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生虫影评十篇

时间:2023-03-15 03:58:02

寄生虫影评

寄生虫影评篇1

【关键词】肠道;寄生虫;儿童;低年级学生;感染;驱虫;效果

【中图分类号】R5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05-0533-02

肠道蠕虫感染是我国学生常见病、多发病之一,严重影响人们身体健康,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和关心儿童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为有效地控制学生肠道寄生虫病的感染,卫生部、国家教委于1991年联合制定了“全国学生常见肠道蠕虫感染综合防治方案”, 广西区卫生厅也相继下发了实施指导方案,我县于1993-2000年在全县中、小学及幼儿园开展了每年1-2次集体服用驱虫药防治肠道寄生虫病工作,并取得了较好的防治效果,2000年顺利通过了自治区对我县的考评。为掌握考评十年后我县学生常见肠道蠕虫的感染情况,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生常见肠道蠕虫防治工作,为现阶段学生常见肠道蠕虫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根据《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及有关文件要求,结合我县实际情况,2010年我县开展了低年级学生及学龄前儿童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调查及驱虫治疗效果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依照《恭城瑶族自治县2010年寄生虫病防治工作方案》的要求,于2010年5-7月在县城随机抽取幼儿园、小学各3所,在栗木镇、西岭乡、平安乡、莲花镇共抽取中心小学及幼儿园各7所,以幼儿园儿童及每所小学随机抽取一,二,三年级各一个班的学生作为调查对象。

1.2调查方法幼儿园儿童及一年级学生采用透明胶纸肛拭法检查蛲虫虫卵,二、三年级学生采用改良加藤法检查肠道蠕虫卵,凡是检测查到钩虫、蛔虫、鞭虫卵、蛲虫卵者即确定为肠道寄生虫感染阳性,分别计算出样本中阳性率。

1.3驱虫药物治疗方法 对检出肠道寄生虫阳性儿童及学生给予驱虫康 (甲苯达唑咀嚼片),每日顿服 20 0 mg,连服 2天。在卫生防疫人员、学校(幼儿园)保健医生或卫生老师指导下服药,并仔细观察服药后不良反应情况,进行记录。

1.4虫卵转阴的调查虫卵阳性儿童及学生服药三周后,采用相同方法检测,观察虫卵阴转情况。

2结果

2.1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总共检查儿童及学生2029人,其中学生1023人,幼儿园儿童1006人;男生l040人,女生989人。检出寄生虫感染阳性202人,寄生虫感染率为9.96%。其中改良加藤法检查692人,查出感染蛔虫32例、鞭虫29例,钩虫7例,感染率分别是4.62%、4.19%、1.01%;透明胶纸肛拭法检查1337人,查出蛲虫感染134例,感染率为10.02%;幼儿园儿童蛲虫感染率为10.83%(109/1006), 一年级学生蛲虫感染率为7.55%(25/331)。幼儿园儿童与一年级学生两者之间差异没有明显的显著性(t=1.12,P>0.05)。

2.2寄生虫的感染与性别、地区之间的相关性 在被调查研究的2029名儿童及学生中,女生的感染率是9.50%(94/989),男生的感染率是10.38%(108/1040),两者之间的差异没有明显的显著性(t=0.96,P>0.05);在地区的分布之中,居住于县城的儿童感率是10.52%(78/741) ,居住于乡镇的儿童感染率是9.63%(124/1288),两者之间的差异没有明显的显著性(t=0.66,P>0.05)。

2.3毒副反应情况对服药对象进行了仔细的观察,并由学校(幼儿园)保健医生或卫生老、师进行追访询问,仅3名学生有短暂、轻微的头晕、困倦,未发现其他明显的不良反应。

2.4虫卵阴转情况服用驱虫康3周后,采用同样方法检查,虫卵阴转率为96.04%(194/202)。

3讨论

肠道寄生虫病严重影响儿童及青少年生长发育,为降低和控制学生常见肠道蠕虫感染,改善学生营养状况,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卫生部、国家教委于1991年联合下发了“全国学生常见肠道蠕虫感染综合防治方案”,我县自1993年起连续8年在全县中小学生及幼儿园开展了每年1-2次集体服用驱虫药进行肠道寄生虫病防治工作,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效[1]。此次调查结果显示,我县低年级学生及学龄前儿童肠道蠕虫感染率为9.96%,较1993年(31.69%)有显著下降。蛔虫、鞭虫、钩虫感染率均低于2002-2004年第二次全国人体寄生虫病调查结果[2]。学生肠道寄生虫感染明显降低,与我县采用的政策干预手段和学生集体性服药驱虫综合防治措施密切相关,本县农村沼气池普及率高也是降低肠道寄生虫感染的因素[3]。蛲虫感染率为10.02%,高于2000年我国儿童平均感染率[2],幼儿园儿童蛲虫感染率为10.83%,这是由于蛲虫具儿童集体机构聚集性及易重复感染等生物特性,幼儿健康知识储备不足,缺乏自我防护意识,并且幼儿园的儿童都是在一起共同进餐、集体宿舍进行午休、一起用玩具,一起游戏玩耍等等,这些都给儿童增加了一系列交叉感染的机会,是幼儿园儿童感染率高于低年级小学生感染率的主要原因[4]。这给了我们重要的提示:蛲虫病防治工作的重心应该放在幼托机构,要切实加强对幼儿园老师相关卫生知识培训,科学地指导幼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比如勤洗手,洗手的标准姿势等等)定期对幼儿园的儿童玩具、卧具等进行清洗消毒,有针对性地服用驱虫药治疗,防止交叉感染和自身重复感染,这将会对进一步的降低儿童蛲虫感染起到关键性作用[5]。学生肠道寄生虫防治工作是一项长期的社会工作,必须常抓不懈,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同时加强对学生的健康教育,讲究饮食和个人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提高学生自我防护意识,防止病从口入。

甲苯达唑为广谱、高效的驱虫药,驱虫效果理想,毒副作用小,国内已有过不少的报道[6-7],通过此次观察服药后虫卵阴转情况及毒副反应追踪调查,表明甲苯达唑的驱虫效果安全可靠,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杨兰,吴钦华,黎学铭等,1993-2000广西中小学生肠道蠕虫感染防治效果观察[J],中国寄生虫防治杂志,2003.1 16(1):32-34

[2]诸欣平,苏川,人体寄生虫学[M],第8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59-167

[3]欧远荣,田长德,严彩娟等 沼气池普及率高低与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调查[J].广西预防医学,1998,4,1:55

[4]潘志华. 控制人体肠道寄生虫感染的几点建议[J]. 求医问药(下半月),2013,09:25-26.

[5]许建斌. 学龄前儿童肠道寄生虫感染调查研究[J]. 中国保健营养,2012,06:305-306.

寄生虫影评篇2

关键词:花绒寄甲;天敌;生物防治;白蜡;云斑天牛;效果评价

云斑天牛在漯河市主要危害白蜡等园林树种,由于生活史较长,其卵、幼虫和蛹都生活在树干内,个体分散,营独居生活,很少受到外界不良气候、天敌的影响,所以自然控制作用较弱。在食料充足的情况下,种群数量常稳步上升。常用的化学防治方法难以奏效,且易造成环境污染,防治难度较大。

白蜡作为漯河市园林绿化的常用树种,近些年栽植数量不断增大,而云斑天牛的危害也日益严重,已上升为危害白蜡的最为严重的害虫。经试验前调查发现,漯河市多个路段作为行道树的白蜡受害株率达90%以上,受害树木千疮百孔,严重影响了树木的园林景观效果和经济价值,也给市民的出行带来了不安全因素。

花绒寄甲是(Dastarcushdophoroedes)(鞘翅目:寄甲科),是寄生光肩星天牛、锈色粒肩天牛、云斑天牛等个体较大的天牛幼虫的重要天敌,漯河市作为河南省唯一的省级生物防治示范区,为加快生物防控技术的示范推广应用,调查研究花绒寄甲在防治天牛方面的实际效果,市森防部门于2013年起开展了防治危害白蜡的云斑天牛试验和效果调查研究,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林间释放选用北京农林职业技术学院繁殖的花绒寄甲成虫和卵卡,为从云斑天牛幼虫坑道中采集的花绒寄甲成虫所繁殖出的后代。每张卵卡含50卵量50粒以上,每试管含花绒寄甲成虫20头。

1.2 试验样地的设置

1.2.1 试验地概况:云斑天牛主要危害市区行道树白蜡。花绒寄甲成虫防治云斑天牛调查样地选择市区柳江路东段,树种为白蜡,树龄10~15年,胸径12~16cm,树高8~15m,株距一般为6m。花绒寄甲卵防治云斑天牛试验样地选择市区人民路东段行道树白蜡,树龄15~20年,胸径20~30cm,树高8~15m,株距为6m。对照区分别设在柳江路和人民路西段,样地和对照区间距在500m以上。样地及对照区白蜡均受云斑天牛危害严重。其中天敌释放区东西全长5km,对照区东西长为3km,每个样地的样株数为70株左右。

