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征信十篇

时间:2023-03-22 12:55:57

个人征信篇1

1、目前查询个人征信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查询,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网上查询。

2、用户携带好本人有效的身份证件以及复印件到所在地的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进行查询。

3、通过“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官方网站查询。打开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的官方网站,在网站首页找到“互联网个人信用信息服务平台”,点击进入;然后根据页面提示注册并登陆,注册时需要填写个人相关信息;登录成功后,点击“申请信用信息”选项,进行个人信息验证,验证有银行卡验证、数字证书验证和问题验证三种类型,验证过后,通常央行会在第二天将征信查询的验证码以短信方式发送到用户手机上,用户只需要将短信验证码输入,即可查询到自己的个人征信记录情况。

(来源:文章屋网 )

个人征信篇2

2015年年初,人民银行要求8家民营机构遵照征信业相关法规进行准备,为其正式涉足征信行业打开大门。可以预见,阿里、腾讯、中诚信等民营机构的“转正”,将与央行征信机构优势互补,并成为征信行业的生力军。

目前,我国零售、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等业态快速发展,小微企业信贷需求愈加强烈。但是,传统的央行征信体系已经无法满足业界需求,亟须新生力量加入。首先,央行征信体系的数据采集源于正规金融机构,并不涵盖非正规金融、通信、零售等机构的相关信用数据。其次,央行征信体系基于金融机构与客户的信贷交易,不涉及客户之间的商业信用和个人信用。最后,由于绝大多数小微企业无法在正规金融机构获得贷款,他们的信用情况无法在央行征信体系中得到反映。而异军突起的民营征信机构,恰好擅长于上述领域的信息捕捉。比如,芝麻信用依托淘宝网、支付宝和阿里云技术,可以为5亿注册账户和约4000万的中小微企业提供征信服务(在得到用户授权的前提下);腾讯的账户覆盖率超过8亿人,可以通过大数据技术对相关信息进行整合,从区别于传统信贷的视角构建新型信用指标;前海征信则可以借助平安系的集团力量,整合客户的银行信贷、网贷、证券交易、保险交易等数据,建立个人综合信用评估。此外,中诚信、卡拉卡等机构也具有独特的征信渠道和模式。因此,在有效的行业规范下,民营征信机构将“各显神通”,有助于我国多层次征信体系的形成。

在国际上,日本采取行业协会主导的会员制征信模式,欧洲国家与我国当前的情况相似,主要由央行负责征信体系构建。但是,征信体系最发达的美国,则采用市场主导型的征信模式。标准普尔、穆迪等国际一流的信用评级组织大都诞生于此。其行业宗旨是“成为给参与信用交易客户提供消费者信用信息的、客观的第三方机构”。它们以商业征信公司为主体,实行现代企业治理制度,产权性质皆为民营。放眼观望,就长期而言,世界各国的官办征信机构都有被民办机构逐步替代的趋势。同时,民营征信机构也更有优势、更有动力在国际市场上展开跨国并购,形成规模优势。

需要指出的是,美国的民营征信体系是一朵带刺的玫瑰――可以不用个人授权,即展开信用数据采集与整合。只要能够服务于金融机构的信贷决策和风控管理,不管是正面信息还是负面信息,都可以直接采集。这一点,恰恰是国内公众所担心的焦点问题――“我的隐私”会不会浑然不知地成为“他人财富”。特别是在信息化、网络化时代,很多隐私信息的法律边界十分模糊,在信息不对称、谈判能力不对等的情况下,普通居民的相关权益可能会受到侵犯。解决此问题的核心环节在于,构建起与民营征信体系发展相适应的法律和监管框架。在美国发达的民营征信体系背后,仅个人征信领域就有17部成熟的法典,这也是民营征信体系高效运行的基石。目前,我国“转正”进入备战状态的民营征信机构只有8家,相关法规也只有2部。在未来的行业发展中,唯有法律体系及时地修整和完善,才能有效控制“不愉快”事情的发生。

无论如何,民营机构正式进入征信体系,都是我国金融市场化改革的一个里程碑事件。就像P2P、众筹等新兴金融模式一样,我们不可能要求它在诞生之初就显得完美无瑕。不难想象,随着我国金融自由化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逐步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国内民营征信机构将会逐步迎来属于自己的春天。(作者为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博士后)

个人征信篇3

一、加强理论学习,自觉践行科学发展观

加强理论学习,是确保征信管理工作朝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指向明灯,是提高工作效率,实现工作目标的根本保证。在工作中,我时刻关注理论发展的新动向,以先进理论指导具体工作。在总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讨论会上,精心准备,总结交流心得体会,得到领导肯定。结合征信立法工作,加强调研,在调研中深入实践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机关党委将本人撰写提交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开创征信管理新局面系列调研”之《征信立法研究报告》作为人民银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调研报告推荐给中央国家工委。

二、积极参与制定《征信管理条例》,已获行长办公会专题讨论原则通过

积极推动出台《征信管理条例》,一直是近年来总行征信管理局的重点工作之一。经过前几年的探索和积淀,征信立法的条件正越来越成熟。根据国务院法制办2008年1月向国务院上报的《关于社会信用体系法制建设专项工作的工作安排》,总行于年内向国务院法制办上报《征信管理条例(送审稿)》。总行领导运筹帷幄,果断决策,全局上下协同作战,殚精竭虑,《条例》的立法工作正稳步加快推进,现已取得重大进展。

本人全程参与了《条例》的制定。先后参与了对地方信用立法、信用服务市场及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等情况的调研,直接执笔或参与撰写了相关调研报告;多次对征信的概念内涵、行业发展模式、业务种类、业务管理方式、许可条件等问题进行了较系统和深入的探讨;根据国务院新“三定”方案对人民银行征信管理职责的调整,对2002年上报国务院的《征信管理条例(代拟稿)》及近几年来形成的数个条例草稿进行了认真研究;多次参加了征信管理局、条法司以及国务院法制办等部门组织的征信立法专题讨论会及内部改稿会;积极听取和学习了有关专家、学者对《条例》制定中诸如征信的概念和边界、征信管理的出发点、征信立法亟待解决的问题以及征信管理的手段、方式等诸多重要议题的意见和建议;较准确地领悟和贯彻落实了总行领导的有关指示精神,所提意见较好的被《条例》采纳吸收。12月5日,《征信管理条例》已经行长办公会专题讨论并原则通过。

