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的科学作文十篇

时间:2023-04-08 04:26:27

身边的科学作文

身边的科学作文篇1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身边到处有着科学的影子,它随时留在我们身边,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上的一些问题。可见,科学对我们还是挺重要的。

——题记

科学是人类迈向新时代的桥梁。生活中的科学,无处不在,在充满神秘色彩的宇宙,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事物都要用到科学。这个学期,老师就和我们做了一个科学实验。

那是一个星期三的下午,“叮铃铃,叮铃铃”上课铃响了,只见老师抱着一个大水箱,笑眯眯的走了进来,我们都非常好奇,老师是要做什么?同学们在下面窃窃私语,东张西望。老师走向讲台望着大家,说:“上课!”随着大家的好奇,我们开始上这一堂“奇怪”的课,老师大概看出了大家的疑惑,浅浅一笑,说:“今天,我们来做一个实验。”老师刚刚说完,下面又一次窃窃私语,有的说:“咦?不是作文课吗?”

“做什么实验啊?”

“肯定十分有趣,我们可是第一次做实验呢。”

“对呀对呀,好期待呀!”

老师又笑盈盈的说:“好了,大家静一静,这个实验叫做烧不坏的手帕,下面我介绍一下实验的工具。今天的实验工具有:烧杯、酒精、镊子、两个手帕和酒精灯。请大家仔细来看。”只见,老师将酒精倒入烧杯内,把一块枫叶手帕放入烧杯内,又将另外一个乳白色的手帕用镊子镊起来,准备点燃,又抬头问大家:“同学们,如果老师将两块手帕都点燃,大家说手帕会有什么异常呢?”

最爱插嘴的华传龙急忙说:“肯定都会点燃!”

班上的才女施雨旋不慢不急的说:“不太可能,我想枫叶手帕不会,但是白色手帕会。”

大家见我们的才女都发话了,个个都相信施雨旋的,老师轻轻一笑,说:“大家各有猜测,大家继续看吧。”老师将枫叶手帕点燃,“哇!好美!”手帕上的火光一会蓝一会黄,一会紫,漂亮极了。像一个个小精灵在跳舞,美极了。不一会火就灭了。果然施雨旋猜的没错,我们向施雨旋投向赞许的目光。老师又将另外一块手帕点燃,个个都皱着眉头,原来火迅速蔓延,发出一阵阵焦味,大家都捂住了鼻子,用手扇着那股焦烟。这下,连老师都投去赞许的目光。老师说:“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吗?”大家动摇了摇头,施雨旋说道:“老师,我知道了。手帕之所以没烧坏的原因是,刚才火烧的是手帕表面的酒精,对吗?”老师点了点头,说:“没错,小手帕之所以烧不坏的问题,其实是一个十分简单的科学道理。酒精燃烧时,火焰的温度相当的高,底部的温度一般来说比较低。再说我用的只是70%浓度的酒精。酒精易挥发,帕是不会烧坏的。”

通过这个小实验,我明白了一个道理:神奇的背后一定藏着科学的道理!我们一定要用知识来武装自己的大脑。

人可能会问:什么是科学?我想科学就是现在还没发现的,需要我们去发现、研究、探讨的吧。但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科学带给人们的帮助,人们怎么去发现它,利用它。其实科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只要我们留心去观察,我想你有可能是未来的“爱因斯坦”。

人太丑,别建议。

文太丑,要提议。

谢谢。

QQ:381895126

电话:15161701878

身边的科学作文篇2

今天,在作文课上,老师问:“你们相信有奥不破的鸡蛋吗?”我的心中虽有一点疑惑,但我还是回答相信。老师找了一名女同学上来握鸡蛋,一秒钟、两秒钟……只听见“啪”的一声响,鸡蛋破了。

这时,你可能会说了:“不是我不破的吗?怎么就破了呢,而且还这么快!"接着下一组的实验,你就知道了!

老师又找了一名男同学上来握,只见他握了很长时间也没有碎。老师又叫了几个男同学上来帮忙,过了一秒钟,又一秒钟,我心想:看样子,他们是不能握破了,只见他们咬着牙、憋红了脸儿、双脚蹬地,我心想:怎么回事呢?我明白了,他们一定是没有劲儿了,可是,怎么能呢?不管了,反正他们也握不破了!但,出乎我的意料,又是“砰”的一声响鸡蛋破了。

身边的科学作文篇3

关键词:床边带教模式;持续质量改进;带教路径

【中图分类号】G424.1【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4-0446-01

临床实习是护生理论联系实际,积累并探索的重要环节。普外科危重症患者较多,日常工作量较大,作为床边带教老师,自身业务水平和教学水平等会有差异,在临床教学工作中,如何保证日常工作稳定高质量的完成,同时,又兼顾护生的教学。持续质量改进应用于临床教学管理,提高了临床教学质量[1]。2010年8月至2011年10月,我科就护生的临床实习工作中的床边带教模式进行了持续质量改进,制定带教路径并进行实际应用。

1 资料

1.1 科室一般资料:护理人员21人,其中1人硕士学历,其余本科学历,均为女性,平均年龄26.8岁;固定床位48张,每年收治患者2100余例;科室床边带教老师6人,平均工作年限5年,平均带教年限2年。

1.2 护生资料:随机抽取2009、2010、2011学年护生对我科室教学工作进行评价,该数量学生均为本科毕业。

2 方法

2.1 分析科室带教工作现存的问题

2.1.1 我科室平均每月接收4-6位护生;3-5年的护士是床边带教的主力;我科室带教的平均年限仅2年,年轻的带教老师缺乏带教经验。

2.1.2 科室原有的带教流程:护生入科后先由总带教老师进行岗前培训,然后跟随床边带教老师进行实习,影响实习过程的内容包括:每周的实习目标;护生每周的反馈总结;床边带教老师更多的凭个人经验和热情带教。

2.1.3 最终对于实习效果影响的因素包括:护生方面,取决于(主动性)态度、知识水平和技能水平等[2];教学管理方面,取决于教学培训、教学流程和教学反馈等;带教老师方面,取决于责任心、带教经验、年资和责任心等。在护生这一块,可以干预的并不多,因为我院护理教育部接收护生至少为二本院校,生源相对优秀。所以作为科室的教学改进,出发点从教学管理和带教老师两方面着手。

2.2 制定并实施带教路径

2.2.1 科室举行床边带教会议,收集对于科室带教内容正性和需改进的相关资料,同时针对护生进行访谈,收集对于本科室及其余科室或以往实习医院对于实习管理、教学相关正性和需改进资料。根据资料分析,床边带教老师进行头脑风暴,拟定本科室的最佳带教模式。

2.2.2 请外籍授课老师对床边带教老师进行教学内容的培训,相关课程包括《角色模范》、《评判性思维的培养》、《促进角色的社会化》、《目标的设立和技能的培训》、《床边带教的教学评价》,经过培训后,以上课程要求床边带教老师,分别结合国内床边教学特点,进行整理改进,最终成为科室带教培训的经典课程。

