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数十篇

时间:2023-04-07 09:30:38

生活中的数

生活中的数篇1

一、让学生体会到身边有数学

(一)引用生活实例,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

在课堂前教师必须要对所讲的知识有一个大致的方案,这样才能对学生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一般在讲解新课的时候,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进入这个课堂的氛围中,发挥学生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带动学生的思维变化。同时教师可以先找出相关的生活中的案列与学生进行分享,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数学知识是一个比较抽象的内容,它需要学生发散性的思维去考虑问题,这对于一些同学而言起初接受能力是有限的,久而久之就会放弃学习,所以教师在教学的时候一定要充分考虑这些问题。运用学生身边的案例把教学知识进行具体化、实际化。使学生能够有所想、有所思,这样就能对数学知识有所认识和了解,加深学习的同时,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

学生一般对生活中出现的一些数字都会比较敏感,如:衣服打折多少个百分点、食物中各种营养素的含量比例等,这些生活中常常能接触到的东西进行说明,这样就能抓住学生的注意点,使学生更好的投入学习生活中。

(二)联系生活经验,探究数学问题

数学能力的培养除了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学生的学习态度有关以外还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日常生活经验丰富更能够带动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培养,更容易发挥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使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都能够有自己独特的思考方法。这样对于数学教学来说,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如:在数学计算运算讲解的时候,就可以把知识完全投入生活中。学生生活中并不缺少数字,只需要教师做到合理的运用和发挥,学生做到具体的想象和运算,这样就能够轻松的解决数学运算问题。同时也可以运用图标、身形的方式,给学生想像的空间,使学生能够自主的去学习和接受知识。

同时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培养学生思考能力,这样在学生学习中,不仅仅使学生学习到具体的知识,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使教学达到理想的效果。

二、探究数学课中的生活因素

(一)创设情景,促使数学课堂“生活化”。

随着现如今课程改革的不断的发展,学生学习知识的范畴也在不断的改变,在对儿童教学中,除了对基本知识的讲解外,主要是要求教学内容贴近生活,以现实中的实际情况为引导。研究表明,当知识越接近自身熟悉了解的范畴时,学生就更容易了解知识和运用知识。所以在儿童数学中,除了要考虑学生的生活习惯以外还要根据学生的基本逻辑来定,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够占有主导地位,同时,这样也是对学生学习态度的一种培养。

如:在教师讲解认识纸币的时候,学生首先是不知道具体纸币的价值的,教师可以设计适当的场景,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和理解,这样才能够抓住学生的记忆点,使学生自然的学习到知识。所以教师在对每一个知识点的讲解的时候,要根据具体的情况来分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乐趣和魅力,完成教学的目的。

(二)走进生活,促使生活情景“数学化”。

数学存在与生活,在数学教学中要加强学生与生活中的数学之间的联系,使学生能够感受到生活的数学,使学生对数学有个更深刻的认识,做到学以致用。使数学学习能够达到新课程要求的目标,做到学习有用的数学,有价值的数学。

三、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一)调动多种感官,在参与中体会数学

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积极性、思维敏捷度、创新能力都是比较复杂的过程。这不仅仅需要学生在学生中发挥自身的价值,同时,需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使数学真正的运用在生活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把知识带到日常生活中,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数学知识用于生活,体现数学实用性

实用性是使某一事物延续下去,而不至于中途“夭折”的深层根基。如果数学仅仅是一种束之高阁,“摆”在数学课本上的知识,即使它是那样有趣的数字游戏,不能用于生活,就也免不了渐渐被人遗弃的命运。在数学教学中,同样要注意知识的实用性,虽然教学的对象是小学生,但他们也会对“毫无用处”的知识产生反感。总之,“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我们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带着孩子们走进数学的天地,让数学植根于生活的土壤,做到课内外知识与生活相连,让学生感知生活,让学生亲近数学,体会数学与生活同在的乐趣,让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成为“做数学”、“用数学”和“再创造”的过程,使学生的数学素养得到真正的提高,让我们一起抓住身边的数学,让数学回归“生活化”。

作者简介:

