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的诗十篇

时间:2023-03-31 11:34:06

王昌龄的诗篇1

关键词:王昌龄;送别诗;类型;艺术特色;创作原因

一、王昌龄送别诗的类型

王昌g的送别诗不仅表现与友人分离时的依依惜别之情,更抒发了个人情感。作为一个爱国诗人,王昌龄的送别诗中表现出强烈的报国志向,希望可以有所作为,报效朝廷,但现实往往与理想相违背,王昌龄一生坎坷,屡遭贬谪,难免会表现出低沉的忧伤。他的送别诗,从内容来看,可以分为三类:

(一)表现诗人真挚友情

王昌龄自成年以后,就离家远行,漫游四方,结交很多诗坛友人,与“诗仙”李白,与山水诗派的主要诗人王维、孟浩然、储光羲以及常建等人,与李颀、高适、岑参、王之涣等边塞诗派的代表作家都有交往,感情深厚,送别诗中必然能读出他对友人的深切关心,“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送魏二)”在这篇送别魏二的作品中,全诗以景入诗,情景交融,以情摄景,营造了凄凉的离别氛围,第三联用“忆”字引入,虚构了友人离别之后夜泊在潇湘之上,充满愁绪。离别之际,难免会感伤,表达了诗人的真挚友情。

(二)表现诗人积极进取

王昌龄生长于盛唐开元年间,积极进取的时代风貌促使他们热衷于建功立业,报效朝廷,和大多数同时代的知识分子一样,王昌龄也希冀于投身仕途,有所作为,一展自身才华。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他还四处干谒,期望得到他人的引荐与重用。他曾经在给冯六的诗中写到“云龙未相感,干谒亦已屡。”足见其仕进之心急切。因此,在王昌龄的《送崔参军往龙溪》、《别陶副使归南海》、《留别司马太守》等送别诗中,展现出了作者积极进取,渴望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三)表现诗人怀才不遇的悲愤

王昌龄虽然有一腔报国热情,胸怀国家天下,奈何不被重用,并多次被贬谪,内心不免郁结惆怅。观其一生,王昌龄在仕途上曲折坎坷,屡遭贬谪,抱负难展,内心有不满的愤懑之情,这一情感便在他给好友的送别诗中体现了出来:“山水清辉远,俱怜一逐臣”(《武陵田太守席送司马卢溪》)、“谁识马将军,忠贞抱生死”(《留别武陵袁丞》)等。

王昌龄不受重用,空抱忠贞之志使他产生了归隐的想法。在《送韦十二兵曹》、《岳阳别李十七越宾》等诗歌中,都坦露了诗人的隐逸情怀。但同时,王昌龄受儒家传统思想的影响,希望得到朝廷重用,在入世和出世的选择上,王昌龄自身也是矛盾的。因此,王昌龄的归隐只是他怀才不遇的悲愤,体现了对现实的不满。

二、王昌龄送别诗的艺术特色

(一)善于使用萧索意象

王昌龄送别诗中的意象众多,通过对凄清环境的描写,从而表现离别的情怀。在王昌龄的笔下,“孤舟”的意象是最常使用的,“清江月色傍林秋,波上荧荧望孤舟”(《送窦七》)、“看君孤舟去,且欲歌重垂纶”(《送韦十二兵曹》)等等。除了孤舟,孤江、孤城、孤月、孤山等意象在王昌龄的送别诗中也是非常常见的,一个“孤”字,营造了一种凄清、悲凉的感觉。除了“孤”字的意象,“秋色”、“寒景”也有极高的使用频率,王昌龄将秋水、秋海、秋月、寒夜、寒蝉、寒江等意象用于送别诗中,烘托了离别时的愁情。

(二)采用多种手法抒发送别之感

1、情景交融

中国古典诗歌重视抒情,轻于叙事,与读者产生共鸣便成为抒情诗的一个表现重点和难点,作为送别诗,情感的表达更是重中之重。王昌龄的送别诗不是单纯的抒感,而是触景生情,将自己的离别之感融入到自然环境之中,以景传情,从而使自己的感情流露更加自然、真实,更好地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王昌龄在他的一首送别诗中这样写道:“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芙蓉楼送辛渐》)诗的开头写了寒雨入吴,为送别友人营造了凄凉的氛围。诗的第二句写“楚山孤”,看似是写楚山的“孤”,实际上是融情于景,描写自己在友人离开之后的“孤”,将自己的“孤”寄托在楚山上,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既展现了当时的自然环境,更抒发了离别的忧愁伤感。

2、比喻抒怀

比喻抒怀在诗歌中也是一种重要表现手法,王昌龄的送别诗中也不乏用比喻抒怀的诗篇。在《留别司马太守》中:“辰阳太守念王孙,远谪沅溪何可论。黄鹤青云当一举,明珠吐著报君恩。”这首诗写于作者被贬谪期间,但诗人虽然被贬,仍怀有一个报国心,在送别司马太守的时候,他向朋友倾诉了自己的抱负和理想。通过黄鹤高飞,比喻自己的远大抱负,以河蚌吐明珠来比喻自己愿意用自己全部的精力报效君王。运用比喻的表现手法,委婉含蓄,但却使诗人的信念表达更加坚定。

三、王昌龄送别诗的创作原因

王昌龄的送别诗数量之多,所占比重之大,在其他的诗人的作品中都是少见的。这不禁让我们思考,是什么原因促使王昌龄创作如此之多的送别诗,这在他的人生当中有何意义呢?

正如上文所提到的,王昌龄好友众多,那么,朋友之间的分离总是在所难免的,按照中国文人的传统,在与朋友离别之际,总会以诗托意,送别好友,表达自己对友人的不舍和祝福,这就促使了王昌龄送别诗的出现。

另一方面,王昌龄一生怀才不遇,他内心的痛苦总是会向友人倾诉的,这就会表现在他的送别诗中。王昌龄的送别诗大多创作在他被贬谪期间,带有明显的悲愤情感,诗人屡遭贬谪,内心情感积郁,需要借助一定的诗歌进行排遣。而送别诗这种题材,与诗人当时的处境和心境相契合,将仕途的失意、被贬的幽怨都在离愁别绪的送别诗中一吐为快,抒写郁闷,寻求得心理上的平衡感和自我安慰。

