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案例十篇

时间:2023-04-07 13:23:01

研究性学习案例

研究性学习案例篇1

[关键词]游戏;研究性学习;学习过程;案例;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008(2011)01-0105-06

一、研究背景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世界各国纷纷开始反思本国的教育政策和课程,开始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对人才培养的目标进行调整,进一步关注学生的学习经验,力求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顺应这一历史潮流,我国教育部(2001)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规定,“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等。”其中研究性学习的开设被一些课程研究者誉为新课程的一大亮点,它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由于研究性学习的开放性,各学校需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来进行教学,给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带来了困难;同时,由于研究性学习强调体验式学习,强调学习要回归学生的真实世界,但是出于学生人身安全考虑和条件限制,很多学校的研究性学习被限制在较小的范围内;另外,信息化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非常强调信息技术的作用。有的学校虽然充分地利用了互联网资源开展协作,但是学生行为普遍是复制、粘贴和组合,很少提出自己独立的见解,问题解决能力并没有得到很好地培养。

另一方面,网络游戏的风靡盛行让人看到了游戏在青少年成长中的巨大影响和应用潜力,而实际上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就有研究者开始将游戏应用到学校教育当中。早期的游戏应用研究主要受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影响,强调控制和反馈,关注行为的产生和强化,着眼于知识点的掌握,仅把教学材料呈现方式由课本转换为游戏化呈现方式;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学习理论的更新,认知理论指导下的游戏应用更多地注重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这一代的游戏应用研究以适合具体不同的学习者不同方式来呈现知识,强调支架、认知和促进,关注学习者自身的知识建构。同时在游戏应用的学科领域,也由单一学科逐渐变成跨学科。

由此可见,游戏应用已经和研究性学习开始紧密联系起来。那么,如何发挥游戏的动机激发、多层交互、及时反馈等特点来为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与目标服务,就成为一个现实中面临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本文就以此为研究焦点,综合利用文献调研及比较研究方法,力求探索开展游戏化研究性学习的方法。

二、游戏与研究性学习文献述评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我国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虽然将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门课程来单独开设,其实质还是一种基于课题、项目或主题的探究性学习活动。这种探究性学习活动的特质是:(1)开放式问题;(2)真实性情境;(3)渐进式解决;(4)发展性评价。一般说来,研究性学习分为确定课题,制定计划与搜集资料,成果整理和总结评价四个阶段。

有研究者通过分析游戏本身揭示了游戏对研究性学习的支持。韩庆年对流行的《仙剑奇侠传》从故事背景、角色系统。事件系统、动机系统、奖惩机制、支持系统等六个维度进行分析,认为它们正好与学习环境中的学习情境、学习者、问题系统、动机系统、奖惩机制、支持系统一一对应。Dickey通过认真分析游戏的任务机制和人机互动模式后指出,游戏可以满足建构学习环境的所有要求:提供了大量的支架;任务以多种方式呈现;解决任务和问题的多途径选择等,很多游戏本身就为玩家提供了建构环境,是一个模拟真实的问题解决环境,这直接阐明了游戏在研究性学习应用中的潜力。

另一方面,也有研究者在分析国内外对游戏应用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典型的游戏应用实例,证实了游戏对研究性学习的支持,主要包括游戏可以提供满足符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求的学习方式,提供体验学习的机会,促进学生掌握服务与实践技能等。此外,在游戏与学科知识教学的实证研究中,一些研究者发现,游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全身心都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在游戏中的心理动作能够促进游戏者个体的认知发展、促进游戏社群中的认知协作和游戏团队的认知交流等,具有利于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协作学习能力的培养等多种教育应用价值等。

但是,目前游戏之于研究性学习的研究多停留在理论探讨和模式构建层面,虽然曾有人从游戏的教学设计、游戏的模型设计、游戏的框架设计三个方面对支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育游戏设计方案进行了探讨和研究,但是真正用游戏来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实证研究并不多见,也少有人对利用游戏来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进行系统地梳理与探索。

本文首先追踪了国内外若干著名的游戏化学习研究机构和关键人物,精选出若干用游戏来重点培养学生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协作学习能力、领导能力)而非知识学习的经典案例,以机构和人物所承担的项目和发表的研究成果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文献研究方法和比较研究法,梳理并总结利用游戏来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全面探讨游戏环境支持下的研究性学习(简称为“游戏化研究性学习”)中的知识整合、学习过程与师生角色,以期对我国的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实践带来一些启示。

三、游戏化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案例

1.Civilization:分析、综合能力的训练

在Civilization(文明)游戏中,玩家可以自由选择自己文明发展的方向,带领人民从原始社会发展到未来社会。KurtSquire在2004年利用CivilizationⅢ开展过实验研究。研究团队在一所城市中学里选取了4年级和9年级的学生作为实验对象,用于学校的社会课程(历史、地理)的学习。整个实验持续了18天,实验结束后他对自己开展的实验进行了总结,提出了游戏化教学的5个步骤:(1)把游戏与课程学习建立联系。老师通过讲解,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发现、理解并明确游戏与课程学习之间的关系,为学生参与游戏做准备。(2)指导学生掌握游戏要点,具备解决游戏操作问题的能力。学生在接触游戏时,老师在适当时机讲解简单操作和技巧,同时可以通过成立正式的或者非正式的小组来让学生互帮互助。(3)促进学生开展有目的的游戏活动和组成探究群体。鼓励学生将已有的地理、历史知识利用起来,为游戏的胜利做出努力,这时教师提供事前准备的地图说明、图表对比工具,组织

小组讨论等。(4)部分(学生)重新游戏,尝试新的策略。不少学生经过对失败的总结,结合知识和对游戏的掌握,开始尝试新的游戏策略。老师引导学生总结游戏的收获,帮助他们和史实进行对比分析,为最后的报告做准备。(5)结束游戏,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总结学习所得,进行报告。

通过以上五个阶段,学生不仅在游戏中利用了地理和历史方面的学科知识,还对文明的理解更加深刻;他们将历史和地理知识作为解决游戏问题的工具,锻炼了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通过有目的的集体探究活动,学生从一个无组织的个人逐步形成一个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共同体,其中有团队协作,也有小组竞争。除此游戏实验之外,一些学科教师在非正式教育中利用Civilization来教学生历史,学生通过游戏,分析、综合的能力得到了提高,也深刻理解了引起历史变迁的众多因素之间的关系。

2.SimCity:管理和领导能力的训练

SimCity(模拟城市)是一款模拟类商业游戏。玩家以市长身份,在游戏中规划、设计并建立城市,包括公共设施和文化场所的规划,维持城市的持续发展。一些老师将其应用于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学习城市规划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决策能力等高阶能力。Zielinski在一所中学的7年级班级开展了实验研究,实验持续3个星期。共有26名学生参与,每天进行游戏化学习的时间大约为50分钟,有若干天用来进行分析游戏报告、图表和文档。实验步骤大致如下:(1)前两天对学生进行培训,确保每位学生掌握游戏操作,并给每个学生提供“游戏操作指南”,便于他们随时获得帮助;(2)从第三天开始,学生按照游戏步骤开始建立自己的城市,同时分阶段学习有关城市建设的知识(如城市定义、移民、环境和地域、城市的政治与服务,资源、交通和教育规划等);(3)在适当时机分析游戏报告、系统生成的图表和学生撰写的文档等等。

通过游戏化学习,学生不但深刻理解了社会知识单元内部之间的联系,同时,学生在使用图表、图像等信息处理工具时,更好地应用了学科知识,还解决了城市虚拟居民提出的抗议和环境保护等问题,提高了应变和决策能力。

3.River City:探究学习环境

River City(水城)是哈佛大学Dede等人开发的多人虚拟环境(Multiple―Users Virtual Environment),系统开发以情境学习与分布式认知为理论基础,主要用于中学科学课程的学习。学生分成2-4人一个小组进入River City后,利用已有知识和技能来一起寻找引发环境问题的根源并解决问题,并根据小组的研究结果对改善城市环境提出建议。学生在利用River City的学习过程分为8个步骤”;(1)进行观察;(2)提出问题;(3)在环境中通过访问虚拟图书馆、与居民座谈等方式来搜集信息和数据;(4)利用工具(水样采集工具和实验工具)搜集、分析和解释数据;(5)形成假设,设计调查研究;(6)根据假设搜索更多的证据,与虚拟世界中的角色的交互获取更多的证据;(7)获得研究结果,解释并反思;(8)在教室中讨论交流学习结果。

实验结果表明,River City既可以让学生比传统教学方式更有效地学到符合课程标准的科学知识,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动机,有利于21世纪生存技能的掌握,提高了探究学习的能力;此外学生在这种环境中能够深度参与,非常有助于发现复杂问题技能的发展。

4.Farmtasia:综合学习环境

Farmtasia(农场狂想曲)是香港中文大学资讯科技教育促进中心(CAITE)开发的一个游戏化虚拟学习环境,学生以农场主的身份进入游戏中,通过对农场的经营和管理,来综合学习地理、农业、环境、经济、政府、社会等学科知识,并培养解决问题、协作学习、资讯科技等相关能力。Farmtasia实际上是李芳乐和李浩文提出的“虚拟互动、学生为本”学习环境(VISOLE:Virtual Interactive Student―Oriented LearningEnvironment)学习模式指导下的第一个教育游戏产品,VISOLE学习模式大体上分为“鹰架式学习阶段(scaffolding)”、“游戏化学习阶段(Game-based Learning)”和“反思和总结阶段(Reflection and Debriefing)”:(1)鹰架式学习阶段: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相关学科的高层知识,以方便以后的学习:(2)游戏化学习阶段:同学以农场主的角色加入到Farmtasia中,应用有关知识去解决在游戏中碰到的一系列实际问题;(3)反思和总结阶段:在游戏进行中和游戏结束后,同学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反思和总结。

