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微博十篇

时间:2023-04-09 20:24:10

名人微博篇1

【关键词】微博 名人 传播效果

一、微博名人的分类

1、微博中活跃的现实名人

微博中活跃的现实名人,是微博名人中人数最多的类型。这类人群之所以成为微博名人,首先是基于现实中的公众人物身份,为公众所知;其次现实中的名人以公众人物的身份通过加V进行名人认证,凭借现实的知名度吸引公众的关注。这类微博名人主要包括娱乐明星、时尚名流、媒体人士、政府官员等。

2、微博原生名人

微博原生名人主要是指通过微博这一社交平台为公众所知晓的名人类型。这类名人在网下的现实中并不为人所知,至少在成为微博名人之前不为公众广泛知晓。他们通过自身的言论、观点的表达,或是通过自身具有显著性的事件和故事,被微博用户广泛关注,成为从微博上诞生的原生名人。微博原生名人主要以热心社会公益人士、特定领域专家学者以及微博新闻人物等为主。

二、微博名人的传播角色扮演

微博名人在微博上扮演信息源、意见领袖、社会动员发起者等三种传角色。

1、作为新闻报道对象与信息传播中介的微博名人

从微博名人的构成可以看出,微博名人往往是行业精英、专业人士或是新闻当事人,有广泛的信息来源,甚至本身就是新闻的报道对象本身。

他们中有许多人作为现实社会中的公众人物,是新闻报道的对象,还有一些微博名人如媒体人、公益人士等或是新闻活动的参与者,其本身成为新闻报道的对象和内容。

同时,微博名人能比普通公众更及时地掌握信息,作为中介将信息在微博上进行二次传播。

2、作为意见领袖的微博名人

微博名人有比草根公众更强的权威性和影响力,他们的意见能对网络舆论产生较大的影响。正如人民日报社社长张研农所说,微博女王姚晨一条微博言论影响的人数,是人民日报发行量的7倍。可看出,微博名人凭借其影响力,在网络中扮演着意见领袖的角色,具有强大的舆论引导能力。

3、作为社会动员发起者的微博名人

微博名人还在一些社会活动中扮演着发起者和动员者的角色。他们扮演社会动员的发起者的主要条件基于以下三点:第一,微博名人往往比普通网民有更强的社会责任感和维护自身公众形象的诉求;第二,微博名人较普通网民有更强的社会号召力;第三,微博名人有较强的信息收集能力与专业判断力。

三、微博名人传播效果

1、作为新闻报道对象和信息中介的微博名人

(1)有效的网络议程设置。麦克库姆和肖在提出“议程设置”理论时认为:“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程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①

微博名人作为新闻报道对象和信息中介,能够通过自身的新闻制造和作为信息中介进行新闻筛选,发出微博,来为公众选择关注的内容。被微博名人强调的信息和内容,容易成为一个时期内社会关注的重点。

议程设置不仅意味着微博名人能影响公众关注何种信息,同时还意味着能影响公众对信息的解读和看法。因为作为信息传播中介的微博名人,在传播信息时,必然带有自身的倾向性,至少从选择何种信息作为传播内容,就已经包含了作者的倾向。事实上,微博用户在转发微博的同时,会附加自己的看法,对于阅读有较强的引导和提示作用。吴英案中,吴英以“非法集资罪”二审被判处死刑后,一批法律界微博名人最先提出异议,呼吁免除吴英死刑。随后章诒和、韩志国等一批知识分子也开始关注。由此,微博名人成功地在微博上设置议程,引起对案件的大讨论。

网络议程设置的影响是辩证的。一方面微博名人为网络公众提示关注的方向和内容,这些内容一般是社会新近发生的重要新闻,或是值得社会成员群策群力的焦点信息。另一方面微博名人往往处于自身的兴趣、利益和立场,选择自己感兴趣或符合自身利益的信息进行传播,由此进行的议程设置极易造成社会认知偏颇和对其他重要信息的遮蔽。

(2)谣言大规模扩散的爆发地。微博名人容易成为虚假信息的二级传播者,并成为网络谣言大规模扩散的爆发地。而因社会形象和社会责任对其的制约,名人较少原生的虚假新闻。

微博名人之所以容易成为虚假信息的二级传播者,主要是由于大多微博名人并不是专业新闻从业者,媒介素养有限,并缺少核实的途径,因此容易误传网络上一些不实信息。微博名人与微博普通用户传播虚假新闻的传播效果有很大不同。名人由于有拥有大量微博粉丝,影响的人群规模较大。且由于微博名人较强的权威性和公信力,让其他粉丝和用户容易信以为真,继续转发,因而从名人微博开始,网络谣言大规模扩散,成为谣言扩散的爆发地。

例如微博女王姚晨转发一位航海者海上求救的讯息而遭网友质疑她“传谣”,后来证实的确是谣言,对此人民网上有评论文章写道:“‘姚晨微博’烦恼源于有能力救人却无精力核实。”②这是对微博名人在传播信息、履行社会责任与引发谣言之间困境的一个诠释。

2、作为网络意见领袖的微博名人

(1)弥合知识鸿沟。知识鸿沟指在获得更多信息和获得更少信息的人群之间的系统性的差异。③

该假说认为,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比经济地位低者更快获得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也就有扩大的趋势。

但微博的广泛运用,对于知识鸿沟更多的起到的是一种弥合、填补作用。而在微博上发挥弥合知识鸿沟作用的,主要是微博名人。

名人微博篇2

关键词:名人微博 公共责任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7(b)-0240-01

2009年8月始,新浪微博延续其一贯的名人战略吸引用户,短短一年多便超越了更早的twitter和饭否网,成为中国微博第一大户,并且其地位不可动摇[1]。之后,腾讯网、搜狐网和网易都迅速推出了自己的名人微博产品,渴望在微博大军中占据自己的一席之地[2]。本论文通过研究名人微博的传播特性,揭示名人微博的公共责任,为名人微博的规范发展提供参考意见和建议。

1 名人微博的传播特性

名人微博本质上虽然属于微博,但由于“名人”身份的特殊性,它们又不是一般的微博,表现出自身独有的传播特性。

1.1 传播主体备受追捧

一般的微博用户,既是传播者又是受众,既能信息也能接受信息,在微博用户中是数目庞大的群体。作为特殊的微博用户,具有一定社会身份的微博名人拥有大量的微博粉丝,是传播围绕的中心,所以和普通用户相比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3]。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事务和现象都可以在虚拟世界中找到其对应项,与现实中演艺明星备受追捧的现象一样,在微博世界里,演艺明星的微博同样人气最高、影响力最大。截止2013年6月,“微博女王”姚晨的新浪微博粉丝数就己达4760万。

1.2 内容专业权威

无论哪一种媒体,最关键的还是传播内容,微博也不例外。鉴于微博平台低门槛、碎片化信息的特点,一般微博用户的个人信息、职业身份在微博上很难厘清,而经过实名认证的微博名人则身份明朗、知名度高。微博名人中有娱乐明星、体育明星、知名作家记者、专家学者等,多是在某一行业、领域具有权威地位的专业人士,因此传播内容较一般微博具有更强的专业性、权威性。

1.3 传播对象增速极快

微博名人多是某一行业、领域的专业人士,而其传播对象—— 粉丝则是具有某种共同经验或想法的一群人或一类人。他们通过对名人微博的忠实追随和相互间的密切互动,在名人微博传播范围的扩散上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忠实粉丝的热捧,更多的网民受其影响成为了新的粉丝,使得名人微博的粉丝数量短时间内迅速增加。

2 名人微博的公共责任

2.1 名人微博乃社会公器

微博本是个人表达的自媒体。然而,高涨的公众关注度和强大的社会影响力,使得名人微博这种自媒体私器已然升级为社会公器,具有了公共服务性和社会共享性。名人微博发表什么和以什么心态和方式发表,常常渗透着某种价值观念、审美偏好和政治倾向,对当下的社会心理产生深刻的影响。名人微博由此承担着不可推卸的公共责任。

