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山母亲河十篇

时间:2023-03-27 23:01:54

父亲山母亲河

父亲山母亲河篇1

父亲不知道祖父的名字

那年饥荒

父亲抱养给杨家

那年父亲五岁

接着父亲从杨家逃跑

父亲身上的青衣已经破烂

父亲踩过青黄不接的工地和干涸的河流

父亲的光脚板血痕纵横

那年

洪水冰雹干旱蝗虫肆虐

祖父和祖母在父亲的记忆之外死去

一群饿坏了的豺狗把他们从淤泥里找出来

并饱餐了一顿

父亲奔命在县城冷雨里的时候

躲过洪水冰雹干旱蝗虫饥饿和瘟疫

而幸存的族人

丢弃了山脚的田土和房舍

选择了山顶

放火烧荒之后

拖着疲惫的身体和怀揣着一颗不死的魂灵

用炭尘和土红在脸上涂抹山魈图案

七天七夜不停地纪念和祷告

此时流离失所的父亲

被寒冷和饥饿击倒

城市的夜色包裹着瘦弱的父亲

几只狗开始觊觎父亲光着的脚板

城市是汉人和苗彝回水仡佬布依的领地

多年前已经被重新划分

父亲无门可进无路可走

父亲已逃出城来

回首黑暗的城门洞父亲掉下了眼泪

可是这还不算

凭着模糊的记忆父亲已找不到家园

没有了父母没有了兄弟姐妹

失却了母语失却了结绳文字

父亲无法与迁徙山顶的族人联络

面对着数不清的沟壑和山头

面对着迷离的山道和莫测的草甸

面对着孤寂面对着恐惧

无助的父亲仰天长哭直到声嘶力竭……

后来父亲被一队马帮收留

成了哑巴的父亲

牵着一匹瘦骨嶙峋的马驹

走在城市与乡村之间

二、母亲

母亲第一次见到父亲刚好五岁

母亲站在山道边

让父亲和他的马擦岩而过

山风吹过母亲的脸颊

母亲对自己说这马哥头是你的男人

母亲就耐心地等

一听到铃响

母亲就站在村口

等父亲牵马与她擦肩而过

她给父亲两个很甜的酒窝

饱经沧桑的父亲一阵心悸

父亲出村的时候

母亲还站在村口

并听到了随山风飘动的山歌

父亲就返回去

将一大块石盐放在母亲的手里

父亲将母亲背在背上

在山道上急走

狗吠声在山蚴里起伏

火把在田野里点起

母亲听到外公的诅咒和外婆的嚎哭

七月的热风让父亲汗流浃背

高一脚矮一脚的父亲

不知道翻过了多少山踩过了几条河

父亲累倒在草地上

月亮已经西沉

母亲给父亲擦汗还

解开了青布对襟衣服的盘扣

紧紧贴着父亲并吸吮他肩上的咸味

山风一阵阵吹过

月光和星光下的草地开始潮湿

就在这块草地上他们安下心来

砍树割草搭起窝棚放火烧荒深挖刺根翻整泥土

父亲卖掉了他的马

买来洋芋燕麦包谷和荞子

手捧黑油油的泥土父亲泪流满面嘴唇颤抖

父亲打沟母亲点种

他们的窝棚被雨淋垮被山火烧毁他们重建

他们的土地被沙壅水洗被烈日烤焦他们重翻

他们守着篝火被狼群包围孤立无助

他们在山野避不了风躲不了雨

一天一天地

父亲前边打沟母亲后面点种他们的脸面黝黑手脚粗糙

一天一天地日子走过去了

无言的父亲含一片木叶

为火塘边的母亲深情地吹起一曲爬山小调

母亲在想

总有一天这里会成为村庄

母亲站在村口

望见父亲在暮色里与儿孙打马而归

三、大哥

大哥出走的那天晚上

嫂子快要生产了

他坐在山梁子上

听到了新生命呱呱落地的哭声

断定是个女孩

他捏断了手头的烟杆

泪水打湿了他的脚背

大哥是独儿子

大哥深切地体味着生命的痛处

那天晚上

遇上了一百年一遇的月食

大哥五岁才开始说话

他口齿的清楚和话语的流畅使父母惊慌

有一天他失踪了

父母找到他的时候

他在一堆泥石流的残迹上苦苦地思想

他说砂砾和杂草下埋着爷爷奶奶的骨头

他说他看到了他们以及他们的爷爷奶奶

看到他们从树丫和哨岩上攀援下来

用长满长毛的双手挖摘根果深刨土地

他们给他说他们的语言和文字藏在一个棺材样的山洞里面

他说着父母听不懂的另一种话

失音的父亲捶胸顿足惊诧莫名

大哥在一个阳光四射的早晨出发

他要到城市里去

他坚信那是祖先出生的地方

就像河需要找到源头

大哥在父亲的师傅家里寄宿

他读完小学初中和高中

也读完了《诗经》《大学》《中庸》

《礼记》《老子》和《史记》

读完了《新旧约全书》《古兰经》《佛教十三经》

读完了孔子李白陈子昂曾国藩和鲁迅

读完了但丁雨果弗洛伊德马尔克斯卡夫卡

昆德兰和左拉

大哥就不再上大学

他说他得到了神示

他就回乡教书

当民办教师的大哥有空就去钻洞

所有的山洞都被他找遍了

他一晚又一晚地坐在暴雨和星夜里

有的像山一样沉默有时像河一样长啸

他的头发和胡子野草般疯长

他的双眼深凹进去眼光冷锐

他的黑色的衣裤被荆棘撕破在风中猎猎

大哥把他的草鞋摔进山谷

大哥远离他的教室

一天一天与泥土耳语

大哥不相信爱情也不相信眼泪

但他知道嫂子是他的女人

面对嫂子他没有激动

从头到脚他把她的骨头捏了一遍

他对她说你生来就是吃苦的但你的命硬

你不能给我什么我也不能给你什么

嫂子除去黑色的衣裤黑色的绑腿黑色的头帕

把黑色的长发撒满大哥起伏的胸脯

长发上面缀满嫂子的泪珠

大哥就消逝了

不知他去了城市还是山野

嫂子和她的女儿站在院坝

望着日出也望着月升

四、姐姐

姐姐出门的那天

大哥让过晴天为她挑了一个下雨的日子

大哥为她打伞

姐姐伏在表哥陌生的背上

望着雨水湿透大哥的衣服和她的陪嫁草鞋

他们走过山坡雨走过山坡

他们走过田野雨走过田野

他们走过小河雨走过小河

出门的时候鸡叫头遍

连天雨赶走了月亮和星宿

火把点不燃

接亲的队伍一脚深一脚浅踩在泥水里

姐姐伏在表哥陌生的背上

在黑暗里离家越来越远

姐姐看不见哟——

她不知道满山的山茶花是不是开了

她不知道紫色的洋芋花是不是开了

她不知道山坡上的麦穗是不是黄了

她不知道洗衣服的河水是不是清了

天快亮了

姐姐给大哥说

哥回吧哥回吧

大哥说好嘞妹子

大哥说老表你可要背好走好

大哥就在岩石上落座

望着姐姐的背影走向田野

大哥点上他的烟巴斗

静静地坐着

雨在收雨脚了

大哥静静地等着太阳出来

五、寻找青族

天要黑了

我选择了这个时候出发