从2006年开始。此游戏已经在香港、成都等地的数十所中小学的通识类课程教学中开展过实验研究,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这种学习方式确实能够激发同学的学习动机,并有助于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等高阶能力。还可以让学生在农场的经营和管理中“做中学”,提高了学生信息技术应用等相关能力,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农民的辛苦也有了更深刻地认识。

四、案例比较分析

1.游戏与知识整合

以上四个游戏案例都是游戏与正式教育的一种课程整合应用,他们都整合于课程当中,但是又有所区别。表1列出了四个案例研究的基本情况。

从表1可以看出,游戏化研究性学习的对象主要集中在中小学生,并且年级偏高;从时间上看,除了RiverCity之外,其他案例的持续时间在20天左右,包含前测、后测等研究活动;由于Civilization和SimCity是商业游戏,RiverCity和Farmtasia是专为学习开发,所以前两者更注重已有知识的应用,后者还注重新知识的学习;从能力培养上看,四个案例都非常注重高阶能力的培养,尤其是问题解决能力和协作学习能力。

此外,整合明确的学习目标是四个案例共有的特征。研究者们为了获得教师和学校的支持,都在游戏教学中整合了一系列具体的学习目标,同时又符合国家的课程标准。学生在游戏本身提供的目标难度和广度不断增加的挑战下,进行具有目标指向性的知识学习和应用。

如在Civilization宴验中,研究者针对不同年级的知识和能力水平整合不同的学习目标,明确地指m通过游戏将要学习哪些知识,达到什么样的水平等;River City则是根据美国国内对探究学习的共识基础之上设计的学习过程,游戏学习步骤与科学探究步骤基本一致;SimCity实验中根据游戏进程的不同阶段,应用的学科知识点均不相同。它们都通过游戏本身与学习日标的整合,使游戏化教学更加具有指向性,同时通过对学习日标达到情况进行研究,使研究更加具有说服力。

2.游戏化学习过程比较

以上四个游戏教学方法虽然使用的游戏不同,应用的对象也不完全一样,但是他们的学习过程也有共同点,大致可以

归纳为准备阶段、学习阶段和反思总结阶段。

为了让学习者更好地沉浸于游戏化情境,而不是将主要精力放在解决游戏操作问题上,四个案例都有准备阶段。这个阶段中,研究者和教师引导学生对游戏操作进行扫盲,给予充足的时间和机会掌握游戏操作,了解解决常见游戏操作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体现了用技术来支持学习(learn withtechnology),而不是从技术中学习(1earn from technology)。

在Farmtasia实验研究中,研究者还为学生制作了专门的游戏操作指南,便于学生随时查阅。而在Civilization实验中,研究者引导学生建立非正式的小组,小组中有游戏高手也有对游戏不熟悉的新手,他们互相帮助,形成了很好的游戏团队。

从学习方式上看,四个案例非常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教师恰当地利用游戏的功能和特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准备阶段,通过讲解、讨论和案例分享等活动,使学生明白游戏本身与课程学习之间的关系,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满足感,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动机;进入游戏之后,学生在游戏中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完成游戏提供的任务,本身就是一种自主探究学习活动;此外,还非常强调合作学习,RiverCity中探究任务需要和虚拟队伍合作才能完成,在Farmtasia中,学生不但要考虑自己农场的发展,还要考虑自己农场的发展给别的虚拟农场带来的影响,虚拟农场主之间还要通过合作来解决由于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环境变化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表2中分出的三个阶段时间上并不是完全独立的。如在Farmtasia实验中,研究者就明确指出,反思总结阶段和游戏化学习阶段并不是完全异步进行的,基本上是同步的(如图1)。并且,三个阶段只是根据时间进度按照工作内容上的大致划分,各个阶段之间并没有十分明显的界限,如在SimCity实验中,研究者并没有单独开展反思总结活动,而基本上和游戏过程相夹杂着进行。

3.游戏化学习过程中的师生任务分析

游戏化学习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但是四个案例中都没有忽视教师的引导作用。在游戏化学习的三个阶段,教师主要担任活动组织者、过程管理者、学习效果评估者、学习引导者的角色。表3总结了四个游戏化学习过程中老师和学生的任务。

从表3可以看出,游戏化学习中教师的工作很重要,游戏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仿真的情境和模拟的任务,但是想让学生在游戏中发生学习,没有老师的引导是很难的,所以游戏化学习也给老师带来了新的挑战,成为游戏在正式教育中应用的一个阻碍。

五、讨论和结论

基于上文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游戏化研究性学习具有一定的优势,它既能够发挥游戏激发兴趣、丰富体验等优点,又能够让学生在“做中学”,通过一系列接近真实的任务,让学生长时间保持较高的学习动机,获得体验学习的机会。不过这也给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和信息技术能力带来了更多的挑战,对学习评价也有一定的冲击。下面就结合以上案例分析一下游戏化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1.注重游戏化学习团体的形成与引导

在很多游戏中,由于要解决的问题都是比较复杂的问题,单靠个人的力量几乎无法完成,协作就成为一种必需,而不是一种选择。因此,游戏化教学过程中,建立游戏化学习团队非常重要。

首先,教师不能忽视自发性游戏团体,如在Civilization实验中,研究者引导学生建立非正式的学习小组,这种小组成员不是固定的,多是游戏高手与高手、高手与一般玩家、一般玩家与一般玩家之间的几种组合,由于学生很容易将游戏中的角色和现实生活中的个人对应起来,他们将游戏中的体验在现实生活进行分享,共同商量游戏的策略和方法,为了达到游戏获胜的目标而共同努力,所以这样的小组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和生命力。

其次,还需要通过外部学习活动来促进小组活动的发生,如在学习和总结阶段开展游戏内和游戏外的小组讨论,如学生在River City中利用实验工具进行小组合作实验,Farmtasia中利用聊天工具进行及时求助等。

此外,老师要注意引导,为学生的交流提供丰富的社会化交流工具,如论坛、博客工具等,鼓励学生将自己玩游戏的过程和经验和大家进行分享。

2.提供多种知识建构工具而不仅是游戏

在四个案例中,研究者和教师还提供了多种学习工具,而不单是游戏本身。总的来说,游戏化研究性学习需要给学习者提供以下三种知识建构工具:(1)辅助认知工具,包括图像认知工具、表格认知工具、以及采样工具和模拟实验环境,如River City中的水样采集工具和SimCity中的数据处理工具;在Farmtasia实验中,学生还会利用excel表格来记录农作物的产量和价格;(2)交流协作工具,包含游戏中的留言对话工具和道具互换工具,游戏外的论坛、博客、视频分享网站等等;(3)反思总结工具,如Civilization和Farmtasia还为学生提供了的游戏日志的书写模板。当然,根据反思的目的不同,引导学生反思的工具也有所差别。

此外,还应该给老师提供辅助评估工具,因为想让老师对每个学生的游戏化操作进行人工监控和指导是不太现实的,所以需要借助一些工具来帮助教师进行评估,如Farmtasia中有一个“Replay”功能,它可以记录并重播每位学生的游戏过程,老师就可以通过重播游戏过程来指导学生进行游戏化学习。

3.非常注重对游戏过程的反思

反思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游戏并不单纯是游戏,而是一种学习活动,如果不进行反思,不能保证是否发生了真实的学习。在所列举的案例中,每个案例中都有明显的反思总结活动。游戏化学习中的反思可以分为游戏中的反思和游戏结束后的反思,游戏中的反思是学生调节自已游戏行为的重要方法,教师应作为信息的提供者、决策顾问来帮助同学反思,而且教师要管理、监控整个游戏进程,选择适当的时机和场景组织讨论,确保学生在游戏中有反思行为发生。在游戏结束时,教师帮助学生整理游戏学习成果,对个人游戏的过程进行梳理和总结,为个别学生分享游戏经验提供机会。

4.注重游戏学习的现实意义

研究性学习非常注重学习对学生的现实意义。力图使学习回归现实生活,对学生的真实生活起作用。所以对于游戏化学习来说,也应该注重游戏化学习结果向真实生活中的迁移。

首先,尽可能提供仿真的游戏情境,如River City和Farmtasia,它们系统内部是由接近真实的物理引擎所驱动;第二,保持和利用学习者在游戏中建立的良好互动关系,让其更有效地作用与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第三,注重游戏化学习结果向真实世界转化,如在River City结束后,教师指导学生给市长写一封信,对城市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议;在Farmtasia结束后,教师指导学生给一位农场主写一封信,就农场经营问题提出自己的建议。

六、结语

研究性学习案例篇2

07年小学毕业考试后,我们教研组进行了一次毕业质量分析,对各类试题的得分率情况进行了汇总,发现语音、阅读理解以及一些灵活运用的题目失分较多,特别是阅读理解,得分率只有50%左右。分析得失的过程中,老师们纷纷谈了各自的困惑:有的老师说,音标教学是小学阶段的重点,也是难点,每次在语音的教学上,我都花了相当多的时间,如在新单词教学中,尽量做到渗透音标教学,但效果并不佳;阅读理解的错误原因主要是学生不能根据文中的内容,获取相关的信息,进行分析和概括,还有一部分基础较差的学生根本就看不懂,更不要说理解意思了;对于一些综合运用的题目,学生喜欢死记硬背,用课本中的固定句式去套用,题目稍加变化,就束手无策,英语思维能力较弱。根据以上分析,再联系平时的英语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我们开始对课堂教学的效率产生了质疑:我们的英语课堂教学效率有几成?学生有没有正真会学?带着这一系列的疑问,我们开始思考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课堂教学效率如此低下,问题究竟出在哪里?教师所设计的练习性学习活动设计是否有效?与此同时,在收集我校与华师大合作中所撰写的教学小故事——《学生经验的课程》中,教师在对练习性活动设计案例分析其设计的成败得失的原因,在于如何设计有效的练习性课堂学习活动。研究小组成员感到,提高教师课堂学习活动设计能力旨在改进我们的课堂教学的方法,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质量;这正是我们英语组目前迫切解决的问题,为此我们确立了“优化练习性课堂学习活动设计的案例”研究。

