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习十篇

时间:2023-03-28 02:45:22

为学习

为学习篇1

关键词:为谁学习;反思

Abstract: Regardless of which time, “studies for who?” Is the question which is worth pondering. I must study am oneself, wants me to study is the manner. Is in the final analysis a goal, the manner, or is an education question.

Key words: studies for who; reconsiders

香香和爷爷在家。

爷爷问香香:“你实话实说,从你的内心来讲,你为谁学习,是为了爸爸妈妈还是为了你自己?”

香香认真地想了一会儿,郑重其事地回答:“为了我自己。”

爷爷追问:“为什么?”

香香说:“因为我爸妈都是大学生,他们什么都会,不用我给他们学。只有那些父母不是大学生的孩子才为父母学呢。”

这是我在网上看到的一则对话,它让我的思绪又回到一个月前孩子学校高三第一次月考后的家长会。会议一改以往领导老师一讲到底的模式,安排了家长和学生的发言,虽然最终家长的“教子有方”因为时间关系没有亮相,但学生的“学法探秘”已经让本次家长会有了亮点,而且,我绝对相信肖磊同学的发言掀起了在座所有家长情绪的波澜。他谈的就是“为谁学习”的问题,不同的是与香香的回答截然相反,让我着实吃了一惊,倦怠的情绪迅速兴奋起来。

“我的学习是为了我的父母,因为他们对我太好了!”看得出来,肖磊是鼓足了勇气说出这句话的,在说之前,他有一个挠头的动作,语气迟疑,但不乏真诚。如果他不是班上品学兼优的学生,如果他不是站在严肃的家长会讲台上,如果不是那一脸的诚恳,我会以为这只是哗众取宠或者玩世不恭,毕竟“学习是自己的事”,“只有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学习,才会成功。”这是谁都明白的道理。

肖磊的话犹如一颗流星刺破漫漫夜空,惊讶之后引起我深深的思考,用香香的话来解释,有些学生的学习不过是在为父母完成一个年轻的时候没有实现的理想。不知道肖磊的父母听到儿子的这一番表白,心中作何感想,同为家长,我是理解的,甚至是羡慕的。没有哪位父母不希望孩子好,一个崭新的生命诞生,总是会让父母沉浸在无比的喜悦和希冀之中,只是在这种沉浸之中会不知不觉混淆了自己与孩子作为独立的人的界限,忽视了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人,一个需要被尊重的人。我们一味地希望孩子在未来能够走上一条比较宽广的道路,希望孩子能够继承自己成功的事业,甚至希望在孩子身上能够弥补自身的缺陷,而长期厚重的期望使得父母陷入一种与孩子“共生”的误区,心理学的解释是:“两个不完整的人在一起时,他们的本能是要求对方来弥补自己的缺憾,而没有余力去肯定对方。”这样不满足地要求、要求、再要求,可能是培养了一个人云亦云不会独立思考的傀儡,更大的可能是导致极端的叛逆,在亲子之间发生一场激烈的人权斗争,而斗争的结果往往是父母战败。或许是自己亲身体验得太多,我倒很羡慕肖磊父母的幸运,因为实在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像肖磊这样“领情”,这样“感恩”。一句鼓足勇气说出来的话,让我感受到的是孝心的温暖,是压力释放后的轻松,是渴望沟通的真诚,这又让我想到了“学会沟通”是多么重要!写这篇文章,也是想和孩子有一个沟通。

再回到主题上来,“为谁学习?”是每一个学习着的人都应该弄清楚的问题,只有解除疑惑,才能调整好心态。有这样一个故事:

A君在一所学校里学习了一年,由于不满意自己的学习和学校,他忿忿地对朋友说:“我在学校里学习是最差的,老师也不把我放在眼里,如果再这样下去,总有一天我会退学的。”

“那你把学过的知识都弄明白了吗?”他的朋友问道。

“还没有!”

“君子报仇,十年不晚!我建议你先静下心来,认认真真地学习,把该学的知识都学到手,再一走了之,这样做岂不是既出了气,又有许多收获吗?”

A君听从了朋友的建议,一改往日的懒散,开始认认真真地学习。一年之后,那位朋友偶然遇到了他。

“现在你大概都学会了,可以退学了吧?”

“可是,我发现近半年来,老师对我刮目相看。说实话,不仅是老师,连同学也越来越尊敬我了!”

