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从军行十篇

时间:2023-03-24 02:48:50

王昌龄从军行篇1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从军行篇2

关键词:王昌龄;边塞诗;理想;现实;壮志难酬

中图分类号:I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8-0017-01

一、理想——热血报国、建立功勋

王昌龄(约公元 690-756 年),字少伯,京兆万年人。王昌龄的一生,终生也没有做过大官,都是些卑微的官职。这与诗人的才华显然不符,王昌龄以七绝闻名,被人誉为“七绝圣手”、“诗家天子”。观其早年的边塞漫游,不难看出诗人心怀报效国家,建立功勋的梦想。这在其诗歌中有很好的体现。

还有表现其英勇顽强一往无前,充满英雄主义气概的诗作。如《从军行七首》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其六:

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这些诗歌表现出了一种豪气冲天的气概。我们不难看出,诗人将这塞外疆场看做是他施展自身才华和抱负的舞台,要在这里有所作为,有所突破。心中的热血和着塞外的雄风在呼呼地飞扬、沸腾,由此诞生了一首首昂扬奋发、雄浑豪放的诗歌。

二、现实——环境恶劣、战争残酷

诗人是怀着美好的理想来到塞外边关,想要在这里大干一场,但恶劣的环境、军中的黑暗与残酷的战争,使他深刻感触到了现实的残酷与无奈。

初来边塞,最惊奇的莫过于塞外的自然风貌,这里与关内有着明显的区别,“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塞下曲四首》其二)又“向夕临大荒,朔风轸归虑。平沙万里余,飞鸟宿何处?”(《从军行二首》其一)在这里河水冰冷,寒风似刀,浩瀚的大漠一眼望不到边际。初到之时,自是感觉别有一番风味,视野开阔,心中澎湃,但不过数日,只觉满目黄沙,不尽苍凉。此时的诗人才是真正体验到了边塞的生活,竟是这样的艰难。

边塞的战争也充满了残酷性,一场大战下来,“纷纷几万人,去者无全生。”(《塞下曲四首》其三),令人触目惊心。同时,战争还给士兵们带来了巨大的伤害,如《代扶风主人答》:

十五役边地,三回讨楼兰。连年不解甲,积日无所餐。将军降匈奴,

国使没桑乾。去时三十万,独自还长安。不信沙场苦,君看刀箭瘫。

乡亲悉零落,冢墓亦摧残。仰攀青松枝,恸绝伤心肝。

从军边地的艰苦,行军征战的残酷以及久役归乡的悲凉,在诗中通通被表现出来。这就是塞外戍边军士的真实生活写照,充满了痛苦、苍凉和无奈。除却军旅行役的艰难和残酷,诗人还看到了塞外边疆的黑暗和不公,如《塞上曲》:

三、壮志难酬——理性反思、无奈归去

由于以上理想和现实的巨大差距,诗人从以前的满腔热忱开始变得冷静理性。他不由得思考自己当初的选择是不是错了:“百战苦风尘,十年履霜露。虽投定远笔,未坐将军树。早知行路难,悔不理章句。”(《从军行》其一)数年的风霜晨露,沙场征战,却没有半点的建树。这不禁使诗人懊恼抑郁,早知如此,还不如用心读书,博取功名。

不仅如此,诗人还开始对战争进行反思,“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塞下曲·其二》)昔日的战场,气势如虹,如今已被黄沙掩埋,只有暴露在蓬蒿中的几具白骨还在提醒人们这里曾经发生的一切。

仕途难登,抱负难展,冷静下来的诗人更加同情边地的士卒,更加思念家乡和亲人。《从军行七首》其一: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奈金闺万里愁。

其二: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听不尽的边愁,剪不断的思念,在秋月映照边城的背景下,愈显苍凉和悲壮。诗人那颗燃烧的心,被不尽的阻难缭乱了,使得他更加思念那曾经毅然离开的家乡和亲人。此时,也唯有这些才能抚慰诗人那颗充满忧愁的心。

漫游边塞数载,没有大的建树,一片忠心、满腹才华却无处施展。诗人王昌龄认识到了理想和现实的巨大反差,默默离开了生活数载的边塞,回到了家乡,又开始了科举应试之路。可叹其后,只坐了秘书省校书郎和县丞一类的小官,最后客死异乡,终生壮志难酬。

参考文献:

王昌龄从军行篇3

关键词:崇道;隐逸;终南捷径;精神良药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2-0001-02

一、道教的兴盛与隐逸的风行

唐代文化政策宽容,“三教”并用,“佛学发达,禅风大炽,而且亦是道教发展的全盛时期,而盛唐则更是其盛之又盛时期”。具有自然浪漫气质的道教与青春浪漫的盛唐精神自有相契之处,而统治者的推崇备至与盛唐道教的兴盛密切相关,如道教经典成为科举取士的考试内容,士人可以通过道举入仕。道家先于道教,道教依道家而起,二者关系若即若离,同异并存。道家隐逸思想鲜明而丰富,讲求“道法自然”,清静无为,主张遗世隐居,以此来“保身、全生、养亲、尽年”(《养生主》),逍遥于天地之间。道教求经问药、寻仙访道为的是长生不老,道家隐逸山林、遁迹江湖为的是避世保全,二者目的不尽相同却有着内在必然联系。例如山林湖海等隐居之地多为修道成仙之所,隐居与求仙常常和谐统一,则隐士即道士,道士即隐士。而盛唐道教的兴盛和统治者对隐士的礼遇无疑促进了隐逸之风的畅行,由隐入仕成为当时士人阶层普遍追求的人生理想。本文试结合王昌龄的主要生平和诗作分析其崇道隐逸思想在不同时期的表现及其原因并与儒家入世思想做比较。