2.2.3 制定带教路径,并改进以往的带教流程。带教路径包括学生版的带教路径和床边导师版的带教路径。其中学生版的带教路径包含:带教路径封面、普外科实习生培训考核安排、普外科临床实习第一天的安排、普外科常见疾病和手术中英文名称、普外科学生周目标。床边导师版的带教路径包含:实习同学基本资料、普外科实习生培训考核安排、普外科实习目标、床边带教路径表格。其中床边带教路径表格中需要记录的内容,具体见表1。

新的带教流程较原有流程增加内容包括:学生入科有欢迎标语;总带教老师收集学生信息后与床边带教老师务必有口头和书面的交接;床边导师根据带教路径进行教学,导师每班填写路径表格并总结;学生每日实结并有书面记录;科室总带教每周实习反馈总结。

2.2.4 带教路径的应用与对策:科内学习路径表格的填写,同时为保证表格的实际应用,科内特别在更衣室等醒目位置粘贴可爱的标记并提示“今天你反馈了吗?”,科室总带教在每周就实际应用与填写情况与床边带教老师进行交流反馈,帮助床边带教老师简明扼要抓住重点进行记录。

2 6 示范性教学及结果评价 7 下班前教学总结 8 带着问题回家

3 结果

科室就带教路径应用前后,护生对科室教学工作的评价进行了分析,见表2。评价表格均由我院护理教育部编制,包括态度、知识、技能、教学管理4个大项,每个大项内有若干细则,评定分4个等级,其中4分表示好,3分表示较好,2分表示一般,1分表示差。

4 体会

4.1 床边带教工作的重点不是床边带教老师将自己掌握的所有知识技能教授给护生,我们的护生经历的是全科的实习,她(他)们没有办法汲取那么多的知识技能。临床教学更主要的是为学生如何学习提供丰富经验,培养学生现代化的思维方式,对于护生专业角色的形成,社会责任感的建立,正确的职业道德、价值观、伦理观的形成给予帮助[3]。所以床边带教老师务必明确自己的带教责任。床边带教模式改进过程包含了床边带教老师自身的学习成长,帮助床边带教老师进行了很好的带教培训,明确自身的教学工作重点,并掌握一定的教学方法。

4.2 目标教学法有助于教学双方发挥共同导向、标准、激励、沟通功能,提高实习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实习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4]。我科室的带教路径,是以目标教学法为指导开展的。实际应用得到了护生的较好评价,认为科室教学氛围很浓,每日的实习工作均有目标、有针对性的提问、有专科知识讲解、每班均有总结和反馈,并有下班后思考的问题督促自我学习,护生极为认同科室的教学管理。带教路径的应用提升了护生的教学质量和满意度。

参考文献

[1] 魏红蕾.持续质量改进在临床教学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09,23(1):176-177

[2] 于淑英,刘建华,曹君君.护生实习的影响因素分析与对策[J].护理研究,2009,23(3):828-829

身边的科学作文篇4

关键词:教师;党员;专业阅读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9-0240-02

我国幅员辽阔,由于历史和自然的原因,广大西部边远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特别是教育发展水平与东部及中部地区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党员教师作为边远地区学校的中坚力量,对于一个学校的办学质量,乃至区域内一个学科的发展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边远地区的党员教师必须自觉适应时代的变化和区域教育发展的要求,通过卓越高效的专业阅读,建立以突出的专业发展水平和学术影响力为基础,永葆先进性的学习模式。

一、加强专业阅读是党员教师永葆先进性的内在要求

党的先进性是党的生命所在。特别是在教育发展相对滞后的边远地区,由于优质教育资源和信息都相对匮乏,边远地区教师中的党员更应该忠诚党的教育事业,与时俱进,善于学习,主动接受更先进的文化,用现代文化武装自身,用先进的文化教育引导学生,提高师德水平,注重教书育人,时时处处发挥身教胜于言教的作用。边远地区党员教师还应该是学校教育教学的骨干力量,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以创新意识不断探索本学科的前沿,始终成为教师群体中教育创新和改革的示范者,能够以最新的教学手段和技术,贯穿于课堂,服务于学生,并积极参与科学研究工作。总之,边远地区党员教师要在先进性标准的要求下,不断提高责任意识,加强党性修养,自觉成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的忠诚实践者。

二、边远地区党员教师专业阅读的策略分析

(一)边远地区党员教师专业阅读的存在的问题。

1、阅读数量严重不足。阅读数量不足是当今社会普遍存在的问题。据权威调查显示,我国居民每年平均阅读量不到一本,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居民阅读水平。在边远地区,党员教师往往还是学校的业务骨干,工作任务重,且经常身兼数职,事务庞杂,加之信息资源有限,参加学术交流和研讨的机会较少,能接触到的学术资料匮乏,激励竞争机制不够健全等原因,其阅读量也同样不容乐观,专业阅读更是严重不足。

2、阅读范围有限,质量不高。由于条件限制,边远地区的教师往往只能接触到非常有限的教学专业期刊,这些期刊的特点是其文章偏重教学实践,注重具体的教学方法,但缺乏理论深度和原创精神,缺乏对教育的整体思考和学理探索,不足以指导教师从教育改革发展大局和边疆教育实际的角度思考和改进自身工作,对拓宽教师的教育视野,提升教育引领能力帮助有限。

(二)边远地区党员教师开展专业阅读的必要性

作为科研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专业阅读是教师拓展知识基础、进行学术积累和跟踪教学前沿的重要手段,也是其学习模仿知名教师教学方法、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育能力,研究能力的重要途径。缺乏专业阅读,必然导致教师观念陈旧,知识技能落后,不能很好适应教育改革发展需要,特别是难以满足新课程改革的教师专业素养要求。党员教师的专业阅读不足,往往会导致其对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和教学前沿问题把握不准,教学质量不高、创新不足、缺乏理论厚度、研究能力弱,严重影响其个人教学和专业影响力,阻碍其在教学岗位上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对学校教学进步,学科发展及个人专业水平的提升都存在诸多不利。因此,如何引导边远地区党员教师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其阅读能力、阅读质量进而提高研究能力,是师资队伍建设和基层党建工作一个重要课题。

(三)边远地区党员教师专业阅读的策略建议

1、专业阅读要以自己感兴趣的本专业经典著作、第一手的文献资料和社会调查资料为主。以中小学语文教学为例,既要阅读语文教育类专著、又要阅读作文教学,阅读教学,文体教学等分类著作,还要阅读各种关于语文教育的学术调查报告,通过这些阅读,就可以对中小学语文教育的基本规律,基本方法和模式有较为全面的专业了解。

2、专业阅读要以本领域知名学者的代表作为主。专业阅读要有品位,要取法乎上,多阅读代表本学科最高水平的著作和论文。知名学者的作品并非都是精品,学术阅读要以其成名作或代表作为主。除了阅读专著、学术自选集、文集、文存,还不妨用作者的姓名作选项,在中国学术期刊网搜索代表性文章,在电脑上为每位专家建立专门的电子文件夹,平时反复阅读、揣摩,博采众长。

