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的风景作文十篇

时间:2023-04-01 10:31:10

身边的风景作文

身边的风景作文篇1

“我”

一天,爸爸带我去打乒乓。在前六局,我们不相上下,打了个三比三平。在第七局,我因为一开始打得不好,所以被打懵了,7:1。我猛得开始清醒,开始追分。我们的实力实在是相差无几,但,稀里糊涂的我并没有追上几分,9:5,这下完了,我沮丧极了。紧接着爸爸连续两球下网,9:7,我又看到了一丝希望。拼命扣球,第一球赢了,第二球也赢了,平!我士气高涨,再来一个……啊,接!哎,输了!爸爸10:9先拿了赛点,我咬紧牙关,连续猛发两球,爸爸都下网,我赢了!后来,我才知道爸爸是故意让我的……

“妈妈”

去年,妈妈开始迷恋起了游泳,一开始,她只能用手胡乱地划,憋着气游,气用尽了,就不得不钻出水面。可怜巴巴地站在原地,喘口气,再练。此时,我不得不佩服她的坚持不懈的精神。

后来在妈妈的努力下,她的游泳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脚也能蹬了。妈妈开始不停地看视频,不耻下问,到处找人讨寻技巧。她想尽一切办法抽出时间练习,有时也叫上我一起去,并让我指导她。

终于,在她锲而不舍的努力下,她游得越来越快了还能去3米的深水区,像一条美人鱼在大海里穿梭。连我都赞叹我那勤学苦练的妈妈,一个字:“棒”。

“爸爸”

我的爸爸是一个关心别人、体贴别人、帮助别人的好男人。尤其是对我的照顾。

以前,我总是丢三落四,一会儿丢橡皮、丢了尺。即使是在晚上八、九点钟,他也会问好数量、格式再到小店里去买,每次总是被我这儿子“折磨”地大汗淋漓,累得倒头就睡,但却任劳任怨。

身边的风景作文篇2

人生处处皆风景,只要你的心中有风景,只要你的眼中有风景,只要你学会欣赏身边的风景。

一草、一树、一山、一小溪、一片白云。一亭阁、一楼房、一社区。一段乐曲、一支歌、一句问候、一杯清茶、一壶浊酒……

一个人、一个站在桥上的人、一个站在凉台看桥及桥上人的人;一个人、一个失学儿童、一个慷慨解囊呈现爱心的人;一个人、一个陷入困境的人、一个拨云见日指引航向的人……一点一滴都有独一无二的情怀,一草一木都是灯火阑珊处的极致。杭州的千岛湖、青岛的崂山、北京的长城、的布达拉宫……处处美不胜收。游千山揽万水固然好,但对于很多人那只是遥不可及时的梦。况且即使身临其境,却难耐喧嚣背后的漂浮和寂寥,没有根的感觉很容易让人想起故土,想起家,归心似箭心难留。远方的风景虽好,但只是生活的一个点缀,一顿久违的大餐,一次意外的艳遇,即不可常得,又不可久留。远处的风景不属于自己,存在着许多未曾预料的细节,初衷和结果往往大相径庭,不久的一切恍如昨天,沉醉的苦痛侵袭着胸腔和肋骨,更深的是心灵深处的印痕。反复咀嚼着它的味道,不去问为什么,也没有为什么,终于明白该做的是什么。“百米之台,起于垒土”,珍惜身边的风景,抓住每一次机会,一步一个脚印,阶梯就有可能延伸到远方的梦和风景。欣赏的过程既要耐住风景表面简单、重复继而又复杂、枯燥的单调,又要感知蕴藏其中的可摸可触可感的真水无香的风景。身边的风景看的熟了,更能品出其中的真味。切莫一味的在意远方的风景,忽略了身边的珍宝。也许我注定是井底之蛙,对于我这样一个平凡的小人物来说,大学问得不来,远处的水解不了我的渴,能有机会跳到井台上看到更广阔一些的天空就心满意足了。这个渺小的愿望得到满足就给我带来发自内心的快慰。正如生活。商场里琳琅满目的商品,散发着诱人的芳香,刺激着人们的购买欲,不知不觉的掏瘪你的腰包,花明天的钱买今天的享受,风景就变了味道。欣赏并不一定拥有,全面欣赏,有选择的购买、量体裁衣、量力而行、风景才会依然美丽。朋友的情谊真诚绵远,常常使人身不由己、乐不思蜀、通宵达旦、歌舞升平、伤肝伤肺、在所不惜。恰倒好处、适可而止,朋友就是晴天遮阳、雨天挡雨盛开在各个角落的花伞,朋友就是永远靓丽的风景。回到家里,脱下高跟鞋,卸下面妆,穿上宽松肥大的睡衣,什么都不想,坐在沙发上,痴痴的看着花开,闻着花香,听着花落,家的感觉真好,像花一样,这样的片刻值千金呀!一切都是匆匆。有的风景长长久久,有的风景稍纵即逝,只有不失时机的珍惜,只有不遗余力的呵护,这一切才会在现实和回忆中成为一道永不褪色的风景。“千山有水千山月,万里无云万里空。”远和近、得和失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抓住身边最近的风景、最真实的自我。

初二:racc

身边的风景作文篇3

我们所需要的,只是身边的几米阳光。人们匆匆向前,以高铁、飞机为工具,一次次挑战着速度的极限。也许不久后,我们将乘太空飞船往返于各星球之间。然而在现实中我们只是在跳跃的小丑。那大本钟下生硬的笑容,那红场上粗鲁的叫喊,那香榭丽舍大街中扫货的身影,又怎能看到这个世界的壮美?我们要走远,去地中海看白色的小屋,去巴黎喝一杯咖啡,去埃及见一回法老。我们要感受不同的环境,不同的生活,而真正有意义的是那几米灿烂的阳光。走遍大地,我们只是知道世界的博大,人生的不同,自己的独特。