二、耕读隐居到科举入仕

唐统治者崇道有其政治目的,文士们隐居多也不过是求仕的手段。王昌龄对这条由“隐”而“仕”的基本路径十分清楚,在《上李侍郎书》中即说过:“昌龄岂不解置身青山,俯饮白水,饱于道义,然后谒王公大人,以希大遇。对于这条“终南捷径”王也是身体力行。

隐居生活往往少不了寻仙访道之举。王昌龄隐居嵩山时,有幸拜谒到当时著名的道士焦炼师,喜出望外,写下《谒焦炼师》一诗:“中峰青苔壁,一点云生时。岂意石堂里,得逢焦炼师。炉香净琴案,松影闲瑶墀。拜受长年药,翩翩西海期。”隐幽闲净的环境渲染了出世高人的仙风道骨。末写诗人得到长生药,期盼着从此羽化登仙。

隐居学道,道经的学习必不可少,入仕以后,依旧用功不辍,可见于汜水尉任上所作的《赵十四兄见访》等。《就道士问周易参同契》一诗中诗人虔诚地“稽首求丹经”,最终感动得仙人“乃出怀中方”。可惜“我”“披读了不悟”,老道士只能 “嗟余无道骨,发我入太行”。末两句用王烈典,意义双关,谓在嵩山学道不成,乃有北上太行之意。

学道不成而北上太行,是为了进一步求道还是由隐转仕的借口呢?公元722年(开元十年),王氏二十四岁,离嵩山北上太行入山西。联系《驾幸河东》一诗,此行当与唐玄宗的太原之行有关。那么王昌龄结束隐居生活,离开嵩山北上,似乎是为了功名。

诗人的谒君之行致仕未果,投笔从戎,从军不成,便转试科举。进士及第前,王昌龄在石门谷隐居近一年,重温耕读的日子,旨在应试。

《秋兴》:“日暮西北堂,凉风洗修木。著书在南窗,门馆常肃肃。苔草延古意,视听转幽独。或问余所营,刈黍就寒谷。”这首诗描绘的大约正是诗人隐居石门谷时耕读的情形与感受,何等清静与幽独。但躬耕、隐居皆非王昌龄的理想,故而他与邻相邀出谷谋仕。在他入仕后所作《郑县宿陶大公馆中赠冯六元二》一诗中王昌龄回忆道:“儒有轻王侯,脱略当世务。无何困躬耕,且欲驰永路。幽居与君近,出谷同所骛。”与隐居嵩山时相比,这次隐居谋仕的功利色彩似乎更鲜明了。在诗人看来,入仕为官才是他所要走的畅通恒久之道,可见发奋进取、积极入世的儒家思想是他的主导思想。

三、入仕“资本”到精神“良药”

如果说早期崇道隐居更多的是走“终南捷径”不可或缺的“资本”,那么入仕后则是为自己解脱心灵束缚开的一剂良药。王昌龄两中科举,惜其一生所任不过丞、尉之类,又两窜遐荒,可谓仕途坎坷。理想与现实产生了巨大的差距,满腔抱负无法施展。而苦闷的精神压力需要释放,受伤的灵魂需要安抚,这就导致诗人由积极“入世”而转为消极“出世”,以寻求另一片精神家园。

(一)公元727年(开元十五年)春,王昌龄登进士第,授为秘书省校书郎。《放歌行》作于其初授校书郎时:“望尘非吾事,入赋且淹留。幸蒙国士识,因脱负薪裘。今者放歌行,以慰梁甫愁。但营数斗禄,奉养母丰羞。若得金膏遂,飞云亦可俦。”诗人对于终遂入仕夙愿虽心存感恩之心,但这毕竟与诗人的理想还有很大差距,故诗人在末联表示了得仙药以飞升的愿望,实际上是委婉地表示了对现状的无奈与不满足。

这从他上任当年秋后所作的《郑县宿陶大公馆中赠冯六元二》一诗中表现得更为明显:“昨日辞石门,五年变秋露。云龙未相感,干谒亦已屡。子为黄绶羁,余忝蓬山顾。” 五年了,也试过了干谒的路子,可惜仍未遇合于君,你我担任的不过是些小官。“拂衣易为高,沦迹难有趣。”诗人感叹隐居容易,然而沉沦下僚的我们高蹈遗世名迹却难显于当代。诗人不愿默默无闻地隐居,而隐居留名在他实非易事。诗的末句“屈伸备冥数”是说穷达一听于命,以道家清静无为、顺其自然的思想来消解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二)不满现状的王昌龄于公元734年(开元二十二年),又应博学宏词试,并且登第,就由校书郎改为汜水尉,却仍然是个不起眼的小官。《缑氏尉沈兴宗置酒南溪留赠》大约作于汜水尉任上。诗的开头描写了南溪幽深清寂的脱俗奇异之境,进而萌生“永然沧洲意”的归隐之意。“古时青冥客,灭迹沦一尉”,联想到古人沦为一尉后便隐身不出,如今踌躇满志的沈兴宗怎会被县尉这般微职带来的纷繁琐事而束缚呢?“吾子踌躇心,岂其纷埃事。缑峰信所魁,济北余乃遂。”相信沈兴宗必将前往王子晋得仙处缑氏山得以隐居避世,自己也将从济北黄石公遨游,成就成仙飞升之愿。“齐物亦已会,息肩理犹未”尽管庄子的齐物之论已会意,但彼此仍未摆脱世务。接着诗人表示要冲破世俗所谓贤哲之论的牢笼,全方位地舒展身心,所谓“卷舒形性表,脱略贤哲议”,并决定仲月时隐居到嵩阳寺。全诗表现了诗人对小官任上琐碎俗事的厌倦,对隐居自由生活的向往和对仙人的追慕,显示出道家超迈脱俗、返朴归真的精神气质。