面对着雄浑的黔西北

我强忍着肉体和灵魂被撕扯的疼痛

黄昏是血色的

太阳是红色的天是蓝色的

他们的下面

是相浸染的贫苦悲壮的颜色

是我泪眼里模糊不清而又轮廓清晰又玄冷

的颜色

黑色啊我血脉里涌动的原色

我开始寻找你

我要从根开始

从血清从姓氏从性别开始

从泥土从河流从山野开始

我要避开喧嚣避开争议避开冷眼

我选择一个瞬间切入黑暗

我对黑色感到一种天然的亲情

我可以远离具体的物象

侃我的思索可以白天一样的形象鲜活

可以在冥冥中得到祖先明晰的神示

啊祖先啊

如果要让这青色河流源源不断

请你们栩栩如生站在我的头上

给我指引吧

我要启程

我似乎听到了遥远的话语

我怦然心动

那是祖先的语言

那语言从刀光剑影中突围出来

在寻找一个藏身之所

并有遥远的文字作了记号

我被时空阻隔

时间在无情地流逝

心被火焰反复灼烤焚烧

我在失去与祖先的一线联系

遥看着他疲惫的背影越来越远

冥冥中一个声音说

存乎于心

我戴上了面具

我踩着唱词和鼓点起舞

我选择这样一种方式和祖先对话

因为这是祖先唯一留给我们的线索

我要循序渐进

逆时光而上穿越迷离穿越风雨穿越黑暗

我要冷静地迎送黑暗

透过时光的雾瘴让昨天在我的眼里洞开

我看见着青衣的人们结绳造屋刀耕火种

看见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绿了山坡黄了田野

看见他们踩山的大脚穿着细耳草鞋在青石板上大步踏歌

看见了他们种桑采茶纺麻织纱在清澈的河

水里漂洗一青二白的长布

看见他们对歌打莲花落庆五显坛跪拜山魈

看见他们婚丧嫁娶生儿育女

我真切地感到某种把握在沉静中逼近

我大声呼喊

然而他们远离着我

我被水一般浸满的黑暗和无奈淹没

我现在坐在群山之巅

心没有受伤也没有麻木

我对峙着内心的寂寞和矛盾

类病的忧郁和执倔缠绕着我

你虽然真切的活过

但是你消逝了

群体的消逝是缘由个体的消逝

因为个体是赢弱的

赢弱的个体面对是非曲直往往死在半路

黑夜临近了

我缄口不言

面对沉陷在晚暮的沉默

我希望有一个女人爱我

在我野草般的思想饱满而又孤单地荣衰一遍之后

孤寂的独醒的浮云落下一阵雪来

她悄悄地站在我的背后

雪一样深情而低柔地对我说

走吧我陪你上路

于是我欣喜若狂

失去的一切顿时复得

我高声喊我是青族

我看见着黑衣的人们强悍有力神采照人

放下了依恋和惆怅

成群结队铺天盖地走入我的内心

父亲山母亲河篇2

在人类充满爱的长河中,亲爱的父亲与母亲一样伟大!在我们从小的记忆中,母亲给我们的是细腻的抚爱,父亲给我们是宽大的肩膀,是伟大而坚实的家庭,是坚强的爱,是宽容而大度的爱,是无私的亲昵!父亲粗硬的胡子,宽大的手掌,坚实的肩膀,肯定会给我们每一个成长的孩子不灭的记忆,肯定会给我们每一个成长的孩子更多的乐趣!!

正是父亲,给我们勇敢赋值,正是父亲‘给我们无私无畏,正是父亲,用自己厚实的肩膀驮着我们,整天跪在地上让我们享尽骑马的乐趣。。。

如果说母爱如水,柔美细腻,渊源流长,那么父爱肯定是如山一样坚定,粗狂豁达,气吞山河!

人们之所以选择火红的六月过父亲节,那是因为阳光炙热,热情火辣,藴含着父亲最伟大的、最真挚的、最火热的、最豁达的爱!

回顾我们每一个人的成长历程,教我们坚强,教我们自立,教我们勇敢,教我们树立雄心立大志的一定是自己的亲爱的父亲!父爱如山啊,父亲是勇气与力量的源泉;父爱如山啊,父爱是希望与信心的化身;父爱如山啊,父亲是我们做人的榜样; 父爱如山啊,父亲留给我们的是坚强与忍耐; 父爱如山啊,父亲给我们抵挡的是无情的风雨雷电; 父爱如山啊,父亲给我们抵挡的是波涛汹涌,给我们的是豁达!

父爱如山啊,在我们失落的时候,父亲就给我们信心勇气与力量;父爱如山啊,父亲就是一本厚实的词典,我们翻开他,总会找到我们需要的词汇!父爱如山啊,我们翻开他,我们总会找到一颗最为深沉,最为热烈的心!

无论春夏秋冬,无论天南海北,无论我们走到哪里,伟大的父爱就会延伸到哪里!在我们每一个家庭,父爱就是一片宁静的港湾!

父亲山母亲河篇3

小学时,上学要趟过一条小河,河水清清,细波粼粼,小鱼悠悠,石光闪闪。河面上,村民们垒起的鹅卵石,成为唯一的通行“工具”,行人踩着石头过河,心惊胆战,好似荡秋千,一摇三晃,稍不留神,就会晃下石头,掉入水中,成为“落汤鸡”。

为了不使我掉进河水里,父亲每天送我上学,接我回家,风雨无阻。在父亲温暖的背上,我感觉到自己是这个世界上最幸福的人,情不自禁地唱着歌曲,欢快得像在蓝天里飞翔的小鸟。每当过河前,父亲老是机械地重复着一句话,“抓紧我的衣服,准备过河。”我用力紧紧地抓住父亲双肩的衣服,害怕得紧闭双眼。父亲把我的身子向上纵一纵,双手抓住我的双腿,向上托起,弯下身子,作前冲状,左脚站稳在第一个石头上,迅速腾出右脚,踏着石头,双替,飞一般过河。过河后,父亲像将军打了胜仗似的喜悦,高兴地问我:“父亲勇敢吧?”我用左手拍着父亲的头,哈哈大笑着说:“我的父亲是最勇敢的。”

常在河边走,哪会不湿脚。我清楚记得,寒冬腊月的一天,北风呼啸,大地结冰,寒气逼人。中午放学,父亲像往常一样背着我过河回家,快到河中间时,突然,石头一晃,父亲想极力稳住身子,向右侧稍稍倾斜,在力量和惯性的作用下,右脚把第六个石头向前推动了半尺远,摔倒在河水里,就在要落水的一刹那,父亲一只手紧紧抓住我的胳膊,一只手触在河底的小石上,两腿跪着,手脚并用,向前移动到河岸。我“以父为马”,眼泪打转,看看衣服湿透,手上、膝盖流淌鲜血的父亲,我泪水滚动,掏出书包的作业本,为父亲擦伤。父亲苦笑了一下,责怪道:“没料到这鹅卵石真滑,就怪我不小心,你没有掉到水里就万幸了。”父亲的背就是一座桥,桥身是脊梁,支柱是爱心。

父亲病倒了,高烧不退,声音低哑,我能清楚地听出是在呼喊着我的名字,嘴里念叨着“抓紧我的衣服,准备过河”。阵阵酸楚涌过我的心头,大颗大颗的泪珠穿过脸颊。我暗暗发誓:今后再也不让父亲背我过河,再也不能给父亲增添负担。可每当我放学走到河边时,父亲早早就在河边守望着了。

