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趣文字聊天室十篇

时间:2023-04-01 00:08:33

乐趣文字聊天室

乐趣文字聊天室篇1

国内互联网企业在视频社交上的尝试并不迟于国外,在Vine和玩拍国外上线的同时,国内就相继出现了微视、美拍等同类产品。视频门户、聊天室、弹幕等在国内更是火极一时,然而以视频为支撑的独立社交却难行其道。

弹幕文化,有社交需求却难成形

在日本视频分享网站niconico推出弹幕系统后,国内的AcFun和bilibili等主打弹幕特色的视频分享网站应运而生,而后弹幕战火更是点燃了整个国内互联网,爱奇艺等主流视频网站纷纷加入了弹幕功能。然而,弹幕虽火却难成社交之形。

弹幕说白了就是对视屏评论的升级,让用户直接在屏幕本身表达自己的观点,丰富了观众之间的实时互动,而互动正是社交网络的本质所在。然而弹幕系统的随意性却使其与社交渐行渐远,原本的评论变成了观众调侃和吐槽,满屏的文字更是大大影响了观影效果。可以说弹幕增加了视频的趣味性和互动性,因而深得90后网友的喜爱,而弹幕形式更像是各家口水聚集的大杂烩,它缺少微博那种对个人观点的明确表达,也缺少贴吧那样对内容的整理和连贯。所谓的弹幕视频网站无非是为了弹幕而弹幕亦或是为了增加视频的趣味性,离社交还很远。

然而弹幕文化并非没有社交基因,笔者认为视频网站可以尝试以下方式将弹幕技术社交化。允许观影用户建立不同的小组,每组限制在一定的人数,对于弹幕出现的位置允许用户自由设定,将弹幕从全网观众对剧情的吐槽变成志同道合的观众对视频的小范围交流。小组可以是临时的也可以是长期的,将其引导成可以影响用户观影时间和频率的无形组织,进而形成以视频为核心的群内社交。当然这只是笔者的个人想法。

短视频,社交平台沦陷为社交工具

短视频是国外视频社交的主要形式,Facebook收购图片社交Instagram,进而借助其新版本推出视频分享功能,Twitter更是在将仅半年之久的短视频应用Vine收入囊中。可以说国外的视频社交是在两社交巨头的主导下完成的,而国内却并不太乐观。

在国内新浪推出了短视频应用秒拍,腾讯推出了同类应用微拍,然而秒拍并未成为国内短视频应用的主流,微拍在腾讯内部取代了微博的地位而逐步成为国内最火的短视频应用之一,而另外一个之一确实美图推出的美拍。这就和国外的情况有了明显的不同,美拍除了应用自身的社交关系外,更多的是依靠微博微信进行传播分享,而微视原本有微信这座靠山,但在微信自身推出短视频功能之后,微视在微信里的地位岌岌可危。微信加入短视频功能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一些人对视频社交的需求,如果微信在以后的版本里增加短视频的个性化和玩法,对美拍和微视的影响不可估计。

在国外,主流社交平台开始将社交视频化,而在国内是短视频社交企图挤占主流社交的地位,然而无论是微信还是微博都不是短视频应用在短期内所能战胜的。人是社交的核心,美拍等短视频应用积累了一定的忠实粉丝,微博和微信即使推出了自己的短视频应用依然难以吞噬美拍等第三方应用的份额。但微信朋友圈的短视频功能却传递出了一个信号,在国内短视频更像是一个社交工具,而非社交平台。

聊天室,视频社交还是吸金利器?

聊天室可谓是国内最早的与社交和视频均有关系的互联网产品,无论是早已上市的歪歪还是闷声发财的9158,再加上形形色色的视频聊天平台,以聊天室为特色的视频交友网站数不胜数。

一个话题、一个主播、一群听众可谓是聊天室的主要形态,以兴趣为主导的聊天室成了志同道合者相聚的平台,也是草根得以展现自身才华的重要空间,然而今天再看聊天室这个产品,离金钱太近,离社交太远。网易、新浪、腾讯等网站五一不涉足聊天室业务,网上经常曝出网友为主播豪掷千金的新闻,可见聊天室的利润之高,难怪引得各家争相涌入。

乐趣文字聊天室篇2

今天在学校里做了许多班主任工作上的事情,人确实有些累,但早上孩子们和我聊天的欢乐还在耳边回荡,帮我荡去这一天的疲惫……

早上,让孩子们背诵三年级晨诵篇目《找春天》的时候,他们兴趣很浓,我问:“孩子们,还想读吗?”“想!”我将他们一军:“这汉字有啥好看的,白纸黑字,没有趣味性。”“老师,您错了,这字表面看似无趣,其实它也是有感情的,也是能动的。”我的“助教”马上起来反对。“知音啊,老师也觉得这汉字奥妙无穷啊,也是有‘酸甜苦辣麻”的味道,也有“喜怒哀乐忧’的感情。那问问大家,大家喜不喜欢聊语文啊?”“喜欢,超级喜欢!”班上大多数孩子眼中闪着激动的光芒,兴奋地喊着。此时,作为他们的语文老师,我看在眼里,乐在心里。“好,我们把这种激情投入到第一节课的聊语文课,好不好?”我立马把这份激情挽留住,我们准备上第一节课了,我期待着……

当我们准备聊《爬天都峰》之前,我先给孩子们呈现了一张天都峰的照片,让孩子们自己先来描述一下,如果自己去爬这山,会有哪些感受。孩子们看着这山峰,开始抢喇叭说了:“看到这高高的山峰,我腿有点发颤。”同学们笑了,我立马说:“我也一样,我这个暑假去爬贵州的梵净山的时候,我的腿真的直打哆嗦,那就是发颤啊!”“虽然这山峰很陡,但我想起‘无限风光在险峰’,我一定能要坚持爬到顶上去看看山顶的无限风光。”我们班的“小博士”扶了扶眼镜,慢条斯理地说道。“好一个‘无限风光在险峰’,不愧为我班的‘小博士’啊!”我马上为他带头鼓掌。“好,我们继续爬我们的山吧!”我顺势就出示了课题。我让大家读课题,一个小女生起来说:“同学们,我觉得这课题也要读出不同的情感,有不要爬、有努力爬、有终于爬上顶峰等等多种情感。”“太了不起了,真的是‘情感专家’啊!一个短短的标题就有这么丰富的情感,读书就是要联系生活实际去体会情感。为她鼓掌吧!”于是孩子们就抢着话筒读自己的真实感受,有的读出了自豪,有的读出那种畏惧,有的还装着气喘吁吁地读,教室热闹而不乱。趁孩子们还在激情满怀时,我马上抛出这样的问题:“你抓住课题中____关键词,从而知道这篇文章是写_____的。”我还没有给孩子们出示过这样的问题,我是想趁孩子们这份激情还在的时候,我抛出试试。孩子们眼中闪着兴奋,小手举起来了:“我抓住了‘天都峰’关键词,知道了这篇文章是写景的。”话音刚落,一个孩子起来反对道:“不对,这篇文章不是写景的。”我马上问:“那你觉得是写什么的?”这个孩子看着我,一时没有想出来。“没关系,继续‘爬’峰吧!”我缓和了一下气氛,一虎头虎脑的男孩起来说:“我抓住了‘爬’关键词,知道这是写事的文章。”我还没有接上话,我的“助教”拿过话筒:“是的,这‘爬’是关键词,你看,题目不是‘走天都峰’‘游天都峰’。”我立马问道:“那‘爬’和你说的‘走’‘游’有什么区别呢?”学生立刻讨论起来,争先恐后地汇报起来了:“‘走’,显得很轻松,‘游’显得很悠闲、自在,那‘爬’显得要吃力一些。”我立刻问道:“那什么样的动作才是爬,能不能用个四字词来形容?”孩子们在地上、在墙壁上动起来,嘴上也道出了“手脚并用”这个词。“那为什么要手脚并用呢?”我又追问。“因为这山高、陡,难走,就只能手脚并用。”一孩子抢到。“是啊,你看‘爬’就是指动物的爪子和尾巴就用上,这‘爬’字就体现出来了。”一小姑娘不甘示弱地比画着。我乐得只鼓掌:“孩子们,你们太棒了,不仅记住了字形,还记住了字义,更找到了这汉字的情感。我有你们这样的学生太幸福了。”

