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英雄吕不韦十篇

时间:2023-03-26 08:04:01

乱世英雄吕不韦篇1

关键词:三国演义;吕布;形象

一、骁勇善战世名将

吕布具有超人的胆略和气概,如诛杀董卓就突出地表现了这一点。在虎牢关关羽温酒斩华雄后,吕布骤马横戟力敌刘、关、张三将。关羽、张飞是名冠中原、诸侯丧胆的旷世名将。然而吕布竟单枪匹马与二将大战几十回合,威震寰宇。这样的描写除显示了吕布超人的武艺外,更表现了他一身是胆的英雄气概。由此可见吕布勇猛非同一般,若不是被群殴,十八路诸侯早就大败而回了。

关于濮阳大战史书上说得也很简略。吕布又在濮阳城外大战曹操六员虎将。许褚、典韦两将夹攻,左边夏侯、夏侯渊,右边李典、乐进齐到。典韦、许诸可比关羽、张飞,夏侯两兄弟胜刘备远矣,况且还有李典、乐进。吕布在这场战斗中的表现近乎于神。

二、有情有义真性情

吕布叛杀丁原,吕布确实算得上是“见利忘义”的“无义小人”,但吕布的某些行为,即使让最看不起吕布的人来评说,也不好给之以“无义”“义薄”之类的恶誉。如吕布助王允杀了董卓之后,因王允对卓之余党操之过急,引来了祸乱。李、郭汜等人引兵攻破长安,吕布拦挡不住,只得撤离长安,以“别图良策”。危乱中吕布先去救护王允,只是王允不肯离开长安,“再三相劝”无效。这时吕布再要去救护自己的家小已来不及了,最后只得弃却家小,飞奔出关。而谁都知道吕布是很爱自己的妻妾的,在吕布的天平上,丢却妻小,可绝不仅仅是丢了一件“衣服”的分量。平心而论吕布危乱中不忘先去救护王允,以及两度不害刘备妻小,无论如何应该称得上是有情有义的。

三、有勇无谋终败亡

威震遐迩的一代名将吕布最终兵败身亡了。吕布爱自己的女人胜过一切。他既能优待尊重敌手的妻小,又能深爱自己的妻妾。当下邳被围时陈宫向吕布献策,由吕布带领一部分兵将出屯城外、

陈宫守下邳,成犄角之势,可破曹军,吕布认为“极是”。可临要出发这际因舍不得发妻之爱,放弃了这个计策,终于导致了最后的失败。这固然说明吕布“无谋”,目光短浅,但较刘备把妻子看作衣服,还是更具几分人性的。这就是吕布:因贪恋妻妾的爱,把战争的胜负置之一边;为了得到一个心爱的女人,放着稳稳当当的富贵路不走,甘愿冒险,置地位权力于不顾。

这样的人物形象,不仅是在《三国》中就是在整个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也是罕见的。他颇有几分像莎士比亚笔下的安东尼,安东尼为了埃及女王――克莉奥佩特拉的爱人,可以把他的事业、权

势、雄心壮志、军人荣誉统统牺牲掉。当然在别的大英雄们看来,像吕布如此的“贪色”实在可鄙,不屑一顾。这恰如莎士比亚在《安东尼和克莉奥佩特拉》剧中写到的:“天神给我们缺点,使我们成为人。”吕布是有“缺点”的,唯其如此他才是可信可感的人。他的缺点之一是纵情,但纵情胜无情,他比那些把妻子看作衣服,或以妻女为代价向上爬,甚至杀妻以获取富贵的英雄们,高出一筹。怪不得水浒梁山好汉中有人“平昔爱学吕布为人”。

乱世英雄吕不韦篇2

----读后感

(广西师大政行学院08级马哲硕士 李圣雷)

前天我去乐意超市购物顺便在二楼看书找到一本好书《千古一帝秦始皇》,首先我被李白的诗句所吸引: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雄图发英断,大略驾群才。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铭功会稽岭,骋望琅琊台……啊!也只有我们的诗圣才能够把嬴政说的那么伟大,那么?古绝后。秦始皇为什么能够名垂千古?为社么能够功高三皇,绩胜五帝?

要知道他是帝王,他是天子啊!他的命可不是凡夫俗子的命,他是脚踏三山,手托日月代表上天在人间统治与管理百姓的帝王。当然这样说是唯心的,我只是想告诉大家他虽然与我们一样有血性,但是他却做出了我们望尘莫及的事情。毛泽东有句诗说的好: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乾坤不自由。个人盛衰得失天时地利人和三因素互相作用。

乱世英雄吕不韦篇3

   《三国演义》小学生读后感

   《三国演义》是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这一长篇巨著的作者是罗贯中,他从刘备、关羽、张飞三人从桃园结义开始,以三国时期魏、蜀、吴三个国家相互斗争为主要内容,讲述了东汉末年至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的战争故事。

   先来说说曹操这个人物带给我的启示。曹操在《三国演义》中被称为奸雄,可能是因为他的儿子篡了汉。他说刘备与他是并世英雄,说得刘备都不敢听,但是他没有杀刘备,虽刘备正是他的瓮中之鳖。还有一个人物与曹操差不多,那就是刘备了,他以仁义当先,他热爱百姓。刘备在落难时,还带着百姓逃命,他管理一个新野,或是徐州,都是实施仁政,得到了百姓的爱戴。

   但不论是曹操还是刘备,他们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非常注重人才,曹操失了一个吕韦,祭奠时他不哭自己曹家的人,独哭吕韦。徐庶被曹操“拐骗”到那边,在送别时,刘备哭着送别,还要砍掉挡在前面的竹林,后来徐庶才又回来推荐了诸葛亮。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谋,而且一生谨慎,鞠躬尽瘁。他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骂死王朗,空城计,七星灯,以木偶退司马懿,锦囊杀魏延,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正因为如此,刘备三顾茅庐更是成为聘用人才的典范。

   读过这本书之后我受益匪浅,而以上几人也给了我很深的感受,他们很值得我学习。

   《三国演义》小学生读后感

   在这个假期里我读了《三国演义》一书,我受益匪浅。 《三国演义》是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以描写战争为主,反映了魏、蜀、吴三个政治集团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大概分为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在广阔的背景下,上演了一幕幕波澜起伏、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成功刻画了进两百个人物形象,此书的作者罗贯中将三十六计融汇于字里行间,既有情节,也有兵法韬略。

   我喜欢像“滚滚长江东逝水……”这一类脍炙人口的诗句。“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些语句也富有很深的含义。书中还有上百个人物、它写的庸主献帝、刘禅、无能之辈吕布、气量狭隘的周瑜,长厚的鲁肃,勇者张飞、这些人物给了我很深的教育。

   最令我有所感受的是这本书当中所描述的几个英雄人物。先说关羽。这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千里走单骑、五关斩六将。我认为虽降了敌,但最后还是回来了,不但仍算忠,而且还要算一种难得可贵的忠。再说我喜欢的诸葛亮。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谋,而且一生谨慎,鞠躬尽瘁。他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骂死王朗,空城计,七星灯。

   总的来说,读过这本书之后我大开眼界,而书中的情节也给了我很深的感受,书中人物的优秀品德、智慧值得我学习。

   《三国演义》小学生读后感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这句话正是《三国演义》的开篇词。此时此刻,我心中顿时热血澎湃,眼前展现的是那一幕幕感人的故事。而我尤其被书中关羽的故事而感动。

   关羽兵败,退走麦城。途中被东吴兵所擒。吴王以高官收买关羽,却因关羽内心顽强不屈,直到临死,他也神态从容,英勇赴死。他那坚强不屈的精神让我无比感动。

   读完这一章节,我体会到了关羽的坚定。他的意志坚不可催,他没有低头折节,没有逆来顺受。他的心是坚定的,是高尚的,是美好的,他就像那些革命烈士一样,毫不在乎自己的生命,把国家放在首位,这是一种多么崇高的品质啊!正是他那不投降的精神,唤醒了我的勇气。有人曾说:”人总是要死的,但有的死得比泰山还重,有的死得却比羽毛还轻。”我认为关羽就死得比泰山还重!

   在中国革命史上也有许多与关羽一样坚强不屈的人。如"刘胡兰,她被敌人抓住,她宁可葬身火海,也不愿意暴露了重要的消息。对她来说,敌人的刺刀不算什么,坚定自己的意志才是第一!

乱世英雄吕不韦篇4

关键词:《三国演义》 曹操 形象 复杂性

曹操在《三国演义》中是举足轻重的人物,也是塑造得最成功的艺术典型。从曹操第一次在小说中出场时,作者便通过许劭的口品评他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给读者留下了概括的、深刻的印象。其形象是生动的、复杂的,他既是一个集“忠”、“奸”、“善”、“恶”于一身的绝代奸雄,又是一个具有远见卓识和雄才大略的杰出政治家、谋略家和军事家。

一、能臣之心

许劭认为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这句话可以有两种解释:一种是处在治世就是能臣,处在乱世就是奸雄;第二种解释是你治理天下就是能臣,扰乱天下就是奸雄。那么曹操到底是做能臣还是做奸雄呢?其实曹操原本是想做能臣的。在汉王朝分崩离析的转型关头,他最初的信念是复兴汉室,充当力挽狂澜、安国定邦、忠于汉室的能臣,企望青史留名,为万人敬仰,所以他有任北部尉时,“不避豪贵”,棒责蹇硕之叔的治绩;有平黄巾起义的冲锋陷阵;有十常侍专权时,提出先正君位,然后图贼,忠义凛然,顺乎民意;有单身行刺董卓的智勇;有讨伐董卓的首举义旗,目的都在匡扶汉室。而最能表现他忠于汉室的,便是为国除贼,刺杀董卓与组织联军,讨伐董卓两个壮举。

小说描写灭黄巾起义以后,董卓专权,诛杀后妃,鸩酒灌杀少帝,篡逆之心昭然,朝廷百官慑于,无计可施,皆哭无休,唯曹操笑曰:“满朝公卿夜哭到明,明哭到夜,还能哭死董卓否?”[1]35当即表示:“操虽不才,愿即断董卓头,悬之都门,以谢天下。”[1]35并冒着斧钺危险,单身行刺董卓。虽然行刺失败,曹操讨贼之意弥坚,逃归陈留,即举义旗,作檄文,招募兵勇,誓讨董卓。在他亲笔草书的檄文中,声讨董卓“欺天罔地,灭国弑君”,“秽乱宫廷,残害生灵”,“狼戾不仁,罪恶充积” ,[1]40声明自己兴师讨伐是“扶持王室,拯救黎民”,[1]40替天行道,“共泄公愤” 。[1]40为此,他没有计较个人得失,推举家族号称“四世三公”的袁绍为讨董联军的盟主,但袁绍庸才无谋,明哲保身,不求进取,当董卓弃洛阳而去,“正可乘势追袭”,“一战而天下定” [1]51的时候,袁绍对曹操的建议置之不理,各路诸侯都各怀私心,相互观望,按兵不动。曹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星夜孤军追赶董卓,结果中箭、被擒,死里逃生,大败而回。由此可见,曹操以治国安邦、扶持汉室为己任时,是一名“能臣”,不仅未见丝毫篡逆之心,而且完全可以称得上是忠直感人、谋略超人、胆量过人的汉朝忠臣。

二、狡猾奸诈

“奸”是曹操性格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在书中通过一系列事实,从各方面出色地塑造了曹操的“奸雄”形象。

《三国演义》中有一段描写他幼时对长辈的欺瞒。小说描写曹操幼时好游猎,喜歌舞,有权谋,多机变,且常游荡无度,他的叔父见了就告诉曹操的父亲,因此曹操常受到父亲的指责。为了使父亲不相信叔父的话,有一次他在碰上叔父时假装中风,叔父急忙告诉他的父亲,曹父赶过来却见他安然无恙,他乘机诋毁叔父,取得了父亲的信任。他闻过不但不改,还起嫌恶之心,耍手段,蒙骗长辈,由此可见曹操从小便奸猾。

而最能表现曹操奸诈的是在官渡之战时,当时曹操军粮已尽,情况万分危急。袁绍的谋士夜晚来投奔他。他先是“不及穿履,跣足出迎,遥见许攸,抚掌欢笑,携手共入”,[1]63接着是“先拜于地”,说:“公乃操故友,岂敢以名爵相上下乎!”[1]263语言和动作显得非常诚恳热情,无非是想从许攸口中套出袁绍的军事秘密。可是,当许攸真想献计帮助他,问到他关于军粮的实际情况时,他却一再说假话,表现得十分狡狯。他说:“可支一年。” [1]263又说:“有半年耳。” [1]263又说:“实可支三月耳。”[1]264最后好像真是说了实话,“附耳低言”说:“军中止有此月之粮。”[1]264装得极其诚恳。直到许攸拿出了被袁绍军截获的曹操亲笔告急信时,他才不得不承认,事实是“粮已尽矣”。[1]264难怪许攸会感叹:“世人皆言孟德奸雄,今果然也。”[1]264这一段描写,充分地揭露了曹操口是心非、狡猾奸诈的本性。

三、凶暴狠毒

曹操有一句“名言”:“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是他的处世哲学,也是他的恶的核心――极端利己主义――又是他的种种恶行的根源。小说写曹操杀吕伯奢一家的情节,就是他的这种处世哲学最集中的表现。曹操谋刺董卓失败,在被追捕中逃到了吕伯奢家。吕伯奢冒着藏匿逃犯、罪诛三族的危险,杀猪沽酒,盛情款待,而曹操仅以闻“磨刀之声”和“缚而杀之”之语,竟疑心图己,杀其全家,尤其在明知误杀之后,为了自己的安全,又杀死了对他情深义重的吕伯奢,其凶残不义,令人发指。

小说中还多次描写曹操滥杀无辜的情节。比如他为报父仇,竟“悉起大军,洗荡徐州”, [1]86下令“但得城池,将城中百姓,尽行屠戮”。 [1]86果然,“大军所到之处,杀戮人民,发掘坟墓” ,[1]87实行血腥的屠城政策。曹操不仅公开滥杀,而且还“醉中”杀人(刘馥)、“梦中”杀人、“借刀”杀人(祢衡、许攸),因疑心图己而害死了神医华佗。