1.2.2 标准地设置。在每个试验样地内设立标准地2个,每隔2株选取1株,共选择标准株30株,予以标记。对照区同样设置。共设立防治标准地4个(以1,2,3,4标明),对照区标准地2个(Ck1,Ck2),将基本情况填入表1。

1.3 释放花绒寄甲的防治方法

1.3.1 释放成虫。释放成虫则按照每株10头的比例释放,具体在释放过程中,根据树体大小和受害程度适当增加释放量。将花绒寄甲成虫放入放虫盒内,将上面的开口打开,用图钉固定在排粪孔附近。

1.3.2 卵。以50粒花绒寄甲卵做成卵卡,选择有新鲜虫粪排出的植株释放,按照排粪孔与花绒寄甲卵1:50的比例释放,将卵卡固定在排粪孔附近。

1.3.3 释放时间及环境。在天牛幼虫期或蛹期进行。根据漯河市天牛世育情况,根据云斑天牛生活史,调查确定种类天牛幼虫期时间,选择在8月上旬释放。具体释放时间为2013年8月5日,释放时天气晴朗微风,时间在上午9~11点,下午15~18点。

1.4 释放花绒寄甲卵和成虫防治效果调查及评价

1.4.1 调查方法:在天敌释放区标注样株,每2株选1个样株,对照区采取同样办法。防治前7月份统计排粪孔数及有虫株率、释放天敌成虫数。释放后20d(8月下旬)调查1次,调查防治后排粪孔变化情况,2014年8月对各个样地样株重新调查统计。

1.4.2 利用云斑天牛幼虫排粪孔调查防治效果。由于1头云斑天牛幼虫一生一般只有1个排粪孔,可根据天牛幼虫新鲜排粪孔数量来判定幼虫的数量。由于云斑天牛危害多集中于主干,考虑到树冠部分的排粪孔数量较少且难以准确调查,因此只对视野内肉眼可见的排粪孔数量进行调查,调查时以肉眼观察、计数各个样地内每株树上的排粪孔数,对视野内样株上为排粪孔的树木视为未受害株。对看到的排粪孔以红笔标注。调查标记排粪孔的数量作为虫口数来统计防治效果。统计云斑天牛是否被寄生时,以受害株的排粪孔停止排粪、没有新鲜虫粪排出为标准。这是因为花绒寄甲为抑性寄生习性,一般天牛幼虫被寄生,即停止活动和取食,不再向外排粪。在天敌释放前调查1次,释放后20d后调查1次,翌年再调查1次。

1.4.3 数据统计与分析。花绒寄甲卵和成虫防治效果的评价通过调查排粪孔数和下1年的羽化孔数得到被害株数和虫口数,然后分别计算被害株减退率、校正被害株减退率和株虫口减退率、校正株虫口减退率,计算公式如下:

有虫株率(%)=(有虫株数/调查总株数)×100虫口减退率(%)=((天敌释放前虫口数-释放后虫口数)/释放前虫口数)×100

校正虫口减退率(%)=((放蜂区虫口减退率-对照区虫口减退率))/(1-对照区虫口减退率)×100

2 结果与分析

2.1 试验样地云斑天牛危害情况及释放情况

本次试验共选取2条道路4个标准地,都属于道路林。释放卵两个,释放成虫2个,共释放成虫925头,释放卵1 3500粒。在释放天敌的各个标准地中,天牛危害都较重,均超过了80%,其中柳江路东段标准地1最重,有害株率达到83.28%,平均虫口密度达7.25头/株。

2.2 林间释放花绒寄甲防治效果分析

2.2.1 释放花绒寄甲成虫:白蜡试验样地释放花绒寄甲成虫后的防治效果参见表2。在柳江路东段2个试验点1和2,从释放当年的防治效果来看,校正被害株减退率最高的为69.46%,最低的为67.31%,校正虫口减退率最高的为72.11%最低的为71.10%,株均粪孔数最低的为每株1.48个,最高为每株1.76个。

2.2.2 释放花绒寄甲卵。白蜡试验样地释放花绒寄甲成虫后的防治效果参见表2。在人民路东段试验点3、试验点4,从释放当年的防治效果来看,校正被害株减退率最高为81.64%,最低为75.88%,校正虫口减退率最高为67.31%,最低为67.22%,株均粪孔数最低的为每株2.35个,最高为每株2.48个。

2.2.3 释放卵与成虫防治效果比较。从表2可以看出,释放花绒寄甲卵与成虫均可有效控制云斑天牛的危害,防治效果均良好。释放卵及成虫第2年的防治效果均高于当年调查的防治效果,经多重比较,在5%水平上差异显著。

释放花绒寄甲成虫校正虫口减退率要高于释放卵的虫口减退率,主要原因是释放成虫活动范围、行动能力及适应能力强,能在较大范围内寻找寄主寄生。卵卡中的卵孵化受天气等多种因素影响,孵化后的幼虫活动力、活动范围、生命力弱,有较大数量不能寻找寄主寄生。但从总体上通过方差分析来看,防治效果差异均不显著。由于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卵的经济成本要低于成虫,因此,在防治云斑天牛释放花绒寄甲的过程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卵或成虫,面积较大的情况下建议采用释放卵。

寄生虫影评篇3

随着国民经济状况的改善,寄生虫病流行在一定范围和程度得到控制。据1988年至1992年间进行的全国人体寄生虫病调查结果显示,我国人群寄生虫病患病率在62%一63%,但到2004年完成的第二次全国重大人体寄生虫病调查,人群寄生虫病流行率已降至22.18% 2015年国家卫生计生委组织开展了第三次全国人体重点寄生虫病现状调查叫,部分区域的调查结果与2004年的调查结果相比,寄生虫病的流行有明显下降。特别是我国已于2006年实现了在中国大陆范围内消除了淋巴丝虫病,并经世界卫生组织论证确认,成为全球第一个宣布消除淋巴丝虫病的国家叫。疟疾、血吸虫病等重大寄生虫感染疾病的流行和危害实现了有效的控制。    

虽然我国重要寄生虫病得到有效控制或传播阻断,寄生虫病的发病人数已明显减少,许多就诊患者的临床症状也不典型,寄生虫病已成为“被忽视疾病”的代名词,但在某些地区,包虫病、食源性寄生虫病的疫情仍较严重,许多寄生虫病患者表现为慢性感染、隐性感染及带虫状态。因此,我国的寄生虫病的防治任务仍然艰巨,而且面临在诊断和治疗方面的许多新挑战。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人们对寄生虫病的危害性重视程度降低,我国医学院校的寄生虫学课程内容设置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人体寄生虫学的课时数普遍减少。我国医学院校人体寄生虫学课程建设面临诸多问题与挑战。    

为此,本文调查了中国大陆的64所高等医药院校寄生虫学课程的设置情况,对其寄生虫学课程对医学生培养可能带来的影响进行了评估,以期为我国“5 +3”为主的医学教育模式改革和完善人体寄生虫学课程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1调查方法    

数据来源:利用中国寄生虫学QQ交流群(839429497)和中国寄生虫学微信群展开调查,部分信息通过搜索医学院校的网站公开资源获得。    

调查范围:全国64所高等医学院校。    

调查内容:寄生虫学课程的名称、授课对象(专业)、授课内容、授课学时等情况。    

调查对象:承担寄生虫学课程的教学人员、研究者和实验人员。    

采用SPSS v18软件对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2调查结果

2. 1全国高等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的寄生虫学课程学时设置对64所高等医学院校的寄生虫学课程学时设置情况进行调查。其中有62所院校在临床医学专业中均设置人体寄生虫学课程,这62所院校的省区分布为(次序不分先后):北京市2所(学时数45,30),上海市2所(学时数40,48),天津市1所(学时数36),重庆市1所(学时数40),内蒙古自治区1所(学时数48 ),广西壮族自治区2所(学时数47,45),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所(学时数40),安徽省3所(学时数50,42,52),甘肃省1所(学时数54),广东省4所(学时数47,40,40,72),贵州省2所(学时数36,48),海南省1所(学时数51),河北省2所(学时数40,48),河南省1所(学时数60),黑龙江省2所(学时数42,36),湖北省6所(学时数40,48,54,32,48,42),湖南省2所(学时数40,38),江苏省7所(学时数40,41,50,56,54,54,32),江西省2所(学时数52,36),辽宁省3所(学时数28,24,34),山东省4所(学时数36,48,12,36),山西省3所(学时数45,40,40),陕西省2所(学时数36,42),四Jll省3所(学时数36,27,42),云南省2所(学时数34,36),浙江省2所(学时数64,26)。平均学时数为41.100 18. 8200 14所“211"/"985”院校的人体寄生虫学学时数(47. 000 1 10. 777)明显高于48所一般院校的学时(40. 875 1 9. 289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38,P=0.040 5)。参考气候地理区划的中国南方、北方分界的北纬34度线划分全国为南、北两大区域,比较南方医学院校和北方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的学时数(南方医学院校44.103 1 9. 439 , n=23;北方医学院校39.130 1 10. 065 , n=3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 =3. 82,P =0. 055 2)。