研读王昌龄的送别诗,能够让我们梳理出王昌龄的生活和思想发展轨迹,体会到一个屡遭贬谪诗人的复杂内心情感。王昌龄的送别诗是我国唐代送别文学中较高成就的代表,成为后世送别文学的典范,在诗作的主题表达和艺术创作上对后来的诗文创作具有深刻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李云逸.王昌龄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2]陈伯海.唐诗汇评[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

[3]陈涤非等.唐诗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王昌龄的诗篇2

摘要:“七绝圣手”王昌龄的宫怨诗在他的绝句作品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本文试从《长信秋词》组诗入手,具体探讨王昌龄宫怨诗中蕴含的多重孤独意识。

关键词 :王昌龄 宫怨诗《长信秋词》 班婕妤 孤独

“七绝圣手”王昌龄尤以闺怨诗出名,闺怨之中则以宫怨诗最为人所称道。其闺怨诗中以《闺怨》最为出名,“悔教夫婿觅封侯”表达了闺中少妇对外出征战的夫君绵绵不绝的相思之意,而其中用到的“不知愁”一词,历来解说都是这个少妇在春光中不知忧愁;而在我看来,她恰巧是知愁的,她的忧愁就是在春光烂漫中无尽地等待和期盼,但这等待毕竟是有盼头的。他们两人彼此思念,彼此牵挂。和宫怨诗不同,闺怨诗中思妇沐浴在春光里等待郎君的归来,自然界万物都欣欣向荣,她们仍然拥有勃勃生机。宫怨诗的主角却不尽然,她们只能坐在深宫里、幽暗处等待君王的临幸,她们的生命就如屏风上的花鸟一般,久了就慢慢地暗淡了,消失了。在王昌龄笔下,不仅写出了对这些苦苦等待的女性的惋惜之情和对男人的指责,更是以“男子作闺音”,表达自身的一种怀才不遇的寥落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一种人类的共同情感——孤独。

一、何事秋风悲画扇——对女性的一种哀叹之情

《长信秋词》组诗,是王昌龄拟汉成帝妃子班婕妤所作的诗,一共五首,通过这五首诗来表达深宫女子的孤独与凄婉之情。而王昌龄选择班婕好这一形象,无疑也是有其自身的用意的。班婕好是历史上有才有貌的贤妃,但她仍然避免不了被抛弃的命运,她的一生注定了只能在“奉帚”中度过。她曾作过《怨歌行》一诗,“常恐秋节至”“弃捐箧笥中”,她以团扇自比,便已写出万般悲苦情状。这样的一种凄苦之境与她自身的优秀品质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与反差。霜雪、明月象征她无瑕的品质与美貌,而一旦秋扇见弃,她也只能独自哀叹,感受孤独的滋味。王昌龄在《长信秋词》其一中写道:“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开篇两句并不见女主人公的影子,梧桐、秋叶表达的便是一种孤独。第三句中主人公才在“玉枕”之上出现,但接着便是一种“无颜色”的感叹,她一夜无眠,只听得“清漏”声声,不绝于耳。万籁静寂之时,任何声音的出现都会带来彻骨的孤独,更何况是这一分一秒流淌而过的时间的脚步。一个深闺女儿对夫君的期盼在深官里便成为了一种奢望,在孤独似水的夜晚里,一个正当好龄的少妇遇见的不是一个一心一意对待自己的良人,她对美满爱情的向往也只能深埋心底。在这里,宫怨诗中怨妇所思之人不仅是一个君王,更是一个男人。他身上有所有的女性对于美满爱情的期待。王昌龄站在男性的立场上,以细腻的笔触写出了这样一种孤独,是对女性的一种哀叹,也是对她们生命意识的一种尊重和理解。《长信秋词》其五也是如此。诗人采用对比的手法,一句写长信官,一句写昭阳殿;一个萧条,一个繁华;一个只有细草几丛、荒草幽幽、寂寥落寞,一个高堂红烛、海棠美满;一个明月相伴,一个被翻红浪。这样的一种对照更加鲜明地表现出了长信宫失宠之人的孤独心境。王昌龄的诗中,都会有一种声音出现,而这声音是使主人公的心境更加孤独的利器。这一首也不例外。捣衣声在昭阳殿里出现,在我看来,是主人公的一种想象。闺怨诗中关于征衣、捣衣等的,数不胜数。捣衣声寄托的是对丈夫的一种思念,一种渴望团圆、获得美满爱情的愿望。而王昌龄运用到了这里,一是为了表明女主人公渴望有民间普通夫妻那样的普通爱情,将君王当作自己的丈夫,而不是天下的君主;二是为了展现女主人公的一种对美好爱情的幻想。

二、还向金城明主看——诗人自身的不遇情怀

中国古代历来都有“男子作闺音”的传统。清代学者田同之《西圃词说·诗词之辨》说:“若词则男子而作闺音,其写景也,忽发离别之悲。咏物也,全寓弃捐之恨。无其事,有其情,令读者魂绝色飞,所谓情生于文也。”这里的“弃捐之恨”,不仅仅是女性的被抛弃、被冷落,同时也象征着男性的不遇。这和中国古代的“悲士不遇”传统同出一脉,只不过走向不同罢了。“男子作闺音”是一种代言体,而屈原早在《离骚》中就借“香草美人”的美政理想表达了对君臣遇合的向往。后世的君臣相离里,“弃妇”意象频频出现,也正是这个道理。王昌龄在《长信秋词》中借班婕妤这个弃妇之口,同样也表达了自己不遇的悲愤之情。《长信秋怀》其二:“高殿秋砧响夜阑,霜深犹忆御衣寒。银灯青琐裁缝歇,还向金城明主看。”

