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生虫病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5 11:16:19

寄生虫病

寄生虫病范文篇1

一、目标

继续坚持“突出重点、分类指导”的防治原则,狠抓以控制和消灭传染源为重点的综合性防治措施的落实,开展以对诊断为疟疾、疑似疟疾和不明原因发热病人(简称“三热”病人)血检为主要手段的疟疾监测,加强流动人口的管理,严密控制输入性恶性疟疾在我县的发生,加强健康教育,广泛宣传寄生病防治知识,提高广大群众的自我保护意识,巩固我县“基本消灭”的疟疾防治成果,确保实现省卫生厅下达给我县2014年达到“消除疟疾”的目标。

二、工作任务

1、疫情控制与报告

县CDC要对发现的现症病人和疑似病人进行治疗,治疗率达到100%,规范治疗率应达到95%以上。对发现的疟疾疫情要进行个案调查,并在24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报告率应达到100%。

2、发热病人血检

在全县各医疗单位设立发热门诊,全年开展血检工作,完成全年血检任务800人,其中:县医院150人、中医院150人、洋坪卫生院、荷花卫生院、茅坪卫生院、花林卫生院、旧县卫生院、河口卫生院各80人;仁爱医院20人。各医疗单位要做好门诊发热病人登记和发热病人血检登记工作,登记项目要齐全。

3、中央补助疟疾项目

全县在完成800例发热病人血检的同时,由各医疗单位对自愿服药的疑似疟疾病人推荐到县CDC进行免费化疗。

4、输入性疟疾监测

各乡镇要建立流动人口档案,掌握流动人口情况,加强流动人口疟疾的主、被动监测,特别要加强对境外高疟区回国人员的血检和登记工作,建立信息平台,及时发现和处理疫情。

5、健康教育

CDC要加强全县疟疾防治人员培训班工作,以提高全县疟防人员监测、诊断、治疗和管理报告技术,并在4月26日“全国疟疾日”进行一次有效的宣传活动。

6、慢性丝虫病:CDC要继续做好我县11名慢性丝虫病人的关怀照料工作,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7、CDC要完成5例以往的疟疾病人休止期治疗工作。

8、认真做好资料痕迹收集保管工作,为2014年我县“消除疟疾”目标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保障措施

1、县CDC要加强疫情的报告与管理,血检任务分解到单位,落实到专人负责,做好血检的登记与上报,各单位发热门诊血检站每月将全部血片和血检人员登记表送交县CDC保存,县CDC要对全部阳性血片进行复查,抽查5%的阴性血片,并逐片登记复查结果。县CDC对各单位发热门诊开展一次督导检查,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改进意见,全面提高血检质量和发热病人血检率,以保证中央补助疟疾项目的要求。

2、由于我县目前没有现症病人,各单位在发现血检阳性者或疑似疟疾病人时,要在2小时内报县疾控中心,由县疾控中心进行调查、确认。

3、加强疫情报告管理:对于确诊的间日疟疫情必须于2小时内上报传染病报告网络,对于疑似恶性疟、卵形疟、三日疟必须经省CDC确诊后方可网上报告。严格网络直报的审查程序,确保疟疾疫情报告的准确无误。

寄生虫病范文篇2

按照国家卫生计生委统一部署,开展人体重点寄生虫病现状调查,了解人体重点寄生虫病流行现状,掌握流行规律和影响因素。为国家制订防治对策和评估规划实施情况提供科学依据。

二、调查病种

土源性线虫病、带绦虫病、肠道源虫病和华支睾吸虫病。

三、调查对象及样本量

根据中国疾控中心寄生虫病所抽样结果,我县调查镇村,乡村和乡村的农村常驻人口(包括外来人口居住超过6个月者,但排除当地人口外出超过6个月者)。所有调查应包括各年龄段、各种职业、不同性别的人群,蛲虫病调查对象为3—6岁儿童。每村调查250人,共计750人。

四、调查内容和方法

(一)基本情况

对上述调查点寄生虫病流行因素(包括自然环境、经济、人为因素)进行定性、定量描述。

(二)人群感染率调查

1.土源性线虫、带绦虫、华支睾吸虫感染调查。

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对受检者进行粪检(一粪两检),检查土源性线虫、带绦虫、华支睾吸虫等蠕虫虫卵并计数。

2.钩虫虫种鉴定。

采用试管滤纸培养法对钩虫感染者进行钩蚴培养,检查并鉴定粪样中的十二指肠钩虫和美洲钩虫。至少做50名钩虫感染者的钩蚴培养,不足50人的全做。

3.儿童蛲虫感染调查

3—6岁儿童粪便收集后再采用透明胶纸肛拭法,检查儿童蛲虫卵。

4.肠道原虫感染调查。

采用碘液涂片法和生理盐水涂片法(一粪一检),检查肠道原虫包囊或滋养体。

5.其他虫种感染调查

凡在上述寄生虫病检查中发现的其他寄生虫感染,要同时予以记录。

(三)结果反馈

调查结果经确认无误后及时反馈受检者,并建议寄生虫感染者去医疗机构咨询就诊。

(四)流行因素调查

了解我县及调查点的经济水平、饮食习惯、改水、改厕、环境状况、生产方式、人口流动变化以及驱虫治疗寄生虫病的情况。

五、数据整理及分析

(一)数据收集上报

按照全省统一规范,对调查对象和标本进行编号管理,由疾控中心负责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完善,准确地录入调查数据,由省级审核、验收。并将完整数据库及原始材料送交省疾控中心。

(二)流行情况推算

县疾控中心负责汇总与分析本次调查数据,计算流行情况。

六、质量控制

(一)根据国家的调查方案和实施细则,制定县调查实施方案和实施细则

(二)举办一期由卫计局领导、县疾控中心相关科室工作人员以及各调查点乡(镇)政府分管领导、卫生院院长,防疫医生、村医、村长参加的《县全国人体重点寄生虫病现状调查实施方案及组织动员》培训班。

(三)成立县人体重点寄生虫病调查组。

(四)保证受检率。通过广播、发放宣传资料和张贴宣传画等多种形式宣传本次调查的目的、意义,争取群众的支持和配合,组织村干部和乡村医生收集标本,保证受检率不低于85%。

(五)样本抽查复核。由省重点寄生虫病现状调查技术督导组对我县调查情况进行抽查复核,阳性片抽查10%,阴性片抽查5%。总符合率低于90%的需重新检测所有加藤片。

(六)粪样保存。按照国家方案要求,保留全部加藤片。

(七)人体新感染虫种鉴定。调查中新发现的或者罕见的虫种在保存标本的前提下,应及时上报上一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并经省级专家指导组、国家专家组鉴定后录入全国新发寄生虫种数据库。

(八)数据库验收。疾控中心要安排专职人员负责数据录入、核对和逻辑查错,省级专家指导组对调查的数据库进行审核,抽取10%数据进行人工核对,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原始资料应收集整理完整,同数据库一并上交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保存,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按数据库验收方案,对我数据库进行验收,验收中发现的问题给予纠正。

(九)根据国家审核验收通过的调查数据库完成我县的调查报告。

七、组织管理

(一)县卫生计生局成立县人体重点寄生虫病现状调查工作协调小组,负责组织协调工作。

(二)县卫生计生局为此次调查的责任单位,指定1名负责人协调本项工作,做好调查的组织、实施与协调。县疾控中心为本次调查工作得具体实施单位,调查点的乡(镇)政府和村委会要密切配合,协助动员群众,为现场调查提供支持。

