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招生条件十篇

时间:2023-04-02 17:19:29

研究生招生条件

研究生招生条件篇1

(1)本科、学士学位满3年。

(2)本科无学位的学生可直接报名研修班进行学习,但想要申硕需满足本科、学士学位满3年的条件。

2、一月在职研究生报考条件:

(1)有本科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专科有两年工作经历的人员。

(2)专科毕业5年,本科毕业3年,已获硕士及博士学位满2年后可报考(年限以当年考生入学时间为截止点计算)。

3、十月在职研究生报考条件:

(1)在职,工作3年或以上。

(2)有本科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

研究生招生条件篇2

东北师范大学2018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东北师范大学是教育部直属高校、国家首批“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国家首批“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学校坐落在美丽的北国春城长春市。校本部地处人民大街中段,净月校区设在风景如画的净月潭旅游经济开发区。

欢迎广大考生报考东北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

一、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在本门学科掌握坚实宽广的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科学和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成果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选拔方式

选拔方式有普通招考、申请考核和硕博连读。

采用申请考核选拔方式的学院(部)有:历史文化学院(含世界古典文明研究所和世界中古史研究所)、马克思主义学部、数学与统计学院、物理学院、化学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地理科学学院、环境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具体考核细则请见《东北师范大学2018年博士研究生“申请—考核”制细则》。以上单位不再采取普通招考方式招生。

硕博连读的生源对象为本校在读硕士研究生,具体选拔方式见我校研究生院网站的“关于做好2018年硕博连读研究生选拔工作的通知”。

三、报考条件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遵纪守法,品行端正。

2.应届硕士毕业生(最迟须在入学前毕业或取得硕士学位)。

3.硕士研究生毕业或已获硕士学位的人员。

注:在境外获得的硕士学位证书须通过国家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的认证,资格审查时须提交国外学历学位认证书的原件及复印件。

4.在职人员攻读硕士专业学位的考生(非学历教育,只有硕士学位证书,无毕业证书), 报名时必须已获得硕士学位证书。

5.心理健康且身体健康状况符合国家规定的体检要求。

6.现役军人考生报考,按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的规定办理。

7.非应届在读硕士研究生一律不准报考,一经发现,立即取消考试资格和录取资格。

8.部分招生学院(部)对跨学科考生有特殊要求,具体请见东北师范大学2018年博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

注:在报名或考试中有弄虚作假或其他违规行为的考生,不论何时一经查实,立即取消报名、录取资格或学籍。

四、报名流程

1.所有考生(含硕博连读)须在2018年2月4日—2月28日登录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招生管理信息系统(yzb.nenu.edu.cn/)进行网上报名,逾期不能补报,具体注意事项如下:

(1)实名制注册,证件号码注册后无法修改。

(2)学历和学位证书上如有多个编号,须填写位数较长的编号,国外学历填写“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国外学历学位认证书编号”(含汉字部分)。

(3)须上传近期免冠彩色蓝底JPG格式电子照片,尺寸为:宽150像素,高200像素,图片大小不超过100KB。

(4)报名费(200元)须在线支付,不接受现场缴费,报名费支付后一律不退。

2.所有考生(含申请考核)须在2018年2月28日前将《东北师范大学2018年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报名登记表》(报名成功后下载,使用A4纸打印,确认无误后本人签字)寄送至我校招生办公室研究生招生科,否则网上报名信息无效,不予准考。因网报信息与登记表信息不一致导致的一切后果由考生个人承担。

寄送地址:吉林省长春市南关区人民大街5268号东北师范大学综合办公楼322室招生办公室研究生招生科,邮编:130024,联系人:朱嘉熹,电话:0431-85099608。

为确保材料的及时送达,建议使用顺丰速递或邮政EMS。

五、初试(仅限普通招考)

1.初试时间:2018年3月24日—25日。

2.初试地点:东北师范大学(具体地点详见准考证)。

3.初试科目:外国语及两门业务课。每科考试时间均为3小时,满分为100分。

4.准考证由考生自行在网上报名系统中下载打印,打印时间为:2018年3月21日—25日。

六、复试(仅限普通招考)

由学校招生工作领导小组根据考试情况划定外国语和两门业务课的单科复试分数线,不划定总分分数线,外国语成绩不计入总分。具体复试时间、地点、内容及要求由各招生学院(部)另行通知。

跨学科考生复试前还应加试(笔试)所报学科专业一至两门硕士主干课程。若招生专业目录备注中未注明加试科目,则不需要加试。

招生学院(部)成立复试录取工作领导小组,根据学科需要成立一般不少于五人、由本学科副教授职称(含)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以上专家组成的复试小组,对参加复试的考生进行学术水平考查。

复试资格审查时考生须交验以下材料:

(1)有效居民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

(2)应届毕业硕士生学生证(应能够明确在校类别及学制)原件及复印件,或在读学校研究生学籍管理部门出具的应届硕士证明原件;往届生的硕士研究生学历、学位证书原件及复印件;在境外获得学位的考生,提交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的学历学位认证书原件及复印件。

(3)硕士课程成绩单(须加盖研究生培养部门公章或档案所在管理部门公章)。

(4)报考学科或相近学科的两名正高职称专家推荐信,推荐信应对申请人思想品德、道德修养、科学作风、治学态度、外语水平、知识结构、科研能力、工作成果、培养潜力及综合素质作出简要评价。

(5)往届硕士毕业生提供硕士学位论文;应届硕士毕业生提供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及已完成部分的论文文稿。

(6)已取得的科研成果(含专利、公开发表的学术性论文、专著等)复印件。

注:资格审查材料须全部使用A4纸打印或复印,并按材料序号装订,复试时交至报考学院(部)。

七、录取

各招生学院(部)在综合评定考生的思想品德和政治素质、初试和复试成绩及报考材料的基础上,确定拟录取名单,并在本单位网站公布。招生办公室对全校拟录取名单统一进行公示。最终录取结果以教育部录取审核通过并在报名系统中公布的为准。

八、学习方式、报考类别、修业年限、学费与奖助办法

1.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分为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两种。全日制博士研究生在基本修业年限内须全脱产在校学习;非全日制博士研究生在从事其他职业或者社会实践的同时,可采取多种方式和灵活时间安排进行非脱产学习。

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博士研究生毕业时,根据修业年限、学业成绩等,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颁发相应的、注明学习方式的毕业证书;学业水平达到国家及我校规定的学位标准,可以申请授予相应的学位证书。

注:2018年我校招生专业中,仅教育学部的教育博士专业学位学习方式为非全日制,其他专业的学习方式均为全日制。

2.报考类别

报考类别分为以下两种,考生根据自身情况自行选择,录取后自动转为录取类别,不能更改。

(1)非定向就业。入学前将全部个人档案、工资关系(有过工作经历的非应届考生须提供)转入我校,且在读期间不再转出的考生须选择“非定向就业”,毕业后在国家的就业政策指导下“双向选择”就业。

(2)定向就业。各类专项计划、非全日制及我校教职工须选择“定向就业”,无需将个人档案、工资关系转入我校。入学前须与定向就业单位签订培养合同,毕业后回定向单位工作。

在职考生(除各类专项计划、非全日制及我校教职工)均须将全部个人档案、工资关系转入我校,报考类别选择“非定向就业”。

3.修业年限

基本修业年限为3年或4年。

4.学费与奖助办法

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我校2018年博士研究生均须缴纳学费,学费标准为全日制博士研究生每学年10000元,非全日制博士研究生每学年12000元。

我校将加大资助力度,确保优秀博士生顺利完成学业。具体奖助办法参见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奖助学金改革方案。

九、专业学位博士及各类专项计划相关说明

(一)教育博士专业学位(招生单位:教育学部)

1.招生领域:

(1)学校课程与教学。

(2)教育领导与管理。

2.报考条件:

满足本简章第三条报考条件后(第2点应届硕士毕业生除外),仍须符合以下条件:

(1)具有硕士学位,有5年以上教育及相关领域全职工作经历。

(2)“学校课程与教学”领域招收具有相当成就和较强研究能力的中小学教师和学校教学管理人员。不招收高校专任教师及上述人员范围以外的人员。

(3)“教育领导与管理”领域招收具有相当成就的中小学教师和各级各类学校管理人员。暂不招收教育行政机关工作人员。

3.报考类别均为“定向就业”。

(二)“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专项计划

1.须满足本简章第三条报考条件。

2.原则上只招收少数民族考生。

3.我校所有全日制招生专业均可接受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以下简称少民计划)考生报考,非全日制专业不招收少民计划硕士研究生。

4.报考资格的确认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民族教育处负责,未设民族教育处的由高教处负责。

5.须在2018年2月28日前将加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民族教育处(高教处)公章的《报考2018年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博士研究生考生登记表》寄送至我校招生办公室研究生招生科,否则不予准考。

注:少民计划登记表上填写的信息须与网报信息一致。

6.报考类别均为“定向就业”。入学前须与省教育厅签订定向协议书,毕业后回定向省市工作。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职攻读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学位”专项计划(招生单位:马克思主义学部)

1.报考条件:

满足本简章第三条报考条件后(第2点应届硕士毕业生除外),仍须符合以下条件: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业务骨干教师,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5年以上。必须与原单位签订协议书,毕业后保证回到原单位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至少5年。

2.须在2018年3月5日前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职攻读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学位专项计划考生登记表》寄送至马克思主义学部。

3.其他要求参见马克思主义学部2018年申请考核制实施细则。

(四)“高校辅导员在职攻读博士学位”专项计划(招生单位: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

1.报考条件:

满足本简章第三条报考条件后(第2点应届硕士毕业生除外),仍须符合以下条件:

(1)高校院(系)一线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在编在岗的专职辅导员和高校学生工作系统优秀骨干。需经所在学校学生工作部门、人事部门推荐,所在地省级党委教育工作部门审核通过。

(2)截至报名之日应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满3年,年龄不超过45周岁(1973年1月1日(含)以后出生)。

(3)2名具有相关学科的副教授以上职称(或相当职称)的专家推荐。

2.须在2018年3月5日前将《高校辅导员在职攻读博士学位报考资格审查表》寄送至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

3.其他要求参见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2018年申请考核制实施细则。

东北师范大学招生办公室

研究生招生条件篇3

DOI:10.3963/j.issn.16716477.2015.05.029

围绕当下我国研究生教育所面临的新形势和新问题,2013年教育部、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财政部颁布了《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该文件提出了改革的“一条主线” (即以服务需求、提高质量为主线)和“两个着力点”(即分类推进培养模式改革和统筹构建质量保障体系)。以研究生培养单位为视角,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可划分为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和外部质量保障体系,就两者关系而言,研究生教育外部质量保障体系需要通过内部质量保障体系而作用于研究生导师和研究生,研究生教育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研究生培养单位作为直接承担研究生教育任务的主体,在整个研究生教育系统中居于核心地位,因而研究生教育内部质量保障机制构建成为保障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

一、研究生教育内部质量保障机制总体构架

研究生教育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是由研究生培养单位内部多元主体参与、研究生教育完整培养环节、研究生培养单位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有机系统,而研究生教育内部质量保障机制是指研究生培养单位内部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培养单位、相关院系、研究生教育管理部门、研究生导师、任课老师、管理人员、研究生等多元主体相互制约、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运行方式。按照系统论的观点,一个系统的有效运行主要由其运行机制、动力机制和约束机制所组成。因此,笔者将研究生教育内部质量保障机制构架为研究生教育内部质量保障的运行机制、动力机制以及约束机制等三个子机制。

研究生教育内部质量保障运行机制主要是保障研究生教育的正常运行,从研究生培养过程来看,包括培养单位研究生招生机制、研究生培养机制、研究生学位管理机制、研究生管理机制和研究生教育条件保障机制。动力机制是激发研究生教育相关多元主体激励性并形成相应动力的运行方式,从对不同主体的激励来看,包括研究生培养资助机制、研究生导师激励机制、研究生综合素养培养激励机制。约束机制是从制度层面对与研究生教育相关主体的制约机制,从对研究生教育质量产生影响的不同主体来看,包括培养单位制度建设机制、研究生培养社会监督机制、研究生培养淘汰机制和研究生培养导师淘汰机制。综上所述,研究生教育内部质量保障机制系统结构见图1。

图1研究生教育内部质量保障机制组成结构

二、研究生教育内部质量保障运行机制

(一)培养单位研究生招生机制

培养单位研究生招生机制是指研究生培养单位在研究生招生这一研究生教育环节中,以保证并提高研究生生源质量为目标,通过加强招生宣传,改革人才选拔方式,完善研究生招生政策制度,围绕选拔研究生优秀人才而形成的研究生招生运行方式。在研究生培养、研究生教育内部质量保障机制体系中,研究生招生机制处于第一个关键环节,要保证并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必须不断提升研究生生源质量,为研究生教育提供良好的“加工材料”。具体而言,研究生招生机制由招生项目、工作内容以及工作环节按一定程序形成的工作过程。该过程包括制定招生计划、组织命题、阅卷和录取等。目前我国研究生招生对象包括硕士学位研究生、博士学位研究生、专业博士学位研究生和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硕士学位研究生和专业学位研究生采取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校招生办公室或学位办和研究生招生单位共同组织实施全国统一招生的办法,此外还有由各有权组织单独考试的研究生招生单位自行组织但与统一考试同步进行的单独考试招生。博士生招生主要由各招生单位自行组织招生。

除却这些基本的研究生招生基本运行工作程序外,要构建起良好的研究生培养单位招生机制,培养单位在研究生招生机制探索与实践上,还要把握两大核心对象和要素,才能有效构建起研究生培养单位的招生机制。一是研究生培养单位的相关院系和科研机构。在当下各研究生培养单位研究生招收规模总体保持基本稳定的情形下,要保证研究生教育质量,必须探索研究生招生指标与现有研究生教育资源合理配置,实行研究生招生指标在不同学院、不同学科、不同学科组织机构上的科学分配,将研究生招生指标向有良好科研条件、研究生导师条件的学院、学科上倾斜,才能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目前部分研究生培养单位按照学位授权点、科研质量与水平、科研平台、人才队伍、培养质量等要素分配招生计划,建立与研究生教育资源相匹配的招生计划动态调整和信息公开机制,就是一种在研究生招生机制上的有益尝试。当然,这种教育资源分配机制还有待进一步探索与完善,比如可以在现有的分配机制上,加入社会需求度、生源规模、生源质量、就业质量等其他一些关键要素,对现有招生指标分配方式予以进一步完善。二是研究生生源。在当下研究生生源总体数量呈逐年递减的形势下,各研究生培养单位均面临着优秀生源不足的严峻现实,这对于层次较低的研究生培养单位而言,如何吸引优秀生源,就显得更为迫切。要改革现有人才选拔方式,除当前所开展的加大复试在研究生招生评价中所占比重等方式方法外,需要进一步开拓思路,加大免试研究生招生规模比例,积极推进本硕博联读、本硕联读等招生规模,推进博士生招生“申请―审核制”。尤其是在当前出现出国热、留学热,大批学生赴欧美等研究生教育发达国家留学的形势下,研究生培养单位要积极开展与国外高水平大学联合办学、联合培养研究生等多种形式的合作,吸引优秀生源留在国内学习,减少优秀生源外流。

(二)培养单位研究生培养机制

培养单位研究生培养机制是以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为目标,围绕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对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制订、教学计划的组织与实施、教学过程的检查与监督、教学成效的评估与验收等教学工作内容而形成的运行方式。具体而言,研究生培养由相关的工作项目、工作内容和相互衔接的培养环节而组成的过程。这一过程包括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制定研究生培养方案,构建人才培养项目体系,结合研究生个体培养需求而形成培养计划;为实施培养方案和培养计划创建相关培养制度机制,并作好相应的物质条件准备;保证各培养环节有机衔接和高效有序、良性运转的培养秩序,协调研究生培养单位相关职能部门解决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研究生培养过程进行全过程监督和质量评估等。

我国研究生培养质量一直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研究生培养质量常常为社会所诟病,其根本原因在于现有研究生教育资源的不足,在于现有研究生教育发展方式的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实行研究生教育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所谓研究生教育发展方式的转变,就是要打破现有研究生教育基本完全依赖研究生培养单位而实行封闭式办学的发展思路,要实行与中科院、工程院系统,与有良好科研条件和指导研究生人才条件的企事业单位的协作,联合培养研究生,将社会上的有关教育资源有效利用到现有研究生培养过程之中,从而弥补现有研究生教育资源相对不足的现状。在转变研究生教育发展方式这样的思路下,研究生培养单位在其研究生培养机制上,要紧紧把握如何激发社会相关单位的积极性,尤其是要把握社会相关单位的利益诉求,改革现有研究生培养模式,实行与社会相关单位的合作共赢,是当下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与创新的重点所在。

(三)培养单位研究生学位管理机制

培养单位研究生学位管理机制是指研究生完成课程学习之后,从学位论文的选题开题、科学研究、论文撰写、论文答辩等一系列管理活动,是围绕研究生学位管理工作全过程而构建的运行方式。具体而言,研究生学位管理过程包括研究生学位论文的选题、开题、科研锻炼、论文撰写、论文答辩、分委会讨论与表决、校学位委员会审定以及研究生导师资格的评审及管理等工作。

就当下各培养单位研究生学位管理的现状而言,关键在于做好如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强化对研究生导师的管理。要彻底转变将研究生导师,尤其是博士生导师作为头衔、职称待遇的做法,切实将研究生导师作为岗位,是教师的一种责任和担当。要建立研究生导师可上可下的制度,建立并完善研究生导师上岗制,逐步建立研究生导师淘汰制。二是强化对研究生的管理。研究生在完成课程学习后,就进行了学位论文阶段,这是研究生培养科研能力、提升科研水平的关键环节。在研究生学位论文阶段,要转变现有研究生培养“难进易出”、基本保持零淘汰的培养管理制度,加大研究生学位论文的抽查力度,严格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制度,无论是研究生导师还是学位论文答辩委员,无论是院系学位评定分委员会还是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都必须严格学位授予标准,逐步建立研究生学位论文阶段淘汰制。三是尽快制定并出台各研究生培养单位专业型研究生学位论文标准。近几年来,国家积极推进研究生培养类型的结构战略转移,积极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拓展了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增加了专业学位授权点数量,扩大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规模。由于现有的《学位条例》是恢复研究生教育之初,仅有学术型研究生培养类型而制定的,因而在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要求上,仅限于学术型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要求。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自1990年开始试点,虽然经历了20余年的建设与发展,但在专业学位论文的标准上,到目前为止,国家尚没有出台相应的基本标准,各研究生培养单位也没有明确的标准和要求。缺失这样的标准制度,对于各研究生培养单位而言,就难以对专业型研究生学位论文予以把关。因此,要加强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的管理,迫切需要国家出台宏观的专业学位论文标准与要求,各研究生培养单位也应结合自身实际,出台具体的标准和要求,为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把关提供基本依据。