我们该羡慕A君,他只用了一年时间就深刻体会到了一个我们可能穷尽终生都无法明白的人生哲理:只有抱着为自己学习的心态,才能心平气和地将手中的事情做好,也才能最终获得丰厚的知识,赢得学校的尊重,实现自身的梦想。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为人为己,一字之差,泾渭分明。为己者,但求自我充实,尽得风流,“人不知而不愠”,“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为人者,装腔作势,借以吓人,故作深刻博学,巧言令色以悦人。圣人概括古今学风,是就一般情形而论,事实上,古代翰林不尽是为己,现代学者也不全是为人。无论哪个时代,“为谁学习?”都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换一种问法“到底是我要学,还是要我学呢?”我要学是为己,要我学是为人。说到底还是一个目的、态度,或者说是一个教养问题。

为学习篇2

1.用心“两”苦的“陪读”

――早该割断的“脐带”

珊珊,今年读五年级,看上去整个人没精打采的,瘦瘦的身躯、苍白的脸,缩在座位中好像直不起腰。祖父母谈起珊珊的学习,又心疼又心焦:珊珊目前在班里处于倒数水平,作业做得相当得慢,别人一个小时能完成的量,她两三个小时还完不成,甚至要四五个钟头。这样严重影响了睡眠,常常要搞到十一二点钟才能上床。长期如此,身体怎吃得消?第二天的课堂上肯定要瞌睡,即使勉强听讲,也已神游四方了。上课注意力难于集中,当然听课效果大打折扣,晚上的作业又是难于应付。就这样:做作业慢――睡得少――听课不集中――做作业慢,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

珊珊的祖父母伤心地说,珊珊的父母都在国外,只有他们老小三人为伴。看着她长身体的年龄这样受罪,心疼得很,却又不明白,珊珊为什么会学习得这样辛苦?

原来珊珊从小做功课就是爷爷奶奶相伴左右的。一、二年级的功课容易,爷爷奶奶可以辅导,珊珊做功课不会时,爷爷奶奶总会抢着帮她。结果珊珊养成了一个习惯:爷爷奶奶不在身边,就不能自觉做功课,总会一个字写半天,一个题看半天,直到爷爷奶奶来催她。在课堂上,珊珊偶尔听不懂或没注意听时,也会不怎么在意:“反正爷爷奶奶会教我!”作业慢、上课“走神”原来是奶奶爷爷“陪读”的结果!

要解决珊珊的问题,并非举手之劳。一要补她的学习漏洞;二要调整她的作息时间;三要培养良好、独立的学习习惯。这些都不是简单的事,需要她本人、祖父母、学校老师积极配合才能完成,当务之急还要考虑她的身体健康,解决睡眠问题。

其实,像珊珊这样被家长“陪做功课”长大的孩子,并不在少数。家长们认为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孩子的专心程度,不去做小动作;另一方面孩子遇到不懂的问题,能及时发现、讲解,一举两得。然而事实上,“陪做功课”对孩子而言,极易形成双重依赖;其一,是思维上的依赖。知道大人会陪他做功课,有不懂也能得到答案,有时大人甚至也不给他们独立思考的机会,觉得这么简单,看到孩子迟疑就将答案脱口说出。这样孩子自己动脑的主动性在不知不觉中降低了,形成“思维依赖”。于是原本孩子通过做功课进行知识巩固的时间,成了家长“温故而知新”、孩子动手不动脑的过程。其二,表现在情感上的依赖。现在城市里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家庭,本来孩子就缺乏玩伴,情感上有孤寂感。一旦做功课时被陪惯了,就很难适应自己一人在家时独立作业的过程。这两重依赖又会影响孩子课堂的专心程度,很多孩子将课堂学习时间用于玩耍、想入非非,而回家做功课成了家长给自己上课、练习的时间。因此,为人长者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切勿滥施爱心,否则真可谓“用心两苦”!

2.“一天有48小时该多好”

――学与玩矛盾吗

小晟读小学四年级,人长得精精瘦瘦,眼睛又大又亮,一看就是个聪明的孩子。母亲一边叹气一边数落他:我在外面做事已经够辛苦了,回来还得看他做作业,越大越不懂事。放学早回家,也不会自觉做作业、看书,非得“盯”他不可。稍不注意,就开始玩了。老师都说他很聪明,可就是只想着玩,学习一点都不要!

小晟在一旁反驳:谁说我不要学习?我也想学习好,可又不能说好就好,我每天不是都没时间玩吗?连我想看的动画片都没得看。唉,一天要是有48小时该多好!

小晟真的功课这么多吗?时间真的不够用吗?

据母亲反映,小晟同班多数同学大半作业在学校就做好了,快的根本没有回家作业。可小晟在学校一点也不做,只抓紧时间玩。其实就算将功课都带回家做,集中精力也不会超过1个钟头。所以不是功课多,而是小晟根本不想做作业。究其原因最主要的就在于他不能将“学”与“玩”的时间分配好,长期被动地做作业,使他总认为作业很多,很耽误时间,做完了作业,也就没了玩的时间,于是就先尽量玩,做功课时也三心二意地尽想着玩。这样,每次作业都在无奈下完成,效率极低。

小晟的学习历程中,同样有母亲陪做功课的历史,而且他一、二年级时成绩还是很好的,每次考试母亲都为他制定了复习计划,帮他复习。从三年级起小晟开始偷懒,成绩下来了。母亲也开始额外布置作业,希望通过强化训练,提高其学习成绩,但小晟却向反方向走了。因为他发觉母亲每次布置的额外作业量与每晚做完学校作业到睡觉这段时间成正比,剩余时间多,额外作业多,如果校内功课做得慢,没时间了,也就不做额外练习了。聪明的小晟找到了窍门,干脆在学校不做功课,先玩个够,等回到家母亲逼时再慢慢做。