2.2 微博名人为意见领袖

李开复在《微博改变一切》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话:“在微博时代,如果你有100个粉丝,你就像一个小规模报纸的编辑那样,可以在圈子里享受被尊重、被阅读的乐趣。如果你有1000个粉丝,你就像是街头海报、大字报的创作者那样,可以把你的声音传递给相当数量的人。如果粉丝到了1万,你就会有创办一家杂志的成就感。如果你有10万个粉丝,你发出的每条微博就像刊登在地方性报纸上那样受人瞩目。当你的粉丝增加到100万,你的声音会像全国性报纸上的头条新闻那样有影响力。”[4]作为公众的意见领袖,微博名人的粉丝越多,公共责任越大。

3 名人微博公共责任的规范

3.1 善用私人表达

名人微博经过“V字认证”,实际上就是名人微博“实名制”,这样微博名人就缺少了匿名这个保护伞,一言一行暴露在公众视野[5]。因此,微博名人在微博上的任何私人表达都具有了一定程度的公共性,受到粉丝的密切关注,并对他们产生较大的影响。尤其是在公共事件的传播中,普通微博用户尤其是微博名人的粉丝,往往趋向于通过名人微博获取信息、树立认知,此时微博名人对传播信息的自我把关就显得更为重要。这就要求微博名人具有较高的道德素质、法律观念和媒介修养,做负责的信息者和传播把关人。

3.2 拒绝功利性表达

目前,位居新浪草根名人微博榜前十几位的微博都不是个人化操作,而是由营销团队操作,有的甚至己实现集团化运作:同时操控多个草根名人微博,由专业性强能力佳的幕后团队编辑策划。在其的微博信息中通常带有一些显而易见的广告信息,比如某款球鞋打折、某例减肥茶作用甚好等。这显然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损害微博名人的信誉和形象,降低粉丝关注的热情。对于隐形广告等多种形式的功利性表达,微博名人应持慎重态度,珍惜粉丝的信任和支持。

基于更高的公众关注度、更大的社会影响力和更强的公共传播性,名人微博从个人私器升级为社会公器,微博名人从普通用户发展为公众的意见领袖。正因如此,名人微博的公共责任就是他们不可逃离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 胡凯.微博:快乐表达背后隐藏的危机[J].青年记者,2010(36).

[2] 邓君洋,郑敏.媒体融合时代下微博的传播效果[J].新闻世界,2011(1).

[3] 何玲.网络传播中的意见领袖研究[D].四川社会科学院,2010.

[4] 王丽歌.WEB2.0时代的个人传播[D].南昌大学,2008.

名人微博篇3

网络中人们用键盘和鼠标说话,用符号形式传播。所以,本研究主要创新点在于,所研究的样本突破了局限在文字本身的分析,纳入了超链接、图片、颜文字等间接参与话题内容的考察指标。而且,通过本次尝试性研究,笔者希望挖掘到名人型微博意见领袖在微博发言中所使用的文本、多媒体组合、语言风格等多个角度的特点,并尝试剖析其形成原因。

一、微博意见领袖的概念

本文选取以梵?迪克的话语理论为基础的“话语分析”理论作为研究指导,同时,也反过来验证该理论在现代网络平台中的适用程度。微博即微型博客(micro-blogging),是基于有线和无线互联网终端精短信息供其他网友共享的即时信息网络[1]。《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2)》中提出,至2012年6月,中国微博用户总数达到2.498亿,成世界第一大国。其中,新浪微博现已成为国内承载网络舆论最大的平台。

1948年拉扎斯菲尔德等人提出了两级传播理论,其模式是“大众传播—舆论领袖—一般受众”[2]。从其概念延伸,笔者将“微博意见领袖”定义为:以个人或个人微博运营团队为发声来源,以用户影响力和用户活跃度极高为识别标志的微博使用群体。

二、研究设计

由于微博本身所具有的碎片化、海量性特征,本文采用系统抽样,将研究主体定位在单条微博上。

1.抽样方案

(1)抽样总体:新浪微博风云影响力排行榜和达人排行榜中“名人影响力”榜的100名上榜微博博主。

(2)抽样事件:2012年12月14日

(3)抽样方法:

如表1所示,本研究主要采用系统抽样的方法,将新浪微博中“名人影响力榜”为名人型意见领袖抽样框,进行第一层抽样。第一层抽样:采取系统抽样方法,从第1位名人开始,每间隔5人抽取1人,依此类推,获得20个一级名人型意见领袖样本,具体抽取样本结果如下表2。第二层抽样:再次运用系统抽样方法,以每个微博主前50条微博为二级抽样框,从1开始,每间隔10条抽取1条,获得5*20=100条微博样本。此处将微博主第一条微博作为样本起始,是其中包含“置顶微博”,更能体现微博博主的个人特色。

2.编码细则。本研究采用SPSS 17.0为录入软件,全程由同一编码者完成。主要考察变量有:微博文本字数、是否原创、使用表情、自主添加话题、超文本链接、配图使用、微博转发数/评论数,其他特殊情况在软件外进行文字记录。

三、研究发现

总体而言,名人型意见领袖受到既定条件(如本身性格等内在因素)影响;但由于抽取样本为活跃度较高的微博主,大多能够使用网络话语,增强粉丝互动,整体话语表达活跃。与此同时,笔者发现虽然是同一类型的微博意见领袖,但不同微博主在微博上表达话语的形式、采用方式存在差异。以下具体将使用话语分为文本、超链接添加、多媒体应用、网络语言、内容偏向五个方面进行分析:

1.纯文本——七成微博字数低于50。微博纯文本以140字为限,此处不包括以图片形式的长微博。经统计,在所抽取的100条微博中,71%的微博字数≤50,而在这“字数≤50”的范围内,86%<30字。也就是说,大部分微博都偏向于简短、精炼。这有一点必须说明,因为样本抽取局限性,没有体现出微博上常见的“只转发不评论”现象(纯文本字数为零)。作为网络中话语表达的形式,此处的文本已不仅限于语言学上的文本。因为在书写网络文本的过程中,通过键盘敲出的字符与表达者的思想内容是相似的。这就引出了后面的表情使用率、图片使用率、其他多媒体表现形式。

2.三成用表情,七成添图片。20位名人型微博意见领袖中,有13位曾经在微博中采用过表情,总体使用人数过半。但从具体微博的数量上,却与人数比例有很大差距,仅仅只有33%。如图1所示,在100条样本微博中,有67条微博完全没有添加表情,使用“3个及以上”表情的微博比例仅为11%。笔者在进一步针对“3个及以上表情”的样本微博做个案分析时,诧异地发现,除去使用单一重复表情的5条微博,只有6条微博采用了两个及以上的表情组合。

从以上数据中,可看出:名人型微博意见领袖的表情使用率不高,且大部分停留在简单刷屏阶段,这与微博主的微博使用熟练、表达情感程度密切相关。有些意见领袖情感内敛或微博使用初级,只采用文字表达,不涉及其他形式,如任志强。同时,七成微博添加图片,并且其他多媒体形式使用比例也不低,如使用视频的微博数达到7条,有4条添加了背景音乐。当然,这和部分文娱微博主宣传自己的音乐品味有关,但也体现了部分微博主使用微博多媒体的熟练。

3.超高的超文本链接使用率。在网络话语表达中,话语形式还有图片、音频、视频等。这些形式虽然都不是用文字表达,但图片、音频、视频里包含的内容和含义也能够充分显示表达者的立场和观点。微博平台上,值得关注的一点是,受限于微博文字内容的有限,超文本链接成为微博内容的必要补充,在本文的研究中,数据也说明了这个问题——72%的微博都添加了超链接,帮助读者扩充阅读。无论是表达者和阅读者可以透过超文本链接参与到相关话语表达的互动过程中,对文本有所回应,读者转化为表达者,从而产生了新的内容内涵的话语表达。这也是微博为深化话题,形成微博热词提供了土壤。

4.网络语言使用普遍。不过在已经使用的微博表情中,关于个人或者专业领域内容的微博,“委屈”、“无奈”等卖萌表情位居榜首,而负面表情如“愤怒”、“祈福”主要用于关注恶性公共事件中,可见意见领袖很能使用网络语言讨好受众。

加入组图、长微博,微博形象化、趣味性增强。相对于普通微博使用者,名人微博主能够相对熟练地使用拼图,其中,13张信息图或组图形式,传递信息量较大,很快抓住用户需求,吸引用户互动;此外,有三位博主——徐小平、柳岩、王珞丹,在原创微博时,采用了长微博附图形式,把文字内容大大扩展了,将小微博故事化。