一节课就在读、赏课题中就结束了,我问:“孩子们,你们这节课高兴吗?有收获吗?”孩子们欢呼着:“高兴,收获大大的有哟。”看着孩子们高兴的神情,我感到自己真的很幸福,我找到当语文老师的乐趣,就是带领孩子们走进书的世界,蹲下来和孩子一起看世界,给他们营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相信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所以,我觉得聊语文真幸福!

乐趣文字聊天室篇3

起步作文很重要,教师要让小学生树立“写作就是聊天”的理念,克服写作的畏难心理,轻松写文。我的作文课就是聊天课,学生们非常乐于上这种谈天式的作文课,现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从聊天入手,有话可说

新课标将作文教学分为三个阶段:写话、习作、写作。其实这也正是作文的三个层次,而写话则排在第一个层次。三年级起步作文教学即写话教学。教师通过作文理念的渗透,让学生树立轻松写话的意识。心中有所思,眼中有所见,手中有所写,便是好文章。

每周我给学生上的作文课便是聊天课,当然,这个聊天并不是简单地聊天,而是和学生交流生活所见,分享心中所想,而后组织整理,将聊天的内容用文字展现出来。在聊天的过程中,学生乐于说,教师则起到了引导和启发的作用,使其将所说呈现为所写。

我的聊天课是这样设计的:首先问学生: “我想知道有多少同学怕写作文,可以举个手吗?”教室里有一半学生举手。我又问:“为什么怕写作文?”学生的回答是不知道写什么。对学生的问题,我并不进行正面评价,而是话锋一转:“那我们今天不写作文,我们来聊天。聊什么呢?就聊聊什么是作文吧。”学生放松了下来,我就展开了对作文的探讨,让学生参与进来:“大家心中的作文是什么?”学生畅所欲言,有的说作文就是写清楚时间、地点、人物;有的说作文就是写一件事;还有的说作文就是写一个人。

其实,作文到底是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聊天,学生对作文的认识不再停留在恐惧和害怕的意识层面,体会到作文不但和自己有关,而且就是自己随时随地都在做的事――聊天。

二、突出生活和个性,说得有条有理

学生对作文概念的建立是需要时间的,也需要量的积累,如果单从理论上阐释,会将教师累晕,学生也会听得一头雾水。为此,我只和学生聊天。

我说:“我想讲个笑话给大家听,讲完后,你们也讲一个好不好?我讲的这个笑话是关于普通话和方言的笑话。有个村长开会,这样说:‘兔子们,虾米们,报告我上吊了,上级老表很痛失……’可是还没讲完就被村民轰下去了。,”听到这里,学生笑得前仰后合。教室里热闹起来,学生表示也要讲。有学生讲:“有个外地人找部长办事,到了以后就问:‘你知道部长在哪里吗?’部长就说:‘我就是不讲。’外地人很奇怪,就反复问:‘麻烦你告诉我,部长到底在哪里。’部长还是那句话:‘我就是不讲。’外地人就生气了,拍桌子:‘你讲不讲?’部长也生气了:‘为什么拍我桌子?我就是不讲。’刚说完,外地人就给了部长一个耳光。”这个笑话把大家都逗笑了。

我在课堂上设置讲笑话的环节,并非是为讲笑话而讲笑话,这是我对学生进行写话训练的一个策略。学生讲完了笑话后,我让学生完成以下练习:

1.“今天我们没有上作文课,而是上了一节( )的聊天课。”大家可以在括号里填上“开心、快乐、非常有趣、让我意想不到、别开生面”等字词。

2.老师讲了一个( )的笑话,大家听了都( )。听完后,我觉得( ),心里想( )。

3.后来我也讲了一个笑话,内容是这样的:( )。

在填空写话的过程中,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想怎么填就怎么填,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三、说写结合,以清楚表达为目标

写话是写作的第一阶段,根据教学实践,我发现大部分学生没有建立口语和书面语的概念,比如在说话的时候,很多学生会使用方言,这就使得学生难以将方言顺利转换为普通话。为此我的训练方式是:说写结合,清楚表达。

比如,有学生填空:“我听了一个(很好笑)的笑话。”问题出在哪里呢?就是表达不够清楚。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这是什么笑话?具体内容是什么?”再如有学生填空:“我听老师讲的那个笑话,觉得(很搞笑),心里想(真好玩)。”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你心里想的内容是什么?”这样一步步训练,一层层引导,学生会逐渐将填空的内容充实起来,最终使层次结构也丰满起来,不但表达清楚,而且内容丰富。

乐趣文字聊天室篇4

【关键词】互联网;青少年;安全教育

从阿帕网(互联网的前身)诞生到现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与普及把人们推向了信息网络化时代,它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繁荣,却也同时带来了严峻的信息安全问题。随着社会各个阶层对互联网的依赖性越来越大,互联网上的信息安全问题也已经成为世纪性、世界性的研究课题。而在这方面,互联网上的不良信息,更使得全球许多国家未成年人犯罪率持续不下,由此而引发的一系列家庭、社会、个人问题,越来越受到各个国家的重视。这关系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甚至全人类的前途和命运。无论什么年龄,互联网都是一个可以经常去逛逛的地方。它通过WWW、FTP、EMAIL、网上聊天、购物等这些功能,使得人们对它的兴趣有增无减。而对青少年来说,许多人远比其家长或其老师更了解网际络空间的奇妙。青少年和家长共享网络知识是很重要的,大家均可从对方身上学到一些东西——即便不是关于互联网,那也可以是一般的生活知识,比如怎样做一道好菜,怎样出门自助旅行,怎样做出好的决定,怎样批判性地看待信息等等。数百万青少年每天都在上网,应该说大多数都是安全的。保持安全的方法是理解危险并遵循一些简单的规则,从而远离麻烦。遵循这些规则可使危险减到最小,但众所皆知,我们永远也不可能完全消除生活中所有的风险。我们来看看青少年在互联网上都会碰上哪些危险情况:

一、常见的危险

(一)感到不舒适的情景和行为

并非所有网络空间的圈套都必然使青少年处于危险中。有些网站、新闻组、聊天室等的内容可能只会让你觉得不舒服,其本质上可能是色情和暴力一类的东西,可能是提倡仇恨或讨论让你厌恶的内容。究竟是什么倒并不重要,关键是你有权使用相应的手段立即从任何觉得不舒服的地方退出去。

(二)身体上的危险

可能面临的最严重危险,就是由于自己或别人在网上公布了你的信息,或因为网上相遇而最终做了某事、去了某处,从而招致伤害或利用。当然,因网上交际而受作弄、诱拐、离家出走的青少年数量是相当少,可一旦发生,其结果可能是悲惨或严重的。

(三)遭受骚扰

网际空间并不是人人都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上网时,特别是游戏、聊天室和BBS公告板中,可能会受到一些平白无聊的谩骂、毁谤、贬损等等。碰到此类信息或如此行事之人,最好的办法就是视而不见,不予理睬。根据国家法律,有些信息可能已构成了骚扰犯罪。

(四)伤害别人而卷入麻烦

应该避免任何伤害别人同时也使自己卷入麻烦的事。要尊重他人,避免使别人愤怒、烦恼或者受到伤害,同时也要对自己的网上行为负责。

二、几种危险的区域

(一)网站

网站使人有机会在网上读书看报、游览异地风光、玩游戏、看电影、购物、开展研究以及发展业余爱好、安排假期等等。关于每一个想象得到的主题,其网站都成千上万。但是作为经常在互联网上浏览的青少年应该知道:有些网站不错,有些不过如此,还有的包含所谓“成人”图片及其他青少年应回避的内容,更有的提倡暴力、种族主义、性别歧视等,有些网站所包含的内容,即便是成年人也会感到厌烦。如果闯入这些区域,最好点击图标立即离开,到别的网站去浏览或关闭浏览器。有些青少年有自己的网站,或者在由学校或某个组织维护的站点上材料。作为掌握一门技术这很好,但也不要包括家庭地址、电话号码或自己的照片这些资料。如果确实希望人们能够通过网络和你联系,给一个电子邮件地址就可以了。

(二)聊天室

聊天室让人能和整个城市或全球的人进行实时会话,这有点像参加某个聚会,只不过击键打字代替了用嘴说话。聊天室里每个人都能看到你输入的东西,聊天室的类型因使用的服务不同而有所变化。有的聊天室采用开放式的对话,每个人的角色颇为平等;有些聊天室则由一位“斑竹”主持,引导参与者讨论话题;有些聊天室有负责维持秩序的管理人员。这样,在聊天室中输入的东西会即时发送显示,管理员可以把行为不当者“踢”出聊天室,但也只有在事情发生以后才能做到这一点。不管怎样,管理员是无法阻止你去私聊区,和可能伤害你或对你构成危险的某人聊天的。大多数的青少年没有认识到,由于各种原因,聊天室可能是互联网上最危险的区域,就象互联网上的其它区域,你不知道谁在那里。进入聊天室,与某人开始对话,然后,建立起某种关系,这种关系其结果也许不错,但也有一些故事并不那么愉快。聊天室有时被人用来欺骗和利用别人。特别是青少年聊天室,有的被恋童癖之流用来寻找牺牲品;有的成为人口买卖的利用区。这里提供一个避免骚扰的诀窍(特别是女孩子),就是在聊天室中使用一个中性的名字。选的名字可以活泼、有趣,但要确保不表明身份,不含有可能鼓励别人打扰你的意思或含义。

聊天室有时按主题组织发言讨论,因此应回避感到不舒服的主题区。但是并不因为聊天室按某个主题设计,就意味着其间不会讨论别的话题。即便“仅供青少年使用”,也无法知道是否里面人人都是青少年,因此必须依然保持警惕,对涉及性、迷信、等主题的聊天室应特别小心。讨论你从未参与的行为,可能会很有趣,但有的人不光喜欢幻想,还同样喜欢去做。对要你与家长、老师或朋友作对的人,应心存怀疑,他们可能有其它隐藏的目的。

(三)电子邮件

电子邮件是典型的通讯系统。跟普通的邮件一样,青少年大部分都会。可是多数青少年有可能不知道,许多人和公司正逐渐用电子邮件一次给千百万的人发送信息,鼓励他们买什么东西,做什么事情,或者去访问一个什么网站。这种“滥灌”的行为使人备感打扰与厌烦。由于电子邮件本质上是免费的,“灌水者”可以极低甚至不花费用而发送千百万条消息。每一收发的电子邮件都包含了回信地址。许多人不了解这个回信地址可能是假的。所以,如果收到了挑衅、威胁或包含令人不舒服内容的电子邮件,可以不予理会。当然,与其看到令人不舒服的内容,不如就不打开陌生人发给你的电子邮件,这也是预防计算机病毒的有效方法。

对陌生人的电子邮件如何回复要小心行事。记住,一定不要给陌生人发送自己的相片或任何个人信息,电子邮件很容易被拷贝并转发给其他人。因此,如果确实要发送个人信息给朋友,应确保他们愿意尊重你的个人隐私。

(四)新闻组、论坛及公告板

新闻组(有时叫公告板或论坛)是可以阅读和信息、下载或上传文件的地方。跟聊天室不同,新闻组没有那么生动或“实时”。发在新闻组上的信息一直保留在上面,以便后来者可以随时阅读。新闻组也可被用来文件,包括电脑程序、图片及其它。在互联网上,几乎每一个可能的主题都有相关的新闻组。新闻组通常用来共享嗜好,或其他任何感兴趣的主题信息。不幸的是和网上其他区域一样,新闻组也有危险。最大的风险还是可能泄露了自己的信息。回复一个特定的帖子时,大多数情形下,输入的东西是准备给任何人看的。因此,一定记住不要泄露标明身份的信息这一基本规则。许多情况中,只不过是发表几句个人言论,就使电子邮件地址公之于众。就算没有说什么显露的东西,你的地址也将供人发送烦人的邮件。新闻组是那些发送垃圾邮件者收集地址的最好地方。有的新闻组包含色情故事、插图及相片,这些内容可能是非法的,特别是有18岁以下青少年图像或其它已定义为“”的材料,这些内容应当回避。