如何帮助小晟及其母亲呢?关键在于时间的管理。首先让小晟选择到底要“进步”还是“退步”?回忆是成绩好时轻松,还是现在舒服?小晟想想说,成绩好时轻松,当然要进步。然后与小晟一起计算:减去吃饭、睡觉及在学校的时间,周一至周五每天还剩3.5小时,这将专门用于安排学与玩。“学”就是做作业,“玩”则随他安排。接着计算各项活动的时间,让他感性上认识“学”与“玩”是矛盾统一的:“学”得快,则额外时间多,“玩”得也痛快;“学”不好,玩得也不好,甚至还要从睡觉、吃饭中扣时间补偿。在反复将“学”与“玩”权衡后,他与母亲订下了“家庭时间契约”:如能保证在1.5小时内保质保量地完成作业,母亲决不额外加压,允许看黄金档动画片(17:00-18:00)。最后,再辅以相应的学习方法,循序渐进,在不断的反馈调整中,逐步学会管理时间,取得“进步”。

来我们咨询中心的孩子中,与珊珊和小晟相近的有很多,而就咨询个案记录分析,这些以学习为负担的孩子绝大多数有着相似的学习历程与自身特点:

1.有父母(或其他成人)“陪做功课”的惯例。长此以往,孩子便在成人的“陪同”下,变得“无能”了:依赖性强、独立思维能力迟钝,从而造成学习不良。

2.智商正常甚至优秀,但缺乏学习进取心。这些孩子均无智力障碍,然而对学习无责任感,并没有从心里认可学习是自己成长的必需,学习是重要的,缺乏学习过程中的积极体验(如好的学业表现、老师的良好评语、父母的鼓励与引以为豪感),对自身的学习能力表示怀疑,惧怕学习。

3.自我管理能力较差,最主要的表现在对时间的管理上。无法将“学习”与“玩耍”合理分配,往往是学不好、玩不好,心中惦记着玩,又无奈要做功课;做功课时不能集中,总要弄些“玩”的小插曲,使时间无效率地白白过去。长此以往,造成注意力的稳定性、持久性差,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形成做事拖拉、无长性、易分散等不良习惯。

4.个性特点上,任性、依赖、退缩。一方面拒绝家长的干涉,家长对他的建议很难听得进去;另一方面又依赖家长的“脑子”,以此来完成作业任务、考试。这些孩子最初来咨询时都表现得沉默寡言、害怕、担心,不敢正面回答问题,不敢进行目光对视,常常只会点头、摇头,表现得非常退缩、缺乏自信。在现实生活中,常不能诚实地解释自己的行为,而用“说谎”来回避事实,以求暂时的“快乐”,缺少积极的应对困难的勇气与策略。

5.成败归因误区。这些孩子常将学习的成败归于运气、题目难易因素,认为运气好、题目简单,就可能得好的分数;反之,只等挨批评了。并不认为“努力”与学习有多大关系。一方面这些孩子都有不同程度的学习基础问题,很多知识点他们是模糊的,也无法一下都搞懂,所以干脆以这种归因回避主观因素,免得“事倍功半”;另一方面,这些孩子对自身能力表示怀疑,再加上偶得好成绩,父母也会归为“瞎猫碰到死耗子”,这样的内外评价会强化孩子的归因误区。而不合理的归因将导致不合理的行为,由于认定了成绩与自身努力无多大关系,所以更不会强制自己对平时的课堂学习、课后作业用心了。

为学习篇3

学习,是人人都知道,都懂得的两个字。可是谁能理解它的真正的含义?我们到底在为谁学习?

有很多人认为,学习只是为了美好的。大家了解学习,只要学习好了,就能考好的大学,找好的工作,可以住好的房子,只有好好学习,才有美好的未来和理想。

我认为学习是为了充实生活,生活本是单调的,只有好好学习才能给生活注入色彩,它才会更“美丽、可爱”。将来那些美好的前途和学习的知识,在无形中增个你一个可爱的礼物。

只要以一颗疑问的心对待学习,你就会发现它有无限的乐趣和趣味。

为学习篇4

叶澜教授曾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热情的行程。”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由此可见,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才是数学学习的主人。