三、根据立法工作需要,着力就相关重点征信法律制度进行专题研究

一是开展了地方信用立法的调查。为理清征信体系建设与地方信用体系建设的关系,参与完成了《地方征信立法的分析与评价》研究报告;二是对我国征信业发展模式进行了探索性研究。撰写了《论我国征信发展模式——以征信产品的公共属性为视角》,得到局领导好评;三是为摸清各类征信机构的市场定位、经营状况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研究设计促进征信服务市场发展的制度措施,完成了《关于我国征信市场发展状况的报告》,签报苏宁副行长,并送条法司、人事司阅;四是通过国际金融公司了解国际数据跨境流动与保护问题的做法,组织重点出口企业和相关商业银行召开座谈会,就征信数据跨境流动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进行了研究,并结合美国、欧盟处理征信数据跨境流动的经验,完成了《欧美数据跨境流动比较研究》。《关于我国征信市场发展状况的报告》和《欧美数据跨境流动比较研究》两篇成果入选征信管理局即将出版的《征信管理专题研究报告》和《世界版图下的征信业——十五个国家和地区征信法律制度比较研究》两部书稿,目前两部书稿已交金融出版社审稿;五是借鉴国外征信立法经验,采它山之石以攻玉,在处领导的直接指导和亲切关心下,组建了国外征信理论与实务研究小组,完成了《美国平等信用机会法研究与启示》,被《参阅件》采用。

四、积极关注征信系统运行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根据领导指示,提出完善建议

根据局、处领导的指示,本人密切关注征信系统和征信市场管理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就商业银行合规使用信用信息、个人异议受理及处理情况、征信诉讼等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密切跟踪有关有关诉讼案件,向有关分支行提出了妥善处理诉讼案件的建设性意见;直接与当事人积极友好地沟通,宣传有关政策,化解纠纷,妥善处理了公民来信和投诉事件;根据苏行长对征信中心《关于个人征信系统异议处理流程及解决其中存在问题的请示》的批示,研提了意见和建议签报苏行长;为尽快建立涉及人民银行分支行征信管理部门、征信中心和商业银行关于异议处理、投诉、诉讼情况的报告制度,完成了《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建立个人征信异议处理、投诉和诉讼案例报告制度的通知》的签报,近期即将以行发文。

五、其他工作

一是日常公文办理。本年度较高质量地办理办结签报、会签文件、请示件、通知、公民来信等各类公文数十件,提高了公文处理水平;二是认真办理全国人大和政协委员提出的与征信管理工作有关的议案、提案和建议;三是着手研究《条例》出台后的释义和有关配套制度建设。如制定《征信机构管理暂行办法》,对不同类型的征信机构明确准入及监管措施,健全市场退出机制,又如按照征信分类监管的原则,借鉴国际经验,制定一系列征信机构业务操作规范及指引,规范征信机构经营行为,再如制定征信活动异议处理规程,明确征信投诉、举报处理程序,切实保护信息主体的合法权益等;四是多次参加征信管理有关的培训班和研讨会,提高了征信管理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

个人征信篇4

个人征信是指依法设立的个人信用征信机构对个人信用信息进行采集和加工,并根据用户要求提供个人信用信息查询和评估服务的活动。个人信用报告是征信机构把依法采集的信息,依法进行加工整理,最后依法向合法的信息查询人提供的个人信用历史记录。

信用报告目前主要用于银行的各项消费信贷业务。随着社会信用体系的不断完善,信用报告将更广泛地被用于各种商业赊销、信用交易和招聘求职等领域。此外,个人信用报告也为查询者本人提供了审视和规范自己信用历史行为的途径,并形成了个人信用信息的校验机制。

目前我国公民的信用记录主要用于从事银行或者相关机构的信贷业务对借款人考核,个人征信收相关因素的影响,例如信用卡没有按期还款、某个账户的贷款有逾期现象、或者个人信用卡和贷款账户太多等都会影响个人征信记录。

(来源:文章屋网 )

个人征信篇5

如果是银行的个人贷款,一般会在申请时和逾期时上征信,若是网络个人贷款,一般是在贷款逾期后上征信。具体上征信的时间不同的机构可能不一样,借款人可以联系贷款机构进行咨询。

(来源:文章屋网 http://www.wzu.com)

个人征信篇6

[关键词]征信 个人征信体系模式 私营征信体系 公共征信体系

一、引言

目前各国征信体系,在征信主体、发展模式、法律框架等方面,都存在巨大的差异,不同的征信体系,其特点和优劣各有不同。当今国际上较流行的个人征信模式主要有两种:私营征信体系和公共征信体系。由于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经济基础各不相同,因此信用体系的构建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必须根据本国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发展模式。

国内外专家学者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在征信体系发展模式方面:卡罗・奇萨(2004)对比了公共征信与私营征信的优劣,提出公共征信主要有三点优势:第一,能覆盖各种情况,覆盖面比较广;第二,能提供高质量的信息,并能对总体有清晰认识。第三,公共征信机构可以提供长期而且稳定的服务。罗伯特・开普勒(2004)提出:公共征信机构与私营征信机构,并不是相互取代的关系,而是可以高效率共存的互补体。这样,不但可以全面地满足市场需求,而且还可以促进市场竞争,促使征信机构提供高效、高质量的服务。他同时提出,在公共征信和私营征信共存的情况下,完善的法律环境和监管框架是保障两种模式有效运转的关键。任兴洲(2004)认为,公共模式更加有利于保护系统的信息安全,能较大程度地保护个人隐私,而私营模式则主要在于其市场化程度较高、市场空间大、服务范围广,有利于在更大范围内提供信用调查和咨询服务。

二、两种模式的比较

1.私营征信体系

私营征信采取市场化的运作模式,主要存在于美国、英国等国家;公共征信则存在于大部分的欧洲国际,如法国、德国等。美国的个人信用征信体系是第三方独立征信机构的运作模式,即由工商企业、征信专业公司和授信机构共同发挥作用,以独立且市场化运作的征信服务企业为征信主题。总的来说,个人征信局的数据提供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来自于提供消费者信用工具和服务的金融机构(包括商业银行)和其他授信机构。(2)处于第三方地位的数据处理公司,主要搜集有关消费者社会经济行为的数据。比如估算消费者的收入和估算消费者的消费形态等等。(3)与消费者寻求贷款过程中发生的查询行为相关的数据。(4)个人征信局的最后一类数据来源是所谓的公共记录。这里的公共记录指的是政府机构掌握的而且对公众开放的政府数据或记录。必须指出的是,只有与个人经济行为相关而且对公众开放的数据,才会被个人征信局采集和使用。

