会计披露的信息更偏重于部分的经济目的,主要是以货币信息为主,将微观、短期以及直接的经济效益作为重点,主要反映的是林木资产与财政资金的使用情况,忽视了生态社会效益的内容,因此,在林业会计信息报表中,无法披露此部分的内容。

(三)会计信息披露的方式有待于合理化

环境开发与利用、森林等环境资源的相关信息是不可能在传统的林业会计信息中被反应出来的,传统的林业会计信息只能够对过去一段时间内的以财务指标衡量的业绩进行披露,这就造成了财务报表上一些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受到影响,因为在整个过程中仅仅把林业企业限定在已有的信息中,而忽视了生态环境这个重要的因素,因此,会误导财务信息的使用者。由此可见,林业会计信息的不完整,会造成林业会计信息难以反映出信息使用者想要了解甚至想要使用的信息,从而阻碍了信息使用者对林业信息的使用,以及影响了林业企业的发展前景。

三、开展林业企业会计信息披露工作的相关建议

当前林业企业会计信息在披露的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因此,对于如何有效的开展林业企业会计信息,对于林业企业的发展以及生态的平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做出如下建议。

(一)加强林业会计理论研究

加强林业会计理论研究对于林业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国的环境资源与经济的发展矛盾不断的升级,因此,林业会计应该保护环境资源,促进环境与经济之间的协调发展。但是目前我国林业财会理论中,还没有一套完整的体系能够较好的处理这个问题,当前的林业会计与实务之间缺少理论支撑,一些研究的结果对于林业的会计实务没有实际性的指导,林业会计信息披露依旧存在盲点,因此,加强林业会计的理论研究,对于突破林业会计信息披露中存在的问题的解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完善法律法规,制定林业会计准则与制度

通过法律法规,不断的完善林业会计信息的披露制度,真正的做到林业会计能够有法可依,完善林业会计信息披露的统一标准,国家通过法律法规来对国有的林业资源进行规范,原有的国有林场以及苗圃制度中对于集体和私有林场并没有充分的考虑,因此,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林业管理体系,完善林业企业会计信息报告制度,是当前林业会计改革的重要任务。

(三)不断提高林业企业的环境资源意识

林业企业应该不断的提高环境的保护意识,在此基础之上,改变原有只关注眼前利益的陈旧观念,树立全面可持续发展的正确观念,这样,不仅使林业企业能够更大化的追求自身的利益,同时也能够使自然资源得以有效的开发与利用,林业企业应该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环境保护意识,这样才能够使经济的发展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更好更有效的结合。

(四)加强林业会计的政府和社会监督

林业企业在信息披露的过程由于受到自身利益的影响,往往不够全面,因此,就需要加强政府以及相关部门的监督,从而使林业企业能够履行自身的社会责任。例如,通过监督、检查等方式促使林业企业信息进行定期的披露,监督相关的工作人员的工作过程,指导林业企业完善信息披露制度的方式方法,通过政府以及相关部门的监督与检查,从而不断的完善林业企业信息的可信度和实用性。

(五)加快森林资源管理体制的改革步伐

我国传统的林业资源管理体制严重的束缚了林业企业快速有效的发展,因此,必须要对林业企业进行分类经营,不断的推动林业资源管理体制的不断改革与创新,在充分发挥林业资源的前提下,加快森林资源管理体制的改革步伐。

参考文献:

[1] 金德凌.知识经济时代林业会计的改革[J].林业财务与会计,2008(2):P21-22.

[2] 戴新民.现代会计前沿问题[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年版:P125.

[3] 候元兆.中国森林资源核算研究[M].中国林业出版社,2006年版:P149.

林业企业论文篇7

关键词:规模效率 DEA分析 Panel-Data模型

中图分类号:F31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4)08-022-04

新中国成立以来,东北国有林区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大小兴安岭、长白山森林维系着东北地区的生态平衡,影响着华北平原的生态安全。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东北国有林区仍然是我国重要的木材生产战略基地和中国半壁江山的重要生态屏障。但是,随着“天保”工程的实施,东北国有林区木材生产规模逐步缩小,锯材生产能力显著下降,人造板工业总量不足全国的5%,不足东部一个省份的产量,显然区域的资源优势并没有转变为经济优势。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较低的林业产业规模效率难辞其咎,而林业产业规模效率的提升从产业组织角度分析离不开目前东北国有林区过度竞争的市场结构和落后的市场行为。