1 培养学生喜欢数学

欲使学生喜欢数学,教师得做到充分的情绪调动工作。小学生因为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的规律,多动好动,注意力维持的时间短,这成为小学教师颇为头痛的问题,怎样才能很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到课堂上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化为习惯。只有熟练得成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运用。好像出于本能,一辈子受用不尽。”所以对小学生而言,好的听课习惯可以通过训练他对一件事情长久的注意力来培养。教师利用计算机可以呈现丰富的辅助教学环境,面对众多的信息呈现形式,小学生一定会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理,而这种好奇心一旦发展为认知兴趣,将会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经过长期的这种训练,学生们就会自觉养成课堂上认真听讲的良好习惯。如:我在教学《平面图形的认识》一课时,我为学生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图形爷爷今天带着他的孩子们到我们的课堂和同学们做朋友,你们想知道他们叫什么名字吗?多媒体呈现各种颜色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手拉手向同学们走来,孩子们的注意力马上被吸引到问题上,“他们叫什么名字啊”,通过对图形的认识,孩子们很愿意帮着他们起名字,不但起名字,还能说为什么叫这个名字。这种情境,唤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

2 培养动手操作,让学生体验数学。

马芯兰老师曾经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指尖上。”现代教学论也认为: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的确,思维往往是从人的动作开始的,切断了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而动手实践则最易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在教学活动中,我根据低年级好奇好动的特点,十分重视学生的实际操作,让学生在操作中动用多种感官,通过积极思维,获取知识。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学生进行一种操作时,必须首先要求学生看清题意,再想一想,根据题目要求,你在操作时先做什么,再做什么,该如何做。坚决克服不经思考,盲目动手的毛病。

例如,在教学“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应用题”时先让学生摆一摆,第一行摆(4个),第二行摆要求摆的比 多2个,在摆的时候,要想一想先摆几个,再摆几个,一共摆几个,让学生把自己摆得结果,到展示台上展示。老师再在黑板上出示以下图形:

通过观察、操作等多种形式,使学生由具体到抽象,逐步理解数量关系,图和数的配合,可以一眼看出摆出来的6 个,是由与同样多的4 个和比多2 个合起来的。在学生完成操作之后,要给学生一个反思的时间,让他们对照自己所摆的结果想一想,我是先摆什么,再摆什么,得出什么样的结果这样由“物化”的过程转化为“内化”,儿童的思维由感知表象到抽象,让实际操作的全过程在学生头脑中有一个比较深刻的印象。在摆一摆和想一想的基础上,再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摆的过程。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小,语言表达能力差,所以在学生讲述时,一般先让学生照自己所摆的学具,或是与同桌讲讲“悄悄话”,做到人人都有机会讲,从而得到锻炼。然后,再让好生带着差生讲,既突出个别,又顾及全班,从而使学生心明口明,思路顺畅。

3 培养应用,让学生实践数学。

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教学中,教师应经常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在实践数学的过程中及时掌握所学知识,感悟到数学学习的价值所在,从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周围的事物,想身边的事情,拓展数学学习的领域。

在学习《认识物体》一课时,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球体等这些物体的概念比较陌生,但是他们对足球、魔方、牙膏盒等这些东西却十分熟悉,于是课堂上我就通过学生对这些东西的进行分类,看一看,摸一摸等方法让学生逐步建立起长方体、正方体、球体的概念,并初步了解它们的特征。之后又让他们在生活中寻找这些物体在生活中出现在哪里,进一步加强学生对这些物体的理解。这样从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和以有知识背景出发,得到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的机会,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4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体验美,做学习的主人

为学习篇5

自从上初中后,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日日夜夜辛勤学习究竟是为什么呢?学习不是我的第一爱好,不是说“条条大道通罗马”吗?难道学习就能让我成为伟大的人吗?种种疑惑困扰着我,让我挥之不去,更无法释怀。

这天,我又把政治练习册抱到吴校长的办公桌上。其实我并不喜欢这份工作,每天重复地收作业,发作业,真烦人。而且我上次收作业时,不小心少收了一本,挨了批评,心里真不是滋味。我这个人有点自虐,总喜欢把责任大包大揽,认为一切都是自己的错,再加上政治老师又是个完美主义者。我在进办公室的门之前还真有点预感,觉得自己似乎又要犯错了。我把练习册放在桌上时,老师说了声:“谢谢!下次一定能做得更好的!”我心里泛起了一种感恩的涟漪,有人相信我能做得更好,有人对我存在期盼……我在黑暗中找到了一颗代表“光明与期盼”的星星,真好!

晚饭后,妈妈带我出去散步,告诉我应该努力学习,将来家庭的担子是要落到我肩上的。妈妈语重心长的话语让我明白:我是父母的期盼和希望。正巧,姐姐打电话过来,让我听电话。姐姐说她知道中考必然“亚历山大”,热切地询问我学习怎样了。我一个劲向她诉苦,说自己是努力的,只是有些力不从心。说中考是自己无法逃避必须面对的一头可怕的狮子,实在是无可奈何,苦不堪言……姐姐告诉我,“吃苦”是人生必须迈越的一道关卡,如果现在害怕吃苦,将来必定要吃更多苦头。而亲戚、家人、老师,还有好多好多人都期望我能用积极学习的姿态去回报他们。

天黑了,满天繁星把大地映衬得不再那么黑暗。我的心里也不再“黑暗”,隐隐升起缕缕希望之光。

从此,我解开了一个谜,谜底让我走向光明的世界,催我策马扬鞭,昂扬向前……

感谢为我点亮星光的人,这是我成长道路上的重要一课。面对一叠叠书籍,我不再退缩;面对中考,我勇往直前。相信自己:努力,就是最棒的!