曹操在自己处于不利地位时,很善于使用嫁祸于人的卑劣手段来达到损人利己的目的,杀管粮官王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小说描写曹操在寿春与袁术作战时,因为兵多,“日费粮食浩大”,且“相拒月余,粮食将尽”,[1]154他命令管粮官王用小斛发粮“权且救一时之急”。[1]154当王按他的指示去做了之后,曹操发现兵士“无不嗟怨,皆言丞相欺众”,[1]154这时曹操却把王找来提出要借他的人头,并说:“不杀汝,军必变矣。” [1]154然后不容分说就把王推出斩首,以“盗窃官粮”的罪名“悬头高竿”示众。

曹操对政敌和异己力量采取的是极其残酷的镇压。对要毒害自己的吉平断指、割舌,死后还分其尸。更为残忍的是因“衣带诏”之事,将“董承等五人,并其全家老小,押送各门处斩。死者共七百余人”。[1]212为斩尽杀绝不留后患,就连怀孕五个月的董妃也不放过。因伏后、伏完欲害曹操事发,曹操将伏后“乱棒打死”,“将伏后所生二子,皆杀之。当晚将伏完、穆顺等宗族二百余口,皆斩于市”。[1]571其凶残、狠毒的面目暴露无遗。

四、曹操的“善”

虽然作者罗贯中在曹操身上安排了许多杀人不眨眼的情节,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曹操在杀人如麻的同时,也具有“善”的一面。

(一)爱惜良臣

曹操思贤若渴,惜才爱才,对其谋臣武将真诚相待。宛城之战时,典韦为救曹操壮烈而死,曹操后在哭祭典韦的时候说:“吾折长子、爱侄,俱无深痛;独号泣典韦也!”[1]148失去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都没有失去典韦深痛,可见,曹操是多么的惜才。

而最能表现曹操思贤若渴、爱惜人才的,要数他对待关羽了。对于关羽,曹操是仰其忠义,爱其神武;动之以情,结之以恩;雅意殷勤,煞费苦心。曹操曾企图以美女、金帛、锦袍、赤兔马收买其心,但是并没有感化关羽。当得知关羽封金挂印,千里寻兄时,他知道难以阻留,当时程昱劝曹操“追而杀之,以绝后患” ,[1]232但曹操深有感触地说:“财贿不以动其心,爵禄不以移其志,此等人吾深敬之。”[1]232不仅不杀关羽,反而赠金赐袍,亲自送行。关羽一路受阻,过闯五关斩六将,曹操不仅不恼,反而遍行公文,命诸关放行。因为思贤才会千方百计地感化关羽,因为惜才爱才,才会成全关羽寻兄。

(二)爱民之心

《三国演义》中有不少情节体现了曹操体恤百姓。

在征张绣时,他使人遍谕村民和各处官吏,“吾奉天子明昭,招降讨逆,与民除害。方今麦熟之时,不得已而起兵,大小将校,凡过麦田,但有作践者,并皆斩首;擅自掳掠人财物者,并皆诛戮” ; [1]155在征袁术时,曹操号令三军“如有下乡杀人家鸡犬者,如杀人之罪”为的是不忍让百姓的粮食和财物被军队践踏和掠夺。当自己的马惊窜入麦田,践踏麦苗时,曹操“割发代首”,以严军令,最后是“万军悚然,沿道之民,秋毫不犯”。[1]156

“曹操仓亭破本初”之后,令人探得冀州虚实,众皆劝曹操急攻取之。曹操却说:“现今禾稼在田,恐废民业,姑待秋成后取之未晚。”[1]273为民食而放弃唾手可得的冀州,这正是曹操体贴民情之处。

官渡之战后曹操定冀州,下令免征冀州百姓的租赋,以稍偿战争给冀州人民的损失。

所有这一切,都表现出了曹操的民本思想,体贴民情、知民之苦。

(三)胸怀宽广,不计前嫌

官渡之战打败袁绍后,从袁绍的“图书”中搜出许多“许都及军中诸人”与袁绍暗通的书信,有人主张“逐一点对姓名,收而杀之”,[1]268曹操不许,说:“当绍之强,孤亦不能自保,况他人乎?”[1]268命尽焚烧书信,不再追究,表现出了曹操的大度,不计前嫌。

陈琳曾为袁绍草讨曹操的檄文,不但细数曹操的“罪恶”,而且辱及曹操的祖、父,并且极其丑诋。但后来陈琳被曹操俘获后,左右都劝曹操杀了陈琳,曹操却怜其才而赦之,并命为从事。张绣曾追得曹操走投无路,并杀死其长子、侄儿及爱将典韦,但后来张绣来降时,曹操执其手曰:“有小过失,勿记于心。”[1]202简简单单的八个字,让惴惴不安的张绣顿时如释重负。刘备曾两次落到他的手里,他也没有听人劝告加以杀害,理由是“不可杀一人以失天下人之心”,“除一人之患,阻四海之望” ,[1]145不为也。这些都表现出了曹操有度量,而且“不念旧恶”。

(四)富于人情味

曾经有恩于曹操的陈宫被曹兵所擒时,曹操对他是有所留恋的,无奈陈宫一心想就义,曹操是起身哭着送陈宫行刑的。在陈宫死后,曹操将他加以厚葬,并厚养他的老母妻子。

曹操临死之时,令近侍取平日所藏名香,分赐诸侍妾,并嘱咐她们“勤习女工,多造丝履” ,[1]666以维持日后的生计,表现出了一个将亡之人对身边亲人的无限留恋与牵挂之情,表现了曹操也有儿女情长。

五、雄才大略

曹操驾驭群英,统帅雄师,纵横天下,扫灭群雄,统一北方,并为其子代汉称帝、天下统一于晋奠定了基础。这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的才智和谋略。诸葛亮评价说:“曹操势不及袁绍,而竟能克绍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1]328“曹操足智多谋,其用兵也仿佛孙、吴”。曹操的确是一个具有远见卓识、雄才大略的智者,他具有政治家的眼光、军事家的韬略、谋略家的决断。

曹操是个有远见的政治家,这集中表现在“诛宦讨卓”的宫廷政治斗争中。东汉末年,宦官专权,大将军何进欲尽诛宦官,夺取政权。曹操谏曰:“宦官之势,起于冲、质之时,朝廷滋漫极广,安能尽诛?倘事不密,必有灭族之祸。请详察之。”[1]18曹操的见解无疑是正确的。因为宦官由来已久,其势甚盛,爪牙遍布朝廷,且头领常有帝侧,诛时易误认为弑君;其耳目又多,诛易泄机密,随时都有灭族之祸,自然应慎之又慎。然而曹操的正确意见却被何进叱为“汝小辈安知朝廷大事” [1]18而否定。灵帝死后,又要诛宦官,曹操主张:“今日之计,先宜正君位,然后图贼。”[1]18这再一次表现出曹操顾全大局、争取主动的远见卓识。因为只有先正君位,才有号召力和凝聚力,才能名正言顺地讨贼,应该说这是颇富政治斗争经验的见解;但由于何进的昏聩和刚愎自用,曹操的建议仍未被采纳,以致宦官之祸不仅未除,反而愈演愈烈。后来满朝官员商讨如何诛灭宦官时,袁绍主张“可召四方英雄之士,勒兵来京,尽诛阉竖”。[1]20曹操则主张“若欲治罪,当除元凶,但付一狱吏足矣,何必纷纷召外兵乎?欲尽诛之,事必泄露,我料其必败也”。[1]22曹、袁主张,正误分明,而昏庸的何进却不纳曹操忠言,而采纳了袁绍的“倒持干戈,授人以柄”的错误策略,特别是在宦官要谋杀何进的危急关头,他仍不听曹操的“先召十常待出,然后可入”的良策而贸然入宫,结果不出曹操所料,何进立遭杀身之祸,可见其智愚不可共谋。

小说中最能表现曹操“机智”的是在“谋董贼孟德献刀”一回中,曹操为了刺杀董卓,勇敢地只身闯入相府,直至董卓睡觉的床边“恰待要刺,不想董卓仰面看衣镜中,照见曹操在背后拔刀,急回身问曰:‘孟德何为?’”在关键的一刹那,曹操利用“恰待要刺” [1]36这个持刀的动作立即跪下说:“操有宝刀一口,献上恩相。”[1]36董卓当时全然被蒙骗,收下了宝刀。曹操凭借他的机智果断,从而在当时化险为夷。

作为一位有谋略的军事家,曹操在指挥打仗时,常常不是以“力胜”,而是以“智取”,“兵不厌诈”在曹操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濮阳之战,由于他轻视吕布有勇无谋,中了陈宫的计,烧须伤臂,几乎丧命,但他马上又以“诈死治丧”欺骗敌人,把吕布打得一败涂地;潼关之战,开始虽有弃袍割须、避箭夺船的狼狈,却终因巧施离间计和调度有方,使马超、韩遂火拼,大胜西凉兵马。

六、形象复杂性形成原因

曹操的性格特征,自然也不会是曹操这个人与生俱有的,而是他生活、活动于其中的那个特定的历史条件的产物。分析研究曹操的性格特征必须把他置于东汉末年以“乱世”为特征的社会环境中去把握。以“乱世”为特征的时代背景便是形成曹操形象复杂性的社会土壤。

《三国演义》一开卷,展现的是一幅历经桓、灵、少、献四帝的东汉末年黑暗的社会画面――我国历史上一个政治腐败、皇权无尊、战争频繁的时代。由于土地兼并剧烈,地主剥削残酷,官府徭役繁重,政治腐败不堪,终于爆发了规模巨大的黄巾大起义,皇帝如同傀儡纵在军阀手中,中央政府名存实亡,豪强势力纷纷割据称雄,逐鹿中原。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激烈,呈现出高潮。作者以沉重的笔调揭示出这个“乱世”的时代特征:“群盗纵横半九洲,干戈满目几时休”、“九洲犹虎豹,四海未桑麻” [2]的残酷现实,不可抗拒地震撼着人们内心深处,无情地在人们面前展示出你争我夺、弱肉强食的吃人世界终于战胜了忠孝仁义、礼让诚信的理想观念;君仁臣忠、父慈子孝的伦理关系不得不让位于钩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小人逻辑。而曹操正是在这种斗争中成长起来的,也是在这种斗争最激烈的时候走上政治舞台的。在这种生活环境中,处处充满了尔虞我诈、相互倾轧的政治斗争,要么一有机会就会张口“吃人”,同时又时时怀着被人吃的恐惧。原本是想做“能臣”的曹操看清封建社会是治世少而乱世多,在诸侯角逐的残酷战争与皇权周旋的政治斗争激流里,要想达到胜利的彼岸而不被淹死,必须处处潜藏图人之心而不为人所图;要想不被别人所吞噬,就要使自己成为强有力者,创造吞噬别人的条件。作为那个时代斗争中凭自己的个人奋斗成长起来的曹操,如果缺少毒辣残忍极端利己自私的封建地主阶级世界观,不说想逐鹿中原,统一北方“挟天子以令诸侯”,就是连立足之地都是无处可寻的。

社会环境的险恶再塑着人的品格,于是曹操的真实面目往往被表象所掩饰,致使他的内心世界变得复杂多变,甚至捉摸不透。他既爱民安民,免除赋税,安定战乱,又血洗徐州,妄杀无辜,视民草芥;他既爱才若渴,四处访贤,拜为上宾,又难容祢衡,逼死荀;他宽宏大量,焚书不问,义释关羽,又气量狭窄,狐疑心虚,刚愎自用……这种相反相成的复杂因素,是一个人长期的生活经验、民族意识和传统文化诸方面在心底的积淀。这些所作所为虽受制于特定的具体环境的变化,从中透露出曹操内心深处的反复无常。是东汉末年的乱世造就了曹操极端利己主义的世界观和人生观,造就了曹操的“奸”和“雄”,造就了曹操形象的多样性。由于位高权重,树敌太多,他既要严阵以待四方诸侯的作乱,还要时时提防周围众多人有暗算,使他必须具有猜疑、凶残、奸诈的一面。这是环境在强制着人物的性格和行为,是那个常有不测之变的焦虑的社会环境对人异化的结果。

小说中的曹操既有攻城略地、暴虐害民、甚至血洗徐州之类的暴行,又有“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和严纪爱民的作为;既有“挟天子以令诸侯”、逼宫杀后、僭越不臣的行径,又有为汉室讨伐群雄而愿做忠臣的壮举;既有杀吕伯奢时的猜疑,又有“焚书不问”的宽宏大度;既有“梦中杀人”和“借首”平忿的狡诈、残忍,又有放关羽、哭典韦的惜才重义……总之,曹操的形象是生动的、复杂的,其形象的种种方面看似相反、对立、冲突,但在曹操身上却显得那样和谐,曹操形象是矛盾、统一的完美、集中体现。

参考文献

[1] 罗贯中.三国演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2] 熊礼杭.论曹操性格特征及其形成的原因[J].零陵学院

学报,2004(4).

[3] 易中天. 品三国[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6.

[4] 陈继征.论曹操的“奸”与“雄”[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2000(9).