3、深度阅读权威期刊报纸和重大课题成果,跟踪学科前沿。学科领域内的权威期刊用稿重点代表了学界研究的重点、热点;阅读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教育部重大规划课题等省部级以上课题的专著和论文;阅读知名高校与科研机构的知名导师指导的优秀学位论文;阅读权威的学术文摘。同时,经常浏览优秀的学术网站和学术书店,了解学界最新信息。

身边的科学作文篇5

【关键词】中国梦 濒危民族影视研究基地 文化传承 文化复兴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5C-0051-02

在经济一体化、城镇化过程中,世界各国都出现非主体文化使用场域萎缩、活力减弱,甚至濒临消失、走向消亡的现象。这已引起学术界及社会各界的关注。国际上,从政府部门到民间团体,从学术界到这些文化族群本身等,近年来都在进行文化保护的种种尝试。就中国而言,众多少数民族口头传统没有文字记载,在时代的融合与发展之中,这些优秀的口头文化传统处于衰变或濒危状态。对此,应建立少数民族文史视频资料库,尤其是濒危民族影视研究基地,以多种形式与手段来记录、保存、保护丰富的民族文化传统,顺应传统文化传承空间从实体到虚拟变迁的历史规律。而随着2012年11月29日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这个背景下,可实现濒危民族影视研究基地与中国梦的共建,在建设过程中把个人梦、民族梦和国家梦紧紧结合在一起,在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复兴实践中积极贯彻“中国梦”的内涵精神。

一、共建的目标

濒危民族影视研究基地与中国梦的共建,应按照定位明确、层次清晰、分类指导、科学管理的原则,注重质量提高、内涵发展,努力为构建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把学习贯彻十精神与繁荣发展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各项任务结合起来,努力开创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新局面。

以广西民族师范学院为例,应致力于文化传承与文化复兴青年人才的培养,以及相关成果的孵化与转化,推广少数民族文化创意商品。为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人文资源的社会化,为边境壮族地区濒危文化资源的挖掘,资料搜集和保存、旅游景区的布局、宣传等贡献智力支持。要按照“立足创新、提高质量、增强能力、服务广西”的总体要求,以强化特色、打造品牌为目标,深化科研体制改革,依托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华南边疆问题研究基地”,三年内基本建成“边境壮族地区濒危文史视频资料库”。具体说来,可依托广西文科中心的力量,结合自身的优势,在找准国家及广西发展战略背景下亟待解决的重大边疆问题,并根据学院实际,制定以下濒危民族影视研究基地与中国梦共建的几个目标:

第一,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和信息的安全,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战略支撑。目前我国西南边疆的领土领海争端,文化争端层出不穷,划界和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都需要大量史实作为依据。中国梦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在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把中国梦同周边各国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愿望、同地区发展前景对接起来,让命运共同体意识在周边国家落地生根。”中国―东盟边疆地区是国际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交叉渗透的前沿区域之一,研究边境地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有助于营造安邻、富邻、睦邻的关系,巩固国家边疆安全,把广西打造成为跨越东南亚各国壮侗族群的文化寻根的朝圣地,极大地提高广西的文化软实力。

第二,促进陆路东盟文化与经济的发展,把个人梦、民族梦和国家梦紧紧结合在一起。深刻指出,中国梦的本质和基本内涵就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是国家的、民族的,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所处的中越边境陆路东盟的桥头堡,拥有丰富的民族历史文化资源,能为发展旅游、艺术、体育等文化产业提供丰厚的土壤。本团队结合本地独特的文化资源,如天琴、壮拳、划龙舟、斗牛、抢花炮、斗鸡、侬d节、花凤舞、百扇舞、伏波庙、班夫人庙祭祀仪式中所反映的古代中越战争、中越双边传统的庙会情结、越南黎王庙的传说、花山岩画与侬智高的传说、旦人的水上婚礼仪式等,研究借助南宁举办的国际民歌节、东盟博览会等国际性的平台,在国家扶持文化产业的政策下招商引资,为大力发展面向国内外市场的文化产业提供文化资源挖掘和文化品牌打造、市场数据、政策制定的参考,使边疆地区的人民早日脱贫,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途径。

第三,促进边民对国家认同教育的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情感保障。民族文化是民族存在最重要的标志,也是族群记忆的核心。广西作为我国国家认同性最强的边疆民族地区之一,其独特的民族文化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因此,对边疆民族文化与汉族文化之间交融传播历史现象研究,有助于唤起年轻一代的族群记忆,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防止少数民族文化失传,增强民族自信心,发展民族团结自治,对于我国巩固对边疆民族地区的政治稳定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提供可贵的参考。

可从对华南边疆文化现状的调查研究入手,借助用方块古壮字书写,几千年世代相传的民歌文献,以音像资料的方式梳理出边民国家认同自觉性的历史依据,为当今国家进行边民国家认同教育研究提供民族文化心理依据,为在长期的通婚迁徙过程中民族成分日益复杂的边民,新时代日益复杂的国际军事经济背景下改进民族政策、增进国内各民族团结提供参考。

二、共建的可行性措施

其一,在研究视野方面,既要彰显广西区域特色与民族特色,同时也要有“立足广西,面向全国”的学术眼界;既要强调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又要保持高校研究应有的特性与理性。按照“巩固、深化、提高、创新”的要求,强化分类指导和管理,突出学术特色、提升学术优势、打造学术品牌。以广西民族师范学院为例,要超越崇左市的局域,也要超越广西高校的局限,通过吸收国内外相关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可以管理的先进经验,打造研究团队,形成研究优势与实力,为推进“文化广西”建设贡献智慧与力量。

其二,要实现研究理念和研究方法上的转向。在研究理念上要实现四个转向:一是从书斋走向田野,开展自下而上的研究;二是从故纸走向现实,开展关注现实的研究;三是从校园走向社会,关注社会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四是从学究走向政策,注重咨询、对策研究。在研究方法上,鼓励田野研究、实证研究、归纳研究与质性研究。

其三,要实现组织形式、成果表达方式和评价方式的转变。组织形式上鼓励跨学科、跨院校、跨地区的团队研究;成果表达方式上鼓励多元化的形式;评价方式上,除了以发表、获奖为评价指标外,对被政府采纳的决策研究等也应给予充分的肯定。

近年来,广西高校在相关部门的支持与配合之下,利用纪录片形式传承民族文化的实践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广西民族博物馆“文化记忆”影像工作率先走进大学校园,与广西师范学院等多所高校签订成立影视人类学共建基地协议,实行长期合作,合作内容和精神为:馆方向院校提供实习基地,院方输送学员长期开展文化记忆工作;在影展设一个学生作品单元,单独评奖并推介到其他影展和电视台,长期约片;共同申请科研课题、项目,在民族文化研究方向上相互促进,塑造良好的协作氛围,借助影像纪录为手段,共同推进文化遗产事业的多元发展。这为边境壮族地区濒危文史视频采集与整理提供了很好的可借鉴经验。