为学习篇6

老师讲,学生听,似乎已成为我国几千年来尽人共识的教学模式。从幼儿园到小学、中学乃至高等学府,老师们总是不厌其烦地讲,学生总是习以为常地听,简直成了天经地义的事。自二十世纪六十至八十年代起,虽然也进行过“少而精”、“启发式”等多种教学改革的尝试,但终究没逃离教师唱主角戏的窠臼。因此,在当前素质教育的大前提下,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就是让学生学会学习,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身为教学一线的教师们总在努力探索如何引导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那么,如何引导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呢?

要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首先教师要自觉地革新传统的教学方法,有意识地将学生置于主体地位。现代教育在确认教师教学过程中主导作用的同时,更加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主体性。这就要求改变陈旧的教学模式,探索有利于学生主体发挥、主动参与的新的课堂模式。但是,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做到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呢?教师如何进行角色的转化,实实在在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的天地里,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成为会学习的主人呢?教育家陶行知说:“人人都说小孩小,谁知人小心不小,你若小看小孩子,便比小孩还要小。”现在的中学生知识面广,信息量大,自主意识强,思维日益成熟,若再把他们当成小孩子,随意支配,则不仅不能激发学习兴趣,反而会引起他们的反感,而新课标则突出以“学生为中心”,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因此,我们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集思广益,将学生置于主体地位。

(一)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的。”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意地精心设计一些对理解教材有帮助的内容,在启发、质疑、解疑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自己尝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参与解决问题、研讨问题。努力使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主体地位。

(二)努力创设最佳的情景。最佳课堂情景即在45分钟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科特点,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如语言、图片、录音、录像、电视、多媒体等创设、渲染出具体、生动、形象、和谐的环境和氛围,从听觉、视觉、感觉等多方面唤起学生的身临其境之感,让学生在这种最佳的课堂情境中去感知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让每一个学生都成功。《新课标教育改革纲要》要求:“教师应当尊重学生人格,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有多少个学生就有多少个独特的世界”。每个学生都有着创造的潜力,由于家庭背景和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学习过程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展示个性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有精湛的教育艺术,在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地位”的前提下,使课堂教学面向全体,调动起每一个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都积极参与教学活动,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和成功的喜悦。

要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关键是教给学生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达尔文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因此作为一个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最有价值的知识教给学生,也就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学习方法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重要手段,学习方法是“过河的船和桥”,“是登天的梯”,更是刻苦自学的一把“金钥匙”。它不仅开启了学生智慧的大门,而且尽量给学生自学找到了一条捷径。常言道:“师傅引进门,修行在个人。”教师就是要解决“引进门”的问题。学习方法得当,可以事半功倍,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习兴趣。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两千多年前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思是说,干一件事,知道它、了解它不如爱好它,爱好它不如乐在其中。“好”和“乐”就是愿意学,喜欢学,这就是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才能产生爱好,爱好它就要实践它,达到乐在其中。有兴趣才能形成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所以,兴趣是学习的不竭的源泉。只要你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到课前预习找出重难疑句并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认真思考问题,注意归纳,积极主动发言,那么你的学习兴趣就会养成,你一定会喜欢文化课程学习。托尔斯泰曾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够把课讲得有趣有味,给学生以栩栩如生之感,就势必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习惯是经过重复练习而巩固下来的稳重持久的条件反射和自然需要。良好的学习习惯应是:耳、眼、脑、口、手并用,勤练习,多质疑,勤思考,重归纳,多应用,要注意总结规律性的东西,告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把老师所传授的知识翻译成自己的特殊语言并永久记忆在自己的脑海中。另外,还要保证每天有一定的自学时间以便加宽知识面和培养自己的再学习能力。

(三)帮助学生铸造自信。范德比尔特说:“一个充满自信的人事业总是一帆风顺的,而没有自信心的人可能永远不能踏进事业的门槛。”可见,自信作为成才的条件,已经为社会所接受。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应借助赏识的力量帮助学生铸造自信,告诉学生:“你能行”。它让人心中充满激情,能够勇敢地面对一切。让他们明白,任何学习过程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也让他们明白,“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同时,多对学生作肯定的评价和看重他们的成功,给他们一些适当的赞美言辞,这样学生就会认为自己做得很好,就会默默提升对自己的信心。