八、经费保障

调查工作所需经费按中财、省财安排执行。

九、进度安排

(一)2015年4月制定县调查实施方案和实施细则。

(二)2015年4月完成调查培训和组织动员。

寄生虫病范文篇3

寄生虫对鱼类的影响显著时可引起宿主生长发育缓慢,抵抗力下降,甚至造成死亡。寄生虫病的危害性主要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一是机械性刺激及损伤。机械性刺激及造成组织损伤是寄生虫病共有的一种特征,可直接造成鱼类死亡或者由此引起其他的病变,带来不良的后果。二是压挤与阻塞。一些寄生于鱼类体内的寄生虫往往能造成对宿主组织器官的压挤,引起萎缩、坏死和生理机能丧失。三是掠夺宿主的营养。寄生虫的营养取自宿主,其结果必然是或多或少地对宿主产生某种危害,轻者表现为营养不良,生长发育受影响,重者可至死亡。四是毒素的作用。寄生虫在寄生过程中,其代谢产物排泄于宿主体内。有些寄生虫还能分泌特有的有毒物质,对宿主产生一定的影响。

2淡水鱼类寄生虫病的发病规律

淡水鱼类寄生虫病一般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单细胞原生动物寄生虫;二是多细胞后生大型寄生虫。

2.1单细胞原生动物寄生虫病

(1)隐鞭虫病。隐鞭虫寄生于淡水鱼的鳃和皮肤。鳃隐鞭虫主要破坏鳃小片上皮并产生凝血酶,使其血管阻塞,黏液增多,严重时鱼类呼吸困难,不摄食,离群独游或靠岸边聚集于水面,体色暗黑,体形消瘦。主要流行于5~10月,7~9月发病较多,往往表现为急性型。

(2)粘孢子虫病。其中碘泡虫病危害较广,碘泡虫形成的胞囊,大的肉眼可见。鲢碘泡虫主要为害白鲢的中枢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体表、鳃、心脏、血液等,致使病鱼狂游乱窜,打圈,狂跳出水面,鱼体极度消瘦,尾上翘,肝、脾萎缩,腹腔积水,肠内无食物等症状。饼形碘泡虫主要寄生于草鱼种的肠道,严重时前肠粗大,肠壁呈白色糜烂状,鱼体发黑,腹部膨大,不摄食,消瘦而死。野鲤碘泡虫主要侵袭鱼的体表、鳍和鳃等,能引起鱼种死亡。主要流行于5~7月,表现为急性型。

(3)斜管虫病。斜管虫主要寄生于鱼的鳃、体表,刺激寄主分泌大量黏液,皮肤表面有苍白色或淡蓝色的黏液层,破坏组织,影响鱼的呼吸,病鱼食欲减退,鱼体消瘦发黑,漂游水面或侧卧,靠近岸边,不久死亡。主要危害鱼苗和鱼种,初冬和春季为其流行季节。

(4)小瓜虫病。又称“白点病”,严重时鱼体覆盖1层白色薄膜,病鱼行动迟钝,漂浮水面,不断与其他物体磨擦或跳出水面,能造成成批死亡。主要流行于初冬和春末,尤其是密集放养的越冬池易感染此病。

(5)车轮虫病。是鱼类很普通的原虫病,严重时鱼体分泌大量黏液,车轮虫较密集的部位,如鳍、头、体表等出现1层白翳,素有白头白嘴病之称,尤其危害下塘10d左右的鱼苗,使其口腔充塞黏液,嘴闭合困难,不摄食,呈“跑马”现象,鱼体消瘦。此病一年四季均有发现,4~7月较流行。

2.2多细胞后生大型寄生虫病

(1)指环虫病。在我国饲养鱼类中致病的有鳃片指环虫、鳙指环虫、鲢指环虫和坏鳃指环虫。主要寄生于锶部,严重时,病鱼鳃丝黏液增多,全部或部分呈苍白色,呼吸困难,鳃部浮肿,鳃盖张开,游动缓慢,可致苗种大量死亡。主要流行于春末夏初,适宜温度为20~25℃左右。

(2)双穴吸虫病。病鱼在水面作跳跃式游泳、挣扎,继而游动缓慢,失去平衡,头部充血,在脑室及眼眶周围呈鲜红色,鱼体出现严重弯曲等。主要危害鲢、鳙鱼种,发病率高、死亡率高,流行于5~8月,8月之后是白内瘴症状。

(3)九江头槽绦虫病。病鱼体重减轻,体表黑色素增加,离群独游,并有恶性贫血,严重时前肠第一盘曲胀大呈胃囊状,直径增加3倍,肠皱壁萎缩,表现慢性炎症,肠被虫体堵塞。主要流行于冬末春初,对越冬草鱼种危害最大,死亡率可达90%以上。

(4)中华鱼蚤病。我国危害较大的有大中华鱼蚤病和鲢中华鱼蚤病。轻度感染无明显病症,严重时影响鱼的正常呼吸,引起鱼焦燥不安。鱼蚤在摄食时分泌酶溶解寄主组织,进行肠外消化,能引起鱼鳃丝表皮破坏,末端弯曲、变形、贫血,血色素降低及白细胞组成改变等,病鱼整天在水表层打转或狂游,尾鳍上翘,俗称“翘尾巴”病,鱼体因消瘦死亡。每年4~11月均有发生,流行于5~9月,主要危害2龄以上的草鱼。

(5)鱼怪病。一般成对地寄生在鱼的胸鳍基部附近围心腔后的体腔内,有一孔与外界相通。鱼怪病严重影响鱼的性腺发育,1只鱼怪幼虫能使鱼苗失去平衡,数分钟死亡,3~4只鱼怪幼虫能引起鱼种不安。感染率高的水域,在岸边能看到成片被鱼怪幼虫寄生而死亡的鱼苗、鱼种。此病多见于湖泊和水库。

3鱼类寄生虫病综合防治

3.1预防措施

(1)在渔池设计和建造上应尽量做到符合防病要求。每个池塘应有独立的进排水口,水源充足、清洁,避免从进水口处引入病原寄生虫。

(2)建立检疫制度。鱼种、鱼苗引进或引出时要进行认真检疫,确认无病和无病原后再放养,以防地区性寄生虫病扩散传播。

(3)在鱼苗、鱼种放养前必须坚持彻底清塘,用药物消灭池中病原生物。

(4)在鱼种放养、分塘、转塘放养前应对鱼体进行药物浸洗消毒、杀虫,切断传播途径。

(5)开展药物预防。病原体往往粘附在饲料中进入池塘。因此,对食物场要进行定期消毒,对投喂的饲料,特别是青草等饲料要进行消毒、杀虫。在鱼病易发季节,要定期用药物全池消毒、定期投喂药饵,控制病原滋生,以达到防病效果。

(6)提高鱼体自身抵抗力。在越冬期间要选用较好的配合饲料投喂。在开春投喂时要注意添加一部分营养及免疫调节剂等,尽快恢复鱼类因越冬而消耗的体质,并通过拉网锻炼,提高免疫力;在活鱼装运时,要尽量避免鱼体受伤,减少病原生物侵入机会。

3.2综合治疗措施

寄生虫病范文篇4

一、疟疾防治

按照市卫生局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疟疾防治工作的通知》要求,全面推行“三位一体”疟疾防治工作模式。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依靠科技、综合防治”原则,加强对消除疟疾工作的组织领导,健全专业队伍,完善监测网络,开展疟疾防治业务培训,提高疟疾病例诊断、传染源管理和疫点处置能力,积极开展健康教育。通过各项措施,不发生本地疟疾病例,有效控制输入性疟疾病例的发生和传播。