2.公共征信体系

欧洲中央银行行长委员会(the committee of Governors of the ECB)将公共征信系统定义为:“一个旨在向商业银行、中央银行以及其他银行监管当局提供有关公司及个人对整个银行体系的负债情况信息的信息系统。”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各国的公共征信体系虽然在细节上有所差别,但总体来说,在机构安排、搜集数据种类以及对参与的金融机构提供信贷数据的典型政策方面,都有着许多共同特点。公共征信最典型的代表有法国、德国、比利时等国家。

多数公共征信机构由中央银行或银行监管机构设立,作为中央银行的一个部门,而没有私营机构参加。征信机构的运作也不采取市场化的运作方式。欧洲的公共征信系统通过各自的中央银行管理,为金融监管而服务。多数欧洲国家都采用公共征信体系,比如以德国、法国为代表的一些欧洲国家采用中央信贷登记进行公共征信。这些国家中央银行建立中央信贷登记系统,主要是由政府出资,建立全国数据库的网络系统,征信加工的信息主要供银行内部使用,服务于商业银行防范贷款风险和央行金融监管及货币政策决策。公共征信体系下,处于中央银行监管之下的所有金融机构必须强制性地参加公共征信系统。管理公共征信系统的规则是通过法规确定并严格被执行的,而不是像私营征信那样,由参与者之间通过合同和协商的方式来确定。这也是公共和私营两个征信系统最主要的差别之一。公共征信机构通过强制手段获得数据,被监管的金融机构通过法律或决议被迫强制报送数据。因此对大多数公共征信机构来说,最大的(有时甚至是唯一的)数据来源是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只有被授权的中央银行工作人员和报送数据的金融机构才被允许进入公共征信系统。由于欧洲公共征信系统具有强制性特征,因此惩罚措施对与参与者的约束和整个系统的良性运转起着很关键的作用。根据世界银行的调查,在欧洲的公共征信系统下,行政惩罚措施对未提供数据或未提供正确信息的金融机构始终具有很强的威慑作用,通常情况下,金融机构都能定期准确地提供信息,惩罚就很少实施。

通过以上两种模式的介绍,我们可以发现两者互有优劣。私营征信模式和公共征信模式的两种征信体系在设立目的、运作方式、法律体系以及监管等方面有很大的差异。私营征信模式以满足信用市场需求为目的,采用商业化的运作方式,能够提供多样化的征信产品。公共征信模式主要为政府的金融监管服务,以强制性的规定采集数据,在数据方面也有很多限制。在很多文献中,两种个人信用征信体系之间是相互替代的关系。但最近的研究发现,这两种个人信用征信体系并不是简单的替代关系,而是可以同时共存,相互补充的。究竟要采取哪种模式,这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程度、社会和法律背景有很大的关系,没有一个万能的模式,而要根据各自的不同情况而具体问题具体对待。

三、我国个人信用征信体系模式的选择

一国个人征信体系模式的选择并是要根据各国的国情而定的,与一国的法律、文化背景有关。从发展目标看,我国个人征信应该是市场化运作模式,即在个人征信产业中引入竞争机制和私营经济实体。在个人社会联合征信体系下,社会对个人信用产品的需求是多样的,采取私营征信模式可以提供各种不同的个人征信产品,满足社会需求。私营征信模式下市场和竞争是调节的主要手段,通过优胜劣汰,可以逐渐形成一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个人征信公司,培育中国自己的征信业。私营征信模式的缺陷在于数据覆盖面较窄,同时也比较容易侵犯个人的隐私权。在个人社会联合征信的环境下,大量的基础数据被分散于各个政府部门中,目前尚没有法律明确规定政府部门必须公开其数据。这种情况下,私营征信机构的数据来源也是十分困难。

综合国际经验和我国的实际情况,我国个人信用征信体系的发展可以采取私营和公共共存的模式。这样做至少有3个好处。首先,在目前我国个人信用征信体系尚未建成的情况下,依靠政府力量可以在短时间内建立起大型且覆盖面广泛的基础数据库,这是私营经济的力量无法比拟的;其次,政府建立基础数据库,可以利用行政手段从各政府公共部门强制性获得个人的基本信息数据,从而避免了私营征信机构在获取基础数据时的弱点:第三,基础数据库阶段的公共模式可以更好地保护个人和金融机构的隐私和机密,尤其是在目前我国个人征信立法几乎空白的情况下,防止信用信息被滥用。

在个人征信增值服务的环节则可以考虑采取私营征信模式,引入多种经济成分,培育市场竞争机制。社会对个人征信产品的需求是多样化的,因此在建成基础数据库的前提下,在信用产品的深加工和增值阶段,则应该使用私营和市场化的运作模式,以满足个人征信市场多样化的需求。在信用增值服务阶段,私营机构不需要再从分散的各个政府部门采集数据,而可以直接从建成的基础数据库中获取原始数据,当然数据的获取是有代价的。获取原始数据后,私营征信机构可以根据自己的市场定位,运用自己的评价模型,或者将原始数据和自己掌握的其他数据综合到一起,开发各种不同的信用评分产品。个人社会联合征信由于涉及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其功能也不再局限于为金融监管服务,因此更适合于采取市场化的私营征信模式。但在中国目前的情况下,完全依靠私营征信模式建立个人信用征信体系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必须先从以公共模式为主,适当引入民营资本做起,逐步过渡到以私营征信模式为主、市场化的运作方式。

四、在我国建立个人征信体系的意义

在我国,建立征信体系是防范金融风险的重要途径。我国的市场经济建设要求有良好的个人信用环境,而在个人信用环境的建设中,征信机制的建立是其核心内容。在我国建立个人征信体系具有以下现实意义:

1.调查验证他人的信用,使赊销、信贷活动中的授信方能够比较充分地了解信用申请人的真实资信状况和如期还款能力;通过信用信息的传输来降低信用信息不对称的困境,从而约束市场交易各方的行为,使授信方的风险降到最低。

2.节约交易成本。征信是由专门的征信机构负责对个人的信用状况进行调查评定,专业征信机构的出现是社会分工的必然结果,有利于提高社会运行的效率,节约单笔信用交易的成本,减少社会和个人时间成本。

3.个人征信系统的完善还起到对失信者的惩戒及提高社会信用观念的作用。由于征信机构掌握的信用信息覆盖面广,信用结果的传播速度也快,失信惩罚机制的作用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使个人认识到守信的重要,失信获得的利益是暂时的而经济惩罚则是长期的、广泛的。征信还可以起到一种无形的导向作用使信用变成一种潜在的经济资源,信用报告可以成为政府、企业或个人进入信用社会的一种资格证明,成为从事契约活动的通行证,从而对个人的行为起到制约和规范的作用,提高全社会的信用观念。

参考文献:

[1]王小奕.世界部分国际征信系统概述[M].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

[2]钟楚男.个人信用征信制度[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

[3]曹红丽.论中国个人征信体系建设[J].集团经济研究,2007,(19).