《林业产业政策要点》(2007)指出“积极支持东北、内蒙古加快现有林产品生产企业重组整合,鼓励发展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精深加工龙头企业。”《林业产业振兴规划2010-2012》(2009)指出“鼓励产业规模化、集群化发展,凸显区域林业产业的引领作用;支持优势企业兼并重组、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因此,东北国有林区应在政策利好的形势下,加快林业产业的改革,通过规模效率的提升优化林业企业间的竞争与合作关系,解决困扰林业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将区域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

一、文献综述

规模效率是指各种投入要素等比例增加时,对产出变动的影响程度。在产业组织理论中,规模效率作为企业生产效率的衡量是评价产业市场绩效的重要指标。Luis Diaz-Balteiro等(2006)利用DEA方法测算了西班牙木材产业的生产效率。Richard Moloney等(2009)利用投入产出分析研究了爱尔兰营林业和木材工业的生产效率。刘璨和于法稳(2006)的对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规模效率分析的为:国有林区经营林地面积小的企业,存在报酬递增规律;经营林地面积大的企业,存在报酬递减规律;而经营一定规模的企业,其规模报酬不变。张春霞等从木材供给生产目标出发,采用DEA方法对产出导向下的杉木生产的经营规模效率进行测算。结果表明:福建省林农经营规模效率存在资金投入和劳动投入冗余、林地产出不足等问题,并提出要继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合理配置生产要素投入比例,提高林农经营管理水平等建议。曾云钦等以林农的经营形式为切入点,通过对福建省三大林区的调查,运用DEA方法测算与分析了自留山经营、家庭承包经营、股份合作经营等三种形式的私有林规模经营效率,得出了总体规模效率有待提高、股份合作经营规模效率相对较高、生产要素配置不太合理等结论。

总体看,近年来有关国内外林业产业规模效率以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文献数量较多,质量较高,但是因所用研究的角度、方法和数据等方面的原因,结果差异性较大。在研究方法上林业产业的规模效率倾向于采用DEA分析方法,影响因素分析多采用回归分析,但是在研究角度上却存在较大差异,未见有研究者从产业组织角度研究林业产业规模效率的提升。本文正是以产业组织理论为切入点,通过DEA规模效率分析和panel data影响因素分析,研究市场结构、市场行为、产权因素、外部性因素和政府干预等因素对林业产业规模效率的影响。

二、规模效率分析

(一)规模效率评价模型

利用DEA方法构建规模效率评价模型可以有两种选择:规模报酬不变模型(CRS)和规模报酬可变模型(VRS)。1984年Banker、Charnes和Cooper在CRS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规模可变的VRS模型,根据该模型生产单元的规模效率可表示为CRS模型的技术效率与VRS模型的纯技术效率的比值。1996年Coelli对VRS模型进行了修正,从而可以判断出被考察的决策单元处于规模报酬递增、规模报酬递减或规模报酬不变状态。在大量的研究中,研究者倾向于选择投入导向的模型,其原因在于满足市场的特定需求,而对于林业产业来讲供给约束问题比较突出,因此本文的VRS模型是基于投入角度的。

(二)数据来源与变量设定

数据期间为2003年-2009年,截面单位是东北四个国有林区所辖的83个森工企业,数据来自《中国林业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林业生产的特点和现有统计资料情况,选择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森工固定资产投资和营林固定资产投资之和)、流动资产年平均余额作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投入或占用的指标,选择工资总额作为劳动投入指标,选择成本费用总额作为生产物耗的价值指标,产出指标为工业增加值。数据以2000为基期,分别以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职工工资总额指数与木材和纸浆类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对投入指标进行了可比性处理,对产出指标的可比性处理利用孙巍(2010)提出的方法通过森林工业产品出厂价格指数与木材和纸浆类生产资料价格指数综合计算得到。

(三)计算结果与分析

1.时间变化趋势。运行Deap2.1软件,选择投入导向的VRS模型,得到了2003年到2009年83个林业企业的规模效率值。根据计算结果,从2003年到2009年,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企业规模效率平均值从2003年0.6453增加到2009年0.7204,规模效率平均值呈现U型变化趋势,即先降低再增加然后趋于相对平稳。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企业规模效率7年平均值为0.6238,意味着林业企业生产未达到最优经济规模,现有规模仅达到了最优规模的62.38%,还有近40%的差距。从相对数上分析,2003年到2009年规模效率值增加了11.95%,与前一年相比各年平均变化分别为-47.15%、-11.91%、159.95%、3.38%、-4.07%、-7.14.%,平均变化为15.58%。规模效率从2003年到2005年呈现出较快的下降趋势,2006年相比2005年呈现出较大幅度的增长,2007年到2009年规模效率波动相对较小,7年间规模效率变化比较显著的年份是2004年和2006年。其主要原因是木材产量的波动,东北国有林区的木材产量2005年为10333376立方米,2006年为14307526立方米,2006年比2005年增加了38.46%。木材供给能力的增加,提高了林业企业产出的效率。