(一)提高监测能力,加强质量管理

1、加强疟疾镜检站建设各级医疗机构均要建立疟原虫镜检站,配备镜检设备及相关试剂,同时要配备稳定的并通过上级业务机构培训合格的镜检人员,切实做好发热病人的疟原虫镜检工作。市疾控中心要对全市各级医疗机构镜检人员开展技能培训,推广快速诊断试纸条(RDT)的应用。市疾控中心疟疾中心镜检站应对全市“三热”病人血检工作进行督导检查和质量考核,开展疟疾血片复检和血片质量互审。

2、开展发热病人血检和质量管理全市所有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和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要全年开展发热病人疟原虫镜检工作。全年血检不低于乡镇辖区人口数的0.1%,合理按排全年的血检任务,疟疾传播季节(5-10月份)血检人数不低于全年血检总数的80%。外出务工的归国人员要全部开展发热病人血检。每月(截止25号)制作的发热病人血片,染色镜检后,于月底前将血片和统计报表报送市疾控中心。市疾控中心疟疾中心镜检站复核各医疗单位已检阴性血片的10%以上和所有网报疟疾病例血片,同时将网报疟疾病例血片、滤纸血及抗凝血送市疾控中心复核。市疟疾中心镜检站要留存复查血片及原始记录表一年,以备上级抽查。

(二)规范治疗措施,储备抗疟药品

为提高疟疾病例治疗及时率,杜绝疟疾死亡病例发生,市疾控中心应按规范要求储备抗疟药品,加强对抗疟药品的保存和使用管理,及时向医疗机构提供所需药品。对所有疟疾病例按《省抗疟药使用原则和用药方案》进行规范的免费抗疟治疗,实行全程督导用药。对采用青蒿素类药物治疗的恶性疟疾病例,用药结束后(口服双氢青蒿素哌喹片治疗后第3天、青蒿琥酯或蒿甲醚注射治疗后第8天)需再次采制厚薄血片和滤纸血各2张,以观察抗疟治疗效果。

按规定,在疟疾传播休止期(5月份之前),对周庄镇周北村去年发生的1例三日疟病人,采用“伯氨喹八日疗法”进行休止期根治治疗。

(三)开展病例核实,做好疫点处置

按疟疾疫情处置规范要求,全面推行疟疾散发疫情“1-3-7”工作模式,做好传染源管理和疫点处置工作。

1、疟疾疫情报告与病例核实按照《传染病防治法》规定,各级医疗机构发现疟疾病例应在24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在抗疟治疗前采制厚薄血片3张、滤纸血2张(每张2个直径1.2cm的血斑)和抗凝全血5ml,及时将血片、滤纸血、抗凝血送市疾控中心进行病例核实。市疾控中心要及时对送检血片进行复核,确认疟疾病例和疟原虫虫种,指导医疗机构制定用药方案,完成规范治疗。并尽快将血片、滤纸血、抗凝血报送市疾控中心。

2、疫点调查和处置病例确诊3日内完成流行病学个案调查,判断是否为本地感染病例。同时,完成专报系统中“疟疾病例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的信息录入,并用显微摄影系统拍摄镜检复核所见疟原虫图片报送上级业务主管部门。输入性病例的判定严格按照《消除疟疾技术方案(2011年版)》中输入性疟疾的定义和判定标准进行。市疾控中心应在疟疾病例确诊7天内,组织对病例所在自然村或居民点进行调查,确认疫点是否存在疟疾传播条件,按要求进行疫点处置,完成专报系统中“疫点调查与处置表”的信息录入和上报。

疫点处置方法:规范全程治疗疟疾病人,对病家周边群众进行走访,向居民发放防治宣传材料,开展媒介种群调查;疑似本地感染疟疾病例和输入性间日疟病例,需对其所在自然村或居住地周围100米内的居民进行疟原虫血检或快速诊断试纸条(RDT)检测筛查,并采制滤纸血;对境外输入性疟疾病例,需及时对其同行人员进行疟原虫血检或快速诊断试纸条(RDT)检测筛查,并采制滤纸血。在疫点调查中新发现的实验室检测阳性患者,应给予抗疟药物规范治疗,按规定进行网报。5-10月份发现的疟疾病例,对疫点自然村或居住地周围100米范围所有住家,采用菊酯类杀虫剂进行室内滞留喷洒。

3、疟疾疫情通报为及时掌握疟疾疫情动态,有效应对和处置突发疫情,规范诊治疟疾病人,各乡镇应每月按时上报疟疾疫情报表和疟原虫镜检报表。各医疗单位发现疑似疟疾病例时,应电话报告市疾控中心,进行疫情核实。市疾控中心要在疟疾流行季节开展疟疾病例侦查和防治工作督导,查找、改进防治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及时通报疟疾疫情。

(四)加强技能培训,提高工作效率

为切实做好我市疟疾防治工作,市疾控中心和各级医疗机构要认真开展疟疾防治知识和技能培训,进一步提高基层医务人员疟疾防治业务水平,增强疟疾防治意识,提升疟疾病例的诊断能力和输入性危重恶性疟疾病例的救治能力,尽最大努力避免因误诊误治导致输入性恶性疟病例的死亡。今年,各医疗单位要举办一期疟疾防治知识培训班,对临床医生和乡村医生进行疟疾防治知识培训,并组织人员积极参加省及市相关培训、进修活动。市疾控中心将开展疟疾诊治技术、疟原虫镜检技术培训,届时各医疗单位要按照要求派员参加。

(五)开展健教活动,提高疟防意识

认真开展4月26日“全国疟疾日”健康教育活动,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国家消除疟疾政策和疟疾防治知识,促进生活方式的改变,提高广大居民自我防护意识和参与疟疾防治工作的积极性。对出国务工人员主动提供咨询服务和预防药品。在中小学校开展疟疾防治知识宣传,结合健康教育课或主题班会活动,开展一次疟疾防治知识健康教育,并通过发放宣传资料及宣传品等方式,向家庭渗透相关防治知识。市疾控中心要组织开展评估检查和工作督导,进一步提高广大群众和医务工作人员的疟防意识,提升防治工作水平,巩固消除疟疾成果。

(六)市消除疟疾达标考核工作

今年市将接受消除疟疾达标考核,要抽查辖区内1个县(市、区)进行复查。市疾控中心应按照《省消除疟疾考核评估实施细则(2014年版)》要求,认真做好消除疟疾考核后资料的整理、完善工作,组织开展各级医疗单位疟原虫镜检人员及临床医生的业务培训,确保通过复核验收。

二、肠道线虫病监测

今年我市将在陶庄镇开展肠道线虫病感染情况监测调查,选择1-2个行政村中的若干个村民小组或自然村,完成1000人以上常住居民的监测任务。采用改良加滕氏法,进行感染率和感染度调查,对检出阳性患者,进行个案调查和驱虫治疗,同时开展相关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调查。