(三)王昌龄被贬时间在任汜水尉之后。赴岭南贬所途经衡山所作的《奉赠张荆州》表现出诗人感到险祸逼近时的不安:“鱼有心兮脱网罟”,用比喻表示希望早日逃脱困境,“王君飞鸟仍未去,苏耽宅中意遥缄”二句用典故表现当时现实政治的恶劣,也劝张九龄退出政局。尽管如此,王昌龄依然保持乐观精神。《出郴山口至叠石湾野室中寄张十一》一诗中,豁达的诗人同张十一开玩笑说:“阴火昔所伏,丹砂将尔谋。昨临苏耽井,复向衡阳求。同疚来相依,脱身当有筹”。意为如今既近苏仙之故里,又可求岭南之丹砂,我们同病相怜之人则有办法得道成仙,解脱世网了。

(四)公元739年(开元二十七年)王昌龄遇赦北返,后被任命为江宁丞。《送韦十二兵曹》为其任江宁丞时所作。这首诗充分表现诗人或仕或隐的矛盾心理。“县职如长缨,终日检我身。”而相比之下,故人身仕心隐,“迹在戎府掾,心游天台春”,视富贵如尘埃,唯自然之清风明月,白云净海“长相亲”,体现了清心寡欲、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道家思想。美丽的大自然和自由无拘的生活何尝不是王昌龄所向往的,但根深蒂固的儒家入仕济世思想又时刻催促诗人忠君报国。尽管“平生驰驱分,非谓杯酒仁”,自己平生志在建功立业、报效朝廷,并非尸位素餐之徒,无奈位卑职微,“忠贞何由伸”,抑郁愤懑之情溢于言表,故而产生“出处两不合”的矛盾心理,于是乎“ 看君孤舟去,且欲歌垂纶”,生成归隐之念以暂时逃避现实。

(五)王昌龄天宝六年又以所谓“不护细行”的罪名贬为龙标尉。诗人贬赴龙标初抵武陵后作有《武陵开元观黄炼师院三首》:其一写了黄炼师做法事的情景后,又写诗人欲从溪路寻访桃源,终不可得。其二有承接其一之意,桃花源中人“至今不与人通问”的原因是“尘忝何堪武陵郡”,即无法忍受武陵郡赋税徭役之扰,其中的讽刺意味不难体会。其三则写自己“从官役吏扰尘喧”,整天被繁琐的尘事所扰,便想要脱离尘网,皈依道门,寻个清静,“欲使投诚依道源”。与之前相比,诗人对现实似乎更加失望,更加抗拒,对“此岸”的失望更刺激了他对“彼岸”的向往。在武陵期间,诗人诚心求道问经。《武陵龙兴观黄道士房问易因题》便是此期作品,诗云:“斋心问易太阳宫,八卦真形一气中。”诗人于龙兴观太阳宫中虚心向黄道士请教,以力求了解构成天地万物的基本质素。“仙老言馀鹤飞去,玉清坛上雨蒙蒙”,以景作结,把黄道士仙化如驾鹤归去,黄鹤已去,言余未尽,其中奥妙自须细细体悟。当王昌龄离武陵赴龙标时作《留别武陵袁丞》,再次透露出他在仕欲隐的真正原因。“从此武陵溪,孤舟二千里。桃花遗古岸,金涧流春水。”诗人对世外桃源的向往源自现实中“谁识马将军,忠贞抱生死”的愤懑不平之气。

综上可知王昌龄向往方外,崇尚道教,入仕后的诗作也能时感其崇道归隐之心,自然与其早年习道有关,更是由其政治失意、仕途偃蹇所致。

如果说道教是满足人们对长生仙界之渴求的宗教,那么道家更多的是给人提供一种生存哲学与思维方式,具有一种理性精神,而这也是王昌龄崇道的重要原因。王昌龄对道家经典特别是对同为儒道二家奉作经典的《周易》的学习使他对于人事自然的体认有了更高的境界,明白了其中盈亏屈伸、否泰穷达自有其道,即某种规律性,得以一定程度上化解理智与情感之间的冲突,求得安身立命之道。王昌龄的理性精神和旷达乐观的情怀,使他面对坎坷的仕宦生涯多了一份从容不迫,少了几多悲戚哀怨,得以履险若夷,处变不惊。

王昌龄受时代思想风气的濡染,心倾佛门, 也显受道教及隐逸思想的影响,与道士、隐者多有来往,且时常不忘研读道经,陶醉于自然美景,表达了自己对清静虚明之境与身心自由的追求。尽管如此,生活在大唐盛世开元天宝年间的王昌龄,面对较为开明的政策和宽广的出路,他和其他人一样渴望建功立业,乐观进取、积极入世的儒家思想在其世界观中占主导地位。王昌龄入仕前隐居学道除了享受自由虚静,也不免是“身隐心仕”。入仕后时有崇道归隐之念或可归纳为“身仕心隐”,而究其根源,就会发现其实为“身心俱仕”,便难怪诗人一生沉沦下僚,却终生未尝请辞归隐,每每失望又满怀希望,暂时的“心隐”还是敌不过根深蒂固的“心仕”,只因为对儒家入世的执着,这或许是传统儒士的可悲处与可敬处。

参考文献:

[1]毕士奎.王昌龄诗歌与讲学研究[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

[2](唐)王昌龄.上李侍郎书.见《全唐书》卷三三一,第3352页.