生活中的数篇2

今天,我去大型菜场帮姨夫卖菜。姨夫家的菜可多了,花花绿绿的,有茄子、西红柿、黄瓜、大白菜……这儿的人也挺多的。我一边剥毛豆一边看姨夫卖菜。

过了一会,一位大约三十多岁的男子来买菜。他看起来像个大饭店的老板,要了好多菜:二十斤青菜、十颗大白菜、十斤土豆……姨夫忙的不亦乐乎,我也过来帮忙。男子从裤兜掏出钱包,双手抱臂看着我们忙。“胡萝卜多少钱一斤?”叔叔问道。姨夫回道:“你买多点就算一块八。”叔叔又说:“买十斤算一块五吧。”姨夫连忙摇手说:“进价都不够。”叔叔说:“这样吧,我儿子有一道数学题不会,如果你帮我做出来,就两块一斤。“姨夫满口答应下来。题目是:一个牧场长满草,可供17头牛吃30天,或19头牛吃24天,现有若干头牛吃草,六天后4头牛被卖走,余下的牛又吃了2天将草吃完,问原有多少牛?姨夫看了很久,头都快挠破了也没想出来。于是把我喊来,我一看题目,巧了,刚好会就在纸上写答案。首先:17头牛30天;17*30=510(份);是17头牛30天吃草的数量;19头牛24天;19*24=456(份);是19头牛24天吃草的数量;再用(510-456)/(30-24)=9(份)是每天长草的数量;510-9*30=240(份)求的原来数量。设现有X头牛,方程是(X+4)6+2X=240+8*9,这个方程就算出来了。我这样一算,那位叔叔就懂了,也履行了他的诺言买了姨夫的菜,大家皆大欢喜,叔叔还夸我这个“小老板”呢,不仅会卖菜,还能把数学运用到生活中……

由此可见,数学真的很重要。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的脚印,数学的历史也很悠久,有许多著名的数学家如:陈景润、哥德巴赫、华罗庚等等,数学可以解决我们生活中的很多事情,它应该成为我们生活中的小伙伴,应该从小把基础打好,用我们的数学知识去改善生活,创造更美好的明天!我们一定要学好数学,带着愉快的心情去学习,带着发现的眼光去理解生活中的数学,相信你也能学好的,并且能它成为朋友,相信自己!

生活中的数篇3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月之繁,无处不用到数学。”是的,数学真的是无处不在的,不信你看!

有一次,妈妈烙饼,锅里能放两张饼。我就想,这不是一个数学问题吗?烙一张饼用两分钟,烙正、反面各用一分钟,锅里最多同时放两张饼,那么烙三张饼最多用几分钟呢?我想了想,得出结论:要用3分钟:先把第一、第二张饼同时放进锅内,1分钟后,取出第二张饼,放入第三张饼,把第一张饼翻面;再烙1分钟,这样第一张饼就好了,取出来。然后放第二张饼的反面,同时把第三张饼翻过来,这样3分钟就全部搞定。

如果不学好数学,在生活中还会上当受骗,看!

有一天,我和妈妈到公园玩。路上,一些小地摊儿有一些碰运气,赌输赢的玩意儿。有一个摊主在一个固定不动的圆盘上,画上12个扇形区域,并依次编上号:1,2,3……在每个奇数上放着值钱的东西,如香烟,衣服,微波炉……在偶数上放着不值钱的东西,如糖果,铅笔。圆盘中心有一根指针。规则是转到什么数,按顺时针方向向后数这个数,比如这个数是“6”,就向后数6个,数到十二。一些没有念完学的小学生和没有文化的大人纷纷付上1元钱,想碰碰运气,却总是拿到不值钱的东西。我回家想了半天,终于知道了其中的骗局。其实这个骗局就是利用了数的奇偶性:

奇数+奇数=偶数

偶数+偶数=偶数

要是没有数学,我们就都会被这些用数学欺骗人的小贩所欺骗了

生活中的数篇4

【关键词】数学,回归,生活,自然

现实世界是数学的丰富源泉,也是数学应用的归宿。任何数学概念都可以在现实中找到它的原型,只要细心地观察周围的世界,我们就能发现,到处都是数学。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也曾说过:“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数学学科作为工具学科,它的教学必须理论结合实际,学以致用。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数学知识必须生活化。这就要求我们教师紧密地把数学课堂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在教学中要注重生活实际,重视学生直接经验,把教学归朴于实践,归朴于生活。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1.让数学教学生活化

1.1 变例题、习题为生活化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教师要创设条件,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学习和理解数学;要善于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既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能让学生切实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到数学的价值。

如在教学“小数的大小比较”时,我先呈现文化用品超市内购物场景图,接着语言描述数学问题,并让学生说一说:每种情况中谁买文具用去的钱多?

(1)小刚用去15.67元,小丽用去15.19元。

(2)小刚用去15.22元,小丽用去15.84元。

(3)小刚用去15.27元,小丽用去15.25元。

上述问题依次呈现,学生凭借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都比较轻松地作出了正确的回答。我追问:“你是怎样想的?”再引导学生观察五组小数,组织讨论:怎样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学生七嘴八舌,最后小结得出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从高位起,一位一位地比。尽管语言表述与课本中不同,但简洁的十个字,却揭示出了比较小数大小方法的关键点。学生对于他们自己发现的“成果”格外珍视,特别兴奋。

再如列方程解应用题中,有一个题目要列出这样的方程:

200×〖SX(〗x〖〗100〖SX)〗+15x+2000=200×〖SX(〗x〖〗80〖SX)〗+20x+900-1100

可从学生家庭或者身边的事例来命题:养鱼专业户老王的一批商品鱼运往成都销售,有火车和汽车两种运输方式,运输过程中,鱼会死亡一小部份,造成的损耗均为200元/小时,其它主要参考数据如下:

如果选择汽车的总费用比选择火车费用多1100元,你知道老王家与成都之间的路程是多少千米吗?请你列方程解答。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下:无论选取怎样的运输方式,总费用为:损耗+运费+装卸费。从而引导学生真正掌握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和方法。

对上述问题还可以做如下延伸:“如果老王家与成都之间的距离为S千米,且知道火车与汽车在路上耽误的时间分别为2小时和3.1小时,请你帮老王选择一种运输方式”。通过解答发现,跟据不同的路程,选择不同交通工具,可以为老王省下一笔不少的费用。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实用性,实效性。更加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主动性。

这样教学,通过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从而发挥生活经验对数学学习的支持作用,抽象的数学建立在学生生动、丰富的生活背景之上,教师教得简约而活泼,又为学生创设一个愉悦的学习氛围。这点相当重要,因为它可以减少学生对数学的畏惧感和枯燥感,让学生有亲身体验的感觉,让学生有学而有用的感觉。课堂上思路畅通,热情高涨,充满生机和活力;让学生体验成功,激起了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

1.2 善于创设教学情境使数学课堂生活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研究表刚:比起现实情境来,幻想的情境更能激发学生丰富的情感,给他们带来深刻的内心体验。学生最富于想象和幻想,学生的世界最是千奇百怪、色彩斑澜。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生活”,家长、老师常不可理喻,就像教材中的“小兔采蘑菇”、“青蛙跳伞”、“小蜜蜂采蜜”等,我们认为不合逻辑常理,孩子们却兴趣盎然。因此,我们需要持有一颗纯真的童心,善于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心理特点出发,努力避免成人化的说教,这样,才能捕捉到一幅幅令他们心动的画面,设计出一个个可亲可近的情境。

教材中有这样一题:“一台收割机,作业宽度1.9米。按每小时5千米计算,每小时可以收割多少平方千米?”可我发现大多数学生看着题目发呆,原来他们不理解什么是“作业宽度”?我灵机一动,想出了这样一个点子:我先在黑板上迅速用粉笔涂上一大片,学生纳闷:老师这是要干嘛?然后我拿着黑板擦:“这好比收割机。”学生先是惊讶,继而一个个哈哈大笑起来。我继续往下说:“黑板上涂的这一大片就好比金黄的麦子。”随即将黑板擦按在黑板上。“开始收割!”黑板擦慢慢地前进,黑板上渐渐地出现了长方形空白。我指着空白:“黑板擦的长相当于空白部分的宽度,也就是收割机的‘作业宽度’。”我再布置学生课后观察收割机收割,加深印象。以后学生再次遇到“作业宽度”时,已经不需要我帮忙了。