寄生虫病范文篇5

1猪蛔虫病

猪蛔虫病是由猪蛔虫寄生在猪小肠中而引起的一种常见的消化道内寄生虫病,主要危害3~5月龄的猪,患病猪生长发育停滞,成为“僵猪”,严重者导致死亡。

1.1病原及发育史

猪蛔虫是寄生于小肠肠腔或胆管中最大的寄生虫。虫体细长,雄虫长14~28cm,雌虫长20~40cm,圆柱形,前端钝圆,后端较细;新鲜蛔虫呈粉红色或稍带黄白色,体表光滑。正常的猪蛔虫受精卵为短椭圆形,黄褐色,卵壳内有一个受精卵细胞,两端有半月形空隙,卵壳表面有起伏不平的蛋白质膜,通常比较整齐。有时粪便中可见到未受精卵,偏长,蛋白质膜常不整齐,卵壳内充满颗粒,两端无空隙。猪蛔虫的发育不需要中间宿主。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在适宜的温度、湿度和充足空气的条件下发育为第1期幼虫,经13~18d卵内进一步发育形成第2期幼虫。此时的虫卵并无感染力,需在外界经过3~5周的发育成为感染性虫卵,并污染饲料、饮水,附着在泥土、母猪乳房上,通过采食、饮水、仔猪哺乳等而感染。感染性虫卵被猪吞食后,在猪的小肠内孵化,然后进入肝脏,再经血液流移行到肺脏,最后重新进入小肠发育为成虫,多于感染后35~60d成虫开始排卵。

1.2流行特点

由于猪蛔虫的生活史简单,其发育过程不需要中间宿主;蛔虫卵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强,在土壤中可存活数月甚至数年;猪蛔虫的繁殖力强等,多种原因导致规模化猪场蛔虫病感染率较高,危害普遍。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与饲养管理条件、环境卫生状况密切相关。猪群饲养密度大、卫生条件差、饲料营养不均衡等,均可导致本病发生,尤以3~5月龄仔猪更易大批感染,且病症严重,常有死亡。

1.3诊断要点

1.3.1 临床症状大量幼虫移行至肺时可引起蛔虫性肺炎,病猪表现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或不食,咳嗽,呼吸加快,体温升高。幼虫移行还可导致嗜酸性白细胞增多,可出现荨麻疹和兴奋、痉挛、角弓反张等神经症状。成虫寄生在小肠时,机械性地刺激肠黏膜,引起腹痛;蛔虫数量较多时常聚集成团,堵塞肠道,甚至可引起肠破裂;如果蛔虫从小肠进入胆管,还可造成胆管堵塞,引起黄疸等症状,在肝脏蠕动时可在表面见到云雾状痕迹。另一方面,成虫夺取宿主大量的营养,使仔猪发育不良、生长缓慢、被毛粗乱,形成僵猪,降低饲料报酬。1.3.2 虫卵检查如能在粪便中直接观察到猪排出的蛔虫,即可确诊。采用饱和盐水漂浮集卵法,通过检查粪便中猪蛔虫虫卵的数量,可诊断并评估猪蛔虫病感染的程度。一般,1g粪便中猪蛔虫虫卵数在500个以下为轻度感染,500~5000个为中度感染,超过5000个为严重感染。剖检时如在猪小肠中发现虫体,或在肺脏发现蛔虫幼虫,或在肝脏上发现蛔虫幼虫蠕动时留下的云雾状痕迹,即可做出确诊。

1.4预防

1.4.1 保持环境、饲料、饮水清洁猪舍内要清洁干燥,通风透光,定期消毒。运动场干净整洁,土质地面可于春秋铲除表土更换新土,使用垫草的要定期按时更换。大猪、小猪实行分群饲养。引进猪先进行隔离饲养,进行1~2次驱虫后再并群饲养。饲料现用现配,饮水保持清洁,避免被粪便污染。粪便处理场要远离猪舍,粪便和垫草运到处理场后要进行堆积发酵或挖坑沤肥等生物热处理,以杀死虫卵。1.4.2 提高猪群健康水平日粮全价、营养平衡,保证仔猪体质健壮,增强机体抗病能力。1.4.3 预防性驱虫规模化猪场驱虫建议:种猪群每3个月驱虫1次;仔猪60日龄驱虫1次。可选用复方伊维菌素拌料饲喂:空怀、妊娠、泌乳母猪饲料中添加1.5~3kg/t,妊娠母猪分娩前10~15d驱虫;仔猪饲料中添加1kg/t,在转群前喂用;公猪饲料中添加4kg/t。

1.5治疗

常用药物及用量:阿苯达唑,内服一次量5~10mg/kg体质量;芬苯达唑,内服一次量5~7.5mg/kg体质量;阿维菌素,内服一次量0.3mg/kg体质量,皮下注射时,以阿维菌素B1计,0.3mg/kg体质量;左旋咪唑,内服一次量7.5mg/kg体质量,皮下、肌内注射一次量7.5mg/kg体质量。

2猪疥螨

猪疥螨也称猪癞、猪疥癣,是由疥螨虫寄生在猪皮肤上而引起的一种以剧痒为特征的寄生虫病。规模化猪场因猪群饲养密度大,本病常见多发,感染率高,危害大。

2.1病原及发育史

猪疥螨虫的成螨体积小,肉眼难见,放大镜下呈龟形,背面隆起,腹面扁平,体长0.2~0.5mm,灰白色或淡黄色。虫体前端有一钝圆形、咀嚼式口器;腹面有4对短粗的圆锥形足,足端有爪间突吸盘或长刚毛;无爪,但有跗节的吸盘状结构。猪疥螨虫虫卵呈椭圆形,两端钝圆,透明,灰白色或淡黄色,大小为0.15mm×0.10mm,内含卵胚或幼虫。猪疥螨寄生于猪皮肤的表皮层,能借助口器挖凿隧道,并在隧道内产卵、发育、生活,以皮肤组织和渗出的淋巴液为食。猪疥螨的发育属不完全变态,包括卵、幼虫、若虫和成虫4个阶段。雌螨在隧道内产卵,经3~4d孵出幼虫。幼虫活跃,可从隧道中钻出猪的皮肤,再从毛孔或毛囊间的皮肤钻入,挖凿小穴道,并在小穴道内经3~4d蜕皮发育成若虫,进一步蜕皮变为成螨。整个发育过程为8~22d,平均15d。

2.2流行特点

本病各品种、年龄的猪均可感染,但5月龄以下猪最易感。经产母猪的皮肤过度角化(尤其是耳部)是规模化猪场猪疥螨的主要传染源。大部分通过直接接触传染,如患病母猪哺乳时传染给仔猪;仔猪挤压或躺卧时,病猪传染给同群的健康猪;转群或新引进的猪进入受污染的栏圈而被感染。猪舍阴暗潮湿,通风不良,光照条件差,环境不卫生,饲料营养不均衡,猪群饲养密度大,常有咬架殴斗及碰撞摩擦等行为,均可诱发和传播该病。少部分通过间接接触传染,如被猪疥螨及其虫卵污染的圈舍、垫草和用具,饲养人员的工作服等传播。

2.3诊断要点

2.3.1 临床症状5月龄以下猪多发,尤以仔猪最为严重。病初从头部、眼周、面颊和耳根开始,以后蔓延到背部、体躯两侧和股内侧。患病猪局部剧痒,常在墙角、饲槽、柱栏等处蹭痒,或以肢蹄搔擦患部,导致皮肤粗糙、角化甚至龟裂,形成皱褶,患部脱毛、结痂,严重者皮肤损伤、创面出血甚至感染化脓。因影响猪的休息,病猪逐渐消瘦,生长缓慢,并成为僵猪。评估猪疥螨感染的程度常用蹭痒指数法。蹭痒指数是指静止观察一群猪(不少于30头),在15min内总的蹭痒次数观察猪的头数。如蹭痒指数大于0.4为严重感染,蹭痒指数为0.1~0.4为中度感染,蹭痒指数小于0.1为轻度感染。2.3.2 虫体检查对猪疥螨疑似病例,可刮取病变区边缘(患部与健康部交界处)皮屑(刮得要足够深,直到见血)进行显微镜检查,查看有无活的疥螨虫。在夏季,对带虫病猪作诊断时,可从耳壳内侧取一块1~2cm2大小的结痂,压碎后放在黑纸上,几分钟后将痂皮轻轻移开,借助放大镜用肉眼即可观察到活的疥螨虫。