2.个体差异。由表1可知,各年规模效率值的变异系数和标准差都较大,因此各年林业企业的个体差异较显著。2003年、2006年、2007年、2008年和2009年的规模效率值主要集中在0.5~0.9之间,各年集中在该区间林业企业所占的比重分别为62%、78%、80%、75%、60%;2004年和2005年规模效率值主要集中在0~0.5之间,林业企业所占比重分别为77%和85%。其主要原因可归结于营林和森工规定资产投资规模的变化,营林和森工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在2004年和2005年处于较低点,投资规模的减少阻碍了规模效率的提高。

规模效率值最高值为1,各年有6%、3%、2%、12%、11%、12%、15%的林业企业位于生产前沿上,年平均为8%,这些林业企业每年主要集中在:根河、金河、满归、白石山、白河、穆棱、海林、桦南、清河、双丰、铁力、桃山、南岔、美溪、乌马河、上甘岭、五营、红星、新青、汤旺河、苇河和塔河。各年规模效率最低值与平均值的差距分别为0.5125、0.2751、0.2756、0.6238、0.4477、0.6338、0.4924,可以说林业企业规模效率之间的差异是较大的,这些林业企业主要集中在大兴沟、绰源、湾沟和八家子。

将林业企业按规模效率年平均值进行排序,如表2所示。在排名前40位的林业企业中:有1个隶属于内蒙古国有林区,占整个林区林业企业的5%;有3个隶属于吉林国有林区,占整个林区林业企业的17%;有29个隶属于黑龙江国有林区,占整个林区林业企业的74%;有7个隶属于大兴安岭国有林区,占整个林区林业企业的78%。

3.区域差异。从表3可以看出,各林区规模效率年平均值变异系数较高,各林区内部的林业企业差异较大;而由表1,2003年~2009年各年的规模效率平均值变异系数也较高,因此林区之间差异较显著。东北国有林区规模效率平均值由高到低分别为大兴安岭林区、吉林林区、内蒙古国有林区和黑龙江林区。而从各林区规模效率变化率来分析,四个林区的年均变化率分别为53.91%、38.37%、32.65%和6.45%。

三、影响因素分析

(一)模型设定

根据哈佛学派的产业组织理论,市场绩效由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共同决定。而规模效率是衡量产业市场绩效的重要代表指标之一,因此按照哈佛学派的产业组织理论,规模效率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市场结构因素和市场行为因素。进一步分析,根据产业组织理论市场结构因素主要包括市场集中度、市场进入壁垒和退出壁垒等,市场行为因素主要包括纵向一体化行为和价格行为等。另外,由于西方传统产业组织理论是以私有产权和自由竞争为假设前提的,一般不考虑产权和政府干预因素,但考虑到我国现实的国情,产权因素和政府因素应引入到模型中来。同时,考虑到本文研究的林业产业的规模效率问题,同样不能忽略林业是具有较强公益性质的产业,因此外部性因素亦是重要的解释变量。除此之外,产业市场绩效的决定离不开产业的作用环境,因此产业的供给因素和需求因素是必须考虑的基础因素。

综上,本文构建了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规模效率影响因素分析的panel data模型,模型采用双对数形式,可直接用于弹性分析,模型如下所示:

seit=β0+β1lnconit+β2lnfbit+β3lnqbit+β4lnviit+β5lnfpit

+β6lnsuit+β7lndeit+β8lnexit+β9lnreintit+β10lnceintit+uit

其中被解释变量为林业企业的规模效率,解释变量分别代表市场集中度、市场进入壁垒、退出壁垒、纵向一体化程度、产权、供给、需求、外部性、地方政府干预和中央政府干预10个因素。

(二)变量说明

模型分析的数据期间为2003年-2009年,截面单位是东北四个国有林区所辖的83个国有森工企业。各指标数据分别用不同的价格指数以2000年为基期进行了可比性处理,数据来自《中国林业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被解释变量林业企业的规模效率的数据为前文VRS模型的求解结果,解释变量指标说明如下:

市场集中度(con):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市场集中度为进行营林、采运和加工生产或销售的企业的规模分布,是市场结构最重要的衡量指标,本文采用CR4指标进行描述,具体表示为林区内营林、采运和加工产值之和最大的前四家企业与林区内全部企业产值之和的比值。

市场进入壁垒(fb):市场进入壁垒主要包括规模经济壁垒、绝对成本优势壁垒、必要资本壁垒和产品差异化壁垒和策略壁垒等。但目前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技术水平普遍偏低、产品差异化程度较低和市场营销手段落后,可以选择的只能有必要资本壁垒,考虑到竞争性主要体现在加工业,因此用森工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作为进入壁垒的解释变量。

市场退出壁垒(qb):一般用固定资产(近似代表企业的沉没成本)、下岗人数等度量企业退出壁垒,本文采用天保工程累计安置下岗人数表示。

纵向一体化行为(vi):度量纵向一体化的尺度可表述为某阶段企业间对投入的购买量与在该阶段投入的价值总量,该指标越大说明下游企业对上游企业的投入越多,即后向一体化的程度越高。基于该思想,本文构建纵向一体化意愿值,即木材价格与林产品价格指数的比值,该指标反映的是营林生产与林产品加工之间的关系,该指标越大反映营林生产对加工业的纵向控制越强,加工业对营林生产的依赖性越强。木材价格越高,由于可以节省交易成本加工业投资营林生产的意愿就越大,纵向一体化的可能性就越强。由于该指标用价格和价格指数来衡量,因此,该指标同时也能够反映出林业企业的价格调整行为。

产权因素(fp):作为市场行为中重要的非价格行为手段,产权调整行为的度量指标一般选择国有经济产值占总产值比重、国有经济产值与非国有经济产值比重或国有经济单位数占总单位数的比值来反映。就目前东北国有林区的经济单位组成来看,只有加工业逐步的引入了非国有经济,因此,产权行为变量为工业总产值国有产权比重,该指标更能体现出森工企业产权调整行为的结果,而营林生产和采运生产的产权调整行为不显著。

外部性因素(ex):林业的外部性主要体现在公益林生产上,因此可以用营林投资占总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表示。

其它因素:森林资源蓄积量、工业销售产值、机关人数占各森工集团的比重和天然林保护工程中央财政投资,分别考察林业的供给能力(su)、林业市场的需求规模(de)、地方政府行为(reint)和中央政府政策效应(ceint)。

以上变量,根据产业组织理论、模型设定分析和变量设定分析市场集中度、市场进入壁垒、退出壁垒、供给、需求对规模效率的预期符号应为正向,产权因素和地方政府干预的预期符号应为负向,其余变量纵向一体化程度、外部性以及中央政府干预的预期符号可正可负。

(三)结果分析

通过panel data模型的设定性检验,将模型设定为固定效应模型。在模型的平稳性检验、协整性检验和多重共线性检验的基础上,得到如下回归结果:

市场集中度(cn):CR4指标对规模效率的回归系数为0.9526,相伴概率为0.0000,表示在99%的概率下,市场集中度对林业产业的规律效率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即市场集中度增加1%,规律效率将增加0.9526%。

市场进入壁垒(fb):森工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对规模效率的回归系数为0.0917,相伴概率为0.0003,表示在99%的概率下,市场进入壁垒对林业产业的规律效率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即森工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加1%,规律效率将增加0.0917%。

产权因素(pr):工业总产值国有产权比重对规模效率的回归系数为-0.1793,相伴概率为0.0000,表示在99%的概率下,产权因素对林业产业的规律效率有显著的负向作用,即工业总产值国有产权比重减少1%,规律效率将增加0.1793%。

外部性因素(ex):营林投资占总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对规模效率的回归系数为0.2273,相伴概率为0.0063,表示在99%的概率下,外部性因素对林业产业的规律效率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即营林投资占总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增加1%,规律效率将增加0.2273%。

地方政府行为(rerit):机关人数占各森工集团的比重对规模效率的回归系数为-0.1838,相伴概率为0.0000,表示在99%的概率下,地方政府行为对林业产业的规律效率有显著的负向作用,即机关人数占各森工集团的比重减少1%,规律效率将增加0.1838%。