2014年,应教育部的改革要求,广西民族师范学院率先入选广西19所新建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试点高校,转型为应用型大学。边境壮族地区濒危文史视频采集与整理也顺应这一改革的要求,在建设和管理过程中更强调应用型大学的特色,强调青年、知识和创意三者的结合,主张对边境壮族地区濒危文史文化资源进行创意性的开发。通过组织学生拍摄民族文化的微电影,从历史的角度,呈现边境壮族地区人们真正的生活和心理状态,让大众更易接受,更了解濒危民族文化。以微电影时尚、新颖的艺术形式,活跃青年大学生文化生活,繁荣青年大学生文艺创作,提升青少年自身素质,展现青少年奋发向上、创新进取的精神风貌,引导和激励青年大学生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自觉将个人梦融入民族梦和国家梦,同时,也进一步组织和动员青年投身到民族文化产业的开发中去,投身到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实践中去。

三、结语

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辛向阳指出实现中国梦,需要坚持“五个有”:有路、有魂、有底、有人、有备。在濒危民族影视研究基地与中国梦的共建之路上,应坚持以“中国梦”作为灵魂,以应用型大学的校园文化为底,综合发挥“青年、知识、创意”的作用,组成“产―学―研”相结合的科研成果孵化团队,才能在日新月异变化的社会经济文化环境中,共筑传承壮族传统文化和在当代复兴中华民族文化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李斯颖.口头传统田野研究基地的建设与科学管理――以广西田阳壮族布洛陀文化与口头叙事田野研究基地为例[J].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09(2)

[2]广西用现代技术手段抢救少数民族濒危语言[EB/OL].中国新闻网, 2013-11-13.

[3]中国新闻网.两岸少数民族电影“擦出”火花[EB/OL].中国新闻网, 2013-11-13

[4]广西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我中心组织召开“广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共同发展协调会”[EB/OL].广西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官方网站,2010-05-26

[5]廖华.博物馆如何利用纪录片传承民族文化――以广西民族博物馆为例[J].百色学院学报,2013(5)

【基金项目】广西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项目(HNBJYJ2011007)

身边的科学作文篇6

然而值得注意的,尽管这门学科经历了半甲子的磨合锤炼,在研究团队、人才培养、组织建设、学术成果等方面成绩斐然,但和其他的中文学科,如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语言学、比较文学等比起来,它依旧是不成熟的,围绕着这门学科的建设与发展,仍存在着许多亚待发现和解决的问题和盲点。就研究方法而论,这门学科刚进入学术视野的时候,从事研究的人员大部分是原来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以及比较文学的学者,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华文文学是作为中国现当代文学以及比较文学研究的补充和外延来看待的,在研究方法和理念上沿用中国现当代文学和比较文学的处理方法。这使得很长一段时间内,台港澳暨海外华文、华人文学成为了中国现当代文学以及比较文学的学科附庸,直到今天,很多高等院校开设的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中,台港澳暨海外华文、华人文学是作为中国现当代文学或比较文学的子学科而定位的。然而有学者对此做法提出了疑议,譬如武汉大学的陈国恩教授认为:如果我们没有凝炼出作为一个独立学科所应该具有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理念,并自觉得加以运用,而是仅仅沿用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理念和方法来研究海外华文文学,那么这样的研究充其量也只是扩大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版图,对于华文文学研究作为一个独立学科的生成和发展是没有什么特别重要的意义的。他还反对将华文文学纳入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格局,因为在他看来,学科的定位和归属牵涉到文学的民族身份体认和国别主体确认的复杂问题,有相当一部分的海外华文文学并不具备中国立场,只是纯粹以华文写作,因此无法用中国当代文学学科涵盖它们,否则就会陷入文化沙文主义的误区,引发国家、民族的文化冲突,造成国际争端。

也就是说,华文文学必须作为一门独立自主的学科生成发展,必须打造自己的园地,那么它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自主性和殊异性该如何显现呢?

根据陈国恩教授的观点,建构一门学科的主体性和独立性首要的是必须提炼一套属于该学科的研究方法和理念以及给该学科适合的定位。也就是说,从学科论和方法论的角度建构学科的主体性。从整个华文文学的学科发展过程来看,关于该学科的学科论和方法论的研究一直鲜少有人问津,迄今为止,在该学科研究领域似乎还尚未出现一部严格意义上的系统化、全面化的方法论和学科论的理论著述。

李诊林教授的《台港澳暨海外华文、华人文学散论》无疑是在建构华文文学学科独立品格和主体性工作上的一次创新实践。虽然题为散论,但事实上却是形散而神不散,作者始终以学科论的架构和精神统领全篇,兼顾方法论的探讨,将其十余年的研究台港澳暨海外华文、华人文学的经验进行梳理、整合后试图建构一个颇具理论规模的系统化论述。通读全书,所论内容涉及到学科研究的各个方面,包括学科论、作家论、作品论、周边文化论、思潮流派论、研究方法论等,虽不是面面俱到,但己具备了综论的规模和气。

在具体的学科论和方法论的问题上,作者提供了许多新颖独到、颇具价值的观点,为华文文学的学科建设与发展提供了更加开放性的思路。譬如关于学科的定位问题,作者认为一个研究领域想要成为一门较为成熟的学科,就必须有一个科学的学科命名,应该有适应学科命名、进入其研究场域的足够丰富的研究对象,做到形式与内容的协调一致。因此,在开篇绪论部分,作者从对该学科不同阶段的命名方式的梳理中分析该学科在文化意义上的变动和丰富,从最初的台港文学到现在的世界华文文学,作者敏锐地发现了命名背后的历史语境变化,即文化全球化的大趋势,而世界华文文学的最终命名实际上包含着华文全球写作的内涵,而伴随着命名方式的变化而来的,是这一学科在研究范畴上的扩展和延伸,世界华文文学这一学科命名所界定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在中国大陆以外的国家或地区创作的华文作家作品。深入一步讲,就是无论是华人血统还是非华人血统,只要是在中国海外用华文(汉语)创作都在该学科的学术范畴之内。但是,作者对学科命名的思考并不止步于世界华文文学的定义,他认为这一学科还在吸纳新的研究内容,学术范畴有继续扩充的趋势,特别是随着海外非华语的华人创作和非华人的华语写作的增多,研究对象己不是华文文学所能涵盖的,世界华文文学的学科边界面临着外延的趋势,也就是向世界华文、华人文学演变。语种和文化的双重维度使研究对象将包括海外华人创作的华语和非华语文学,也包括外国人的华语写作,甚至海外作家的归陆创作也在考察范围内。从这个意义上看,作者将此散论命名为台港澳暨海外华文、华人文学散论,而非世界华文文学散论的原因大概正是基于此。这其实可以看作是作者对华文文学学科未来定位的预言,充分显示出作者在治学上的先锋意识和前瞻性,是为亮点之一。