2.4预防

2.4.1 隔离饲养并群或新引进猪时,必须实行隔离饲养,疥螨病猪必须经用药治疗康复后进场。2.4.2 控制母猪传播产房和用具要严格消毒,并用1%敌百虫擦洗或喷淋猪体,5%热火碱水喷洒猪舍、地面及墙壁。2.4.3 做好饲养管理保持猪舍清洁干燥,勤换干净垫草,圈舍地面、墙壁用1%敌百虫溶液喷洒。

2.5治疗

发现病猪及时隔离治疗。清除患部皮肤硬痂和污物,用肥皂水或煤酚皂溶液彻底洗刷,干燥后用1%敌百虫溶液洗擦或喷淋,也可用伊维菌素0.3mg/kg体质量皮下注射。

3猪球虫病

猪球虫病是由猪球虫寄生于猪肠道上皮细胞内而引起的一种原虫病。以哺乳仔猪腹泻、消瘦、增重降低为主要临床症状,成年猪多为隐性感染或带虫者。

3.1病原及发育史

本病的病原是艾美耳科艾美耳属和等孢属球虫,其中以猪等孢球虫致病性最强,临床上也最常见,其他多是数种球虫混合感染。孢子化卵囊被猪吞食后,孢子在消化道内释出并在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内寄生,在内生发育阶段,以裂殖和配子生殖的方式形成未孢子化、不具有感染力的卵囊,随粪便排出体外;在20~37℃环境中,卵囊快速孢子化,发育为具有感染力的孢子化卵囊,污染饲料、饮水、垫草和母猪乳房,引起仔猪感染。饲料的突然变换、营养缺乏、饲料单一及患某种传染病时,机体抵抗力降低,容易诱发本病。

3.2流行特点

各品种的猪都有易感性,常发于7~21日龄哺乳仔猪,容易继发其他疾病,死亡率高。成年猪为带虫者,会成为本病的重要传染源。温暖潮湿季节严重,仔猪群过于拥挤、圈舍卫生条件差,饲料突然变换、营养缺乏,患有某种疾病、机体抵抗力差,可增加发病危险性。

3.3诊断要点

3.3.1 临床症状患病哺乳仔猪常见腹泻,粪便水样稀薄,有时呈糊状,污染肛门及周围,恶臭,呈黄色至白色,有时带血,或因稀便潜血而呈棕色。病仔猪逐渐脱水、消瘦,持续4~6d后,多因混合感染而死亡。3.3.2 粪便检查(1)涂片镜检法。刮取空肠和回肠的黏膜,制成抹片染色,显微镜下检查,在上皮细胞内见到大量猪球虫孢子化卵囊。(2)饱和盐水漂浮法。用饱和盐水漂浮法,从粪便检查中查获猪球虫孢子化卵囊并计数。

3.4预防

3.4.1 建立良好的饲养管理制度产房须在彻底清扫干净、火焰消毒或甲醛熏蒸、过氧乙酸喷雾消毒后方可使用。产房内尽量减少无关人员进出,减少鞋靴和衣服携带球虫卵囊的机会。新生仔猪及时、足量吃上初乳,减少应激,增加抵抗力。哺乳仔猪生活环境要清洁干燥,及时清理腹泻的粪便并撒上生石灰,防止污染,控制仔猪食入孢子化卵囊的数量。3.4.2 药物预防在猪孢子球虫感染的阳性猪场,可在母猪分娩前1周和产后哺乳期,使用盐酸氨丙啉25~65mg/kg体质量拌料饲喂,连用3~5d;或使用5%三嗪酮悬液,按20mg/kg体质量(相当于0.4mL/kg体质量)或仔猪1mL/头的剂量,在仔猪3~6日龄(最好5日龄)时口服一次,可起到一定的预防效果。

3.5治疗

寄生虫病范文篇6

关键词:淡水鱼类;寄生虫病;危害;防治措施

随着我国淡水渔业技术的不断发展,养殖密度越来越大,鱼病发生机率和危害性也不断提高,已逐渐成为制约国内水产养殖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寄生虫病也占据了一定的比例。通常情况下,大多数寄生虫对鱼类不会产生明显的危害,在稳定的水生态系统中,宿主和寄生虫种群之间常处于平衡状态;然而当环境与生态急剧改变时,寄生虫就有可能大量侵入宿主,从而导致寄生虫病暴发,给渔业生产造成很大损失。

一、寄生虫病对鱼类的危害

寄生虫对鱼类的影响显著时可引起宿主生长发育缓慢,抵抗力下降,甚至造成死亡。寄生虫病的危害性主要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一是机械性刺激及损伤。机械性刺激及造成组织损伤是寄生虫病共有的一种特征,可直接造成鱼类死亡或者由此引起其他的病变,带来不良的后果。二是压挤与阻塞。一些寄生于鱼类体内的寄生虫往往能造成对宿主组织器官的压挤,引起萎缩、坏死和生理机能丧失。三是掠夺宿主的营养。寄生虫的营养取自宿主,其结果必然是或多或少地对宿主产生某种危害,轻者表现为营养不良,生长发育受影响,重者可至死亡。四是毒素的作用。寄生虫在寄生过程中,其代谢产物排泄于宿主体内。有些寄生虫还能分泌特有的有毒物质,对宿主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淡水鱼类寄生虫病的发病规律

淡水鱼类寄生虫病一般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单细胞原生动物寄生虫;二是多细胞后生大型寄生虫。

2.1单细胞原生动物寄生虫病

(1)隐鞭虫病。隐鞭虫寄生于淡水鱼的鳃和皮肤。鳃隐鞭虫主要破坏鳃小片上皮并产生凝血酶,使其血管阻塞,黏液增多,严重时鱼类呼吸困难,不摄食,离群独游或靠岸边聚集于水面,体色暗黑,体形消瘦。主要流行于5~10月,7~9月发病较多,往往表现为急性型。

(2)粘孢子虫病。其中碘泡虫病危害较广,碘泡虫形成的胞囊,大的肉眼可见。鲢碘泡虫主要为害白鲢的中枢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体表、鳃、心脏、血液等,致使病鱼狂游乱窜,打圈,狂跳出水面,鱼体极度消瘦,尾上翘,肝、脾萎缩,腹腔积水,肠内无食物等症状。饼形碘泡虫主要寄生于草鱼种的肠道,严重时前肠粗大,肠壁呈白色糜烂状,鱼体发黑,腹部膨大,不摄食,消瘦而死。野鲤碘泡虫主要侵袭鱼的体表、鳍和鳃等,能引起鱼种死亡。主要流行于5~7月,表现为急性型。

(3)斜管虫病。斜管虫主要寄生于鱼的鳃、体表,刺激寄主分泌大量黏液,皮肤表面有苍白色或淡蓝色的黏液层,破坏组织,影响鱼的呼吸,病鱼食欲减退,鱼体消瘦发黑,漂游水面或侧卧,靠近岸边,不久死亡。主要危害鱼苗和鱼种,初冬和春季为其流行季节。