[3]李珍华著.王昌龄研究[M].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1994.

王昌龄从军行篇4

1、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____张可久《卖花声·怀古》

2、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____纳兰性德《长相思·山一程》

3、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____王昌龄《出塞二首·其一》

4、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____杨炯《从军行》

5、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____岳飞《满江红·写怀》

6、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____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7、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____戚继光《马上作》

8、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____李贺《雁门太守行》

9、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____卢纶《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二》

10、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____杜牧《题乌江亭》

11、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____屈原《国殇》

12、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____李颀《古从军行》

13、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____虞姬《和项王歌》

14、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____陆游《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

15、夜战桑乾北,秦兵半不归。____许浑《塞下曲》

16、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____李约《过华清宫》

17、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____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18、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射天山。____李益《塞下曲》

19、边月随弓影,胡霜拂剑花。____李白《塞下曲六首》

20、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____李颀《古从军行》

21、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____杜甫《春望》

22、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____李商隐《马嵬·其二》

23、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____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24、传闻一战百神愁,两岸强兵过未休。____曹松《己亥岁二首·僖宗广明元年》

25、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____杨炯《从军行》

26、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____王昌龄《从军行七首》

27、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____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一》

28、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____王维《观猎》

29、客子过壕追野马,将军韬箭射天狼。____李梦阳《秋望》

30、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____李白《从军行》

31、乃知兵者是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____李白《战城南》

32、万里云间戍,立马剑门关。____崔与之《水调歌头·题剑阁》

33、卷旗夜劫单于帐,乱斫胡儿缺宝刀。____马戴《出塞词》

34、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____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35、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偏吹行路难。____李益《从军北征》

36、集中什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____梁启超《读陆放翁集》

37、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____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38、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____李颀《古意》

39、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____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40、流星飞玉弹,宝剑落秋霜。____张玉娘《从军行》

41、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____严武《军城早秋》

42、弓背霞明剑照霜,秋风走马出咸阳。____令狐楚《少年行四首·其三》

43、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____梁启超《读陆放翁集》

44、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____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45、东风吹落战尘沙,梦想西湖处士家;____刘因《观梅有感》

46、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____陆游《关山月》

47、横戈从百战,直为衔恩甚。____李白《塞下曲六首》

48、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____李白《从军行》

49、天涯静处无征战,兵气销为日月光。____常建《塞下曲四首·其一》

50、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____杜甫《月夜忆舍弟》

51、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____曹操《蒿里行》

52、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____陈羽《从军行》

53、金带连环束战袍,马头冲雪度临洮。____马戴《出塞词》

54、起望衣冠神州路,白日销残战骨。____辛弃疾《贺新郎·用前韵送杜叔高》

55、前年伐月支,城上没全师。____张籍《没蕃故人》

56、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____高启《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

57、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____屈原《国殇》

58、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____王磐《朝天子·咏喇叭》

59、隔水毡乡,落日牛羊下,区脱纵横。____张孝祥《六州歌头·长淮望断》

60、四海十年兵不解,胡尘直到江城。____陈克《临江仙·四海十年兵不解》

61、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____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62、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____王昌龄《从军行七首》

63、天时怼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____屈原《国殇》

64、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____屈原《国殇》

65、白马金鞍从武皇,旌旗十万宿长杨。____王昌龄《青楼曲二首》

66、落日塞尘起,胡骑猎清秋。____辛弃疾《水调歌头·舟次扬州和人韵》

67、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____柳中庸《征人怨 / 征怨》

68、兵戈既未息,儿童尽东征。____杜甫《羌村三首·其三》

69、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____杜甫《阁夜》

70、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____王昌龄《出塞二首》

71、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____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72、去年战桑干源,今年战葱河道。____李白《战城南》

73、闻道黄龙戍,频年不解兵。____沈佺期《杂诗三首·其三》

74、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____杜甫《悲陈陶》

75、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____李白《古风·其十九》

76、悠悠卷旆旌,饮马出长城。____李世民《饮马长城窟行》

77、马嘶经战地,雕认打围山。____王镃《塞上曲》

78、城头一片西山月,多少征人马上看。____李攀龙《塞上曲送元美》

王昌龄从军行篇5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2、《凉州词》

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3、《从军行》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王昌龄从军行篇6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2、《夏日绝句》

宋·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3、《示儿》

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4、《凉州词》

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5、《从军行》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6、《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宋·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7、《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8、《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宋·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9、《题西安邸》

宋·林生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10、《闻军官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呼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王昌龄从军行篇7

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

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前言】

《从军行七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组诗作品。第七首诗主要描写山峦叠嶂、烽火遍布的边塞景观。全组诗意境苍凉,慷慨激昂,充分显示出盛唐气象。