一个星期天,父亲将门前长了二十多年的三棵刺槐树放倒,请来木工做成了“八字型”木桥,用桐油油过三次后,请邻居抬到河边,架起了一座木桥。这座木桥虽然说“桥面”只有一尺宽,两边没有护栏,但过河总算比以前安全多了。但父亲还是不放心,担心我会摔进河水里,每天坚持接送我,拉着我的手,走过木桥。我继续往前走,父亲却站在桥头目送我到远方,直到我转过山包,身影消失在父亲的视线里。放学时,父亲依旧在木桥这边等我,提着我的书包,拉着我的手,走过木桥。一前一后,一高一低,两个熟悉的身影,成了这木桥上独特而又美丽的风景;木桥、流水、鱼儿、小草,成了一幅亮丽、和谐、温暖心窝的绝美画卷。

我执意要自己过桥,对父亲说:“我已长大了,有胆量走过这‘独木桥’,你不用为我担心。”父亲说:“那就试试吧!”父亲告诉我:目视前方,心不要慌,身不要斜,脚不要乱。担心我摔倒,父亲和我保持一米的距离,面对着我退行。走到河中间时,我双腿发软,双眼发黑,正要摔倒时,父亲一下抓住我的上衣,把我拥进怀里。嘴里说道“不怕,不怕,有父亲在保护你。”父亲抱着我走过木桥,在父亲温暖的怀抱里,感觉真好!这普普通通的木桥,是父亲为我的成长搭起的心桥,温馨的大手牵着稚嫩的小手,爱心深深。

初一的时候,我转到了城区最好的学校就读,父亲对我说:“城市学校条件好,你要一心一意学习,取得好的成绩,将来考上重点高中、重点大学,从大山里‘飞’出去,到广阔的天地去发展。”我慎重地点了点头。走到木桥边,父亲说:“让我最后一次拉着你的手从木桥上走过吧,村村通公路开始建设了,等你放假回来,这里就是一座新桥了。”

走过木桥,我依依不舍,一步一回头,看见父亲像大山一样巍然屹立在那里,撩起衣服擦眼泪时,我也不禁泪如雨下。

我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如饥似渴地学习,成为最勤奋的学生。初二时,一次体育课,我摔在水泥地面上,左胳膊小骨骨折。在医院里经过救治后,父亲接我回家调养。

转过一个山包,小河翘首可见。不同的是,木桥拆了,钢筋混凝土新桥建成通车,“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成为现实。我感慨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

走到新桥头,父亲拉着我的右手从桥上经过,手还是那么温暖,心还是那么慈爱,情还是那么广博和宽厚。不同的是父亲的脸上泛起了红晕,荡漾着笑容,从未有过的开心。

父亲山母亲河篇4

父爱也许有时严厉,但严厉背后是不易察觉的几许温柔。有父爱和母爱为我们护航,山山水水,风风雨雨,无畏无阻。

水是流泻轻盈的,灵秀而畅达。母爱似水,水的名字很多。有时候,她叫甘露,去亲吻干涸的泥土;有时候,她叫细雨,用温情感化冷漠的冻土;有时候,她叫冰石,用坚毅期待闪着碎光的沃土。母亲永远是儿女可以停泊栖息的港湾,她的关爱和呵护会把你渡上一条风雨无阻的人生之路。人说,女人是水做的。母亲用涵养了一生一世的水,汇成一条流动的河,这条河造就了我们生命中美丽的情感之景。

山有着岿然不动的庞大的身躯,变化无穷的颜色,山沉郁苍茫,山雄壮奇伟。父爱似山的沉稳,花开花落,岁月匆匆流过,你才能从父亲指尖淡淡的烟味体会到父爱蕴藏的深远韵味。水流有声,山却无言。狂风暴雨中,有父亲山一样的脊背在我们灵魂深处撑起一片绿荫。漫漫人生路,有父爱静静地伴我们上下求索。前面的路再艰难,还怕什么?

鸟飞行需要两只翅膀,我们的翅膀,一只名叫父爱,一只名叫母爱。我们是小舟,流畅于山水之间。山因水而伟岸,水因山而秀美;山有样而水无形,山有头而水无尽。山是静止的,水则流泻不止;水是蔚蓝的,山则变幻色彩。山水相依便有了地球这个家。父亲勤快认真,母亲心灵手巧,父亲朴素不善言语,母亲灵巧总爱唠叨。锅碗瓢盆交响曲中便有了和谐的一家。

父亲山母亲河篇5

“抗日去!”

我父亲生于1921年农历三月初二。1937年7月,卢沟桥一声炮响,全面抗战爆发。1940年,19岁的他毅然投笔从戎,考入黄埔军校。我曾问他:“爸,常言道‘好铁不打钉,好汉不当兵’,您怎么当兵去了?”他老人家严肃地说:“此言谬矣!当时小日本侵略中国,烧杀掠抢,无恶不作。民族兴亡,匹夫有责!稍有血性的中国人都不能容忍。我们年轻人血气方刚,哪里还能坐着读书,抗日去!那时认为最能报效国家的方式,就是当兵,直接上战场,杀日寇”!

父亲的爱国激情,在他为庆祝抗日战争胜利五十周年书画展创作的国画“血碑”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感动了很多人。“八年的抗日战争,我国军民奋起反抗,向日本帝国主义展开了鲜血与烈火、热泪与仇恨、屈辱与生存、邪恶与正义的殊死决战。牺牲了千百万同胞宝贵生命,毁坏了无以数计的珍贵财产。古老伟大的祖国召唤我们,破釜沉舟,义无反顾!鼓舞我们前仆后继,气壮山河!终于赢得了正义,取得了胜利。迫使倭寇屈膝投降。抚今追昔,应念我中华胜利来之不易,居安思危,爱我中华,更应早日促进祖国统一。”

就在纪念抗战胜利五十周年出版的《百名反法西斯老战士书画集》里,父亲还写到:“驱逐倭寇,抗战到底!此乃抗日战争中最常见之标语。今倭奴投降已五十年矣,现书之仍不禁心潮澎湃,慨慷系之也”。

我父亲出身商贾望族,家境优裕,且新婚燕尔,如果不是那满腔的爱国热血,怎能如此大义凛然,慷慨赴之。

听父亲说过:“我自幼娇生惯养,手不提篮,肩不挑担,斯斯文文的白净书生。为了抗日,1940年,在洛阳考上了成都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当时由洛阳到成都,行程约三千多里,除了乘火车由洛阳夜闯潼关至宝鸡外,其余都是翻越秦岭、攀爬蜀道,集体步行到成都的。初到军营,新兵训练,我各项科目都不合格。别人休息了,教官罚我重做。月光下,单双杠、俯卧撑,气喘嘘嘘,大汗淋漓,还虚脱过一次。最后教官都心软了,叫我休息。我倔得很,咬牙坚持,两个月下来瘦了20多斤。最后都过关了”。

父亲说:“军训最难做的有站军姿。第一次站军姿时,我嘴没闭,教官一把沙子塞进来:叫你张着嘴!军校要求非常严格,听到号声或是命令,必须马上跑步排队,迅速集合完毕。但我最害怕的还是夜里紧急集合。一开始手忙脚乱,袜子来不及穿,不是鞋带、扣子没系好,就是鞋穿反了。后来总结经验,先穿什么,后穿什么,睡前按顺序放好,没再出洋相。通过严格训练,才能把一个普通老百姓变成合格的军人。你们说我快九十了,腰板还这么直,这都是年轻时当兵练出来的”。

父亲又说:“不光训练苦,生活更苦——吃不饱。高强度训练——那个饿呀,吃的是粗粮糙米、南瓜土豆,寡油少盐的,到现在一看见土豆我还吐酸水呢。当时小日本到处烧呀,杀呀,咱国家穷啊。我这个恨呀!自己的家园,岂容强盗糟踏!再苦,也要当兵!”