要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还要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在传统的教学模式里,教师会经常犯这样的错误:为了提高学生的成绩而想把大量的知识强塞进他们的脑袋里,使学生背上沉重的课业负担,致使学生厌学,甚至与老师水火不容。针对以上问题,教师应该明白:学生不是容器,填鸭式的教学法并不能奏效。根据教育专家研究表明:“在课堂教学有效性一致的情况下,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生课业负担是成反比关系的。”也就是说,学生课业负担越轻,学习效率越高;学生课业负担越重,学习效率越低。由此可见,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可以有效地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而如何把握知识的关键,就成了提高学习效率的关键所在,也是教师最基本的任务之一。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具体方法如下。

(一)明确教育目标,从思想上杜绝“高负担等于高质量”。这里所说的减轻课业负担,实际上是指要减去超出学生所能承受的量,并不是放任学生不完成课业任务。教师在针对如何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而进行的一系列教学活动中,要明确教育目标,通过各种方法提高教学有效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不是盲目地加大学习量。总之,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握关键知识,杜绝“高负担等于高质量”的片面质量观。

(二)在教学中把握关键知识,减轻学习负担。当学生在学习时能够准确地把握关键知识,就可以更快速地对知识进行理解记忆,不仅可以节省时间,而且可以提高学习质量。同时,只要找到了知识的重点所在,学生对学习也就充满自信,学习负担就会自然减小。

为学习篇7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给学习下一个大致的定义,即学习是人们通过各种途径来获取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经验,以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改造自然与社会的一种活动。学习学就是研究人类这种特殊的而又普遍存在的活动的科学。它要回答这样一些问题:人类为什么要学习?学习什么?靠什么来学习7怎样去学习?

为什么要学习?这得从人本身说起。尽管人是动物界最高级的动物,但人生下来时却是极为孱弱的,仅凭其本能活动是无法生存下去的,人需要好多年的哺育和教养,才能够逐渐地适应人类社会的生活,才能够使自己生存下去并得以发展,而这就需要学习。其次,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经验是无法依靠遗传来传递的,只能在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的学习与训练才能掌握。

人类学习些什么?小孩吸奶是不用学习的。人要学的东西,是他需要学而又先天不会的东西。他要了解这个世界,将来,他还要改造这个世界,因而他就要掌握各种各样的本领。此外,人生存在人群之中,就要学会处理人际关系,就要学习一些思想品德的规范,形成一定的态度和人格。总之,知识、技能、能力、思想品德等,都是人类要学习的内容。

可是,人类的文化宝库浩如烟海,未知的世界无穷无尽,而每个人的生命却是极为有限的,这就出现了学习的选择问题。对青年人来说,我们应该根据我们确立的事业目标和人格目标,有选择地建造我们自己的知识结构、技能结构、能力结构、品格结构,以便去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这就是说,我们必须选择那些对自我实现有价值的实用的东西。

为学习篇8

一、小学数学自主性学习应注重的问题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有价值的数学。要有利于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及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设计结构,必须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设民主快乐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焕发继续学习的热情,探索数学的奥秘。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才是数学学习的主人。要使数学课堂教学科学化,在学生参与数学,体验数学,创造和应用数学中,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多角度地思考,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逐步树立思维多元化的思想;让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对数学知识和问题进行全面分析,对数学问题作出不一样的解答,全面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从多种角度出发,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培养思维的独立创造性;让学生面对条件和问题大致一样的内容,进行换位思考,培养学生独立创新的精神;让学生学会科学自我评价,体验教学的成功与得失,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增强学生积极向上,乐观学习的能力,提高主动学习的能力。

二、创设问题情境,营造氛围,诱发学生主动参与

达尔文有一句格言:“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必须在教学中教授学习方法。问题情境是指在新奇未知事物的刺激下学生形成认知中突然提出问题或接受教师的提问,产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并作为自己学习的目的的一种情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来自于充满疑问的问题情境。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同时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关键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和策略,使学生逐步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课堂上学生要尊重老师,老师要爱护学生,积极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数学教学时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设法给学生体验数学,参与学习的机会,使他们感到数学就在的身边,觉得学习数学是相当有用和必要的,从而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数学问题的解决中。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为小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首先教师在上课时要保持一个好心情,面带微笑的进入课堂,学会蹲下来俯下身体和学生说话,根据学生的问题和教学要求来调整教学设计。设计问题情境,力求体现引起冲突,产生参与的不平衡,让学生之间提出智力挑战;要富有趣味性,引发学生积极思维;思路要灵活多样性,教师要不拘泥于答案的唯一性;引导各层次学生,由浅入深作出回答,体现差别性。这样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去研究和发掘相关的数学知识。在学生的见解出现错误或偏离的时候,要主动给学生以科学性指导,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纠正自己的错误。