再如教学“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时,我用学生现在最感兴趣的喜羊羊、美羊羊、懒羊羊拍球个数的多少让孩子们比较,孩子们是争先恐后要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就因为这些“别出心裁”的情境创设,使得课堂教学面貌焕然一新,教学效果立竿见影。我们数学教师,是否可以做一做“数学教学点子公司”的“老板”,开发出更多的对数学教学有益的“点子”来呢?

2.善于研究生活中的数学

知识是前人在生活中积累的经验或是提示出的规律,而教学目标是为了掌握规律及学习发现规律的方法。若教者只是让学生掌握知识,那就是把学生头脑当成了知识的容器,“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卖西丽柿……,一元钱三斤。”这一句简单的叫卖,就有数学问题。也就是说,在我们生活的周围有很多的数学问题,这些数学问题、现象贯穿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捕捉、获取、积累生活中的数学知识。

让低年级学生数一数客厅的瓷砖、光盘的数量,爬楼梯时数一数层数,比一比身高、体重,认一认周围的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中高年级观察数学美,如形体的美、结构美等。

再如布置学生用硬纸板做一个长方体模型,学生要思考观察什么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长方体有什么特征,怎样做才美观大方,第二天学生带着自己制作的长方体到课堂时,长方体的特征根本就不用教师讲解,每个学生已有体会与同学交流,个个胸有成竹,争先恐后发言,这样的课堂能不充实、活跃吗?再如我们平时要做的事情比较多,为了节省时间我们可以把洗衣机打开,把米饭先做上,再去写作业,这样比先写作业再去洗衣服、做饭来得快。“解决问题的策略”中的问题在生活中同样能找到答案……

学生善于研究生活中的数学,本身就是最好的学习方法。学生在研究中不断思考,不断尝试,并不断地体验成功。

3.让数学在生活实践中动起来

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教学做合一”的观点,在美国也流行“木匠教学法”,让学生找找、量量、拼拼……因为“你做了你才能学会”。“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在学习“时分秒的认识”之前,让学生先自制一个钟面模型供上课用,远比带上现成的钟好,因为学生在制作钟面的过程中,通过自己思考或询问家长,已经认真地自学了一次,课堂效果能不好吗?如:一张长30厘米,宽20厘米的长方形纸,在它的四个角上各剪去一个边长5厘米的小正方形后,围成的长方体的体积、表面积各是多少?学生直接解答有困难,若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做,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体验长方形纸是怎样围成长方体纸盒的,相信大部分学生都能轻松解决问题,而且掌握牢固。

总之,我们数学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思考生活中的数学,加强知识与实际联系;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力争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及已有的知识,尽可能地创设一些生动有趣、贴近生活、富有生活气息的情景和练习,使学生切实体验到“生活离不开数学”,“人人身边有数学”,用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和浓厚的学习爱好,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苗佳娜.《让数学走进生活》,新世纪的足迹小学数学优秀论文集,2001年版134页.

[2] 谭德礼.《论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德育思想》,山西师大学报,2003年03期.

[3] 张启华.《陶行知德育思想初探》,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学科版),1993年03期.