研究对象的不断丰富、研究边界的漂动游移使台港澳暨海外华文、华人文学学科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这其实都源于华文、华人文学本身与大陆文学的殊异性。台港澳暨海外华文、华人文学经历了和大陆文学完全不一样的成长背景,与大陆文学长期的自我封闭相比,台港澳等地及海外的华文文学更早地实现了与世界文学的接轨,特别是身处海外文化圈的华人作家和学者,他们受到中西方各种文化的熏陶和滋养,是处在两种甚至两种以上的文化圈之间的人群,因此,他们的视野比国内的作家更广、更远、更深,他们站在多元文化的交汇点上,从不同的文化中汲取精神力量,获得新的知识,因而这些地区的作品中的文化质素较之大陆的文学更加驳杂和多元化。这些作品由于多元文化的混血而产生了大陆本土文学中所不具备的文化内涵和审美魅力,混血的特质使华文文学的研究得以与多种学科、知识进行交叉,从而使这门学科能够不断扩充,保持学科的弹性和生命力。

不过,华文文学的混血特质给这门学科引来无数的争议。由于文化内涵的混杂和学科的交叉性,学术界很难给这门学科一个准确的界说和定位,围绕着学科的概念、研究的范畴与对象、学科的归属等问题产生种种质疑和争议,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混血带来的学科概念的模糊与暖昧使这门学科长期处于学术的边缘,难入主流的行列。

相比起部分学者对该学科边缘化和交叉性的焦虑和为难,本书的作者表现得更加超脱和达观,他不以此为虑,反而认为这是该学科的优势应该充分利用和发挥。他在书中己经明确指出:世界华文文学学科是一个有活力、有良好前景的学科,其原因之一就是,它善于也便于把和自己己有的研究对象有相似点的其他对象纳入自己的领域。而这种相似点,也就是该学科的本质特质,那就是:边缘性、交叉性、殊异性。因此,世界华文文学学科要善于发挥自己的优势,充分展示出其他学科所不可能具有的自身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的独特不可替代性。,这种态度倒是与公仲教授的观点异曲同工。公仲教授曾在论及新移民文学时批评过一种走出边缘,打入主流的说法,认为这是一种误导,他认为应该甘于边缘,乐于边缘,从美学观点来看,好的作品往往产生于边缘地带。事实上,文学的领域本不存在边缘、主流之分,优秀的作品就是主流。公仲教授虽是针对文学作品的发言,但亦可以视为作者在学科论论述上的一个巧妙的互文。这是本书的亮点之二。

本书的第三大亮点在于方法论的探讨。在绪论部分,作者提到华人华文文学写作中的跨国主义现象,他指出这种跨国主义所造成的边界混乱和身份认同歧义便引发了世界华文文学学科的多义性和开放性。这种多义性和开放性就使得世界华文文学可以指以汉语创作的文学,也可以指世界上有关中华文化的文学,这充分显示了世界华文文学这一方兴未艾的学科的现代性精神。华文文学的开放性和现代性决定了研究者必须以更加开放性的思维、全球化的视野、宽容大度的心态和现代化的意识从事学术研究,这种开放与现代的精神表现在三个点:

其一,是学术扫盲。作者认为华文文学这门学科存在着许多学术盲点,许多有价值的研究对象未被纳入华文文学的考察范畴,造成学科板块的不完整。他以苏曼殊在华文文学学科的缺席为例论述了扫盲的必要性。苏曼殊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为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转型起到过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苏曼殊因为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活动和贡献而被置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格局中考察,但他的中日混血身份和他在海外创作的华文作品却被长期忽视,未被纳入华文文学的学科领域进行考量。作者从苏曼殊的混血身世、海外漂泊的创作经历以及浓厚的中华情结等方面充分论证了苏曼殊作为世界华人华文文学学科研究对象的可行性。不止苏曼殊,作者还在书中讨论了另一位重要诗人杜运燮,证实了他在九叶诗人光环下的华人华文文学背景和跨领域研究的可能性。这些学术盲点的发现,证实了学术扫盲对维护学科完整性、拓宽学科范畴的必要性,也预告了华人华文学科巨大的学术潜力和良好发展前景,同时,也提醒了我们转换思路,打破传统的、固有的研究习惯和思维方式,用全新的、开放性的眼光审视旧有的研究对象以发现新的学术空间。

其二,是审美隔断理论。这是作者结合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理论和著名国学大师王国维的美学思想解读研究新移民文学的重要方法。在作者看来,新移民华文华人文学的独特魅力就在于审美隔断的写佩审美隔断其实是一种跨国主义的书写造成的审美效果,身处海外的新移民华人作家是站在多种文化圈的交点上写作的人,拥有双重甚至多重的文化经验,在审视任何一种文化的时候都能在异质文化的参照下进行全新的观察和思考,所谓的隔断其实正是这种隔着一定的距离的写作产生的新鲜感和陌生化的体验。但是作者所谓的审美隔断的本质并不是隔断,而是隔而不断,、隔而不绝的暖昧状态,是活动性隔断,如何隔而不断?答案在于新移民华文文学创作的内在中华文化基因的灌注既有异域风情的神秘与朦胧感,又兼具中华文化的特质,这在作者看来是新移民华文文学颇为理想的艺术境界。

作者的审美隔断理论意在提醒华文文学的研究者必须具备跨文化的思维和眼光审美隔断只是策略,不是目的,研究者要做的是在众多的隔与不隔之间寻找文化沟通的基点,探索如何以隔断之姿态实现不隔之目的。

身边的科学作文篇7

科技文解释的本质总是以对完整语句的概念分解,然后再对各个概念进行界定的过程。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科技说明文是科学又严肃的概念游戏,而我们阅读科技说明文就必须掌握其游戏规则。这个游戏规则便是:从概念到概念。如何理解呢?科技文往往提出一个新的概念或名词术语。这一新的概念的提出往往含有三个层面,一是有它相应的旧的概念;二是这个概念本身具有的内涵和外延;三是由这个概念揭示的过程中必然派生的各种肯定的、否定的,特称的、全称的,或然的、必然的,现实的、假设的等判断,引导我们对整篇文章述说对象,主要内容,结构思路,语言表述的理解,从而比较清楚地把握本文的内容。以此来培养我们的科学眼光、科学思维、科学理性,激发我们科学的热情。比如1995年高考卷中的“中微子通信”的科技说明文,短短四五百字的科技说明文,竟然有二十多个学生在平时很少接触到的名词术语,我们在阅读过程中,不把文中的概念,特别是一些重要的概念区分开来,是无法解答文后的题目的。

下面就以《活跃边缘》这篇科技文为例来分析说明。

活跃边缘

事物最活跃的部分大多在它的边缘。科学往往是在各种学科交叉之处展现了最强劲的发展势头。这里常常是科学的“生长点”,是最具生命力的地方。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就说过:“在分子科学和原子科学的接触点上,物理学家和化学家都承认自己没有能力,然而就正应当在这点上期待最大的成果。”