5.微博内容偏原创偏积极。笔者将微博主题内容,简单划分为个人情感、专业领域表现、参与公共事件三个基本维度,本文主要对其原创性、态度进行测量或评价。原创与非原创比例为27:23,这与微博意见领袖本身将微博平台当做个人形象营销平台有关,且活跃在影视界、文化界的博主过半数。但是,原创中涉及个人内心的私人的情感性微博比例较低,这可能是因为他们的目标受众范围非常广,从强关系到弱关系都有,其中弱关系占有较大比例,他们发表内心的私人的具有情感倾向的微博可能不利于他们想树立的个人形象。同时,为保持粉丝活跃度,让粉丝进行评论比让粉丝进行转发更为重要,故个人积极向上的心情、讨好粉丝的内容非常重要。微博无关键词。研究中所体现的微博主题词采用率非常低。本文考察采用微博主题词,以微博中是否添加双井号为标志。20位微博主中,仅3位采用了微博主题词,100条微博中也只有6条采用了微博主题词。

名人微博篇4

近两年来,微博商业化推进并不顺利。一方面面临着与众多名人、营销机构争利的局面,另一方面,以“名人效应”为基础而形成的微博生态环境、以及过度的商业化炒作,也与社会化媒体的“长尾效应”背道而驰,而后者是通用的互联网商业模式。

“一些名人和营销机构的过度商业化,可能会成为微博商业化的最大阻力。”一位分析人士曾如此向记者表示。

“名人效应”改变微博江湖

时间回到2009年,新浪微博推出之后,邀请了大量名人入驻和捧出一批草根红人来聚集人气,授予最初的话语权。然而随着微博影响力的提升,越来越多名人和营销机构开始利用其庞大的粉丝关注来变现。

曾有报道称,明星公知一次转发所获收入动辄上万元至十几万元,草根大号转发获取上千元回报的亦是比比皆是。据说,前一百个热门草根大号实际为几大微博营销集团所把持,而其中某一热门账号,仅2011年的年利润便达1500万元。

面对这一局面,新浪微博显然有些后知后觉,直到2011年年中,其才首次提出包括互动精准广告、社交游戏等在内的微博六大商业化途径。并于2012年加紧对名人大号管理的收拢:清理僵尸粉、未经过微任务合作的草根大号,禁止转发淘宝网等外部链接等。

但尽管如此,不少名人和营销大号已挣得盆满钵满,并开始拂袖转身,寻找下一个目标平台。

商业化之殇

与明星公知们的盆满钵满相比,新浪微博作为平台的处境则略显尴尬。

要知道,过去两年间,新浪已在新浪微博上投入2.8亿美元,但该部分业务2012年总收入却不足6600万美元,始终没能摆脱亏损状态。更为关键的是,在这6600万美元中,有77%的收入来自展示广告。因此,新浪微博的商业化一度被业界评价为“模式单一、缺乏创新亮点”。

如今,为尽快破局,新浪微博也开始了诸多商业化模式探索。比如主要针对天猫和淘宝卖家的“粉丝通”,以及“微任务”对营销大号收取30%的平台使用费等。

此外,为了摆脱基于展示广告的单一商业模式,新浪也在平台级产品研发上举动频繁。比如,将商家深度植入,在Feed流中向用户植入推送广告的Pagecard产品;在阿里巴巴投资后,基于数据挖掘向用户页面推送的淘宝产品导购广告等。

名人微博篇5

关键词:公共领域 ; 微博名人; 方韩之争

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公众的信息获取提供了更为迅速便捷的通道,也为公众的意见表达拓展了更为平等广泛的平台。那么当下公众借助网络对公共事件的意见表达状况究竟如何?是基于理性的探讨争论,还是更偏重于情绪上的宣泄?中国网络环境能否完成广泛意义上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构建?本文希望通过对新浪认证名人微博关于“方韩之争”的实证研究,管中窥豹,为回答以上问题提供一些思考。

1 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

   尤尔根·哈贝马斯,是德国当代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 其思想庞杂深刻,被公认是“当代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他曾经这样阐释公共领域:“所谓的‘公共领域’,我们首先意指我们的社会生活的一个领域,在这个领域中,像公共意见这样的事物能够形成。公共领域原则上向所有公民开放……当他们在非强制的情况下处理普遍利益问题时,公民们作为一个集体来行动:因此,这种行动具有这样的保障,即他们可以自由地表达和公开他们的意见。”

深入探讨公共领域的内在特征,我们不妨从三个方面对公共领域讨论加以界定:第一,公共性。哈贝马斯把公共领域定义为一个向所有公民开放的公共空间。第二,理性交往。参与主体间的理性交往是公共领域形成的基本前提,参与者应抱持平等、尊重、包容的态度与异己者对话。第三,批判性。人们以普遍适用的理性尺度讨论公共事务,对其做出独立于公共权力领域之外的理性评价。

分析当下中国网络舆论环境,不妨从公共性、理性交往、理性批判这三个界定出发,通过研究新浪微博加V名人对“方韩之争”这一公共事件的讨论情况,衡量微博环境下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构建。

2 新浪微博与“方韩之争”

2.1 新浪微博概况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我国微博用户数达到2.5亿,网民使用率为48.7%。而“新浪微博”,拥有最高的人气。新浪2011年全年财报显示,目前新浪拥有国内最大的微博服务平台。

   同时,新浪微博具有“名人认证”、“”、“转发”、“关注”、“评论”等功能。门槛低,但每条微博不能超过140个字符。用户可借助微博发感慨、亮评论、晒心情,还可对自己喜欢的其他用户添加“关注”,成为其“粉丝”,关注其动态。

2.2 “方韩之争”事件

     2012年1月15日,网络人麦田发表博文,质疑韩寒是由其父韩仁均、合作人路金波包装而成,引起关注。次日,韩寒发表博文,否认麦田质疑,并悬赏2千万奖励找到韩寒背后有团队操作证据的人,自证清白。1月18日,麦田向韩寒致歉,称对韩寒的质疑证据不足。但方舟子拿过接力棒,与韩寒在网上展开对决,明确指出韩寒作品“”,其人“被包装”。1月29日,韩寒委托律师起诉方舟子造谣。对此,方舟子明确应战。2月3日,韩寒在博客上发表文章,就“方韩之争”正式收笔,之后也撤销了诉讼。但就韩寒问题,方舟子发言至今,坚持“一战到底”。

3 研究样本的选取

3.1 对新浪加V名人的选择考量

哈贝马斯曾说:“公众舆论使得具有批判意识的私人公众承担起批判和立法的社会条件。它所期待的是,具有一定知识和判断能力的选民能够在公共讨论中承担一种积极的角色,从而有助于发现具有合理形式并引起普遍关注的正当而公正的政治行为的约束标准。”而加V认证的学者、媒体人往往满足“一定知识和判断能力”这一要求,理应更可能摆脱古斯塔夫·勒庞所谓的“乌合之众”的身份符号。

也就是说,考察中国网络环境下公共领域的构建,微博加V名人的表达现状是极具代表性和说服力的。

3.2 加V名人对“方韩之争”表达状况的样本选择

由观察分析,笔者发现对这一公共事件密切关注的人群主要集中为知名学者作家和媒体人。因此,笔者将加V名人的身份类别分为三种——知名学者、媒体人及其他。并分别从每一种身份类别中,选取三位名人从2012年1月15日到3月15日期间所发相关微博作为样本。

在符合一定条件的前提下,笔者随机选取了以下九位名人作为样本。

   (注:粉丝数量的确定截止日期为5月1日)

3.3 对相关微博言论样本的选择和编码分类。

考察加V名人对“方韩之争”这一事件的表达状况,笔者选取了所选名人所有与探讨这一事件相关(包括及转发)的共456条微博。基于对这些微博的内容分析,根据相关微博的主要内容和表达方式,做出如下编码分类。