(四)培养单位研究生管理机制

培养单位研究生管理机制是指以思想育人、文化育人、服务育人为目标,针对研究生思想教育、学习生活、文化娱乐、心理健康、社团活动、职业发展等为主要管理内容的运行方式。具体而言,培养单位研究生管理过程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安全法制教育管理、校园文化活动、评优评先、就业指导等。从长期的教育实践来看,培养单位研究生管理机制主要由三个环节组成:一是思想育人,主要包括由研究生管理部门、研究生党群组织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法制教育等主题思想教育活动和由培养单位联合科研机构、单位或个人开展的博导论坛、研究生论坛、学术沙龙等学术交流活动。二是文化育人,主要包括由研究生会和研究生社团以丰富校园文化、提升研究生文化生活水平为目标开展的文体竞赛、社会实践、素质教育讲座等校园文化活动。三是服务育人,主要包括培养单位等管理部门联合研究生会和社团组织,开展有利于研究生生活、学习与就业的权益保障及服务工作。

针对当下培养单位研究生管理机制运行现状,结合培养单位研究生管理机制的三个环节,笔者认为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改进:一是针对研究生较本科生年龄较大、思想较为成熟的特点,充分调动培养单位和研究生党群组织积极性,以研究生自我管理为主、培养单位管理为辅的原则,重视新媒体手段的运用,着力从教育的形式路径、工作载体、内容体系、覆盖范围等方面来进行顶层设计,不断提升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与渗透力。二是针对研究生群体科研压力较大,就业与婚恋问题较为集中等特点,充分调动研究生会和社团组织的积极性,按照“打造精品,树立品牌”的工作思路,积极开展素质讲坛、体育赛事、文化艺术、职业发展等内容丰富、主题鲜明的校园文化活动,深入挖掘和打造一批展现新时代研究生精神风貌与理想追求、研究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和品牌。三是针对研究生生源结构、招考方式、培养方式、培养类型和研究方向的多样化,其教学、科研和活动的组织形式呈分散性特点,以学科专业、科研团队(课题组、实验室、研究中心)为依托,畅通校、院、研究生三级信息渠道,建立矩阵式的研究生日常服务与信息反馈网格体系,扎实推进研究生管理服务工作进基地、进实验室、进课题组,确保各项管理服务工作落实到每一位研究生。

(五)培养单位研究生教育条件保障机制

培养单位研究生教育条件保障机制是指以向研究生教育提供良好科研条件、学习条件、生活条件等为目标,在师资队伍、基础设施、环境条件、经费与制度保障等为主要内容的运行方式。具体而言,培养单位研究生教育条件包含了学校整体办学条件和水平、学科声誉与影响力、师资队伍、科研环境和条件、教学环境和条件、学习生活条件、校园文化等。

各研究生培养单位在研究生教育条件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不同层次高校之间、不同类型高校之间、不同区域之间,差异性比较明显。从整体上来看,受多年来高校办学观念的影响,普遍存在着“重本科教育、轻研究生教育”的现象,在研究生教育条件保障建设上,主要需要解决如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研究生投入问题。大部分研究生培养单位对研究生教育投入不足,需要加大对研究生教育的投入建设力度,保证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为研究生教育发展提供资金保障。二是研究生教学条件需要改善。部分高校研究生教室和教学条件往往是本科生选剩之余的地方,研究生教室分布比较分散,不便管理,且研究生教室条件较差,开展现代化教学的多媒体等相关设施严重不足。三是研究生生活条件需要改善。与研究生教室大体一样,学校在本科生宿舍安排之后,再考虑研究生宿舍的安排问题,研究生住宿条件亟需改善。研究生教学条件与研究生住宿条件不好,主要是受现有研究生培养单位管理体制的影响。研究生培养单位教室安排主要由教务处负责,研究生住宿安排主要由学生工作部(处)负责,而这两个部门主要负责本科生的教学和学生管理,而研究生教学和学生管理往往由研究生院(部、处)和研究生工作部管理。因此,要转变这种现状,需要改革现有的研究生培养单位管理体制,理顺研究生管理与本科生管理的关系,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研究生教育保障条件不足问题。

三、研究生教育内部质量保障动力机制

(一)研究生培养资助机制

研究生培养资助机制是指基于当下的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以激发研究生学习和科研积极性为目标,在研究生培养的不同阶段,按照一定的规则对研究生实行相应资助的运行方式。研究生培养经费是研究生培养的基本保障,我国研究生培养资金来源包括国家财政拨款、委托培养单位经费、学校自筹经费、导师科研课题经费、研究生个人交纳的学费、社会赞助等,其中国家财政拨款和学校自筹经费是研究生培养经费的主要来源。

自2006年华中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实行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试点以来,各高校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在于研究生不同阶段的资助标准、资助额度、经费来源等方面的改革,其改革核心内容在于进一步拓宽研究生资助资金渠道,尤其是将导师作为出资方纳入研究生培养资助体系之中,加大研究生培养经费筹集力度,保证在现有条件下,实现研究生教育公平、公正、和谐发展。在当下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已进入改革深化期,尤其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加大了对研究生资助的情形下,笔者认为,关键问题已由导师出资转移到资助标准的制订上,即如何在不同的阶段制定出合适的资助评价标准,尤其是对于博士生和硕士生两种不同的培养层次、学术型和专业型两种不同的培养类型,同时还要考虑到不同学科之间的差异性,制订比较科学的、多元化的资助评价标准,这是当下研究生资助机制构架并完善的关键所在。

(二)研究生导师激励机制

研究生导师激励机制是指以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为目标,研究生培养单位为激发研究生导师开展研究生培养积极性,在制度层面开展的相关工作的运行方式。研究生导师作为研究生教育过程中的第一责任主体,是保证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研究生导师激励机制的构建,就是要正确处理好导师付出与所得的关系,要激励导师出资资助研究生培养活动,立志为研究生教育事业付出自己的艰辛努力和心血,为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高水平的创新型复合人才,从而激发研究生导师培养研究生的热情与积极性。

从当前研究生导师培养研究生、研究生任课老师开展教学活动的实际现状而言,研究生导师和研究生任课教师的积极性并没有得到充分激发。笔者认为,其主要应在如下几方面予以改进:一是改革现有的研究生培养单位教师职称评定、绩效考核与评价制度。当前各研究生培养单位在教师职称评定、对教师的考核与评价上,仍然存在着“重科研、轻人才培养”的倾向,能否承担高水平科研项目、出高水平科研成果,是职称评定和教师考核的主要指标,而对于人才培养,则是可有可无的内容,这自然会引导研究生导师重科研而轻研究生课程教学与研究生指导,各研究生培养单位要在制度政策层面加大对研究生培养的内容与比重,切实将高校的中心工作转移到人才培养上来。二是要加大对研究生培养质量好的研究生导师和研究生任课教师的激励。研究生导师培养出优秀的研究生,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倾注其心血,奖励在研究生培养上作出成绩的研究生导师,要加大现有的各级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的奖励力度,同时要将研究生教学改革纳入高校教学改革的内容,鼓励研究生任课教师积极开展研究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方式的改革与创新。三是要实行研究生导师招生指标动态调整机制。研究生培养单位要以研究生导师近几年研究生培养质量为关键内容,以各高校二级单位为对象,视研究生导师培养研究生情况,对于研究生培养质量优异的导师,增加研究生招生指标,而对于在研究生评估和抽查中出现问题的导师,则减少其研究生招生指标或暂停招生,甚至取消其研究生导师资格。

(三)研究生综合素养培养激励机制

研究生综合素养培养激励机制是指以全面提升研究生综合素养为目标,研究生培养单位在研究生学习期间,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科技竞赛,设置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实施科研创新奖励,组织开展社会活动等。具体而言,研究生综合素养培养激励包括研究生培养单位及二级单位所设置的资助研究生的各种科研创新项目,由研究生培养单位组织研究生参与国际、国家有关部委、省级地方政府所开展的各类科研竞赛活动,由研究生培养单位所设置的研究生科研成果奖、优秀学位论文奖、社会活动奖等。