【注释】

①嶂:指直立像屏障一样的山峰

②烽:指烽火台

【翻译】

玉门关周围山峦层层叠叠,像重重屏障护卫着王朝的西北边防;烽火台遍布各个山头。人们戍边要依靠烽火来传递消息;那里山深林密,马儿跑过一会儿就看不见踪影了。

【鉴赏】

王昌龄从军行篇8

大红的椽子、望板,朱红的柱子、门窗,鲜红的梁枋、栏杆……绚烂而又华丽的色彩,给千年楼阁镀上了“现代”的味道。漫步回廊,放眼望去,西山苍苍,章水泱泱,风吐云飞,高楼林立,大桥如虹,车水马龙……

当年王勃在《滕王阁序》里一声“呜呼!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的“临别赠言”,竟成了滕王阁千年命运的箴言。

载歌载舞

贞观十三年,李元婴被封为滕王,永徽四年,迁任洪都都督,洪都也就是今天的南昌。在唐朝初年,那里是比较偏僻荒蛮的地方。一天,滕王带着随从和一群歌舞伎,来到章江门外的丘岗上,大摆宴席,歌舞伎左拥右伴。李元婴来了兴致,说:“来,给本王舞上一曲。”但是丘岗上到处是杂草乱石,歌舞伎们根本没办法施展技艺,要是这会儿来了暴风雨,那就更狼狈了。正在滕王郁闷之际,有人迎合说:“滕王,何不临江建造一座阁楼?既可一览山水之秀色,又可享受歌舞美酒之乐。”这正合滕王心意,他连连称善。回府后,立即召集能工巧匠,精选木材,开始动工。几个月后,一座富丽堂皇的高阁立在了丘岗之上。

于是乎, 滕王阁成了观光宴饮、歌舞升平的场所。明宪宗成化元年,宰相张位说:“汤显祖现在正在从事戏剧创作,他的《牡丹亭》已经完稿了。我看过一部分,写得感情真挚、思想深刻。这部戏若能在滕王阁上演,一定会青史留名。”江西巡抚王佐一听,大喜,忙去拜访汤显祖。后又请了著名的海盐班社,请汤显祖当导演,排练《牡丹亭》。

重阳那天,滕王阁张灯结彩,锣鼓喧天。张宰相、王巡抚等官员齐聚滕王阁,与汤显祖等众来宾开怀畅饮,热闹非凡。随着一声锣响,《牡丹亭》拉开了帷幕。果然未出所料,演出高潮迭起,观众或哭或笑,或喜或悲,整场戏演员都淹没在经久不歇的掌声中。面对如此火爆的场面,汤显祖激动得热泪盈眶:“吾一生四梦,得意处惟在牡丹。”

屡毁屡建

1300 多年来,因为战火、天火或者自然损坏,滕王阁28 次被毁,又28次重建。王安国就曾发出“胜地几经兴废事,夕阳偏照古今愁”的感慨。

唐宣宗大中二年,滕王阁首次毁于火,火因不详,后来有人分析可能是和雷电有关,但是已经无从考证了。当时的江西观察使纥干众,率领政府人员和百姓一起救火,但是因为火势炽烈而未被扑灭,致使滕王阁荡然无存。火灾过后,纥干众马上着手滕王阁的重建,秋天竣工,规模略有扩大。

滕王阁的最后一次被毁是在1926年。那年秋天,国民革命军程潜第六军所属王伯龄师王永西团攻克了南昌。之后又被北洋军阀邓如琢的部队反扑,不得不撤出南昌。10 月,军阀孙传芳派邓俊彦接替邓如琢,任赣军总司令。赣军怕北伐军以滕王阁为依托,居高临下攻打南昌城,守军师长岳思寅决定焚烧滕王阁。他组织了400 多名士兵,每人悬赏5 块大洋,让他们将城中大批煤油集中在德胜、章江、广润和惠民四座城楼上,然后利用消防水龙和水枪,喷油放火。

师长一声令下,士兵们疯狂地将煤油喷到城外的民房上,然后用硫磺弹引爆煤油。顿时,大火突起,沿城街巷,赣水之滨,成了一片火海。大火烧了3 天,长达十几里的街巷,成了焦土。百姓们携儿带女,哭喊着,哀号着,提带着大包小裹,拼命逃生。位于章江门外的滕王阁的木质结构,在大火中很快就化为了灰烬,千年古阁又一次丧生于战火中。这一次被毁后,滕王阁等待了60 年才获得了新生。

北伐军克复南昌后, 由郭沫若、等组成了专门的委员会,审理了军阀放火殃民的罪行。1927 年1 月12日,举行了宣判大会,将放火烧毁滕王阁之主犯张凤岐、岳思寅、白家骏、侯本全等处以死刑。

楼前楼后

一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让历代文人记住了滕王阁,一个少年才俊王勃让历史眷恋着这座千年古阁。滕王阁积淀的千年文化魂,成就了它毁而不灭的传奇。

冯梦龙讲过“马当神风送滕王阁”的故事。说的是,王勃在去看望父亲的路上,在马当遇到风浪,船不能走了。此时,一个须眉皓白,貌若神仙的老者,给了王勃一帆清风。第二天一早,王勃就到了洪都,正好赶上九月九重阳节。

这天,洪都府阎公大摆宴席,遍请名儒。酒兴正酣,阎公请名儒们为滕王阁作序。其实,阎公的女婿早有准备,阎公打算趁此机会,让女婿在众儒面前显露诗才,也好一举成名。众人都知道阎公的心思,于是,大家再三推让,只有王勃不知其中门道,马上应允,满座的人都很惊异。