这里也有“御衣”一词,表达的同样还是一种对正常夫妻生活的向往,但“御”同时也有君王掌控一切的意思;往深层次看,这同样是一种士人不遇的悲叹。“还向金城明主看”,明主不仅是失宠之人的期盼,更是这些渴望遇合的士人的殷殷期盼。王昌龄早年贫贱,靠农耕生活。《唐才子传》记载:“开元十五年李嶷榜进士,授汜水尉;又中宏辞,迁校书郎。后以不护细行,贬龙标尉。以刀火之际归乡里,为刺史阊王丘晓所忌而杀。”可以看出王昌龄的一生并不平坦,恰恰相反,他三十二岁才中进士,最后因为行为放荡不羁而被贬谪。在中央政权工作的那几年,正是唐玄宗专宠武惠妃之时。武惠妃得宠后,不仅后官之中其他妃子、皇子被残害,而且“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旧唐书卷五十一·列传第一》有云:“所生母杨氏,封为郑国夫人。同母弟忠,累迁国子祭酒;信,秘书监。”王昌龄结合了自身的遭遇和情感,就是所谓的“移情”作用,将自己的感情和那些宫女们的感情融合在一起,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情。这和《长信秋词》中一样,只有明月、荒草为伴,更表达了一种孤独寂寞,“恨无知音赏”的境界。而这样的一种孤独境界带来的结果却不是愤怒的咒骂、心酸的讥讽,而是一种“怨而不怒”的情绪。试看《长信秋词》其四:“真成薄命久寻思,梦见君王觉后疑。火照西宫知夜饮,分明复道奉恩时。”这诗中表达的情感是对自身的一种哀叹,却不是一种怨恨。通篇采用的不是控诉的语气,而是将一件事情缓缓道出,有开头,有过程,更有结局,唯独没有后面被抛弃的怨恨之情,这也是王昌龄作为士大夫所表达的一种怨而不怒的情怀。对待君王并不是指责的语气,而是在一种缓慢的诉说中达到表达自己情感的目的。这份孤独不仅仅是得不到君王赏识的孤独,更是寻找不到知音的孤独。伯牙子期,高山流水;古往今来,多少英雄豪杰、文人墨客都为寻找不到知音而感叹不已。孤独是人类的宿命,王昌龄在诗作中将这种孤独也表露无遗。

三、念天地之悠悠一永恒的孤独

说到孤独,不得不提的便是“孤独诗人”陈子昂,其诗“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振聋发聩,这不仅是对个人生存境况的关注,更是对整个人类的关注、对宇宙生命意识的关注。在这古老的幽州台上,曾发生过多少大事,历史烟尘滚滚而来又呼啸而去,每一个生命个体只是一个渺小的存在,但就是这样一个一个渺小的存在,改变了历史,成就了历史。陈子昂的这种孤独是慷慨激昂的孤独,王昌龄笔下的孤独是一种幽幽的孤独,二者相互生发,共同构成整个宇宙生命的孤独意识。

不管是“卧听南宫清漏长”中时间一点一滴溜走的时间意识,还是“长信宫中秋月明”的明月相伴,抑或是“金井梧桐秋叶黄”中的死亡意识,孤独总是徘徊其中的。这样的孤独是在夜深人静时才能感知的,而能感知到这种孤独境界的人首先需要一颗细腻的心。“月”从古至今,一直都在充当着重要的角色。“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等。“月”向来承担着智者的身份,以自身的悲欢离合见证人类的悲欢离合。王昌龄使用的“秋月明”,也正表明了“月”的永恒性与人类的孤独。

《长信秋词》其三是这组诗中流传最广的千古绝唱。其诗如下:“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

这诗中固然有深官弃妇的哀怨之情,但更多的却是表达了一种无尽时间里漫长的等待。这样一种“奉帚”的生活绝不是班婕妤一个人的特写,它只是一个符号。在这其中,无数的人都可以找到自己的影子,这样一种无望的等待“明天”开始的孤独是我们所共有的。等待其实就是孤独的代名词,闺怨诗中也有等待,上文已经提及,那是一种在春光里,甚至在捣衣声中的有色彩、有动作的等待,是鲜活的等待;深宫里的等待则是无望的等待。人类的等待则是一种宇宙人生里安静的、自然的等待,就像花谢花开、春去秋来一样自然,当人们已经习惯等待时,等待的结果就不再重要。王昌龄以一种近乎禅学的方式向我们展示了等待的孤独性与自然性。

王昌龄的宫怨诗写出了千百个深宫怨妇的悲剧命运。在此基础上,他也写出了自己的一种不遇的情感,并上升到宇宙人生的孤独意识。可以说,宫怨诗绝不只是写出了女性的声音,更写出了深广的孤独内涵。思妇、征夫、上阳白发人、白头宫女,在绵绵无尽的等待的时空里,无数人在其中耗尽一生,心甘情愿地获得的也许是一场并不值得的邂逅,但纵然没有结果,等待依然让人成长、给人希望,孤独的重量永远会给予等待无尽的价值。孤独的价值也正在这里。

王昌龄的诗篇3

关键词 王昌龄 七绝 边塞诗 宫怨诗 送别诗

王昌龄是盛唐诗坛上享有声誉的一位诗人,有“诗家天子王江宁”之称。也是盛唐诗坛上心倾七绝、专力于七绝的创作并取得空前成就的一位诗人。明代诗评家称为“神品”,认为可以和李白并驾齐驱。“三唐七绝,并堪不朽,太白、龙标,绝伦逸群”(清宋荤 《漫堂说诗》)。“七言绝名 ,王少伯与太白争胜毫厘,俱是神品”。

王昌龄的七绝创作内容广泛,举凡从军、出塞、狩猎、劳作、怀古、赠别以及闺思、宫怨等等, 他都以七绝来加以表现, 确乃达到了无事不可言、无意不可入的境地。不仅如此,他还于其中创造出鲜明生动的形象和深邃幽远的意境, 并表现出或雄浑、或含蓄、或清空、 或悲壮、或幽怨等多样化的艺术风格。因此,无论从反映社会生活的广泛性而言,还是从表现艺术的独特性、风格的多样性而言,王昌龄都不愧为唐代乃至整个诗歌史上的“七绝圣手”。

一、刚健明朗边塞诗

王昌龄是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诗人,他的边塞诗数量虽然不多,却篇篇皆佳,意深境远,王昌龄的边塞诗有很高的艺术概括力,其着眼点往往不在于具体的战事,而是把边塞战争作为一种历史现象,以深刻的内涵,饱满的热情,在各个视角上进行深入的思考,故而且是“发兴高远”且富于生气。

先来看一首他的被誉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的《出塞》(其一):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首诗里,有一句最美最耐人寻味的诗句, 即开头第一句:“秦时明月汉时关”,语言非常简洁,但含意丰富。作者在“明月”和“关“两个词之前增加了”秦”、“汉”两个时间性的限定词。这样从千年以前、万里之外下笔,自然形成一种雄浑苍茫的独特的意境,借用前代评诗惯用的词语来说,就是“发兴高远”,使读者把眼前明月下的边关同秦代筑关备胡,汉代在关内外与胡人发生一系列战争的悠久历史自然联系起来。这样一来,“万里长征人未还”,就不只是当代的人们,而是自秦汉以来世世代代的人们共同的悲剧。希望边境有“不教胡马度阴山”的“龙城飞将”,也不只是汉代的人们,而是世世代代人们共同的愿望。平凡的悲剧,平凡的希望,都随着首句“秦”、“汉”这两个时间限定词的出现而显示出很不平凡的意义。诗歌之美,诗歌语言之美,往往就表现在似乎很平凡的字上,或者说,就表现在把似乎很平凡的字用在最确切最关键的地方。而这些地方,往往最能体现诗人高超的艺术造诣。