说到军校这段,父亲会开心地说:“生活苦,我有办法,写信叫你母亲给我寄钱呀!”

本来父亲考军校是瞒着家长的,我母亲既心疼惦念,又不敢公开实情,只好把娘家的银元拿来。怎么寄呀?绞尽脑汁,冥思苦索,终于想出一个妙法:做新鞋。把鞋底中间一层挖出三个圆形,装上银元,再放上纳好的鞋垫,密密麻麻地缝好捆紧,一点破绽也看不出来。半月一双,一月两寄。父亲说:“收到包裹的那一刻,真是万分感激我那聪明的娇妻雪中送炭呀!”

我父亲在抗日战争期间,历任的排、连长、营级参谋等职,曾多次参加对日作战。黄埔军校同学会会长林上元叔叔对我讲过:“你父亲和我同是黄埔十八期学生。他是个很有才华的人。1945年初,我们是陆军大学西南参谋班同学,毕业时进行高等司令部勤务演习。分配你父亲任演习军长,我们都是师长及以下职务。在校时,你父亲学习领悟好,且作战图也画得最好。这是教官让谁扮什么就扮什么,可不是谁想扮军长就能扮军长的”。

林叔叔又说:“你父亲这个人不但有才华,而且还很有个性。他的九十二军老军长侯镜如先生对他很器重。记得1945年时,24岁就在军警备司令部当参谋的他却要求下部队基层锻炼,侯镜如军长很高兴。你父亲临走时,军长还亲自送他一百元大洋,鼓励他好好干”。

的确,镜如老对我父亲的关爱,令我们全家终生难忘。1987年夏天,我父母于郑州自费举办“侯炳垚家庭书画展”时,侯镜如老军长还亲笔题写了“炳垚同志家庭书画展—— 一门风雅”。

林叔叔还说:“事隔近50年,1994年你父亲到北京参加黄埔军校同学会会议期间,我带他去医院看望他的老军长,93岁高龄的侯镜如老人坐在病床上,摸着你父亲的头,拍拍摸摸,慈祥地点着头。当时你父亲已是73岁的人了,侯老还拿他当小孩子,十分怜爱。”

父亲对我大弟侯松茂说过他在滇西带连队蹲坟地端小日本炮楼的事。有一次,部队得到可靠情报,日军防守空虚。我父亲奉命带一个连,趁漆黑夜幕,潜伏在一大片乱坟岗中。旧社会里很多人迷信,当时有一个年纪小的士兵很怕鬼。父亲指着坟头说:“这里躺的是中国人,假鬼。炮楼里是日本鬼子,真鬼,你怕不怕?”小战士说:“不怕。”我父亲说:“真鬼都不怕,假鬼怕什么?”小战士说:“不怕了。”凌晨三点钟,部队趁日寇熟睡不备,出其不意,敢死队员把几捆手榴弹扔进炮楼,轰然炸响,迅速撤离。

总之,在我们眼里,父亲是个有强烈爱国心的军人。他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是个当兵的,是去打日寇当的兵!”

夕阳红

爱国,是父亲生命的主题。父亲这一代人的爱国情愫,是我在生活中慢慢体会的。记得1997年7月1日凌晨两点多钟,我刚睡着,突然电话铃响起,心想半夜三更,谁来电话?只听见电话那端父亲沧桑的声音哽咽道:“香港回归了!雪洗了中华民族百年耻辱。”原来,我的父母还在看电视,还正激动无比呢!是和我一起来分享这巨大的幸福和骄傲的。其实香港回归那一神圣时刻,我家也在看电视,凌晨一点半时才躺下休息。此刻,我们顿时睡意全无,重新打开电视。全家彻夜无眠,遥遥地和父母一起,重温香港回归的民族尊严,又接受了一次庄严的爱国主义教育。在晚年,父亲的爱国情主要表现和寄托在书画方面。

1999年,澳门回归,也正值父母结婚60周年。是年10至12月份,在郑州、新郑两地分别举办了“迎澳门回归——侯炳垚、杨秀华夫妇钻石婚书画展”。这里要解释一下,为什么用这个标题?母亲不会画画,为什么一定要写上母亲的名字?这表达了父亲对我母亲60年奉献的感激。母亲相夫教子,是传统的贤妻良母。父亲上班忙工作,下班忙书画,离休后又忙开会,一辈子从来没做过任何家务。母亲笑称我父亲是:“看见油瓶倒了也不知道扶的人”。母亲任劳任怨,做临时工挣钱补贴家用。父亲看我母亲下班后又忙忙碌碌地做饭,很劳累,也想帮忙。刚拿起笤帚要扫地,我母亲就说:“秀才,看书画画去吧。”父亲开心地一拱手:“遵命!恭敬不如从命了!”60年来,他们相濡以沫,风雨同舟。尤其是“”时期,像我父母这样的家庭,离婚的很多。如果没有母亲精心照料,父亲也许早去世了。父亲常说“军功章”有我母亲的一大半。这次展出作品126幅。内容是焦墨山水、传统的“岁寒三友”、“四君子”以及励志向上的诗词歌赋、启迪智慧的对联成语,彰显了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艺术服务时代的价值取向。特别是纪念辛亥革命88周年的大幅“红梅迎春”和隶书孙中山先生的“天下为公”,更是好评如潮。新郑市政协原副主席张豪先生看了展览说:“梅枝有傲骨,隶书像钢筋。整个画展,军人气魄,神采飞扬!”大家认为这是对老父亲书画褒奖最贴切的评语。

我父亲自幼酷爱书画,师从名家。戎马生涯,顾不上舞文弄墨。新中国成立后,1957年在黑龙江省密山县兴凯湖农场宣传科工作,又和书画结缘。1981年离休后,特别是1983年定居郑州后,才真正开始以书画怡养天年的日子。在郑州28年,父亲说这是他一生最幸福的时光。这期间,他曾任郑州市第九届人大代表、郑州市中原区政协常委、郑州中山书画社社长、郑州美术辅导中心学校名誉校长、郑州中山书画研究会和河南省军区老战士书画研究会及中国嵩山书画院顾问,以及河南省黄埔军校同学会会长、黄埔军校同学会理事等职。

他的绘画作品曾被政府机关及有关单位作为礼品赠送韩国、泰国、新加坡等国家领导人;书法在河南孟津市王铎书法陈列馆、湖南汨罗屈原碑林及河南新郑轩辕黄帝故里等圣地勒石;1990年为河南登封嵩阳书院书写大门木质楹联,其造像被中国邮政“古代书院”特种邮票和明信片所采用;1994年在纪念黄埔军校建校70周年活动中,其5幅《迎春》红梅通景,在北京军事博物馆展出;2002年,在纪念《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60周年全国书画展中获书法一等奖;2005年5月,在北京《夕阳红中国老年书法作品集》中获金奖;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及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出版的《中国书法选集》、《黄埔老人诗书画集》、《黄埔军校同学诗词》中都有其书画与诗作。在《中原文史》第10期、《河南省书画名家志》、《政协委员风采(河南卷)》均有其小传。2006年4月21日的《文化时报》其“百艺大展厅”版面,用整版篇幅刊登了我父母金婚照片及父亲的十一幅字画和艺术简介。