生活中的数篇5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也可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点出发,联系生活来进行数学教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是解决生活问题的钥匙,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趣味性。把数学知识融入到学生非常熟悉的生活中,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与身边的生活联系密切。所以,在生活中进行数学教学有很多优势。

首先,可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意愿。如果教师能够巧妙地把抽象的数学问题转化为学生熟知的日常生活现象,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背景出发,使学生看到所学的数学知识就是发生在自己周围的事情,体会到生活中处处离不开数学,这样就能让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以便更好地激发起学生爱数学、学数学的兴趣。

其次,在生活中进行数学教学可以达到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目的。学生通过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借助生活经验,可以学会探索解决数学问题,同时教师也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教师要把学生带出课堂,亲身实践,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普遍高涨,既可以使学习变得有趣、生动、易懂,又可以达到让学生利用生活经验解决数学问题、获得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使数学变得更加直观和生动。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使他们在数学知识的学习与应用的过程中对所学知识形成深刻的理解,这样,学生才能在数学学习中树立灵活的数学意识,而不只是呆板的书本知识。

生活中的数篇6

关键词:初中数学;生活化;应用

学习数学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更好地服务于生活,回归生活。教学联系生活实际,让同学们熟知、亲近的生活数学走进学生视野,进入课堂,使之产生亲近感,变得具体、生动,诱发学生的内在知识潜能,使学生主动地动手、动口、动脑,想办法来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以达到对自我生活、心理需要的满足,获得成功的喜悦感。同时也增强其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发展求异思维,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

一、课堂导入生活化

(一)运用实例创设真实情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我们在导入时注意从生活实例引出数学问题,引起学习需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探索之中。例如: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新课导人中,我设计了以下情景:A、B两镇要在公路旁合建一所中学,经费已有着落,但学校选址上有争议,为了交通方便,决定建在公路旁,A镇人希望建在C处,B镇人希望建在D处,同学们请你们给予调解一下,应建在何处,到两镇距离都是一样的?同学们听后跃跃欲试,但又拿不出可行的具体方案。教师因势利导地说,我们只要学好线段垂直平分线的知识,就可圆满地解决这个问题了。这样做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二)运用作业中的错误创设情境

在学生的作业中经常出现容易混淆的概念,马虎做错的习题,不易辨别的运算等方面的错误,教师要及时把握好出现的问题,及时创设改错的情境。如以学生喜欢的故事、游戏、小竞赛等形式,让学生亲临其境,在宽松的环境中改正错误,获取知识。

(三)教法选择的生活化

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善于思考生活中的数学,加强知识与实际的联系,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及目标,结合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努力创设一种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和各种教学情境,在课堂上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二、教材中的资源生活化

数学源于生活,数学教师只要做有心人,在教材中挖掘生活内容,就可以把许多生活实际引用到数学的学习中来,拉近学生与数学之间的距离。学生有了已知生活经验的基础,学数学就会轻松、亲切、自然。如在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时,教师可以提问:你知道的字母有多少个?生活中有很多地方用到了字母,扑克牌、故事片、小说中的人物、地点的代号(a点,b城市)等,除了可以代替人、城市、地点,还可以表示数(像扑克牌中的j、q、k分别表示11、12、13),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字母表示数。这样的实际问题在学生原有的关于字母的经验上,引出“用字母表示数”,降低了难度,加深了理解。一元一次方程中的:“我变胖了”“日历中的方程”“打折销售”“能追上小明吗”等应用问题既生动又科学,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充分体现了教材中的资源生活化。

三、例题的选择生活化

生活中的数篇7

关键词:挖掘内容;创设情境;实践活动

一、深入挖掘教材内容,促进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要促进初中数学教学的生活化,培养学生的数学知识应用能力,老师就要在教学实践中善于借助生活中的数学知识优化数学教学,使数学知识更加形象。例如,统计学校的实际人数,或结合学生身边的一些抽奖活动,设置一个计算抽奖中奖概率的情境,引导学生全面收集数据,并能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行描述、分析与判断,强化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再如,在学习不等式的知识时,老师可结合生活中存在的一些数量关系,如:人口控制等,实现数学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二、注重生活情境创设,激发学生兴趣

数学学习中理论、概念以及规律性的知识较多,在学习中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降低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实施数学教学生活化,运用生活实例,积极创设生活教学情境,能起到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目的。例如,在学习“行程”的相关知识时,在教学时,老师可让学生在教室中实际演示相向而行与相背而行的含义,如:让两位学生背靠背而行,向相反的方向走,并将学生演示的过程用示意图的方式展示出来,使学生在参与与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加强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使数学学习可知、可感,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数学学习效率。