二、研究的过程

(一)研究内容的确定

根据以上分析,教研组老师认识到本课题研究的迫切性和价值性,大家研究的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了,而刚开始实施时我们却碰到了这样的问题:练习性学习活动设计所涉及的面较广,我们该从何处着手?于是研究小组围绕“你在哪些方面的练习活动设计中存在问题”展开讨论:

1. 自己对各版块的编写意图和教学方法不太清楚,尤其是音标教学版块的内容应如何教和教到怎样的程度还不明白。

2.对话教学时的情景难创设,学生对机械模仿和朗读不感兴趣,上课时注意力易分散,课堂管理难度大。

3.设计的教学活动往往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自我课堂调控能力提高较慢。

4. 单词教了很多遍,学生还是不能掌握。

同时研究小组成员一致认为:小学英语开设时间不长,但教材更换频繁,教师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运用尚存在一定的问题。如教材间的前后联系,教材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教学中各版块所采用的教法等,都应作进一步的探讨。基于以上的讨论,我们开始着手研究如何针对各版块的内容设计有效的练习活动。

(二)初步实施阶段

根据讨论的结果,我们研究制定了具体的实施方案:同一版块的教学内容我们采用小组同上一节课、一课多上的方法来展开。初步拟订了这样的实施流程:研究教材、学习课堂常用的教学法——确定教学方法——课堂实施(同上一节课、一课多上)——反思改进——再次实施。

1. 研究教材

采用集体备课的形式来提高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把握和运用能力。同一年级的老师在各自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对教材的重难点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处理方法,如一些常用的课堂游戏、活动等等。集体备课时,由主备人负责说课,其他老师补充,主备人在吸收其他老师教学亮点的基础上修改成稿。

2. 学习课堂常用游戏法

利用双周一次的理论学习,我带领课题组成员研读教育、教学理论,学习杂志中一些成功案例的练习活动设计,并借鉴到平时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平时注重对教材中每一板块常用的有效的练习性活动进行归类、总结,并进一步推广。如字母教学游戏有“bingo”、“字母排顺序接力赛”;音标教学游戏有“听音摘音标”、“摘苹果”;单词教学游戏“抢读单词”、“看图猜词”;句型对话教学游戏“听指令做动作”、“传话”等等。

3.课堂教学实践

在集体备课和针对重、难点设计练习性学习活动的基础上,我们主要采用同上一节课和一课多上的方式来进行练习性学习活动设计的研究。

如:一课多上(小学牛津英语4aunit 7中关于数字的教学)

初次尝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并且摘取以下一个片断:

t: do you like playing basketball?

ss: yes.

t: i like playing basketball very much. i have many basketballs. let’s count together.(one, two, three, four...出示课件复习1 到12)

t: do you like playing games?

ss: yes.

t: nowlet’s play a game. guessinggame. i doand you guess.

...

t:now let’s do a math exercise.what’s one plus twelve?

ss: it’s thirteen.

t: what’s ten plus twenty?

ss: it’s thirty. (teach: thirty)

t: what’s ten plus thirty? (teach: forty)

用同样的方法教授:fifty, sixty, seventy, eighty, ninety...带领学生朗读1到12,13 到19,20 到90。

课堂开始的时候学生表现不积极,在做游戏的时候学生积极性有所提高,但是到了做加法算术题的时候出现冷场,起来的学生也是结结巴巴的,要思考很长时间。

研究性学习案例篇3

关键词:含碘盐;碘损失;研究性学习;案例设计

一、设立研究课题:碘酸钾食盐碘损失的实验研究

1.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碘是人体不可缺少的一种元素,当摄入不足时,可导致一系列生化紊乱及生理功能异常。常温下,碘酸钾性质稳定,那么高温时,碘酸钾食盐中碘含量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为此,笔者针对“碘酸钾食盐碘损失”进行实验研究,旨在引导学生关注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化学来自于生活,化学应用于生活”的课改目标。

2.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提升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

(2)学会与人合作,感受化学的魅力。

(3)通过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化学在生活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二、确定研究方案

1.划分研究小组

第1组:食盐加碘的相关知识

第2组:高温爆炒对碘酸钾食盐碘含量的影响

第3组:加热煮沸对碘酸钾食盐碘含量的影响

2.确定研究方案

第1组:将组内人员分成若干小组,利用图书馆、互联网等资源查阅资料,经研讨、汇总、整理后形成报告。

第2组:将组内人员分成若干小组,先确定食盐中碘含量的测定方法,考虑到实验操作简洁性和学校设备条件,学生采用“直接滴定法”测定食盐中的碘含量,选取目前市场销售的“精制盐”和“日晒盐”,探究不同爆炒时间对两种含碘盐碘含量的影响。

第3组:根据第2组确定的研究方法,结合本组课题做适当改进,确定适合本组课题的探究方法,探究不同煮沸时间对“精制盐”和“日晒盐”两种含碘盐碘含量的影响。

三、研究成果汇报

1.第1组报告食盐加碘的相关知识

碘是人体内合成甲状腺素所必需的微量元素,适量的甲状腺素有促进机体生长、调节能量转换、稳定神经系统等作用。缺碘会影响机体代谢,引起甲状腺肿,严重者可致发育停滞、痴呆。

2.第2组报告高温爆炒对碘酸钾食盐碘含量的影响

(1)实验用品

容量瓶、恒温干燥箱、电子天平及其他一般实验仪器、KIO3晶体、Na2S2O3晶体、H3PO4溶液(1 mol/L)、KI溶液(50 g/L)、淀粉溶液(5 g/L)、NaOH(s)等。

(2)实验方法

①用国家标准中“直接滴定法”测定KIO3食盐碘含量。

基本流程如下:

②分别取10 g“精制盐”和“日晒盐”样品置于烧杯中,用酒精灯加热、搅拌5 min、10 min、15 min,冷却后用直接滴定法测量碘含量。

③记录数据,见表一 C(Na2S2O3)=1.862×10-3 mol/L

④结论:爆炒时间越长,“精制盐”和“日晒盐”的碘损失率越大;爆炒相同时间,“精制盐”的碘损失率远远大于“日晒盐”。

3.第3组报告加热煮沸对碘酸钾食盐碘含量的影响

(1)实验用品

同2.(1)

(2)实验方法

①同2.(2)①

②分别取10 g“精制盐”和“日晒盐”样品置于烧杯中,加50 mL水溶解后,记录下此时溶液体积为V,加热煮沸5 min、10 min、15 min,冷却后补充水至体积为V,用直接滴定法测量碘含量。

③记录数据,见表二

C(Na2S2O3)=1.862×10-3 mol/L

④结论:煮沸时间越长,“精制盐”和“日晒盐”的碘损失率越大;煮沸相同时间,“精制盐”的碘损失率大于“日晒盐”。

四、教学体会

通过本次探究实验,学生不仅了解到厨房中应如何正确使用食盐,同时还深刻体会到实验探究的乐趣,培养了自学能力和创造力,提高了团队合作的能力,为学生开展相关的实践研究奠定基础。

研究性学习案例篇4

在一堂跨栏跑教学课上,我组织学生第一次跨栏跑。老师先示范,然后要求学生模仿老师的动作跨栏。结果,大部分学生跑到栏架旁就停下来了,不能过栏。只有少数胆大的学生能过,但都是跳过栏。在体育课中,我们经常碰到这种现象,如不敢跳山羊、横箱等。究其原因,一是由于学生在心理上产生恐惧而造成的;二是不会做专门的动作。如何消除恐惧心理,更快地学会跨栏动作,我在教学中进行了探索。

二、教学片段:

我让学生在课前把各小组收集的跨栏跑优秀运动员的图片、技术动作展示在同学面前,讲讲跨栏跑动作、比赛场面,优秀跨栏运动员的事迹等(从情感上获得我要学跨栏跑渴望,从感性上认识什么是跨栏跑)。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害怕”。针对“害怕”先让学生讨论什么是“害怕”?然后师解释“害怕”即“恐惧”,恐惧是一种企图摆脱危机的逃避情绪。

恐惧心理的产生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经验的积累,自我保护意识增强而增强。年龄越小,恐惧感越弱。因为他不知道什么叫危险,如“初生牛犊不怕虎”就是这个道理。而跨栏跑练习确有危险,不小心碰在栏上要摔跤的,所以不敢在跑动中跨栏,而采用逃避的方法,停下来跨过去。这样安全,不会受伤(老师从心理上帮助他们摆脱恐惧情绪)。接着让学生讨论如何克服恐惧心理,学习跨栏的动作,大家集思广益。他们想出了降低栏架的高度、找替代物作栏架、用体操棒放在地上进行模仿练习,用橡皮筋两人两边拉直进行跨越练习(开动脑筋,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学生选择想出的方法进行尝试练习(在练习过程中按思--练--思的程序反复练习,练完后再找出其成功和失败的原因)。特别是用橡皮筋作跨栏练习(不怕摔跤),两人一组拉直橡皮筋作“跨栏架”,排头同学依次跨过一道道橡皮筋,跨到最后作“跨栏架”。学生在练习中不断地提高高度,真是越跨越有劲(通过实践从理性上认识跨栏跑,体验运动乐)。

三、反思

通过跨栏跑的教与学,我认为:

1、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带着疑问探索“跨栏跑”。它是一种探索意识,是创造的起点。使学生学会了学习技术动作的方法(替代物法、降低难度法等),拓宽学生学习动作的思路,为学习其他技术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在探究过程中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逐步提高。