三、青少年网上安全基本规则

(一)保守身份秘密

在任何类型的公共论坛中,避免给出全名、通讯地址、电话号码、学校名称,或其它任何能帮助别人判定你真实身份的信息。对家人和朋友也应同样如此,不要透露可能把别人卷入麻烦的信息。

(二)不要随意回复信息

不要回复敌对、挑衅、不当、或以任何方式令收信者感到不舒服的电子邮件、聊天评论、新闻组信息,因为回复恰恰是一种鼓励和怂恿。

(三)不与网上“遇见”的人见面

最大的危险是和所谓的网友见面。记住,你无法确知网上遇到的某人,是不是其自称的那一个。如果确实感觉到会见某人是恰当的话,和家长朋友讨论一下,决不要独自赴约,见面应安排在公共场合,如咖啡店或广场一些你(而不只是对方)感到熟悉、轻松、安全的地方。最安全的方法是先让家长和对方的家长谈谈,第一次约见时双方都让家长陪同前住。

(四)和家长谈谈他们的期望以及上网的程序

和家长交流是很重要的,这包括何时上网,上多长时间,在网上干些什么等等。和家长交流并不意味着必须公开自己的秘密,而仅仅是达成了基于相互信任和理解上的一致,或许你还能帮助家长更好地了解互联网:网络是用来“用”的,而不是用来“玩”的,网络可以做什么,在某些方面网络对青少年是多么有价值等等。

四、家长指南

(一)和孩子谈谈在网上他们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

青少年上网的普遍兴趣在聊天交友或网络游戏这两块,与陌生人聊天似乎新奇有趣,网络游戏刺激过瘾。很多家长反对青少年上网,也就是认为他们会沉迷其中荒废学业,或者在网络上受到色情、暴力等一些不良信息的影响,走上犯罪的道路。应该说,这种情况还是比较少的,大多数的青少年还是有一定的自我调控能力,而且互联网上的信息也并不全是洪水猛兽,大部分的内容还是有价值的。家长要合情合理,要和孩子达成起相互理解和相互信任的期望,正确引导他们,努力尝试去理解他们的需要、兴趣以及好奇心。

(二)对孩子持开明的态度,鼓励他们上网遇到问题时愿意来找大人解决

如果孩子告诉你他上网时遇见的某人某事,第一反应不要责备或剥夺其上网的权利,蛮横地阻止只会导致他们的逆反心理,将事情更加复杂化;而是要帮他分析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并避免可能发生的麻烦。要记住——你如何反应将决定他下一次遇到问题时要不要向你吐露,决定他学习以后如何自己处理问题。

(三)尽所能学习关于互联网的一切

家长可以自己学习目前流行的OFFICE办公系统、FLASH动画制作、图片处理这些应用软件的使用;学会下载MP3、电影电视、体育直播等节目;可以要求孩子给你展示青少年的重要站点,向你提供可能使你也受益非浅的有关网站;或者还可以玩玩“泡泡堂”、“连连看”这类娱乐性的游戏,融入其中都能拉近家长与孩子的距离,努力使“网上冲浪”成为一种家庭体验,通过上网来安排假期、挑选电影、或进行其它的家庭活动等等。

互联网是一个浩翰的知识的海洋,广大青少年应该以“吸其精华,弃其糟粕的”态度,学习上面有价值的东西;而在学习的过程中,更要时刻注意互联网上各色各样的陷阱,避免受害。

乐趣文字聊天室篇5

郝良是一个很沉默的人,罗薇和他所有的话加起来不超过五十句。突然有一天马扁提起了罗薇和郝良一直是同学这个被遗忘的事实,于是关于罗薇和郝良的流言就扩散到了今天。说来说去已经说了一年多了,也没有说过罗薇和别人怎么怎么样,似乎罗薇和郝良都有山盟海誓至死不渝的精神……

没想到罗薇在网上又碰上了郝良。罗薇在她常去的那个乌七八糟的音乐聊天室里碰见了郝良,真没想到他会到音乐聊天室去,而且名字就叫郝良。罗薇好奇地一问,还真是他。郝良和罗薇一样喜欢深夜上网。所以晚上,没有什么人可聊的时候就一来二去地和郝良搭话。到了网上郝良还是沉默极了,有时候给他打招呼的时候他还要问“有什么事”。然后才有礼貌地和罗薇说“你好”。罗薇真不知道同学是怎么想的,要是她,才不认为像她那样的人会和郝良这样的人凑在一起。

除了在oicq里那些郝良只回答“不知道”和“看情况”的聊天以外,他俩到了学校还是保持了处于流言中的那种视而不见的状况。往往只有在极度无聊的时候同学才会转话题说到罗薇和郝良。

有一天,罗薇无意中把给郝良的信息发给同桌了——罗薇在网上说话从来不注意的,跟郝良也是,老是说一些无聊的话想逗他说长一点的句子,发给别人看是要被说的——没等罗薇反应过来,同桌那边send来了一长串“哈”,唉,罗薇发现的时候已经太晚了……

这下罗薇的留言版一下子塞满了诸如“罗薇,你原来暗恋郝良已经这么久了呀,真没白费我们长久以来的那么多口舌”,“网络大竞猜(猜中有奖)——郝良对薇薇的表白是什么反应”,“良良薇薇网络对话监控资料(遐想版)”……可怜的同学们闷久了,如此乖僻的标题都能贴出来,唉,谁叫罗薇生不逢时,恰恰碰到这个功课不紧又久未“出事”的时候,唉……

奇怪的是所有的长舌头都在学罗薇和郝良的行为方式——“不在网络以外的地方拖泥带水”,到了学校他们倒是什么都不说了,真像是集体阴谋呀。

罗薇干脆把自己留言版更名改成了“流言版”。大家不亦乐乎,把口水变成文字输出,新鲜感!

这些东西脱离了现实生活的物质感觉后,就更像玩笑了。

乐趣文字聊天室篇6

韩金红女士是退休教师,保持着读书看报的好习惯,这使她的老年生活少了很多孤独寂寞。2008年夏天的一个清晨,韩金红从报箱取了报纸,就坐在小区椅子上读起来,精彩有趣的新闻让她边看边笑。身边一位邻居老奶奶小声问:“看什么呢,这么有意思?”韩金红便读出声,还加上她的讲解,老奶奶听上了瘾。这段新闻结束了,老奶奶说:“还有吗,还有吗?”就这样,热心的韩金红,几乎把整版文章都给读完,一抬头才看见,身边已围坐了3位“听众”。放下报纸一聊,都是同社区里的邻居:李奶奶80岁,自幼家贫没上过学,是她这辈子最大的遗憾;张阿姨退休前是工人,爱看书看报;王先生57岁,因眼疾提前退休,孩子在国外。韩金红绘声绘色地读报讲故事,把大家吸引过来,李奶奶带头表态:“读的真好,以后要是能经常听到多好啊。真羡慕你们有文化,像我这样不认字,孩子又不在身边,特别孤独。”韩金红和李奶奶约定:周一早晨8点,我还来给您读报。