蜡烛火焰温度最高的地方不在金黄色火焰中心那最亮的部分,而是在它的外缘―――那颜色最淡、略带蓝色的最外层才是最热的地方。

物种杂交可以产生新品种,这些交叉的边缘品种可以同时拥有父体与母体双方的优势。学贯中西、跨越两大文化领域的中介学者思想最活跃,学术建树、学术影响也最大。革命根据地都建立在各省交界地域,如“陕甘宁边区”“晋察冀边区”。

边缘是一个特别值得重视的地方。

边缘是人们涉足比较少的地方。这里充满了未知,充满了可供探求的新领域,当然也就充满了更多的希望与机遇。这是一个最可能取得丰硕成果,最可能获得巨大成功的地方。当年的量子力学就是由一些年轻人在边缘理论科学领域同心协力建立起来的,以致后来丘吉尔首相回顾这段激动人心的历史时都赞叹道,这么短的时间,这么少的几个人,却做出了如此巨大的贡献。正如比利时著名湍流学家茹厄勒所说:“新事物总是被非专家发现的。”这表明,在边缘领域获得成功,也许首要条件并不是渊博的知识。在这块缺少依托、颇具风险的地方更需要的是过人的胆识,灵透的悟性,独立解决难题的能力,有时还需要点习惯边缘孤寂的耐力。热衷于开拓事业的人应当重视边缘。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信息与交通日渐畅达,在高科技时代,边缘与中心的反差也在不断淡化。互联网络、卫星通讯使得即使身处深山野谷也能与大城市享有同等丰富的信息资源,洲际弹道导弹、巡航导弹、侦察卫星的出现也打破了传统的前线、后方、大后方概念,发达的商业能做到沿海地区与边远省份几乎同时上市最新产品;学科之间自觉地融合、嫁接,常能中心开花,形成明显的学术优势。虽然某些传统边界概念在消解,但只要事物在发展,就必然会衍生出新的边缘。

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常常是由中心延伸出边缘,而边缘又会成长为新的中心。当年的量子论、相对论,如今已由学术边缘成为学科中心了。在中国,当年的“边区政府”也早成了“中央人民政府”。事物的发展有时会表现为边缘与中心的对立统一。谁不掌握“中心”,谁就会失掉今天;然而谁若忽视“边缘”,谁就会失去光辉灿烂的明天。

《活跃边缘》第一题“有关边缘的解说”选项,便是考查同学们对文中概念的把握。第二题涉及到文章述说的主旨,其判断也必然落在“边缘”上。第三题“对边缘特别值得重视的原因”,实际上是对考查概念内涵和外延夫人理解。第四题文章中没有出现的判断在选项中出现了,属于无中生有。

身边的科学作文篇8

关键词:思政教育 学科定位

要想做好高校的思政教育学科定位,就必须从明确自身边界和其他同类同级学科的关系、本学科的特点和性质、思政教育的功能三方面着手分析。目前业界对思政教育无法做好学科定位,主要就是因为对这三点认识不够清晰。无法做好准确定位的原因众多,主要有学科本身的理论探究不足、国家相关政策变动和市场环境的调整。

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定位的概况

我国在建国初步完成社会建设任务之后,出于当时的国情和社会实际需要,早已设立了马克思主义相关的一级学科,深入研究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实践和学科理论,大力推进了国内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进程。关于马克思主义的一级学科的研究在业界掀起了长久的探索热潮。而思政教学作为一级学科旗下的一个独立的二级学科,也逐渐进入人们的研究视野内。

定位,就是对某一具体事物的方位或位置进行判别和确定。由此可以引申出学科定位的基本含义,即将某一具体学科置于特定的背景框架中,探究该学科在具体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明确该学科的特点性质和进一步建设的方向及建设的意义。而要想做好对高校的思政教育的准确定位,必须首先明确对思政教育的学科定位到底是什么意思、包括些什么内容和目标。然而业界对此仍然还有不小的争议。

思政学科从设立以来,对学科的具体门类归属进行过多次的调整,最终将其归类为马克思主义相关的一级学科下属的独立二级学科。因此,对思政教育的学科定位,必须从属于一级学科的大背景范围,具体研究以下三大问题:首先,思政教育作为二级学科在一级学科内的地位(即思政教育的自身边界),以及和其他同类同级学科的关系;其次,思政教学的学科特点和独特性质是什么;最后,思政教育的具体功能有哪些。

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定位的探索

1.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研究

深化对思政教育的学科理论的具体研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1)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对具体实践和相关理论进行分析研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思政教育的学科理论;(2)积极吸取国内外的相关先进学识成果,为思政教育增添新的活力,促进该学科的进一步改良提升;(3)运用科学方法执行、协助学科的具体理论研究,顺应时代趋势需求,推出新的方法论

2.合理设置学科边界,正确处理学科关系

独立的学科必然有着明确的学科边界,否则会失去本身的内在规范。明晰思政教育的自身边界和其他学科的关系时,必须避免以下两大错误:(1)漠视马克思主义的学科大范围和思政教育的具体特点,单纯以个人取向作为课程设计的依据;(2)片面趋向市场需求,为了吸引学员,盲目跟随所谓的潮流,倾向其他与思政教育不甚相关的学科。

3.充分发挥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功能

马克思主义学科是既有很强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综合科学认知论和方法论统一体。作为其二级学科的思政教育也具有很强的应用性,自然也是以满足实际的社会主义具体建设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因此,高校的思政教育必须正确认识并尽量发挥出这些功能,同时要做到与时俱进地发展完善,负担起加速奈何社会主义的责任使命。具体须要做到:(1)进行理论研究时必须使用科学发展观,强化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使学科理论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2)明确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对人才培育的实际需求,为过节和社会培育专业的高素养人才;(3)发展和完善思政教育必须以党的全局建设规划为方针,切实发挥思政教学对社会稳定、社会凝聚的作用,促进政治认知和发展目标的统一。

通过上文可以发现,做好高校思政的学科定位,必须要完善对学科本身的理论研究,此外还要明确本学科的边界,处理好与同类同级其他学科的关系,将学科的科学性和意识形态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发挥出高校思政教育的教书育人作用和对社会的实践与建设功能。

参考文献

[1]李合亮.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定位的重新审视[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4(03)

身边的科学作文篇9

关键词:兼职辅导员;毕业班;边缘学生;深度辅导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4-0226-02

2009年上半年,北京市委教育工委提出了广大辅导员要开展面向全体、针对问题、科学指导、整合力量的深度辅导工作的要求,确保每名学生每年都能得到至少一次有针对性的深度辅导,为学生健康成长成才提供良好的服务和保障。这对工作在教育一线的辅导员提出了巨大的挑战,本人通过亲身经历和实际工作的实践经验,通过对20多名毕业班中的边缘学生的了解和调查,分析了关于兼职辅导员在这些同学中开展深度辅导工作时所面临的困难,提出了保障深度辅导工作顺利展开的措施。