对于当前的研究生教育而言,从某种意义上讲,并不是我们的培养机制、培养模式、质量保障体系不健全的问题,关键在于对研究生培养质量观的认识问题。目前对于研究生教育质量的认知,呈现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多元化倾向,形成了基于不同视角的学术质量观、过程质量观、效益质量观、就业质量观等 。我国教育领域知名专家顾明远先生曾在论及研究生教育质量时指出:“我国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教育,获得学位的毕业生将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栋梁之才。他们不仅应该具有高深渊博的知识,而且要有高度的文化素养和高尚的思想情操。”因此,在当前论及研究生教育质量时,必须关注研究生所应具备的综合素养,这是保证并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具体内涵和根本要求。因此,笔者以为,研究生培养质量观应从研究生所应具备的心理素质、创新能力、文史哲知识、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道德修养等整体综合素养进行衡量和评价,并以提升研究生整体综合素养系统构建研究生培养激励机制。

四、研究生教育内部质量保障约束机制

(一)培养单位制度建设机制

培养单位制度建设机制是指研究生培养单位围绕保证并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通过制定并出台相关政策文件,对与研究生教育密切相关的研究生培养单位内部多元主体形成基本要求与规范,保持研究生教育活动有效运转的运行方式。制度建设是研究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保证,是研究生培养单位一项基础性工作,其具体内容包括研究生招生管理制度、培养管理制度、学位管理制度、学生管理制度等。

我国研究生教育自恢复研究生招生以来,已有三十多年的发展历史,各研究生培养单位在制度建设上已基本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制度体系。对于当下的研究生培养单位制度建设问题,关键在于要把握我国当前研究生教育处于综合改革的重要时期,尤其是研究生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需要转变原有的以行政管理为主的思想,增强学术治校,强化研究生教育学术管理。此外,要结合当前扩大高校自主办学权,围绕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研究生培养单位自我评估,强化自律意识,进一步改进原有研究生教育相关文件制度,适应当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

(二)研究生教育社会监督机制

研究生教育社会监督机制是指研究生培养单位在开展研究生教育的过程中,要积极接受社会的监督,以构建行政、学术、社会三位一体的新型权力制衡体制为目标的运行方式。具体而言,研究生教育社会监督是研究生培养单位要积极接受社会对研究生教育各环节的监督,包括研究生招生过程、招生结果监控,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研究生评优评先环节、评选结果及研究生教学改革项目立项、研究生教学成果奖评选过程及结果的监督;研究生选题、开题及学位论文答辩过程中,邀请督导员参加并实行对外公开制度等;研究生优秀论文评选、优秀研究生评选等过程和结果实行公示制度等。

当下研究生教育社会监督机制主要存在如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该公示的没有公示。部分研究生教育培养单位相关信息公示不够,许多按照制度规范需要公示的,没有公示。二是公示范围不够。部分研究生教育培养单位在相关信息公示上,仅限于有限范围,或限于本研究生培养单位的特定人员,或限于研究生培养单位所在的二级单位,或在本研究生培养单位内部网上公示。三是处理不够。对于公示中出现并发现问题的,研究生培养单位往往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没有真正发挥社会监督的作用,使许多人失去了参与社会监督的信心,关注、参考社会监督的积极性不高。

(三)研究生培养淘汰机制

研究生培养淘汰机制是指研究生培养单位以增强研究生危机感、提升学习和科研积极性为目标,通过实施研究生在学期间的研究生淘汰而形成的运行方式。研究生培养淘汰机制的构建,包括从研究生培养各个环节的把关,分别在研究生入学实施选择综合素养淘汰,课程学习阶段实施课程成绩淘汰,在科研工作阶段实施科研能力淘汰,在学位论文阶段实施学位论文水平淘汰。

研究生教育实行淘汰制是各国研究生教育普遍实行的一种方式,在许多国家,比如美国、德国、加拿大等国,其研究生教育过程中,研究生淘汰率较高,美国高水平大学研究生淘汰率甚至达到30%~40%,这种淘汰机制已成为研究生教育质量得到有效保证的重要手段。在我国,研究生培养淘汰机制的建立一直为教育理论界和实践工作者所重视,但一直以来,这一机制并没有得到有效实施,这对于当下的研究生教育工作极为不利。实施研究生培养淘汰制度,除了要营造良好的研究生教育淘汰社会氛围,完善现行研究生教育相关法律法规,为研究生培养单位实施研究生淘汰提供良好法律法规环境,由中央和地方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部门出台政策,加大监管力度,激励鼓励并推行研究生培养淘汰制外,关键在于研究生培养单位要解放思想,勇于创新,在研究生淘汰制度上要进行试点改革,积极摸索有效路径,同时也要为被淘汰者提供改正的机会和其他相应的出路,使改革工作能够在现有条件下顺利推行。

(四)研究生导师淘汰机制

研究生招生条件篇4

根据中央军委2008年4月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军队干部培训工作的意见》,近年来,全军各招生单位加大了招收地方考生研究生的工作,并将这一措施作为培养军队高素质人才,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一大重要举措,所以各招生单位均热忱欢迎有志于国防事业的地方高学历人才报考军队系统硕士、博士研究生。

一、条件

按照相关部门的规定,地方大学毕业的非军人考生报考军队院校研究生,应具备如下一些基本条件:

第一,在政治上,要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人民军队,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遵守国家的宪法和法律,历史清白,作风正派,思想进步,品德优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志愿献身国防事业,符合普通公民应征入伍的政治条件。

第二,在年龄上,计划内录取拟参军入伍的,硕士研究生一般不越过28岁,博士研究生一般不超过30岁;特别优秀的可放宽1至2岁(截止到录取为硕士研究生的当年9月1日和当年博士研究生录取时间)。

第三,在学历要求上,有关部门规定,除具备国家关于报考研究生规定的条件外,报考军队硕士研究生,一般应具有大学本科学历、学士学位;报考军队博士研究生,一般应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

二、招生方法

正常情况下,军队系统招收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报名、考试及录取,按照国家教育部和总政治部的有关规定,都与当年全国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招生时间同步进行,考生都要参加全国研究生招生统一考试。全日制博士研究生招生录取工作,按照国家和军队的有关规定,由各博士研究生招生单位根据总政干部部当年下达的招生计划具体组织实施。特殊情况下招生,由各招生单位自行通知。但是,所有招生录取工作均与国家教育部和总政治部有关规定相一致,绝不可能出现不考试或非正常录取的现象。所以,请考生切莫听信一些骗子的鼓吹,以防止上当受骗。

军队系统招收研究生,其原则就是坚持全面衡量、择优录取、保证质量、宁缺毋滥,坚持公开、公正、公平,增强透明度。地方考生报考时,首先应接受招生单位的政治审查。凡在政治、思想、品德等方面符合要求,初试成绩达到国家教育部当年划定的录取分数线的考生,由招生单位根据总政治部当年下达的招生计划,按照一定的比例确定参加复试的人员,复试合格后予以录取。

个别军队院校、科研单位的一些军地通用的学科专业,经总政治部干部部批准,也可以招收少量地方高等院校在国家教育部下达计划内的按照规定条件和程序推荐的免试硕士研究生。

地方考生报考军队系统研究生,应根据本人实际,早做准备,通过互联网或信函等形式,及时向拟报考单位索要招生简章,了解考生条件、招生专业、招生数量和有关要求,以加强报考的针对性。近年来,报考军队院校研究生的人数越来越多,所以,请报考人员注意,一定要看各个招生单位当年招生的人数,以及历年招生的情况及专业的要求,打好主动仗,这样才能够增加录取可能性。

三、招生专业

随着人民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的全面提升,经过多年的建设发展,目前军队系统研究生招生学科已基本形成了学科门类齐全、专业覆盖面广的研究生学位授权体系,全军具有博士、硕士研究生招生权的单位分别达到40和60余家。从今年的情况看,军队系统招收的研究生主要分为四大类:一是军事战略、军兵种战役、作战指挥、军队政治工作、后勤指挥、装备指挥等军事学学科专业;二是通信、导弹、雷达、电子、航天、航海、计算机等理工类学科专业;三是医学类学科专业;四是哲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文学等学科专业。

军事学主要面向部队在职干部和军校应届本科毕业生招生,一般不面向地方考生招生;理工类、医学类以及哲学、经济学和文学等军地通用的学科专业招收部队和地方考生。从这几年招生情况看,全军每年录取地方考生研究生大约为1000名左右。国防科技大学、海军工程大学、空军工程大学、理工大学、信息工程大学等军队综合大学招生量较大,其他院校和科研单位招生量相对较少:理工类、医学类专业招生量较多,哲学、经济学等专业招生量较少。

四、毕业去向和待遇

地方考生考入军队系统研究生,在入学后的三个月内,经复审、复查和复试合格后,取得学籍,由招生单位按照总政治部的规定和程序办理参军入伍手续。家庭享受军属待遇,本人从入校当月起享受军队干部待遇,授干部军衔,拿干部工资,其职级工资比照同期军队院校毕业学员确定。

研究生招生条件篇5

一、招生规模:

2016年我校拟招收博士学位研究生1500名左右(包括本校硕-博连读生、公开招考生和“申请+考核”制考生)。

二、报考条件:

(一)报考以公开招考方式招收的博士生的条件是:

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2.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品德良好,遵纪守法。

3.身体健康状况符合国家和招生单位规定的体检要求。

4.考生必须符合下列学历等条件之一:

(1)应届毕业硕士生(最迟须在入学前取得硕士学位)。

(2)已获硕士学位的人员。

(3)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的考生, 报名时必须已获得硕士学位证书。

5.须有两名与报考学科专业相关的副教授或以上职称的专家书面推荐意见。

6.在境外获得的硕士学位证书必须通过“国家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的认证,资格审查时提交认证材料的原件及复印件。

(二)报考以“申请+考核”方式招收的博士生的条件是:

1.符合上述(一)中的报考条件,学生入学时年龄原则上不超过45周岁。

2.外语水平符合以下任意一项

1)国家六级英语考试成绩达到425分或国家四级英语考试成绩达到550分;

2)新托福(TOEFL)考试成绩达到90分;

3)雅思(IELTS)考试成绩达到6分;

4)新GRE成绩达到260分;

5)在英语国家或地区获得硕士或博士学位,日语、俄语等语种做到熟练运用,并能提供相关证明。

3.学术成果标准由相关招生学院(所、中心)自行制定。

三、报名时间及方式:

(一)报考我校2016年博士生的所有考生(包括本校硕-博连读生、公开招考生和“申请+考核”制考生),均须在2015年12月10日至12月30日期间登陆吉林大学招生网进行网上报名(网址zsb.jlu.edu.cn)。

(二)考生按网上报名要求填报相关信息之后,下载打印“博士学位研究生网上报名信息简表”。

(三)考生在网报前应认真阅读吉林大学2016年博士生招生简章和专业目录,仔细核对本人是否符合报考条件。凡不按要求报名、网报信息误填、错填或填报虚假信息而造成不能考试或录取的,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

四、选拔方式

(一) 硕博连读:

本校在读硕士生申请硕博连读,按照研究生院的规定和各学院(所)的考核办法进行。

(二)公开招考方式:

2016年度除实行“申请+考核”方式的学院(所、中心),其他学院(所)仍延续以往公开招考方式招收博士研究生。

公开招考方式下的博士生入学考试分为初试、复试两阶段进行:

初试时间:2016年3月26日---27日。

初试地点:吉林大学中心校区(具体地点详见准考证)。

初试科目:外国语(不含听力),由学校统一组织命题考试。考试时间为3小时,满分为100分。外语初试后择优进行复试。

复试:

1.复试工作具体安排,由各招生学院(所)确定。复试内容包括两门业务课、外国语听说能力、学术水平考查、思想政治素质和品德考核等。其中两门业务课考核方式为笔试,每科考试时间为3小时,满分为100分,具体科目请详见“吉林大学2016年招收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

2.所有被录取考生均需参加复试。

3.跨学科、专业考生,复试时应加试(笔试)所报学科、专业两门硕士生必修课程。若学院(所)在招生专业目录备注栏中未注明加试科目,则不需要加试。

(三)“申请+考核”方式:

2016年度将在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古籍研究所、物理学院、原子与分子研究所、化学学院、理论化学研究所、生命科学学院、汽车工程学院、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和仪器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开展“申请+考核”方式招收博士研究生工作,具体申请条件参看相关学院(所、中心)网站。

以上学院(所、中心)考生在网上报名后,根据各学院(所、中心)“申请+考核”办法的要求提交申请材料,各院系对申请材料组织评审后确认是否给予申请者考核资格,按学院(所、中心)“申请+考核”办法和日程对取得资格的考生进行考核,重点考核基础能力、专业知识、学习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等,最终确定拟录取名单。

请考生密切关注相 关学院(所、中心)网站公布的博士招生信息。

五、关于现场确认:

(一)现场确认时间:2016年2月27日(周六)— 2月28日(周日)。

(二)现场确认地点:吉林大学中心校区体育馆

(三)符合报名条件的考生进行现场确认时,需提交下列材料:

1. 所有考生(含军人)本人居民身份证件原件及复印件。

2. 本科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原件及复印件。

3. 应届毕业硕士生(含硕博连读生)需持研究生证原件及复印件(应届毕业硕士生若被录取,在入学报到时还须补交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及学位证书原件和复印件)。

4. 已获硕士学位人员需持硕士毕业证、学位证书原件及复印件。

5. 报考临床医学博士的考生还需提交国家颁发的临床医师资格证书原件及复印件(七年制应届硕士生除外)。

6. 考生通过网上报名系统打印并由本人签字的“博士学位研究生网上报名信息简表”一份。

7. “报考博士生登记表”一份 ( “本人自述”栏之前的内容均由考生本人填写)。

8. “专家推荐书”两份。

9. 每人交纳报名费人民币200元。

六、关于函报:

外地考生网上报名后可以通过函报(不需进行现场确认)进行资格审查,并需提交下列材料:

1. 上述五(三)中所要求的现场确认需提交的所有材料(身份证及各类证书只需寄复印件);

2. 每人交纳报名费人民币200元,并请通过邮局汇款。考生应在汇款单备注栏内注明“×××2016年博士生考试函报费”及网上报名编号。请于2015年12月30日前汇到吉林大学招生办公室研究生招生科。

注:以上材料须通过中国邮政特快专递(EMS)于2015年12月30日前寄到吉林大学招生办公室研究生招生科,逾期邮寄或有缺项的材料恕不受理。

七、准考证的发放:

(一)“准考证”发放时间:2016年3月23日 —3月25日。

(二)在吉林大学进行过现场确认的考生,应在规定时间内登录吉林大学招生网自行下载打印《准考证》。《准考证》正反两面在使用期间不得涂改。考生凭下载打印的《准考证》及居民身份证参加考试。

(三)凡是函报的考生,必须持本人身份证件原件及硕士学位证书原件(应届毕业硕士生持研究生证原件);报考临床医学博士的考生还需持国家颁发的临床医师资格证书原件(七年制应届硕士生除外)到吉林大学招生办公室研究生招生科领取准考证。

(四)请考生保存好《准考证》,以备复试时使用。

八、录取:

(一)根据考生初试、复试成绩,综合评估各方面的表现,从中择优确定拟录取名单并进行公示。复试不合格考生不予录取。学校统一将所有拟录取的考生数据报教育部进行录取检查。录取检查合格后,发放录取通知书。

(二)博士生录取类别分为非定向就业和定向就业二种。

定向就业博士生须在被录取前与招生单位、用人单位分别签订定向就业合同。定向就业博士生毕业后回定向单位就业。

非定向就业博士生毕业时采取毕业研究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方式,落实就业去向。

通过“申请+考核”方式录取考生的录取类别为全日制非定向。

(三)新生应按时报到。不能按时报到者,须有正当理由和有关证明,并向招生学院(所)请假。无故逾期两周不报到者,取消入学资格。

九、各类专项计划:

1. 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

报考“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博士生考生,报考资格的确认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民族教育处负责,未设民族教育处的由高教处负责。

请考生参考《吉林大学2016年招收攻读“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博士学位研究生招生办法及专业目录》(另发),并结合本人定向省份教育行政部门的具体要求确定专业。

凡取得“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博士研究生”报考资格的考生,必须在2015年12月25日之前,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民族教育处确认的 《报考2016年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博士研究生考生登记表》一份送达到吉林大学招生办公室研究生招生科 。

2.吉林大学创新发展研究院(北京)

我校创新发展研究院(北京)只招收北京地区的考生。考生在网上报名之前必须经过创新发展研究院(北京)进行资格审查备案。

吉林大学创新发展研究院(北京)联系人:赵国利,联系电话:0431-85167798。

3.吉林大学南方研究院

我校南方研究院只招收珠三角地区的考生,且网上报名前需经我校研究生院珠海分院进行资格审查备案,招生简章及目录另发。

吉林大学研究生院珠海分院联系联系电话:0756-7626385

联系人:于志泳:13923369868

4.吉林大学廉政研究与教育中心

吉林大学廉政研究与教育中心只招收纪检监察系统考生,招生简章及目录另发。考生在网上报名之前必须经过廉政研究与教育中心进行资格审查备案。

吉林大学廉政研究与教育中心联系电话:0431-85166119,联系人:连永超 13689817978。

5.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职攻读马克思主义理论专项计划

报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职攻读马克思主义理论专项计划”的考生,请依照教育部《关于做好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职攻读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学位”专项计划招生工作的通知》的要求,考生在网上报名之前必须经过马克思主义学院进行资格审查备案。

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办公室联系人:王丽欣,联系电话:0431-85151056。

6.中国人口老龄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中国人口老龄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只招收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推荐考生,考生在网上报名之前必须经过东北亚研究院进行资格审查备案。

东北亚研究院研究生办公室联系人:赵毅博,联系电话:0431-85166390。

7.吉林省长吉图开发开放研究中心

吉林省长吉图开发开放研究中心只招收中共吉林省委组织部推荐考生,考生在网上报名之前必须经过东北亚研究院进行资格审查备案。

东北亚研究院研究生办公室联系人:赵毅博,联系电话:0431-85166390。

8.吉林大学劳动关系研究中心

吉林大学劳动关系研究中心只招收吉林省总工会推荐考生,考生在网上报名之前必须经过马克思主义学院进行资格审查备案。

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办公室联系人:王丽欣,联系电话:0431-85151056。