3.3.1 信息类,包括事实信息和传言信息。

事实信息来源于媒体报道的新闻,具有确凿证据的信息或事件关键人物的言论。

传言信息来源于针对相关事实所流传的小道消息,或是人们的主观猜测。

     3.3.2 评论类,包括浅层评论和深层评论。

浅层评论是指,就事论事,单就“方韩之争”的具体论点、争议进行分析和评价。

深层评论是指,对“方韩之争”引发的法律、道德、行业等问题进行深入思考。

     3.3.3 情绪类,包括适当表达和过当表达。

适当情绪表达,是指较为合理地表达个人情感,明确自己对相关问题的态度;或是通过自嘲、幽默的方式影射自己的观点,表明态度。

过当情绪表达,是指在表达态度和情感的过程中出现不恰当、过激言论,甚至对异己者进行讽刺、辱骂、人身攻击。

(注:对于只转发微博、而无评论或者用表情符号代替评论的样本,归为情绪类。因为此类微博往往只是单纯地表达了博主的态度和个人情感)

3.3.4 其他。不能为上述类别所包含,归入此类。

    此外,笔者还按微博的“”、“转发”功能简略分类,“”指博主完全独立发言,并无引用。“转发”,则指转发他人微博,在此基础上表达自己观点,包括转发和自己立场一致(包含博主个人微博)或相反的微博,以及态度“中立”的微博。

经过对所有微博样本的内容分析,笔者按以上具体类别对所有微博进行分类统计,结果如下:

统计汇总表(单位:条)

4 “方韩之争”探讨状况分析

   4.1 公共讨论理性不足,感性有余

4.1.1 统计结果

从微博的内容类型角度来看:信息类微博仅 占微博总数的9.87%,不足十分之一;而评论类、情绪类成为主流,分别占到39.91%、49.34%,但情绪类高出评论类近一成。即理性类(事实与评论类)与非理性类(传言与情绪类)所占比例分别为46.71%与52.41%。

从理性的角度出发,信息—事实类微博往往是基于对媒体的客观报道、核心当事人言论的关注,本身是较为客观和中立的。而评论类微博,往往就事论事,对该事件的认识立足于论事说理,甚至能够延伸到法律、道德、行业等高度,思辨性突出。以上三类相较于小道消息、主观臆测,相较于个人情感的简单表达、抑或更为过激的态度表现,无疑具有更强的理性基础,更符合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特征界定。但出乎意料的是,针对“方韩之争”的微博样本,非但不具有理性优势,还显现出了非理性的绝对特征。

4.1.2 原因分析

从统计结果看来,针对“方韩之争”的微博讨论跳脱了理性的框架。笔者认为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第一,微博140字符的限制,在很大程度上缩小了理性讨论的空间。实际经验表明,对于一个观点的阐释和评论不是三言两语能道尽的。我们需要运用大量的语言传达我们的论理思辨。尽管评论类微博也占到总数的近四成,但事实上,评论的质量并不理想。值得说明的是,评论类中的“深层评论”只有2.19%,这基本全部借助长微博或者链接。尽管长微博、链接能克服字数的限制,但使用率并不高。

第二,微博相对于论坛,个性化更强。网络论坛为公众提供了更为开放和宽敞的讨论空间,进入论坛的人们是在同一主题下自由活动。而微博则更像是在这一公共领域中划分出来的私人空间。微博用户拥有独立的微博主页,它更像是QQ空间,个性化更加突出,进而削弱了公共性。人们对于公共事件的看法,更倾向于个人情绪化的表达,而忽视了微博公共领域的特征。

 4.1.3 效果评价

笔者看来,公共领域最为重要的特征在于理性。基于理性的批判与讨论,才是有效的交往,才会得出富有意义的结论。拉扎斯菲尔德等人曾在伊里调查中,意外发现了传播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两级传播。这一假说最初被表述为:思想经常从广播和印刷媒体流向意见领袖,然后再从他们流向人群中不太活跃的那一部分人。眼观当下,拥有众多粉丝的加V名人,恰处于传播的第一梯级、毫无疑问地担当着“意见领袖”的角色。但颇为遗憾的是,不少意见领袖“在其位不谋其政”,忽视了公共领域中的理性框架,也忽略了公共领域中理应承担的角色责任。

4.2 公共讨论过于局限、不够多元

4.2.1 统计结果

单就转发微博的立场来说,转发己方观点的微博数量占转发总数的71.71%,远超过中立、异方微博比例13.55%、14.74%。

这不禁令人想到,人们在探讨公共事件时,是否存在“党同伐异”的问题。2011年,“梨花教母”、知名女诗人赵丽华,曾在微博上陷入舆论漩涡。腾讯网接连两次挂出“为什么应当质疑赵丽华”的专题(第1838期),却都在短时间内被撤除;与早先微博名人对郭美美的穷追猛打相比,仿佛一致失明失声,的确显得过于沉默。由此看来,这种状况已不是偶然。

4.2.2 原因分析

对于微博空间里,舆论“党同伐异”现象,笔者总结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新浪微博的关注机制,尽管在“关注谁”的问题上基本没有限制,但实际上用户关注的微博对象往往都是自己的朋友、家人,以及自己喜欢、认可的名人。他们对于同一件事的立场往往一致,或是受到所关注微博的影响,而趋于一致。这就造成了,当某一公共事件进入公共的视线、引起讨论,微博用户接触到的言论、参与的讨论,都局限在一个相对单一的空间,而无法接触到公共领域大讨论背景下更为多元的声音。即便自己提出不同的观点,也难免因为“沉默的螺旋”,最终服从了群体的意志。

第二,由于微博的名人实名制,网络的匿名保护消失殆尽。人们在发表言论的时候瞻前顾后,亦是在所难免。但如果每个人都忌惮理性批判之后的诟病,每个人都盲目站队画圈、对人不对事,而选择趋利避害式的置身事外,那网络环境下的公共领域将永远无法形成、舆论质量将永远无法得到保障。

4.2.3  效果评价

在笔者看来,理想的公共领域包含着更为多元的声音和思考。基于广泛公共性与和谐交往的公共讨论才是有价值的。赫佐格曾在对听众收听日间广播连续剧获得满足的调查研究中,确定了三种主要的“使用与满足”形式:感情释放、愿望的想象和有用建议。时至今时今日,公众对于微博的运用也同样脱离不了以上三种“使用与满足”。相对于魔弹论,它更加强调突出了受众的主动选择性。但如果人们使用微博探讨公共事件,仅仅是满足情感的释放,仅仅是从单一的舆论圈里获得“有用建议”,那网络舆论极端化走向、进而引起的社会分裂或将成为可能。还有一点必须强调的是,我们就某一公共事件进行讨论的时候,对于持对立观点的人,我们应该予以尊重和包容。这不但是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理论的内在特征规范,还是源自于道德的基本要求。

5 结语

本文以新浪微博加V名人对“方韩之争”的探讨为例,得出结论:由于微博的“微”特征以及“私人空间”的明显倾向,人们对于公共事件的讨论越来越趋于情感的个性化表达;而微博的关注功能与加V名人的实名认证,也使得公众讨论的层次和空间过于局限和狭隘。因此,微博环境下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理论所强调的理性交往与批判,包括公共性等特征,均面临严峻的挑战,网络微博环境下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构建并不成功。

笔者希望通过“方韩之争”这一当下公共讨论情况的缩影,引发人们对网络环境下公共讨论现状的关注和反思,从而做些改变,有所改善。正如哈氏公共领域的乌托邦色彩,我们的网络环境可能永远无法达到绝对的理性。但一个明确而远大的目标,却总能为我们提供广阔的进步空间,让我们一直向前。

参考资料

[1] 汪晖,陈燕谷主编.《文化与公共性》 [M].北京三联书店,1998.

 [2] 希伦·A·洛厄里,梅尔文·L·德弗勒. 刘海龙等译.《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里程碑》.[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3版.