2、培养了良好的心理品质和道德品质。学生通过反复练习技术,毅力增强了,勇气增强了,克服了恐惧心理,信心增强了。通过互相交流、帮助,促进同学间合作,增进了友谊。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融洽师生关系,师通过示范、讲解、保护帮助,提高师生亲和力、信任感。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平等和谐、友爱互助的人际环境。

研究性学习案例篇5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 建构主义学习 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9.152

1 引言

当前,案例教学法在高职类课程教学中地位十分重要。在《国家精品课程评价指标体系(高职,2009)》中,其二级指标“教学方法的运用”,案例教学法居于首位。

高职类课程在推进案例教学法过程中,案例的来源、质量和数量成了难题。一方面,编写一个高质量的案例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另一方面,为了使学生能熟练掌握操作技能,需要丰富的案例。仅靠教师一人搜集、整理、积累教学所需要的案例存在很大的困难。

全面而深入地推进案例教学,提高案例教学的教学效果,需要有先进的教学思想指导的、有组织和系统化的教学案例库。

为了使案例库具有针对性和典型性,我们将C#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案例库的建设作为研究与实践对象。C#程序设计课程是一门典型的计算机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它不仅是电子信息类各专业重要的基础课程,也被许多有程序设计技能要求的其它专业所选开。

综合所述,基于案例教学法的“C#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案例库建设与应用研究课题被提出。

本课题以“C#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案例库建设与应用”为研究目标,在案例教学法相关理论的指导下,研究程序设计类教学案例的结构及要素,程序设计类教学案例选编的原则、组织方法,并设计出一种适于教师和学生利用的教学案例库系统,在推广应用过程中,不断改进和丰富案例,完善案例库。

2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2.1 计算机类案例库建设研究还需进一步完善

在案例库建设研究中,医卫类、管理类课程案例库研究相对成熟,而计算机类案例库建设不少,但关于案例库建设与应用研究偏少,能够有意识地体现某种教学思想的案例库几乎没有。[1][2][3]

第一,关于案例的来源认定大体是一致的。认定案例的来源有自编、教材或网站、课程应用行业等。

第二,对案例的特征还存在不一致的方法,但一般认为案例应具备典型性、目的性。

第三,案例库建设基本流程已明确。徐拥军、宋扬撰文指出,案例库建设流程包括总体规划、收集素材、撰写案例、维护开发和总结反馈等五个阶段。

第四,针对计算机类课程案例库研究少,而且也不够深入。寇从芝对.NET课程案例库建设作了研究。她对案例进行了科学的分类,但她没有研究上述各类案例的结构和形式,更未提及如何组织案例成案例库。

第五,在这些案例库的建设中,缺乏明确的教学指导思想。

2.2 纵观“C#程序设计”各级精品课程,缺乏有规模的案例库及应用研究[4]

由宋国明副教授领衔的省级C#精品课程则使用了四个大型实训项目代替案例库,这些项目综合性很强,适于课程教学结束后的综合应用训练,但缺乏针对每个知识技能单元用于教学或学习的案例。其余省市院级的精品课程与此相类似,所不同的是有的提供了详尽不一的实验指导书。由梁曦教授领衔的部级C#程序设计精品课程,在其课程学习网站中,提供了较丰富的与案例相关的教学资源。这些教学资源由知识技能点实例、单元实训、项目实战组成。但是,这些案例资源散落在课程申报网站和课程学习网中,没有系统化地组成案例库,在案例数目上也还是不够丰富,课程团队也没有关于案例资源建设的研究。

总之,在各级C#程序设计精品课程建设中,大都采用了案例教学法,教学资源中多采用几个项目作为综合性案例,而用于解决知识技能单元的案例较少,有意识地建立案例库的还没有,案例库建设研究更为滞后。

2.3 教学案例库的建设已日益重视,并得到了快速发展

2005年,上海金融大学杜鹃、陈玲、徐爱荣老师专门撰文《在案例教学法中要重视案例库建设》,提出了要推广案例教学除了需要教育理念的更新以外,更要重视案例库的建设的观点。[5]

2006年,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徐州模财经分院黄春雷则提出了“学习案例的多与少、优与劣,是决定一门课程实践教学水平的关键,所以围绕课程以及相关任务要求,建设一个能够长期使用的、资源共享的学习案例库是一项紧迫的工作”,指出了建设高质量案例库的重要性紧迫性。

2009年,北京化工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李潇、张贝克、马昕等人则针对化工安全问题,设计开发了应用于化工事故推理的案例库系统。该案例库系统中的案例库的系统结构、案例的表达方式、案例库系统检索系统值得借鉴。[6]

在国家精品课程评价指标体系中,二级指标“教学方法的运用”,将案例教学法列在了首位;二级指标“教材及相关资料”,就明确要求课件、案例、习题、实训实习项目、学习指南等教学相关资料齐全,满足网络课程教学需要。虽然没有明确要求建立案例库,但是强调了案例教学法的运用及案例相关资源完备的必要性。[7]

要提高精品课程共享资源库的利用效果,就要优化教学资源库中案例学习库。案例库必须要保持有机的联系,体现教学规律。

3 课题研究意义和价值

3.1 以C#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案例库建设为中心,研究其建设方法,全面、深入推广案例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案例教学法被认为是代表未来教育方向的成功教育模式,它有助于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同步建构,有助于隐性知识的共享,有助于师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案例库的建立,按照认知规律,以科学的方式来精选案例,以系统的方法组织案例,避免了案例的零散、无序状态,使课程教学具有连续性和系统性。

成功建设教学案例库,为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有助于全面推进案例教学,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采用案例库进行教学,是一种科学系统化的案例法教学行为,带来了整个课程的革新。

建设好案例库,为课程资源共享库的建设和发展奠定基础。

3.2 研究价值

对案例库的建设方法进行研究,研究案例结构要素,制订采编、组织原则,可以提高案例及案例库的质量。

设计并创建教学案例库系统,可以方便案例的使用,提高案例利用率。

教学案例库的建设、组织方法等研究成果可用于指导其他课程案例库的建设。

4 课题理论依据

关于案例教学及案例库建设的理论依据主要是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新课程的核心理念。[8]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由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提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包括“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大要素。而案例教学法正是在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意义建构的案例“情境”中,在老师的辅助和引导下,以学生为主体进行资料搜集、分析验证等“协作”学习,通过平等的“会话”和讨论,根据自身经验建构出有关知识的意义。因此,案例教学法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具体应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案例教学法存在的理论基础。

案例库系统的建设则对“情境”、“协作”、“会话”、“意义构建”等建构主义学习要素进行了系统化,使其具有了系统性、层次性、多样性、关联性,学习者可以多层次、多方位循序渐进地进行学习,并进而培养其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效果。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参与”是新课程实施的核心。案例库可以向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选择空间,可以让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认知层次以及设定目标等各方面综合考虑选择,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学生发展的需求。因此,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构成了案例教学及案例库建设的另一个理论依据。

5 课题研究内容及案例库系统构想

课题研究内容如下:

第一,研究基于乐学教学思想指导的案例的结构及组成要素。

第二,研究案例的选编与组织原则。

第三,研究案例库系统的实现与应用方法。即如何将已经选编并组织有序的、大量的案例呈现给教师和学生,使之检索快捷,学习和使用方便。考虑采用基于Visual Studio Web开发技术,创建案例库系统。

经过对案例库建设现状研究,也为了充分发挥案例库系统的作用,满足案例库教学使用的便利,本案例库系统拟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以乐学教学思想指导,所选案例力求创设一个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第二,案例库系统,简洁明了,安装使用方便。案例库系统拟以Web应用系统软件提供给师生,简洁明了,容易上手,而且可以脱离互联网络环境使用。

第三,突出高职教育“实践技能培养为主,理论知识教学为辅”、“理论知识够用”的教学原则。

在教学案例库系统中,案例是为操作技能单元服务,知识点是为解决案例问题而设。

建设具有以上特色的教学案例库系统,是案例库建设的创新。

6 研究思路、方法、实施步骤等

6.1 研究思路

从调查出发,即调查师生使用案例教学法的现状,收集现有的案例资源,依托原有的本课程课件开发基础,分析成熟案例的结构和特征,开发案例模板,组织编写案例,根据教学规律组织案例,进而完成案例库的建设。

6.2 研究方法

课题主要采用个案法、调查法、实验法、文献法等三种研究方法。

个案法:以“C#程序设计”课程为个案,总结出案例库建设与应用的规律与方法。

网站系统设计法:采用基于WEB的网站构建技术和开发流程,完成案例库系统开发。

文献法:广泛收集整理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借鉴已有的案例库的建设方法,用于指导本课题案例库的建设。

调查法:调查教师和学生对案例及案例实施方法的要求。

实验法:将案例库用于真实环境下的课堂教学,然后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根据反馈回来的信息进行不断的调整和丰富。

6.3 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在广泛调查和深入研究文献资料,剖析现有成熟案例的基础上,明确案例的结构和要素,编写本课程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案例模板。

第二阶段: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计划,探索案例选取及编写的方法,并完成一定数量的案例。

第三阶段:将案例用于真实的教学环境检验,积极获获取师生的反馈信息,不断改进和完善案例,完成案例库的建议。

参考文献:

[1]邵谨荣.高职院校教学案例库的创建探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

[2]寇从芝.基于案例教学模式的.NET案例库建设研究[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刊,2011,(5).

[3]周梅妮,张振威.高校案例库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6).

[4]国家精品课程网. http://course. [DB/OL].

[5]杜鹃,陈玲,徐爱荣.在案例教学法中要重视案例库建设[J].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05,(3).

[6]李潇,张贝克,马昕.应用于化工事故推理的案例库系统[J].石油与天然气化工,2009,(2).

[7]教育部.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高职)[Z].2010.