然而,最终的最终,我们终归要回到最初的风景。

从何时起,我们开始忽略身边的美景?又是从何时起,我们厌恶这熟悉的一切?我们苦苦追寻远方,将身边的一切视作束缚的牢笼,无论多么疲惫、劳累也不愿待在原地。也许灯塔有明亮的光,但我们却渐渐忽略了太阳正将身旁的一切点亮。听到老舍的叹息“真想念北平呀”难道这还点不起心里的灯吗?是的,我们正处在别人的风景里,我们正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我们都是游人,是过客,即使漫长的一生一世,相对于宇宙洪荒,也只是一瞬罢了。这不息的时间长河正将我们磨损,但我们可以决定磨去的地方。古时,人们将称霸作为理想;现今,人们将财富视为成功。但生命的终结将使这一切变得毫无意义,最后,我们所追寻的只是内心的渴望。一箪食,一瓢饮,亦可不改其乐。外物的一切都只是远处的风景,身边的风景才是陪伴一生的存在。《哈姆雷特》中说:身处果壳之中,也自以为是无限宇宙之王。即使是果壳,也可以雕成美丽的舟船。如果有内心的快乐,这又有何妨呢?

当行走在家旁的小路上,几米阳光洒在人与树上,鸟儿和谐的合奏曲在耳边响起,不要疑惑,这美丽的风景,正是世间的奇迹。

身边的风景作文篇4

1.学习课文2—5自然段,理解“理所当然”、“协调有序”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重点段。

3.感受乡亲们相亲相爱,友好互助,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熏陶。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体会其中的人性美。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感知“美”。

刘章爷爷说: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课文,去感受这美丽的风景。

二、精读课文,感悟“美”。

出示自读提示:读2—4自然段,用“——”划出描写家乡风景美的句子,用“”划出描写家乡人心灵美的句子,并写写感受。

(一)体会风景美的句子

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1.你从哪些词体会到这画面的美?

2.理解“协调有序”在文中指的是什么?

3.师范读“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生展开想象,并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一下,仿佛看到什么?

4.通过朗读感受画面美。

5.好一幅让人陶醉的画,难怪作者会说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二)体会人物美的句子

1.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1)如果你是其中一位老人,看到搭石不稳,你会怎么想?怎么做?

(2)你感受到这些老人有什么样的品质?(无私奉献)

(3)谁能读出这种美?指导朗读。

(4)你们还从哪些词感受到为他人着想这种美?

(5)多么可亲可敬的老人,让我们用深情的朗读来感谢他们?

(6)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是一道(无私奉献)的风景。

2.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俩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

(1)真是一幅温馨的画面,能谈谈你对这幅画的感受吗?

(2)好一个谦让,请男同学一同来感受这份美。

(3)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是一道(互相谦让)的风景。

3.假如遇到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1)哪些词特别能打动你,说说你的体会。

(2)理解“理所当然”、“伏”。

(3)透过“理所当然”“伏”看出这里的人(敬老)。

(4)朗读感受美。

4.这一排排搭石,每天该有多少人走啊!请同学们想象一下,还会有哪些人来走,我们还会看到哪些温馨的画面。

小练笔。

假如来走搭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总结升华,赞颂美

1.这美,撞击着作者的心灵,并发出由衷的感叹,让我们齐读最后一句。

2.作者赞扬搭石什么样的精神。(无私奉献)

仅仅在赞扬搭石吗?还赞扬(乡亲们)

赞扬乡亲们什么样的美好情感

3.齐读最后一句,读出内心的感动。

四、拓展延伸,发现美

同学们,搭石的美,我们看在眼里,搭石人的美,我们记在心里,其实,这样的美也在你我身边,就蕴含在那一件件微乎其微的小事中。

读读句子:美就在身边,美就在妈妈千万次的唠叨。

美就在身边,美就是校园中伸手捡纸的弯腰。

美就在身边,……

请大家也用这种句式把找到的美说一说。

身边的风景作文篇5

[关键词]卜魁;流人;风光;风俗

[中图分类号]I22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06 ― 0105 ― 02

一、关于边疆诗

边疆诗问题提出的目的是为了与边塞诗相区别。边塞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重要题材,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多数学者认为《诗经》是边塞诗的源头,内容上主要涉及战争、行役、怀乡等。而盛唐是边塞诗创作的鼎盛时期,并且出现了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边塞诗继唐代的繁盛之后,自宋至明一直没有显著发展,而到了清代,边塞诗又一次焕发了勃勃生机,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其中东北边塞诗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目前对边塞诗的界定仍然存有争议,笔者认为张晓明所引阎福玲的解释较有说服力,他说:“‘塞’义为‘险要设防’,因而边塞诗无论是写边塞的风光、风土人情还是写边地的生产生活、军事生活等等,内容都必须与边塞防卫之事有明确的联系。”(张晓明《20世纪边塞诗研究述评》,《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12月)。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卜魁流人展现边地生活的诗歌,既有关于边疆防卫的诗歌,同时也有与边疆防卫无关的诗歌,但是都与边疆密切相关,因而我们把这些诗称作边疆诗。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边疆诗在内容上与边塞诗是存在交叉的,边疆诗包含边塞诗。卜魁文化流人对边疆诗的丰富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本文仅就他们诗歌中所描绘的风光和渔猎风俗探讨卜魁流人对边疆诗的贡献。

二、卜魁流人诗歌大大丰富了边疆诗的风情描写内容

清代的齐齐哈尔,称卜魁,地处我国东北边陲,经济条件落后,粮食短缺,气候条件恶劣。在清初时期有大量屯兵,是清政府发配犯人为奴的主要目的地之一。在大量流人之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因为科场案或文字狱案而被牵涉的士人,他们饱读诗书、颇有文才,身处流放之地,仍作诗以抒怀,边疆风土人情自然成为他们诗歌当中的重要内容。独特的人生经历、边地特有的风光、民俗,使得他们笔下的边疆诗也别具一格。