其它因素:截距项为-4.1113,相伴概率为0.0000,表示除市场集中度、市场进入壁垒、产权、外部性和地方政府干预五个因素以外,其它因素主要包括市场进退出壁垒、纵向一体化程度、产业供给与需求以及中央政府干预这五个因素总体上对林业产业的规模效率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另外,根据固定效应panel data模型的回归结果,2003年-2009年,截距项的估计值分别为0.1104、-0.6121、-0.8825、0.3285、0.4687、0.4230和0.1640,表示在2004年和2005年市场进退出壁垒、纵向一体化程度、产业供给与需求以及中央政府干预这五个因素总体上对林业产业的规模效率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而在其余年份2003(下转第26页)(上接第24页)年、2006年、2007年、2008年和2009年这五个因素总体上的影响为正,并且2006年-2008年这五个因素对规模效率的影响有显著提高的趋势。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综上,通过投入角度的DEA模型分析,总体上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企业7年间规模效率的平均值为0.6238,未达到最优经济规模;通过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规模效率固定效应panle data影响因素分析模型,市场集中度、市场进入壁垒、产权因素、外部性因素和地方政府行为对林业产业规模效率的提升有显著的影响,其中市场集中度、市场进入壁垒和外部性因素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产权因素和地方政府行为的影响为负,五个因素的重要性排序为市场集中度、外部性、地方政府干预行为、产权因素和市场进入壁垒;市场退出壁垒、纵向一体化行为、供给因素、需求因素和中央政府的干预行为五个变量对产业规模效率提升的独立作用不显著,但是总体五个变量的联合作用对规模效率的提升有显著的负向作用。

(二)建议

1.鼓励发展以大企业为核心的紧密型企业集团,逐步提高市场集中程度。第一,在不同林区,政府应重点扶持2-3家林业大型企业,在财政政策、税收政策、信贷政策等方面使重点扶持企业的资源优先得到保证,从而产生较强的带动和辐射作用。第二,通过行政手段强行兼并、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鼓励林业企业兼并重组。应逐步建立林业企业产权交易市场,加强对被兼并林业企业资产的科学评估与核定,并妥善做好被兼并林业企业的职工安置工作。

2.加大营林生产的投资,保证林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对营林生产者资格的审查、制定合理营林生产补偿方案、对营林生产者提供技术支持和专业知识培训以及对营林生产者进行监督等方式,保证营林投资的高效率。

3.以森林资源产权和企业产权调整为基础,促进企业自组织行为优化。以森林资源产权优化的主要思路是以林业分类经营思想为基础,剥离现行林业局内部的营林生产,将现有的营林生产部门和地方林业局合并并建立统一的森林资源管理局。林业企业产权调整应采取国有股逐步退出的方式,建立“产权清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

4.推行林产品市场准入制度,提高林业企业市场进入门槛。根据林产品属性和林产品市场特点,逐步建立和完善林产品市场进入环节、市场交易环节和退出市场环节三个环节的市场准入制度以及林产品认证制度、市场巡检制度、标识信息制度、退出制度和追溯制度的五项制度的市场准入机制。

[本文由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专项基金项目(DL13CC09)和黑龙江省社会科学研究规划扶持共建项目(11E137)共同资助。]

参考文献:

[1] Luis Diaz-Balteiro,A.Casimiro Herruzo, Margarita Martinez,Jacinto González-Pachón.An analysis of productive efficiency and innovation activity using DEA:An application to Spain's wood-based industry[J].Forest Policy and Economics,2006 (7)

[2] áine NíDhubháin,Marie-Christine Fléchard, Richard Moloney,Deirdre O'Connor.Assessing the value of forestry to the Irish economy-An input output approach[J].Forest Policy and Economics,2009 (1)

[3] 刘璨,于法稳.东北国有林区企业效率测算与分析-DEA方法[J].产业经济评论,2006(5)

[4] 曾云钦,张春霞,许佳贤.不同经营形式下的私有林经营规模效率研究-以福建为例[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

[5] 张春霞,许佳贤,黄森慰等.基于木材供给生产目标下林农经营规模效率研究-以福建省杉木用材林为例[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6] 陈向华.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组织优化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1

林业企业论文篇8

关键词:品牌营销策略;林业企业;营销绩效

随着市场化的发展,企业品牌营销已经成为很多企业的选择,通过不同的品牌营销策略以达到促进企业营销绩效是很多企业所追求的。但是学者们关于品牌营销策略与企业绩效的关系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林业产品市场当前已经步入到了从传统的以质取胜到当前的品牌竞争新时期,林业产品的劣势影响了其营销的效果,也使一些林业产品大省难以实现资源优势的转化。笔者认为,企业营销绩效就是企业进行营销战略而形成的实际的,或是营销的效率状况,即一个企业在限定的时间内为了完成企业的营销目标而进行的全部的营销工作的总和,而具体工作的实施则是落在了各个具体的营销部门。因此,笔者将分析品牌营销是如何影响企业的营销绩效的,分析其作用的机理是什么,从而找到提高林业企业品牌营销的策略。