王昌龄的边塞诗内容丰富,涵盖全面。如“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从军行》其四)充溢着高昂的斗志、坚定的信念、强烈的理想,显示出阳刚之气的悲壮美和崇高美;再如:“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从军行》其五)自信非凡,于壮浪纵恣中见豪迈气概,将士们的勇武形象恰如浮雕般凸现于读者眼前;而“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从军行》其一)和“缭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从军行》其二)则又寄情于景,景情浑融,抒写了征人久戍不归、思念亲人的深情,创造了一个深幽的诗歌意境,对广大戍卒寄予了深厚的理解与同情。

二、情兼雅怨宫怨诗

擅长写雄健浑厚的边塞诗的王昌龄,同时又以情思婉绵的闺情、宫怨诗著称。他用比较新起的七绝体式处理这种传统题材,使人耳目一新。王昌龄的宫怨诗,洗尽了南朝宫体诗的铅华,绝无浮靡轻艳的色情成分。他不是庸俗低级地描写女色,而是以含蓄蕴藉的手法,深刻揭露宫廷生活的黑暗,反映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失宠嫔妃内心深处的悲怨与绝望,体现其典雅高尚的审美风格。

如《长信秋词》(其三):

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

玉颜不及寒鸦色, 犹带昭阳日影来。

王昌龄借汉代班婕妤的故事,来写唐代宫廷妇女的生活。在他着意营构的长信宫中,刻意描绘着失去恩宠的宫女,她们早已失宠,然而却仍然痴情地等待着,祈盼着“昭阳日影”即君恩的降临,多么可怜而又可悲。全诗以失宠宫女的口吻,巧妙地将“玉颜”之光洁美艳与“寒鸦”之乌黑丑陋形成强烈对比;再将“寒鸦”之羽翅染光与“玉颜”之满面愁云进行强烈对比,这种对比形成了极大的反差,凸现了人不如鸦,美不如丑的怨愤,足以显现失宠宫女怨情之深。

又如《春宫曲》:

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

平阳歌舞新承宠,帘外春寒赐锦袍。

全诗通篇都是失宠者对昨夜的追述之词。从字面上看来,前两句诗只是淡淡地描绘了一幅春意融融、安详和穆的自然景象,触物起兴,暗喻歌女承宠,有如桃花沾沐雨露之恩而开放,是兴而兼比的写法。后两句写新人的由来和她受宠的具体情状。诗人写宫怨, 字面上却看不出一点怨意,只是从一个失宠者的角度,着力描述新人受宠的情状,这样只说他人之承宠,而己之失宠,悠然可会。正体现出王昌龄七绝诗深情幽怨,意旨微茫,令人测之无端,玩之不尽的特色。

王昌龄一生命途多舛,屡遭贬谪,因而职卑禄微。然而,王昌龄早年的志向却颇为远大,他在《上李侍郎书》中云:天生贤才,必有圣代用之。可是,天生贤才的诗人,终其一生却并未被圣代用之,而是怀才不遇,抑郁愤懑。因此,王昌龄虽才雄志远,却屡屡见弃于朝廷,可谓才高而命薄;而宫女尽管天生丽质,然亦常常寂处冷宫,又可谓红颜而薄命。两者的命运于此是何其相类。很显然,王昌龄正是借失宠或不得宠宫女的怨情来隐喻自己的身世遭际,从而抒泄内心的极度苦闷。因此,其笔下的宫女妃嫔多忧愁苦恨,从而体现出哀怨的情感心理。具体地说,王昌龄宫怨诗主要运用比兴的艺术手法。更将比兴的艺术手法成功地运用在其宫怨诗的创作实践中,从而体现出比喻真切、寄托遥深的艺术特质。

三、情韵真挚送别诗

王昌龄的送别诗则更注意字锻句炼,词意蕴藉而含蓄,诗味隽永而深厚。作者处处默察幽微,精心凝聚焦点,巧妙捕捉景物,高度概括感情,表现出深曲婉致,幽思动远的审美效果。

如《送别魏二》: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这首诗作于王昌龄贬龙标尉时,全诗写在桔柚飘香、“江风引雨”之时 ,作者和友人“醉别江楼”。这时诗人既未接写二人情深意切的难舍之语,也未写离别之景,而是“巧运言词”,宕开一笔,精巧虚拟出友人的别后之景:在不久的将来,朋友夜泊在潇湘之上,那时风散雨收,一轮孤月高照,愁绪萦怀,辗转难眠,这恰与描写离别名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有异曲同工之妙。如此凄清的环境,行人恐难已成眠吧?即使入梦,两岸猿啼也会一声一声闯入梦境,令他睡不安恬,因而在梦中也摆不脱愁绪。行人从视(月光)听(猿声)两方面刻画了一个典型的旅夜孤寂的环境。

再看他的《送柴侍御》:

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这首诗采用了“道是无情却有情”的笔法,表达了虽人分两地,山水相隔 ,却如长居一处,读来令人感到亲切温暖。

月亮是中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意象,在王昌龄的送别诗中,也被广泛的运用。或表达对友人离别的伤感,或承载豁达的情怀彼此安慰勉励。月光无处不在,冰心玉壶般的友谊似月华一般与挚友形影相伴。只要情同一心,即便人分两地,也依然会感到离而不别,别而未分。对朋友温暖的宽慰,深挚不渝的友情及别后的思念,深会于字里行间。人类就是这样将自己的感情赋予明月,使自然的明月人格化,以表现内心深处最为深厚,复杂而又强烈的情感。

王昌龄一生命运多舛,沉沦下僚,才高却无人赏识,月夜下我们也仿佛看到一位清高、 孤直、忧郁的诗人在倾述自己的内心情怀,诗人巧借这些月亮意象,表现一种幽渺之思,空灵之美,让人不由体悟难以言说的不言之言,味外之旨,韵外之致。

参考文献:

[1]李云逸.王昌龄诗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2]骆礼刚.论王昌龄在盛唐诗歌发展中的历史地位[J].贵州大学学报,1990.