[8]郑金洲.案例教学指南[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刘柱鸿(1972-),男,湖南永州人,副教授,从事计算机职业教育工作,研究方向为课程建设与教育技术,湖南安全技术职业学院电气与信息工程系,湖南长沙 410151

研究性学习案例篇6

关键词:微型视频案例;案例教学;教育研习;教育实习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03-0072-04

一、教师教育与案例教学

1.案例教学及其发展

案例教学最早产生于1870年的哈佛大学法学院,后推广到医学教育,扬名于商学院的MBA教育,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重要影响[1]。简单地说,案例教学是将具矛盾冲突的真实问题以案例形式――以语言和各种视听手段描述的特定情景带到课堂,以便学习者能够站在当事人的角度,对相关教育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其主要有以下特征:案例选择上,必须是真实发生的事件,并且其中存在无可回避的争议与冲突,反映的问题必须具有普遍性;知识来源上,主要产生于生生、师生间的分析与讨论,“30%来源于教师、70%来源于同学”[2];知识性质上,案例教学是一种无结论的课堂,训练的是思考与解决问题的方法;形式上,课前要求学生研读案例,课中分组讨论,教师负责组织与引导。斯皮罗将知识分为良构领域(well-structured domain)与非良构领域(ill-structured domain),前者在概念、规则与原理上具有相对严密的层次性,后者则复杂而不规则[3],在结构上不可预见,要求参与者能够在不确定的情况下作出判断,案例教学是处理这类知识的一种“高级学习”方法。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作为一种典型的非良构领域,于上世纪20年代引入案例教学法[4],在数字视频技术发展之后,形成了教师教育领域独特的案例教学法――视频案例教学。视频案例教学有别于中小学教研活动的“视频案例研究”,后者由“现场观摩课”发展而来,以视频代替现场教学,为研修活动提供时空便利,也使原本转瞬即逝的教学事件得以停留与回放,促进研修活动的深度开展。确切地说,视频案例研究的对象是课例而非案例。在分析方法上倾向于由整体到细节的全面展开。因此,视频案例研究与案例教学有着本质的区别。

2.教师专业发展知识观视域下的案例教学

根据对知识本质认识的不同,研究者们将教师专业发展分为理智取向、实践DD反思取向、生态取向三种途径。[5]理智取向者认为教师专业知识分为学科知识与教育知识,两类知识构成了教师行为变化的基础,通过在掌握知识基础上应用理论,就可转化为良好的实践。实践DD反思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观则认为构成教师知识的,除外部给予的理论知识外,还存在着内隐于教育实践的“行动中的知识”,这种知识有赖于教师个体经验的积累,是一种建立在反思基础上的实践性知识,并且实践性知识的重要性,在教师专业知识构成中犹如冰山的水下部分。然而,实践性知识作为个人意图与社会习性、历史、情境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6],却无法通过诸如理论学习般的简单“传授”获得。生态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观认为,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并非处于孤立状态,也会通过他人学习,个体教学风格的形成更是受到所在群体“教学文化”的影响,正是这种文化,为教师工作提供了意义、支持和认同。

理论假设直接影响着案例的选取与应用。在持理智取向的研究者看来,教师教育效果不佳的原因在于理论与实践的脱节。案例教学的价值在于为教育理论联系实际提供了桥梁,因此案例的选取一定要能反映理论,是“理论的具体化”,案例反映的问题要具有普遍性,否则案例教学就没有意义。然而问题在于,教育理论目前为止并不能说已经是一个非常完备的体系,用托尼・比彻的话讲,学科理论体系“是一件满是补丁的破衣裳”[7],现有理论可能仅是学科知识这座冰山的水面部分。再者,教育实践本身是一个结构不良的领域[8],与理论并不存在着固定的一一对应关系。以这种本身不完善、不具普遍性的理论指导案例教学,会造成两个问题,首先是会把可能有价值的实践案例排除在外,只有那些与现有理论有对应关系的才能被选入;其次是认为案例学习就是对理论的解释过程,而不是从案例中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另一个极端则是忽视理论知识的储备,认为知识全部可由案例教学这一形式得来,造成学生知识缺乏系统性,甚至有学生表示“不知道学了什么”。实际上,案例教学需要以一定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方法为基础,许多原理甚至用讲授方式反而更为高效,这方面经验已经有研究者做了总结[2]。

二、教师教育案例编制

1.从文本案例到视频案例

案例教学的开展有赖于高质量案例库的支撑。首先在案例选材上,要求事件真实,事件中存在不可避免的矛盾冲突,冲突所反映的问题也要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其次在于案例撰写,这被认为是一个超出常规的难题[2],不仅在于撰写人的专业水平与文字功底,更需要撰写人在秉持中立的同时还要恰当表达矛盾双方的观点。哈佛大学商学院设有专门的案例编写小组,除少数案例由任课教师自行编写,绝大部分都由专业人员编制,每个案例的编制费用高达1.5~5万美元。除了案例质量的要求,为特定内容教学所选择的案例总量需要足够大,同时随着时间推移,还存在案例时效性丧失的问题,哈佛大学的做法是许多案例存在A、B、C等若干版本,这是不断更新的结果。

案例库建设的困难阻碍了案例教学在教师教育中的应用,数字视频技术的运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对案例撰写人专业水准的依赖,因为视频以镜头而非撰写人“眼睛”表述问题,相对更接近于客观,而将分析问题的视角交还给使用者。文本案例撰写中,尽管要求作者秉持中立立场,仍难免受撰写人价值观、知识背景等选择性影响,将复杂的过程简单化而丢失一些信息。通常情况下要形象、生动、准确地描述一个场景是很难的,有的时候甚至不可能。并且,即使授课教师具有超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可以将一个场景描述的非常生动,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同学生在将教师的语言还原为场景的过程中也会出现偏差。视频不仅能展现更为客观的问题情境,也能容纳更大的信息量。因此,视频极大地减小了案例开发的难度与成本,使得教师甚至学生都有可能参与到案例开发中。

2.视频案例的微型化

案例教学对于教学对象有较高的要求。哈佛商学院的案例教学定位于研究生层次的教育,不涉及本科阶段的教学,对于MBA学生而言,已经普遍具有工作经验,部分人甚至已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因此同学可成为知识学习的重要来源[9]。有学者在面向师范类本科生开设的“教学论案例研究”教师教育专业课中实施案例教学,并进行了为期四年的研究,发现案例教学“并不必然受到学生的欢迎”[10],其问题一是在于学生对“确定性思维”的习惯性追求,认为案例教学没有解决“问题”,没有学到实质性的“知识”,对相对思维、复杂思维与不确定性思维难以接受;二是学生缺乏知识储备,尤其是实践性知识,致使学生无法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讨论之中,讨论也难以深入地开展。除此之外,案例教学通常要求学生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需要在课前研读案例、阅读材料、准备方案,而不止于课堂时间。以哈佛商学院MBA课程为例,学生在课前需要花费4~6小时的准备时间[10]。对于本科教学而言,学习任务繁重,通常会同时修习多门课程,以案例教学这样的时间投入是不可想象的。

那么,案例教学究竟是否适用于本科阶段的教师教育课程?近年来,案例有微型化发展的趋势,微型案例是相对于复杂的综合案例而言的,通常只包含单个问题,内容短小但结构完整,供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学习。[11][12]微型案例为本科阶段课堂引入案例教学提供了可能,精简的体量,使用者在较短时间内就可完成研读,甚至只需在课内完成准备工作,不占用额外时间;同时,微型案例强调集中思考一个问题,有利于案例分析的深入。

三、教师教育实践教学微型视频案例库建设机制

1.实践教学过程――微型视频案例的来源

微型视频案例在师范生培养中既作为例证材料,也为缺乏教学经验的师范生提供了直观的替代性经验。这种案例根据来源可分为两类:一是优秀案例,通常来自优秀中小学教师,具有一定的权威性。二是实习案例,来源于师范生培养教育实习、研习与微格教学训练等过程,授课者教学水平尚在较低发展层次,在经验丰富的教师看来,甚至问题众多。然而,实习案例对师范生培养却具有特殊价值,相似的经历与发展轨迹,使学习者容易产生心理与情感上的共鸣,案例反映的问题,是学习者同样容易遭遇的,就连案例中的错误,后来者也是那么相似。另一方面,案例中所能达到的优秀水平,也不是那么遥不可及,以师范生现有起点,通过努力是可以达到的,也即发展目标在他们的“最近发展区”。

然而,实习案例的价值得以发挥并非易事,“有用”信息总是淹没于庞杂的原始视频之中。事实上,潜在地包含有用信息的视频并不缺乏,如本研究所在学校为师范生教育实习配备便携式数字摄像机,供拍摄实习课堂与指导教师教学视频,加上前期的微格教学训练,实习实训视频在数量上相当可观。但这些视频重用率极低,主要原因在于内容冗长,视频媒体本身线性的技术特征使之无法通过检索等方式快速定位,也即无法快速地从视频中找到所关注信息。使用者必须看完整个视频,或者漫无头绪地快进、拉动进度条,才能找到重点,这使他们失去耐心。也有教师从中选择典型事例,剪成视频片段作为教学所用,但所提取的数量十分有限,不足以开展案例教学所需。因此,需要设计一种微型案例编写机制,由实习生作为编制者,在不影响甚至能够提高实习效果的前提下,完成微型视频案例的编制。

2.教育研习――从课堂中心到问题中心

传统的教师教育实践环节包括见习、微格训练与实习,近年,包括本研究所在学校在内的许多师范院校加设了“教育研习”课程,旨在通过系统的教学反思活动提升实习效果,培养未来教师教学研究能力。教育研习紧接着实习在大学校内集中开展,以教育实习期间摄制的视频为媒介开展反思活动,指导教师的职责是组织研讨与总结,不进行讲授,活动方式主要参照职后教师“视频案例研究”模式,每堂课安排一位实习生展示课例,先由实习生简要介绍课例设计思路、授课效果及反思,在此基础上全班同学围绕课例开展讨论。[13]然而这种方式没有达到“研习”的初衷,尽管实习生自我感受颇多,但大而全的课例分析方式,受制于实习生发展水平――不同于职后教师来源于丰富经验的敏感性,师范生通常难以找到要害问题,课堂交流易陷入同多异少的模式化,难以引发深入讨论。