王勃端坐在案几前, 缓缓研墨,神情凝重,借此机会酝酿文思。阎公见王勃不紧不慢,就携着众人登阁赏景了,让小厮通报。当听到“南昌故郡,洪都新府”时,阎都督轻蔑地一笑:“老生常谈,平淡无奇”,接着和众人观光;当小厮报“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时,阎公笑不出来了,看景的心思也减了大半;等到小厮报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时,阎都督不得不为王勃的妙笔拍手叫绝。

序以阁名,阁以序传,王勃因滕王阁而名噪天下,滕王阁因王勃而名垂千古。

王昌龄从军行篇9

我们把本是零散的、易混淆的文学常识串连、组合、加工,编成了较有情趣的韵文,力求抑扬顿挫、有节奏感、悦耳铿锵,还留意了诗文内容与地域情境、节令、思想内容及对比等,尽管有些牵强,却提纲挈领,记忆事半功倍。只要读熟就能自然引出,真正寓教学于轻松愉快之中,成效显著。现将编写的长春版几个年级小学文学常识韵文分册呈现,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

二年级上册杜甫《绝句》写“黄鹂”,江畔寻花“花满蹊”。居易“弄石”《遗爱寺》,“爆竹声中”安石吟《元日》。“草长”《村居》清高鼎,《丑小鸭》丹麦安徒生。芬奇画蛋,功到自然成。

二年级下册 神话开天地,精卫填海、后羿能射日。《忆江南》唐代白居易,杜甫《春夜喜雨》因“好雨”。王维“红豆生”《相思》,《观书有感》宋朱熹。范成大《……田园杂兴》“昼出耘田”去,范仲淹《江上渔者》“风波里”。张乐平《雨后(画)春笋》,《西游记》作者吴承恩,《一年以后》卜劳恩。

三年级上册 汉乐府诗有《江南》,《白梅》“冰雪林中”元王冕。《江雪》唐代柳宗元,《鹿柴》王维对“空山”。“寻隐者”贾岛“松下问”小童,晚唐杜牧吟《清明》。“谁道群生”在说《鸟》,白居易《池上》“小娃撑小艇”。《秋词》“自古”,刘禹锡“九曲”《浪淘沙》,《小儿垂钓》“稚子”遥见胡令能。《闲居初夏……》宋代杨万里,《画眉鸟》欧阳“随意移”。“大雪”写《青松》,“乡村花园”见萧红。

三年级下册 《蜂》唐罗隐“不论(那)平地”,贺知章《咏柳》比“碧玉”。韩愈“天街”正《早春》,《江南春》杜牧想“千里”。《春日》“寻芳”宋朱熹,王令“三月”《送春》去。“泉眼无声”《小池》映照杨万里,翁卷《乡村四月》绿。“茅檐低小”辛弃疾,《清平乐·村居》。汪曾祺与《荷花》,《花儿学校》泰戈尔也写花。

四年级上册 “远上”《 凉州……》王之涣,“登鹳雀”“白日依山”。“向晚”商隐《乐游原》,昌龄《出塞》“汉时关”。卢纶“月黑”《塞下曲》,《凉州……》“葡萄美酒”催王翰。李贺《马诗》行大漠,《别董大》高适“千里黄云”看吹雁。李白《早发白帝……》,“朝辞白帝彩云间”。韦应物《调笑令·胡马》,罗贯中赞马“奔腾千里”下九天。《捞铁牛》宋朝之怀丙,美国马克吐温坐“小艇”。《哈尔威船长》法国雨果记,英笛福《荒岛日记》选自《鲁宾逊漂流记》。

四年级下册 陈子昂“不见古人”《登幽州……》,贺知章《回乡偶书》曾《咏柳》。李送故人《黄鹤楼……》,《望天门……》中断水东流。《宿建德……》浩然“移舟泊烟渚”,《送元二……》“渭城”王维“独在异乡”《九月九……》。“寒雨”昌龄《芙蓉楼……》,“青山”杜牧《寄扬州……》。刘禹锡“湖光秋月”《望洞庭》,张继《枫桥夜泊》“姑苏城”。北朝民歌“敕勒川”,《……秋思》“枯藤”马致远。罗广斌、杨益言,《红岩》小说乃长篇。戌林“渡河”,《命若琴师》史铁生,《梅雨潭》《背影》朱自清。陈然狱中写“自白”,《囚歌》“为人进出”是叶挺。

五年级上册 汉乐府诗《长歌行》,昌龄“青海”从军行。《荔枝图序》白居易,《春望》“国破”杜甫称诗圣。苏轼《……湖上……》“水光(方)潋滟” ,《六月……望湖……》“黑云……未遮山”。明代文嘉《明日歌》,于谦《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万里河东”陆游《秋夜将……有感》,《月光启蒙》孙友田。振铎《燕子》正翩翩,《野草》顽强原夏衍。臧克家写了《有的人》,《林海》老舍望《草原》。矛盾在《黄昏》,《窃读记》海音。《秋天的怀念》史铁生,《匆匆》而去朱自清。《朝三暮四》出庄子,《聊斋志异》蒲松龄。