[5] 李新年.罗贯中笔下的曹操[J].大庆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6

乱世英雄吕不韦篇5

他是幸运的。年幼一直在赵国当质子,十三岁父亲去世,他回国继承皇位,却一直被“仲父”吕不韦架空着,在他二十一岁行完了成人礼之后的两年内,解决掉了吕不韦和其他一切对他造成威胁的人,同时他开始亲政,对东方的六国采取了军事行动,他继承了父业,并在他的手中发扬光大。他采用了远交近攻、分化离间的策略,先后灭掉了韩、魏、楚、燕、赵、齐六国以及周边附属小国,统一了大半个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多民族、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

他是有智慧的。他的成败取决于他会用人,在他的手下,有一批很有才干的文臣武将,文臣如谋士李斯和尉繆。善于心计的姚贾和顿弱,武臣则是蒙恬、蒙武 王翦。尤其是李斯,秦皇与李斯君臣三十年,有始有终,关系相当融洽密切。他同臣子相处,能伸能屈,即使臣下对他颇有微词,他也充耳不闻,继续笼络。他的大度不用于一般的庸人。运用了远交近攻的策略,用了十年的时间,统一了六国,结束了战国时期诸侯割据的局面,而且在事成之后,他也没有杯酒释兵权之类的举动,还是任由那些功臣宿将,继续委以重任。

他是有创新的,他改变了历来的帝王的称号,他让大臣讨论他的称号,由于之前三皇五帝的旧称呼存在,就提议帝或皇,但秦皇觉得自己功劳超过三皇五帝,然后自己为自己起了皇帝,并直接管理政权,并没有像原来那样,分封诸侯国,让诸侯有各自的封地,最终导致造反,而是自己独裁。他把自称改为朕,把妻子称为皇后,把父亲称为太上皇,母亲为皇太后。他又统一文字,尺寸,升斗,统一了国内的度、量、衡制。

他是自私的。为了巩固集团统治,他下令修建长城,西起陇西,东到辽东,东西加起来长达万里。为了防止天下人造反,他没收天下兵器,把其融化铸造了十二个铜人,为了专制中央集团和传达命令的方便,他修建国道。宽五十步,每隔三丈就种上一棵树。为了防止后裔贵族们起兵反叛和自己监视其方便,他把四处的后裔贵族富商迁到了咸阳。

乱世英雄吕不韦篇6

读了《三国演义》我受益匪浅,学到了很多的东西,如刘备的道德,诸葛亮的智慧,曹操的深谋,张飞的勇敢,关羽的为人等。读了一遍又一遍,这是一本书,也是一段历史,更是一部文学精华,下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关于《三国演义》读后感,请您阅读。

《三国演义》读后感1我到现在读过很多本好书,有《论语》《三字经》还有《海底两万里》和《八十天环游地球》可是这些都不是我最喜欢的,我最喜欢的还是在中国畅销了几百年的中国四大名着之一——《三国演义》。

要提起《三国演义》这本文学名著就不得不提起写他的著名小说家罗贯中了,罗贯中生于元末,猝于明初,据说在朝廷更替的变动中,它曾参加了张士诚的起义活动,在写《三国演义》一书时,他一方面剔除了司马仲相阴断狱,刘备太行山落草之类荒诞的情结,添加了一些正史和诗词书表以加强历史性,另一方面又对艺术进行了大量加工。,使得文字流利,形象生动,故事情节上丰富多彩,他作为一个杰出的小说家与戏剧家,罗贯中除了《三国演义》外,还着有历史演义《隋唐两朝职传》《残唐五代演义传》及杂剧《宋太祖龙虎风云会》等杰出的文学作品。

《三国演义》的故事精彩纷呈,分一百二十回,优秀的片段很多,有连环计,一部分取于第八回“王司徒巧使连环计,董太师大闹**亭”和第九回“除暴凶吕布助司徒,犯长安李催听贾诩”中选的,故事为董卓进京后废杀少帝,纵兵杀掠奸淫,无恶不作,越骑校尉伍孚与骁骑校尉曹操刺杀董卓不成,一死一逃;渤海太守袁绍联络17路诸侯讨伐失败,董卓更加骄横残暴写起。司徒王允表面趋奉董卓,回到府中忧心如焚,仰天垂泪。府中歌妓貂婵大义献身,与王允共定“连环计”:先将貂婵许嫁吕布,后献与董卓;貂婵从中取便,离间董卓吕布父子反目。王允又多方结好友吕布,晓而大义,终于使吕布杀死了董卓,为朝廷出掉了大恶。这一段故事情节波澜起伏,人物性格鲜明,董卓的骄横跋扈,王允的深谋不漏,吕布的反复无常,均令人过目不忘,貂婵虽然是虚构的人物,但是仍然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很能显出作者的途述故事的能力和塑造人物的功力。

我觉得《三国演义》真如它的开篇词说的一样,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涛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椎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三国演义》读后感2《三国演义》通过描写了东汉末年魏·蜀·吴三国的争霸之事,体现了天下大势久分必合,合久必分的真理,读完全书,掩卷长思,最吸引我的还是书中的人物。

自古以来,得民心者得天下,就如《隆中对》中所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孙权具有江东三世,刘备凭何能与他们争强,除了一个大汉皇叔的身份,他也不过是一个小老百姓罢了。凭什么能让百姓归心,凭什么能让卧龙,凤雏尽为他所用,原因只在人心二字。因为他对百姓好,宁天下人负我,我也不负天下人,宁日行十里也不弃百姓于不顾,所以百姓愿意跟着他。因为他待手下好,思贤若渴礼贤下士,三顾茅庐就是最好的证明,所以能让诸葛亮和手下诸位将领为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一切皆因他的仁爱。

刘备是仁的代表。

相较刘备,我则更偏爱诸葛亮,羽扇纶巾,八尺男儿,仅二十七岁之龄就拥有安邦定国之才,三国中的孔明实在是一个让人无法不着迷的人物。未出茅庐而知天下三分·博望用兵·舌战群儒·巧借东风·平定荆益·七擒孟获······自他在这本书中出现,所成就的每一件事都可被千古传诵。更难得的是他的忠心,为报刘备知遇之恩,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事事亲力亲为,即使明知后主昏庸无能,他也不取而代之,反而是更尽心竭力的兴复汉室。他出山时曾说待功成之后必当归隐,但最后却在五丈原丢了性命,有一首诗曾叹“身未升腾思退步,功成应忆去时言。只因先主叮咛后,星落秋风五丈原。”正因为他这些品质,所以我分外敬重他。白居易赞他”托孤既受殷勤礼,报国还倾忠义心“。

虽然他没有成功扭转三国归晋的结局,但他已成功改变了三国,没有他,就没有这个我心中的三国。

诸葛亮是智的化身。

凭心而论,其实我并不欣赏关羽其人,他的傲慢,他的自视清高,都让我无法从心里尊敬这个被万人景仰的关公。但他的义是我所不能否认的。他可以为了兄弟之谊放弃高官厚禄,过五关斩六将,只为和兄长并肩作战。他也能为了以前的恩义,冒着砍头的危险,华容道义释曹操。

关羽是义的诠释。

三国中的人物各有千秋,正是他们构筑了这段传奇,让无数人沉醉其中。

《三国演义》读后感3“东汉末年分三国,烽火连天不休,儿女情长,被乱世左右,谁来煮酒……”当我听到林俊杰的这首昂扬的《曹操》时,心中不觉燃起了对三国的热情,仿佛三国时期发生的种种都在我的眼前展现出来。

三国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也是故事发生的重要时代,但同时也是一个令人心惊胆战的时代,在这个烽火肆意的背景里,我们目睹了一场又一场激烈的战争,我们看到了一个又一个家破人亡的场景,我们听到一声又一声的呼唤,呼唤着我们前去拯救他们……

这就是罗贯中著的《三国演义》,演义了三国时代的风风雨雨。

三国创作的背景是古代,所以使用的是文言文,读起来会有点麻烦,有的人觉得麻烦,于是就选择了白话版的三国,但其实读最经典的还是更原滋原味。

这本书的主要内容讲张角,张梁,张宝黄巾起义,刘备,关羽,张飞桃园三结义之后,三兄弟开始打天下,以及当中发生的事。我读了这本书真是受益非浅,看,诸葛亮的出现使三国变得更有意义,真是进入白热化阶段。火烧新野,草船借箭,智取汉中,七擒孟获,智取三城等都是诸葛亮的“杰作”,就连他死了的时候也机关算尽。

我总想着,若无诸葛亮,刘备根本就不可能建立起蜀国,诸葛亮的才华可谓是深不可测。他考虑周到,而且不讲私情。他最喜欢用火攻。想当初,诸葛亮的隆中对,巧借东风,写出师表,六出祁山,七擒孟获,智退司马懿无不体现了诸葛亮的机智才华。正是因为如此,我深深的敬佩这一位先生。

在三国演义里还可以看到,各政治集团为了自己的切身利益,今天势不两立,明天却又杯酒言欢。而且这种斗争渗透到生活的许多方面,连家庭,朋友等,都毫无例外地被卷入了斗争的漩涡,甚至成为斗争的工具。他们为了满足自己权利,财产的欲望,为了使自己在激烈的争夺战中不被消灭,总是玩弄各种手段,演出了一幕幕勾心斗角。

总之,三国演义除了给人以阅读的愉悦与历史的启迪以外,它更是给有志王天下者听的英雄史诗。正因为如此,三国演义在雄浑悲壮的格调中弥漫与渗透着的是一种深沉的历史感悟和富有力度的反思。

《三国演义》读后感4《三国演义》真乃一部大气磅礴的好书!

全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曹操、孙权、刘备。

《三国演义》中给曹操的评价着实不高,他不是“英雄”是“奸雄”;不仅是“贼”,而且是“国贼”;诸如此类。但我不这么认为。

在曹操与刘备“青梅煮酒论英雄”时,他说袁术是“冢中枯骨”,袁绍是“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说刘璋“虽系宗室、乃守户之犬耳”,说张绣、张鲁、韩遂等人为“碌碌小人”。我原本以为,这只是一种蔑视、一种霸气,但读到后面,这些话全部应验,由此可见,曹操看人的眼光实在很准。他的武将“李典、乐进、典韦、于禁、许褚”等个个是猛将,全都死心塌地地跟着他出生入死,为曹操打了无数的胜仗,成为曹军中的中流砥柱。他的文臣“荀彧、荀攸、程昱、郭嘉、刘晔、满宠、吕虔”等人则几乎全是北方最优秀的文臣、军师,这些人中许多是从曹操的敌人那里过来的,由此可见曹操求贤若渴的程度无人能及,单从这方面说,他比刘备更占据“人和”。

小时候听别人说曹操占尽了“天时”,看过书之后才懂,因为曹操在消灭袁绍的时候实际上已经占据了北方(其他军阀往往自相残杀、两败俱伤),这样他就有机会休养生息、恢复经济,而且北方人口众多,所以曹操的军队也得以迅速扩充至五十多万,真是占尽了天时。

再说孙权,孙权相比于曹操、刘备,优势在于他拥有父亲、哥哥留给他的富饶的江南大地和众多的贤臣良将。这使得他成为一个“继承者”而非“创业者”,但继承者绝不可无能,孙权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他独具慧眼,提拔了“吕蒙、陆逊”等一大批智勇双全的将军,不但夺回了荆州、还让蜀国元气大伤,成功坐稳了第二把交椅。我觉得孙权长人之处还在于他的韬光隐晦,他主动受魏文帝册封为“吴王”,避免了与魏的再次战争,得以壮大实力。孙权占据地利又认真经营,使得吴国稳稳地成为三国之中最长寿的国家。

最后说说刘备,刘备起初就不断遭遇战争,没有建立起稳固的根据地,兵将都少得可怜,占领益州后又丢了荆州,总之非常艰难,但刘备打着汉代宗室的旗号,依仗着诸葛亮、五虎上将等的鞠躬尽瘁,在纷乱的东汉也为自己谋得的一席之地。创立了蜀国,建国之后,蜀魏还是打个不停,他们拼的是消耗,但刘备忘了蜀国的经济、军事力量跟魏国差得太远了,拼消耗怎能抵得过魏国?这就导致诸葛亮、姜维为此奋斗一生、无所进展。再加上个孬种皇帝刘禅,蜀国就这么完了!成为三国中最短命的皇帝。其实刘备可以让关羽先撤出荆州修养生息、积累实力,巩固孙刘联盟,那样历史也许就要重写了。

《三国演义》里蕴涵的东西太多了,这只是我对这三个人物的一些粗浅的看法。

《三国演义》不但在中国家喻户晓,而且被世界上很多国家作为军事教材,我以后还要不断翻看、不断发现他的价值。

《三国演义》读后感5读完厚厚的一本《三国演义》,不禁感叹历史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国演义》真的为读者生动活现地演义了一个历史故事,也让我从中学到了一些为人处世之道。

先来说说曹操这个人物带给我的启示。曹操一生都属于十分大胆型的人物,也是十分奸诈的。他误杀了吕伯奢一家人,最后明知错了,还要继续杀了吕伯奢,其无情无义至此,陈宫便离他而去,曹操后来说的那句话耐人寻味:“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但反过来想想,如果当时他不赶尽杀绝的话,吕伯奢若真带了些人过来追杀他,可能曹操会就此退出历史舞台了。但是奸诈带来的只会是一时的小利,一直是奸诈的话,自然会遭到报应。后来董承一伙人便刺杀曹操,可惜事败了。后来陆续都有一些人刺杀曹操,但都因一些意外而失败了,否则这位曹阿瞒也不会叱咤风云了。曹操给我的启示就是,做人不能太狡诈。

与曹操截然相反的一个人物就是刘备了,他以仁义当先,他热爱百姓。刘备一生的行为都与曹操相反,曹操奸诈,刘备仁义。刘备在落难时,还带着百姓逃命,他guǎnlǐ一个新野,或是徐州,都是布施仁政,得到百姓的爱戴。

但不论是曹操还是刘备,他们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非常注重人才,曹操失了一个吕韦,祭奠时他不哭自己曹家的人,独哭吕韦。他的谋臣郭嘉死后,他也十分痛心。刘备则更重视人才了,起初赵云并不是刘家的将军,但他十分器重赵云,几次留他,后来终于归到了刘门下,才使得那个扶不起的阿斗两次脱险。徐庶被曹操“拐骗”到那边,在送别时,刘备哭着送别,还要砍掉挡在前面的竹林,后来徐庶才又回来推荐了诸葛亮。刘备三顾茅庐更是成为聘用人才的典范。

所以说,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需要招兵买马,寻找志同道合的人,一同创建事业,这才是成功之道。与之相反的例子便是袁绍了,照说袁绍与曹操一战的时候,拥有明显的军事优势,但袁绍为人不重视人才,有许多忠臣在身边也不知道。他如果听忠臣的话,那曹操怎么可能胜得了他呢?而他却听信一些小人的话,致使败给了兵力较少的曹操。