个人征信篇7

关键词:大数据征信;保护;个人信息

一、大数据征信的概念与发展

大数据征信是指对海量在线交易记录、社交网络数据等个人的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并运用大数据分析和刻画出信用主体的违约率和信用状况,进而控制金融信用风险。解决了传统征信因信息分散导致的采集成本高,效率低下等问题,与传统征信天然互补。由于大数据采集的覆盖面广、信息维度丰富,评估个人信息的信用风险全面而广泛,成为互联网金融和众多相关行业的基石。

二、大数据征信中个人信息安全保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由于互联网征信企业极度依赖于大数据技术的收集与分析,一切信息皆信用,使得个人信息的安全性受到了空前挑战和威胁。近年来违法倒卖、泄露个人信息事件屡见不鲜,极大地影响了社会正常的经济秩序。由于个人信息在我国立法中仍处于薄弱环节,相关法规的制定存在较大的不足与滞后,商业化的大数据征信可能会成为侵害个人信息的工具,需用法律手段加以规制。

(一)立法保护滞后于现实需要

我国目前尚未出台专门的个人信息保护法,尽管个人信息安全保护不断出现在各种法律法规、司法解释中,但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过于分散且层次效力不一,在实践中缺乏可操作性,无法满足当前对个人信息保护的高质量法规的需求。现行的《征信业管理条例》与大数据征信的发展不适配,对于大数据征信中个人信息的采集、整理、保存、加工和公布等环节缺乏明确的界定,条例规范范围过于狭窄,对于涉及网络个人信息保护问题未作出合理规范。

(二)征信信息泄露严重监管缺乏

大数据征信涉及大量用户敏感信息,随着越来越多的数据被采集利用,用户面临着面临的信息安全风险变得更加严峻。与普通个人信息相比,征信信息由于价值和敏感性,泄露的危害更为严重。当前信息泄露已经形成产业链,数据黑市犯罪成本低利润高。再加上互联网征信公司内部管理制度不完善,存在业务操作和人员道德双重风险,近年来许多互联网公司人员存在监守自盗的风险,例如京东泄露了12G的用户数据造成其严重后果。2016年的“5•26信息泄露案”,湖南银行行长非法出售个人信息257万余条,包括身份证号、征信记录、账户明细等众多敏感信息。而在国外全球第一大个人征信机构益博睿涉及2亿的身份信息泄露,涉案金额超过6500万美元。

(三)个人维权法律救济困难

随着未来信息开发和利用的日益成熟,个人信息尤其是信用信息具备相当的商业、社会和法律价值。大数据时代使个人信息的权利边界消失,给个人信用信息主体维护自己合法权益带来巨大的挑战。由于个人信息主体往往处于弱势地位,与征信信息管理机构存在着信息和技术不对称,让受侵害的个人信息举证维权之路难上加难。在个人信息受到非法收集泄露等侵害时,由于通过法律救济途径解决纠纷可能产生的成本和风险过高,只好选择放弃诉讼维权,使得本应该成为最终保障的司法救济渠道起不到应有的保护作用。

三、大数据征信中保护个人信息安全的对策与建议

(一)完善个人信息立法保护

针对大数据征信的特点,以征信业规制和网络个人信息保护的专门立法现有成果出发,通过立法出台统一的个人信息国家技术标准,给已有的普遍分散立法以操作的指引,制定最低标准网络个人信息保护法,明确规定个人隐私的信息、个人信息采集基本原则和使用目的,采集收集的负面清单制度,防止个人信息被滥用。通过构建完善的个人信息保护法律体系,为征信体系安全建设提供更有力的法律支撑。

(二)加强行政监督管理与行业自律

加强数据安全体系和信息监管体系建设,防范非法入侵造成信息泄露,对于信息泄露问题完善危机应急预案和补救措施。加强信息安全执法监管,严厉打击非法泄露、买卖信用数据的行为,加大对泄露个人信息企业的问责和处罚。对征信管理机构开展内部安全认证和行业自律机制建设,充分发挥征信行业协会其协调沟通征信机构与监管机构的作用,加强征信行业业务交流和制定技术标准,开展征信信息保护宣传提高民众意识。

(三)探索多元化个人信息保护救济方法

建立征信机构内部的纠纷处理机制,完善信息异议处理解决机制,缩短错误征信数据信息的更正时限,提高征信信息录入质量。完善个人对征信机构的投诉渠道,引入征信行业调解、仲裁和第三方纠纷非诉解决的法律机制。对于公民维护个人合法权益面临取证难、诉讼难等问题,完善互联网情景中个人信息侵权赔偿制度,并在个人信息保护中引入举证责任倒置和集体诉讼机制,优化个人信息司法保护程序,提供便捷高效的法律救济渠道。

[参考文献]

[1]刘红熠,杨妮妮.互联网征信背景下个人信息主体权利保护问题研究[J].征信,2016(06).

[2]赵红梅,王志鹏.大数据时代互联网征信发展中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金融经济,2016(18).