三、积极开展实践活动,提升学生数学知识应用能力

生活中的数篇8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学习方式的三个基本维度,适时有效地开展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自主、自悟、自得,从而将书本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技能,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个性、特长和谐发展,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下面谈谈我在数学教学实践活动的做法及体会。

一 、选取内容要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可操作性强

数学实践活动是一项实践性较强的活动,是教师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这个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是其年龄段感兴趣、做得了的。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活动中更好地积累经验,感悟、理解数学知识的内涵。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体会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调动学习情感,为今后更有效地学习打好基础。

在一年级学生中开展了“问题银行”活动,提供探究性学习场所,让学生敢问、会问、善问,并以各自不同的方式理解和解答问题。学生通过同学间的合作、问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找课外书等途径,让学生从以往什么都是“老师说”的怪圈中跳出来,从小养成积极思考,敢于探索的良好品质。活动中,同学共提出不同问题100多条,黄同学一人提出八个问题,表现出了良好的问题意识和求异思维能力。在二年级学生开展了“我家的数字”活动,同学们通过度一度,量一量,对书本上介绍的长度单位的认识由抽象到直观等,这些活动,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是课堂学习的延伸和拓展。反过来又给课堂教学带来了主动、生动、互动的效果,使课堂教学从“掌握型”走向“创新型”,为同学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开辟了广阔天地。

二、活动过程中,及时交流,互相启发,逐步完善

数学实践活动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活动过程。再小的活动都不可能一下子完成。要经历确定活动目标、内容——拟定活动计划——组织具体实施——交流反馈评价等程序。在活动过程中,既要放手让学生去体验,去创造,又要及时反馈、及时指导,还要有一定的时间保证。例如,在学完《圆的认识》后,为使学生能灵活、正确使用圆规画圆,进一步了解圆心、直径、半径等名词,鼓励学生画一幅以圆为主流的平面图。学生作业交上来后,有简笔画、水彩画、想象画、漫画等,种类繁多,色彩鲜艳,但构思比较简单,主题欠鲜明,只是大大小小圆的组合,寓意欠深刻。遇到这种情况,老师并不急于品头论足,而是适时组织同学在小组、全班范围交流创作的意念、创作过程及创作体会。从而感受别人思维的不同。互向启发,逐步完善自己的作品。最后,一批主题鲜明、构思新颖、时代感强的作品脱颖而出。这样,活动让学生经历了失败,尝试了方法,体验了过程,这就是收获,更重要的是,一次又一次的实践活动给学生带来了学习方式的变革以及知识、能力方面的提高与发展。

三、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

生活中的数篇9

生活中的数学

我们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因为,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也离不开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在生活中都能得到数学的原型,我们学生粥时的身边蕴藏着许多熟悉的数学知识,比如说,上街买东西时要用到加减法,装潢新房屋时,总是要画图纸……类似这样的问题数不胜数,这些知识就是从生活中产生的,那些可都是数学的“活“教材呀!

以前,同学们学数学知识都是生搬硬套,直接把那些知识从书本上搬到脑子里,很少会灵活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可是现在跟以前可大不相同,同学们都学会了把数学运用到生活中。例如,我有一次到同学家去玩,可同学独自一人在家,大清早的,我们都饿了,于是,同学跑进厨房,自己开始做早饭了。一开始,那个同学先把米淘好放进锅里,然后开始煮粥。再利用煮粥的时间来烙三张饼,他先把第一张和第二张饼放进锅内;一分钟后,他取出第二张饼,放入第三张饼,把第一张饼翻过来;再烙一分钟,这样第一张饼就好了,他取出来,把第二张饼的反面放进锅里,同时把第三张饼翻过来,这样,只需要三分钟,三张饼就烙好了,煮粥的剩余时间他就可以做些别的菜了。如果,他在煮不去做别的事,那他不就会浪费很多时间吗?那他不亏大了呀!所以说,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也离不开生活。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去探索数学中的奥秘,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吧!