(一)描绘了一幅东北边疆卜魁特有的风景画。

气候寒冷,多风沙,这是卜魁城给诗人们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因为卜魁流人多来自关内,甚至江南,南方的旖旎风光是他们挥之不去的记忆,而流放遭遇所造成的无限苦楚,卜魁的苦寒天气、冬季的衰败景象自然成为他们心中最为深刻的印迹。因而冰光、冰雪、秋霜、冻草、荒草、黄沙、冰泮、草漠、沙澜、西风、残阳等意象在卜魁流人诗中随处可见。除了这些自然景观之外,人文景观也自显落寞之情,如野寺、残钟、断碑等。黄刚在《论清代西域边塞诗之特色》一文中说:“唐诗在描写西域风光时内容和题材都是比较单一的,从虞世南到岑参、王昌龄,在自然景物上往往都是偏重于冰天雪地、狂风大漠,诗中显示的西域边地,固然风光奇特,却是一派荒无人烟、苍茫孤寂。至于人文景观,亦不外乎孤城、古塞、戍营、危楼。”(《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1期)可见,流人诗歌中卜魁边地风光的典型征与西域接近,但是也颇具卜魁的特色,并且为今人再现了当时卜魁城的风貌。

从卜魁城全貌的描写来看,方世济《望见卜魁城》以粗犷的线条、白描的手法勾画了卜魁全景图:

一片沙昏数尺墙,断碑烟景亦苍苍。

怪来战马防秋地,说是书生送老乡。

五十三亭燕树隔,六千余里楚天长。

劳肩息后寻诗料,雁月笳风拾满囊。

诗人在途中将至未至遥望卜魁时,只见到数尺高墙、几处断碑淹没在黄沙烟影之中,还有北方一带特有的多得不可计数的驿站,除此之外,别无可见,这真是传说中的边疆啊,要说日后可供作诗的也不过是雁、月、笳、风啦!这也正是卜魁城作为边地的典型景色。

与唐代边塞诗中的苍凉景象的迥异之处是流人诗中也不乏诗意盎然之胜景:绿草、青草、晓露、春水、夏山、白云,一时间也让人忘却了塞外风寒,竟也令人忘返留连,方登峄的几首诗里颇有对于这类风景的描写:“好友约锄三径雨,野香分载一车春。平原艳雪风翻浪,归路斜阳蝶趁人。”(方登峄《同讷拙庵出郊多芍药交韵》)又有《讷拙庵招集同人欢饮竟夜(之三)》:

杏雨含烟柳带丝,踏青儿女暮归迟。

谁人编入春风调,画出江南二月时。

春季的卜魁城杏雨、烟柳,一时间竟把人也带到了江南二月天。

再看《逸叟惠花和韵见答因再叠前韵谢之(二首)》

秋风余艳满园花,逸致闲情属几家?

常向隔墙扶杖望,小亭深柳夕阳遮。

掩映湘帘一瓮花,感分幽韵及邻家。

多情更许频来折,风雨疏篱莫悼遮。

秋花、深柳、小亭、夕阳、疏篱,莫不是卜魁胜景,虽尚未有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那么浓烈,但也完全可与黄庭坚的“炉烟郁郁水沉犀,木绕禅床竹绕溪。一暇秋蝉思高柳,夕阳原在竹荫西” (《题觉海寺》)相媲美。

(二)真实再现了清初至清中期卜魁边地人民丰富多彩的渔猎生活。

卜魁特有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以及北方少数民族原住民的生活习俗,渔猎成为卜魁人民生活中最具特色的组成部分。方登峄的诗中描绘了架独木舟打鱼、打鹰、打貂等渔猎活动,并且在其中也展示了与这些活动相关的用具。

清代卜魁物产丰富,其中江鱼就是一大特色。每到春夏时节,人们就开始驾船乘舟去打鱼,《葳瓠船》诗里就展现了这一活动。

脑温江边葳瓠渡,江口行人日来去。不闻江岸集乌樯,但向山中刳独树。独树刳成似叶轻,长身窄腹波上行。不帆不桨一篙水,破月飘烟纵复横。有时纵横撒大网,网得大鱼供客饷。有时并榜过轻车,车轮缚木篙徐徐。朝朝暮暮涛声里,秋风吹雪江冰起。几日江冰冻不开,曳君长卧枯蒿底。

葳瓠船是吉林、黑龙江等地的独木船。诗中详细介绍了其制作过程:山中刳树,刳得似叶轻,长二丈余,阔仅容膝,头尾尖锐腹部甚窄,没有帆桨只凭一支竹篙,行驶甚速。横纵配合撒网打鱼,遇江河水涨时,则联二为一,以渡车马。日日行于嫩江水上,直到江水结冰。

除了水里游的,还有天上飞的。

打鹰歌

冬鹰复春鹰,多少打鹰手。

负网入空山,蒙被卧林薮。

草暖捕鹰雏,草冷捉鹰母。

鸿鹄高飞六翮厚,白鹤梳翎入云阜。

矫矫搏击才,伴结乌龙走。

平芜洒血逞雄姿,鞲到死悬人肘。

在这首诗里,诗人描写了打鹰的过程,众多打鹰人以被子作为掩护,埋伏在树林中欲以网捕鹰,不同的季节猎捕鹰母或鹰雏。诗人以鹰喻人,鹰有捕击长空之勇力,却终遭厄运而成为别人的猎物,发出无限感慨。

在描写卜魁打猎生活的诗中,《妇猎词》可以称得上是独放异彩。

背负儿,手挽弓。骑马上山打飞虫。

飞虫落手其胸,掏血饮儿儿口红。

儿翁割草牛车卸,归来同饱毡庐下。

诗中生动刻画了打猎妇女形象,妇女背着孩子,骑马挽弓,箭法高强,身手敏捷,其功夫似也不逊于曹植笔下“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的幽并游侠儿。“胸”,“掏血,不但勇猛,而且技法纯熟,打来的飞虫(即鸟)直接“掏血饮儿儿口红”,何其豪爽!