正是这些社会职务和文化活动,让我父亲有了很多朋友。凡是和他共过事的,对他都有很高的评价。特别是当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时,他经常提交一些有关文化、教育、交通等国计民生方面的议案、提案,并得到政府和有关部门重视。他还被政协郑州市中原区委员会评为“各界人士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先进个人”。我们做儿女的也都感到自豪。但我回想起“”初期,在学校老师的“教导”下,我曾经非常怨恨他,甚至埋怨他为什么不到“延安”而去“西安”!?质问他为什么不入“共产党”而当“”?!父亲当时痛苦而无奈地只轻轻说了句:“时间会告诉你一切”。

父亲山母亲河篇6

它,是一部让同学影响一生的故事。它,是一部让朋友感动不已的电影。它,也是一部值得学习的电影。它,就是《背起爸爸去上学》。

故事讲诉的是,在甘肃有一个既偏远又穷苦的一个村子里,住着石娃一家子:姐姐,爸爸和自己,因妈妈早年去世,不幸的石娃从小失去了母爱不禁让我伤心落泪,情不自禁地唱起了:“世上只有妈妈好,没妈的孩子像棵草……”但是7岁的小石娃并没有备受打击。他坚强的爬了起来。并在转勺子中幸运的选中!读上了小学。正在上学的第三天早晨。他正要过河,遇见了一个小女孩也要过河。当他们一同走向河时,石娃很快走到了河中央。而可怜的小女孩,被汹涌的河水冲走了,只有漂浮在河面上的那只书包。石娃呆呆的站在那里,望着那滚滚河水,心中不时出现了那目残忍的影子,他变得恐惧起来,三天未去上学!父亲知道后非常生气,使劲的往石娃身上打去,并要求他必须去。终于,在父亲的再三要求下,石娃走向了那条汹涌澎湃的马莲河!石娃正跑到被河水冲走的小女孩那边时他哭了起来:他害怕,他恐惧,但他不能把心中的情怀大声的发泄出来。正在这时,父亲背起了石娃走过了可怕的马莲大河。之后,石娃勤奋努力,历经坎坷,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石娃年年考第一且奥林匹克化学第一名,并顺利的考上了大学,但父亲已是饱经风霜的人了,脚也瘸了,石娃有想放弃上学,照顾父亲,但父亲知道后,为了不拖累石娃,想跳井自杀,最终,这一举动,感动了石娃。石娃上大学了!为了不让父亲孤独,最后,石娃背起了恩重如山的父亲,走过了拿到充满回忆的马莲大河!

是啊,父爱如山,母爱如山。我们都该感恩父母,不是他们给了我们这么多,哪来今天戴上红领巾,穿着整齐校服的我们啊?石娃从小苦,是一个靠着运气得到的上学的权利。如今,社会上有许多没钱上学的人。4岁时被迫辍学,但他勤奋好学,成为了人人爱戴的,匡衡没钱上学,连油灯都买不起,只能去敲人家的墙,让光线招进来,借光看书……而我们爱,有父母爱,有知识学,有东西吃,有同学玩……多好啊,但为什么我们这样舒适的环境去上学却比不上他们没钱上学的知识丰富?最主要的,就是勤奋。人的大脑,有一个勤奋使者,和一个,懒惰恶魔,你如果只想着玩儿,上课不认真,作业潦草了事,那就让懒惰恶魔得逞了,我们绝对不能让恶魔控制你,我们要用勤奋去对抗恶魔。这样,你就是一个人人喜爱的好孩子。所以,我们一定要珍惜眼前的幸福生活,要勤奋努力,要帮助山里的孩子……

请让爱散满全世界吧!

江苏苏州吴江市江苏省吴江市同里镇中心小学五年级:吕雨雯

父亲山母亲河篇7

记得上小学二年级时一个夏天的傍晚,天忽然阴暗下来,刹那间狂风大作,电闪雷鸣,大雨倾盆,整个村子一下子全淹没在雨的苍茫中。

父母随村子里的人一道下田排水,疏通堰渠了。我呆呆地坐在堂屋里,望着风雨飘摇的树林出神。

很晚父母才回来,未来得及片刻歇息,又打着电筒去查看房前屋后的水情。那一夜,父母几乎没有睡。

第二天天刚放亮,父母又下地看庄稼去了,雨也似乎小了些,村里的人三三两两地在田间忙碌。

早饭后,我不顾父母要我在家学习的劝慰,直嚷嚷地要去上学。爸爸没有办法,又穿上雨衣和水鞋,严严实实地将满面泪水的我背在背上,在妈妈千叮咛万嘱托中上路了。

雨依然在下,道路已是一片泥泞,村里人都好奇地望着父亲在山路上蹒跚的身影,我伏在爸爸的背上,随着他摇晃的身姿渐渐地进入梦乡,依稀地看到了同学们在课堂上欢快的身影,老师正忙碌地穿梭于同学们中间,与大家一道游戏……

猛地,爸爸一个趔趄惊醒了我,我发现他的头上渗出了豆大的汗粒,衣裤上沾满了黄褐色的泥水。我突然有些后悔了,一丝自责渐渐地涌上心头。

雨仍然在下,低洼的路面已满是积水,父亲用一截竹竿探着沿途水的深浅,然后再吃力地一步一步地过去。那一刻,我看到爸爸的艰难,眼睛湿润起来。

终于,我们来到了离校不远的小河旁。爸爸停下了脚步。我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小河水满了,那座通往对岸的石板桥已在水中已消失得无影无踪。

我后悔极了,内疚极了,对爸爸说我们回去吧。爸爸说,我们再找找。

爸爸又上路了,沿着小河的上游方向走,

时间一分一分地过去了,不知道又走了多少路,翻了几座山,在一高坡处,爸爸停下了脚步。“娃,我们就从这儿淌过去。”父亲说,语气坚定而沉着。

我看了看父亲将要走的路,那是一条怎样的路啊,那其实就是一条河(后来得知,那是小河上游的一条小支流)。

我的眼泪流下了,父亲没有觉察,也没有再说什么,果断地将竹竿探到了水底。水深及膝。

父亲山母亲河篇8

而事实上呢?孩子们的感恩意识正在严重缺失,他们不懂感恩,不会感恩,甚至拒绝感恩。所以,感恩教育势在必行。而感恩教育要出成效,首先要让孩子流泪,留下感动的泪、感激的泪、自责的泪、悔恨的泪。

中学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期,品德的培养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往往影响着他们的一生。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如何在自己的语文教学中加强感恩教育,也成为了我们重点研究的课题。

我一直认为:语文,生活中无处不在!语文课必须践行“大语文”观。那么对初中生的感恩教育也应从生活入手、从经典人手、从语文课文内容人手,让学生懂得感恩,爱父母、爱老师、爱同伴、爱身边的人、爱自然、爱社会,并使感恩成为一种生活态度,一种优秀品质!