2. 2医学院校各专业寄生虫学课程的学时数设置在64所高等医学院校中,超过三所院校的21个专业设置寄生虫学课程。超过十所院校在以下九个专业设置寄生虫学课程:临床医学、临床医学长学制、预防医学、医学检验、护理学、医学影像。MBBS留学生、口腔科学和麻醉学等。对这九个专业寄生虫学学时数的ANOVA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2. 799, P < 0. O1),LSD多重比较结果显示,在临床医学、临床医学长学制、MBBS留学生、预防医学、麻醉学五专业之间,在医学影像、口腔科学、麻醉学三专业之间,以及在医学检验和MBBS留学生之间,学时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专业间学时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 05 )。选择寄生虫学课程的院校少于三所的23个专业学时设置。

寄生虫影评篇4

关健词:桉树;尺蠖;风险评估;防控

中图分类号 S76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13-0115-04

桉树(Eucalyptus spp.)是含有1000多个物种的桃金娘科桉树属的植物总称,具有干形好(通直)、生长快、产量高、周期短、经济效益高的特点,被世界各国广泛引种种植[1-2],其次生代谢产物具有药用等多种用途[3],是我国南方主要造林树种之一。近年来,闽南地区速生丰产桉树林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如目前漳浦县桉树的种植面积已达3.67万hm2,总蓄积量达到了250万m3,是漳州市桉树种植面积最多的县。但是,大面积人工纯林的发展,导致了病虫害的大面积暴发成灾,如2008年漳浦县长桥镇等地暴发了严重的桉树尺蠖危害事件,对漳浦县生态建设构成了很大威胁,对桉树生物量和木材材积产生了较大的影响[4]。而有害生物风险的分析(Pest Risk Analysis,简称PRA)工作成为了重要的评价判定方法,越来越受到生态专家的重视[5]。因此,有必要对漳浦县桉树尺蠖进行全面可靠的风险评估分析,判定其危害等级,为进一步科学制定行之有效的防控措施和管理策略提供可靠依据。

1 研究背景

1.1 分类地位 桉树尺蠖(Buasra suppressaria Guenee),又名油桐尺蠖、大尺蠖、量步虫,属鳞翅目尺蛾科。

1.2 生物学特性 桉树尺蠖是一种食叶性害虫,幼虫食性广,以取食桉树叶片危害为主。桉树尺蠖在漳浦县一年发生3代(表1),以蛹在土层越冬,一代成虫发生期与早春气温关系很大,温度高时始蛾期就比较早。幼虫盛发期分别在5月上旬、7月中旬和9月上旬,幼虫有吐丝下垂并随风飘动传播,对温度敏感,白天上树取食。成虫多在晚上羽化,白天栖息在高大树木的主干上,有趋光性,可短距离飞行。

2 风险定性分析

2.1 分布情况 漳浦县桉树尺蠖主要分布在长桥镇、南浦乡、石榴及绥安镇等5个乡镇,分布面积2666.67hm2,全县桉树面积36666.67hm2,桉树尺蠖分布占寄主面积的7.27%。国内其他省份主要分布于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广东、广西等省。

2.2 扩散蔓延的可能性 桉树尺蠖幼虫可随风传播,成虫的迁飞能力比较强,能够在较短距离内较快地扩散开来,而远距离的传播主要是依靠带虫或卵的寄主植物调动等人为活动。桉树尺蠖寄主范围广,生存的适应性强,其繁殖能力和抗逆性也特别强,因而检疫起来比较困难,不容易防治和铲除彻底。要防治该虫的蔓延,要群防群治,统一部署,方能达到防止其扩散的目标。

2.3 潜在危害 一旦传入并侵入桉树树体,虽不能造成树木死亡,但取食叶片,影响光合作用,导致病害,桉树生长受损严重,受损严重的桉树林分如同火烧,对环境、生态等影响严重。

2.4 受害寄主植物及其分布 漳浦县寄主桉树分布广,所有乡镇都有分布,除5个主要已受害的乡镇外,还有诸多乡镇以及邻县的一些乡镇。

2.5 危害性管理难度 桉树尺蠖较易识别,一般技术人员就可掌握,若群防群治,防效可达80%。

3 风险定量评估

根据《林业有害生物风险分析准则》[6],以漳浦县桉树尺蠖发生的实际情况对有害生物风险分析指标体系中的各个指标进行赋值,具体指标和分值详见表2。

(1)P11=2666.67hm2/2666.67hm2=7.27%,P1=1.85;

(2)P2采用等权连乘关系,

P2=[P21×P22×P23×P24×P255]=1.53;

P3采用加权累加关系,P3=0.4×P31+0.4×P32+0.2×P33=1.8;

P4采用替代关系,P4=Max(P41,P42,P43)=3;

P5采用加权累加关系,P5 =(P51+P52+P53)÷3=0.83;

R=[P1×P2×P3×P4×P55]=1.66。

参照《林业有害生物风险分析准则》中的表C.2“林业有害生物风险分析等级划分标准”[6],结合漳浦县桉树尺蠖有害生物风险综合评价值R为1.66的结果,判定当1.50≤R

4 防控措施

4.1 调查与监测 林业主管部门不仅要进行定期调查和监测外,也要广泛宣传林农进行自查,齐抓共管,主要监测方法有:远看树叶发黄,近看树叶缺角,低看地上虫粪。

4.2 防治方法

4.2.1 白僵菌防治 在桉树尺蛾羽化期后约15d,即约4月底施放白僵菌,可采用喷粉方式。由于5、6月份,闽南地区温度偏高,大多会超过30℃,会降低白僵菌的活性,所以6月份后一般不建议施放白僵菌。

4.2.2 Bt喷粉防治 在5月上旬及7月中旬,会有幼虫取食盛期,需及时采用Bt进行防治,如果虫口密度太大,可添加菊酯类药剂进行应急防治,防治过程需注意蜂、蚕及水库养殖的安全问题。

4.2.3 灯光诱杀 利用桉树尺蛾具有趋光性,可采取挂设诱虫灯进行诱杀,成虫的羽化盛期为4月中旬及6月中旬。

4.3 开展联防联控 由于幼虫有吐丝随风传播习性及成虫有近距离传播的习性,防治时联防联控,多方筹集资金,结合林业综合保险业务,防治费用采取“保险公司理赔一点,林业主管部门补贴一点,业主出资一点”的办法,聘请专业防治队伍或飞机统一安排进行防治,达到联防联控。

4.4 开展科学研究 收集相关资料,积极探索防治方法,如进一步探索采用尺蠖核多角休病毒进行防治,结合高校和林业科研究院所的科研优势,研发新方法、新技术等来助推漳浦县桉树尺蠖的防治工作。

5 小结与讨论

桉树尺蠖在漳浦大部分乡镇均有分布,并有5个主要乡镇已造成了严重的危害,是漳浦县已发现的主要林业有害生物之一。通过对漳浦县桉树尺蠖风险评估分析,其风险值R为1.66,表明桉树尺蠖在漳浦县的危害为中度危害,如果不加以防控,极有可能扩散至全县大面积暴发成大灾,引起严重的危害后果,造成不可估量经济损失,对全县林业生态体系将构成较大的潜在威胁。

林业有害生物的风险评估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将林业的重要决策提供依据,同时也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特别需要了解和掌握林业有害生物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以及其检疫和防治手段等方面的可靠资料[7]。因此,漳州市(乃至全省)各h林业局及相关部门需要联动起来,更加系统地收集桉树尺蠖发生发展规律相关的观测数据,并建立和完善关于桉树尺蠖的数据库,为进一步评估分析桉树尺蠖的风险性和研发防治方法与技术提供有力的基础支持;同时,对可能影响漳州市桉树生长、桉树森林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安全的桉树尺蠖开展可能存在风险的分析与预测,提出相应可靠的风险防控措施和技术手段,以减少其危害。

参考文献

[1]祁述雄.中国引种桉树与发展现状[J].广西林业科学,2006(4):250-252.

[2]谢耀坚.中国桉树人工林发展经营初探[J].世界林业研究,2003,16(5):59-64.

[3]王承南,曹福祥,黄赤夫,等.桉树及其次生代谢产物的综合利用[J].经济林研究,2004(3):57-59.

[4]邹华南.油桐尺蠖危害对桉树生物量和木材材积的影响[J].生物灾害科学,2015(1):35-38.

[5]李娟,赵宇翔,陈小平,等.林业有害生物风险分析指标体系及赋分标准的探讨[J].中国森林病虫,2013(3):10-15.