“东北有三宝,人参貂皮乌拉草”,这里的貂就是林中跑的,皮毛极轻暖,是一种珍贵的皮料。《 打貂行》里以诗歌的形式讲述了打活貂的要领,“用网不用箭”,而且用犬来帮助猎取。一连串的动作描写以蒙太奇的方式展现了少数民族打貂的生动、传神的画面:“犬逐貂,貂上树,打貂人立树边路。摇树莫惊貂,貂落可生捕”。最后点出捕貂的目的是进贡朝廷,以求帝王无为而治,天下太平。

对于卜魁打猎场景的描绘极为雄壮的非《将军猎》莫属。阵容之强大、将士之骁勇、成果之丰硕、场面之壮烈,都令人赞叹不已。时间是在十月,尽管“野外风晴寒不酷”,但是也“雪弥天”了;打猎的队伍里个个不畏严寒,“冻草蒙头冰结腹”,“冰洗刀锋雪擦手”,“苍白不辨须与眉”;打猎归来的八百甲士“鞍上带禽衣带血”,“腐儒扑灰煨两足,败絮围腰如猬缩”,打猎勇猛已经完全忘我。打来的黄羊、雉、鹿“积如山”。

三、结语

因季节和情感的不同,流人眼中的卜魁风光既有粗犷、旷远、苍凉的一面,又有清新、明朗、妩媚的一面。卜魁边地地广人稀、野生资源丰富,北方游猎民族原住民多善骑好射,性格豪爽、坚毅,因而,他们的渔猎活动非常活跃而且极富特色。这些内容都被卜魁的文化流人写入诗中,从而大大丰富了我国的边疆题材诗作园地。

〔参 考 文 献〕

〔1〕韩明安.黑龙江古代文学 〔M〕.北京: 光明日报出版社,1986.

〔2〕李兴盛.东北流人史〔M〕.哈尔滨: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0.

身边的风景作文篇6

【关键词】滨河绿带;设计内容;生态型廊道;植物配置

城市滨河绿带是城市中常见的一种绿地形式,这种绿地不仅是城市绿地系统的主要结构,而且也造就了城市的独特景观风貌。而沈阳蒲河景观带(于洪段)景观设计是滨河绿带的一个实例。景观设计是与周边环境共同存在的。要完成一个符合环境要求的景观,关键就是对它的定性与定位,然后就是以以人为本的观点来满足适用人群的需求,最终完成对周边区域的恰倒好处的利用。

一、规划区域的地理位置及周边环境

本设计为沈阳蒲河景观带(于洪段)景观设计的一期部分。东起自沈北#8闸附近,西止于平罗桥西侧约2公里处,规划长度(延岸线长度)约8.97公里。北岸规划宽度为100米,南岸规划宽度不等。规划中的博士花园小区、平罗桥、郭大桥周边区域为现状村屯和小区,其它区域周边为现状农田。

二、设计理念

蒲河不仅是连接于洪区与其它区的重要通道,也是加强乡村与城市的联系的纽带。沈阳蒲河景观带(于洪段)景观的兴建是为整个区域的经济、文化的沟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为于洪区以及沈阳市提供对外展示的重要窗口。综合沿河二岸景观带在市区总体规划和城市景观规划中所处的地位,及其周边现状环境、规划用地性质和历史文化等因素,设计者提出如下的设计理念:

(一)自然与人工相结合的生态型廊道。由于滨河绿带有利于创造了多样的生物环境,滨河绿带为生物的多样性提供了有利条件,为大大增强了景观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规划区域内多处位于城乡结合部,蒲河贯穿整个景观规划区域,城市滨河绿带的兴建能够起到丰富区域植物、增加沿河景观,繁多生物种类,使景观变得更加生动,使蒲河滨河绿带变成市区与乡村的生态交错区和边缘过渡带,成为空气、水、动植物等自然元素流动的廊道,宛如一条绿色的纽带将市区与郊区、人工与自然,有机的联系起来。

(二)景观塑造和交通安全性相结合。在满足道路交通注重的基础上,设计者力求特色突出,风格简洁、大方。在景观重要节点位置,注重细部处理,力求精致设计。根据现有周边的不同环境位置,设计出各具特色的景观空间,同时利用植物花期、花色以及树形等自身的生长习性和观赏特性,进行合理配置,突出植物景观性,提高园林艺术水平。在非重点区域则立足于充分展示蒲河滨河绿带特有的大自然景观,随着道路蜿蜒行进,采用借景、点景、烘托。对比等艺术处理手法,将河道两岸自然的山林、潺潺的溪流,整齐的农田、独具特色的乡镇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三)乡土文化与地域特征相结合。作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一朝发源地,二代帝王都”的沈阳,具有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设计者首先想到本次规划设计应承接沈阳市的传统文脉,以历史、科技、重大成就为主题,突出地域性特色,体现城市精神,使蒲河不仅成为是一条绿色的纽带,更成为一条文化的纽带、精神的纽带,使它具有较高的审美情趣和艺术品味,使它蕴含更高层次的景观文化,体现最新的现代设计理念,形成具有朝气蓬勃和奋发向上精神的景观效果,做到山水明德、花木有情,为周边居民和游客提供一个绿色生态、功能健全、生活舒适、环境优美的休息娱乐的好去处。充分挖掘规划区域的人文历史和科技文化,将极具地域特色的文化底蕴和民族性、思想性、文学性的人物,丰富多样的植物配置等融入总体规划设计中去,营造出高品位的自然交流的全新滨水绿地景观。

(四)行为特征和功能结构相结合。规划区域使用人群的多样性,决定了区域功能的多样性,而不同的行为主体也具有不同的行为特点。如旅游人群主要从城市中来,喜欢不加任何修饰的自然风光,喜欢猎奇,所以设计者在设计时充分考虑恢复滨河现有的自然风光,并设置若干的开放性或半开放性的小空间,作为游客停歇、观景的驻足点,并将文化理念也融入到设计之中,以满足游客行为认知的特征。作为周边居民则以茶余饭后的休闲娱乐为主,设计者为这部分人群规划了若干广场、健身器材和娱乐设施。而以交通同行为目的的人群,则充分考虑交通的安全性、便利性。