名人微博篇6

关键词 微博抢注 域名抢注 微博侵权

中图分类号:D9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07.063

1微博抢注基本理论

1.1微博账号的概念及特征

微博账号是登录微博的必备账号,在各种微博中,只有拥有微博账号的人,才可以登录微博发言。微博账号与网络域名相似,具有唯一性、标示性以及价值性的特征。

1.2微博抢注的概念

抢注即为抢先注册。学界尚未对微博抢注做出定义,笔者在此谈一下自己的理解。由于微博账号的唯一性和价值性,因此抢注微博名称本质上就是抢占了一部分微博的名称资源。

微博抢注,笔者认为可分为广义与狭义两种。

广义的微博抢注包含一切抢先注册微博的行为。除抢注明星姓名作为账号、抢注企业名称以牟利外,父母在子女出生时以其姓名抢注微博名称、抢注好听的微博名称出售以获利等均属于广义微博抢注的范畴。而狭义的微博抢注,则只包括当事人恶意注册,以牟取利益或侵犯权益为目的的微博抢注行为。本文所讨论的、后文所称的微博抢注,均为狭义的微博抢注行为。

1_3微博抢注的构成要件

根据微博抢注的定义,我们大概可以总结出微博抢注的如下构成要件:其一,注册的微博名称与个人姓名、企业名称、行政部门名称等一致或近似以致正常人无法分辨。这是判断微博抢注行为的客观前提。其二,微博名称持有人对于该名称不享有任何在先的权利。即如果微博名称持有人对名称本身就享有姓名权等权利,就不会构成抢注行为。其三,此种相同会导致网民的误认。这里的误认,要以正常人的判断能力作为标准。其四,微博持有人对该名称的使用存在恶意。因此出现名称因巧合雷同的情况下,不能认为微博名称持有人的做法为微博抢注。需注意,此处的恶意并不完全等同于民法上的恶意,可以将其定义为预先注册以阻止权利人反映其权利的行为。

1.4微博抢注的特征

微博抢注,相比于域名抢注而言,有如下特征:其一,隐名性。微博的注册只需要提供个人电子邮箱地址或手机号码,虽然有些规定要求进行身份验证,但是其真实性却难以确定。并且微博的运营商也会对个人身份进行保护,因此想要得到微博持有人的真实信息并不容易。其二,无偿性。相比于域名的注册,微博的注册是无偿的,不需要缴纳任何费用,因此这无形中使人们更倾向于做微博抢注的工作。

同时,比起网站的运营,微博的运营显然更为方便。因此相比于域名抢注可能只会产生民事权益纠纷,微博抢注很可能同时产生行政、刑事上的法律关系。

1.5微博抢注的种类

依据微博抢注的内容为标准,将微博抢注行为划分成不同的类别,为后文就不同种类的抢注行为分别进行规制提供前提条件。大致可以分为对名人姓名的抢注、对企业名称的抢注、以及对政府部门名称的抢注三种。

2微博抢注中的相关法律关系

与域名抢注不同,微博抢注中可能涉及多种法律关系,包括民事、刑事与行政法律关系。

2.1微博抢注中的民事法律关系

2.1.1微博抢注中的人身权法律关系

微博抢注涉及的人身权法律关系主要是微博名称持有人对他人姓名权、名誉权和隐私权造成侵犯的行为。包括利用他人的姓名广告,从事商业活动:以他人的名义一些不实消息等。

人身权法律关系相比于其他法律关系更难判断,也更难划分权利义务,这里需要面对个例从持有人的主观故意,造成的实际损害,及其之间的因果关系来进行考量。

2.1.2微博抢注中的财产权法律关系

微博抢注中的财产权法律关系多发生在抢注企业名称中,包括以下几种情形:一是抢注人名、商标、或企业名称的微博名称,向其出售,获得对价;二是抢注商标或企业名称的微博名称,向其竞争者出售,获得对价;三是抢注商标或企业名称的微博名称,用于推广自身产品,获得利益。

财产权法律关系与域名抢注中的法律关系比较相似,但是由于通常不认为微博抢注是侵犯了商标权,虽然以上情形应属于民事中的财产权法律关系,但是很难以侵权,实际情况中笔者认为最可能的方式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进行,这也同时涉及了行政法律关系。

2.2微博抢注中的刑事法律关系

微博抢注入可能构成的犯罪有敲诈勒索罪、招摇撞骗罪等。

例如沈阳一位男子抢注了“沈阳万科公园大道”的微博名,向万科公司索要价值七十万元的两居室住房,就可能构成敲诈勒索罪。某位模特冒充警花,在微博内了不雅照片及不当言论,因招摇撞骗罪被判刑九个月。这虽然不是因微博抢注而起的案例,但是有很多抢注政府部门名称的账号,很可能因不实信息而构成招摇撞骗罪等犯罪。

2.3微博抢注中的行政法律关系

微博抢注中的行政法律关系,除前述的《反不正当竞争法》中所规定的行政法律关系外,最可能发生的是因用政府部门名称的账号传播谣言而处以行政处罚。以上我们可以看出,抢注个人姓名,多发生民事法律关系;抢注商标名称和企业名称,既可能涉及民事及行政法律关系,亦可能构成敲诈勒索罪。而抢注政府部门名称,则多为行政法律关系,严重的亦可能构成犯罪。

3微博抢注的危害性

由前文可以看出,微博抢注具有较大危害性。其主要表现在对民事权利的侵害及对社会秩序的危害两方面。

(1)微博抢注对民事权利的侵害。微博抢注可能会对他人姓名权、名誉权、隐私权造成侵害,也可能通过这种方式,使得网民对于企业的产品形象产生误解,对企业利益造成损害。

(2)微博抢注对社会秩序的危害。微博抢注对社会秩序的危害较大,通常发生在注册名人姓名微博或政府部门名称后虚假消息中。公共服务职能的微博名称如果被人随意注册,容易对公众产生误导。

由于名人微博及政府部门微博关注量较大,可信度较高,通常虚假消息后容易造成大范围的传播,并可能因灾害性谣言造成社会的恐慌;政治类谣言使得公众对于国家秩序、政治稳定以及政府的工作产生怀疑和猜测;一些犯罪类谣言,捏造一些骇人听闻的犯罪信息,引起公众愤怒、恐惧,引发公众对政府工作人员的不满等。

这种大范围的传播,会造成极为恶劣的影响,对维护社会的稳定有极不利的作用。

4解决微博抢注相关问题的建议

4.1对于类微博抢注的法律规制

美国国会曾于1999年通过了一项法案,允许商标持有人对域名抢注者提起法律诉讼。但目前尚不清楚该法案是否也适用于Twitter账户抢注现象。美国商标权律师苏珊・维勒表示:“目前美国法律只适用于域名抢注行为,而未涵盖Twitter账户抢注现象。”

事实上,虽然Twitter禁止任何用户使用未经授权的注册商标,但是Twitter并没有建立起相应的识别系统,因此Twitter上主要还是依靠用户的投诉来对用户名称加以限制,也并未产生足够有力的监管办法。

4.2微博抢注问题的管理难点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微博名称的法律地位,它是否属于知识产权、能否适用现有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都是需要解决的问题。如果把其纳入到知识产权框架下,如何把它与其他知识产权对接起来是很重要的问题。同时,由于微博的申请注册是无偿的,那么怎样控制微博的管理成本也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如果保护成本过高,就会造成其他的负面影响。

4.3微博抢注问题的解决建议

(1)增设微博注册、修改的严格程序。首先,在注册微博时,注册人的联系方式应当明晰,除电子邮箱外,可以强制验证电话号码,这能够为异议人联系到账号持有人提供方便。同时,注册微博或修改微博账号名称时,应该有较为严格的程序,对于一些特定的名称不予注册、一些名称需经过验证方可注册。事实上,现在新浪微博对于微博名称已经有所限制,但是也有过犹不及的情形。

名人微博篇7

根据传播学理论,在人类传播模式不断演化进程中,信息的单向传播最终会转化成双向传播,并且交互性与流动性会不断加强。施拉姆提出了“大众传播模式”。这种传播模式是指社会群体中的每个人都是“编码者、释码者、译码者”,人们得到信息后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改造再传播出去,而且是双向甚至是多向的传播,在这一传播模式中,“反馈”这一环节被放大。

微博的传播模式是一种“加强版施拉姆模式”。在施拉姆模式中“信源”这一环节虽被弱化,但实际上信息的最初原型还是掌握在少数人(把关人)手中,而在微博时代,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源,这种情形下的反馈也显得交互性与流动性更强。

因此,进一步加强“反馈”环节对受众的影响就成了微博的发展方式之一,而信息爆炸导致的信息失灵等现象也的确存在,这些现象也确实影响了反馈者的积极性,而社交网络最终应落在“社交”,网络只是一种途径,开展更多的线下活动则显得更为必要。可喜的是,以“微博同城会”等为代表的微活动已经开始兴起,为相对疲软的微博世界注入新活力。