寄生虫影评篇5

关键词:临床寄生虫学检验;医学检验专业;理论教学;实践教学

临床寄生虫学检验是本科医学检验专业的主干课程,该课程除了介绍与人体有关的寄生虫的形态结构、生活史、致病特点以及在寄生虫和人体及外界环境因素相互关系的基础上,归纳寄生虫病的发生与流行规律外,还对寄生虫感染的实验室诊断做了重点介绍。在本课程多年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不断进行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改革,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本文是笔者承担临床寄生虫学检验课程的教学工作以来对该门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些体会,现介绍如下。

1理论教学

1.1理论教学内容改革

临床寄生虫学检验这门课程由于寄生虫种类多,生活史较为复杂,且各虫种不同发育时期形态不同、寄生部位不同,所引起的疾病不同,其标本采集以及诊断方法亦不同,给学生的学习和记忆带来很大困难。本科医学检验专业教材《临床寄生虫学检验》以寄生虫在人体主要的寄生部位为序介绍各种寄生虫病及其检验方法,并重点介绍与临床有关的内容,例如实验室诊断技术、方法等。这种编排模式相对复杂,学生学习起来容易条理不清,不便于归纳和总结。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对教材内容进行了调整,先按照临床寄生虫生物学分类进行理论教学,让学生了解各虫种及其生物学归属,对常用的诊断方法粗略讲解,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认识。然后按寄生部位对寄生虫检验方法进行归纳和总结,让学生在生物学分类的基础上,清晰地知道哪些寄生虫寄生于人体的什么部位[1]。

1.2理论教学方法改革

1.2.1LBL教学法

以授课为基础的教学方法(Lecture-BasedLearning,LBL)是至今一直沿用的教学方法[2]。在临床寄生虫学检验教学中,总论和线虫部分内容,学生能集中精力听,课堂气氛也较为活跃,因此采用LBL教学法。但吸虫和绦虫部分,由于吸虫和绦虫生活史较为复杂,宿主较多,且每个虫种均有形态、生活史、致病、诊断、流行及防治等内容,学生就失去了起初的新鲜感,学习兴趣逐渐降低,因而不宜采用LBL教学法。

1.2.2PBL教学法

PBL教学法即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Problem-BasedLearning,PBL),此法是由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的Barrows教授于1969年首创[3]。我们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在教学中恰当引入PBL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结合问题展开教学。例如,在讲授“弓形虫”这部分内容时,首先引入目前世界上以及我国弓形虫正常人群感染率、吸毒人员感染率、精神病人感染率等数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围绕问题进行学习。

1.2.3CBL教学法

CBL教学法即以病例为基础的教学法(Case-BasedLearning,CBL),此法是在PBL教学法的基础上针对临床医学专业特点,旨在提升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而提出的新的教学模式[4]。例如,在讲授“旋毛虫”这部分内容时,首先引入病例:患者,男,28岁。与同事共食生拌狗肉。5日后出现恶心、呕吐、腹痛,伴有厌食、乏力、低热等全身反应而就医。血常规:WBC和EOS显著增高,按肠炎用抗生素治疗无明显好转。同餐者也相继发病,以食物中毒被医院收治。其后,同餐者均发生肌肉酸痛,以腓肠肌最为明显,眼睑及面部水肿,咳嗽。血清学ELISA查旋毛虫抗体,均为阳性,并于一患者肌肉组织内发现旋毛虫囊包,确诊为旋毛虫病[5]。围绕此病例,从感染来源、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等展开对旋毛虫的介绍。在CBL教学中,首先通过病例启发学生对后面要学习的虫种进行思考,然后带着问题结合病例进行学习,使学生由原来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思考,充分调动了学习热情,提高了学习兴趣[6]。

1.3教学手段改革

在临床寄生虫学检验教学中,不断改进教学手段,从挂图结合板书教学,到现在利用多媒体教学。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和普及,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节省了教学时间,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将多媒体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起来,能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提高教学质量。

1.4理论教学考核方式改革

临床寄生虫学检验一直采用传统的考试方式,题型为名词解释题、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和问答题,选择题以单项选择为主。我们在此基础上增加了病例分析题,且调整了各题型分值所占比例。其中选择题与检验师(士)资格考试题型一致,让学生逐步适应检验师(士)资格考试题型;案例分析题旨在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2实验教学

临床寄生虫学检验实验教学是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对于医学检验专业学生来说,要提高工作能力,就必须提高实验能力。传统的实验教学仅是让学生在每次实验课上对已知的标本进行辨认,很难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我们进行了如下改革。

2.1实验教学内容改革

我们选择常见的且在我国曾经或现在仍然具有危害性且有代表性的寄生虫作为实验教学的重点内容,要求学生重点掌握;对一些近年来感染人数逐渐增加的寄生虫适当安排时间授课,如广州管圆线虫、肺孢子虫、弓形虫等,要求学生作为熟悉内容;而对一些我国已经基本消灭的寄生虫和一些可能的输入性寄生虫,安排学生自学。这样学生既能了解目前寄生虫在我国的流行情况,又能了解一些国外的寄生虫知识,提高学习兴趣,掌握寄生虫流行现状和相关寄生虫病前沿知识。

2.2实验教学方法及手段改革

最初的临床寄生虫学检验实验教学教师先讲,然后辅导学生观察镜下标本和大体标本,课后学生上交实验报告,教师通过学生实验报告来了解学生本次实验教学掌握情况。我们对实验教学方法及手段进行改革,使用多媒体演示和学生镜下观察相结合的方法。首先教师要求学生镜下观察标本,然后教师用多媒体演示并讲解标本及其相关知识,最后学生绘制标本,实验课结束后上交实验报告。通过实验报告和实验考核发现,改革后的教学效果较佳,学生能掌握实验教学内容,并且也能通过实验增强对临床寄生虫学检验相关知识的理解。

2.3实验教学考核方式改革

传统实验考核方式一般是,在规定的时间内让学生观察大体标本和镜下标本,然后写出标本名称。通常镜下及大体标本为20个,每个标本1分,共20分。在考核过程中,前一位考生对后一位考生的考试时间以及镜下标本位置均会有一定影响,不能准确反映学生的实际水平。故我们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多媒体演示寄生虫标本图片,多媒体演示标本和镜下及大体标本各为20个,不同考核组标本次序不同,总分仍为20分,但每个标本的分值降至0.5分。这样镜下标本观察客观因素对学生成绩的影响就会降低,使学生成绩更客观,也加大了实验考核力度。通过我们对临床寄生虫学检验这门课程的理论和实验教学改革,从学生课堂教学的表现和课后学生问卷调查及考核等发现,学生学习兴趣、标本观察的准确度明显提高,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刘俊琴 单位:山西医科大学汾阳学院

参考文献:

[1]闫艳,陈建芳,董文杰,等.寄生虫检验课程教学实践与探索[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11(1):78.

[2]崔春权,玄英花,郑善子.PBL教学法在人体寄生虫学教学中的应用[J].基础医学教育,2011,13(1):8-9.

[3]NeufeldVR,BarrowsHS.The“McMasterPhilosophy”:anapproachtomedicaleducation[J].JMedEduc,1974,49(11):1040-1050.

[4]ThomasMD,O’ConnorFW,AlbertML,etal.Case-basedteachingandlearningexperience[J].IssuesMentHealthNurs,2001,22(5):517-531.

寄生虫影评篇6

关键词:卵形异绒螨;黄瓜蚜;捕食功能

中图分类号:S436.42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1232012

蚜虫的种类比较多,如棉蚜、桃蚜、菊蚜、瓜蚜、小蚜、黑背蚜、否蚜、麦长管蚜、萝卜蚜等。分布遍及世界各地。中国已知260种,分布遍及全国各地。其中瓜蚜是黄瓜上的主要害虫,每年损失在10%~15%之间,严重时可达25%以上,另外还可传播多种病毒病。绒螨是多种害虫(螨)的重要天敌。其中卵形异绒螨分布在棉田、麦田、油菜田、果园等,是蚜虫的一种重要寄生性天敌。全世界绒螨科已知的81个属中,有17个属已知其幼螨、若螨或成螨,有12个属仅知幼螨,其余大多数的属目前仅知成螨或若螨,对幼螨期一概不知。绒螨科已知573个种,卵形异绒螨Allothrombiumovatum Zhang et Xin, 属绒螨科异绒螨属。卵形异绒螨分布在麦田、棉田、果园、油菜田等环境,它是小型红色螨类。

为表达昆虫(螨)捕食(寄生)者对猎物(寄主)的喜好性,1959年,3种基本曲线类型是加拿大昆虫学家霍林提出的,用来描述功能反应。其中Holling圆盘方程是人们广泛用于研究昆虫中的捕食者一猎物功能反应的重要工具。即:捕食者对猎物的相遇率为常数的为I型;呈凸型反应的II型,经典模式有Holling圆盘方程;呈S型曲维的III型反应,模型有Hassell模型。其模型公式为:

经典方法功能反应,它是用于研究天敌对其猎物作用能力大小的(Sandness et al., 1970; Santos, 1975; Fenlon et al., 2006),本文通过研究卵形异绒螨对黄瓜蚜的捕食功能反应,以达到明确卵形异绒螨螨对棉蚜的实际控制提供理论依据,为卵形异绒螨对黄瓜蚜的防治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卵形异绒螨

本次供试天敌为卵形异绒螨,于人工气候箱内(25±1℃,80%±5%RH,16L:8D h)进行饲养,添加足量的黄瓜蚜作为食物进行多代饲养。

1.1.2 猎物

猎物为黄瓜蚜虫

1.2 试验装置

试验装置由3层有机玻璃(或玻璃)构成――试验小室,试验小室的中层厚3mm,大小为30mm×20mm的长方形,在其正中央挖一直径10mm的孔;上层和下层厚1mm,大小为20mm×20mm的玻璃片。在下层和中层间夹放长4cm、宽2cm的滤纸。把芸豆叶片剪成边长2cm的正方形,铺于滤纸上,使其在中层孔中央;盖上上层以防止捕食螨逃逸。最后用燕尾夹夹紧3层的试验小室,置于搪瓷盘里,为了保持叶片新鲜,需要定期在滤纸上加水。