因此,有必要调整教育研习课程实施模式,变“视频案例研究”为以微型视频为媒介的案例教学模式,变“课堂中心”为“问题中心”――要求师范生选取自身教学、管理或自我发展中问题为研习内容。围绕着问题,要求预先编制成微型案例,案例以视频为主要媒介,长度通常15分钟以内。以问题为中心的微型案例教学,不仅使问题得以聚焦,讨论容易深入;也节约了案例阅读的时间,留下更多的时间用于交流与讨论。同时,案例编制过程本身更是一种“高级学习”,能有效促进自我反思,增进“教学研究”能力的提升,有师范生针对某个教学问题的理解,总结自身从见习时的“看”、微格教学中的“练”到实习时的“做”等不同阶段的变化,这也正是“研习”的目标所在。

由此,在教育研习课程中,通过师范生编制、指导教师筛选,并以“分数”形式表现于对学生的评价,形成了学生编制、教师审核的微型视频案例编写机制。尽管由教师编制的案例可能具有更好的质量,但成本的高昂使这几乎成为不可能。在现有条件下,这是一种编制教师教育微型视频案例经济、有效的途径。案例的采集,以不影响课程、甚至提高课程效果为原则,在不增加学生和教师负担的前提下开展。若以牺牲实践教学效果、增加教学投入为代价,既违教育伦理,实践中也难以操作。除了以上案例编制机制,也需对整个教师教育实践环节进行有意识地调整,并借助一定的技术手段达成。

3.网络支撑平台与技术培训

从以上分析可知,微型视频案例在实践环节的实施过程中提取,以改进实践环节教学效果、不增加师生负担为前提,使案例采集成为提升教学效果的一种“副产品”,过程如图所示。纵向上为教育见习、微格训练、教育实习、教育研习四个阶段,前三阶段是案例素材的来源,其中以教育实习为主,此时实习生首次以“教师”身份进入课堂,充斥着期望与现实的冲突,是“实践感”形成的时期,在教育研习环节编制与加工案例,最终形成案例库。横向上分别由实施措施与教师教育实践教学网络平台,对实践环节教学实施、资源存储与案例提取提供支持。

建立贯通实践教学各阶段的网络平台,注重案例资源与过程数据的保存。当前师范院校为实践教学提供的数字化设施,如数字微格教学实验室、教学远程观摩系统以及数字摄像机等,为数字案例资源采集提供了条件。然而,产生于实践教学各阶段的资源,分散保存于教师、学生或系统,“过期清空”。因此,有必要建立统一的网络支持平台,不仅作为案例采集的载体,也是个体发展、过程性评价的数据仓库。

以视频为微型案例主要介质,减少了对案例编制者经验的依赖,对视频表现与处理技术则提出了一定的要求,系统的技术与案例编制培训成为必要。培训主要始于教育实习前期,通过“实习动员大会”、“组长培训”、“实习试讲”分层开展。实习动员大会面向全体实习生,阐述教育实习与研习的意义、总体安排与要求;组长培训专门针对实,就教学视频拍摄、摄像机维护、视频处理、网络平台使用等技能进行集中培训,在此基础上由组长组织开展组内培训;实习试讲期间,除开展学科教学训练,指导教师也对实习期间的资源储备提出要求,为研习做好准备。近年技术影响在一些教学活动中有上升的趋势,由以往的边缘性地位――使用了可能可以增强表达效果,不使用也不影响教学活动的开展,发展成为基础性地位――不使用这些媒体将无法开展正常的教育研习活动。这对学生的基本信息能力尤其是视频表现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求学生能娴熟地运用视频表达教学信息。技能层次的问题通过相对简单的培训可以解决,但视频表现手法则建立在长期理解与体验的基础上。幸而这种能力对于许多同学已不再陌生,因为用图文、视频表达思想与情感,已经成为现代生活与学习的一部分,也是未来教师信息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随手可得的手机使得这种活动甚至不再一定需要专门的影像设备。我们建议在师范生培养早期,如在教师教育必修课程“现代教育技术”实施中就注重相关内容的训练,前期的研究也证明了这种做法的可行性[14]。

四、结束语

教学能力作为一种实践性知识,有别于理论性知识,除需要以自身教学经验的积累为基础,组织文化以及对他人经验的学习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反思能力是生成实践性知识的催化剂,是内隐性知识转化为外显性实践知识的重要手段。[15]教学视频案例是教学经验缺乏的职前教师形成实践性知识的一种有效途径,来自于职前教师培养的微型视频案例,其所反映的问题位于职前教师“最近发展区”,相似的发展轨迹与经历使他们具有情感上的共鸣,微型化的体量则使得这种教学活动适合于职前教师的培养。因此,教师教育实践教学微型视频案例是一种不可替代的教学资源,具有特殊的价值。

为了建立在质量与数量上均能满足开展案例教学所需的实践教学微型视频案例库,应该结合教学改革与技术两种手段,通过教师教育实践环节的实施过程,以学生制作、指导教师审核的方式,形成科学、生态的案例采集机制。在这个过程中,微型视频案例的形成是教师教育实践环节实施的一种“副产品”,案例的采集要有助于实践环节本身教学效果的提高,以此最大限度地避免来自伦理、利益等各方面的障碍,得到来自管理者、教师与学生的支持。微型视频案例制作本身是一种教学研究的过程,是职前教师日后开展教学研究的一种训练。微型视频案例通过教师教育课程或职前教师自助学习得到再次应用,使得后来者能借助于前人经验学习,前人经历将对后人专业发展产生影响,从而形成教师专业发展生态取向者所述的职前教师培养文化。

参考文献:

[1]杨光富,张宏菊.案例教学:从哈佛走向世界――案例教学发展历史研究[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8(6):1-5.

[2]史美兰. 体会哈佛案例教学[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5(2):84-86.

[3]刘儒德.论认知灵活性理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5):61-66.

[4]杨跃.职前教师教育课程中视频案例教学管窥[J].教师教育研究,2010(4): 29-33.

[5]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修订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6]石中英.论教育实践的逻辑[J].教育研究,2006(1):3-9.

[7]托尼・比彻,保罗・特罗勒尔著,唐跃勤等译.学习部落及其领地――知识探索与学科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8]鲍银霞,孔企平.舒尔曼案例教学思想评析及启示[J].教育导刊,2012(7): 15-18.

[9]刘刚.哈佛商学院案例教学作用机制及其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08(5): 89-91.

[10]案例教学法在职前教师教育中的应用探索――一项持续四年的行动研究报告[J].全球教育展望,2013(7):60-72.

[11]吴祥恩.移动学习背景下微型视频案例与其创新应用[J].中国电化教育,2012(6):73-77.

[12]师平.基于微型案例的微型移动学习材料设计与开发[J].计算机教育,2014(10):78-82.

[13]教育部办公厅.浙江师范大学积极构建教师教育实践教学体系[N].教育部简报,2012(11):1-4.

研究性学习案例篇7

【关键词】远程网络 财经类 网络课程

《财务案例研究》课程是国家开放大学开放教育本科会计学专业的一门选修课。本课程的培养目标要求学生在学完本课程后,能够比较全面地了解、掌握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并将财务理论与管理能力在现有基础上,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面。本课程是对财务管理理论与实践的探索,属全程案例教学,体现了财务理论、企业实务与政府政策的有机统一。本文以某省级开放大学《财务案例研究》课程为例,主要阐述了《财务案例研究》课程存在的教学问题及其解决方法;课程教学的策略设计;课程教学的创新点。

一、《财务案例研究》课程存在的教学问题及其解决方法

(一)通过分享教学经验,解决了课程辅导教师教学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财务案例研究属应用型课程。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会有更多新的案例出现。很多辅导老师是现学现教,无法保证教学效果。在某省级开放大学系统内,通过在线教学平台或面授教研活动,精通这门课的教师与其他辅导老师分享其教学方法、电子教案和相关文档,使得辅导教师互相学习,共同提高,保证教学质量的稳定性。

(二)通过充分利用网络课程在线讨论功能,消除了学生在远程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孤独感。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其优势是能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但是网络环境下的学习也容易使人产生孤独感,需要很大毅力才能使学习坚持下去。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中,通过网络课程的在线讨论功能,学生和辅导教师互相协作、互相帮助来建立对课程相关主题的理解。通过网络课程在线讨论建立的学习群也可以考察社交场感、认知存在和教学存在的效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舞和关心学生,形成温暖的网络社会环境,从而形成对现实世界的有效扩展。

(三)通过基于网络的案例教学,解决教学中学生能力培养单一、协作能力不强的问题。基于网络的案例教学可以为学习者提供一个良好的网络学习环境与交互环境,特别是结合案例教学的一些特点来组织和开展教学活动,并通过有效的评价机制来鼓励、保障交互的顺利进行,从而使学生体会到学习和讨论的乐趣,提高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基于网络的案例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多方面的能力素质。案例教学要求学生发现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学生检索、查阅相关资料、分析判断、小组讨论、课堂(在线)交流等,从而培养学生利用网络查找信息、加工信息,提高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写作、沟通、协调、演讲等多方面能力。小组学习是开放教育学生学习的方式之一,通过学习小组的组建并开展活动,使学生在网络环境下,进行在线的讨论和交流,相互帮助、相互影响、相互学习,可以极大的提高学习效率。同时,在小组学习活动中还能获得人际交往技能、创造性思维技能等。