生活中的数篇10

[关键词]数学生活教学

现实世界是数学的源泉,生活的边界就是教育的边界.我们要用一种开放的教育立体的教育视野和课程理念,让学生的生活走进课堂,并让课堂走向生活,使学生能真正体验到数学的应用价值,体验到自己所学的不只是”文本课程”,更是”生活课程”,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

班上的学生都是农村孩子,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没见过尺子和钢笔,更不曾见过学具盒里摆放的东西.教材所呈现的素材对于这里的学生极为陌生.在对学具及文具进行了解释后,仍有不少学生将尺子和刀片摆进学具盒中.无奈之余,我只有反复强调:笔、刀、橡皮擦和尺子是文具,该放进文具盒里;圆形纸片、三角形纸片、方形纸片和小棒叫学具,该放进学具盒.由于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根本提不起学习的兴趣.

教材第9页”想想做做”第2题中,矿泉水、牛奶、面包对于这里的学生也较为陌生,许多学生根本没见过,更没吃过.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决定改变策略,对校园里,生活中的教学资源进行重组,期望在另一个班里改变原先沉闷的课堂气氛,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分类的思想.

1.创设生活情境,感知数学问题

(把一、二、组学生的作业本、练习册、口算练习册整齐分类放在一边.三、四组学生的则杂乱地放在另一边)

师:要找到第二组A同学和第四组B同学的练习册,你们猜猜看,谁的练习册李教师先找到?为什么会这样呢?

生1:因为三、四组的作业本练习册、口算练习册都是乱七八糟的,所以很难找.

生2:因为一、二组的作业本、练习册、口算练习册摆放得整整齐齐的,所以很快能找到.

2.结合生活情境,探求新知

(出示几幅学生在活动的情境图,有的学生打乒乓球,有的踢毽子,有的跳绳)

师:你能说说同一个班的同学,他们为什么走到不同的地方去玩呢?

生1:;因为他们有的喜欢打乒乓球,有的喜欢踢毽子,有的喜欢跳绳.

生2:他们喜欢什么就去参加什么活动了.

师:C同学喜爱打乒乓球,想找到他,这几个地方你会先去哪儿?

生:打乒乓球的地方.

3.运用已有经验,解决实际问题

(呈现一组画面,有书店、水果店、家电商场)

师:看到这几幅图后你想说些什么?

生1:每个商店卖的东西都不一样.

生2:我想买水果,就不用进书店和家电商场了.

生3:买书去书店就行了.

师:老师这里有许许多多的东西(出示各种书、水果和家用电器的图片)把它们摆到店里去卖,你们能帮帮李老师吗?

(学生交流并上台操作)

师:分类(板书课题)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方便.这种分类在生活中还有许多许多,你能举些例子吗?

生1:书店里大人的书和小朋友的书是分开放的.

生2:学校里的厕所是分成男同学和女同学的.

生3:妈妈种的菜不是全都种到一块的,葱、白菜、萝卜各一块地,摘菜时方便多了.

4.动手实践,体验知识的运用

师:现在我们把每天用的铅笔分一分吧!

(要求每个学生拿出所有的铅笔放到一起,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动手分一分)

生1:我们是按男生和女生来分的.

生2:我们是按颜色分的.

生3:可以按有橡皮擦和没橡皮擦来分.

生4:我们是按照长短来分的.

……

反思

”让生活走进课堂,让课堂埋头向生活”是改进后的教学遵循的一条明显主线.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让学生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教师要有主动驾驭教材的意识,要把儿童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课程资源,尊重儿童的文化,及时收集和整理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富有时代气息的材料,以补充、替换课本中的例题或习题,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学教学、用数学.教材不应成为”圣经”,我们应遵循教材的编写意图,结合本地实际,改进教材,激活教材,使教材更好地适应本班学生的学习.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材料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对学习最感兴趣,也会觉得内容亲切,易于接受与理解.第二次教学让学生思考怎样找到练习更快,使学生真实地感到数学就在身边,并由此激发学习数学的内在要求.新课展开阶段,教师通过班上学生会根据兴趣爱好的不同而参加不同类的活动,通过商店的物品分类销售,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分类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进一步体会分类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