1.3 试验方法

1.3.1 个体饲养

将从野外采集的幼螨转入指形管内,每管1头,加上述表层土饲养。为保证有充足的食物来源,每天加入适量的无翅黄瓜蚜。室内气温平均为16.0~25.9℃,相对湿度平均为53.7%~75.2%,昼夜黑暗交替,光周期14L:10D。

1.3.2 黄瓜蚜的养殖及短期保存

黄瓜品种为戴多星。

当棚内黄瓜生长到一定时候便会出现蚜虫,当蚜虫出现后注意不要喷药,一段时间后便会有大量适于实验的蚜虫。然后用10号自封袋将采回来的蚜虫较多的黄瓜叶片分别装好,放在人工气候箱内(25±1℃,80%±5%RH,16L:8D h)进行短期保存饲养。

1.3.3 卵形异绒螨对黄瓜蚜的寄生

在试验小室内,用细毛笔将不同密度的黄瓜蚜成蚜接入,再向试验小室内接入1头卵形异绒螨成螨(饥饿24h)。1d后观察并记录被寄生的黄瓜蚜的数量。蚜虫密度设置7个不同的梯度:3、6、9、12、15、18、21头。

1.4 数据分析

功能反应用来描述捕食(寄生)者在不同猎物(寄主)密度下在给定的时间内捕食(寄生)的猎物数量。分析捕食(寄生)者捕食(寄生)猎物(寄主)的定量规律,评价捕食(寄生)者对猎物(寄主)的捕食(寄生)效率,以及捕食(寄生)者对猎物(寄主)种群的控制能力。用Holling圆盘方程来表达。

其中为猎物密度,为捕获猎物数,本试验中试验时间T 为1d,为瞬时攻击率,为处理时间。严英俊等提出用/来评价天敌的作用比用或值更为准确。

试验数据均采用spss18.0软件处理。

在功能反应试验中,每个处理各重复9次。每头卵形异绒螨成螨仅用于1次试验重复。

2.结果与分析

卵形异绒螨对黄瓜蚜不同密度下的寄生作用。卵形异绒螨成螨对黄瓜蚜的功能反应,表明猎物(寄主)密度对卵形异绒螨的捕食(寄生)量有一定的影响,捕食功能反应属于HollingⅡ型,表明其寄生量随寄主密度的增加而迅速提高,随着寄主密度的进一步增加,寄生的速率减慢,寄生量趋于饱和(Holling, 1959; Holling, 1961)。HollingⅡ型是捕食螨对其猎物捕食功能反应的最普遍的(Takafuji, 1976)。

经过卡方检验表明模拟结果较好地描述了试验数据,实际观测值与理论预测值差异不显著。卵形异绒螨在试验条件下对黄瓜蚜均有较强的捕食能力。随着密度的提高,在3~15头时,捕食量不断增加,且增加幅度较大;在继续增加蚜虫密度的的条件下,捕食量虽有增加但趋于平缓,从15头到21头蚜虫,增到了原来的1.4倍,但捕食量仅增到了原来的1.056倍。即虽然黄瓜蚜密度提到了21头时平均捕食量比15头时略高,但耗费了更多的人力财力,在实际操作上不可取。

根据HollingⅡ型方程,通过计算得到了卵形异绒螨对黄瓜蚜的捕食功能反应参数和方程。= 0.8688;=0.014 ; /= 62.0578 ;R2=0.996;其中相关系数较大,说明烟黄瓜蚜的密度与卵形异绒螨的捕食量显著相关。

寄生虫影评篇7

Schulz等[4]从不同植物中分离得到6500株内生真菌,研究后得出,80%~83%的内生真菌具有抗菌或除草效果,可见内生真菌在植保中的应用前景非常广阔。

2植物内生真菌在植保上的应用

植物保护是以预防为主,综合处理的过程,而生物防治是现阶段农业生产中防治病虫害的主要手段。内生真菌在植保上的应用,能增强作物抗逆性、促进作物生长和防治病虫害,满足防治效果好、环境影响低、成本较低和节省农药的要求。

2.1植物内生真菌对作物的促生作用

内生真菌可分泌植物生长激素类物质,如吲哚乙酸、吲哚乙腈等,能明显增加作物的株高、干重,提高果实和根茎的重量以及增强作物长势等。袁志林等[5]发现大戟科植物内生真菌B3能合成植物激素A和ABA,促进水稻的生长。易婷等[6]对一株向日葵根瘤菌研究时发现,其能够分泌胞外多糖来改变周围土壤结构,达到促进植物的生长的作用。

2.2植物内生真菌对作物致病菌的抑制作用

相对产杀虫活性物质的内生真菌而言,对杀菌活性内生真菌的研究要多得多。主要分为从药用植物中分离筛选拮抗内生真菌和从农作物中分离筛选活性内生真菌。王万能等[7]对从烟草中筛选得到的1株内生细菌进行研究发现,对小麦纹枯病病菌、棉花立枯病病菌、烟草灰霉病病菌、烟草炭疽病病菌、棉花枯萎病病菌和烟草疫霉菌等有抑制作用。蔡永欢等[8]从喜树组织中分离得到28株内生真菌,其中一株G-4菌对苹果腐烂病菌和茄褐纹病菌的抑制率分别达到89.68%和83.88%。

2.3植物内生真菌对作物害虫的防治

植物内生真菌产生的杀虫活性物质中,生物碱是其中重要的一种。兰琪等[9]从苦皮藤中筛选到3株具有较强的杀虫活性的内生真菌,其有效成分就含有生物碱。还有一种杀虫方式就是通过真菌与昆虫竞争宿主植物的能源供应,从而引起被真菌感染的植物上的幼虫生长缓慢,甚至死亡[10]。

2.4植物内生真菌对作物抗逆性的影响

体内感染有内生真菌的健康寄主作物,其对温度、湿度、盐碱度等的耐受能力明显增强。如感染炭疽病菌属内生真菌Colletotrichumprotuberate后,宿主植物对较高温度的抗逆性明显增强[11]。而赵志杰等[12]发现,辣椒的幼苗接种上内生真菌后,不但促进了植物的生长,其对低温的抗逆性也明显增强。

3内生真菌在植保应用上存在的问题

植物内生菌种类丰富,次生代谢产物功能各异,开发利用植物内生菌前景广阔,但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需要解决:

3.1生防剂的大田效果

许多研究发现,实验室条件下对病原菌有较强抑制作用的生防菌或抗生素,在大田防治试验中却没有,究其原因是农田生态环境较为复杂,影响因子较多,而实验室条件下影响因子较为单一。工业化生产生防菌、生防素,应综合考虑防效与抗逆性和环境适应性。

3.2内生真菌的有效筛选

内生真菌的筛选一般需要综合考虑寄主植物的种类、所处环境、年代和抗病虫性及药用背景等。尽管这样选择能一定程度上提高筛选的准确性和最终筛选效果,但能否从分子学水平和基因工程水平上对寄主植物与内生真菌的依存关系进行准确定位,即含有某类基因的寄主植物必然存在含有对某种功效其作用的某类内生真菌。一旦能够从这一水平上确定两者之间的关系,将大大提高筛选的效率和结果。

3.3风险性评价

寄生虫影评篇8

[关键词] 猪场 驱虫 药物 模式

[中图分类号] S858.2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2013)03-0197-01

在规模化的猪场中,我们很常见的寄生虫种类主要有下列几种:猪结节虫、猪蛔虫、猪鞭虫和猪球虫、弓形体以及猪疥螨等,还有肺丝虫、肾虫和类圆线虫等在估计会在少数猪场中会看到,而除去这些则很少发生其他种类的寄生虫。现在的农户大多数都是在规模化高密度条件饲养下,生产受到寄生虫病的影响越来越明显,虽然有的时候发生轻微的感染,但那也会造成很大程度上的损失,在这里面包含降低的饲料利用率的和持续减少的生长速度,我们都知道蛔虫、鞭虫等这类体内寄生虫会对内脏和机体免疫系统的产生严重的损害,最后导致的最终结果是下降的经济效益。在这里都是很多隐性的损失,都值得我们去重新认识这个问题。

一、常用驱虫药物

1.有机磷酸酯类

低毒有机磷化合物常常在驱虫中发挥它的效果,这些药物主要有敌敌畏、敌百虫、萘肽磷、哈罗松、蝇毒磷等,而在大型猪场中适用范围最广的应该是敌百虫。对存在于消化道内的很多线虫和吸虫,还有体外的寄生虫,敌百虫的效果都很明显,因此它是一种广谱驱虫药剂。在虫体内与胆碱酯酶结合,进而导致乙酰胆碱的蓄积,这才是敌百虫真正地驱虫机理,当药剂发生作用时,在虫体肌肉上出现的是兴奋和痉挛状态,最后的结果是麻痹直至死亡。