1品牌形象策略对林业企业营销绩效的影响机理分析

品牌形象理论认为企业在营销中不能仅仅关注企业的产品和服务,还需要更多的注意到企业的产品或服务为企业所建立起来的品牌形象状态。就林业企业而言,需要关注企业的产品或服务能够给消费者带来的体验效果,关注企业的产品或服务对消费所产生的感知程度,能够引起的象征意义等。从而使企业品牌形象能够更加符合消费者的消费倾向。对于企业而言,运用品牌形象策略,在消费者心中建立起企业的品牌记忆,为企业竖立良好的服务口碑,形成品牌忠诚,使消费者更愿意购买本企业的产品或服务,为企业的长期战略服务。例如,山西克劳沃生态农林业开发有限公司作为山西省规模最大的专业化林企,就应重视企业的品牌形象建设。该企业密切关注企业的形象,积极与北京克劳沃草业集团、德国斯蒂尔、瑞典胡斯华纳等产品合作并进行,提升了企业形象,同时,企业重视优质周到的服务,已经成为山西省多个专业项目物资设备供应商,“守合同重信用企业”成为其标志。

2品牌定位策略对林业企业营销绩效的影响机理分析

品牌定位理论认为企业的营销其实就是企业、消费者以及竞争者三者间的一种博弈,独特的品牌定位能够给营销带来更多的竞争优势,使企业可以形成多元化品牌或是建立起差异化品牌,企业营销的针对性更强。从林业企业的角度讲,差异化可以避免林业企业与竞争者在较大的范围进行竞争,减少产品的同质性,将企业的竞争优势锁定在自己的定位范围内,为林业企业品牌营销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山西克劳沃生态农林业开发有限公司的品牌定位就是规模与专业化,公司虽然成立仅十余年,但是专业化水平已经在山西省内具有较强的实力,在农林物资装备方面有自己独特的渠道,企业定位突出自己的专业化特点,使消费者对该企业的认识被固化,当消费者需要专业化的农林物资设备时首选克劳沃生态农林,避免与其他企业进行恶性竞争。

3品牌延伸策略对林业企业营销绩效的影响机理分析

品牌延伸理论认为企业的品牌价值是能够延伸的,通过原有品牌可以促进新产品的营销效果的提升,使新产品在入市初就能够具有营销优势,但是品牌延伸在某些情况下也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因为一旦品牌在新产品上的营销效果不令人满意时,就会对企业的知名品牌本身的形象造成负面影响,甚至会影响到企业品牌的根基。当然,若能够很好地将原有知名品牌用于新产品的营销上,为新产品的造势,那么新产品的营销成本将可大大降低,而且新产品也可以进一步巩固原有的企业品牌。在品牌延伸方面,克劳沃生态农林早期以机械产品为主,如草坪机、割灌机为主,后来引入草种,如白三叶、高羊茅、黑麦草等,原有品牌优势得到在草种产品上的延伸,由于农林机械设备与农林草种产品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再加上良好的品牌策略,使品牌能够得到有效的延伸。但是品牌延伸并不是一定会成功,克劳沃生态农林的花种产品就没有得到很好的品牌延伸效果,花种产品在该公司的销售始终没有较大的进展。

4品牌资产策略对林业企业营销绩效的影响机理分析

品牌资产理论认为从资产的角度看,企业的品牌是一种无形资产,同样可以给企业带来价值增值。品牌在某种程度上引导消费者购买本企业的产品或服务,就是在提升本企业的价值。但是从当前的林业企业的品牌营销状况来看,林业并没有很好的利用自身的品牌资产,而同时,很多林业企业品牌还不具备品牌策略的使用条件。所以品牌资产策略无法给当前的林业企业发展提供积极的指引,不具备普遍适用性。所以在本文的研究中认为品牌资产策略对于林业企业所进行的品牌营销策略组合而言是不合适的,不应包括在内。克劳沃生态农林虽然是山西省规模最大的农业企业,但是很多消费者对该公司的了解并不多,而更多的是看产品,对一些产品品牌有所认识,所以目前该公司也不具备品牌资产策略。