三、设计内容及表现形式

根据设计者前期对整个滨河绿地景观设计理念的定位,结合整个沿线不同区域的环境特点及功能要求,规划将全线划分为 “御林叠翠”景区、郭大桥周边区域、“平湖望月”景区三个部分。

(一)“御林叠翠”景区。因清朝时皇帝东巡曾经路过此处而得名。本区域规划拓宽河道,采用台地式护岸,一层层护岸向河内延伸,并且在每层“台地”之上,种植大量高大乔木或丛生灌木这两种方式来丰富景观层次和效果。隔岸观之就能领略到层峦叠翠的别样风景。另外为了突出该区域的历史文化特色,着重在铺装、局部小品、坐凳的细节进行处理,选择采用传统的清式图案和造型。

身边的风景作文篇7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前言】

“关山月”是乐府旧题。《乐府古题要解》:“‘关山月’,伤离别也。”李白的这首诗,在内容上继承了古乐府,但又有极大的提高。这首诗在内容上仍继承古乐府,但诗人笔力浑宏,又有很大的提高。诗的开头四句,主要写关、山、月三种因素在内的辽阔的边塞图景,从而表现出征人怀乡的情绪;中间四句,具体写到战争的景象,战场悲惨残酷;后四句写征人望边地而思念家乡,进而推想妻子月夜高楼叹息不止。

【翻译】

巍巍天山,苍茫云海,一轮明月倾泻银光一片。浩荡长风,掠过几万里关山,来到戍边将士驻守的边关。汉高祖出兵白登山征战匈奴,吐蕃觊觎青海大片河山。这些历战之地,很少看见有人庆幸生还。戍边兵士仰望边城,思归家乡愁眉苦颜。当此皓月之夜,高楼上望月怀夫的妻子,同样也在频频哀叹,远方的亲人啊,你几时能卸甲洗尘归来。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边塞的风光,戍卒的遭遇,更深一层转入戍卒与思妇两地相思的痛苦。开头的描绘都是为后面作渲染和铺垫,而侧重写望月引起的情思。

开头四句,可以说是一幅包含着关、山、月三种因素在内的辽阔的边塞图景。我们在一般文学作品里,常常看到“月出东海”或“月出东山”一类描写,而天山在我国西部,似乎应该是月落的地方,何以说“明月出天山”呢?原来这是就征人角度说的。征人戍守在天山之西,回首东望,所看到的是明月从天山升起的景象。天山虽然不靠海,但横亘在山上的云海则是有的。诗人把似乎是在人们印象中只有大海上空才更常见的云月苍茫的景象,与雄浑磅礴的天山组合到一起,显得新鲜而壮观。这样的境界,在一般才力薄弱的诗人面前,也许难乎为继,但李白有的是笔力。

接下去“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范围比前两句更为广阔。宋代的杨齐贤,好像唯恐“几万里”出问题,说是:“天山至玉门关不为太远,而曰几万里者,以月如出于天山耳,非以天山为度也。”用想象中的明月与玉门关的距离来解释“几万里”,看起来似乎稳妥了,但李白是讲“长风”之长,并未说到明月与地球的距离。其实,这两句仍然是从征戍者角度而言的,士卒们身在西北边疆,月光下伫立遥望故园时,但觉长风浩浩,似掠过几万里中原国土,横度玉门关而来。如果联系李白《子夜吴歌》中“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来进行理解,诗的意蕴就更清楚了。这样,连同上面的描写,便以长风、明月、天山、玉门关为特征,构成一幅万里边塞图。这里表面上似乎只是写了自然景象,但只要设身处地体会这是征人东望所见,那种怀念乡土的情绪就很容易感觉到了。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这是在前四句广阔的边塞自然图景上,迭印出征战的景象。下,指出兵。汉高祖刘邦领兵征匈奴,曾被匈奴在白登山(今山西大同市西)围困了七天。而青海湾一带,则是唐军与吐蕃连年征战之地。这种历代无休止的战争,使得从来出征的战士,几乎见不到有人生还故乡。这四句在结构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描写的对象由边塞过渡到战争,由战争过渡到征戍者。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战士们望着边地的景象,思念家乡,脸上多现出愁苦的颜色,他们推想自家高楼上的妻子,在此苍茫月夜,叹息之声当是不会停止的。“望边色”三个字在李白笔下似乎只是漫不经心地写出,但却把以上那幅万里边塞图和征战的景象,跟“戍客”紧紧连系起来了。所见的景象如此,所思亦自是广阔而渺远。战士们想象中的高楼思妇的情思和他们的叹息,在那样一个广阔背景的衬托下,也就显得格外深沉了。

身边的风景作文篇8

一 、李益边塞诗产生的时代背景

李益的边塞诗主要作于唐德宗建中以后的十八年间,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了,但是由于藩镇势力的不断扩大以及朝廷宦官的争权夺利,使唐王朝又陷入了新的动乱之中,特别是唐朝为了维护中央政权,与少数民族连年不断发生的边塞战争,其对于唐王朝来说,都是属于防御性的抗击战争,这是李益写作边塞诗的第一个时代特点。

在安史之乱之前,唐朝的国势强盛,军事力量强大,各民族人民生活基本融洽,在唐政府边境上存在的各少数民族政权与唐王朝的关系,不外乎“内附”和“朝贡”两种,而部分又属于“内附”的关系,那就犹似唐中央政权的地方政府。而到了中唐,唐王朝国势逐渐衰弱,一些实力较强的少数民族乘机起兵反唐,给中华民族造成了严重的灾难,为了抗击,唐政府不仅发动本民族的兵力,也依靠其他少数民族的兵力,协同作战,才使战争得以平息。这便是李益写作边塞诗的第二个时代特点。