周一清晨,3位老人竟无一缺席,读报结束后,大家聊聊家长里短,更开心,于是,下个星期一,大家继续如约而至,并且读报人数又增加了3位。韩金红读报读出了经验,她把一周新闻理出分类,如同文摘编辑一般精选,把老年人最关注、最有趣的读给大家。同龄人的爱好接近,大家都觉得,韩金红读报与新闻联播一样精彩。

又到了周一,大早晨下起雨,韩金红觉得老人们可能不会来了,却看见楼下他们经常读报的小花园一角,王先生和李奶奶竟然举着伞站在那里等待,她感动极了,从楼上跑下去,还举着个纸壳,上写“相约星期一读报的朋友请到9号楼一单元205号韩金红家,我们等您。”

这个下雨的星期一,韩金红家陆续迎来6位读报好友,韩金红的老伴儿林先生热情好客,让大家心里暖和极了。此后韩金红家“相约星期一”的读报好友越来越多。韩金红觉得,老人需学习知识,开阔视野,也需心理关爱。组团读报是互相温暖,远亲不如近邻,在老友们的建议下,韩金红建立起“老年读报班”,敞开家门,迎接院子里的老朋友。韩金红说:“活到老学到老,我是班长,不是老师,我们都是‘老同学’!”

快乐星期四

读报班同学越来越多,韩金红带老街坊读书看报,社区也给予了大力支持,班上同学发展到12人时,社区给提供了小会议室和图书馆,作为“读报班教室”。负责读报的班长也发展到了5位,大家读书看报之外,也有了很多意外收获。

读报班的老同学们熟悉起来,常常一起唠家常:王阿姨心情不好,不喜欢儿子的女友,正和儿子赌气;赵先生买保健品被忽悠,堵心极了,好几天没吃饭;吴老太太正在纠结于做不做关节置换手术,换个非原装的能好用吗?

韩金红忽然发现,读报以外,一起聊天解闷,生活支招,比读报更让大家期待。于是,他们一商量,干脆再开辟个“快乐星期四”,专门聊天唠嗑,讲讲心里话,互相“心灵依偎”。为了给老人们更多收获,她还找来附近社区一位退休医生老周,专门给大家解答寻医问药、心理疏导等问题。老周久闻“读书班”韩班长大名,欣然应允。读书班还吸引了80后读报志愿者、律师志愿者,社区、报社专门赠送报刊大力支持,和韩金红家原本订阅的加在一起,已有17种。

而今,读书班已经发展到40多人,附近社区的老人也来了,最年长的同学87岁,读侃天下新闻,聊聊自己的故事,解决生活难题,化解忧烦心结,侃侃国内外形势,谈谈烧菜做饭、投资理财,聊聊旅游购物防忽悠,生活趣闻乐事共分享,还会不经意间,给单身老友牵线搭桥。大家在这里,读到了互相陪伴的快乐,又开阔了视野,“老同学们”都说:到读报班后,比以前更年轻有活力了!韩班长,老同学们,咱到100岁都不分开啊!

相关链接

老人读书看报益处多

退休老人最怕孤独寂寞,读书看报班可充实精神、舒展心怀,益处如下:

一、养心,使人保持好心情、好心态,客观冷静。人生难事事如意,读好文章,能平和心态,净化心灵,心中常涌乐观、友善清泉。

二、养脑,活跃思维,启迪智慧。科学表明,常读书,可以使大脑中枢神经处于活跃状态,防老年痴呆。

三、养颜,保持健康向上的精神状态。勤读书、勤思考实践,令人内涵丰富、爱生活,有情趣。其精神美,自然外显于言谈举止,睿智、儒雅、自信,由此而生。

乐趣文字聊天室篇7

关键词:识字;喜学;乐想;巧认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9-249-01

识字教学成了新课程下教师遇到的较为棘手的问题。如何让识字过程充满趣味性,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的特点,我在实践过程中针对识字教学,促进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积累有了一定的认识。

一、巧认——巧妙引导,让识字充满乐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孩子的识字过程充满兴趣,孩子们一旦有了学习了兴趣,就能自觉集中注意力自发学习,自主探究,让所学知识深深刻入脑海中。

1、让课前预习充满乐趣

小孩子很喜欢自己动手做出有自己风格的小物品,因此教师可以让小朋友自己在预习的时候,做一个独一无二的生字卡,在做生字卡时,学生不仅可以学到这个字,更重要的是激发了他不断创作的热情和学习新字的热情。

2、重视个性差异,以游戏带动课内识字

一年级孩子年龄较小,好动,爱玩,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在课堂上我多采取游戏记字。“编故事法”“猜谜法”等方法,但如果遇到结构相似的字,学生经常弄混,为了增加趣味性,使学生更易区别,我采用了“自编儿歌法”如“办”和“为”孩子们是这样编的:左右两个好朋友,团结起来力量大,一起想出好“办”法;“为”了集体增光彩,我们给她带红花,头上一朵,胸前按一朵。多样的游戏活动能够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张扬学生的个性。作为班集体的个体,会因为同一个生字有不同的精彩理解而丰富自己的思维,让整个课堂显得生机勃勃,让每个学生个体都成为真正的发展主体。

二、喜学——设计趣味作业,巩固识字,初步运用

设立“改错医院”。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从学生作业的情况来看,学的字越多,越会混淆,比如同音字、形近字等。作业、测验中反复地写错,我也反复强调,但总有些“顽固分子”。

经过反思,我发现平时总是自己在强调,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并没有转化为内在的动力,建立自觉修正的行为。因此,学生在书写中会反复出现同一错别字,成为“顽疾”。针对这一情况我在教室的黑板一角设立了改错专栏名为“改错医院”,让孩子们都来当“小医生”,如发现常错的字就把它送进医院,并让孩子写出对的字,还要孩子用红色粉笔把容易错的笔画描出来,在视觉上起了直观的强调作用。

我还设立了“改错医院本”,要孩子当自己的“错字小医生”,每天把自己前一天在作业中出现的错字也送进自己的“改错医院”,并把正确的字多写几个,常错的笔画用红笔描出。我不定期抽查“改错医院本”,把做得比较好的孩子评为“优秀医生”,并颁发证书。

孩子们对这一做法特别感兴趣,参与热情很高。过了一段时间,当错字积累到一定数量时,我们就举办 “最佳医疗小组”比赛。在小组里,把这些错字写进试卷里,要孩子们合作改错,看看哪几个小组准确率最高,就给予奖励。

这一方法是渐渐起了成效,孩子们的错别字减少了,还练就了“火眼金睛”,养成了及时发现错别字,及时改错的习惯。

三、乐想——培养阅读兴趣,加强课外积累

小学语文课本的内容虽然丰富,但是知识毕竟有限。把语文学习延伸至课外,才能促使识字量的强化与增加。同时,随着孩子们识字量的增加,也会促进阅读能力的发展。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1、营造环境