5品牌关系策略对林业企业营销绩效的影响机理分析

品牌关系理论认为品牌关系具有多样性,围绕一个品牌有很多的品牌关系存在,例如对于一个企业的不同品牌之间,品牌与消费者之间,品牌与其所代表的产品间,甚至是品牌与营销人员之间或是品牌与其它利益相关者之间等。这些品牌关系都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各品牌关系都应得到企业的重视。品牌关系理论认为企业品牌是一个系统化的成果,只有企业的品牌与所有的关系间形成紧密的网络关系,并协作发展,才能够起到良好的品牌促进作用。所以,品牌关系策略可以帮助企业认识品牌与各方的关系,并处理好与各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因此,从林业企业品牌营销来讲,品牌关系策略同样重要。克劳沃生态农林与其合作方北京东方园林、太原钢铁集团、山西大学、山西省委各行业代表性单位都有着良好的合作关系,与一些国外品牌也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并且与消费者间也有着较为可靠的品牌信任度,所以从品牌关系策略看,克劳沃生态农林表现良好。根据相关文献及理论分析得出,一般而言,林业企业的品牌形象策略与营销绩效间是正相关的,即良好的企业品牌形象能够促进林业企业营销绩效的提升;林业企业品牌定位策略与其营销绩效也是正向作用关系,即品牌定位准确,与林业企业产品匹配,则林业企业品牌定位能够提高营销绩效;林业企业品牌延伸策略同样是正向作用于营销绩效,即林业企业如果能够很好地进行品牌延伸,而品牌延伸又能够在市场上发挥良好的作用,那么林业企业的营销绩效必然向好的方向发展;林业企业品牌关系策略的作用也是正向的,所以林业企业加强品牌关系建设,使品牌与各相关主体间形成相互促进的关系,是林业企业在营销工作中应当重视的,而这也是促进品牌营销的重要措施。

6结语

林业企业的品牌营销活动应采取组合式营销策略,将品牌形象策略、品牌定位策略、品牌延伸策略以及品牌关系策略进行有机组合,根据林业企业的产品或服务特点展开各类具体的营销活动,才是林业企业最好的选择。

作者:孙婧一 单位:山西林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林业企业论文篇9

关键词:林业企业;会计信息;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一、林业企业会计信息的基本特征

林业企业会计信息是一种经济信息,它能够反应林业企业的价值,同时,林业企业的会计信息也是具有了一般会计信息的特点,因此,也可以说是一种财务信息,但是林业企业会计信息还是区别于其他的行业,林业的生产经营有着独特的特点,林业企业会计信息的特征如下:

第一,林业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更加的广泛并且也比较综合化;第二,林业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的重点是森林资源资产价值;第三,林业企业会计信息具有多种形式;第四,林业企业会计信息是具有目的性以及通用性;第五,林业企业会计信息具有连续性、系统性以及全面性。

二、林业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信息披露的目标定位片面

林业会计信息披露将目标定位偏重于国家宏观调控的信息,而忽视了其他信息使用者的需求,财务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来自于包括政府在内的很多机构,例如,投资者、金融机构、工会组织等机构,但是目前的林业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的主要职能仅仅限定在政府的经济管理之中,各种会计信息也仅作为国家实行财政与物价政策的一种手段而已,因此,由于林业企业会计信息的披露目标过于片面,远远不能够满足各类信息使用者的需要。

(二)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有待完善

目前,林业会计披露的信息更偏重于部分的经济目的,主要是以货币信息为主,将微观、短期以及直接的经济效益作为重点,主要反映的是林木资产与财政资金的使用情况,忽视了生态社会效益的内容,因此,在林业会计信息报表中,无法披露此部分的内容。

(三)会计信息披露的方式有待于合理化

环境开发与利用、森林等环境资源的相关信息是不可能在传统的林业会计信息中被反应出来的,传统的林业会计信息只能够对过去一段时间内的以财务指标衡量的业绩进行披露,这就造成了财务报表上一些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受到影响,因为在整个过程中仅仅把林业企业限定在已有的信息中,而忽视了生态环境这个重要的因素,因此,会误导财务信息的使用者。由此可见,林业会计信息的不完整,会造成林业会计信息难以反映出信息使用者想要了解甚至想要使用的信息,从而阻碍了信息使用者对林业信息的使用,以及影响了林业企业的发展前景。

三、开展林业企业会计信息披露工作的相关建议

当前林业企业会计信息在披露的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因此,对于如何有效的开展林业企业会计信息,对于林业企业的发展以及生态的平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做出如下建议。