微博与传统媒体:合则两利,分则两伤

由于微博的超新媒体特质,本文提出的“传统媒体”除报纸、电视、广播,还包括BBS等初期网络传播模式。

微博的优点不再多说,而随着其传播范围的扩大,其缺点也暴露无遗:内容肤浅、碎片化、转瞬即逝、真实性差等都在影响着微博的未来。而传统媒体经过历史的检验,已证明其较强的生命力,如各大具有特色的报纸、电视栏目甚至是BBS板块,仍然具有较广泛、固定的受众。尽管受到微博的冲击,但波动幅度并不太大。针对微博与传统媒体平分秋色的看法,许多人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专业人士指出,微博与传统媒体并不应该是竞争的关系,双方之间合则两利,分则两伤。

以新浪微博为例,截至2011年5月1日,已经有超过千家媒体和6000多名媒体从业人员在新浪微博通过官方认证。笔者抽样选择其中50家,如《南方周末》、《重庆晨报》等知名媒体的微博进行观察,发现这些认证微博的内容大多以社会热点为主,且转发、评论数量均稳中有升。就传统媒体官方微博所发表的微博而言,其内容真实性高、数据翔实、信息全面,且具有一定的专业水准,满足了文化层次较高的微博用户的需求,在为其微博赢得知名度的同时,也宣传了该传统媒体本身。

传统媒体驻扎微博已成为媒体新的展现形式。如《德州晚报》、《东莞时报》,开通微博之前仅仅是地方性报纸,但因在数次重大新闻事件报道中视角新锐,版面新颖,引起微博使用者的关注,也大大地提升了知名度和发行量。例如《德州晚报》官方微博发表《德州晚报》足球队约战国足的消息,被新浪转发,立刻成为公众事件,使《德州晚报》快速提升了知名度。

由此可见,微博与传统媒体应坚持“合则两利”的原则,微博借传统媒体的进驻来提高其文化含量,丰富其中所含信息,同时也吸收部分传统媒体的受众;传统媒体借助微博这一平台,提高知名度,从而实现更好的发展。

根据李普曼的“培养理论”,媒介的传播内容归根结底是传播价值观与行为习惯而非单纯内容。因此,邀请传统媒体“入微”、建立受众对象更为精确的“微群”等方式就显得尤为重要。转移传统媒体的“已成受众”、培养自身固定受众,就可以有效加强微博深度,增强“黏性”,留住受众。

意见领袖还需精英化

为了扩大微博影响力,在新浪微博成立之初,新浪公司采用的是一条利用“明星效应”带动形成的“社会化营销模式”。初期进入微博世界的“精英”多为娱乐明星,而随后进驻微博世界的用户们是怀着窥探明星私生活的心理进驻微博的,这就导致了早期微博风气以娱乐八卦为主,长此以往,大众开始对这种风气产生厌倦。

在微博出现疲软现象之后,普通用户和新浪公司都已经发现,人们对信息的需求偏向专业化、深度化。网络媒体看似缺少“把关人”,但一旦进行把关,就可以起到“四两拨千斤”之势。笔者认为在这一点上,以新浪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的操作有待改善。从推荐的微博名人来看,微博名人还是以娱乐明星为主,这使得他们的粉丝越来越多,而由于特殊的链式传播方式,一环套一环,很快人们就会发现,自己的电脑屏幕就会被明星的私生活占据,在趋同心理影响下,想不关注这些都难。如果此时,新浪公司在源头上对那些更具深度、更具内涵的微博用户加以推荐,对娱乐明星的微博稍加遏制,可以预知,微博风气会得到改善,微博“黏性”也将大大提高。

另外,新浪各地商的蓬勃发展,使得新浪加“V”变得轻而易举,从前期比较火的“郭美美”事件不难看出,新浪加“V”,以何种身份进行认证,几乎到了部分微博用户为所欲为的程度。加“V”用户的不断增加,使意见领袖的职能相对弱化,真正的意见领袖会埋没在大海一般的加“V”用户中。

因此,微博的精英化与新浪自身的“把关”,对微博“黏性”的增加有着巨大作用。

当捆绑实名制,微博该何去何从

2011年12月,北京市推出《北京市微博客发展管理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规定》提出,将对微博实行实名制。有人赞成,有人反对,笔者搜索了该时段微博上就这一事件的评论发现,反对声主要来自于高呼“自由”、“民主”的网民们,他们认为,微博实名制将会极大阻碍微博的作用,“人们不再畅所欲言,而是小心翼翼”――这是对微博巨大的打击;而赞成者则从微博欺诈频繁等角度来陈述。

一时间,关于实名制的讨论,在微博上可谓风起云涌。有“第一微博平台”之称的新浪在美股开盘后,股价跌幅高达11%,为15个月来新低。但随后,关于《规定》的详细解读不断增多,“后台实名,前台自愿”被频繁提出,原本反对声“一边倒”的论战开始向势均力敌发展。

尽管实名制能够大大减少微博欺诈事件的发生,但实名制下,所有用户的信息将“无所遁形”。即便各大微博平台一再声明对用户信息保密,但类似用户资料大量泄露的事件时有发生,也衍生出了大量的“微博欺诈”,如此一来,微博实名制将使利用用户信息进行诈骗的不法分子如虎添翼。由此看来,若缺少相关措施,微博实行实名制并非利大于弊。

此外,“后台实名”是否为真名?冒名顶替、借用和乱用他人身份证号进行网络注册的现象普遍存在,《规定》真的能如它提出的美好初衷一般,是“净化网络微博环境”吗?这还有许多问题值得商榷。

当实名制搭上微博,微博该何去何从?笔者认为,事情既没有支持者所说的那么美好,也没有反对者所说的那么糟糕。微博实名制对于网络的净化作用无法抹杀,但同时,仅仅以《规定》来实现初衷还远远不够。《规定》只是开了个头,北京方面将如何出台后续办法与《规定》形成相辅相成的局面,从而推动《规定》往正确的方向上发挥作用,才是决定微博实名制利大还是弊大的关键。

名人微博篇8

一、微博成为省级卫视传播新阵地

省级卫视的微博影响力,已成为目前衡量省级卫视综合实力的一个新标准。目前,大部分省级卫视都建有官方微博,开始进行微博平台上的跑马圈地。从日前新浪微博广场中显示的电视频道看,已经有280多家电视台、60多家卫视频道开通了新浪微博,并且全部加V通过实名认证。在电视频道中,凤凰卫视、湖南卫视、江苏卫视的微博粉丝量多,影响力也比较大。

1.省级卫视竞相圈地“微博”

截至2011年8月2日,湖南卫视的新浪官方微博粉丝量突破157万,排在第一位,江苏卫视的新浪官方微博粉丝量也超过了155万,紧随其后,排在第二位,他们成为电视微博大军的第一阵营;浙江卫视粉丝量突破110万,排在第三位,北京卫视、辽宁卫视官方微博粉丝数超过95万,分别列第四和第五名,安徽卫视官方微博粉丝量超过93万,这几家卫视的微博构成第二大阵营。河南卫视官方微博粉丝量突破83万,名列省级卫视微博影响力第九位,发博数量超过1200条,日更新量也比较大。

微博粉丝量比较多的省级卫视,发送微博的数量也比较多,日更新也比较快。粉丝量排在前五位的省级卫视微博,发博总量都在1800条以上,排在前三的卫视发博总量超过了3000条。

2.微博带动品牌影响

从卫视微博运营现状看,收视率高的卫视在微博上关注度也比较高,形成了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强势卫视善用微博。微博粉丝量代表着卫视的微博影响力。收视率好的强势卫视,有品牌节目的卫视,粉丝量大,发博数量多,宣传效果好;收视不太好的省级卫视粉丝量不多,发博数量也比较少。强势卫视比较善于利用微博,增强影响力,而弱势卫视在微博使用上不太积极,也没有计划性和目的性,微博内容比较随意。

其次,品牌节目带动微博影响。品牌栏目是省级卫视的收视杀手锏,《非诚勿扰》成为江苏卫视微博中出现最多的话题,《2011快乐女声》为湖南卫视微博增加了大量的粉丝,东方卫视的《中国达人秀》也扩展了东方卫视的粉丝团。在省级卫视微博影响力上,品牌栏目带动效果明显,如果缺乏品牌节目,微博关注度也比较低。