十多年的军旅生涯,使他的足迹遍及当时整个西北边陲。由于长时间的亲身经历,使他对边塞的风土人情,尤其是戍边征战的生活,有了较深刻的感受和细致的观察、思考,使他创作出了数量可观的边塞诗篇。

二 、李益边塞诗的内容

按其诗歌内容分,李益的边塞诗可分为三类:第一类主要是写边塞战争的实际,赞扬广大将士的报国精神和英雄气概,反映并同情广大战士的不幸遭遇和痛苦心情,揭露并抨击朝廷守边无策和边将的腐败无能。

第二类主要是抒写诗人自己的从军生活和壮烈情怀。诗人在国家多事之秋没有因此而逃避,而是毅然从军,说明他有着强烈的建功立业,蹑级进身的愿望。尽管当时唐王朝国力不足,但诗人收复故土的雄心却在:“今日闻君使,雄心逐鼓鼙。行当收汉垒,直可取蒲泥。”(《送常曾侍御使西蕃寄题西川》)

第三类是描写边塞风光和日常生活的。而这些更多地是直接来源于生活的真实,是出自实地的见闻和自己亲身的感受。如《登长城》:“汉家今上郡,秦塞古长城。有日云长惨,无风沙自惊。”(《从军有苦乐行》),这些都是边塞的真实写照,写了边塞惨淡的日光,惊移的沙尘以及边地风的阴,草木的凄凉等等。

三 、李益边塞诗的艺术成就

李益善于以边塞戎旅等为题材创作了大量的边塞名篇,他善于运用凝练自然,色泽鲜明的语言,情景交融,含蓄蕴藉的手法及和谐宛转的韵律,抒写戍卒思归的哀怨和诗人自己壮志难酬,仕途坎坷的惆怅,这就形成了他的慷慨悲凉的诗风。当然,慷慨悲凉只是他诗风的主要特点,由于诗人生活的丰富多彩和诗歌题材、体裁的不同,情况也是有区别的。一般说,近体多深情幽怨,古体多慷慨之气;长篇多变化,短篇多含蕴;某些作品豪壮奔放,另一些却清闲淡雅。这是艺术上成熟的诗人所常有的情况。

身边的风景作文篇9

一、造型之美

亭是一种有顶无墙、无门无窗、空间开敞、内外通透、形制灵巧别致、形象鲜明飘逸的建筑物。其自身形体的美被文人充分发掘出来,常被比附为君子傲视独立的形象,代表一种开放的姿态和敞亮的空间与胸怀,其意象也因造型上的特征而具有卓尔不群、飘逸灵动的美,生发出通透、轻灵、飘逸、超拔等审美蕴涵。

1.有亭翼然——飘逸之美

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这样描绘:“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啾阳修以“翼然”来形容亭的外部特征给人的整体印象,不仅贴切而且传神,因为中国的亭檐角斜出,灵动而丝毫不显呆滞,这种造型上的特征使它在外观上呈现一种翠飞多姿的美感,许多文人把它概括为飘逸之美。这种飘逸文人常借形象的事物以喻,如自居易《题西亭》:“何人兹造亭,华敞绰万余。四檐轩鸟翅,复屋罗蜘蛛。”口)以鸟的翅膀来形容亭的檐角,言其翘檐就如飞鸟展翼,亭整体的造型“如鸟斯革,如辈斯飞”[31,这种比喻不光形似而且神似。另外,还有人用弯月、弯弓等物来喻檐角,也十分形象。中国的亭由于造型上的特点,给人灵动而不滞重的感觉,因此亭虽然是作为静态意象出现于整体的布局中,却具有舒展活泛的动态美,这种动态的美是生命力的表现,按尼采的说法就是:“美是生命力的丰盈在对象上的投射。”-哼的这种富有生命力的造型特征也是符合中国的美学规范与传统的,正如李泽厚等人所言:“即令是像建筑这样一种看来是静态的艺术,中国的艺术家也处处要使之静中有动,给它注入一种舒展开阔飞动的力量和气势,单纯的机械的静止,缺乏内在的生命的形象,不论在诗文、书画、建筑中,都被看作是艺术水平低劣的表现。”口啦串的造型特征同时赋予了亭意象以灵动的气质,而中国的山水意境大多讲究凝而不滞。亭在山水中,造型优美飘逸,打破了山水布局的呆板,给景观效果增色不少,这也与文人所要描写的山水园林的整体意境相契合。因此,亭意象在传统诗文中常作为一种营造山水之境的重要元素。另外,亭意象的这种兼具静态与动态的审美特征也使其成为一种调和的因素,借助亭的意象可以使作品中所造之境在动与静中达到某种平衡。如明代薛应旃《石秀亭赋》:“聚秀钟英,翼然有亭,檐阿晕飞,栋字鸟惊。”同㈣亭作为静态的建筑,在诗句中却极具动感,这种美感效果是亭“檐阿翠飞”的特征所造成的。