9.吉林大学与中国机械研究总院、中国农业机械研究院联合培养计划

招生简章及目录另发。

10.工程博士

招生简章及目录另发。

十、学费和奖助学金:

(一)学费

按照国家规定,我校全面实行研究生教育收费制度。具体收费标准详见吉林大学研究生院主页(yjsy.jlu.edu.cn) “研究生管理”。

(二)奖助学金

1. 国家助学金、学业奖学金、国家奖学金等评定办法详见吉林大学研究生院主页(yjsy.jlu.edu.cn) “研究生管理”奖助学金具体规定。

2. 学校根据实际需要将设立部分助研、助教和助管岗位,按岗位工作发放津贴。

十一、体检:

体检在新生入学报到时由招生学院(所)统一组织,具体时间另行通知。体检标准按照学校有关规定执行,体检不合格者我校不予录取。

十二、其它:

(一)博士研究生的基本学习年限为3年。

(二)专业代码后带“”者为学校自设专业。

(三)招生人数中括号内人数为各招生单位计划招收的在职人员数。

(四)我校不举办任何形式的考前辅导班。研究生招生科不提供往年考研试题,不出售或办理邮购书籍等业务,敬请谅解。

(五)请各位考生及时登陆吉林大学招生网,以获取我校2016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相关信息。

通讯地址:长春市前进大街2699号

吉林大学中心校区行政楼420室

吉林大学招生办公室研究生招生科

邮 政 编 码:130012

咨 询 电 话:0431-85166371

研究生招生条件篇6

【报名条件】

报名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人员,须符合下列条件: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二)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品德良好,遵纪守法。

(三)身体健康状况符合国家和招生单位规定的体检要求。

(四)考生学业水平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含普通高校、成人高校、普通高校举办的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应届本科毕业生)及自学考试和网络教育届时可毕业本科生。考生录取当年入学前(具体期限由招生单位规定)必须取得国家承认的本科毕业证书,否则录取资格无效。

2.具有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学历的人员。

3.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后满2年(从毕业后到录取当年入学之日,下同)或2年以上的人员,以及国家承认学历的本科结业生,符合招生单位根据本单位的培养目标对考生提出的具体学业要求的,按本科毕业同等学力身份报考。

4.已获硕士、博士学位的人员。

在校研究生报考须在报名前征得所在培养单位同意。

报名参加以下专业学位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按下列规定执行。

(一)报名参加法律(非法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人员,须符合下列条件:

1.符合第十五条中的各项要求。

2.报考前所学专业为非法学专业(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法学门类中的法学类专业[代码为0301]毕业生、专科层次法学类毕业生和自学考试形式的法学类毕业生等不得报考)。

(二)报名参加法律(法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人员,须符合下列条件:

1.符合第十五条中的各项要求。

2.报考前所学专业为法学专业(仅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法学门类中的法学类专业[代码为0301]毕业生、专科层次法学类毕业生和自学考试形式的法学类毕业生等可以报考)。

(三)报名参加工商管理、公共管理、工程管理硕士中的工程管理[代码为125601]和项目管理[代码为125602]、旅游管理、教育硕士中的教育管理、体育硕士中的竞赛组织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人员,须符合下列条件:

1.符合第十五条中第(一)、(二)、(三)各项的要求。

2.大学本科毕业后有3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员;或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或大学本科结业后,符合招生单位相关学业要求,达到大学本科毕业同等学力并有5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员;或获得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后有2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员。

工商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相关考试招生政策同时按照《教育部关于进一步规范工商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意见》(教研〔2016〕2号)有关规定执行。

报名参加单独考试的人员,须符合下列条件:

(一)符合第十五条中第(一)、(二)、(三)各项的要求。

(二)取得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学历后连续工作4年以上,业务优秀,已经发表过研究论文(技术报告)或者已经成为业务骨干,经考生所在单位同意和两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推荐,定向就业本单位的在职人员;或获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后工作2年以上,业务优秀,经考生所在单位同意和两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推荐,定向就业本单位的在职人员。

招生单位不得按单位、行业、地域等限定单独考试生源范围,也不得设置其他歧视性报考条件。

研究生招生条件篇7

【报名条件】

报名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人员,须符合下列条件: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二)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品德良好,遵纪守法。

(三)身体健康状况符合国家和招生单位规定的体检要求。

(四)考生学业水平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含普通高校、成人高校、普通高校举办的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应届本科毕业生)及自学考试和网络教育届时可毕业本科生。考生录取当年入学前(具体期限由招生单位规定)必须取得国家承认的本科毕业证书,否则录取资格无效。

2.具有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学历的人员。

3.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后满2年(从毕业后到录取当年入学之日,下同)或2年以上的人员,以及国家承认学历的本科结业生,符合招生单位根据本单位的培养目标对考生提出的具体学业要求的,按本科毕业同等学力身份报考。

4.已获硕士、博士学位的人员。

在校研究生报考须在报名前征得所在培养单位同意。

报名参加以下专业学位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按下列规定执行。

(一)报名参加法律(非法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人员,须符合下列条件:

1.符合第十五条中的各项要求。

2.报考前所学专业为非法学专业(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法学门类中的法学类专业[代码为0301]毕业生、专科层次法学类毕业生和自学考试形式的法学类毕业生等不得报考)。

(二)报名参加法律(法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人员,须符合下列条件:

1.符合第十五条中的各项要求。

2.报考前所学专业为法学专业(仅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法学门类中的法学类专业[代码为0301]毕业生、专科层次法学类毕业生和自学考试形式的法学类毕业生等可以报考)。

(三)报名参加工商管理、公共管理、工程管理硕士中的工程管理[代码为125601]和项目管理[代码为125602]、旅游管理、教育硕士中的教育管理、体育硕士中的竞赛组织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人员,须符合下列条件:

1.符合第十五条中第(一)、(二)、(三)各项的要求。

2.大学本科毕业后有3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员;或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或大学本科结业后,符合招生单位相关学业要求,达到大学本科毕业同等学力并有5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员;或获得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后有2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员。

工商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相关考试招生政策同时按照《教育部关于进一步规范工商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意见》(教研〔2016〕2号)有关规定执行。

报名参加单独考试的人员,须符合下列条件:

(一)符合第十五条中第(一)、(二)、(三)各项的要求。

(二)取得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学历后连续工作4年以上,业务优秀,已经发表过研究论文(技术报告)或者已经成为业务骨干,经考生所在单位同意和两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推荐,定向就业本单位的在职人员;或获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后工作2年以上,业务优秀,经考生所在单位同意和两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推荐,定向就业本单位的在职人员。

招生单位不得按单位、行业、地域等限定单独考试生源范围,也不得设置其他歧视性报考条件。

研究生招生条件篇8

【报名条件】

报名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人员,须符合下列条件: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二)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品德良好,遵纪守法。

(三)身体健康状况符合国家和招生单位规定的体检要求。

(四)考生学业水平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含普通高校、成人高校、普通高校举办的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应届本科毕业生)及自学考试和网络教育届时可毕业本科生。考生录取当年入学前(具体期限由招生单位规定)必须取得国家承认的本科毕业证书,否则录取资格无效。

2.具有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学历的人员。

3.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后满2年(从毕业后到录取当年入学之日,下同)或2年以上的人员,以及国家承认学历的本科结业生,符合招生单位根据本单位的培养目标对考生提出的具体学业要求的,按本科毕业同等学力身份报考。

4.已获硕士、博士学位的人员。

在校研究生报考须在报名前征得所在培养单位同意。

报名参加以下专业学位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按下列规定执行。

(一)报名参加法律(非法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人员,须符合下列条件:

1.符合第十五条中的各项要求。

2.报考前所学专业为非法学专业(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法学门类中的法学类专业[代码为0301]毕业生、专科层次法学类毕业生和自学考试形式的法学类毕业生等不得报考)。

(二)报名参加法律(法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人员,须符合下列条件:

1.符合第十五条中的各项要求。

2.报考前所学专业为法学专业(仅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法学门类中的法学类专业[代码为0301]毕业生、专科层次法学类毕业生和自学考试形式的法学类毕业生等可以报考)。

(三)报名参加工商管理、公共管理、工程管理硕士中的工程管理[代码为125601]和项目管理[代码为125602]、旅游管理、教育硕士中的教育管理、体育硕士中的竞赛组织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人员,须符合下列条件:

1.符合第十五条中第(一)、(二)、(三)各项的要求。

2.大学本科毕业后有3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员;或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或大学本科结业后,符合招生单位相关学业要求,达到大学本科毕业同等学力并有5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员;或获得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后有2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员。

工商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相关考试招生政策同时按照《教育部关于进一步规范工商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意见》(教研〔2016〕2号)有关规定执行。

报名参加单独考试的人员,须符合下列条件:

(一)符合第十五条中第(一)、(二)、(三)各项的要求。

(二)取得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学历后连续工作4年以上,业务优秀,已经发表过研究论文(技术报告)或者已经成为业务骨干,经考生所在单位同意和两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推荐,定向就业本单位的在职人员;或获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后工作2年以上,业务优秀,经考生所在单位同意和两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推荐,定向就业本单位的在职人员。

招生单位不得按单位、行业、地域等限定单独考试生源范围,也不得设置其他歧视性报考条件。

研究生招生条件篇9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18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一、培养目标