一、毕业班边缘学生的主要思想问题

在开展毕业班深度辅导工作时,应站在学生角度考虑问题,“急学生所需,思学生所想”,除了了解学生在大学阶段中所普遍具体的共同问题外,还需考虑到毕业生所特有的实际问题。

1.重视大学生共性问题。恋爱问题、家庭问题、个人自身特殊心理问题等共性问题伴随大学整个阶段,在开展深度辅导工作时首先应了解和掌握学生是否具有这些共性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是开展其他辅导的基础和前提。

2.毕业班毕业学生特有的思想问题。笔者在对所带班级的20多位边缘学生进行深度辅导的过程中,发现其基本有如下一些特有的思想问题:①因为学习不好怕找不到工作;②对自身的毕业去向极度迷茫;③学习特别差的担心自己的留级问题;④少数名族学生特有的思想问题;⑤一些学生想考研又担心基础差考不上;⑥有些学生家境富裕能让他出国留学,担心学分绩点和英语成绩;⑦极度自卑不敢想未来;⑧家境特困,学习一般,想考研又担心家庭负担;⑨一些具体单位的工作环境、工资待遇;⑩个人的职业规划;???工作去哪些单位比较好?

二、兼职辅导员做好毕业班边缘学生深度辅导工作面临的主要困难

1.兼职辅导员自身的问题。兼职辅导员大多为在校的研究生,带毕业班时往往是自己也即将毕业,加上处在26岁左右这个特殊的众多不确定年龄阶段,总会会面临众多的自身问题,而这些自身的问题占据了个体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使其无法全身心的投入到学生工作中。常见的问题有以下几种:①自身的研究生课程修读占据时间和精力。②需要完成导师方面交给的实验科研任务。③要准备自身的毕业论文。④对自身的毕业出路、未来工作比较迷茫。⑤有自身的恋爱需求、心理问题。⑥各种学生工作之外的院系工作较多。⑦各种无法预测的临时性事件需要处理。

2.兼职辅导员有限的个人力量无法满足大量学生日益增长的个性化需求。可以说,这个矛盾是众多问题中的关键,一个兼职辅导员的个人力量非常有限,而从调研中,我们可以看出当今毕业班学生的个性化深度辅导需求涉及面之广是前所未有的。当代大学生有很广阔的视野,很强的自主意识,更加注重自身的选择,不安于“被分配”、“被安排”,所以他们更加需求所关心问题的信息深度,这对深度辅导工作提出很高的要求。

3.对兼职辅导员的激励措施和考核制度不够完善。目前对于兼职辅导员的考核机制与专职辅导员一致,而激励机制比专职辅导员略低,这从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兼职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比如,在考核方面,目前的考核机制往往从学生的获奖情况等方面考虑辅导员的加分,而实际上,一个好学生参与学科竞赛获奖,与一个辅导员的关系很小,更多是因为自身的努力和培训老师的功劳;目前的考核机制中往往不会因为一个辅导员与一名边缘学生深度辅导后改变了这名学生,使其学习和生活上有了很大提高而给这个辅导员加分。

三、保障兼职辅导员做好毕业班边缘学生深度辅导工作的有效措施

1.制订和完善对兼职辅导员的考核制度和激励措施。在考核机制中,首先应对专兼职辅导员的考核要求区分对待,切实考虑到兼职辅导员的自身问题,适当降低对兼职辅导员考核要求,适当增加对兼职辅导员完成深度辅导工作的奖励,将顺利改变边缘学生的个数也做量化奖励标准。

2.以“属地管理理念”武装辅导员自身认识。做好毕业班的边缘学生深度辅导工作,当务之急是提高兼职辅导员自身认识,要求兼职辅导员将自己的学生工作作为人生的第一份事业,视学生群体为自己的“属地”,尽心经营,以指引每位学生走适合自己的人生发展道路为己任,以改变每一位边缘学生为工作重点,深入辅导,扎实开展工作。

3.提升兼职辅导员职业能力、心理素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对毕业班辅导员的职业规划能力、心理问题解决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学校可鼓励辅导员尽可能多的参与各类职业培训及心理培训,掌握基本职业规划知识,心理学知识,考取相关证书来提升自身能力,要求辅导员能针对不同性格、不同能力的同学,进行个性化辅导。

4.要求兼职辅导员加强与学生日常交流,消除一切阻碍深度辅导工作顺利开展的不利因素。在调研中,我们发现有些学生因为和辅导员不熟,不愿与辅导员进行深度交流。人都有一个共性,谁喜欢自己,自己就喜欢谁。俗话说的好:“林子大了,什么样的鸟儿都有”。作为一名辅导员,少则带几十名学生,多则带几百人,除了好学生,总有调皮捣蛋不爱学习的差学生。这就要求所有辅导员必须努力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无条件喜欢每一位学生,通过走访宿舍、旁听课程、参与学生活动、召开座谈会等方式,千方百计去了解熟悉学生,发现每一位边缘学生的闪光点,处处为他们着想,时时刻刻关心他们,这样才能让每一位学生愿意与自己敞开心扉,也才能保证深度交流得以顺利、正确的进行,为每一位学生排忧解难,悬起照亮他们正确人生发展的方向的明灯。

5.动员一切相关力量共同参与学生的深度辅导工作。和学生个体相关的群体,包含了学校领导、学生导师、各科老师、父母、亲人、朋友等,应将深度辅导的工作精神传达到相关各级部门,联合学生相关社会群体,共同努力,保障深度辅导工作得以顺利进行,一切从从学生利益出发,努力将每一位学生培养成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总之,毕业生的思想状况在不同地区不同学校间千差万别,相关的辅导员队伍及考核激励措施参差不齐,边缘学生对于深度辅导工作不同时期有不同的需求,深度辅导工作在高校任重道远,希望每一位兼职辅导员能在这个特殊的职业中,恪尽职守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李丹.对毕业生进行深度辅导的体会[J].辅导员手记,2011,(2).