王昌龄的诗篇4

绝句和律诗一样也是近体诗的一种。又叫“绝诗”,或称“截句”,按照《诗法源流》的解释,绝句是“截句”的意思,就是截取律诗四句,或截首尾二联,或截前二联或后二联,或是中间二联形成的。格律同于八句律诗中的前、后或中间四句。所以,唐人有的在诗集中把绝句归于律诗。

绝句来源于汉朝的柏梁体,成形于魏晋南北朝歌谣。唐宋两代,是我国古典诗歌的黄金时代,绝句风靡于世,创作之繁荣,名章佳作犹如群芳争艳,美不胜收。

绝句灵活轻便,适于表现一瞬即逝的意念和感受,广为诗人所采用,创作之繁荣超过其他各体诗。唐朝的很多诗人都写绝句,李白、王昌龄、杜牧、李商隐等等,也出现了像“七绝圣手”王昌龄被称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的《出塞》,被誉为唐人七绝第一的王之涣的《凉州词》等千古流传之作。

附:

旗亭画壁

王昌龄的诗篇5

《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他善于把错综复杂的事件或深挚婉曲的感情,加以提炼和集中,使绝句体制短小的特点变成优点:言少意多,更耐吟咏和思索。他的边塞诗充满了积极昂扬的精神,乡思和送别之诗,节奏明快,而抒情风格更以诚挚深厚见长。

正如《全唐诗》对昌龄诗的评价:“绪密而思清”,他的七绝诗尤为出色,甚至可与李白比美,故被冠之以“七绝圣手”的名号。尤其是他的边塞诗,流畅通脱,高昂向上,深受后人推崇,如:

《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的边塞诗充分体现了他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精神,另外还深深蕴含了诗人对下层人民的人文关怀,体现了诗人扩大的视野和博大的胸怀。王昌龄在写作方式上擅长以景喻情,情景交融。这本是边塞诗所最常用的结构,但是诗人运用最简练的技巧,于这情境之外又扩大出一个更为广阔的视野,在最平实无华的主题之中凝练出贯穿于时间与空间中永恒的思考,如:

《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的诗篇6

还是在接风的酒宴上,怀化的朋友问起行程,我们只说是要到夜郎国。朋友即席吟起: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并问:“不想去芙蓉楼吗?王昌龄就是在此写下《芙蓉楼送辛渐》呢?”

我顿然失语,盛唐诗家夫子王昌龄真的来过这里吗?又是缘何写下了妇孺皆知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自怀化向南驱车四十多公里至沅水与舞水交汇处,来到一个旧名黔城今叫洪江新城的地方,人道是王昌龄在唐天宝七年(公元748年)谪贬龙标尉时的治所。拾级而上,面前是一八字形粉壁园门,上方“龙标胜迹”尚可辨识,壁画却早已斑斑驳驳,在沧桑中透出旧时的繁华。入园,芙蓉楼即映入眼帘。那是一座全木重檐歇山顶结构古楼,外檐16根立柱、内檐8根立柱支撑,分上下两层,地面为青砖拼花,窗门俱镂空雕花,花则为芙蓉戏凤。楼下联为:“龙标古名城千秋芙蓉在,贤宦留胜迹万世仰儒风”;楼上联为:“楼上题诗石壁尚留名士迹,江头送客冰壶如见故人心”。相传此处曾有芙蓉仙子月夜吟诗弄凤箫,王昌龄则在此掘池、筑楼,皆以芙蓉名之,或宴宾会客、把酒赋诗,或问政抚民、苗汉同乐。夫子在《龙标野宴》中写道:

沅溪夏晚足凉风,

春酒相携就竹丛,

莫道弦歌愁远谪,

青山明月不曾空。

这哪里有一丝迁客的愁绪?怪不得这里留传的都是“苗女听歌”、“佳句退兵”、“遮道求诗”等有关诗人潇洒风流的典故!

夫子在此不以己悲,悠哉游哉,倒是给朋友太白诗仙无限的牵挂,千里遥寄:

扬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

“既寄情山水,又渴望忠君报国。达则为帝王之师,窘则以明月为伴。”看来是盛唐时期精英阶层共同的人生理想!我想这就是王昌龄送别辛渐时特别写下“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的缘故了。

自古地以人名,名以文传。其实夫子当年的芙蓉楼早已湮没在历史尘埃之中了。今天的芙蓉楼建于清嘉庆20年(1825年)、于道光19年(1839年)重修,是后人不忍“朱栏藓没,锦字烟销”,依旧制而筑,用以纪念王昌龄并集文化精萃之大成者。在碑廊里,刊有颜真卿、米芾、坡、黄庭坚、岳飞、赵孟、熊希龄等历代名人碑刻镌石八十余块,另有一尊石刻吴道子所绘《孔子行教图》,据说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孔子标准像”。

位于园东北角小山上的玉壶亭自是点睛之作了。该亭置于园中最高处,竹林环伺,或隐或现,飞檐翘角、翼然若飞。亭柱以秦篆书沈从文先生所撰的联语:“风动铃声穿楼去,月移塔影过江来”,亭内立一石碑,名曰“三绝碑”。清代状元、书法家龙启瑞以篆书行笔将“一片冰心在玉壶”七字书成一个壶,著名石刻家陈玉生镌刻,诗书刻合为“三绝”,碑、亭均由此得名。显然,“一片冰心在玉壶”已不仅仅只是王昌龄一个人的心迹表露了,它已是千百年来中国文人共同的精神寄托。

听导游说,这里有“楚南上游第一胜迹”的雅称。我突然有一种酸楚。不知是为自己偏塞鄙陋而羞愧,还是为中国文人命运多舛而神伤。我到过所谓江南三大名楼,那都是以文传名的地方,我都没有看到这么多的文化遗存,没有感到这么强的精神力量。

其实,无所谓第一,也不要排江南第四。你就是你,芙蓉楼: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的诗篇7

2、原文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3、译文

迷蒙的烟雨,连夜洒遍吴地江天;清晨送走你,孤对楚山离愁无限!