营造一个书香浓浓的读书环境,对激发孩子的阅读需要是行之有效的。儿童阅读专家崔利斯曾这样说:“如果有可能,就用书来搭建房顶。”这当然有些夸张,但如果我们能将这个理念渗透到我们的教室布置上,让学生每天都浸润在书香之中,就能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萌生读书的内在需求。

2、图书“漂流”

每个月定期举办一次“跳蚤书市”。给学生一个空间,鼓励他们“换一本好书,交一个朋友”。我们还利用美术课,给换回来的书设计“漂流卡”,把“漂流卡”夹在书后, “漂流卡”定期回收。

3、快乐积累。

要求孩子在看书时要养成摘录好词佳句的好习惯。每个学生准备了一本《我的阅读园地》,每天摘录几个好词或几句好话,日积月累,细水长流。

四、发动家长力量,鼓励家长与孩子共读

学校教育最大的好处是有一个共同的学习的环境,但是却不能完全做到因材施教。虽然老师平时也在进行个别辅导,但这对于孩子来说是远远不够的,特别是对于那些暂时还跟不上的孩子。而这个工作如果有家长辅助,就会非常有效,因为家长只面对一个孩子。

一年级的孩子刚学完拼音,有的已经能对照着拼音开始阅读了,那么我就要求家长可以陪着孩子你一句我一句地边读边讲边聊;还没有独立阅读能力的,家长可以挑选好的书读给孩子听,读完后再聊聊。甚至可以读孩子们通过“图书漂流”活动换回来的书,带着孩子在阅读完这本书后一起填写“漂流卡”,用家长的手写下孩子的感想,和孩子一起分享阅读的乐趣。

乐趣文字聊天室篇8

银行卡的意义在于证明你赚钱,打折卡的意义在于证明你玩钱,我们可以不要结果但却要过程。

不用皮革钱包用帆布钱包

皮革钱包意味着很久才能换新的,意味着颜色晦暗单一,意味着钱包比里面的钱还贵,意味着不能随着心情换用。

服装店老板会发短信告知新货信息

谁还去百货公司、Mall、大卖场买衣服?每个人必须有自己独特的服装取向,有自己钟爱的服装小店。

长期喝一个品牌的饮料

百事可乐、可口可乐、碧悠酸奶、午后红茶、胡萝卜汁……什么都好,选准一个,一直喝下去,直到看见这款饮料就想起你。

有一辆很少骑但是很贵的单车

小轮、可折叠,Hasan、Airwalk或者大衡都行,只用于在办公室里骑,最多晚饭后在街道上骑500米去买蛋糕。

为接到正装出席的请柬而苦恼

没有西装或职业套裙,即使有也往往只挂在衣柜里占地方,最正的衣服是长袖T-shirt。

可以没有电视机,但一定要有微波炉

电视基本不看,但微波炉除了解决吃的问题,还有神奇用途:冬天洗热水脸,湿毛巾“叮”一分钟,搞定。

如果戴眼镜,一定是扁平黑框的

早就不是金丝眼镜的天下了。黑胶框眼镜不仅可以是近视,也可以是平光,甚至没有镜片只戴框。

永远对自己的发型不满

发型不是身份,不是装饰,是娱乐。娱乐,就没有够,不满意就改,改了还是不满意。

对日本菜,要么非常喜欢,要么非常讨厌

喜欢和讨厌都可以出自同一个理由:清淡、漂亮、仪式感、哈日;或者没有理由,就是喜欢,就是讨厌,没有中间派。

在任何表面上都可以睡着,除了床

地铁和电影院容易睡着,沙发和办公桌经常睡着,开会和写报告肯定睡着,但上床之后总会跳起来打游戏、看影碟。

不喝红酒

除了味道酸,还有气质酸,所以我们不选红酒,宁肯喝伏特加,红星小二也是不错的选择。

去24小时便利店的时候比超级市场多

我们经常晚上出来买东西,超级市场在哪里?

尽量使用自助办理业务

不想排队,不想被人叫号,不想浪费时间,不想隔着玻璃扯嗓子说话,不想看人嘴脸。

饿了就吃,饿了才吃

吃饭是为了活着,活着不是为了吃饭,不管饿不饿都准点吃饭是可耻的,基本上只有下午茶准时。

使用最多的称呼是同学

称呼断层的一代,只有同学才能有效拉近陌生人的距离,进可攻退可守。

路过有镜面反射的地方一定会关注一下自己的容貌

容貌不仅仅是给别人看的,也要让自己愉悦。注意,这不是自恋,这是素质。

至少两周才打扫一次卫生

让环境卫生积累到足够创造一次成就感的时候才打扫,别让乐趣变成琐事。

喜欢玩小孩但不喜欢生小孩

想想自己是怎么长大的,想想自己还没有长大,就知道自己负不起那个责任。

永远不知道自己的钱花到哪儿去了

其实没买什么、其实没吃什么,但钱就是不见了。

最恨被人夸奖成熟

你说我们成熟的时候,到底是在把谁当小孩呢?

痛恨人际关系

最好大家都在家工作,去办公室只是为了打乒乓球、打游戏、聊八卦和约饭局。

不喜欢、丽江,但喜欢香港

别玩什么情调,假装自己很诗意,别来辞职、自省、皈依那一套。

早晨从中午开始

我们的生活很有规律,只不过和你们有几个小时的时差而已。

拥有一种奇怪的固执

不吃有脸的东西,只穿白袜子,不带瓶装矿泉水不出门,看到鱼缸就发呆……总有一样让我们莫名其妙地坚持下去。

熟人面前是话痨,生人面前一言不发

不是不爱说话,而是跟你没什么话可讲。

经常故意使用方言

就是好玩。当下流行顺序依次为陕西话、天津话、上海话、东北话。

不洗脚,只洗澡

每天洗两次以上澡还用洗脚吗?

认为幽默感是做人的根本

至少也要会讲冷笑话吧。

业余爱好中必有一项是睡觉

我们不困,就是想睡。

出游不给自己拍照

宁肯拍老乡家的狗,宁肯拍人家阳台上晾的衣服,宁肯拍自己在地上的影子。

常常玩消失

有可能是手机坏了,有可能是起床晚了,有可能只是想看看你们有什么反应。

经常发呆

因为脑子里有太多想法,有时候都不知道自己在想什么。

随便

觉得什么都可以,什么都还行,只要方便简单,哪儿有那么多时间去浪费?