《三国演义》还让我学到:要善于听取好的意见,忠言逆耳。曹操赤壁之战为什么会败?我觉得还是因为没有听信好的意见,面对新来的庞统这个外人,他却毫不犹豫地相信了他的“连环计”,而面对另一个臣子对他的忠言,那位臣子大致说的是:“若敌人用火攻,如之耐何?”曹操答的大致意思是:“现在这个季节,不会刮东南风,如果用火攻,那便是烧他们自己的营了”。这也怪不了曹操,他又不像孔明这个气象专家能知风雨。但既然有人提了建议,曹操也应该有所警觉呀,不然也不会败了。另外一次就是刘备在一片靠近水的树林中安七百里连营,早有臣子向他提出建议,说敌人如果用火攻怎么办?但他没有接受,致使后来真的被陆逊七百里火烧连营。所以,能否正确听取他人的意见,往往决定着事情的最终成败。

乱世英雄吕不韦篇7

《三国演义》以蜀汉为正统,以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等为正面人物;以曹操、司马懿等为反面人物。

在《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反面形象是通过对其奸诈、残忍的描写来体现的。但作者并未对曹操一味地进行丑化,相反在字里行间对其优点给予了充分肯定。

除了曹操在杀反对他的汉室忠臣(甚至是皇后)时手段毒辣和不择手段及对汉献帝的不臣态度被世人骂为奸臣外,通过粗读《三国演义》,笔者发现,曹操具有八大优点,这些优点是得到《三国演义》的作者充分肯定的,也应得到众多有识之士的肯定与赞赏。

当然,笔者并没有为曹操翻案的意思,他的功过自有历史评说。但功就是功,过就是过,不能因功掩过,也不能因过掩功;优点就是优点,缺点就是缺点。二者不能混为一谈。即使曹操真的永远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他的优点也是值得有识之士学习的。因为,我们学习的是优点,而不是其丑恶。曹操的八大优点是:

一是不畏权贵,执法如山。曹操年二十,举孝廉,为郞,除洛阳北部尉。初到任,即设五色棒十余条于县之四门,有犯禁者,不避权贵,皆责之。中常侍蹇硕之叔提刀夜行,操巡夜拿住,就棒责之。由是,内外莫敢犯者,威名颇震。当时蹇硕与张让、赵忠、封谞、段珪、曹节、候览、程旷、夏恽、郭胜十人朋比为奸,号为“十常侍”。深得皇帝宠信,把持朝纲,权势薰天。在十常侍势力最盛的京都洛阳,一个小小的北部尉,杖责蹇硕之叔,没有足够的勇气和非常的胆量,没有不畏权贵,执法如山的硬汉子精神,是绝对做不到的。曹操的这种精神令人佩服! 

二是嫉恶如仇,义讨董卓。董卓弄权,天下共愤。曹操欲为天下人除害,先是屈身事卓寻间图之,后向司徒王允借宝刀一口,欲借拜见董卓的机会刺杀之,被董卓发现后假托献刀而脱身;回到陈留后念念不忘除奸之事,在当地孝廉卫弘的帮助下,竖起招兵白旗一面,上书“忠义”二字。不数日间,应募之士,如雨骈集,更收得乐进、李典、夏候惇、夏候渊、曹仁、曹洪等大将。四方送粮食者,不计其数。为师出有名,曹操先发矫诏,驰报各道,并作檄文以达诸郡,十七路诸候起兵响应,形成十八路诸候共讨董卓的大好局面。在推选盟主时,为完成讨伐董卓大业,做为发起人的曹操却一力推举“四世三公、门多故吏、汉朝名相之裔的袁绍做了盟主。经过虎牢关斩华雄、三英战吕布等经典战役,迫使董卓为避战而劫天子迁往长安。不能不说是曹操的一大功绩。而后,在袁绍按兵不动,其他诸候皆无战心的情况下,曹操引兵万余,领夏候惇、夏候渊、曹仁、曹洪、乐进、李典等,星夜来赶董卓,虽中伏失败,但这时其忠君爱国,奋不顾身义讨权奸董卓的义举令人击节赞赏。至于曹操后来挟天子以令诸侯,明托汉相、实为汉贼,自己也成为权奸则是后来的事了。但当时,他的举动和言辞确实是忠君爱国的仁人志士。

三是不计门第,求才若渴。在虎牢关,董卓手下大将华雄连斩诸候大将,众皆失色的情况下,时任平原县令刘备手下马弓手的山西大汉关羽大呼请战,袁绍袁术因他地位卑微而不允。曹操却不以地位、门第高低而贬低其个人的能力,极力赞赏和保荐关羽出战华雄。并教酾热酒一杯,与关公饮了上马。关羽温酒斩华雄后,张飞要求杀进关去,袁术嫉妒其关羽的功劳,摆官架子欲将其赶出帐去。曹操曰“得功者赏,何计贵贱乎?”充分表达了其不计门第,求才若渴的心情和立场。在刘关张退下后,曹操又暗使人赍牛酒抚慰三人。不使三人因地位受到歧视而泄气,从而在三英战吕布中一鼓而胜。随后曹操又按照此原则,招到了荀彧、荀攸、程昱、郭嘉、刘晔、满宠、吕虔、毛蚧等文臣,于禁、典韦、许禇、徐晃、张辽、张郃、庞德等武将。特别在对关羽的招降上更是煞费苦心:不仅答应其三个近乎苛刻的条件,而且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上马一提金、下马一提银,封候赐爵,在关羽为寻找刘备过五关斩曹营六将后,仍派张辽专程赶去告诉夏候惇不准追究,对关羽恩遇可谓是天高地厚。虽最终没能使关羽成为曹操手下的一员大将,但关羽却为其立下了解白马之围,斩颜良、诛文丑的大功;在华容道又让本是笼中鸟的曹操逃脱了大难,可谓是功夫不负有心人;还有,曹操对人才的态度是极为尊敬和欢迎的。在官渡之战中,袁绍的谋士许攸因袁绍不听己谋而投奔曹操。时操方解衣歇息,闻说许攸私奔到寨,大喜。不及穿履,跣足出迎。遥见许攸,抚掌欢笑,携手共入,操先拜于地,以故友相待,不以名爵相上下。从而感动了许攸,向曹操献计劫乌巢之粮,扭转了官渡之战的战局,反败为胜;在刘表的二儿子刘琮率领手下投降曹操,献了荆州后,曹操入城至府中坐定,即召蒯越近前抚慰曰:“吾不喜得荆州,喜得异度也。”其重视人才、求才若渴的心情可见一斑;蒋干引寄寓江东的凤雏庞统到曹操寨中献连环计时,操闻凤雏先生来,亲自出帐迎入,并虚心向其求教。统献计后,操即时传令,唤军中铁匠,连夜打造连环大钉锁住船只。当庞统说自己欲凭三寸舌说江左豪杰之士来降曹操时,曹操马上许诺“先生果能成功,操请奏闻天子,封为三公之列”。

这比孙权见庞统面貌丑陋而不喜,听其言语傲慢而不欢,誓不用之;刘备起初只让其做一个百里小县的县令有天壤之别。其手下谋臣如云,战将如雨也就不足为怪了。毕竟,曹操当时已是八十三万大军的统帅,眼看就要统一天下了,功高志骄之际对人才的态度如此谦恭,可以说是难能可贵。试想,如果不是政治观点不同,谁不想投奔这样的明主呢? 四是以身作则,很少扰民。建安三年夏四月,曹操调遣兵将,自统大军兴兵讨伐张绣。行军之次,见一路麦已熟;民因兵至,逃避在外,不敢刈麦。操使人远近遍谕村人父老及各处守境官吏曰:“吾奉天子明诏,出兵讨逆,与民除害。方今麦熟之时,不得已而起兵,大小将校,凡过麦田,但有践踏者,并皆斩首。军法甚严,尔民勿得惊疑。”百姓闻谕,无不欢喜称颂,望尘遮道而拜。官军经过麦田,皆下马以手扶麦,递相传送而过,并不敢践踏。操乘马正行,忽田中惊起一鸠。那马眼生,窜入麦中,践坏了一大块麦田。操随呼行军主簿,拟议自己践麦之罪。主簿曰:“丞相岂可议罪?”操曰:“吾自制法,吾自犯之,何以服众?”即掣所佩之剑欲自刎。众急救住。郭嘉曰:“古者《春秋》之义:法不加于尊。丞相总统大军,岂可自戕?”操沉吟良久,乃曰:“既《春秋》有法不加于尊之义,吾姑免死。”乃以剑割自己之发,掷于地曰:“割发权代首。”使人以发传示三军曰:“丞相践麦,本当斩首号令,今割发以代。”于是三军悚然,无不懔遵军令。”这是曹操以身作则不扰民的典型事例。不仅此次不许军士扰民,除为报父仇进攻徐州时,被仇恨冲昏了头脑的曹操纵容大军杀戮人民、发掘坟墓外,《三国演义》中很少有曹兵扰民的画面。在征张绣的过程中,曹操的宗族爱将夏候惇所领青州之兵,乘势下乡扰民;平虏校尉于禁即将本部军于路剿杀,安抚乡民。曹操弄清原委后不仅不偏向自己的宗族夏候惇,反而赐并非宗族的于禁金器一副,封益寿亭候,并责夏候惇治兵不严之过。在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的情况下,无论其政治立场如何,能够做到兴兵尽量不扰民,从而赢得民心的人并不多见,这一点曹操可以和刘备所推崇并实践的人和相媲美,除为维护汉室江山和皇帝的权威,一些忠义之士图谋杀曹操外,其根据地内的人民很少叛乱,尽量不扰民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论文曹操的八大优点:从《三国演义》学习到的来自

五是不计前嫌,顾全大局。曹操的父亲曹蒿被徐州刺史陶廉的部将张闿在护送途中杀害,曹操率兵攻打徐州欲报父仇。刘备与陶谦无亲无故,却在孔融的怂恿下率关羽张飞并到公孙瓒处借赵云和2000人马共5000兵马到徐州救援。在陶谦的再三推让和表荐下,刘备不费一兵一卒做了徐州牧,且收留了被曹操打败的吕布,可以说是与曹操结下了不小的仇怨。但当吕布和刘备反目成仇,刘备被吕布战败投奔曹操时,曹操却待以上宾之礼。并表荐刘备领豫州牧,以兵三千、粮万斛送与刘备,结果是刘关张在其擒杀吕布的战役中很出了一把力。如果曹操在刘备兵败投奔自己时因前仇而杀之,不仅会失去天下英雄投靠之心,而且擒杀吕布的战斗也不会进行得如此顺利,毕竟刘关张替他把守一方,使吕布不得突围而走。至于刘备终成大患,成魏、蜀、吴三足鼎立之势,则是后来的发展了。还有,在和吕布的战斗中,曹操曾被吕布手下的大将张辽追杀。但当张辽被擒,全无惧色,引颈待杀时,曹操却因其忠义而亲释其缚,取衣衣之,并拜为中郞将,赐爵关内候。如果当时曹操为泄一时之愤,将张辽一剑杀却,就会失去一员智勇双全的大将,就不会多次因张辽而脱险,更不会有以后的张辽威震逍遥津,战孙权独当一面了;最值得一提的是曹操对张济之侄张绣的不计前嫌。在讨伐张绣的过程中,张绣降而复叛,曹操兄长之子曹安民被砍为肉泥,长子曹昂被乱箭射死,爱将典韦被乱枪戳死。但当曹操和袁绍同时招安张绣,张绣同贾诩赴许都投降曹操时,曹操却握住张绣的手说:“有小过失,勿记在心。”遂封张绣为扬武将军。为顾全大局,曹操连折侄伤子、痛失爱将的大仇也搁置一旁了,其大度可想而知。与刘备因关羽之死而置联吴抗曹的基本国策于不顾,起倾国之兵讨伐东吴的冲动相比,二者的高下一比便知。

乱世英雄吕不韦篇8

《史记》是我国古代第一部通史。是关于我国古代的一本伟大的史学巨著,是中华民族的珍贵的宝藏。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0史记的读书心得体会,但愿对你有借鉴作用!

2020史记的读书心得体会一

《史记》是由西汉司马迁编写的一部编年体通史,《史记》本是古代汉书的通称,从三国开始,《史记》通称为“太史公书”。《史记》记载了上自中国古代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五年,共3000多年历史,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读史记,我敬孔子,畏霸王,颂毛遂,服姜尚,笑幽王,憎纣王,悲韩信,怜李广。

读书,读史,读人,荆轲刺秦王的无畏;霍去病攻匈奴的爱国与大义;苏武牧羊的爱国与执着……

读完全书,我觉得称得上英雄的是项羽。虽然他最终以失败而告终,但我仍然敬服他,他失败在四面楚歌,最终垓下自刎。项羽在遭汉军重围时,一人杀敌数百,死战到底。乌江亭长劝他渡江再待卷土重来,然“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大丈夫岂能苟且偷生?于是,便成就了一代霸王的悲情。

历史风云,世间百态,一次又一次迷离了我的双眼;百转千回,人情冷暖,一点点冰封我的思绪。可我从不怀疑这个世界,孙膑膑足,写下名垂千古的《孙子兵法》;吕不韦被流放蜀地,留下《吕氏春秋》……

有生亦有死,有战争亦有和平,事情总有两面性。古今多少事,皆付笑谈中。

2020史记的读书心得体会二

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是荣幸的,这是一个有着优秀传统的神秘国度,这是一个物华天宝的泱泱大国,这是一个人杰地灵的文明古国。先贤给我们留下了浩如烟海的古文典籍,作为后世子孙的我们在茫茫书海中寻觅古贤人的踪迹,感慨曾经的惊心动魄,思量曾经的纷纷扰扰,而作为华夏儿女的我在品读之后,也真切地感受到3500多年历史中充塞的豪迈、悲壮与辛酸。不过在?少年不识愁滋味?的同时更体会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我敬孔子,畏霸王,颂毛遂,服姜尚,笑幽王,憎纣王,悲韩信,怜李广。读书,读史,读人,亦是解读一种精神,苏武牧羊的爱国与执着,张骞出使的坚毅与无畏,陈胜举兵的大义与凛厉。品味全书,我心中只有一个人可谓为英雄??项羽。是的,就是那个四面楚歌,垓下自刎的落魄之人。鲁迅先生曾写道:中国一向就少有失败的英雄,少有韧性的反抗,少有敢单身鏖战的武人。但我想项羽是个例外,遭汉军重围,一人杀敌数百,死战到底。乌江亭长敬他为豪杰请他渡江再待卷土重来。然?燕鹊安知鸿鹄之志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大丈夫岂能苟且偷生!于是,他便成就了一代霸王的悲情,遗恨千古。然而,刘邦违背鸿沟和约终究成为其一生难以拭去的污点,他终究是个不顾手足之情的刽子手。于他,项羽不过就是冗长而虚渺的过渡之梦。梦醒之时,天下尽在咫尺。于我,他终只是个鸟尽弓藏、为权势而活的枭雄。成王败寇,战争俨然成为解救之法,英雄与枭雄无数次站在风口浪尖上角逐,其中一人的失败便意味着另一个人的成功。然而英雄无所谓清贫抑或富贵,不为名利所趋,所欲追寻的不过?正义?二字,为的只是黎民百姓与江山社稷安危。姬昌父子起兵反商,为的是因炮烙之刑无辜惨死的冤魂,为的是不让比干一颗赤胆忠心付诸东流,为的是维持天下秩序,国家需要周武王这样一位领袖。恰恰相反,淮南王刘长醉心权势,不满已有的封地,引发战乱,最终也不过是不成气候的?过江龙?。

历史风云,世间百态,一次次迷离了我的双眼;百转千回,人情冷暖,一点点冰封我的思绪。可我从不曾怀疑这个缤纷的世界,重耳在外流亡十九载,却终登帝位,名垂青史;勾践卧薪尝胆,终于报了灭国之仇;孙膑膑足,撰述了;吕不韦流放蜀地,留下了??有生亦有死,有正亦有邪,有战争亦有和平,事物总有两面,我深信上天的公正。古今多少事,皆付笑谈中??