王昌龄的诗篇8

三首古诗,分别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唐代诗人卢纶的《塞下曲》和元代诗人王冕的《墨梅》,其中两首是七言诗,一首是五言诗。安排这三首古诗,旨在引导学生积累经典诗歌,感受诗歌表现的精神品格。

《芙蓉楼送辛渐》是盛唐时期著名的诗人王昌龄在贬谪到江宁(南京)以后,辛渐对王昌龄当时受到贬谪的境况是非常关切的,对其遭遇也是十分理解和同情,所以特来拜访失意痛苦中的老朋友王昌龄,希望对好友的现状有所了解,也使好友有所慰藉。拜访之后王昌龄送别友人辛渐去往吴地时写下了这首送别诗。

本首诗表达了诗人与友人的离情别意,以及诗人洁身自好的志向和品格。这首诗是王昌龄的七言绝句的佳作,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喜爱,口耳相传极为流行。

一切景语皆情语。从诗歌的内容看,这首是送别诗,但它和一般的送别诗不一样,这首诗和着力于抒发离别之情有着明显的不同。前两句虽写了离别之情,但全诗重在后半首,借离别这样的一个机会,抒发自己内心忧怨低沉的情感,并表明自己无暇的心迹。借送友之事了书胸臆,通读全诗其情极深,其味极永,其调极高。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凄凄的黑夜中,连江的寒雨,迷迷蒙蒙,萧萧瑟瑟,笼罩着整个吴地,与那茫茫的江水连成一片,细雨轻轻的敲打在身上,也悄然渗入到诗人的内心深处。夜,刚入吴,而天亮时我将送友人启程,积雨劳顿,与友人相聚的时光如此短暂,送友人走后,而我却要独自留下,如同这形单影只的楚山。如果故乡的亲人朋友询问我的相关境遇,只需一句“一片冰心在玉壶”。

诗中景之“寒”:远处,连绵起伏深暗色的山脉,在这绵绵细雨的夜晚,若隐若现,飘飘渺渺,此时的江宁还微微的寒凉,一汪长江水惆惆怅怅,宛如心中那绵延不绝的悲凉。这样的雨下的冷冷清清,没有生机,没有起色,一片黯然。天空下着飘飘渺渺的雨,与友人站在江边,两眼一望,江面茫茫的连成一片,阵阵江风扑面而来,寒意顿生,此情此景更显江宁景色之“寒”。

诗中社会环境之“寒”:王昌龄一生仕途坎坷,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曾因受人馋枉诽谤而遭贬岭南,后虽北归,到今天南京任江宁县丞,但却因收到社会环境各种小人的诬告,被告不护细行,当时社会谤议沸腾,屡遭诋毁,诗人依然遭受着极大的社会环境的舆论压力。此乃当时的社会环境之“寒”,在这样令人“寒”的社会环境下,实属不利于王昌龄的仕途之道。

王昌龄曾在朝廷为官,被两次贬官,开元二十七年,被贬为江宁县丞,开元二十九年,又被贬到非常偏僻的龙标做县尉,后来因“安史之乱”时被濠州刺史杀害。他一生壮志未酬,更加突出了社会环境之“寒”。

诗人内心之“寒”:王昌龄为人刚正不阿,为官清廉,一心为民为朝廷,但却屡遭奸诈小人诋毁诬陷,其中的曲曲折折,凄凄惨惨凄凄,犹如眼前的一汪惆怅的长江之水滚滚涌来。好友的到访,更是勾起了他的一怀愁绪,他有着太多太多的心里话,太多太多的委屈想要向自己的知己辛渐倾诉。拂晓友人即将离开,心中的那种离别的“寒”与内心的“孤”涌上心头,诗人心中的“寒”意倍增。

离别之情布满眉眼,举目四望,满是悲凉。听着友人那温暖宽慰的话语,心中总算有了点滴的暖意。想着明天即将送挚友离开,心中充满愁绪与不舍,从此自己又将回归到一个人感受着世间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不免心中“寒”意油然而上。

寒雨飘飘渺渺,两眼一望,整个江面,雨和江茫茫的连成一片,像极了此时此刻诗人内心的渺茫与寒凉。不知道这样的日子何时才能结束,此时的心情就像夜晚期待黎明的到来一样。

第二句中的一个“孤”字,更增添了诗人内心孤单、寒凉的意味,渲染了诗人离别时内心的不舍。拂晓即将离别,“孤”字既写出了雨后楚山的孤影,既是写景也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孤寂心情。友人离去了,只有自己孤身一人在异乡,倍感凄凉,更加凸显了诗人内心的“寒”。

借物言志,表无愧:诗歌的前两句即表明离别之苦,也为后两句的离别赠言表贞心作铺垫。有了这样的情感铺垫,后两句言志,写的是自己,面对此时的景色、这样的社会悲凉环境,与朋友在芙蓉楼即将分别的时候,终于吟诵出了“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样的千古名句。

无需太多的解释,无需太多的言语,诗人对友人的真挚情谊,清冰玉洁,纯真而高尚。对家乡亲人朋友的殷切关怀,诗人也没有太多的话语捎带,惟带一句“一片冰心在玉壶”,我光明磊落,为人正直,坚持操守。面对朝廷,面对黎民百姓,亦是“一片冰心在玉壶”。不仅表明诗人心地之晶莹无暇,又表明自己对仕途的心灰意冷,决意不再为宦情所牵连,已淡然无所牵挂。面对众人的诋毁与迫害,诗人并未极力辩护,也未低沉消极,只是通过玉壶冰这一形象的比喻表明自己光明磊落,胸襟豁达。自己正如玉壶之冰一样晶莹剔透,洁白清澈,绝不会为世俗之见而改变,也不会向无端的谗言而屈服,以自己的乐观无畏来劝慰洛阳的亲友,以此作为对那些诽谤之刃的强力一击。

“一片冰心在玉壶”这首诗构思别致,既写了与朋友的离情别绪,又写了自己的志向与品格。诗歌虽为送别之作,但对送别时情景的描绘却极少,只是借送别之事及临别赠言,来表明自己的心迹。虽未刻意写别情,而情谊已现。因为只有真正交心的挚友才会向他吐露心中的想法,说出这样的离别赠言。

纵观全诗以叙事为主,语如惯珠,婉转自如。而前两句的“寒雨连江”“楚山孤”,以及末两句的离别时细节的描写,事中有景,景中有情。写景与叙事、抒情,融合为一体。即景即事,即景即情,含蓄蕴藉,从中不难看出诗人创作手法和技巧的高妙。短短28个字当中却有深厚韵味,让千百年来的人们传唱不已。