五年级下册 板桥“三绝”诗书画,删繁就简……领异标新二月花。王勃送友“城阙”下,高适“千里”《别董大》。《望庐山……》“日(出)照香炉”,《峨眉山月……》映“平芜”。王维渭城《送元二……》,居易《大林……桃花》始盛开。韦应物《滁州……》叹“独怜”。安石《泊船……》“一水间”,《浣溪沙》晏殊“一曲”不简单。苏轼“竹外”《惠崇春江(写)晚景》,《题西林壁》横看成了岭。苏舜钦《淮中……》春阴看草青,《游园不值》叶绍翁。法国顾拜旦《体育颂》,丰子恺写了《黄山松》。《天上街市》郭沫若,《快乐王子》英国王尔德。《史记》有《田忌赛马》《西门豹》,《一只贝》自贾平凹。《鸟的天堂》与巴金,冰心和鸟最相亲。

六年级上册 西汉《苏武(曾)牧羊》,杜甫《蜀相》写“丞相”。《从军行》王昌龄到“烽火城”,《送李判官……》“万里辞家”刘长卿。《悯农》“春种”是李绅,《逢入京使》“故园东望”乃岑参。《贾岛推敲》逢韩愈,安石“到、过、入、满”改成“绿”,《书江西……》“郁孤台下”辛弃疾。陆游《示儿》《诉衷情》,文天祥“辛苦遭逢”《过零丁……》。《西游……》吴承恩,《三国……》罗贯中。《水浒……》施耐庵,雪芹《红楼梦》。清朝郑燮《竹石》说“咬定”,“望门投止”《狱中题诗》谭嗣同。《自题小像》是鲁迅,《卖火柴……》丹麦安徒生。《凡卡》俄国契诃夫,现代冰心《忆读书》。

六年级下册 《观沧海》曹操正“东临”,《龟虽寿》里示壮心。杜甫《望岳》吟“岱宗”,“解落三秋”李峤《风》。王维《使至塞上》走“单车”,志和“西塞山前”有《渔歌……》。居易《赋得古原草……》,《书湖阴……》安石“茅檐(自)长扫”。《夏日绝句》李清照,《少年中国……》梁启超。现代鲁迅写《风筝》,《井冈山》《到韶山》主席感“别梦”。《我的老师》教魏巍,追寻延安祁念曾。《落花生》是许地山,《井冈翠竹》与袁鹰。

王昌龄从军行篇10

唐肃宗(李亨)至德元载(公元756年)初冬,唐朝四万义军与安禄山、史思明十万叛军,在陈陶进行了一场血战。

陈陶:地名,即陈陶泽,位于长安西北。

结果,唐军全部覆没。

当时,48岁的诗人杜甫,在身陷安禄山叛军占据的长安城前夕,路过陈陶泽,真实地写下这场血战的《悲陈陶》一诗:

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陈陶泽中水。

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

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

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军至。

而这场陈陶大战唐军的统帅,就是当朝宰相房g。

房g曾任唐玄宗、肃宗两朝宰相。恰逢安史之乱,唐玄宗怆惶向西逃出长安都城;随之,唐肃宗也逃出长安。无疑,两朝新、老皇逃脱了大难,唯一坚守平叛抗乱的只有宰相房g了。史册这样称赞房g其人:“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中。”

当唐王朝官军主力从潼关防线崩溃后,一败涂地。而这次陈陶之战的四万义军,倒是陕西各地起义的农家善良子弟。四万义军刚刚集结,显然缺乏军事训练和良好的装备――竟然把农村的老牛车赶上前线。大战前夕,宰相房g主动上疏肃宗,请缨收复长安。于是,由肃宗亲自准许文职书生房g亲身挂帅,率领四万农民义军与安史叛军决战于陈陶。最终,唐军惨败。

当时,唐肃宗刚刚登基;可笑的登基地点,却在逃亡途中的关中西部凤翔城,并非都城长安。此君急切希望房g能战胜叛军,支撑处于风雨飘摇的大唐王朝。唐肃宗一听陈陶战败,龙颜大怒,要坚决杀掉房g。

房g无疑成为唐肃宗的替罪羊。

无论是《旧唐书》、《新唐书》,关于陈陶之战的记载,显然是李唐王朝为自己修史,为尊者讳;其中有关g战败的原因,显然不足为凭。只有参看宋代《资治通鉴》的记载,才写出陈陶之战之所以惨败的真正原因:一、四万农民义军,如何正面能够击败十万叛军铁骑呢?二、唐肃宗并不信任房g,他在军队里安插了监军、还有宦官;这些比房g更不懂军事的皇家钦差,胸怀异心,竟然在大战前夕,逼迫房g冒险出兵。房g还有什么独立地指挥权呢?

陈陶战败,唐肃宗唯独拿房g开刀,事出有因。而诗人杜甫又为何因房g获罪受到株连呢?

原来,大唐王朝新老皇帝在安史之乱中,只顾自己逃命,有谁敢于独立中流,抗击叛军呢?房g在危亡之时,独挑平叛重担;当时杜甫对他寄于很大的希望,把房g看作力挽狂澜的诸葛亮。还有杜甫难忘房g的知遇之恩――杜甫曾在逃难路上,被叛军俘获,押至长安城;次年,杜甫设法逃出长安,一路风尘,追寻唐肃宗的踪迹;一直追到凤翔城,见到唐肃宗。当时杜甫与唐肃宗的见面情景,杜甫写在《述怀》诗中:“麻鞋见天子,衣袖见两肘。”

杜甫如此一心向望大唐,唐肃宗难道还会对他心生杀机吗?唐肃宗当场给杜甫封了“右拾遗”之官,职责就是给皇上提意见,也即无冕之王的言官。恰恰在当时,杜甫获得的这个官职,是由宰相房g向肃宗推荐的。