一、从传统故事汲取营养

在我的课堂上,经常给学生讲中华传统的感恩故事。比如《二十四孝》中的“尝粪忧心”。庾黔娄为了能赶快回家看父亲,可以放弃官职,抛弃名利,可见庾黔娄对父亲的孝敬何其深。他想都不想就去取父亲的粪便尝,这是一般人无法做到的。故事讲到这里,学生从起初的嘲笑、不解到最后的感言:父母对于我们恩重如山,我们孝敬父母天经地义。

二、从经典歌曲中领会精神

我在语文教学中,经常根据课文内容的需要,选择一些经典的歌曲滋养学生心灵。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歌曲《小草》。歌曲中的“我”是一棵平凡普通的小草,但小草怀有一颗感恩的心。它知道:是春风把我吹绿,阳光把我照耀,河流山川哺育了我,大地母亲把我紧紧拥抱。欣赏这首歌曲时,我教导学生:我们来自于父母,我们受恩于社会。要像小草一样知恩图报。比如《跪羊图》:“父身病,是为子劳成疾;母心忧,是忧儿未成器,莫到忏悔时,未能报答父母恩。”是啊,人生的遗憾、愧疚、忏悔都来自于感恩的不足,感恩将使人生少一些遗憾、愧疚、忏悔。还有《我的老父亲》:“人间的甘甜有十分,你只尝了三分,生活的苦涩有三分,你却吃了十分”。学生听到此处,—个个潸然泪下。

三、从语文教材中得到熏染

语文教材包含着丰富的德育内容,我们在传授知识、培养技能的同时,更要引导学生体悟文章中所包含的情感,让学生在经典的美文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染。

1.感恩父母

初中语文教材中如朱自清的《背影》中的父亲,遭遇双重灾祸,家庭陷入困境,父亲仍强忍悲痛宽慰儿子,车站送别时吃力地过铁道买橘子,爱子之心是多么强烈,父爱的力量是多么巨大,这样的父爱催人泪下;还有胡适的《我的母亲》饱含深情地表现了母亲那无比深挚的爱子之.隋和优秀的性格品质。

2.感恩自然

初中语文教材关于感恩自然的篇目很多。在学习朱自清先生的《春》时学生会为那美丽的春光所陶醉,会为那洋溢的诗情所感染,会为那盎然的生机所激励;学习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时,作者描写了济南冬天的山、水、阳光、白雪,引领读者浸润在如诗如画的美景中。学习本课时,学生都禁不住的说:济南的冬天太美了!

3.感恩祖国

祖国地大物博,文化灿烂,特别是危难时刻为祖国献身的英烈们,都是感恩教育极好的素材。《黄河颂》歌颂了我们的母亲河,诗人站在高山之巅,代表祖国英勇的儿女,向着黄河唱出了颂歌,他歌颂黄河气势宏伟,源远流长,并且要像它一样的伟大坚强;《云南歌会》中描绘了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这些课文都能让我们感受到祖国灿烂的民间文化。

4.感恩社会

从《羚羊木雕》中,学生感知到好朋友万芳对“我”的朋友之恩;从《出师表》中可以感知刘备三顾茅庐和诸葛亮感恩图报,为共同兴复汉室的知遇之恩;从鲁迅的《藤野先生》中感知师恩,藤野先生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治学严谨,教学认真,能以公正之心对待来自弱国的学生,而且给予了极大的关心、鼓励和真诚的帮助,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能够做到这些真的难能可贵。

四、从社会生活中接受教育

父亲山母亲河篇9

那一段美好而又艰苦的时光已经飘得很远了。每当想起那些求学的日子,我的脑海里便闪现出老父亲背着粮米袋、提着咸菜罐蹒跚在弯弯曲曲山路上的背影,蕴含着祖祖辈辈土地人的期待,期待着他们的后辈走出封闭的山庄,去圆一个企盼了几辈子的梦。

我求学的地方离村子20多里路。临高考的那年,教师为了让我们这些“尖子生”能考上大学,实行“封闭”攻读,一律不准回家,全部住校潜心复习功课。于是,我的生活供应就落在了父亲的肓上。家里很贫寒,姐姐平时连件新衣服都穿不上,自然更买不起自行车,所以父亲只能步行给我送吃的。父亲背着母新蒸好的窝窝头和妙好的咸菜,步出村子,艰难地爬上那座小山,走完那段崎岖的山路,小心翼翼地过两条河,再步行6里多土路就到学校了。整个行程需4个多小时。不管刮风还是下雨,父亲就走在这条路上,把我需要的东西源源不断地送来。父亲是60多岁的人了,记性很差,但他从没忘记周六这个日子。他总是很准时地在校门口等我。有一次,发大水,父亲过河的时候,水淹过脖子,他两只手举着沉重的粮米袋,用牙咬住咸菜罐上的小麻绳过河,差点被激流冲走,他的两只脚紧紧挖住河底的泥沙,脚心被沙石划出了一道道血 印。望着浑身湿透的父亲,我禁不住哭了。我知道父亲背上的粮米是 父亲、母亲和姐姐一把把汗水凝成 的,那学费是母亲把舍不得吃的鸡蛋卖掉换来的。可怜天下父母心,为了我能考上大学,父亲磨破了一双又一双鞋子。看到我于心不忍的羊子,父亲抚摸着我的头说:“孩子,只要你好好读书,父亲什么苦和累都顶得住……这是你娘给你烙的大油饼,包在毛巾里还热呢,快回宿舍去吃吧。”我提着粮米袋、大油饼、咸菜罐一边往回走,一边流眼泪,一边不停地回头望父亲。父亲满怀希望踏上了回村子的路。眺望着父亲远行的背影,我充满了求学的信心。我发誓考上大学,去圆父亲苦苦企盼的梦。

命运似乎在与我作对,那一年我以几分之差落榜,辜负了父亲的期望。但我心里永远烙印着那个弯弯山路上的背影,那背影成为我走向社会、奔向人生之旅、奔向新生活的精神支柱。

我高考落榜后,父亲虽然很痛心,但他没有责备我而是安慰我,父亲越安慰我,我越觉得对不起父亲。我流着泪把那个梦默默地藏在了心底。这一年秋天,油田到农村 招收工人,我放弃了复读的机会,毅然报名走上广袤的荒原,投入了油田火热的生活。闲暇时,独坐于荒原深处的草地上,静静地反思和回想校园的生活与时光,父亲的背影,父亲企盼的梦不时像火苗一样从心底深处浮现、升腾、燃烧。此刻,我才真正明白了父亲一颗望子成龙的心;此刻,我也真正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高考落榜不是梦的破灭,只不过是一段小小的插曲,靠自学不也同样能实现上大学的梦想吗?我想,大学梦不独独飘落于校园,它可以飘落于人生的每一个驿站,只要心里永远系着大学梦,就能在梦中把握住自己,抹掉失意的泪水,挺起自信的头颅,梦想成真。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我怀揣着那个瑰丽而苦涩的梦,开始艰难的自学之路,参加了高教自学考试。我把校园里没有做完的梦放飞于社会,于宽广的天空自由翱翔。当我把自学考试匠消息告诉父亲时,父亲从几百里远的山村来到荒原鼓励我,用长满茧子的手掌拍着我的肓膀说:“孩子,你终于长大了!”父亲小住了几日,就踏上了回家的路。我目睹着父亲沿着荒原小路踽踽独行的背影,感到无限温馨。虽说父亲的背驼得很厉害,但他的骨骼却一直是挺立的,那坚实的背影和那弯弯山路上的背影一模一样,他之所以如此,就是在他的心里始终装着企盼与希望。