个人征信篇8

消费信贷市场中建立个人征信的必要性

(一)消费信贷市场发展现状我国消费信贷起步晚规模小,但发展快。按照用途分住房贷款、汽车贷款、教育贷款、旅游贷款和信用卡贷款等。从短期来看,消费信贷一方面是将收入---购买力的未来预期增量提前转化为现实的消费力,提高当期生活水平。另一方面促进提前转化而来的消费购买力增量同现有的购买力存量“汇合”形成即期更大的消费力,即提高整个社会的总消费需求,从而拉动经济增长。1997年我国的消费信贷总额仅为172亿元,而2012年前11个月消费贷款已达到104万亿元,消费信贷占信贷总额的比重也由1997年的0.23%上升至2012年的16.04%。而美国广义消费信贷占整个商业银行比重高达50%,可见,我国消费信贷所占份额较低,居民的信用资源还有很大的开发利用空间。随着个人征信体系的完善,会使我国消费信贷突破发展瓶颈,并逐步消除金融风险隐患。1、住房消费贷款目前我国个人住房贷款在消费信贷中占60%--80%。截至2009年一季度末,中国居民消费信贷余额为3.94万亿元,在金融机构贷款中的比重约为11%。其中住房消费信贷余额3.41亿元,占全部消费信贷余额的98.52%,而其他类型消费信贷余额仅为5300亿元,在金融机构贷款中的比重仅为1.48%。梁媛(2012)在验证消费信贷中中长期消费信贷对经济增长作用更为显著,以北京市为例中长期消费信贷每增长1%,可以带动GDP增长1.03%。2、汽车消费贷款汽车消费贷款是指银行对其特约经销商处购买汽车的购车者发放的人民币担保贷款的一种新的贷款方式。人民银行统计显示截至2011年底,汽车金融消费市场余额已突破3000亿元。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预计,到2025年,汽车贷款市场将达到5250亿元。我国汽车消费信贷发展速度较慢,2003—2008年件汽车消费贷款增幅仅为10%左右,而这期间汽车消费规模增长了2倍多。2009年我国汽车销量达到1364万辆,2010年国内汽车销量为1806.19万辆,同比上涨32.37%,我国汽车工业已经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时代,但我国车贷渗透率仅为12%-15%,这个水平并不符合我国汽车消费量。消费信贷占汽车消费总额的比重世界平均为70%,而美国这一比例高达80%-85%。相关人士测算,车贷渗透率与汽车消费的关联度在80%以上,即汽车消费贷款渗透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带动汽车消费增长约0.8个百分点。目前,恶意骗贷使我国的车贷平均违约率达到30%。由于我国尚未建立完善的个人征信体系,个人的违约成本较低,再加上汽车本身动产的性质,使得汽车消费信贷是最难控制的贷款风险之一。3、信用卡贷款信用卡业务是商业银行近年来发展最为迅速的业务之一,但台湾卡奴事件和韩国信用卡危机也集中显示了信用卡激增后隐藏着极高的道德风险问题。截止到2008年6月底,全国累计发行信用卡12240.09万张,信用卡信贷总额为6931.73亿元。据麦肯锡预测:中国信用卡带来的个人信贷规模2013年的利润将达到130-140亿元,成为仅次于个人住房贷款的第二大零售信贷产品。4、个人助学贷款在国家助学贷款方面,即使得到国家财政支持,但大量学生毕业后拖欠贷款和过高的追讨成本都影响了各银行开展此业务的积极性。据中国人民银行2006年的一项统计,大学生助学贷款违约率高达28.4%,截至2008年底,我国助学贷款规模大致在500亿左右,整体违约率低于8%。2011年,我国有242.2万学生申领到国家助学贷款,总金额达到136.5亿元。为使这部分较为特殊的消费贷款能够顺利收回,必须借助完善的信用体系,这也是增强全民诚信意识,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二)消费信贷市场竞争状况消费信贷的不均衡市场结构、竞争状况及信息垄断程度的不同是影响消费信贷市场信息不对称的重要原因。在竞争性市场中,某家或几家金融机构与其他金融机构相比具有明显的信息垄断优势,则他们不会自愿共享信用信息,因这会带来信息租金的减少从而降低市场竞争率。我国消费信贷市场集中度较高,80%左右的消费信贷由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发行,随着其他金融机构的消费信贷产品的丰富,近几年有下降趋势,消费信贷市场的高度集中说明大部分自然借款人的信贷信息被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所垄断,其他银行必须通过消费信贷产品的创新、提供优质服务与之竞争。消费信贷市场中也存在着寡头垄断竞争,这表明银行之间实现自愿的个人信用信息共享有很大难度,如果由监管部门主导组建公共征信数据库,并强制银行共享信用信息可以解决这一问题,中国人民银行个人基础信用信息数据库的建立有效的降低了国有商业银行的信息垄断程度,减少其信息租金,使其他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的进入门槛放低,促进消费信贷市场的竞争,这会有效促进各银行积极开发更多的信贷产品,增进消费者福利。另一方面,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消费信贷市场上占有比重来看,并无一家银行占垄断地位,虽然工行和建行份额大于农行和中行,但它们之间还是存在信息共享的要求。

个人征信制度的作用

(一)将零散在各行业、各部门管理的个人信息聚集起来,因此可形成信息的规模效应,具有经济的外部性,使个人信用信息更加透明化。信息不对称是长期普遍存在的,只有采取一套程序化的信用评价体系,对交易双方的信息进行严格审查,甄别出“诚信”和“不诚信”或识别出项目风险的高低,才会解决借贷和债权关系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征信可以调查了解影响贷款人和债务人偿债能力的各种信息,尽可能挖掘和发现征信对象的隐藏信息和行为,避免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征信机构对信用信息进行加工产生信用报告,依据相关规定信用报告可以销售和使用。如此一来,信用交易者的一次博弈行为就转化为连续的多次重复博弈行为,其产生的惩戒效应对失信者具有一定的约束力和威慑作用。由于信用产品负面信息的传播,和在一定期限内的限制其行为,会使失信者付出高昂的失信成本。因此,个人征信系统的建立和强制实施,可以形成制度性约束,规避借款者的道德风险,改善目前我国市场经济信用缺失状况。(二)个人信用征信机制可以降低交易成本交易成本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人们自愿交往、彼此合作达成交易所支付的成本。交易的经济效率由交易成本直接决定,较低的交易成本有助于增强交易的积极性和交易量,使社会资源流转加速进行,进而带动经济发展;较高的交易成本就会挫伤交易积极性,减少交易量,甚至阻碍经济发展。收益内化和成本外化是人行动的基本动机,为使自己的收益最大化,交易双方在缔约前会支付一定成本来了解对方的信用状况。信息搜寻过程如银行内部完成,筛选和鉴别借款人所付出的成本相对较高,因此有必要建立个人征信制度,来弥补征信制度缺失给银行带来的的高额付出。由专业人才、大型信息数据库、先进信息技术和数据处理技术构成的专业征信机构可凭借规模经济优势,大幅降低信息成本。银行只需和征信机构签订数据共享协议,就能以较低成本获取详细反映其借款人资信状况的信用报告,使得银行的授信决策时间减少,扩大消费信贷规模。(三)个人信用征信机制可以促进金融创新个人征信制度是消费信贷市场中金融创新由潜在需求转化为现实需求的重要条件和推动因素。消费信贷已成为金融领域最活跃的创新之一,新的消费信贷产品正不断涌现。而个人征信提供的信息支持功能是消费信贷市场迅速扩大的重要支撑。以个人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为例,可以预见的未来现金流是商业银行的住房抵押贷款债权证券化的基础,征信机构中庞大的数据资源使得银行通过对住房抵押贷款资产进行剥离、分类和合理定价再进行金融产品创新,从而对未来现金流作出科学合理的预测。美国30%以上的消费贷款已实现了证券化,这得益于美国健全的个人征信制度。因此建立完善的个人征信制度,可以使银行个人资信评估技术向定量化、模型化、精细化方向发展,进而带动金融创新。四、结论综上分析,信息不对称下消费信贷的发展需要个人征信体系的支撑,个人征信体系有助于缩减消费信贷业务成本,开拓个人信用资源,降低信用风险。因此,我国需要加快完善个人征信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完善各类金融机构个人信用指标体系,提高个人资信评估水平;建立失信惩罚机制、强化全社会信用意识。