(一)加强林业会计理论研究

加强林业会计理论研究对于林业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国的环境资源与经济的发展矛盾不断的升级,因此,林业会计应该保护环境资源,促进环境与经济之间的协调发展。但是目前我国林业财会理论中,还没有一套完整的体系能够较好的处理这个问题,当前的林业会计与实务之间缺少理论支撑,一些研究的结果对于林业的会计实务没有实际性的指导,林业会计信息披露依旧存在盲点,因此,加强林业会计的理论研究,对于突破林业会计信息披露中存在的问题的解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完善法律法规,制定林业会计准则与制度

通过法律法规,不断的完善林业会计信息的披露制度,真正的做到林业会计能够有法可依,完善林业会计信息披露的统一标准,国家通过法律法规来对国有的林业资源进行规范,原有的国有林场以及苗圃制度中对于集体和私有林场并没有充分的考虑,因此,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林业管理体系,完善林业企业会计信息报告制度,是当前林业会计改革的重要任务。

(三)不断提高林业企业的环境资源意识

林业企业应该不断的提高环境的保护意识,在此基础之上,改变原有只关注眼前利益的陈旧观念,树立全面可持续发展的正确观念,这样,不仅使林业企业能够更大化的追求自身的利益,同时也能够使自然资源得以有效的开发与利用,林业企业应该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环境保护意识,这样才能够使经济的发展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更好更有效的结合。

(四)加强林业会计的政府和社会监督

林业企业在信息披露的过程由于受到自身利益的影响,往往不够全面,因此,就需要加强政府以及相关部门的监督,从而使林业企业能够履行自身的社会责任。例如,通过监督、检查等方式促使林业企业信息进行定期的披露,监督相关的工作人员的工作过程,指导林业企业完善信息披露制度的方式方法,通过政府以及相关部门的监督与检查,从而不断的完善林业企业信息的可信度和实用性。

林业企业论文篇10

一、调查对象及调查方法

1.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主要包括林芝市的9家企业,调查人数共计362人。各企业人数依次为:A企业40人、B企业29人、C企业39人、D企业29人、E企业41人、F企业42人、G企业52人、H企业44人、I企业46人。

2.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主要采用了问卷调查与访谈提纲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西藏林芝市企业的人力资源状况进行无记名调查。问卷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了:企业员工的文化程度、企业员工的年龄状况、企业员工的技能掌握情况以及企业员工的培训情况等。

3.统计分析办法

调查问卷收集完毕后,对调查问卷进行统一编码,用Excel软件进行数据整理和统计分析。访谈资料则主要以文本资料形式进行记录与分析。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企业员工文化程度

根据对林芝市企业2016年的员工的文化程度的问卷调研可知,参与调查的9家企业365名员工中,学历为中专的员工人数约占总人数的28%;学历为高中的员工约占总人数的21%;员工学历是初中、小学、大专、本科及以上的员工分别占总人数比例的19.7%、12%.7、11%、7.6%。根据结果显示,林芝市企业的员工主要以中专、高中、初中等学历的员工居多,而企业发展亟需的高学历人才则比重最少,仅为7.6%。

2.企业员工年龄状况

根据对林芝市的企业中员工年龄构成状况调查显示:16岁-20岁的员工人数为123人,21-30岁的员工人数为130人,31-40岁的企业员工人数为82人,而41岁以上的员工人数为27人。由此可见,林芝市的企业员工中,年轻一代的员工占据比重较大。年轻一代的员工虽然具备较强的活力,且对新新技术、技能掌握较快,但是缺乏一定职业技能和经验也是年轻员工存在的主要问题。

3.企业员工技能掌握情况

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可知,林芝市企业员工技能掌握情况中,拥有一定技能的员工占据比重较大,占总人数的56%,已超过半数,人数为206人。

4.企业员工培训状况

林芝市企业员工接受培训的情况总体来说不容乐观,其中接受过培训的人数仅为31人,占总人数比重为8.5%,而没有接受培训的企业员工数量高达331人,占总员工人数比重为91.5%。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前林芝市企业在员工培训方面的忽视,这对于员工整体素质及企业未来发展均会产生不利影响,必须引起林芝市企业的高度重视。

三、结论及建议

通过本次关于林芝市2016年企业人力资源状况的调查以及问卷调查结果的统计与分析,结合企业员工的文化程度、年龄状况、技能掌握情况以及培训情况等方面的分析情况。主要得出如下结论及建议:

第一,目前林芝市企业员工的文化素质偏低,应通过内部培训、外部招聘方式提高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使之与本企业文化及追求相适应,为企业的发展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