三、开拓进取,让学生再创造

课堂教学改革的落脚点在于学习方式的转变,学生只有主动参与了学习过程之中,才能从中理解、认识数学知识,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新课标指出:数学课程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选材,题材要广泛,呈现要丰富多彩,充满着学生乐于接触的,有价值的数学题材。在教学中,要贴近学生生活,从生活中挖掘数学学习的源泉。学生学习过程中总会发生这样那样的错误,这是不可避免的。如在教学《左右的认识》时,我通过学生对左和右感兴趣的心理,创设生活情景,让学生在游戏中分清楚左和右的认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讲《圆的周长计算》的时候,我首先请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测量圆的周长,提出圆形水缸怎么测试周长的问题。让学生不得不另辟思路,从而想出了“绳测”的学习得出方法圆的周长计算公式。数学学习一改过去的单调枯燥,学生通过思维的再创造,不断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四、用教学的艺术魅力,诱导学生自主学习,“懂”数学

为学习篇9

关键词:内需式教学;自我效能;学习引导

一般地讲,需要和条件决定目标的达成,而“需要”往往基于个体内部的动机与欲求。 没有内需的人不会积极主动地完成目标与任务。那么,在教学中如何使学生确立坚定的内部需求呢?本文试以笔者所从事的教学实践为例,运用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对初中数学“内需”体系的建构做一个初步的探讨。

1 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

目前,“自我效能”理论已经成为教育界的一个关键理念,它由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他认为自我效能有近似于认知、动机及情感的功能,在控制和调节行为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对于以逻辑换算著称的数学教育,自我效能从本质上讲是数学学习的自我需求能力的生成。班杜拉强调指出,自我需求的生成能力是最根本的能力,人们通过自我效能生成某种内需,就可以对技能进行权衡和判断,也可以对思想加以评价与改变。显然,在初中教学实践中,中学生自我效能的生成与保持对其学习能力的提高有着巨大的现实作用。

2 “内需式”教学的根本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早就被学者运用娴熟,著名特级教师王中意的“内需式”教学就是由此延伸出的一种教学模式。它融知识、能力、情感、方法为一体,用惟妙惟肖的动作、深入浅出的语言、赞赏与肯定的态度营造了一个有效而快乐的内需式课堂,在传授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多地交给了他们学习的方式、方法。可见,鉴于人类“需求”的种种运用实在是变化多端,但万变不离其宗。而基于“自我效能”的内需,是一种心理动能,其行为上的作用在于激发人们潜在的精力、体力、智力和其他各种能力,以实现与基本需求、欲望和信仰相应的行为志向。那么,“自我效能”对于构建中学数学内需式教学具有什么样的引导作用呢?

3 “自我效能”对于构建数学课

从一定的意义上说,教育就是为了激发学生需要,在学生“自我实现”这个最高层次上满足发展的需要。离开了学生需要谈教育,无异于舍本求末。但学生在学习中往往充满了阻碍、逆境、挫折与失败,而合理运用“自我效能”从根本上激发和引导学生产生“内需”是提高其认知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关键。

3.1在“成功体验”中引导学生内需

“自我效能”理论认为,小目标的逐个实现可以建立起对个人效能的坚定信念和需要,而失败,则破坏了这种需要和信念。

首先,教师要做好学习目标引导。通过学习目标引导,可使学生内心产生要达成此目标的动力,并在课堂上努力达成后享受收获的心理满足。其次,教师要做好学习问题的引导,即利用学生好奇而又不服输的心理,设计数学课堂上学生疑惑并亟待解决的问题,把存疑、解疑过程中由否定而得到肯定的慰藉心理,作为激发其自我效能的一种驱动。比如,上海某同学放假要游遍苏、锡、常,而上海到常州的高铁恰好要在无锡、苏州停靠,且途中任意两个站点间的票价都不同,那么请帮他想一想:他所经站点之间,可以打出多少种不同的票呢?如此贴近生活的问题容易激发学生探索的心理。正向、逆向、相邻、相隔,层层递进的思考才能得到答案:12种。这其间需要教师逐渐引导,循序渐进地解疑释惑。而学生发奋思索一步步靠近答案,教师则应该给予不断的鼓励。第三,对于学习兴趣的引导。在诸如导语、结语等每一个过程中,教师都可以设计兴趣环节。如在考查“中心对称图形”时,教师不妨玩一个魔术:把4张扑克牌放在桌子上并蒙住眼睛,请任何一位学生把某一张牌旋转180°,解除蒙眼后,教师快速确定那张被旋转过的牌,最后经解密,学生就会体验到自己也能表演此魔术的成功喜悦,就会对中心对称图形产生最形象生动的认知。第四,对于学习纠错的引导,即经常性地展示知识掌握过程中产生的误解与过错积累的弊端,让学生担心再次失败而自主产生有错必纠的心理。比如现实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进价、售价、利润、打折等数学概念,一般要通过一元一次方程求解,但只要把握等量关系,牢记“单个利润=售价-进价,现价=原价×折扣,总利润=单个利润×数量”等供求关系,不管是“折上又折”还是“利上加利”都会迎刃而解。其实,这也是提升自我效能的“情境设置”方法的一种运用。