本文作者:孟方琳工作单位:上海杉达学院商学院

个人征信篇9

论文摘要:个人信用信息向第三人传输是一种极易侵犯个人隐私权的个人信用信息利用的方式,国外在立法中对该行为都给予规范。本文认为我国应当在法律限制之下的有限利用原则指导下,规范个人信用信息向第三人传输行为,使个人信用信息既能够得到保护,又能有效地实现个人信用信息的经济价值。

个人信用信息向第三人传输的法理分析

总的来看,第三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第三人是除信息主体、征信机构之外的获取信息主体;狭义的第三人包括两种情况:一是该第三人是授信主体,但该主体所获取的并不是其客户的信息,而是其他个人的信息,比较常见的情况是授信机构到征信机构去获取全部被调查人的基本信息,然后,根据自己的需要对数据进行筛选,查找潜在的客户;或者是经过数据的测算,开发新的信用产品。二是该第三人不属于信用主体范围,但通过征信机构获取个人信用信息。如保险、就业、公用事业、通讯、医疗保险、医疗照顾等行业的主体。在本文中,采狭义第三人的涵义,即征信体系中个人信用信息向第三人传输,是指征信机构向授信主体传输,并不是其客户的个人信用信息或征信机构向信用主体之外的主体传输个人信用信息的行为。由于征信机构的个人信用数据具有极高的市场营销价值,所以,许多商业机构都想要取得个人征信数据。因此,个人信用信息的传输范围引起各国立法的重视,对个人信用信息向第三人传输都采取了谨慎态度。

从法理上看,在信用交易中,基于合同法律关系,授信机构对向其提出信用申请的客户信用信息享有知情权。但知情权是相对权,亦即知情权的义务主体是特定的,也就是说该客户即为知情权的义务主体。但授信机构并不对所有的被征信主体都享有知情权,如果如此,知情权就是绝对权了,这与法理不符。知情权在征信体系中的行使是以目的限制为前提的,个人信用信息的收集即是在法定目的范围内进行的,如果信用主体之外的第三人获取了个人的信用信息,往往是用于征信目的之外的用途,因此,信用主体之外的第三人针对个人信用信息行使知情权,就使征信体系中知情权的主体范围扩大,也往往会超出信用信息收集和使用的目的范围。“所以,任何超出其初次使用目的的对个人信息的利用都应当得到信息主体的特别许可,主体拥有为了初始目的而使用信息的权利并不意味着其就具有了默示的对该信息进行再出售或进行交换的权利”。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对个人信用信息向第三人传输的限制是对知情权的限制,防止知情权在征信体系中极度扩张,以保护个人隐私权不受侵犯。但是,由于个人信用信息作为经济资源具有极高的价值,信用信息不但会使信息的使用者,而且会给信息主体带来经济利益,对个人信用信息向第三人传输进行绝对的限制,往往会带来效率的损失,使社会资源不能得到最优配置。于是,如何能够充分地利用个人信用信息资源,又能使个人隐私权得到良好的保护,是法学理论需要研究的问题。

个人信用信息向第三人传输的法律限制与协调

(一)个人信用信息向第三人传输的法律限制

各国法律对个人信用信息向第三人传输都作出了严格的法律限制。英国《数据保护法》规定:当个人数据向第三方披露时,必须经数据主体的同意,否则不能向第三方提供。在没有获得数据主体同意的情况下,数据征集机构只能在具有充分的原因和理由时,才能向第三方提供。充分的原因和理由包括:受信息保密的责任制约;为得到数据主体的许可已经做了努力但没有回应;数据主体没有能力给予同意的表示。

美国《公平信用报告法》(此处对第三人称采用广义涵义)规定:只有在如下用途和条件下,征信机构可以向第三方披露信息:根据数据主体本人的指示向第三方披露有关他本人的信息;信息需求方准备给予数据主体贷款;信息需求方准备雇佣数据主体;信息需求方准备接受数据主体的投保;对个人信息的需求与数据主体证件、执照的签发有关;作为潜在的投资者、服务提供者、或合同期内的保险方,需要对信用、偿付风险的评价;其他类型的有关数据主体发起的商业交易;州、地方儿童抚养机构为了解数据主体的经济能力、作为抚养人履行抚养义务的能力的资格。

澳大利亚《联邦隐私权法》规定:对于个人信息进行记录和保管的管理者,不能将信息向本人以外的个人、团体或者机关进行提供,除非是法律要求或认可的,或者本人同意的。德国《联邦资料保护法》规定:除法律规定允许的的场合外,提供个人的信用信息必须得到本人的同意,且原则上要得到书面的同意意见。日本有关信用信息保护的法律规定:为了防止信息的扩散而造成泄露危险的增大,必须规定作为信息接受的委托者的第三者不能进行信息的再提供,确实需要再提供的场合,信用供给机关在信息的提供中必须注意对直接的信息提供客户进行控制。