《塞下曲》是一首边塞叙事诗,也是古时候边塞的一种军歌。诗人描述了一个精彩的边塞战斗场景,赞扬了戍边将士的英勇威武,字里行间充溢着英雄气概。

卢纶,字允言,唐代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卢纶的是以五言、七言近体诗为主,多唱和与赠答之作。他在从军生活中所写的诗,风格雄浑,情调慷慨,历来为人传诵。

本首诗描述的是塞下地广人稀,在寂静月黑风高,寒气逼人的夜晚,本该万籁寂静,万物入眠,远远地望去,所有的帐篷都一个个陆陆续续将帐灯熄灭,只剩下星星点点的哨兵们在外巡逻,站岗放哨,大地慢慢的进入了沉睡的状态。但,今天的塞下之夜却很是反常,大雁本该是熟睡的,可却被惊吓得高高的飞起在天空,机警的战士们马上想到,一定是有什么重大的事情发生,他们赶紧到处细致查看,原来是正在偷偷摸摸逃跑的单于,惊吓了大雁一反常态,飞起的大雁把他们“遁逃”的行踪暴露了。训练有素、机智的将士们发现敌军单于准备带兵趁着黑夜潜逃。将士们马上组队,集合,各个都以最快的速度穿起铠甲,带起铠帽,拿起武器,骁勇善战的战士们跃跃欲试,各个都准备要带着轻装骑兵去追击。在出发之际,一场纷纷扬扬鹅毛般的大雪洋洋洒洒从天而降,刹那间所有战士的弓刀上落满了雪花。

作者并没有直接描写战斗的场面,但却给人留下了想象的空间,让读者感受到敌人的败局已定,仿佛瓮中之鳖,只需要少量轻骑追巢,即可手到擒来。这首诗由写景开始,“月黑雁飞高”并非眼中之景,而是意中之景。雪夜月黑,本不是雁飞的正常时刻;而宿雁惊飞透入出敌人在行动,将士们拿着弓刀骑着匹马准备追逐时,天空却下起了大雪。寥寥数字就写出了当时的实情,一逃一追把全部的战场气氛给渲染出来了。

“单于夜遁逃”,敌人在夜间行动,并非率兵来袭,而是借月色的掩护仓皇逃遁。诗句语气肯定,判断明确,充满了对敌人的蔑视和我军必胜的信念,令读者为之振奋。“大雪满弓刀”,“大雪”的寒气和“弓刀”的寒光,写出了战场上的肃杀之气,也突出表达了战斗的艰苦性和将士们的奋勇精神。

全诗最高深之处在于:最后边塞天气变幻莫测,将士们是追还是不追?天气如此寒冷,将士们是追还是不追?道路崎岖,月黑风高,大雪满弓刀,将士们是追还是不追?诗人写到此时却戛然而止,留给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营造了诗歌意蕴悠长的氛围。

《墨梅》是一首题画诗,诗人王冕借墨梅自喻,表达诗人的人生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

赏析墨梅之品性:梅花,“四君子”之首,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赞其形,赏其香。梅花没有牡丹的雍容华贵,没有玫瑰的娇艳,但梅花淡雅高贵,清秀脱俗。一般梅花颜色种类有粉的、白的、淡绿色的,而王冕笔下的墨梅是无需浓妆艳抹的,它不图名,不求耀眼于世。王冕笔下的这一树墨梅坚信自己的本真美,坚信自带悠远的清香足以。素洁、淡雅、美的有特色,美的不俗气,就是它的追求,就是它的向往。

开头两句直接描写墨梅,气质独特的梅花生长在池水边,那一朵朵开放的梅花上都点染着淡淡的墨痕。“洗砚池”王羲之有“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传说。这里化用王羲之的典故,诗人与王羲之同姓,故说“我家”,也因这梅花生长在王冕自己家园子里,则就有了“我家”的点点淡墨痕的特点。这两句用白描的手法写墨梅的形态,一个“淡”字刻画出墨梅的朴素淡雅、清新脱俗的高贵品性,令人耳目一新。

赏析托物言志之手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这两句是抒情言志。大意是:墨梅不要别人夸赞颜色好看,只愿留下一股清香弥漫在天地间。这两句正是诗人王冕自我志向的表白,借墨梅自喻的手法。

王冕自幼家贫,出身寒微,白天给人家放牛,晚上再到一个寺庙的长明灯下读书作画,苦读成才,却不愿巴结权贵,只是作画为生。通过不断艰苦的学习,成为一代才子,得大名于天下。这两句诗是诗人借墨梅来表现了自己不媚俗,坚守内心追求的志向和品格。

王冕觉得,自己就和这墨梅一样,不需要别人夸赞颜色美好,只要留下充满乾坤的清香之气。他不需要别人来称赞他歌颂他的才情,只愿自己不断追求像梅花一样清高、脱俗、淡雅的品格,不图名不图利,就像梅花一样,静静的开放,静静地吐芬,不需要人们来夸赞自己鲜丽的颜色,只求将一身清气弥留天地之间,给世界增添一份清香、一份纯净,坚持自己所特有的风骨。

诗人以质朴、明朗的笔触,自然地将诗境推向一个新颖的理性高度,由实而虚,人格化地展示出梅花的品格美。诗人这一舍一取,抓住了梅花为世人倾慕的精神特征,写出了梅花淡泊的情怀和清高的风骨。

当然,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文学文本价值并不等于教学价值,其个性化解读,并非可以简单转换成为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而是应受课程与教学论的限制。

王昌龄的诗篇9

关键词: 盛唐边塞诗 思想内容 技巧

每次在课上读起边塞诗,总有一两位男生跟着吟诵。的确,我也和他们一样喜欢边塞诗。一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道出了将士的赤子之心;一句“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啸出了壮士的豁达情怀;一句“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萄入汉家”,叹出了战士的悲凉人生。边塞诗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我们去品味、去思索。

边塞诗从汉魏六朝时期开始发展,到盛唐时到达高峰。高中阶段所碰到的边塞诗大多是盛唐时期的,所以我们以盛唐边塞诗为研究的主要对象。

边塞诗歌往往是多种情感的载体。以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为例,七首诗有对亲人的思念,有对将士凄凉生活的感叹,也有对将士英勇的歌颂。可见边塞诗的思想内容是很复杂丰富的,这给学生把握边塞诗的思想内容增加了难度。高考中多次出现边塞诗,思想内容正是其考查的重点。如何把握边塞诗的思想内容?我提一些看法。