坚持认为自己不懂爱情

随时可以爱,喜欢很多人,会为人哭,但不会为人去死。

英语的听说能力大大强于读写能力

声称自己英语很差,不过基本都能听懂英语电影的对白。

认为世界就是由破事组成的

觉得自己已经看透了,没什么大不了,社会就是那么回事。

对人的最坏评价是闷

闷是一种抽象标准,话痨也会闷,关键看话有没有营养。

对人的最好评价是闷骚

压抑与释放的完美结合,没有什么比这更好了。

前一分钟崇拜,后一分钟就藐视,或者相反

永远没有固定的标准,偶像可以因为一句话立刻变成“呕像”。

永远觉得别人不可能了解自己

一个人的世界观,独生子女的人际网,小心翼翼的孤独和自我保护。

不和三十岁以上的人做朋友,但可以做恋人

完全无法和大龄人士沟通,却容易被大龄人士的成熟阅历、博大知识而击溃。

网友成为朋友,朋友成为网友

因为意气相投而成为朋友,因为兴趣渐少而只能发表情符号,还用得着讨论网络的利弊吗?

MSN名字一天至少换一次

只用真名做MSN名字开头的人,显然不了解心情变化的乐趣。

不问问题,只愿“百度”

给我一分钟,我就和你知道的一样多。

找异性同事陪伴去买内衣

内衣不是隐私,陪异性买内衣不是性骚扰,是乐趣。

发“花痴”

不惮于用最猛烈的言行来表达对某人的热爱。

喜欢看广告

心目中都有自己的最爱广告榜、最烂广告榜,会为了看漂亮广告而放弃电视剧。

用箱子装书,而不是书架

想看的时候自然可以翻出来,被人夸有文化觉得是被嘲笑。

可以认识每个字,但不见得能写出来

要么是因为电脑用多了忘了,要么是因为字写得很难看而不愿写。

不停买笔记本

从来不在上面写字,就是为了好看的封面和纸张而收集。

鄙视办公室恋情

天天面对、同进同出非常可怕,除了证明自己人际圈的狭窄没有任何意义。

任何工作都和电脑有关

体力劳动不是我们的强项,何况20%的工作时间还要用于玩游戏和聊天。

用动感地带

因为有套餐,不管有没有省钱;因为可以网上办理业务,不管有没有登陆过。

很少打电话,经常发短信

不想用声音沟通,只想用文字沟通,哪怕会耗费更多的时间和金钱。

键盘都磨损得很快,无论手机还是电脑

要么不停地敲、要么不停地按,这是我们的表达方式、娱乐方式、生活方式。

电脑里一定有聊天工具

不联网的电脑是可耻的,开电脑一定先登陆聊天工具。

喜欢给电子产品搭配外设

产品本身并不值得骄傲,所搭配的外设才是自己的烙印。

彩铃两周一换

随时提醒别人自己的心情起伏、自己的口味在发生转移、自己又发现了新玩意儿,我有什么变化你有义务知道。

我喜欢

我就喜欢,你管得着吗?

……

乐趣文字聊天室篇9

镜头一:我喜欢经常走入办公室,与老师们聊聊工作、聊聊心情。一天,走进×××教研室,门后的垃圾堆得不能再堆,垃圾袋外的地上竟是擦鼻涕的纸,我忍不住说了几句。其实满屋的教师都看见了,却没有一个人肯主动地去打扫。来来回回、进进出出的孩子们都看在眼里,潜移默化中孩子们看到的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影响了学生合作品质的形成,集体观念慢慢淡漠,环境问题就更不用谈了。时间久了,心中只有自己,以自己为中心,要求身边的人都要为自己着想而不懂得帮助他人,更不懂得尊重和珍惜他人劳动成果。

再回到另一个镜头看看――学生教室,教室的后面就跟垃圾站一样,满地的纸屑、小食品的包装袋、饮料瓶子、拖布东倒西歪,可是年轻的教师就好像没看见一样。再换到另一个办公室和对应这个办公室的教室走走,老师们争着互相管理和整理并打扫垃圾,主动打扫自己的和身边的卫生,所以这个年段的孩子们都学会了主动、乐于助人、积极的态度,学会了尊重、珍惜和爱护。

我们经常会听到:什么样的老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学生是老师的影子等类似的话。从这里不难看出学生的人格树立和品质的形成直接受老师的影响很大,教师的思想行为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镜头二:开学初听了一节语文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当讲到“雪地捕鸟”时,老师是这么处理的:首先要求学生找关键动词,然后齐读两遍,给两分钟时间背诵。虽然处理得很简单,而此时听课的我早已经沉浸在童年那快乐的回忆中。

我认为语文课很有趣味、故事性很强,可以唤起人们的思绪,使思绪翱翔在快乐记忆的天空中,更可以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将文字与图片相结合,使文字图片化和影片化、情景化。课后,我和林老师聊了一会儿,提出了一些看法――这个部分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农村孩子比较多),很多孩子其实具有捕鸟的亲身经历,让孩子们自己说、自己讲,将自己的亲身经历讲给伙伴们听,那种得意也好高兴也罢得心情全部流露出来,把课堂真实的还给孩子们,可以使课堂变得活跃、亲切、和谐,使学生主动学习,互相补充捕鸟的经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到多渠道获得更多的资源,实现了双主体。林老师很赞同我的想法。

类似这样的课后交流,本学期可达到近40节。师生之间的沟通可以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使资源更优化;我与老师们的沟通使我们互相又多了份了解,距离又缩短了一些,她们更加了解了我的工作思路和工作作风,更加懂得了对他们严厉的内在含义,更加支持我的工作,更加爱护我。学校的工作应该说在支持与信任中顺畅进行着,我相信不远的明天,十中的老师个个都是好样的。

镜头三:期中考试了,各年段的监考工作已经由教务处安排得很妥当,突然在考试的前一天,局里下发了与小学交换监考的通知,结果学校的监考工作稳中骤变,可是各个年段的情况却大不相同:有的年段内部协调得非常好,不仅监考工作稳中有序地进行,而且根本不需用教务处去协调,段内完全就可以主动自觉地调整;有的年段,一会儿这个来告状说××没来监考,我一个人太累,派人替我一会儿,一会儿另一个来说领导给我假了,可是××不替我监考,等等。这件事情之后,我找了段长和相关的一些老师说说自己的看法,而且我与段长多次谈话,强调人与人之间相处要学会宽容,同时要学会换位思考。换个角度去想、换个角色去想,也许工作就很好开展。同时在质量分析会议上,特别谈到了有关支持、帮助、包容的话题。

当你付出一份真诚时会得到无数的真诚,当你付出一份爱时会得到无数人对你的关爱,这就是“授予比得到更幸福”。多一份爱护、多一份真诚,我们的生活会更幸福,我们的工作会更快乐,让我们在快乐中幸福工作着。

三个故事讲完了,它们分别代表了学校、老师、学生这三者之间的微妙的关系。学校的工作应该由大家共同来完成,无论哪项工作都离不开分工和合作。分工就要明确责任,合作就要和谐。