二、《财务案例研究》课程教学策略设计

(一)建设了《财务案例研究》网络课程。如果没有好的教学资源,再完备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服务都是徒劳的。本课程教学中建设了《财务案例研究》网络课程。网络环境下的学习优势是能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使得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订学习计划、学习进度,进行自主学习。但是网络环境下的学习也容易使人产生孤独感,所以我们将由教师和学生组成的人网与由资源构成的互连网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动态的“教与学”的教学资源,让学生主动地或被动地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去,由责任教师、分校辅导教师和学生组成了一个网状结构,这样任何班级的任何学生都可以向与这门课相关的课程组成员沟通,也可以与别的工作站的学生交流,形成教师和学生之间多对多的联系,达成师资的分享。

图1.课程人网和资源网―“立体网络”教学资源示意图

(二)构建了“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机制

本课程教学中运用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通过运用“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大要素,建立了“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机制,充分调动学生在《财务案例研究》课程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最大限度地发挥网络教学环境和多媒体教学资源的优势,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情景”;借助网络课程中提供的各种文本、图片、视音频、学习内容、案例库、在线测试,进行结构化展示,并且通过协作学习、交流互动和资源共享等功能,促使学生同步参与、建构自主学习的环境,帮助学生完成“意义建构”。整个教学过程紧紧围绕“意义建构”这个中心而展开,最终实现教学目标。

三、《财务案例研究》课程教学的创新点

(一)建设“立体网络”教学资源。网络课程是立体网络教学资源的主要形式。网络课程教学平台表现形式包括文本、多媒体、视频、在线题库等。内容安排包括教材中的案例内容和相关知识点,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能够方便的熟悉教材内容。另外,网上课程针对教材中的14个案例均有相应的视频授课,利用网上课程使学生享受到与责任教师面对面上课的感觉。在学习家园板块,根据每个案例均设有政策链接和财务热点,都是根据最新的法律法规和当前经济热点来丰富学习资源,使网络教材一直处于动态更新中。纸质教材与网络课程并行。可以适应当前经济法律不断更新和财务热点不断涌现的环境,使学生不至于因教材更新缓慢而与社会热点案例和当前经济法律法规脱节,同时符合当前学习者的阅读习惯。

(二)构建虚拟学习社区。网上讨论的主题根据学生的职业和阅历设计,通过网上互动讨论,学生们能够进一步明确任务,最后依靠财务管理理论和国家经济政策去解决任务。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还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网络信息素养。加强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远程自主学习技能,帮助学生适应远程和网络学习。网络教学平台已经成为了远程学习者的虚拟学习社区,这里处处体现着教师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师生也在融洽的交流中增进了友谊和信任。目前该门课程的网络论坛不仅成为学生们学习的驿站,更成为他们求助的驿站。 同时通过网络化的师生互动,传统与现代教学手段的结合,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充分体现了现代网络教学的趣味性、互动性、合作性、共享性和辐射性。

参考文献:

[1]陈洁、张春明,“三级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实践教学中的应用,商业会计,2011(18)

[2]赖丹.面向本科层次的财务会计课程案例教学法研究, 会计之友,2013(1)

[3]王李,案例式互动教学在《内部控制》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会计之友,2012(16)

[4]梁飞媛,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基础会计》教学方法改革实践,财会月刊,2011(5)

[5]刘玉廷.全面推进我国会计人才战略.会计研究,2010;3

研究性学习案例篇8

关键词: 地理教学 研究性学习 教学模式

地理研究性学习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学习为基础,从身边的地理和乡土地理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要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通过亲自实践获取直接经验,树立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地理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是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和其他学科课程相比较,地理学科有其特殊性,地理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它的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实践性、自主性、探究性和过程性,地理研究性学习更要突出这些特点。这就需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一种主动探究式的学习方式,而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必须改革教学方法,构建新的教学模式,我认为在目前的地理教学中引入研究性学习特别应该注意以下几种教学方式的运用。

一、地理案例教学是实施研究性学习的好途径

所谓地理案例教学,就是基于一定的教学目标、选择一定的教学案例从事教学的一种教学方法。它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特征,强调师生对案例素材共同进行探讨。案例和案例教学既能提供地理情境材料,又能优化探究式教学的过程。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实践性较强的研究性学习地理的好途径。以实际问题为中心的案例教学一般按以下步骤进行:提出案例―引导确定研究主题―讨论解决地理问题―拓展、培养地理能力。案例教学的实施体现了研究性学习的指导思想,即从具体的实际问题入手,提出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按照教师设计和揭示的活动程序让学生独立和合作进行研究,使学生自主地展开研究性学习活动。

如,当地地理经纬度的测量的教学。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学习地理的兴趣。实施步骤是:(1)布置测量任务,以地理兴趣小组为单位,分组讨论测量方案,并征求指导老师意见,写出测量设计方案(设计方案应包括:理论依据、测量工具、分工、测量过程、数据处理、计算结果、撰写报告等);(2)召集全班学生、指导老师,以讨论会的形式进行讨论,交流各组设计方案,拟订测量方案;(3)测量过程实施包括:收集资料、准备工具、讨论分工、确定测量时间、测量、测量数据收集、处理、误差的减少和控制;(4)撰写测量报告;(5)讨论、交流、总结。

我们在进行地理案例教学时,一定要结合当地的实际,设置乡土气息浓郁的案例,进而培养学生实际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保护环境、建设祖国的最热烈、最真挚的情感。

二、创设开放式课堂是实施研究性学习的基础

研究性学习需要在开放性的现实情境中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研究,自主地发现和提出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学会搜集资料、分析资料、得出结论和表达思想交流成果等。

创设开放式的课堂也是现代教育的迫切需求,目前的教育正向着解放学生的思想、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展开其思维、全面提高学生各种素质,使其向能动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向努力。我们施教的对象来自社会生活,他们携带着浓浓的生活气息,充满生机和活力。他们最终还要返回到社会生活的实践中去,这就决定了教学一时一刻也不能脱离社会实践,因而在教学中要设法将学生置于社会的生活之中,或是营造一种模拟的社会氛围。与此同时,还要尽量使全体学生参与活动,避免出现少数参与,多数为旁观者的现象。在所设计的教学活动中全体学生都有显示自我的机会,每个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个性发展的独特领域。

如,在《常见的天气系统》教学中天气系统究竟是如何影响天气变化的,这是教材重点研究的内容。要使学生清淅地运用所学知识,就应该让学生到气象台站去参观学习,在参观时请气象站工作人员介绍如何用地面天气图等资料,进行天气预报,也可以在他们的指导下试做天气预报员,这样学生探究活动的质量才能有较好的保证。

三、加强活动课教学是地理研究性学习的保证

现代教育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发展各要素中的遗传、环境、教育只是人的发展的必要条件,而真正推动人的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人自主的、独立的、创造的活动,因此活动才是影响人的发展的最关键因素。对于学生的发展来说,学生主体活动是学生认知、情感、行为发展的基础,无论是学生的思维、智慧的发展还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都必须经过学生主体自觉的参与、全身心的投入来实现。地理教材中安排的活动内容给学生提供充分动手、动脑、动口积极参加学习活动的空间,体现了以活动促发展的宗旨,让学生智力的潜能和创新精神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充分释放,这充分体现了研究性学习的自主性、实践性、探究性的特点。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地对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发生过程进行细致考察的观察,这有利于学生发现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变化规律。

如,在“大气的热力状况”内容教学中,我要求学生先看书了解这一节的内容,然后四人一小组讨论以下问题:(1)在晚秋或寒冬,为什么霜冻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为什么人造烟幕能起到防御霜冻的作用?(2)为什么阴天天空是灰白色的?(3)为什么晴朗的正午天空呈蓝色、早晚呈红色?(4)为什么月球表面昼夜温差如此之大?这样教师通过提出问题,促使学生展开讨论,团结协作,一起分析、研究这些问题。而且同学们在讨论过程中,会提出许多新的不同的观点和意见。教师要注意:不要当旁观者,而要积极参与到同学的讨论中去,及时去发现问题,收集同学在讨论过程中的各种信息。部分问题可以在与同学的讨论过程中互相反馈,部分具有典型性的问题,全班交流,让学生把获得的探究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的结果,进行互相交流,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在进行活动课的教学时,最重要的莫过于进行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自主实践中获得包括直接经验和直接感知的新信息、新知识,在接触社会、了解自然中初步形成科学认识能力、社会评价能力、审美能力。通过“调查家乡气候资源”、“调查家乡气候灾害”、“调查家乡大气污染状况及采取的措施”、“参观家乡土壤剖面”、“了解家乡陆地环境的区域特征”等活动,学生深入了解和研究家乡,运用家乡的实例,培养严谨求实、相互协作的科学态度和社会评价能力。学生通过对家乡审美的情感体验,产生热爱家乡的真情实感。

研究性学习引入地理教学是大势所趋,顺应了新世纪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广大地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深入研究教材,密切结合当地实际,设计一些难度适宜、切实可行的地理研究性课题,构建一些形式多样的教学模式,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地理素养。

参考文献:

[1]段小磊,秦淑慧.学与教的革命――关于研究性学习的再研究[J].昌吉学院学报,2005,(01).