(4)小瓜虫病。又称“白点病”,严重时鱼体覆盖1层白色薄膜,病鱼行动迟钝,漂浮水面,不断与其他物体磨擦或跳出水面,能造成成批死亡。主要流行于初冬和春末,尤其是密集放养的越冬池易感染此病。

(5)车轮虫病。是鱼类很普通的原虫病,严重时鱼体分泌大量黏液,车轮虫较密集的部位,如鳍、头、体表等出现1层白翳,素有白头白嘴病之称,尤其危害下塘10d左右的鱼苗,使其口腔充塞黏液,嘴闭合困难,不摄食,呈“跑马”现象,鱼体消瘦。此病一年四季均有发现,4~7月较流行。

2.2多细胞后生大型寄生虫病

(1)指环虫病。在我国饲养鱼类中致病的有鳃片指环虫、鳙指环虫、鲢指环虫和坏鳃指环虫。主要寄生于锶部,严重时,病鱼鳃丝黏液增多,全部或部分呈苍白色,呼吸困难,鳃部浮肿,鳃盖张开,游动缓慢,可致苗种大量死亡。主要流行于春末夏初,适宜温度为20~25℃左右。

(2)双穴吸虫病。病鱼在水面作跳跃式游泳、挣扎,继而游动缓慢,失去平衡,头部充血,在脑室及眼眶周围呈鲜红色,鱼体出现严重弯曲等。主要危害鲢、鳙鱼种,发病率高、死亡率高,流行于5~8月,8月之后是白内瘴症状。

(3)九江头槽绦虫病。病鱼体重减轻,体表黑色素增加,离群独游,并有恶性贫血,严重时前肠第一盘曲胀大呈胃囊状,直径增加3倍,肠皱壁萎缩,表现慢性炎症,肠被虫体堵塞。主要流行于冬末春初,对越冬草鱼种危害最大,死亡率可达90%以上。

(4)中华鱼蚤病。我国危害较大的有大中华鱼蚤病和鲢中华鱼蚤病。轻度感染无明显病症,严重时影响鱼的正常呼吸,引起鱼焦燥不安。鱼蚤在摄食时分泌酶溶解寄主组织,进行肠外消化,能引起鱼鳃丝表皮破坏,末端弯曲、变形、贫血,血色素降低及白细胞组成改变等,病鱼整天在水表层打转或狂游,尾鳍上翘,俗称“翘尾巴”病,鱼体因消瘦死亡。每年4~11月均有发生,流行于5~9月,主要危害2龄以上的草鱼。

(5)鱼怪病。一般成对地寄生在鱼的胸鳍基部附近围心腔后的体腔内,有一孔与外界相通。鱼怪病严重影响鱼的性腺发育,1只鱼怪幼虫能使鱼苗失去平衡,数分钟死亡,3~4只鱼怪幼虫能引起鱼种不安。感染率高的水域,在岸边能看到成片被鱼怪幼虫寄生而死亡的鱼苗、鱼种。此病多见于湖泊和水库。

三、鱼类寄生虫病综合防治

3.1预防措施

(1)在渔池设计和建造上应尽量做到符合防病要求。每个池塘应有独立的进排水口,水源充足、清洁,避免从进水口处引入病原寄生虫。

(2)建立检疫制度。鱼种、鱼苗引进或引出时要进行认真检疫,确认无病和无病原后再放养,以防地区性寄生虫病扩散传播。

(3)在鱼苗、鱼种放养前必须坚持彻底清塘,用药物消灭池中病原生物。

(4)在鱼种放养、分塘、转塘放养前应对鱼体进行药物浸洗消毒、杀虫,切断传播途径。

(5)开展药物预防。病原体往往粘附在饲料中进入池塘。因此,对食物场要进行定期消毒,对投喂的饲料,特别是青草等饲料要进行消毒、杀虫。在鱼病易发季节,要定期用药物全池消毒、定期投喂药饵,控制病原滋生,以达到防病效果。

(6)提高鱼体自身抵抗力。在越冬期间要选用较好的配合饲料投喂。在开春投喂时要注意添加一部分营养及免疫调节剂等,尽快恢复鱼类因越冬而消耗的体质,并通过拉网锻炼,提高免疫力;在活鱼装运时,要尽量避免鱼体受伤,减少病原生物侵入机会。公务员之家

3.2综合治疗措施

寄生虫病范文篇7

一、人体重点寄生虫病现状调查

我县为省人体重点寄生虫病现状调查中签点,我县按照《省人体重点寄生虫病现状调查方案》开展调查工作,完成土源性线虫病、带绦虫病、肠道原虫病、肝吸虫病4个调查点的人体重点寄生虫病现状调查。并及时完成数据录入和审核后上报。

二、食源性寄生虫病

根据《2015年省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方案》的要求,我县按省、市要求组织开展相关食品食源性寄生虫感染情况调查的样本采集工作。

三、包虫病

各医疗机构发现包虫病病例应按要求进行网络直报,县疾控中心对包虫病病例及时进行走访调查,确定感染来源,认真填写包虫病流行病学调查表并上报,确认为本地感染的病例按《省包虫病疫情处置方案》执行。

寄生虫病范文篇8

论文摘要总结了淡水鱼类寄生虫病对鱼类的危害,以及单细胞原生动物寄生虫病和多细胞后生大型寄生虫病两大类淡水鱼类寄生虫病的发病规律;同时提出了寄生虫病的综合防治措施。

随着我国淡水渔业技术的不断发展,养殖密度越来越大,鱼病发生机率和危害性也不断提高,已逐渐成为制约国内水产养殖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寄生虫病也占据了一定的比例。通常情况下,大多数寄生虫对鱼类不会产生明显的危害,在稳定的水生态系统中,宿主和寄生虫种群之间常处于平衡状态;然而当环境与生态急剧改变时,寄生虫就有可能大量侵入宿主,从而导致寄生虫病暴发,给渔业生产造成很大损失。

1寄生虫病对鱼类的危害

寄生虫对鱼类的影响显著时可引起宿主生长发育缓慢,抵抗力下降,甚至造成死亡。寄生虫病的危害性主要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一是机械性刺激及损伤。机械性刺激及造成组织损伤是寄生虫病共有的一种特征,可直接造成鱼类死亡或者由此引起其他的病变,带来不良的后果。二是压挤与阻塞。一些寄生于鱼类体内的寄生虫往往能造成对宿主组织器官的压挤,引起萎缩、坏死和生理机能丧失。三是掠夺宿主的营养。寄生虫的营养取自宿主,其结果必然是或多或少地对宿主产生某种危害,轻者表现为营养不良,生长发育受影响,重者可至死亡。四是毒素的作用。寄生虫在寄生过程中,其代谢产物排泄于宿主体内。有些寄生虫还能分泌特有的有毒物质,对宿主产生一定的影响。

2淡水鱼类寄生虫病的发病规律

淡水鱼类寄生虫病一般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单细胞原生动物寄生虫;二是多细胞后生大型寄生虫。

2.1单细胞原生动物寄生虫病

(1)隐鞭虫病。隐鞭虫寄生于淡水鱼的鳃和皮肤。鳃隐鞭虫主要破坏鳃小片上皮并产生凝血酶,使其血管阻塞,黏液增多,严重时鱼类呼吸困难,不摄食,离群独游或靠岸边聚集于水面,体色暗黑,体形消瘦。主要流行于5~10月,7~9月发病较多,往往表现为急性型。

