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下湖湘名人著述译介研究

时间:2022-10-22 10:40:21

传播学下湖湘名人著述译介研究

摘要:魏源等近代湖湘名人著述是湖湘文化、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的宝贵财富。本文从传播学视角,对魏源等近代湖湘名人著述国外译介的主体、内容、途径、受众、效果等进行了述评,希望对中国文化成功“走进”世界提供一些启示。

关键词:近代湖湘名人;传播学;译介;湖湘文化

一、引言

魏源、郭嵩焘、黄兴等近代湖湘名人以自己的思想和实践,深刻影响了近代中国及其与外部世界的交往,在中国近代史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的著述是湖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的宝贵财富。当前社会背景下要求大力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发中国精神,展现中国风貌。从国际传播的角度,这些近代湖湘名人著述在国外的译介情况怎么样,有什么特点?就相关情况进行梳理和述评,对促进湖湘出版物、中国出版物的海外传播应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尹飞舟(2006)、蒋坚松、曹波(2006)和蒋洪新(2006)等学者对魏源、郭嵩焘、黄兴等近代湖湘名人与国外的交流及其影响力进行了探讨。满丹南、李海军等学者(2016)对《海国图志》的首次英语译介进行了述考。根据拉斯韦尔(HaroldLasswell)“5W模式”(1948),传播过程包含五大基本要素,即谁通过什么渠道对谁说了什么取得了什么效果。在国际传播中,“5W模式”对应了译介模式中的译介主体、译介内容、译介途径、译介受众和译介效果。译介的主体、内容和途径直接影响着译介的受众和译介的效果。

二、译介主体述评

译介主体指翻译活动的策动者和翻译工作的从事者,既可以是组织机构,也可以是个人或团队。近代湖湘名人著述译介主体的国别主要分布在美国、英国、日本、法国、德国和俄罗斯等国家,其中有一些为华裔美国学者,但纯本土学者比较少见。译介主体一般为外交官、汉学家、历史学家和感兴趣的研究者,他们一般都在中国有过较长时间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的经历,受过良好的教育,双语基础好,精通中国文化。其中,像美国的裨治文、恒慕义和德国的郭士立等都在中国有过多年的经历,后来他们又成了知名的汉学家;英国的威妥玛在中国从事外交工作,后专心研究汉学,也成了著名的汉学家;哈佛大学教授费正清是著名历史学家;徐中约、陈其田、薛君度和邓嗣禹则是华裔史学家和汉学家;W.J.黑尔在中国工作、学习和生活了多年。

三、译介内容述评

翻译是不断作出选择的过程。译介时或译介前,译介主体经常需要做选择题:翻什么,不翻什么;翻译哪些内容,舍弃哪些内容。译介主体必须凭着自己的认知和经验,听从自己内心的呼唤,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哪些内容符合自身的需要,哪些内容是读者亟需的或感兴趣的,因而会受到读者的青睐,哪些内容对于自己的目标读者没有意义。从魏源等名人著述的译介现状,我们不难发现,其译介内容包括两类:言论和观点;作品和文稿。对几位名人言论和观点的译介散见于以下三类文本。其一,《清代名人传略》、百科全书中对几位名人的生平、经历、著述的简单介绍和评论。其二,一些以名人为中心的研究著作,如李欧娜的《魏源与中国海洋世界的重新发现》。这些著作以重大事件为背景,选用了大量的中外史料,从特定视角比较详细的叙述和评价了名人的事迹和功过。其三,当中涉及名人的研究著作,例如,徐中约、周锡瑞和芮玛丽等人的著作。几位名人的一生著述无数,体裁不一,其作品和文稿包括编著、专著、日记、奏稿、书信、电文、诗歌和杂文等,但从现有的译介看,对这几位名人的作品的译介非常零散,很难看到对某一位名人作品的系统译介。魏源作品的译介主要集中在他的《海国图志》和《大清圣武记》。《中国丛报》中刊载了两篇相关的书评和《海国图志》中日本部分的译文,这二本书在日本的译介却是相当充分。郭嵩焘的日记通过傅乐山(J.D.Frodsham)编译的《中国第一批外交官:郭嵩焘等人的西方之行》,得到了比较充分的翻译。可见,对几位名人著述的系统译介至今非常少见,已有的译介内容或为个别作品,或为部分章节,或为文稿摘译,或为部分言论与观点,系统完整的译介并不多见。但正是这种看似不够系统的零散译介,却不知不觉地走进了目的语世界,这与我们很多有组织的、成体系的经典外译活动形成了巨大反差。