父亲啊,我十分清楚这个梦的漫长与遥远,也许耗尽我毕生的精力和心血,但有您的鼓励我就不会放弃追求,直到让您企盼了许久许久的梦梦想成真。父亲的背影给了 我信心、勇气和力量,现在,我正充满信心地实现那个美丽的梦。

父亲山母亲河篇10

中国古代的社会制度是怎么一个样子?研究这个题目有些难处。关于我国古代社会的史书,现今没有。只有古代社会遗下的器物。那么,我们史前社会数十万年的史,怎么办,如何研究?只好找社会发展史。

外国人先研究了罗马、希腊所保存的西洋氏族社会末期的痕迹。后来,又研究了美洲印第安人的氏族社会全盛期的制度。关于印第安人早期的社会制度,也无有资料。

美国人摩尔根做了古代社会研究。知道了人类古代社会许多情形。认识到人类的古代,先有血族婚姻制,即是本氏族内部的兄弟姐妹互相通婚。后来,有了群婚制,即是这一个氏族的男人和女人,不许同本氏族的男女通婚,而要和另一个氏族的男人、女人去通婚。这一氏族的每一个女人,是另一个氏族的每一个男人的妻子。没有谁是谁的固定的妻子,谁是谁的固定的丈夫。比起血族婚姻制来,这是一个进步。

群婚制以后,又发展进步了,有了对偶制。一个女的只能和一个男的配婚,改变了同时许多女人和许多男人交互婚配。可是,这种一女一男的婚配,也不是长期固定。此时是此女,彼时换彼男。常常变,配偶常换,不断变换。

这样,古代社会时候的人,不认得谁是父亲,只知道母亲。那个先古时代,就是氏族社会,是母系社会。母系社会就是一切以母性为主。

再发展下来,就实行一夫一妻制。一个女人作为妻子,长期地固定为一个男人的妻子。这个男子,也长期地固定为一个女人的丈夫。

一夫一妻制出现了,人类就不再是只认识母亲,不认得谁是父亲了。再加上劳动分工的发展变化,男人是主要劳动者,作用大,关系大,地位也高了。所以,母系社会也渐渐发展变化成了父系社会。

母系社会,父系社会,在最古老的年代里,仍然全是氏族社会。氏族社会时代,人类相互间是平等的、自由的。这时代生产很不发达,生产的东西刚够吃,没有剩余。没有剩余财物,当然也没对于财产的私有观念。

奴隶社会源于战争中的俘虏

实行了一夫一妻制以后,儿女认识了母亲,也认得了父亲。父亲可以支配儿女。男人比起女人更有力量,男人们在打猎中,在作战中,作用是很明显的。又随着生产的发展,人们的劳动所得,除了吃、穿、用而外,有了剩余。剩余财物的出现,是个大事情。因为有了多余下来的财物,有了私人所有的财物,有了对于财产的私有观念和私有制度,人类社会发生了大变化。

这样,氏族社会就走到奴隶社会。奴隶最初的来源,是战争中的俘虏。这一氏族同那一氏族之间不断发生争执,直到爆发战争。作战的结果,有了俘虏。俘虏要劳动,劳动的多,消费的少。劳动所得,不许本人所享有,要交出来。奴隶主出现了,奴隶出现了,奴隶社会出现了。

母系社会很长,很久远,约有几十万年。可是,关于这个长时期的古人类的历史过程,没有记载,没有史料,更没有史书。

母系社会的形成,主要原因是孩子不知道父亲是谁。只知道生他和哺育他们长大的母亲。母系社会,没有史的记载,所以不能有个清楚的了解。人们只知道父系社会及其演进。

原始氏族社会的情况,怎么去研究,就只好依靠社会发展史,从这里去找寻。

中国社会在最古老的年代,人们那时有姓、有氏。姓和氏是有区别的。女人用姓,男人用氏。姓是母亲的,女人的,是代代传下来的。

一姓之中,又有不同的氏,因为氏是男人的。古代的氏,有的是官名,有的还可以是个地名或者是用“号”。

中国古人的姓,现在所发现的,有“姬”、有“姜”、有“妫”、有“姒”……都有个女字。

古代男人的氏,其氏的后边,加上个名字。女人的姓,其姓的后边,也加上个名字,她们常以她们的排行为名。如二、 三、四……待到她们出嫁之后,就不用这个了。

又,侄娣从嫁。就是一个女人出嫁,她的妹妹,她的侄女也随同出嫁,嫁给同一个王,同一个侯。这大概是群婚制的遗留。这种情形,在我国西周和春秋时期,都是有的。

在《诗经》中,有西周时的诗《韩奕》云:

“韩侯娶妻……诸娣从之,祁祁如云。韩侯顾之,烂其盈门。”

这古诗所写的,证明男方是一夫多妻,女人仍有群婚制遗留。

关于中国这一古老时代,我们没有详细的资料。

中国的古代社会的氏族社会,母系社会时代,每一氏族,都有他自己的祖先。这时的氏族所谓自己的祖先,乃是神。这个神却并不是这一氏族真正的老祖宗。

那时候的“氏族”,是一种宗教式的联合,并不完全是血统的代代相传的。一个氏族,可以再召另一氏族来,几个氏族的联合称为“胞族”。胞族同胞族又可以联合,许多个胞族的眹合称为“部落”。许多个部落的联合称为“联盟”。联盟发展为“国家”。

“国家”的形成,也就脱离了氏族社会。因为,氏族社会是流动的。国家是地域的,固定的。

氏族社会时期,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国家的出现,人类相互间的平等就消失了,出现了人间的不平等,人民被贵族奴隶主所统治。

贵族奴隶主统治者中的最尊贵者为国王。说这是天之子,这是一个“神”,是至尊的。

国家的统治者,不一定和氏族是同一的。统治者自称是天的儿子,认为上帝也管许多小的神,把自己当作是至尊至贵的神。

国王成为神权、族权和军权的混合体。例如,周代,周王分封各族,他自己成为各族的尊长。王的权力很大,一切权力集中于一个人。从此,奴隶社会制度产生了。

奴隶社会制度的产生,在经济上的原因,是生产力发展了。有了剩余物品,有了私有财产。同时,在作战中,有了俘虏,俘虏成了奴隶。

氏族社会时期,初期是以女的为首。到了后来, 氏族社会的首领也改为男人。

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社会

中国母系氏族社会,没有史料,没有文字记载,那是史前时代。但是,我们也可以找到一些这一历史时代的某些遗迹。

从《诗经》的古诗,古民歌中,可以找到一点点。有两首古诗,是关于商代的:

第一首诗是《玄鸟》,诗云: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

第二首诗是《长发》,诗云:

“洪水茫茫,禹敷(敷,是填土的意思)下土方,外大国是疆。幅陨既长,有娀(国名)方将(大的意思),帝立于生商。”

这个时代,人类已经是男子作了尊长、首领了。

这两首《诗经》里的古诗歌,说了商王是天上下来的。他有母亲,但没有父亲。

在《吕氏春秋》里也说道:有娀氏有两个女儿。因为长得美,父亲说,女儿应当嫁给上帝。于是,就建造了一个高台,让上帝来看看自己的这两个女儿。上帝就派了“玄鸟”(燕子)从天上下来,衔着两个卵,放在高台上。大女儿吞吃了卵。后来,她生了个儿子,名叫“契”。契这个人没有父亲。契的母亲是有娀氏。商以为契是他的始祖。