(二)个人信用信息向第三人传输的协调

从法理上看,第三人在没有得到授权的情况下,是不享有知情权的,但为了使个人信用信息资源能够得到有效配置,各国法律也允许第三人在得到信息主体授权或在法定情形下,也可以得到个人信用信息。

从个人信用信息向狭义的第三人传输的限制来看,各国的普遍作法是规定必须得到信息主体的同意。但在信息主体同意的方式上却有两种方法:“自行选出”(Opt Out)和“自行选进”(Opt In)。“自行选出”是指第三人可以从个人征信机构获取个人的信用信息,但那些明确表示自己不愿列在被选名单上的个人,第三人则不能获取他们的信息,这种由被征信人主动通知征信机构自己的名字不愿意被选用的,叫做自行选出。反之,“自行选进”是只有当信息主体明确表示愿意将自己的信息提供给第三人时,征信机构才可以提供;信息主体没有作出明确的表示同意提供信息时,征信机构则不能将其信息向第三人提供。

可见,“自行选出”的前提是事先假定信息主体是愿意其信息向第三人传输的,除非明确说不同意;而“自行选进”则事先假定信息主体是不愿其信息向第三人传输的,除非明确说同意。两种方式各有利弊,“自行选出”的方式对信用信息传输的限制较为宽松,便于信息的利用,有利于促进征信业和电子商务的发展;“自行选进”的方式对信息的传输做了比较严格的规定,有利于被征信人的信息隐私权的保护。例如,美国的法律采用了“自行选出”的方式,但近几年随着隐私权保护的呼声的增大和个人信用信息被滥用情况的增多,美国也有越来越多的人主张采用“自行选进”的方式。

我国个人信用信息向第三人传输的法律规制

个人征信篇10

消费者个人征信是指征信者将分散于金融机构、商业企业以及公安、税务、工商、公用事业等部门的个人信用情报进行收集、整理、利用、提供、维持和管理的活动。因此,在征信关系中必然会存在以下三方的当事人,即征信机构、信用资料的提供者、信用报告的利用者。另外,在这三方关系之外还会存在行政管理当局和行业自律组织等机构。

(一)征信机构

1.基本概念与特征

征信机构,也称信用调查机关,它是指通过使用一系列手段,合法地将消费者个人散落于社会各个机构的信用情报进行收集、加工、提供、维持和管理的机构。它将在建立个人信用档案数据库和信息交换中心的基础上,根据授信者的要求,提供个人信用信息查询、认证、评估和咨询服务。征信机构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征信机构具有中介性质。征信机构所处理的是个人信息,这些个人信息的公正和正确与否,不仅影响到个人能否得到信用授予,也会侵害个人的隐私权及其他人格权。所以客观上要求征信机构必须是独立、公正的,依附于任何利益团体,都将会损害其独立性和公正性。

第二,征信机构的职能是收集散落于社会各处的个人信用资料,根据第三者的要求进行加工整理,并提供给第三者。同时由于征信机构拥有个人信用资料数据库,因此,为了维护其公正、准确、安全,应经常进行更新,维护等管理活动。

第三,征信机构必须是经常性地整理、评估消费者的信用信息或者制作与消费者有关的信息,提供给进行商业活动的第三人。这里“经常性”是一个关键的因素。经常性表明征信机构是以此为营业的目的。像百货商店、银行等仅仅是提供信息给征信机构,并非以此作为营业的目的,就不能构成征信机构。

第四,征信机构是一种商业机构,其组织形式一般为公司制,如美国的三大信用局,德、日等国的征信机构都采用公司制的组织形式进行运作。

2.上海资信有限公司的性质

上海资信有限公司是我国首家专业的个人征信机构,它于1999年7月在中国人民银行的核准下成立,由上海市信息中心、上海信司等四家机构联合投资,以公司制进行运作,该公司目前已建立了上海市个人信用档案数据中心,并成立了中心理事会,理事会会员为上海15家商业银行。该中心由15家商业银行提供有关个人信用数据,然后经整理后向15家商业银行出售。

上海资信有限公司从本质上讲应是一家中介机构,而非金融机构,即进行专业个人信用数据处理的征信机构,虽然它由中国人民银行批准成立进行试点工作,但它不是金融机构,而是为金融机构提供信息中介服务的机构。由于我国征信环境的欠缺,该公司因此采取了政府出面组建和管理的办法,这点与国外的征信机构的建立不同。

(二)信用资料的提供者

信用资料的提供者,又称为征信数据源,是征信机构获得个人信用资料的来源。一般来说,个人信用资料大多分散于金融机构、商业机构、公安、工商、税务、法院、公用事业、人事、雇主、房管、邮局等部门以及消费者本人,这些部门或个人都是征信的数据源,征信机构必须向这些部门或人员进行收集,才能获得完整、准确的个人信用资料。

以上这些机构或人员通过向征信机构提供消费者个人的信用资料,以此用来评估消费者的资信,但其并不构成征信机构,不承担征信机构应承担的义务。原因在于它们并不以此为营业目的,例如雇主将雇员的就业资料进行提供,并非要评价雇员的信用,而只是就他与雇员的经历关系进行披露。商账追收机构的业务不是收集或评估有关消费者的信用信息,而只是想收取坏账。

需要指出的是,银行、信用卡发放机构等金融机构以及商业企业仅就其与消费者之间的经历关系资料提供给征信机构的话,并不构成征信机构。但是,如果它将这些资料提供给进行信用供与、承做保险、雇佣或其他商业活动第三者,我认为应视为征信机构,承担征信机构的义务和责任。理由是:虽然这些机构并不以提供信用资料为常业,但它提供的资料目的是供对方直接评估是否给予信用、保险或雇佣。

(三)信用报告的利用者

在美国,根据《公平信用报告法》,除了消费者个人可以获取信用报告外,为从事信用交易、雇佣、承做保险或其他合法业务需要都可合法使用征信机构的信用报告。因此,信用报告的利用者是指需要利用征信机构提供的信用报告进行商业活动、雇佣、承做保险、消费等活动的机构或个人。具体包括①授信人,如银行、零售商等进行信用供给的机构;②受信人,即接受信用供与的消费者;③雇主;④保险机构;⑤其他根据法律可以获得信用报告的机构或个人。

二、以征信机构为中心的法律关系

在征信活动中,由于征信机构担负着收集、整理、提供、维持和管理消费者信用资料的职能,因此,征信关系中实际上是以征信机构的征信行为来构筑的。一般而言,在征信中,存在有以下几对法律关系:

(一)征信机构与消费者的法律关系分析

由于征信机构的活动直接指向消费者个人的信用资料,可以说征信行为都是围绕着消费者的个人信用资料展开的。而消费者的个人信用资料又直接关系到消费者获得信用、就业以及隐私等利益,因而征信机构与消费者的关系可谓是征信活动的核心关系,也最受法律所关注,如美国的公平信用报告法几乎规范的全是征信机构与消费者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从各国的法律规定以及征信行为的特点来分析这种关系的内涵,基本可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第一,征信机构征集消费者个人的信用资料,必须得到消费者的同意。如美国《公平信用报告法》以及欧盟的《数据保护法》都规定了收集个人信用资料时必须通知本人。德国的《情报保护法》也规定情报机关在情报处理及利用时,必须征得情报主体的同意。一般这种同意都必须是书面的。

从这种同意权可以看出,消费者对其个人资料具有支配权和控制权。

第二,这种同意权是基于消费者的信赖而自由作出的。消费者之所以同意征信机构收集、整理、维持自己的个人资料,是基于消费者相信自己的个人资料会被公正、合理、善意的对待,不会被任意传播。假如没有这点信赖关系存在的话,消费者是不可能同意征信机构的征信行为的。

第三,消费者与征信机构建立这种关系目的是在于获取利益。征信机构对消费者个人的征信,不仅有利于征信机构,对消费者也更有利。征信机构进行消费者个人信用资料收集、加工,它可以据此获得佣金或协作等好处,而消费者可据此获得银行的信贷、零售商分期付款或就业等好处。否则,由于银行、商业机构、雇主不能判断消费者的资信状况,会拒绝给予消费者这些好处。

从这些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征信机构与消费者之间因征信而建立的这种关系实质上是一种合同关系。首先这种关系的两方主体的地位平等,互相不具有隶属关系;其次建立这种关系是基于双方协商一致的前提下,如果没有这种协商一致,征信机构也无法获得消费者的个人资料;最后,双方的合意,其目的是为了形成征信法律关系,从而具体地享受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

关于合同的性质,我认为征信机构与消费者应为委托关系。征信机构与消费者构成委托关系有两种情况,一是消费者为了获得信用供与、就业或其他合法目的,主动提供自己的个人信用资料以及允许征信机构调查自己的信用资料,并由征信机构做成自己的信用报告提供给第三者,这种委托关系是显而易见的。还有一种是信用供与方向征信机构查询消费者的信用,这种情况实际上仍是建立在征信机构与消费者原有的委托关系上的。即消费者事前知道征信机构保有自己的信用资料,并预期征信机构会在合法的目的下,为自己的利益而提供这些资料,这种情况仍是以双方的合意为基础的,合意的内容是同意征信机构对第三者进行提供。

(二)征信机构与信用报告的利用者之间的法律关系

征信机构对消费者的信用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加工,无非是为了提供给第三者,供其在商业活动中评估消费者的信用,从而正确作出商业决策,这也是征信制度存在的目的。在社会中,一般可能会利用消费者信用报告的主要有以下几种:信用供与者、消费者本人、雇主、保险机构、公用事业部门、政府机关。这些机构或个人利用消费者的信用报告,我认为与征信机构一般是委托的法律关系。

根据国外公司及我国上海资信有限公司等征信机构的运作的实际情况,基本上都是基于非营利的原则,收取适当的手续费,向客户提供消费者的信用报告供其作信用供与等业务的参考。比较典型的是,这些机构为了降低风险,正确做出商业决策,委托征信机构进行对消费者个人信用的调查,然后根据自己的要求做成相关报告交付给自己。如可以要求其做成购车贷款信用报告、购房贷款信用报告、就业报告等等,这种情况实质上是一种委托关系,即委托征信机构完成一定事务,然后付佣金给征信机构。

另外,如果依据法院命令或传票利用消费者信用报告是另外的法律关系,不属于我们研究的民事法律关系。

(三)征信机构与信用资料的提供者之间的法律关系

一般向征信机构提供消费者个人信用资料的机构和个人有三类:一是信用授予者、雇主、保险机构;二是政府机构、司法机构和公用事业单位;三是消费者本人。消费者本人处于信用资料提供者地位时与征信机构的关系我们已经讨论过。

关于与第一类提供者的关系。我认为要么是一种买卖关系,要么是一种会员关系。当它不是征信机构会员时,它是依据国家的征信数据公开化的法律,将自己与消费者的经历关系数据出售给征信机构,因而构成买卖关系;当它是征信机构的会员时,则它是根据会员的义务进行资料提供。

关于与第二类提供者,各个国家均是根据政府信息公开化、征信数据公开化的法律进行提供,它是政府机构、司法机构以及公用事业单位的一种法定义务。

还有一种情况是征信机构向消费者的友人进行调查,这时消费者的友人亦构成消费者信用资料的提供者,而这种提供仍需获得消费者本人的同意,因此,我认为这种关系实质上是消费者与征信机构关系的延伸。

(四)消费者与信用报告的利用者之间的法律关系

信用授与机构、雇主、保险机构之所以会利用消费者的信用报告,无非是消费者想与信用授与机构签订消费信用合同、与雇主达成就业协议或希望保险公司为自己提供保险服务,而这些机构为了了解消费者的信用状况,降低相关风险,在与消费者签订合同前,就要向征信机构咨询或自己调查消费者的信用状况。这些行为本质上讲,是一种为签订合同的准备行为。

(五)其他法律关系

在征信活动中,征信机构还可能与行业自律组织以及行业管理当局发生关系,前者一般为会员关系,目前比较著名的国际性行业协会有商业法律联盟联合会、国际信用协会、国际信用和投资保险商联合会。在2000年,我国的50多家企业还成立了信用联盟。后者是行政管理关系,不是本论文讨论的民事关系。

三、消费者个人征信法律关系的特点

从以征信机构为中心的法律关系的讨论可以看出,真正意义上的消费者征信法律关系实际上是征信机构与消费者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即消费者为获取信用交易、就业等利益,而允许征信机构收集、整理、提供、维持和管理自己的个人信用资料,从而在这个过程中发生的权利义务关系。这种法律关系有以下特征:

一是具有平等性。征信机构与消费者之间是平等及等价有偿的法律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