2.咪唑噻唑类

左旋咪唑和噻咪唑是咪唑噻唑类药物的两个主要类型,而在规模化和标准化的猪场中,左旋咪是应用较为广泛的药剂,(又被称为是左噻咪唑或者是左咪唑),是四咪唑(噻咪唑)左旋结构体。左旋咪唑具有驱线虫药效,驱虫机理包括两个方面。第一:左旋咪唑通过体表接触,使虫体的神经肌肉由静息状态转变为去极化,从而导致持续收缩最终肌肉麻痹。第二:虫体肌肉内的左旋咪唑能够使延胡索酸还原酶的活性受到抑制,延胡索酸转变为琥珀酸的还原过程中止,抑制了虫体的糖代谢,降低了肌肉内的ATP,致使肌肉麻痹。左旋咪唑的给药途径有:皮肤涂擦、注射以及内服。剂型包括透皮剂(浇注剂)以及针剂、片剂等多种剂型。左旋咪唑针对猪蛔虫具有特异效果;其次是食道口线虫以及毛首线虫;本品对疥螨类以及猪原虫类基本无作用。左旋咪唑具有低毒以及高效、广谱等药性。

3.苯并咪唑类

自上世纪60年代出现了苯并咪唑类化合物,从未陆续生产出了安全性较好、高效以及广谱的一些驱虫药。这类药物有十几种,常见的是甲苯达唑、噻苯达、尼妥必敏、阿苯达唑、三氯苯达唑、氟苯达唑等,在这些苯并咪唑类药物中兽医临床使用较常见的是阿苯达唑。苯并咪唑类药物驱虫主要是通过两个方面,但机理都是对虫体能量代谢进行干扰:第一:在虫体通过葡萄糖抑制利用,致使体内ATP水平降低从而达到驱虫效果。第二:对延胡索酸还原酶进行抑制,阻断虫体内产生ATP,肌肉最终麻痹,虫体死亡。阿苯达唑(Albendazole)被称为丙硫咪唑,在猪体内通过代谢转变为丙硫苯咪唑亚砜,对绦虫、吸虫以及线虫都具有良好的驱虫效力。但是阿苯达唑对猪原虫类以及疥螨类基本没有驱虫效力。

4.大环内酯类

大环内酯类驱虫药主要包括两种类型。他们分别是阿维菌素类(Avermectins)和杀螨菌素类(Milbemycins)。前者包括四种,它们分别为阿维菌素、伊维菌素、多拉菌素和埃普利诺菌素;后者也包括了四种,它们分别为摩西菌素、杀线虫菌素、杀螨菌素D和杀螨菌素肟。就现在的情况而言,伊维菌素是应用最为广泛的。对于肠道内的线虫祛除上,伊维菌素会发挥的作用高效而且还是广谱性的,虽然对体外寄生虫的杀灭具有很好的效果,但是对于吸虫和绦虫的祛除作用却是微乎其微的。它的作用机理主要是能在神经元及的肌肉内增加抑制性物质的作用性,这种物质我们称之为神经递质严氨基丁酸(简称为GABA),突触前神经末梢是GABA的主要作用部位,他可以对兴奋性递质释放起到了很好的抑制作用,最终的结果是引起虫体麻痹和死亡。

二、驱虫模式

1.不定期驱虫模式

我们平时所说的驱虫时期,具体是指从发现猪群体感染寄生虫的时间开始计算的,驱虫药物要根据感染寄生虫种类来进行选择。对于这种模式的效果评价,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种模式使用率较高,占有比例超过了25%,特别是在中小型猪场中更为常见。而它的主要优点是,存在较多的直观性和可操作性,但缺点是出现较多的问题,在驱虫效果上更为突出。

2.一年两次全场驱虫模式

每个猪场都需要进行两次驱虫,第一次是在每年的春季,大约是在3~4月份之间进行,第二次驱虫是在秋冬季,时间大约为10~12月份,每次我们都需要对全场所有的猪进行详细的用药驱虫。对于这种模式的效果评价,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它在在较大的规模猪场中使用的较为普遍,所占有的比例超过了60%。这种模式的优点是简单的操作因而更容易实施但缺点是可能发生重复感染,主要是因为这两次驱虫的时间间断过长,给蛔虫的生长和繁殖提供了足够的时间。

3.阶段性驱虫模式

这个阶段是针对猪的某个特定阶段来进行的,而且在用药驱虫上我们需要定期进行。例如第一次驱虫,是在种母猪产前15天左右进行的;第二次驱虫,是在保育仔猪阶段进行的;第三次驱虫,是在后备种猪转人种猪舍的前半个月时间内进行的;而种公猪在一年的时间内只需要驱虫2~3次就足够了。这个方案的缺点是对猪场各阶段猪群的寄生虫情况不可能彻底地清除,在

很大程度上种猪仍然有寄生虫感染的发生。在真正实践中,阶段性驱虫也存在用药时间很零散和操作不方便的问题。

4.四加一”模式

对于种母猪、种公猪来讲,一般在一年的时间内对他们进行4次驱虫,也就意味每季度1次。第一次驱虫,发生在仔猪进入保育舍第2周的时间内;第二次驱虫,发生在后备种猪转入种猪舍前的时间内;第三次驱虫,发生的时间为种猪在引进后的隔离期间所进行的。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它的驱虫重点是种猪,不仅切断寄生虫在场内的传播,而且还阻断了寄生虫从场外的进入。这种模式在实际中,成功的基础就在于它存在低毒、安全、驱虫谱广等特点,对线虫的幼虫达到了很好的驱杀效果,是一种使用简单、快捷的驱虫药。

三、驱虫注意事项

驱虫时,应考虑药品毒性,以及怀孕母猪、仔猪等因素,所以尽量使用安全性高、广谱以及高效的驱虫药。针对于具有毒性的一些驱虫药应该合理的保存以及使用,否则都会造成对人、猪的安全危害。尤其是对仔猪以及怀孕母猪驱虫时,为了防止中毒,避免左旋眯唑以及敌百虫的使用,选择具有较高安全性的驱虫药。驱虫时,猪舍环境也很重要,所以必须做好消毒等卫生工作。驱虫时必须先备好特效药如:阿托品和肾上腺素;在对猪屠宰前的20天内禁止驱虫类药物的使用。

参考文献

寄生虫影评篇9

三位科学家的成就和个人情况

屠呦呦获奖的理由是“有关疟疾新疗法的发现”。屠呦呦研发和提取了青蒿素,使之成为抗御疟疾的特效药,拯救了全球数以百万人的生命,尤其是对缺医少药的非洲人抗御疟疾做出了重要贡献。

坎贝尔和大村智获奖的理由是“有关蛔虫寄生虫感染新疗法的发现”。坎贝尔和大村智发现了一种新药――阿维菌素,其衍生物伊维菌素能够从根本上降低盘尾丝虫病和淋巴丝虫病的发生,同时对其他寄生虫病患病数量的控制也有着很好的作用,因此挽救了全球千百万人的生命。

今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奖金为800万瑞典克朗(约合92万美元),屠呦呦获得奖金的一半,威廉・坎贝尔和大村智共享奖金的另一半。

坎贝尔1930年出生于爱尔兰,1952年在爱尔兰都柏林大学获得学士学位,1957年获得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博士学位,1957~1990年在美国默克公司研究所进行治疗剂研究,1984~1990年为高级研究员和实验室主管,主要从事分析研究。坎贝尔现在也是美国杜尔大学的名誉研究员。

大村智1935年出生于日本山梨县,1968年获得日本东京大学药学博士学位,并在1970年获得日本东京理工大学化学博士学位,1965~1971年在日本北里研究所作为研究员进行研究,1975~2007年为日本北里大学教授。2007年至今,大村智为日本北里大学名誉教授。

屠呦呦1930年出生于中国,195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部药学系,1965~1978年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助理教授,1979~1984年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副教授并于1985年成为中国中医科学院教授。2000年起,屠呦呦成为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教授。

寄生虫引发的疾病折磨了人类数千年之久,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全球性问题。特别是这类疾病感染了世界上最贫困的人群,为人类改善健康和追求幸福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今年三位获奖者的研究成果,对治疗世界上最可怕的寄生虫病而言,是一种彻底的革新,也为患者和他们的家庭带来福音。

屠呦呦的贡献

屠呦呦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中国大陆本土科学家,中国人对她及其研究团队研发青蒿素的情况比较熟悉。

疟疾通常用氯喹或奎宁来进行治疗,但疗效越来越不好。在20世60年代末,治疗疟疾的方法已经失效,而且疟疾患者越来越多。从那时起,屠呦呦开始尝试用传统的中草药疗法来治疗疟疾,利用大规模筛选的办法来尝试哪一种草药对疟疾感染的动物有效。在研究中,屠呦呦发现了青蒿中的提取物有疗效,但重复的结果却是不同的。