身边的科学作文篇10

[关键词] 地方高校 使命与作为 办学特色

现代大学作用于社会是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为主要方式,服务社会功能的强弱和对社会贡献力的大小是衡量一所大学办学水平、社会地位高低的重要尺度。民族贫困地区的地方高校如何突破客观条件的不利影响,实现自身的持续发展,彰显民族地区高校的社会价值,是摆在民族地区高校面前的现实课题。这里,结合吉首大学的办学实践,谈谈我们的认识与体会。

一、科学定位,明确自身的历史使命

任何一所大学的存在都有其合理性,但是,在以竞争为主要生存和发展手段的现代社会,这种合理性有可能会逐步丧失。如何确保自身在竞争中的优势地位,取决于对自身生存合理性的准确把握。我们认为,准确把握自身存在合理性的前提是科学定位。科学定位必须把握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把握定位的内涵,包括学校类型、层次、学科专业、人才培养、办学特色、服务面向等方面,回答把学校办成什么样子的问题,找准自身在高等教育系统中的坐标;二是把握定位的依据,包括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普遍性要求和学校自身实际,解决普遍性与个性结合的问题,找准自身的优势所在;三是把握定位的发展性,即定位既立足于学校的办学历史、现实水平及影响学校发展的客观环境等,又着眼学校和社会的未来需要,将现实性与未来发展性有机统一,将学校发展与满足社会需要有机统一,找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吉首大学是一所办在湘鄂渝黔四省(市)边区、民族贫困地区的地方综合性大学,她集两个“特殊性”于一身,一是地域的特殊性――“老少边山穷”,老――革命老区;少――少数民族聚居区;边――各省(市)边远地区;山――大山区(云贵高原东端的武陵山区);穷――深度贫困区(全国18个贫困片之一)。地域的特殊性使学校区位劣势与基础弱势突出,这是我们必须正视的客观现实。二是功能的特殊性,地域的特殊性使吉首大学肩负的使命相对于其他高校而言更为特殊,因为该区域高校数量少、层次低,而区域外高校服务功能对该区域的辐射能力有限。吉首大学是该区域惟一的综合性大学,学校的存在客观上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地位,这是学校生存的客观合理性。为区域内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科技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支持,是学校与生俱来的神圣使命。这是我们对学校生存发展合理性的基本认识。

基于上述认识和思考,我们认为,在学校发展定位上不能盲目地模仿名牌大学,而要立足自己的实际和历史使命,找到符合自身实际的发展之路。办学实践中我们就得出了“北大、清华要解决的是‘卫星上天’问题,吉首大学要解决的是‘湘西老百姓脱贫致富’问题”的朴素认识。今年来,我们根据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结合自身的历史使命,提出了“平民大学”的办学理念,即将学校办成贴近普通民众、造福大众百姓的“平民大学”,沿着这种认识,我们将学校服务面向定位为:立足湘西、面向湖南、辐射边区、服务基层。实践证明,这种定位符合学校实际,找准了学校生存发展的空间。

二、坚持科学发展,增强服务社会的能力

一所大学维持其存在的合理性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必须具有较强的社会服务能力。因此,坚持科学发展观,增强办学实力是提高学校服务社会能力的基础工程。只有学校发展了,实力增强了,服务社会才能落到实处。

1.以扩大办学规模满足社会需求

1999年以来,我们积极配合国家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的战略举措,抢抓发展机遇。一是根据区域内经济社会需要加强专业学科结构调整,本科专业由1999年的11个增加到45个,涵盖除军事以外的11大学科门类,专业设置基本满足本区域内各类人才的需求。在校学生由1999年的4907人扩大到24892人,其中全日制在校本专科生由3054人增加到18000余人(含独立学院4000余人),新增硕士研究生近300余人。二是加大基本办学条件建设,校园面积由1000亩扩大到3959亩,校舍面积由11.4万 M2扩大到42万M2,专任教师由334人增加到905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由 130人增加到482人,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由2000万元增加到11335万元,图书馆藏书由46万册增加到150余万册,办学条件有效的保证了办学规模扩大的要求。

2.以提升办学实力强化服务功能

加强学校内涵建设,提升办学实力,既是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增强服务社会能力的需要。学校在高校扩招的热潮中就果断提出了要实现由规模扩张为主向内涵提升为主的战略转移,及时调整发展思路。实施人才强校、办学条件达标和教学改革与教学质量建设三大工程,大力推进内涵建设,努力提高核心竞争力。通过“十五”期间的建设,综合办学实力有了较大提升。2003年学校实现了办学层次新突破,获得了硕士学位授予权,现有19个硕士点;专业办学水平有了较大提高,现有8个省级重点专业和4门省级精品课程,获得国家、省级教学成果奖15项。学生综合素质显著提高,获得包括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和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课外科技学术竞赛一等奖在内的部级奖项50项、省部级奖项115项。2006年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获得“优秀”。科研实力有了明显增强,现有省部级重点研究基地5个,省级重点学科3个,各级科研立项大幅增加,其中国家社科基金课题立项数近五年来达到36项,居全省高校前列。

为了使学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更为直接的成效,“十五”以来,我们加强与地方的互动。如学校与湘西州共同组建了“湘西州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湖南省猕猴桃产业化工程研发中心”、“ 湘西州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湖南西部综合开发研究会”等。学校教师积极参与地方重大决策的研究论证,使学校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有较为全面了解,服务地方的方向更加明确。

三、立足区域办学,形成服务特色

特色是一所学校的独特品格特征,是长期办学历史的积淀,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和品牌的集中体现。多年来,我们坚持立足区域、强化功能、培育特色的办学思路,喝湘西水,做湘西文章,将学校发展融入到地方发展之中。在独特的服务空间逐渐形成自身的办学特色。

1.培养地方各类建设人才

湘西及周边地区贫困落后的原因很多,但主要是人口综合素质低。据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湘西州人口中大学毕业生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3.8%。过去,国家为解决这一地区高素质人才奇缺问题,采取“智力支边”、优惠升学等各种政策,但效果一直不明显,没有形成可持续性。针对这种现状,我们强化了学校服务地方的使命意识,积极调整学科专业发展思路,紧密结合湘西及周边地区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大力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在应用性、地方性和民族性上下功夫。

在加强学科专业结构调整的同时,开办少数民族预科班,解决少数民族考生上大学难的问题。在学校招生范围扩大的情况下,在校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仍然达30%左右。在人才培养方面,据湘西自治州2006年统计,分布在湘西州各条战线的吉首大学毕业生30000余人,占全州各类高级专门人才总数的50%以上,其中占全州各类学校教师总数的60.87%、医务人员总数的46.9%、科级干部总数的45%和县处级干部总数的55.4 %。因为有了吉首大学,目前湘西州人口中大学毕业生所占比例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吉首大学的毕业生在湘西被誉为“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永久牌”高级专门人才。

2.开发地方人文自然资源

湘西及周边地区是多民族聚居区,在千百年的历史演进中,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同时,这里自然资源蕴藏极为丰富。“十五”以来,学校教学科研人员聚焦科研主攻方向,瞄准区域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获得的近500项科研课题几乎涵盖了湘西及周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

社会科学研究主要以区域民族经济、民族文化、民族历史为重点,通过人文历史资源的发掘、整理、研究,弘扬民族传统,激发民族自信心,并通过这些研究寻找与经济发展对接的有效途径。一些研究成果已在国内外产生较大影响,如本土作家沈从文研究已成为国内外沈从文研究中心;土家语及土家语与汉语接龙教学研究解决了纯土家语地区小学生跨语言教学的障碍,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介;凤凰历史文化研究使该县旅游产业异军突起,并且带动了湘西的产业结构调整,形成了新型产业。学校老师倡导和开展的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使湘西州成为全国目前唯一的少数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示范单位。其他如民族学、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研究等被各级地方政府决策所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