第三,弱势卫视发博以预告为主。相比而言,弱势卫视的微博显得原始而被动,发博内容主要以节目预告为主,一条微博全是正文,没有提炼主题和话题,不吸引眼球,影响力也比较小。

3.电视娱乐节目微博活跃

根据新浪微博广场的栏目媒体排行榜的数据,在电视栏目微博的活跃度上,选秀、综艺等娱乐节目明显占上风,而新闻、体育、信息服务类节目的微博活跃度不高。如粉丝量排在第一位的省级卫视节目微博是湖南卫视的《快乐女声》,粉丝量突破280万,遥遥领先其他栏目,《中国达人秀》、《激情唱响》等选秀节目的微博粉丝量比较大。《非诚勿扰》等节目粉丝量也排名居前,发博总量和更新量大,活跃度比较高。

4.卫视微博凸显名人效应

在个人微博使用上,粉丝量大的大部分是明星、名主持人、名企业家等知名人士。电视媒体的个人微博中,名人效应也很显著,知名主播的粉丝量往往超过了一个栏目甚至一个卫视的官方微博。电视主播已经成为一个品牌,起着扩大电视影响力的作用。比如,湖南卫视的知名主播何炅、谢娜的粉丝量已经超过750万人,远远高于《2011快乐女声》、《快乐大本营》等知名栏目的粉丝量,是湖南卫视粉丝量的6倍多。孟非和乐嘉的微博粉丝量超过300万人,也远远高于江苏卫视官方微博的粉丝量。因此,在信息传播上,知名电视主播掌握了更多的受众资源和话语权。

表3 省级卫视部分电视名人微博统计

从电视主播的背景上看,有交叉知识背景的主播更容易受到网友的关注。比如有曲艺背景的周立波、郭德纲,有经济学背景的郎咸平,粉丝量和关注度都远远高于大部分专职的知名主播。目前,一部分知名主播还没有充分发挥微博的作用,以增加自身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二、省级卫视展开微博运营新竞争

新浪、搜狐、腾讯等都推出了微博。微博,可以让一个信息或者话题一夜之间传遍整个互联网的终端,产生强烈的蝴蝶效应。尽管微博在国内出现时间不久,但电视台的微博宣传已经深入到了方方面面,卫视在微博经营策略上各显其能,开始了新一轮的竞争。

1.微博营销增加知名度

通过微博营销,为自身的节目、电视剧造势,成为卫视营销自我的惯用手法。专业化的微博营销已经出现,凤凰卫视、湖南卫视、江苏卫视、浙江卫视官方微博的运作非常专业。在微博版面设计上,体现出了频道包装意识和品牌推广意识,页面有频道标准色和台标,版式是带有卫视背景的logo,在发博格式上采取“主题+话题+正文+视频(或图片)”,带有明显的营销目的。浙江卫视以蓝媒关注、蓝媒互动、蓝剧新、蓝媒选秀等统一格式分类发博,微博内容包括预告、花絮、精彩集锦、选手跟踪等等,涵盖新闻、栏目、活动、电视剧等各个领域,有非常专业的团队在运作。

2.微博互动提升参与度

以综艺节目为代表的电视平台与微博之间的互动形式多种多样,《2011快乐女声》、《中国达人秀》等选秀节目从海选、节目录制到播出、反馈等各环节都有微博的实时互动,网友可以通过微博和直播现场交流。普通的综艺节目也开始采用微博互动,在节目播出的同时专门开设微直播的页面,节目中的主持人、男女嘉宾、幕后创作人员均加入进来,就节目的进行、节目中的现象观点和网友通过微博进行直播和互动,这更像一个创作群体和受众的即时沟通,微访谈和微直播开始在一些娱乐节目中流行。

3.名人效应扩大影响

在微博平台上,利用名人效应,增强节目宣传,扩大品牌影响,成为各大卫视的共识。何炅、谢娜、周立波、孟非、朱丹、张泉灵等一批知名电视主播除了个人信息以外,也大量和节目、频道有关的信息,相关的粉丝微博相互转发,起到了扩大信息传播范围的作用,提升了节目和频道的关注度和影响力。

4.为微博定制节目

随着微博的兴起,观众、电视、微博这三者之间互动更加频繁,一些台开始尝试和微博联手合作定制节目。目前,湖南卫视和搜狐微博合作,推出了第一档微博深度互动节目《好奇大调查》,实现了电视、电脑、手机三屏打通,观众猜谜随时介入节目;江苏台与搜狐微博共同研发了《夜宴微波炉》,网友随时介入话题讨论、与主持人同步互动。

三、省级卫视微博运营亟待建立新系统

“微宣传”、“微营销”、“微话题”已开始悄然流行,卫视频道如何利用好微博这一新兴媒体,拓宽电视的传播渠道,提升品牌知名度和话语权呢?

首先,建立风格统一的卫视各级官方微博系统。卫视要利用好微博,就要建立起各级官方微博系统,并统一包装、统一风格,专业化运作。频道微博、栏目微博、主持人和编辑记者微博应该实名注册,形成屏幕上和网络上的良性互动,适合微博传播的“微宣传”。台内各级领导也应该增强民主意识,加强与内部员工和外部人员的“微交流”。

其次,建立微博集群页面集团作战。微博集群界面是卫视对自身所有人员和栏目的微博资源进行整合营销的很好手段。目前,山东卫视已建立自身的微博集群界面,在这界面里,山东卫视所有的栏目和知名主持人、编导等微博都查询得到,并可点击进入,方便搜索和查看,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效应。卫视建立集群页面,可以形成领导、主持人、栏目、编辑记者等多种形式面对用户的矩阵,通过相互之间转发、关注、评论,形成集团作战。

第三,注重话题营销实现充分互动。微博传播是立体化的人际传播,微博只是形式,是传播渠道,决定传播价值的还是内容。无论是名主播的微博,还是卫视或者栏目的微博,对传播内容要进行亮点的提炼,把对节目、卫视的营销变成社会关注的话题,才能充分提升关注度。另外,要重视观众的意见反馈,分析网民的兴趣点,实现充分互动,不断完善节目制作。

名人微博篇9

―― 本报记者 姜洪军

日前,著名域名投资人蔡某花重金购得域名,曾有传闻说这个域名会被用来做微博网站,他对此否认。但蔡某很重视微博的发展,称做微博就相当于做个人网站,他认为微博在未来一两年会有爆发式的发展。

应该说,蔡某在域名投资方面极具商业眼光,手法犀利,“拣注”联想的的域名,让他“声名鹊起”。据他自己估计,目前他手中拥有的域名价值上亿美元。

蔡某对自己手中的域名估值正确与否,我们姑且不论,但域名领域的行情,却会在他所提到的微博爆发式发展中,迅速下跌。

目前,大量小型企业采用的是“域名+小型网站”模式,这种模式要求企业先注册域名。由于域名系统以英文为主,好一点的名字基本上都在像蔡某这样的域名收集者手中,待价而沽。用户即使注册了一个相对满意的域名,需要解析域名,还要年年续费。此外,用户要建自己的小型网站,虽然已不需要购买服务器,但还要请人构建网站,而且许多这种小型企业网站安全性很低。

大部分小型企业的网站只是介绍自己的产品与服务,花了这么多钱与心血只建这么一个缺乏互动功能的介绍性网站,似乎有些不值。但没办法,别人的公司都有网站,自己的公司不上不行啊!《红鲱鱼》杂志曾登过这样一句话:“未来,我们将不再上网,因为,我们注定会是24小时在线的人”。

而目前正在兴起的“微博+博客+微群”的模式基本上可以解决掉前面提到的问题。

首先,微博可以用中文注册,而且不再受那些被商业利益侵蚀的搜索引擎的束缚,微博名字只要含有小企业目前名字的核心字符,就可以在微博系统中被检索到。

其次,“微博+博客+微群”的应用可一气呵成,小企业可以用微博快速自己的信息,积累人气,而详细的产品、技术或服务介绍可以放到博客中展开。最重要的是,大部分小型企业网站所不具备的互动功能,可以通过微博中的微群功能实现。