于是屠呦呦重新翻阅古籍,找到了提取的办法。屠呦呦是首位发现青蒿提取物的科学家,该物质后来被命名为青蒿素。青蒿素治疗动物疟疾和人类疟疾都具有很好的疗效。青蒿素能够在早期快速杀死疟疾寄生虫,这就解释了为什么青蒿素能够很好地治疗疟疾。

青蒿素的发现和使用在全球范围内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2001年,世界卫生组织向恶性疟疾流行的所有国家推荐以青蒿素为基础的联合疗法,到2007年,在需要以青蒿素为基础治疗的76个国家中,有69个已采纳世界卫生组织使用这一疗法的建议。

疟疾、艾滋病和癌症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世界三大死亡疾病。青蒿素的问世拯救了无数因用不起昂贵的抗疟疾药物的贫困患者。1986年,青蒿素正式获得新药证书。2004年5月,世界卫生组织正式将青蒿素复方药物列为治疗疟疾的首选药物,从此青蒿素作为“中国神药”在世界各地显示奇效。

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世界面临疟疾感染风险的人口超过34亿,每年因疟疾死亡的人数超过450万,其中大部分是儿童。在疟疾重灾区非洲,自2000年起,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约2.4亿人口受益于青蒿素联合疗法,约150万人因该疗法避免了疟疾导致的死亡。

由于双氢青蒿素的使用,2000~2013年,全球范围的疟疾死亡率下降了47%,而在非洲疟疾的死亡率下降了约54%。疟疾的主要患病者是5岁以下的儿童,青蒿素主要拯救的也是这些儿童的生命。在全球范围,由于青蒿素的使用,5岁以下儿童患疟疾的死亡率已经下降了53%,在非洲5岁以下疟疾患儿的死亡率下降了约58%。当然,目前疟疾仍然是全球威胁人们生命的重大疾病。

寄生虫病的危害和分类

坎贝尔和大村智是由于发明了治疗盘尾丝虫病和淋巴丝虫病的药物阿维菌素和伊维菌素而获得今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盘尾丝虫病、淋巴丝虫病和疟疾同属于寄生虫病,但是,中国人对疟疾可能知道得比较多,对盘尾丝虫病和淋巴丝虫病知道得较少。

寄生虫病是一大类疾病的总称,现在能引发人类患病的寄生虫有数十种,而且有多种分类。从1970年至今,大约有三分之一居住在西非河边乡村里的人在成年之前有可能变成盲人,这是由盘尾丝虫病造成的,世界范围内感染淋巴丝虫病的人也约有1亿。

如果从寄生虫的种类来看,显然人类遭受寄生虫之害远不止是疟疾、盘尾丝虫病和淋巴丝虫病。

以生物种类分类,寄生虫(生物)分为三类。一是原生生物,常见的有疟原虫(导致疟疾)、蓝布尔氏雅尔氏鞭毛虫等;二是无脊椎动物,此类寄生虫(生物)在数量和种类上都最多,常见的如营内寄生的猪肉绦虫、中华肝吸虫和营外寄生的阴虱、头虱等;三是脊椎动物,此类寄生生物较罕见,如盲鳗是脊椎动物中唯一的内寄生动物。在亚马孙河流域有种称为寄生鲇的鱼,会钻进渔民或裸泳者的尿道内寄生。

以寄生环境分类,寄生虫(生物)可分为二类。一是体内寄生虫(生物),如寄生在人类消化道、肺、肝和血管,甚至是脑组织和眼球内的寄生虫。体内寄生虫又分为:1.消化道内寄生虫,如蛔虫、钩虫、绦虫、溶组织内阿米巴和蓝布尔氏雅尔氏鞭毛虫等;2.腔道内寄生虫,如阴道毛滴虫等;3.肝内寄生虫,如肝吸虫、棘球蚴(包虫)等;4.肺内寄生虫,如卫斯特曼氏并殖吸虫(卫氏并殖吸虫)等;5.脑组织寄生虫,如猪囊尾蚴(猪囊虫)、弓形虫等;6.血管内寄生虫,如血吸虫等;7.淋巴管内寄生虫,如丝虫(导致淋巴丝虫病);8.肌肉组织寄生虫,如旋毛虫幼虫;9.细胞内寄生虫,如疟原虫(红细胞内寄生,导致疟疾)和利什曼氏原虫(巨噬细胞内寄生);10.骨组织寄生虫,如包虫;11.眼内寄生虫,如吸吮线虫、猪囊虫等。

二是体表寄生虫,如皮肤寄生虫,常见的有疥螨、毛囊螨等。盘尾丝虫是介于体内和体表的寄生虫,它既可寄生于人体皮肤、皮下组织,又可寄生于眼部,可导致苔藓样皮炎、皮下结节和视力障碍等,又称河盲症或瞎眼丝虫病。

以寄生虫与宿主的关系分类,寄生虫(生物)可分为六类。一是专性寄生虫,其生活史及各个阶段都营寄生生活,如丝虫;或生活史的某个阶段必须营寄生生活,如钩虫,其幼虫在土壤中营自生生活,但发育至丝状蚴后,必须侵入宿主体内营寄生生活,才能继续发育为成虫。

二是兼性寄生虫,既可营自生生活,又能营寄生生活,如粪类圆线虫(成虫)既可寄生于宿主肠道内,也可以在土壤中营自生生活。

三是偶然寄生虫,是在偶然机会进入非正常宿主体内寄生的寄生虫,如某些蝇蛆进入人肠道内偶然寄生。

四是体内寄生虫和体外寄生虫,前者如寄生于肠道、组织内或细胞内的蠕虫或原虫;后者如蚊、白蛉、蚤、虱、蜱等,吸血时与宿主体表接触,多数饱食后即离开。

五是长期性寄生虫和暂时性寄生虫,前者如蛔虫,其成虫期必须过寄生生活;后者如蚊、蚤、蜱等,吸血时暂时侵袭宿主。

六是机会致病寄生虫,如弓形虫、隐孢子虫、卡氏肺孢子虫等,在宿主体内通常处于隐性感染状态,但当宿主免疫功能低下或受损时,可出现异常增殖并且致病力增强,导致人们生病。

从世界范围看,寄生蠕虫是一类引发人类疾病的重要寄生虫,据估计世界上三分之一的人口饱受其害,特别是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南亚和中南美洲更为流行。盘尾丝虫病和淋巴丝虫病就是由寄生蠕虫导致的。正如其英文名称河盲症所示,盘尾丝虫病最终会导致失明,原因是眼角膜的慢性炎症。淋巴丝虫病危害的人口则超过1亿,会导致慢性肿胀,留下终生瘢痕和致残临床症状,包括象皮肿(淋巴水肿)和阴囊淋巴积液。

大村智和坎贝尔的贡献

大村智既是日本的一名微生物学家,又是一位天然产物的分离专家。他的研究重点聚焦于土壤里的链霉菌,链霉菌能产生大量具有抗菌活性的物质,在这个领域的研究中过去已经取得一些丰硕的成果。例如,1943年美国的瓦克斯曼从灰链霉菌的培养液中提取出一种抗生素,称为链霉素,具有抗结核杆菌的特效作用,由此开创了结核病治疗的新纪元,结核杆菌肆虐人类生命几千年的历史得以遏制,因此瓦克斯曼获得了1952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大村智采用高超的技术开发了大规模培养和制造细菌的独特方法,具体做法是,从日本东京郊外的一家高尔夫球俱乐部的土壤样本中分离出新链霉菌菌株,然后在实验室中进行培养并获得成功。再后来,他从数以千万计的细菌培养物中挑选出了最有希望抑制其他有害微生物的多种细菌,并深入分析它们在抗御有害微生物方面的活性。

坎贝尔是一名研究寄生虫的专家,目前在美国工作。坎贝尔的主要贡献在于,他获得了大村智的链霉菌培养体并研究了它的功能。在进行深入研究中,坎贝尔发现了从菌株中提取的一种成分对动物体内的寄生虫有显著的杀伤力。这种生物活性物质经提取纯化后被命名为阿维菌素。阿维菌素是一类具有杀虫、杀螨、杀线虫活性的十六元大环内酯化合物,由链霉菌中阿维链霉菌发酵产生,由阿维菌素B1a和阿维菌素B1b混合组成,其中B1a不低于90%、B1b不超过5%。坎贝尔于1957~1990年在美国默克医药公司工作,正是在该公司工作时,坎贝尔研发出了阿维菌素。 寄生虫

后来,美国默克医药公司实验室药物化学部的研究人员把阿维菌素家族的一员,阿维菌素B1的一个不饱和碳碳双键(C22=C23)通过氢化还原,在这一简单的化学反应后产生了一个拥有阿维菌素家族不同成员优点的新药物,即伊维菌素。后者不但化学稳定性很好,而且生物利用度也高。

伊维菌素首先用于畜牧业。伊维菌素抗寄生虫的效力非常强大,对于幼年狗的心脏蠕虫,每千克体重0.001毫克的口服剂量足以杀死蠕虫,每月一次使用几微克就可以有效防止心脏蠕虫对狗的侵害。对于牛食道口线虫和牛肺蠕虫,每千克体重0.05毫克的口服剂量也很有效。其他治疗动物寄生虫病的口服药物用量都在每千克体重40毫克以上。