2020史记的读书心得体会三

最初对《史记》的认识,源于鲁迅对它的极高评价:“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以前什么都不知道,只知道它是记载古时候的古书。有一次偶然的看到了这本书,我随便一翻就看到了西楚霸王项羽。之后,还了解到司马迁,这位胸怀大志,却是一生坎坷的史学家、文学家,有更为他的人格和精神所感动。于是,我拜读了这部名列二十四之首的'《史记》。

《史记》就是无愧于那极高的评价。从三皇五帝到西汉盛世,司马迁运用那如篆之笔为世人描绘一幅幅风格各异的画面:疾恶如仇的周武王率兵临殷商都城之下,誓伐纣王,除去暴政,还天下人太平;狼烟肆起的春秋战国,“五霸七雄”轮番在中原大地纵横驰骋,其间更是文人辈出,百家争鸣,思想界一片昌盛繁荣;文韬武略的秦始皇称帝后,横征暴敛,严法苛政,焚书坑儒,致使民不聊生;曾经威震一时的西楚霸王项羽,四面楚歌,兵败垓下,自刎乌江,血染长空,以报江东父老......这一幕幕场景如此真实详尽,使人深受感染,陶醉在历史之美中。“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读《史记》不仅让我了解了历史,跟从古人过往的经验教训中学到了不少道理:既要宽大为怀,兼听则明,虚怀若谷;更要体贴人民,毕竟“地力之生物有大数,人力之成物有大眼”,只有取之有度,用之有节,才能长足。

而作者司马迁,更是令我深为敬佩,他少年立志著史书,青年游历全国为求拜访名师,不断进步。正当他为志向奋斗时,飞来横祸便降临到他的身上,他因,为李陵辩护而被施以宫刑。这是任何人都无法忍受的奇耻大辱。即令如此,他仍未放弃著书之志,并留下“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豪言壮语以表决心。当汉武帝见司马迁在书中如实记录自己的过错,雷霆大怒逼他删改时司马迁全然不惧,不事权势,坚持事实。他为何人留下了珍贵的史,实现了让生命价值重于泰山的理想更为当今人们树立了坚贞不屈、追求真理的榜样。

《史记》被司马迁藏之名山而传与他人,成为流芳百世的经典。它今日仍被推崇为“史家之绝唱”,足见人们对她的高度赞美与热爱。

2020史记的读书心得体会四

他视金钱如粪土,视坎坷如礼物,视名利如浮云,他是谁?他,一个奇人、伟人,一个用心灵写作的巨人,他就是司马迁。

司马迁生平只写过一本书,一本书让他名垂千古的书,一本、被鲁迅先生赞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书,一本被列为二十四史开片之做的书,一本被列为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的书,这本书就是《史记》

翻开《史记》,宛若走进了一个富丽堂皇的宫殿,每一页都如同一扇大门,一个历史的的大门。走进这些大门,仿佛置身古代,看那戏剧性的故事一个个上演。朝代的更替,民族的兴衰,仿佛就发生在我们的身边;狰狞的面孔,藏刀的笑容,仿佛就出现在我们的面前;战场的诀别,人民的哭喊,仿佛就萦绕在我们的耳边。阅读《史记》,我看见的是大禹在黄河流域治水的艰辛,是商汤替天行道大败夏桀的雄姿,是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荒诞,是齐桓公不计一箭之仇重用管仲的豁达,是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毅力,是宴子智用二桃杀三士的果断,是商鞅义无返顾变法图强的忠诚,是孙膑足智多谋围魏救赵的聪慧,是廉颇知错就改负荆请罪的坦率,是屈原壮志未酬跳江自尽的无奈,是秦始皇雄才大略吞并六国的勇猛,是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的愤慨,是项羽巨鹿之战破釜沉舟的决心,是陈平智献美人图解重围的高明,也是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的威严。

多少英雄血洒战场,多少豪杰命丧君王,在那历史的相册里,永远保存着这样照片,这些印迹,朝代更替、民族兴衰更让我明白了”成由节俭败由奢“的古训,历代君主,每位帝王,也使我懂得了”守业更比创业难“的真谛。对于君主而言,一个念头就成了杀人的关键;一句戏言足以失掉万水千山。在那过去的社会里:迷信,封建,猜疑,妒忌成了权势之人的大敌。只为了自己的权利,便可杀人放火,在所不惜。勾心斗角,冷嘲热讽,成了朝廷的代名词;骄奢淫逸,姑息养奸,更使一个国家走上穷途。

赵普以半部《论语》治天下,而我今日认为一部《史记》足可成为国之栋梁。

2020史记的读书心得体会五

夏夜,仰望星空。借着月光,去咀嚼那发黄的纸张。幼时的神话帮带,和今日的伟人事迹,无不在我的思议中留下印迹。星河中的点点繁星,演绎出一台台历史剧,展现着战争的场面。无数国家灭亡,无数国家崛起。这一切的一切,全都记载在《史记》当中。而在乱世中,屹立不倒的,只有那些胸怀大志,近贤远奸的智者。他们,往往能流芳百世,受万民敬仰。

卫青应该算一个吧。

卫青,出生卑微。是平阳候家侍妾所生。幼时地位十分低下,住在生父家,却没有得到像其它兄弟的待遇,竟然只能去放羊。不仅不能把他当儿子,母亲和兄弟也把他当仆人看。卫青从来都没在反抗,然而卫青命运的转折点,就在甘泉宫。甘泉宫是关押囚犯的地方。卫青无心地四处走走。当他走到一个囚犯面前,囚犯看了看他,随后郑重其事地承诺,他将来必定封候。卫青没有听进去,当作一个玩笑话。谁知,这个不切实际的职位,最后竟真落在了他的头上。

元光五年,匈奴侵汉。卫青和几位大将军,一起征伐匈奴。此战只有卫青一军歼灭匈奴几百人,其余将军,或无功绩,或被活捉。因卫青奋勇杀敌,创了功绩,让汉武帝记在心里。

这一场获胜,便注定了卫青一生,都是在攻打匈奴中度过的。卫青,一个为汉朝国土,而奋勇抗敌的人,一个真正的英雄。我敬仰他,如果没有他,汉朝或许已经灭亡。卫青也因为抗匈奴有功,被封为大司马,应证了囚犯的预言。

就在卫青在抗匈奴的同时,一个人也在崛起。他,就是骠骑将军霍去病。他的出现,使卫青衰败下去。卫青虽然衰败,可一世英明却留在了人们心中。他胸怀大志,忠心报国,让匈奴人没有掠夺到汉朝的一处江山。他是战场上,刀光剑影中永不倾斜的一面旗帜。旗帜上的“卫”,就是的证明。不经历风雨,哪见得彩虹。卫青幼时的磨难,才使他在战场上有万夫不当之勇。也因为这样,卫青才能在人们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卫青的身影,永远留在我心中。他是一个为大汉做出贡献的伟人!才能让历史永远记住,让人们永远记住。

乱世英雄吕不韦篇9

读完《三国演义》后,希望通过自己的勤奋和努力成为一个能像诸葛亮一样博学多才,聪明能干,将来对社会有用的人!而且也应像英雄人物一样全心全意帮助别人,保卫国家。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学生三国演义读后感600字,欢迎阅读!

学生三国演义读后感600字1大家都说三国演义是一部好书,可我一直不爱看,被逼无奈之下,我读了着本著作,我发现此书使我受益匪浅。《三国演义》刻划了近200个人物形象,其中最为成功的有诸葛亮、曹操、关羽、刘备等人。

其中有庸主献帝刘禅,气量狭隘的周瑜,忠厚的鲁肃,勇猛的张飞,重义的关羽,纳贤的刘备等等,无不个极其态。这些人物给了我很深的教育。虽有这些人物,但最令我有所感受的是这本书当中所描述的几个英雄人物。

我最敬佩的要数诸葛亮了,他是一个忠臣,一个能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而且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谋,而且一生谨慎,可为是个奇才!他火烧新野,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骂死王朗,七擒七放孟获,空城计,七星灯,以木偶退司马懿,锦囊杀魏延。

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而他的聪明就是让我学习的最好榜样再说关羽,一个黑脸,大胡,丹凤眼,卧蚕眉的大将军,也是五虎大将之首。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但一得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我认为关羽虽降了敌,但最后还是回来了,仍算忠,而且还要算一种难得可贵的忠。

曹操在《三国演义》中被称为奸雄,而且我对他的感觉也不好,虽说是一个人才,非常聪明,且善于打仗,但有谋权篡位之心。不过他说刘备与他是并世英雄,而且没有杀刘备,虽当时刘备正是他的瓮中之鳖。这使我感到了曹操并不是很坏,毕竟他还有大度。但周瑜目光短浅,气量狭小,非英雄也。这也与曹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眼中只有诸葛亮,与其誓不两立,只要把诸葛亮杀了,东吴的天下就太平了。后来又发现刘备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杀刘备,至少把他留在东吴,东吴的天下也太平了。

还有赵子龙长坂坡单骑救主,巧用苦肉计黄盖受罚、三江口周瑜纵火等等。《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各具其态,有长有短。总的`来说,读过这本书之后我大开眼界,佩服不愧是名著!

学生三国演义读后感600字2有一本书,是古代历史小说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一部作品,有一本书,它广泛流传,魅力无穷,是文学界一颗璀璨的明珠,有一本书,伴随着我成长,它,就是我最喜欢的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

在我五六岁的时候,就已经开始阅读拼音版的《三国演义》了。不过,是在妈妈的逼迫下读的,那时,我总是偷懒,只是一目十行,草草浏览,对书中的插图,我却很感兴趣,毕竟是男孩子嘛,总喜欢舞刀弄枪。书中那威武的人物图像,各样的兵器,吸引着我。就在这不经意间,我对这本书已经到了爱不释手的地步。

十岁那年,妈妈又给我买了一本少年版的《三国演义》,那时我已经认识很多字了,不知不觉中,我又被书中的情节所吸引,开始了刻苦的攻读,睡觉前看,上厕所看,闲暇时看……书中忠义的关羽,勇猛的赵云,雄才大略的曹操,都成为了我心中的偶像,我对《三国演义》已经到了痴迷的程度。看的电视剧是《三国演义》、看的动画片是《三国演义》,就连玩的玩具都是有关《三国演义。》。

渐渐地,光是阅读少年版的已经不足以满足我的胃口,我开始阅读原著了,其中全是文言文,必须一句一句地啃,但是凭着满腔的热爱,我终于读完了原著。书中的许多故事,我都熟记在心。《草船借箭》这个故事让我感触多多,诸葛亮真是神机妙算!他先后算鲁肃,算曹操,算天气,算环境,凭着超凡的智慧,成功借箭!

在阅读原著的时候,我对一个人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就是曹操。在官渡之战中,虽然曹操足智多谋,但因寡不敌众一直处于劣势。曹操求贤若渴,收留了被袁绍赶出来的徐庶,并听从了徐庶的妙计,打了一场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真不愧是一代枭雄!诸葛亮的故事让我懂得智对生活,而曹操的故事又让我明白沉稳与冷静是成功的重要因素!

中国有句话:平生不读三国,便称书生也枉然!《三国演义》成为了我生活中最好的“朋友”,它教给了我如何做人、做事,它是我最喜欢的古典名著!