(2)粘孢子虫病。其中碘泡虫病危害较广,碘泡虫形成的胞囊,大的肉眼可见。鲢碘泡虫主要为害白鲢的中枢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体表、鳃、心脏、血液等,致使病鱼狂游乱窜,打圈,狂跳出水面,鱼体极度消瘦,尾上翘,肝、脾萎缩,腹腔积水,肠内无食物等症状。饼形碘泡虫主要寄生于草鱼种的肠道,严重时前肠粗大,肠壁呈白色糜烂状,鱼体发黑,腹部膨大,不摄食,消瘦而死。野鲤碘泡虫主要侵袭鱼的体表、鳍和鳃等,能引起鱼种死亡。主要流行于5~7月,表现为急性型。

(3)斜管虫病。斜管虫主要寄生于鱼的鳃、体表,刺激寄主分泌大量黏液,皮肤表面有苍白色或淡蓝色的黏液层,破坏组织,影响鱼的呼吸,病鱼食欲减退,鱼体消瘦发黑,漂游水面或侧卧,靠近岸边,不久死亡。主要危害鱼苗和鱼种,初冬和春季为其流行季节。

(4)小瓜虫病。又称“白点病”,严重时鱼体覆盖1层白色薄膜,病鱼行动迟钝,漂浮水面,不断与其他物体磨擦或跳出水面,能造成成批死亡。主要流行于初冬和春末,尤其是密集放养的越冬池易感染此病。

(5)车轮虫病。是鱼类很普通的原虫病,严重时鱼体分泌大量黏液,车轮虫较密集的部位,如鳍、头、体表等出现1层白翳,素有白头白嘴病之称,尤其危害下塘10d左右的鱼苗,使其口腔充塞黏液,嘴闭合困难,不摄食,呈“跑马”现象,鱼体消瘦。此病一年四季均有发现,4~7月较流行。

2.2多细胞后生大型寄生虫病

(1)指环虫病。在我国饲养鱼类中致病的有鳃片指环虫、鳙指环虫、鲢指环虫和坏鳃指环虫。主要寄生于锶部,严重时,病鱼鳃丝黏液增多,全部或部分呈苍白色,呼吸困难,鳃部浮肿,鳃盖张开,游动缓慢,可致苗种大量死亡。主要流行于春末夏初,适宜温度为20~25℃左右。

(2)双穴吸虫病。病鱼在水面作跳跃式游泳、挣扎,继而游动缓慢,失去平衡,头部充血,在脑室及眼眶周围呈鲜红色,鱼体出现严重弯曲等。主要危害鲢、鳙鱼种,发病率高、死亡率高,流行于5~8月,8月之后是白内瘴症状。

(3)九江头槽绦虫病。病鱼体重减轻,体表黑色素增加,离群独游,并有恶性贫血,严重时前肠第一盘曲胀大呈胃囊状,直径增加3倍,肠皱壁萎缩,表现慢性炎症,肠被虫体堵塞。主要流行于冬末春初,对越冬草鱼种危害最大,死亡率可达90%以上。

(4)中华鱼蚤病。我国危害较大的有大中华鱼蚤病和鲢中华鱼蚤病。轻度感染无明显病症,严重时影响鱼的正常呼吸,引起鱼焦燥不安。鱼蚤在摄食时分泌酶溶解寄主组织,进行肠外消化,能引起鱼鳃丝表皮破坏,末端弯曲、变形、贫血,血色素降低及白细胞组成改变等,病鱼整天在水表层打转或狂游,尾鳍上翘,俗称“翘尾巴”病,鱼体因消瘦死亡。每年4~11月均有发生,流行于5~9月,主要危害2龄以上的草鱼。

(5)鱼怪病。一般成对地寄生在鱼的胸鳍基部附近围心腔后的体腔内,有一孔与外界相通。鱼怪病严重影响鱼的性腺发育,1只鱼怪幼虫能使鱼苗失去平衡,数分钟死亡,3~4只鱼怪幼虫能引起鱼种不安。感染率高的水域,在岸边能看到成片被鱼怪幼虫寄生而死亡的鱼苗、鱼种。此病多见于湖泊和水库。

3鱼类寄生虫病综合防治

3.1预防措施

(1)在渔池设计和建造上应尽量做到符合防病要求。每个池塘应有独立的进排水口,水源充足、清洁,避免从进水口处引入病原寄生虫。

(2)建立检疫制度。鱼种、鱼苗引进或引出时要进行认真检疫,确认无病和无病原后再放养,以防地区性寄生虫病扩散传播。

(3)在鱼苗、鱼种放养前必须坚持彻底清塘,用药物消灭池中病原生物。

(4)在鱼种放养、分塘、转塘放养前应对鱼体进行药物浸洗消毒、杀虫,切断传播途径。

(5)开展药物预防。病原体往往粘附在饲料中进入池塘。因此,对食物场要进行定期消毒,对投喂的饲料,特别是青草等饲料要进行消毒、杀虫。在鱼病易发季节,要定期用药物全池消毒、定期投喂药饵,控制病原滋生,以达到防病效果。

(6)提高鱼体自身抵抗力。在越冬期间要选用较好的配合饲料投喂。在开春投喂时要注意添加一部分营养及免疫调节剂等,尽快恢复鱼类因越冬而消耗的体质,并通过拉网锻炼,提高免疫力;在活鱼装运时,要尽量避免鱼体受伤,减少病原生物侵入机会。

3.2综合治疗措施

寄生虫病范文篇9

肠道寄生虫病是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传染病,也是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我国常见的肠道寄生虫大部分是土源性线虫(有蛔虫、鞭虫、钩虫和蛲虫)。土源性线虫在我国分布广泛,感染人数众多,2005年卫生部公布的全国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调查结果显示,全国土源性线虫感染率为19.56%,感染人数约达1.29亿;2004年我省人体重要寄生虫现状调查结果感染率为18.26%,重点流行县(鱼台县)感染率高达80%左右;2009-2011年我市组织部分县市开展肠道寄生虫病专项调查发现,个别县市区感染率达到27%,寄生虫病防治形势十分严峻。为了进一步了解我市人群感染状况,加快我市肠道寄生虫病防治工作进程,有效预防和控制该类传染病,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确保实现《2006-2015年全国重点寄生虫病防治规划》的目标,市疾控决定在以往没有开展肠道寄生虫病专项调查的9个县市区全面开展肠道寄生虫病专项调查,并于2013年7月3日下发了《市肠道寄生虫感染状况调查实施方案》,区卫生局结合我区实际情况,根据市调查方案的要求制定了本方案。

二、调查目的

全面了解我区的土源性线虫的人群感染现状,掌握流行规律,预测流行趋势;实现《2006—2015年全国重点寄生虫病防治规划》目标;为制订防治对策和评价防治效果提供科学依据;为卫生城的创建工作提供相关评价。

三、样本的抽取与选择

9个社区服务中心所在办事处为调查点,每个中心选取一个小学。调查人数不少于120人。

四、调查内容与方法

(一)基本情况调查。

调查内容包括人口、地理环境、气温、降水量、农作物、经济水平、卫生状况、寄生虫病防治措施等自然和社会因素(附表1)。

(二)人群感染情况调查。

1、病例定义:本方案的调查病例是指在人群中开展土源性线虫病原学检查时,发现蛔虫、鞭虫、钩虫和蛲虫等虫卵或虫体者即为土源性线虫病病例。

2、调查内容:钩虫、蛔虫、鞭虫及蛲虫,检查到其它虫种一并登记。

3、调查方法:

(1)粪样采集:采集鲜粪便每份标本30-50g,用采样盒收集,并按要求标记编号和姓名后送检。

(2)检验方法: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Kato-Katz)法,每人1份粪便标本,一粪两检,3-12周岁儿童加做透明胶纸肛拭法检测蛲虫卵,计算人群肠道寄生虫(钩虫、蛔虫、鞭虫、肝吸虫、绦虫卵等)感染率和感染度(附表2)。

(三)卫生常识与卫生行为调查。

1、调查内容:人群肠道寄生虫病防治知识的知晓情况、经济水平、卫生状况以及行为因素,人粪便处理方式、卫生厕所、沼气池的有无和使用情况等(附表3)。

2、调查方法:在每个调查点内随机抽取20户作为调查对象,入户现场调查。

五、现场调查的质量控制

为了本次调查的顺利实施并保证调查质量,必须对调查的每一个环节采取严格的质量控制措施,使所调查数据尽可能客观反映真实情况。质量控制应贯穿整个调查过程,包括调查人员、现场调查、资料整理录入以及资料汇总、统计、分析等。其中,现场调查质量控制尤其重要,必须严格把关,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使现场调查系统误差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

(一)调查前的准备

调查正式开始前,各中心要充分利用宣传栏、宣传单、农村广播等形式进行广泛宣传,让人们充分了解肠道寄生虫病的危害,并努力争取村委会(居委会)的密切配合,以确保和居民的良好沟通并使其主动配合本次调查。

(二)调查员选调培训

各中心严格按照调查方案的要求选取调查员(最少1名防保大夫、1名检验人员),参与调查工作的有关人员,在调查前需经统一培训。区疾控中心负责对各中心调查员开展肠道寄生虫病的防治知识、粪便收集以及检验技术,调查表格的细则说明等内容的技术培训,使参与调查的工作人员掌握与调查相关的技能和技巧,以胜任本次调查工作。

六、组织实施

(一)组织领导

区卫生局负责本次调查的组织协调、宣传发动和督导检查工作。区疾控中心负责项目实施方案的制定,技术指导和督导检查;

(二)职责分工

1、区卫生局负责制定计划、组织协调、宣传发动和项目的督导检查工作。严格按照方案的要求,做好每一环节的工作,保证工作的顺利开展。

2、各社区服务中心负责各中心的宣传发动、标本的采集、登记及卫生常识与卫生行为调查等。

3、区疾控中心成立由分管主任和技术人员等组成的技术指导小组,负责项目实施、技术指导和工作督导等。

4、区疾控中心成立项目工作组,承担现场调查、实验室检测、资料收集、统计总结上报等。

七、工作进度安排

(一)区疾控8月上旬完成培训工作。

(二)区疾控、各中心8月中旬至10月下旬完成现场调查、标本的采集和检测、资料收集和整理等工作。

(三)区疾控2013年11月20日前完成资料上报工作。

寄生虫病范文篇10

畜牧养殖中的疾病即为在畜牧养殖过程中所饲养的牲畜应为病菌或者病毒的侵害,而导致生物体部分出现生理上的损害。在饲养生物患疾病的过程中,动物机体、功能会因为病菌、病毒的侵袭导致一些不正常的变化,这些都会影响所饲养的牲畜健康生长,影响生长速度,严重的会致使牲畜死亡,给养殖户带来巨大的损失。其中有如下几种常见疾病:

1.传染病

传染病即为因为某些这病病毒、细菌、真菌等微生物所导致的传染性疾病,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瘟疫。这种病的传播依靠的是病原,其中病原包括我们提到的细菌、病毒、真菌等,同时也包括已患病的牲畜。传染病的传播方式可以是生物之间的接触传染,也可以通过空气、水源等方式进行间接传播,传播速度也是非常之快,在预防工作中难度很大。

2.寄生虫病

在畜牧养殖中,寄生虫病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几乎见于任何饲养的动物中。寄生虫病当然就是因为有寄生虫侵入到牲畜体内所导致的疾病,其中引发寄生虫病的生物有三类:原虫、蠕虫、节肢动物。他们寄生于动物的表面,以动物所必须的营养物质为食。其中蠕虫类与原虫类寄生虫是进入到动物体内,而节肢动物则大部分是寄生于动物的表面。在寄生虫中,每种寄生虫,或者说每类寄生虫都有其固定独特的宿主,通过宿主之间的接触进行传播。

3.普通病

动物的普通类疾病具有发病率较高的特点,包含有外科病、内科病两大门类。内科病的发病原因较多,而外科病的发病原因多为体表受伤、以及眼科类疾病。动物的普通病靠规范化的诊疗以及科学的诊断,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治愈而不会影响动物的健康发展。

二、动物疾病的发病原因

因为动物生长环境的不同,以及生活异性各异,导致动物疾病的发病原因不能有一个笼统的概括。其中造成动物疾病的主要原因有环境原因以及人为因素。下面我们分别做以介绍:1.环境因素因为动物生长环境的不同,有的环境适应于动物的成长,而有的环境则对动物的成长不利,我们知道动物体内也是有自身的“生态系统”的,外界环境不适宜于动物与外界进行新陈代新时,就会导致动物机体出现一些不正常,就会反应成病理特性,也就是动物就会生病。据有关数据显示,因为环境因素导致的动物生病占动物生病总数的绝大一部分。2.人为因素有人为因素导致的动物生病,主要是由于饲养人员因为在饲养过程中的不当操作,或者不科学的喂食过程,错误的饲料配方导致的所饲养动物生病。或者由于饲养过程中饲养人员不注重对牲畜圈舍的打扫清理工作,导致圈舍内脏乱差。也不注意给圈舍消毒,导致大量细菌的滋生,提高了牲畜患病的可能性。

三、预防畜牧养殖动物疾病的策略

在畜牧养殖中,一旦爆发疾病对于养殖户的影响是巨大的。随着我国畜牧养殖业的不断快速发展,提高预防动物疾病的能力也应该提到议程上来。要提高预防疾病的能力首先我们应该规范养殖过程,建立长效的疾病防控机制。

1.规范动物饲养过程加强管理

在动物饲养的环节当中,动物饲料的配置与管理工作时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这个环节不但关系到动物的日常饮食与健康成长,同时也对疾病的预防工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饲料的配置与管理工作中,要严格检测饲料的质量,同时也要对相关人员做好消毒工作,从而确保饲料食品的安全。在进行圈舍清理工作时,要严格训练相关人员的工作素质,在处理好粪便之后,要做到资源的高效利用,达到环保与清洁的目的。在饲喂环节中,要根据牲畜的身体状况与成长阶段决定饲喂量的大小,已达到动物的健康成长。

2.不断加强安全检疫工作

预防畜牧养殖动物的疾病,最重要的内容就是做好防疫工作,通俗说就是做好饲养牲畜的育苗工作,在养殖数量增加的情况下,不得不让多出来的动物与已有动物占用同一圈舍,在养殖中要保证新增动物的健康问题。要严格按照规定给饲养动物注射育苗。

3.保证生长环境的健康

环境因素是导致动物生病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在预防动物疾病时要特别注意环境因素对动物疾病的影响。在建设圈舍时要注意圈舍的通风性以及采光等特性,要保持圈舍环境的干燥与清洁。

4.加强疫情处理工作

疫情一旦爆发,尤其是传染类疾病,要做好控制实际上是很难的,为了使疫情不再进一步扩大,要严格配合相关动物疫情管理工作人员的指示。例如对瘟疫牲畜进行火化填埋等工作。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