3.2在“替代体验”中引导学生内需

“替代体验”是提高“自我效能”感的重要方式,即看到与自己情况相近的人获得成功,会激发自身潜能。反之,看到同学失败,学生会觉得自己的成功渺茫,学习的内需就会下降。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初中数学课上学生们的榜样无处不在。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是最直接的榜样,一丝不苟的教师是最具模仿性的目标,而数学王国里的大师、数学应用题中的趣味内容等,无不时时刻刻展现在学生面前。例如,很多学生喜欢动画片《小鸡快跑》、美剧《越狱》等经典作品,而剧中“囚徒困境”的思想精髓却指向一位数学家,他就是普林斯顿大学数学系教授约翰・纳什(JohnNash),两部影片正是非零和博弈理论的典型运用。 数学来源于实际,而又高于实际、服务于实际。教师通过自己的观察、体会,能够上升到理论高度解析并建构实际问题,使学生逐渐懂得学习的现实意义与价值,从而在榜样的替代性体验中得到内需的力量。

3.3在言语劝说中引导学生内需

为学习篇10

[关键词]课改 学习数学 兴趣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0)11-0189-01

小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在顺利情况下,容易激发学习兴趣,但如果困难无法克服,学习数学的兴趣就会下降;如果经常困难重重,那就会对数学学习失去信心,没有兴趣。在我们周围,经常会发现有的孩子智力正常,但学起数学却有如攀登高峰、无比困难;有的孩子聪明伶俐,但在数学学习中却表现平平,没有学习的乐趣和热情。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和仅靠强迫维持的学习会扼杀学生的学习热情。”心理学的研究证实,能力和兴趣息息相关,孩子对某方面的学习有兴趣,就能集中注意、专心致志,从而有效地运用和发展他某方面的能力。因此,从小培养孩子对数学的兴趣,学习才会有良好收益。

一、善用游戏教学法

游戏是儿童酷爱的活动,也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它能化紧张为轻松、化沉闷为愉悦、化枯燥为有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勇于探索的“催化剂”。课中穿插,悟理益智。例如:数学教学认识数字时,可以设计“游公园”的游戏。上课伊始,老师说:“小朋友们,你们喜欢游公园吗?老师要带你们去看一看公园中可爱的动物,比如熊猫,还是我们的国宝呢”。接着放录像展示动物园里的各种动物,让学生仔细观察,找出相应数量的东西。如找“4”。孩子们会争相恐后地观察发现:一只熊猫有4条腿;一只熊猫有两只耳朵,两只熊猫有4只耳朵;两只熊猫还有4只眼睛……这样,不但学生的观察能力得到了训练与培养,而且学生会感到学习数学真有趣。

二、强化数学的生活性

华罗庚指出:对数学产生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的原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人们每天都在生活,学生熟悉生活。挖掘知识的生活内涵,让数学更多地联系生活、贴近生活,把教材内容与学生熟知的生活现实有机结合,特别符合小学生认知特点,极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增强了教学的内驱力。例如:有位教师在数学教学“比例的意义与基本性质”导入时,是这样做的:同学们知道我们人体上有许多有趣的比吗?将拳头翻滚一周,它的长度与脚底长度的比大约是1:1,身高与双臂平伸长度的比大约也是1:1,脚底长与身高的比大约是1:7……,知道这些有趣的比有许多用处,到商店买袜子只要将袜子在你的拳头绕一周,就会知道这双袜子是否适合你穿,假如你是侦探,只要发现罪犯的脚印,就可以估计出罪犯的身高……这一切,就是用身体的比组成了一个个有趣的比例来计算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比例的意义与性质”。这样贴近生活的教学,避免了枯燥、乏味的说教,使学生倍感有趣,精神为之振奋,思维愈加活跃,也就乐于学习了。

三、培养学习的成就感

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培养成就感。在学习数学的时候,做题不要做太难的,从基础题做起,循序渐进,慢慢加难。基础打好了,难题自然也难不倒我们,分数自然也就上去了。分数高了,在心里会产生一种成就感,老师家长都会表扬,这样会刺激学数学的兴趣,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也会越来越浓,那你就不怕数学了。

四、创设良好的“情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我们都知道,应试教育下,使得很多孩子认为数学是枯燥无味的。一提起数学课,仿佛就是无休止的计算。其实,数学应该是小学阶段最容易吸引学生的有趣的学科。因为它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还有较强的人文性,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在教学中,我就灵活运用各种手段,如形体语言,课件、录音录像,简笔画,故事表演等等,再现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涉境体味,都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如在教学《等式的基本性质》《简易方程》等课时,我借助教学课件,分别以生动的小故事、有趣的小游戏导入新课,孩子们在娱乐的同时复习了旧知识,产生了新问题,接下来便主动地投入到探究学习中,教师和学生很自然地找到了自己的角色,学习效率很高。

五、品味数学的学科美

数学同语文、音乐、美术等其它学科一样,有着它独特的学科魅力。庞卡莱说:“所有数学家时时体验着数学的美感”。我们不是数学家,但我们却可以引导学生去发现数学学科本身蕴含的美,以美引趣,激发学生对数学的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数学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