学生三国演义读后感600字3《三国演义》第一句话这样说到:“话说天下大势,合久必分。”这句话不无道理。周末七国分争,并入于秦,及秦灭之后,楚、汉分争,又并入于汉……书中还有上百个人物、无数的军事谋略,加上作者本身借着历史人物,来阐述忠、教、仁、义、爱的道理,更是深中人心。

它写的庸主献帝、刘禅,无能之辈吕布、袁术、袁绍、刘表、刘璋,气量狭隘的周瑜,长厚的鲁肃,勇者张飞、许楮、典韦,下至因行间而贻笑千古的蒋干,无不个极其态。这些人物给了我很深的教育。虽有这些人物,但最令我有所感受的是这本书当中所描述的几个英雄人物。

封建统治时期需要忠臣,需要一个能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这就是诸葛亮。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谋,而且一生谨慎,鞠躬尽瘁。他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骂死王朗,空城计,七星灯,以木偶退司马懿,锦囊杀魏延,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我本以为这种人应该相貌非凡,可书中描绘的却十分简单: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罗贯中写诸葛亮太多智了,所以后人评价诸葛多谋而似妖。

现说曹操。曹操在《三国演义》中被称为奸雄,可能是因为他的儿子篡了汉。他说刘备与他是并世英雄,说得刘备都不敢听,但是他没有杀刘备,虽刘备正是他的瓮中之鳖。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

也是周瑜做梦也梦不到的。周瑜眼中只有诸葛亮,与其誓不两立,只要把诸葛亮杀了,东吴的天下就太平了。后来又发现刘备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杀刘备,至少把他留在东吴,

东吴的天下也太平了。目光短浅,气量狭小,非英雄也。这也与曹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曹操还是个实干家,曾经行刺董卓,矫诏聚诸侯讨伐董卓。这些使我感到了曹操的伟大之处。

刘备仁义礼智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长坂坡摔阿斗,为了自己的大将险些因阿斗被困曹营,而将阿斗摔死,但是后人评罗贯中写刘备,刘备尽善而似伪。就是太虚了啊。你想啊书中说刘备异像长臂过膝,你想啊,刘备将孩子举过头顶到放在地上以长臂过膝哪能摔得着啊。

总的来说,读过这本书之后我大开眼界,而以上几人也给了我很深的感受,他们很值得我学习。

学生三国演义读后感600字4外面艳阳高照,阳光的气味香喷喷的,闻起来让人神清气爽。在这样的好天气中,我拿起了我最喜欢的书——《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中最让我喜爱不已的场景便是火烧赤壁了,那一把大火烧得曹操大军晕头转向,连曹操也差点丧命。但在这次的战役中,最大的功臣还是黄盖,如果不是他诈降,曹操也不会上当受骗。

读着这个故事,我的脑海中逐渐浮现出一副大火连天,一只只战船被慢慢烧掉,船上的将士仓皇逃窜的场景,也仿佛看到了曹操心急火燎的逃窜,结果被关羽抓住的情景。就连窗外的树叶也“沙沙”作响,好像在说:“我们的祖先见证了赤壁之战”。这本书让整个故事的情节活灵活现得浮现在我的脑海之中,这本书真是妙不可言!

火烧赤壁大部分是文臣的功劳,而三英战吕布则是真刀真枪的打仗了。从“人中吕布,马中赤兔”中可以看出,吕布是非常厉害的人物,吕布是豪杰,不畏生死。但是有胆量敢跟吕布对战的,也一定不会是普通人。刘关张三人敢冒着生命危险跟吕布对战,也一定是有勇有谋之人。

我坐在椅子上,仿佛感觉到了战场上穿过来的阵阵杀气。这时,我觉得,就连天也阴沉沉起来,太阳躲在云中不敢出来,仿佛被他们四人的武艺和智谋给吓坏了。就连窗外的小狗也“汪汪汪”地大叫起来,仿佛看到了什么异常危险的事情。

文臣武将,各有所长,虽然我非常羡慕武将的武艺高强,但是我还是更佩服文臣的机智聪明。诸葛亮算是我最敬佩的文臣了,他的草船借箭广为流传,面对艰巨的任务,他也能冷静思考,把曹操的箭给取到手,让周瑜自叹不如。

这时,窗户外面安静了下来,传来一阵阵淡淡的幽香,仿佛大家都对诸葛亮敬佩不已,都不敢说话了,连花儿也为诸葛亮献上了自己的花香。

外面的天渐渐地亮了起来,空气也清新了,鸟儿的清脆歌声再次响了起来。而我的心中却是对文臣武将的敬佩之情。《三国演义》,这本书真是妙不可言!

学生三国演义读后感600字5读了《三国演义》这本书,使我意味深长。《三国演义》是四大名著之一。这本书刻画了200多个人物形象,把许多人物写得淋漓尽致,比如说:刘备、关羽、曹操、诸葛亮等。这本书主要写魏、蜀、吴三国之间发生的斗争,这本书从东汉末年一向写到晋朝那个时代。书中有几个人物让我对他们产生了很深的感受。

首先是刘备,从一开始的桃园三结义这个故事就让我对刘备产生了很深的感受,他十分重情义,也很有爱心,也十分的顾全大局,就拿三顾茅庐这个故事来说,刘备为了统一乱世,三次才请到了诸葛亮,他的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让我十分敬佩他。但刘备也有一个缺点,就是受到打击不能控制自己,关羽、张飞被杀害后,他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不听诸葛亮的话,必须要攻打吴国,导致失去了一员战将,如果他当时听从诸葛亮的话,就必须能联吴抗曹。

然后是关羽,他一生获得了许多的战功,比如说: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华容道义释曹操等等,他为了与刘备会合,便不远千里来找刘备,斩颜良,诛文丑,结果鲁莽的张飞以为他背叛了刘备,准备要杀他,然后又看见他跟敌方打仗,这才明白。于是关羽和张飞准备一齐去找刘备,最后最后与刘备会合,想象着那令人激动的场面,真为他们而高兴!在书中描述关羽的一句话是: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手拿青龙偃月刀,还有赤兔马。这样搭配,简直是无人能敌!

最后是曹操,曹操是有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在与刘备煮酒论英雄时说:当这天下,英雄只有你我二人,刘备吓的把筷子掉在了地上,又装作害怕打雷,这才蒙混过关。他在统一魏国时,能够说是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他的策略,无不能够统一天下。但曹操生性多疑,在赤壁大战中,只是因为周瑜的一个小计策,而失去了蔡瑁、张允那么好的将军,也导致了他们没有好的水军将领,也没能识破庞统为他带给的连环计,结果大败而归,全军覆没。最后让司马家一统了乱世。

乱世英雄吕不韦篇10

作者:芝崎

春秋战国,“礼”崩“乐”坏,群雄并起,各国、各人为着领地、理想、利益纷争不已。百家争鸣,文化灿烂,其血性激荡,后无来者。由于还未受到礼教与封建思想的深刻束缚,这一时期的民族性格深可探讨。本篇选出的十个自杀事件的当事人,无论是正气浩然、傲视无物、悲愤难遣,还是狡滑奸诈,无不展露鲜明个性,透露出当时阔丽壮烈的社会背景及人文生态。历经漫长周转,炎黄子孙的性格里积淀了几许奴性和老诚,想像力和创造力至今桎梏难解。当我们转身回视,溯血液而寻,实现中华民族及中华性格的伟大复兴,或许才会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开始。

骊姬之乱

公元前672年,晋献公诡诸攻打骊戎,大胜,杀了骊戎首领,虏获其女骊姬姊妹;后来骊姬生子奚齐,其妹生卓子。晋献公所出甚多,名者有三:太子申生、公子夷吾和公子重耳。骊姬为使奚齐成为太子,想方设法贿赂献公身边近臣,挑唆献公分配太子申生去主管晋的宗邑曲沃,以御秦国;让重耳和夷吾去主管边疆的蒲地与屈地,以镇戎狄。三子被排除远走,骊姬却没有心安。不久,她找来太子申生,说国君梦见其母齐姜,让他赶快前去宗庙祭祀。太子祭祀毕,按周礼将祭品带回献给献公,是谓“归福”。骊姬趁机在祭品中施了毒药。外出打猎的献公回来,以酒祭地,酒使土起;把肉给狗吃,狗死;给宦官吃,宦官死。以哭动人的骊姬飞洒眼泪,说是太子妄图弑君。申生闻风逃回曲沃,献公则杀了他的保傅。

有人劝申生辩解,但申生认为,国君失去骊姬,会居不安,食不香,如果辩解,骊姬必定获罪,国君也会因此不爽,他自己也会因之不快。尽忠尽孝地上吊自尽了。

骊姬在诬陷申生的同时,自然不忘“惠顾”重耳和夷吾,说他们是施毒事件的帮凶。二人闻讯逃亡,其他公子也相继被逐,奚齐如愿被立为太子。公元前651年,晋献公死,临死前召见大臣荀息,把奚齐托付给他,荀息等人拥立奚齐为君。但重耳的老师里克和大臣丕郑不答应,力主重耳回国继位,他们联合申生、重耳和夷吾旧部,杀死骊姬和奚齐,荀息等人又立卓子为君,也被里克等人在朝廷上杀死,荀息悬梁自尽。

此时的重耳觉得国内局势动荡,怕遭逢与奚齐、卓子相同的命运,谢绝归国为君的动议。

公元前650年,逃亡梁国的夷吾在周襄王、齐桓公和秦穆公的帮助下回国,是为晋惠公。惠公上台后,囚禁了里克,迫使其自杀,以翦灭重耳在国内的力量。不久,惠公死,太子圉即位,是为怀公,一年后,流亡在外长达19年之久的重耳复国,派人杀死怀公,即位为文公,晋国由骊姬之乱引出的更换国君的运动始告结束,在大器晚成的晋文公治下,国力日盛,称霸诸侯。

同是尽忠,申生和荀息,愚忠而死;里克目光远长,与随重耳辗转流寓的将相一样,敢于相信重耳的能力,奋力要将失落的太阳托出地平线,算是死得其所;而让一位国君不惜牺牲掉所有儿子以博欢心可见骊姬攻心力之强,她的哭,似是遥遥地呼应了褒姒的笑,后者的笑毁掉一代王室,骊姬的翻转动荡非但没有阻止历史的选择,反而葬送了儿子和自己,留下“最毒妇人心”的口实,早早地为“女人”二字凭添上许多令人感喟的材料。其实,将后果追溯至前因,很容易从这个女人身上读出“可怜”二字:在残酷的生命情境中,她极端真实地呈现了内心的焦虑与悲剧意识,其行为源自于对内心忧虑的疯狂反抗。

骄傲子玉

公元前633年,楚成王欲伐宋。这一天,成王派前令尹子文在睽地演习练兵,派令尹(相当于宰相)子玉在蒍地做战前演习。子文很快完事,没有惩罚一人;子玉则用去一天,鞭笞七人,箭穿三人之耳。在子文设的宴席上,元老纷纷祝贺,只有年轻的大夫蒍贾不咸不淡。他认为子文不该把大权让给子玉,认为这样一个刚愎自用的人,内不能治理百姓,对外率领兵车超过三百乘,恐怕就要吃败仗;而子玉是子文举荐,如果子玉失败,子文也难辞其咎,等到子玉凯旋归来,再贺不迟。

不久,楚成王会同陈侯、蔡侯、郑伯、许男围攻宋国。

宋国慌忙派人到晋国求救。晋国将军先轸和国舅狐偃建议先征讨曹国和卫国,曹卫两国同是楚国的盟国,楚军必会救之,晋军埋伏半路截击,定可取胜。晋文公认为这主意相当不错,亲自率领大军,袭卫攻曹。楚国派出的援兵遭袭,不能取胜,眼见二国已失,也不再前去搭救,反率陈、蔡军队加紧攻宋。宋国再派大夫告急。晋文公很为难:舍弃不管吧,宋会与晋绝交;如若与楚作战,实力难以保证,东面的齐国和西方的秦国又不会派兵支援。进退两难之际,将军先轸献出一条反间计:让宋国用财物去贿赂齐、秦两国,请他们出面求楚国退兵;另一面,晋国分曹、卫两国土地给宋国,楚国见友国土地被分,必定不会答应齐秦二国的调解,齐秦二国接受了宋国贿赂当然也会恼恨楚国不给面子,必然出兵伐楚。

此计一施,果然,齐、秦与晋联合了起来。

楚成王见势不利,忙退回申地驻扎,以防秦国袭击,又命令围攻宋国的子玉率部撤退,避免与晋军交战。他认为晋文公在外流亡19年,险阻艰难,都经历了;民情真假,也都知道了,上天使他享有高年,同时要帮他除掉祸患,天所予,不可败。但子玉坚持要与晋军作战,扬言虽不敢保证能建立什么了不起的功勋,但希望用胜利堵住某些“奸邪小人”的嘴巴。

他派大夫宛春到晋军中谈判,开出条件:恢复卫侯君位,退还曹国土地,然后楚军解除对宋的包围。这显然太无礼了。不过,将军先轸认为楚国的一句话就能使曹、卫复国,宋国解围,三个国家都安全,晋国如不同意,三国均灭亡,这就是晋国的无礼了,不如暗中答应恢复曹卫,使他们叛离楚国,再扣留楚军使者以激怒楚国,等打完仗再考虑曹卫的问题。

晋文公又采纳了他的建议,曹卫两国果然派人到子玉营中同楚断交。

盛气之下,子玉立即率军北上与晋军作战。晋文公为兑现当年流亡楚国时对楚成王的许诺:“两国若交兵,退避三舍(古时行军三十里为一舍)相报”,下令退避三舍,在卫国的城濮驻扎下来。子玉却以为晋军这是怯场,刚扎下营盘便派人向晋文公挑战,并夸下海口:晋军今日必定覆没!