2.空灵览翠—匝透之美

亭四面迎风,玲珑剔透,空间显得开放通敞,可以周览风景而无碍,相对于官室馆阁将人封闭起来,亭将人的视野引向宇宙自然,使人在获得了安憩的同时,可以观照外部宏大宽广的世界。陆游《巴东令廨白云亭》中说:“常倚曲栏贪看水,不安四壁怕遮山。”韩愈《诸亭》云:“莫教安四壁,面之看荚蓉。”唑在亭中观自然山水,因亭虚空四壁而不会遮挡视线,远近景物皆在眼前,加之亭多建高处,通透的亭成为观赏远山近水的绝佳平台,古人因此把亭赏景的功能发挥到极致,亭在诗文中也因此具有了高敞、空灵、通透的意象特征,宋梅尧臣在《览翠亭记》就具体描述了在亭中观览景物的畅决。另外,还有宋杨万里《晚登净远亭》:“簿书才了晚衙催,且上高亭眼暂开。野鸭成群忽惊起,定知城背有船来。”[9蜷七十言公务冗繁无趣,登高亭开倦眼,因亭的通透而使目光去除一切遮蔽,远处生鲜活泼的景象尽收眼底,内心也因此变得开敞阔大;唐鲍君徽《东亭茶宴》:“闲朝向晓出帘栊,茗宴东亭四望通。远眺城池山色里,俯聆弦管水声中。”(s10''''35)亭因通透而可以极目四望,远眺四周的城池山色而不受限制。明李东阳《南山草亭记》载:“邑人陈君德修居东北隅,尝诛茅构亭适际山半以周览宇宙,流观江湖,凭几据榻,则目迥颈,间有舟车杖履旬日之所不能至,盖兹山之尤胜者也。”[]ox@-+-)-~亭中而可“周览宇宙”,放目四顾,可以看到“舟车杖履旬日之所不能至”的风景,也是因亭的通透之故。又如唐刘禹锡《洗亭记》:“余始以是亭环视无不适,始适乎目而方寸为清,故名洗心。”㈣亭因适乎目而适于心,目无阻拦而心中豁然清爽,亭的空灵能让人的心洗尽覆在其上的杂尘,这就不仅仅停留在观赏的层面上了,而是由目转心,亭的通透之美感染了诗人,使壅塞的内心变得透亮。“宽敞的视域是自由的象征”[12](''''P165),文人乐于在亭中观览,源自内心对自由的渴望和去蔽的追求。

3.亭亭玉立——挺拔之美

亭由柱子支撑,虽然小巧,却显得俊雅挺拔,张孝祥在《一览亭》中有句:“城中十万户,亭脚五千丈,小退雁鹜行,却立云雨上。”Ⅱ3亭的挺拔其实一定程度上也是由于其对墙壁的虚化处理,去除了臃肿的效果,在视觉上显得更为出挑。另外,亭不是像楼阁靠自身建筑体的高度来达到雄伟高耸的效果,它是借助于山势或高台的顶托高出平地,显现出一种挺拔的姿态。唐沈亚之《题候仙亭》:“新创仙亭覆石坛,雕梁峻宇入云端。”[s]O,124y~述了亭在石台上挺立的姿态,给人一种峭拔脱俗的感觉;元代何中在诗中说:“苍壁孤亭立,肜年独上时。是描写亭挺立在绝壁之上的样子。另外,亭在水边借助倒影的效果,加上堤岸的较高地势,也会显得秀丽挺拔,明刘钰《扶桑亭》日:“虚亭立水面,问树乃称奇。”[腾五十三串立于水面和岸边的树相互映衬,成为一道显豁的风景。亭的挺拔也常常秀出于四周林木,加上周围景致有意烘托,常会形成一种诗意颇浓的场景:“四柱茆亭立晚汀,花红草绿山水静。”【二百二十四)古人也常借亭的这种孑然挺立的形象来比附卓尔不群、傲兀狂放的狷士,这种比附将亭的形象与君子高风亮节的人格风范结合起来,使亭的造型之美被提升到道德人生的境界,这也是中国传统审美观念的表现之一。

二、质感与色彩美

在对自然山水或园林景物的欣赏过程中,色彩显得十分重要。俄国艺术理论家康定斯基曾说:“色彩本身便能构成一种足以表达情绪的要素语言,如同音乐的音节直接诉诸心灵一样。”[17W~,)景观色彩之.晚目不仅在于色彩的丰富,还在于其搭配的和谐。亭是重要的点景建筑,其本身就成为人们审美观照的对象,它的色彩效果直接影响到整体景观的面貌,如果亭的色彩处理得当,会给整个山水布局平添一份风姿与韵味。亭的质感是指亭的建造所用的材质所显现出来的不同的视觉效果。亭的材质分为许多种,建造出来的有茅亭、竹亭、木亭、石亭,甚至还有铜亭,当然,有许多亭是由不同的材料混合而建成的,材质的不同会使亭的肌理、纹路、色泽等显现出差异,给人不同的质感,这种质感的差异在近观亭的时候会得到充分的体现。质料的特征有时会被油漆、苔藓等覆盖,但质感毫无疑问是亭的重要审美因素,质感的美与色彩美的联想比较紧密,都是诉诸于视觉,因此在这里可以作为一个方面来分析。