杜甫没有想到,这个官职,由此埋下了他与房g罪案的祸根。

就在唐肃宗当廷一怒欲杀房g时,文武百官无不为房g求情,向皇上求告;作为言官的杜甫,也立即出面,替房g辩白。杜甫更没有想到,皇帝又把刀口对准于他,顿时,朝廷风云骤变,充满杀机――肃宗下旨:我要杀房g,如不杀他就杀你杜甫。

结果,满朝文武官员原先皆替房g求情,现时又一齐替杜甫求情,以保杜甫脑袋。

最后,房g被免职,险些被杀的杜甫也被免职放遂了。

无辜的杜甫,受到房g“有罪”的株连,在刀口下拣回一条老命;于是,他索性远远离开朝廷,又逃亡四川。

房g承受不住“获罪”的打击,离开朝廷,就在四川故乡广汉逝世了。

杜甫虽然受到房g罪案的株连,穷困交迫,但他始终不改的还是对房g的忠诚情谊――他不会随风转舵,更不会落井下石。杜甫的一颗心,一如他的诗,光照青山,光照世人。

杜甫在四川广汉房g的墓地,写了一首凭吊老师长、老朋友的诗《别房太尉墓》:

他乡复行没,驻马别孤坟。

近内无干土,低空有断云。

对棋陪谢傅,把剑觅徐君。

唯见林花落,莺啼送客闻。

如果房g地下有知,他也会悲去喜来――尘世上,还有杜甫这么一个忠诚于友谊的患难朋友,为他,险些掉了脑袋;他死后,朋友还在惦记着。这才是人世间的大爱和至爱。

(二)

唐诗是中国古典文学发展的一座高峰。

流传至今的唐诗,以(清)康熙年间编选的《全唐诗》为证;收录了四万八千九百余首,著名诗人二千二百多位。当时,没有报刊传媒,也没设评奖机构,更无谁去炒作。唐诗又是如何流传的?

唐代文人薛用弱的《旗亭唱诗》,记叙了唐诗传世之谜。

原来,诗人吟出新作,开始在朋友间传诵,或题写在寺庙、景区、石崖上。这个过程,也是对诗作的展示和筛选,让它在民间自然淘劣,自然选优。最终,看它能否广泛流传,能否引起世人共鸣,还在于能否在酒楼上传唱,至关重要。唐代“酒楼”唱诗,可谓举世独创。那时的“酒楼”,并非时下闹市灯红酒绿之地,读过《旗亭唱诗》,所指的酒楼,原是繁华都市里充满诗意的“评诗“的民间演唱会。会上没有权威,只有公平。旗亭,原指酒楼。开元年间(618―713),王昌g、高适、王之涣三位诗友,还未成名,虽有诗作,却寂寂无名,徘徊诗坛之外。

一个雪天,三位诗友,进入长安城东的一处酒楼消遣;虽然他们都是大唐王朝的“县丞”等官,但毫不张扬,低调作人,一如普通市民:悄然自动坐在酒楼一方背眼的角落,等待观尝舞台的歌曲演出。

不一会儿,四位美艳的歌星(笔者注:当时名为艺伎)轮番出场。在她们出场前夕,三位诗友并不知情演唱曲目;王昌龄与高适、王之涣在私下小声商议:“看看有没有演唱咱自己写的新诗?如果有,咱诗友比赛比赛!”并商定,各人在墙上以手指画票,以票为证。王昌龄为什么要出这个点子?因为他们都知道,酒楼唱诗,已经形成长安的风气;但他们心里还没有底气;自己写的,酒楼能否过关,只有顺其自然,强求不得。

第一位女歌星华丽出场了,唱道:

寒雨过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听到她唱的是自己的《芙蓉楼送辛渐》,得意地在墙上画了一票。

第二位女明星出场了,唱的是高适的绝句:“开箧泪沾臆,见君前日书。夜台何寂寞,犹是子云居;”高适满足地笑了。

第三位女明星登场,唱的是王昌龄的《长信秋词》:“奉帚平明金殿开,强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王昌龄两次得票,也乐坏了三诗友。但王之涣内心深处,却黯然神伤,失望落寂;眼看诗友们一个胜利晋级,一个“梅开二度”,自己却灰头土脸,名落孙山,对不住诗友,也对不住自己;于是,他暴发出不服输的怨气和怒气,而对诗友们,这个率真而诙谐的书生,当场打睹:“假如下一次还无我的诗,我甘心认输;假如下一场唱出我的诗,就请好友钻进床下,给我跪拜!”王之涣的睹牌,说得俩诗友笑泪交替,因为他们坚信,王之涣胜券在握,只是时候未到,但他们仍然捏着一把汗,因为演唱会临近落下幄幕。

第四位女歌星出场了,唱出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L不度玉门关。”奇了!灵了!神了!王之涣此刻惊喜若狂,呼叫诗友:“乡巴佬!钻床!”他与诗友们开怀畅笑,笑得也忘记了自己打赌,忘了让诗友钻床。

当女歌星明白了这几位狂人狂笑的原因之后,才知道他们原是歌曲的词作者,巧遇知音,相见恨晚。她们还特意邀请诗仙们入席饮酒;诗香、酒香、歌香,漫溢诗都长安。

酒楼唱诗,并非小说家言,笔者查了许多史料,决非以讹传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