我所招收的学术型博士学位研究生,旨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爱国守法,在本学科领域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及相关工作的能力,能在科学研究和专门技术等方面做出创造性成果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报考条件及要求

(一)报考中国科学院大学普通招考的博士学位研究生,需满足下列条件:

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2.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愿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遵纪守法,品行端正。

3.考生的学位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已获得国家承认的硕士或博士学位的人员;

(2)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硕士毕业生(能在博士入学前取得硕士学位);

(3)硕士学位同等学力人员;

其中硕士学位同等学力人员是指:

①获得国家承认的学士学位满6年(从获得学士学位到博士生入学之日),达到与硕士学位同等学力;

②国家承认学历的硕士研究生结业生(报名时已取得结业证书);

③报名时已取得国家承认学历的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但尚未取得硕士学位的人员。

4.身体健康状况符合研究所或院系规定的体检要求。

5.有至少两名所报考学科专业领域内的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的书面推荐意见。

6.境外留学人员应获得硕士学位,并经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进行硕士学位认证后方可报考。

(二)同等学力人员报考,除符合上述有关要求外,还应具备下列条件:

1.已取得报考专业6门以上硕士研究生主干课程的合格成绩(由教务部门出具成绩证明或成绩通知单)。

2.已在公开出版的核心学术期刊发表过本专业或相近专业的学术论文2篇(第一作者);或获得过与报考专业相关的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为主要完成人);或主持过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

(三)三年学制的全日制应届硕士毕业生报考,最迟须在博士入学前取得硕士学位;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必须取得硕士学位后方可报考。

(四)我所可招收“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博士研究生。该专项计划实行“与普通招考生统一考试、单独划线录取、定向少数民族地区培养”的政策,主要面向少数民族考生。报考该专项计划的考生,除了需具备上述第(一)款中各项条件外,还须符合下列条件:

1.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立志为西部大开发和民族地区发展服务。

2.考生原籍在西部12省、自治区、直辖市,海南省,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4省民族自治地方和边境县市,湖南湘西自治州、张家界(享受西部政策的一县两区)、湖北恩施自治州等地区,或者是内地西藏班、内地新疆高中班、民族院校、高校少数民族预科培养基地和民族硕士基础培训基地等学校和培训机构的教师和管理人员。

3.经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民族教育处审核同意报考。

4.保证毕业后按定向协议到定向单位或地区就业。

5.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硕士研究生不得以硕博连读方式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含普通博士计划和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但在征得定向单位所在省市教育主管部门书面同意后可以在毕业时作为应届硕士毕业生参加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博士研究生招考,经初试和复试考核合格拟录取后须重新签订三方协议方可发放录取通知书,博士毕业后须按协议规定回定向省份就业。

(五)在学的硕博连读生转博,按所在研究所或院系的具体要求报考。

(六)在高校取得学术型推荐免试外推资格的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可以按直接攻博方式录取为博士研究生(简称为直博生),具体录取条件由各相关研究所确定。已被确定录取的直博生,必须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网上报名。

(七)下列情况的考生报考时须征得定向培养单位的同意:

1.现为委托培养或定向培养的应届毕业硕士生。

2.原为委托培养或定向培养的硕士生,现正在履行合同服务期的在职人员考生。

3.拟报考定向培养的考生。

(八)我校招收的博士研究生全部为国家计划内全日制脱产学习博士生。有特殊原因不能保证全脱产学习的考生,应在报考和复试时向报考单位和导师说明。

(九)现役军人考生,按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的规定办理报考手续。

三、报名时间、方式及报名手续

考生在报考前可与研究所或院系的招生部门或导师取得联系。所有考生必须参加中国科学院大学网上报名。

1.网上报名时间:

秋季入学博士生网报时间:2017年12月12日-2018年1月12日。本次网报包括硕博连读转博考生和普通招考考生(含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考生)。

2.网上报名方式:

请考生登陆中国科学院大学招生信息网(admission.ucas.edu.cn),点击“博士报名”,根据自己的情况分别选择“普通招考”、“硕转博”两种类别之一进入相应的报名系统中,进行考生注册。其中少数民族骨干计划考生在“普通招考”类别中报名,进入系统后在考试方式栏中选择“少数民族骨干计划”。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应届生应按“普通招考”类别报考。网上报名时请务必仔细阅读系统中的“网报公告”,凡未按公告要求报名、网报信息误填、错填或填报虚假信息所造成的一切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

3.网上报名成功后,报考“普通招考”类别的考生应在规定的期限内向报考的研究所或院系招生部门提交下列书面材料:

(1)网上报名系统生成的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报考登记表打印件;

(2)2名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的专家推荐书(推荐书在中国科学院大学招生信息网“资料下载”区下载,由推荐专家填写后寄至报考的研究所或学院招生部门,也可密封后由考生转交);

(3)硕士课程成绩单和硕士学位证书复印件(报考秋季入学博士的应届硕士生,在报名时可先提交硕士学生证复印件,并在入学前补交硕士学位证书复印件);

(4)第二代居民身份证复印件;

(5)境外留学人员须提供经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认证的国外学历学位认证书复印件;

(6)同等学力考生需提交符合报考条件的相关证明:本科课程成绩单,学士学历、学位证书复印件(硕士结业或毕业生需提供硕士课程成绩单和硕士结业或毕业证书复印件),进修所报专业的硕士学位课程成绩单(由进修学校研究生培养部门开具),单位人事部门出具的工作时间、具有高级职称和公开复印件或科研成果获奖等证明材料;

(7)在职考生报考必须经单位同意并在参加复试前出示单位人事同意报考证明;

(8)缴纳报考费200元(不含复试时的体检费,请事先确认自己的报考资格,报考费缴纳后一律不予退还),可采用邮局普通汇款和到我所现场缴纳两种方式。(汇款时请写明报考人的姓名和详细地址,并在附言中注明“某某的博士报考费”。邮寄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土城西路19号,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教育处,张之涵,邮编100029)。

报考少数民族骨干计划的考生除了提交上述材料外,还须提交由原籍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民族教育处(未设民族教育处的由高等教育处等相关处室)审核盖章的《报考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博士研究生考生登记表》(空表可从中国科学院大学招生信息网“资料下载”区下载)。

硕博连读转博的考生应在规定的期限内向所在单位招生部门提交网上报名系统生成的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报考登记表打印件,以及所在单位要求提交的其它材料。

直博生应在规定的期限内向接收单位提交其要求的各种材料。

4.我所教育处对考生的报名材料进行审查后,向符合报考条件的考生发放准考证。在复试阶段将对报考资格进行复查,凡不符合报考条件的考生将不予录取,相关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

5.我所仅进行秋季招生。

6.网上报名时,考生应务必认真填写并仔细核对本人的姓名、性别、民族、身份证号和报考类别等重要信息。报考信息和录取信息上报北京教育考试院和教育部后一律不得更改相关信息,学校也不再受理修改信息的申请。

四、普通招考考试科目及考试方式

1.考试分初试、复试两个阶段。

2.初试的笔试科目为:政治理论课(已获得硕士学位的人员和应届硕士毕业生可以免试)、外国语(语种以各单位公布的专业目录为准,听力测试在复试中进行)和不少于两门的业务课,每门科目的考试时间为3小时,满分为100分。政治理论课、外国语由中国科学院大学统一命题,业务课由各单位自行命题或联合命题。

3.初试时间

秋季入学招生考试:外国语:2018年3月17日上午8:30-11:30;政治理论:3月18日下午2:00-5:00。专业课考试时间安排在3月17日下午和18日上午。

4.复试的时间、内容和方式按我所的规定进行。

5.同等学力考生除了必须参加政治理论课笔试外(在初试时进行),还必须加试所报考专业的两门硕士主干课程。加试科目不得与初试科目相同,加试方式为闭卷笔试,每门加试科目考试时间为3小时,满分为100分。加试的科目名称和测试范围以及具体时间、地点等,由各单位事先通知相关考生。

五、体格检查

体检由我所在复试阶段组织进行。体检标准参照教育部、卫生部、中国残联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教学〔2003〕3号)的要求、按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教育部 卫生部《关于进一步规范入学和就业体检项目维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入学和就业权利的通知》(人社部发〔2010〕12号)以及《教育部办公厅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学生入学身体检查取消乙肝项目检测有关问题的通知》(教学厅〔2010〕2号)要求进行,由我所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提出具体的体检要求。新生入学后需进行体检复查。

六、录取和入学注册

1.我所根据下达的招生计划、考生入学考试的初试成绩、复试成绩(含面试成绩,以及对考生硕士或本科阶段的学习成绩、硕士或学士学位论文和评议书、专家推荐书等材料的综合考评结果)、思想政治表现以及身体健康状况,择优确定录取名单。初试成绩达不到规定的分数线或复试不及格的考生,不予录取。政审或体检不合格的考生也不予录取。

2.录取类别为“定向”的考生,在录取前须签署三方定向培养协议。录取数据上报后不得变更录取类别。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全部属于定向培养。