研究性学习案例篇9

第一,教学案例研究有助于教师把先进教学理念落实到具体的课堂教学行为之中,案例研究过程中,研究者通过对课堂教学行为进行观察、分析、诊断、进行多维度解读,将具体的教学行为与理论实际联系起来思考,使教学行为赋予崭新理念,可以加深对教育理论的理解,反过来又指导教学实践,提升教师教育实践的合理性。

第二,教学案例研究有助于提高教师的实践反思能力,促使教师的专业成长。教学案例研究使教师经常处于一种反思状态,总结得失,明确方向,有利于培养教师形成敏锐的观察能力,提高教师对课堂教学的领悟能力。课堂教学案例研究可以促进教师反思教学行为,探索教改途径,加快教师的专业发展。

第三,教学案例研究有助于教师互相交流研讨、提高其看、评课等教研活动的实效。教学案例的内容贴近教师实际,材料来源丰富,写作形式灵活,易于传播、交流和研讨,因此,常把教学案例研究作为教研活动和教师培训的有效载体,引导教师研讨交流教学案例,有利于提高教师分析反思能力,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研究性学习案例篇10

[关键词]高职院校 案例教学 机械组件的装配

[作者简介]徐兵(1966- ),男,江苏如皋人,苏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项目教学研究工作;朱金凤(1981- ),女,江苏杨中人,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教学法研究工作。(江苏 苏州 215123)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立项课题重点项目“高职院校课程体系整体优化与教学内容改革的研究与实践”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1JSJG087)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2-0154-02

高职课程教学改革事关专业建设的质量。针对高职学生形象思维为主的类型特点,高职院校在优化课程体系的同时,实施教学内容的改革,推广案例教学方法,强化理论与实践的整合,注重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提高,有利于整体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案例教学及案例的界定

案例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方法,首先是由哈佛大学法学院于1870年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并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目前,案例教学法也已经成为高职教学改革的热门话题,其在高职中的内涵及运行方式,也成为高职研究人员探索的课题。

案例教学在学术界尚有很多不同的界定,我们可以对一些已有的案例定义进行梳理、分析,有助于我们理解职业教育中案例的真正内涵。墨西思认为,案例是一种以叙事形式呈现的描写性研究文本,它源于真实的事件或情境。它强调了案例必须来源于真实的生活,用于向学生介绍真实的活动。劳伦斯也认为,案例作为某一情境的记录,是一种师生共同分析与学习的工具,用于把真实生活引入课程,并将真实生活中的问题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通过课堂讨论方式学会解决真实问题的方法。从劳伦斯的剖析中可以看出,案例是学生认识社会、学习工作的一种有效载体,更是促进师生互动,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有效方式。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广大教育工作者对案例教学也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对我国教学改革起到较好的指导作用。郑金洲认为,案例除了作为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外,其还应包含情境中的诸多疑难问题及其解决问题的方法。邵光华也指出,案例是现实问题的缩影,是对一个相对完整的事件或例子的具体的叙述。它具有典型性、有效性,但不是课堂实录。马冶国等研究者研究分析了中外教育专家所描述的案例定义,提出了案例的构成要素,即由事件、情境、叙述和问题,在事件中强调其典型性,在情境中要求其真实并且具有一定复杂性,在叙述中追求过程的完整性,在问题中则是要求问题明确,针对性强,同时还隐含着问题解决的其他可能性。

根据上述案例定义的分析,结合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与高职提倡的工学结合学习模式的要求,我们研究得出职业教育的案例的具体内涵。案例是单门课程的学习载体,是对在真实的、复杂的工作情境中发生的典型成果工作过程的完整叙述,阐明了典型工作问题及其解决思路与方法,对学生学习新知识有引导作用,对技能训练有指导作用,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有启发作用。案例具有真实性、典型性和可操作性等特点。

二、案例的建设原则及其结构

(一)案例的建设原则

为切实加强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改革,实现以案例为逻辑主线的课程重构,突出过程性知识的获取,体现“做中学,做中教”,使学生在案例的学习过程中,实现融知识、技能、素养于一体的综合职业能力的建构,案例的建设应具备以下特性。

1.鲜活性。案例既然作为课程学习的载体,承载现代高职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的训练,使学生在毕业时就能快速适应岗位,故案例应能反映现代企业的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特别是有助于更新现有教学内容。

2.典型性。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建设具有较强的针对性,课程内容与职业面向的岗位和典型工作任务有密切关系。因此,案例应选取行业企业中所反映的内容比较全面,所体现的过程比较规范,所隐含的解决问题方法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成长,所呈现的形式一定经过教育加工,有利于工学结合学习的典型工作成果,从而使学生掌握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的知识、技能与素养。

3.逻辑性。案例作为课程的学习内容,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与职业成长规律进行选取并加工。在案例内,案例的描述要素要与工作过程的结构要素一致,有助于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与社会能力的提高。在案例间,要形成由简单到复杂、单一到综合的递进关系,有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成长。

4.操作性。案例是课堂教学中的中心任务,应有利于学生巩固旧知识与学习新知识,有利于学生学习活动的开展与技能的形成。案例的描述要利于学生进行剖析与小组讨论,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案例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应对学生有明显的指导作用,隐含解决问题的多种可能性,并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学习能力;案例的工作过程应描述清楚,结果明确,指导性强,有利于学生在基于案例工作过程的学习中建构自己的知识与技能。

5.成果性。案例应有明确而具体的物化成果。在引入新课时可以演示成果,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实现从已有知识到新知识的过渡。在学生操作前,学生观看成果,可以明确学习的目标,从中学习工作过程性知识,并可运用所学知识去发现问题,从而提出改进措施,提高综合运用能力。

(二)案例的结构

关于教学案例的结构问题,不同的教育类型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这主要基于学生的智力类型。在美国伊利诺大学的师范教学中,就把案例结构分为实录式和条例式两种形式。实录式案例是以事件发展的真实情况为主线,把过程真实记录下来的一种形式,其包括背景描述、过程活动描写、特殊情境的说明以及一系列供学生讨论分析用的讨论问题。而条列式案例是一种按事件背景、问题、解决方法和评论等顺序组织材料的形式 。借鉴师范类案例的结构模式,结合形象思维为主的高职学生学习特点,及高职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要求,突出工作过程性知识的学习,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制定了案例结构模式。

1.背景描述。背景描述部分主要介绍案例实际的工作条件、任务要求、资源配置等,以利于师生了解案例发生的实际情境,建立工作的关联,使学生能够准确理解案例。

2.工作过程。以第一人称的形式描述案例实际发生的工作顺序、操作内容、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评价标准,以利于学生工艺改进与实践操作。有时,也会在工作过程后增加一些相关知识,如以学习者的身份介绍与案例学习和操作相关的知识、技能与素养要求,主要用于学生案例剖析与基于案例工作学习时的需要。

3.讨论问题。列出案例操作中所涉及的问题,并提出相关问题解决方法的讨论,以利于解决问题的提高。

4.成果附件。主要是案例的实际成果证明材料,如产品、软件、视频、报告等。用于学生学习案例时参考。

三、案例教学在高职院校的改革实践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运用案例进行教学的方法。在其教学过程中,案例作为教学内容的载体以书面的形式呈现在师生面前,成为师生剖析的共同对象,并通过案例的分析、讨论、改进、操作、评价等过程进行理实一体化的教学。下面以笔者主持的国家精品课程“机械组件的装配”为例,介绍案例教学法的实施方式。“机械组件的装配”课程是针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所面向的典型工作任务“机械零部件的装配与调试”,经过教学加工得来的理实一体化课程。课程主要以来自威特立创能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的典型组件为教学案例,并以此为载体建设了从单一到综合、从简单到复杂的8个学习情境,其中,第一学习情境为调整块的装配,承载紧固件的装配技术、零件的调整技术等知识与技能点,其运用案例教学方法的实施步骤如下。

案例剖析。在上课前,教师首先引出调整块的案例,展示实物,介绍其在企业的运用背景,然后安装配图分析、工艺阅读两个步骤进行案例剖析。在师生共同分析装配图时,老师引导学生学习本节课需要学习的新内容,如紧固件的基本知识的学习。在师生共同阅读装配工艺规程时,老师引导学生学习装配的工艺过程、装配技术语言、装配工具与紧固件的装配技术。通过对案例的阅读与分析,引出本学习情境需要学习的新知识,有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建构。

工艺改进。老师对学生进行分组,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按照老师的要求,对调整块的装配工艺进行分析,讨论其优点与缺点,进而编写出一个适合在实训室操作的装配工艺规程。每组学生编写完工艺规程后,由各组代表进行交流,并由其他组进行点评发言。

实践操作。学生按照自己编写的工艺规程进行实践操作,老师进行巡回指导,并适时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指导学生根据操作的需要查找相关资料,掌握紧固件的装配与调整技巧。

问题讨论。各小组根据老师布置的讨论题展开讨论学习,如调整块的装配顺序是否有其他可能性、平行度的测量与检查方法有几种、某一尺寸的测量方法等。通过讨论,加强学生对紧固件装配技术的理解与零件调整技术的掌握,巩固了学习的效果。

评价共享。学生在操作完成后,由各组派出一名代表就本次操作进行总结发言,交流装配的工艺、工具的使用、调整的方法等方面的体会,从而达到经验共享的目的。然后由任课老师组织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从软技能(学习态度、团队合作、时间管理、主动性等方面)和硬技能(知识的获取、技能的形成)两个方面进行全面的评价。

5S活动。在学习结束最后阶段,由各小组分别进行5S活动,如物品及时归位、工具与设备的清洁与、工作台的清理与地面的清扫等,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作业习惯。

在案例教学中,采用“做中学,做中教”的教学方法,基于案例的工作过程进行学习与训练,通过每个案例的“整体、连续”行动过程,让学生学到普适性的机械装配工作思路,掌握工作过程性知识,适应机械装配的完整工作过程,在工作过程中形成良好的装配作业养成习惯。同时,本课程又通过8个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的机械部件的“反复、提高”的行动过程,使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得到逐步提高。

[参考文献]

[1](美)凯瑟林・K.墨西思.案例、案例教学法与教师专业发展[J].世界教育信息,2004(12).

[2]邵光华.美国师范教育中的案例教学法及其启示[J].课程・教材・教法,2001(8).

[3]郑金洲.案例教学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4]邵光华.教师教育中的案例教学法研究及其启示[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1(5).

[5]马冶国,孔彦.教育学课程案例教学的基本理论问题研究[J].教育科学,2002(2).