四、译介途径述评

译介途径是指主体传播文本信息、受众接受文本信息的途径和渠道,一般包括书籍、互联网、电视、报刊、广播等。传播行为得以实现必须依靠有效地媒介和物质手段,不同的译介途径会影响传播的深度和广度,其传播效果可能有很大的不同。为了提升传播效果,主体一般会选择受众喜闻悦见的、影响面广的、形式多元的译介途径。以对魏源著述的译介为例,《中国丛报》当时的发行方式为销售和赠送相结合,读者对象主要是在中国(商人和传教士)、美国和欧洲的西方人士。其发行量在当时已是不小,以1834年为例,《中国丛报》在中国的发行量是200册,美国160册,英国40册。更重要的是,《中国丛报》的赠送对象包括《北美评论》(NorthAmericanReview)和《西敏寺评论》(WestminsterReview)等著名杂志在内的多家西方杂志,《中国丛报》上的内容常常被转载和引用。《中国丛报》已经成为当时西方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自然它也就成为了魏源及其作品在美国和欧洲的重要译介桥梁。另外,魏源之所以在日本的影响力如此之大,就是因为当时的日本对外关系日趋紧张,而他的《海国图志》和《大清圣武记》正好满足了日本需求,处理与美英法俄等国关系之急需。再如徐中约(ImmanuelC.Y.Hsü)的《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1970),曾获得美国加州“共和奖”,之后几乎每五六年有一新版。在1978年牛津大学出版社纪念建社500周年(1478-1978)发表的文告中,被列举为几十本名著当中的一本。迄今为止,该书仍是美国本科学生学习中国近代史必读的书。单从译介方式看,报刊的传播时效短,但传播速度快;百科全书和人物传略使得感兴趣的人可以随时查找;人物传记传达的信息较多,影响更具有针对性;译著更直接地反映原作者的思想,影响往往更系统;成立人物基金会的“薛君度模式”对人物及其著作进行研究和译介,持久而影响深远。

五、结语

如上所述,译介主体的影响力和水平将左右译介的广度和深度,译介内容是否为目标读者所需或所关注也将影响译介的效度,而译介方式往往决定了影响力的时效性和目标群体。译介主体、译介内容、译介途径与译介受众相互依存,相互关联,共同直接作用于译介效果,而译介效果反过来又会影响译介主体、译介内容、译介途径和译介受众的选择与调整。近年来,国家积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我们从近代湖湘名人著述的译介情况,应该可以得到一些有用的启示,正如沈清松(2018)所言,要走向陌生人的心灵,就要以己心推之,要讲别人能听懂的话,要适用于别人,适用于别人的脉络,适用于大众和社会。

【参考文献】

[1]蒋洪新.大江东去与湘水余波[M].长沙:岳麓书社,2006.

[2]蒋坚松,曹波.近代湖湘名人与世界[M].长沙:岳麓书社,2006.

[3]满丹南,李海军,赵碧,李洁薇.《海国图志》在英语世界首次译介研究[J].武陵学刊,2016(5):120-123.

[4]沈清松.中国文化如何走出去?

[5]尹飞舟.海外湖湘研究[M].长沙:岳麓书社,2006.

作者:邓天文 邓勤 单位:中南林业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