晋军有战车七百乘,兵员三万七千人,另有齐、秦、宋的支援,分为上中下三军。

楚军的构成:子玉为中军主帅,指挥警卫王室的西广、东宫、若敖六卒,共有战军一百八十乘;子上为右军主将,指挥陈、蔡两国军队;子西为左军主将,指挥申、息两地的地方部队。

战争打响了,晋下军副将胥臣命令士卒把驾车的马蒙上虎皮,向楚右军发起攻击,陈、蔡的军队从楚本是不得已,突然之下,立即溃散,晋上军主将狐毛乘机出击楚军逃兵,楚军右冀被彻底打垮了。晋下军主将栾枝命令士卒砍伐木柴拖在车后,以扬起沙尘,伪装败逃,楚左军主将子西求胜心切,见势立即率部追赶,造成楚军侧翼空虚,晋军元帅先轸见敌中计,率领中军精锐拦腰截击,狐毛这时杀出一记回马枪,前后夹击,楚国左军亦被打垮。子玉见左右两军全垮,急忙收兵,才不至全军覆没。

城濮之战使得晋国声威大振,晋文公的霸主地位此战得以成就。

楚成王心中愤懑,听说子玉大败而回,派人去对他说:“你若活着回来,有何面目见申、息两地父老?”意思是逼子玉自杀谢罪。可是打发走使者后,楚成王后悔了,忙派人去收回成命,为时已晚,目空一切的子玉想必也目空了生死,骄傲的他已在连谷(今河南西华县南一带)自杀身亡了。

侠士鉏麑

论语曰:“有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

赵盾是晋国重臣赵衰之子。赵衰随重耳流亡于北狄时,狄人讨伐咎如部落大获全胜,把咎如的美女叔隗、季隗作为战利品赐给了重耳与赵衰。重耳娶了季隗,叔隗则妻事于赵衰,赵盾便是叔隗所生。赵衰暮年执掌晋国朝政,死后赵盾继承了他的地位。

公元前619年八月,晋襄公死,尚在襁褓之中的太子夷皋被立为国君。十几年后,小太子生长发展为暴虐无道的晋灵公,执政大夫赵盾屡次劝谏,心长语重,只惹得少年灵公耳痛心烦,竟起了杀害之意。他派出一个名叫鉏麑(音:锄麋)的刺客去杀赵盾。

这天,鉏麑早早赶到赵盾家藏匿起来,寻机行刺。时间尚早,却见赵盾已经恭恭谨谨穿上了朝服,面南而坐,稍事假寐。鉏麑见状退回,认为赵盾居家而不忘恭敬,真乃社稷之臣、民生之主,杀害这样的人是为不忠;而背弃君上之命,又是不义,与其不忠不义必当其一,不如死了算了。遂触槐而死。

鉏麑无此“壮举”,大概只会是一籍小卒湮没于历史的烟尘,然而他在一瞬之间便有能力辨得起是非忠奸,显出一派大丈夫胸襟;又能在一瞬之间体察大局舍生取忠,从信义精神出发舍生取义,没有一丝苟且之心,可谓胆识过人;其胸襟胆识于瞬间浩荡不已。

相对于要离的“杀妻断臂”只求青史留名和“士为知己者死”维护没落权贵的荆轲,有过之无不及。

灵王乱楚

“楚王爱细腰,宫中多饿死”,这个楚王,指的是楚灵王。

楚灵王,名围,是楚共王审的庶子,康王招的弟弟。楚共王死时传位于康王,康王在位15年,他十分宠爱四个弟弟,子围、子比、子晰和弃疾。康王死后,其子员即位,就是郏敖。郏敖继续重用他的叔叔公子围,任命他为令尹,主掌军事,而公子围却在窥视郏敖的王位。公元前541年,公子围在出使郑国途中闻知郏敖患病,立即折返回国,趁入宫探病之际勒死郏敖,并杀死郏敖的两个儿子。公子围的弟弟子比出奔晋国。子围即位为楚灵王。

灵王本性暴戾,行事多荒唐,在位12年仅两年无战事。登基第四年,他把晋国送嫁的大夫韩起、叔向施以刖刑和宫刑,又把前来犒师的吴王的弟弟蹶由杀血涂鼓;第七年,建起专供享乐的章华台,下令收纳逃亡者充当仆役;第八年,派其弟弃疾攻灭陈国;第十年,设宴诱杀蔡侯,封弃疾为陈蔡公;第十一年,攻徐吓吴,彼时天寒地冷,铁甲兵器中的将士冻得不行,灵王却皮帽裘衣锦靴,站在军帐前观赏雪景大赞好雪。他即位时是楚国最强盛的时候,很快被他折腾得国力耗散,民心大失。

公元前529年,楚灵王去乾奚谷行乐,留恋不归。被他杀死的蔡国大夫观起的儿子观从,此时逃到吴国,劝说吴王讨伐楚国;并设下反间计,诈称公子弃疾有命令召回逃亡在晋国的公子比。越国大夫常寿过因为曾受灵王侮辱,也在观从的策动下起兵,与吴军、公子比以及被说服了的公子弃疾在邓城会盟。盟军攻入楚都,入宫杀死太子禄,立公子比为初王,子晰为令尹,弃疾为司马。跟从楚灵王的大臣们纷纷从招,回了楚都。

楚灵王得知儿子被杀,心疼得跌落车下,不无矫情地询问侍者:“别人爱自己的儿子也会到如此地步么?”侍者答:“有比这更厉害的!”他又自我检讨道:“我杀别人的儿子太多了,能不落到这样的下场吗?!”明智地认定自己已众叛亲离,不可能再有幸福,出奔他国也不过是自取其辱。独自一人徘徊山野,乡野百姓无人敢收留他,饥饿难耐之际,一个叫申亥的人找到他,并把他接到家中供养。申亥的父亲是个看管菜园的,曾几次去章华台抓回逃跑的守门奴却没有受到灵王的处罚,申亥便觉得灵王于自己一家有恩,此举是为报恩。在申亥家中住了没几天,灵王就憋屈得自杀了。申亥不仅安葬了他,还让自己的两个女儿为他殉了葬。

楚灵王虽死,动乱却并未止息。楚国百姓在没有得到他的死讯前,仍惶恐不安。深谙人心的观从力劝初王公子比杀掉弃疾,初王不忍,观从离去。弃疾却不断造谣说灵王回来了,以此恐吓子比和子晰,逼得同胞兄弟纷纷自杀。弃疾,这个似乎一直面目隐忍、性格模糊的小弟,登上了楚王宝座,成为无道无义的楚平王。

伍子胥和夫差

几遭覆国灭族之灾的勾践卧薪尝胆,休养生息,使得弱小越国慢慢强大,血海深仇得以雪洗,逼得吴王夫差掩面自杀,夫差死不足惜,可惜的是他在九泉之下无颜以对的伍子胥。

伍家在楚国颇有声望。父亲伍奢为太子建的太傅,楚平王荒淫无道,听信奸臣费无忌之谗,要废掉太子建,伍奢不服,因此落狱。楚平王一面遣人追杀逃亡的太子建,一面迫使伍奢写信召回在外地的两个儿子――伍尚和伍子胥。兄长伍尚应召前往,结果与父亲一起被杀身死。伍子胥逃往宋国,投奔流亡在彼处的太子建。不料正值宋国内乱,他只好与太子建一起辗转流落到郑国,郑定公待他们不错,谁知太子建利令智昏,暗中勾结晋国,企图灭郑而占其国,后事情败露,郑定公怒杀之,伍子胥只得带上太子建的儿子公子胜又踏上逃亡之路。

他决定投奔吴国,这个地处东南一隅的国家日渐强盛,并且与楚不和,他估摸着吴国兴许能借兵给他报仇。他与公子胜昼伏夜行,历尽艰险混出昭关,终至吴国。伍子胥以勇武名闻天下,吴国君臣对他的到来都很高兴,待之以上宾。但伍子胥攻楚的建议未被接受。

此时的吴国并不太平。相传,吴国为周文王的伯父太伯所创立,太伯为使周强大,自愿把王位让给弟弟季历,以便继而传给有德有能的文王,所以吴国素有礼让之风。到了寿梦为国君的一代,吴国渐渐强盛,开始称王。寿梦有四子:诸樊、馀祭、馀眜和季札。寿梦死,长子诸樊知道父亲生前欲立季札为王,便主动让位,但季札坚辞不受。不久,诸樊死,遗命王位兄弟相传,以便让季札有机会当吴王。馀祭和馀眜相继死后,王权终于传至季札手中,不愿为王的季札却躲了起来。馀眜的儿子僚便被立为吴王。诸樊的儿子公子光很不满意,一心想除掉王僚而自立。伍子胥正赶上这场政治斗争,并且迅速捕捉到了局势,他认为公子光能礼贤下士并敢作敢为,决定先助他夺得王位再考虑复仇之事。他把勇士专诸推荐给公子光,觅得时机刺杀了吴王僚,公子光自立为王,是为吴王阖闾。伍子胥被封为行人,掌管朝觐聘问,参与国家大事,正是在他的主持下,今天的苏州城得以修筑,并且招揽到军事家孙武,整军经武,国势日强。

时光荏苒,但伍子胥血性不移,始终不忘家仇,终于说服吴王出兵。公元前512年,吴国出兵灭徐,后移师攻楚,公元前508年占领楚都郢都。奈何其时楚平王已死,伍子胥刨其坟鞭其尸三百余下,终于泄了胸中积愤。

公元前496年,吴越两国交战,相比之下,越军势薄,但出兵奇特,志在必得的阖闾兵败负伤,很快死去。临死嘱咐儿子夫差,千万别忘向越国报仇。

两年之后,越王勾践先发制人,率兵攻打吴国,吴王夫差出动大军迎击,越军大败,勾践带着五千残兵退守会稽山,与大夫范蠡议计,卑辞厚礼,向吴请和,以得解围,再徐图恢复。夫差禁不起恭维和厚礼美女,加上被越收买的太宰伯嚭旁敲侧击,虽遭伍子胥再四反对,还是接受了越之降,收兵回国。

在勾践忍辱屈尊、奋发图强的过程中,伍子胥再三再四劝说夫差杀之除患,夫差始终不听,恼怒积累,矛盾渐大,终于听信伯嚭谗言,逼迫伍子胥自杀。伍子胥一死,国事便落入小人伯嚭之手,大悦了勾践心怀。公元前478年,勾践大举攻吴,连破吴兵,直至攻到吴都将吴都围困起来。夫差勉强守了三年,眼看粮尽,派大夫去向勾践请和,勾践可是“过来人”,自然不肯,夫差走投无路,自杀了之。

两个人的人生线索皆可归为“复仇”二字。伍子胥的复仇信念支撑了他的人格和一生,磊落英爽,气达千古,却因为另一个人的“志气不坚”,而功业失落含愤九泉。

孙膑复仇

孙膑为孙武后人,早年和魏人庞涓一起学习兵法,庞涓后来受邀回国任将军,他深知孙膑学识远在自己之上,若修业完毕回齐国任将,将不利于魏国。因此将孙膑诱至魏,荐给魏惠王;但始终放心不下,恐怕孙膑超过自己,觅得机会以膑刑使其终身残废。后来孙膑乘齐国使者来魏之机,藏身使者车中,逃回齐国。

使臣将孙膑推荐给齐国大将田忌,田忌深为赏识,转手让给齐威王。威王与之谈,发觉对方果然才能过人,于是优之以礼,拜之为师。

公元前354年,赵国攻卫,迫使卫国屈服。卫国原本是入朝魏国的,魏国不能容忍,便派庞涓为师,率兵攻赵,包围了赵都邯郸。相持不下。次年,赵国向齐国求援。齐威王派田忌领兵骚扰魏国东部边境,又迫使宋、卫两国联兵攻打魏的襄陵,以牵制魏军。十月,邯郸告急,齐威王派田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师率军救赵。孙膑利用魏国内部空虚,提出围魏救赵策略,采取避实就虚的方针,不与庞涓大兵正面交锋,而率兵袭击魏都大梁,迫使庞涓率兵回救。孙膑则在桂陵设下伏兵,狙击魏军,魏军大败,庞涓收拾残兵逃回大梁。

魏国此战虽败,但国力未受到大的影响,仍旧保持霸主地位。第二年,魏联韩败齐,赵国也被迫同魏讲和。公元前342年,魏惠王又派庞涓为帅,举兵攻韩。韩国抵挡不住,派大臣到齐国求援,齐威王又任命田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师,统率大军,前去救援。齐军仍采取围魏救赵的策略,顺利进入魏国境地。在韩国前线的庞涓接到消息后,立即回撤。同时,魏惠王派太子申率领留在国内的军队,与庞涓合兵十万,迎战齐军。

孙膑审时度势,利用庞涓轻敌急进、急于决战的心态,提出“退兵减灶、诱敌深入”的策略。即:避开魏军锋锐,向东撤退,在撤退过程中,逐日减少军灶数目,制造士兵大量逃亡的假象迷惑庞涓,滋长魏军轻敌的情绪,以期有利时机,集中兵力伏击歼灭。

庞涓见齐军撤退,认为齐军怯战,下令军队急行追赶。第一天赶到齐军留下的宿营地,清点军灶数目,发现可供十万人吃饭;第二天,军灶减半;第三天,只剩下三万人的军灶了。庞涓中计,丢下步兵辎重,亲率一支轻骑部队追赶齐军。

尽在孙膑掌握。他预计庞涓追兵将在第三天傍晚到达地势险要的马陵道,便在马陵道布兵埋伏,挑选一万名弓箭手,伏于道路两旁,命令他们见到火光就放箭,并下令把路旁树木砍倒,堵塞道路;只留下道旁一棵大树,刮掉一截树皮,写上“庞涓死于此树下”几个大字。

当晚,庞涓军到达马陵,被树木挡住去路,庞涓察看地形,见前面的大树上有字,照明一看,大惊,知道中计。这时埋伏道路两旁的齐军弓弩手万箭齐发,魏军登时大乱,庞涓料定无法脱身,拔剑自刎而死。齐军乘胜追击,全歼十万魏军。不久之后,齐国取代魏国称霸诸侯。

被膑双膝却不曾消沉,积极寻找大显身手的机会,为自己报了仇,为国家报了效,确立了军事家的地位,还为后人留下了一部《孙膑兵法》。庞涓想不到,失去行走能力的同学会踏着他的尸体上站立起来。

白起被逼

秦赵两国长平一役,白起俘虏赵军40余万,挑出其中年幼者240人,其余全部坑杀。不管怎么说,活埋这么多人,用“人性残忍”譬之似乎犹且不及。可是,在“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的战国时代,这只是一个用不着付任何战争责任、或许也没有任何良心牵扯的军事高潮。而其当事人,是功勋昭彰、无可质疑的英雄。

白起,战国时秦国大将。

长平之战是秦赵之间的一次战略性决战,发生在公元前260年。名将廉颇与国家一起成为秦国反间计的受害者,在此战中引恨身退,接替他的书呆子赵括则成就了自己遗笑千年的大名。白起歼灭赵军后本想扩大战果,乘机灭赵,不想,危在旦夕的赵国急中生智,亦对秦国行起了反间计。

此时相秦的是著名纵横家范睢。范睢在魏国被误解,中大夫须贾参了他一本,国相魏齐毒打了他一顿,他装死后被席卷弃于厕,没少受过尿袭。后来他买通看守,逃了出去,化名为“张禄”,跟随秦国使者入了秦国。他伺机主动,展现了世事洞明的才能,被受制于国舅的秦昭王大用,斩断了大权旁落的支脉。他被封于应,号为应侯。魏人都以为范睢早死,须贾出使秦国时,范睢乔装破落步行去见,须贾大惊之余,很觉怜悯,留其吃饭,并赠暖袍一件。范睢说自己服侍张禄,可以带他去见,然后回府,驷马大车来接须贾,至门口,让须稍等,自己则进门去了。须贾长等不见,一问方知范睢便是秦相张禄,又是大惊,肉袒膝行向其谢罪。范睢数落了他一顿,而后入言秦昭王,要须贾回去对魏王说一声,速送魏齐之首。魏齐闻风逃到赵国,藏在平原君家中。秦昭王为替范睢报仇,将平原君骗至秦国作人质,以换魏齐,魏齐无法,只得自杀了断。