在整体景观布局中,对亭的色彩质感的处理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凸显,使亭的形象在环境背景中突出出来,成为观景的焦点和亮点。明代史铿《西村集》中诗句:“红泥亭子开中央,朱阑碧甓周为防。”[啪=)亭的色彩鲜艳,相对于周边山水木石极为醒目。但也有的亭子虽然色彩艳丽,由于与周边环境的色彩搭配处理得较好,显得鲜妍可爱,就如诗句“霜叶艳亭幽相宜”(料四1,红白相间,更见自然造化与人的匝两相对照时所体现的契合。再来看毛滂的词句:“绿水小河亭,朱阑碧瓷,江月娟娟上高柳。”刚(卷十五)河亭的色彩与江月、河水、柳树等物形成了一幅明丽的画面。另外还有唐代岑参诗句:“柳摔莺娇花复殷,红亭绿酒送君还。”吣白的诗句:“红泥亭子赤阑干,碧流环转青锦湍。”口tx卷二十七孙逖的诗句:“公府西岩下,红亭间白云。”代曹尔堪的词句:“杏花村渚倚红亭,远山平仲绿幽径。”这些诗词都把色彩艳丽的亭与周边的景物对照,在色彩的铺排与搭配中体现诗人对色彩与景观审美的理解,传达出—种诗意。亭的色彩的另一种处理方式是使其融入到环境当中,在色彩上毫不张扬,力求与周围景观保持一致,唐梁肃在《李晋陵茅亭记》中记述道:“思所以端已崇俭,乃作茅亭于正寝之北偏,功甚易,制甚朴。”∞翱明程羽文在《清闲供》中提出“亭欲朴”的见解,提倡用没有经过修饰雕琢的原始材料造亭,垒石为柱,刳竹为瓦,使其与周围的山岩、竹林在质感、色彩上保持和谐,从而富有田园野趣。白居易在《自题小草亭》中描述道:“新结一茅茨,规模俭且卑。土阶全垒块,山木半留皮。”伫简洁朴素到极点,从中体现出文人返璞求真的审美情趣。从文化心理上看,文人的隐逸情结、江湖意识和对自然物的亲近感,以及对“天然去雕饰”的审美追求,都为“亭欲朴”的审美观点提供了某种前理解的心理结构;从视觉效果上看,亭的色彩与质感保持一种素朴的方式容易贴近周边自然,不会刺激人的视觉感官,从而有利于放松精神,符合休闲文化的旨趣。唐诗人常建在诗句中说:“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余亦谢时去,西山鸾鹤群。”阿∞,3)隐隐有道家的出世之意,如果亭的色彩过于富丽,那么其中的意韵和风姿就会折损许多。很多文人认为质朴而不张扬更加符合他们的审美愿望和品性,就如唐权德舆在《浔阳竹亭记》中所议论的:“故因数仞之丘,伐竹为亭,其高出于林表,可用远望,工不过凿户牖,费不过剪茅茨,以俭为饰,以静为师,辰之良景之美必作于是。凭南轩而望,冲然不知锦帐粉闱之贵于此亭也。”州卷唷=十作者认为锦帐粉闱的富贵之色并不适于景,也不适于心,以竹和茅草作材料,不假修饰方显本真,才是文人所向往的境界。这与文人返朴归真的审美文化心理有关,也与文人对于天人哲学的理解相关联。

三、景观与意境之美

身边的风景作文篇10

关键词:边坡工程;景观营造;施工设计

1边坡绿化原则

1.1稳定性原则

坡面被逐渐冲刷,表层土滑动破坏以及深层土滑动引起的不稳定,是构成边坡不稳定的重要原因,而且严重时将会导致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灾害的发生。

1.2因地制宜原则

边坡的景观营造需要做到因地制宜,设计时要充分了解当地的自然环境,真正做到弘扬传统文化、尊重乡土风俗。景观营造的同时,要适应场地生态系统的演变过程和维护场所的地域性健康。

1.3资源优化原则

边坡绿化的生态性强调绿化设计时需要保护不可再生资源,尽量减少对土地、能源、水等资源的使用,关注自然生态系统的物流和能流,提高使用效率,并提倡利用现有材料,包括植被、土壤等服务于新的功能。

1.4景观提升原则

边坡绿化的设计首先需要以景观的美观性为条件,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在设计时要求结合美学特点而合理地进行由整体到局部的绿化设计,使方案具有形式上的美感。

2边坡景观营造分类

2.1刚性景观营造

刚性景观营造指在边坡已经修建的土木工程结构上进行外观上的修饰,多适用于坡面坡度过陡而无法满足植物生长的边坡。设计手法上多采用修建台阶、喷混凝土护面、镶嵌彩钢板等手法。

2.2柔性景观营造

柔性景观营造则是结合边坡自身的特点,通过植被绿化,对边坡表面进行修饰,以达到绿化边坡、美化环境的效果。景观营造时可以结合边坡的自身特点进行,将现有坡面设计成多层次的景观台地,并选用多种高度的植物。可以在上半部分坡体上种植高大乔木;中部种植灌木和少量花卉;下半部种植悬垂植物遮挡挡土墙。

2.3混合性景观营造

混合性景观营造是将柔性营造和刚性营造相结合,2种景观营造方法相互配合、相互影响,以达到美化效果。在加固工程后的坡面上结合当地的文化,设计具有人文特色的雕塑、小品等,并加以植物绿色与雕塑相互衬托。

3边坡景观营造的设计方法

边坡景观营造时,首先要考虑风文、水文、人文、植被、生存环境等因素,同时合理规划绿化功能区,然后再利用当地的乡土植物,对坡面规划设计的片区,有针对性地进行植物绿化。可结合固坡类的土木工程设施对边坡的坡面进行防护和绿化,比如利用绿化墙、框格绿化、石笼绿化、植物生态毯绿化、土工布绿化以及带孔砌块组合绿化等方法。同时,对植物种植条件相对较好的坡面,采用植物篱笆、植物桩、铺草皮等手段进行绿化。

在土质边坡绿化景观营造的设计过程中,体现当地人文特色显得尤为重要。在边坡植物配置方面,结合乡土植物自身的枝色、花色和叶色特点,从植物整体的色相、季相特色进行分析,提取出相对具有代表性,植物色相、季相变化相对丰富,并且成活率高,有一定固坡固土效果的植物进行坡面图案的组合搭配。而图案的来源和依据提取自当地的人文特色,可以是一系列绵延不断的纹样,也可以是流传至今的寓言故事,这一系列富有底蕴的设计元素,极大丰富了边坡景观的文化内涵。

现代人们常常忽视,甚至逃避岩石边坡的绿化问题,其主要原因来源于岩质边坡的稳定性和陡峭岩壁上土壤的保持和恢复。目前,成熟的岩质边坡绿化设计方法有泥浆喷播绿化、框架加客土喷射绿化、框架护坡绿化、植生袋绿化、开沟钻孔客土绿化等。实际上,单纯的覆土加以植物绿化不是岩质边坡提升景观品质的唯一方法。很多情况下会遇到表面相对平整、面积也十分开阔、施工难度相对较小,但坡度较大的岩质边坡。对于这样的边坡可以通过墙体彩绘、锚固预制钢结构艺术字,或是预制钢结构艺术造型等方式增加艺术效果,使用当地特有的材料,对当地地域人文特色和民族风情进行提取,创造出极富艺术效果,且符合当地文化特色的壁画和艺术造型等景观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