想要把握边塞诗的思想内容,首先要弄清楚一个问题:盛唐时期边塞诗为何会繁荣?这个问题也可以这样问:诗人为何要写边塞诗?关于这个问题,我是这样认为的:我们现在所推崇的边塞诗多半是盛唐时期的。盛唐时期,国家幅员辽阔,国界线漫长,戍边将士众多,为边塞诗的繁荣提供了物质基础;盛唐时期,文人普遍有着建功立业的思想。如何建功立业?作为文人,首先得弃笔从戎,这就为边塞诗的繁荣提供了人才储备。杨炯的“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最能说明问题。为什么要写边塞诗?答案很简单:文人看到部队中的生离死别,看到大漠边关的壮丽之景,想到千里万里外的闺中爱人,心中就有了感触,就想写出来。所以,研究边塞诗的思想内容,就是研究边塞诗的作者在那个时候心里有什么样的感触。

想要准确把握边塞诗的思想内容,我们还需了解边塞诗的思想内容是如何分类的。边塞诗的思想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思乡怀人类

文人离开家园,奔赴边关,时间依旧,难免思念家中亲人,于是就借助诗歌表达出来。例如王昌龄《从军行(其一)》:“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二)歌颂赞美类

文人初到军营,看到武人的豪放豁达、笑谈生死,难免心生敬意,于是借助诗歌赞美一番,就很自然了。例如王昌龄《从军行(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三)寂寞愁苦类

边关生活枯燥,且时时处于危险中,身体上的疲劳、精神上的紧张让脆弱的文人开始感慨边关的生活。例如王昌龄《从军行(其七)》:“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四)忠君报国类

古时,忠君报国的思想支撑着戍守边关的将士。这些人誓死保卫边疆,值得歌颂。诗人就用诗歌赞美他们,例如王昌龄《从军行(其六)》:“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五)其他

还有控诉统治者穷兵黩武的、抒发怀才不遇之情的等,不一一细说。也有些边塞诗思想内容复杂,一首诗中往往包含多种情感,大家需要注意。这样,在了解了边塞诗思想内容的分类后,我们在鉴赏时就能对号入座进行分析了。

在分析边塞诗的思想内容时,我们还应掌握一些小技巧。这样便于我们快速准确地把握该诗的思想内容。

(一)抓住关键词

例如柳中庸《征人怨》:“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该诗题眼为诗题中“怨”字。抓住这个“怨”我们就能很快地把握该诗的思想内容了: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怨气候酷寒,怨景色单调。

(二)抓住意象

边塞诗中经常有边关景色的描写,会有一些能寄托情感的意象,我们可以抓住这些意象去分析,把握该诗的思想内容。例如王昌龄《从军行(其五)》:“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诗中狂风、尘土、昏暗的天色、半卷的红旗营造了一种战事欲来的紧张气氛,为后文写到生擒敌首做了铺垫,也为抒发得胜后的激动高兴之情做了铺垫。

(三)知人论世

在把握诗歌思想内容时,作者的人生经历和诗歌的创作背景也是必须考虑的因素。王昌龄是盛唐著名的边塞诗人,他曾经被贬至边塞多年,在这段岁月里,他用诗人的眼光审视着边关的种种生活,从各个方面去挖掘守关将士的内心。正由于他贴近将士,关注将士的生存,因此他的诗流露出的便是将士的真情。我们在鉴赏他的边塞诗时,就必须考虑到这一点,这对于我们准确把握思想内容是非常重要的。

(四)了解创作背景

王昌龄的诗篇10

2016年成人高考作文范文大全

2016年成人高考考前预测试题及答案汇总

全国2016年成人高考准考证打印时间及入口专题

全国2016年成人高考真题及答案专题

全国2016年成人高考成绩查询时间及入口专题

全国2016年成人高考录取分数线专题

环球网校课程推荐:2016年成人高考考前冲刺班,不能错过的得分秘籍!!点击进入免费试听>>

1、大量创作“无题”诗,并对后世特别是宋初西昆派诗人产生很大影响的诗人是(D )

A. 王昌龄 B.王维 C.李白 D.李商隐

2、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是(C )

A.岑参 B.白居易 C.韩愈 D.柳宗元

3、主张文章应“惟陈言之务去”的文学家是 ( A )

A.韩愈 B.柳宗元 C.欧阳修 D.王安石

4、 下列诗歌中属于绝句的是 ( D )

A.陶渊明《饮酒》 B.李白《行路难》

C.王维《山居秋暝》 D.杜牧《泊秦淮》

5、杜牧是唐朝哪个时期的诗人( B )

A.初唐 B.晚唐 C.中唐 D.盛唐

6.《将进酒》的作者是( C )

11、《行路难》中,以自然景象象征人世现实的是( C )

A.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B.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C.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D.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12、“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两句所用的修辞手法是( D )

A.反诘与比拟 B.设问与比拟 C.反诘与比喻 D.设问与比喻

13、宋代作家中,在诗词文赋以及书画等方面都有很高造诣的是 ( B )

A. 欧阳修 B. 苏拭 C 陆游 D、辛弃疾

14、“满地黄花堆积,惟淬损,如今有谁堪摘”诗句的作者是 ( A )

A、李清照 B.李白 C.李煜 D.李商隐

15、“中原干戈古亦闻”所用的修辞手法是( D )

A.用典 B.比拟 C.暗喻 D.借代

16、在盛唐诗坛上,田园山水诗派的代表诗人是( B )

A、王昌龄 B.王维 C.岑参 D .杜甫

17、下列诗歌作品属于七言律诗的有( D )

A、陶渊明《饮酒》(其五)B、王昌龄《从军行》(其四)

C、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D、杜甫《登高》

18、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首的是( A )

A、韩愈 B、柳宗元 C、苏轼 D、欧阳修

19、下列诗歌中,属于格律诗的是 ( A )

A.《泊秦淮》 B.《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C.《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D.《短歌行》(对酒当歌)

20、《蜀相》一诗是一首 ( B )

A、乐府旧题 B、律诗 C、古风 D绝句

A白居易 B.杜甫 C.李白 D.李商隐

7、杜甫《蜀相》“两朝开济老臣心”中“老臣”是指( C )

A.曹操 B.李斯 C.诸葛亮 D.王安石

8、《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属于( D )

A.山水诗 B.乐府诗 C.田园诗 D.边塞诗

9、中唐倡导新乐府运动的诗人是( C )

A.李白 B.李贺 C.白居易 D.杜牧

10、《前赤壁赋》行文内在情感变化的线索是( 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