赵国的反间计正是瞅准了这个在异国他乡低俗作品请删除的范睢。间曰:若白起灭赵,功业盖世,必定取他范睢而代之。深知“辱”是什么滋味儿的范睢心头袭上了阴影。他不顾一切地钻入了个人私利,进言秦昭王赵国难灭,最好罢兵了事。昭王从之。秦国失去一次灭赵的大好机会,范白之间也种下了障因。

第二年,范睢想弥补撤军造成的损失,再次出兵。秦昭王欲再使白起为将,白起以形势已变、攻赵难成为由,拒不出征。秦军久攻邯郸不下,魏楚援军(援赵)又到,秦昭王大急,强起白起为帅,白起个性很大,说他病了,愣是不从。范睢便进言昭王,免去白起官职,逐出咸阳,随后逼其自尽。

白起之死,给秦国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失。不久秦军被诸侯联军大败,按秦律,范睢应按任人不善之罪收三族,但秦昭王不忍,下令谁都不许再谈此事,但不久之后又有与范睢牵联的过节发生,范睢在忧惧之下,谢病归相印,低俗作品请删除身退,得以善终。

在秦赵两国交恶的大背景下,赵国为历史奉献了一出著名的“将相和”;而白起,这位驰骋沙场令敌人闻风丧胆的秦国上将,不期亡于将相失和,成为勾心斗角、争权夺利的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韩非孤愤

关于韩非死因说法颇多。一说是死于李斯的妒嫉陷害,一说是他咎由自取,妒忌别人反害了自己,一说是秦王多疑,杀其人而用其说,一说是纯粹与当时秦韩两国的政治斗争有关,谈不上什么忌害,不过是你胜我败的事情罢了。

在战国七雄争战不休的形势下,一方面是刀光剑影,战火连天,一方面说客策士巧舌如簧,奔走于各国,忙活于天下。韩非怀抱治世之才却不善口辩、不被重用,最后离乡背井,死于秦狱,不管怎么说都是孤愤难遣,含愤而亡。

韩非出身韩国贵族世家,曾与李斯同为荀况的学生,有些口吃,不会讲话,但写文章是一把好手,又很有思想见识,是先秦“法”、“术”、“势”学说的集大成者。他有感于韩王无道、法度日驰、国力日衰,上书韩王实行变法,但未被采纳,退而著书立说,以抒郁结,以发心声。其著作《孤愤》、《五蠹》传到秦国,秦王大为倾倒,觉得能得此人,死亦无憾。日后送韩非毒药的李斯也得意地说,写书人是他的同学呢!

秦王下令攻打韩国,提出要韩非入秦,韩非在国内根本不受待见,韩王很乐意地拱手送出。秦王得到韩非后很高兴,但却并不十分信任,不予重用。至于原因,方方面面也有很多,其中一条是,作为实用主义者,韩非急于证明自己,不惜献策灭亡自己的国家以证明其主张,功利心太过,欲速不达。何况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谗言流言不免因风得势。最后被打入大牢,不能说没有他自身的原因。

在感时忧国的心怀下,孕育自己的学说主张,希望得济沧海天下,却为己国所弃,又为他国所不容,孤独地惨死于囹圄,作为一名高级知识分子,命运之悲莫过于此,更奈何送他毒药以入冥府的,是昔时的同窗好友。细念其生平,悲意刺人心怀。聊可幸慰的是,他的思想学说被秦朝统治者采纳应用,被及后世,光芒至今不息。

屈原纵身

纵观历史,为现实中的人物在一年之中单辟一个节日纪念的,惟有屈原。这个众所皆知的故事发展到今天,有了一点荒诞的意味,――“端午节”的域名被一家韩国企业抢注,并且在一番交涉下,由韩方提出将此节日由中韩两国共同申请为文化遗产。

一方面说明中国人保护传统的意识滞后,一方面说明中国文化影响广泛,还有一方面说明屈原的人格魅力深入人心。

屈原名平,出身于楚国贵族,“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有才有能,只是生不逢时,他在世的62年,是楚国走向衰落的时期。

楚怀王曾任命屈原为左徒,地位很高,相当于后来的副宰相。怀王起初很信任他,内政外交都让他参与,遭到他的同事上官大夫的嫉妒。有一次,屈原奉命草拟法令,上官大夫想将其夺走作为自己的成绩。屈原不同意。上官大夫怀恨在心,在楚怀王面前不断散布屈原的坏话,怀王渐渐对屈原疏远了。

当时,楚齐两国交好,秦国想攻打齐国,派谋士张仪到楚国破坏楚齐同盟。屈原极力反对与秦联合,怀王不听,并且下令不准他参与政事。几年以后,秦国又兴兵伐楚,楚国吃了许多败仗,一直受秦欺压。楚怀王重新起用屈原,派他去重新联合齐国。

秦昭王上位后,写信邀请楚怀王去秦国会谈,商定盟约之事,秦国吞并楚国的意图十分明显,屈原极力劝阻怀王,楚王幼子子兰却猛劝怀王去去去,千万莫失这向秦王献媚的大好机会。结果怀王刚入秦境便被扣留,秦国逼迫楚国割地赎人。楚国大臣拒绝割让土地,立太子为新的国君,即楚顷襄王。公子子兰当了令尹。

楚怀王被押一年多,最后连气带病,竟死在秦国。楚国人为此不平,对劝王入秦的子兰亦十分不满,特别是屈原,更是气愤,言语诗作中不免有所流露。他劝楚顷襄王亲君子,远小人,操兵练马,报仇雪耻。当然招来子兰仇视,他的一干人等在顷襄王面前说尽屈原坏话,屈原因此被流放到湘南达十年之久。

满朝奸佞,救国救民的志向、富国强民的心愿,被弃若敝履,屈原到了湘南以后,有感于举世皆浊、举世皆醉,经常在汩罗江畔行吟哀歌,写下许多悲壮诗篇。在他62岁那年,即公元前278年,楚国国都鄢郢为秦军所破,眼看祖国即将覆亡,悲愤之下,于五月五日,抱起一块大石,纵身投江,以身殉国。

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不仅爱国,亦哀民生之多艰,情感之诚切浓厚,江水诉之不尽,是以得来后世的争夺爱戴。

吕不韦饮鸩

吕不韦是战国末年卫国的奴隶主兼商人,为人精明钻营,善于投机,贱买贵卖于各国之间,很快成为著名富豪。当时社会已礼崩乐坏,群雄并起,奴隶制日薄西山,吕不韦有感于此,将目光从商业转向政治,希望能从政治中寻找到出路,并且,很快找到机会稳准狠地进行了一次长线投资。

话从秦国质子异人说起。当时诸侯为取信他国常将本国公子派往他国做人质,人称“质子”。秦国的太子安国君有二十多个儿子,异人是其中之一,异人的母亲夏姬不受安国君宠爱,因此他被挑中送到赵国。秦国多次攻赵,赵国对异人的态度自然不会太好,物资供应相当贫乏,他郁郁不得志,一副落魄相。有一次吕不韦在逛街时遇到了他,经过一番交谈鉴定,嗅出商机,认为这是个宝贝,奇货可居,值得下注。

安国君最宠爱的华阳夫人没有孩子,这就是吕不韦要钻的空子。他回去和老爹商量了一番激昂了一夜,第二天带上财物登门拜访异人,开门见山亮明来意:鄙人可助你跳脱苦海,光大你的门楣。

消沉的异人对自己已不抱希望,劝他还是先回去光大自己的门楣。吕不韦坦言道:要等你的门楣光大起来之后,我的门楣才能光大喔!

异人听出有话,将他引入密室。吕不韦替他分析了形势理清了思路:

秦昭王年迈,安国君眼看就要继位。华阳夫人虽然得宠,但是没有儿子,她虽无子,可是将来立储的事,安国君定会听从她的意见。你有兄弟二十多,你既非长子,又不是惹人怜爱的幼子,而且长期流落在外,父子之情早就淡薄了,不具备丝毫竞争力。而我呢,却可以帮你上下打点,建立人脉,广播贤名,这样一来希望也就来了。

异人那颗沧桑孤苦的心顿时兴奋了,可转瞬又茫然黯淡:“一切都是要钱的,钱从哪里来呢?”

钱,吕不韦有。他将自己的计划托出,异人只有点头称是的份,这桩名动千古的政治交易很快敲定。有了合同,吕不韦开始有条不紊地展开活动,先送五百镒黄金给异人作为广结宾朋的经费,以扩大他的名声和影响力;另外花五百金买了珍奇玩好,翻山越岭来到秦国首都咸阳。

先去求见华阳夫人的姊姊,献上礼物,吹捧异人,邯郸人民,无人不知这位秦国王孙的贤名,异人心中以华阳夫人为天,心里只有华阳夫人和父亲大人,思之每每落泪。请她将一份厚礼转交给华阳夫人,并代为转达异人心声。果然博得华阳夫人的欢心,拉上了关系。

吕不韦对华阳夫人说:“我听说,以色事人者,色衰而爱弛。夫人现在受到宠爱,但是没有儿子,要是不利用现在的时机选一个公子结为心腹,推举他为王储,将来年老难免失去依靠。如今异人贤达,对夫人敬爱有加,夫人若能助他成为王位继承人,那么夫人便由‘无子’变为‘有子’,异人由‘无国’变为‘有国’,将来就有了靠山,一辈子不会失势。正所谓‘一言而万世之利’,何乐不为?”

说到心坎,正中下怀。不久华阳夫人便觅得机会要求安国君立异人为其嫡嗣,安国君不仅答应,而且赏了异人一批财物,同时受命吕不韦为异人的“师傅”。异人处境大为改善,吕不韦又挑了个豪家女子和他成亲,就是赵姬。赵姬嫁时已有身孕,后诞下一子,取名为政,即统一中国的秦始皇。

此时秦赵关系处在恶化期。前有秦将白起坑杀赵卒四十余万,后有秦昭王再次发兵攻打邯郸,魏国信陵君窃符救赵,赵国始得解围。忍无可忍之下,赵国决定杀死异人。吕不韦得到消息,以六百斤黄金买通关卡,和异人一起逃回秦国。他教异人穿上楚国服装晋见原是楚国人的华阳夫人,夫人愈加喜欢,给异人改名为子楚。后来昭王死,安国君继位为孝文王,子楚被立为太子,随后把滞留赵国的赵姬母子接过去。一年后,孝文王死,子楚继位为庄襄王,吕不韦当上宰相,被封为文信侯,食邑河南洛阳十万户。三年后,庄襄王死,赢政即位,时年十三岁,吕不韦以“仲父”自居把持朝政。

至此,吕不韦成功地钻进了秦王朝的中央统治机构,富贵得不行,家中有上万奴隶,门下有食客三千。他收买了一个名叫嫪毐(音:涝矮)的人,让他假冒宦官混进宫廷,以供秦王政的母亲秦太后享乐。嫪毐被封为长信侯,有两块封地,几千奴隶,在宫廷里穷奢极欲,胡作非为,和吕不韦勾结,共同控制了秦国国政,其党羽遍布朝野,形成一个反动的复辟集团,妄图恢复周礼,全面扶植奴隶制度。

除了玩转商业与政治,吕不韦深知能真正名垂千古的,还是文章之事。他命食客集体创作,各抒己见,揖结成卷,成就了一部《吕氏春秋》,算是他的著作,并悬之于咸阳闹市,悬千金于其上,“有能增损一字者”,即可获得这笔巨赏。谁敢这么不识趣呢?吕不韦洋洋得意地收获了一把名声。

不过,《吕氏春秋》的确算是周秦诸子中的杰作,学术价值至今不减。

吕不韦尚儒、佩服管仲。秦王政却讨厌儒家思想,更反感吕不韦将自己与管仲相媲美,这时他已21岁,崇尚法家,对吕不韦和嫪毐的事迹已有风闻,《吕氏春秋》的出笼,更使得他意识到吕嫪权势对中央集权制和统一大业是严重威胁。

公元前238年,秦王政22岁,按秦律,要前往二百多里外的旧都雍城拜祭祖宗,举行“冠礼”,然后亲自主持国政。吕不韦和嫪毐深知秦王政不是一个甘受摆布的人,他们不能眼睁睁地看着手中权力被收回,决心发动叛乱,除掉秦王政。秦王政早有警惕,临去雍城前,他亲自检阅军队,在咸阳城耀兵三日,显示武装力量。他命令大将王翦镇守咸阳,遇事火速驰报,又令三万兵屯于岐山,控制险要,与咸阳互为犄角之势。部署妥当之后,才与众臣将前往雍城。心怀鬼胎的吕不韦勉强参加了这次加冕仪式。

在后方咸阳的嫪毐果然盗用太后和秦王的印玺调集了一批包括宫廷禁卫军、门下食客和亡命徒在内的乌合之众,发动叛乱。结果被轻易击溃,嫪毐被悬赏活捉,处以车裂之行,其食客死党也各取其罪。秦王政考虑到吕不韦势力大,党羽多,加上许多人包括李斯为他辩罪,直到第二年十月,在各方面条件都成熟后,才宣布吕不韦同嫪毐叛乱一案有牵连,罢免了他的丞相职务,命令他迁出咸阳,回到封地河南洛阳居住。

吕不韦自然不会甘心。暗中会通六国奴隶主贵族势力,六国也经常遣使跟他联络,后来索性公开来往,吕府门前,车马不绝。秦王政洞察这一情形,大怒,亲作诏书一封,质责你吕不韦有何功劳,秦国竟把你封在河南,坐食十万户?你跟秦国有什么亲戚关系,竟敢自称为“仲父”?要他带上家眷远远地滚到蜀郡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