3.被录取的考生应在规定的时间内报到注册。任何考生均不得以保留入学资格等方式延期入学。如确有特殊原因不能按时报到者,须提供有关证明,且应以书面形式向录取单位请假,经批准后请假方为有效。未经请假或请假未获批准逾期两周不报到者,取消其入学资格。

4.被录取的应届硕士毕业生,应在入学报到时出具硕士学位证书原件。未获得硕士学位者或不能提供硕士学位证书原件者,取消其入学资格。

5.应届本科毕业生推荐免试录取为直博生的,应在入学报到时出具本科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证书原件。未获得本科毕业证书或学士学位者,或者不能提供本科毕业证书或学士学位证书原件者,取消其入学资格。

七、收费及待遇

中国科学院大学2018年度博士研究生招生继续按照国家规定进行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改革,对新入学的所有博士研究生全面收取学费和住宿费,同时将完善研究生奖助政策体系,提高优秀在学研究生的奖助力度。

国家计划内全日制学术型博士研究生的学费标准为10000元/年•生,按学年收取。

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博士研究生的收费标准同上。

硕博连读转博考生经考核录取为博士入学时,按博士身份缴纳学费。

直博生入学时即按照博士研究生身份缴纳学费并享受相关待遇。

八、学习年限

中国科学院大学招收的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主要实行全日制的培养方式。

1.博士生基本学制一般为3年,最长修读年限(含休学)不得超过6年;

2.通过硕博连读方式招收的博士生,包括硕士阶段在内修读年限一般为5年,最长修读年限(含休学)不得超过8年;

3.通过直接攻博方式招收的博士生即直博生,基本学制一般为5年,最长修读年限(含休学)不得超过8年。

九、违纪处罚

对于考生申报虚假材料、考试作弊及其他违反招生规定的行为,将按教育部修订后的《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及相关规定予以严肃处理。

十、注意事项

(一)本简章如有与国家新出台的招生政策不符的,以新政策为准。 实际时间若有变化,请以最新通知为准。

(二)考生应根据本人实际情况认真考虑并确定“报考类别”,即“定向”或“非定向”,网报信息提交后不得更改报考类别。考生因报考研究生与原所在单位或委托、定向及服务合同单位产生的纠纷由考生自行处理。若因上述问题使我所无法调取考生档案,造成考生不能复试或无法被录取的后果,不承担责任。

(三)考生报名前应仔细核对本人是否符合报考条件,报考资格将在复试阶段进行复查,凡不符合报考条件的考生将不予录取,相关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建议考生提前与报考导师(招生导师请参考我所2018年博士招生专业目录)联系,以确定本人的专业背景符合招生要求。

(四)网报时应届硕士毕业生的最后学历填“硕士研究生”,最后学位填“硕士”;往届生必须填写毕业证书、学位证书编号。境外学历填写留学服务中心出具的学位认证编号。网报时请注意身份证号码中显示的出生日期一定要和填报的出生日期相符;填报的联系方式一定做到最详细,学校要写到学院、系、班级。

(五)不按规定时间进行网报、提交报名材料及缴纳报考费或不符合报考条件者不予发放准考证。

(六)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每年招生全部名额都为国家计划内指标。

(七)在职定向生被录取时须签订“培养协议书”。

(八)我所不指定相关的博士入学考试参考书目和大纲,请考生根据考试科目自行复习;不提供历年专业考题。邮购往年英语考题及英语考前辅导请咨询中国科学院大学外语系。

(九)硕博连读生(指的是本所已纳入硕博连读计划的在学硕士生)和直博生的考核及录取,根据我所考核办法制订。

(十)考生可通过中国科学院大学招生信息网(admission.ucas.edu.cn)及我所博士招生网页(igg.cas.cn/jyyd/zs/bszs/)查阅相关信息。

中国科学院大学联系方式: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玉泉路19号(甲)

邮编:100049

部门:中国科学院大学招生办公室

联系人:蔡老师

电话:010-82640445

网址:admission.ucas.edu.cn/

邮箱:ao@ucas.edu.cn

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联系方式:

通讯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土城西路19号,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教育处

邮政编码:100029

联系人:张之涵

研究生招生条件篇10

【关键词】在职研究生 教学点 规范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3-0211-02

1980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第一部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1981年开始招生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研究生,从此,中国的研究生教育进入了迅猛发展发时期。在职研究生教育作为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重要补充形式,由于其采取进校不离岗的培养方式,教学形式灵活多样,可以满足不同层次的需要,学员可以边工作边学习,因此受到社会的欢迎。目前,随着普通高校对研究生的扩招,高校教学资源出现了相对短缺的现象,为了把学校的教育资源得到充分的应用,校外教学点便应运而生。所谓研究生教育的校外教学点是指高等学校利用社会优质教育资源在生源所在地对社会在职从业人员进行高等教学活动的组织机构。这种校外教学点能够很好地把高校的教学资源和社会教育资源统筹利用,是普及研究生教育的有效重要途径之一。我校自2000年开办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后,就先后在省内各大市、区开办教学点,为浙江省内的医疗卫生事业输送了大批高端人才。然而,随着研究生教育事业的发展,在职研究生教育校外教学点的规模也日益扩大。如何在新形势下科学规范地管理各个校外教学点,使其保障研究生教育的培养质量,真正发挥教育育人的本质,是当前研究生教育管理者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一、研究生教育校外教学点的作用和特点

研究生教育校外教学点就像一座桥梁,桥的这头是高校教育机构,桥的那头是接受研究生教育的学员个人。教学点起到了承上启下的沟通作用。同时,由于高校本身所在的地域和资源限制,无法兼顾地方性的研究生教学管理任务,这又使得这座桥梁同时要兼具生源组织和教学管理功能。

研究生教育校外教学点的生源组织有一定优势。由于其扎根于本土,可以深入地方基层各大生源单位进行招生宣传。学员不出家门,也可以报读自己心仪的大学,就近入学,灵活学习。对学员来说,无不是一个好消息。因此,在招生宣传上,校外教学点的“本土性”、“便民性”为其招生带来了相当的帮助。校外教学点是高校在地方的教学组织机构,必然承担着组织管理功能。校外教学点应在高校的政策带动下,配合高校做好教学组织管理、教务组织管理及教学期间的后勤、财务和学籍管理等工作。由于校外教学点多是小班上课,管理者更加清楚学员的自身条件和期望值,相对校本部的大班级授课,更有利于开展学员的思想教育和学习教育工作,能够针对学员的个人特点,进行人性化的关怀和帮助。校外教学点的以上两大功能及特点,使其能很好的起到沟通信息的作用。教学点反馈的学员信息及意见都代表着最基层的学员状况,也正是这些信息的反馈,为研究生教育事业提供了改革的空间和动力,使高校管理者更直观的了解学员的学习状态和思想活动。同时,校外教学点又在理解并吃透高校政策的前提下,把高校的教育方针和要求带给地方学员,帮助其理解高校的教育目标。

总结来说,校外教学点拥有招生宣传、教育组织管理和信息沟通三大功能,同时又具备便民性、本土性、基层性、灵活性等特点,是在职研究生教育发展必须辅助依靠的途径之一。

二、研究生教育校外教学点目前存在的问题

研究生教育校外教学点在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相当的问题。

1.在招生上,不注重质量,只关注数量,一味追求办学的经济效益。由于在职研究生教育属于缴费上学,学费收入是学校的计划外收入,可做为创收,成为改善学校条件的资金和提高职工福利待遇,所以部分教学点不顾自身的教学条件和主办高校的声誉,对招生的条件予以折扣,只追求生源数量,不追求生源质量,真正为了招生而招生。这样招进来的学员,不但自身不符合主办高校招生要求,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影响了整个班级的学习氛围。部分教学点甚至以欺骗、利诱的手段,口头承诺一定拿到硕士学位等,诱骗学生入学。

2.在教学组织管理上,管理松懈,对学生放的过开,教学质量难以得到保证。校外教学点通常过分偏袒学生,维护学生的利益。对于课堂纪律、考试纪律等不加以重视。导致课堂出勤率过低,迟到、早退等现象屡有发生。考场秩序混乱,教学点管理人员甚至协助学员作弊。在课程教学上,不认真按照教学计划上课,自行删减学时数,甚至变课堂教学为自学。在学籍管理方面,也是任由学员退学又复学,没有很好的履行思想教育工作。

3.校外教学点管理人员无法做好沟通信息的中介作用,甚至误传、误导学生。校外教学点的管理人员有相当一部分是属于兼职人员,他们本身就有自己的业务,无法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研究生课程教学点的工作上,加上部分管理人员岗位换动频繁,导致研究生课程教学点的管理工作者自身业务素质就有待提高。这样的管理者是无法起到高校与学员之间的桥梁作用的。这种管理者通常错误的理解高校的政策信息,再错误的传达给学员,造成整个教学点的教学工作无法与校本部统一,延误了学员的学习信息。

三、加强规范化管理,保障研究生教育校外教学点培养质量

规范化管理是研究生教育校外教学点管理和建设的基础。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随着校外教学点的增多,学生规模的扩大,要搞好教学管理必须有一套完善的、规范的管理制度,并坚定不移地落实到位。做到每个教学环节和工作程序有根有据,杜绝教学点在处理问题时出现较大的随意性和人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