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就在人与人之间的这种微妙的和谐中发展着。如果把琴键比喻为学生,那么弹奏琴键的人就是老师,而这架琴便是学校。琴越好老师越容易随着音节的高低去用心用力弹琴,弹出的音乐也悦耳动听;然而就算钢琴的支架再好、琴键再好,如果弹琴的人不用心弹,那么再好听的音乐也会变味。和谐音符的跳动,离不开琴手熟练地在琴键上跳跃。拨动的好与坏就决定了音乐的旋律,要是琴键不好,再好的钢琴手也无法弹出美妙的音乐,这时就需要整修我们的钢琴。整修的快慢、好坏取决于钢琴手。钢琴的三大结构缺一不可,而其中起关键作用的是琴手。所以说,学校发展的关键在于教师。

今天我用三则小故事把学校教学工作的几个点联系在一起,用不太成熟的思想表达了我对教学工作的一点体会,用不太美妙的文字记录了教学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尽管不很成熟却是我的真实体会。我会在不断学习中锤炼自己、锤炼老师们,让老师们幸福地工作、快乐地进步,让十中的学生们健康快乐的长大。

乐趣文字聊天室篇10

――作者附言

90年代出生的独生子女,虽然经济条件都很优越,但他们中的大多效并不感觉快乐,很多孩子成了“室内少年”:他们除了在家看电视、写作业、过早地接触电脑和网络,从不走出家门,压抑、孤僻的他们只能在网络游戏里发泄情绪找到快乐。中央电视台《朝闻天下》节目曾经引用相关报道得出结论:“室内少年”已经成为现代家庭的一大突出问题。

我儿子也曾经是一个大门不出的“室内少年”。

儿子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就会简单的电脑操作,他装软件、下载游戏……我认为孩子对电脑感兴趣没有什么坏处,便没去干涉他,甚至还对儿子突飞猛进的电脑技术给予了肯定和表扬。

没想到,读四年级以后,儿子每天放完学就坐在电脑前玩游戏、跟别人QQ聊天,这让我从开始的高兴自豪变成了懊悔。我告诉儿子上网久了对他的身体和学习都不好,要他有所克制。儿子每次都满口答应改正,可是只要他一在电脑前坐下来,就把自己的承诺忘得一干二净。儿子的行为让我很恼火,有一次,我朝正在玩游戏的儿子发火,没想到儿子跟我顶嘴说:“你就可以上网,凭什么就不让我玩?”很少打骂孩子的我忍无可忍地扇了儿子一巴掌……

其实,在教育儿子的问题上我和孩子他爸已达成共识,那就是尽量和孩子成为朋友,不过多地去约束孩子。别人家的小孩周末都报了各种各样的兴趣班,我和孩子他爸却不愿跟风。我们从心底希望能给孩子一个幸福快乐的童年。却不曾想,我们一不留神却让网络“囚禁”了儿子。

为了阻止儿子上网,我费尽心机拔掉网线,设置密码锁死电脑。但我越管束,孩子越反抗:他开始放学不按时回家,把吃早点的钱省下来去网吧上网,学习成绩也一落千丈。这可把我急坏了,我开始反思自己:网络无罪,我应该怎样帮助儿子利用好网络,让儿子学习、玩乐两不误呢?我想到了一个可以一试的办法,于是,我重又插上网线删掉密码,让儿子在家继续上网。

我是以一个比儿子大2岁的男孩身份加入到儿子的QQ群里去的。在网上,我向儿子发出加入好友的申请,网名为“帅呆了”,申请完后我特意告诉儿子有个网友要加你。儿子反过来问我:“你说我要不要加他?”“如果他对你有帮助的话,你就先加他再说。”

藏在网络背后,我经常和儿子聊一些和学习有关的问题。有一天,我故意问儿子:“上次我叫你加的这个网友怎么样?”儿子说:“还可以吧,他和我谈的大多数是学习上的一些问题。”我随口说:“那你就和他在网上多交流,说不定他对你学习有帮助呢?”

在儿子把我加我好友后,我马上和丈夫商量好,一旦发现儿子在网上就让丈夫通知我,我会想方设法上网。如果身边没有电脑就去附近的网吧,去外地出差,我也会先找一家能上网的宾馆。为了能和儿子同时上网,我特意买了一台手提电脑和网卡。

然而,又一个问题出现了:我本来是想通过和儿子QQ聊天来限制他打游戏,并且随时掌握他的内心世界,但因为我打字速度慢,儿子完全可以一边和我聊天一边打游戏。更丢人的是,儿子渐渐对我这个慢吞吞的好友感到厌烦,把我拖进了“黑名单”。

于是,我只得申请第二个网名“哈你波特”,加快打字速度,继续和儿子“黏乎”。通过上网聊天和对儿子日常生活的观察,我就像儿子肚子里的蛔虫,对他的一举一动,都了如指掌。

我成为儿子的阿友一年后,儿子对“哈你波特”为什么对自己这么了解起了疑心。儿子要求视频,我在网上解释视频坏了,儿子咄咄逼人地要求用语音聊天,我马上答应了儿子,然后叫同事捏着嗓子代替我用语音和儿子聊了几次,总算把儿子糊弄过去了。

而之后发生的一件事情让儿子对“哈你波特”重新恢复了信任:在教师节那天,老师要求每个学生写一首诗送给老师,儿子觉得有点困难,就在网上寻求我的帮助。我掏心掏肺地在网上启发儿子应该怎样写。儿子写完后发过来,我又帮他作了修改。那一次,儿子把诗交上去后,老师作为范文让他给全班同学朗读,他好不得意!

以后,儿子总会在网上问我难题,我当然是乐此不疲地耐心作答。就这样,儿子的学习成绩慢慢地提高了,经常能得到老师的表扬,他的自信心大增,也就愿意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学习上了。儿子主动用来学习的时间一多,上网的时间自然就进步了很多,有时候甚至一整天也不打开电脑。

把儿子从网络里“拔”出来后,我又决定想办法把儿子赶出“室内”。

在儿子完成作业后,提醒孩子走出家门和同学一起去打篮球、滑旱冰或到广场放风筝,成了我和孩子他爸的每日一课。

而为了能和孩子玩到一起,我在单位拜师学起了五子棋、象棋,并强迫平时不怎么爱运动的孩子他爸到健身中心进行乒乓球、足球速训……尤其是到了长假和寒暑假,我们总是会轮流抽出时间带儿子到外面去旅游,或者让他到乡下亲戚家里呆个十天半个月,体验乡下孩子们的生活。

在乡下,儿子必须学会了和不同性格的孩子相处,吃东西时自然不能像在家里一样一个人吃,而是要分成多份……

第一次从乡下回来后,儿子竟然知道把自己积攒起来的零用钱拿出来为表弟、表妹们买些学习用具;他甚至还会把用过的书保管好,把自己用不完的作业本拿去给他们。在那里玩够了,他又主动邀请表弟、表妹们到家里来玩。每天和这么多孩子打成一片,儿子哪里愿意在家里闲呆,又哪有时间上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