这里的意思,和前边说的《诗经》所说的事是一样的。都是说,天命玄鸟,降落大地,自此生下了商的王。而商王只知其母,母亲是“有娀氏”。父亲呢? 不知道。就是说他父亲应当是上天、是神。

殷商的甲骨文中有一个妣乙,可能就是特别祭祀这个母性的,也许是祭的有娀氏,也可能是说玄鸟。所以说契无父而生,是上帝的儿子。

这些都是母系社会的痕迹,说明了母系社会时代的人,只认识母亲,不知道父亲。

上边是关于商的。关于周朝,在《诗经》中,有两旨诗。

一首诗是《生民》。这诗云:

“厥初生民,时维姜嫄。生民如何? 克禋克祀。以弗(祓求神)义子。履帝武(足迹)敏(拇指)歆(动)。攸介攸止,载震载夙,载生载育,时维后稷(指周的祖先)。”

又有一首《閟宫》诗,也是写“周”的。诗云:“赫赫姜嫄,其德不回(回,是邪)。上帝是依(上天的神看中了姜嫄),无灾无害。弥月不迟,是生后稷(生下周的祖先后稷)。”

这诗是说,周王及其祖先,乃是天上的神,看中了一个女性姜嫄,让她生下来的。那么,周王及其祖先,都是按神的意旨而降生。也都只提了母,未说到父。

《史记》说:姜嫄是帝喾的后妃,她同帝喾散步,(后人说帝喾是人类的帝王。实际上没有这个人,没有这个帝。)见到巨人的足迹踏上去而身动,如孕者。

周王自以为他最初的母性祖先是姜嫄。周王父又自以为他最初的男性祖先是后稷。看来这两个所谓的男、女祖先,都是没有的。

后稷是什么?是管农事的神。稷是精米。

姜嫄是怎么回事?周王常常同姜姓的氏族通婚,所以,就推想最早的女祖为“姜嫄”。嫄者,源也,是周的来源。

从上面所说的《诗经》里的古诗所记载的:商与周两个朝代的帝王祖先都是女性。商的女祖是有娀氏,周的女祖是姜嫄。

伹,商与周的父系男性祖先,就无有可靠依据。连商与周帝王自家也不大清楚。

这个时候,商也好,周也好,都已经是国家了。已经不是“氏族”、“部落”、“联盟”那种上古的时期了。这个时期,距离氏族社会已经很远了。伹还可看到一点点母系氏族社会时所遗下的痕迹。

中国为何叫中国

先说“中国”。“国”字古意是城,方的城。城有方的四边,中间有王。古代的城,意思是王的都城、京都。城外有原野、领域、土地和人民。

“中国”古代的地域不大。夏代只有河南西部、山西南部这么一片地方。后来,逐渐有了河南、河北、陕西、山西、山东等地区,是黄河中、下游流域,也就是中原之地。

中国古代,把自己的区域以外的四方,称作东夷、西羌、南蛮、北狄。四方全是“蛮夷”之地,自己居其中,叫“中国”。

在四五千年以前的史前时代,古中国处在原始社会。是些氏族、部落、联盟,接着有了国家。夏代可能是我们祖先的第一个“国家”。

黄河流域的中下游一带地方,土质好,雨量好,气候好,适合于农牧业。所以,有的古老氏族部落,就从西边沿着黄河向东部发展,到了山西、河南、河北、山东这些地区。

经过各氏族、部落、联盟之间的互相战争,互相兼并,和在政治、文化、习俗、语言上的互相混合交融,氏族、部落、联盟、小国,渐渐成了较大的、更大的国家。

古中国原本只有很小的疆域,较少的人民。以后,一个时代、一个时代地变大了。起初,只有河南、山西的区域。到西周时候,就北部到燕山;南边到淮河;西部到陇山;东边到大海。中国幅员相当大了。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各小民族,小国家之间的战争与合并又进一歩急剧展开着。

那时,燕国把今之河北省北部的各小民族、小国家,都兼并了。燕国极力向北和东北发展。后来灭了山戎族,又打败了东胡,就扩大到东北南部,有辽东与朝鲜为邻。

晋国在今日山西一带地方。它把当时的赤狄、白狄、长狄等小民族、小国家先后合并起来。

赵国在晋国的基础上,灭了中山国,打败了林胡,使它的国土到了今之内蒙古。

秦国灭亡了义渠、冀戎、邽戎这些陕西及西北地区的少数小族、小国,又并合了巴和蜀,极力向西扩展。

楚国、吴国、越国把长江、淮水流域和长江、汉水流域的小族、小国,如“荆蛮”、“廪君蛮”等蛮族、蛮国,逐一降伏兼并。楚国,在战国时代很大,它不止有了洞庭湖区域,又有湖北、湖南、安徽这些区域,还有“苍梧”地带,即广西、广东这些地方。

齐国把今之山东的各小族、小国也一统而为它的领域。

最后是秦国把齐国、楚国、燕国、赵国、韩国、魏国又一一合并而成了大一统的大局面、大国家。

秦代的国土领域很广大。这时期又北逐匈奴,南降南越,北自蒙古大沙漠,南到大海; 西到甘肃、四川、云南;东到大海。在这一大范围里边,到处设立了官府,以便加以统辖管理,中国成了统一大国。在这一范围里的各民族,不断相互交融、交流,语言、文字、风俗也越来越接近和同一。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许多小的民族经过相互间靠拢与融合后的整体。“中华”不是单一的民族,而是许许多多,大大小小民族的汇合。“中华民族”自最古时代,到近古,到当代,是在中国领域共同生活的各族人民的总称呼。

“中华”的源流是怎样的呢?

“中华”最早叫“华”族,或者叫“夏”族。

根据古书所记载的古代传说,上古之时,古人逐水草而居,有三个大的氏族部落进入到黄河的中、下游流域。一是西方来的,以“炎帝”为首的氏族部落;二是东方来的夷人氏族部落,以“蚩尤”为首领;三是西北来的,以“黄帝”为首的氏族部落。

炎帝大部落,来自陕西,沿着黄河向东而来,到了河南,山东。传说:炎帝,姓姜,是神农氏。

黄帝大部落,自陕西北部过黄河,到山西,沿着太行山,到达黄河之滨的各地,到达了河北涿鹿地区。传说:黄帝,姓姬,号轩辕氏。

蚩尤,传说他是夷人,后称“九黎族”,这个大部落的首领,原在山东及东边的地域。他们自东向西前进。首先碰上了自西向东而来的炎帝大部落。双方发生了大的战争。经多年战争,炎帝失败了,炎帝部落群退到河北,就和黄帝大部落群相联合。黄,炎共同大战蚩尤。蚩尤被打败,一部分人往南方退去,到了南方荆楚的地方。从此,九黎人和南方的苗族人、蛮族人相并相合,共同居住生活下来。

北方的黄帝、炎帝两大部落群又争斗起来,大战了许多年。在河北地区,先后有三次大的战争。结果是炎帝失败。于是,这两大氏族部落群结合起来,共同开发黄河流域。创造了古老光辉的文化。

春秋时代,黄河两边的古人民,自称“诸夏”或“华夏”。有时单称一字:“华”或“夏”。所以,“华夏”就是汉族之老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