名人微博篇10

论文关键词 微博 着作权 侵权行为 微博实名制 虚拟网络平台

一、微博的定义及特征

微博是微博客的简称,是博客的一种变体,兴起于美国,具体来说,微博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的平台,用户可以通过各种客户端组建个人社区,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其内容允许任何人阅读或者只能由用户选择的群组阅读。

微博具有如下特点,使其区别于其他的社交网络:(1)微博草根性更强,广泛分布在各个终端,用户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实现微博的使用。微博用户门槛低,账号的注册和使用都极为简单。(2)强大的媒体融合性:微博不仅仅是140左右的文字内容,图片、音乐、视频等各种媒体都可以在微博上使用。(3)实时性:微博能够演绎实时现场,现代即时通讯功能的强大。(4)开放性:微博用户可以关注他想关注的任何拥有微博的人,微博用户也可以被任何拥有微博的人关注。微博的开放性是其他即时通讯工具所无法比拟的,微博内容一旦发表,就可能会被任何人阅读、转载、评论。

二、着作权与微博着作权

(一)着作权

着作权也称版权,是指作者及其他权利人对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享有的人身权和财产权的总称。需要明确的是着作权要保障的是思想的表达形式,而不是保护思想本身,在保障着作权人私人的财产权利益的同时,也要兼顾文明的累积和知识的传播,算法、数学方法、技术或机器的设计等都不属于着作权所要保障的对象。

(二)微博着作权

微博是否拥有着作权,学界尚存争议。判断微博是否享有着作权重点就是确定该微博是不是作品。微博作为实时信息沟通工具大多是对个人生活、学习、工作的记录,包括自己拍摄的照片、视频等。理论上来说都是作者独立创作的,但独立创作并不等于这些微博都可以称之为作品。只有具有独创性,这些微博才能称为作品。在微博中,除了我们日常生活的记录外,还存在着各种形式,例如:微小说、微诗歌、长微博等。其中不乏由作者经过精心构思创作出来的,表达了一定的思想感情具有独创性的作品。当然,140字的微语录也有许多是博主精心创作的原创内容,表达了博主的所思所想,此类微语录也应当享有着作权。因此,微博中存在着作权,探讨微博着作权还是有进行必要。

三、微博中主要着作权侵权行为

微博着作权侵权类型多样,各类主体的着作权都有可能受到侵犯,然而由于法律常识的缺乏,部分主体无法意识到自己的权利受到了侵犯、自己的行为侵犯了别人的权利。因此针对着作权侵权类型需要进行一定程度的区分和明确。下面是从三个主体的角度,对微博着作权的侵权行为进行区分。

(一)微博用户

微博用户是微博中最活跃的因素,也是支撑起微博运营最核心的力量。具体来说,微博用户侵犯他人微博着作权的行为主要有一下几种:

1.署名权。署名权是表明作者身份,在作品上署名的权利,微博用户对自己的作品拥有署名权。微博领域内,署名权被侵犯的情况较为常见,例如:微博用户在没有标明作品作者的情况下,擅自发表或转发微博。作为运营商,新浪就因用户在微博上内容被抄袭而经常接到投诉。

2.作品复制权和信息网络传播权。浙江首例微博着作权侵权案便是针对作品复制权和信息网络传播权两项权利展开。具体案情如下:宁波某化妆品公司,在未经甲公司授权的情况下,在其新浪官方微博中采用了甲公司享有着作财产权的摄影作品并用于商业用途。因此甲公司向法院提讼。此案件经审理认为,被告侵害了原告享有的作品复制权和信息网络传播权,应承担法律责任。

3.发表权,即决定作品是否公之于众的权利。例如,微博用户如果在没有经作品原作者的许可之下,擅自将还未公开的作品在微博上公之于众。新浪公司的法律部门曾表示,有不少喜欢体育的用户未经许可在微博中NBA比赛的视频,这样的行为引来了数百条NBA的投诉。

4.保护作品完整权,即保护作品不受歪曲、篡改的权利。在思想自由、言论自由的当今社会,人们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品位,许多博友更是根据自己的喜好,对某些作品改编后拼凑上传,并以原作品的名称上传网络,当人们都认为该作品就是原作品时,原作品早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了,这样的行为就造成了对原作者着作权的侵犯。

(二)网络运营商

微博运营商,是指提供互联网服务的电信运营商。微博运营商的侵权类型分为两类,一类是直接侵权行为,例如:不同的微博运营商之间借助网络技术进行抄袭;另一种情况是间接侵权,网络服务商明知或应知网络用户侵犯他人合法权益,未提前予以禁止或事后未采取必要措施,导致权利人合法权益受损,此时网络服务提供商承担的是间接侵权责任。

(三)其他侵权主体

1.改编权,即改变作品,创作出具有独创性的新作品的权利。郭德纲曾创作名叫《屌丝青年》的相声,演出后被发现其中有些段子摘自微博,此消息公布后,郭德纲郑重道歉,并表示自己将重新创作《屌丝青年》2.0版。在此例中,郭德纲的抄袭行为构成了对原作者着作权的侵犯。

2.发行权,即以出售或者赠与方式向公众提供作品的原件或者复制件的权利。其他主体通过电影、电视、小说等各种形式,将微博中的内容,整理发行,构成了对原作者发表权的侵犯。例如某博主喜欢做菜,每天都会将当日的菜谱放到微博上,收获了不少评论和转载,某出版社认为这些菜品很有卖点,便将其菜品出版,并从中获利,此出版社的行为便构成对原博主发行权的侵犯。

3.署名权,其他主体侵犯署名权的情况基本同微博用户侵

犯署名权类似。出版商、电台、编剧或者其他主体使用微博中的内容,却未注明原作者,或者直接将他人名注于其上,即构成对原作者署名权的侵犯。

四、微博着作权的保护措施

面对种类繁多的侵权类型,怎样对权利进行合理有效的保护,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网络侵权具有很强的特殊性,要能够解决此类问题,在保持原有传统方式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提出与微博相契合的解决措施。

(一)完善立法

对微博作品的立法保护是最彻底、最有效的保护。首先,我国还尚未建立网络着作权保护的相应制度,面对微博的急速发展,急需出台一部较为完善的网络着作权单行法。其次,要进一步完善现有的法律规范。《着作权法》是保护着作权方面的基本法,在完善保护基本权利主体的着作权的同时,还应该明确微博作品的地位,给微博作品一条维权渠道。“曾有微博投票结果显示,四分之三的投票网友表示支持在《着作权法》的修改中增加保护微博版权的条款。因此完善立法不仅是大势所趋,更是民意所向。”

(二)微博实名制

由于微博匿名性导致博友身份不明,在发生侵权问题时,难以进行保护。针对这一现实问题,许多学者都提到了微博实名制问题。新浪、搜狐、网易等各大网站微博都在2012年3月16日全部后台实行实名制,如果未进行实名认证的微博老用户,将不能发言、转发,只能浏览。

“技术层面的限制和保护是维护微博着作权的关键措施。推行实名制便是技术手段中最为有效的方式。”实名制使在微博上的发言与博主本身的名誉相连接,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遏制的作用,同时在侵权行为发生后,也方便了权利人寻找侵权人。实名制同样存在不可忽视的问题,如若微博运营商操作不当,就会导致网民身份暴露、信息泄露,产生不可逆转的损失。因此,微博运营商面临的困难的既要对网络实名制进行推广,还要做好用户信息保密制度,以使微博用户得以真正安心。

(三)微博案件网上审判平台

设置虚拟网络平台,进行网络仲裁或者审判。网上仲裁,就是指仲裁程序的全部或主要环节,均在网上进行。网上仲裁庭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电子邮件、网上聊天室系统等),将位于不同地区的当事人和仲裁员联系在一起,由当事各方陈述其各自的观点,仲裁庭的合议以及仲裁裁决的作出和传递,也在网上进行。微博话题争议相较于其他民事、刑事案件的审判和仲裁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普通的法院审判不仅对法院本身具有一定的难度,对当事人来说也是耗时耗力,许多被侵权人可能会因为程序的复杂而放弃维权。设立网上仲裁庭,不仅能够提高仲裁的效率、减轻普通法院的压力,还能够提高民众的维权意识,使得权利受侵犯者的权利能得到保护。

(四)微博着作权集体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