后来的使用发现,伊维菌素是一种广谱的抗寄生虫病药物,能有效杀死各种线蠕虫、跳蚤、虱子等寄生虫,因此,临床医生开始试验把伊维菌素用于治疗人的寄生虫病。在人体进行治疗试验时发现,伊维菌素能很好地杀死多种寄生虫幼虫,其中就包括导致盘尾丝虫病和淋巴丝虫病的寄生虫幼虫。

由于盘尾丝虫的虫蚴在患者的皮下慢慢长大,它们聚集于皮下,使患者奇痒无比。成虫一旦进入患者的眼睛,就会引起角膜炎症,最终导致失明。在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一些发病严重的村落里,50岁以上的成年人中失明的患者可多达60%。

美国默克医药公司在非洲塞内加尔、马里、加纳、利比里亚、乍得等国的试验发现,伊维菌素对于盘尾丝虫虫蚴的杀伤力很大,每千克体重150微克的剂量,患者一年口服一次足以杀灭体内所有的盘尾丝虫虫蚴。因此,伊维菌素对于治疗非洲的河盲症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由于盘尾丝虫引起的角膜炎对视力的破坏是永久性的,即便伊维菌素能杀死患者体内的盘尾丝虫,也不会让晚期患者恢复视力。所以,使用伊维菌素可以使早期的病人免于失明的痛苦,但不能使已经失明的晚期病人恢复视力。当然,伊维菌素还可以解除患者的皮肤瘙痒。

淋巴丝虫病由班氏、马来和帝汶丝虫等引起,临床症状主要是急性期的淋巴管炎与淋巴结炎,以及慢性期的淋巴管阻塞及其产生的一系列症状。也有不出现明显症状而仅在血液内有微丝蚴者,即所谓丝虫感染。这几种丝虫的微丝蚴都具有较严格的夜间出现于外周血流中的特性。

帝汶丝虫病潜伏期为3个月。在人体淋巴结最早查到班氏丝虫成虫是在感染后3个月。丝虫病的临床表现轻重不一,在流行地区可有50%~75%的无症状的感染者。马来丝虫主要寄生在浅部淋巴系统,因此四肢淋巴管炎和象皮肿最为明显。班氏丝虫不仅寄生于四肢淋巴管,同时还寄生于深部淋巴系统的泌尿、生殖器官,引起精索、附睾、、阴囊等的炎症和结节。帝汶丝虫病与马来丝虫病的临床表现很相似,急性期为反复发作的淋巴管炎、淋巴结炎和发热;慢性期为淋巴水肿和象皮肿。

过去和现在有多种药物可以治疗淋巴丝虫病,如乙胺嗪,即枸橼酸乙胺嗪(海群生)、呋喃嘧酮等,伊维菌素的发现使人们意识到该药也可以治疗淋巴丝虫病,特别是伊维菌素能有效清除班氏微丝蚴,单剂或连用2天口服短期内清除班氏微丝蚴效果比乙胺嗪好,但长期的持续效果各有不同,对马来微丝蚴作用较差,不良反应有头痛、发热、厌食等。

寄生虫影评篇10

关键词:松材线虫;评估;防控措施;检疫监管

中图分类号:F30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松材线虫病是松树毁灭性病害,有“松树癌症”之称,具有发病快、危害大、难防控的特点,松树染病后40天就可以死亡,国际和国内均将其列为重要的植物检疫对象。我国自1982年在南京中山陵黑松首次发现以来,目前已在我国多个省市及地区均有发生。松材线虫的传播扩散已对我省林业生产和生态环境构成了严重威胁,为此,本文以有害生物风险分析(Pest Risk Analysis,简称 PRA)原理为依据,评估了松材线虫病对林业造成的影响,进而给出了相关的松材线虫病防控措施,供有关林业部门参考。

1 风险评估

1.1 地理和管理标准

松材线虫在我国分布有广东、江苏、浙江、安徽等省,台湾和香港等地;国外有美国、加拿大、墨西哥、日本、韩国。松材线虫病在我省符合1997年FAO修订的《国际植物保护公约》(International Plant Protection Convention)确定的检疫性有害生物的标准:“对受其威胁的地区具有潜在经济重要性,且尚未在该地区存在,或虽已存在但分布不广并正在进行官方防治的有害生物”。因此,松材线虫病在我省是符合检疫性有害生物的地理和管理标准的。

1.2 传入的可能性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对外贸易日益频繁,特别是从日本和美国输入的物资不断增多,松材线虫传入的可能性也越大。据国家动植物检验检疫局统计,从1998年8月至1999年10月,已经72次从美国和日本进境货物的木质包装材料中截获松材线虫。我省内交通四通八达,公路、铁路两旁大多为成片的松林,过往省境的松类植物及其产品中的松褐天牛可能将松材线虫带入。

1.3 定殖的可能性

1.3.1 寄主

松材线虫主要寄生松属Pinus植物,据日本、美国和中国调查和人工接种研究,松材线虫可寄生57种松类树种,还有雪松属Cedrus、冷杉属Abies、云杉属Picea、落叶松属Larix和黄杉属Pseudotsuga等13种其它针叶植物。这些寄主植物在我省广泛分布。

1.3.2 适生性

松材线虫是抗逆性很强的线虫种类,当缺少食物、温度下降,环境条件不适时,松材线虫就形成耐饥饿、干燥和低温等不良环境的扩散型3龄幼虫(LⅢ)和持久型4龄幼虫(LⅣ),松材线虫在日本、中国的发生危害情况充分证明这一点。它可以进入远离松材线虫原地理范围的生态体系,适应不同的寄主树种、不同的传播媒介及不同的气候条件。此外,DNA分子生物学研究表明松材线虫基因库具有可塑性,在环境选择压力下可逐渐增强对抗性树种的适应性,最终使寄主失去抗病性。

1.4 定殖后扩散的可能性

1.4.1 传播途径

自然条件下的传播途径有3种,即通过线虫本身的移动、植株与植株间传播和媒介昆虫。线虫本身的移动每年仅30cm左右;植株间的传播是在密度较大的松林中,通过病株与健康株根部接触、愈合而传播,传播范围有限;通过媒介昆虫的活动传播是主要方式。

松材线虫传播媒介昆虫在中国主要有4种,即松褐天牛、云杉花墨天牛M.saltuarius、褐梗天牛Arhopalusrusticus和椎天牛Spondylisbuprestoides。以松褐天牛的传播效率最高。据日本报道,松褐天牛平均携带量为1.8万条,其中最多的一头达28.9万条。但松褐天牛在林内自然飞翔的距离不足200m,自然扩散相对距离是有限的。

人为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感病松类植物活体(包括苗木、盆景、松树等)、松木及其制品(包括包装材料、家具、电缆盘等)的运输进行远距离传播。目前我国松材线虫病的新疫点主要是通过病材及其制品的运输产生的。

1.4.2 中国缺乏松材线虫的天敌

松材线虫起源于北美大陆,由于与寄主植物、传播媒介和自然天敌之间已经形成了一个比较稳定的生态系统,并不引起严重危害。而当松材线虫传入新地区后,如亚洲的日本、中国,由于缺乏天敌的制约,导致其流行猖獗。目前,在中国有关松材线虫天敌的报道是很少的,虽然在局部地区发现松材线虫的天敌存在,但天敌的种群不足以构成对松材线虫危害的控制。

1.5 潜在的经济和环境重要性

松材线虫病是目前国际公认的林业上特大的毁灭性病害。在国外,日本是受松材线虫病危害最严重的国家,全国已有25%的松树感病,47个县中的45个县发生病害。病害在日本分布之广、危害之重,令人触目惊心。

我国目前发生面积达7.4万hm2。尽管国家和各省市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严格的封锁、扑灭,但从全国情况看,松材线虫病仍呈持续扩散趋势,灾情仍然十分严峻。

由于松材线虫病的发生与环境条件、寄主、病原线虫和传播媒介关系密切,原因错综复杂,一旦松材线虫定殖后,要彻底铲除是十分困难的,防治费用远高于松树自身的经济价值。日本政府仅1986年用于松材线虫病的防治费就是60.42亿日元,占全国森林病虫害防治总经费的94.4%。

2 防控措施

2.1 备选方案及其效率和影响分析

在制定防控措施时,首先考虑的是禁止疫区的松类植物活体及其制品输入,从有效性、可执行性和方便性来说,该方案最有效,基本可以完全排除松材线虫随疫区的松类植物及其产品进入的风险,但会严重影响我省的正常经贸活动,这不符合风险管理的基本原则。因此,建议不予采纳。

在省际周边地区设立森林植物检疫检查站,符合《植物检疫条例》的有关规定。在我省建立两道防线,不仅考虑到全省的预防监测工作。检查站设置在省边界主要交通要道,主要是对来自疫区的森林植物及其产品进行检疫执法检查,对正常的贸易活动不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同时在设立检疫检查站时,由省林业主管部门规范检疫执法内容和程序,加强执法培训和管理,可避免公路“三乱”问题。因此,该项风险管理措施对于降低松材线虫传入的风险有很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